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劳动力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职业教育 需求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杜娟(197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四川 成都 61113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6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地推广,更多的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比以往要明显很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基本呈现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固守于农业生产,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或者是跟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经营化产业;第二种是不想远离自己的家园,但又不愿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而是到当地的企业或单位就业;第三种是愿意进城务工,这部分人在数量上最多,他们多数会长年不归,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分流后的农村劳动生产力会因为工作领域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相应的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需求
进城的农民在非农业的技术和能力提高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的需求人群出现了空前的扩大局面,2012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是2.6亿人,而外出的农民工有1.6亿人,比2011年增长了3%,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更加明显。一大批农村的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这就使得商业、工业和建筑业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不过,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里面有一半的人是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的。他们的文化程度跟所接受的技能培训之间是成正比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中曾经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不到30%。这部分群体往往一没有专业技术,二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即使有过短期的技术培训,在进城后还是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初级岗位工作,从而来满足大城市对于低层次劳动岗位的需求。这些劳动岗位主要有装修工、建筑工、修理工、装卸搬运工、家政、餐饮的服务员等。进城的许多农民工特别是年轻新生代的农民工,都渴望可以通过打拼扎根于城市。可是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又没有专业技术,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低,工作也不够稳定不够持久,很难深层次融入城市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掌握一种技术,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这样看来,职业技术的教育是关系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顺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全面建设现代新型农业的当务之急。严格按照和依法执行自愿有偿的工作原则,允许农村劳动力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股份合作等诸多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流转土地的经营权的承包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力发展多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剧,已经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放弃土地耕种的现象,一系列的转包、出租农村土地的情况也与日俱增,仍然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如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果树栽培大户、养殖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较高综合农业生产加工素质的优秀劳动力来支撑,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伴随着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已经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能够在当地实现的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增加和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在进一步深刻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更加重要更加显著的作用。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更多的乡镇中小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方面、在农业产业化设备的使用方面、在农业经营资金的筹措方面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远远不能够与大型的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相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乡镇中小企业必须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只有那些具有特色经营业务的乡镇中小企业的农村,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才能够相对较高,才能部分减少外出打工的现象。因此,建议在农村劳动力培养方面,需要始终坚持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业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加工农业的乡镇企业,需要建立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这都需要大量的、多样的农业技术型的人才予以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吸纳广大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当地有效就业甚至创业的目的,需要促使农村劳动力掌握大量的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好农业产业技术,就必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二、职业教育适应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应对策略
1.不断拓宽生源类型,促进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极发展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拓宽受教育生源的类型,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作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对象,加强针对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村劳动力的农业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对于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通常是以结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群体,也存在少量的中老年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仅有少数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农村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就业需求、能力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需求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而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往往没有能力支付较为高昂的培训费用,更不可能参加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培训。国家和社会都应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中学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和报考职业技术院校,坚持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选择,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意义。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可以探索实行农村劳动力学费减免制度等,设置出奖学金、助学金等有效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新一代的文盲数量。
2.完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随着新兴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如,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每年需要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大概有几十万,而计算机应用专业类人才每年要增加100万以上才能够弥补这样的缺口,汽车维修类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的从业人员,护理类人员每年需新增20万的从业人员。将来一段时间内,市政、城市基础建设、商业、园林、社区服务、交通旅游、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行业需要一技之长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会呈现一个快速的增长趋势。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深入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调研,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改进和完善专业的设置,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农业职业教育应适当地添加有关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业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以解决农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及技术人员比较匮乏的问题。这类培训旨在把留守农民培训成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农业技术人员,培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用人才。职业教育应多立足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须跟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设置上要力求实现特色化;不断地调整专业技术结构,逐步实现综合性发展向着特色性发展的转化;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跟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跟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相挂钩。
3.开展分层教育和多形式的联合办学,满足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对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分层次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年轻农村劳动力来说,可以探讨实行农村劳动力的全日制农业学历的教育和培训,以便进一步提高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的水平,确保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存在一定家庭经济负担的中老年农村劳动力来说,建议采用形式灵活多样、非学历、阶段性的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日常的农业与农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机联系起来,重点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培训、社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采用订单式培训、定点培训或定向培训等多种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实现农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模式。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学习、培训、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职业院校与农业产业化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原有模式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多元化的培训和学习的强烈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分流情况,特别是需要做好农村劳动力中的学生升学和就业分流等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无知识、无技术的农村劳动力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巧云,魏澄荣.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南平师专学报,2005(1).
[2]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试论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新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4).
[3]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19).
[4]黄映晖,张正河.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2).
[5]蒋蔚.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J].欧洲研究,2007(1).
[6]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l0(3).
[7]莫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与参考,2008(31).
[8]孙自铎.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J].调研世界,2004(12).
[9]孙自铎.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10]许丽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3(1).
[11]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2).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型城镇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需求;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52-05
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而农村转移劳动力也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而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质量才能保障外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外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1]。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就业能力较弱[2],这也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009-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工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认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内学者罗仁福等也指出教育不仅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且也会决定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3]。因此,把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一)数据来源
2015年7月至11月期间,课题组在江苏苏州、无a、常州、镇江等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工会、妇联、定点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由课题组成员专人负责,问卷完成后集体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29份,回收率为91.12%,其中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为85.87%。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就业质量现状、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职业技能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多选题为限选两项。
(二)样本分析
在被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中,婚姻状况:未婚39人(6.24%),已婚564人(90.24%),离异22人(3.52%);年龄状况: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52岁,平均年龄36.66岁;受教育程度及行业分布,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鉴于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一)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在所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学员中,有211人(33.76%)表示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这211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历做了进一步分析:从培训组织方来看,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占23.70%(50人次),企业组织的培训占51.18%(108人次),职业院校组织的培训占56.87%(120人次)。从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来看,211人次(100%)表示培训内容为上岗技能培训,108人次(51.18%)表示是在岗技能提升培训,70人次(33.17%)表示是生产安全、法律等引导性培训。从培训费用来看,由学员承担部分培训费用的占到37.91% (80人次),由政府出资的占到7.58%(16人次),公益组织出资占到23.22%(49人次),工作单位出资占到38.39%(81人次)。从培训效果来看,有158人(74.88%)认为培训有效果,而有53人(25.12%)认为培训没有太大帮助。从培训满意度来看,14人(6.64%)表示对培训不满意,有83人(39.33%)表示一般,有114人(54.03%)表示对培训满意。总体而言,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良好,得到了学员的广泛认可,但政府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不足,还有待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另外,所调查的625名培训学员中,有240人(38.34%)表示自己有“一技之长”。其中,有140人(58.30%)表示自己的职业技能是通过培训获得,100人(41.70%)表示是通过自学或者在工作中向有经验者学习获得。被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有219人表示有劳动部门所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所有被调查者的34.98%。
工资收入、就业满意度、劳动保障和工作稳定性是用来衡量农民工就业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4],在就业质量的工资收入方面,68.8%的人表示年薪在3万元以下,有26.8%的人年薪在3~5万间,有4.4 %的人表示年薪在5万元以上;工作稳定性方面,23.6%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稳定,有48.4%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性一般,有28%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有24.1%人对自己当前的就业不满意,有60.1%的就业满意度一般,有15.8%人对自己当前的就业表示满意;在劳动保障方面,有3.1%的人表示没有保险,有39.8%的人表示有三险,而有三种以上社会保险的人占到57.1%。总体来说,农村转移劳动力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质量整体水平偏低,见图1。
为了揭示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进一步考察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在就业质量的工资收入、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以及劳动保障等维度都显著优于没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统计结果见表2。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分析
只有把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才能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所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学员中,有539人(86.24%)有职业培训的需求,表示愿意参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86人(13.76%)则表示并非自愿参加该类培训。在影响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因素中,有302人(48.32%)表示培训费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有51人(8.16%)表示培训效果是影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因素,而另外有157人(25.12%)表示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培训地点选择上,有324人(51.84%)表示应选择在就业城市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245人(39.2%)表示培训地点可以选择在邻近乡镇。在培训时间上,有289人(46.2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有144 人(23.0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20天以内,有 89人(14.2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个月,只有48人(7.68%)表示能接受1个月以上的培训。在培训机构是否应该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上,有506人表示希望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培训方式上,有 450人次(72%)偏向于面对面的讲授,有392人次(62.72%)偏向于现场实习,有101人次(16.16%)希望可以采用网络、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费用方面,有391人(62.56%)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培训如果需要自费,有576人(92.16%)表示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为 1000元以内, 40人(6.4%)表示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为 1000元以上,只有9人(1.44%)表示可以接受20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logistic回归模型
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国内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黄德林等调查发现,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工资水平、耕地数量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有显著影响[5];吴兆明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家庭纯收入、工种职位、培训成本、培训对预期收入的影响、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素养要求等六个因素对其职业能力培训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6]。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有539人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而另外86人为非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本研究除了家庭特征、个体人口学特征和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等因素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前就业质量的好坏也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需求为“自愿”和“非自愿”的二分变量,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一步考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学变量、职业技能状况以及工作稳定性、工资收入、就业满意度、劳动保障等就业质量因素对于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Pi=F(α+∑nj=1βiXij) (1)
在式(1)中,Pi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概率,α为常数项,Xij为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i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第j个影响因素,n表示影响因素的数量,βi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常将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未发生的概率比值P/(1-P)称为odds比值,此处odds表示为“有培训需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概率与“无培训需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概率之比。通过对odds取对数进行Logit变换,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Logit(P)=ln()=α+β1X1+β2X2+β3X3+…+βiXi=α+ ∑βiXi (2)
在式(2)中,P为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概率,1-P为无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概率,X1,X2,X3,…,Xi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在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前,先对各自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Colinearity Test),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共线性问题不显著,说明可以进行后续检验,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统计结果见表3。
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质量中的工作稳定性、劳动保障维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稳定性、劳动保障、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具体表现为女性和低学历者更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和工作稳定性欠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有着更为强烈的意愿和需求。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总体而言,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良好、满意度较高,但是政府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行业协会以及社会性培训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仍需积极引导;除职业技能培训外,自学以及向有经验者学习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路径;另外,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水平总体偏低,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在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方面,培训费用是培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所关注的首要问题,绝大部分学员还是愿意接受1000元以内的自费培训;在培训时间和地点选择上,培训学员更倾向于就近接受20天以内的中短期培训;除传统的培训方式外,网络、多媒体教学也逐渐被一部分学员所接受;最后,希望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绝大部分培训学员的重要诉求。
职业技能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就业质量,尤其是就业稳定性和劳动保障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及需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除此之外,性e和受教育程度也对个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意愿有重要的影响。
Study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Demand and Employment Quality Enhanc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Liu Xuan, Wu Zhaoming
Abstract 625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different part of the country were survey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employment quality and their vocational training nee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ose who posses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or not; gender, education level,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labor security are the main predictive factors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nee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rvey, some suggestions are finally put forward, such as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led by government, buil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satisfying multiple training needs, developing the func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关键词:江西省;“十二五”;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22-2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9年末,江西省4432万人口中,约有56.8%的农业劳动力。随着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将越来越少。“十二五”期间,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是江西省富农强省的必由之路。而江西省农业劳动力众多,如何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江西省“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1 模型构建
1.1 理论基础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只要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不同,农民为追求收入最大化,必然要在城乡之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与东部之间发生流动。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大于从事农业的收入,这种流动便会发生。所以,要实现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的最优配置须满足均衡条件:
(也即: )
其中,为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边际收益;为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的边际收益;为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平均工资;为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的平均工资。
1.2 江西省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与江西省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
这里用江西省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收入表示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 ;用江西省非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表示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1986-2007年22年间,江西省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从1986年的395.63元/年增加到2007年的4097.82元/年;江西省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则从1986年的744.12元/年上升到2007年的11754.16元/年。1978-2007年江西省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 与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 ,见表1。
注:图中虚线为江西省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趋势,实线为江西省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趋势。
由图1可知,江西省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均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收入的增速要明显小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速,随着时间的变化,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差距在不断的放大,这必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非农行业。
1.3 农业劳动力剩余率(ALSR)的估计
农业劳动力剩余率(ALSR)为非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非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收入)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收入)的差值比上非农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非农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收入):
笔者查阅了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收集整理了1986-2007年江西省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年平均收入,代入公式(2)中,计算得到1986-2007年江西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率,绘制散点图,由散点图可知江西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率(ALSR)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一元线性函数模型特征,故使用SPSS11.5可得估计模型如下:
(3)
1.4 江西省农村农业劳动力估计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统计1978-2007年江西省的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见表2。
根据1978-2007年江西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数据,分别采用Linear(一元线性)、Quadratic(二次函数)、Compound(复合函数)、Growth(生长函数)、Logarithmic(对数函数)、Cubic(三次函数)、S(S形曲线)、Exponential(指数函数)、Inverse(逆函数)、Power(幂函数)模型进行估计,以下为SPSS11.5中的模型估计结果(表3):
其中,Mth表示模型形式,Rsq表示R2,d.f.表示自由度,F表示F检验值,Sigf表示F检验值的实际显著性水平即p值,b0表示常数项,b1、b2、b3表示回归参数。由表3可知,模型CUB(三次函数)形式时的R2=0.965、F=241.26值最大,QUA(二次函数)次之。所以,笔者选用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江西省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构建函数模型如下:
(4)
Y为江西省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T为时间年份。
构建的三次函数模型与原数据的拟合程度见图2:
图2中,实线为原始数据,虚线为拟和值。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拟和值与原始观测值是非常接近的,所以采用三次函数模型是合适的。
2 “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
农业剩余劳动力(ALS)为农业劳动力(Y)与农业劳动力剩余率(ALSR)的乘积,即:
(5)
根据模型(3)、(4)和公式(5),可估算2011-2015年期间江西省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如下表(表4):
3 结论
3.1 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基数大
从2011至2015年这五年间,江西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2236.36万人降至2015年的2030.86万人,但各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仍然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这对一个总人口只有4000多万人(截止2009年年底,江西省人口4432.16万人)的省份来说,无疑是十分庞大的。
3.2 农业劳动剩余率在不断增大
可以看到,随着江西省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借助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江西省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越来越多。
3.3 待转移人口多,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总共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2236.36-2030.86≈205万人,平均每年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41万人。
4 建议
4.1 户籍制度放开需先行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是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的主要因素,江西省亦不例外。首先必须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具有一个新的“身份”。笔者认为,对于江西省的三线城市和中小城镇可以完全放开户籍的限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而对于一、二线重点城市(如南昌、九江等),可以参照国外“技术移民”的做法,鼓励有技术、有才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精英转移,实现市民化。
4.2 职业技能培训是关键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技能缺乏。这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障碍。江西省应积极开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供教育补贴,使每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
4.3 第二、三产业转移是重点
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建筑业等是吸纳劳动力的重点行业。2006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人数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2.9%和64.9%,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江西省应结合自身特点(截止2008年7月,江西省共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个、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和3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发展扶持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特色服务业,吸收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本省内的转移;除了省内吸纳之外,江西省应积极筹措组建就业咨询公司,辅助就业中心等就业机构,收集就业信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省就业。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统计局.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Wall, F.J.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handbook, Donnelley & Sons Company,1986.
1、土地价格在未来只会升,不会降。电脑价格在未来只会降,不会升。
错误。(1)长期来看,只要经济持续发展,土地价格会持续升高。因为土地供给不变,土地需求不断增加。(2)如果发生土地泡沫(不是真实的土地需求,而是人为炒作),泡沫破灭后土地价格会下降。电脑价格受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虽然长期趋势是降低的,但也有升高的可能。
2、"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同样发达。
不准确。"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说明中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比较高。"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既要有高的土地生产率,也要有高的劳动生产率。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持续下降。
错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转向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这种转移有2个阶段:1)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2)农业劳动力决定数量下降,相对比重下降。
4、农业资本即农业资金。
错误。农业资本是投入到农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农业资本是农业生产3类传统生产要素中的一种。所以,农业资本一般不包括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金可以用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本),也可以购买土地、农业劳动力(雇工)。农业资金可以转换为任何生产要素。
1.农业经济变化特点
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南方一些省份的农业经济在产业转型背景下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北方的一些老工业区由于产业转型缓慢导致农业经济处于逐渐衰落的境地,同时,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差别,我们对全国的各个省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的削减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我们将对其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水平进行分析,总结产业转型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我国南方各个省份内部的农业经济水平发展也略有不同,其主要特点如下:大多数南方省份南部的的一些县、市的农业经济水平,从近些年的农业经济产值来看,逐渐处于下降趋势,而偏北的一些县、市的农业经济水平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分析其主要原因发现,南部地区由于原本的农业基础比较殷实,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而大多数省份的北部区域原始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转型的背景下,经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同时,北方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的情况也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农业劳动力变化特点
对近二十年的农业劳动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变化有所差异,农业经济水平提高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所上升,经济水平下降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也有所下降。据了解,由于产业转型工作的开展,使得一些县、市的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发展迅猛,农业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使得农业劳动力向一些现代化行业领域转移;也有一些地区的农业水平不发达,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差,最终造成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经济重心需要依靠于农业,并且企业不能消化过多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使得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造成了闲置现象的出现;同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也有所上升的现象,可能要归功于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
二、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的关系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之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四种关系:
1.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水平下降
农业劳动力数量也随之下降,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水平加快,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由于缺少动力,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有所下降,这样的区域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进行控制,以保证城乡发展的平衡;
2.农业经济效益降低
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这样的区域不能自暴自弃,要根据地理的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农业类型,发展现代化农业;
3.地形条件比较有优势的地区
有可能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农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同时由于发展比较落后、闭塞,造成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对于这样的区域,政府部门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要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调整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四,农业经济效益在先进农业技术的帮助下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力被保留并逐年上升,对于这样的区域,一定不要贪图速度,要稳定进行产业转移,在保证农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