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6.明月、白云――思念之情。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关键词:美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油画创作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诉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楚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经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直接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可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生死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样的生命才是值得经历的”这样的问题。庄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是“齐万物”,即万物平等。而他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则是“齐生死”,齐生死实是庄子人生态度的根本出发点。一旦死生被视为无悲无欢,无恸无喜,整个人生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这样,死生大事,被泯灭于“无何有之乡”这一精神空间的气聚气散之中,一切都顺其自然。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生死”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1设计美学的概述
1.1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学;武侠功夫;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29-01
一、中国儒、道、佛文化的哲学呈现
(一)义与礼。在影片中“义”的层面较好理解,叶问之于家人、之于朋友、之于对手,都尽己所能维护一个“义”字。宫羽田在佛山的隐退仪式上,将名声送给叶问,并嘱托叶问“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后,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无论身处何地,叶问都恪守此嘱托,薪火相传,将中国武术及其精神发扬光大。
“礼”的儒家思想表达,在影片中也较为精妙的。“礼”是“礼让”、“谦卑”的态度,在风云际会的武林乱世时代尤为可贵。叶问、宫羽田、丁连山都参透了其中精髓,所以为乱世武林中一代宗师们。而马三虽功夫了得,但却始终不明了师傅所讲的“刀为何在鞘中”,最终走上了欺师灭祖叛国投敌的歧路。
此外,影片还表达了一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情谊。对于爱而不能得的爱情,中西文化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往往将爱情置于第一位,为之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如《廊桥遗梦》中只因爱情,不关乎其他。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牺牲,不去为之破坏秩序礼仪。
(二)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影片中对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有很到位的呈现。“这怎么好意思呢。”以叶问的名声投靠日本人可依旧享人生繁华,但叶问宁食嗟来之食度日,以保独善其身。盖世英雄,不只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相反的,他们胜在隐忍和坚守,也只有“见众生”的胸怀的气度才能成为一代宗师。
(三)淡泊明志、大隐于市。影片还对道家文化所提倡的淡泊明志思想精神有精到的呈现。片中里真正的宗师们虽个个武艺高强,但却从不追名逐利,推崇的是恬淡明志的生活。丁连山、宫羽田、一线天,各个身怀绝技,但他们愿意为大武林让步、牺牲。叶问赢得宫羽田所给予的武林最高名声后,也只是报以淡然的一笑,后来被迫远走香港担任一介武馆师傅,不念过往的辉煌。
大隐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一种哲学思想。所谓“隐”,也即强调一种藏而不露的状态。佛山金楼之中,从看门人到账房先生各个身怀绝技,却相安无事。这种和谐的智慧,得力于宗师们在“藏”与“露”之间的微妙平衡。影片所中反复提及的“里子和面子”,也是在强调这种中国文化的哲思。
二、藏与露:电影构图中的中国美学意境
王家卫的画面,一直强调意境之美。本片可从电影的视觉语言中来解析中国美学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境,大体就是用极简却精准的笔墨,来使其通篇意高远,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一)由实见虚。影片多处重要的桥段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叶问被佛山功夫界推举为最高代表参加中华武士会宫羽田的隐退仪式。这个重要的桥段,王家卫就运用了由虚到实、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影片提升到了意境的层面:在这场对决中,导演并没有让两人像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大打出手,在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巧妙的运用了以静写动,展现了二人高超的武功。接着导演又运用了由实见虚的技巧,通过二人的对话,将大饼分别比作“武林”和“世界”,探讨了中国武侠真正的侠义精神。
(二)情与景汇。在电影中,只有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外景戏,即宫羽田的葬礼。导演将丧失亲人的痛苦悲伤与寒冬东北的冰天雪地交汇在一起,以景喻情,浑然天成。此外,“情与景汇”中的“景”不单单指的是自然景观,可包括人、事、物、景。如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打斗,宫二和马三在火车站的打斗。导演将此次打斗的地点选在了火车站,用喷着蒸汽、即将驶离站台飞奔而去的火车作为了报杀父之仇对决的背景。这样的选择显然是导演所精心安排的:火车快速行进的速度不单衬托两个武林高手出手的迅速,其驶离站台远去的意象也暗喻了两人恩仇的即将了断。这种情与景汇的处理方式,绝对要好过二人在室内或静态外景中干巴巴的打斗。
三、结论
“武”,强调动作性,重功夫招式以及对抗结果的展示。而“侠”,则重点强调一种精神,重武术侠义精神以及中国文化层面的展示。电影《一代宗师》则同时兼备了上述两个要素,将武术功夫从“动作”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代宗师》是一部认祖归宗之作,同时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 企业文化 体现
传统是具有魅力的,传统美学思想更是独具魅力,在艺术的殿堂上熠熠生辉,如今,传统美学思想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新形势下,将传统美学思想和企业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将企业文化与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近些年,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一些外资企业,都纷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了企业建设中的重点,试图打开企业文化的大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的竞争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美学文化在今天来看似乎已经成为过往,甚至是被有些人忘却在脑海里,但是传统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无论何时,传统美学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最为根深蒂固的,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思想在当前可以体现为中和思想、协调思想、合和思想等,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当今社会充分提倡和赞扬的一种精神。无疑,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时俱进的,是迎合历史和现代文化而存在的这样一种精神食粮。
(一)中和
“中和”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折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需要折中看问题,那么就需要这种“中和”思想。当然,“中和”思想并不是意味着没有主见,没有观点,而是一种相对于激进的思维方式的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相对较温和。在我国古时候,“中和”思想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在《易传》、《礼记・中庸》、《论语・雍也》等作品中都会有所涉猎。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他提倡“中庸之为德也”,将中庸视为一种有品德、有修养的象征,视为做人的一个最高境界。从美学思想出发,“中和”思想也是美学思想的一种高标准和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里,无论是做人、做事、做艺术都需要这种“中和”思想,他将“中和”思想视为一种美好和和平的象征,是在《礼记・中庸》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就体现在了《礼记・中庸》中。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流淌于我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
(二)协调
如果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中和”思想是体现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那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协调”之美则更为深入,不仅体现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还体现了人自身内部的一种和谐。可以说,只有在个体自身内部存在这种“协调”,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在与除自己以外的个人和集体之间接触的一种“协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始终坚信,“协调”是一种美,它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极端和最佳的状态,能够有力地促进内部和外部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共进的关系,是美中的极品。在《荀子》中,“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而和”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协调”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社会的运行中,乃至是大自然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这种“协调”思想的存在,才能够使每一个个体拥有自己的归位,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协调”思想在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和谐,为和谐做了新的诠释。
(三)和善
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善”思想就是体现为当时的道德情感和我们所能接受的艺术之美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美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和善”,“和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思想的一种升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可谓是“和善”思想的一个重要拥护学派,其中孔子尤为典型,在他的许多言论中都有所涉猎。比如说在孔子的《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实质上就是表现了“仁”的本意,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人要与人为善,要尊重他人,要和谐相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涉及的“和善”思想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也将“和善”思想作为一种大加赞扬的思想,使其成为自身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将“和善”思想与实体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人们所信仰的一种艺术。
(四)和合
在我国,“和合”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合”思想也是一种核心思想,体现了整体性,是美学思想的一种综合,是从整体上的一种表现。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坚信,“和合”是一种最高境界,儒家思想也将“天人合一”作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美学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其中,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和”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中和”思想实质上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指引,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与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具体可以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企业发展思维的建设、企业整体形象的建设等,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而是在企业的各个角落可以找到归宿的这样一个话题。在现代企业中,将文化建设落脚在和谐建设企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上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那么“中和”思想就在这种企业文化建设上给予了指引。在国美电器的文化建设中,其中有一条是人才理念,在人才理念中国美电器使用了这样几个词语,即:品德为先、文化认同、选贤用能、公平竞争、业绩导向、奖惩分明、团结协作、共同成长,这几个词可以说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个方向,但是综合起来却是国美电器的一种独特的人才理念。其中强调团结协作、奖惩分明、公平竞争,这三个词语所代表的含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协调”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伴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都力争建设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又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协调”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企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尺,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同时又能够有力的合作。“协调”思想和“中和”思想相对比,“协调”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体现内部的一种和谐,同样以国美电器的人才理念为例子,在国美电器的人才理念中提及了这样一个词语,即“共同成长”,这是国美电器育才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在育才的时候要使员工和企业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可以说,这种成长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共鸣,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一中协调关系,实质上就是良性地处理了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国美电器中,能够形成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力争上游的工作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国美电器中的人才理念符合企业和个人双重的利益观。总之,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只有将“协调”思想应用其中,才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深入发展。
(三)“和善”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和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一种内在美,是艺术形式和人之善良本性的一种内在统一,可以说这种“和善”思想是传统美学艺术的一个支撑,成为传统美学的一个灵魂。那么,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也体现了这种“和善”思想,无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在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在一些还没有形成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的企业中,“和善”思想都是存在的,换句话说,道德是存在的,而且是长存的。我们回头来再看国美电器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人才理念中,第一点就提到了:品德为先,在国美精神中,“待客如友”也被大为提倡,将品德作为国美电器人才理念的第一条,说明了国美电器对于人才品德的重视程度,更体现了“和善”思想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四)“和合”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只有整体的协调才可谓是真正的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整体的眼光,从整体出发,发挥整体的作用,通过集体带动局部,从而获得整体和局部的共同发展。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作为整体,是企业各个部分的一个综合体,将“和合”思想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大趋势。
综上,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都体现着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发展、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切合点,即――人文主义。可以说,人文主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思想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传统美学思想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途径,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宇燕.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民营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