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课程建设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课程建设规划

篇1

【关键词】 微课 民族高校 大学生职业规划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微视频,是在网络教学大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在国外,微课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较成熟。而在我国微课才刚刚起步,2010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微课竞赛活动,此后,随着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讨,微课成为各类学校开发的教学新课题。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得到了全国31个省热烈响应,近500所高校参赛,参赛作品达3000多件,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门类。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委属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下,让少数民族学生从大一开始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中南民族大学提交作品26件,课程涉及心理学、化学、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而无一件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在全国仅有6件作品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可见,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应用微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中南民族大学自2008年10月开始,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与发展规划》课程,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每个课程18个学时。学校采用自编教材,引进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社会、经济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并亟需完善。

1、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及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讲授都在教室进行,教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指导不足,无法真正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2、教师队伍有待完善。中南民族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队伍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知识背景的优秀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但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较复杂、实践经验少、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教学效果无法很好保证。

3、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足。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都实行大班教学,一个课堂动辄百人,课堂管理难度大,课程需要做的体验式活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院校,全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状况差距较大,加之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大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1、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网络可存储海量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访问,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自主性较强。这是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共通所在。

2、短小精悍、方便学习。微课时长在10分钟左右,其资源容量也较小,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vniiv、fly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方便学生下载播放及保存。传统的网络课程大多以45分钟为单位,时间较长,教学目标较多,学生不一定有耐心看完。而微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安排时间,效果较传统网络课程好。

3、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性强。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者难点展开的,一事一课,目标单一、集中,主题突出,针对性较强。传统网络课程是以一堂课为一个单位,将传统课堂搬到网络,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较多。而微课可以将传统网络课程的目标及重点分解,主题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三、微课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1、搭建平台。微课的应用必须依托网络平台,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网站下设中南民族大学精品课程网,对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展示,内设课程简介、师资队伍、课程课件、课程录像、导学练习等板块,学生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技术较成熟。利用已有平台,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务处精品课程网,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丰富校园网络课程形式。

2、课程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的开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程规划。科学合理且具有切实指导性的规划,是微课开发的关键。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课程的规划,需由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集合相关专家、教师对微课课程的选题、课程设计、授课过程进行精心布置、合理规划。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课采用自编教材,课程分为八个单元四个模块,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职业价值观探索)、职业认知(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及职业生涯管理,每个模块都有重难点,我们可以选取每个章节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微课拍摄、加工、报送、。

另外,在课程规划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进行微课设计。“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我们可以将微课内容扩充,不仅对教材进行微课设计,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为正在修读这门课的学生和对职业规划有困惑的学生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

3、组织微课制作培训。制作高质量、精品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需要对教师进行微课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学校教务部门还应对教师进行微课平台的操作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让微课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本门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公司、企业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曾多次聘请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相关专家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教师进行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应加强培训力度,最好能对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微课录制与上传。微课的录制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及讲课方式划分为“软件式”、“录课式”及“混合式”。几种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微课录制方式是“录课式”,即用摄像机录制教师讲课的全过程。中南民族大学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录制微课视频较方便。在录制过程中,应遵循引入快速、线索明晰、语言简洁、总结干脆的原则,将课程在短时间内圆满、高质量完成。此外,教师在着装、教态方面也要注意把握。微课录制完成后,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剪辑并上传到精品课程网。

5、交流提升。微课开发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后期的专家点评、讨论交流、学生反馈中不断进行修改、提高。微课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的应用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督促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讲的课堂模式转向自主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补充了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能形式多样,内容创新,让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精力放在答疑解惑及个性化探讨中。

四、微课应用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1、网络教学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开设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为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随着网络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是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微课是在网络教学背景下产生的区别于传统网络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各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2、传播及时,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和更快速度的传播”。中南民族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能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有职业规划意识。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根据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断发生调整,这就需要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必须具有阶段性、长远性。简便灵活的微课可以随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

3、丰富教学形式,弥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时间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利用线上教学,更好地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并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学习反馈,深化学习,且微课的内容设计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可以让学生得到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师而言,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利用更多课堂时间进行讨论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经验,微课的短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课程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督促教师的专业化学习。

网络课程开发是网络化背景下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的灵活性、简便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必定会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实践性、灵活性、个性化较强的学科,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的民族高校而言,利用网络的力量拓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建设,形成民族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辅导员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民族院校人文素质类微课开发与实践”(编号SCUN1314

A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篇2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开发;选课制度;评价体系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已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课改要求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加强选修课程开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体系,而学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程在学校的实施中困难重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引发了笔者深思。

一、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将学科知识、生活和社会有机整合起来。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如浙江省奉化市普通高中就把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课堂办到了校外的滕头学生实践基地,他们开设了“汽车模拟驾驶与日常维护”“烹饪技术实践与美食体验”“服装制作实践课”等八门职业技能类的选修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实用技能,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也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已经建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网站,以电子版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形式,向全省推荐114门选修课。

在课程的开发上,必修拓展课程有现成的教材,不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主要开发大学初级课程、最新成果介绍与应用型课程。如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就可以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是最难的,可聘请当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这部分选修课程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得能尽快地胜任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由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组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主要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和老师特长,在原有学校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开发。如浙江三门中学开设的“有关核电发展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专题活动”;浙江温州马站高级中学开设的“四季柚的种植”。合理借用当地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应提前公布本学年拟开设选修课程目录、课程信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学生要根据个人修习计划,实行自主选课。

1.选课指导

学校制订《学生选课手册》,帮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及学校对选课的要求、选课的程序和方法、各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安排情况,了解各学科的学习要求、学分要求。帮助学生懂得选课基本策略和方法步骤。教师主要要向学生介绍选修课的作用以及选课的原则。

四类选修课的导向性非常明确。知识拓展类课程主要是以拓展知识为目的,一般要选择自己高考时想报的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以介绍职业技能为主,因此,要选择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选修课;兴趣特长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来选择;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与活动能力。

2.学分认定

学生完成选修课程模块修习,通过考试(考核),即可提出学分申请。学分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学业、证书、过程记录。

也可采取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正心理。如浙江东阳中学就制定了评价的表格,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再由教师认定学分。

三、健全选修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设置审核制度

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小组,对本校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进行审核评价,适合学校实际和课程要求者,选入《选修课程目录》,供学生选择学习。

2.班级管理制度

选修课程采用走班制,可根据学生自愿选择,10~50人组成一个选修班,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及安全卫生管理,做好考勤记录、作业评改、学业水平测试等。

3.教学过程监控机制

根据实际建设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保证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保障选修课教学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学校要以校园为基地,以社会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各类的社会资源。选修课程的建设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技能要求,教师要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开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高中须有更多机会选择课程

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

教材选用以设区市为主,在省教育厅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不得选用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教材在起始年级一经选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

2014年全部实行中考改革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包括: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并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篇4

改革点一:优化课程结构,为学校培育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腾出时空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针对普通高中课程统一设置、统一修习的必修课程偏多,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特色发展空间时间仍显不足等问题,我省大胆调整高中课程结构,减必修增选修,将必修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度应试问题,在确保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组织专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通过梳理与整合各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形成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宝贵的时间里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教育在过程中显示最大的公平性。

改革点二:强化课程设计,构建学校多样化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学校特色和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课改以后,制订课程方案成为高中校长的“必修课”,成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不少学校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未来该怎么设计,我们的学校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什么”等问题,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选择为逻辑起点,厘清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精心研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学校课程设置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宁波效实中学是一所生源优、条件好、师资强的高中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基础厚,后劲足,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时代精英”,学校课程方案立足于“求适、务实”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到时代精英培养、未来能力需求、大学职业导向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宽领域、多层次、重选择、重个性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义乌市义亭中学作为农村薄弱中学,办学条件、生源都远不及城市学校。学校课程方案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学校,而是从实际出发,定位“面向大众践行公民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幸福的公民”,培养有宽泛基础、有民主与法治意识、有爱心与责任心、有学习与生存能力、有艺术专长、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把义亭中学办成令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详见图2)。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各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办学价值追求、学校定位相符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从2013年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情况看,全省各校申报的考试科目和科目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开设情况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点三: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

建设多样化课程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前提,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浙江省提出“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发动教师把握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审视现行普通高中课程与教材的结构性缺陷,找寻选修课程开发的支点,从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开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近两年,各个高中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如《代数能力进阶》《消费化学》《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方言的文化内涵》《天文观测》等。据2013年课改巡查统计,约有49%的教师独立开发过选修课程,约有28.53%的教师与人合作开发过选修课程,18.93%的教师已申报开发选修课程。据2013年48所申报一级特色示范学校统计,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7676门,每校平均开设了159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选修课程质量,我省研制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框架体系(详见图3),分类分层建设选修课程。根据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要求,针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中存在的“碎片化”、低层次、大众化倾向,统一规划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指导学校开展基于学科的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开发体现学科视野、基础素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帮助学校开阔视野,夯实基础),必修拓展、能力发展课程(面向有选择地学习文或理的学生,基于国家必修和选修的拓展,注重培育学科思维及运用能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学术发展需要),专项研究、综合学习课程(面向有志于某个方向深度学习研究的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教师专长、学校特色),把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融入其中。

2013年7月,我省设立50所“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围绕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以学科为轴心,研究与设计普通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研究必修选修课程实施的统一规划,研究系统开发开设内在联系密切的四大类选修课程,强化课程群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温州瑞安中学深度整合语文必修选修课程,重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研发“文化”、“创新”系列选修课程,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题课程,为学生选择性学习创造可能。

部分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习领域、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群,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课程体系和结构,研究学科间如何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尤其是把知行统一、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程融入学科课程群。杭州第十四中根据“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围绕“光合作用实验室”与“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开发课程,以“植物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克隆”为线索,关注“普通―重点―特色”三个层次的需求,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群。桐乡茅盾中学的地图使用、旅游地理、防灾保护、3S技术使用“地理选修课程四系列”,杭州萧山二中涵盖文学、史学、地理、美学的“国学研究课程群”,舟山普陀中学“一经多维的生物・海洋・海岛课程群”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改革点四:转变育人模式,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的高度统一,严重制约了选课走班和学分制的推广。要真正实现自主选课,组织走班教学,就必须放权,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浙江省大胆提出“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第一,允许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自主制订课程开设计划,决定每个年级开哪些课程、安排多少课时、教学进度如何等。

第二,积极推进选课走班。省教育厅明确规定学校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选修课程必须由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选课。如果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及行业企业修习选修课程。鼓励学校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生选教师、选进度、选年级。

目前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等16所学校不仅选修课走班,而且大胆探索必修课程选课走班,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私人订制”的课表。绿城育华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16个行政班530多名学生中进行走班选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9门学科。学校把高一、高二的学生按人数分成了红、绿、蓝3队,而这3队再分别分成6个小组,3个小组为A班,3个小组为B班,同一个队同一门学科同时开课,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约20人。A班的教学难度为较高层次,B班为基础层次,学生按照单科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为了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教务处在网上公布课程和任课教师名单,也公布学生选课的名单。学生们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选择到自己相应的班级和喜欢的教师了。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感觉不适应,还可以在小范围内微调,重新选择。

第三,实行弹性学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年限实行“上封顶,下不限”。“上封顶”是指学生高中学习年限最长仍为3年;“下不限”是指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高中学业等任务就可提前毕业。鼓励学生制订发展规划,形成个人修习计划。只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这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超常学习、创新学习,提前进入大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改革点五:统筹社会资源,拓宽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大为不同,学校单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开设课程,势必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必须敞开校门,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各普通高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涌现出一系列普职合作、校企合作、普高与高校合作课程开发开设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拓宽了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借助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普职校际合作。如衢州二中与衢州中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高级中学与衢州中专分别签订教学协作协议,建立“中职+普高”合作模式。如衢州中专就协助衢州二中先后开设出彩绘乐园、汉字美容会馆、走进理财、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电子产品装配、产品造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类课程。

借助当地产业基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与要素、社会团体合作开发课程。丽水侨乡的青田中学利用青田石雕地方资源和学校美术课程特色,开发开设了篆刻等美术兴趣特长课程群。义乌六中则利用新校教室较为宽裕的有利条件,“以空间换资源”,让当地民间剪纸协会在学校设立剪纸活动室和工作室,剪纸协会会员免费为学生开设剪纸课。浙江春晖中学不仅和绍兴市上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职业技能走校培训课程,还利用家长资源开设了“白马湖讲堂”,并在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设立了“春晖中学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外教育资源的三条通道。

借助国内外大学资源,开发大学先修课程。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资优生选修课程。杭州第二中学2013年与北京大学等高校教育机构签署《“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共建协议》,创建以基础理科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在课堂事实性知识传授和过程性能力培养基础上,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类似科学探究创新的活动,努力践行“让能飞的飞起来,让会飞的飞更高”的人才培养理念。

建立高中选修课平台。省教育厅建立征集网络课程的制度,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建立了“高中选修课平台”,供全省普通高中免费下载使用。目前我省已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征集4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共上传了708门选修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改革点六: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简单靠增设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还要同时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既是课改的难点,也是课改力求突破的重点。不少学校和教师借力选修课程的开设,自主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把握课堂要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实变革,慢慢地让一个模式、一潭死水的高中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杭州学军中学、绍兴一中尝试“翻转课堂”,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宁波效实中学建立“网络答疑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及时释疑解惑,实现优质师源共享。杭师大附中建设“校园网络资源教室”,借助学校校园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料。镇海中学的“超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让学生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

改革点七:推进评价改革,强化多元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

为配合课程改革,我省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行全科考试。为了增加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每年全科开考两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允许两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全面实行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与高中学籍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无缝对接”,监控过程,减少工作量。深化课改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再作修订,把选修课程的学习与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

篇5

1物理学科课程建设规划

1.1物理课程理念与目标

(1)学科定位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将继续学习基本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为此,我校把物理学科定位为“以物理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以物理思维为主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见物思理,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2)课程理念

①设计多样性、有特色的物理课程,为学生提供必备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②建立趣味性、选择性的物理课程,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③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④注重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有效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课程目标

物理学科课程构建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学校实际,围绕学校特色,以“有用有趣的物理”为核心,努力开发“实验探究”、“科学探索”、“实用数字”等有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见物思理,学以致用”的物理学科综合素养.

1.2物理课程结构与规划

(1)课程结构

在学校的“植根式发展”课程顶层设计框架下,我校物理组根据自身的教学传统和学科的特点,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开发建设发展课程,打造特色课程,努力开发“实验探究” 、“科学探索”、“实用数字”三大特色课程群,建立相应的课程结构(如图1),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课程群规划

在浙江省学考课程和高考选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开发并实施了发展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表1),彰显浙江省特色示范学校的特色.

1.3物理课程设置及安排

(1)学考、选考课程规划

根据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7个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LL]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考试时间是10月或4月,2015年10月开始实施.因此,我校对2014级高一学生(12个班级,480人)进行了选课意向问卷调查,对选课情况有一个了解.经统计,高一学生有215人只参加物理学考,有265人要参加物理选考,参加物理选考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5.2 %.2015年3月,我校根据大学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和本校的行政班级数,安排了8种选课方案让学生选择,进行分班教学.其中有物理选考的的班级有:物理/化学/生物3个班,物理/化学/政治 1个班,物理/化学/地理1个班,物理/生物/地理1个班.

2物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

2.1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

(1)编写学习导引,落实必修作业校本化

2012年暑假开始,我校物理组集中全组教师共同编写学习导引,编齐必修、选修学习导引和高三一轮复习导引.学习导引设计了“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典例解析”、“理解巩固”、“能力提升”和“选做题目”六个板块.2014学年开始,根据浙江省规范化办学要求,每门学科只能选择一套配套练习,物理组又将原来的学习导引和浙江省物理作业本进行整合优化,重新编写了一套新的学习导引.

(2)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必修课程校本化

我校物理组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化、常态化、主题化、多样化、课题化,以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达成,同时促进必修课程校本化.

第一,调整知识的顺序.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与整合.如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中的《竖直上抛运动》移至第二章第六节之后,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连贯和联系.又如选修3-1与选修3-2第一章内容均为电磁学主要知识,放在一学期内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二,拓展知识的深度.挖掘教材, 围绕某一重点知识点进行拓展,如位移-时间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拓展实验的空间.将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整合和拓展.如,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节和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放在一起,连续开3节学生实验课,增加学生的实验操作效果;又如,教学中增加“借助传感器测速度”、“测量反应时间”、“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电梯里感受超重与失重”等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利用问题导学,打造物理教学特色化

根据我校“一组一特色”的要求,物理组开展了“五环节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五环节问题导学”,是指通过“发现问题问题归类解决问题问题结果问题拓展”的一种教学,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两种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①新课教学模式

②习题课教学模式

通过“五环节问题导学”新课教学模式和习题课教学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目标层次化,引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促进物理有效教学.

2.2选修课程校本化开发

(1)以兴趣为基点,注重课程资源的生活化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途径.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将知识融入生活,体现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如《生活中的物理》、《桥梁的研究》、《自行车中的力学研究》等课程,将理论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以活动为中心,注重课程资源的实践性

选修课程重视活动化教学方式,倡导“学中做”和“做中学”,学以致用.如开设《物理趣味实验》、《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家电维修基础》、《电子焊接》、《创新实验学与做》、《机械制图》等课程,将知识与活动实践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3)以科技为纽带,注重课程资源的实用性

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和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HJ1.45mm]践能力.如开设《无线电通信技术》、《物理与现代科技》、《新能源发电技术与设计》等课程,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对生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2.3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

(1)必修课程的评价建议

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由模块修习过程和模块考试成绩两项构成.

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模块修习过程,包括作业与学习成果、交流合作与学生互评、学习态度与课堂评价三个方面,各占10%,共占30%.每项分A、B、C、D四等,等级由任课老师考核提供.

学生的模块考试成绩,占70%.模块考试分阶段测试和终结测试,由学校组织,测试成绩各占20%和50%.

学分认定标准: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成绩达到60分视为合格,同意认定学分.

(2)选修课程的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将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互评等多维度评价.

评价结果分三档,优秀(20%)、合格、不合格(没有比例要求).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被评为优秀与合格的同学,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3物理课程建设反思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校物理组取得了一些经验.开发的选修课程《生活中的物理》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选修课程.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在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培训活动中,向与会教师展示了我校物理组开发的选修课程案例.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物理课程建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3.1成功之处

(1)提供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见物思理,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积极发挥了教师个人的特长,实现“一专多能”发展,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选修课程教学能力.

(3)开发开设趣味性、实用性的课程,以“有趣有用的物理”为核心,突出学校“科学探索、实验探究、实用数字”特色,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办学.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师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6-02

【作者简介】陶西安,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江苏连云港,222006)副处长,高级教师。

2011年以来,连云港市创新思路,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共建设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175个,其中66个项目已成功立项为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学校紧紧抓住课程、队伍、课堂等关键环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努力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在课堂效益上做文章,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上见成效,用真情与细心,智慧与严谨,倾情投入,扎实建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育人平台与校园文化。

精心组织,精准指导

连云港市把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上升到彰显一个地区、一所小学的教育品行、教育品质、教育品位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理论研究与申报建设同步,专家引领与学校探索并行,由点及面,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将推进课程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程实施效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境界的一个突破口,强力推进课程基地项目申报与建设。

(一)建立工作机制

成立了以市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县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基教牵头,教研、师资、电教、装备等部门参与,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领衔的课程基地项目开发与建设专家指导组。每年组织县区、学校开展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和成效评估,确保学校按序时进度推进项目建设和基地使用。

(二)健全实施程序

每年组织县区通过学校申报、县区初评、市级评审答辩等环节选拔立项后,由专家团队深入项目学校开展调研、过程指导、年度视导等,确保基地建设项目目标定位准确科学、建设内容规范具体、建设方案切实可行、建设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保证课程基地建设与使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三)确保经费投入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政府和财政部门按省要求及时足额拨付配套建设资金,切实保障项目建设所需建设经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扎实建设,成效初显

按照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和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文件要求,连云港按照省、市两级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切实落实建设规划,着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积极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着力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努力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搭建互动学习平台;着力打造学校精神文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五年来,省级立项的66个项目99%以上通过省专家阶段性视导评估,13个项目被评为优秀,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一)凝练了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

充分挖掘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并将这些精神元素进行总结与提炼,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海州实验中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转变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建设的校园植物园、水生生物馆、生物创新与探究实验室、生物图谱画廊等特色生物实验课程基地,彰显了学校“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连云区云山小学的“中草药特色文化”项目,将中草药的“探究、正身、和谐”特质进行提炼,形成了“尊重生命价值,尊重成长过程”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东港小学“港文化”特色项目,利用丰厚的地域资源营造了山、海、港同生共融的学校文化场,提炼出“担当、合作、探航、通达”的教育追求。

(二)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与育人环境

充分挖掘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所蕴藏的文化元素,通过物型文化、精神文化、空间文化、课程文化等形态,打造并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氛围与育人环境。如苍梧小学“西游文化”特色项目,将学科教学与课程、实施策略路径与“西游文化”无痕整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锻造了能拼搏、敢担当、有责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助推了“西游文化”弘扬。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高中外语课程基地”,建成具有不同国家文化特色的多语种特色教室,让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异域风情,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学生提供的外语角、外语文化节、与国外合作学校交流互访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实践、实习、体验等多样学习方式,创设了高效达成外语教育目标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三)丰富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项目学校充分认识课程基地建设对于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许多项目涉及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灌南高级中学的“灌河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东海县青湖小学的“水晶文化建设”项目、赣榆沙河二小的“农家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基地、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德育”课程基地、连云区云山小学的“中草药文化与生命教育”课程基地、徐圩新区东辛农场小学的“农垦文化实践”课程基地、灌南新集幼儿园的“乡土艺术”课程基地等等,都创新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实施方式,丰富了课程与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开放性,体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四)深化了学校课程资源整合

如何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整合,让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实现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对此,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学校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苍梧小学以“西游文化”为引领,从儿童多元智能的视角进行具有“西游文化”特质的尚美课程建构,提出了“问题导学,尚美求真”的课堂教学主张,并将“西游文化”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赏西游”课程;与美术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个性鲜明的“绘西游”“塑西游”课程;与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开发了“唱西游”“演西游”课程;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打造“翻越火焰山”“勇攀盘丝洞”“巧渡流沙河”“勇闯七十二洞”等体验场,开发了“玩西游”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