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初中音乐教育课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音乐教育课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音乐教育课题

篇1

一、以情激趣,打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的认识误区。

教育离不开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 REN 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问几位同学这节课有什么感受,都说:’很快乐,很轻松’,有的还说:’没有压力,这是我们上的最快乐的一堂音乐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以声传情,让声音感染学生,培育情感,享受音乐的美。

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无非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景、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语言优美,声声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音乐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的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天然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达到以声传情。

其次,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教师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的情所打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就会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

四、以情育人,在音乐情感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教育;策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的实质就是运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审美情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对于美好事物的辨析能力,提升其美的创造力。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榜样作用

教师教师作为音乐课堂的主要引导者,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提升自我的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美的榜样,用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首先,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迟到不早退,常带微笑,热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状态,把积极阳光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热爱音乐这个学科,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介绍音乐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踏雪寻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歌舞表演,亲自上阵表现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最后,教师应当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要树立多元的文化观念,平时要多多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不要凭个人喜好局限于一种风格、一种类型,而是要扩宽眼界,海纳百川,以此来加深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如果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日积月累,肯定会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熏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得到了良好审美观的熏陶。

二、开设多种活动,营造美的氛围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活动开设得比较少,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听音欣赏的阶段,即教师把歌曲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欣赏作品。但想要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标,教师就要尝试着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在《雪绒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男女合唱或者多声部合唱的方式来对该曲目进行演绎,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歌曲的美妙,还体会到合唱的魅力。再比如在“荧屏乐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班上举办音乐会,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欣赏各自心目中经典的荧屏金曲,促进同学们的音乐交流,从而让他们学会辨析音乐的优劣之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扮演学生的同龄朋友,与学生一起热情尽兴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去,让课堂变成音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在美好的氛围中达成美育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式,重视自主学习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的科目,光靠老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是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地了解和喜爱音乐。真正的学习者都是有着自主学习的习惯的,音乐的学习更应充分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品析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对于那些学生独自理解不了的音乐作品,再给予一定的引导,来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例如给学生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之前,要根据作品中含有西南民族音乐的特点,准备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作品来课堂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要改变以往主导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把填充式的教学改为互动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再比如在《唱脸谱》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带唱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讨论,鼓励同学上台展示,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审美实践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生活环境对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时,也不该拘泥于课堂,而是应该努力扩宽教学领域,从更多的方面来加强美育与学生的联系。比如可以从学唱喜闻乐见的民歌入手,在学校通过课间广播等形式,播放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优秀民族歌曲,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等,让学生在课后也接受经典音乐作品的熏陶。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多提问,把作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到一起,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之美,比如“寻找有故事的电视歌曲”“爸爸妈妈最喜爱的歌”等等之类的活动。一些音乐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气节,教师就要把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告诉学生,并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向他们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另外,音乐教师还要多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加强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其他老师推荐适合他们课件使用的音乐,把音乐融入到初中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五、结语总之,美育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自身的素养,开设多种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多多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小敏.论初中音乐教学与“美育”教育[J].文艺生活旬刊,2014,(05).

[2]孙付霞.例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4,(55).

篇3

新一轮的课程的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保证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一、新课改需要有学习、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教师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普及,要把基础打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学习的能力。教师如何把音乐你、表现的重点体现出来是关键问题,今天孩子也在变化,他们在网上接触到大量新的音乐知识,在不少的孩子当中,有的真的是无师自通,进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教师必须应时展的要求,要学习新知识,要力求创新,没有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的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二、要吃透、理解课改精神,做好音乐教师转型工作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新课程给了教学很大的挖掘,不仅考验学生对教师综合素质更是一种挑战。对音乐教师而言,音乐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促进了这种变化要顺应时展的要求,这也是课改的最大成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积极认真审阅音乐教材,教参等资料,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各种模块相互交流的教学思路,取长补短,对整个教学材料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每个章节的教学进行了补充和取舍。

三、落实学生课程选择权是课改中的全面实现初中音乐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的具体体现。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鼓励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和音乐较好的学生大胆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多方位的学习或单项深层学习,以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初中音乐课程目标。

四、解决好课程编排是保证课改的必要前提,运用课外训练场地、舞蹈厅、体育馆、第二课堂活动室等场地进行教学,要充分考虑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等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与展示,同时还要根据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拥有教学场地来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失,井然有序。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每一个细小环节。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的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篇4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 我在通过深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的教学新方法:在英语课堂上使用音乐元素――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音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音乐无国界,一首悦耳的英语歌曲,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因为那简短的歌词,轻松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可以缓解学生畏难情绪,帮助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歌曲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第二语言。”而唱歌又是人的声音与语言结合的一种音乐。因此,通过音乐来辅助学习一门外语,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下面我将介绍如何利用音乐元素打造高效课堂的个人经验。

1. 巧妙利用歌曲导入新课 唱英语歌能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能渲染英语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引到英语课堂上来。把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然后进行演唱,学生既会感到熟悉,又会觉得新鲜。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步入新课内容。如我在教人教新课标7年级上册UNIT1“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首先用歌曲“I love Music”导入,学生一下子就对关于乐器的复杂而枯燥的单词产生了兴趣,很自然地融进新课学习中。

2. 灵活利用歌曲增强记忆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后,便成为人短时的记忆,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而经过及时复习的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正因为如此,英语歌曲能在平时不断哼唱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们完成英语知识的“复习”。为了使孩子们能更牢地记住12个月,借助英语歌曲《Months Song》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们记不住的困扰,还避免了死记时的枯燥乏味。如在7年级英语下How's the weather?这个单元时,我让学生用 “How's the weather?-It's windy” 对唱。学生很快就能在准备阶段把自己所学的短语全部自行梳理归纳出来,这样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尤其作为学生来讲,学英语往往容易记住又容易忘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采用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而唱英语歌曲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巩固方式。举例来说,学生在学唱“Color Song”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时,就能很好地复习七种颜色以及身体的八个部位。学生从中得到了乐趣并通过唱歌曲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

3. 创新利用歌曲课外延展 人在心情愉快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哼歌,而这些歌曲又是自己印象深刻、比较喜欢的。为此,除了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新歌欣赏、重点讲解和适当地学唱外,应该尽量把练唱的时间安排在课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欣赏、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利用自由的环境、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音响设备,认真、自觉地去练唱英语歌曲,这样就为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知识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4. 挖掘利用歌曲介绍背景 这里说的“背景”是指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一个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更贴切、更自如地运用该国语言。如在圣诞节到来之际,我教学生学一些圣诞歌曲,如:“Silent Night”、 “Jingle bells”等。在学唱歌曲之前,我先向学生讲了一些西方的传统节日,再重点介绍了关于圣诞节的一些知识,如圣诞节的由来、时间、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以及人们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等。学生也可以了解一些与歌曲有关的风土人情,更便于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 运用英语歌曲如果恰当,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反之,则适得其反。因此,运用歌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把握好教唱英语歌曲的度。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歌曲教学最多也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切不可单纯地为教唱英语歌曲、歌谣而偏离英语教学。二是歌曲内容应有趣并为学生所理解。最好是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为学生所能理解。另外歌词内容的选择不但要注意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语言发展程度等,更要注意如何在他们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稍向前发展一步。三是歌曲歌谣教学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对于学生来说,单一的教唱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都动起来,配上一定的节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运用英文歌曲这一手段,这种教授英语的方法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记住他们所学习的东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而且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歌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让我们不断地实践、思考和改进,不断地去发挥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更大作用,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精彩吧!

5. 合理利用歌曲调控情绪 歌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既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还能增添生活情趣。同样,歌曲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难在40分钟的课堂上都能全神贯注地听课。当觉察到学生开始出现疲倦时,一首英文歌曲,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使学生精神抖擞。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更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在教学生学习数字时,反复地进行教和读,让学生会感到厌倦,这时唱一首英文歌曲进行调节很有必要。如让孩子们都站起来,边做动作边唱“Number Song”之后,学生感兴趣又进入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时在讲完作业或报听写后,教室里会有一阵骚动 ,这时只要放一下优美而熟悉的旋律,学生很快会停止躁动跟着唱起来,这样老师便能很快掌控课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英文歌曲教学与英语口语的提高》 苏玉洁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2] 《英语教学的“学、说、逗、唱” 》 管培军 山东教育 2003/13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音乐;教学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显得极其普遍,音乐课堂也不例外。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等资料整合在一起,然后通过投影工具显示出来,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冲击,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音乐课堂中,只有一架琴,一个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大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然而,许多老师过分依赖,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了一定的混乱局面。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探索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提高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从调查当今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正确使用的方式。

一、对初中音乐课堂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学区的三所初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通过两份问卷来调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状况。

1.学生多媒体学习情况调查

以学生为主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对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看法,多媒体在课堂中使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音乐课堂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的建议等要点出发进行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三所初中286位学生,发放问卷286份,收回275份.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地广泛,学生已能完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认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排斥多媒体技术。总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有活力,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学习音乐知识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做出进一步的学习与努力。

2.教师多媒体教学情况调查

以教师为主的问卷调查方面,主要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程度以及教师的多媒体使用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

通过对三所初中的六名音乐教师的调查,发放问卷六份,收回有效问卷六份。笔者可以发现这六位老师都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他们一致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技术水平。

二、对调查现状的分析

1.初中音乐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音乐课教学起着重要的重要。多媒体技术通过电教的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创设深情并茂,充满美感的教学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欣赏交响乐《图画展览会》时,让学生单调地聆听音响,他们就会很难进行欣赏,如果加上图片,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欣赏交响乐,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就会显得简单轻松些。

(2)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传统的教学只有一个黑板、一架琴,很多资料需要教师课后去准备。而@些资料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获得。又如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当需要重复欣赏某个段落时,教师就需要反复地倒磁带,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重难点的突破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课件可以很直观,很有序地把上课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展示。

(3) 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音乐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需要歌唱、欣赏、表演很多环节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电化手段把各项内容整合在一起,展示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互动。如欣赏《梁祝》,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渠道让学生欣赏到不同版本的《梁祝》,如越剧版、小提琴协奏版、话剧版等,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4) 深化思品教育,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一门具有审美特点的教育。多媒体技术也具有很多审美的因素,它可以美化事物,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有美的享受。如学唱歌曲《游击队之歌》,在欣赏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画面中加入当时游击队员的作战画面,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好地演唱歌曲,领悟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2.初中音乐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过多实用多媒体,教师产生依赖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是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有的甚至到了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的地步。在音乐课堂上,如果电脑出现状况的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会素手无策。有时他们连基本的歌曲范唱也会依赖课件。殊不知,教师优美的范唱可以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多媒体教学虽然给课堂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2) 盲目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主次不分。多媒体课件中美丽动感的画面,让学生赏心悦目。很多教师一上优质课就先思考“我应该做怎样的课件吸引学生”。他们几乎让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多媒体代替。特别是欣赏课上,很多教师手不离鼠标,整堂课都是多媒体画面和音响,课堂的重难点,教学内容的主次全无。其实多媒体技术应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让我们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3)教与学的地位混淆,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在音乐课堂上,多媒体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和学生似乎全受控于多媒体,丧失了主动权。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还给学生”。课堂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学生都只是被动地欣赏课件,没有领悟音乐知识。在过分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成为多媒体的展示者与讲解者,丧失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失了必要的交流。

(4)教师多媒体技术缺乏,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很多课件制作方法需要教师们去学习和进修。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学生欣赏课件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在音乐课堂中,有时课件在播放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解决,如果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就会浪费课堂时间再次准备课件。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刺耳的音响和不清晰的画面也会成为学生的欣赏负担。总之,教师掌握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件制作效率与课件质量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对初中音乐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1.合理实用多媒体技术 注重课堂教学时效性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它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做好认真备课,列出教学目标,找好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件的制作,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显得有次序。课件制作内容不需要很奢华,也不需要大容量,而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在不需要课件的情况下,教师能亲自完成的环节,我们可以尽量避免使用多媒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2.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融洽课堂教学氛围

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会发现教师的课件做得很精致,画面很优美,但是,课堂气氛却反而显得安静了,教与学生之间缺少了互动,课堂效果不是特别好。在多媒体课堂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进行设计。教师不能成为课件的机械操作者,而应该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良好的互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动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 活跃课堂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不是万能的,也不能代替其他一切教学手段。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有着自身的教学特点。如在歌曲范唱方面,有时优美动听的教师范唱比起音响CD来说,更能打动学生。在歌曲的伴奏方面,我们可以为学生用钢琴伴奏,而不是完全依赖课件的CD伴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沟通,也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了。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摈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交叉运用,发挥各种形式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4.提升教师多媒体技术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教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和设计者,良好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多媒体的质量,节省制作时间。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时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情况都说明教师缺少专门的多媒体技术培训。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要提高自身的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但能节省我们的课件制作时间,而且会让很多复杂的课件环节变得简单化,学生在欣赏课件时不会感到繁琐。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带来了活力。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成为课堂的全部。我们不但要掌握必要的多媒体知识,同时也应该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 初中音乐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初中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广,音乐课在义务教育中逐渐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美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音乐、美术是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情感对于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态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情感是人类特殊的一种生理评价和体验。若是从音乐的视角来看待情感,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音乐将音符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婉转悦耳的声音,从而引发听者的共鸣,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而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要想能够激发听者的潜在感官和思想,是需要以一个好的情感体验为前提的,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对于初中生来说,想要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他们的心理也开始也慢慢发生着转变,强调独立、充满活力、重视感情是此时初中生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审美是指对抽象或者现实事物的感知与评价。对于处在12到16岁之间的初中生来说,这个阶段是性格培养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音乐的细节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细节中感受音乐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提升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绪会随着音乐慢慢平静下来,在平静的思绪下,学生更容易沉浸在音乐营造的艺术氛围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品味音乐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拥有更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养成高尚的情操。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对所有听者来说,不一样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比如优美流畅的音乐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欢快活泼的音乐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悠扬低沉的音乐让人感到沉痛悲伤,由此可见,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对音乐以不同方式的艺术化渲染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音乐作品入手,根据音乐的类型和题材将学生领入相应的情境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理性的感知音乐并得到心灵的净化。

(二)在音乐教学中组织举办创造性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创造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例如教师可以举办音乐教学表演,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编排音乐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以音乐为桥梁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轻松愉快的互动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打开心扉,让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更加深刻。所以,为了提升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课堂,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并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让教师从课堂的主体变成课堂的引导者,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让教师以一个亲切的姿态带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并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

(四)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立体化音乐感受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而音乐这门课程的艺术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转化为声音传达出来,因此,如果想要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体验,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与此同时,音乐也只有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媒介,才能充分的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总 结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随着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开始转变思路,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初中的音乐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错误和误区,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共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美并造就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灵芬.音乐欣赏,叩开学生审美能力之门――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7):64-64,65.

篇11

关键词:流行 音乐 课堂 审美能力

当前社会流行音乐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给现在的青年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从学校音乐课专业教学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往往觉得流行音乐不适合中学课堂教学内容;但是从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看,很多学生却是热衷于流行音乐不能自拔,所以在学校,我们时不时地可以“欣赏”到学生那“精彩”的演唱。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一种现实,而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却兴趣不高,如何利用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来更好地辅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培养学生辨识能力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于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音乐界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流行音乐不能进入课堂,不能进入音乐课程教材。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流行音乐内容不符合现代中学生的需求,或者是有些流行歌曲内容偏向低俗,这样可能会给初中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思想认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通道越来越通畅,学生了解流行音乐越来越便利,而且几乎置身于这样一种离不开流行音乐的外界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有人就初三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熟知情况进行过统计,在初三年级将近500名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学唱的歌曲,其结果是许多人多写了时下比较流行的《我的歌声里》《素颜》《猜不透》等流行歌曲,尽管这些歌曲有的内容从初中学生口里唱出来似乎有些不宜,但学生学唱的热情很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支持还是反对?我认为,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那些高雅、有意义的音乐内容;另一方面,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对于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那就是引导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我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另外,教师要正确地理解学生出现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通过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我们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利用学生这方面的爱好,来引导他们喜欢上音乐课,来体会音乐的真正魅力。

二、灵活运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时,要重视对教育契机的把握,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对音乐教育有益的因素,选择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的流行音乐,为教育教学目标的生成和实现所用,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和音乐技能的获得所用。

(一)感受母爱,增进亲情

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体现母爱的精品,满文君的《懂你》可谓是最经典的。相信大家对这首歌曲一定十分熟悉,初中的学生同样对它兴趣盎然。我们何不找点时间,与学生一起挖掘一下《懂你》的深刻意蕴呢?在语文阅读课《嘱咐》的教学中,播放这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欣赏那感人的画面,然后,以这首曲子为背景音乐,教师朗诵一段赞美伟大母爱的诗篇,或者干脆诵读一遍歌词,相信学生对《懂你》的热爱将是发自肺腑的,唱着唱着,学生自然就领略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含辛茹苦,此时此刻,他们的思想何尝不是一种升华,他们的心灵何尝不是一次洗礼呢?

此外,还有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张含韵的《妈妈我爱你》,beyond的《真的爱你》,王羚柔的《有你的地方是天堂》等,都是歌颂母爱的歌曲,学生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激起他们对母爱的感受和爱母亲的情感。

(二)磨砺意志坚韧不拔

郑智化是流行音乐界的传奇人物。即使不听他的歌,光是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惊叹不已。更何况他的《水手》,更是对正处困境中的学生的最大精神支持。“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此外,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唱着这样催人奋进的歌曲,你能说这不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营养吗?

(三)深爱祖国豪情万丈

在流行音乐中,抒发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爱恋之情的歌曲比比皆是。罗大佑的《东方之珠》是杰出的代表之作。优美的歌词述说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激昂的旋律抒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演唱这样的歌曲,怎能不让学生心潮澎湃?此时,我们并不去追究唱得如何,能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爱国的深深印痕,就足以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在流行音乐中,像这样能够发挥德育功能的歌曲很多,就看我们音乐教师如何挖掘它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塑造着无数个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在接受着学校教育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在现有状况下使学校教学对学生影响最大化,成为当前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流行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只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利用好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那么就能够不仅仅使学生收获音乐知识,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巍.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J].艺术教育ArtEducation,2006(5).

[2]范晓荣.流行音乐影响下的中学音乐教育研究[J].新西部,2011(1).

[3]熊巍巍.与时俱进关注流行――流行音乐进课堂之我见[J].中国西部科技,2011(18).

[4]刘娟.;略谈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学;合作学习;初中教师;积极主动性

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停地向前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推崇。而作为初中的音乐教师,理应有意识地来探索合作教学的方式,把握合作教学的机遇,并充分地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提高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为在以后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而努力。

一、初中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明显的变化,它鲜明地提出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同样也提出了“应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初中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结合起来,合理地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以团体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以及要求的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音乐思想的一个主要的场所,在新课改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实施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学生不应该存在心理上的压力,应该将自己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之间彼此尊重互相沟通,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获取音乐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当下初中音乐合作学习的现状

当下初中音乐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不够和时间不足两个方面。

在参与度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有的教师在教授一些民族歌曲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制的三角铁和沙球来进行表现,但是学生在明确了自身的表演内容之后,教师却自顾自地弹奏,没有照顾学生的演奏,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有的根本就不会敲,有的学生甚至在捣乱,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展示。

在合作时间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合作状态,学生的讨论过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还会因为自身的一些私事还有赶时间的原因,中断或者干预学生的合作学习。譬如,在某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就“风琴的演奏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可是正当大家讨论激烈时,教师却因为怕拖延教学时间,打断了大家的讨论,进入了新的教学环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合作的效果。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改进策略

1.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智力或者能力。例如,在进行新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促使相邻两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巩固新歌的过程中,可以从游戏转变为小组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地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努力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效,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为了能够使合作学习这种机制长效的坚持下去,教师应该致力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学生搭建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重视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客观地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班级内不定期地举行音乐会,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我们也可以对以往的测试方法进行改良,除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测试外,还应该设立合作表演的奖励加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让他们合作排练,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的平台,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参加,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获得音乐知识。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音乐教师应该倡导积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和交流,这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探索合作教学的方式,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当下的良好机遇,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音乐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山平.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改革,2009(8).

[2]谢婷玉.运用小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音乐教育,2009(9).

篇13

因此,不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基础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围绕着师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师范教育而言,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高等师范教育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步伐相应的加快,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许多革新……。所有这些都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教改工程,因为它不是靠增加几门课或是改进某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些认真的研究探讨,以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师范目标的延伸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的“立学总义章”就明确提出:“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人焉”[1](P139)。到了1918年,教育部又指令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办“乐歌体育专修科”,“以应各师范中学之急需”[1](P154)。从此之后,师范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在民国初年,仅高等师范学校就有6所[2],基本上形成了简易师范和中等师范培养初小和高小音乐教员,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和师范音乐教员的人才培养格局。解放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有了新的调整和提高,根据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3]等文件精神,我们逐步停办了简易师范(即初级师范),按照中师(包括中等艺术师范)培养小学音乐教师、高师音乐专科培养初中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培养中师和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促使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建国50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虽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或工作以后不在音乐教育岗位了,但是中学和中师音乐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来自高师音乐系、科。

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目标,从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例如加强了面向中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增加了应用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采用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的“学科(音乐专业)中心论”、以单一学科专业取代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倾向,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的不断提高,音乐教师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确立。但是,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促使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师范培养目标的定位,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师资提高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各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呈普遍攀升态势。硕士学位、本科学历在各行各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专科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历则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迫使不少专业的专科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关停并转”,今后小学师资的合格学历将提升为专科,而初中师资的合格学历则必须为本科。同时,我们还可以高瞻远瞩地预言:在一些发达国家,硕士学位、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人才使用状况,在我国不会太久也将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随着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毕业自然进入初中的升学模式将逐步普及,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界限的划分也不宜泾渭分明。在许多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上,中小学是一脉相通的,例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学科性质都是音乐审美教育;再如儿童的变声期可能出现在小学高年级,也可能出现在初中一、二年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论专科和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须要将延续了几十年的“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须”的目标,扩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培养合格的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师资。”如果以上目标得以确立,那么就要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光投放到整个儿童———少年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去。要以6岁———15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研究他(她)们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生活,并以此来修订和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乃至各科教材。显然,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通才教育的扩展早在上一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在高师音乐系、科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应该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当时曾为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这种通才教育主要是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必须掌握好声乐、钢琴、即兴伴奏、乐理与视唱练耳、指挥、歌曲写作……等音乐基本技能,然后再在这多种技能中发展一两门个人的专长学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未来到中学工作的需要,也帮助提高和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但是,我们过去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面通才教育的理解,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领域,对于合格音乐师资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音乐专业里的通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为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多面手,以适应中学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提升。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属性也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集中地体现在近期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之中。

这个文件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改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基本理念的阐述,提出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一整套完善的音乐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举措,毫无疑问,它应该成为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行为纲领。《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除了音乐本体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之外,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三个部分[4]。这项音乐教学内容的扩展是音乐人文属性回归的体现,也是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体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和安排的。这种扩充性的调整,无疑给在职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当然,更给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增加了新的课题,从整体上来看,这实际上是对通才教育的一种扩展,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音乐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和知识:舞蹈:舞蹈和音乐不仅是姊妹艺术,而且二者密切的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她们是同步起源的:“情动于中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这些古代的论述不仅说明了二者产生的历史渊源,而且生动地阐述了音乐和舞蹈都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我们原有的音乐教育中,就有着某些舞蹈的因素,例如小学的游戏、律动等。在《音乐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充实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入了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戏剧:戏剧和音乐同属表演艺术,学习和借鉴戏剧的表演技能,可以增强歌唱、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歌剧、戏曲等是包容了戏剧、文学、音乐……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种姊妹艺术的有机交融,更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音乐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提出了“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作出评价。”这一部分崭新的教学内容对体现音乐的表演特征,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具有非凡的价值。美术: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与音乐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不同的,审美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音乐和美术都来自生活,都是客观事物在主观内心世界的艺术反映,二考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通晓美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多一种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途径。

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和不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类社会现象方面的知识,它是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学科,其中,人文学科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仅因为音乐属于广义的人文学科范畴,而且它与多门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创造,而且更可以提高人的整体文化素质。《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知识。音乐的传播和感受离不开声学、电学、生理学的原理,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电脑音乐进入音乐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学技能(如电脑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也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总之,《音乐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音乐教学的新内容标准,它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过去所强调的通才教育主要局限于音乐领域之内,显然,是满足不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开阔通才教育的视野,给学生以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21世纪伊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新使命是极其繁重的。不论是培养目标的延伸,还是通才教育的扩展,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两方面的任务不仅不矛盾,而且其要求是一致的,具有互补效应,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上,也要抓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加以解决。关键是我们要紧紧抓住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这个根本方向,统一考虑改革方案与举措,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能够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要求,为广大中小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音乐师资。

参考文献:

[1]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马达.20世纪中国论文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

篇14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任职骨干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师德方面:

始终自觉以一个骨干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从各个方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生活中,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善待邻舍;工作中,精心备课,课堂精致,与同事愉快相处,对学校真心维护。把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自我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以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为核心,做“学生喜欢、同事支持、领导放心的教师”。并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

二、育人方面:

坚持爱心育人,身正为范。曾经做过一学年的班主任,后因身体原因脱离了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愿意蹲下身来聆听学生的心声,甘做学生的朋友、师长。关注教育中的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反思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的教育好学生。

三、教学方面:

1、潜心教学研究,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与行为。能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实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后能够进行理性反思,将教学方法、技能看成是一种艺术,时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能把握所教教材内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教学个性,把构建高效音乐课堂作为自己每天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目标: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2、奋斗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愿望强烈。

不循常规,敢想敢做,既关注自身的发展,又关心事业的创新。对自己,抓课前钻研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抓课堂教学效果,抓课后反思,问题研究。对学生,抓良好习惯培养;抓基本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努力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素质提高、班级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

3、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教后札记,研究教学案例评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教学个性和教艺美感。静心撰写教育随笔,记录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及其成长经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每学期提供2节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研讨课或公开课,上学年已经在校内执教了两节公开课,即初一年级的唱歌课《DO RE MI》和初二年级的欣赏课《广东民歌欣赏》。为传承京剧文化魅力,构建校园文化特色,让京剧艺术走进孩子们心中,两年来我在我的初一、初二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开展了传统知识普及《京剧基础知识欣赏》,激起了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曾在课外活动时间排练了男生、女生的现代京剧联唱、表演节目。

四、教科研方面:

(一)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学习教育理论专著。

立足自我专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把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内涵,指导教学创新。做到了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形成比较强烈的教科研意识。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引领、推进新课程的带头人。

1、勤——时时处处皆学习。

俗话说:夜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力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20xx年10月学习《音乐新课程改革理论》并写成心得。20xx年12月学习《中学音乐优秀教学设计》并写成心得。20xx年3月与全校的名师骨干教师一起赴青岛学习“高效课堂”,写成了《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一文,后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了《音乐课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20xx年5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校园合唱指挥研修班”,回来后写了学习心得。20xx年2月正值寒假期间,我静心拜读了《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书,从这项山东省中小学人文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中学习了成为名师的6大职业素养和49个细节,阅读中一次次被书中多位名师的肺腑之言所打动,同时被书中多位名师所阐述的教育哲理深深折服,写成《做优秀的音乐教师》读后感。20xx年7月,参加全县教师暑期培训,写了总结《音乐鉴赏与作品分析之感想》。20xx年9月观摩第二轮立标课后写了心得体会。20xx年12月写了学习《中国教育报》的总结。

2、广——博采众长。

读书使我心灵充盈,眼界开阔,为汲取营养,提升自己,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自主学习了《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学音乐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每月有计划的撰写业务理论笔记及教学随笔多篇,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尤其是在我今年生病养病的几个月时间里,忍着病痛,我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进行了细致的研读,为自己“充电”,或做批注书写自己的灵感,或做摘抄记录自己的感想,感觉受益匪浅。

3、深——读原著,明精髓。

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把书籍作为我进步的阶梯。认真研读、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你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与优秀教师同行》、《与名师同行》、《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专业书籍,从专家学者身上吸取理论精华,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4、用——学以致用。

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勤于动笔。 将自己的随思随想化为文字,积极投稿报刊杂志。20xx年撰写论文《论音乐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表于《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xx年撰写论文《以音乐为本实施初中音乐新理念》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刊物,20xx年撰写论文《改变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发表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学》刊物。

20xx年撰写论文《谈谈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感动中国——20xx年全国第三届音乐教案、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20xx年创作歌曲《我把祖国爱心窝》在“感动中国——20xx年全国第三届新创歌曲、歌词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发表收录于《感动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精选》一书。

(二)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领本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听本学科的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全力推进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出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教学工作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每学期精心制作多个教学课件,并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网站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技能方面:

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忘不了与学校部分老师参加的20xx年春节文艺汇演文化广场展演健身操,展示了锦秋中学老师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忘不了与全校老师一起拼搏20xx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博兴教育系统合唱比赛,喜获二等奖,展现了锦秋人的积极豪迈。更忘不了与锦秋办事处的全体职工一起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举办的“庆祝69周年及我县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大型广场歌咏比赛,荣获二等奖。并且珍惜和积极投身于全县教育艺术团的每次排练和演出。

六、取得的点滴成绩:

20xx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首批“骨干教师”,20xx年10月被评为“滨州市艺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20xx年3月入选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0xx年9月被评为“博兴县第七批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能手”,20xx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第七批教学能手”。

七、不足和改进:

1、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课题,出经验,出成果。

几年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长优势,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我选定开展的校本教研课题是《京剧推广进校园》。计划三年内完成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每学期完成1—2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3000 字左右),力争每年有1—2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推广先进经验,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宣传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

至今还未完成研制校本教材,正在末期整理之中。未严格按教学科研的规定深化过程研究,整理出相关的数据、资料,提供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研究报告,总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用心积累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用爱打造精彩独特的艺术作品。

学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成果的积累需要课外活动时间的打磨,需要日积月累和坚持不懈,课外活动开展需要常态化,才能保证两年一届的全市、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节目精彩纷呈。

3、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达到资源共享。

利用网站资源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和反思,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教研课改交流,刊载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至今已经积累了近百篇教育教学日志,但用于写博客的时间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