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历提升范文

计算机学历提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学历提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学历提升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职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01

一、引言

一个关于“你认为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职场调查中,高达43%的网友认为“过硬的实际能力”是求职成功的关键。其余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丰富的工作经验”(20%);“著名公司工作的经历”(11%);“完美的交际能力”(10%);“漂亮的简历”(9%);出色的学历竟然出人意料地位于最后一位(3%)。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机械化尺度越来越被企业所抛弃。

在求职者对“用人单位对高学历要求”的另一个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5%的人认为高学历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只有7%的人对此全盘否定。而75%的人客观地认为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要依据实际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进行判断再做决定。其中60%的人选择了“应该更看种能力。

前几年企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只看学历文凭,不看能力,甚至以本单位录用多少博士多少硕士为荣,认为这是有实力的象征,还有人说形象的说“小企业看学历,大企业看能力。”近两年,随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企业在用人的时候更加务实了,岗位需要对用什么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职场上IT人才的需求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大学学堂,如何使大学的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与要求,笔者就大学计算机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以下探讨。

二、职业能力的提升

1.重视基础课程

许多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计算机教育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这些基础课程可以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除此之外,数学、物理、英语也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对这些学科的掌握无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培养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四年以后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四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都能游刃有余。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3.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计算机教育中,结合流行发展的趋势与研究高端的方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一些新技术新领域中发挥自己更多的潜质,开拓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4.实践获真知

实践经验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专业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知识。不管软件知识硬件知识,都需要在真正的实践环境才能真正领会。计算机教育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环境与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参与实践锻炼。在计算机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

2008年IT行业在职场上计算机,信息工程工程师的招聘需求,从1月份的30348个、2月份的31084个,持续增长到了6月份的34808个、10月的38948和11月的40456个。IT是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淘汰率很高。目前,随着IT技术渗入无所不在,集数字、通信、娱乐于一体的产品消费已经深入人心、与手机和互联网相关的软件人才供不应求;互联网的企业应用也拉动了企业应用服务器、网络设备、磁盘存储等IT硬件行业的发展和相应的技术人才需求。数字媒体、数字娱乐、IT与无线通讯的结合技术、网络技术等将是IT发展的潜力领域。让学生了解更多当前计算机职场的就业情况,使学生更早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循序渐进有计划地选择学习方向。如目前软件测试和开发人员的比例来看,软件测试人员在公司所占比例仍然极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为1∶5的企业高达36.4%%,比例为1∶2的企业占31.8%%,比例为1∶1及以上的企业仅占31.7%。目前欧美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里,软件测试和开发人员的合适比例达到1:1。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缺口高达40万之多,其中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将超过20万,在未来5到10年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而且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生涯将更为长久。

三、结束语

在计算机教育中,从内到外、从基础学科到高新技术、从专业学习到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使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更好地联系社会需求,使学生具备更长远的职业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书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174-02

伴随着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学习成本较高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前可能还需支出相当一部分培训或实训费用。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造成的压力更大。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较之其他专业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各种问题。

1 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约占30%,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还略高于这一数字。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成本比其他专业更高,除了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基本支出外,购置电脑是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支出,同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就业要求,网络通信支出、软件书籍购买、考级考证支出和培训实训费用也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经常性支出,这些支出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极易出现

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精神紧张和心理紧绷长期存在,极易出现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特征。

自卑是经济困难学生最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他们进入大学后,常因经济上的弱势和教育条件的差距,在成绩优异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心理感觉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情绪低落、迷茫、看不见希望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经济困难学生还易产生焦虑情绪,经济拮据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担忧,加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出走、旷课乃至退学等问题行为;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弱势带来的自我保护需要,使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极其敏感,获得尊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易产生嫉妒情绪。

1.2 人际交往障碍

生活的拮据、过度的自卑、自身的弱势等原因往往会使经济困难学生因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畏惧人际交往。出于对自尊的保护,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他人了解自己的情况,更不会主动向他人袒露心声,往往给人以孤僻、敏感、难以相处等负面印象,慢慢形成自我封闭与排斥交往的恶性循环,脱离集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3 “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例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这些政策与措施也使得个别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过分依赖心理,他们对于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十分坦然,认为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有极个别人甚至还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想要获得更多资助,缺乏自立奋斗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何调动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点。

1.4 学业困惑和就业心理误区

据统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因为高考失利错过了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而经济的拮据又无法满足他们复读的愿望,无奈接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巨大的失落和无奈使得他们对于学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充满着迷茫与沮丧;另一方面,经济困难使部分同学缺乏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操作、实训和实习的硬件条件,形成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的客观障碍,使经济困难学生对在学业中落后感到自卑和不公。

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门槛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很多单位需要各类证书或者培训经历,而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获得证书或培训的成本,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既有经济拮据、机会缺乏的客观劣势,也有学习困难、能力不足的主观差距,从而使他们除了具备大学生就业中的普遍心理偏差外,还极易出现孤独、盲从、抑郁和嫉妒等“心理贫困”。

2 解决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2.1 完善资助体系,缓解经济压力

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实际,在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的“奖贷助补免”助困体系之外提供伙食补贴、意外救助、勤工俭学等助困形式,把助困由“输血”向“造血”引导,既丰富资助形式,扩大资助面,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也能锻炼学生能力,增强自尊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2.2 强化思政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贫困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对待经济问题,既要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积极面对人生,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一对一谈心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困境;同时要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2.3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同学之间的家庭经济贫富差距可能会影响到校园文化,造成浪费、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出现在校园中,加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力,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倡导守望相助,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同时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和隐私,给予他们人格尊重和精神平等。

同时,各院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加强他们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舒缓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扶之外重视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

2.4 着力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行业就业竞争激烈、个人经济条件限制、学业和职业技能的不足,就业观念的保守和个别心理问题等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好转与否,更关系到其本人的人生发展和个人尊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应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加强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使他们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二是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条件, 冷静看待自己学历、技能和计算机行业现状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和理性的择业动机;三是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各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和提供免费上机机会来确保他们不因经济结局而影响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他们学以致用、锻炼技能,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把他们的学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开展专门的经济困难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尤其要培养他们求职中的自我营销能力。

3 结论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院校学生管理和资助工作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应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导他们克服心理心理问题,正确理解经济困难与外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参考文献:

[1] 邓素碧.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 杨晓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3] 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4] 陈国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8,(08).

篇3

一、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加法”之初,常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应对策略】

很明显,这是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没有透彻理解而导致的算法错误。只要让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学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

师:3.56中的“6”表示6个什么?

生:6个0.01

师:2.4中的“4”表示什么?

生:4个0.1

师:6个0.01加4个0.1得10个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看来计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2.4中的“4”表示4个0.1,3.56中哪个数的计数单位也是0.1?

生:5

师: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吗?

生:能。

师:得多少?

生:9个0.1。

师:这道题应该怎么列竖式?

很多学生都会列出如下竖式:

师:看来,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

生2:小数点对齐。

二、超前防御,避免思维定势

【典型错误】

学生在刚学“小数乘法”时,经常会列成如下的竖式进行计算:

【应对策略】

很显然,这些学生是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

为了避免负迁移,教师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早进行正面引导。我利用“整数乘法”的正迁移影响来避免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出示一道整数乘法306×24=,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学生都会列成如下竖式进行计算:

师:你们能根据306×24=7344直接算出3.06×2.4的结果吗?(学生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很快得出:3.06×2.4=7.344)

师:看来,我们计算3.06×2.4,只要把3.06×2.4看作306×24先计算出结果,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很容易得出3.06×2.4的计算结果了。你能在上面的竖式上加上小数点,变成3.06×2.4的竖式计算吗?

学生自然就会把上面竖式改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这里我巧妙利用整数乘法竖式计算类推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有效避免了“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对小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

三、步步为营,养成良好习惯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时,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1.01÷0.5=2.2

【应对策略】

学生把被除数十分位上的“1”移下来后直接补0除以5得2,就在商的十分位上写2,而没有在商的十分位上补0,在百分位上写2。这是学生图快,想走捷径,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致。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计算,应该先把被除数十分位上的1移下来,发现1不够除以5,就要在商的十分位上及时补0,然后再在余数1后补0,继续除。这样步步为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强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16-01

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常常会发现如下两类学生:一类是发应灵敏、脑子灵活的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分析;另一类平时表现比较平和、迟钝,但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强于前者。这就造成了一些尴尬的局面,会运算的不会分析解决问题;会解题的往往最终得数是不正确的。我们今天要着重解决的,就是第二个问题,要让会解题的孩子尽量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得数,也就是要做到思维平稳缜密、运算迅速精准。

一、计算能力的科学体系概论

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所以说,从计算力的科学内涵来看,计算力不是一个单独的能力标准。大脑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包括逻辑计算和数字计算,必然的要牵涉到临时调取数据、存储数据、解析数据、归类数据、分析数据、联想能力、输出能力、系统构架能力等等。比如,我们在面临一个庞大数据的计算式时,如果能够将其中各项数据牢牢记住,就会很快发现其中能够凑成整数10、100、1000的项目,从而加速算式的解答。同时,对数的拆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数的拆分不仅包括对一个问题的数据拆分,还应包括对一串数据或者某个数字的拆分。

1、计数能力是一切运算前提条件

根据有关研究,小学生的技术能力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3岁左右的儿能够数出五个以内的实物,并且能够做到口手协调,但是总数的概念很模糊。到了9~12岁,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生已经可以根据自己所学进行推演掌握万以外的数。所以,提升运算能力,还应看到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规律,不能蛮干不分对象一刀切。

2、运算公式是提升运算速度的捷径

到了小学的中高级阶段,就会涉及到一些公式。在这些公式中,有逻辑性的,也有涉及运算的。同时还有一些计算常用的但是教材没有明确给出的公式。如果不注重对这些法则、公式的运用,就不能把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一个台阶。所以,在进行计算力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做到熟能生巧,还要注重“投机取巧”。

3、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是运算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志

运算力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应用题的解答准确度和效率。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大量的训练之后能够大幅度提高算式的解答效率,但是一遇到应用题,往往就束手无策了。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平时的训练只注重数据的据算训练,没有涉及到逻辑运算的训练。实际上,这两种运算要相互协调进行才能够顺利完成应用题的解答。

二、计算能力的提升技巧

计算能力有好有坏,但是总的来讲,运算能力主要要靠后天的训练提高。即便有先天运算天赋的孩子,不进行系统的运算能力训练,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孩子们的运算能力:

1、注重训练的方式和训练的频度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应当主要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多用比拟、对比、引导、类比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要针对年级阶段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运算思维的树立,简单数据运算速度的提高。对于中等阶段的孩子,应当主要进行数据运算的训练,强化今后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在进行丰富的题型训练时,还要强化运算公式和法则的应用,力争在数据运算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效率。比如我们常用的“凑十法”、“抵消法”、“就近法”、“拆分法”等等,只有这样,孩子在生活和考试中才能够有适用的运算方法,使得他们更胜一筹。

2、注重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方法传授

我们的教材出于“减负”、“素质教育”的原因往往会删去所谓繁难偏旧的内容。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孩子们记忆和理解的负担,但同时,在考试制度依然没有改变的客观事实下,这样做也有教得少、考得多的嫌疑。也就是说,平时避开的繁难偏旧,总是换汤不换药的出现在各类试题当中,最终这样的局面也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对于某些常用的,能够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速算方法和某些诀窍,不妨传授他们并进行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考试、生活中能够有一些比较适合、实用的技巧。

3、注重训练的连续性和角度问题

运算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涵盖小学的各年级阶段,而且也要涵盖自然科学的一些科目。所以,我们的训练也不能一曝十寒或者片面高强度、低强度等等。而要做到针对年纪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训练的延续。同时,还应该鼓励同学们多投入生活,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数学联系紧密而富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权 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整体素质;课堂教学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要加以培养,使二者互相促进。计算机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手段与学具的普遍应用、直观演示与归纳总结紧密结合。既调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又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减少知识间迁移的难度,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概念之前,我们对学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全班48名同学中选出3个学生分别要担任物理、数学两科的学科代表,大家看有几种选法?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无法解决时,就有可能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直观鲜明的特点,使学生的耳、脑、口、眼、手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乐趣中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计算机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这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训练具有定向性和发散性。比如我们在教函数的增减性这一课时,课题目标是显然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在各象限内函数的增减性?于是要求对这一理由进行解释。可是学生对其中的原因可能还不知道,由此会产生“望梅兴叹”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容易,但又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而会产生矛盾心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求知,教师就教材的目标去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画图。在课堂教学中,多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好这门科学的好奇心。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好奇心,才能使学生多动脑、勤钻研,认真思考学习。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进一步演示说明,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前后一贯性,又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得到提升锻炼。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动机之一,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从小学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枯燥的大量计算易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具学具的普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发挥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气氛愉快轻松,从而有兴趣学习,获得乐趣,再得到志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意识。而要让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全面领会教学思路,还要备好学生,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要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并发展。但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日积月累,长期教育而去改变的。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感受、体会知识的同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前提,有此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学生在发展智力、喜欢学习的同时,能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谐的课堂更是优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柱。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本人认为,教师要在情感上做学生的模范,要积极主动地去带动学生,教师情感上的模范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持有科学的、严谨的和认真的态度,同时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去长期感染学生,让学生逐步对平时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爱上学习。对待学生的学习,平时要多关心。用爱去教育,让爱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动力,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并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在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中,还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有所要求,还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做出要求,以便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和求知欲望。

篇6

一、教学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诱导性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问题当中,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的各种物体,课上我先让他们说一说校园里都有什么,各是什么形状,然后让他们把观察到的教学楼、花坛等画下来,最后引导他们深入认识物体的形状,顺利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计算技能

低年级需要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有“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作为关键的初始数学学习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任何复杂的数学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构建而成的。无论是几位数乘除的计算题或是其他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计算题,解开它们的基础都离不开“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本的计算机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达到看到一道这样的计算题,不假思索即能脱口而出地说出答案的程度,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10、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本技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中高学段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很难说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心算和口算能力强,笔算速度才会快,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对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手册,让他们平时没事就翻阅背诵口诀,在课堂上经常分组做计时口算游戏,成绩好的集中起来搞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训练中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对错,并且更要知道错误出在哪里。另外,还要动员家长参与训练学生心算口算能力活动中来,使其成为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任务,长期坚持,直到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准确的心算和口算能力为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三、揭示规律,帮助学生弄清算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揭示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教学活动妙趣横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正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就要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的抽象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王国。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学具的作用来为学生构筑起这座桥梁,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让学生拿出小木棒动手操作进行计算,在学生优化得出“凑十法”后,为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教学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法则,但总是出现错误,这主要是平时的训练不够,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篇7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 271模式; 情景教学; 任务驱动; 分层分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4-58-02

Diversified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He Yuanxiang, Shi Baom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asic computer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llege of basic education, especially computer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tops at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by teachers and independent practice by students. The passiveness of students makes it difficult to enha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In order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become active, make the class lively and teaching effect better,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 combining with the 271 mode, situational teaching, task-driven, hierarchical group teaching etc, flexibly applied in actual teaching. The results prove that it works well in improving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diversified teaching; 271 mode; situational teaching; task-driven; hierarchical group teaching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里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非常重要 [1]。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停留在教师作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上机自主实践,学生学习较被动,很难达到综合培养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笔者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学习计算机基础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计算机基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

1 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将271模式、分层分组、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模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教学。

⑴ 271模式[2]:对学生、内容、时间等按照2成、7成、1成这样的比例来划分。也就是学生按成绩优异,成绩中等,成绩一般各占2成、7成、1成。在内容上,2成是不讲就会的内容;7成是教师简单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即可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重点;1成是教师采用多种角度讲解,学生经过练习、互相交流、思考讨论后才能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重点。对一堂课的时间安排,2成老师讲解;7成学生练习,其间老师引导答疑;1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点评。

⑵ 分层分组[3]:对学生分组,一般从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等方面采取互补方式进行分组,使组和组之间大体平衡,以便在学习时互相帮带;在备课、讲解、指导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

⑶ 情景教学[4]:将生硬的学科知识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 任务驱动[5]: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他们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出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多元化教学过程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Excel中的图表创建为例对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描述。

在教学中,根据当今社会需求,将“自信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技能更重要、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作为育人理念,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喜欢学操作性强--很快就会看到成果、善于发散思维、自信心缺乏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1 选好教材,做好学前准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选教材时既要考虑到科学性,还要考虑实用、贴近生活、具有拓展性。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上课前教师不仅要充分准备好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还要检查教学环境,带齐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分清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组。教师还要把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带进整个课堂,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梯次渐进化,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们将教学过程划为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选取 “管好你的零用钱”这样生活化的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体贴父母等良好的情感。

课堂从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开始,如:一名学生挥霍掉学费,以此引发学生对于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和生活态度的思考。紧接着提问学生:你的零花钱主要都干了什么?心中有数吗?该如何管理?

教导学生面对新问题,尽量先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提醒他们用EXCEL数据表格管理。这时,分层回顾已学内容,探求是否能解决得当。

给学生展示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某同学的零用钱数据统计表,让他们从中看到对数据进行清晰、明了的统计。但如果要进一步对数据分析,比如想知道该学生的某月份各项开支所占份额及直观的分析结果,从而引出Excel图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及时展示几张图表效果,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展示。要求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独立做一个相关同学的零花钱比对数据表,展示给自己的父母,一方面培养他们体贴父母的良好情感及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分组协作

将授课内容以任务驱动,使学生积极学习,同时指导他们将自主学习、学练结合、协作探究、总结交流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学习。

将任务细分成三个子任务: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这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任务2—利用向导创建图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做,也就是会做即达到目标;任务3—知识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要会做,还要求做得好,要求他们正确地选择数据源,并根据具体的数据选适合的图表类型。这样分层任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协作学习,互帮互助,培养他们交往协作及沟通能力。

下面是具体任务教学的探讨。

首先是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先下发材料,并对如何寻找图表元素,及右键弹出各元素的快捷菜单等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看哪组找到得多;然后给出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通过此任务认识各图表元素。

任务2—利用图表向导来创建图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自学自做,组内互相帮带,教师在学生做前简单演示,其间主要是引导、答疑,及时鼓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向导中的图表预览功能,观察不同的选项在图表中的不同表现。并且要求时间充裕的学生在完成额定要求的同时,多多观察题目中未提及的选项的作用。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易错点及时给予提醒。

任务3—知识应用。这个阶段将做的内容分成必做和选做。必做内容是重点。必做内容完成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一部分内容,选做部分往往是难点,比如:更改表中数据,观察图表变化;更改图表对应选择范围,观察变化;美化图表,使数据分析不仅直观而且艺术。

第三环节:交流点评,强化重难点

通过分享评价,集思广益,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首先让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成果,回答任务中要求思考讨论的问题,组内同学可以补充,组间进行评议,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强调。通过交流点评,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理解,但此时还不够系统,接下来教师再对重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强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课后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比如本例,可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先是课本上的课后作业,利用题目给的数据,按要求绘制“用电趋势图”;然后思考并实践—有没有其他图表类型来表达数据,对比优缺点;最后是弹性作业,如让大家统计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数据,创建图表进行分析,并对图表进行美化,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后学生可通过邮箱、QQ、飞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拓展了课堂,使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课后教师对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以改进教学。在教与学上,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乐学;在知识上:发现所学知识直观、简洁、灵活,很容易掌握,而且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在能力上:提升了信息处理技能、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在情感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这几方面反思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3 教学反馈

我们从两方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一方面,反馈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效果是衡量教学的最直接标尺,可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的问答情况,或者学生自评、互评,还有机试、笔试,作业,竞赛等,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相比,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应用能力及素养都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反馈教师的“教”,除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还可以通过量化考核、期末的学生评价,教学竞赛,同行评价,甚至社会评价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挖掘亮点、发现不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必要课程[6],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使他们在工作后能够灵活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占德臣.“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 陈德菊.“271”高效课堂的魅力与困惑[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3]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4] 郭素珍.ESP:基于多媒体辅助下的直观的情景教学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篇8

关键词: 计算教学 有效性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算。

首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寓教于乐,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针对新知识中的一些与旧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指导训练,给学生出示一些口算题。在这同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出示。如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还可以用小黑板、卡片、幻灯片进行视算、口诉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口算的良好习惯。

其次,利用新奇、形象化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寓言故事或中外数学名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中外数学名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例来为课堂润色,吸引学生注意力,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从而集中精力进行计算,增强课堂上的训练效果。

最后,要平时多指导,多纠正错误,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困难,从心理上准备好学习的基石,因为在小学阶段,计算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做什么题都离不开计算。所以,教师要从心理上多发现问题,解决心理障碍,并重塑信心,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透彻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如:在数学“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数学中,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算理和掌握法则。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地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回答道: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地理解了算理。

三、熟记常用数据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

2.10以内的平方数、立方数。

3.1π-9π。

4.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5.有关“0”、“1”的计算特征。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篇9

一、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拆开,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发现并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顺利地学到了知识,产生了主动探究的愿望,对计算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有的学生草草读完,提笔就做,结果,列式只是数字的简单堆砌,与题目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情况,应要求学生认真读题,了解题目中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计算中,经常会出现把符号看错,把数字看错,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没有先观察运算顺序,没有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出来了,答案却错了。比如:36+20÷20+36这类题,很多学生容易出错,觉得很简单,就是36÷36=1嘛,这明显就是没有认真审题的结果。所以在计算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先弄清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使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给他们估算和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所以老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在检查的时候要从题目开始,首先了解题目的意思、数字之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是否符合题意,还要检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然后去验证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这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激活学生潜能

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1.注重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避免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只能在封闭的预定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练习时,首先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读题。如:(18×6-15)÷3读作18乘以6的积减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减去15的差除以3了。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其次,采取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1.234+2.345、12.34+2.345学生容易被相同的数字所吸引,忽视了小数点位置的不同,误认为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进行这种对比练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四、加强口算的培养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口算能力强弱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各个学段都要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

五、掌握算理、法则和运算的顺序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训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28-01

每次考完试,都要进行试卷分析,我发现近年来学生计算题目失分较多,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这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1.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1.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2.1掌握方法。

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再以口算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2.2坚持积少成多。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2.3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2.4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活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以“乘车”创设生活游戏情境,我先对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下来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讲述:汽车从合兴镇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合兴小学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就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错题的分析

篇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年级教学 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不应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亲近计算、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就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分析。

一、找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计算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找到计算过程中的规律,让学生按照规律解答计算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计算速度。而要更好地做到一题多解,必须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过程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讲授“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分数计算过程中的一般步骤,即“有乘除先做乘除,然后再计算加减;有括号先解括号,然后再解其他”。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题目,让学生对这一步骤有基本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简便算法,如30×(1/5+1/3),这样一道题目按照正确做法往往需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外面的,但是括号里面的需要通分,比较麻烦,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3×(5+3)和3×5+3×3的结果各是多少,当学生发现两者结果相同时,引导其找到规律,最终学生明白a×(b+c)=a×b+a×c这一规律,随后解答这一题时就会非常快速地将答案做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计算的规律,其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创情景,激发学生计算欲望

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计算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所学内容,内容可以是风景类、故事类,也可以是竞赛类、游戏类,只要能激发学生计算欲望的情境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受益。

如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小数计算,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游戏内容是这样的,班级中有33个同学,每个同学背后背一个数字,其中15人背的为1-15的数字,9人背的是0.1-0.9的数字,还有9人分别背有“+、-”号,随后教师在讲台上随意写出一个数字,如15.2,下面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背后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的数字结合在一起,不管加减只要最后得到的是15.2这一结果就算成功,最快组团的小组获得胜利,经过比赛,背着8、5、3、0.2的学生以最快速度组团成功,而15、0.5、0.3的学生获得第二。这一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养成持续计算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欲望。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对学生计算欲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生能完全沉浸在情景之中,学习将变得更有效。

三、多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引导学生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数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寻找一些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讲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顺序的关系,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师给班级同学统计学习成绩,需要将班级中90分以上、80-89、70-79、60-69的同学成绩数量分别计算出来,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计算机excel进行计算,先利用降序工具进行排序,然后开始数各个分数段的数量,年级中一共有200多名学生,教师如果一个个数非常麻烦,你们能想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帮老师计算出来各成绩段的人数吗?(提示:利用excel左侧的行数)”这样一道题目与生活中的excel表格联系比较密切,很多喜欢电脑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打开电脑表格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这道题目。经过分析,学生发现90分以上的最好计算,因为左侧的行数是几就是几,如最后一共90分的行数是5,那就有5位同学为90分以上,但后面的就不好计算了,如15-30行为80分的,那应该有几个80分的呢?有学生想到30-15=15行,教师让他亲自数一下看看是几行,学生数过后发现是16个,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大行数-小行数+1就是最终的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回家后可能会传授给自己的家长,而当他们明白数学的实际用途后,学习数学的欲望会不断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高年级计算的目的不仅仅是算对算错,而是采用何种方式计算正确,在计算过程中思考了什么,最终学到了什么内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计算正确率当做评价学生学得好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习欲望培养,在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口算教学;计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上的变化之一是加强口算与估算。这一点在新教材的编排上也能得到充分地体现,每个计算单元总是以口算拉开序幕的,然后是以口算为基础的估算。为的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口算基础上更好地展开后继学习。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口算素养的养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口算学习,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口算水平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笔者从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如下:

一、创设情境,获取口算方法

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道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并设计启发性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也能帮助学生获取口算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为此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通过观看视频,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在教室开展模拟购物的活动,给每一类物品标价,比如一支铅笔1元钱,一块橡皮一元钱,一本笔记本2元钱,一个文具盒3元钱等等,如果一个同学需要购买10支铅笔和20本记笔本,那么需要付款多少钱呢?最后,一名学生当收银员,另一名W生当顾客,让学生在模拟的超市环境中随意挑选商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应付款的金额,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思维,在情景中推理计算、学习新知,运用口算方法做到快速计算。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学习,掌握口算的算理及算法。如果教师多多鼓励与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理解算理,加快计算速度

在口算教学中,寻找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如果算理与算法脱节,又何谈对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做到快速计算呢?口算教学,只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的原理,通过找规律,不断体会口算技巧,才能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又快又准。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课件展示一个能放10个桔子的盘子,盘子里已经放有8个桔子,在盘子的外面还有5个桔子,提问:如何摆放才能一下子看出桔子的个数呢?

生1:从盘子外面拿二个桔子放到盘子里,8+2=10,10+3=13。

生2:从盘子里面拿出5个桔子,5+5=10,10+3=13。

师: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学具小棒摆一摆吧,说一说还有其它什么计算方法吗?

生3:还可以这样计算:8+1+1+1+1+1=13。

生4:5+1+1+1+1+1+1+1+1=13。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算法,引出计算中常用的凑十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先将加数凑成数字10再进行计算的概念,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活动去建立凑十法数学模型,摆小棒,移小棒,然后通过找规律,发现计算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迁移到其它习题中,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熟练掌握运算技巧与规律。

三、多样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同样的内容,学生反复练习、多次见到,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新课改下,口算题的课后巩固练习,反对机械式的题海战术,而是提倡科学的口算练习。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精选口算练习题,提高题目质量,坚持用最小的练习量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运算”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有趣的接力式运算形式和指挥式训练形式。首先出示一组算式题:

将学生合理分组,按小组顺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接力式运算,依次说出计算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计算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其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

总之,口算是开展计算教学的有力奠基石,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能够时刻重视,坚持天天练、课课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不断体会运算技巧,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不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口算训练;算理指导;算法多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口算的要求是“熟练、正确和会”,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笔算特别是竖式运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果,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口算还是形成数感的载体。学生在口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口算也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基础,即使是在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口算仍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如何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口算训练的。

一、重视算理教学,加强算法指导

口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那么弄清算理就是关键。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几”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物操作建立丰富的表象,理解“凑十法”,然后让学生详细说出思考过程。如,8+5,可以说成先把5分成3和2,先算8+2=10,再算10+3=13,后经过8+6、8+7、8+8等的练习,概括出用“凑十法”计算“8+几”的方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在经历了感知观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个阶段的学习和相应的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个认知过程,学生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法则,保证了口算的正确性。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要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要注重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确,对速度不做要求,重点在于巩固口算方法,为形成技能打好基础,随着学生知识的深化,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技能。如,口算99+98时,学生可能有几种思维过程:99+98、99+100-2、100+98-1、100+100-3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几种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算法,提高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

二、科学安排口算训练

1.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有目的

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口算的速度快、准确,不是一两天训练能达到的,而是持之以恒训练的结果,因此,口算的训练必须经常化。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口算教学熟练、会、正确三种不同的教学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安排好天天训练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进行口算训练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要注意精心设计口算练习题,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时,如,72×5可以训练7×5+1的口算。这样有针对性的口算为新知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又如,在教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自己编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题进行训练,学生在自己编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新知,还激发了学生口算的兴趣。

2.加强基本训练与针对训练

口算的基本训练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100以内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两步计算。这些计算,都是整数、小数和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的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口算训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易错题反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防止错误被巩固下来。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如,“16×5”和“15×6”“24×5”和“25×4”等,可进行集中对比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知识的清晰性。

三、训练形式多样,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练习简单重复,学生就没有兴趣,练习效果就不好,要注意精心设计练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采用听算、开火车、抢答、分组比赛、找朋友、口算接力、摘苹果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在课前2分钟组织口算或自算,然后同桌互批,全部正确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坚持每天晚上做5道竖式计算,教师对学生计算情况进行小结,每周评出口算周冠军,每月再评出口算月冠军,学期末再根据获得的红花数评出口算学期冠军,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口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