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故事音乐范文

教育故事音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故事音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故事音乐

篇1

【关键词】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1]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另外,作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的道家,他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崇尚自然,推崇“大音希声”,对中国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但是,道家的音乐思想也没有真正的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根本上只是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道两个流派,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没有从音乐这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自身去寻找音乐教育的功能。儒家强调符合“礼”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封建礼教;道家强调“希声”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修身养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儒道两家只是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看作为其实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极其明显的功利性。后来,两汉时期出现了糅合儒、道、阴阳各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淮南子》;魏晋至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摆脱儒家礼乐思想的束缚,探索音乐的内部规律及音乐的特殊性;尤其是《庄子》、嵇康、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反对束缚、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反对异化、要求解放、蕴涵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的规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确立现代音乐课程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同时出现了李贽的以“童心”说为基础的崇尚自由的美学思想,还有《溪山琴况》对于琴学意境、琴学审美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争得一席之地。正如蔡仲德先生所认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孔子如此,孟子、荀子大体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主要是《老子》)、阴阳、杂家大体也是如此;汉儒如此,宋明道学家及其他文人大体也是如此。”[2]

纵观上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很早就为人所认识,虽然由于封建“礼乐”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音乐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与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达到其统治目的的工具。但是,仍然有许多音乐思想家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功利实用的一面,并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与真实、细腻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自身所独具的审美魅力,在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音乐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仍然受到了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步加以重视。在少数论述音乐特殊性、论及音乐教化作用的实施途径的古代文集中,如《声无哀乐论》、《乐出虚赋》等论著,仍能够认识到音乐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殊作用。

从整个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1、音乐的审美功能

自古以来,音乐让众多教育家有所感慨,孔子所谓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还有《乐记》中所说的“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3等等评论,其原因就是在于音乐具有一种其自身所特有的美的品质。音乐的美一方面存在于音乐本体,离不开音乐自身这个作为客体的感性对象;另一方面,其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不能使审美主体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其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一个人要培养和形成完美的人格,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要进行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之下,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音乐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去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可以说,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功能。

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反映,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在于“人”有其特定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人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领域总是不断扩大和深入,于是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涌入“审美主体”的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真正具有审美特征的教育,其自身规律告诉我们,必须突出音乐的审美特点,而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审美的音乐教育。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防万世之情,而教之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审美水平上的教育了。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直接性结果。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规范、引导、净化,从而得到控制、调节,把它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塑造。通过审美境界的塑造使受教者对艺术的形式及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领悟和感受,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受教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建构。

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塑造审美人生。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力。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审美开端。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境界是在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较强的生理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理解和想象,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通过音乐教育,受教育者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使个体能够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领悟到无限的本质内容,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和谐共进,引起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音乐教育对审美人生的塑造,对人生态度的构建,是以理性来净化人类感性中动物特质,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其转化与升华;同时,音乐教育还运用感性的方式避免理性说教的抽象性,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音乐教育的美可以打开人性之“真善美”的大门,引发人类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感悟。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只重视理性发展而不重视感性发展的教育,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二、审美体验、情感、创造和个性化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早在《尚书·舜典》中“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等论述,都已经透露出有关音乐教育在对人的情感、人格塑造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氏族“乐”的教授过程中,人的情感在音乐的学习中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原始乐舞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审美意义。在季札的音乐评论中,其对音乐的欣赏并未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形”或音乐的“意”,而是把音乐意与形相结合,并结合自身经验知识,通过想象把握住本质,抓住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在意蕴。即由乐音过于细碎急促的“美哉!”想到了使人民受尽苦头的苛刻的政治制度;由《齐》中声效洪大的“美哉!”而想到了大国之风,以及大国之无量的前途。另外,《庄子》中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4,明确的把音乐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自然之情,并对这种表现自然情怀的音乐加以肯定,高度肯定了音乐审美应该具有主体性,认为审美主体应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嵇康在《琴赋》中“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憯凛惨凄”,“平和者听之,则怡养悦愉”[5]等等评论,都是从音乐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不同感受,认为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心满意足、快乐愉悦。嵇康突出强调审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主张一种自由发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明代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必须出于真性情,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更是肯定了音乐以自然为美,要求音乐内容上抒怀不应该受到“礼”或“天”的束缚,形式上应该自由发展而不受成规制约,音乐的发展变化应该完全服从于表现不同个性的需要。后来在徐上瀛所说的“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6],认为演奏的技巧应该借助想象与内心的审美、内心的音乐意境相结合,不应局限于技巧,主张琴乐演奏者—即审美主体应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并在审美的创造性活动中建立起个体人格的肯定与完善,达到技艺与审美的谐和统一过程中的最高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四个关键因素: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和审美个性化。

1、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内容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意识中,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等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受教育者意识的直接体验。审美体验能够使个体在对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某种理性的内容,并进一步在个体的情感等内容中得到感性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如数学问题、地理测试等,都可走捷径找到现成答案。审美则不同,审美不存在“答案”,只有体验。受教育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体验就是对审美对象——音乐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只有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完美的审美体验。如体验音乐的音响,我们可以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并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内心中形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在乐音高低形成的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完成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由欣赏作品或演奏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之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归宿。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愈深刻,其获得的情感就会愈真实,最终得到的审美效果就会越好。可以说,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把自身情感、经验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肯定了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其中认为诗乐之发生效用,其根本的原理即在于以情感人或以情动情,具备情感的人接触到表现情感的诗乐,极易产生共鸣而为之感染,而绝不能诉诸理念的直接说教;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否认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认为音乐中没有情感,音乐也不能表现情感。这就可以说明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素有争论。但是,这些关于审美情感的观点都是由于我国的封建制度下思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如此,其中还是肯定了审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的地位。所以说,审美情感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审美获得的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对于“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能称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情感和美感在音乐体验中常常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融和的状态。情感的介入是美感产生的前提。“美感是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种心里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其中关键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情感。”[7]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并且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情感的最佳载体,是情感无限强有力的杠杆,情感融于一切音乐审美活动之中,整个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

3、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审美主体用音响动态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感受的审美活动。人们通过审美创造,可以把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把内在听觉所做出的的审美判断表达出来,是一种极为主动的审美活动,也是音乐美育的重要审美手段之一。“审美创造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造形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8]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所以,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的“不确定性”特点,使不同的听众欣赏不同音乐作品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审美创造是使学生进入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造活动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同时,应该个性化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另外,审美活动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审美情感的释放和升华的过程。我们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也就是使个体的情感生命得以伸展、抒发、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并开创新的人生,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

4、审美个性化

审美个性化是指音乐美育应该关注如何更充分的保持并发展人的个性,鼓励人在审美活动中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多方面表现自身的具体追求和才能,从而使审美创造真正成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音乐审美应该表现出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也应该饱含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于享受音乐美感的个体不同,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性。审美差异是由于审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的,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具有一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他只能以这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展开心灵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带进去。因此,审美活动的整个审美过程都是个体的活动,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予以限定。

在我国,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等也很早就被我国的教育家所认识,而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自古以来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从我国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来,音乐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很多历史时期经常被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教育功用所掩盖,成为辅德益智的有力工具与有效手段。但是,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以及人们音乐理论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完善,人们终归还是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与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发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认为音乐的美可以使人发现生活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丰富情感的审美效果。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改革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智能化的未来社会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课题。音乐审美教育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学科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参与到浩大、壮观的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多次的音乐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对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大胆地畅想。

一、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教育的民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憧憬的目标,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诸多进步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由此,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也将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从审美教育机会民主化与审美教育管理民主化两方面理解。

(一)教育机会民主化。

教育机会民主化,既每个人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上应该是均等的、全民性的,这种均等性与全民性不仅仅是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本领等方面。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做到不分民族、性别、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所有的社会个体都能获得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同等优良的教育渠道、环境、师资等受教育条件。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与分布不均、教育质量不高等。

(二)教育管理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民主管理是保证音乐审美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转、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主体与客体,人人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并能够自由的进行阐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尊、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另外,在整个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体系的管理上,我们也应该讲求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音乐教育的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层的责任与权利,更是全民的责任与权利,人人都应该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管理活动中。

二、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出于社会个体生存的需要,终身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广,许多国家将终身教育思潮转化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教育终身化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乐章中的强者。那么,音乐审美教育的终身化也必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对于社会个体来说,终身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的生存环境中保持信心。同样,终身的音乐学习也能够不断的锻炼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挖掘人类的潜能,不断的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观念。所以,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必然能够使审美个体在持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对于“美”的理解、把握,感受时代的进步与“美”的变化,不断的体会“美”的内涵。例如,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学校教育,而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可以运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氛围教育等多种形式,使音乐审美教育持续地对社会个体的成长发挥作用。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将进一步更新,将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其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理解美的窗口。

三、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于人性、个性的进一步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致力于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教育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坚决反对整齐划一与思想僵化,倡导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应该重视个体的能力、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其自己的教育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音乐课程也应该随之建立一套适合可行的音乐教材、音乐课程结构、教学评价机制与音乐课程管理机制,从而能够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去衡量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音乐教育就能够充分关注人性,重视个体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尊重个体的审美创造,就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审美教育。

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和闪光点,又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捕捉个人智慧的创造之光,能够帮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以,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改革仍会在人性化方面做出努力,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人们能够日益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立的存在,只是构成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应该是具有国际意识的多元性人才,那么,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教育。于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的教育改革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但是,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化仍存在管理体制、经费、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够适应世界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渠道的多元化便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放眼于世界的教育,全球音乐的相互理解并不会带来文化的混乱,而是带来有益的文化风暴,所以未来音乐教育一定应该是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和多元性的。但是,任何民族的音乐审美教育更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体,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点,只有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国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多元化形式,才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越具有民族性的音乐审美教育,就越能够在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在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全面实现音乐知识的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民族个性,又能够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的国际性人才,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成为国际化与本土化、民族化相统一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在人的感性能力、理性思维培养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这就注定其必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中国要稳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就绝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与人类教育的核心,在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9月北京第二版;

[3]曾洁珍《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一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5]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

[6]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8]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次印刷 1993年12月第一版 ;

篇2

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和认识各种中外的乐器。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审美的培养,陶冶情操,开创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具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育、美育、智育、美育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仅仅靠讲授就可以完成的,音乐教育的手段还有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和情景法等,其中欣赏法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是音乐教育中不可脱离的一个环节。

三、古典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自发的来吸收而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如何将学生引入对音乐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欣赏音乐则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古典音乐鉴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会对所欣赏到的音乐产生兴趣,而乐于主动的想去了解相关的一些音乐知识,这样避免了生硬的灌输式的方式,也消除了学生对于像其它学科一样的抵触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二)在教授音乐知识常识中加强乐器的认识

音乐是靠听觉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听”的环节便会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来学乐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音的长短高低并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可以讲述清楚的,让学生通过简单悦耳的旋律来了解区分音的高低和不同音值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如果仅仅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的独奏作品,学生会通过乐曲了解乐器的音色,结合乐器的外貌和乐器的音色可以轻易的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在通过欣赏乐队的演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器乐合作下的音响效果。

学生除了一些音乐知识,还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不同的国家、年代、作曲家的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作曲家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氛围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而学生在结合着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再去了解作曲家和音乐家时,就不会让学生形单影只的只知道一个人名而已了,学生会自然的联系起作曲家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音乐常识。除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不同外,我们本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一)在音乐知识教授中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在讲授新的课程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要学习的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之后再学习歌曲。

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和欣赏中国作品时,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风格有很多的异同。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要讲解,为何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不同,如处在山区和平原的歌曲的区别。带领学生欣赏外国作品的时候,要对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二)要以欣赏为目的去鉴赏古典音乐

要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的音乐作品,营造与欣赏的音乐相适应的环境,如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片。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会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情感和画面。在欣赏完音乐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音乐的体会。

篇3

关键词:裕固族;传承;保护;流失;音乐教育者

      裕固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肃南县特有的少数民族。被誉为民族音乐奇葩的裕固族民歌,风格独特、体裁丰富、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裕固族民歌以纯粹、地道的裕固族语言歌咏本民族生活,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的动人魅力。

一、裕固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裕固族东迁后,受到了汉文化、蒙文化、藏文化等的强烈影响。在短期内没有将大量涌入的外部异质文化充分消化,将固有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改造或整合为一种和谐有机的文化。由于裕固人原本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尽管东迁后最终形成了多元复合性、边缘性及非完全整合状态的族群文化系统,这一族群却没有完全涵化于周围的强势文化,变成汉人、蒙古人或藏族人而从历史上消失,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裕固,并发展至今。

      依据裕固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现在生活的发展趋势及其音乐的特点,可将裕固族传统民歌的现状概括如下:

      1.传承裕固族传统民间音乐的艺人数量迅速减少。

      1960年至1980年间,裕固族约有四十位民间艺人,到 2004年仅剩20位演唱艺人,减少一半,并且现在留存的艺人老龄化趋势严重。

      2.裕固族传统音乐的数量急剧减少。

      现阶段裕固族民歌中经常传唱的有40余首,而通过各种渠道能看到的民歌有300余首,已失传的数量最保守估计占总曲目70﹪至80﹪,并且还不包括一些特别古老的民歌。

      3.裕固族传统民歌中人们会唱的类别明显减少。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民间歌手中有很多会演唱各种类别民歌,比如苏尔姬斯、银杏姬斯、雅荷姬斯等人,而到了2006年,统计中裕固族民间艺人很多仅会唱一类或为数不多的几类民歌,能唱具有裕固族民族特色的歌曲的艺人更少。[1]

二、肃南县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流失原因

      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流失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裕固族传统民歌本身具有的易于流失的缺点;外因包括从古至今主客观多种社会影响因素,有裕固族没有记录民歌的文字和裕固族的民族变迁和发展的影响,有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老年裕固歌手去世民歌没有传承者的严峻形势的影响。另外,有些影响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裕固族传统民歌发展之中,如人口少、族内有两种不相通的裕固语言、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复杂等。

      (一)裕固语言的影响

      裕固族传统民歌是用裕固族特有的裕固语传唱的,裕固语言的特点对民歌流失的影响很大。裕固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发音,只能靠口耳相传这种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没有文字使裕固族传统民歌缺少一种有效的记载方式让它按原貌传承下去,裕固民歌或在传承中遗失,或在传承中变样。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包括裕固族人的社会角色转变、现代教育的影响、与其他民族普遍的通婚和老年歌手去世裕固民歌传承断代等方面。

      1.现代教育的影响

      从目前现状看,学校教育把裕固族人跟主流社会相衔接,而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使裕固人民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并不重要,从而对本民族的民歌和语言不重视,致使传统裕固民歌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2.裕固族人跟其他民族的普遍通婚

      裕固族人跟非裕固族人的通婚会影响到后代子女的语言习得,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大部分裕固族人的语言发生变化后会面临传承不下来的困境。通婚可能会使下一代人使用裕固语的机率降低,甚至可能不使用裕固语。裕固语言作为裕固族传统民歌的有声载体,出现使用频率降低和使用范围缩小后,裕固民歌将得不到传唱和继承。

      3. 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娱乐文化形式,对当地本族歌舞文化娱乐活动造成巨大冲击,使裕固民歌遭到损害。文化传播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文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各地。电话、电视、电脑等家电设备给裕固族人带来了多种娱乐方式,民族歌舞在裕固族人民的娱乐生活中比例下降。许多裕固族人家里的小孩特别爱看“超女”、“快女”等娱乐节目,甚至在学校里,同学们都以谈论超级女生等这些现代娱乐节目为主要话题,如果不看,会和同学们交谈不起来。可见,在多种文化传播的促使下,现代娱乐节目已经成为津津乐道的大众话题,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本民的音乐文化活动。

三、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看裕固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民族音乐是体现民族精神和加强民族之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它有利于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一)裕固族地区音乐教师应该承担保护裕固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义务

      1.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

师资问题始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不仅扮演着单一传承个体的角色,同时还是群体传承的组织者、引导者。培养一支素质可靠、数量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学校广播站、宣传栏是宣传学习知识的重要窗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窗口设置裕固族音乐专题专栏:广播站可以每天播放一些裕固族歌曲,通过听觉使学生体验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宣传栏设置当地音乐文化专栏,搜集关于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素材,以及当地著名表演艺术家如银杏吉斯、雅荷吉斯、安、巴久录和撒尔组合的舞台剧照,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自己民族音乐的独特风貌。

3.裕固族地区学校音乐课可以作为民族艺术的补救课

首先给学生多听多接触裕固族经典音乐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留下印象,从中了解本裕固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音乐的风格。学校可利用音乐课使学生接触一些裕固族的音乐艺术品,传承和发扬宝贵的文化财富。[2]

      (二)音乐教育者对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保存的建议

      保存即原样保留,必须确保其对象的原形原貌与原汁原味。建立少数民族 传统音乐文化博物馆是一种很好的保存方式。它采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保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根据收藏对象的不同,博物馆可以分以下三种类型。

      1.裕固族音乐文化实物陈列馆

      以从民间收集的各种裕固族乐器以及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与道具等实物及图片资料为保存对象。其陈列品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具有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同时,它可以通过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展的形式,使外界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况,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这将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裕固族传统音乐档案馆

      以裕固族音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乐种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民族音乐学著述为保存对象。以乐谱的形式将其音响予以书面记录,并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各种少数民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志,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3.裕固族音乐文化生态展览馆

      即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少数民族音乐原生生态环境,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能以“活”的形式存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征,其传统音乐中不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果这些音乐品种仅仅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于博物馆中,可以说是一种对民族音乐资源的浪费。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到裕固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

      结语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裕固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对依靠活体传承的裕固族音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化是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遇,为裕固族音乐探索一条契合时代的发展之路。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裕固族传统民歌流失原因调查报告.foranne.blog.163.com.

浅谈学校如何巩固裕固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sn1z.cn/dyzl/ztjy,2009,12.

董晓波.裕固族民族语言使用现状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以红石窝、韭菜沟、喇嘛湾三乡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06,4.

篇4

关键词:礼乐教化 音乐教育 启示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化思想简述

礼乐教化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以以西周时期与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为例简述这一思想的要义。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尚书・舜典》中记有:“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神人以和。”由此段话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学习音乐使贵族子弟达到个性正直温和,宽大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的境界,这是周代礼乐教育思想的先声。到了西周时期,礼乐教育开始作为治国方针被提上日程,并且成为西周音乐教育的主体,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这一时期的礼乐教育也具备了审美教育的性质,在具体的实施上礼乐教育互为表里,各有侧重。在教育活动中以音乐为手段,但德育在当时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始终是统治者用来教化人们的工具。以后的朝代大多沿袭西周的礼乐制度,看重音乐教育功利性的作用,这必然会忽略其对于人自身的锻造作用。

孔子是乐教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私学,在学校中开展“六艺”教育,《论语・泰伯》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音乐教育的完成看做是整个教育完成的标志,礼乐教育是孔子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谓“礼乐 礼乐”,礼始终摆在乐的前面,实施乐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辅助礼制治国,音乐教育不是作为一门艺术来发展的,即使在当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也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单纯的以育人为目的也更无从说起。不论是对待西周的礼乐制度还是孔子的音乐教化思想,都应该辩证的看,挖掘出适合当展的精华部分加以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礼乐教化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教育史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内,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思想发生碰撞,同时也是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与当今音乐教育的过度连接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在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德育是其主要的目的,所以才有“明人伦”一说。所有的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优秀健全的人,人之所以比动物高级就是因为人能有意识的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如何去做人使得德育在任何教育中尤为重要。这里又要提到,在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德育育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整个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仍是功利性的即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是与西方音乐教育思想中德育作用的最大分歧。在西方音乐教育中,音乐的德育作用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提高人的素质。近现代历史上一批早期的音乐教育家开始倡导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如、丰子恺、萧有梅等,将音乐教育思想的重心放在美育上。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发展与我国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仍有密切的关联,古代礼乐教化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设,那么在近现代时期如何扬弃这种附加在音乐教育上的巨大的功利性政治性目的呢?那就是进行美育。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但“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从这段话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美育在培养纯洁高尚的人这方面独特的优越性。美育以提倡无人我、超利害为宗旨,音乐教育作为美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超越实利主义的,所以才能摒弃古代礼乐教化思想中的功利性因素。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即音乐教育是最终实现育人任务的手段。美育思想在刚刚引入的近现代时期是最纯粹的,也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审美的音乐教育尽力排除功利性、政治化的因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却含有巨大的功利性目的,那就是对人的培养,只不过这是一个隐性的、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实现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目的还是实现辅助德育的目的,音乐教育都必须发挥音乐艺术本体的特点。我们应该看到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但是要清楚两者不是从属或者包含的关系;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的任务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在现代社会中,其所含的功利性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具有普遍性,要看到其反映的普遍性的东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思想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培养高尚完全的人才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三、礼乐教化思想对目前音乐教育的启示

在分析过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中与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后,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音乐在育人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对它的发展应该谨慎规划。音乐教育发展至今,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基本已经得到认同,但音乐教育同时也应该肩负其他的责任。音乐教育不仅应该姓“音乐”还应该姓“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德统一体,既肩负着实现音乐本体价值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他教育性的责任,即实现育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同时也要看到音乐教育所含有的除了审美价值之外的实用性价值。保罗・哈克就说过:“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的,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例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是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上讲,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这实际与礼乐教化思想和近现代五育并举的思想有共通之处:看到音乐教育的其它功能,但是也应该坚定的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

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审美与音乐的关系亦是相互的:强调音乐教育审美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其教育性;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审美性是教育性的前提,教育性是审美性的目的之一。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架起由此达彼的桥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音乐教育的教育性只有以音乐为本,才能实现其与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且这些教育的实现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美育,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渗透影响,而不应该离开美育这个核心,超越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片面的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综合看来,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围绕“乐以载道”这一观点展开的,承认音乐教育对人具有教化作用,但其只是作为礼制的辅助工具。不过,我国古代的礼乐教化思想虽然具有功利性的政治化的目的,但是其对于音乐教育育人作用的阐述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对待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这发你干,应该看到其合理性、科学性的东西,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篇5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

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古典音乐知识学习,还要重视流行音乐教学。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音乐教学内容。高职音乐教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既有古典音乐,也有流行音乐,既有中国音乐,也有西方音乐。这些教学内容各有自己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不能忽视每一项内容,应该结合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2.有效组织课堂活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既重视古典音乐教学,也注重流行音乐教学,综合二者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同时尝试利用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与乐趣。

3.确保课堂教学效果。高职音乐教学担负着为整个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采取有效改进和完善措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好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同时将古典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更好学习,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更好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增强高职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方法

由于一些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对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未能将古典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起来。为转变这种情况,结合高职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全面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实践技能为目的,科学合理组织课堂活动。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古典和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起来,健全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2.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能更好开展教学活动,让古典和流行音乐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例如,在京剧、古典戏曲、流行音乐学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其表演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每个动作要点,演出技巧等,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更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还能更好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利用参与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保证教学效果有效提高。

3.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高职音乐教学内容,让古典和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起来,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掌握所学内容,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目的。

4.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尝试利用舞台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更好欣赏和讨论相关教学内容。重视课堂讨论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演机会,带给学生以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

篇6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因为受到民族文化、发展条件、生存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道德品质、学习心理、思想意识、民族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因为受新媒体、新通信手段的冲击,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能改变现有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效、科学、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悠扬的旋律、简洁的节奏被人们所接受、认可,试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探索。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是以音乐为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教育内容。从含义上来看,音乐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音乐教育中的广义其实是无意识的,贯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劳动生产之中;而音乐教育中的狭义则是有意识的,主要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等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内容。比如,在战国时期,荀子是一个非常重视音乐的人,主张通过音乐来实现育德化人,他在《乐论》中曾经说过:“乐者,乐也。小人乐得其欲,君子乐得其道。”荀子运用小人与君子不同的审美价值,提倡用音乐来激励人、熏陶人,让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必不可少的实践教育活动,它能更好地传递、反映、体现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及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有着较强的政治性,但同时也需要人们通过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来进行接收、认可、传递等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其实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

二、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中,美是其灵魂。音乐教育其实就是利用音乐中美好的意境、形象事物、思想理念来打动人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把蒙古族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先让大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和鉴赏,学生通过听觉进行感受,反映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不断培养大学生创造、理解美好事物的能力。比如,蒙古族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歌曲中“望眼欲穿崇山峻岭,绿波波的草原骏马行”“瓦蓝蓝的天上飞雄鹰”将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描写了出来,同时还体现出赞美生活、热爱草原的思想情感,而“迎风高唱五星红旗,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无际国泰安宁”则把蒙古族人民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情感很好地呈现出来。把这种类型的民族歌曲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蒙古族的精神特征,更好地认识传统的蒙古文化,使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蒙古音乐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二)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将蒙古族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也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实生活。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悠扬的旋律、简洁的节奏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在内蒙古地区,人们常听着蒙古族音乐,唱着蒙古族民歌,对自己民族的音乐倍感亲切和熟悉。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乏味的“训话式”“说教式”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实现了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双促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辟新途径,收获新亮点。

(三)融入民族元素,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

成长或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了解并熟知当地的文化、风俗极其必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结合少数民族的民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蒙古族音乐、蒙古族艺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蒙古族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促进。

三、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思想性和政治性影响,从而变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高校的主体是学生,作为学生,要上好的第一课就是思想政治课。如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集中为形式单一、以理服人、内容烦琐的“训话式”或纯理论型教育,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从不同地域出发,以当地的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急不可待,需长期坚持和研究。如若换种方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也接近学生生活的,将思想性与政治性融入丰富多彩的感性文化活动与载体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同时把思想性和政治性落实在人的活生生的存在经验与精神世界中,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势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和娘娘;仪式音乐;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02 

作者简介:赵书峰(1972~),男,文学博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北京100015)。

收稿日期:2011-03-11

一、仪式相关概述

(一)仪式地点

仪式地点地处湘中偏西南,雪峰山脉西南端,[1]距县城80多公里,毗邻新化县奉家镇“瑶人冲”遗址约有15公里左右。该村四面环山,隔山相望就是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的“花瑶”居住地。该村有800多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大部分居住在山中的平坝地区。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水稻、金银花为生。

(二)仪式时间

2010年2月21日8:10分—2月23日14:43分(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共三天两晚。

(三)坛场布置

1.神坛布置

仪式的神坛,主要用在巫、道、傩法事中,其中,道教法事的神坛分为正案和副案。正案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上层神仙主要是道教的三清神,中层为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①和道教的开启祖师,上节供奉主要神灵,中节是长方形容器,内盛米,下节供八仙、元皇上帝、三元将军、祖师神像等,以及各种酒牲。下坛放梅山神坛——张五郎左手拿剑,右手拎鸡,双脚倒立的神像,以及各种贡品。副案上放有酒牲、香及四值功曹神像。其正案的周围用五色彩纸,装点成的一个“五色花坛”,并在坛场的三面墙上挂满了娘娘的剪纸神像。(图1②)在神堂正门口上面贴着对联为:

左:三清大道;中:元皇北极驱邪院;右:请降香坛

2.傩面具

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土地、报路郎君、开山小将、杨十九郎、三宵娘娘、开洞郎君、长工郎君(图2)。

3.法器、乐器

法器、乐器主要有:令牌、拙板、头巾、柳围裙、头匝、师刀、师杖、牛角、铜铃、大鼓、小锣、大锣、木鱼、中钹、竹笛(但仪式中没有使用)。

(四)执仪人概况

二、仪式及其音声构成

三、“和娘娘”音声形态的分析与描述

(一)基本形态特征

1.音阶、调式

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音乐的音阶主要以三声、四声、五声性为主。在调式方面,道教音乐部分多以五声性徵调式为主;巫傩及民歌部分多以三、四声的羽调式为主,旋律骨干音基本由la-do-re(窄声韵⑤)、la-do-mi(小声韵)构成。笔者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湖南卷》[2]中搜集的20首仪式歌曲给予了统计分析,其中,羽调式占总数的80%,商调式占5%,徵调式占10%,其它占5%。其次,对仪式中的民歌(山歌、儿童歌、劳动歌、情歌等)统计发现,几乎全是羽调式结构。

2.节奏、节拍

音乐中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为主,较少用管弦类的旋律乐器。锣鼓经的节奏相对较为复杂。其中,大鼓的节奏变化很多,多以八分、十六分及休止符为主,且奏法多样,主要击奏鼓心、鼓边、鼓箍。每场仪式的【开坛锣鼓】,结构十分庞大。锣鼓经在整个仪式音乐占有很大比重,主要起到烘托仪式场景和连接各仪式环节的作用。音乐的节拍方面,其中,道教音乐唱腔部分的节拍多为四四拍,巫傩、民歌多为四二拍、四三拍子。

3.曲式结构

道乐、巫乐中的曲式结构主要为锣鼓经变奏与穿插下,单一乐句或上下对应性乐句的变化性反复,或称“单一乐句复叙体乐段”⑥、“复叙性上下句体乐段”⑦结构;而民歌、说唱部分则是大鼓或木鱼击节伴奏下的,单一乐句的变化性反复。即:a+b+a\+1+b\+1+a\+2+b\+2+a\+3……(其中a ,a\+1,a\+2,a\+3……代表锣鼓经的结构及各种变体;b,b\+1, b\+2,b\+3……代表唱腔结构及其变体)。其中,贯穿始终的打击乐是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乐器配置及其文化象征功能

(1)乐器配置。主要有:一个大鼓、一面大锣、一面小锣(又称师锣)、一面小鼓、两幅中钹、一个铜铃、一个木鱼、一把司刀、三支牛角、一支竹笛(仪式中没有使用)。

(2)乐器的文化象征功能。仪式中乐器的运用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属性。比如:仪式开始的锣鼓经,被认为是“催兵鼓”,喻意是催请各路神灵尽快到坛接受敬奉。而“鼓”这件乐器,由于敲击不同的部位,则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功能。如击“鼓心”时,被认为是惊天动地,如同雷声,喻意惊动神灵,使之尽快驾临神坛。牛角的文化功能主要是呼唤神灵,但在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一是“五岳角”,它是由上行纯四度结构的旋律音程构成,一般认为是“五岳五岳五岳五岳”的象征含义。主要通过牛角号呼唤五岳神灵降临神坛,因此,被认为是“五岳角”;二是“玉皇角”,它是一种下行纯四度的旋律结构,发出“玉皇玉皇玉皇玉皇”的牛角腔调,因此,被认为是 “玉皇角”。主要功能是催请玉皇大帝,驾临神坛,接受主家敬奉。据邹升云师公讲,一般在差兵仪式中用吹“五岳角”,而“玉皇角”是用在下文书的仪式中。由此看出,牛角的两种吹法,从音乐形态到仪式象征都有很大不同(例1、2⑧)。

篇8

(江西省南昌市歌舞剧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奴隶社会是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东方的夏、商、周、春秋战国,西方的古希腊至古罗马都是奴隶制时代。文章试基于奴隶社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选取两种比较有特点的音乐——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侈乐作为研究方案,比较探讨这一时期的中西方音乐,以发现中西方音乐文化在阶级社会最初形成时期的异同。

【关键词】奴隶社会;古希腊·古罗马;中国;中西方;音乐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中西方音乐

(一)侈乐

夏朝最后的帝王桀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统治者,而音乐往往是统治者追求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侈乐流行于中国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在形制上有三个特征:(1)奏乐人数多;(2)乐器种类多;(3)旋律怪诞奇异。笔者认为这种音乐体现了奴隶制社会下宫廷音乐的两个特征:

1、王权至上,体现英雄崇拜

从上古三代乐舞开始,作乐的目的就显现出奴隶制王权意识。尤其是《大夏》中歌颂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这里的“以昭其功”点明了作《大夏》的首要目的——为了体现皇族王权的尊贵和独一无二。这种英雄崇拜和王权意识在宫廷音乐中占据重要位置数千年,这同时也代表着原始社会音乐文化向奴隶社会音乐文化的转型。

2、追求形式,超出伦理

《管子·轻重》中有记载: “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j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夏桀有许多女乐工,其演奏音乐的音效也是大得惊天动地。三万人虽是虚数,但可见奏乐人数之多,因而声音极其响亮。这种音量上的增大、音域上的拓宽,乃至追求过分的知觉体验,已经不再具有内容性的音乐诠释。过分注重音响效果的新奇来体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领导者,但也显示了统治者在追求音乐享受方面不断要求达到更高更“美”的境界。

(二)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1、文化上的反向征服

古罗马人擅战但缺乏浪漫情怀和想象力,因此他们对古希腊人以及古希腊文化有着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瞧不起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自由散漫,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文化成就充满崇敬和向往。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大部分乐器:原古希腊酒神乐器阿夫洛斯管进化成类似的提比亚管;增加了里拉琴和基萨拉琴的体积和琴弦数量;管风琴也仍然存在,但是其形制更为巨大。

2、军乐

古希腊时期每四年定期举行一次体育竞技运动会。有一种音乐为运动会渲染气氛,象征着竞技选手健美的身体和矫健的身姿。这种音乐被古罗马人吸收后,也代表着战士的斗争力量,但它在古罗马人手中向着实用化发展,军乐用无形的音响效果提升战斗力,威慑对方军队。古罗马人把军乐视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奴隶社会时期中西方乐器表现的文化特征

(一)中西方乐器象征不同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在华夏文明中,氏族部落成员认为鱼是一种生殖力超群的动物,鱼腹多子,繁殖力极强。这些特点使得原始社会时期乃至奴隶社会时期的人们相信它们身上寄寓着强大的生殖力量,人们希望能将鱼的繁殖能力转嫁到自己身上。鱼形埙是生殖崇拜在中国上古时期乐器形制的体现,商朝人祭祀活动频繁,埙用于各种祭祀仪式,被当时的人们尤为看重。

(二)中西方乐器的实用功能

从夏、商、周直到春秋战国,东方战争中大多用鼓声作为提示音,宣布战争的开始或进攻敌军的信号——鼓在东方历史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而古罗马更是一个热衷于征战的民族,铜管乐器是古罗马军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示前进和撤退、新的一天的开始、战败的哀嚎等等消息。

古罗马战争中的铜管乐器和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鼓乐有着三个共同的特点——提示性、喧闹性、好斗性。他们作为与外界沟通和传递信号的桥梁,在战争中起着提示开战、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铜管的材质决定了其音量大、传递远的特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击鼓人的击鼓速度和击鼓时机对士兵的战斗士气产生巨大影响。

三、奴隶社会时期中西方音乐家社会地位的矛盾性

音乐家的地位在中西方奴隶社会时期都有着十分矛盾的表现。当时社会既离不开音乐家的创造力和演奏能力,又看轻他们获取报酬的方式——用创作音乐或演奏音乐的手段获取经济上的财富。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女乐地位并不高,可以作为王侯贵族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或是君予臣的赏赐,或是殉葬时的陪葬品。作为宫廷专职的女乐虽无爵位,但享受国家俸禄。春秋时期的师旷和师涓都属于宫廷专职乐师,他们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占卜,进谏国君等事务,还努力将自己的实力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以当时的乐师除了要精通音律还要懂得人情世故,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音乐家并不能单纯靠自己的音乐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仍是奴隶阶层。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音乐家的评价是既钦佩又轻视。钦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并毫不犹豫地为他们的服务支付高的报酬。轻视的原因是“他们不是常规地属于可以从中找到有修养之人的世俗的环境……他们的活动的商业的特性足以使他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古罗马时期,剧场观众席的前几排禁止音乐家、演员以及入座。但同时又创立号角演奏者协会,这些音乐家在罗马军队中被广泛利用,并且他们有着自己的地位头衔和独立的经济收入,在军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士兵而是军官。

四、结语

篇9

对于郭声健教授来说,能够一辈子从事音乐教育,是他生命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件事情。他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音乐教育高度融合,可以为音乐教育付出一切,包括名、利,乃至生命。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份职业如此执着和投入,其实理由很简单:当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命中注定为此而生时,他就必然会心无旁骛、无比专注,犹如对待自己的终身伴侣。”郭教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如此高度,绝对不是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他从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艰难的人生思索中获得的真情实感。通过《守望音乐教育》的开篇《让生命融入音乐教育》一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音乐教育专家的“平民情怀”: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小镇的他,既没有显赫的祖辈音乐基因传承,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但他从小就喜爱唱山歌和花鼓戏,还自学了拉二胡、吹竹笛。长大后,他进过地区剧团,上过中等师范学校,教过中小学音乐课,自学过作曲,上电大学习过英语,还曾经幻想当一名作曲家,真正接受正规音乐教育是在读硕、读博期间。所有这些经历,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之处,是他内心深处拥有着一份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一份对音乐炽热的爱,让他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表现出无比的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

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镇完小调到了乡下中小学任教,使他远离音乐课堂达三年之久。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歌曲创作,并陆续在省级音乐刊物发表和在电台录播了几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对音乐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恋。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不与人比较,那叫消极,那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比较并不意味着与人相争,与人争,往往争的是虚荣,争的是一口气,争的是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去争,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地位则是争不来的。”正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他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体会到了音乐教育带给他的生命价值。

在《守望音乐教育》一书的附录中,郭声健教授对《艺术教育论》有过专门的解读。郭声健教授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专攻艺术教育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较早涉足了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论》这本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学三原则:参与、融合和愉悦”等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论文答辩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从若干时间来的理论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创见,堪称精彩之笔”;“论文逻辑严谨,观点具有新意,结论正确,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教育论》出版后,被确定为“园丁工程”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乐教师的必读教材。

艺术教育规律的掌握、教学原则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虚心向一线音乐教师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验是教育规律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教育规律可以指导个体实践。郭声健教授着眼于音乐教育中个体实践的每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从音乐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鼓励教教学“用心”、“入情”,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能动性,发挥音乐课程中“享受音乐”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导,让许多一线老师受益,也得到了音乐教育理论界的好评。

“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我做不来,老师们也害怕;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我不愿做,老师们也反感。那么,唯有与老师们以心交心、以诚相待、平等交流,才是我的唯一选择。”《守望音乐教育》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音乐教育的整体状况。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形色各异、丰富多彩:有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成长为艺术教育专业博导、专家的郭教授本人,有他攻读硕、博期间的导师,有网络上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线教师,也有他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还有他那位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后继续到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儿子。这些人都与“故事”中的音乐教育有关,他们都在“故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 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可以说是美育课程,在开展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培养审美意识。

一、开展音乐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开展基本的有关音色、音律、节奏等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声音有基本了解,然后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审美情趣。比如说,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用直观的数据图像画出曲子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曲子结构图,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美。例如:在《喜庆胜利》教学中,先将三段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借由结构图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这个曲子中,第一段以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主,表达人们对胜利的向往;第二段以抒情为主,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第三段是整首曲子的部分,表明人们对迎来胜利的激动心情,气氛较前面更加的欢快、愉悦。教师借由结构图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心智还不成熟,可以采用简单的故事串联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例如:在《龟兔赛跑》中,先问学生乌龟和兔子赛跑谁会赢,小学生回答“当然是兔子啦”,“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赛跑谁会赢呢?”接着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给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打拍子。通过这样故事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加上教师恰当的指导,审美情趣也被激发出来,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

二、聆听音乐,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音乐是声乐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层次、顺序以及实际形象,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象到音乐作品中讲述的故事、情景等,通过聆听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说:在《朝景》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哼唱主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去聆听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地方,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主旋律,反复播放两三遍后,学生就会哼唱主旋律了。接着,教师以《朝景》的歌词和乐曲情韵为背景,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感受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将音乐美与人声美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三、以音乐情操带动审美情操的培养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故事背景,都表达一定的情感。教师可将音乐背景知识导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音乐创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操。比如说,《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个命途多舛、自强不息、坚强勇敢的音乐人,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华彦钧的故事,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将音乐与作者身处的时代、作者情感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沉思、忧伤、悲愤、追求光明等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文化的导入,深化审美教育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土壤,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可以将文化内容导入到审美教育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思想,在文化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文化的魅力。比如说,《看龙船》讲述的是端午节竞渡龙舟的故事,21世纪的小学生都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但对于竞渡龙舟来说没有太大感受。教师可以先设计电子课件,将竞渡龙舟的视频和图片搬到课堂上,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竞渡龙舟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竞渡龙舟的情景,“龙头扬,龙尾翘,船儿好似浪里蛟”一句中的“扬”、“翘”、“浪里蛟”将生动形象的竞渡龙舟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视野扩宽了,了解到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和人文知识,了解到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化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丰富音乐形象,提升审美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感知、感觉的生物,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自身的感知和感觉。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是声音的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聆听,而耳朵的感觉远没有眼球的视觉冲击来得强烈。这个时候,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应积极将音乐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去深入探究音乐表达的内涵、情感等,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发生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丰富音乐形象最简单常见的方式就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亲自去表演,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美,提升审美能力。举例来说,在《森林狂想曲》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采用故事化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乐曲结束后,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分析故事中每一个动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将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美,感受各个动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力,音乐感知能力也提高了。真实的音乐形象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激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结束语

小学音乐就是在聆听音乐、唱歌中激发音乐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扩宽视野,培养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一节节普通的音乐课变成音乐与审美相溶的美育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审美情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奥尔夫教学;突破;创新

音乐教育作为构成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塑造学生的审美个性作用显著,也是践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但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状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依旧处于一种固化的模式下,无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而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对小学音乐教育突破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其优势与应用价值较高。

1 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讲究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从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而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实践,这一点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顺应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步伐;其二,奥尔夫教学法主张并强调营造一种欢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地被体现。同样,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从多层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感官体验,更好的展现出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其三,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存在,也不可忽视教师所能够发挥出的辅助作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让传统音乐教学解脱出来,在突破与创新中绽放音乐教育的魅力与价值。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融入,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全新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共同进步,为现代音乐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已经得以明确,其具体的应用策略则需要结合教学实践来具体尝试与突破创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如下:

(一)音画结合培养学生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其根本是以学生为核心,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显然所能够发挥出的教育价值将被无限放大。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对于抽象知识点与艺术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反而对于一些形象、具体的内容兴趣较大,关注度也更高。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做好音乐与画面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公主》等类型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音乐为不同的动画进行配乐,结合故事情节做好音乐的搭配,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让小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这种方式,充分将音乐的内涵与具体动画融合在一起,以“看”带动“听”,以“听”理解“看”,最终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游戏教学增强学生参与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强调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让音乐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换言之,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游戏中学习,消除负面心理与情绪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理想状态,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游戏教学则能够最大限度上增强学生参与度。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过程中,前期的准备阶段应该规划好游戏内容,做好对音乐知识点的拆分与分层设置,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逐步去掌握。例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节奏方面的练习,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其次对各节奏进行联系,最后可以采取传统“击鼓传花”的方式深度拓展。这样循序渐进的音乐教学模式,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够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故事教学加深学生理解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是由创作者根据特定历史与情境展开。小学音乐教学中则可以充分运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做好引导,取代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奥尔夫教学法倡导的故事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有限,在故事的选择与易读性方面教师需要做好衡量,保证发挥出故事教学的优势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游击队歌》时,就可以应用故事教学的方式,讲解在当中众多游击队英雄的光辉事迹,如“地道战”、“地雷战”及“放牛郎王二小”等故事与英雄人物,让学生加深对《游击队歌》内涵的理解,更容易从歌词当中联想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领略歌曲背后深刻的内涵。奥尔夫教学法当中故事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有助于W生理解音乐教学内容的内涵与背景,从而拓展对音乐的理解,为今后接受音乐与养成审美个性奠定基础。

篇12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音乐课堂;应用

G623.71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学生的教育不再仅限于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促进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音乐教学作为美育中极为关键的一大成分,能够有效的启迪学生的音乐智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但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过于抽象,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因此要实现高效音乐教学的目标较为困难。由此,情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能够合理借助语言、图案等载体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较为具象的音乐环境,进而促使学生音乐思维的有效拓展。就个人观点而言,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是极为有利的。而如果要实现情景教学的高效利用,就必须对其实质加以详细的了解。

一、音乐情境教学概念分析

情境教学的起源较早,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经就提出了“产婆术”这一类似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让学生针对教育者或是自身所拟定的问题自主的寻求对应的答案,进而对自身的知识构架进行不断完善。借助拟定问题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这和我国圣贤孔子的不启不发观念极为相似。但是情境教学方法的具体提出是在上个时期末期,布朗等人认为任何知识只有在与之对应的情景下才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教育者必须要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充分结合需要讲述的知识点,为学生营造出适宜于其思维运转的课堂情境,以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音乐情境教学的方式是传统意义上情境教学的一大延伸,也就是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音乐学科的实际特性,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宜于音乐学习的课堂情景,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享受与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在笔者看来,音乐情境教学也就是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其营造出或具象或抽象的特定情境,进而促使学生原有音乐知识构架与全新知识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加强他们音乐认知能力与实H运用水平的教学方案,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作用

(一)有效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引入,能够有效将课堂还给学生,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进而促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充分调动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教育者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可以通过对情景的有效把控,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探索,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热情。兴趣无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驱动力,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接收音乐知识,进而使得他们的内心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构建起精神与情感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育者还可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特性,加入一些图画、故事等实际元素,这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营造出欢快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就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而言,不光是要加强小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提升其基础的音乐鉴赏能力,还需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象事物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建模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利的。在实际情景教学环节中,教育者可以利用故事、游戏、问题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对相应的音乐知识进行掌握,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能够引发其真实的情感,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另外,由于音乐本身就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小学生在体会或者是学习的阶段中,又是对原著音乐的另一次加工。可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其具体感知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之后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提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

人是群居型动物,在绝大多数时候人是难以孤立生存的。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都只是类似于教师教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应的音乐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时代环境。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对音乐问题的思考,而在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时就能够合理借助他人的想法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能够在无意识之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小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另外,教育者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竞赛、游戏的方式促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小集体中,在此基础之上,合理的将组别进行打乱,将小组成员进行重新组合,打破其小集体观念,促使他们融入班级的大集体之中,自然也就促进了他们团队意识的提升。

(四)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音乐可以说是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或喜悦、或悲伤都能够体现出创作者或是演唱者的内心情感,能够与受众者产生直接的心理交融。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负面的音乐是不适宜的,大多选用舒缓、欢快的音乐。而这些欢快的曲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去感受乐曲之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极为有利的。而在当小学生情绪低落时,一方面可以将音乐作为宣泄情感的载体,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乐曲中积极向上的意境缓解其低落的情绪。而教育者再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给以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为他们寻找到一个适宜的情感宣泄口,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情景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问题能够引发人的思考,而正是因为对问题的不断探索,才能够让人们更加接近与思考,进而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小学音乐课堂的问题情境创设而言,教育者必须要对所设定音乐问题的合理性加以关注,选择适宜的问题与恰当的提问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就小学阶段音乐问题情境的创设而言,首先需要围绕课堂所讲述的音乐知识来展开,同时还需要设定一定数量的问题,并保证问题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注意设定问题间的衔接。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设定问题时必须要短小精悍,同时问题的数目不宜太多,以3到5个为宜,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避免学生由于问题过多而导致的枯燥感。

以一年级下学期《火车跑得快》的讲解为例,在该歌曲中需要学生掌握渐强以及渐弱符号。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大家有没有见到过火车呀?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在学生作答之后,提出:火车在远方与眼前的大小一不一样呢?依托于学生的生活常识,基本上都能正确回答。进而可再次提出:火车在远离或者是开过来“呜”的声音是一样大的么?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紧接着提出:火车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通过思考或是借助生活案例大多都回答说是慢慢变化的。在教育者将学生引入课堂并引发学生联想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播放《火车跑的快》这一首歌曲,以此来证实他们的答案,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根据声音大小的变化引入渐强符号与渐弱符号,让学生在思考过后再去学习,渐进标准,以此来完成问题情境的创造。就笔者的个人教学经验来看,该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对学生思维的广度进行拓展,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之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以为迅猛的发展,并且在基础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在课堂上播放照片、短片、音频、课件等等,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音乐课堂情景的创设极为高效,而选择高质量音频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曲目则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以影像或是图片的方式了解更多的乐器,这对小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三年级下学期《海鸥》的讲解为例,由于小学生知识面较窄,甚至不知道海鸥到底是什么,就更不用说对海鸥有什么了解了。在简单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将他们的思维引入课堂之后,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海鸥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先对海鸥进行了解。进而播放《海t》这一曲目,并让学生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想象海鸥划过碧海蓝天的美景。由音乐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这也是信息化音乐情境创设的一大应用。而在实际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合理利用网络平台的电子资源,选用与当堂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作为素材,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对信息化情境应用效果的把控,充分发挥出信息化设备的辅作用,最终在减轻教育者教学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

(三)故事创设情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很多乐曲都与童话故事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通过与教材相关的故事来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能够对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由于故事只是用语言的表述,因此小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在充分结合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展开想象。而该阶段的孩子们大多爱玩,爱听故事,因此教育者可以对充分借助这一点,创设故事情境,借助小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思考将他们引入到与音乐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中,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带入感,进而以主人翁的状态去思考问题。音乐的灵魂也就是情感,小学生在对故事进行分析思考之后,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因此教育者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工作了。另外,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教育者还需要合理借助自身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故事的氛围,这对他们在演唱时情感的投入是极为有利的。

以一年级下学期《小鸭与大灰狼》的教学为例,首先设定让学生能够完成对双簧管与圆号进行区分的教学目标。其次,以创设问题导入课程,向学生提出一些与该堂课程有关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所需要营造环境相符合的纯音乐,将学生代入氛围之中。进而向学生讲解《小鸭与大灰狼》的故事,通过讲述能够促使学生对故事的梗概加以了解,并且在脑海中构建起相应的画面。在此之后,教育者则可以开始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双簧管的音色较为优美,可以用它来代表小鸭,而圆号的音色粗狂激昂,就可以用它来代表大灰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节奏的快慢来代表故事情节的紧张程度,进而促使学生高度投入到音乐聆听过程中来。在该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故事情境对双簧管与圆号的音色进行有效区分,也就是借助设置故事情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区分乐器音色能力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情境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宜于学习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此促进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借助情境创设为学生打开思想的牢笼,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J]. 课程.教材.教法. 1999(09)

[2]许锐.建国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3]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4]高榆楠.浅析表演手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篇13

高中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常常忽视高中生的主体性,通常都是依据课程标准来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每一首歌曲,极少会考虑学生的感受,采取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通常教师只考虑完成自己教学任务,学生只会唱教师课堂上教的音乐,教师根本没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学生的艺术情操得不到提高,个人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高中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们放松心情的课堂,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欣赏一些音乐,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高中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此时的性情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学习的压力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释放,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美好的情感,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也能够被挖掘出来,更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多媒体技术是新时代下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教师在语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已逐渐由传统的黑板教学过渡到电教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教师的教学课堂,尤其是音乐课堂,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幻灯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进行《独特的民族风》教学时,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分辨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特点,使学生认识、理解藏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并从中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如果教师仅仅是将课本上规定的三首民歌播放给学生欣赏,由于高中生认知程度还为成熟,自然很难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藏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民族的服装展现给学生们,再将一些民族的典型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观看,学生就可以从视觉上初步感受到三个民族的风格了。再将三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也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族的风格。此时,再将课本中《牡丹汗》《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这三首曲子让同学们聆听,学生结合之前感受到的民族的风格进行聆听,就可以更容易的从音乐中感受到音乐情绪了。

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景来引起,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一些可以改编成故事的歌曲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很多歌曲的创作的背后都蕴含着故事,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解给学生们听,增添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同时可以感受该歌曲的情感,并自觉地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通过要学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用表演或者演讲的形式来把该歌曲演绎出来,把感受到的音乐的情感描述出来。

例如,在学习《醇厚的中原韵》时,其中一首学生要聆听的曲子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教师可以以孟姜女的故事开头引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自已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然后再将《孟姜女》这首曲子让学生聆听,学生就能从歌曲的旋律当中感受到压抑而悲伤的情绪,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带来普通老百姓的痛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又例如在学习《飘逸的南国风》时,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旋律特点,从歌曲中分析出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民歌的联系[2]。教师可以通过《小河流淌》这首民歌的聆听,让学生在仔细听完这首民歌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歌曲中描绘的已经描述出来,让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情感释放出来,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自然环境描绘出来,再体会风景中抒发的爱情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描述的过程中培养音乐情感。

通过渲染学生的情绪传达音乐情感。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掘有效的音乐资源,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高中音乐教材编排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作品都是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很多音乐带着浓厚的故事色彩以及音乐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将音乐教学形式延伸,精心构思课堂导入环节,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音乐的情感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加上生动丰富的语言,就能够很好的渲染学生的情绪。

例如,在学习《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时,在开始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自己表演一段简单的印度舞蹈,要将典型的动作变现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国家的舞蹈,同学们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印度,然后进入印度音乐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播放印度的歌舞表演,并且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手脚跟随着视频中人物的表演一起舞动起来,让学生从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印度音乐的情感,印度的歌舞节奏性很强,通常将手、肩部以及头进行夸张的舞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印度音乐的特点。

高中音乐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通过渲染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音乐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情感教育下提高自己的艺术情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工作单位:孝感市实验高级中学)

电 话:15272806931

篇14

关键词:音乐研究;科技;继承;社会性

作者简介:陆慧敏(1979-),女,盐城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理论

早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而现在不仅是来自道德和社会方面,还有音乐本身。今天的孩子们不仅凭记忆学歌,而且会即兴发挥,创作他们自己的旋律,并且设计动作,编出故事,他们会把音乐当作一条彩绳,编织自己的音乐世界。琴童的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培训机构也走进了社区。各种比赛与演出在提高孩子们的舞台经验与琴技的同时,刺激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写作意义在于提醒我们重视音乐教育的生命力和社会参与的中心地位,将社会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融入音乐教育会使受教者对音乐有更深刻的领悟。

一、音乐研究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研究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感到枯燥?甚至觉得自己的研究结果不具说服力?我建议我们可以将研究工作视作编造故事,在编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最好讲?什么样的故事被讲了又讲?什么样的故事却被忘记了?什么样的故事没人讲?其实,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释研究结果比用术语满篇的话语解释更加困难,然而,不管我们的研究故事以何种形式出现,也不管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研究结果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曲式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基础教学包括一段体、二段体以及三段体三种曲式类型,提高阶段包括三部曲式、回旋、变奏和奏鸣曲式等。学生只要掌握基础阶段的曲式类型的基本结构原则,提高阶段的大型曲式类型是很容易把握的。我一直认为曲式分析课程是不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是一门技术实践理论课。因为,该课程的教学是建立在音乐前期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并且整个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实践,即演唱和演奏。因此,该课程的曲目选择完全应该脱离课本,而选择本班学生熟悉的并且演奏过的曲目,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经验,基于和声学的分析基础,学习各曲式类型的结构原则的效果远远好于教者空洞地,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十多年的和声学的教学经验的累积,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讲解任何一种和弦的用法,其最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使用这样的和弦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效果。

因此,每一种新和弦的讲解我都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1、这个和弦到底是什么?包括和弦的结构、性质、功能以及四部和声的排列法;2、这个和弦怎么样?让学生学会使用该和弦的基本声部连接法;3、为什么要用这个和弦?在学习完正三和弦原位之后,学生就可以为所有的旋律配置四部和声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和使用其他类型的和弦呢?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类和弦的特殊性是和声学教学的关键,例如:学生碰到的第一种类型的非原位和弦是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和弦:六和弦。如何让学生准确合理地把握到底在什么情况下用六和弦代替原位和弦的关键在于:运用实例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听到低音声部发生的变化。低音声部从大跳变成了柔和的级进和小跳,原来六和弦的最大作用在于美化男低音。学生的认识是直观深刻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多种方式讲好我们的故事,运用生动又条理的语言,避免运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这样会和学生拉近距离。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必定会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政策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所要提倡的观点是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研究的基础之上,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音乐普及化,将公众音乐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一门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二、科技与继承

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音乐遗产的保护,并要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相互关系。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任何否认过去,忽视这一巨大财富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音乐教育的关键前提在于:如何决定各种各样的音乐遗产中哪些部分最值得保留,这个问题的解决基于对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强化。如果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宽容的、公正的、有文化的公民,那么,音乐教育是达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提供直接促成这一目标实现的音乐教育。如果科技能够在音乐遗产保护中担负起积极的作用,那是再好不过了。确定什么值得保留,以及确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变革之后,我们需要与一种新的愚昧主义行为作斗争,这种愚昧主义不是源自无知,而是源自过量的信息和过多的娱乐消遣活动。教育要征服无知,我们要学会应对不健康内容的娱乐活动的过多增加,音乐教育对于培养辨识力和判断力至关重要,并且广义的理解是:音乐教育是为了使精神生活成为人类的生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