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

经济态势呈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态势呈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态势呈现

篇1

经济增速换挡,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这些变化促使企业必须努力从过去“有没有”的标准转向现在“好不好”的标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这种转变如果形成企业退出-就业压力加大-金融坏账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收缩-企业订单减少、退出企业增加的循环,则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持续下行态势。这表明转型升级可能引起结构性震荡,产生经济下行压力。此外房地产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引起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为直接地形成了经济下行压力。

针对经济增长下行态势,今年3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从第二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从投资方面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平稳提高,制造业投资增速6月份也有提高,这些都有效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影响,使投资增长开始由落转稳。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7.3%,较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改变了增速持续下降的态势。从出口方面看,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0.9%(以美元统计),改变了一季度负增长的情况,6月当月出口同比增长7.2%。出口增长呈现低位回升态势。与消费持续平稳增长结合,投资、出口需求的这些变化,使工业增长率在5、6月份出现了连续回升,支持经济增长由落转稳。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引起经济下行的因素仍然比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但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预计将继续发挥明显效果,外部经济环境预计大体平稳,因此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态势大体平稳。

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走势的首先是投资。其中最主要的是基本设施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走势。目前铁路投资规模有明显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投资也开始启动;面向民间投资开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在万亿元左右,后续影响预计将继续发展。综合看,基础设施投资在下半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增长率可能达到25%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目前仍然在下降中,但预计降幅将趋于收窄。随着货币金融政策的调整和按揭贷款发放条件的改善,以及大城市房价基本平稳的影响,预计买房预期将逐步发生改变。这就会支持买房需求释放。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降幅比1-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预计这一态势未来还会逐步发展,特别在大城市会比较明显。此外,受出口和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体呈平稳增长态势。综合这些情况,预计下半年投资增速可以保持17%左右。

篇2

东亚和欧洲、北美经济呈现不同走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2019年,东亚经济增速将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增速将分别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东亚仍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亚洲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货物贸易失衡状况正在改善,但服务贸易失衡格局进一步扩大。亚洲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输入国,欧洲和北美国际服务贸易净输出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5年亚洲有望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根据权威预测,欧洲有望于2017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北美也有望于2019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届时,全球对外投资格局将发生逆转,亚洲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欧洲和北美成为资本净输入地区。

东亚地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有所上升。东亚经济仍具有较强活力,失业率普遍在5%以下。

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大

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按汇率计算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但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中国放眼全球实施扩大内需、“一带一路”等战略,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大。如扩大内需不仅促进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而且扩大进口需求和对外投资,进而带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据估计,2014―2020年,中国进口累计将达1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地区贡献7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最有利于拉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经济贸易机制。“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希望通过推动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商品、服务、资金、产能和技术跨境流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经济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是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从现有条件看,国际油价长期在较低价位波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篇3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 自办栏目 市场竞争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如何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形成媒体品牌,走频道特色化发展之路,是城市电视台突围的必然选择。当前,绝大部分城市电视台的自办栏目以新闻、专题、服务类节目(广告型)为框架,数量与质量方面与理想状态都存在一定差距。宁德电视台于1990年12月27日经国家广电部批准建立。1991年2月25日第一期《闽东新闻》播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德电视台不断深化新闻改革,改革媒体经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宁德电视台现有两个节目频道:一套为新闻综合频道,二套为公共频道。在当前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电视频道数量众多,栏目类型多样,受众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城市电视台对现有栏目进行创新,形成品牌栏目,不断开发新栏目,增加竞争力,是实现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电视台自办栏目的生存环境

1、有效覆盖范围内的受众争夺激烈

单就电视竞争而言,目前,全国电视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央台、省台、城市台为主体的竞争格局,这样意味着在城市电视台所覆盖的收视区域内,受众的选择多元化,城市电视台电视节目要内化为受众的收视习惯,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凭借新的传播技术,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也更加灵活多样,这对城市台是个很大的冲击。

2、整体实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大多城市电视台以一档时政新闻栏目为骨架,兼顾专题,再搭配大量的广告创收型节目,因受其制作水平的限制,导致了节目经济效益较低、市场占有率较低。单从年度广告总额,广告价格,节目销售率、收视率等几个方面分析,就很容易看出多数城市台的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人才的缺失

城市电视台在主持人群、记者群、专业技术人群、创新团队群在占有和维系上,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如今一些城市台已经成为上级台的人才培养锻炼基地,自身的队伍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些都是提升自办栏目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宁德电视台自办栏目的发展现状

1、节目类型杂,没有特色

从表1、表2中不难看出,尽管宁德电视台有一定数量的自办栏目,但高质量的节目不多,纯新闻类节目较少,创收型栏目较多。节目内容从时政新闻到文化、消防、建材、居家、车市等,为广告创收的痕迹比较明显。从节目播出内容与节目定位方面来看,匹配度不高,填充时段的痕迹明显,主要体现在栏目的播出内容呈现无序状态,没有很好的策划,有什么选题就播什么选题。

2、频道之间区分度不大,造成资源浪费

从宁德电视台一二套的节目编排方式,不难看出,在早、中、晚三个时段,两个频道播出的自办栏目,是交叉播出,唯一不同的只是播出时段不一样而已,没有体现频道定位。同时,在时间段的利用上,浪费严重,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只有晚间时段18.点到20点30分得到了利用,午间档,是重播节目,早8点至下午6点之间的内容以广告和电视剧为主。

3、节目的自我营销观念淡薄

这主要体现在自办栏目的推广方面,频道没有整体意识,没有对自办栏目打包进行整体宣传,在宁德电视台几乎看不到在节目的串编上以小宣传片的形式对节目进行整体介绍,栏目与栏目的衔接只是自然的线性连接,很容易造成受众收视行为的随意性。

4、主持人对于节目的识别度贡献小

对于成熟的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的形象及主持风格对维系受众收视忠诚度影响重大,受众会因为喜欢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而对节目产生收视兴趣,如果加上节目本身质量做保证,那么节目就相对容易形成品牌。在宁德电视台的主持人队伍中,主持人“串岗”现象比较明显,一会出现在时政新闻中,一会又在专题节目中,对于节目的贡献仅仅体现在完成演播室的口播录制。

三、城市台自办栏目的发展前景

1、对目标受众要有正确认识

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我国城市电视台的主体受众为女性,她们主要集中在25~54岁、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此外,离退休人员和中低收入群体也是主体受众中的一部分;从节目类型来看,这一部分群体里对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关注度更高,因此,争取这一部分收视群体是城市电视台获取注意力的不二选择,研究城市受众收视习惯,是开办、策划自办栏目的基础。

2、加强策划,提升现有自办栏目影响力

从城市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生命周期来看,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的节目数量少,表现平平的栏目多,这就要求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栏目成长过程中,要提升内容质量,在内容选择以及报道方式上,以创精品为追求目标。同时还要加强自我宣传,保持持续的新鲜度。在同城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要使品牌具有持续生命力,内容与形式上的调整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3、内容和技术创新,增强自办栏目生命力

首先是要加强新闻节目的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电视台来说,新闻节目都是其核心,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话语权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要在保持新闻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容创新。如在形式上,多采用直播形式;内容方面,从成功的城市电视台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挖掘本地新闻资源成为城市电视媒体新闻立台的不二选择。具体表现为,新闻栏目数量,至少有两档:一档时政新闻,一档民生新闻;在报道方式上,从基本的报告事实模式逐渐转变为内容解读,深度关注。

在技术创新层面,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视的制作播出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城市电视台应加大对技术的运用率,如采用先进通信技术,为新闻直播提供技术支撑,这相对于传统编排报道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实现自办栏目的品牌化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台所制作的节目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产品,要实现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统一,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在自办栏目设置上,要围绕频道定位确定栏目风格、内容,从成功的城市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来看,其内容都有共性,侧重于本地新闻与资讯服务类节目。实践证明,这类自办栏目,容易产生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①陈伟,《城市台自办栏目创新与节目资源整合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②孔德明,《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途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6)

③沈坚,《城市电视媒体的生存矛盾及发展方向》,《传媒》,2011(8)

④王晓明、金珠,《全媒体战略:城市台出城的坐骑》,《新视听》,2010(3)

篇4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97-02

人们对于水的情感已经超出了水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追求,水体空间以其营造出的舒适的环境感受、丰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全球关注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对水体空间环境的需求也越多,创造“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节约资源”的水体空间设计亦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水文化不断被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和建筑设计等领域,使水文化有了更多得以延伸拓展的平台和载体。正是由于水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使人们无论从外在感观刺激还是内心情感需要都有亲水性的要求。

一、水景生态设计的思想

传统水景主要指具体之利用水体造景,而现在所讨论的水景观则是指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所涉及的水体及水循环过程,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湖沼、湿地,自然降水、景观及娱乐用水,灌溉用水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还包括这些水体在城市中的循环过程。同时,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其理论依据为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持良好的水循环。本人认为:生态设计就是在提高城市水体环境质量,使人们拥有完善的城市水体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亲近水、亲近大自然,创造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具有吸引力的生态城市空间。

无论是自然或人工环境,水景的自然生态化程度对于整体景观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现代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生态设计创造更利于人们生活与享受的环境事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的理念有效的整合在水景规划设计中,遵循自然生态循环的规则,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籍以营补,创造出富有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水景。基于我国城市水景建设的现状,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出一种由科学的生态理论与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并引起人们对建设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重视。

二、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生态设计发展形态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大家的理解是广场或公园等开放空间,其实公共空间并非有一个广场就必然成为公共空间,它应该是由实际运动的互动、分享关系网络所组成,法国城市艺术家卡特琳・格鲁认为“真正的公共空间不是实体的空间,而是人们群体的动员,以及这些行动、发言的人,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所以面对大家随即可滞留的区域,都希望能够感到亲密和安全,感到自然与舒适,人们舒适与否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是亲水的需要是先天的,生而有之的,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成为一种心灵本体的需要。

在水景设计发展的历程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在现代城市中有很多成功或让人难忘的水景空间,它们所带来的效益使得整个城市环境地位得到提升,然而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也会思考水的由来与资源的珍贵性,尤其中国存在的水资源不平衡性比如2010年就在中国的南方正在抗洪救灾的时候,在一个远离我们新闻视线荒凉的西北,正在忍受严重的旱情。水资源如此不平衡导致了对于城市水景设计的地域性与限制性,也更使我们思考探究如何设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水景。

三、城市水景生态设计方法与体现

我们能看到很多城市的水景建立后并没有很好的使用与利用,很多设计意念与治理方式不协调,水体构造不完善,水体的防渗处理问题诸多,水景空间成为一片旱地荒废区或死水区,生动自然、美丽的水景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面对现代城市水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将科学的生态理论与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结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节约资源”为生态原则的方法,设计适合的而不是设计美观的水景,创造以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为基础,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生态特征,通过景观建设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才是正确的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

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也渴望能参与到其中,而不光是作为一个游客。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与观赏价值外,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的考虑人们的可参与性与安全性,在设计中增添适合用景与看景并重的结合点,如水景与场景因素的结合包括绿地、休憩区域等细部的规划设计,与人的接触更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性,对于环境有更亲密的认知,同时必须注意保障亲水者特别是儿童的安全,要充分考虑到水深、岸坡设计、临水防护与警示设施,把生态规划放在首位,避免大面积的亲水与赏水等活动设施的建造,让人们能够更安全及亲密的与自然接触,回归大自然,体会生态自然所带来的优美环境。

(二)因地制宜,节约资源

水景设计要考虑当地地区的地域条件、气候特征、降雨特点、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自然降水少而水蒸发消耗量大,同时地下水位低,水渗漏问题比较严重。北方的四季气候和温差,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广场、公园水景区域就成为闲置空地,导致人们待在室内隔窗观水而少亲水,使水景缺乏亲密感和人性化。所以在水景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在生态设计水景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地域条件,由气候与降水因素而设计如旱喷或与绿化结合的水景,在冬季时的观景与亲水的趣味性,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利用与中水再循环,减少水源的投资与消耗,更好的做到恢复自然,节约资源。

(三)充分利用水生植物

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多姿的喷泉、精美的驳岸,五光十色的旱泉,虽然为城市带来些许现代气息,但却切断了水与土地、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管是我国北方或南方地区都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水景生态环境,我们的建设是不可逆的行为,不能一味的建造而忽略水景的本质。水景依水生植物而存,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里缺乏绿色植物映衬的干池底和水面,缺少生气与亲密感。生态水景的营造离不开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仅能美化水面景观,在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水资源不断缺乏,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是丰富景观,改善水体的根本之路。

四、结语

现阶段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适用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生态设计理论基础,把对切实有利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水景生态融汇到景观设计的细节规划中去。因此,我国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还需要做很多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现在,人们的观念不断进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渐渐被人们关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水景必然会焕发生态之美、自然之美、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 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推行,实际上是人类对于推动工业发展所做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弥补。在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破坏了原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致使原本城市中花木葱茏、碧水蓝天的和谐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冰冷的钢筋混泥土所堆砌的城市建筑,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让我不禁想起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如今,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得原本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理想中的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发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强调装饰美的同时,更应该将设计焦点放在如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统共生。

正如“美国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所说:“景观技术作为一种‘美术’,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城市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欠缺的就是景观设计的使命[2]。”伴随着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提倡和发展,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更注重环保和生态的发展,如此一来,如何建造一个更适合人居、更环保的生态城市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西方就如这个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20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是“花园城市”之父,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在中国,著名的钱学森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提议。在他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除此之外,他还在给李宏林的信中写道:“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3]。”

二、生态美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并结合了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手法。人类非常迫切的希望将生态美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将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并将美的形式和生态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类能够重新与自然亲近、体会自然的美好,并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展开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它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美的设计是这个时展的动向和潮流,是城市化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城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当和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互相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既满足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又增添了人类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感、认同感,从而达到人类生活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完美状态。

三、城市景观中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特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精神文化的地位已经远高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4]。”简单来说,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影响着这座城的“个性”乃至“精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创作一直重视人及其个性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生态美学看重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宏观上,它强调要全面地,即从人、生态、自然生命的意义上去看待“美”。既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人和生态自然结合的更好,不仅仅是人改造自然,更是自然融入人类正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日本在民族精神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大和文明,比如将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应用起来。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即城市个性化消失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就要用到生态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观念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由城市规划师、生态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对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构成有机统一整合,再根据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自然生态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生态城市景观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景观生态的设计者最首要的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应该是最纯真、最原始的,大自然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乃至破坏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甚至导致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消亡。当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同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城市生态规划,战略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好一批典型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所呈现的自然美,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心里和生理健康水平也是颇有脾益的。同时,保护好本来的生态环境也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维护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沉淀,它们被保留的越来越少。其次,景观生态设计的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高度的适应性。城市的景观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去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并把它加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称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流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尽量模仿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人为的为生物种群创造出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这个生态设计是规划设计师根据他的主观审美观念创作模仿的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建设应当学习生态保护之理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设计师的设计,使之成为连接艺术美感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