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

法治意识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治意识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治意识的培养

篇1

社会运行之中,公民被看成根本的要素,公民推动着各时段的社会进展。现代社会有着凸显的法治特性,法规被看成依循的主体规范。随着社会进展,法治渐渐完善,公民获取了这样的益处[1]。但与此同时,平日行为应被调控在准许的范畴内,不可超越法规。若要长治久安,就要着力去创设最为完备的法规体系,培育法治的必备意识

一、认知进展的现状

社会进展之中,若要构建最为优良的法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生成法治社会,社会之内的主体都应接纳这一认知,树立法规意识。我国拥有着庞大人口数目,培育出全民拥有的这种认识,会是更艰难的。社会在建设中,一直都应注重去创设适宜的法治氛围,培育公民意识。从现有状态看,法律意识的培育状态如下:

1.旧的认知仍占有位置

很长时段以来,法制建设凸显了快速进展的态势。依循社会主义特有的法制机理,塑造并培育优良的这种新认识。日常生活之中,也更为注重这样的培育。但现实生活中,非法律这样的认知仍占有偏大的比值,没能予以根除。公民拥有着的法治认知显现了片面的弊病,有着科学因素,也含有并不科学的多重成分。面对法律事件,很多人仍没能给出最为适宜的认知[2]。

法规是外在的,它显出了外在范畴的约束价值,归属外在规范。从客观视角看,外部范畴的这种助推力并非完全吻合了主体的认知。为此,传统观念仍没能被除去,仍旧占有地位。

2.认知逐渐被深化

从总体上看,公民倾向于肯定构建起来的现有法规体系,总体态度积极。精神文明延展的历程中,法治应被设定成必备的根基。观念渐渐深化,多数公民都接纳并认同了这一法规体系,持有肯定心态。公民的心目中,法律应能占有凸显的主导位置,平日行为都应依循法规予以进行。针对法律问题,设定出来的评价也融汇着理性要素。从概要来看,公民还是认同法治的。

3.部门法没能平衡进展

各个的部门法,它们关联着的法律认知并没能平衡进展。例如:宪法这一根本大法被设定成其他部门法依循的根基,是根本的法规。在法律体系内,宪法占有本源的位置,显现关键地位。然而,相比其他法规,公民并没能真正明晰宪法的一切内涵,认知反而较低。

从细分出来的部门法看,针对刑法类别,公民显现出来的认知更为强烈。一旦谈及刑法,则会联想到被判处某一刑罚,或者触犯刑律[3]。相比来看,民商法覆盖着的范畴更为广泛,但公民却没能完全去接纳它们;对于自身权益,没能充分予以保护。

二、摸索适宜的培养途径

生成法治社会,不仅要拟定最适宜的法规框架,还要培育出对应着的意识。唯有增加认识,公民才会守法、自觉运用法规。促进文明提升,就要侧重去培育更为根本的认知基础。从多视角来看,法治社会都紧密关联着公民的意识。培育法律意识,就要经由如下的途径:

1.尊重本源的市场规则

培育法治认知,不可脱离新时段内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态势下,公民才会延展固有的主体认识、权利及职责认识。市场经济密切衔接着法治,唯有自觉予以转变,法治才会被看成认知的根基,助推社会进步。在全社会范畴内,形成法治氛围。

例如:市场进展之中,促进政企分离。政府调配平日的经济,应采纳法规的途径来调整,不可直接干涉。与此同时,经济权力应被变更为法规。唯有在限度内,才可履行职权。这样做,延展了法治应有的内涵,弘扬法治精神。现代社会中,人们更为注重本体的权益,关心社会秩序。市场背景之下,法规扮演着的角色日渐重要,成分必要部分。自觉接纳法律,运用法规来维权,这种认知也应随之强化。

2.塑造更为平等的总氛围

法治意识不断递增,但若缺失了外在范畴的平等氛围,也很难去生成。创设出来的司法氛围凸显了必要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司法有着公开及权威这样的特性,公平即为灵魂。从生成根基看,司法调节了多样的平日纠纷,侧重维护权益,它被划归为最后防线。培育法治认知、提升这种意识,都要侧重去变更偏旧的教育机理,让公民快速去接纳现代时段内的新意识。适应法治氛围,接纳民主及文明[4]。

塑造平等氛围,协助公民来确认最适宜的心态,注重法规传授。这样做,增添了法律范畴的根本常识,锻炼法治思维。公民要明晰现有的法规架构、深入解析法规,拓展接纳教育的范畴。

3.民主政治的必要位置

完善民主政治、创设民主氛围,都影响着法律认知的提升。依循民主政治,公民拥有着参政、表述自身见解这样的必要机会。公民应被看成主体,自主参政议政。在参政过程中,公民应能明晰自身的职责,激发了责任心,激发创造热情。民主氛围之内,拟定任一决策都应经由参政,符合民主流程。培育这种认识,不可脱离更广范畴的法规保障。

此外,还要延展日常的宣传范畴,切实宣传法规。提快民主政治的进展速率,就要拓展宣传,让公民都能接纳法律,认真遵循法规,不去为了某一利益而违背法规,树立优良的守法认识[5]。

篇2

一、高中生需要树立的三种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相对于完整的社会人来说,高中生最需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外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这三种意识是法律社会中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的自我认知,以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为依据,把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的自我认知。高中生在学习中基本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但是这个角色可以使子女,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但是就“公民”一词,很多高中生还感到陌生,因为这种称谓在一般生活学习中不会存在和运用,它是法律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特有名词,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高中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意识已经为法律所期待。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角色,要求高中生必须要树立起国家主人的地位意识,把自己和国家联系起来,不论是建设经济还是体现民主,高中生都需要把“公民”身份强硬地表现出来。

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责任人意识,这和政治学习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通的。现阶段的中学教育往往对责任意识进行道德层面的教化,却忽视了法律层面的引导,对高中生应当灌输责任不仅仅在于道德的可遵守,也要进行法律责任的应遵守。法律责任不仅仅是承担犯罪刑事责任,还可能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样在下一代的立法中,法案才可能为我们下一代的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当我们的未成年人懂得了法律并理解了法律,那么法律权威自然而生,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社会公正的自觉维护。

权利义务意识是高中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关键问题,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就很难理解自己的权利是他人履行义务的结果,而他人的权利也需要自己作出相应的利益牺牲来维护的。这点上,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制历史学习,从著名的法律著述和法制故事学习权利义务文化,最终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享受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严肃对待自己需要履行的法律义务,这样才能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形成和谐的权义观念。

二、高中法治教育应培养的价值追求

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律被认识的重要表现,但是认识法律和理解法律并不是一个相等的关系,知道法律形式和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是法律学习和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公民意识还是权利义务意识,都在遵循一个合理的法律价值,这就是公平正义价值观。法治的公平正义,主要涉及到四个价值观的树立,即秩序、自由、公平和正义。

秩序价值是合理社会生存环境的基本保障,没有秩序,即使再民主再自由的国家,也可能变得混乱不堪,因为每个人的权利都需要得到保障和彰显,如果没有界限的张扬权利就可能使权利和义务突破平衡的临界。我们通过不同的法律调整和权利义务规制,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因此高中政治常常讲习的和谐与稳定,就体现在这个秩序价值之上。因此,在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应当教育他们树立起社会秩序为首要的价值追求。

自由价值是法律的终极目标。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来看,中学生又特别是高中生因为校园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最渴望得到社会自由,往往就会选择脱离学校学习的正常轨道,那么高中法治教育就需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由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校园,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有限度地,学生的自由在于学习的边缘,那么社会的自由边缘就在于他人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样的灌输可能更加形象地表示了自由价值的高中化展示。高中生在认识法律自由价值时,对于勤学和逃学之间可能会更加明白自由的真谛。

公平正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核心追去,宣扬的是人类社会一切真善美的标准。通过对历史和政治题材的学习,让高中生去理解公平观念的发展历史,比如男女平等历史、奴隶等级历史和贵贱差异历史,结合到当前经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好地比较公平与非公平的优劣,形成内心自主的公平意识。对于正义,不能简单地看对与错,这个需要教育学生从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让学生认知正义价值的相对性理论。比如,我们打击犯罪是在伤害犯罪嫌疑人,但是我们却保护了无辜的人,那么从惩恶扬善这个角度和人民主权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正义才是绝大多数支持和维护的正义。

三、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大力推行实用性法律教育。高中生法治意识提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法律,学习法律,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在高中学习阶段可以进行普及。对在校高中生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从而具备法治意识,具备运用法律处理基本法律事务的能力和意识。

篇3

关键词:思政课 法治教育 大学生 法治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法律常识的内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思政课堂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为此,要在这个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状

1.课堂时效性差

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教材中在三个章节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法律权利义务,理论性强,较抽象,趣味性不高,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差。

2.学生法治意识不高

第一,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神圣追求和坚持体现,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一N认同。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但是,受传统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传统法律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专门法治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无法系统化地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法治意识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加重了社会法治意识淡薄的风气。

二.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成因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一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仍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如其他学科那样灵活多变。

一方面,思政课法治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以及法律权利义务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且内容多是用专业术语介绍法律概念和常识,说教味较浓,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方法单一,往往是片面地将知识简单罗列呈现给学生,没有将社会热点和法律知识点内容结合,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2.大学生个人因素限制

第一,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缺乏自身内在的需要。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由此忽视了对和就业关系不大的学科的学习。第二,一些大学生过分地重视自我,导致个人的自大和自私。现阶段很多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较为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合作交流。在法治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

3.家庭文化环境教育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为此忽视了孩子成长中幼稚、不成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法对自己孩子形成科学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举止以及社交活动过度干预,在重压之下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违法的行为。

三.在思政课堂中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案例

从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中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部分内容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对于这些较为理论抽象的法律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也无法对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实际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所教授的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社会热点案例和法律教学内容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向他们渗透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内涵特点,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法律教学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从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讲座,并结合思想政治中的观点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和法律教学的整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2.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对最终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采用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受传统思想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的现状限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渗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单一的法律课堂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和理解。为此,需要对现有思政课堂法律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条文、规范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对学生个人法治精神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进行自主化学习。

3.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更加成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课堂教学手段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以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并存的优势,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此,思政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将讲和看进行结合,以更为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利用教学APP来引导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老师的资料,可在课前课后与教师之间实现网络实时互动,这样不光提升了课堂实效性,还很大程度增加了课程趣味性。

4.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卷面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考试阶段采取不同手段来应付考试,为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临时走捷径的可能。为此,需要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自主化的学习。思政课的量化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的60%、期末成绩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勤、课堂纪律组成。期末考试部门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书写调查报告。

5.在思政课之外优化法律文化环境

A.打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长,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从而根据孩子在法律、思想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法律文化环境是指在家庭全体成员的长期生活中,家庭上下共同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文化形态,为孩子的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B.打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此,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首先,通过打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学的的法治意R。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透过思政教学模式来向学生有策略地渗透法律文化知识。首先,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开展教学。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在思政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书本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最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课余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

C.打造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认知。为此,需要针对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也应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首先,要发挥司法部门的重要引导职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负面消息和新闻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其次,社会教育、文化、电影、出版等部门要注重对法律理念的宣传。最后,学校之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形成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适当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洁.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篇4

目前,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他们思想活跃,但极不稳定,好奇心强,却易变化,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只有自我。另外,随着年龄增长,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冲动,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意志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随性而为,放任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权可以大于法,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一个学期上完,由于课时量小,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特别难管”,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进入中职学校后,面临一个相对较大,也相对复杂的环境,碰到一些社会现象,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还必须抓住时机,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养,知法才能守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而且,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开展分析与讨论,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5

【关键词】中职 法律意识 培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依法治国,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造就一代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可以进―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赌博、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期间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素质不高,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讹诈、沉溺网络游戏,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应该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如果我们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法治国家;法制教育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中职院校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的教学扩招,中职院校自身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于中职院校倾向于技术的传授,这使得原本入学门槛就不高的中职变得更加火爆,生源猛增,从而加剧中职院校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问题。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并逐渐将法制教育引入课堂中,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一般的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会贯通,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新时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完成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落实普法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应该有效开展法制教育。

1.保护中职学生的自身权益

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只要熟悉了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益,当受到别人侵犯时,懂法的学生就可以把法律作为“武器”,用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2.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教学扩招使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中职学习以技术学习为主,虽然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但在就业竞争增加的背景下,社会往往更加倾向于综合型人才,这就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

3.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上文中提到,随着“依法治国”这一理念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不健全,人们缺乏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大部分人被扣上“法盲”的帽子,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律素质十分重要。学生是思想和文化的先锋队,他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要发挥好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以学生为中心将法律思想渗透和辐射开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家人、朋友。

二、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技术类院校的学生群体中,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能够把中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就解决了学生群体中的一大难题。但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法制教育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思想教育教学中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较轻,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学校的法制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不仅在师资力量上薄弱,在形式上也过于简单,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另外,任课教育者缺乏专业教学理念也是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学校法制课程的教育者都是兼任形式,教育者缺乏专业法制知识培训。因此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便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实践经验,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使课堂上的法制教学效率低下。

三、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法律教育课堂首先需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加上浅薄的社会阅历,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还没能达到帮助他们“独立”的程度;另一方面身心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自我价值被肯定。这种思想的波动与青春的躁动,使逐渐成熟的中职学生内心十分矛盾。再加上中职学生无法分清善恶是非,抗拒诱惑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在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迷失自己,有些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育者应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亲身实践、敏感的图像反映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法制教育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关法制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等,让中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深刻领会法制的重要性。教育者也需要通过创设灵活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堂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育者自身素质,抓住法制教育契机

要想合理、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课堂引导为主,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法律素养高的人。教育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应该多了解和收集相关的具体、形象案例和材料,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法制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鼓励学生了解和熟知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活泼、轻松的教案来引导学生将法律用于实际,通过将实际操作练习等各种现代元素的教学特点融为一体,实现科学而有效的引导。

3.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法律教学中的许多理论性的概念,需要运用其专业的术语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因而枯燥的课堂学习往往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鉴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如果法律课堂使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易懂,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职院校还应该重视校外法制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把学生身边遵法守法的模范挖掘出来,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鼓励和鞭策全校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4.重视综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开展综合教学模式,就是结合道德、法制、心理等因素丰富课堂法制教育。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健康性格的同时,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科学地渗透其中。中职学生与其他的青少年一样,缺乏强大的自控能力。因此,应该将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成为可能。教育者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识,

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这样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来

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从而坚定不移地守法,最终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总之,中职法制教育是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反映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程度高与否的关键部分。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引导学生做遵法守法的公民,还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实现出一份力。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法制具体实践能力,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榕.强化中等职业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J].中国:东盟博览,2013(09).

[2]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李宏.论如何增强中专生的法律意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7).

篇7

一、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基,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土壤。学生是社会的公民,我们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引导他们逐步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内心建立起法治的意识。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教育中职技校的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引导他们普遍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感。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不仅不是对自己生活的妨碍,反而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贴近的必需品,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这样,他们不把法律看作是由外在力量强加于自己的东西,而认为法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逐渐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从事一切社会行为的前提,并逐步地懂得让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接受法律的检测和评判。

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逐步懂得法治表达或主要表达了社会公众对法的神圣的法律情感。这种法律情感的形成不是靠法律的严酷与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强迫与威胁,而是社会公众出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律明显没有那种敬畏的距离感,而有的只是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与依恋感,才能激发人们对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维护。要使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与公正。

二、正确引导中职技校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职责

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要努力提高中职技校学生的自我免疫功能,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是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奋发向上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发展和法律意识的建立。现实告诉我们,外部客观的道德环境总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内部的道德状态,改变着个体原有的道德结构。因此中职技校要形成强有力的职业道德舆论导向,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中职技校学生提高抑邪扬正的法律意识,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管理、激励、评判和奖惩者,起到楷模的作用,但教师的主要目标更应当放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综合素质上。要教育职业技校的学生懂得处理民事关系,工作后能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补充,与其相适应,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价值可使人积极进取,这是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和物质价值,也能诱发“物欲横流”的消极作用。所以,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在讲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同时,要遵守有关法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决不能搞歪门邪道,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决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单纯追逐个人功利、物质价值而忽视和拒绝追求精神价值,贬低以至排斥真善美。

三、要启发中职技校学生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必然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集中地表现为如何对待三者的关系。如果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就会出现损人利己、损公肥己、假公济私、以公谋私等种种不良现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肯定合理地满足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就包含着个人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集体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当然,个人利益也只有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允许而且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并自愿地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和地区更好地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如在教学“知荣辱,有道德”相关内容时,笔者用“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个案补助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国家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种收入分配的管理。凡是合法收入的,要予以保护;非法收入的,要坚决取缔。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它们包含着与个人的长远利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义务观念。

四、要紧密贴近中职技校学生的生活,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本身的教育功能,发挥其教育熏陶功能,让学生从中领略法治精神,受到法治精神的熏陶,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另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也给中职技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入这些现代技术,譬如开通个人博客,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有关法律知识,提供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冶教育的平台,进而提高中职技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篇8

【关键词】公民意识养成;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问题;基本原则;新路径

法治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标志。而法治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其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规范个人言行举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人类运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遵守和服从法律法规规定、社会基本秩序,不仅能有效地捍卫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义务,还能避免其他违法之徒对自己的侵害。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级阶段,受法治体系改革深化和多元化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理想信念薄弱、法治意识淡薄的发展难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大学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以公民意识养成为目标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石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体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的地位、承担义务、享有权利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养成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体对于公民角色的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这也是公民意识养成的核心所在。公民意识是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从西方公民意识的演变来看,公民意识受到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将抽象的理性的个体作为逻辑的起点,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共和主义则是通过公民的积极参与来培育公民意识。

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模式已经基本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公民意识则是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建立的前提,没有现代公民意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也受到公民意识的影响。因此,大学的法治教育不应当仅限于法律知识的普及,还应当包括法律理念的灌输、法律的实际操作与运用等方面,这是公民意识的题中之意,也是实现公民理性认知与自觉行为的有机统一。

(二)以公民意识养成为视角,探索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新路径的意义

以公民意识养成为目标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石,因此大学还肩负着传播法律精神,培育公民意识的重任。而现行的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单一化必然不能适应公民意识养成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公民意识的养成从本质上讲就是个体对于公民角色的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因此,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实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新突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题中之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形成有根基的、坚固的、稳定的和理性的法治意识。

二、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传统高校法治教育的局限性

法治社会的真正建立除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公民对法律权威的认识和对法律至上的信仰。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惯性思维之间充斥着矛盾和张力,导致高校法学教育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制约因素。如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守法教育为目标,以法律知识为内容,片面强调法学课本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内心信仰和感知教育。这使得多数大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如果对大学生法律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遵纪守法,不犯法”的层次上,则必然导致大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不强,公民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性,不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结合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公民意识教育进行了广泛探讨,但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总体上依然体现为灌输式的学校教育和并不系统深入的社会教育。在高校中,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是比较欠缺的,已有的研究也多从知法和守法的角度探索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具体内容。迄今为止,从公民意识养成的角度进行的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的讨论并不多见,对基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现的设计并没有形成较为明晰的思路。

三、提升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效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培育原则

法治课程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课程之一,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大学生的生活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学教师在实施法治教育的时候,应该要注重外部环境因素与内在动因之间的结合性,将法律知识融入大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的统一,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来。高校可通过对大学生法治学习环境的有意塑造,使大学生主动将法律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法治教育深深烙在大学生的心中,实现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在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法治意识本身就具有非常浓重的实践意义,它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行为当中。因此,高校的法治教育应该要跳出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教育怪圈,将实践教育环节充分融入法治理论教学当中去,逐渐实现法治意识教育的实践意义。比如开展法律知识辩论大赛,开设法治意识宣讲,或举行与法律知识有关的答题比赛等,都能增强大学生对法治意识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能学以致用,提高法治教育效益。

(三)以培养法律信仰作为法治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普遍缺乏专业、丰富的法治知识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提升当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基本进程,大学教育者应该在注重法律知识传播的同时,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对法律制度的认知,通过专业的法律知识讲解来促进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

大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不断拓展自身的法律知识层面,构建自己的法律信仰。

四、高校法治教育的新路径

虽然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仍然欠缺,隐性教育的不足、法律信仰的缺失以及法律实践的薄弱成为制约我国法制化进程的瓶颈。

(一)优化《思想道德c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增加法律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既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阔大学生法律视野

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来衡量。而且“95后”的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加强第一课堂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动第二课堂的力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组织、开展多种校园法律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中得到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团学组织的力量,不断创新法律实践载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事务,并为其提供亲身接触法律的机会。可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法律援助等活动。同时,发挥专职辅导员的作用,如以辅导员法律工作室为载体,一方面开展校内法律维权,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日常法律意识的培育,督促大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守法、维权意识的增强。

(三)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学生法律服务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的重要场所。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已经相当完善,但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相对欠缺已经成为高校法治意识培育的短板。因此,学生法律咨询机构的建立应该成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

唯有不断拓展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新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将法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建立更富实效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实践模式,才能使得大学生将法治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生教学用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何齐宗.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培养 法律意识 研究

当前中职生的违法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中职生犯罪的特点,找出其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效地遏制其犯罪行为。

中职生违法犯罪的特点:①年龄渐趋低龄化。 ②暴力化、贪财化倾向明显③犯罪方式以团伙作案为主。一般在课余闲暇时间作案。④犯罪主体呈多样化。⑤犯罪手段呈智能化、成人化。

中职生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是:①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超前消费的物质需求,这是其走上犯罪的直接动因;②没落的人生哲学,信仰的缺失是其犯罪的精神内因;③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 ④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中职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②青少年之间相互交叉熏染,一些成人罪犯对其施以不良影响或教唆;③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职生教育不够,管理不严,挽救不力。要解决中职生违法犯罪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内因决定外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知道其思想状况,建立其自信心,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遏制其犯罪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以下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利用身边的案例,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案例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而正确思想的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陶冶教育法。科学家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时,所剩下来的东西。所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发挥种种教育诱因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影响。人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背景。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用以警示学生。例如说起酒文化与犯罪,学生的话题就很多。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为何会犯罪?你是如何想的?遇到这样的事你怎样处理?教师举一些案例,学生听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喝酒会让他们心有余悸。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免疫力。其次,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用以现身说法。由于笔者所教学生大多是农村来的,案例也多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的。中职生违法犯罪大多是在冲动下出现的,是“忍让” 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笔者会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大家互相补充总结出: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天地宽无边。对于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小节等非原则性的问题,相互之间应该忍为贵,让为高,和睦相处,创造一个宽松友好的生活环境,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大有裨益。是忍让还是寸步不让,由问题的性质所决定,该让的就大大方方的让,不该让的,就坚决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亦无妨。总之在忍让与不忍之间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善于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学生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使用乡土资源,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努力学习。笔者所居之地是劳务输出大县,在教学中就利用此资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劳动合同的产生与使用情况及如何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乡土资源,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积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提高修养和能力,使学生获得的法律知识得到应用和巩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政治课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在讲自我防卫这节课的内容时,在课前我查看了学生的家庭住址,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然后有目的选择当地发生的三种有关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和故意伤害的案例。并且让学生走访了涉及的有些当事人。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他们对三个案例自己思考,进行分析,指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给他们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先去探讨,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个性张扬,见多识广的个体,他们渴望彰显自我,赢得别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对自我以及自我与所处的环境关系的初步认识。他们的思维需要相互碰撞,教师要给他们制造一个争辩、启迪、否定、肯定的学习氛围,这比传统的老师讲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并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免疫力。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其应用能力。法律课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不能让学生做老师的应声虫,而使教学对象游离与教学之外。其次,要善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法律教学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社会调查、模拟听证会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总之,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从多方面着手,政治课教学无疑是最有效,学生受益最好的方法,中职生违法犯罪最根本的是无知,对社会、对知识的无知,对法律的无知,甚至于是对自己的无知。教师只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变为有知,走好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学生;,,法律知识;,,医疗纠纷

摘要:从预防角度出发,总结了医疗纠纷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法律的关系。认为应用严格责任,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是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 法律知识; 医疗纠纷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疗纠纷是医患之间纠纷的一种,它是医患关系的双方针对医疗活动而发生的争议,它的本质特点就是医患双方对医疗结果的认识有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在于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我国于20011210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入世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1],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涉及法律学习、工作量加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的改革路线或治国之策[3],需加强法制学习、宣传与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学好法律知识越来越重要。

1 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

医学院校、临床学院应把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形成合理有序的素质教育大局[4]。我们应该坚持法制原则。学校是在法律的框架下独立地进行活动的,应以《高等教育法》依法治校,依法治院,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医疗教学科研。全校干部、师生应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高校管理有法可依,现行高等教育法第四章共7个,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扩招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在每年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处理好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辨证关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医学生诊治疾病的能力及学好法律知识极为重要,应用电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电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医疗教学科研中,均应牢固树立法制观念。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成立医学与卫生法学教研室,培养既懂医学又懂法学的本科生。涉及法律、法规问题时可与该教研室的同志共同研讨,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最佳方案。编写教材,出版专著,提高了医学法学的教学质量。《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是一大进步,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制化建设,对加强医师队伍的管理,规范医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保障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每位医学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医师法》,并严格按照《医师法》去做。需要切实增强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院的自觉性。医疗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工作,其中尚未解决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目前,非过错医疗纠纷增多,知识上的不对称导致理解上的差异,大多数病人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很多在医学上成功的治疗结果,在他们看来是失败的。

2 制作视听教材中相关的法律问题

在眼部视听教材制作过程中重要的内容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病人录制眼视教学录像带,在录像过程中涉及一些法律问题,对什么样的病人进行录制。首先,选好典型体征的病人,取得病人的同意,因为每位患者都拥有自己的肖像权[6]。在医疗、教学、科研中,有时为了收集病例需利用照相、录像等方式对病人进行记载,在教科书、论文、论著中发表或为了医学教学在公开场合播放,就有可能侵害病人的肖像权,构成医患纠纷。关于肖像权,在报纸、电视涉及肖像权时,通过把眼睛遮盖的方式,保护被报道当事人的肖像权,而医学眼部视听教材,如把眼睛遮住,就未能看到倒睫、出血、黄疸、外伤等必须看到的体征,无法遮住双眼。所以需要同意、签字。“权力应当得到解决尊重”这是法律的真谛。20世纪90年代起是我国推出了创新工程,但它主要是科技、知识的创新,我们应当找出法制创新的不竭动力,永恒地推动法制创新[7]。医疗工作有其特殊性,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医疗常规,仔细认真地对各种医疗意外和并发症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覆行告之义务,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在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中加强法制观念

由于抗击非典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应发挥协同作用[8]。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学习与执行,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学习、宣传与贯彻。依法治校必须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关系类似于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学习病原微生物时格外认真学习,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诊治水平。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颊骨、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在带教过程中,对传染病更不能误诊,以避免医疗纠纷。医院举办了“SRAS与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医学知识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医学生仍该具有较深厚的医学知识(在传染病教学中增加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医院消毒、隔离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应该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强化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肾病科病房得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搬到总院本部,积极收病人,加强血液透析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管理、尤其是手术,避免发生任何医疗纠纷,认真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4 学习外单位经验,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对医护人员在诊疗行为中是否存在过错的认定,是定案的关键。尽到注意义务,出院后在门诊复诊,医方在证据保存方面往往捉襟见肘。主观重视处理医疗事故的经验与教训。请省外医学法律专家及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领导,来医院讲发生医疗事故的经验教训,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危机意识。加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在美国,规定由诉讼提起方承担举证责任。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学法懂法,在医护过程中防患于未然。学好法律,维护病人权益意识,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举办典型病例分析讨论会,避免医疗纠纷。

5 重视病例书写,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

病案作为一种医疗文书档案,与法律有着密切联系,给法律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对中医药学课题创新有很多方面类型[10]。培养学生既要学会怎样恰当地体格检查,又能完全理解[9]是非常必要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医疗水平,行为规范,热爱临床工作,专研业务技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10],依法行医。医疗工作应量周全和严密,不断更新完善。对用药适应证及用药后反应,医嘱的变更及其依据都应做准确原记录,提高医学生病程记录质量[11]。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中文语言表达能力[12]。有些同学文字表达能力差,写病历时,字迹潦草,标点符号不明确,有错别字等,需老师高度注视,严格要求,认真批改,使之比较迅速地提高正确理解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病人及家属要求查阅、复印病历的现象日趋增多,也确立了病历在医患纠纷中的地位。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修改病历,使内容完整具体,避免疏漏。一院由资深优秀专家定期查房,查病历,并评级打分,对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医疗纠纷发挥了积极作用。假若病人不真实陈述病情,或故意隐瞒一些难以启齿的疾病,或患者为了省钱,擅自离院在家自行治疗,不配合医师,不遵医嘱,能产生不良后果。此情况下医生应将医疗的信息提示给患者与家属,使病人对提供信息有了合理的理解后做出决定――知情权。告知内容不全,病案材料不规范,尤其是对老年人自己使用对肾脏有毒性反应的药物[13],记录内容若过于简单,不确切,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均易导致医疗纠纷,需增强法律意识、规范书写病历,减少医疗纠纷。例如某男,24岁。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因病情需行血液透析治疗,但血管条件差,拟行股静脉插管手术。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并交待股静脉管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家属同意并在手术自愿书上签字。于手术室,患者平卧于床上,右下肢取外展位,以腹股沟韧带正中下2.0 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铺无菌洞巾。以2%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用穿刺针以45℃角刺入股静脉,拨出内芯,送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插入扩张器,进入顺利,无阻力。拔出扩张器,沿导丝插入静脉插管。拔出导丝,抽吸回血。局部注入生理盐水约10 ml,推注顺利,以肝素3 ml封管,局部固定后,无菌纱布包扎。首次血液透析记录入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体内毒素水平很高,需行血液透析治疗,已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血液透析可能出现的意外,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并签自愿书。利用股静脉插管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为200 ml/min,首剂肝素15 mg,透析2 h,脱水2 kg。透析过程顺利,患者无不良反应,透后血压为155/80 mmHg,安返病房。因老年人需格外严谨、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13]。因缺乏文化素养、写作能力、细心、认真、谨慎,书写的病历可能存在问题。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病人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应记清。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服务态度是重要的。共建和谐医患关系,公平原则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合理性,使在更高的水准上人们承担互济互助,主动防范医疗纠纷。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医务人员要学法、懂法[14]、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调整自身行为。遵法运用法律,在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有时也受牵连,医疗机构面临最棘手最无奈的困境。有的医疗纠纷是由于主观上责任心不强,岗位职责不到位[15],有时有的患者拿着药品广告找医生咨询,其广告语用尽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赞颂其药品,夸大其辞[16]。医生对了解的药品需实事求是,告之本院没有那种药,不了解疗效及副作用应向患者解释。常用中药,黄芪也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7],所以临床上应合理用药,避免医疗纠纷。总之,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学法用法。在工作中,符合法律精神,符合医学科学发展规律,避免医疗纠纷。在医、教、研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大批的跨世纪高素质既懂医学又懂法学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8(1):3.

[2] 张文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依法治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3 .

[3] 张文显,卢学英.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3:13.

[4] 杨博宇,张东航,林秀丽,等.医院文化摄影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与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57.

[5] 杨博宇,路 璐,张明子,等.医学本科生学好医学院相关法律的探讨[A].路来金、安力彬. 临床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第1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26.

[6] 杨立明,周淑红,续哲莉,等.制作 眼部视听教材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5,26(12):56.

[7] 张文显.制度创新是灵魂[J].法制与社会与社会发展,2003,4:3.

[8] 杨立明,路来金,王冠军,等.通过战胜SASR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89.

[9] 杨立明,华树成,谷贵山,等.提高七年制医学生课堂基本检查教学质量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15.

[10] 杨立明,崔春爱,路 璐,等.认真参加医疗成果奖评审师生共同提高临床研究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 .

[11] 杨博宇,杨立明,周淑红,等.五年制医学生病程记录质量的提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6):793.

[12] 杨博宇,杨立明,周淑红,等.加强综合大学本科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1):76.

[13] 杨立明,张世显.对肾脏有毒性反应的药物在老年人的合理应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2,2:36.

[14] 吴海申,谢宝红. 产科护理潜在的法律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44.

[15] 史素萍. 浅谈我国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6,16(11):1176.

篇11

【摘 要】 文章认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论认知,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三是切实规范行为,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途径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认知法律存在的价值追求,集中表达了大学生对法律至上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认知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

1、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思想体系来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欲望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主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理性方面确立的价值标准与精神信仰。[1]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证。[2]与此同时,法治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发展生产力,保证实现社会正义,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保证二者的平衡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内在逻辑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法治的价值属性在于一定社会的法律是对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社会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确认,也是对社会主体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需求的维护和实现。[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法治内含的价值要素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法治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法治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依法确立和保障人民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最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保障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必须获得法治的保障。法律作为市场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设定市场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评价市场社会关系主体行为标准,使市场主体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二、价值认同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

1、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高等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既要讲清楚法治价值的理论内涵、法治价值的运行机制,又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境。[4]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重大事项师生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创新活动,切实推进了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校在积极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强的优秀教师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从司法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校园保卫老师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坚持法律知识传授和法治精神培育并重,把法律知识传授作为媒介,把法治信仰培育作为目的的法律教育理念,丰富法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进行案例和情景教学,切实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

2、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发挥传统校园媒体中的法治教育栏目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媒体,旗帜鲜明地宣讲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使高校师生形成高度共识并且共同遵循。二是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引导在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团学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关注校园内外的法治热点事件和问题,引导校园舆论形成校园良好的氛围。三是要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利用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要时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3、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内化机制

要使个体将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行为,需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因此,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必须紧密围绕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认同。首先,要从关心大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高校育人的全方位过程中,特别是关涉学生权利义务的具体工作中,时刻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保障大学生正当的权利和合理的诉求。其次,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学业入手。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是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入手。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岗位。总之,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生存环境中寻求切入点,兼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同时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个人利益。

三、规范行为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更重要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近几年来,发生个别大学生违法的典型案件,甚至出现了药家鑫杀人案、黄洋投毒案等严重的刑事案件,这反映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知行不统一。行为规范的强化机制强调一方面是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另一方面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弘扬和褒奖。

首先,积极参加法治校园的建设。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章程、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与师生切身利益制度出台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和参与依法治校的渠道。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制度规定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服务。如近年来浙江高校学生公寓普遍采取的夜间限电限网、高校校园禁止违禁电动车行驶等制度,需要大学生从法治精神的高度理性看待这些制度,积极参与这些制度的制定,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社会热点法律实践,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开展诸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宣传,投身法治建设的大潮,推进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行。

最后,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践行法治精神。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时刻要有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如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经常发生学生使用违禁电器的行为,个别行为还引发火灾造成不幸事件,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将遵守规则的法治信仰内化于心,付诸于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法治观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 叶承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法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3] 公培祥.社会主义核心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篇12

【关键词】高职生 法律意识 困境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33-03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素养是当代高职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培养并不断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素养对增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其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高职生的法律素养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网络背景下,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探索摆脱困境有效路径,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一 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

1.网络普及对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冲击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是74.5%。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由此看出,如今社会已经是网络社会,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网民中规模较大的职业群体,高职生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处于高位,网络的普及对于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冲击,具体表现方式如下:

第一,通过网络影响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冲击着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网络是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和传播的信息对信息接收者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三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律意识和“三观”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高职生以不同的教化结果,积极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消极信息导致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受到弱化,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冲击。

第二,通过影响高职生的思想冲击着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网络平台上,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信息接收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理论。高职生正值青春年少,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由于涉世不深,对有些问题的是非鉴别力不强,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思想观念的网络信息极易侵蚀着学生心灵思想净土,从而冲击着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三,通过影响高职生的行为冲击着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是虚拟平台,人们进行网络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加上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弱,导致学生养成自由、不受约束的网络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法律意识的养成。

2.当代高职生自身因素制约着其法律意识的提升

第一,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高职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体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感觉法律难学。从总体上讲,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的感性形象思维较好,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较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比较吃力。法律知识具有系统理论性、思维抽象性、逻辑严谨性的特点,大多数高职生感觉法律知识难以领会和掌握。(2)自我约束力不强。相较于本科生,高职生的主动求知欲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网络背景下,网络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传播大量有趣的信息锁定着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学习精力,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高职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法律知识积累有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的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上,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时间基本上被专业课学习、实践所占据,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导致法律知识积累有限,而有限的法律知识直接制约着法律意识的提升。

第三,法律实践活动甚少。意识的养成与强化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实现,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制于种种原因,高职生无法开展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主要原因有:(1)高职生自身没有法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法律技能,无法为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支撑。(2)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宗旨,学校一般将学生安排到公司、企业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践,加上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各方面因素,几乎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

3.师资力量无法适应网络背景下高职生法律教育教学的要求

目前,承担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有的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真正、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的训练,这影响到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以及法律精髓的把握,进而影响到法律知识的传授,最终影响到法律教育的效果。在网络背景下,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要求法律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法律嗅觉,迅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充分掌握最新、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资讯,准确解读重大法治事件,正确宣传法治精神。然而,这对于大部分承担法律教育任务的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4.法律课程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仅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无相关的具有普及性质的法律课程,仅依靠这个课程涉及法律内容,很难担当起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重任。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对法律网络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建设现状难以满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需要。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学校选用的法律教材存在着专业性有余而可读性不足的情况,缺少具有权威性、普适性的材。

二 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究

探究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提升路径是关系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生综合法律素养的重要课题。要提升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法、知法、尊法、守法和用法;教师要懂法、会教法,努力扮演好教育引导者和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学校要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完善法律课程建设,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1.高职生: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高职生自身因素是内因,它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其法律意识的关键。因此,要提升法律意识,高职生必须做到:(1)学法、知法。学法、知法是前提。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学习媒介和平台主动学习与自身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积累法律知识,为守法、用法提供前提。(2)尊法。尊法是境界。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树立法律权威是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应当达到的境界。高职生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提升尊法境界。(3)守法、用法。守法、用法是要求。高职生学法、知法的最终目的是将自身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自觉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主体地位,最终达到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的目的。

2.教师:懂法、会教法

在提升高职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为了胜任此角色,法律教师必须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经过法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的专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理解法律精髓,才有可能把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充分传授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毕业求职中所遇到法律问题。要确保法律教学团队的高水准,学校要严格法律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与教育反思实践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法律教师必须紧跟信息爆炸的时代步伐,第一时间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下发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新闻和法制事件,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恰当的时间及时向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3.学校: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第一,有效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在当今,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具有最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在传播着信息。从教育层面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新、广阔的教育空间,是重要的教育主阵地,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法律教育空间,有效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牢牢掌握法律教育的主动权。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律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1)完善课程设置。关于法律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每个专业只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建筑类专业开设建设法规,酒店管理类专业开设酒店法律法规等,这些课程只是面向特定专业的学生,辐射面窄,普及性不够。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设置教育辐射面广、普及性强的法律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必须紧密联系高职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及毕业后求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2)规范教材的选用。所选用的教材应当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在网络普及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法律网络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养、提升法律意识的意义凸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法律网络课程建设,丰富法律教育教学途径,拓宽法律教育教学平台。

第三,持续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当前,充分利用网络等方式持续、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职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法律素养,提升法律意识。在网络背景下,为了提高对高职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时间。(1)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校园范围内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广大学生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宪法观念,尊尚宪法,树立宪法权威。(2)利用各类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专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通过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应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制作校园广播法治新闻播报与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建设固定的校园法制宣传栏与建设专题普法网站相结合。在现代化教育方式中,通过通信设备向学生手机发送法制教育信息是网络背景下对高职生进行法制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教育内容丰富、接收阅读方便、接受教育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篇13

一、向教材发问

1.问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该内容为何安排前?在前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氯气的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的内容在前,而性质的内容在后;铝土矿的内容也是,铝的来源在前,性质在后。如果学生有关于编排的问题意识,就会去思考,并会发现编者这样安排符合人们或化学家的认识规律:先知该化学物质的存在,再得到这种化学物质,最后才是对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掌握得很好了。

2.问教材的表格信息:表格中的内容或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1)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

改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位于学习者的重要位置,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把学生的生成过程掌控在有效的思考范围内,重点通过化学性质的分析和总结环节,为后面的可能生成营造氛围。学生在情境中对乙炔的制备装置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成契机,并且产生了有效的生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构知识的途径是学生的有效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必要思考该怎样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令其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明确,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现象,尊重生本的生成是革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泉。

四、教法灵动,以生为本

教无定法,这是教育界内所有认识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一条定则。作为教师,要在主观上深刻领悟灵动的教学方法才是促进教学卓有成效的基本保障,在客观上则以学生学情为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因学而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追求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教育境界,摈弃死板僵化的教条思想,与时俱进,锐意革新。

针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做法,比如实验演示、板书总结、课堂提问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化学研究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使得化学教学方法更加趋于多样化。比如教学《苯芳香烃》时,教师首先对课堂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规划,即主要以归纳、演绎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并最终理解和确定苯的分子结构,同时辅以情境激学法和实验促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知识。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以“化学家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奇闻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苯的分子式,让学生自主推理并书写“苯的结构简式”,有合作探究过程也有最终的结论演示方式。在学生板演苯的结构简式后,教师又适时提出“你发现这些结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随后而至的是对学生自己总结的理论进行验证的实验探究环节。一方面,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互相探讨中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总结,教师还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用软件演示了模拟实验的过程,形成师生探讨的环境,并加深巩固学生的探究结论。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此遵旨为指引,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讲求效率。只要摆正师生关系,积极钻研教学教法,那么摘得课堂优化、教学效果提升的果实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罗艳)说明:固体、液体密度均为293K时的测定值,气体密度为1.01 × 105Pa、 273K时的测定值。

(2)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利用这些因素对以上计算结果作出解释。

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对表格最后一列的数据进行比较,就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是相同的?

问题2: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小,而气体的体积大?

问题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1和问题2,自然会提到问题3,而问题3就导入了正题。如果提出这些问题,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问教材中的插图:其作用是什么?编者想给予学生什么东西?

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的专题一,在教材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现这样7个国际基本单位的单位名称和符号,学生若有问题意识,看到这个图片后,会发问:其作用是什么,是可有可无吗?肯定不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努力思考,迫切想知道编者的意图。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想到了这主要是让学生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熟悉的基本物理量迁移到陌生的物质的量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二、向实验发问

1.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预想现象不一致时,问为什么。

例如,在用实验探究新制的氯水成分时,分别取样做实验,有以下几种现象:(1)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2)加NaHCO3有气泡产生;(3)所取液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4)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的混合溶液,红色褪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现象3为何多出一个褪色现象?是什么物质具有褪色的能力?是氯气、盐酸,还是其他物质?怎样证明氯气和盐酸没有漂白性?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物质,那这种新物质是什么?

问题2:既然得出有漂白性的物质存在,那现象(4)看似正常的现象也不正常了。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到底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颜色褪去,还是因为漂白性的物质存在而使有色物质褪色?又如何证明呢?

向实验问问题,就是要认真观察实验,找出与预设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多方位地思考,尽量思考全面,再一一去探索,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当实验中实验装置、操作不理想时,问可否改善。

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确定产物中的气体时,通过价态规律可以确定是氢气,但需要实验验证,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不好,需要学生设计一个更方便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学生想到了用矿泉水瓶,装一部分水,把小粒钠放进去,赶紧盖好瓶塞,等反应完后,打开瓶塞,移至火源处,听到有爆鸣声,说明产物中的气体是氢气。

3.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问题意识。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问,能否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原电池?(准备一个番茄、一枝铅笔、两枚铜币、一些导线、一个电流计)如果学生能想到去做,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利用化学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在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向生活发问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有什么坏处,可用什么方法改进等。

篇14

养殖方法:1,在居室内水培马蹄莲通常选用植株较为矮小紧凑的白柄种、红花马蹄莲和银花马蹄莲;2,马蹄莲水培营养液采用合理的营养液配方;3,在水培马蹄莲时,要注意空气流通,如果通风不良,温度又高于自然气温,会导致粉介、蚜虫、卷叶虫等害虫危害;4,马蹄莲水培实质是缺氧栽培,做到零污染。

注意事项:马蹄莲生长就开花要求空气新鲜清新,马蹄莲对油烟以及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因此水培马蹄莲要放在远离厨房,避免烟尘污染。在马蹄莲的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在冬季应尽可能地让它晒太阳。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