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 城乡分割 流动性大 收入低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价格信号的引导,劳动力一般会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对于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研究以及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研究是相当丰富的,而西部劳动力市场少有研究者关注,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状况目研究前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国家卫计委2013年全国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人口工资、社会保障、教育程度等维度进行研究,深刻剖析西部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流动的驱动力,以达到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目的。
二、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动市场概况
(一)样本数据描述
根据国家卫计委2013年全国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西部12省共有64824个个案。表1为各省的样本数量,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样本量,基本达到1:1。
就各省的流动人口来源来看,我们发现西部的绝大多数省份(除新疆、和青海外)都有一半以上的省内流动率,其次就近跨省流动也是比较多的,像贵州,省内流动占到65.2%,其余流入贵州省前三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湖南、重庆。(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也适用)。这显然很容易理解,由于城市的收入高于农村,这吸引了农民工流入城市,但考虑到迁移的成本,所以有不少人了选择省内流动或就近跨省流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和青海这三个省,省内流动将近30%,而跨省流动的比例远大于其余几个西部省份,研究发现这三个省份的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四川、河南、甘肃这三个省份。四川与河南都是人口大省,成为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主要人口输出地。即使是这样也遵循就近跨省流动的原则。
(二)受访农民工的个人特征(见表2)
分析一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被访者占55.3%,女性比例占44.7%,男性略高于女性,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的流动意愿略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看,20-50岁是的农民工占到近90%,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农民工是极少数的,将近10%。从农民工的年龄分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往往是比较强的。从婚姻状况层面上,76.3%的农民工处于已婚状态,其他婚姻状态的只占到近25%。在民族构成上看,汉族仍然是大多数,占到将近86%,少数民族仅占14%,同时研究发现,像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外流动的人口是非常少的,反而是人口流入的大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其他的地方生活难以适应,其二是国家政策支持西部的发展,给他们许多优惠的政策,建设美好家园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他们的跨省流动的意愿很低。从教育程度方面看,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总数的71.1%,高中及专科学历的占2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2.9%,总的来说,男性的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女性,但从这个数据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农民工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还是偏低的。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收入和人力资本的高低有着极强的联系,而在人力资本因素中,又将教育、培训视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意识到教育对于收入的贡献率,因此在城市务工期间努力拿到函授、夜大的文凭,以提升自己的收入,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如:北上广)超大城市尤其明显。而在西部地区农民工总体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受教育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工资状况见表3)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三)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现状
以下主要是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农民工就业身份,就业行业以及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来评估西部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情况。
首先,根据表3西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西部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讲,西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略高于西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西南地区除外,其余五省均未达到西部地区整w的平均水平,而西北地区的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四省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因此,总体来看,西北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高于西南各省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更出乎意料的是,的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达到了3846.73元,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这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地处青藏高原上,环境恶劣,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比非高原难度要大很多,再加上本就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根据供求理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重庆、四川和广西,人口密集,劳动力供大于求,因此价格下跌。
表4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性别的农民工收入的差异,西部地区男性农民工收入为3441.59元/月,女性农民工收入为2683.4元/月,男性收入是女性收入的约1.28倍。这个情况与其他地区的情况非常吻合,这表明不同性别的收入差异跟所处的地区关系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农民工更多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由于男女体能上的差异,男性农民工相比女性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依据西部地区总体的就业性质,从事个体工商业和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分别占到47.7%和24%,无单位的农民工也占到12.4%,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共达到10.6%。从农民工的就业身份来看,雇员占到50.6%,雇员的平均工资在2755.66元,大部分雇员的工资为3000元(即众数);雇主占10.3%,月收入均值为4473.76元,大部分雇主收入为3000元;自营劳动者占36.2%,这部分人的月收入的均值为3426.94元,众数为3000元;家庭帮工占2.9%。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得出农民工主要还是以雇员和自雇为主,稍微有点积蓄的农民工做私营的买卖,赚的钱会多一些,但这部分人仍占少数。
农民工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时长普遍高于初级劳动力市场,分析西部农民工每周工作天数,我们发现每周工作6天和7天的农民工分别占到26.8%和57%,而只在工作日工作的比例都不到20%。进一步分析,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长,8小时及以内的占到41.9%,9至12小时的占到54%,13到18小时的占到4.1%。农民工周工作时长明显比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长,而工资却相差不少。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工作时间越长,收入越高。
表5为西部地区各行业共计55254个案(除去系统缺失的9570个案例)行业占比和社保覆盖状况,通过表4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吸纳农民工比较多的行业,前五名的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与全国的农民工就业的情况是相吻合的。总体来讲,男性多从事批发零售、建筑业、采掘业等行业,而女性更多的从事服务行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装店、超市等,农民工多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单位打工,能够进入正规单位的农民工少之又少,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基本一致,即农民工在务工地更多的是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难以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如此现状跟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零售餐饮业、建筑制造业等对学历和技术的门槛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必然也就成为了农民工的集聚的行业。然而,我们发现在农民工集聚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是非常糟糕的,在这三个行业一项社会保险都没有的农民工均达到了80%以上,这意味着一旦农民工在工作期间生病或出现意外,医药费都是自己负担,没有医疗保险的保障,因此很多农民工表示“在外务工期间,最恐惧的就是生病”。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情况之所以如此不乐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政策文件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其二,很多用人单位为一己私利,不按时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这种不当的行为,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而且被默认为是次级劳动力市场应有的现象;其三,农民工自身在求职的时候,对社会保险方面不重视,缺乏自我维权的意识,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这三个行业的农民工也相对较多,社保覆盖情况要比批发餐饮服务业好些,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三个行业1-3项社保占比较多,更多的是缴纳了工伤保险。而其他行业发生工伤的机会比较小,索性就一项也不缴了。总之,西部地区次级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保障这个方面亟待完善。
图1为西部12省0项社会保险的占比情况,很清晰地发现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一项社会保险的比例高达95.1%,而重庆、四川、新疆是12省中,社保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但仍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各省在农民工参与社保的情况,均难以达到目前的整体水平。总之,农民工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本就非常的不正规,不完善,而西部的情况却更严峻。
图2为最近一次看病报销的占比情况,在样本总体中,近期看病的个案共有4550个,这部分群体中没有享受任何报销的占到近78%,而看完病后由单位报销的只有2%。可见,医疗保险的缴纳情况极其糟糕,而对于体力劳动繁重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是他们紧急而又迫切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情况亟待完善。
虽说农民工在城市的很多权益都得不到保障,但他们仍甘愿进城务工,一是由于农村不能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二是因为他们在城里务工,总会比在农村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受高收入的驱动,该群体对于社保方面的缺失也就直接忽略了。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工来源地、人口学特征、工资水平、工作时长以及社会保险水平的分析,西部地区次级劳动力市场极其的不完善,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周工作时间太长,总体工资水平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②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太低,用人单位基本上不给雇员缴纳社会保险;③农民工主要聚集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建筑以及社会服务行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低,批发零售业的收入差距较大,建筑采掘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
因此,规范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需在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部门急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群体的权益,在社会保险方面,强制雇主给农民工缴纳三险一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未按规定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雇主或单位一律严肃罚款。或者政府、单位(或雇主)和雇员实行“三三制”的社保缴纳方式,为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其次,在中观层面,企业应积极联合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以及其他福利服务,协助其提高工作技能,以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雇员的流失率。最后,在微观层面,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以及收入低,除了客观环境的原因,跟农民工自身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必要地社会保障意识,也缺乏专业技能,更多的从事体力劳动,他们需要在选择好行业的前提下,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工作技能,逐步在工作中获得“一技之长”,以提升自身收入;另一方面,该群体流动性太大,有些企业想给他们缴纳社会保险,但出于流动性大的原因,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农民工群体在选择就业时,尽量保持工作的持续性,不要流动太频繁。
总而言之,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是城乡户籍制度的苦果,单靠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个主体的努力改进,难以起到显著效果。只有全社会都为构建平等和谐的劳动力市场出谋划策,才能促使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邓永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3):103- 105.
[2] 沈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证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青年学报,2015(01):43- 48.
[3] 金晓彤,杨潇.差异化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31省(市)4268个样本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5(03):20- 29,94- 95.
[4] 夏季,陈婉娟,徐礼清.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06):1456- 1459.
[5] 刘健.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05): 129- 133.
[6] 叶青华.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7] 陈利锋.二元劳动力市场、异质性雇佣成本与失业波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67- 77.
[8] 任丽新.二元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权益问题[J].理论学刊,2003(04):111- 114.
[9] 马广海.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18- 20+159.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现状
通俗地讲,性别歧视是指个体仅仅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使得个体利益受损。如果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男性和女性工人,仅仅因为他们的性别不同而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系统性差别对待,我们就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性别歧视。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我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51.47%和 48.53%,但是在就业比率上女性低于男性。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仅占总就业人数的37.8%,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业率方面,全国实际失业人口中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失业率。2003年男性失业者下岗的占37.7%,女性失业者中下岗的占42.1%。另外,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根据第二期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资料,在一些服务业的一线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术行业中,该比例为74%左右(见表1)。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性别歧视原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性别歧视的因素有很多,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劳动力供需、企业利润、传统文化三方面。
1. 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是我国性别歧视产生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财富。但在市场上劳动力资源要发挥作用还要受到社会资源的约束,即劳动力资源必须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才具有生产性。当社会没有条件提供足够的岗位而形成大量失业时,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时劳动力资源会成为一种社会负担。近几年来,卖方市场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过剩状况。据我国37个城市2003年1月至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才市场供求的总体形式是供大于求,求职人员总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3.41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无疑是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本前提,劳动力供求的严重失衡更加剧了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歧视的产生。
2.企业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经济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预期女性的贡献就是:(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产假)×劳动生产率。如果男女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收益,倾向于选择雇用男性劳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是一种资源,企业要获取这种资源是需要成本的,为了使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必定会对男女预期成本进行比较:
男性:预期工作时间×工资率
女性:预期工作时间×工资率+(产假×待岗工资)+孕期检查费+接生费
比较之下,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理性”雇主的决策。虽然国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在雇佣方面存在性别歧视,但这是对所有的用人企业而言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其不这么做,通常也不会受到惩处或遭受损失。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即使是一些女性能够胜任的职位。
3.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前市场歧视和市场中歧视两方面;所谓前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未进入市场前就存在的歧视;市场中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受的歧视。
前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赡养父母的责任基本由儿子承担,父母(家庭)更愿意在儿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将受教育的机会给男性而不是女性,甚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也是这样。其结果是降低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所受教育的差别(受教育很少的女性远多于男性,而受过初高等教育的女性少于男性)。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在逐渐萎缩,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性,因而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比较困难。
市场中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偏见”上,“雇主偏见” 又是其集中的体现。雇主偏见是指雇主对女性存在偏见,好像女性给他们带来了主观或心理的成本。假定雇主对女性没有偏见,对于具有相同劳动生产率的男女劳动者,雇主把他们看作是完全可替代的。如果他们的工资率相同,就会随机雇佣他们,那么,劳动力市场上也就不存在歧视。假定雇主对女性劳动者存在个人偏见,认为女性是不如男性的,在相同条件下不愿意雇佣女性劳动者,只有在女性劳动者的工资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雇佣她们。其具体表现就是在同一行业的同一职位中女性的工资低于其男性同事。雇主偏见的另一表现就是女性劳动者即使被雇佣,在同样条件下,男性培训进修以及升职的机会更大一些。在我国,劳动力的供给远大于需求,性别歧视偏好型的雇主可以轻易地雇佣到他所想要的男性劳动者,因而女性要想获得工作,只有在低于男性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工作。雇主歧视的存在使得女性的就业率低于男性,并且在工资报酬上也少于男性。
除了以上三方面主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从政策设计上说,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也正是如此,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拒绝女性。但需要强调的是,以牺牲男女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并不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三、性别歧视对策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要彻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社会各界采取经济手段,积极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要在坚决贯彻执行《劳动法》的同时采取增加就业机会的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管理类 求职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化的阶段,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独立学院的就业率低的现状也是由来已久,此外独立学院管理类毕业生在与一流高校毕业生竞争相同位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探究独立学院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从研究结论之中总结出独立学院的的办学方向,谋求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独立学院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且还有具有深远的实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逐年增多,高等院校的增加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增加了就业压力。而独立院校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一)个人现状
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人就业观是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郭亚红[1]在书中指出,普遍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处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与人生、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入的思考。同时,作为独立学院中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学的冗杂,导致大部分人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缺乏专业的知识,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邱文芳[2]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二)社会现状
独立院校管理类学生同时也受到了社会评价的误区,如生源基础差,师资力量不足,学而不精。再者,政府的支持力度小,市场机制提供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市场的产生的引导力就很小。张小兰[3]在《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一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一文中指出就业难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数量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结构矛盾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三)企业现状
根据研究调查,企业对于独立学院的就业认可度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普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尤其在管理类的专业符合度上,企业并没有对口的工作技术支持,缺乏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其次,企业需要的是的技术型人才,专攻一类研究,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面太过于冗杂、多变,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向。
三、研究的预期解决方法
(一)独立学院的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第一,针对就业率低的问题,独立院校应从加强内部建设,提升学院的就业指导能力。
第二,针对学生错误的就业观点,学校应加强就业观念的指导与思想政治观念的统一,加强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的教育,提升独立学院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学校加强就业技能指导,应试过程中的礼仪、沟通技巧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应聘能力。
(二)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
第一,独立学院管理类学生注重管理经验的培养,在校期间增加实习经验补足专业知识的缺乏。
第二,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对未来有清楚的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为管理类的工作作出准备。
第三,在校期间注重知识的储备,提升个人的气质与综合素养。
四、总结
当今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应重视就业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同时管理类毕业生做好长期职业规划,把管理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外部提供的有力环境下,实现独立学院管理类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郭亚红.新时期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咸宁学院学报》,2010-09-15.
[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张小兰,马慧肖.《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一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2期.
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沈阳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城镇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就业概况
截止2014年末,沈阳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5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03%。与上年同期相持平,然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近年来,沈阳市加大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力度,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绩。2014年,沈阳市新增实名制就业21.4万人,援助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
虽然沈阳市政府重视就业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等原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沈阳市的就业情况相对比较严峻。
沈阳市2010年到2014年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7.7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9.55万人。失业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2011年以后有缓慢上升趋势。援助就业困难人口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3.14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0.3万人。
(二)沈阳市的再就业政策
沈阳市重视就业问题,近年来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失业人群的培训,积极实现失业人群再就业。沈阳市政府积极贯彻执行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统一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多项稳定就业的政策规定。包括高级能人才工作战略的出台和加大技工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积极规划普惠制的再就业培训,开展了多项再就业培训。
1.实施再就业工程
沈阳市政府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相关的就业服务培训基地,为相关的城镇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服务,并且加大了对再就业培训的扶持力度。全面实现培训的无偿性、实用性和全员性。且积极利用社区等发展平台,将再就业工程落实在社区,实现社区的全面就业及再就业,且对社区的再就业政策及相关的落实进行最终,既实现了再就业工程的利民、便民性,也保证了政策落实的便利性。
2.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建设
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的场所,为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沈阳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和监管,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服务体系正规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沈阳市还扩建了和平、铁西和皇姑等多个劳动力市场。
二、失业人口再就业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
通过沈阳市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该地区的再就业过程中再就业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一)再就业培训内容不完善
职业培训是失业人员提升技术水平、获取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制度。再就业培训的内容不健全,再就业政策虽然明确规定参加再就业的培训程序,对参加在就业培训的人员、享受的补贴标准、期限进行了规定,然而其中并没有规定关于职业培训的负责机构、再就业的手段和方法也过于局限、相关的辅助措施不足,再就业培训内容方面较多空白、内容不完整。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监督有待完善
沈阳市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许多农民工由于没有平台寻找合适的工作,他们大部分做得工作都是环境较差的建筑类工作,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再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沈阳市的再就业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强制性再就业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部分为强制性要求参加的,其中领取低保金的失业人员被要求必须参加再就业培训,否则将无法领取是低保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失业人员的心理负担,且再就业培训项目并没有根据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行的培训,而是有什么项目就进行什么项目的培训,起不了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人员是被强制要求参加再就业培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
三、促进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的建议
(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对策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仅包括求职信息流动还包括劳动力流动。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劳 动力市场建设,比如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镇剩余劳动力之间存在就业岗位的冲突、户籍障碍、户籍衍生的制度性问题广泛存在并延续下一代、信息障碍等问题。政府应致力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市场健全与否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功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应突出失业保险激励再就业的功能,通过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再就业挂钩的方法,可以避免失业陷阱,从而有效促进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突出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是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发展的方向。
(三)积极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服务事业, 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街道社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到千家万户,了解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的就业服务事业。重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发展社区服务业, 积极兴办以物业管理、后勤保障、公共服务、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服务组织, 把再就业项目孵化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 进一步完善再就业项目, 孵化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惠芬.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问题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2]李娟.完善失业培训保障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4(06).
妇女就业是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基本保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就业形势已经出现了变化。
(一)男性和女性就业的绝对数量都有小幅上升,女性就业数量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小幅增加
在过去的6年里,我国男性和女性城镇单位就业数量都有小幅上升,但是这个上升幅度并不明显。2007年,男性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到了7484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7.8%;女性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达到4540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7.4%。
(二)在细分行业的研究中,男性多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女性就业则多集中于农业和第三产业
在2007年,城镇女性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多的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所占比重达59.7%,住宿和餐饮业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达54.2%。另外,金融业、制造业和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9.5%、43.1%和41.5%。
(三)男性和女性就业比例在我国具有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就业比例也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东部1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男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9.5%,女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0.5%,这个数字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而中部10个省、自治区城镇男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为64.2%,女性所占比例为35.8%。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城镇男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更是达到65%,女性所占比例仅为35%。从东部到西部,女性就业比例依次下降。
二、数据描述和实证模型
(一)数据样本的选取
我们选择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少年儿童和老人抚养比对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时间序列从2002―2006年,样本容量是155。
被解释变量是各省、市、自治区每年城镇就业人数(EMPm和EMPf),以此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单位为人。解释变量包括:各省、市、自治区每年的少年儿童抚养(CDR);各省、市、自治区每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ODR);各省、市、自治区技术市场成交额(TEC)。选择技术市场成交额为解释变量是因为目前正是我国经济转型阶段,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大量机器设备的使用对劳动力特别是非熟练劳动力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为了排除技术的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将代表技术更新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也纳入模型中。另外一个解释变量是各省、市、自治区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平均教育年限(EDUm和EDUf),以此代表劳动力的教育背景。
我们建立如下方程:
■
(二)计量方法的采用
因为面板数据模型兼有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优点,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所以我们选用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数据。另外,根据F统计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而Hausman检验则证明固定效应模型也同样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所以我们以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的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三)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抚养幼儿所承担的责任有很大不同,对男性和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机会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对于男性而言,儿童抚养比对其劳动市场参与规模的影响为负,回归系数为-0.30左右,意味着一个家庭中幼儿抚养率上升1个百分点,那么男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则降低0.29个百分点。然而对于女性而言,儿童抚养比对其劳动市场参与规模的负面影响系数达到0.52左右,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这意味着一个家庭中幼儿抚养率上升1%,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就会降低0.51个百分点。两个回归系数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个结论符合大多数研究者对于女性和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的定位,即更多女性承担了抚养幼儿的责任。关于衡量家庭责任的另外一个变量,老人抚养比对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规模的负面影响几乎相等,回归系数均为-0.15左右,这意味着一个家庭中老人抚养比上升1个百分点,男性和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均降低0.1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男性和女性承担了相同的责任。
另外,在技术进步对男性和女性就业的影响上,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男性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影响系数仅为-0.01。同样,对于女性就业而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生产对女性参与劳动市场的替代作用也不显著。
对于教育这个解释变量,我们的实证结果与预期不尽相符。产生截然相反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光用教育年限来代表劳动力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甚至人力资本水平可能有失偏颇,教育年限越长,意味着现有可用劳动力则越少;第二,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仍然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并没有实现普通劳动力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所以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在我国并不能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产生显著影响。
在就业比例上,男性就业比例一直高于女性;在就业岗位上,“一方面,女性集中倾向于办公室文员、行政以及服务支持。另一方面,与女性相比,男性更有可能从事‘蓝领工作’,包括建筑、开采、安装、维护、修理、生产、运输、搬迁等职业。”(Blau, Ferber and Winkler, 2006)。
产生这种男女就业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条件,教育水平,女性传统角色定位,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等等。本文通过检验儿童和老人抚养比对男性和女性就业差异的影响,试图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男性和女性在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男女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男性而言,儿童抚养比对其劳动市场参与率影响为负,回归系数为-0.30左右,然而对于女性而言,儿童抚养比对其劳动市场参与率的负面影响系数达到-0.52左右,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而衡量家庭责任的另外一个变量――老人抚养比对男女就业的负面影响几乎相等,回归系数均为-0.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