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质量分析范文

护理质量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护理质量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质量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44-02

护理质量的构成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的评判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国际上通行的是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已被各大医院引进,虽然多数中小医院未实施此标准,但每个医院都可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譬如,我院现行的质量标准建立在总后卫生部编写的《护理管理指南》基础上,依据卫生部出版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建立了规范系统的质控体系,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质量标准应首先掌握护理质量标准构成。这里就包括了特一级护理质量标准,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病区管理质量标准,急救药品管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护理工作满意度标准,整体护理实用标准,整体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及评价标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士长工作质量标准,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工作质量标准,贯穿护理工作的全程。质控内容每日、每周、每月各有侧重,做到了全面全程管理。

护理质量标准建立于安全、高效的理念之上,所有构成环节均有现实意义,建立规范的系统和适用的质量管理系统,监督、评价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更加清晰,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得到了理顺,减少出错机会,提高护理工作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1 质量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护士长与护理骨干先行学习有关质控标准的细则,并可利用早交班,护士业务学习等集体场合宣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让每名护士了解掌握其主要内容,以点带面迅速普及相关知识,并与日常基础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学习与陪训一定要注意全员参与,因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行为和业绩都直接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

利用科室现有条件,把护理质量文件与科室训练内容作为培训全体护理人员的教材,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水平。让每位护理人员知道具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护理的宗旨和方向,知道为质量方针自己需要作些什么,知道本职工作的目标,也知道如何去完成,从而激励大家的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认真记录每次学习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学习内容、参加人签名等,经过几次学习或某一类问题学习后进行考核,以进一步促进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施

各护理单元的护理成员按要求落实本班岗位职责,负责人按要求检查相关内容,如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范、各种仪器使用规程及业务技能并仔细检查其各项记录,检查时若发现不合格,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鼓励护士在运行中提出建议,对提出的建议立即组织骨干论证其可行性,采纳后对提建议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自觉参与科室的管理,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得更好。

严格检查与考核,考核公开、公平、公正,考核记录有据可查,其数据具有说服力。各科可充分利用每日早交班,讲课等集体时间讲评工作质量高的同志,指出工作中的不合格项目及改进措施,落实效果等情况,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开始阶段主要为督导阶段,以内部自查为主,正式运行后护士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工作并作记录,负责人按标准进行分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告相关科室(护理部或质控科)并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论证,及时做出修改。在平稳运行时步入正轨,每一步都要有记录,形成文件发放。

3 优点

全面质量分析防止不合格服务作用于患者,为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及防止其再发生提供了手段。

可以将各种临床护理经验纳入到规范的制度中去,作为培训教育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依据和手段,为使护理人员一次就作好工作提供了方法,此规范也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教材。

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好,好的习惯得到养成,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可以实现护理工作质量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保证各项服务质量,人人知道标准,人人严格把关,各班次落实交接有具体指标,服务的形成是受监控的。提供的数据(考评分)可用于确定各过程、各服务的表现,并用于改进服务过程,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篇2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法律意识;对策

作者单位:021008呼伦贝尔人民医院病案室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也不断的增强。在解决医疗纠纷案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而大多数纠纷发生在医疗行为后的一段时间,如何证明当时诊疗情况,护理文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加强护理文件写质量的管理,严肃护理行为,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及抢救技术是必要的,尤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医护人员在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出台,使医护人员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此,提高每位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防范护理差错发生,避免医疗纠纷。同时,提高病历质量十分必要。

1 一般资料

现将呼伦贝尔人民医院2009年 12月至2010年12月共2.1万份归档病历中的护理文件书写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对危重患者体温单,特别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医嘱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单的书写质量进行检查分析。

1.1 检查方法 本院由一名副主任护师,在病案室专门对全医院各科归档病历中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进行检查, 对存在问题的病历返回相关科室,进行修改整理。同时,各科质量小组科内进行检查,各科护士严格落实书写标准。

1.2 检查标准 按照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条例及检查标准执行

1.3 检查目的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及护士业务能力,保护医患之间的双方利益避免纠纷发生。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

1.4 检查情况 每日对全医院各科归档病案进行终末质控平均检查80.2份/d,全年共2.1万其中份缺陷份数1043份,缺点条数1896条,潜在法律纠纷107处,检查医嘱单203份,体温单每日平均检查240页特别护理记录单每日平均检查178页 潜在纠纷84处。

2 主要问题

2.1 特殊护理记录不完善,护理记录在书写过程中存在字迹潦草,字迹不清,错字,涂改现象,不能及时准确记录患者发生的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病情记录不详细,使用医学术语不规范,病情出现变化无记录,体现不出病情变化重点,记录单无日期,患者死亡时间与医生记录时间不相符。护理记录无护士长及护士签字,24 h液体总入量及出量记录不准确,两班交接病情记录不连惯,缺乏连续性,缺乏科学的态度。

2.2 体温单绘制不规范,绘制过程不当造成体温单皱纹,不整洁,涂改,眉栏填写有漏项,手术后日期填写不准确,体温测超过39°以上无相应医嘱及物理降温标识,转科,死亡,出医院等无具体时间,无体质量测量记录,大便次数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2.3 医嘱在执行时间不准确,医生开医嘱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不相符有超医嘱前执行,临时医嘱及长期医嘱均有签名漏项,医单嘱内有涂改情况等。

3 发生原因

病历中护理文件检查情况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是护理记录不规范,医学术语使用不当等,长期医院缺少护士签字执行时间不准确,有涂改,填写日期出现错误或缺陷。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护士长把关不严,临床一线工作繁忙,业务水平不高,对护理文件书写不重视,缺乏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足够的认识。没有把护理行为同纠纷中有效法律保护结合起来,如果形成纠纷很可能是败诉的一个因素。 护士的技术水平,理论知识不同。书写能力不同,加上临床护士工作繁忙,造成部分护士,得过且过,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重视不够。缺乏防范纠纷意识。

4 采取调对策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病历书写基本要求书写护理文件,做到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及时完整表达记录的内容,提高病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部要定期,对于新毕业护士,实习学生, 进行岗前培训工作,提高病历护理文件书的能力,定期组织一些书写质量好的护理文件进行交流学习,培养良好的病历护理文件书写习惯,医院的质量小组每月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分,并且组织召开书写质量分析会,提供相互学习,充分认识护理文件书写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病案三级质控管理,层层把关,对归档病案进行终末质控,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纠纷的发生,保护双方利益。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质量分析工具;护理用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21-02

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而在各类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的发生频数占首位[1],如何确保正确给药,减少给药过程中错误的发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质量分析工具对发生的29起护理给药错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柏拉图找出可控的主要原因,提高护理用药安全?

1一般资料

我院为县级三级乙等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93起,其中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共29起,占15.03%,发生频数占首位?

2 方法

对29例用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柏拉图找出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柏拉图遵循“80/20”原则【2】,即不良事件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影响较大的原因只有20%,而这20%的影响度约为80%,通过控制20%的关键因素,可达到80%的改善效果【3】?

3 结果分析

3.1 用药错误的类别

表1显示,用药错误类别主要集中在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剂量错误,与文献“5R”(即正确患者?正确药物?正确剂量?正确时间?正确途径)错误是给药错误的主要类别[4]相吻合?

3.2 用药错误的原因

用药错误按发生率主要为:不遵守操作流程17起(58.62%),沟通不良9起(31.03%)?干扰(工作连续性受到外界影响而中断)3起(10.34%)?不遵守操作流程是发生用药错误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均有规范的操作规程,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往往护理工作量大?人手相应不足,加之主观警觉性松懈,安全护理意识淡漠,查对制度不落实,容易导致给药错误发生?

3.3 涉及科室 用药错误不良事件涉及儿科10起(34.48%)?外科9起(32.03%)?内科4起(13.79%)?妇产科2起(6.90%)?急诊科2起(6.90%)?肿瘤科2起(6.90%)?原因分析: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环境叫嘈杂,往往一个小孩生病住院会伴随来多名家属,护士不仅要完成治疗和护理,还要回答几个家属的问题和需求,这种外界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及思维,加之患者幼小表达能力欠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大用药错误的危险性?外科病人尤其是普外?肝胆外科周转快,加床多,病人术中用药?术后转床等环节,存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风险?

3.4 护士的工作年限分析

4 防范措施

4.1健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是确保任何医疗行为顺畅执行和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针对“5R”错误,除了强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准确给药外,医院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全院逐步推行使用条码腕带和PDA识别系统进行有效患者身份识别?传统的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对患者自身的听说能力高度依赖,患者反馈是身份识别过程中明显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识别的准确性?有研究表明,条形码系统能够在发生错误时给予护士提醒,可有效降低由于操作流程失误所致的给药错误?因此,PDA条码识别系统应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中占主导地位,传统识别方式只作为辅助方式或备用方式?

修订病区药品管理制度,要求各科室根据需要设定病区药品种类,药品领入后根据储存要求按“5S”管理原则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同一药品按失效期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摆放,并将易混淆的药品(如同品种不同剂型?品名相近?外形相近等药物)分开放置;高危药品备用定基数报护理部备案,使用“黑底白字”醒目标识,单独存放,专人负责保管,每日清点并登记?科室组织学习并实施,人人知晓高危药品的危险性,以防混淆拿错?

4.2 实行弹性人力资源调配,杜绝规培?实习护士单独操作?

因此,实行弹性人力资源调配,高峰期时增加工作人员,改善护理工作高峰的工作强度,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可有效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教学是医院主要的工作之一,每年护理实习生近100余人,在注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发生差错事故?因此带教老师需严格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杜绝规培实习生单独进行护理操作,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几率?

4.3 完善药品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做好高危药品警示?

完善药品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避免医生选错药,当选择高危药品时弹出对话框进行警示;药房发药时发现非常规剂量的电子处方,电话向科室核对后再发药,药品回科室后由总务护士核对后再入治疗室?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抢救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护士既是用药实施者,又是用药管理者及病情的密切观察者?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用药作为维护患者健康的基本准则,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俊兰. 29 例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 天津护理,2009,17( 4) : 222.

[2] 欧阳进良,汤姣雯,庞宇等.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的“二八”现象和长尾理论的影响浅析.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48-1453.

篇4

[关键词]护理 终末 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61-02

护理观察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人对病情及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临床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医生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还是护患双方的举证依据[1]。护理记录单是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法律文书。因此,写好护理记录,是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并且,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反映出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水平。我院自实行护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以来,我们常重视护理记录终末质量的评定。按照吉林省卫生厅的标准,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实行了住院病例“三级判定”、“百分记分法”。从而为护理记录终末质量判定提供了依据,并把检查评定工作推向标准化。

我院2007年度全院病例总数5549份,通过对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评判,总结分析如下:

1存在问题

1.1字迹潦草、书写不认真、难于辨认。

1.2有错字、别字、造字现象。如感染写成“感杂”。分泌物写成“分必物”等。

1.3语句不同,非医学术语偶有发生。如“二便不通”、“温度正常”、“发高烧”等。

1.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的纪录自始至终无一个标点符号。

1.5书面不整洁,笔迹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1.6记录不完整,有的缺记时间。如:手术时间、分娩时间。有的缺记内容,如缺记“阶段护理记录”、“出院指导”等。

1.7病人病情随时变化未及时记录。如:病人突然发烧、呕吐等。

1.8病人特殊用药及临时处理未记录。造成护理记录内容与医嘱不相符。

1.9有护理措施无效果记录。如:发热病人执行医嘱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后未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1.10 手术后病人未记录麻醉方式及病人意识情况。

1.11 手术后病人皮肤情况记录不明。

1.12 病人管道、引流量无记录。

1.13 写错后涂改现象屡次发生。

1.14 护理记录内容与护理级别不附。

1.15 护理记录单楣拦项目填写不全。

2存在问题分析

2.1护士法律意识浅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护理记录中没有记录皮肤情况,病人本身用热水袋或手术医生操作原因造成皮肤的损伤,护士就不能举证证明自己的护理操作没有过错。

2.2护士责任心不强,记录不及时:漏项是存在最多的缺陷,而造成漏项原因是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护理记录要求记录客观内容,需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2.3医生下医嘱不及时:护理记录 要与医嘱相符,如有的病人术后有引流管,医生不下医嘱,护士无法记录。

2.4护理人力不足:由于护士工作量超负荷,容易忙中出错。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后,护理记录补写难免形成遗漏。

2.5护士自身问题:有些护士不愿意写护理记录,新上岗护士虽然主观上争取写好记录,可是和客观实际质量形成差距。

3改进措施

3.1加强护士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护士长是护理队伍的带头人,其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周围的护士。因此,护士长要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的各项要求,起带头作用。

3.2加强护士法律法规的学习:护士要学习相关法律常识,要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提高对护理记录 的认识。

3.3加强护士的责任心:要求书写时字迹工整。清楚。无涂改,如果写错时,在错字上划“===”,并保留原来的字。要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护理记录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法律效力。

3.4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自身素质: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进行学习,举行护理记录书写学习班,开展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书写质量。

3.5加强质控工作:护理部、护士长加强检查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3.6定期检查评比,实行奖惩制度:根据质量检查结果,作到奖惩分明,与经济利益挂钩,坚决杜绝不合格病理存档。

3.7抓好终末质量管理的同时,注重环节质量检查,对不合格的护理记录做到不出科,及时修改。

4讨论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和病人病情的观察及护理的客观、真实的记录。因此,一定要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真实、认真书写。杜绝涂改,护理措施实施后要有效果观察并记录,记录后签名,这样在举证责任倒置时,才能防止医疗纠纷或事故于未然。总之,尽管在护理记录书写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全体护理人员增强质量第一的意识,加强责任心,并充分发挥职能科室和各级质量人员的积极性,严格执行评判标准,护理记录 书写质量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75-01

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发病率高,预后差。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患者多表现为烦躁,焦虑。加强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让患者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自身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活动中,将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1~12月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84例,女66例;平均年龄61.13±8.34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56例、冠心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肺心病7例、风心病38,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76例,Ⅳ级63例。将150例患者按心功能分级随机分成对照组75例、实验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后给予随访。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专业护士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对疾病知识、药物知识、饮食知识、休息活动原则、自我监测及护理方面进行宣教,出院时进行全面的出院指导,由主治医生制订常规的治疗方案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还进行下列护理干预。

1.2.1住院期间:(1)患者的心理作用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根据不同的性格给以指导,多加安慰、解释和开导,同时稳定家属情绪,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并动员家属一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自我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对输液时间长,生活不方便的患者做好生活上的护理。(3)反复不断地对患者讲解,说明长期用药的目的,指导其正确服药,详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利尿剂等药物避免在夜间使用,以妨碍患者休息。(4)自我护理是通过一个自我观察、症状感知、判断疾病严重性及选择治疗的过程。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已得到证明,参与疾病自我管理的患者能减轻症状,改善预后和减少住院天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所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加强培养自护能力。(5)向患者家属介绍心力衰竭的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心力衰竭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6)适当活动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同时可减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栓形成和性低血压的发生,因此当患者心功能改善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活动计划。(7)慢性心衰患者,医院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长期大量的护理工作是在家里完成,繁重的护理工作须由家属完成,故须指导患者与家属如何观察病情、正确用药及家庭氧疗。

1.2.2出院后指导:专科护士通过病人每周回病房开药时主动询问病情,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及患者对出院指导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其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向患者进行再次健康宣教,指导他们院外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预约患者下次来院时间,并将随访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对没按时回来开药的患者进行电话询问。

1.2.3评价指标(1)两组患者1年内再住院原因分析情况(2)两组患者1年后明尼苏达生活质量情况。

1.2.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1年内再住院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和饮食休息不当导致再住院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再住院的次数。

2.2两组患者1年后明尼苏达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数据统计分析P

3讨论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心力衰竭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健康的认识,通过向患者传授一定知识,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阻滞病情复发,恶化及减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1]。心力衰竭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证是各种心脏病结构或功能衰退损伤心室充盈或射血的结果。通过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对心力衰竭发作概率,也有助于把握最佳治疗时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运动锻炼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心脏失代偿期,使之转为代偿期,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克服对疾病的恐惧,从而主动配合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自我护理及病情的自我观察能力。本研究通过MHL评分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由于心力衰竭导致体力限制、情绪和症状积分很高,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各个维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情绪积分下降最显著,且体力限制、情绪、症状和总分各分值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在改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