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备课时总是想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充分明了,使用导学案之后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设计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否通过导学案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使用导学案之后就让学生自主对知识点的进行掌把握,以及如何强化团队合作;在使用导学案之前总是反思自己讲授的内容是否有遗漏,知识点是否讲得清楚,使用导学案之后更多的是反思课堂上是否讲得过多了。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郑村初中 吉琴琴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引言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所吸收的情况,具体指学生在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效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乏研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把握和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认为地理不纳入中考,因此教学得过且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目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有自然景观、有人文景观、有地形地貌,这些大自然的奇观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地理内容的兴趣。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对地理知识没有兴趣,对上地理课有厌烦的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有些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二是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地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但是,地理有效教学不在于向学生传递了多少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的知识,并且可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应该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素养。一是通过有效教学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与地球的知识,学会观看地图、了解我国地理地貌的基本概况,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搜集地理信息,并且学会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形成抽象的思维过程,做出推理判断,掌握相应的地理规律。三是地理有效教学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人口、资源概况的途径,从宏观上掌握我国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问题,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通过地理有效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家乡的地理问题称为乡土问题,不同地区的地理教材都会在内容上选取本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需要师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由教师选择相关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探究内容,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综合过程,学生可以全面认识乡土的地理问题,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热情。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是地理学科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以实例为基础,根据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现象,加强对地理的感知与印象,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根据实例教学,实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案例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体验。比如,在讲授高原内容时,以青藏高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并且根据这些客观条件分析该地区的生物圈与人文环境,从而得出该地区有别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精选案例,实施简明扼要的案例教学法。第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实施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特点是通过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行为,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主要以活动为平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当地学习的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拓宽活动的范围,增加活动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地球与地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各种塑料制作地球的模型,甚至有些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就地取材,以食物作为地形的模型,这种教学工具制作方便且效果好,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第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推行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提倡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权威的形象展示给学生,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则需要教师主动地改变语言、行为和服饰等形象,营造出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师出现一言堂,学生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同时,通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 生活体验 演示实验 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翔,高超,王腊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王君红.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微[J].理科考试研究,2015(1).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宗旨。而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本地区自然条件、人文社会景观等内容的传播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现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乡土地理研究本地区地理的特点以及乡土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问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而对于乡土地理教学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对策思考却很少见到。而这种纵向思考却是对于乡土地理教学能否在未来以系统化形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面,也是未来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动态系统的研究,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研究,最终科学的开展日常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2 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许多国家已经把中学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列为成绩考核项目。目前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一种是把乡土地理内容讲授穿插到本国和本省地理教学内容中,如澳大利亚。而美国的乡土地理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获得和课外获得,如调查文化景观的外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科书,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庆地理》[5]等。有些省市还形成了互相衔接配套的教材,编制了乡土地理地图册,开展了以幻灯片、乡土地理影像片段、乡土地理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许多学者也深入开展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从乡土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极大地丰富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
3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和实践活动两方面。
3.1教材编写
我国对于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类型为主;内容选择紧紧停留在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在图像类型上数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较大,图像的类型较为单一;栏目设置主要以作业练习达到回顾知识的目的,教学功能低下。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内容选择上增加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性内容;增加了图像数量并扩大了图像呈现方式,例如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等类型 [7]。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编排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标题式,甚至还有混合式类型;内容选择上力求简洁和突出乡土区域特征,反应乡土时代鲜明特点和发展情况;图像数量和图幅密度也有较大提升,图像类型和图文的配置也逐渐趋于合理,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呈现。
3.2实践活动
伴随着地理教材编写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了要注意指导和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8]。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少量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进入90年代后,在实践内容上较为丰富起来,增加了家乡知识、实习基地等内容,在乡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纪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各个学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型、观察型、填表型、论文型、分析和讨论型等实践活动类型。此外,还开展了展览演示、演讲比赛、论文征文、地理晚会等活动。而在内容上不仅有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且还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侧重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想象能力。
3.3 教学研究
同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活动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提高了乡土地理教材的质量,此时还融入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新时期,乡土地理研究以对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侧重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 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在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回顾,结合现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际,本章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教学的一些发展启示和教学建议。
4.1深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有“乡土味”、“乡土气息”,精选最有乡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当地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并具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与技能[9][10]。教材呈现方式上应注重优化性,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开发式的教科书呈现方式。文字表述应注意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尽可能多使用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图、漫画等图像类型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达到更好的效果[11]。
4.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辩论、竞赛、讨论、演讲、表演、游戏以及观看影片等。在课堂教学范式上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确定课题-参与学习-小组协作-学会学习的方式实施。以《重庆地理》为教学案例。第一章:巴渝之乡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等方面介绍重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宏观的认识自己的家园。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庆,对重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导便可以自主、合作的开展学习,通过分组,布置课题,学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庆的城市特色为主题来介绍重庆。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外实践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阶段我国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比较少,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12]。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天文馆、公园等丰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以《重庆地理》第五章为例,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从重庆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来介绍重庆。教师便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例如大气环境兴趣组可以联系气象台参观访问;水环境组可以到城市内河去实地调查;固体废物研究组可以到重庆主城的三个垃圾处理厂调查访问等。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报告,并通过学习交流,对家乡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3 深入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灵活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内容应该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我国在乡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础理论层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应注重以教学实践者、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和视野来探索区域乡土教学的规律和探索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推动乡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实施。
4.4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4]。乡土地理教学亦然如此,应以其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着力推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有实地活动教学和角色扮演两种类型[16]。情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相关的地图、 图片、遥感图像、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工具等,还要做好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地理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总结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评价[17]。以重庆“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功能区地理观测、调查计划为例,活动要求应包括:(1)了解功能区的历史;(2)观测功能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3)观察区内主要的树种,初步了解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气候特点;(4)了解区内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区内岩石和主要树种分布。(2)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等野外调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关资料,并且到野外观察点作好预习工作;(2)指导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3)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应按选材与改编的内容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务时,紧密联系内容,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扮演的角色真实丰满。乡土地理的场景可以在户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表演记录,而教师通过点头 手势、眼神、微笑等来表达肯定和赞赏,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内容通过口型或形体语言进行提示,对非严重性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以引导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与评价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其思维与质疑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见解。
4.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过程[18]。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过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着分析案例,最终评价案例模式展开。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1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组分3-5名同学,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的作为宜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使成员感到自己和全体成员的紧密关系。教师当好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好协调、激发、合作监控的作用,并建立评价机制,合理的运用技巧激发成员的参与性。
5 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比剖析,概括了我国各个阶段乡土地理教学的变化特征,并适当地提出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今后的发展对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供广大地理教师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付贺梅,王立红.乡土地理新课程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4,(11).
[2]赵国军.重庆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乡土地理[M].1984.
[5]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重庆地理[M].2011.
[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199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8]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建设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87.
[1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卫红.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9,(1).
[13]罗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9,(12).
[14]方刚,王川石,陈建永.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黄贵贤.关于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几点探讨[J].华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乡土地理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09(23):230.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道理,凡是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也涌现了不少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教学调查表明,进入高中后由于教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加之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弱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地理感觉吃力。而高二文理分科后,对地理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但由于高一地理基础没打好,所以不少文科生再次限入对地理的恐慌之中。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衔接,我以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教师要熟悉初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以及地理高考大纲,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制定学科体系及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然后按照方案有计划的实施。教师最好能把教学要用的系统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找出需要精讲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任何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过程。教师要研究初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特点,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偿试和推行已经论证过的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加强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通过建构模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探究类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突破,这样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要做到初高中教学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稔,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
第四、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17人,年龄在23~45岁之间,分别是来自四川省12个市州下属44所不同县级以下初中的地理教师,地域分布广,具有较强代表性。被调查者学历结构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30人,大专11人,中等师范1人。专业结构为地理科学18人,汉语言文学14人,物理1人,化学1人,美术3人,计算机2人,历史1人,教育学2人,英语1人,其它1人。表明初中地理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任教科目结构:专职地理教师31人,兼职地理教师13人,兼任科目有:体育1人、数学4人、信息技术2人、生物1人、英语1人、历史1人、语文1人、美术1人、物理1人。表明地理教师师资短缺,兼职较多。入职以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中学地理教师中,参与国家级培训21人次,省级培训16人次,市级培训17人次,区级培训15人次,校级培训16人次,县级培训5人次。被调查者均参加过不同级别的继续教育培训。参与国家级培训者占被调查者的47%,表明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等级较高,培训素质较好。在参加此次培训的遴选方式中,96%的教师是受领导安排,仅4%的教师是主动争取。由此看出,教师培训的个人积极性不高。除个人因素外,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教育管理的行政干预性较强可能是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初中地理教学状况简析
(1)教材使用情况:中国在2001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发行多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各地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在44所调查学校中,使用人教版教材21所(48%),北师大版3所(7%),使用中图版4所(9%),湘教版5所(11%),其它11所(25%)。被调查者大多在教学中只参考了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少数教师也参阅其它版本教材。(2)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影响你的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28名教师认为地理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10名教师选择课时少,10名教师选择教学资源不足。有4名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学生素质差,7名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足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3)对地理中考分数的期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科目及分数由各地教育局规定。地理是否参加考试及其分值的高低反映了该科目的重要地位。被调查者均认为地理应参加高考,若以百分制计算,27%的教师认为地理分值应占100分,其余认为分值应少于50分合理。
3.教师培训需求剖析
从培训内容上看,100%的教师期望获得各地理知识点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案例培训,50%的教师希望获得课堂管理方法的培训,93%的教师认为应接受地理学和教育学发展前沿知识培训。从培训时间上看,50%的教师认为1个月的集中培训时间过长,46%的教师认为培训不应占用暑假休息时间。
二、结论与讨论
1.对初中地理教育重视不足
被调查者有64%的教师直观感受到地理科目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其直接表现为地理不参与升学考试,有的地方参与升学考试但分值比重较低。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多样。一是学科本身的原因。地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地理教育相对于其它学科教育而言,教育历史时间较短。二是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还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不可避免对地理教育比较忽视。三是教育管理者要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平衡涉及到各个利益体关系,改变地理弱科的传统还需要时日。但提高对初中地理教育重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增加地理课时和在中考中的分值。
2.农村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中学因为编制和教育财政原因,以及学校领导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所以不能保证专任和专职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兼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地理学学习和训练,加上授课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势必会影响地理教学质量。被调查者最为关注的培训内容是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而不是地理教育的理论前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还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业务水平还需提高。
3.教师缺乏发展专业能力积极性
44名被调查者中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2人,其余均为主管领导指派。作为一名教学实施者,研究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大多数教师只是熟悉指定使用的教材版本,而少有对其它版本教材进行研读和借鉴。这表明教师在业务上缺乏钻研精神。与教师访谈后总结原因有:一是因参加培训不能上课,导致课时津贴等收入降低。二是培训名额少,即使争取也未必能够选上;三是地理科目不受重视,职业前景与其它科目相比暗淡,自我提升的动力缺乏。
三、改进建议与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地理教育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意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面对21世纪的全球问题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地理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向社会介绍地理、向学生推销地理,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地理,传播地理科学的社会经济意义,使社会、学生、家长、乃至全人类改变对地理教育的认识。
2.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养
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刻不容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良性竞争的平台,让地理教师同其它科目教师一样具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学校层面在地理教师评定职称、奖金分配、课时安排等方面与其它科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地理教师培训力度和激励机制,让教师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发展状况和新成果;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应对个人发展持有积极的认同感,要有追求专业发展良好意识、愿望、兴趣和行动,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3.加大农村地理教学设备投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G633.55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完成对新课的引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来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后可以通过检测反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就是本章及的拓展活动,也就是实际运用环节,让学生完成呼伦贝尔草原房车样板房的制作,这也是对前三种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拓展。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运用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主要地形、河流的空间位置,可以.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与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可以举例说明西北地区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活动,学生往往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了。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备好课,备好教材,即在哪一个环节抛出问题教师都要实现设计好,要事先预料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况。
其次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分组,保证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再次就是教师的介入、点评以及总结都要恰到好处,教师的点评不仅仅要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具体、有针对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更好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过程性的,应该是能全面、客观、科学反应学生实际水平的,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由家长参与的。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升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既定教学目标,围绕实际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手段,切实做好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孝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洋流”一课为例[J] .地理教学,2015,22:31-32.
[2] 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5:44-45.
[3] 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44-45.
[4]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9:51-53.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地图册中地图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教科书体系结构一致;与教科书的书插地图相互配合,统筹安排,表示内容多于书插地图,并自成体系,保持地图册本身的独立性。地图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教科书配套,篇幅比教科书少,便于携带,学生人手一册,即“第二地理教科书”。
本文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经常使用的几种计算机效果。
一、渐变
这种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应用于一幅地图的整体,也可以应用在小的地图符号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仪”这一节时,由于地球的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将经纬网分解表示。先在一张地球示意图上用红线表示经线,然后用蓝线表示纬线,最后将经线和纬线分色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纬网。在这一组示意图中运用了渐变的计算机技术效果,使地图明显呈立体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个只提取出经纬网的地球仪。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强了地图的美感,使学生爱看,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教学难点内容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内容。
另一种应用是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上。例如,有些地图的居民地符号如果用常规符号(表1)表示,在色彩丰富的地形图或专题图上不易区分。特别是通过符号的颜色变化阐释一定的地理问题时,用某一种颜色的实点表示居民地符号,加上渐变的技术效果则很容易在地图上区分出来(表2)。
二、高斯模糊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的海岸线向海部扩散渐变,常应用于带外框线或不带外框线、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图。应用于世界全图的案例较常见,也有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图使用此效果。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加了地图的美感,使海部看起来不单调,同时突出地图陆地部分内容,起烘托专题内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内容时,放置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这幅地图。这幅图的专题内容很简单,只需用箭头在海部表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环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内容即可,不需过多地表示其它不相关的地理内容,否则会使主题不突出。因此,此图在不做效果的情况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图的载幅量就显得合适了。在专题内容较多的地图上一般不应用此效果,因专题内容多已经使地图载幅量很大了,再应用高斯模糊会使地图显得凌乱,主题不突出。
三、投影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形象性,常应用于各种示意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大陆漂移”这一节时,放置了“大陆漂移”示意图,从2亿多年前的全球大陆位置到现今地球的大陆位置,通过几幅示意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大陆漂移的过程,是一组经典的教学地图分解图。如果在每一张示意图上都添加投影,则会产生大陆突起海面的艺术效果,增加这组地图的立体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图生动、形象,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史的兴趣。
有一些地图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应用投影的技术效果,增加地图或版面的视觉美感。例如,在设计“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图册的半页全部放置天气符号,将每一种天气符号衬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这些天气符号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图册版面饱满、充实。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种要素在地图中呈现透明的显示效果,以避免压盖主体内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图”内容时,由于“地图”是个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在讲述地图比例尺时,先放置一把学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将尺子置入地图中,配合文字说明,教学生量算两个居民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方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将尺子置入地图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则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图内容会被压盖,影响学生读图。所以,对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学生怎样量算比例尺,又不压盖地图内容,方便学生读图。
以上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阐述了根据计算机制图特点,经常使用的几种特殊效果。还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据具体地图所呈现的专题内容确定,不再赘述。有些地图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会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渐变效果同时呈现在一幅地图上,应用于两种不同的地图要素。
【关键词】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