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县域工业经济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篇1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篇2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业现状;竞争力;分析探讨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基础,就整个世界而言都可谓是石油化工的头号大国。但若与国际石油化工业来相比,不得不承认,我国当前的石油产业中任何一部分产业链,明显仍与其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差距。故此,文章将以竞争环境作为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加以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力图为我国石油化工业提供一些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中国石油化工业发展现状

(一)相关产业的发展被带动

从石油化工业以乙烯为龙头生产来看,其发展的趋势不仅带动了以乙烯下游为主的一些塑料加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等相关石油化工产业链的迅速活跃发展,引申地来看,就连冶金、建材、谁被制造以及通讯等等一系列与其挂钩的相关行业同时亦随之而相继崛起。由此可见,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势必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激活所有相关产业的齐头并进。为相关产业起到了较强的带动作用。

例如:一座年产1000万吨的炼厂,除了0.6~0.7万立方米的木材是基本必备材料,10万吨的钢材、8.5~9万吨的水泥同样必不可少。那么如此看来,无论是客观或主观,相应的机械设备、冶金以及建材等行业则势必将随之“活跃”起来。

(二)国内市场环境被优化

积极推进原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为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除了一些相关法规的先后颁发,国家还对原油配置进一步加强管理,并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来坚决取缔土法。在实现成品油的集中批发的基础上,不仅对其流通秩序进行了有效的维护,还将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加以整顿。

石油化工业促进了市场环境,而市场又为石油化工业营造出公平的环境,积极推进原油,还使其价格与国际接轨。

(三)原油输转体系

基于时下原油进口量的持续加增,我国已于近年来,对原油的输转设施方面的建设工作着力加大了改进的措施。规模已初步显形,输转系统亦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1)原油接卸工作:以10万吨和20万吨以下的多个不同等级的原油码头子,近年来已沿海地区建立形成。2003年至今,原油码头已经延展向其他各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10万吨以上泊位的原油,已达1.35亿吨的接卸能力。

(2)原油陆上输转设施:我国原油在多达16800公里的管线总长度上,其中90%以上为管道运输所占的比例。故此,网路化也因为原油运输管道化的实现而基本形成。一方面解决老了原油进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奠定了利于原油输运成本降低的基础保障。

三、中国石油化工业竞争环境分析

我国石油化工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强劲对手跨国公司以及周边石油化工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些国家所构成的市场压力。

(1)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业在一些跨国公司加快重组改制的影响下,竞争力度更是与日俱增。规模兼并联合重组的大调整,使得这些大型公司在国际地位上成为一只离弦的箭矢,无疑为中国石油化工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对垒。

世界石油化工业产值,30%以上都掌握在世界的几大主要石油跨国公司的手中。若以世界为基准的化,这些跨国公司的贸易量与直接投机金额如今已占据了1/3的惊人比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技术的先进程度上,80%的拥有值更是令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国家望尘莫及。

占据世界32%的石油产品销售量的,主要包括世界前四大是石油化工公司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以及BP 和英荷壳牌,其中炼油能力约占世界的19%。21世纪石油化工业的世界竞争格局,必然会因为这些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的战略而备受重大的影响,且中国石油化工业必然连带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2)从近年来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石油化工业参差不齐地悉数崛起和持续不紊的发展势头来看,无疑将对我国石油化工业市场机构造成不容忽视的压力竞争。自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周边地区国家的石油化工业开始呈现出迅速且持续性的产能的扩张。故此,作为世界石化产品最大进口国的中国,势必将令这些周边地区国家有的放矢地把市场目标聚焦而来。

特别是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石化工业于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更是令人喟叹。许多产品的年消费已超过了15%的平均值,且市场需求已经远远承载不了这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进而一些关键产品导致大量供应过剩的现象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后,原本还是石化产品与石油成平的净进口国的印度,瞬间乾坤大逆转,摇身成为世界净出口国。

此外,石化工业的发展热潮中,以沙特阿拉伯、伊朗、卡塔尔、科威特等为代表的一些中东地区国家也相继投入了拓展开发的队伍中。在2001年的1400kt/a到2006年时倍增2800kt/a的数值中,这些向外出口的产品,其中绝大部分都被中国市场所容纳。

中东凭借其低成本的油气资源优势和引进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建设的外向型石化装置, 势必加剧世界石化业的竞争。

在基于油气资源低成本的优势和先外向型装置的积极引进,为石化业的世界市场无疑注入了一股新的竞争力量。将世界市场的羹汤,铆足劲地往自己杯中瓜分。

四、保证战略开发的正常实施应采取的策略

(一)将对国际市场,积极且充分地应用国际资源

从预测资源量和石油产量上来看,尽管我国目前于世界位居第十与第五,但在我国石油资源环节,储量增长缓慢而致使的储量置换率较低也一直都是最为显著的诟病。石油供需上存在的矛盾化,是激发中国石油企业步伐必须迈向海外市场的首要前提。所以,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低廉成本的优点是我国必须要汲取和利用的。这不仅能活跃起国内的石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是走向国际市场的唯一战略。

(二)以维护石油安全为目的,积极加大战略储备建立

随着今年来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对垒情势的接连横生,所以对于石油这一重达产业的安全保护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不可忽视且必须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故此,许多国家或地区,在石油的战略储备上已基本建立形成。特别是韩国,尤为重视恐怖袭击事件后的情势。对于石油的储备,他们几乎竭尽所能地从最大限度上加强。所以,推己及人地反思我国石油业的行情,供给依赖进口的定局则更需要储备的建立,且势在必行。

(三)发展规模经济, 加强合资合作

我国若想实现低成本战略的发展形势,就必须从大型化装置的建设,以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式来实现,这是最好的途径。除此之外,从一些跨国公司近年来以“圈地”运动,对我国石化企业发展形成“技术壁垒”情势来看,加强合资合作与技术上的创新建设则更加刻不容缓。

五、结语

纵观时下,我国的石油化工业发展,无论规模或是基础,其空间的提升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单就乙烯,我国现阶段的成产能力已于世界各个大国中位居第五。除此之外,就连合成树脂与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都分别位居世界的第六和第四位。最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合成纤维能力位居世界所有大国的第一位。虽则,我国现已享有世界石油化工业大国的号称,但在化工产品的供应中,不难看出仍存在一部分值得考量的缺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卫生行业;经济增长;政府投入;经济普查

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82-07

一、切入角度:区域而非全国

按照经济普查的行业分类,卫生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任何经济中,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作经验、正规教育及培训外,卫生保健的作用也相当明显。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归功于居民健康;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0%―40%的亚洲经济奇迹源于居民健康。

近年来,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杜乐勋(2001)使用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卫生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卫生服务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比教育投资差,而比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好。苗俊峰(2006)利用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互馈效应,公共卫生支出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但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公共卫生支出有太多增长。刘勇政、张坤(2008)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1981―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作为非直接的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其具有的间接性生产性投资特点又使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2-3-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切入角度过于宏观。现有的研究多从全国角度进行分析,但中国地区间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差异较大。以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例,2004年,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最高的广东省投入额为43.12亿元,投入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为2.81亿元,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最高的北京市,为2 270.73元,而投入最低的贵州省,仅为144.25元,人均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统计总体的统计特征时,往往会因为组间差异的抵消而扭曲统计总体的本来面貌。因此,从统计总体上显示出来的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可能被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不是从全国的角度,而是从分区域角度讨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数据的利用问题。中国的首次经济普查是在2004年开展的,由于此前的数据是未经经济普查调整的资料,因此,数据不够全面。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使数据更为客观。本文采用经济普查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此外,已有研究成果大都使用常规统计资料而非经济普查资料。经济普查资料与常规性统计资料相比的优势是分组更细、样本更全,这又保证了资料的可信性与全面性。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而非常规性的统计资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二、解释变量:规模而非人均

在研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总投入规模为切入点,还是以人均投入为切入点。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有人选用总投入规模指标,有人选用人均投入指标,从表面看,这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既然都是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那么,为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指标,而不选另一个指标,大多数研究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即使有的研究做了说明,也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没有进行统计上的检验,为此,本文首先探讨指标选择的机理。

1.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差异的检验

卫生行业属于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其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卫生行业服务效率,又可以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东、中和西部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强度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强度小。2004年,政府投入偏多的省份是广东、北京和山东,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9.89%、7.77%和5.88%。政府投入偏少的省份是和宁夏,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0.70%和0.65%。

从总体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似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需要进行统计检验。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总体均值。

我们对上述假设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p值=0.02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从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均值大小看,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大,那么从统计角度看,三者是否存在递增的趋势呢?

我们设定假设:

H0:M1=M2=M3;H1:M1≤M2≤M3。

这里,M1、M2、M3分别为西、中和东部地区中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额的中位数。

检验采用Jonkheere-Terpstra检验。

首先,设Uij=样本i中观察值小于样本j观察值的对数=#(Xik<Xji,k=1,2,…,ni,l=1,2,…,nj),这里,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察值,i=1,2,3。然后,对所有的Uij在i<j范围内求和,就得到了Jonkheere-Terpstra统计量J。

通过对东、中和西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数据的比较,得到U12=68,U23=69,U13=92以及J=229。由于样本较大,无法获得精确分布的临界值,故采取正态近似:

Z=J-(N2-∑ki=1n2i)/4[N2(2N+3)-∑ki=1n2i(2n+3)]/72(1)

利用(1)得到Z=5.966,p值=0.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西、中和东部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确有递增趋势。

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西、中和东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者依次递增。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过少,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过大,这样的财政分权显然不利于中国卫生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结构失衡。特别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且地区差距非常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偏低,因此,地方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必然要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卫生服务投入大、产出小,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更重视生产性财政支出,轻视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这也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卫生支出规模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的检验

进一步,我们检验在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之后,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

在检验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p值=0.1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充分理由拒绝原假设,即东、中和西部地区在人均政府投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说明三个区域从整体上看差异不显著,但不代表两两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从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看,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支出最高,为631.6元,西部地区次之,为458.4元,中部地区最低,为270.36元。故很可能出现东、中部地区差异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的情况。

为此,我们设定假设:

n1和n2分别为两个样本容量,S21和S22分别为样本标准差。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1.893,自由度为10.95,p值为0.08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我们再设定假设:

H0:μ西部=μ中部;H1:μ西部与μ中部不全相等。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2.077,自由度为15.739,p值为0.05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西、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3.对检验结果的讨论

上述检验与我们一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整体实力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会因此而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人均政府投入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之间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的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造成的,整体上看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中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和新疆,而其他地区相差并不明显。因此,从统计意义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主要表现为规模差异,而不是人均水平的差异。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在区域卫生行业政府

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中应该以投入规模作为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变量。

三、模型设计:卫生生产函数的建立

在目前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规模差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为了度量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创造性地应用生产函数,提出了卫生生产函数,并以此函数作为实证分析工具。

设初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这里,Y、K和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α1和α2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A为效率参数,表示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不仅包括地区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和跨时间的影响,还包括那些不可度量的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增加投入,可以促进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劳动力质量,也就相当于使初始劳动力的投入量按一定比例增加[5],因此,可以把劳动力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与卫生投入E的乘积,并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之后得到: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3)

为了考察卫生行业不同投入主体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将卫生行业投入分解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两部分。这样,就得到了卫生生产函数模型: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1+α4LnE2+ε(4)

其中,E1表示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E2表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即社会和个人投入,α3和α4分别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上式揭示了不同主体的卫生行业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我们以全国31个省份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数据拟合全国卫生生产函数模型。其中,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用各地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到的卫生行业收入中的财政拨款额表示,非政府投入用卫生行业收入中剔除了财政拨款额后的其它部分;经济增长用2004年各省份生产总值表示,劳动力投入用2004年各省份从业人员数表示;物质资本投入量指标用2004年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表示,由于在统计资料中还无法直接获得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为此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估算,估算中本文参考了李京文等人的资料[6]。

由于卫生生产函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使用OLS估计无法保证参数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估计法对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包含卫生投入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

R2=0.969,调整R2=0.967,F=444.115,Sig=0.000

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R2和调整R2都较高。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看,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即加大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在计量模型中包含的4个影响因素中,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弹性系数为0.338;其次为物质资本存量,弹性系数为0.313;位于第三位的是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弹性系数为0.2915,政府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2915个百分点;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弹性系数为0.1727。

四、结果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虽然我们实证分析了全国范围的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卫生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地区之间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征可能并不相同。为此,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重新考虑。而且,通过对不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影响其经济增长特征的考察,可以使各地区政府充分认识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利用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对(4)进行拟合,得到东、中和西部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模型均拟合较好,R2都超过0.96,且模型的参数均通过检验。

1.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3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且都是正向的。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8、0.561和0.292,即政府卫生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68、0.561和0.292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投入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增加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将显著地加快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提示我们,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对卫生行业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加快经济增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不适当地削减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投入,表面上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结果反而是降低了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

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中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比重在逐渐下降,卫生投入增长更多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投入。在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增长速度还不很快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来大幅度地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显然不很现实。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弹性系数明显超过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超过东部地区,因此,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有效途径。

2.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域特征明显

通过对相关变量弹性系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为0.561,其次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以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从区域自身的比较看,东部地区相同比例的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政府投入,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卫生行业的投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认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合理解释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设备较差、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当地居民对公共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基本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使得医疗卫生水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此时,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投资边际收益较高,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大。而对于东部地区来讲,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卫生服务水平也较高,居民对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因此由政府投入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投资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相对较低,公共卫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有了下降的趋势。这也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使所有人能够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对于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在变量选择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方面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高,投入规模应该作为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的起点。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东部地区,增加卫生政府投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仍低于东部地区,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及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十分不利。因此,在政府卫生投入方面我们必须有所改进。

1.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本文的分析表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投入产出比是可观的,不适当地削减政府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政府投入,从表面看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其结果却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行业的投入,提高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和GDP中的比重。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健康、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支撑,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7]。各级政府应把提供普遍和公平的医疗服务作为核心职责之一,明确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确保卫生支出的增长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加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和补偿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公共卫生和防疫机构从计划免疫、疾病监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转向提供有偿性的医疗服务,甚至对不少计划免疫内的项目也实行收费。这就直接导致享受公共卫生和防疫服务面的缩小,造成对全社会居民健康状况的危害。为此,政府应增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力争实现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由政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

3.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其次,加大卫生行业投入也是中、西部地区的迫切需要。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最为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饮食习惯不卫生现象比较普遍,卫生结构、床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卫生制度保障,相当数量的人会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困境。因此,现实情况也需要通过中央、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保健能力和水平。

4.加大对东部地区个人与社会卫生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政府投入,也就是说,相同比例的个人与社会的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而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和社会相对而言更具加大卫生投入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和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有机结合的筹资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的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5.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卫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平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从城乡看,全国最贫困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城市。资金、设备、医疗人员大部分投向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所占有的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城乡居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发展显然不利于社会成员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调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行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6,(3).

[2] 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3] 谭永生.中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的结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05,(6).

[4] 刘军民.公共财政下政府卫生支出及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4).

[5] 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6] 李京文,乔根森(美),郑友敬,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 Mayhew,Leslie.Health and Elderly Care Expenditure in an Aging World[R].IIASAWorking Paper RR-00-21.

[8]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林业重点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现状;建议;青海海晏

中图分类号 S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19-02

Analysi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onitoring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in Haiyan County

LI Qing-y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estry Bureau of Haiyan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Haiyan Qinghai 812200)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in Haiyan County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forestry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of Haiyan County.

Key words forestry key projec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status;suggestion;Haiyan Qinghai

海晏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东北部,西邻刚察,北接祁连、门源,东至大通、湟中,南抵湟源、共和,西南频临青海湖。东西宽85.7 km,南北长102.2 km。县政府所在地三角城镇距西宁90 km,全县国土总面积44.46万hm2。

海晏县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实施单位)辖2个镇4个乡和1个国营牧场,26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12个,共50个合作社。2013年全区总人口35 000人,9 537户,其中农业人口19 396人,非农业人口15 6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2013年全区共农业总产值15 54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 13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 44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0万元,林业产值32万元,牧业产值2 997万元。粮食总产值达到2 398 t,农民人均产量123.6 kg。海晏县财政收入68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 162.22元。

工程区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电力、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距西宁90 km,距海北州政府所在地西海镇13 km,315国道、青藏铁路贯穿县境,乡村道路、电力、邮电较为发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县。文化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现有学校2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3 654人,教职工2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群众生活和取暖能源来源不完全统计,城镇居民生活和取暖能源主要靠集中供暖、煤等约15 459人,农牧区生活和取暖主要靠煤、太阳能和自产的畜粪为能源约20 000人。

围绕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这一主题,通过对海晏县、近26个村(林场)、9537多个户进行跟踪监测,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真实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运行、政策执行情况,科学地评价工程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效果,以期为有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海晏县林业资源现状

1.1 林地分布

海晏县林地面积14.9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65%;非林地面积29.50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35%。林地中,有林地313.33 hm2,灌木林3.89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 560 hm2,未成林封育地9 433.33 hm2,苗圃地33.33 hm2,灌丛地2 946.67 hm2,宜林地9.45万hm2,分别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0.07%、8.74%、0.80%、2.12%、0.008%、0.66%、21.2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8%。生态产业方面优势:海晏县土地面积广阔,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先,全县牲畜达到144.28万头(只、匹),牧业渔业总产值的86.95%。

1.2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经营管理工作,主要以海晏县国有林场为主,主要管护对象是全县范围内分布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管护总面积5.22万hm2,其中,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区面积3.03万hm2,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80 hm2,另外,未纳入的面积2.152万hm2。

2013年森林资源管护情况:2013年填报工程森林管护面积3.03万hm2,其中灌木林地2.80万hm2,未成林地2 273.33 hm2。涉及全区7个乡镇场,共177个林班、1 217个小班。工程区共划分8个管护站,即:甘子河、拖勒、青海湖、三角城、哈勒景、金滩、水峡;11个管护点,即大水塘、沙岛、新泉、海东、东大、永丰、那日、海峰、三角城、哈勒景口、乌兰哈达;总管护人员74名,其中行政人员13名、事业编制人员17名,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27名,乡村护林员17名。行政与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工资总额98.52万元,由县财政支付作为地方配套,社会护林员年工资总额9.38万元,由天保资金支付。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财政资金投资及使用不到位

天保工程一期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林场职工工资的发放,20%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于地方财政拮据,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又难以落实,一些应建设项目无法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由于海晏县经济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影响工程任务完成,建议地方保证配套比例。

2.2 林牧矛盾突出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完全杜绝了天然林的采伐和占用林地的现象。但天保区是青海省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县份之一,草原面积24.15万hm2,各类牲畜46.28万头(只匹),不仅在宏观上包围着森林,而且在林区内部也占有很大面积,畜牧业的近期经济效益比林业高,且林地又都宜牧,在土地利用上的林木矛盾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局面,大面积的疏林、灌木林地被作为草场分配到户,分户承包,省政府禁牧令无法执行下去。在“二类调查”工作中,一经多方努力将绝大部分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以往的草地调整规划为林地,但在具体的林业生产中造林或封山育林的难度会很大,特别是造林后的管护难度更大[1-2]。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巩固林业成果,还应当重点解决管护问题。

2.3 管护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海晏县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乔木林面积小、灌木林面积大、树种结构单一、分布分散、点多面广。近几年,虽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护林工作的需要,各基层管护点及护林点大都处在非常遥远的深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无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简陋、营林设备十分落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紧急状态下,难以应对当前的局面。特别是护林防火工作,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加大,封育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冬春季节火险等级也随着上升,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加之防火道路不不畅等,给防护工作带来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3-4]。

2.4 人员多,业务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

工程区森林资源管护职工中,大多数职工是从企业调入或下岗后在就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差。特别是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目前管护队伍中林业技术人员仅1名,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林业生产人才奇缺,对森林资源保护管护、营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此,要求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林场职工的业务素质。

2.5 低效林比例大,森林生态防护效益不高,低效林改造任务重

低效林比例增大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树种单一,加之长期过牧、混交林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林分病虫害发生严重,自然枯死亡量较大,生长缓慢,稳定性与森林资源质量差,抗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能力弱。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水土流失控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效益差。全县有林地中低效林面积为120 hm2,占林地的37.28%,集中于黄水流域河谷两岸;灌木林中的低效林面积为2.91万hm2,占灌木林面积的75%,多数集中于北部查拉河两岸、包忽图、黄水流域河谷南北山一带。低效林改造刻不容缓。要求增设森林抚育和病虫害鼠害防治经费,确保森林资源健康有序发展[5]。

2.6 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多年来,海晏县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培育国家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林场还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森林资源只强调管护、对培育经营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虽然,国家、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距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去甚远。国有林场总体上仍未走出困境,与新时期林业和海晏县生态建设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相适应。

2.7 政社性人员情况

森林公安派出所是天保工程实施中的一支生力军,至目前天保工程政社性人员共23名,其中行政人员13名,事业编制人员10名。经费方面除县财政保障工资和天保工资工程投资资金6万元外,无其他渠道资金来源。与地方公安相比,装备十分落后,主要是车辆、通讯设备落后,刑勘设备单一,无痕检等刑侦工具,人员素质低等,办案条件差,破案率低,严重阻碍森林警察的规范执法。因此,应增加天保工程政社性费用补助的人员。

2.8 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缺口

由于县财政困难,只能维持保障职工工资发放,养老保险金支付缺口大,不能按时足额上缴。要求工程给予补助,弥补缺口。

2.9 档案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扩大规模,规范档案管理。以“二类调查”图形库和数据库为主,采取先进手段加强档案管理,充分利用配备的微机对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和基础数据,建立电子和网络化档案,实行森林资源管护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部门将加强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省天保工程“四到县”考核办法》,制定检查验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严格对管护人员进行奖罚,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强化工程意识,领导亲自抓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天字一号工程”,位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之首。根据海晏的实际,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每年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工程设计一定要及早进行,实地落实,因地制宜,确保天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宋立梅.森林的管护与造林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77,180.

[2] 李秀侠,冯荣芳.森林生态化经营模式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29-230.

[3] 黄江效,上官卉彦,吴一凡,等.惠安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江西农业学报,2014(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