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县域工业经济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篇1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篇2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业现状;竞争力;分析探讨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基础,就整个世界而言都可谓是石油化工的头号大国。但若与国际石油化工业来相比,不得不承认,我国当前的石油产业中任何一部分产业链,明显仍与其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差距。故此,文章将以竞争环境作为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加以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力图为我国石油化工业提供一些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中国石油化工业发展现状

(一)相关产业的发展被带动

从石油化工业以乙烯为龙头生产来看,其发展的趋势不仅带动了以乙烯下游为主的一些塑料加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等相关石油化工产业链的迅速活跃发展,引申地来看,就连冶金、建材、谁被制造以及通讯等等一系列与其挂钩的相关行业同时亦随之而相继崛起。由此可见,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势必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激活所有相关产业的齐头并进。为相关产业起到了较强的带动作用。

例如:一座年产1000万吨的炼厂,除了0.6~0.7万立方米的木材是基本必备材料,10万吨的钢材、8.5~9万吨的水泥同样必不可少。那么如此看来,无论是客观或主观,相应的机械设备、冶金以及建材等行业则势必将随之“活跃”起来。

(二)国内市场环境被优化

积极推进原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为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除了一些相关法规的先后颁发,国家还对原油配置进一步加强管理,并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来坚决取缔土法。在实现成品油的集中批发的基础上,不仅对其流通秩序进行了有效的维护,还将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加以整顿。

石油化工业促进了市场环境,而市场又为石油化工业营造出公平的环境,积极推进原油,还使其价格与国际接轨。

(三)原油输转体系

基于时下原油进口量的持续加增,我国已于近年来,对原油的输转设施方面的建设工作着力加大了改进的措施。规模已初步显形,输转系统亦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1)原油接卸工作:以10万吨和20万吨以下的多个不同等级的原油码头子,近年来已沿海地区建立形成。2003年至今,原油码头已经延展向其他各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10万吨以上泊位的原油,已达1.35亿吨的接卸能力。

(2)原油陆上输转设施:我国原油在多达16800公里的管线总长度上,其中90%以上为管道运输所占的比例。故此,网路化也因为原油运输管道化的实现而基本形成。一方面解决老了原油进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奠定了利于原油输运成本降低的基础保障。

三、中国石油化工业竞争环境分析

我国石油化工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强劲对手跨国公司以及周边石油化工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些国家所构成的市场压力。

(1)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业在一些跨国公司加快重组改制的影响下,竞争力度更是与日俱增。规模兼并联合重组的大调整,使得这些大型公司在国际地位上成为一只离弦的箭矢,无疑为中国石油化工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对垒。

世界石油化工业产值,30%以上都掌握在世界的几大主要石油跨国公司的手中。若以世界为基准的化,这些跨国公司的贸易量与直接投机金额如今已占据了1/3的惊人比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技术的先进程度上,80%的拥有值更是令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国家望尘莫及。

占据世界32%的石油产品销售量的,主要包括世界前四大是石油化工公司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以及BP 和英荷壳牌,其中炼油能力约占世界的19%。21世纪石油化工业的世界竞争格局,必然会因为这些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的战略而备受重大的影响,且中国石油化工业必然连带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2)从近年来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石油化工业参差不齐地悉数崛起和持续不紊的发展势头来看,无疑将对我国石油化工业市场机构造成不容忽视的压力竞争。自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周边地区国家的石油化工业开始呈现出迅速且持续性的产能的扩张。故此,作为世界石化产品最大进口国的中国,势必将令这些周边地区国家有的放矢地把市场目标聚焦而来。

特别是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石化工业于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更是令人喟叹。许多产品的年消费已超过了15%的平均值,且市场需求已经远远承载不了这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进而一些关键产品导致大量供应过剩的现象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后,原本还是石化产品与石油成平的净进口国的印度,瞬间乾坤大逆转,摇身成为世界净出口国。

此外,石化工业的发展热潮中,以沙特阿拉伯、伊朗、卡塔尔、科威特等为代表的一些中东地区国家也相继投入了拓展开发的队伍中。在2001年的1400kt/a到2006年时倍增2800kt/a的数值中,这些向外出口的产品,其中绝大部分都被中国市场所容纳。

中东凭借其低成本的油气资源优势和引进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建设的外向型石化装置, 势必加剧世界石化业的竞争。

在基于油气资源低成本的优势和先外向型装置的积极引进,为石化业的世界市场无疑注入了一股新的竞争力量。将世界市场的羹汤,铆足劲地往自己杯中瓜分。

四、保证战略开发的正常实施应采取的策略

(一)将对国际市场,积极且充分地应用国际资源

从预测资源量和石油产量上来看,尽管我国目前于世界位居第十与第五,但在我国石油资源环节,储量增长缓慢而致使的储量置换率较低也一直都是最为显著的诟病。石油供需上存在的矛盾化,是激发中国石油企业步伐必须迈向海外市场的首要前提。所以,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低廉成本的优点是我国必须要汲取和利用的。这不仅能活跃起国内的石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是走向国际市场的唯一战略。

(二)以维护石油安全为目的,积极加大战略储备建立

随着今年来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对垒情势的接连横生,所以对于石油这一重达产业的安全保护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不可忽视且必须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故此,许多国家或地区,在石油的战略储备上已基本建立形成。特别是韩国,尤为重视恐怖袭击事件后的情势。对于石油的储备,他们几乎竭尽所能地从最大限度上加强。所以,推己及人地反思我国石油业的行情,供给依赖进口的定局则更需要储备的建立,且势在必行。

(三)发展规模经济, 加强合资合作

我国若想实现低成本战略的发展形势,就必须从大型化装置的建设,以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式来实现,这是最好的途径。除此之外,从一些跨国公司近年来以“圈地”运动,对我国石化企业发展形成“技术壁垒”情势来看,加强合资合作与技术上的创新建设则更加刻不容缓。

五、结语

纵观时下,我国的石油化工业发展,无论规模或是基础,其空间的提升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单就乙烯,我国现阶段的成产能力已于世界各个大国中位居第五。除此之外,就连合成树脂与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都分别位居世界的第六和第四位。最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合成纤维能力位居世界所有大国的第一位。虽则,我国现已享有世界石油化工业大国的号称,但在化工产品的供应中,不难看出仍存在一部分值得考量的缺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卫生行业;经济增长;政府投入;经济普查

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82-07

一、切入角度:区域而非全国

按照经济普查的行业分类,卫生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任何经济中,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作经验、正规教育及培训外,卫生保健的作用也相当明显。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归功于居民健康;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0%―40%的亚洲经济奇迹源于居民健康。

近年来,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杜乐勋(2001)使用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卫生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卫生服务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比教育投资差,而比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好。苗俊峰(2006)利用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互馈效应,公共卫生支出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但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公共卫生支出有太多增长。刘勇政、张坤(2008)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1981―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作为非直接的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其具有的间接性生产性投资特点又使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2-3-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切入角度过于宏观。现有的研究多从全国角度进行分析,但中国地区间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差异较大。以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例,2004年,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最高的广东省投入额为43.12亿元,投入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为2.81亿元,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最高的北京市,为2 270.73元,而投入最低的贵州省,仅为144.25元,人均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统计总体的统计特征时,往往会因为组间差异的抵消而扭曲统计总体的本来面貌。因此,从统计总体上显示出来的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可能被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不是从全国的角度,而是从分区域角度讨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数据的利用问题。中国的首次经济普查是在2004年开展的,由于此前的数据是未经经济普查调整的资料,因此,数据不够全面。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使数据更为客观。本文采用经济普查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此外,已有研究成果大都使用常规统计资料而非经济普查资料。经济普查资料与常规性统计资料相比的优势是分组更细、样本更全,这又保证了资料的可信性与全面性。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而非常规性的统计资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二、解释变量:规模而非人均

在研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总投入规模为切入点,还是以人均投入为切入点。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有人选用总投入规模指标,有人选用人均投入指标,从表面看,这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既然都是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那么,为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指标,而不选另一个指标,大多数研究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即使有的研究做了说明,也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没有进行统计上的检验,为此,本文首先探讨指标选择的机理。

1.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差异的检验

卫生行业属于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其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卫生行业服务效率,又可以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东、中和西部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强度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强度小。2004年,政府投入偏多的省份是广东、北京和山东,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9.89%、7.77%和5.88%。政府投入偏少的省份是和宁夏,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0.70%和0.65%。

从总体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似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需要进行统计检验。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总体均值。

我们对上述假设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p值=0.02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从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均值大小看,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大,那么从统计角度看,三者是否存在递增的趋势呢?

我们设定假设:

H0:M1=M2=M3;H1:M1≤M2≤M3。

这里,M1、M2、M3分别为西、中和东部地区中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额的中位数。

检验采用Jonkheere-Terpstra检验。

首先,设Uij=样本i中观察值小于样本j观察值的对数=#(Xik<Xji,k=1,2,…,ni,l=1,2,…,nj),这里,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察值,i=1,2,3。然后,对所有的Uij在i<j范围内求和,就得到了Jonkheere-Terpstra统计量J。

通过对东、中和西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数据的比较,得到U12=68,U23=69,U13=92以及J=229。由于样本较大,无法获得精确分布的临界值,故采取正态近似:

Z=J-(N2-∑ki=1n2i)/4[N2(2N+3)-∑ki=1n2i(2n+3)]/72(1)

利用(1)得到Z=5.966,p值=0.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西、中和东部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确有递增趋势。

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西、中和东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者依次递增。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过少,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过大,这样的财政分权显然不利于中国卫生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结构失衡。特别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且地区差距非常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偏低,因此,地方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必然要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卫生服务投入大、产出小,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更重视生产性财政支出,轻视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这也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卫生支出规模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的检验

进一步,我们检验在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之后,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

在检验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p值=0.1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充分理由拒绝原假设,即东、中和西部地区在人均政府投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说明三个区域从整体上看差异不显著,但不代表两两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从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看,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支出最高,为631.6元,西部地区次之,为458.4元,中部地区最低,为270.36元。故很可能出现东、中部地区差异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的情况。

为此,我们设定假设:

n1和n2分别为两个样本容量,S21和S22分别为样本标准差。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1.893,自由度为10.95,p值为0.08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我们再设定假设:

H0:μ西部=μ中部;H1:μ西部与μ中部不全相等。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2.077,自由度为15.739,p值为0.05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西、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3.对检验结果的讨论

上述检验与我们一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整体实力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会因此而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人均政府投入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之间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的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造成的,整体上看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中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和新疆,而其他地区相差并不明显。因此,从统计意义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主要表现为规模差异,而不是人均水平的差异。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在区域卫生行业政府

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中应该以投入规模作为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变量。

三、模型设计:卫生生产函数的建立

在目前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规模差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为了度量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创造性地应用生产函数,提出了卫生生产函数,并以此函数作为实证分析工具。

设初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这里,Y、K和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α1和α2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A为效率参数,表示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不仅包括地区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和跨时间的影响,还包括那些不可度量的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增加投入,可以促进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劳动力质量,也就相当于使初始劳动力的投入量按一定比例增加[5],因此,可以把劳动力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与卫生投入E的乘积,并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之后得到: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3)

为了考察卫生行业不同投入主体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将卫生行业投入分解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两部分。这样,就得到了卫生生产函数模型: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1+α4LnE2+ε(4)

其中,E1表示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E2表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即社会和个人投入,α3和α4分别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上式揭示了不同主体的卫生行业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我们以全国31个省份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数据拟合全国卫生生产函数模型。其中,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用各地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到的卫生行业收入中的财政拨款额表示,非政府投入用卫生行业收入中剔除了财政拨款额后的其它部分;经济增长用2004年各省份生产总值表示,劳动力投入用2004年各省份从业人员数表示;物质资本投入量指标用2004年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表示,由于在统计资料中还无法直接获得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为此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估算,估算中本文参考了李京文等人的资料[6]。

由于卫生生产函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使用OLS估计无法保证参数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估计法对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包含卫生投入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

R2=0.969,调整R2=0.967,F=444.115,Sig=0.000

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R2和调整R2都较高。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看,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即加大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在计量模型中包含的4个影响因素中,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弹性系数为0.338;其次为物质资本存量,弹性系数为0.313;位于第三位的是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弹性系数为0.2915,政府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2915个百分点;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弹性系数为0.1727。

四、结果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虽然我们实证分析了全国范围的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卫生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地区之间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征可能并不相同。为此,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重新考虑。而且,通过对不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影响其经济增长特征的考察,可以使各地区政府充分认识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利用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对(4)进行拟合,得到东、中和西部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模型均拟合较好,R2都超过0.96,且模型的参数均通过检验。

1.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3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且都是正向的。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8、0.561和0.292,即政府卫生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68、0.561和0.292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投入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增加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将显著地加快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提示我们,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对卫生行业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加快经济增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不适当地削减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投入,表面上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结果反而是降低了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

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中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比重在逐渐下降,卫生投入增长更多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投入。在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增长速度还不很快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来大幅度地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显然不很现实。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弹性系数明显超过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超过东部地区,因此,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有效途径。

2.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域特征明显

通过对相关变量弹性系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为0.561,其次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以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从区域自身的比较看,东部地区相同比例的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政府投入,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卫生行业的投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认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合理解释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设备较差、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当地居民对公共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基本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使得医疗卫生水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此时,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投资边际收益较高,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大。而对于东部地区来讲,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卫生服务水平也较高,居民对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因此由政府投入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投资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相对较低,公共卫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有了下降的趋势。这也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使所有人能够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对于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在变量选择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方面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高,投入规模应该作为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的起点。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东部地区,增加卫生政府投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仍低于东部地区,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及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十分不利。因此,在政府卫生投入方面我们必须有所改进。

1.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本文的分析表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投入产出比是可观的,不适当地削减政府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政府投入,从表面看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其结果却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行业的投入,提高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和GDP中的比重。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健康、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支撑,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7]。各级政府应把提供普遍和公平的医疗服务作为核心职责之一,明确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确保卫生支出的增长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加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和补偿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公共卫生和防疫机构从计划免疫、疾病监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转向提供有偿性的医疗服务,甚至对不少计划免疫内的项目也实行收费。这就直接导致享受公共卫生和防疫服务面的缩小,造成对全社会居民健康状况的危害。为此,政府应增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力争实现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由政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

3.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其次,加大卫生行业投入也是中、西部地区的迫切需要。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最为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饮食习惯不卫生现象比较普遍,卫生结构、床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卫生制度保障,相当数量的人会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困境。因此,现实情况也需要通过中央、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保健能力和水平。

4.加大对东部地区个人与社会卫生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政府投入,也就是说,相同比例的个人与社会的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而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和社会相对而言更具加大卫生投入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和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有机结合的筹资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的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5.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卫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平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从城乡看,全国最贫困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城市。资金、设备、医疗人员大部分投向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所占有的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城乡居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发展显然不利于社会成员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调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行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6,(3).

[2] 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3] 谭永生.中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的结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05,(6).

[4] 刘军民.公共财政下政府卫生支出及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4).

[5] 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6] 李京文,乔根森(美),郑友敬,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 Mayhew,Leslie.Health and Elderly Care Expenditure in an Aging World[R].IIASAWorking Paper RR-00-21.

[8]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林业重点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现状;建议;青海海晏

中图分类号 S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19-02

Analysi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onitoring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in Haiyan County

LI Qing-y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estry Bureau of Haiyan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Haiyan Qinghai 812200)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in Haiyan County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forestry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of Haiyan County.

Key words forestry key projec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status;suggestion;Haiyan Qinghai

海晏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东北部,西邻刚察,北接祁连、门源,东至大通、湟中,南抵湟源、共和,西南频临青海湖。东西宽85.7 km,南北长102.2 km。县政府所在地三角城镇距西宁90 km,全县国土总面积44.46万hm2。

海晏县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实施单位)辖2个镇4个乡和1个国营牧场,26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12个,共50个合作社。2013年全区总人口35 000人,9 537户,其中农业人口19 396人,非农业人口15 6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2013年全区共农业总产值15 54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 13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 44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0万元,林业产值32万元,牧业产值2 997万元。粮食总产值达到2 398 t,农民人均产量123.6 kg。海晏县财政收入68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 162.22元。

工程区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电力、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距西宁90 km,距海北州政府所在地西海镇13 km,315国道、青藏铁路贯穿县境,乡村道路、电力、邮电较为发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县。文化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现有学校2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3 654人,教职工2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群众生活和取暖能源来源不完全统计,城镇居民生活和取暖能源主要靠集中供暖、煤等约15 459人,农牧区生活和取暖主要靠煤、太阳能和自产的畜粪为能源约20 000人。

围绕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这一主题,通过对海晏县、近26个村(林场)、9537多个户进行跟踪监测,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真实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运行、政策执行情况,科学地评价工程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效果,以期为有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海晏县林业资源现状

1.1 林地分布

海晏县林地面积14.9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65%;非林地面积29.50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35%。林地中,有林地313.33 hm2,灌木林3.89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 560 hm2,未成林封育地9 433.33 hm2,苗圃地33.33 hm2,灌丛地2 946.67 hm2,宜林地9.45万hm2,分别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0.07%、8.74%、0.80%、2.12%、0.008%、0.66%、21.2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8%。生态产业方面优势:海晏县土地面积广阔,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先,全县牲畜达到144.28万头(只、匹),牧业渔业总产值的86.95%。

1.2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经营管理工作,主要以海晏县国有林场为主,主要管护对象是全县范围内分布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管护总面积5.22万hm2,其中,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区面积3.03万hm2,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80 hm2,另外,未纳入的面积2.152万hm2。

2013年森林资源管护情况:2013年填报工程森林管护面积3.03万hm2,其中灌木林地2.80万hm2,未成林地2 273.33 hm2。涉及全区7个乡镇场,共177个林班、1 217个小班。工程区共划分8个管护站,即:甘子河、拖勒、青海湖、三角城、哈勒景、金滩、水峡;11个管护点,即大水塘、沙岛、新泉、海东、东大、永丰、那日、海峰、三角城、哈勒景口、乌兰哈达;总管护人员74名,其中行政人员13名、事业编制人员17名,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27名,乡村护林员17名。行政与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工资总额98.52万元,由县财政支付作为地方配套,社会护林员年工资总额9.38万元,由天保资金支付。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财政资金投资及使用不到位

天保工程一期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林场职工工资的发放,20%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于地方财政拮据,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又难以落实,一些应建设项目无法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实施。由于海晏县经济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影响工程任务完成,建议地方保证配套比例。

2.2 林牧矛盾突出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完全杜绝了天然林的采伐和占用林地的现象。但天保区是青海省以主要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县份之一,草原面积24.15万hm2,各类牲畜46.28万头(只匹),不仅在宏观上包围着森林,而且在林区内部也占有很大面积,畜牧业的近期经济效益比林业高,且林地又都宜牧,在土地利用上的林木矛盾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局面,大面积的疏林、灌木林地被作为草场分配到户,分户承包,省政府禁牧令无法执行下去。在“二类调查”工作中,一经多方努力将绝大部分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以往的草地调整规划为林地,但在具体的林业生产中造林或封山育林的难度会很大,特别是造林后的管护难度更大[1-2]。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巩固林业成果,还应当重点解决管护问题。

2.3 管护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海晏县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乔木林面积小、灌木林面积大、树种结构单一、分布分散、点多面广。近几年,虽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护林工作的需要,各基层管护点及护林点大都处在非常遥远的深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无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简陋、营林设备十分落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紧急状态下,难以应对当前的局面。特别是护林防火工作,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加大,封育区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冬春季节火险等级也随着上升,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加之防火道路不不畅等,给防护工作带来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3-4]。

2.4 人员多,业务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

工程区森林资源管护职工中,大多数职工是从企业调入或下岗后在就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差。特别是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目前管护队伍中林业技术人员仅1名,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林业生产人才奇缺,对森林资源保护管护、营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此,要求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林场职工的业务素质。

2.5 低效林比例大,森林生态防护效益不高,低效林改造任务重

低效林比例增大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树种单一,加之长期过牧、混交林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林分病虫害发生严重,自然枯死亡量较大,生长缓慢,稳定性与森林资源质量差,抗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能力弱。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水土流失控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效益差。全县有林地中低效林面积为120 hm2,占林地的37.28%,集中于黄水流域河谷两岸;灌木林中的低效林面积为2.91万hm2,占灌木林面积的75%,多数集中于北部查拉河两岸、包忽图、黄水流域河谷南北山一带。低效林改造刻不容缓。要求增设森林抚育和病虫害鼠害防治经费,确保森林资源健康有序发展[5]。

2.6 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多年来,海晏县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培育国家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林场还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森林资源只强调管护、对培育经营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虽然,国家、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距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去甚远。国有林场总体上仍未走出困境,与新时期林业和海晏县生态建设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相适应。

2.7 政社性人员情况

森林公安派出所是天保工程实施中的一支生力军,至目前天保工程政社性人员共23名,其中行政人员13名,事业编制人员10名。经费方面除县财政保障工资和天保工资工程投资资金6万元外,无其他渠道资金来源。与地方公安相比,装备十分落后,主要是车辆、通讯设备落后,刑勘设备单一,无痕检等刑侦工具,人员素质低等,办案条件差,破案率低,严重阻碍森林警察的规范执法。因此,应增加天保工程政社性费用补助的人员。

2.8 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缺口

由于县财政困难,只能维持保障职工工资发放,养老保险金支付缺口大,不能按时足额上缴。要求工程给予补助,弥补缺口。

2.9 档案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扩大规模,规范档案管理。以“二类调查”图形库和数据库为主,采取先进手段加强档案管理,充分利用配备的微机对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和基础数据,建立电子和网络化档案,实行森林资源管护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部门将加强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省天保工程“四到县”考核办法》,制定检查验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严格对管护人员进行奖罚,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强化工程意识,领导亲自抓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天字一号工程”,位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之首。根据海晏的实际,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每年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工程设计一定要及早进行,实地落实,因地制宜,确保天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宋立梅.森林的管护与造林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77,180.

[2] 李秀侠,冯荣芳.森林生态化经营模式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29-230.

[3] 黄江效,上官卉彦,吴一凡,等.惠安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江西农业学报,2014(1):106-110.

篇6

关键词:功能集群;制造业集群;升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73-02

虽然对功能集群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功能集群升级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机制等理论问题已逐渐成为新研究领域。浙江省义乌市专业市场数量之多、产业集群分布之广,在国际上非常罕见,经济发展史上也前所未有。这是一种巧合,还是背后有某种机制支撑?若二者具有某种联系,其相互作用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功能集群、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以及两者之间良好互动机制形成的理论依据

专业化的高端服务体系对于制造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至关重要,波特模型中两个因子都指向专业化的支撑体系。许多研究也都明确指出,区域服务业的结构和特征显著地影响到了集群吸引企业的能力,而大量的本地需求则可以极大促进本地服务提供者的发展(波特,2000)。实践表明,为某一发展良好的集群量身定做的、有紧密联系的,以改善其微观商务环境为目标而建立的专业化、功能性的服务集群往往比创立新的服务集群要成功很多(Ketels,2004)。国内理论界认为,专业市场是一种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销售网络。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往往与一个或多个专业市场群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如绍兴有纺织产业集群和中国轻纺城,嵊州有领带产业集群和领带商品城,义乌有各类小商品产业集群和中国小商品城等。目前,仅浙江省就有4 000多个专业市场,其中交易值超过1亿元的有223个(孙振明,2008)。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诸如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广东省的“专业镇”以及北京中关村等生产专业化集中现象。此后,中国地理学家引入西方的产业集群理论,对这些制造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研究。中国已有160个大中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有数千个,且大多数行业中都有了产业集群的存在(孙艳,2005)。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然而中国大多数集群与西方以技艺、创新和时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群有很大差异,多集中于供应链下游,而且各地同质化的竞争正不断引致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功能锁定、成本无限压缩,给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大多产业集群只能算是“准集群”,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

二、义乌功能集群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篁园小商品市场形成的初期,几乎得不到当地相关产业的支持,只有非常少的市场经营户开始建立家庭小作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专业市场越来越具有共享式交易平台的功能,义乌本地的制造业开始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各类专业市场的设立为物美价廉的小商品提供了一条销往全国的便捷途径,更多商贸企业或经商户为实现工贸一体而选择进入制造业,导致义乌优势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义乌市场依托开明政府的正确引导,在市场经济自发的大力助推下以专业市场转型迅速带动制造业集群升级,逐渐发展为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物流服务等在内的专业市场集群。反过来,随着义乌制造业集群紧跟时展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各类专业市场更加繁荣,不断将义乌市场复制到全国各地,170多万种义乌商品甚至在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义乌已经成为全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平台以及小商品海洋和国际流行信息的集散中心。当前,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全面应用,义乌市正在努力淡化早期的单一商品集散和交易场所特征,力求实现货物流通与实体市场的逐渐剥离,从而将义乌市场打造为以供应链为内核的全覆盖功能集群。与此同时,近年来义乌市正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发展和扶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实业洼地”。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函[2011]22号),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该方案的顺利获批把义乌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这必将进一步提升义乌市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推动义乌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同时也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对义乌市的工业发展以及企业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恰逢“十二五”开局之际,在提升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引导其由经营户自发办厂走向全面规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与制造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相对于多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在全球均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义乌专业市场群而言,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功能集群明显领先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义乌的制造业集群仍有明显不足:一是总体来看,制造业集群发展仍然在走低端路径,在义乌本地投资建设的绝大多数制造业基地技术含量偏低,集中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较弱;二是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是中小企业的盲目扎堆建设,具体表现为产业领域或分工环节的重复建设突出,并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相互支撑。

三、义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功能集群的互动机制分析

义乌模式的显著特点主要在于以种类丰富的小商品专业市场群为龙头,以周边相关制造业集群为坚强后盾,以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助推力量,通过专业化市场集群的创建、发展及升华来有力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义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功能集群的互动机制分析中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一方面如何围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高要求,通过功能集群的资源优化,为义乌市场的国际贸易增长模式转变找到新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如何在新的背景下继续推动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真正实现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预期目标。

作为初具雏形的功能集群,义乌的专业市场群具有成本低、种类全、充分竞争和国际化特征明显等优点,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不断催生相应的地方产业集群:首先,在制造业集群初建时期,专业市场作为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服务平台,使得制造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便捷渠道,并在短期内低成本扩大产销规模,专业市场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促进了制造业集群中的优势生产企业及贸易集群内的优质经销商在各自领域的专业化;其次,随着专业市场的爆炸式发展及相关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市场逐渐演变为包括采集信息、比较价格、展示商品、物流服务、市场采购等多样化服务在内的功能集群,同时义乌专业市场群内的激烈竞争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形成了高强度的倒逼机制,即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大挤压了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

总之,在义乌功能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多年互动影响中,专业市场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不断拉动和实现义乌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同完善和升级。

四、义乌制造业集群调整的战略与对策建议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功能集群的各种优点,尽快建立其对义乌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培育的倒逼机制,加快义乌市从目前低级的准集群发展到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创新性产业集群,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义乌市先进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发展。(1)制定和实施品牌及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引导优势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积极探索以企业、行业和专业市场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频繁开展知识产权在义乌各专业市场的宣讲和执法专项行动。 (2)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切实改善义乌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均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为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二,提升工业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一是加快以义乌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和提升现有制造业布局;二是进一步做强做大针织袜业、饰品、玩具、工艺品、拉链等优势产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是扶持并引导特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尽快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将产业链向创意、研发等领域延伸,增强产业的凝聚力和区域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 Ketels Christian.All Together Now FDI Magazine[J].June 2004.

[2] Poter,Michael.Locations,Clusters,and Company Strategy,in Chapter 13,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 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9).

[4] 孙艳.产业集群:中国区域经济加速器[J].海内与海外,2005,(11).

[5] 孙振明,马丁·佩里.产业集群与中国专业市场分类[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 溯源 路径 归宿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政研会2012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HBSZKT-201201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2SH031)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和领导干部工作复杂性的加剧,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而县处级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正处于矛盾和压力的夹心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各个单位的执政效能。因此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调查分析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状况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现实课题。本研究从心理工作环境和职业倦怠的视角对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这对于优化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工作环境,维护其心理和谐与健康、提升中层干部的执政效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心理工作环境和职业倦怠的概念与评定

心理工作环境又称为职场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个体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包括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压力、工作自主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外在付出与回报失衡状况、内在投入程度以及在工作中获得的支持程度等。本研究主要依托“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和“付出—回报失衡模型”两个理论框架,采用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两个问卷来测量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支持、外在付出、工作回报和内在投入六个方面的心理工作环境的特性。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工作耗竭和职业枯竭等,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由于个人感知到的资源和现实要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个人资源持续消耗,从而引发的身心疲惫、精力耗竭为特征的心理与行为症状。本研究主要依据“Maslach三维度理论模型”,采用CMBI职业倦怠量表来测量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缺乏成就感三方面的职业倦怠的特性。

二、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总体状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共有315名,均为来自河北省委党校不同班次的学员。其中男性220名,女性95名;年龄范围为35~59岁,平均年龄为46±8岁;职位分布为处级正职180名,处级副职135名;单位性质分布为政府机关126名,事业单位112名,企业77名。

按照“付出—回报失衡模型”理论,外在付出与工作回报的关系决定了心理工作环境的性质,二者的比值R可以直接评价心理工作环境的性质。比值R>1表示付出回报失衡,处于不良心理工作环境;R≤1表示付出小于或等于回报,处于良好心理工作环境。本研究发现,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比值大于1的占总样本量的48%,即有近一半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反映感受到较大工作压力,感到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这可能是由于受个人因素和职业特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中层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产生了付出回报失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工作环境,使他们处于不良心理工作环境。

按照“工作要求—控制模型”理论,心理工作环境的性质由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的关系所决定,由此,可以把心理工作环境分为四型:高压力工作型、积极工作型、低压力工作型和消极工作型。其中处于高压力工作型的个体归属为处于最差心理工作环境;而处于积极工作型的个体归属为处于最优心理工作环境。本研究发现,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中有10%的人员为高压力工作型,28%的人员为积极工作型,49%的人员为消极工作型,13%的人员为低压力工作型。由此可见,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中有10%的人员处于最差心理工作环境,有28%的人员处于最优心理工作环境,即有10%的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反映职业压力较大,个体处于高压力、高紧张状态,而28%的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处于“有益压力”之下,个体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由具体分型上可知,有近50%的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在低压力工作之下缺乏自主性,处于被动的消极工作状态,因此适当提高工作要求,施以有益压力,着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自主性,是优化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的路径之一。

三、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依据“Maslach三维度理论模型”,职业倦怠分为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4个水平。本研究发现,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总体处于中度职业倦怠水平。在个体检出率方面,有90%的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出现了职业倦怠,其中51%的县处级干部处于重度倦怠状态,而处于轻度倦怠和中度倦怠的县处级干部占总样本量的18%和21%;只有10%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处于零倦怠状态。这表明河北省县处级领导干部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一半以上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处于重度倦怠状态,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四、对策和建议

1.有针对性地加大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研究力度

心理工作环境是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对于组织和个体保持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本研究所揭示的近半数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处于不良心理工作环境,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为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更大范围的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调研,全面了解当前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通过必要的辅导帮助领导干部自主认识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增强寻求必要的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其次,培训领导干部积极学习心理调适的技巧,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能够对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最后,建议有关部门在例行的干部体检中把心理健康纳入体检项目,定期测试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节,以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处于良好的心理工作环境之中。

3.积极营造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主导力量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发挥社团组织的独特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领导干部职业倦怠,营造和谐的心理工作环境。

篇8

【关键词】债务期限结构 经营业绩 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择了2000年12月31日以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公司作为原始样本公司,并对这些公司进行了连续6年的数据考察,即从2000年到2005年建立一个原始样本数据库。样本的确定原则:(1)由于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通常是基于生存状况正常的公司,而特别处理类公司的生存状况显然已经发生异常,因而剔除了截至2005年12月31日前所有带有pt、st、*st标志的样本公司;(2)由于外资股与公众a股相比,受到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外资市场的 发展 程度,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剔除了b股和h股公司;(3)不考虑 金融 类上市公司,这是鉴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自身特性而将之剔除于样本外。经过选取后,本文最终选定的样本公司为55家,连续六年共330个观测记录。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来源于

四、研究结论

(一)从以上的回归估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参数都能在较高的置信度下通过检验,仅有个别年份的个别参数不显著或者没有通过检验,这不影响模型的整体回归结果,大部分的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基本达到预期水平。

(二)由拟合优度可以看出,债务期限结构对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四个指标的解释能力不同,从总体上看,债务期限对总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净资产收益率,然后是每股收益,最后是主营业务增长率。

(三)从全部四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由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显著的还是不显著的,其结果的符号均是统一的。流动负债率对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均有负向影响作用,对主营收入增长率由正向的影响作用;而长期债务比率对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收入增长率都有正向影响作用。

(四)分析全部四个模型中两个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知道,所选的两个自变量对四个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由模型一、模型二的系数可以知道,流动负债率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作用要强于长期债务比率;而流动负债率和长期债务比率对每股收益和主营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基本差不多,差别不明显。

五、提出建议

从本文的总体分析来看,债务期限结构对 企业 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也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我国债务市场的 发展 。企业选择合理的债务结构必须有发达的企业债务市场作支撑,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的基础环境。债务市场不仅为债权、债务提供了放债、举债的场所,而且,在统一的债务市场中使债权方和债务方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债务成本与债务风险、债务约束和债务流动性的比较,使债务结构更趋于优化。

(二)改变企业债务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单一类型,开辟新的债务融资渠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银行借款融资占绝对地位,几乎不存在国外大量使用的公司债券和租赁等融资形式。因此,政策和融资环境都应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尽可能的发行公司债券。

(三)改变债务期限结构中的短期债务融资倾向,鼓励发行中长期债券。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安排应当兼顾成本相对较低的中长期债券融资,充分发挥企业债券的治理作用。

参考 文献 :

[1]袁卫秋.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微探.财会通讯,2006,(10).

篇9

(一)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协调同步。因此,国税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和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服务经济发展,都是国税部门的天职,都应坚定不移、旗帜鲜明。

(二)要牢固树立法治税收观。国税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税收执法权力,坚决维护税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法征税,倡导诚信纳税,提高公民的税法遵从度,营造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因此,坚持依法治税,推进依法行政,是国税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要牢固树立公平税收观。要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在税收立法中合理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税收执法中对所有纳税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加强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从实体和程序上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法定权利。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是社会公平本来含义之一。税收公平不仅是指它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而且也应包括征纳双方在上述意义上的公平。

(四)要牢固树立民本税收观。只有以民为根本,服务于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要求,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把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作为第一准则,竭诚为经济社会、广大纳税人和人民群众服务。这样,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得以体现,税收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要牢固树立和谐税收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树立和谐税收观念,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现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国税部门要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大力构建和谐国税,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维护干部队伍和谐氛围,推进国税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要加大组织税收收入的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实现税收与经济良性循环增长的机制,确保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政府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是一个贫困山区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从国税税源结构看,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税收为主,税收征管难度较大。针对此,近年来**县国税局积极探索行业税收管理,对茶叶、建材、药材等季节性税收实施分类控管,加大重点税源控管力度,减少了税收流失,促进了全县国税收入稳定增长。2005-2007年,全县累计组织国税收近1.3亿元,年均增长15%。

(二)加强税收经济分析,为政府经济决策当好参谋。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强税收形势和税源状况的调查分析,为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当好参谋,更好地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就**县来讲,应针对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实际情况,建议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做文章,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茶叶、丝绸、药材等加工企业。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搞好经济开发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资本流向**,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工业经济规模,着力培养一批新的经济税源增长点。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要继续推进“五五”普法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税法宣传月活动,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要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执法上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下大力气解决在基层税收工作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要坚持公正公平执法,对各类纳税人都坚持一视同仁,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对纳税信用等级被评定为a级的纳税人,两年内免予检查;入户检查实行统一稽查

篇10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好转、氛围浓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立足阳曲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太原市北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县连续几年来以项目为重点,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贡献较大,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工业企业8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今年1-8月份,我县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137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87%;工业增加值3133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33%,完成税金11004.4万元,其中三兴煤碳气化上缴税收2303.7万元,龙辉煤碳气化上缴税收4852.1万元,新东方铝业上缴税收3366.4万元,焦化、铝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纳税大户。焦碳产量5763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水泥产量14743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6%,铝锭产量5217吨,为上年同期的16.16%,金属镁产量4731吨,为上年同期的13.23%,铜材产量3773吨,为上年同期112.76%,铝厂新线全部投入运营,预计产量将持续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壮大,以铝业、焦化、铜业、金属镁等为龙头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构想,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已形成了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煤炭化工、食品药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新企业不断落户,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态势,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新上项目有所增加,企业技改取得了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新上了金威镁业、锦宏钢结构、隆盛福晋管业、炉业公司、金圆特种水泥、水煤浆、威特美肉食品、太阳神乳业、仿瓷涂料等个项目,另外龙辉煤气化、三兴化工、顺天生物制药、旭美薯业、北白水泥、百城钢铁、汉波食品、永鑫锻造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扩建,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相继立项、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阳曲工业发展的后劲,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五)加强节能减排增效,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不断加速环境整治,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到现在为止,有11家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它们是旭美薯业、广厦水泥、派达铜业、瑞明乳业、北白水泥、铁猫水泥、三兴煤气化、昌欣镁业、龙辉煤业、易威镁业、汉波食品。视察中,委员们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人们原来印象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做的非常好,所到之处令委员们耳目一新,感受了现代化企业的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环保方面节能减排还不全面、不彻底;五是新上项目、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占地、资金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六是交通滞后、原料紧缺、一些水泥企业矿山手续难以办理,已经给部分支柱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我县工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必须立足我县县情,扬长避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智决断;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开拓进取;必须树立超前意识,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县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难以实现。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面加强工业化,才能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非农劳动力转变,才能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只有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扩张、上档、增效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广泛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宣传“工业强县”战略思想,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惠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工业经济“六个转变”

1、在总量扩充上下功夫,实现由量小低效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应积极把握好一个量的问题、一个效的问题,把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达到工业总量高、效益好的目标。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要立足科学发展,抓住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太原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发展等良好机遇,以太原工业新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全面衡量、科学论证,重点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在园区建设标准上,大视野规划、高标准起步、规范化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集聚能力;在园区服务功能上,建立以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在园区建设运作上,举全县之力与依靠外力相结合,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缴税过亿元的大型产业带和大企业集团。

2、在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原始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我县的工业近年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五个产业板块,但总体来讲,还没有真正摆脱产业原始、经营粗放的局面,“小、旧、低、粗、散”的情况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高、精、特、新、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应进一步建设好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产业块状集聚,提高工业集中度,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和相对较低的投资运营成本,在扶持好、装备好现有工业板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高产业辐射、高经济回报的企业来我县扎根、创业、发展,使我县的工业产品、企业、产业能够在集约精细上迈出更大步伐。

3、在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视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环境意识淡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做的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期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0%以上,县城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300天以上;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年的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0.04吨以下);“三同时”审批率、执行率要达到100%”的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清洁生产、“抑黑促绿”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对落后生产工艺依法淘汰,土小企业严格关停取缔。对不符合占坚决执行“绿色高压线”,新上项目严格坚持“三个不批”。以“减排放、调燃料、控扬尘”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转型、维护环保”相关活动,推出重污染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典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金属镁、铝冶炼行业中的“工业三废”进行详细化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处理转化办法,坚决防止其对当地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长远发展。同时加强小型企业的环境监管,从厂容厂貌的绿化、美化、工业“三废”的处理作出严格要求。

4、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由单一初级型向链条延伸型转变。我县的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等原因,目前传统型、资源型居多,产品初级、品种单一,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缺乏下游产品、终端产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短线效益、一次效益,在追求长线效益、附加效益上动的脑子少做的文章少,在水泥、金属镁。我们应在三兴、龙辉等企业在综合加工、延线生产方面开好头、起好步的示范带动下,倡导全县企业尽可能地嫁接新的技术,引进、开发下游产品、附加产品,挖掘生产潜力,延伸工艺流程,在生产链条上体现出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产品上档,特别是水泥、金属镁等行业更应该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开发下线产品,以实现产品系列化、效益最大化,积极推动我县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5、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转变。

发展是企业的主题,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我县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民营企业125家(包括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上下的本钱少、工夫少,单就企业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而言,学习创新很不够,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型企业则更谈不上,引用传统,活力缺乏,后劲不足。龙辉煤气化从管理层面到产供销层面,员工人手一到两本管理经营方面的书本,组织学习,定期考试,营造出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的氛围。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向龙辉煤气化一样,从学习入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创新产品定位,特别是政府也应自上而下加强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服务,切实实现工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方式方式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的转变。

篇11

(一)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协调同步。因此,国税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和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服务经济发展,都是国税部门的天职,都应坚定不移、旗帜鲜明。

(二)要牢固树立法治税收观。国税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税收执法权力,坚决维护税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法征税,倡导诚信纳税,提高公民的税法遵从度,营造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因此,坚持依法治税,推进依法行政,是国税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要牢固树立公平税收观。要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在税收立法中合理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税收执法中对所有纳税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加强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从实体和程序上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法定权利。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是社会公平本来含义之一。税收公平不仅是指它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而且也应包括征纳双方在上述意义上的公平。

(四)要牢固树立民本税收观。只有以民为根本,服务于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要求,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把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作为第一准则,竭诚为经济社会、广大纳税人和人民群众服务。这样,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得以体现,税收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要牢固树立和谐税收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树立和谐税收观念,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现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国税部门要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大力构建和谐国税,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维护干部队伍和谐氛围,推进国税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要加大组织税收收入的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实现税收与经济良性循环增长的机制,确保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政府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是一个贫困山区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从国税税源结构看,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税收为主,税收征管难度较大。针对此,近年来××县国税局积极探索行业税收管理,对茶叶、建材、药材等季节性税收实施分类控管,加大重点税源控管力度,减少了税收流失,促进了全县国税收入稳定增长。2005-2007年,全县累计组织国税收近1.3亿元,年均增长15%。

(二)加强税收经济分析,为政府经济决策当好参谋。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强税收形势和税源状况的调查分析,为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当好参谋,更好地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就××县来讲,应针对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实际情况,建议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做文章,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茶叶、丝绸、药材等加工企业。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搞好经济开发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资本流向××,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工业经济规模,着力培养一批新的经济税源增长点。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配合县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实现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近三年,××县国税局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132万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享受减免税2300余万元,其中落实民政福利企业763万元、废旧物资回收企业437万元、涉农企业534万元。下一步,要继续服务“三农”,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民政福利企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扶助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篇12

       经济分析

        (3)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文献综述 肖海涛 肖磊

        (4)论需求弹性与服装企业决策 程俊淇 王黎

        (5)要素流动与区域差距 徐赛赛

        (7)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谢保峰

        (9)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反思 贺杨

        (11)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其前景分析 刘祺

        (12)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探究 鲁亚运

        学术探讨

        (13)卤温对盐田生产的影响及相应处理措施 蔡万宁

        (14)里昂惕夫之谜陷阱和欧佩克组织 汪宏

        (15)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四川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欧阳慧 汪虹

        (16)柴油机的换气重叠角浅析 李斌

        金融研究

        (18)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滕雨欣

        (19)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探析 刘程

        (20)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一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张莲苓 陈琼

        (23)探析企业集团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 晁然

        (24)论中国近年经济形势 雷娜

        (25)论企业负债经营 刘欣芮

        (27)试析中小企业对于租赁类型的选择 江荫 刘妮

        (28)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之我见 鲁宏

        农业建设

        (29)略论京山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陈亚文

        (30)关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现状的分析 谢梦秋

        企业管理

        (32)组织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激励悖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王黎 程俊淇

        (33)?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劾胪诵葜肮す芾砉ぷ飨执侍庥虢饩鼋ㄒ?吴艳

        (35)浅谈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李桂林

        (37)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缺陷及其治理 王福瑞

        经济学

        (3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谭余夏

        (40)农业土地征收的经济学分析 周驰倩

        (41)目标管理视角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优化 吕晓斌

        (42)日本汇率史对中国汇率改革启示的文献综述 张林

        (44)浅析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杨光祥

        建筑施工

        (46)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李锁尚

        (47)浅谈钢筋的物理检测方法 李琳松

      &

nbsp; (49)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李亚风

        教育探索

        (50)改革考试评价 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51)抓住教研的灵魂 杨月玲

        (53)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策略研究 王爱华

        (54)《autocad》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绘图习惯 孙敏

        (55)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 马立军

        (57)中职生理论学习兴趣低下探究 刘迎军

        (59)浅析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雷娟

        (60)改革考试评价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61)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杜江

        (63)浅谈浙江省温州市对口支援新疆拜城县教育发展情况 安倩

        党政建设

        (6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几点认识 艾春阳

        (65)试论中国古今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比较 冯曼丽 冉桥生

        (67)岗位廉政教育浅议 迟锋

        思想政治

        (68)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李昊轩

        医疗研究

        (70)我国各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死亡率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杨文溥

        (71)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李文强

        文化艺术

        (72)裹阳老字号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刘珍 丁艳艳 赵卫芹

        (74)因语文而浪漫,因浪漫而幸福——浅谈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冯小棉

        (75)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张进进

        (77)浅谈川端康成与渡边淳一文学的唯美性 李艳

        社会视野

        (78)浅析如何加快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邹保奎 何聪聪

        (80)?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酃ど吮o栈鹞床伪@投咧ц侗o沾龅暮侠硇?刘丽慧

        (81)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动因和特征 孙汉清

        行业分析

        (83)浅述企业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杨林

        (84)浅谈精益六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孙杰

        (85)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诺基亚移动互联转型战略分析 郭玉洁

        (87)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分析 郑齐翔

        (88)浅谈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 陆璇

        (89)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a new starbucks store at wangji- ang

        campus of sichuan university 唐吉

篇13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超过60%的服务经济占比背后的真实内容是生产者服务为主的事实,即不是“生产什么”有了根本改变,而是物质产品“怎样生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高服务占比并不应成为中国各地简单地、笼统地、一味地发展本地服务业的动因。大国产业发展顺序与多数服务产品的“非贸易品”特征,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其对人口大国发展服务业在供给方面的约束是物质产品生产力基础和城镇化基础;在需求方面的约束是本地需求水平,本地城市化水平决定本地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本地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走势决定本地服务业发展的部门结构。只有具备足够的工业基础,才能形成与世界格局相似的高比重的生产者服务,以及高比重的服务业增加值。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为主 因地制宜 物质产品生产率城市化水平 中国服务业发展作 者李慧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433)当今世界经济是服务经济还是“新工业经济”

中国经济正走在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发展为主的道路上。今年是“十二五”的尾年,各个地方进入了“十三五”规划酝酿与制订的工作阶段。回瞻“十二五”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几乎所有中国各市县,属地不分东、中、西,主产不辨一、二、三,都提出5年中使本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增长幅度,远超全国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规划之目标,很少有地方所提服务业比重增长目标是小于5个百分点的。然而,各地的实践结果距离规划目标却参差不齐,事与愿违之地不少。的确,中国经济已到了超越重化工业阶段的转折点,但是各地一味地热衷于发展服务业的势头存在偏颇,其与我们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的认识有误不无关系。

最早提出并归纳服务经济、撰就首本服务经济著作的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1968年说道: “由英国开始扩展到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具有‘革命’的特征;而美国已深入发展并在所有国家表现出来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尽管较为缓慢,但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同样具有革命的性质。”富克斯写书的时候,大多数OECD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过50%,进入到本世纪初,2000年OECD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平均达至70.4%。发展中国家中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平均高达63.5%的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也达至51.4%的水平,而南亚也到了50.0%的水平,世界平均值为67%。整个世界达到如此高的服务业比重,确是“革命”的,但此种革命是“缓慢”的。OECD国家花了32年时间,从占比50%左右发展到70%左右,也就增加了20个百分点。

比正确认识过程或速度的“缓慢”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业发展内容的清醒认识。人们往往根据服务业占比过半,来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服务经济”性质。对这样的只看总量不看结构的判断,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富克斯“服务经济”概念的提出,似乎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丰富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这个社会因此被称作“丰裕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等。按照这样的观点,本世纪初的整个世界已进入“服务社会”,尽管各个国家有所不同。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他将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农业社会,生产率低,有剩余劳动力但素质差,因而服务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在工业社会则以与商品生产有关的服务为主;在后工业社会,知识和公共服务成为主要的服务业。部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服务业产出过半的事实,认为服务业供给过半不是对服务产品需求过半的结果;相反,是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从而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现代企业生产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结果,是工业生产以新的方式进行尤其是投入更多服务的结果。按照这种方法论,现代经济只能叫“新工业经济”。

“服务经济”或“后工业社会”与“新工业经济”争议的实质是,当代以至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究竟是服务产品还是物质商品?争议的实质其实是“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的问题。

“新工业经济”论认为,服务产出过半并不等于整个经济进入了以服务需求为主的“服务经济”模式;相反,当前的经济“服务化”仍然服从于以物质产品的需求为动力的“新工业经济”模式。新工业经济“一新”在生产的技术进步已经不再主要依靠体力劳动为主要劳动投入方式,生产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远多于一线体力劳动人员; “二新”在社会分工深化使物质生产企业中原先内置化的为生产而进行的各类服务活动,外置化为由独立的服务企业来从事;“三新”在科技进步和服务生产独立化的要求,使与人力资本生产有关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说,主要不是“生产什么”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物质产品“怎样生产”发生了根本转变。

为什么“怎样生产”会得以改变呢?其中重要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发生了使服务业比重骤升的重要变化,即物质生产的服务化尤其是信息化。服务化和信息化过程推动了工农业以及服务业内部的新的生产分工,生产活动变成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实际的物质生产通过高度自动化来完成。不仅这种自动化生产的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服务劳动和后期服务劳动,而且这些服务由内置化分工转而外置化,在宏观统计上就表现为经济的“服务化”。这种中间或生产者服务远大于最终服务或消费者服务,OECD国家中只有土耳其一个国家在量上是生产者服务小于消费者服务,其余都是前者超过后者;美国、法国在量上生产者服务与消费者服务的比例为3:1;德国、日本在量上生产者服务与消费者服务的比例也接近3:1。

这就是说,生产者服务而不是消费者服务,才是当今世界服务生产的主要内容。为工业生产的服务具体又可以分为四种: (1)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 (2)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流通和金融服务; (3)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 (4)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

讨论上述内容,是为中国各地发展服务业的速度和行业结构提供借鉴。国际经验表明,速度是来自结构的(因为速度的一部分来自新的服务产业内容),而更多来自于服务的内置化向外置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没有离开服务围绕物质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转的性质。即使是新的服务,相当部分也是上述四种服务中的(2)与(4),即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以及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因此,除了一部分服务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于消费性需求增长外,更多的动力是来自于已有产业基础对服务的新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熟工业地区的产业分工,即内置化向外置化的转变;二是非成熟工业地区的工业发展。就此而言,世界经济的高服务占比,并不应成为中国各地简单地、笼统地、一味地发展本地服务业的动因。 服务业供给的“因地制宜”:供给因素制约

一个产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供给制约因素。早期的工业发展,就一个国家言,农业劳动作为社会的必要劳动,它的生产率是否达到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超过其个人需求的水平,是发展工业的前提条件。即使满足了这一原始条件,资金与技术等也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条件。早就越过了这些条件的当今中国,就一地区而言,尚且受到本地离该工业产品的原料供给地或市场距离之生产力布局原理的制约,以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而发展服务业,更是受到服务业发展独特条件的制约。

1.人口大国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个大国的产业发展是有其顺序的,而供给顺序又服从于需求顺序,服务产品被需求的产业顺序决定于人们需求层次的演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了作为物质产品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生产起源要早于服务产品,也解释了为什么服务业被看作第三产业。当然,物质产品的生产可以因社会分工而形成对服务业的需求。即使如此,社会分工史还是告诉我们,服务业的独立从而服务于物质生产,还是迟于物质生产内部的分工,比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因此,无论怎么说,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发展跟从于物质产品生产。这一方面是因为物质产品的发展,使人类形成“剩余交换力”去购买需求强度低于物质产品的消费产品;另一方面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发展升级,才形成对生产业的需求。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强调大国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顺序呢?因为一个小国或小经济体,高比重地生产服务产品与其本经济体的物质生产能力之间可以没有关联度制约。小经济体的物质产品需求可以由国际贸易来满足,中国香港地区的服务业比重超过90%就是一例。但是,大国尤其是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物质产品的需求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来满足,因此产生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甚至装备安全的问题。这就是说,只有物质产品生产率达到相当高度,资源和要素可以被腾出生产大量服务产品时,服务业的高比重发展才有了供给方面的产业基础。这个产业基础是宏观层面的要素总供给状况所赋予的服务业生产能力的许可基础。现实是,有着十几亿粮食需求人口的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十分低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其实还比较落后,可以被腾出生产服务的要素供给状况受到很大约束。

服务业发展在供给方面还有结构性的产业基础。它是产业分工程度所赋予的服务业发展的许可基础。这就是说,可以腾出的等量服务业生产要素供给状况,可以因物质产品生产与服务业生产的分工状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服务业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即服务业内置化向外置化的转换,正是以假定不增加全社会服务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而增加服务业产出和提高服务生产比重的。显然,中国当下的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的工业企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当大而全的状况十分严重,一线车间工人占企业员工总量的比重相当低下,制造业内部围绕最终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远超一线工人。而经济统计的口径是“单位经济”而非“岗位经济”,于是,这样的制造企业大量服务人员的生产活动成果,在统计上全被计入了工业产出,而不是服务业增加值。分工,即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剥离,由于受到国有企业难以轻易剥离服务岗位员工的制度制约,而人口大国因服务外置化需要被剥离的员工数量也是大量的;因此,服务业内置化向外置化转变从而提升服务经济比重,就遇到了要素总供给以外的障碍。

除了总量要素障碍和结构分工障碍外,还有来自所有制歧视方面的体制障碍,即服务业进入方面的国有垄断。这类供给制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松绑,本文姑且不论。

2.农业大国发展服务业的城镇化水平基础

除了特殊的移民状况,人口大国均同时不失为农业大国,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烈化与固化之大国。中国是可以首推的农业大国。它对服务业高比重发展的制约,除了在要素总量上拖累服务业发展外,另一重要制约机制是广大农村的存在,阻碍服务企业在地域上的广泛进入。服务产品多为“face to face”产品,主要是面对面发生供求关系的。农村是人口或消费者分散居住的地区,服务企业的分散布点不便于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居民宁愿自给自足、自我服务而很少购买服务。但若服务企业在农村地区密集布点,又产生不了足够的规模经济,服务企业也不愿进入。所以,一国城镇化水平越低,越制约服务业供给。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算上“农民工”也只刚过50%,如果不算真正进城的“农民工”,才刚过35%。如此低下的城镇化水平,必定在较长时间段内严重阻碍服务业供给。

总结供给制约因素,对中国整体而言,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十二五”初的43%较快地增长到2014年末超过46%。这一水平使服务业占比在三次产业中超过了工业,但仍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低物质产品生产率和低城镇化率,不可能在短期内使服务业占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占比不能人工拔苗助长,更不能靠政府规划来拔苗助长。我们甚至应该反问: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在人均GDP仅7000美元水平时就超过了制造业”,本身是否是一个问题。制造业占比居首让位于服务业,在日本是在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时,在韩国是在超过13000美元时。对中国各地而言,“因地制宜”除了制约服务业发展速度外,还严重制约服务业的供给结构。本地人均收入水平,关乎当地居民有无足够购买力消费物质产品之余的服务,从而引致消费的供给;而本地工业发展水平,则关乎本地是否能像国际经验那样,以发展生产为主来发展服务业。服务业需求的“因地制宜”:本地需求制约

需求状况或市场状况是制约所有产品生产的。如果说物质产品包括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需求制约,是产品有没有国内市场,进而是产品有没有国际市场的话,那么服务产品的需求制约在相当大程度就是产品有没有本地市场。这种区别来自于两类产品在“可贸易”上的区别。服务产品的外观特征是产品的无形性或无物理载体性。由此,它就不具有可储存性和可移动性。除了少数可由电子工具运输的服务外,大多数服务产品是生产与销售同时同地发生的,供给与需求是时空统一的,它们就成为所谓“非贸易品”。非贸易不是指真不能交易,而是指只能面对面交易。就此而言, “因地制宜”也就成了按本地需求生产。

1.本地城市化水平与本地需求: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

由于物质产品的可移动性或可运输性,供给制约就不是本地需求。像耐克这样的产品被布局于中国的小城市里生产,然后被运往世界各地销售,包括他销(销往世界各地)和返销(销往投资国本国),当然也可以有一小部分的地销(生产地销售)。但是,大多数服务产品是不可移动的,它们便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被运往其他地区销售,更不能像“可贸易品”那样行销于全世界,它们只能在本地被消费。于是,由本地的城市规模形成的对服务的需求状况便制约了服务。如果说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存在制约影响的话,对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供给影响,即分散的农村对供给者没有规模经济,但农民本身并不穷。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需求的制约影响比对供给的影响更大,因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着收入低下的农民。中国所有省份的农村服务消费总额占全部消费的比重远比城市低。而就服务消费的结构看,农村服务消费中的70%~80%为教育与医疗两项刚性消费,其余服务消费非常少。同样,两项刚消费在城市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

更深入分析,我们要强调的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都以行政区划所辖范围为衡量口径,而行政区划又往往由行政安排形成。比如,地区在不同行政区划内划拨,两市合并就扩大了城市规模与人口;一省的相当大部分划归某一城市,这个城市的规模与人口就一夜间爆涨,而划入部分其实大多为农村。我们要强调的是,城市建成区规模与人口。小城市以及城市名份虽大但建成区并不大的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服务业的充足的本地需求。

中国现有权威的城市规模衡量口径,划分了1000万人以上、500~1000万人、100~500万人、50~100万人、50万人以下等不同规模等级。但划分标准全部建立在行政区划所辖人口规模的口径下,并不区分城市即建成区与农村。而经济意义上真正的城市,其实关乎工业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集散两者的密集度与规模,要求剔除农村;发展服务业意义上的城市,则进一步强调人口积聚、工业积聚,从而强调对消费和生产需求的密度与规模。在中国,一个600万人口但其中农村比重非常高的地级市,可能比一个400万人口但建成区比重很高的地级市,发展服务业的“资格”、潜力、业绩与效能要低得多。

因此,在衡量服务业发展潜力上,我们建议摒除现在的仅以行政区划所辖人口规模为标准的城市规模划分法。在中国现在的十种叫作“市”的城市中,除了具有某种特殊的服务发展资源(比如著名旅游景点、金融中心等)的城市,基本可区分为两大类城市:一类是达到重点发展标准并可预期较好的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五种,它们依次是:中央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其他省会城市,以及上世纪80年代初地市合并前的不含县的地级市(共66个,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另一类是需要先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产业和城市建成区的5种,它们依次是:地改市的地级市州(因为过去只是县的组合)、不含县的地级市(目前共有5个,它们的服务业可能有较高发展速度,但规模很小)、准地级市、地改市以前的地区直辖市(也是县改市风潮以前的县级市)、县改市。

做如此划分无非是为了克服现有城市规模划分中不计城乡差别的弱点,强调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城市建成区规模及其成熟度。其中,重要的是建成区人口规模与工业成熟度,它们决定了人口与产业的集聚程度,从而决定了消费与生产发展的本地需求程度,也决定了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粗线条的,在第二类城市中列首的250个左右地改市,有一些经过几十年发展使建成区规模与工业化水平进步较快的城市,也未尝不可列入第一类。

2.本地产业结构走向与本地需求:地区服务业发展结构制约

上述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问题,是从总量意义上认识服务业发展的。笔者希望接续讨论总量下的结构问题,即本地区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服务业。服务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得本地服务业需求结构决定服务业的供给结构。

在服务业发展战略中,我们应该认识工业化、城市化、服务化三者关系。除了原始的最早期的城市形成于商品流通集散的“市”,和为保护经济意义上的“市”而建立的政治意义上的“城”以外,现代城市形成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人口集聚。首先是工业化,工业发展提出了工业居住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早期外延式的工业发展必须靠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接着就有了城市化。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对生活业提出了需求,生活业得以发展。工业外延式发展的局限性又促进了技术化与信息化的突破,产生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生产业开始发展。最后是生活业被提出更大需求,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城市化进入成熟期。

对于中国大城市而言,先进制造业多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可以重点培育生产业的发展,处理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确定是生产者服务业引领制造业空间集聚,还是制造业发展带动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对于中等城市而言,首先要建立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制造业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存在和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制造业吸引与推动生产者集聚,使经济由第二产业带动逐步转变为第二产业升级(向依靠生产业升级)带动,以形成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城市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城镇而言,更需要的是补消费者服务业的课,在人口与工业初步集聚中提供与完善消费者服务。

殊不知,一定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不仅决定了与它相匹配的服务发展规模与速度,而且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部门结构。在此意义上,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边远的县域经济,提出一个增长速度很快的服务业五年发展规划,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工业化基础不支持它快速发展生产者服务,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支持它快速发展消费者服务。

中国的地级市在行政上管辖县级地域,在经济上也由县域经济统成。县域经济单位包括原市辖区、原地辖市(现市辖市)、原地辖区(现市辖区)、市(县)改区、县改市、县、区。服务业比重最高的是原市辖区;现在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则是现地级市首区(城区)。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按产业结构层次由低往高排列,可分为消费者服务业补课型、消费者服务业发展型、生产者服务业初创型、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型。而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必须明确生产者服务需求来源于本地工业的规模与水平。

一般而言,消费者服务需求来源于本地人口集聚与收入水平。不管地处东、中、西,因世界服务经济的过半占比,而盲目一味地提领本地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并不可取。服务业发展是不能拔苗助长的!

参考文献:

[1] V.R.Fuchs. The Services Econom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 1968:2.

[2]李慧中.国际服务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4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2、全县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二)中小企业服务及项目实施工作有序开展

(三)项目备案工作进展顺利

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情况下,2012年开展项目备案有:免烧砖备案10户;农产品加工备案1 户;砂石场备案1 户;申报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备案6户。

(四)安全生产情况

(五)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减负工作

(六)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及国有企业管理情况

2012 年我县启动改制的企业有3家。为搞好企业改制工作,加快改制进度,我局组织并抽调专门力量承担了两家国有企业即XX县印刷厂、XX县酒厂和一家集体企业即XX县铁木合作工厂的企业改制工作。我局多次深入3家企业,组织召开企业职工会议对改制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对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合理的给予采纳,不合理的诉求已多次对职工做思想工作,保持思想上的统一。目前,三家企业改制相关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其中XX县印刷厂改制方案县人民政府已批复,正在进入实施阶段。XX县酒厂和XX县铁木合作工厂改制方案已经上报县人民政府待批。同时,要求未改制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关心职工,做好交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尽力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费问题,千方百计确保企业职工稳定,尽量避免职工上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七)节能监察工作开展情况

(八)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开展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州、市有关会议精神,每次全体职工会均组织学习。二是结合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查找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三是在全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范围内实行“廉洁自律六不准”制度,并搞好督促检查,确保制度严格执行。四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涉及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大财务支出,一律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涉及单位的重大事项,一律召开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进行表决。五是按季度实行党务、政务公开,督促个监管企业按季度实行厂务公开。六是在贯彻执行《廉政准则》中,局班子不存在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和挥霍公款行为,也没有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等现象,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工作中没有优亲厚友、显失公平现象。没有利用职权经商办企业、公款私用等行为,无一例违反52个不准行为发生。七是在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全局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执行纪律要求,对突发的涉及个人重大事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告。对涉及应当报告的事项都按照要求如实报送县委组织部及县纪委。

三、抓好三个建设年活动工作。

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暨“四帮四促”活动的总体安排,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在局全体干部职工和监管企业负责人中广泛开展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活动,基本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通过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和学习教育活动,使全局干部职工对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全局实现解放思想有新突破,转变职能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干净干事有新气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局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精神振奋,形成了干好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党建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五、其他工作完成情况

(一)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工作。2012年6月6日百年一遇特大洪灾袭击XX,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县境内多家企业厂房和机械设备被冲走或被洪水淹没,企业损失严重。经我局组织调查核实,此次洪灾中,我县工业企业受灾共9户,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705.09万元。灾后几小时内,我局立即启动抗洪救灾预案,除组织干部职工立即深入各企业调查统计受灾情况外,全体干部职工立即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全力投入到县城及附近村组抗洪救灾第一线,前后投入人力100余人次,组织受灾企业努力搞好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尽力尽快恢复生产,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在我局的积极组织下,我局干部职工和受灾不严重的企业负责人还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款捐物,有力地支持了灾后重建工作。

(二)切实抓好维稳工作。我局认真对待了每一件上访反映的问题,局主要领导多次到上访一线,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情况,排查和化解矛盾。局相关工作部门按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切实抓好企业维稳工作。五、

(三)搞好整脏治乱工作。按照县政府要求,成立工作机构,全体干部职工各负其责,认真组织开展“整脏治乱”专项工作,净化美化工作环境卫生,做到了办公室、会议室、楼道、卫生间等干净整洁、清洁卫生。并经常对卫生责任区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六、主要做法

(一)抓目标任务落实,对照州工信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2012 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将我局的各项工作任务作了明确的分工,任务到分管领导到部门再到人,各负其责,责权明确、整体配合,齐心协力做工作。

(二)务实不务虚,抓住重点不放松。对今年我局监管的企业、实施的项目和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类,对重点工作进行专人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直至落实为止,确保了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

(三)对各项经济指标早计划、早行动,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加强企业的统计监管工作,积极指导和配合企业经济指标的上报。

(四)至始至终抓住为企业服好务的主线,始终将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做好企业服务、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维护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县域经济对驻县企业过度依赖,抵御风险能力低。

三是工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四是县属工业企业量小质弱、包袱沉重,产业结构相似,经济互补性差,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五是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薄弱;五是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宽松,融资、人才引进等一些关键配套政策实施困难。

六是节能降耗形势和企业创新能力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任务较重。我县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工业结构以建材、农特产品加工等为主,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工艺设备相对较落后,耗能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小,企业做为节能主体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冶金、建材等行业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降低。

七是工业用地不足。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以来,调控工业用地成为工作重点之一, 随着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项目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征地和项目落地难度更大,土地紧缺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艰难,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困难重重。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往往伴随着一大批“老帐、老人”等难点、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象涉及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企干部等人员,内容涉及要求提高政治、生活待遇、落实政策、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方方面面,矛盾纠纷隐患多。多数国有企业靠租赁门面为主,债务沉重,欠缴养老保险等过多, 医疗保险等基本未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不够理想。

八、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在这新的起点上,我县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局将进一步按照“三个建设年”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强农稳县、产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扎实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经济发展目标

2012年,将进一步保持经济发展较高增速,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为后续支撑的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以工业竞争力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活跃,产业布局合理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1、工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指标

2、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指标

(三) 抓好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增强企业活力。以盘活存量资产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加大破产重组力度,加快企业扭亏解困步伐。在完成对XX县印刷厂改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XX县酒厂和XX县铁木合作工厂改制工作,争取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XX县酒厂和XX县铁木合作工厂的改制。二是坚持国退民进的原则,对未改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鼓励民间资本参股, 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激发企业活力。同时配合上级做好XX县明鑫水泥厂关停工作。

(四)抓龙头骨干,发展壮大市域经济。继续坚持走“工业强县”的路子,努力培植中心以上企业和项目,实现工业产业集簇式发展。一是通过政策倾斜、多方融资等途径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增强它们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继续扶持集团化企业,立足做大做强,通过低成本扩张、新上项目等手段,迅速膨胀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品开发等行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植产业龙头,进一步扩大中小规模企业群体。二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簇式发展局面。围绕特色食品加工、桐油加工等重点行业,发展主导产品和配套产品,形成特色企业群,加快产业集聚。三是引导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植一批新技术支柱行业、企业和产品。

(五)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是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分批关停并转。二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原理,科学规划设计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资源和能源,研究入园项目的产业连接关系,争取把工业园培育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三是依靠技术进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接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逐步淘汰资源消耗高、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多、环境污染重的产品和项目。

(六) 抓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恒久不变的主题。当前,我县企业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软肋”。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加强人本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信息管理和基础管理,优化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营运效率,确保管理水平跟上企业扩张和成长的需要。二是要抓好班子建设,提升企业核心凝聚力。以建立宣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积极组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借此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 抓经济运行和监测,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工作的综合协调,搞好科学调度和经济分析是新形势下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是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新增企业“四个重点”,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及时进行调度,分析各个层面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全面把握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指导资金投向和产销衔接,掌握组织经贸科技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完善扶强扶优政策体系,扩大扶持对象,加强政策协调。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实行重点倾斜。建立健全跟踪、调查和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鞭策企业加快发展。三是要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突出抓好主要生产要素运行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的重点协调,解决土地、原材料供应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短缺等热点、难点等问题。四是抓好亏损户、新增亏损企业、连续性亏损企业以及微亏行业的调度分析,针对企业亏损的不同特点,分类实施,为企业扭亏增盈当好参谋。

(八) 抓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项目投资、结构调整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抓好园区建设,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机制,在园区的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要整合招商引资源,完善招商引资载体,坚持“外资、国资、民资同引,大中小项目齐上,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并举”的原则,抓好项目招商。二是加大投入,在载体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园区良好的招商平台。三是落实责任,在推动项目落地上实现新跨越。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和建设进度。

肃查处事故,按照安全生产事故“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查处,严格事故报告制度,加大对事故发生后瞒报、谎报和漏报违法行为,规范工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杜绝各类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