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财务基础理论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篇1

1.1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即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通常是以销售为起点开始预测,再延伸到对生产、成本及资金流等其他环节,并通过预计的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编制,反映未来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预算具体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在特种决策预算中主要由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预算为主要类型,通常是一次性的、不经常发生的临时编制的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则不同,它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业务的预算。主要有: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人工与直接材料耗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等。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最后的环节,它是以价值的角度对前两个预算的总括信息的反映,也是编制决算的依据,也常被称为“总预算”它具体包括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内容,它在全在预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信息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管理人本化等特点的理念,做到“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及信息上的调整与分配,通过责任与权利的划分,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战略规划。

全面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已经制定好的经营目标、实施方案开展落实工作,首先要具体的实施规划层层分解,传达给各个经济活动部门,运用预算与控制、协调与考核等一系列的方法来搭建一整套完整的指标管理控制框架结构,其主要的目的将企业各项职能部门。经济责任部门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规划相结合起来,通过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绩效的考核与激励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的思想理念也是哲学思想,是“以分散权责,集中监督”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开展财务控制优化的现实意义

2.1财务管理的基础保障是以财务控制优化为前提条件

在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中,每个企业都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开展财务上的控制工作。通过财务控制工作不仅为企业间相关利益起到平衡与协调的作用,还能够最大限度在缓解和避免它们之间由于矛盾引发的不和谐事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发展中,财务控制是企业能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与调控的表现形式。通过财务控制实现企业内部间的沟通与协调、分散与整合的活动,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起倒保障作用。因此,一个优化的财务控制制度在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也提高了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监督制约的力度。

2.2财务控制的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企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确定自己的竞争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唯一可行的是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建立财务内控制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使得经营活动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能够从思想上转变和意识到财务控制优化的重要性的企业还只是一部分。结合当前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财务制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拥有一套健全财务控制系统,不仅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的提高搭建平台,而且对企业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同时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与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2.3财务控制的优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变革与应用的时代,由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不再变得遥远,由于财务管理系统有了信息化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迅速、复杂。传统的财务控制制度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的变革,再一味地墨守成规,保守经营即会随时带给企业财务风险与危机。因此,建立健全适合当前信息化发展科技下的财务控制制度成为当务之急。财务控制的优化不仅利于企业提高其竞争能力,而且对企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

3.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的财务控制优化措施

3.1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系统

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分析财务控制的优化,首先,就必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准备工作,要建立与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领导的重视到具体的实施,完备组织结构及成员,分工明确,通过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来随时开展监督工作,避免内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的出现。其次,规范财务预算的操作程序,明确相关人员的权责,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为预算的编制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保证编制的预算项目真实、合理、有效。

3.2统一思想,提高企业财务控制优化的意识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积极地开展对财务活动的参与者培训与学习活动,使其充分地意识到财务控制优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到财务的监督与控制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监督是财务人员必需依法履行的职权,也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加强财务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职业道德、业务与技能的培训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3.3健全财务控制工作中的监督与评价体系

首先,财务控制优化不单单是以一种形式存在,它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动态控制,也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通过自我的调节,实现财务工作的管理目标。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随时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面对环境上的变化,企业要敏锐地做出反映,企业应及时做出财务控制系统的调整,并予以优化,监督财务控制优化工作的执行情况,使企业在市场变化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其次,企业都应当有一套适应自身情况的财务控制的评价标准,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开展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的工作,才能及时地对财务控制优化工作做出准确的调整。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分析是否存在偏差,应予以及时的调整与修正,以保证与财务控制优化始终处于相互吻合,相互配套的状态。

3.4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

该机制的建立是优化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预防与监测财务风险的存在。首先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数据的分析和评价以寻求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预警组织机构,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再次,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企业处于良性的循环发展中。

篇2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会计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在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时,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计量是确定一个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金额的过程,是会计程序的重要环节。尽管计量如此重要,但关于会计计量及应该采用何种计量方法,现行概念框架却很少有详细的指引。大量交易通过现金或短期应收款来结算,对于主要从事此类交易的主体并不存在计量的难题。但是,如果主体的交易是一些复杂的活动,则计量问题就变得格外复杂而且也非常重要。理事会认为,修订后的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一些详细指引,以便指导理事会在制定或修订具体准则时明确计量要求。

一、财务报告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石,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两者共同为计量提供了概念基础。《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别阐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理事会认为,实现计量的目标,既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忠实陈报。

1. 相关性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理论上讲,为了提供相关性的信息,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均应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也就是说,要么采用现行市场价格(如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要么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按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优点是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金额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总计金额和小计金额的含义均比现行财务报表更易理解。例如,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总额”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因为影响“净资产总额”的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但是,统一计量基础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是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部分使用者认为现行市场价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因过去交易而产生的毛利和贡献。例如,有人就认为,以成本计量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比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而且,若现行市场价格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加以估计时,花费颇高,主观性较强。因此,若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很难用合理的成本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具有足够效益的信息。

所以,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不应建议使用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计量既影响财务状况表,也影响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这两张报表都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在选择计量方法时,如果仅考虑财务状况表,或者仅考虑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都不会产生最为相关的信息。理事会认为,某一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取决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贷款人评估该类资产或负债对主体未来现金流量贡献所采用的方式。例如,某些对现金流量有直接贡献(如通过销售)的资产,报表使用者很可能运用资产的市场价格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某些不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或者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使用的资产(如设备),报表使用者则可能运用交易的成本和资产消耗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历史毛利和估计未来毛利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上述评估并不相关;某些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是该负债抵冲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最佳指标,而对某些其他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并非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指标。

由于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评估方法,理事会认为,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债务的方式。但某些金融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以及某些金融负债的结算或履行方式,对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则可能成为最相关的计量方法。

2. 忠实陈报对计量方法的影响。与相关性相比,忠实陈报对计量的影响较小,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作用。完美的忠实陈报应无偏无误,但这并不是要求计量的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分毫不差。在估计一项不可观察价格的情况下,只要对所估计金额的描述清晰准确,说明了估计方法的性质和局限,而且作出估计时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对该估计的陈报当属忠实。

在确定特定的计量方法是否忠实地陈报了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时,理事会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最好地反映相关项目之间的联系。如果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存在某种关系,对资产和负债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可能导致计量不协调(会计错配),从而使财务报表不能忠实地陈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因此,理事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要求或允许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来计量相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因为这比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现金流量通过合同形式相互关联时更是如此。

3. 强化质量特征对计量方法的影响。

(1)可理解性。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能够理解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使用的计量方法越多,变更越频繁,就越难理解计量方法对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因此,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在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应把计量方法限制在最小的数量。同时,一个项目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类型,还应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并必须解释清楚变更的原因和变更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后续计量应与初始计量相同,至少应当一致。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变更,一是不能废弃成本计量基础(如折旧、减值调整后成本),因为减值调整源自经济状况的变化而非计量方法的变更,因而能够提供可理解且忠实地陈报此类经济状况变化的相关信息。二是不能阻止因改善信息相关性所作的计量要求变更,但此类变更的影响和结果必须透明。

(2)及时性、可核性和可比性。从计量的角度看,及时性意味着:如果价格或价值的变化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在价格或价值发生变动时(而非未来某一时点)加以确认;可核性意味着: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具有独立性的证明和支持,否则即应采用其他方法,或通过披露来帮助使用者理解所使用的假设;可比性意味着:不同期间和不同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该相同,把计量方法的种类限制在最小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可比性。

(二)成本约束对计量的影响

财务信息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信息。由于许多计量方法需要估计,作出估计时所需要的输入信息可能无法免费取得,而收集、处理以及核实这些信息都需要花费成本。一般地,一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越强,计量所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与此同时,即使一种计量方法的相关性最强,但随着其主观性的增强成本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受益也会降低。不幸的是,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计量方法,却也可能毫无相关性可言。例如,对于一项没有固定现金流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一项无需太大营销工作即可出售且确定出售的资产,现行市场价格无疑是最相关的计量方法。但是,如果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现金流量因素的市场信息很少或者不存在、不知道该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场价格的估计将高度主观,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的成本就可能很高,效益(相关性)可能很低。但另外一种计量方法(如原始交易价格)的成本可能很低而且确定无疑,但效益(相关性)却为零或接近零,因为成本对最终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极低甚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理事会认为必须在提供相关信息的成本与使用者受益之间作出权衡。当特定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太低或者成本过高时,则应考虑其他计量方法。

也有人认为,当某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非常高时,该计量方法不可能忠实地陈报想要反映的项目。但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估计,如果进行了恰当的描述(例如,“该计量并非市场价格,而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计市场价格”),亦属忠实陈报。因此,对于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计量,理事会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它是否具有相关性;二是如果具有相关性,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方可进行最佳披露。

(三)初步结论

(1)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

(2)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3)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4)某一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某一负债的计量,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负债的方式。

(5)计量方法的种类应限制在提供相关信息所必须的最低数量,力避不必要的计量方法变更,必要的变更予以解释说明。

(6)某一计量方法所产生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

二、计量方法的分类

(一)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无形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40 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成本是“取得或建造一项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放弃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以此类推,负债应是指负债发生时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收到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规定,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而发生的其他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也规定了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以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折旧或推销、应计利息、溢折价推销、资产减值以及出现亏损合同时负债账面价值的调增。

为反映价格变动也需要调整成本。例如,为反映一般价格变动(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时)和特殊价格变动(在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资产负债时),都需要调整成本。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相较于使用历史成本,使用重置成本时获得的毛利数据更为相关。但是,为反映价格变动而进行的调整,是某些资本保持观的要求,本讨论稿不探讨资本保持观。

有人认为,相较于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目前使用的基于成本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例如,剥离价值(也称作“经营价值”)就表示:如果把一项计量的资产剥离掉而遭受的损失。剥离价格是以下两项金额的较低者:

(1)主体重置该资产必须支付的金额。

(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以下两项中的高者: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二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资产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参与者对类似风险资产进行估价所使用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

在多数情况下,剥离价值等于其重置成本。

但是,在财务状况表和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使用类似于剥离价值的计量方法,产生的增量成本与取得的额外收益相比并不合理,这是因为:

(1)无论是确定重置成本,还是确定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不仅花费成本,而且还颇具主观性。

(2)使用价值的确定非常主观,所要求的许多内部假设很难判断其合理性。当然,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3)某些单项资产并不能提供独立的现金流量。因此,为确定使用价值,就必须计量资产组,从而归属于取得和处置的金额就很难确定。另外,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二)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现行价值计量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有序交易”一词,意指参与者既不处于绝望的境地,也没有因为财务危机或其他因素进行被迫的快速出售或购买而使参与者处于异常不利的交易状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第13 段明确:使用现值技术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涵盖了计量日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的下列所有要素:

(1)对被计量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2)对代表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期。

(3)资金的时间价值,由无风险货币资产的利率代表,该资产的到期日或期限与现金流量覆盖的期限相一致,且对持有人而言不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违约风险(即无风险利率)。

(4)因承受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要求的价格(即风险溢价)。

(5)市场参与者在当前情况下考虑的其他因素。

(6)对于负债,负债相关的不履约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的自身信用风险。

所有现行市场价格均反映了上述因素。但是,现行市场价格通常不可直接观察,需要利用上述输入值进行估计。在决定是否要求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时,理事会将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该计量能否产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

(2)为确保忠实陈报信息需要进行哪些披露。(3)信息的成本是否合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如果存在不同的市场(例如在一个市场取得一项资产,而在另外一个市场出售该资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允价值之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根据公允价值分析确定。某些项目的进入市场不同于脱手市场,理事会可能考虑使用进场价格(即在主体购买一项资产在现行市场需要支付的购买价格,或者承担或发生一项负债所收到的现行价格)而非脱手价格。

当一项资产属于持有待售,最为相关的可能就是脱手价格,因为脱手价格将反映因出售而可能获得的收益。

相反,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使用进场价格(例如,重置成本)

则可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1)持有资产意在使用而出售。

(2)脱手价格无法获得,或者脱手价格并不反映买卖双方之间的有序交易。

现行部分准则在进行减值调整时也使用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在资产初始计量时则使用公允价值加交易成本(负债初始计量时则减交易成本)。

(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使用的个别计量方法,既非现行市场价格,也非基于成本,而是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些计量方法目前用于:

(1)金融资产减值、租赁应收款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租赁负债。

(2)非金融资产减值。

(3)存货可变现净值。

(4)准备(时间和金额不确定的负债)。

(5)退休后福利负债。

(6)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上述计量方法系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要求。另外,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并非现行价格。

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用于:

(1)成本或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充分相关的信息。

(2)所计量项目不存在成本或收益。

篇3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基础理论课;课程定位;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必需、管用、够用”的原则,经济基础理论课也概莫能外。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定位存在一种两难的困境: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为“压缩本科”,过分的强调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并且也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降格为技工,完全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有关学校对经管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对在校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用 。针对这种两难的困境,系统研究经济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高职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这方面已经有学者针对某一门课程展开了有益的研究。如徐美银副教授研究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定位,认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实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邢淑清副教授认为,经济管理基础课首先应当定位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主要讲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该课程对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应当起到指导性、统驭性作用 。吴亚曼副教授则研究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出财政学课程是高职财政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其它财经类基本理论素质课或岗位技能拓展课 。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综合化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将经济基础理论课(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知识,下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综合化问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基础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职业品质”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工作过程入手,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进而向学生的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从这两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典型的工作任务:

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应用财务软件,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等。

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表格的分析,财务预测、筹资、投资、资金日常管理决策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

按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思路,至此就应该由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推导出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研究课程定位了。但是,就我们研究的经济基础理论课来说,这样的思路却并不合适。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与会计技能的课程不同,并不具体的对应于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也就无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推导行动领域进而学习领域这样的研究思路来确定它的课程设置。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基础理论课位置尴尬、定位模糊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决定采用反事实假设的研究方法,先假设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基础理论,来考察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成本管理两个工作过程。会计核算的工作比较类似于传统的会计工作,由此导出的学习领域基本上是传统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各种会计技能课程。但是财务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话,很多典型的工作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详细的概括了这一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其中几项为例,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会给毕业生的工作带来什么困难。

典型工作任务一: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由于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所以会计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经济理论,就很难展开工作。首先,由于预算是要对企业的人财物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有所把握。其次,由于预算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没有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再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身处的政策环境有清楚的了解。对于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清楚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可预见的影响。这些如果缺乏基本的财政金融知识则很难做到。

篇5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