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基础理论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即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通常是以销售为起点开始预测,再延伸到对生产、成本及资金流等其他环节,并通过预计的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编制,反映未来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预算具体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在特种决策预算中主要由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预算为主要类型,通常是一次性的、不经常发生的临时编制的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则不同,它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业务的预算。主要有: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人工与直接材料耗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等。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最后的环节,它是以价值的角度对前两个预算的总括信息的反映,也是编制决算的依据,也常被称为“总预算”它具体包括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内容,它在全在预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信息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管理人本化等特点的理念,做到“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及信息上的调整与分配,通过责任与权利的划分,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战略规划。
全面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已经制定好的经营目标、实施方案开展落实工作,首先要具体的实施规划层层分解,传达给各个经济活动部门,运用预算与控制、协调与考核等一系列的方法来搭建一整套完整的指标管理控制框架结构,其主要的目的将企业各项职能部门。经济责任部门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规划相结合起来,通过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绩效的考核与激励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的思想理念也是哲学思想,是“以分散权责,集中监督”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开展财务控制优化的现实意义
2.1财务管理的基础保障是以财务控制优化为前提条件
在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中,每个企业都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开展财务上的控制工作。通过财务控制工作不仅为企业间相关利益起到平衡与协调的作用,还能够最大限度在缓解和避免它们之间由于矛盾引发的不和谐事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发展中,财务控制是企业能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与调控的表现形式。通过财务控制实现企业内部间的沟通与协调、分散与整合的活动,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起倒保障作用。因此,一个优化的财务控制制度在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也提高了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监督制约的力度。
2.2财务控制的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企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确定自己的竞争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唯一可行的是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建立财务内控制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使得经营活动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能够从思想上转变和意识到财务控制优化的重要性的企业还只是一部分。结合当前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财务制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拥有一套健全财务控制系统,不仅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的提高搭建平台,而且对企业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同时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与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2.3财务控制的优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变革与应用的时代,由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不再变得遥远,由于财务管理系统有了信息化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环境,变得更加开放、迅速、复杂。传统的财务控制制度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的变革,再一味地墨守成规,保守经营即会随时带给企业财务风险与危机。因此,建立健全适合当前信息化发展科技下的财务控制制度成为当务之急。财务控制的优化不仅利于企业提高其竞争能力,而且对企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
3.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的财务控制优化措施
3.1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系统
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分析财务控制的优化,首先,就必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准备工作,要建立与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领导的重视到具体的实施,完备组织结构及成员,分工明确,通过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来随时开展监督工作,避免内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的出现。其次,规范财务预算的操作程序,明确相关人员的权责,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为预算的编制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保证编制的预算项目真实、合理、有效。
3.2统一思想,提高企业财务控制优化的意识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积极地开展对财务活动的参与者培训与学习活动,使其充分地意识到财务控制优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到财务的监督与控制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监督是财务人员必需依法履行的职权,也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加强财务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职业道德、业务与技能的培训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3.3健全财务控制工作中的监督与评价体系
首先,财务控制优化不单单是以一种形式存在,它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动态控制,也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通过自我的调节,实现财务工作的管理目标。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随时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面对环境上的变化,企业要敏锐地做出反映,企业应及时做出财务控制系统的调整,并予以优化,监督财务控制优化工作的执行情况,使企业在市场变化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其次,企业都应当有一套适应自身情况的财务控制的评价标准,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开展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的工作,才能及时地对财务控制优化工作做出准确的调整。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分析是否存在偏差,应予以及时的调整与修正,以保证与财务控制优化始终处于相互吻合,相互配套的状态。
3.4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
该机制的建立是优化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预防与监测财务风险的存在。首先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数据的分析和评价以寻求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预警组织机构,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再次,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企业处于良性的循环发展中。
(上海市财政局 200030)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会计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在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时,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计量是确定一个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金额的过程,是会计程序的重要环节。尽管计量如此重要,但关于会计计量及应该采用何种计量方法,现行概念框架却很少有详细的指引。大量交易通过现金或短期应收款来结算,对于主要从事此类交易的主体并不存在计量的难题。但是,如果主体的交易是一些复杂的活动,则计量问题就变得格外复杂而且也非常重要。理事会认为,修订后的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一些详细指引,以便指导理事会在制定或修订具体准则时明确计量要求。
一、财务报告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石,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两者共同为计量提供了概念基础。《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别阐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理事会认为,实现计量的目标,既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忠实陈报。
1. 相关性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理论上讲,为了提供相关性的信息,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均应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也就是说,要么采用现行市场价格(如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要么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按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优点是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金额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总计金额和小计金额的含义均比现行财务报表更易理解。例如,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总额”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因为影响“净资产总额”的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但是,统一计量基础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是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部分使用者认为现行市场价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因过去交易而产生的毛利和贡献。例如,有人就认为,以成本计量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比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而且,若现行市场价格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加以估计时,花费颇高,主观性较强。因此,若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很难用合理的成本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具有足够效益的信息。
所以,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不应建议使用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计量既影响财务状况表,也影响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这两张报表都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在选择计量方法时,如果仅考虑财务状况表,或者仅考虑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都不会产生最为相关的信息。理事会认为,某一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取决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贷款人评估该类资产或负债对主体未来现金流量贡献所采用的方式。例如,某些对现金流量有直接贡献(如通过销售)的资产,报表使用者很可能运用资产的市场价格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某些不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或者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使用的资产(如设备),报表使用者则可能运用交易的成本和资产消耗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历史毛利和估计未来毛利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上述评估并不相关;某些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是该负债抵冲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最佳指标,而对某些其他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并非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指标。
由于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评估方法,理事会认为,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债务的方式。但某些金融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以及某些金融负债的结算或履行方式,对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则可能成为最相关的计量方法。
2. 忠实陈报对计量方法的影响。与相关性相比,忠实陈报对计量的影响较小,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作用。完美的忠实陈报应无偏无误,但这并不是要求计量的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分毫不差。在估计一项不可观察价格的情况下,只要对所估计金额的描述清晰准确,说明了估计方法的性质和局限,而且作出估计时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对该估计的陈报当属忠实。
在确定特定的计量方法是否忠实地陈报了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时,理事会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最好地反映相关项目之间的联系。如果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存在某种关系,对资产和负债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可能导致计量不协调(会计错配),从而使财务报表不能忠实地陈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因此,理事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要求或允许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来计量相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因为这比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现金流量通过合同形式相互关联时更是如此。
3. 强化质量特征对计量方法的影响。
(1)可理解性。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能够理解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使用的计量方法越多,变更越频繁,就越难理解计量方法对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因此,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在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应把计量方法限制在最小的数量。同时,一个项目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类型,还应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并必须解释清楚变更的原因和变更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后续计量应与初始计量相同,至少应当一致。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变更,一是不能废弃成本计量基础(如折旧、减值调整后成本),因为减值调整源自经济状况的变化而非计量方法的变更,因而能够提供可理解且忠实地陈报此类经济状况变化的相关信息。二是不能阻止因改善信息相关性所作的计量要求变更,但此类变更的影响和结果必须透明。
(2)及时性、可核性和可比性。从计量的角度看,及时性意味着:如果价格或价值的变化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在价格或价值发生变动时(而非未来某一时点)加以确认;可核性意味着: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具有独立性的证明和支持,否则即应采用其他方法,或通过披露来帮助使用者理解所使用的假设;可比性意味着:不同期间和不同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该相同,把计量方法的种类限制在最小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可比性。
(二)成本约束对计量的影响
财务信息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信息。由于许多计量方法需要估计,作出估计时所需要的输入信息可能无法免费取得,而收集、处理以及核实这些信息都需要花费成本。一般地,一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越强,计量所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与此同时,即使一种计量方法的相关性最强,但随着其主观性的增强成本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受益也会降低。不幸的是,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计量方法,却也可能毫无相关性可言。例如,对于一项没有固定现金流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一项无需太大营销工作即可出售且确定出售的资产,现行市场价格无疑是最相关的计量方法。但是,如果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现金流量因素的市场信息很少或者不存在、不知道该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场价格的估计将高度主观,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的成本就可能很高,效益(相关性)可能很低。但另外一种计量方法(如原始交易价格)的成本可能很低而且确定无疑,但效益(相关性)却为零或接近零,因为成本对最终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极低甚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理事会认为必须在提供相关信息的成本与使用者受益之间作出权衡。当特定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太低或者成本过高时,则应考虑其他计量方法。
也有人认为,当某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非常高时,该计量方法不可能忠实地陈报想要反映的项目。但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估计,如果进行了恰当的描述(例如,“该计量并非市场价格,而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计市场价格”),亦属忠实陈报。因此,对于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计量,理事会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它是否具有相关性;二是如果具有相关性,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方可进行最佳披露。
(三)初步结论
(1)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
(2)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3)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4)某一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某一负债的计量,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负债的方式。
(5)计量方法的种类应限制在提供相关信息所必须的最低数量,力避不必要的计量方法变更,必要的变更予以解释说明。
(6)某一计量方法所产生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
二、计量方法的分类
(一)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无形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40 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成本是“取得或建造一项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放弃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以此类推,负债应是指负债发生时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收到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规定,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而发生的其他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也规定了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以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折旧或推销、应计利息、溢折价推销、资产减值以及出现亏损合同时负债账面价值的调增。
为反映价格变动也需要调整成本。例如,为反映一般价格变动(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时)和特殊价格变动(在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资产负债时),都需要调整成本。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相较于使用历史成本,使用重置成本时获得的毛利数据更为相关。但是,为反映价格变动而进行的调整,是某些资本保持观的要求,本讨论稿不探讨资本保持观。
有人认为,相较于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目前使用的基于成本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例如,剥离价值(也称作“经营价值”)就表示:如果把一项计量的资产剥离掉而遭受的损失。剥离价格是以下两项金额的较低者:
(1)主体重置该资产必须支付的金额。
(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以下两项中的高者: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二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资产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参与者对类似风险资产进行估价所使用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
在多数情况下,剥离价值等于其重置成本。
但是,在财务状况表和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使用类似于剥离价值的计量方法,产生的增量成本与取得的额外收益相比并不合理,这是因为:
(1)无论是确定重置成本,还是确定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不仅花费成本,而且还颇具主观性。
(2)使用价值的确定非常主观,所要求的许多内部假设很难判断其合理性。当然,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3)某些单项资产并不能提供独立的现金流量。因此,为确定使用价值,就必须计量资产组,从而归属于取得和处置的金额就很难确定。另外,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二)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现行价值计量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有序交易”一词,意指参与者既不处于绝望的境地,也没有因为财务危机或其他因素进行被迫的快速出售或购买而使参与者处于异常不利的交易状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第13 段明确:使用现值技术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涵盖了计量日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的下列所有要素:
(1)对被计量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2)对代表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期。
(3)资金的时间价值,由无风险货币资产的利率代表,该资产的到期日或期限与现金流量覆盖的期限相一致,且对持有人而言不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违约风险(即无风险利率)。
(4)因承受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要求的价格(即风险溢价)。
(5)市场参与者在当前情况下考虑的其他因素。
(6)对于负债,负债相关的不履约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的自身信用风险。
所有现行市场价格均反映了上述因素。但是,现行市场价格通常不可直接观察,需要利用上述输入值进行估计。在决定是否要求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时,理事会将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该计量能否产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
(2)为确保忠实陈报信息需要进行哪些披露。(3)信息的成本是否合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如果存在不同的市场(例如在一个市场取得一项资产,而在另外一个市场出售该资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允价值之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根据公允价值分析确定。某些项目的进入市场不同于脱手市场,理事会可能考虑使用进场价格(即在主体购买一项资产在现行市场需要支付的购买价格,或者承担或发生一项负债所收到的现行价格)而非脱手价格。
当一项资产属于持有待售,最为相关的可能就是脱手价格,因为脱手价格将反映因出售而可能获得的收益。
相反,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使用进场价格(例如,重置成本)
则可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1)持有资产意在使用而出售。
(2)脱手价格无法获得,或者脱手价格并不反映买卖双方之间的有序交易。
现行部分准则在进行减值调整时也使用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在资产初始计量时则使用公允价值加交易成本(负债初始计量时则减交易成本)。
(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使用的个别计量方法,既非现行市场价格,也非基于成本,而是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些计量方法目前用于:
(1)金融资产减值、租赁应收款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租赁负债。
(2)非金融资产减值。
(3)存货可变现净值。
(4)准备(时间和金额不确定的负债)。
(5)退休后福利负债。
(6)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上述计量方法系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要求。另外,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并非现行价格。
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用于:
(1)成本或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充分相关的信息。
(2)所计量项目不存在成本或收益。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三、结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基础理论课;课程定位;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必需、管用、够用”的原则,经济基础理论课也概莫能外。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定位存在一种两难的困境: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为“压缩本科”,过分的强调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并且也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降格为技工,完全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有关学校对经管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对在校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用 。针对这种两难的困境,系统研究经济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高职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这方面已经有学者针对某一门课程展开了有益的研究。如徐美银副教授研究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定位,认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实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邢淑清副教授认为,经济管理基础课首先应当定位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主要讲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该课程对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应当起到指导性、统驭性作用 。吴亚曼副教授则研究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出财政学课程是高职财政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其它财经类基本理论素质课或岗位技能拓展课 。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综合化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将经济基础理论课(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知识,下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综合化问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基础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职业品质”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工作过程入手,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进而向学生的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从这两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典型的工作任务:
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应用财务软件,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等。
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表格的分析,财务预测、筹资、投资、资金日常管理决策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
按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思路,至此就应该由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推导出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研究课程定位了。但是,就我们研究的经济基础理论课来说,这样的思路却并不合适。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与会计技能的课程不同,并不具体的对应于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也就无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推导行动领域进而学习领域这样的研究思路来确定它的课程设置。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基础理论课位置尴尬、定位模糊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决定采用反事实假设的研究方法,先假设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基础理论,来考察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成本管理两个工作过程。会计核算的工作比较类似于传统的会计工作,由此导出的学习领域基本上是传统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各种会计技能课程。但是财务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话,很多典型的工作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详细的概括了这一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其中几项为例,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会给毕业生的工作带来什么困难。
典型工作任务一: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由于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所以会计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经济理论,就很难展开工作。首先,由于预算是要对企业的人财物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有所把握。其次,由于预算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没有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再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身处的政策环境有清楚的了解。对于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清楚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可预见的影响。这些如果缺乏基本的财政金融知识则很难做到。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应用,课程考查非常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的卫生领域实际本文由收集整理情况,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新医改三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出来。目前我国新医改的现实情况,给卫生经济学教学带来了影响。
1 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大量新医改实践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卫生改革案例频现。这些做法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大量案例,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虽然目前很难对改革进行评价,但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启发思考。
(2)新医改案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实施以来,卫生政策的频率前所未有,改革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地区改革的思路大相径庭。这些纷繁复杂的现状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改革措施的原因和动机,才能真正应用好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
(3)新医改给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理解带来了挑战。卫生经济学从国外传入,目前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各国的卫生状况、卫生改革差别很大,国外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需要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学习背景不同,结合我国实际会对基础理论产生一些疑问,更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差异,让学生能力理解并更好应用基础理论。
2 卫生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口述加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观点。这种方式理论性强,易于教师系统讲授,但结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存在一定缺陷。
(1)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卫生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其他学科庞大的理论系统上,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或有遗忘,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这种纯理论的讲解抽象乏味,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学生更多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没有深入思考、主动研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他们利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思考。卫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多,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很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以往学科的差别,不愿意深入思考。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卫生系统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综合各方面因素深入分析。在缺乏自身思考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案例,找不到分析的思路,缺乏系统归纳、综合思考的能力,大部分无法处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达不到卫生经济学教学目的。
3 改进卫生经济学教学方法
卫生经济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卫生系统改革,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更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思考,因此,教学方式需要随时改进,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
3.1 培养学习兴趣
在校大学生与卫生系统接触较少,对卫生经济学的知识点缺乏兴趣。上课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卫生经济学的意义,学生反感简单的说教学习意义。在开始学习知识点前,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案例切入,例如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食品安全、药价高等事件,吸引学生,并简单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卫生经济学的作用,利于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3.2 案例教学,启发思考
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卫生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讲授,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回顾、系统思考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老师将报刊、杂志、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整理修改成为课堂素材,设计课堂案例讨论、设计案例问题,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准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观点冲突更能产生思考的火花,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都建立了较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单一文字表述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以文字板书和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对学生的刺激点不够,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声音、视频等效果,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可以远远多于教师板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给以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
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与社会接触太少,卫生系统的一些现状离他们日常生活较远,不能体会和理解一些具体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卫生领域中的现实状况,让他们有直观感受。
3.4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
在分析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时,会有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学生往往会想得比较简单,倾向于简单分辨是非,因此,引导学生分角色思考可以抽丝剥茧,让学生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刻,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在课堂上交流观点,产生思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这种换位思考,更让学生明白了问题分析和政策设计的难度,不再单纯提出一些“大、空”的建议和观点。
一、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基本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会计专业,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会计理论有着较深的了解,同时对实践的具体操作都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工作能力,但是从目前会计教育的现状发展来看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综合提升,而不是仅仅提升某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想要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是从实际的教育情况来看,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通过较为机械的理论进行灌输,对于具体的实践教学和基于任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学生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学习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和其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对模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因为在中职会计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更多重视理论素质的教育,因此涉及基础理论的课程安排就非常多,基本上占据总课时的七成左右,在当前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并举的要求下,这种课程结构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就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难形成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是不够完善的,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学习并不深入,仅仅在基础理论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就会导致教学目的偏离正确轨道。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难提升
中职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企业内部只需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够参与实际的工作,可是从当前中职会计教育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学生的会计能力比如出纳工作的具体内容很难搞清楚,会计核算以及凭证、科目表和报表的相关制作能力还非常差,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样非常差,这样就很难通过简短的培训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这显然会导致当前中职会计工作教育的失败。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分析
1.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的优化,比如,在教学出纳的工作职责时,不仅仅要从理论上进行,还要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中,老师在教授基本的理论内容之后,就需要对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引导学生分组模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出纳、会计审核、审计等工作,从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模拟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这要比单纯地进行课程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在具体的企事业单位中担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做到轻车熟路,这样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填鸭式的教学,上课老师圈定重点内容,考试往往指定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加强了解,学生考试合格就能够实现毕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革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上文案例中的基于任务的教学法无疑就是当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对于中职会计教学来说,基于任务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还需要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比如通过构建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安装相应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让学生知道打印凭证的格式设置,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等,特别是随着国家会计电子网络化的趋势,学生利用互联网操作报税等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演示来指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
3.将实践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财务会计;技能体系;技能测试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教研教改项目“《财务会计》课程技能培训与测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Hjyj201000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一般从岗位、证书、能力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考证中起着核心作用。
《财务会计》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服务于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岗位的财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了财务会计课程为职业技能型课程。应以岗位专业知识与实际目标工作群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掌握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
(一)确定技能测试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及会计处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三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考核。主要是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为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和报告体系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技能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确使用企业会计核算中常用的账户,能按要求正确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能正确计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指标,能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能进行税务申报,能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会计报表。
3、素质教学目标考核。这是考查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体系两部分构成。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主要考核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相关概念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构成。
2、专业基本技能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体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及求实创新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
《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强调能力本位。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活用教学素材,联系岗位实践,指导教学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测试题型主要由主观题、业务辨析题、业务操作题和综合素质题所组成。
二、技能测试题库建设
(一)命题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强调能力为本。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不要脱离日常专业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本位。试题应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强调应用性。命题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传统理论教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倾向。
3、增强探究性。命题要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结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4、注重综合性。命题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5、坚持教育性。命题时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6、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结合专业前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精神。
(二)命题的原则。命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适度性、规范性等原则。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财务会计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试题要体现技能测试,尽可能逼真会计岗位的实践活动,资料来源第一线的会计凭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表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6∶3∶1);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命题。
(三)命题框架
1、按专业教学内容命题,主要考核专业知识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基本知识,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以岗位技能为辅。题型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组成。这一部分内容经过多年会计专业教学有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题库时,可加入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内容。在选择题里要体现会计技能的专业知识,适量加入财务会计实务,将实务内容转化为客观题型来考核。考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
2、按会计工作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题,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实践业务操作题。
(1)出纳岗位: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事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①出纳基本功:真假货币鉴别、残损币的处理、点钞技术、发票开具技能等;②出纳日常事务处理: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与账户管理、出纳账簿管理、出纳单据处理、银行资金结算处理、出纳纠错防错、出纳交接工作等。
(2)记账会计岗位。①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如销售发票、财产验收单、财产清查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单、工资及工资分配表、坏账准备计提单、财产溢余短缺报告审批单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②登记账簿:记账: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登记);明细分类账(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增值税明细账等);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③编制会计报表:主要考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3)会计主管岗位。①财务分析。②会计管理与监督。考试方法可采用手工会计纸质考试或计算机会计无纸化考试。
三、技能测试的实施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成绩来源于期末试卷成绩;实训考核成绩源于课程内技能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涵盖学习实施全过程。(表1)
四、试题编制和组卷
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要与财务会计理论考试题库区别,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紧扣财务会计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在客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主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会计岗位、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试题组成时,按代码设定组卷程序,用计算机抽题。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以下就我院为例,介绍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内容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三、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中,由于较为科学地设置了相关的比赛内容及评分标准,使得比赛成绩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试和抢答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操作成绩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综合成绩则反映出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高低。通过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在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相关教师要组织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使老师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举办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有利于教师人发现高职会计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
结束语: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将其制度化、固定化。由于竞赛时间限制及评分标准难以确定等等原因,在竞赛中没有设置关于书写技能、手工会计簿记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另外竞赛也可能不能面对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培养及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不是十分全面。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我们可以通过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其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环节,并加以不断的改进,使其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已近开始让会计学知识表现出了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概述
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等要素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等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了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职能也可以被细化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反映与监督职能和考核与评价职能等多种职能。会计对象则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每天所要进行统计和监督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客观性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它的这一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会计事物进行评价,进而避免因个人主观思想所带来的对会计事物本|内容评判的不利影响。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依托本单位会计事物的主要特点,对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就说明会计基础理论还存在这规范性的特点。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实务的运行会表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以外,系统性、前提性和支持性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一)认知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具体化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一大理论体系。它可以在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让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和会计活动进行全面认知的有效方式。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充分了解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对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准确化的分析与判断,因而,认知功能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功能
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进行总结,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会计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因此,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性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的保障因素。规范功能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
(三)指导功能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工作已经开始在我国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会计工作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要素。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会计人员对事关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以后,他们会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功能。
(四)教育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不更能。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类院校中的重点学科,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既能培训模式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就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会计规范》课程的开始,克一那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认,是对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也还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在对新时期的会计学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科学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构建。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是会计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生,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环境损害因素设置为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的指标因素,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市场经济新时期对会计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会计理论发展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可以让会计基础理论的自身功能得到成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玮.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93-94
[2]孟凡龙.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16,06:107-108
[3]彭慧芳.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财会学习,2016,09:138
一、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
自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以来,大学教育成为普及教育,就业就成为了现在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面向社会的就业。对于财务方面的学生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就成为一门核心课程,但我们不少的老师因为本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或者是缺少实践的知识,虽然每天用心的备课,上课从概念讲评到大量的做题,恐怕成为部分老师的教学模式,不少的老师也觉得这样上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却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进行教学知识上的突破。因为要教好财管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材建设落后。
现在的财务管理教材,大部分和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大同小异,从时间价值到财务分析,并且里面缺乏综合的分析案例,学的东西都是简单的,片段的知识,让学生无法紧跟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一出大学门觉得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感觉除了当时会做题,好像一辈子都用不上。会计财务类的教材不少都在进行改革,财务管理教材好像最没有时间影响。教材缺乏时代性,紧迫性,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不管用哪个出版社的教材,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来说那也只是理论上站了一个高度而已。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理论教学情有独钟,认为理论知识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那么讲课和做题成为教学主旋律。但现实中“填鸭式”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更是如此。
二、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老师的培养,让教师成为复合型教师。
应用型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不仅仅是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能把握时代的特征,能结合实践来指导学生有创新的价值观,我们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一方面是以前的老教师,或者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应用型大学教课的老师,本身就缺乏阅历和实践,对于投融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股票或者是项目投资是否有多大的帮助,理论怎么去结合实践自身都不明白,这样的老师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就可想而知。对于应用型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校一方面应想尽办法来加强老师的培训,比如多听专业性报告,教师应该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中加深体会,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并且对于一些特别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不应仅仅从学位上文凭上卡住教师的引进。只有这样从教师的源头上进行改革才有可能教出真正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二)优化教材内容。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新事物时,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创造新知的才千,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知识更新的专业转换的能力。现有的理论知识能满足这门课程的需要,但是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知识的多样化,对于一些不重要的章节或者和别的课程重复进行缩减,而增加新的知识,应该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实用性,比如像证投资,仅仅说怎么能上市,上市的要求等等,根本就没必要,还有毕竟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做集团化财务管理,国际化财务管理,这些也是是学生感觉毫无用处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加强股票和期货的实践教学,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方法应因生施教。
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填鸭式”“做题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压制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前期培养,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每章的开头用引导法。引导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参与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心、动脑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种方法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应用型大学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还有一些比如实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使用模拟的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现货投资来加以说明,用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模拟决策等等这样使本来枯燥、抽象的专业课变得生动、具体。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的财务管理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各界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那么大学在该门课程的安排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出我国紧缺的实用性的人才,也许通过以上的方式改革,让大学的教育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琳.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关键词:中职 会计 教学 改革
根据调查,近年来,在招生难的大环境下,一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逐年放宽了招生条件,降低了学生报读的门槛,一半多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比较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兴趣、动力,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未能专心学习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个别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概念、原理和公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这样的复杂情况,学生的学业成绩自然不够理想。在一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每个学期,有20%左右人次的学生需要补考。鉴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教学要求的新情况,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我们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模式。
1. 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是最重要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落实各项教改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提高综合职业行为能力。
1.1要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在修订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压缩不够实用的课程的课时数,增加最实用的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以及其他一些较实用的《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课时数和实训时间,强化实用的教学内容,并同步开设实训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以确保学生既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这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关键。与此同时,还要由教研组组织有关任课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组合,避免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讲授,节约教学资源。
1.2增加专业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在各个模块中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中,应明确以会计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最重要的专业操作技能,并合理设置会计实践技能模块,在各个模块中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根据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可对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按模块设定以下总任务:在《基础会计》课中,设有"设置帐户"、"凭证编制"、"记帐结帐"、"编制报表"和"会计原理综合实习" 等五个总任务;在《企业财务会计》课中,设有"设置帐户"、"凭证编制"、"记帐结帐"、"存货核算与管理"、"出纳实务"、"工资计算与分配"、"税金核算与申报"、"成本费用核算"、"购销核算与管理"、"编制报表"、"外币业务"、"财产清查"和"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等十三个总任务;在《会计电算化》课中,设有"增删改核算单位"、"系统设置"、"凭证编制"、"银行对帐"、"报表设置与编制" 等五个总任务。在各个总任务之下,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若干个子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在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定各个模块技能实训的总任务和子任务后,在讲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时,相应同步进行该模块的技能实践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当然,"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技能模块要在最后一个授课学期开设,强化综合技能训练,以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
1.3强化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将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专业理论系统,明确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内容,了解各项会计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应聘上岗时的应对办法,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应聘上岗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根据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等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现有的实训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的作用,巧妙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验实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1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仪器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将会计工作中大量使用的各式单据、帐册、图表通过实物、模型、声像等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可大大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2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把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播放有关教学光盘、录像带,将有关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播映出来,使有关实践操作的全过程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3.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要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勤奋程度、纪律、出勤情况等因素确定定性评价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测验、操作技能考核、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等因素确定定量评价成绩。同时,也可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3.1采用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口述题与笔试题相结合,或者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中、末考核相结合进行,其目的是通过考核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服务。
3.2加强对专业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考核,要坚持口述题与操作题相结合,独立完成与辅(指)导完成相结合,个别考核与分组考核相结合。口述题的内容要为相应的操作题服务。对一些操作技能考核项目,要求必须独立完成的就进行独立考核,而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技能考核项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在克服了困难后能够掌握有关操作技能。
4.改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条件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善教学条件。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首先,要适当增加专业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操水平。其次,要组织本专业教师到其他兄弟学校会计专业进行学习交流。再次,要组织本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专业性学习和实际操作。
4.2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
(1)教材陈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将逐渐完全取代手工会计系统,网络会计的普及,也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严重脱节,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能够带来的影响,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2)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缺乏全面理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备考试之需。(3)侧重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学习,忽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都是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相适应的,其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国际会计准则、西方会计学等内容更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中。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对《基础会计学》熟练掌握程度的检验。目前,我国《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大多数都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现在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弱点;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单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其二,案例教学匮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运用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率先推出,这种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才传入我国,并被一些高校采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来源于实践的真实典型案例的收集、编写,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三,缺少社会实践。学习《基础会计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还局限在课堂上、学校里,学生对企业的具体会计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了解太少。很多企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接待会计专业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导致实习基地严重匮乏,即使任课教师凭个人面子争取到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的机会,学生也只能到企业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收益甚少。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编写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权威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材的选择对于《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来讲尤为重要。针对以往教材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现象,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建设应该符合以下几点:第一,将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基础理论引入《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之中,适合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第二,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部分知识的衔接,使会计理论更加清晰;第三,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第四,侧重案例分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教学方式灵活化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讨论与分析、团队合作、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等等,使会计教学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加熟练。
3.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企业不愿意也难以接收大量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就在于提高案例教学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比重。把案例教学引入会计教学,加大了教学中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教学中的知识的层次性,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