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范文

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艺术的展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展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篇3

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下,也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平面设计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融入新的元素,就能有助于平面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和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促进其发展的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特征

在各种平面设计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设计的形式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意义也更加的广泛化。平面设计在实际的应用中是相对比较广泛的,在各种的商业广告以及插画设计当中,都有着应用。只有充分注重平面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才能有助于设计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呈现。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和发展的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分析

从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的特征体现来看,在多个层面都有着体现,例如在审美的立体化特征方面就比较鲜明。平面艺术的发展从平面化向着立体化进行发展,从二维向着多维的方向发展,在当前表现的比较突出[1]。立体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空间性特征以及多媒体性特征和错觉性特征几个重要层面。从空间性特征方面的体现主要就是能够在立体化后的整体性方面比较强。再者,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也比较突出。在当前的平面化设计中,已经不局限于当地,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能够将传统的美和现代的美得到有机的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多彩,通过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将民族性的内容加以融入,就能形成独特的审美特性。另外,对于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的人性化特征以及生态化特征也比较突出。生态化特征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中的融入比较重要,能够将当代人的思维观念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得以展现[2]。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下,通过人性化的平面设计,要能在这一审美特征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现。

2、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发展的现状来看,在技术方面的支持下,使得平面设计也比较多样化,能够在文字以及图形的灵活结合下,从而产生诸多的视觉效果,对不同的情感也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市场的发展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是在商业的竞争方面比较突出,这些对平面设计者的素养以及水平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挑战。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广泛,在当前追求品牌化的时展环境下,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呈现就比较关键[3]。这也是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和问原因及促进其发展的措施

1、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分析

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存在,其中在传达信息方面比较模糊,没有和实用性得到有机结合,以及在审美性和创意性方面也相对比较缺乏。平面设计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实际设计的作品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图形的辨认方面比较困难,在对传统的文化应用过程中有着盲目性,计算机设计比较泛滥等。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平面设计的效率得以提升,这就使得各个平面设计者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在对设计的审美以及观念创新上考虑的比较少,设计出的作品缺乏灵性[4]。除此之外,就是对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滞后,这些就对设计的实践发展有着诸多的不利。对这些问题就要能详细的分析探究,找到问题解决的实质,这样才能保障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2、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平面设计艺术发展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体现在多个层面,在当前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没有注重理念的良好运用,在理念的运用和实际设计的作品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再有就是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广告营销也是平面设计行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我国的平面设计多是处在低端的设计层面,在创意性以及审美性的结合方面没有得到统一。这些层面的原因就使得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进行发展就要能够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平面设计的作用价值发挥愈来愈重要。将当前的平面设计和传统文化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就要能够将艺术设计作品和大众的审美标准能相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就会带来比较强烈的文化冲击,平面艺术设计也不再是物品功能的实现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设计和再创造。第二,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够促进全民参与,要能将整个社会的民族文化的整理以及保护等都要和实际发展相契合。从设计的技巧以及思想观念都要创新发展,将平面设计的民族性特征要能得到充分的呈现[5]。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应用中,要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得到充分重视,也就是要注重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将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构成规律要能得到熟悉化,将平面设计的特色以及文化灵魂在作品当中能充分的体现。第三,要想将平面设计艺术的水平得以提升,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提升就比较重要。要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对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修养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还要能够对我国的文化以及精神特质有详细的了解,注重设计语言的灵活化应用,还要能够将审美的责任能得到有效的普及。设计师的培训教育工作也要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评论界也要注重对平面设计师的提点以及监督得以注重,只有从多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的良好发展。第四,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创作要注重创新性和创意。艺术的发展是自由的,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要需要进行余数的,而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既有艺术发展的空间,也有着一定的约束性。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就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平面也似乎设计就要能充分的注重设计创造力,以及在设计的责任感方面也要能得以加强注重等。只有从这些基础性的内容上得到了加强重视,才能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就要能按照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实施,只有从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保障平面艺术在市场中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平面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其实际的发展有着促进。

作者:马瑞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葛雨欣.平面设计的现代性与民族性[J].明日风尚.2016(05).

[2]路庆敏.视觉传达设计中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大众文艺.2015(24).

[3]冉国强,吴勇.平面设计艺术与纸张特性[J].纸和造纸.2015(12).

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音域审美特征

音域主要是人发出的最高音至最低音之间的范围,因此包含女(男)低音、女(男)中音和女(男)高音。传统民族歌曲演唱音域大多处于中音和低音,高音区演唱比较少。部分少数民族歌曲在结尾处可能会出现高音演唱方法,但是音域不高。例如陕北民歌,其主要是真声演唱风格,因此对音域要求较低,且演唱题材可选择范围广,演唱风格呈现出浓厚的平民化特点。陕北民歌大多数是人们释放情感和感悟生活,因此传唱度非常高。

(二)音色审美特征

声音的频谱结构能够决定音色美,从音色划分包括男声和女声以及低、中、高音。在传统的民族歌曲演唱中,女声和男声都比较追求亮丽音色,虽然会使听众感到用嗓过多,但是呈现出明亮感觉。由于音色区域性特点比较强,并且与地区百姓的生活习惯比较贴合,比较符合民族审美原则和习惯。因此,部分民族歌曲在特定场所中表现力和穿透力都非常强。比如草原情歌对唱等演唱方式,提升了男声与女声的参与度,容易引发共鸣,从而萌生情愫。《等爱的玫瑰》以及《月亮之上》等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主要得益于凤凰传奇组合极具感染力的音色。

(三)音质审美特征

音质主要是指的是声音的质地。由于传统民族歌曲的音质比较硬,柔韧度不足,歌曲演唱主要是表达自身情感,因此民族风情和地域性特点都比较强。少数民族歌曲内容大多数赞颂生活,表达欢乐和爱情,因此音质要求比较低。正是由于民族歌曲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传唱率,能够赢得群众基础,因此在传统民歌演唱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民歌情调和创作技巧均比较单一,因此,为了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可以将民族风格添加到民歌唱法中,注重调节音质和音色。然而,由于民歌唱法中的民族风格特点未宣扬出去,因此,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主要停留在音域审美上。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以情感动人

在声乐作品中,情感属于灵魂所在,是一种相融相合的复杂情感。“曲情”是曲作者借助歌曲调表达情感,通过曲式、节奏、旋律以及复调等元素充分释放出内心情感。“词情”主要是词作者借助歌词表达情感,包含了自身待人接物的态度,歌词节奏感和凝练性属于感染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声情”主要是演唱者通过演唱表达情感。演唱人员在掌握作品意境和情感之后,结合自身演唱风格和技巧全面阐释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歌手张韶涵就是以空灵和悠远嗓音著称。

(二)以“润腔”为美特征

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期间衍生的美化唱腔就是“润腔”,以情感为中心,将歌曲主题作为依据,巧妙应用赠音、滑音、叠音等润色曲调,使曲调与歌词完美融合在一起。“润腔”所追求的风格美主要为音色丰富性,能够有效拓展声乐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时关键在于“润腔”成功与否。

(三)以语言感染人

民族声乐审美标准在于歌唱语言。清晰的歌词表达有利于听众理解歌曲。民族声乐语言的三大亮点在于曲调、词章和节奏。汉语声调包含有上声、去声、阳平、阴平,并且具有较多语气词、量词和音节,在演唱时可以应用平仄、顶针、声韵和回环等手法进行组合,因此,汉字美属于民族声乐审美的基础。音节、语调和韵律变化会使歌词节奏产生变化,往往轻快的节奏会让人深刻铭记,并且传唱度比较高。

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单一化发展逐渐转化为多元化发展

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声乐艺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民族声乐也开始融合国外审美取向,通过各民族融合以及中西融合方式可以吸取精华部分。例如民族歌曲演唱家,其主要是以民族特色引发人们关注。所以,民族声乐发展历史必须遵循原则,并且鼓励多民族,多风格声乐艺术发展,这样可以确保民族声乐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

(二)创造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中国与西方审美追求更深层次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所以,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发展趋势来看,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在发音位置、呼吸支持和讲究共鸣等表演和唱法形式上。并且从和声、配乐、旋律和节奏等方面追求更高境界,这样可以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缩小与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差距。其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还应当注重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具备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以此丰富我国声乐艺术文化内涵。

(三)声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转变

现阶段,审美世俗化发展主要是由当代时尚观念转变所形成,时尚观念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特点和需求。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审美水平,然而,由于声乐艺术缺乏世俗化特点,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文化必须逐渐转向世俗化发展趋势。所以,需要将大众化元素添加到声乐文化艺术中,并将时代中的现代元素和活力元素注入到声乐艺术文化中,这样可以促进民族声乐文化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做好传承和宣扬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展开讨论。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此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也就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有利于形成特色声乐文化体系。在音乐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相应改变了人们对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需要。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注重结合现代音乐风格和西方音乐风格,确保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朝着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此提升社会大众的娱乐审美水平。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并且屹立于世界文化高峰。

参考文献

[1]蒋鸣.论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势与审美取向[J].音乐创作,2018,22(5):118-119.

[2]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8,12(2):60-61.

篇5

关键词:当代影视作品;影视艺术;审美意境;审美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对于意境的追求贯穿在我国悠久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无一不注重对于意境的创造。影视艺术是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有别于古典单一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具有我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意蕴内涵,并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意境,其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对古典艺术的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继承与延续。

1 影视艺术的意境概述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意境的营造。各种艺术形式在创造意境方面有着一致之处。王国维的诗被人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了诗与画所创造的意境之间存在相通的地方,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与画这种艺术形式所达到的意境趋于一致。影视一种综合艺术,兼具了诗与画的审美特征,因此它不但在语言层面上的审美意象,而且还具有视觉层面上的审美意境。影视艺术借助画面、声音、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营造审美意境。它通过塑造视听觉综合形象而诉诸于观众的视听觉综合体验,区别于单一的艺术形式(比如文学、音乐、绘画、摄影等等)。同时,影视艺术还因为运用视听觉语言而达到的自由转换,从而突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影视艺术还从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汲取了许多有效的审美特质及表现方法,构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及审美意境。

影视艺术借助于现代影视技术,充分应用影视创作中的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影视艺术的意境。影视中的单一镜头或画面就像单一的意象,只有这些意象的有机组合,才能实现这些意象的叠加,从而构筑蕴含丰富的艺术意境。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以主人公的回忆将三个故事连在一起,如同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此篇具有意味隽永的审美意境,其表现手法像是以各种意象的重复与变奏,将影片中人物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表现出来,表达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及离愁,达到一种隽永的审美意境。影片还使用大量的空镜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融入环境之中,从而使得人与景相融,环境中也蕴含着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着人物的命运,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以空镜头叠化的方法处理火红的枫叶,与离去的马车声相得益彰,构造了一种悠远而深长的意境之美。

2 当代国产影片中审美意境的倾向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3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随着影视的发展,审美意境的创造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些展示现代社会负面因素的影片内容,但是并没有达到现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审美意境。因此当代影视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助长了大众审美的世俗性,进而催生了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市场。影视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及发行遵从消费市场的需要,走向了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为导向的道路,其审美表现趋向于温和与和谐,通过营造一种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视作品,使得影视艺术向着赏心悦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当地影视艺术脱离了对真正审美意境的追求。但是,当代影视艺术的唯美化发展倾向并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品位及对艺术多元化、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当代影视艺术制作者应致力于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多重审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J].文艺评论,2006(04).

篇6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篇7

【关键词】艺术语言;构成原则;审美特征;秩序结构

在平面设计艺术的具体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视觉形态结构的组合、编排,目的是要创造出合规律性的艺术语言的秩序结构,即形的秩序、色的秩序、质的机理秩序、明度的层次秩序与空间的分割秩序等。所谓的“秩序”,是指画面中各个视觉形式要素,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感的种种体验。这种对“秩序”的组织、运用与表现的过程,不仅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性,而且更为强调画面中秩序的合理性,这是创造出合规律性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的核心因素。平面设计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空间界面规格设置、文字的选择、空间形态的组织、色的配置、层次关系的划分、图形图像的组构与运用等,都要讲究其形式结构的严谨性、形态的可视性与美感中的合规律性,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构成,无论是线形态的构成、或是点形态的构成,或是色块的构成、或是空间界面分割的构成等,都不能偏离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结构的内在秩序,否则,就会导致视觉形态审美关系上的失调,既失去了形式构成中的和谐性,也不符合视觉心理的知觉规律,因为对艺术语言的审美知觉把握,凡符合秩序的结构,便能够呈现和谐的状态,并予人以愉悦的感觉,否则,就无法构成具有审美情感表现力的整体意象。

因此,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构成,必须以符合“秩序结构”为原则。具体地讲,在平面设计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对于秩序结构的“意味”追求与审美形式特征的构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审美把握方式:

1.“同一律式”审美把握方式

在平面设计形式构成中,强调艺术语言之间的共性因素,目的是创造一种统一中的和谐性,如“一致性”与“重复性”,黑格尔称其为“符合规律”的初级形式美,同时,又超出了“一致性”与“重复性”,而成为“自由的自然线形”的、使“一切高级生动复杂的形式都服从这种‘符合规律’的规律”。在平面艺术语言的构成中,如“对位”的构成形式,就是同一律式的主体形式内容。所谓“对位”,是针对在形式要素之间,通过位置上的某种秩序结构关系来寻求艺术语言的统一,常见的有:直线的对位构成,即把视觉形态的重心都保持在同一直线上;间接的对位构成,即把视觉形态的中心线都交接在一点上;单项的对位构成,即把视觉形态进行趋于一个方向的整齐编排;双项的对位构成,即把视觉形态的上下或左右方向进行整齐编排;以及比例的对位构成,即把视觉形态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编排。

2.“对比律式”审美把握方式

对比律的审美形式是指平面空间中视觉形态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异性。即在艺术语言的整体构成中去寻找相互对比的规律,如大与小、多与少、明与暗、显与晦、疏与密、高与低、粗与细、冷与暖等。对比律的形式因素十分丰富,其美感的形式效果可以使画面的“趣味”中心得到生动地体现,能够引起视觉的高度注意,产生对视觉的“冲击力”,从而使画面富有生动性、鲜明性。在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运用对比的形式规律,目的是突出主题,使受众对象获得“知情达意”的视觉审美效果。

3.“均衡律式” 审美把握方式

均衡律式是指人的视觉对于平面空间中的视觉形态构成要素,保持着力度的平衡感。对于人的视觉审美心理而言,有静态的均衡美,如形、量、质的同等大小,具有严谨性、庄重感;也有动态的均衡美,如形、量、质的非同等大小,具有灵活性、多变性,产生出对比的形式效果。均衡律式在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构成中,蕴含着强烈的视觉形式的心理效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因素。

4,“节韵律式” 审美把握方式

节奏、韵律是构成形式美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节奏,是有规律的反复,具有单纯性、明确性和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富有理性的形式意味。韵律,是使节奏的构成形式深化,富有极为丰富的情感特性。情感一旦介入理性,必然要打破形式秩序的“纯化”规律。富有情趣性、抒情性,具有刚柔相济的形式效果。它对于艺术语言的秩序组织,能够增加形式美感的魅力,如渐变、起伏、旋转等形式的构成都具有这一审美特征。

5.“数比律式” 审美把握方式

所谓数比律式,是指形式要素之间的某种数理逻辑关系,是比例关系中的基本形式规律。如通过黄金分割律,可以得到最佳的空间分割面或是最佳的直线分割点,运用黄金分割律分割构成的形式,能够呈现平面空间的均衡性、谐调性,具有平稳、安定感。又如比率式分割,是形式构成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充满着“数的秩序”性,能够产生节奏、精确、整体统一等富有理性的美感形式效果。现代艺术中风格派的几何造型,就是运用数理逻辑的语言秩序进行艺术创作。平面设计作品的空间界面分割,即对平面设计空间的比例关系确立,亦有不同形式规律的审美特征,如将1:1.236、1:1.414、1:1.618等等以不同的数比律构成多种空间分割形态,其中将1:1.618称为最佳空间分割,即“黄金分割律”。由此可见,数比律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创作中,是艺术语言构成的重要内容。

平面设计艺术与其它门类的造型艺术一样,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它存在于对审美意识、审美评价与审美表现这三个要素的把握之中,但是,就平面设计艺术语言形式的审美特征而言,除以上所述,我认为,还包括着对平面设计家实践创作中审美价值取向的认识、追求。对于艺术语言进行抽象的或纯粹的视觉表现,是构成现代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独立样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其进行审美把握中的主要形式特征。平面设计艺术的创作,无论是倾向于绘画艺术的注重形象的思维方式,还是倾向于设计艺术的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无不蕴含着注重情感的表现性与强调画面秩序结构的合理性。

篇8

关键词:美术;创作;要点;语言;审美;精神

美术创作是美学欣赏与美术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美术创作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美术欣赏与美学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对于美术创作的艺术要点,所有的美术创作人员都必须全面把握,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落到实处。

概括起来说,美术创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三点,我们分别进行论述。

一、 掌握艺术语言

美术创作的第一要点,是掌握美术的艺术语言。

任何艺术都是它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音乐艺术的艺术语言有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舞蹈艺术的语言有结构语言、动作语言、时实语言等。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篆刻、工艺美术、工业美术、商业美术、现代设计等等。这些造型艺术,有着共同的艺术语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线条

线条是所有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语汇。世界级绘画大师达・芬奇说过:“绘画科学首先是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①而在点、线、面、体中,线具有最重要的贯穿作用。因此,法国画家安尔尔说:“线是绘画的主角。”②岂止绘画如此,造型艺术中的书法、篆刻,乃至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等,无不如此。

线条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多种多样的线条,可以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例如直线中的水平线,可以塑造舒展、开阔的形象;垂直线可以塑造挺拔、宏大的形象;斜线可以塑造激荡、运动的形象。而曲线中的圆线、螺旋线、抛物线、波纹线等,则共同具有柔和、流动、优美等特点。

(二) 色彩

色彩也是美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色彩是辨别物体的重要依据,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它由物体借助光的照射而形成。又分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情感色、象征色等等。各种色彩又具体分为色相(色的相貌)、色度(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色性(色彩的性质)三要素。

色彩的运用,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例如建筑艺术中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以红、黄色为主,被称为“民族色”,我国国旗也是这种色彩组合,均具有庄严、热烈、宏大、温暖、辉煌之感。

(三) 构图

构图同样是美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构图是在美术创作中,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与艺术法则,并根据作品题材、主题、体裁、风格的要求,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中对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所进行的艺术安排与布置。我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称作“经营位置”,又称为“章法”、“布局”。

构图也是造型艺术“造型”的重要艺术语言。构图的要点有二:

1. 构图的原则

构图以均衡与对比为原则。均衡是比例相称,力度与分量均等;对比则是大小、高低、明暗、疏密等的明显不同。均衡具有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则具有活跃、生动的效果。这两条原则常常共同运用。

2. 构图的形式

构图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正方形。具有宁静、肃穆之感。

(2)长方形。具有整齐、稳定之感

(3)正三角形。具有坚实之感。

(4)斜三角形。具有运动之感。

(5)倒三角形。具有倾危之感。

(6)圆形。具有柔和、圆满之感。

(7)波浪形。具有自由、活跃之感。

二、 把握审美特征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把握这些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第二大要点。

(一) 直观性

直观性也称“可视性”,是指美术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可以看见的,可称作“视觉艺术”。由此使得美术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美。

(二) 永固性

美术作品具有永固性审美特征。许多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工艺美术作品、雕塑作品,成为珍贵的文物或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就因为它们的永固性使然。当然,这种永固性又是通过美术作品选择瞬间性形象完成的,即通过永固表现瞬间,通过静止表现动态。

(三) 表现性

美术作品的表现性审美特征,表现于它们的抒情性、寓意性、独特性、创造性等方面。例如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成为人的品格的象征:梅的高雅、兰的清新、竹的亮节、菊的清幽,无不与人的情操、志向、品格密切相关。又如在书法艺术中,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冬心、黄慎三人作品的形式与风格都个性鲜明,大有惊世骇俗之风、领异标新之气。把画家特有的造型能力与诗人特有的天真情趣,融入书法艺术之中,开拓了近代书法的表现空间。

三、 守握艺术精神

美术创作的第三要点,是守握艺术精神。艺术精神创作艺术神髓,是美术创作的指导方针。

首先要分清中外美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③

其次要把握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有:“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写意传神”、“气韵生动”、“心悟”、“意境”、“线型思维”等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思想情感

1 舞蹈艺术概述

舞蹈是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人体的形体美,同时也成人们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既可以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也可以是由此而延伸出的审美意象,它融合了形象、意境等多种元素,形成最全面的艺术体系。在人类生命的延伸过程中,舞蹈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同时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人类历史文明,从古代的祭祀舞,到封建社会的舞蹈,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现代民间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舞蹈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对于舞蹈并不陌生,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舞蹈很常见,舞蹈能够表现人们一切的喜怒哀乐,当人们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能够在舞蹈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从中领悟艺术的魅力。舞蹈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令人产生别样的体验,使身心获得更多的愉悦。

舞蹈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人类用手势等肢体语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方式出现在口语之前。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参与到各种劳动生产活动中,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与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在此期间,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释放,由此,其中一些活动也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舞蹈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结合,它不仅有节奏和时候的延续,同时也体现出优美的姿态与色彩。作为舞蹈,常常为音乐服务,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它集通俗与高雅于一体,运用肢体动作传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心情去驾驭身体的艺术表现方式,舞蹈所体现的美,是一种心灵的外在表现,它用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人们的生活。由此,舞蹈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生活中有着无限丰富的素材,为舞蹈提供了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追求源自人们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体现与追求,生活也为舞蹈艺术凝聚了无限的美感。

2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独特的动作性

舞蹈艺术是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体来展示人类思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是一种身体的语言艺术。舞蹈在声音的伴奏下展现各种身体动作,这是舞蹈独特的动作性特点。人的各种丰富优美的肢体动作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在舞蹈艺术中,各种动作、姿态以及步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排练的,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这些充满美感的肢体动作中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美。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来源于生活,人生活中的许多自然动作都被编排进舞蹈动作中,这些动作既有人劳动时的动作,也有对动植物的模仿动作,生活中的动作更直接,有更强的目的性,而将这些动作经过艺术的加工,不仅形态更加优美,而且更具艺术气息。舞蹈艺术对动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还要生动自然,并能够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传达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在舞蹈表演中,需要人们在舞蹈中感受到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这也对舞蹈的动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能够在直观的舞蹈表演中,感受到表演情节的变化,人物事件的发展以及情感起伏,这一系列的表达和效果都需要从舞蹈的动作中获得。所以,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舞蹈艺术的核心在于动,只有舞动的生命才能真正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2、特殊的韵律性

舞蹈艺术作为重要的艺术类别之一,有着很强的韵律性,这也是舞蹈的特征之一。特殊的韵律为舞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缺少韵律的舞蹈就仿佛少了翅膀的蝴蝶,纵使漂亮,却无法飞舞,少了灵动的色彩。舞蹈艺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动作、表情和节奏。舞蹈表情主要指舞蹈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节奏是舞蹈的基础,是舞者在进行舞蹈动作和表情的前提。舞蹈表情与节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先出现舞蹈节奏,才能够表达舞蹈表情,而舞蹈表情也需要通过舞蹈节奏来体现。因此,舞蹈通过动作和节奏,表现了丰富的韵律,也可以说,舞蹈的动作与韵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舞蹈艺术都无法真正实现。

3、丰富的抒情性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人类的思想情感,艺术与情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艺术的延伸,是艺术价值的提升。人类情感是一个无形的却又充满魅力的空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也离不开人类情感的表达。因此,丰富的抒情性也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之一。在舞蹈艺术中,从肢体动作、到韵律节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着人类心灵的感悟,传达着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的动作展现,也不是一种直观的语言表达,而是具有强烈的感彩,这种感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渗透与流淌。尽管舞蹈也以肢体语言作为表现形式,但是相比于其它体育动作或人类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舞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肢体动作融合了更多的节奏与情感,舞蹈的艺术魅力也会自然流淌出来。

4、流动的时空性

舞蹈艺术为人们展现了优美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造型、姿态,这种动态的构成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具有流动的时空性。时空性一般体现在立体的空间当中,正如舞蹈艺术一样,给人们呈现出更加立体的美感,在舞台上,舞蹈的表现空间如此之大,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自己对艺术的塑造。舞蹈艺术的时空性,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观赏体验,从眼睛到耳朵,再到心灵,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思想,都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当舞蹈将这一切融合在一起时,对于欣赏者来说更容易获得感情的共鸣,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有人说,舞蹈艺术是流动的艺术,这种流动也形象地体现在其时空性上,舞者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地舞动,陶醉于自己的世界,并将欣赏者一同带入了舞蹈的世界,使他们共同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来看,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时展的重要见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不同时代也出现了不同的舞蹈文化,这些舞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由此可见,舞蹈的审美特征也是在时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凝结。

3 结语

舞蹈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人的形体和姿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舞蹈是融合了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内容,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传达与体现。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舞蹈艺术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也汲取了其它国家的舞蹈精髓,使舞蹈艺术的和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得到更完美的体现,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整体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宁.杨丽萍舞蹈艺术的大美还“俗”[J]. 教育现代化. 2016(1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美术 审美 特征 民族 时代 直观 永固

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又称为“造型艺术”,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也有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日多,美术范围益见扩大,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中国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备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辞海》缩印本第23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在我国,一直使用“美术”一词,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实用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等。

研究、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既可以从理论上起到指导性作用,又可以在实践中起到参照性作用。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几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美术的生命和灵魂。鲁迅曾经指出:“陶元庆君绘画的展览,我在北京所见的是第一回。记得那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这就是:民族性。”(《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第4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俄国作家赫尔岑也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问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是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第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在绘画艺术上,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审美特征:中国画讲究写意、散点透视,重笔意与墨意;西方油画则讲究写实、焦点透视,重色彩与构图。又如雕塑艺术,中国雕塑艺中的兵马俑、佛像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雕塑中的《思想者》、《大卫》、《维纳斯》等,则具有西方的民族特点。再如建筑艺术,中国的故宫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也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美术的民族性,同样体现出这种民族性的差异与特色。

二、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一切艺术的亮点和神髓,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标志。美术也同样如此。例如建筑艺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反映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古埃及的建筑金字塔,也是古埃及对法老专制的“敬畏时代”的印记。中国的故宫,同样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才精辟地指出:“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美学》第41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三、造型性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造型性的审美特征,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篇11

关键词:摄影 统一 造型 直观 瞬间 永固 再现 表现 文化 艺术

摄影艺术本身即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多元化、综合化的辩证统一,是它的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之一。为此,本文以“四统一”为视角,对摄影艺术的这一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一、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一大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一个统一。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首先是造型性。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现代造型艺术,与绘画、雕塑、书法等一样,均以造型性为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当然,摄影艺术所使用的造型语言,又与绘画、雕塑、书法等不同,即摄影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其中主要有四种:其一是画面构图。又称“取景”,就是将主体、陪体、背景三元素有机、合理、巧妙地组织安排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其画面构图的方式又分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对角线式构图、十字形式构图等等;其二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摄影时运用各种光源(自然光、人工光)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最佳的造型效果。其中主要有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等。各种光线具有空间感、立体感、氛围感、意境感,可以烘托主题、塑造形象、体现风格;其三是影调。又称“色调”,是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等等。可以起到突出主体形象、营造情绪氛围、制造特殊艺术效果等作用;其四是色彩。“色彩是摄影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色彩不但在造型中起作用,而且对人的情感具有冲击力。”色彩又分为情感色(如红色表现热情、灰色表示冷静等)、象征色(如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青春等)、温度色(如红色为暖色、灰色为冷色等)。摄影通过色彩的明暗过渡、组合变化等,形成画面的美感与和谐感。其主要原则与方法有:用色尽量单纯,主体与背景要有对比,形成色彩重音效果;强化某种特殊色彩的独特功能,形成色彩基调,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在多样色彩中寻求统一。摄影艺术运用上述四大造型语言,充分表现生活之美与作者情感之美,打造出美学品格与艺术意蕴,最终凝聚为其造型性,即以形传神、以形达意、以形抒情。

直观性也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之一。直观性又称“视觉性”,这也是所有造型艺术共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即要求创作中注重视觉艺术的形式美,强化其可视性、悦目性,又要求欣赏者必须亲眼目睹,方能从直观中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

造型性与直观性二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使得摄影艺术的内涵丰富、美学品位提升,具有了独特而又丰晒太阳的艺术价值,备受受众的青睐,并成为最为普通,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几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与摄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他们心中的最爱。

二、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二大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二个统一。

“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从本质上讲,都是空间的静态艺术,不适于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但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因此,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的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

可见这种瞬间性对于造型艺术来说是何等重要,也就是说,包括摄影艺术在内的所有造型艺术的创作,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选择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那最精彩、最闪光的瞬间形象。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就十分强调造型艺术创作选取瞬间形象的重要性,他以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群像》为例,分析了该作品选取巨蛇缠住拉奥孔父子三人,三个受难者濒临死亡前的最后挣扎的一瞬间的形象,表现出人物激情的顶点。为此他专门写出了美学专著《拉奥孔》,并指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

摄影艺术的永固性,指的是它的瞬间形象选取拍摄下来之后,就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不仅可以供人们反复多次地欣赏,而且可以流伟下去。许多珍贵的名人照片、老照片、经典照片,都成为艺术珍贵,在充满丰富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又富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摄影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辩证统一、完美结合的,它通过瞬间的静态表现永恒的动态,在瞬间中显示永固,又在永固中凸显瞬间。

三、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三个统一。

所谓“再现性”,是指摄影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这一特性,是摄影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众所周知,摄影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与纪录,即使是摆拍,也以客观现实为准则,并无任何虚构。无论是人物、事物、事件,还是景物、动物、植物、器物,摄影艺术都以真实为生命与灵魂。正因为如此,许多摄影作品都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历史物证。例如“”时期著名摄影家李振盛拍摄的许多老照片、的照片,都具有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属性。而一般人日常生活照片,也同样是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与真实纪录,同样具有珍贵的价值。

所谓“表现性”,与“再现性”相对应,是指摄影作品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这种表现性也是所有造型艺术所共有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摄影作品也是摄影师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段,这是毫无疑义的。

四、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四大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四个统一。

所谓“技术性”,指的是摄影艺术有丰富的技术要素与高科技含量。例如拍摄时光圈、光速、焦距的掌握与运用,广角镜头、滤色镜头、变焦镜头的使用,数码摄影、电子显微摄影、天文望远镜摄影、红外线射影、全息摄影、水下摄影、航空摄影等等,都是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

所谓“艺术性”,指的是摄影艺术毕竟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符合“艺术”的一般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殊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所有的摄影作品,包括新闻照片、生活照片、广告照片等等,都是艺术作品,其艺术性是勿庸置疑的。

摄影艺术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完美结合,形成了它独有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50.

[2]杨辛 谢孟主编.艺术赏析概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P179.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61.

篇12

关键词:摄影艺术;独特身体;具体表现

引言

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审美,是因为面对各类不同的事物需要进行取舍,最终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就摄影艺术来说,很多人都会被其独特的审美性质所吸引,在摄影实践中,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表现体现在整个艺术形成过程中,使得很多人都会从中得到独特的身体体验。

一、摄影艺术概述

(一)发展历史分析

摄影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方式最早是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并且以发明者的名字将这一技术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人们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摄影的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不断丰富,进而出现了艺术摄影,艺术摄影十分注重摄影的艺术感,使得摄影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在艺术摄影当中有着不同的艺术摄影流派,在不同的时期之内,各类艺术摄影流派都风靡一时,例如在艺术摄影发展早期,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以及抽象摄影艺术受到人们的追捧,后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进步,自然主义摄影艺术、印象摄影艺术等都相继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成为当时流行的摄影艺术风格[1]。在多年的发展之中,摄影的技术手段以及实践在不断拓展,摄影艺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基本特点分析

摄影艺术主要是通过摄影画面来进行内容呈现思想的呈现,并且可以通过各类拍摄、图片制作技巧来实现对摄影画面的修饰,使得摄影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同时摄影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客观现实的呈现表达直观的情感。在艺术作品拍摄创作过程中,摄影者总是能够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各类不同的视觉形象进程呈现,最终直接进行某种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作为摄影的主导者,摄影艺术家的艺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摄影艺术作品的品质,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审美审视后,呈现给大众的摄影作品也会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的表现

(一)摄影与绘画艺术相融合

摄影艺术在独特审美表现方面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摄影同绘画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在时代的发展中,摄影艺术吸收了很多绘画方面的内容,使得摄影艺术的审美逐渐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摄影作品中绘画结构方面的融入体现独特的艺术美感。很多摄影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注重作品画面的选定,确保摄影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二是在情感传递方面,摄影者注重画面个体的突出与表现,这在绘画艺术中也十分常见。虽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运用了绘画艺术技巧但是最终摄影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同于绘画作品,而是带有典型的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例如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融入了绘画的元素。在其作品《遭洗劫的房间》(如图一)中,整体画面在选取过程中依照的是绘画布局结构进行确定,然后在色彩选择以及光线掌控方面也融合了绘画艺术。《遭洗劫的房间》整体尺寸为2×3m,摄影家在拍摄中有意对房间进行场景设置,画面本身呈现出的是全景视野,体现了一个女孩子房间遭到破坏的画面,但是画面中也存在鲜明的对比,完整的舞女塑像依然伫立在房间当中,象征着希望,在破败的场景中存在着一丝鲜活的生命力,通过绘画艺术的融入,体现出摄影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境界[2]。

(二)摄影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独特审美

一方面就摄影技术来说,通过现代摄影设备以及技术手段拍摄出来的艺术作品,通常都会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摄影设备的应用过程中,摄影师会通过聚焦、虚化等摄影技术手段,来进行作品呈现。具备高超摄影技术的摄影师,可以准确进行画面设定,而且会通过一定的图片处理技术,进行画面处理,展现出作品的独特审美特色。我国当代著名风光摄影师王建军在进行风景摄影作品拍摄中注重摄影技术的掌控,拍摄出很多摄影艺术作品(如图二)。在图二中,摄影师王建军将摄影机的光圈调整到F16,焦距调整到24mm,使用的镜头是SP24-70、F/2.8、DiVC、USD,并且在拍摄前期使用了HDR模式,最终运用广角镜头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美景展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在造型艺术上,摄影作品同样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质,在摄影艺术当中,造型能够体现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角度。摄影作品通过不同造型的变换,具有造型美感,能够展现出拍摄主体的鲜明特色。结语总而言之,随着今后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特征会更加彰显出来。对于摄影师来说,正是由于摄影艺术本身审美的独特,才能够拍摄出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北派 二人转 历史 审美 特征 传承 发展

北派二人转系黑龙江二人转之别称,也是东北二人转四大流派之一。东北二人转素有“南靠浪,北靠唱,东讲板头西耍棒”之称,即指的是以辽宁营口一带的南派二人转从舞蹈“浪三场”(又叫“三场舞”)为主,北派黑龙江二人转以唱功为主,以吉林省的东派二人转以板头瓷实为主,而以辽宁黑山一带的西派二人转则以耍棒(花棍)为主。

北派二人转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也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将北派二人转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一、北派二人转形成的历史源流

北派二人转与其他各派二人转一样,都是河北莲花落与东北大秧歌相结合的产物。

河北莲花落传入黑龙江的时间,是清道光(1821-1850)年间,传入的路径有西东两路:西路以热河都统、户部尚书英和获罪被流放黑龙江卜奎(今齐齐哈尔市)时,携莲花落艺人“小红鞋”、“大碗粥”、“迷三屯”、“独眼刘”、时、何世来等,且行且唱,并收徒传艺;东路以莲花落艺人穆宗堂等到黑龙江宁古塔(今宁安市)演出,并收徒齐兰亭等。于是,黑土地上出现了一大批北派二人转艺人,其中主要有金海楼、吴尊爵、王五丫、方庆祥、张万贵、田富生等。当时北派二人转曾红极一时,传有“天下最属宁古塔蹦蹦(二人转俗称)好”之说,并以“北路蹦蹦以唱见长”闻名遐迩。

由此可见,北派二人转从形成之始,就奠定了它以唱见长的流派艺术的本体特征。

二、北派二人转的审美特征

北派二人转具有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性

二人转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戏曲、歌舞、曲艺三种艺术的元素,呈现鲜明的多元性审美特征。这正如著名二人转专家王肯先生所言:“说它是戏曲,又不全是戏曲的戏曲,曲艺和歌舞的成分不少。说它是曲艺,又不全是曲艺的曲艺,戏曲和歌舞的分量较重。说它是歌舞,又不全是歌舞的歌舞,戏曲和曲艺的特点突出。”[1]北派二人转的这一审美特征,与其他各派二人转是大同小异的,即均具有多元性的审美特征。

(二)通俗性

北派二人转属于俗文化和“草根文化”范畴,通俗性是其鲜明的审美特征之一。“二人转是属于地域性的俗文化,是东北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语言的基本特点是通俗易懂、活脱顺畅、生动形象、明白如话。强调通俗性、群众性、地域性的特点,目的是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通过审美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

(三)地域性

北派二人转,顾名思义,是北方二人转——黑龙江二人转的称谓,因此,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性则是包括二人转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这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云,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3]

(四)歌唱性

北派二人转以唱功为主,歌唱性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北派二人转艺人称为“黑龙唱手”,无论是其中“四季青唱手”(专业艺人),还是“高粱红唱手”(业余艺人),均以唱功取胜。其唱腔分板头、韵味,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以此充分凸显其独有的流派特色。

三、北派二人转的传承发展

北派二人转代代相伟,继老一代创始人之后,又涌现出第二代传人徐生、杜金和、李泰、胡景岐等人;第三代传人苏凤林、李芳、张金霞、王金山、王笑梅等人;第四代传人张野、赵晓波、黄启山、董兴顺、程艳玲、刘慧轶等人。

如今,赵晓波等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许多年轻的二人转演员,正积极学习,努力钻研,刻苦练功,抱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决心,立志为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肯.土野的美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pyfg1989.P38.

篇14

【关键词】花样滑冰 审美特征 多元性 表演性 节奏性

花样滑冰,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在音乐伴奏下,运动员穿花样滑冰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形,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有单人、双人和冰上舞蹈三个项目”①。

花样滑冰作为体育和艺术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探讨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对于花样滑冰本身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以及对花样滑冰的编创、训练、表演、欣赏,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对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一、多元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多元性。

首先,花样滑冰是体育与舞蹈的二元化结合。滑冰是冰上体育项目,花样滑冰的“花样”,首先是吸收了舞蹈艺术的元素。而舞蹈艺术则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②。花样滑冰中的“托举”“抛跳”“三周跳”“四周跳”“连跳”等高难动作,都是体育技巧动作与舞蹈技巧动作的有机统一、二元结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其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的三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两大要素以外,还有音乐的要素,即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或听觉艺术,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③也就是说,花样滑冰是体育、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多元复合体,它集视频与音频为一体,融视觉与听觉为一炉,堪称是一种音画新时尚。

花样滑冰以体育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必须练好滑冰的技术动作与技巧动作,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

同时,花样滑冰运动员还必须具备音乐素质,因为在花样滑冰项目中要有配乐。选择什么乐曲,由教练与运动员共同商定,但是运动员对选中的乐曲,必须有独特的感知与领悟,然后才能在音乐进行中表演。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状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表现艺术,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每个人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婴儿时期的摇篮曲、少年时的儿歌到青年时期的恋歌、情歌、婚歌,再到逝世时的挽歌、哀乐,人生的每一时刻几乎都有音乐伴随。所以恩格斯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花样滑冰运动员不仅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对音乐艺术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对音乐的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有足够多的理解能力。而重中之重,是对乐曲的情感有很好的体验能力与表现能力,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当然,花样滑冰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演唱或演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配合使观众享受到审美愉悦。这也正好符合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寓教于乐”精神。在我国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音义虽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它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快乐就是音乐,音乐就是快乐。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必要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会使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美学价值。说得再具体一点,即花样滑冰运动员要对中外器乐曲的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因为花样滑冰是体、乐、舞的三位一体,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与舞蹈素质也不可或缺。其一是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形象性、抒情性、表演性、表现性、律动性、节奏性等等。其二是了解舞蹈的本质,充分理解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各种艺术元素,塑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形式。其三是把握舞蹈的情感含量,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表达感情的过程分为言嗟叹咏歌舞蹈四个阶段与四种方式,而以舞蹈为最后阶段与最高方式。其四是重点把握舞蹈的律动特点,体育是运动,舞蹈则是律动,花样滑冰就是体育的运动与舞蹈的律动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构成舞蹈的三要素是表情、律动(节奏)、构图。舞蹈的表情是人的内在感情所表现出的条件动作和姿态。而舞蹈的律动(节奏)即是人体内心动作(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舞蹈的律动(节奏)不但可以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形成韵律美。舞蹈的表情离开舞蹈的律动(节奏),就不再是舞蹈了。同样,舞蹈的律动(节奏)如果离开舞蹈的表情,也就没有生命了。其五是掌握各舞种的特点,并具备主要舞种的表演能力。其中主要有国标舞(又分“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维也纳华尔兹等;拉丁舞,包括伦巴、桑巴、恰恰恰舞等)、现代舞(又分迪斯科、街舞、霹雳舞、柔姿舞、爵士舞等)、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跑旱船,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古典舞、芭蕾舞等等。上述各舞种,花样滑冰都可能用到。其六是掌握古今中外经典舞蹈作品,将其作为自身表演的重要参照系。例如中国的《红绸舞》《雀之灵》《黄土黄》《摘葡萄》等。这些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都是花样滑冰学习借鉴的艺术瑰宝。

总而言之,舞蹈元素是花样滑冰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花样滑冰需要有编舞高手,并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舞蹈表演才华。申雪、赵宏博之所以获得冬奥会世界冠军,其舞蹈表演水准之高,也是功不可没的。

再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美术的“四轮定位”的四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音乐的元素以外,还有美术元素,即服装与化妆,服装又包括款式、颜色、面料等各种更小的元素。服装与化妆,形成视觉冲击与吸引力,可以为整个花样滑冰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花样滑冰的多元性审美特征,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明白了这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花样滑冰运动员就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体育素质,还要练就过硬的舞蹈素质、音乐素质、美术素质等各种艺术素质。世界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就是这四种素质综合一体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二、表演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表演性。

花样滑冰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表演,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花样滑冰运动员做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体验与体现的有机统一,就如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演一样。波兰当代著名音乐评论家卓菲娅・丽莎在谈到音乐的表演性时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④而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也指出:“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⑤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则把一切表演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概指为:“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⑥这就意味着,花样滑冰同所有的表演艺术一样,以表演性为生命与灵魂。而这种表演性,又是依靠表演者的“软实力”。这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最大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三、节奏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节奏性。

节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某种规律,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等,这些有规律的运动或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节奏体验。

音乐是有节奏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与骨干,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成为音乐艺术最主要的艺术语言与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同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艺术,其节奏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规律又称作“动律”,其主要标志也是节奏。我国现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却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⑦

而花样滑冰的总体节奏,正是其滑冰的体育动作节奏、舞蹈节奏、伴奏音乐节奏的“三合一”,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物理节奏的“三合一”。

注释: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84.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转引自王次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

④卓菲娅・丽莎著.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0.

⑤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49.

⑥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