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篇1

一、营造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存在着比较抽象、枯燥的特点,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明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1.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如:教学《大海睡了》时,为了抓住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我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是播放白天大海汹涌澎湃的样子,再引导学生想象晚上的大海睡时的场景。在理解文中的“鼾声”时,如果仅用语言叙述则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音频播放出睡觉时的呼吸声,学生一听便明白什么是“鼾声”。为了营造一种恬静的睡觉的氛围,学生们朗读课文时我播放《摇篮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在这种多感官、多维度的体验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体验了语言的美。学生们都争着想要配乐朗诵。通过这一系列的音频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样上下来,整堂课都会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主动学习,而不觉得语文是枯燥无味的。

2.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刀切,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怎样,都力求做到整齐划一。然而我们都知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一样的程度是不现实的。利用现代技术,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理解的速度自主地学习,生字学习、课文学习、拓展阅读、在线测试,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资料包里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同时,网络资源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均衡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协助者,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近距离的,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认知网络,既不让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又能够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借助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结构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那种“口授+黑板粉笔”的单一授课模式,而现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能够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 课堂上使用了网络中多形式的资料,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多彩有趣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动画效果,视觉、听觉的感觉大大提升,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需要。带给学生的是全新的愉悦感觉,用他们的话来说:“像在玩,不像在上课。”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优化教学过程 在网络论坛课上,用跟贴的形式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论坛的自由开放,让电脑水平高的学生大显身手,复制图片、文字,写下了自己的心得感想和更多同学交流。也让学生有机会说出心里话。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们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抓住学生想说的动机并及时鼓励,这样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自然有话可说,而不是以往的生编硬造。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演示实物,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兴趣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篇2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教师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注视着老师。此刻,老师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于是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再次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模式 研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为了适应不同考试为最终目的而设置和组建的。这种教学模式大多是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而组成的。然而,在现代课程标准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会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探索现代小学语文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分组教学模式

虽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教师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但大多都存在方法单一,划分过于随便的不足。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也就不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教学模式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组员的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2.情景教学模式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语文知识。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及巧妙创设,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3.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其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那么,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的行为、语言,教学的设计之外,建立起多媒体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把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朗读和背诵,而是生动活泼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利用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并根据二年级儿童的心理,把他们喜爱的儿童乐园中平移和旋转的各种彩色图形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师的教学内容。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这一节课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出了多媒体的优势。

4.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二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所体现的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整合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应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然而,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理解,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张家口地区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突出学练结合的功能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3-01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各级学校的教育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纷纷在实施素质教育下,将教育教学改革与当前流行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优质课上,公开课中,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均纷纷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广大的教师,学生,乃至一些家长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会上网搜索,拓展课外阅读……使课堂教学成为连接课内外、校内外的桥梁,促进着学生问题的解决、兴趣的激发、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课文内容。

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因此,现代意义上的课堂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音像交融、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起到充实内容、优化教学的作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识。譬如,《“万宝之地”南极洲》一文,主要介绍了南极洲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资源。为了让学生对南极洲有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课前搜索了南极洲网站,把相关图片、内容合成为一个电子阅读教材,让学生浏览。通过浏览,他们不仅目睹了文中描述的企鹅、海燕、磷虾等,还了解了冰雪、冰川等气象知识,历次南极考察资料。在相关网页的链接中,学生除对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还饶有兴趣地去了解了热闹的冰天雪地——北极、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种充实、创新型的阅读教材,具备了传统教材所没有的超链接功能,阅读面之广,阅读量之大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文字+图片所无法比拟的,从而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举,更加喜欢小学语文,真是一举几得。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能够产生更加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如教《葡萄沟》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描绘葡萄的“五光十色”这一词的准确、生动,教学时,通过网络查找了形态、色彩各异、在阳光下发出美丽光泽的葡萄的有关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葡萄沟的美丽。再有,虽然课文对制作葡萄干的阴房作了较具体的介绍,但由于它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加之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而“阴房”的图片,则让学生受到了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填补了纯文字表达缺乏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空白。

三、引导学生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会上网搜索,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习得”,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超越时空性的特点,知识以节点的形式存在,又以超链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且每天都在爆炸式的扩展中。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学生随时可以在网上调出学校、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超越时空,掌握最新最全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学会网上多种搜索方法,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扩展阅读量,提高自主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如《早发白帝城》一诗的课外阅读从“三峡”这个迷人的名字扩展开来,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其阅读资料中便有了三峡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古迹、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以及三峡工程的设计、施工、落成等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记载,信息量大且声形结合、图文并茂,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把学习的触觉由教室向校外辐射和扩张,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大自然,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更加推动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更加喜欢小学语文学习,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识记更加牢固,印象更为深刻,小学语文效果更加明显突出,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它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琅琅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实践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因此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二、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日常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各种级别教育能力的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然而,受制于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个人观念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在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些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硬件建设达不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其次,是有些教师由于观念比较落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没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再次,一些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同时也尽量避免上述一些问题的再现。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实践。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性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比灌输式好得多。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与人合作等综合素质。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九年级上册(语文版)第六单元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初识“诸子百家”这一内容,初中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接触过其中一些人的作品,但是对“诸子百家”的了解还不系统,不够详细。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期望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对“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及其影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设计好方案后,向全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明确的分工。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能制订细致的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学生间能互相合作,遇到难题能及时跟教师沟通,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调查报告,顺利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本人所设计的这个学习方案,还被评为韶关市优秀作品。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非常方便,社会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新鲜事,只要引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这些事情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好资源。本人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我经常安排学生到学校课件制作室通过互联网将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收集到的资源保存在自己的网络空间,或者制作成课件供大家分享讨论,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发掘写作的活水源头。

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合作互助的观念得到了强化,集体观念得到了提升,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的意识。总而言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相关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更丰富了,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教学的互动性增强了,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学手段方式更新颖,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因此,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人也加强了相关知识的学习。

除了认真完成上级组织实施的教育能力培训之外,本人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FrontPage、DreamWaver网页制作、Flas制作、Authorwar等与制作课件相关的知识,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无疑对教学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对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根本无法得到应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离不开教育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师也应当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2]刘建华,曾淑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种方式.江西教育,2004(23).

篇8

一、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己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而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

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s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檄、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檄,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骄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己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任务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培养其阅读古籍的能力。作为师范院校,还应考虑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而,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多属随文释义,多为语境义,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一方而,要尽可能联系中学己学知识;另一方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教学,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对字词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语境义,因此对通假字、古今字不作严格区分。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而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

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

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己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

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

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而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

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己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起来。

例如:中学课本对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的解释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古汉语教材未选辛弃疾的这首词。但是在讲授古汉语的词类知识时,我们可以提出疑问,即古代汉语教材为什么没有涉及取的这类用法?这就关系到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更涉及汉语语法史的相关内容。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而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而语写成的文言,而这种文言中取是没有时态助词用法的。时态助词在汉语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补充汉语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建立语言发展的观点,既深化学生的认识,也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对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了然于胸。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也要求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体系而无视中学文言文实际。据柳士镇先生统计,以2003年人教社中学课本为例,课内外合计,中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文总数约在250篇(首)以上。中学这么多的古诗文学习内容,理应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很好的铺垫。

因而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对中学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学生己经掌握哪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将大大有助于古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将来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质;民族;文化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发展人智力的媒介。随着信息化、世界化的到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多维文化的冲突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下,在充斥着各种网络语言的背景中,现代小学语文距离它固有的学科家园渐行渐远。语文的学习本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母语的深入理解思考以及对我国文化精髓的继承。在网络多元化时代的冲击下,小学语文的传统教育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平台,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能授人以道理,沉淀其心灵,升华其品质。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方能使语文教学之树根深叶茂、苍劲挺拔。

一、民族语言的积累与沉淀

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负载文化的工具。”语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本国文化的滋润和培养,突出本国文化的内容,讲述本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的教育在人一生的记忆中都不可磨灭,其地位非常重要。小学语文与其说是教人文字,还不如说是为了教人道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精髓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递,流淌着精神文化的大河才会永不干涸。

小学语文的教学选材非常注重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翻开带有清新油墨香味的课本,一行行伦理的教育浮现在眼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会我们的是孝道和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给我们的是奋斗,“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会我们的是要有品格,不能轻易屈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的是责任。书香气息中,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文化意韵,是中国人民鲜活的血肉之躯的践行,体现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下,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深厚积淀,继承发展并传递着中华大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代表着中华大地的精髓,是我们心灵宁静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意义。

二、解读人生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小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多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一味地解读或曲解作者本身的意思,这对文章和作者本身就是一种亵渎。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出发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解读人生重要的是感悟,是由心底发出的精神力量呼唤的渴望,能读懂文章体现的深层含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

在阅读文章特别是文言文时,由于古代文字的一字多义现象很普遍,因此在解释字义和思考行文方法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联系文章整体认真品位,从感性认识逐渐到理性认识,最终把写作方法学成自己的,直至“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写作是解读情感内涵的重要方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表达的重点,当所获取的知识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因素,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后,学生就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从学到会用,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完善。教学中应多让学生从文章中解读表达的情感,把真实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以语文学习为桥梁,逐步提升文化素养,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有神有形、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悲有喜、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积累和应用才是制胜点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应用。积语言、生活和情感之累,应生活、成长和创新之用,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根基。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很多方法,首先要重视读和背,但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到通顺、读到理解。学习都是有逻辑性的,可以通过联想思维、对比思维、强化思维不断积累,不仅仅是课堂内的内容,也要在课外阅读中多多积累,当文学的树苗枝繁叶茂时,就能达到小学语文学习应用的目的。应用包括会说、会写和会联想、会理解,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格。学习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懂得世间的真善美。

积累和应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谨记以人为本、八荣八耻,不断约束和提升自己的品格,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往的教育和文化。每个学生都对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这一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思想火花的交汇以及心灵的碰撞,更容易进行自我的建构,将书中的文化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乐中保.语言: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读柳斌《语论十首》[N].语文报·教师版(高中),2008—1 2A.

篇10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夏天的雷雨》一课,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雷雨的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枝不断摇晃,雨哗华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树声、雷声、雨声、蝉儿、青蛙的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21世纪的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大致界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读书的滋味》一课,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读书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品质。现代化技术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运用,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营造了信息化教育环境,学生的个性得到一定发展。首先,多媒体创设情境,调节气氛。课前,闪烁的人物面部表情和动感的节奏,为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做了充分准备。老师在课前还专门开通QQ空间和博客,在主页内放置有大量文章或片段,以及相关的资料,音像,课上课下学生都可以上网浏览,大大扩充了学生阅读量。而同学之间既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通过空间和博客进行网络交流。美妙的音乐,精致的网页,朗朗的书声,键盘的敲击声,奏起了一曲和谐的乐章。课堂是如此充满活力与个性,学生不仅感受到读书有滋有味,更感受到现代技术的魅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位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现代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如《丰碑》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为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了如下激情教学。

1.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场景,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教师配上一段动情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着他们的是……”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似乎和这支队伍一起到了大雪山上。

2.配画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丰碑》一课第7自然段对军需处长的描写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时,多媒体课件由小到大逐步演示出军需处长倚靠树干的形象,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配上深沉的音乐,学生们深情地朗诵起来,饱含着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3.巧妙联想,升华情感

篇11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以学为主;教学模式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实现了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有非常大的限制,很多教材难以表现出来的知识课堂教学中难以表现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编排的内容具有代表性,但并不全面,这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构建“情景――探究”教学模式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构建教学情景、拓展课程资源等方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构建“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情景的吸引下,积极参与探究教学内容,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东方之珠”》为例,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了一系列“东方之珠”图片,如金色的沙滩、顶着球的海滩、璀璨的焰火、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等,学生被精美的图片吸引注意力,然后教师巧妙引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对图片有一定的认识,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脑海中自然会呈现出一幅有趣的画面,使得学生对探究教学内容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提出一系列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从朗读课文中你感受到什么?哪些句子写得优美?”“海洋公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探究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剖析,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以学为主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认识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吸引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自主探究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建立校园课程网站,构建分层学习模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校园网课程网站。一方面,建立学生素质档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综合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个别学习机会,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水平,选择网站对应课程进行自学,通过网站课程学习弥补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现以“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为例,古诗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古诗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展开,即要求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由于古诗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对故事表达出来的感情不甚理解。为此,教师专门建立校园课程网站,将小学阶段所有古诗及其详细剖析放在网站中,使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课堂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同时,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可以在网站中进行超前学习,提前认识尚未学习的古诗,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建立以学为主教学模式,校园课程网站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生利用课程网站弥补知识空缺和漏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探索性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出优势在于,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拓展,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构建出探索性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通过学习课文,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大自然产生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入网络资源“保护环境”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污染环境实例的看法,分享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环境的事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导入探究性话题,由学生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对话题进行探讨,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通过课程资源拓展,实现了对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拓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构建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探索性学习模式,由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不但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法[J].学周刊.2016(02)

[2]卢玉霞.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步骤探究[J].学周刊.2016(03)

[3]胥炜,徐学福.我国探究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式

现代文的阅读不但能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从知识、情感各方面丰富学生的内涵,而且成熟优美的现代文名篇为学生的文字表达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模板。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是高考考察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参数。因此,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力求突破难题,寻求解决之道,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分析学生对现代文的态度可以发现,对与现代文阅读他们常抱着又爱又恨的态度,一方面由于现代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或描绘出引人入胜的美景,或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或法人深省的处世箴言都使学生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面的局限,阅历的不足也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文章中的表达的较深刻的思想感悟。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常不能准确应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这种矛盾心态,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多的是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学生只能以自己的贫乏的经历感受去理解文章,结果常常片面而表浅,当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答题就像在猜谜,时对时错,无规律可循。有时候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常常授以考试技巧,根据文章结构找中心思想,这固然是帮助解题的有效手段,但如果过分强调这是答题技巧,忽视了理解文章所表达思想情感,也是有失偏颇、本末倒置了。对此,本文提出了提出一些教学思路为改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以作参考。

首先,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教导学生熟练掌握文章表达的结构类型。重视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理解不是虚无缥缈无迹可寻的情感猜测,可以从文章成文的角度举一反三,认识到任何文章之所以能结构流畅、表述清晰,必是按照一定的脉络延生,并且据此丰盈的。因此,教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文章结构是理解文章与学习写作的要点,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另一方面根据这一要点来练习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若能掌握文章结构并运用自若必将使语文阅读理解与表达事半功倍。

第二,教师应营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建构注意教学理论把学习归纳为四个要素,环境是其中之一。现行阅读理解教育中较大的弊端是教师常重视题海战术的运用,讲求孰能生巧以期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殊不知语文不是理科,解题的关键是的是既定的定理概念,答案是唯一思维。语文的理解中心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千变万化不能通过定理求解。因此,若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题海战术收效甚微,甚至,由于大量的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答题准确信,题海战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引线,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庞大的知识圈,为学生深入的理解各种类型的文章储备知识。

第三,阅读的精髓是对作者感同身受,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内涵,接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学生阅历的不足、情感经历单薄是不可避免得限制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做出有效的引导,从何种可能的角度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和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致刘和珍君》一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强烈的压抑不住将要暴发的深沉情感,要让学生体会到,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通过推荐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影视作品,准确渲染出那个战火纷飞,人们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时代中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爱国学生的激情救国的行动,借助影视作品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有了身处那一时代的真实感后,再将作者爱国救亡的情感投射到学生思想中理解文章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语: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强调掌握文章结构作为有效手段,扩展丰富有趣的题材激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增强自信,借助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的代入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主旨来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同样应注意到得是,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丰富的过程,我们相信有效的教学方式辅以适度的练习持之以恒必将收获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锡能.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及有效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篇13

1.识字与信息技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利用多媒体,激发识字的兴趣。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能愉快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这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将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篇14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quot;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

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有上一段时间的"考级"之争。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地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地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地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