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范文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

篇1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 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 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 危急中的机遇

笔者预计,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篇2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这是渔民看风识天气所编制的谚语。以前渔民出海打鱼没有天气预报,只能依靠天象的自然规律,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避免船翻人亡。这是渔民从自然界中发现的规律,非常实用。

渔民出海打鱼尚且能够从风、云、雨等自然现象中发现天气变化,从而避免风险。我们搞经济工作是不是也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规避风险、提前预警呢?

世界金融危机,给国家、企业等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许多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还有很多企业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低谷。当然也有很多企业躲过了金融危机。秘诀在于这些企业会看经济的“天象”――宏观现象。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脉搏的跳动,社会焦点热点的动态,经济政策的预判,产业经济的走势,国计民生的需求变化……通过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文化、体育等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随时发现蛛丝马迹,捕捉危机信号,从而躲过灾难,甚至发现了新的商机。

灾难来临之前,是会有预兆的,很多现象会告诉你,暴风雨要来了!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自然人,从事社会经济工作,如果要想避免损失,其实也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及时了解宏观方面的趋势信息、动态变化就可以获得发展,避免损失。

宏观能够预警。

篇3

日前,记者来到郑州市管城区金德宝家具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的总经理刘清兰。当记者看到那些新扩建的厂房、新添置的设备、成堆的原材料,以及琳琅满目时尚而新颖的家具时,很难想象一个赤手空拳的农民,在短短的几年内竟有如此的成就:把一个作坊式的家具加工厂变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现代企业,其创业经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详细地了解这位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经历,近日,记者对郑州市管城区金德宝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清兰进行了专访――

英雄慧眼识珍珠,走进省城办企业

记者:请问刘总是哪一年来郑州的?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当时是不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

刘清兰:我是2003年来郑州创业的,当时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现代的农民,应该摆脱过去那种小农经济的束缚,在种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就应该把剩余时间和资金投入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事业中。当时,从沿海到内地,房地产开发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吸引了我。我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凑热闹,但却看到了房地产开发背后的第二个商机――家装和家具。以当时的实力,比较适合做生产现代家具,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行业。

记者手记: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刘清兰走进郑州的时候,中原郑州房地产开发齐头并进,无限商机一目了然。他以企业家的敏锐目光捕捉到了这个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及时把握机遇,果断地选择了家具生产这条道路,不但自己获得了成功,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由此看来,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固然重要,但选择之后的正确实施、开拓进取、最终达到成功更为重要。

创新、质量、诚信三第一,占领市场树品牌

记者:请问刘总,省城大型家具企业众多,各个实力雄厚,而且家具市场竞争又这么激烈,那么您是如何占据市场,并且赢得客户的呢?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品结构

第一章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对的严峻形势

一、科技创新、改变产品结构

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在为生存纷纷找出路。例如:中山明阳电气通过强硬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产品结构,企业的利润仍在逆市中上扬,订单已到2010年订单总额超过100亿元。据了解,明阳电气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南方型和北方型两种风力发电技术企业。中山顶固金属制品公司今年1月~10月创造价值1.127亿元,同期增长了133%,缴纳税收600多万元。“一个五金产品最多卖10多块钱,而一个‘生态门’却可以卖到近5000块钱”。

二、配合大企业实施相应的调整

大企业资金相对中小企业雄厚,具有成熟的运作程序和管理模式,中小企业配合大企业实施相应的调整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效的。同时大企业也在危机中实施相应的调整。沃尔玛通过节能降低运营成本。未来两年内,沃尔玛将减少现有商场能源消耗的30%,水资源消耗的50%,使能源合理地循环利用。缩短供应链条,进一步控制将使沃尔玛成本得到,增加环的透明度。2011年,公司将在国内推广定点农场项目。

三、中小企业及时转移产业开辟市场

广东是中国出口贸易大省,2008年前11月,东莞对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出口量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除对日本出口增长8%外,对其他各主要市场出口悉数下滑,其中对香港地区、韩国出口下滑超过20%,对美国、欧盟出口亦下滑10%左右。广东与拉美地区贸易双边贸易总额仅占广东外贸总额的3.5%,比重显然过小,发展潜力巨大。陆教授建议我们开辟受金融危机相对较小的非洲、中东市场,并寻求银行的帮助,例如渣打银行(超过90%的营运收入和利润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拓展,寻找新的内需市场空间。中国的中低端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如农村消费市场。寻求网络新机会,转向了电子商务,这也是企业能够快速找到的增长点之一。扩大内销市场、寻找国内OEM订单,互联网也会解燃眉之急。

四.抱团联合

横向纵向联合,借助外力发展。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与其他企业联手,迅速壮大自身实力。横向联合就是企业同与自身规模大致相当、产品相似的其他企业联合,与对方在管理、技术、品牌或销售网络方面优势互补。纵向联合则是企业与上游或下游企业联合,形成产业纵深链,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取成本优势,减小企业市场风险。以协会调控等手段,协调企业间的信息、资金、联合等问题,并防止出现价格战、扩充产能拼死一搏的内耗式恶性竞争。通过企业间联合或行业协会,采取联合担保式的“抱团融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很好手段。

五.用足政策扶持与支持

2009年广东省一次性新增10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奖励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将注资10亿元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重点基础建设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同时将安排2亿元扩大出口专项资金,用于扩大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的商品出口退税征退差额资助。2009-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也提前于2008-2009年预算安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2009-2012年省财政每年安排的15亿元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专项资金60亿元,在2009年集中使用。

六.熬过危机,“剩”者为王

中小企业应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位任务,保住厂房、设备、生产能力、市场、骨干员工队伍,还有流动资金。变现用不上的资产,尽力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节省体能,减少费用和投资,所谓“自知者明”,切勿去冒险投资陌生的产业和领域。过去很多企业是通过不断的产能扩充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通过成本管理。除了直接成本外,还有销售的费用、行政的费用、市场推广的费用。在正常单量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可接部分亏本订单,以维持正常的开工率,保证工人的正常收入,保持员工的士气及稳定员工队伍。

七、抓住危机中的“机会”

金融危机已升级为金融风暴,如今企业的口袋里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甚至还要借钱,但是市场顾客需要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与产品,更恰当的竞争性的方案。危机中很多企业处于资金窘境,其中有些企业可能会倒闭,这对资金充足的企业有利。相信中国的中小企业还是有能力渡过这个难关的。

(一)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

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其实只要回头留意身后就会发现仍有一批“盲点”产业,比如老年产业,特色快餐业等。“盲点孕商机”,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挖掘市场盲点,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四化”——细分化、专业化、体系化和简单化。

(二)细分化就是中小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产品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巩固现有市场、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和战略,更是中小企业开发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比如生产服装的中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需求量锐减,如果一味追求做大生产量岂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尝试在生产前就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比如可以生产特色老年服装,这样可以从增加的老年服装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萎缩,同时还增强了企业市场影响力。

(三)专业化指企业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经营作为经营主业,兼营其他,使企业形成一体化发展

其实质就是要做到“人有我精”,通过专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专业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高瞻远瞩,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生产艰难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为企业融资,而应该积极加大应届大学生的招聘,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积极引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化,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为“春天”的到来早做准备,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体系化就是指中小企业与时俱进地制定实施某一战略,随后制定后继跟踪服务和不断完善战略提升政策的系统

金融危机是严峻的,战略上我们要重视,同时更要求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战术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只有因时因地制定战略,制定配套的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简单化指在发展中小企业时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及而苦恼,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中小企业一步一步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强中小企业。

第二章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中小企业平稳较快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下,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深挖市场盲点,做强中小企业。面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及早深挖市场盲点,坚持和做好“四化”,同时在“薄利时代”还要树立“不以利小而不为”的经营理念,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能把“盲点”变为“亮点”,培养出市场新的商机,做强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必须促进大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调整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管理,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长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

(一)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二)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放弃。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利用苹果电脑作为共同的“中枢系统”,开发出一系列关联性高的产品,都取得了成功。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或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热衷于多元化战略,盲目进入一些本身并不熟悉或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多元业务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大多并不成功,甚至因此深陷困境。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三)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大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我国不少大企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为单纯做大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等。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从微观层面分析也可以说是一场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危机。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世界级大企业之所以大多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在更大范围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二)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我国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事实说明,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都会导致制度失效。总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并且要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三、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通常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种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特殊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依然不相适应,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要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五)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

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四、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发展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杜邦公司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从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公司在行业及全球的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须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五、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跻身世界汽车巨头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二)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

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应该看到,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盲目扩大规模,高额负债经营,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大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四)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六、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不仅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还要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都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难关。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品结构

第一章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对的严峻形势

一、科技创新、改变产品结构

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在为生存纷纷找出路。例如:中山明阳电气通过强硬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产品结构,企业的利润仍在逆市中上扬,订单已到2010年订单总额超过100亿元。据了解,明阳电气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南方型和北方型两种风力发电技术企业。中山顶固金属制品公司今年1月~10月创造价值1.127亿元,同期增长了133%,缴纳税收600多万元。“一个五金产品最多卖10多块钱,而一个‘生态门’却可以卖到近5000块钱”。

二、配合大企业实施相应的调整

大企业资金相对中小企业雄厚,具有成熟的运作程序和管理模式,中小企业配合大企业实施相应的调整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效的。同时大企业也在危机中实施相应的调整。沃尔玛通过节能降低运营成本。未来两年内,沃尔玛将减少现有商场能源消耗的30%,水资源消耗的50%,使能源合理地循环利用。缩短供应链条,进一步控制将使沃尔玛成本得到,增加环的透明度。2011年,公司将在国内推广定点农场项目。

三、中小企业及时转移产业开辟市场

广东是中国出口贸易大省,2008年前11月,东莞对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出口量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除对日本出口增长8%外,对其他各主要市场出口悉数下滑,其中对香港地区、韩国出口下滑超过20%,对美国、欧盟出口亦下滑10%左右。广东与拉美地区贸易双边贸易总额仅占广东外贸总额的3.5%,比重显然过小,发展潜力巨大。陆教授建议我们开辟受金融危机相对较小的非洲、中东市场,并寻求银行的帮助,例如渣打银行(超过90%的营运收入和利润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拓展,寻找新的内需市场空间。中国的中低端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如农村消费市场。寻求网络新机会,转向了电子商务,这也是企业能够快速找到的增长点之一。扩大内销市场、寻找国内OEM订单,互联网也会解燃眉之急。

四.抱团联合

横向纵向联合,借助外力发展。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与其他企业联手,迅速壮大自身实力。横向联合就是企业同与自身规模大致相当、产品相似的其他企业联合,与对方在管理、技术、品牌或销售网络方面优势互补。纵向联合则是企业与上游或下游企业联合,形成产业纵深链,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取成本优势,减小企业市场风险。以协会调控等手段,协调企业间的信息、资金、联合等问题,并防止出现价格战、扩充产能拼死一搏的内耗式恶性竞争。通过企业间联合或行业协会,采取联合担保式的“抱团融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很好手段。

五.用足政策扶持与支持

2009年广东省一次性新增10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奖励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将注资10亿元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重点基础建设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同时将安排2亿元扩大出口专项资金,用于扩大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的商品出口退税征退差额资助。2009-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也提前于2008-2009年预算安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2009-2012年省财政每年安排的15亿元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专项资金60亿元,在2009年集中使用。

六.熬过危机,“剩”者为王

中小企业应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位任务,保住厂房、设备、生产能力、市场、骨干员工队伍,还有流动资金。变现用不上的资产,尽力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节省体能,减少费用和投资,所谓“自知者明”,切勿去冒险投资陌生的产业和领域。过去很多企业是通过不断的产能扩充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通过成本管理。除了直接成本外,还有销售的费用、行政的费用、市场推广的费用。在正常单量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可接部分亏本订单,以维持正常的开工率,保证工人的正常收入,保持员工的士气及稳定员工队伍。

七、抓住危机中的“机会”

金融危机已升级为金融风暴,如今企业的口袋里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甚至还要借钱,但是市场顾客需要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与产品,更恰当的竞争性的方案。危机中很多企业处于资金窘境,其中有些企业可能会倒闭,这对资金充足的企业有利。相信中国的中小企业还是有能力渡过这个难关的。

(一)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

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其实只要回头留意身后就会发现仍有一批“盲点”产业,比如老年产业,特色快餐业等。“盲点孕商机”,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挖掘市场盲点,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四化”——细分化、专业化、体系化和简单化。

(二)细分化就是中小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产品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巩固现有市场、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和战略,更是中小企业开发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比如生产服装的中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需求量锐减,如果一味追求做大生产量岂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尝试在生产前就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比如可以生产特色老年服装,这样可以从增加的老年服装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萎缩,同时还增强了企业市场影响力。

(三)专业化指企业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经营作为经营主业,兼营其他,使企业形成一体化发展

其实质就是要做到“人有我精”,通过专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专业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高瞻远瞩,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生产艰难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为企业融资,而应该积极加大应届大学生的招聘,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积极引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化,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为“春天”的到来早做准备,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体系化就是指中小企业与时俱进地制定实施某一战略,随后制定后继跟踪服务和不断完善战略提升政策的系统

金融危机是严峻的,战略上我们要重视,同时更要求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战术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只有因时因地制定战略,制定配套的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简单化指在发展中小企业时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及而苦恼,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中小企业一步一步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强中小企业。

第二章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中小企业平稳较快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下,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深挖市场盲点,做强中小企业。面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及早深挖市场盲点,坚持和做好“四化”,同时在“薄利时代”还要树立“不以利小而不为”的经营理念,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能把“盲点”变为“亮点”,培养出市场新的商机,做强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必须促进大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调整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管理,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长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

(一)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二)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放弃。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利用苹果电脑作为共同的“中枢系统”,开发出一系列关联性高的产品,都取得了成功。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或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热衷于多元化战略,盲目进入一些本身并不熟悉或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多元业务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大多并不成功,甚至因此深陷困境。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三)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大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我国不少大企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为单纯做大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等。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从微观层面分析也可以说是一场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危机。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世界级大企业之所以大多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在更大范围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二)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我国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事实说明,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都会导致制度失效。总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并且要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三、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通常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种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特殊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依然不相适应,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要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五)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

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四、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发展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杜邦公司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从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公司在行业及全球的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须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五、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跻身世界汽车巨头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二)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

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应该看到,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盲目扩大规模,高额负债经营,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大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四)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六、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不仅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还要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都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难关。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出口;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共影响在全球愈演愈烈,我国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破产倒闭。面对如此众多的威胁和挑战,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寻求其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解决它们的生存难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冲击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进入门槛相对低、管理灵活等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反过来,由于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科研投入少、技术力量薄弱等又制约着它们的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发展更加迅速,外贸出口大大增加,外贸依存度达70%以上,外汇储备不断增多,自2006年2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后,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创出新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外贸出口和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伴随的问题是对欧、美、日等国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美国,其经济的繁荣与否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状况,不断攀高的对美外贸依存度,成了中美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欧美市场需求萎缩,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大量企业停产、倒闭现象屡见不鲜,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这些企业的弊端(如资金、人才、技术匮乏)等问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升级更加突显,使我国出口面临大幅下降,并进一步影响消费和投资。应该说,这些弊端也并不是中小型外贸企业所独有的,却是问题最严重的,这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特息相关的。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李雨时说,我国劳动密集型外贸中小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压力非常大。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1、外贸需求锐减。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出口订单的减小、出口更加困难、大量外贸企业倒闭。从阿里巴巴的交易平台上获得的信息显示,我国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额自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明显的萎缩。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7年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出口比上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2009年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

2、资金链更紧张。金融危机最先始于美国金融机构,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整合,使得信贷比较困难,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超前消费的国家,居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贷支持,尤其是那些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而信贷一旦缩减,势必影响到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使得需求量大减,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回收出现问题;或者海外客户延期付款,海外货款回收期延长。而我国外贸企业大都是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一时之间若寻求融资遭遇阻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困境和破产境地。

3、成本上升利润紧缩。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引起的,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使得产品的积压,外贸企业就需要加快存货周转,短期内降价是速动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甚至亏损,经营压力增加。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思路

从冲击的表面来看,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是财务问题,究其背后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中小型外贸企业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调整。

(一)坚定走市场经济之路,在市场供求竞争中寻求企业生存的市场机遇。企业破产在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中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此众多外贸企业的同时倒闭,也为那些在危机中幸存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小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市场运作,经营管理灵,外贸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坚定市场经济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市场机遇。世界银行中国局杜大伟表示:“中国过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应当重视扩大内需,并且通过产品创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

1、挖掘市场盲点。金融危机最典型的现象是许多商品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压缩到极致,甚至有的产品亏损出售。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产品的过度积压造成资金和流动性困难,企业需要开动思路,寻找新的市场商机,深挖市场盲点。

2、转求国内市场。美国的失业人口已超过500万人,创下美国政府于1967年开始编撰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场危机短期内难以恢复,外贸企业的出口影响也将继续,而亚非拉美或其他市场的新开辟需要一个过程,此时,转求国内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扩大内需不是一个短期的经济政策,而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发展战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3、巩固原有市场。中小型外贸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壮大,不仅要挖掘未开发的市场盲点,进一步拓展欧美以外的亚非拉美市场,同时依据自有资源考虑出口转内销,更关键的,是要继续巩固和维持已经占据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份额。

(二)巧用活用政府政策,放大市场效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央政府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或正在着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结合自身产业或企业发展的特点,放大市场效用。

1、在资金方面。中国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将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各种产品来帮助小企业直接融资,完善和改进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依靠抵押和担保贷款的传统方式。在机构上,致力于创立一些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在金融工具上,寻找一些符合中小企业特性的新工具。对中小型出口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等的国际认证、专利申请以及参加国际博览会等方面也提供一定的资助。

2、在税负方面。税负沉重使得不少外贸企业利润下降,政府已经提高了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同时为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出口而提供补贴;针对不同行业的产品特性,提供不同的退税率的补贴水平,尽量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在国际上占据主导优势的行业提供优惠。

3、在信息方面。面对国际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当建立专业的数据资料库和信息中转站,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国内外有关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调查资料和咨询,以便为我国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资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到国外实地考察,参加国际展会等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重新振兴的具体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称,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所以,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的现状,依托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先致力于如何生存下来,渡过了这场危机,在以后的机会中发展壮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虽然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目前面对很多问题,总体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信心是关键。

(一)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出口的市场和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加明显,因此,优化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结构势在必行。一要优化商品结构。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我国应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建立具有自身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优化商品结构,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二要优化市场结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2007年达到历史新高的71%,可见我国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太强。所以,应优化市场结构,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洲市场,并逐步向拉美、中东及非洲市场进军,以不断提高我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应考虑出口转内销,来应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减少,找准产品定位,扩大内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内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三要优化贸易结构。数据显示,靠OEM生产方式的利润率最低,只有15%,而ODM(自主设计型)和OBM(自主品牌型)生产方式的企业利润率在35%以上。所以,要优化贸易结构,使之从传统简单的贴牌加工(OEM)向设计加工(ODM)发展,并进一步走进品牌加工(OBM),变成高附加值的品牌生产。

(二)调整发展战略。我国外贸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缺少系统的管理和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 “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不是一天能够实现的,要从企业长期的战略角度来考虑走品牌发展之路。一是技术升级。一直以来,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少,后续的研发也相对薄弱,防御能力差,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一方面需要国家建立专项的融资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并对科技型外贸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政策促使大型企业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技术上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中小型外贸企业考虑技术联盟开发技术减少成本,共享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成果,使得原来的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进行升级,把产品差异化作为企业长久发展之计。二是引进人才。传统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应该逐渐向科学管理模式发展,企业要吸引“海归”和其他优秀企业高管,带来新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创新,追求管理科学化,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所以企业必须要配备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甚至成立专门的金融时局分析机构,以帮助企业转型,这是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长期合作。外贸型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发展,政策的优惠只能起到导向作用,关键还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与其他企业以及国外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国内同行业之间需要构建相互依托的产业集群链,通过企业集群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地区行业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外贸中小型企业长期发展必须争取与出口国际企业进行战略联盟,这是全球化必需的选择,也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紧密地与国外客户保持长期的、合理化的合作关系。

四、结语

在金融危机下的今天,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要利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这场危机中生存下去并实现“转型”,找到自身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困境分析[J].企业管理.

[2]王瑞卿.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

[3]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

篇7

货币体系内在缺陷

目前,全球对2008年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成因,并未形成一致答案。有所共识的部分大多限于对危机累积的微观成因,对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并未有深刻的反思和共识。我们必须要看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在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是在两次大的国际间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是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二战”后美国独霸天下的国际地位,使得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本位币,并以美元为中心构建了全球金汇兑本位币制,即所谓的“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是1976年“牙买加协议”。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放弃“双挂钩”责任,全球货币体系进入“无体系的体系”时代,该“体系”的核心也是两条,一是多元本位币,二是浮动汇率机制。

理论上,1976年后多元本位币是对美元的削弱,但由于美国强大的国际金融地位和政治话语权,使得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没有降低美国的霸主地位,反而合法地放弃了美元本位币所应尽的国际义务(本位币的发行国有义务控制自身的货币发行量,确保全球的金融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被废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之一正是限制美元的超发),因而事实上“牙买加协议”的核心变为:仍然延续美元单一本位制,但同时也实行了浮动汇率机制。

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完全纸币时代,货币发行不再有“锚”的约束,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各国货币发行多少完全凭各自政府和央行的主观判断。从现实操作看,各国大多参照通胀率作为货币发行量的依据。然而,货币创造出来后并不必然与当期物价指数一一对应,相当部分沉淀下来,暂时脱离资金的投资―消费循环,如货币当局不予超发货币,就可能导致流通中货币不足,产生通货紧缩假象。但事实上,这些沉淀下来的货币并未消失,随时可能形成现实购买力,当沉淀量达到一定数量级后,一旦有外界合适的诱因,必然爆发金融危机。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成为全球货币创造的中心。美元因其特殊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纸币)本位币,各国出口商品最后都变成美元的累积,即所谓的美元外汇储备。因而,美元货币约束就成为全球货币供给失控与否的根本。

由于美国是此种货币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因而在事实上,美元的发行不仅没有考虑全球的真实需求,甚至不用过多地考虑美国自身的潜在通胀水平(大量美元沉淀在海外持有人手中,并不立即冲击美国本土居民消费市场),其对货币发行的道德约束排在本国利益之后,这就导致美元货币创造迅速膨胀,推动全球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

第三,浮动汇率和外汇自由交易机制,使得前两个方面的货币创造又循环派生。某国货币过多地创造出来后(如日元超发部分),通过外汇交易市场可自由兑换成美元,形成美元的超量投放,反之亦然。在此种国际货币体系中,货币叠加积累,形成超量供给的自我膨胀和循环。

超量货币创造出来以后,就具备了独立“人格”,就要逐利。而实体经济提供的可供虚拟经济分配的剩余价值又相对有限,其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自我创造交易产品和交易机制,自我进行虚拟价值创造。本轮金融危机中为祸作乱的MBS、CDO、CDS等金融衍生工具,表面上是因为金融家的贪婪、监管机构的缺失所产生,但其根本还在于海量的货币供给及其背后的产生机理。

建立多元本位制

针对本轮金融危机,全球进行了深刻反省,并推动一系列制度的创新,诸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IMF和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银行税、逆周期调控等,但所有这些都是针对货币创造出来以后如何进行监管,并未触及货币创造机制本身。

如果国际货币体系不变,货币创造的机理不变,就无法约束货币创造,也就无法阻止超额金融资本的逐利冲动,仍然无法预防和控制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发生。

因此,防范金融危机有赖于全球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有赖于全球货币创造机制的改变,有赖于对现行的“牙买加协议”进行修正,有赖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其核心是有针对性地改变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牙买加协议”明显的缺陷在于,虽允许多元本位币并存,却并未构建相应的制度保证,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美元单一本位币制。我们知道,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既是各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国际间制度安排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相较“二战”后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大大衰弱,欧盟经济一体化明显,亚洲经济快速提升,重新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从国际间制度安排角度看,本轮金融危机推动了全新的国际间协调机制的产生,G20首次替代G8成为全球核心的国际协调机制,发展中国家已经跻身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央。从IMF改革的首期成果看,发展中国家所要求的增加份额的愿望也初步得以达成。当前具备一定的改进、至少是推动改进国际货币制度的氛围和条件。

当然,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受益者,美国自身不会主动推动结构性变革。因此,新体系的构建一定是从量变到质变、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

具体制度设计应包括:

一是核心储备货币选择。由于美、欧、亚代表了全球经济和金融的主体,因此,核心储备货币必然是选择此三个地区的主体货币。而在亚洲地区,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影响力与日本相当,但由于“二战”的历史原因及地缘位置的不同,人民币被接受的程度无疑强过日元。

因此,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可确定美元、欧元、人民币为核心储备货币。当然在过渡期内,也可考虑以人民币和日元同时作为亚洲区货币的代表。

二是制度约定。通过G20或其他国际组织以正式协议的形式明确,世界各国须按照实际的进出易占比来确立各自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

三是阶段性调整。核心本位货币的构成可以动态变化并予以阶段性调整。当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经济体及其所属区域在全球经济所占份额明显提升时,也应考虑扩大其为核心本位币。

对于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以前能否成为储备货币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两类制度保证:

一是中国与持有人民币的国家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约定两国间可以本币结算,当本币结算无法满足兑换需求时,可以用人民币向中国兑换成美元或欧元;二是美国和欧盟与中国分别签订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随时兑换成美元或欧元,以此构成人民币国际信用保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离开人民币,核心储备货币不仅没有代表完整的亚洲,而且没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代表,因而是不完整的,仍然是失衡的国际货币结构。

汇率机制、发行原则及约束

确定好核心储备货币的构成后,核心储备货币之间应采用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协议”的另一大缺陷在于浮动汇率机制。世界(包括美国自身)接受浮动汇率机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固定汇率机制为核心)被突然废止的情况下,是被动的和迫不得已的,并不是主动的和自愿的选择。

尽管浮动汇率机制被后来的自由经济学派和认同自由经济价值观的“华盛顿共识”所推崇,但其增大国际贸易交易成本、推高国际货币供给、传递和放大金融风险的内在缺陷,却是不容置疑的。对浮动汇率机制进行修订,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必然取向。

具体制度设计应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核心储备货币之间建立固定汇率机制。核心储备货币之间,一定期限内、在一定幅度内汇率相对固定,必要时可阶段性地予以调整。

二是货币与核心储备货币之间可自主选择汇率制度,或固定或浮动皆可。由于货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小,其货币浮动对全球的货币体系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核心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也为各国家实施与一揽子核心货币挂钩的汇率机制创造了条件。

汇率机制确定后,还要确立各国家共同参照的货币发行原则。“牙买加协议”承认了金汇兑本位制废止的状况,当前,各国货币发行原则较多、各国货币政策难以统一协调。

在全球货币管制日益放松、货币自由流动日益加速的情况下,各国各自为战的货币创造机制最终会导致全球货币供给失控,货币流动性泛滥,成为频繁暴发金融危机的又一大诱因。因此,制定共同的货币发行原则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又一取向。

尽管各国标准各异,但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归纳出全球相通的和规律性的指标和指标运用的基本原则。可考虑在与确立多元储备货币共同的协商机制下,协商制定共同的货币发行原则,并赋予约束效力予以全球推广。

此外,还应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监督约束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赋予IMF对各国汇率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协调的职能,理论上,“牙买加协议”后,这种监督约束机制名存实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国际监督协调职能的机构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运转至关重要。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IMF的职能被事实上强化,完成了增资,参与了欧元的救助,并重新分配了投票权,已经在重新进行职能定位和调整。未来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可继续沿用IMF的监督和救助机制。

当然,IMF具有货币体系监督和危机救助职能的前提,是进一步完成份额和投票权的改革,如果某一国家仍具有一票否决权的话,IMF就必然失去公信力,必然无法履行其职能,其发挥国际货币协调职能的合法性必然受到置疑。

汇改目标: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大量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制方面的改革,尤其2009年开始推行的人民币贸易项下跨境结算试点,更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既呼吁中国担当平衡世界贸易的责任,又希望中国发挥完善全球货币体系的作用,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汇改方面的任何举措都是利弊交织。

中国应对之策的核心在于,必须要明确我们汇改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总体实施规划,否则既容易失去方向、失去权衡利弊的标准,更容易在策略选择时失去自我、陷入进退失据的窘境。

目前,中国汇改以何为最终目标,认识尚未统一,这也是我们策略选择上徘徊反复的主要原因。实践中我们容易把汇率机制改革――即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完全自由浮动和外汇管制改革――即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作为汇改的目标。

不过,这两个改革方向都是改革手段,并非改革目标。这是因为,这两项改革虽然重要,但却既隐含着负面效应,又不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

从负面效应看,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为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其本身也是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弊病之一;而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也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从必需性来看,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适合中国国情,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美、日)也都对汇率进行管理和干预;现行的外汇管制大部分项目已经放开,所余的针对资本项下的一部分管制是全球各国应对热钱流动所必需的,对于真实的资本流动的效率并没有影响。因此,如果把这两项内容作为汇改最终目标,必然会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导致政策的摇摆。

汇改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有此目标,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流动管制的改革才具有了必要性和必然性。只有在这一目标下,这两项改革才能找到依托。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绝不是受益方,无论相对美欧等货币体系主导国家,还是相对其他出口能力较弱、外汇储备较少的国家,中国所受现行制度的影响和损失都几乎是最大的。

变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既是为了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率和强度,促使全球货币金融环境趋于稳定,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中国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得以保值和增值,保障中国已经构建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得以公平地发挥,进而保障中国的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在新的国际贷币体系构建中,人民币如不能成为国际货币,最终形成其他三种货币的新体系(如美元、欧元、日元),则对中国而言,仍是受到国际霸权货币(联盟)的“剥夺”,并未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处境。

国际化的两个维度

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规划应在货币职能和制度安排两个维度同时展开,并明确时间进程。

国际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动态运动的结果。纵观国际货币演变历史,尤其是大国货币(美元、英镑、法郎、日元、马克等)兴衰史,一国货币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完成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大体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从国内支付手段提升为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从贸易结算货币提升为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从金融交易货币提升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当前,我们急需设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规划。对于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言,如果“路线图”不清,各方行动很难统一,最终目标也很难达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此前完成的“三横四纵”的总体设计方案,从货币职能和制度安排两个维度、分12个阶段勾勒出“网格式”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所谓“三横”,是指从货币职能和使用范围角度,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十年的时间进程,即始于2010年而止于2040年的三个“十年”。当然这里的“十年”只是个约数;所谓“四纵”,是指与三个“十年”的时间安排相对应,支撑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四项核心“制度安排”,即人民币的信用保证、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管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与金融服务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是关乎中国经济的最重大的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各项配套制度也都隐含着相当的风险和成本,只有在服务于更高级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予以评判和取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实施规划必须由国家主导机构发起、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予以确立。此项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是我们今天能够构思汇改的目标与规划、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同时,推动汇改和人民币国际化,也正是为了构建最有利于我们(当然也有利于全球各国)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发展成果。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的净流出,意味着以人民币的形式对全球负债,当海外人民币积累到一定量级时,就会形成对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制的倒逼,就意味着一部分金融自的让渡。

篇8

但严冬里的央视招标现场,企业的竞标热情似乎让人忘记了经济危机的存在。

金融行业实力不减、内需行业信心十足、乳业品牌谋反弹……他们敢于投巨资宣传的根基在哪里?

答案的背后,寄托着人们对中国经济尽早走入下一个发展春天的厚望和信心。

从2008年11月1日上午8点40分,到晚上22点,历时约13小时,中央电视台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在北京结束,招标总额92.5627亿元,仍比2008年的80.2861亿元有明显增长,增长率达到15.29%,创造了15年来招标总额的新高度……

我无意陈列枯燥乏味的数字来暗示什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你我都很清楚这些数字真正意味着什么。正如招标会主持人白岩松在结束词中感慨的那样:“今天的结果不仅属于央视,也属于中国,是两个字――信心!”

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历来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市场变化的风向标”,招标结果能反映来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经济呈现颓势的今天,央视招标额反而逆势上升12亿元。这,令人鼓舞。

知名品牌研究专家李光斗表示,今年央视广告资源拍卖中标总额上涨是肯定的。他认为,本次中国企业家花钱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市场,对品牌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消费者信心,中国企业坚定了这点就不会因为外部世界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放弃对中国内部市场的信心,因此,他们敢于大手笔购买广告时间;而在美的集团以4701万元竞得今年招标会的头彩之后,李光斗亦分析认为,这个价格相对去年的头标上涨了8.9%,或许也代表了国内企业2009年经济信心指数。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系主任黄升民则表示,观察央视招标正好观察媒介市场的风向,本次招标会的火热场面预示着来年的广告市场依然值得期待。他认为,国际经济的波动,对中国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直接,于是就出现了2009年广告投放热度不减的情况。

其中,金融业和快速消费品业的广告投放态度颇具代表性。

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已无情地波及到国内金融行业,原本被市场认为今年可能出现大幅降低传播预算的金融机构此次也大规模出现在招标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王菲博士认为,企业从其战略角度出发,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地收缩,但必要的市场扩展并不会放弃。金融企业有长远的规划,更需要每年平稳的投入,不会因为一年一时的损失而不顾市场大局。

对于本次快速消费品和食品类企业的广告投入加大,尼尔森公司中国区执行总监陈丽洁认为,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危机对日用消费品行业的冲击较小,毕竟吃饭穿衣用药都是生活必需。而且这类商品的品牌众多,如果停止广告,就减少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原用户很可能被其他牌子的广告吸引而转换牌子。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后,这些企业对今后的市场抱有信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发展态势。

可以说,央视招标是对第二年经济走势的集体民意测验,是最市场化的行为。这样的结果折射出了企业对2009年中国经济和市场充满信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幅上升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萎缩以及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向全球蔓延……这一个个坏消息让不少中小企业忧心忡忡。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不同企业做出了不同的策略抉择:

一方面,有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主动“失踪”;有些昔日发展良好的企业也申请破产;有的企业按兵不动,期待这场危机早日过去……中小企业原本拥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生优势,是什么让他们放弃努力和希望临阵脱逃,或在原地打转,任凭风浪左右拍打?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企业缺乏信心!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开始酝酿压缩成本,储备过冬粮草;更有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主动出击,勇敢地走上了寻找新商机的道路。在他们眼里,这是一次难得的扩大再生产的机会,这是一堂必修的挫折教育课,这是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得先机的时刻!……为什么这些掌舵者敢于在风浪中勇往直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正如总理所说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宝贵。”面对危机,有信心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尽管金融危机确实爆发了,确实在多多少少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尽管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原则,但我宁愿我们广大的中小企业能够淡忘“金融危机”这个词,我宁愿你们远离“信贷危机”“倒闭”“破产”“陷入困境”等等这些字眼儿,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企业,不要盲目地忧心忡忡,不要让社会上的不利传言干扰你经营的信心和勇气。

是否每次听到关于经济衰退的消息都会让你陷入恐慌?是否在订单没有减少,一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你也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感到焦虑?那么结论还是那句话,“金融危机对你来说,来自心理的压力远比来自市场的压力要大得多。”危机时期,传言并不是准确的信息来源,相反却可能导致你情绪紊乱。

经济危机是很严重,但我们完全不该让自己陷入恐慌之中。如果能谨慎行事和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就并不意味着你的生意一定变得比以前糟糕。

你更应该全力以赴去筹划的是:在新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如何应对变化,适应变化,并利用这些变化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需要好好思索的问题。

你更应该积极思考的是:在变换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广而告之,如何招商,如何借力国家拉动内需的东风开疆拓土,这是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要好好珍惜的机会。

资料链接

从CCTV广告招标看2009年市场

■肖明超

2009年CCTV黄金时段广告招标结束,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CCTV却依然以15.4%的广告招标额增长,最终招标总额达92.5627亿元,备受行业关注。

从CCTV的招标结果,可以看到2009年市场的一些特点:

二三阵营的品牌迎来发展机会。在乳品市场,有8家企业中标,其中圣元全年中标高达2.24亿元,其次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三元、飞鹤、完达山,而两大巨头蒙牛和伊利依然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一些影响,出手不再那么耀眼,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危机中的行业,危机企业会用广告的来恢复消费者信心,因此广告投放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很多没有处于第一阵营的品牌将会在2009年利用龙头企业调整的机会而增加广告投入,以改变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潜力值得挖掘。

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投放增长。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中国消费市场结构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线二线城市很多消费品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对于地县级市场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却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因此营销向下走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越到这些三线及以下的市场,越缺乏覆盖率足够广和足够有影响力的媒体,CCTV无疑是目前的最好选择,当然反过来提醒更多的媒介运营者,未来在三线以下的广告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其他的媒介也需要调整营销策略,要向这些市场做战略准备和市场转移。

新的品类和新兴细分领域成为广告的新增长点。今天的市场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很多更加细分的品类市场,品牌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在2009CCTV招标中,网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豆浆机等细分行业的品牌也加入了进来,比如互联网领域的淘宝和搜狐也都开始在央视投放广告,广告与行业的市场竞争有着紧密关系,对于更多的媒体来说,关注那些成长中的细分行业,可以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法律保障 信用评价体系

一、“刺死辱母者”案背后

《南方周末》报道的“刺死辱母者案”的判决,引起全国议论纷纷。案情的主要内容是:杀人犯于某的母亲因经营工厂资金无法周转,进而向某地产公司老板借款,月息高达百分之十。之后间歇性归还一部分,其中含一套价值几十万的房屋,最后还有近10万余款实在没有资金归还。因此,于某母亲遭受到暴力催债,于某在母亲受到催收者侮辱下,刺死一位讨债人。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至今为止,全国的贷款开始运行。某信贷公司炔咳顺疲在当地发展急速的现金贷,每月的往外放款的恶毒,己从上千万演变到近亿元。而这不过还是现金贷存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有一百万。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股中间力量,它在扩张各个领域就业、技术推广、各种需求变更的现代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于各行各业对它的扶持、发展的必要性己达成重要共识。在此,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依然广泛存在,它还是成为了发展壮大的绊脚石。如何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支持小企业发展,还需要深入研究。

在11年前的金融危机中,由于价位上涨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人民币继续升值、下降的外部需求、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环境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的改变,使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最终众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损失最为惨重,一时间出现众多企业面临倒闭潮。现今,这种状况仍有发生。据显示,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占75%,资金缺口约五千七百亿。据南方日报调查结果看,资金链条的断裂是两家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完成了对中小企业的大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当前生存艰难,金融危机爆发初期超过了08年。企业仍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还是处于空缺或不足的境地。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必要现实,深究其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全面从战略上促进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

1.经济环境变化外部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被迫重新整合和规划,由于经济体增速缓慢,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影向。从而导致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2.自身发展对中小企业缺陷的影响

家族化的经营通常是中小企业的代表,使得公司的条例和公司管理不规范,经营管理上也存在弊端。例如不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计划的经营,营销战略的不明确和人才信息途径闭塞。不完善且不透明的财务管理,资本实力不强,未来目标规划模糊,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经过一段经营后,没有发展动力,企业运转无法得到正常维持。致使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薄弱,躲避躲避债务明显。

3.银行方面的影响

金融机构数量少且服务不到位对于中小企业。虽然目前可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很多,但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很少。从2002年以后,为了规避各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小贷款集中到了大企业、大项目,审批权的放贷也都上收到部分行甚至总行,客观上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填补了中小企业资金的缺口。其次,贷款手续麻烦的商业银行,不仅收费高昂,即使钱到手,商机也可能不在,这让中小企业不能面对,他们不得不走上了民间借贷。还有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作为银行资金的供给方,中小企业的日常不能亲自经营管理,是造成使用者之间的信息矛盾化的根本因素。因而,在经营管理状况方面中小企业比银行占据更多的渠道。所以中小企业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以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银行的利益的得失,使银行承担风险。作为家庭式的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资源。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些建议

1.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要想摆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必须改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让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提供申请贷款的基础依据。由此,中小企业应重视资本积累,逐提高资金的自有比例。很好地与银行、担保公司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创造对银行、企业有利条件。

2.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建立

如今现有的金融结构体系,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们要深化思想,使商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创立更多,让商业性贷款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另外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促成金融机构,通过稳定合作,使得他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以解决。

3.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重在鼓励

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优势,应该加大放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的辅助支持,鼓励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办;鼓励专利权的开展、使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有商标权。依照有关规定支持利用中小企业国际金融组织投资和使用国外贷款。让保险机构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改进它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更新;进一步促进典当和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较好的融资工具信托,它的资金融通和调剂功能在不断深化,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发展,同时又为融资提供了投资渠道,进而实现了投资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篇10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策略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这些财政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客观上支持了信贷高速增长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从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转到了“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方向上来。宏观政策的适时调整为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应对危机时期所投放的大量信贷的风险状况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多的信贷是否是以牺牲风险管理为代价的呢?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确定性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次贷危机给中国商业银行所带来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例如银行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等等。

鉴于此,本文首先探究了次贷危机背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进而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方向。

一、次贷危机背后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

从次级债券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可以看出,尽管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长,结构复杂,潜在风险掩盖其中,但如果把握好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特征和次级债券的结构特征,其风险并非不可识别。实际上,国际金融机构未能有效识别次级债券的潜在风险,大量投资次级债券,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导致内部风险控制失效。具体而言,其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㈠ 公司治理存在缺陷,风险管理跟不上新业务的发展

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股东和董事会能够有效了解、指挥和控制整个公司,由于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并且薪酬结构、年度分红等激励机制扭曲和内部问责制度缺乏,直接鼓励了管理层过于短视的决策行为,金融机构过度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基础资产的长期风险。这一方面金融机构忽略了次级债券的长期风险,甚至不惜高杠杆融资投资这些产品;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投入则相对不足,对新业务的信息获取常滞后于业务部门,有时候对业务部门新业务的专业运作也不是十分清楚,往往对风险难以做出及时合理评估,即便是风险管理人员认为某项新业务可能具有大的风险,业务部门、管理层甚至整个系统都很有可能不接受这样的风险评估。

㈡ 新业务风险计量能力薄弱,忽视表外风险的合并管理

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次级债券经过多次分拆、打包、分层,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越来越模糊和不透明,次级贷款借款人信用信息完全掩盖在各种结构性安排之中,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式较为成熟,但对新业务的风险计量能力则相对薄弱。风险计量涉及很多复杂问题,这给新业务的风险计量带来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表外实体没有规定计提相应风险资本,许多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资本监管约束,在表外设立实体参与次级债券交易,从法律层面上看,大多数表外实体都是单独实体,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法定义务承担表外实体的投资损失,但为避免表外实体破产给自身带来的声誉损失,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这些表外风险暴露重新收回表内。在表外实体次级债券投资中,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忽视了其表外实体所形成风险暴露的合并管理。

㈢ 缺乏独立的风险判断,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处于空白

由于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过长,金融机构投资者不愿花费太多的资源对次级债券进行全面调查和独立的判断,过度依赖国际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的风险评估。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次级债券,没有采取足够审慎态度,并且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利益冲突,也影响评级行为的“公正性”。目前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几家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全球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越来越依赖外部评级报告,从某个方面来说,金融危机发生是评级机构评级误导的结果,众多金融机构出于对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赖,大量投资次级债券,结果遭受巨额亏损,其中不乏拥有先进风险管理工具的花旗银行集团、瑞士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

㈣ 新资本协议存在缺陷,监管资本未充分反映业务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存在的缺陷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资本未充分和敏感地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首先,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金融机构无需对其表外实体风险资产计提相应风险资本,提高其整体资本运用的杠杆率,促使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过度承担风险。其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在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根据VAR模型来计提风险资本,VAR 模型的特点是强调多元化业务的风险分散作用,两个历史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其组合风险资本计提低于两个业务独立风险资本计提之和,但相关度较低业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其风险资本计提存在不足,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此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表外实体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硬约束,如缺乏交易账中的衍生产品风险敞口、表外产品的发行人、内部评估方法等信息披露的规定。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㈠ 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信用风险压力大

首先,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走出衰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0年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初步企稳回升,多个行业利润尚未出现根本的好转。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的利润同比增幅仍然低于的往年的水平。种种情况说明,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尚不稳固的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难有较大改善,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效益—下降,各地企业裁员事件频频发生,企业家信心还不稳固,企业违约风险压力增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㈡ 利差缩小,市场风险增加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利率角度看,近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很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而形成的贷款,此类贷款期限较长,利率水平较优惠,从中长期角度看,我国利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汇率方面,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导致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加之在我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及国内巨大需求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快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可能,这将使得银行新增贷款中投向出口为主企业的贷款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㈢ 信贷猛增、操作风险隐现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进而给银行信贷带来严重的操作风险。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就可能普遍存在,由此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再者,贷款审批时存在着的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有关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包括对贷款授权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程序等制度的执行不力,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最后,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各行在优质放贷项目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而加大了票据融资规模。尽管近年来票据签发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如何为规模如此巨大的票据融资资金找到更好的放贷对象,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㈣ 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凸现

流动性比率是体现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它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口径是期限小于1年的资产和负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要基本匹配,以避免短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的存款,由于存在大量储户,银行内部总能形成较大的沉淀资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比率可以低一点。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流动性比率为25%。但根据分析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都体现出较明显的周期变化。进入2009年,各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逐渐下降,靠近25%的监管红线,体现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㈠ 完善公司内部制度,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虽然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委托中的道德风险,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年度奖励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体系应和风险成本相结合,各管理层的报酬应合理递延,报酬的兑现不能仅以账面利润为依据,而应以经营现金流为依据,切实从绩效考核机制上抑制过度的短期逐利行为,促使各管理层在捕捉市场发展商机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审慎风险管理态度。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应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垂直化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架构,科学设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各业务的风险偏好,确立风险限额管理,特别是新业务的限额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为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配置经济资本, 结合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 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增加风险管理的资源投入,保证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经营人员同等地位和薪酬,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㈡ 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增强风险识别与控制

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银行在计量风险时,没有考虑“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是分析“尾部风险”的有效工具,它弥补了风险计量模型无法对“尾部风险”进行有效计量的缺陷受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运用仍十分初浅,压力测试运用局限于单一突发事件对银行财务和风险状况的影响,对较为复杂的组合业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之间的相互传递等情形,难以有效衡量和分析。针对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析风险参数的估计方法,充分考虑金融工具的多维性风险特征,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和历史违约经验,校准到长期平均违约水平,对模型进行定期返回检验(Back-testing),同时结合专家判断、定性判断、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前瞻性,审慎地运用模型的结果,防止低估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常通过表外业务体现出来,表外业务不受监管资本约束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具有将表内风险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的动力,存在弱化风险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创新业务和表外业务上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管理能力,确立合理业务限额和杠杆比例,合理度量其表外业务的实质风险,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约束方法,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㈢ 培养独立判断风险的能力,将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畴

由于一些评级模型在金融业广泛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方式往往具有趋同性,特别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评级,其评级模型由少数金融工程师设计,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高度相关,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快速发展中稳健经营,就应增加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的投入,建立自身的内部风险评估系统和计量工具,培养独立的风险识别和分析专业团队,不断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不能盲目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具有很大的“外部影响效应”,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说明金融市场不是有效市场,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会给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影响。监管机构应将评级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内,对评级机构设立专门准入、公司治理、内控、评级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标准。

㈣ 落实新资本协议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披露

就美国次债危机看,透明度不足是衍生品风险的来源。在美国次级债的证券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次级房贷大量的信息放在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的银行里面。他们在细分之后进行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但是信息却没有公开,投资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求助于模型定价, 模型靠评级公司来提供,而模型模拟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不足以满足规避类似风险的需要。为了规避我国银行出现类似次级债问题,透明度的增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对于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规范和完善风险管理方式是一个手段,法律和监管要求不能从源头上根治类似借贷危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制度规则、资源保障等方面实质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自我更新机制,不断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赟,吴玲艳,刘海利.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J].金融经济,2009,(22).

[2]杨伟,黄贤福,杨选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路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警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2).

[3]王刚.国际银行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J].国际金融研究,2007(5).

[4]吴晓灵.冷静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中国金融业信心[J].中国金融,2008,(23).

篇11

冬天总是会过去的,关键是春天要如何来迎接。不管那些倒下去准备东山再起的企业,还是那些幸存下来的“英雄”都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下一步到底该如何走?新的管理思路又是什么?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思考过吗?到底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与分析当下的经济形势与企业环境:冬天过后,企业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又存在什么样的威胁?我们的优势与劣势又是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好好地研究与探讨。

机会是什么?

扩大内需,“家门口”的业务膨胀

欧美的经济严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时难以恢复过来,而中国虽然受到了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前进的步伐并不会就此停下,相反会有较大的发展。其理由有三点,对此,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

1.中央政府在救市。扩大内需的政策投下4万亿元,不能说对中国的经济不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4万亿元对中国市场并不算什么,可是,它所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是巨大的。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会有多少商家不想利用这一机会?这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2.多年来,中国的产品大量的出口,让国内的经济发展得到迅速的提升,那么,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带动内需市场。这个巨大的市场也就在这种压力下撬开了,难道这不是机会吗?

3.中国的经济政策向内地倾斜。大量的人才已经慢慢地从沿海城市转战内地的现象也说明了这点。所以,无论从资金方面还是从人才技术方面都为这个“家门口”的业务带来了契机。谁能更快更好地抓住这一机会,将成为未来商战中的翘楚。

危机是什么?

外企加大进攻“火力”,我们的“枪炮”依然脆弱

在机会中同样存在危机。具体表现在哪里?

1.一批劣质的企业被大浪淘沙般地淘汰,留下的都是强者或者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市场营销,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客户服务,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资金链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2.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大批的跨国巨头把目光盯准中国的市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史无前例的。对手将比以前更加强大,竞争将比以前更加猛烈。就在美国通用汽车在本部受到金融危机的猛烈打击,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时,都没有放弃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我们不需要研究为什么,只需知道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将会上演一场大战、一场恶战。以前外国人用枪炮欺负我们,今天他们用“技术、资金、管理”抢占我们的市场,而我们拿什么与他们比拼呢?要知道我们的“枪炮”依然脆弱。

优势是什么?

缓解了劳工荒,用工少了一些无奈

在未进入金融危机前,中小企业最头痛的问题恐怕是员工的管理。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企业提升管理内部的水平与人员的素质,但是,必须清楚这当中存在一个关键的制约,那就是员工找工作相当的容易,大量员工可以随便跳槽,不在东家工作可以去西家。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即使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不实用的,他们不敢用,也不能用。比如淘汰机制,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能够把订单顺利完成就是万幸了,老板们根本不敢从管理上做太多的员工约束机制。借用浙江企业老板的话来说:员工如今是爷们,老板成了孙子。当然这些不足以代表全部,但是也足以说明企业当时的用工环境。如今,由于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员工要重新找工作,给了管理相对好的企业一次好的机会,招工不再难了,同时,员工受大环境的影响,思维观念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能不好好珍惜现有的工作吗?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已有一大批的白领阶层忙于充电,这说明什么?员工的冬天也来了!所以,冬天对企业来说未必都是坏事。有道是企业在过冬,员工还能过春吗?是时候抓住机会来提升规范化的管理了。

劣势是什么?

管理滞后,缺乏竞争力

目前金融危机笼罩大地,一大批的企业濒临倒闭,有的企业暂时停业。仔细研究发现,其实,那些倒闭的企业皆为依赖机会而生存,亦因危机而消失,也就是说倒闭的是因为缺乏好的管理。如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正是因为老板和高管缺乏财务管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而那些因盲目扩张而倒闭的,不正是对经济形势及市场规律缺乏了解吗?有的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不正是因为企业缺乏明确的定位,战略管理失调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能归罪于金融海啸。即使没有金融海啸,这些依赖机遇而生存的企业,倒闭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那些经久不衰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强大的管理机制,同样也经历了大风大浪,甚至经历的次数比我们还要多。管理滞后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加强竞争力、提高人员素质及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做?

1.10倍速领导力――靠什么应对变化?

“在变化加剧的时代,唯偏执狂得以幸存”,这是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常说的一句话。世界面临一个游戏规则不断改变的环境,过去的传统与习惯不断地被变化冲击与颠覆,而一旦它的变化超出了既有资源所能控制的范围,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陷入惶恐与迷失。这个时候人们必须以超强的决断力把握时机。否则,打击将成为致命。要么迈向企业的另一个新高点,要么急速下降甚至消失。

未来的竞争,不仅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还要比速度,速度成为竞争链中的核心。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商机稍纵即逝,抢先一步就是胜利,落后半步就可能失败,无论是推出新的产品还是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的赢家快得始料未及、变得难以想象。“你的速度能快点、再快点吗?”这是众多企业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某位企业家曾说:“方向一旦明确,有三分把握,就敢去做。而且是要求速度的,要求尽快实施。不会说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规划书连标点符号都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边实施、边做、边修正。所以,信息不在于多而在于快,你掌握多少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第一个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行动。”

2.专业主义思想――靠什么赢得竞争?

凭什么能够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专业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支柱就是专业。你够专业吗?细微的差别,却是成败的关键。专家的英文Professional的理解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那什么是专业主义的真谛呢?简言之,专业主义就是要以一颗专业的心依托过硬的专业素质,以专业的方式去做专业的事,并最终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作为专家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专业主义就是要以对公司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到底的专业态度,以自己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对财务数字的高度敏感性,去认真审视每一个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数据背后的严密逻辑,及时提交一份真实、准确、清晰的财务报表。最终,通过帮助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透过纷繁的现象洞察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支撑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来体现财务人员作为专家的价值并赢得尊重。

专业主义对于企业战略来说,无论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领域,成为该领域中的老虎,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与竞争力。在联想跨入世界500强时,有分析称,海尔的国际化要比联想早5年,可为什么不是海尔?结果发现联想与海尔在做大做强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专业化与多元化,联想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而海尔却慢慢地找不到影子。小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小领域成为某一些行业隐性冠军。所以,专业主义是企业做战略的重要原则。

3.客户价值理念――靠什么获得尊重?

企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算不上真正的企业。那利润又从何而来?为客户创造价值。当然,客户价值又来自于企业员工的创造,每个员工只有在每天的工作中创造价值才会有利润。那么,创造价值就成了工作的底线,企业之所以付员工薪水,是因为员工提供了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不会看你如何辛苦,而是看你是否创造了企业需要的结果或价值。这一理念可以很好地推广了。

任何没有达到最终所要结果的行为是毫无价值的。员工靠提供好的结果换取薪水,企业靠提供好的结果创造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是社会的负债,没有创造好结果的员工是负债员工,资产性员工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结果。卓越企业依靠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最大价值而不断发展的。任何企业的发展,只与你创造结果,换取你所需的价值有关。无论是市场不景气,还是团队不好管理都不是你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任何员工努力工作,只与你创造结果、换取你所需的价值有关,无论是老板不懂管理,还是同事不配合都不是你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给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将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4.狼性执行逻辑――如何变得强大?

篇12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14-04

作者简介 余远坤,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东广州51009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43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以其充沛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迅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演变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度过严冬,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1、企业大量倒闭、停产,经营十分困难。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曾经给中小企业以惨痛的打击,10年后的今天,更为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凶猛袭来,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从我国过去5到10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每年大约有5%至6%的中小企业倒闭,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可能达到8%至10%,仅在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大约是8.5%的比例。显然,我国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已经进入低迷时期。沿海地区8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裁员、降薪、给工人放长假已经是很多企业的应对措施。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继续蔓延加深,中小企业未来的日子还将充满艰险。

2、市场状况不佳,产品销量下滑。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以外,还畅销世界各地,远销东南亚、西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呈现出较大的外贸依存度。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朝着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发展,保持健康、快速的运行势头,但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出现明显困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品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出口下滑,摩托、服装、鞋帽、丝绸、鞋类和塑料制品、玩具等传统出口商品尤甚,且有逐渐加重之势。

3、资金趋紧,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一是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贷款首当其冲被压缩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一部分企业开始倒闭,产生银行债务,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资金链断裂的连锁效应将使更多企业受影响。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到4分、6分,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95.9,处于不景气区间。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往往扩张势头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长期贷款,但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几乎所有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没有抵押物一律“亮红灯”,惟恐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融资困难已经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4、难以承受用工成本,被迫开始裁员。受各种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5%以上,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不到70%,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盏,企业用工成本必将大幅增加。某地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数上千人,若实现“五金”全覆盖,需增加费用100多万元,加上提高工资水平尚需资金投入,累积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占该企业全年利润20%以上。因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为减少“负担”,已经开始裁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

“只有大潮退去的时候,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这一次,巴菲特的名言再一次成为了现实。众所周知,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当然是中小企业处境艰难的外因。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多年来高速发展中无暇顾及的诸多管理短板,在此时也一一暴露,无疑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内因。

1、经营模式和基础管理粗放。在基础管理上,我国大多数的管理都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没有建立自己的规范和制度,有的建立了,但执行不到位,效率不高,在金融危机大面积爆发之前,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和出口大国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能够赚取的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润,或国家退税政策的补贴,但这些补贴在过往的政策中逐步取消了一部分。此外,由于美国的石油和战争政策使物价大幅度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大幅提升,已经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盈利岌岌可危。随着新的劳动法实施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而东南亚的越南、印度、泰国等国更加低廉的成本,对外资、出口型企业有相当的吸引力,导致很多外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如仅在深圳中核集团工业园内28家外资和港台企业中(基本是台资企业),在2007年就有超过9家企业在越南办厂,同时关闭中国大陆的工厂,而派去的屈指可数的几位大陆同胞都是技能和技术上的精英,大型的外资和港台企业的转移导致和它相配套的供应商企业也逐步将他们的重心转移到这些国家,这些情况又加剧了中国大陆经济环境的变化。

2、运行机制落后,市场反应迟缓。在企业机制上,我国企业缺乏以市场或客户需求的价值链管理流程和机制,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缓,业务流程不顺畅,过程不增值,运行效率低下。企业没有建立基本的数据库,缺乏对成本掌控和分析,遇到需要决策时,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大多数企业和企业主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不能明确自己和自己企业的未来所在行业和位置,以及用什么手段达到这个位置等。这样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对员工有吸引力的愿景,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能形成合力,企业也就缺乏核心竞争力。

3、管理规范不健全,用人机制不科学。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能人文化和大厨文化主宰企业运行,对于规范、流程和制度的意识薄弱,没有建立一套企业成体系的管理规范,企业的成败和兴衰仅靠某个有能力的人。在企业度过创业期后,这些情况将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百年老店,并保持基业长青。许多企业的经营者是改革开

放后自主创业一路走来,缺乏企业管理经历,知识结构呈现多样化,在创业中一边闯市场一边凭感觉和经验对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有的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一旦企业出现新问题,即由经营者临时制定措施来救火,或者借用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解决本企业的问题,而不考虑新措施与原有制度及其他制度是否配套、衔接,不考虑借用来的制度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储备和培训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更多的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只用人,而不关心培养人,希望直接能够从社会取来人才使用,马上创造价值,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力技能提高速度缓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为应急式或被动式,没有将人员培训当作投资来看待,对员工的发展空间、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规划,从而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凝聚力。

4、财务管理滞后,无法支撑企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普遍比较落后,仅是对账物的管理和现金的保管,而没有作为一种资源管理,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的管理,缺乏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手段。财务预算不严谨,财务报告不准确,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能有效地进行现金流管理,不充分研究、利用各种融资渠道,使得在经济波动时企业资金链承受不了形势的快速变化而断裂。

5、自主创新不足,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而且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愿投入和积累,热衷于模仿和加工,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因此容易受市场左右,抗风险能力相当薄弱。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目前,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已足以让一个国家破产,如冰岛这个国家走到了需要借贷或破产的境界,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周期远远大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历史的欠账,再加上这次垒球的金融海啸,而且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我国的经济又雪上加霜,经济将更令人担忧,作为我国的企业将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因此,国家决定启动4万亿元,地方政府启动18万亿元资金来拉动内需,央行从2008年9月16日至2008年12月23日短短的百日内5次降息,增加出口退税、改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等政策。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因此,创新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保证。一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范式。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创新管理,内部挖潜,从完善自我人手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过冬的必由之路。要创新供应链管理,守住企业命脉,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帮助企业节约成本,降低库存,开源节流,保证资金链不断,也是当前最短时间内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最急迫、见效最快的方式。要创新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竞合观,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于合作是为了培育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小企业主动纳入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网络之中是中小企业发展新模式。其次,要确立学习观,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要创新管理内容,首先,要注重核心能力管理,核心能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应用和维护等五个环节。其次,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企业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企业市场竞争的持续优势。再次,要健全危机管理,要有积极的危机和风险防范态度,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单纯的承担风险转变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分类控制风险,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以全程风险管理为中心采取综合防范,努力化解风险。要创新管理方式,以电子商务和物流为中心,沿着全球价值链,通过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M)、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等现代管理技术,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实现专业分工,发挥特定价值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二是技术创新。首先要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效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这种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对大多数经济、技术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合作型模式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既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其次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一是要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二是要优化人才汇集环境,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三是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难题。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他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时,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或者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2、加强成本管理,做好过冬准备。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我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放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尤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这些问题被掩盖了、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

当年,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减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当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渡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由此可见,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地被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减员工时,主要是裁减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来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地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经济寒冬的来临,对中小企业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却很美好”。现在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不是见到残酷的今天而却步,就是倒在艰难的明天。但是,对于真正有准备的中小企业来说,只要事先做到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就能捱过今天、明天,见到后天。只要能正确抉择,勇往直前,就能捱过寒冬,迎来春天明媚的阳光。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1年数千亿的美元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1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3、调整产品结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必须敏感地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因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4、弹性营销投入,降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失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就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得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人、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5、慎用裁员措施,保存企业发展后劲。我国企业在用人上常犯的通病是: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地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渡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参考文献:

[1]Andrew Campbell&Kathleen Summers Luchs,CoreCornpeteney_based Strategy,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Press,1997.

[2]查尔斯,M.萨维奇,著.谢强华,等译.第五代管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崔小花.浅谈小企业的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35).

[4]王言伦.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之我见[J].民风,2008,(12).

[5]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13

【关键词】逆向思维;股市;应用

一、正向思维在中国股市中往往“九死一生”

在中国股市中,大多数股民采用了技术分析的方法,并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短线操作技巧。一旦操作失败,就认为自己是水平不够,还需要交学费、认真学习,这就是中国股市上散户的传统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股票市场,仅仅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在这个市场上,真正能挣到钱的散户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近一年间,A股1386家参选上市公司总市值高低落差达到9.44万亿元,分摊到1.25亿个股东账户相当于户均亏损额一度高达7.55万元。

此外,每年年底的时候,各大证券公司都会统计全年股民亏损和盈利的比重。根据数据,2008年熊市暴跌的时候,亏损的股民达到了75%以上,平手的有20%,真正挣钱的仅仅只有5%左右。有人说这是因为2008年大盘暴跌的原因,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水平。然而接下来2009年股市一路爬升,年底统计的时候挣钱的股民也只有30%左右,亏损的股民仍然占据了大多数。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股民的辛酸血与泪。可以说,进入股市的股民大多数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金人们不会重仓入市的,而这些人又是在各行各业中精英的分子,可是还是极少数能够挣到钱,可见运用正向思维来炒股盈利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事情。

除此之外,一些股民所推崇的“长线投资”在中国股市中也很难生效,尽管世界上很多“股神”都推崇该操作模式。

由于国情不同,所以世界各国的长线投资策略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切忌生搬硬套。比如,日本经济在90年达开始经历了“失去的20年”,在这年间股市也是一路下跌,尽管其中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反弹,但是仍然维持着震荡下挫的态势。假如你还抱有一成不变的“买入并持有”的长线操作策略,那么损失的将不仅仅是你的股票资金,还有20年的花样年华。

同理,中国的国情也和美国不同。美国是发达国家,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经济体制早已成熟,因此其中不乏一些运行机制良好、能够长时间盈利和成长的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可以使人一眼就能看清它们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中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各种政策走势和外部环境依然扑朔离迷,使人不能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内至今无法找到这样可以长远持有的上市公司,这也是长线持有股票的难点和痛处所在。

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世界上绝无独有的霸权主义国家,在每次发生灾难时都可以轻松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强劲复苏;而其他国家就很难这样幸运了,一方面要应付本国的经济难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美国转嫁过来的危机。因此,美国的股市每年都可以创出新高,巴菲特等股神也从中受益匪浅,而日本、中国等国家的股市却难以有优秀的表现。

二、逆向思维对于股市操作中的启示

很多事物正向思考是很难有结果的,与其这样,不如反过来思考一下,或许能够达到预想不到的结果。天下很多难题如此,股市投资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来说,按照常规逻辑,各大券商研究机构拥有顶尖的研究团队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精密的策略模型,其研究成果理应比小股民的感性认识更具权威性。可实际上,从历史的情况看,券商策略报告无论是在大盘点位预测还是个股推荐上,准确度都很低。

以10家主流券商年初的2009年年度策略报告为例,对于大盘,最乐观的只看到上证指数2400点。当时上证指数正处于1800点附近,但80%的券商都比较悲观,普遍将2009年上证指数的波动下限定在了1600点甚至以下。令人诧异的是,2009年大盘一改颓势,从1600点一路狂飙至3400点左右。

券商机构的“裸泳”的现象已经由来已久。2006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3500点,而实际最高点达到了6124点,几乎比大多数券商的预测高出了1倍。2008年沪综指从5300点高位调整到1600点,没有一家券商在年初判对,集体误判的惨痛经历至今让券商机构们尴尬不已。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每年年底券商机构的分析预测出来时,下一年的走势几乎正好相反。券商策略报告的准确度恰恰验证了股市的相反理论,有人戏称券商策略报告是“反向指标”。

再比如说,在金融风暴爆发时,股市和楼市表现为节节败退,很多股民和炒房者都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在各种媒体上不断传来股民和炒房者跳楼自杀的消息,而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恐惧之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这意味着失业率增加,公司破产和股市、房市暴跌。

很多散户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显得非常绝望,看着股价不断地下跌和周围环境的逐渐恶化,周围的经济也在萧条和下滑之中,于是忍受不住心理上的折磨开始割肉出局。更有甚者,从此谈股色变,只有等待股市重新上涨之后才敢再次进入股市,因为他们的操作从来是“买涨不买跌”。

一般来说,在危机爆发的时候,股市往往会出现快速杀跌,然后去底部寻找最低点的位置,而这个最低点,就很可能是恐慌盘自相残杀搞出来的大坑。当这样的情形到来的时候对许多散户都是梦魇,那么对于逆向思维的投资者来说,应该算是灾难还是机遇呢?

假如将股市看作是一个老先生的话,那么这位老先生并不是那么理性,他也会不断的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在上涨的周期时可能会最终演绎成疯狂的上涨,严重超出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在下跌时也会出现非理性的杀跌,在最低时股价又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

因此,“市场先生”总会犯错误,而这种错误带给我们的是机遇而不是灾难。正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股价连续下挫,才给了我们寻找良好股票买点的机会。以往我们选好了一家不错的企业,打算买入时,却经常发现由于散户的追捧,他们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危机爆发导致这些股票遭到众人的抛弃,甚至股价已经远离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就像是一个个金子一样被遗弃在大街上,却没人发现一样。巴菲特曾经说过:“天上掉金子的时候要准备好水桶去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上天赐予给投资者逆向思维的良好买点时,人们应该兴奋而不是颓废。还有,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和股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国内有多种研究理论,但是能够简单扼要形容它们间的联系,并且总结成规律的研究却非常少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经济过热、市场狂欢而政策开始进行紧缩的时候,要谨慎操作,最好适时退出;当经济偏冷、市场低迷而政策开始“救市”的时候,则要逢低布局,分批入场。

三、逆向思维在股市中应用方法探讨

如何将逆向思维运用在股市的买点和卖点上,这是很多投资者都关注的,也是时间应用时的重点所在,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

熊市到来的时候,正是散户亏钱最惨的时候,很多人正在用尖刀在自己的资金账户上一片一片地“割肉”。到了将近底部时,散户的“尸体”血流成河。很多人的资金大幅缩水,有的散户甚至亏损达到了90%以上。

熊市来临的时候,对于我们逆向思维炒股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真正理解了逆向思维的方法,那么熊市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次低位入场,使投资者的资金再次增值的好机会。

当然,在熊市下跌的途中,最好不要过早的进入市场。有一句古谚是这样说的:“不要用手去抓掷下的飞刀”。意思是,虽然飞刀在向下跌,但是因为它的刀刃还是具有杀伤力,因此用手去抓很可能会伤到自己。在下跌途中也是这样,可以尽量的晚几天买入,因为在熊市里有足够漫长的时间让我们播种。

如果我们能够判断出熊市底部特征,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根据以往的经验,将这些特征总结如下:1.大部分股价是上一轮牛市最高价的2-3折;2.成交量是最高峰20%(沪市一般400-500亿为地量);3.大部分股民经过多轮追抄底杀跌后,普遍资金缩水70%,个别缩水80%以上;4.谈论股票已经成为可耻的事,茶前饭后绝口不提股市任何事;5.个别股票股息达到利息或接近利息70-80%水平。

当熊市出现了以上几个特征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底部即将到来,具备逆向思维的投资者就可以跑步入场了。

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逆向思维操作的买点,笔者特意将这些具备买点的条件总结如下,以供读者们参考:1.股票大幅下跌,价格已经达到了上次牛市最高点的70%左右;2.在中国股市上开始出现1元以下的“仙股”,而且也出现股价跌破净资产的情况;3.市场人气极为冷淡,炒股成为生活中的反面教训;4.各种分析人士继续看跌,有的甚至认为股市会破产,还会下跌至1000点以下;5.经济方面出现萧条,失业率不断增加,许多小工厂、私企等出现关门和破产的情况;6.政策面上开始回暖,政府出手“救市”,但是效果还没有显现的时候。

如果满足了以上几点,那么逆向思维的黄金买点就已经到来了,投资者不应该再犹豫,而应该砸锅卖铁买股票,耐心等待自己的资金中长期增值。

所谓“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股票的卖点要比买点更有难度。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能够卖到市场的最高点,一来可以利润最大化,二来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水平高超。这样的人是正向的思维,因为人们普遍具有贪婪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给散户带来了亏损的结局。

市场上有一句话是说“卖股票的时候可以提前一些”,意思是为了防范以后的下跌,人们完全可以在股市冲击高点或者疯狂前就适当退出,将“最后的一棒”拱手交给别人。笔者也很认同这样的操作方式,当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操作,已经获得很多的利润,当市场出现顶部或即将见顶的特征时,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争取“最后的晚餐”,急流勇退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当股市即将见顶时,有很多的特征我们可以观察出来。例如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天量天价、股票和指数在高位震荡、妖股乱飞的情况,很多一线股和二线的股票在经历了大幅上扬后选择在高位休整,三线的股票和滞涨股开始发力,ST的股票也开始登台表演;在市场人气上,也开始出现了疯狂的局面,街头巷尾每个人言必谈股票,甚至连卖白菜的大妈也知道买股票能挣钱;政策方面风向骤变,政府开始不断地提示风险等等。

从周围各种狂热的局面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风险的逐渐来临,为了更加直观和方便以后记忆,笔者特意将这些特征总结如下:1.股市经历了大幅上涨,不断出现天量天价;2.指数开始高位震荡,但妖股不断出现;3.市场人气趋于疯狂,周围不炒股的人也开始大量谈论股票;4.各证券营业部开户的人数创出新高,甚至出现排队开户的情形;5.经济面欣欣向荣,但出现过热的情况,通货膨胀不断严重;6.政府开始提示风险,出台各种紧缩政策但效果还并不明显;7.新股发行速度加快,上市融资和IPO频频不断。

如果市场中出现了以上几种情况,就表明市场在大幅上涨后又有了下跌的可能,而且政府对于这个点位可能感觉有些偏高,需要泼些凉水给股市“降降温”了。毕竟股市的走势是呈波浪式的,有起就有落,上涨和下跌本来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总之,在技术分析穷途末路和基本面分析者迷茫的现状中,逆向思维有望成为投资思想的亮点,有望为投资者朋友们点亮一盏明灯。由于在股市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挣钱,多数人注定是要亏损的,因此要想盈利只能和大多数人相反,学会逆向思维的买点和卖点。

参考文献

[1]宏章.逆向思维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妙用[J].金融经济.

[2]于勇.投资需要逆向思维[J].股市动态分析.

[3]宗学哲.逆向思维也可理财[J].投资与营销.

篇14

21世纪,面对全球资源的急剧消耗,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经济”。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使“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这种消费意识的引导下,一个“绿色工业”浪潮正席卷全球,并为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低碳时代,中国企业的隐忧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6000亿美元以上,到2012年将至少增加到1万亿美元。2009年,我国商品销售总额将达7万亿元人民币,但能达到世界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产品还不足1万亿元。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率很高,大数人在选购商品时,会优先考虑绿色产品,虽然绿色商品的售价,比普通商品高出30%~200%。英国14家最大的绿色公司,平均税前利润达31%,远高于非绿色企业的水平。

然而,在绿色消费浪潮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这里不仅有企业既往经营方式的因素,也有金融危机下国际市场环境恶化与竞争激化的原因。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更趋多样化,保护手段也逐步由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向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壁垒等超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演变。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对能源的消耗浪费,超量污染排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许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尤其以对外贸易为主的企业,面临被强势外企裹挟、吞并的危险。在盈亏生死考验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正视并着手解决低碳时代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严重冲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以低碳、绿色为经营标准,就可以看出我国有哪些行业、哪些商品是没有前途的。

从今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中可以看出:目前,有14个行业受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严重“管制”: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轻工、纺织和制革。环境保护部的这个通知,十分明确地指出,在火电、钢铁等14个行业中,不能通过环保核查、达到低碳标准的企业,将不得申请上市,也不能申请再融资。

同样是在亚洲,印度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电厂、铁路、铝、水泥、氯碱、纸浆纸张、化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单位,实行强制能源审计,而对网络、IT、太空等行业大力扶持。能源使用效率高于标准的企业,将在能源审计后获得节能证,可向任何行业部门出售,未达标企业须整改或购买节能证,并惩罚巨额费用,严控出口。

当然,那些农药残留量超标、不能达到绿色标准的食品业,更是频遭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禁入风险。近些年,国内发生的“舟山冻虾仁事件”、“蜂蜜事件”、“水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都是遭遇了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典型例子。

中国500强逊色世界500强,在于“绿色差异”

一个杰出的企业,懂得如何随环境变化,并从环境中变化把握商机。抓住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脉搏,进行绿色经营,才能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双丰收。

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面对一个“绿色世纪”,许多著名跨国企业开足马力,纷纷推出绿色产品,展开绿色营销,绿色食品、绿色照明、绿色空调、绿色环保汽车、绿色鞋帽……纷纷涌现。丰田开发了第一款汽油/太阳能混合环保动力车,耐克首创了以“让旧鞋用起来”为主题的可回收的环保系列运动鞋,夏普推出了“派离克氧吧”纯净空调,通用电气研发了第一种“LED玲珑心”节能灯……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即风靡全球,引领了市场。

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未来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为各国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从此意义而言,绿色营销正在成为企业克服当下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取向,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新法宝。

再看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但致富心切,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国内500强企业因发展速度较快,对国外产业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绿色营销知之甚少,未意识到低碳经济、绿色营销对企业未来生存的重大影响。

同时,因绿色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巨额研发投入,多数企业舍不得投资,只愿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功夫,不愿加大投入进行相应的技术工艺改造、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再造,致使企业缺乏开发低碳、绿色产品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专业人才。

从中国500强企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与跨国企业、世界新经济趋势之间,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异。

低碳时代,中国企业绿色突围之道

可以说,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然而,向低碳转型、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一个解决技术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结构性转型过程,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包括观念、制度、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转型,还需要新标准制定、技术推广、融资等相匹配的产业环境。

对我们国家来说,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绿色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和市场。企业是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对绿色产品、节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减排技术等的财政激励政策和投融资优惠政策的支持,企业在推进低碳经济方面将面临自身和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国家目前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中,只有2100亿元属于低碳经济和生态环保投资,仅占全部投入的5%多一点,这样的投放比显然是太少。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暖和绿色壁垒三重挑战,对已初具规模的中国企业,该从哪些环节入手,在低碳经济领域找到产业升级之路,获取发展先机呢?

在重工业方面。中国企业应优先研究和发展节能能效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及系统集成;加大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推进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尽快实现能源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轻工业方面。中国企业应优先发展既能满足自然环境和绿色需求,又符合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标准的产品。企业未来的产品的实体部分,应减少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产品的包装应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废弃物和产品报废后的残留物,应能成为新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