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惰性淋巴瘤;免疫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1-01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有近四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这种淋巴瘤生长较为缓慢,使机体有相对较长的生存期,但是这种淋巴瘤往往应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方法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这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免疫治疗方法上来,并且这种治疗方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免疫治疗的一些方法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作用做相关的阐述。
1 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法
1.1单克隆抗体治疗原理与机制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惰性淋巴瘤治疗中一个重大进展。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细胞上的靶抗原,并利用其内在的细胞毒性作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从试验到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还有的单克隆抗体被用于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CD20抗原具有调节细胞膜钙通道活性的作用,导致细胞成熟停止和凋亡,因而被用来与化疗联合治疗,此种治疗源于淋巴细胞在暴露于美罗华之后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惰性淋巴瘤以B细胞为主,它表达的B细胞抗原为单克隆抗体提供了靶分子。随着对靶抗原等高亲和抗体的出现,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出路。
1.2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进展。单克隆抗体单药应用或与化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惰性淋巴瘤治疗的总体治疗效果。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对大剂量美罗华治疗或维持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瑞士临床肿瘤研究协作组报道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达到临床缓解后,应用美罗华作为维持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显示,美罗华维持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持续时间延长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exas大学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美罗华治疗晚期淋巴瘤有效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放射免疫治疗方法
2.1放射免疫治疗原理与机制
放射免疫结合物是指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细胞毒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化学方法形成的螯合物, 其中单克隆抗体能将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核素运载到肿瘤部位, 达到相对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目的。为了增强抗体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与抗体结合,通过抗体的靶向效应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由于放射免疫治疗的靶向作用,可发挥其针对淋巴瘤的强烈的放射活性。放射免疫结合物主要通过释放放射效应的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发射的射线的细胞毒作用范围可超过多个细胞直径,保证了抗体阳性的细胞对周围抗体阴性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射线治疗方法相对价廉,容易被接受,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2.2放射免疫治疗应用
应用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临床治疗细胞淋巴瘤应用最多的标记抗体是抗CD20抗体。其对低度恶性或转化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包括低热、寒战、乏力、恶心以及甲状腺刺激激素升高,但其与放射免疫治疗的关系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同位素标记抗体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慢淋和Q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也在研究中。
3 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方法
3.1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原理与机制
通常认为惰性淋巴瘤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是不可治愈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无病生存,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说明它可以改善生存。高剂量的化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手段已被研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好处在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因此,用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杀灭肿瘤, 但可以促成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有抗淋巴瘤作用以此作为治疗原理。
3.2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应用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对之前的常规化疗有反应的复发性惰性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 且自愿并可以作为供者。在移植过后多数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完全治愈的先例。
4 疫苗接种治疗方法
4.1疫苗接种治疗原理与机制
治疗性的疫苗接种是诱导主动免疫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此方法更适用于处于缓解期或经标准治疗残余病灶很小的患者。淋巴瘤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表达相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这一点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方向。取自淋巴结活检的肿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株混合形成杂交瘤以产生大量的单一蛋白,然后提纯该蛋白乳化成免疫佐剂。另外,应用树突状细胞是提高疫苗作用的一种途径。这些细胞可以自外周血分离,也可来自于体外与抗原共同培养的单核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
4.2疫苗接种治疗应用
目前应用此法所获疫苗已首先试用于临床治疗低度恶性、滤泡型裂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学治疗后第一次缓解期的病人,部分可检测到免疫效应,证明了这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目前的研究已经肯定了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但如何使之更广泛地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物质、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以及疫苗接种的治疗方法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惰性淋巴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治疗的方法也会进一步改善,使之真正的能够做到大范围的治愈。目前来看,免疫治疗的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慧平.惰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6(25):498-499.
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淋巴瘤诊断明确后,首先要明确的不是采用什么治疗,而是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对于惰性淋巴瘤,即使积极治疗也很难治愈(早期患者除外),而且此类患者大多是年老多病,积极治疗又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而即使不治疗,病情大多进展缓慢,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缓解或终生无需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惰性淋巴肿瘤,应该将其作为慢性病对待,不求治愈,以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原则。相反,对于侵袭性、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则需尽快治疗,争取早期治愈。
随着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淋巴瘤治疗进展应该说是突飞猛进。从经典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到近期的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由于基因测序、液体活检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广泛深入应用,个体化治疗甚至精准治疗也逐渐成为可能。
目前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使淋巴瘤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我们更强调这种选择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解这些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对象,才有利于合理的选择。需要提醒大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临床研究显示,目前采用的联合治疗模式,可使超过80%的霍奇金淋巴瘤、6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获得治愈,其他大多数淋巴瘤患者通过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
1.手术治疗:和大多数实体肿瘤不同,除了少数特殊亚型淋巴瘤(早期惰性淋巴瘤)外,对于大多数淋巴瘤患者,单纯依靠手术难以较好的控制甚至治愈。手术的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疾病样本的获取和明确诊断。因此,对于淋巴瘤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手术适应症评估,切勿盲目的一刀切之。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也是经典的治疗方法。由于和化疗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临床多和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对于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和眼部黏膜相关淋巴瘤等,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具有较大肿块的淋巴瘤患者,在化疗后加用放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3.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全身性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三大经典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多采用针对不同抗肿瘤机理的药物多药联合治疗的策略,比如临床常用的CHOP方案就是使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四种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是目前治疗淋巴瘤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全身性肿瘤尤为重要,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4.靶向治疗:顾名思义,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靶点,设计并使用相应的特异性化学治疗药物。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特点是在有效针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的同时,对于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较传统化疗药物显著降低,即高效、副作用小且使用方便等。临床淋巴瘤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是利妥昔单抗(针对CD20分子)、伊布替尼(BTK信号通路抑制剂)等,都可以更为高效和特异性地杀灭淋巴瘤细胞。目前临床上靶向药物多和传统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组成联合免疫化疗方案进行治疗。随着未来靶向药物的进一步丰富,有可能采用多个靶向药物联合使用的策略来替代传统化疗。此类药物在淋巴肿瘤中的应用是最成功的,部分患者已经可以免除化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5.细胞免疫治疗:以往的淋巴瘤治疗模式多是针对肿瘤本身,近年来有报道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或者特殊药物,可以激活淋巴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发挥其杀灭淋巴瘤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治疗由于采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于化疗、甚至靶向治疗无效的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和PD-1单克隆抗体。我们在临床上采用CAR-T治疗部分非常难治的淋巴瘤患者,初步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6.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提前接受预处理方案(超大剂量放疗或化疗),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然后再回输提前采集的自体或者供者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多用于高危或者复发难治淋巴瘤,可以起到有效降低复发、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评估移植指征和患者选择上需要全面评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迅速从循环中清除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糖皮质激素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治疗,近期有效率约为80%。其作用机制是:①减少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一吞噬细胞系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治疗方法血小板数>30×109/L而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血小板数
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首选醋酸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剂量为1mg/(kg·日),一般在2~3周内出血症状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缓解后,可将泼尼松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若停药后复发,重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有效。泼尼松治疗4周仍无效者也应迅速减量直至停药,维持治疗不宜>6个月。
初治成年患者也可选用地塞米松40mg/日,连续4天,若无效可2周后重复,但不能长期应用地塞米松。对于严重出血并发症者,应紧急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和)输注血小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并结合于红细胞膜上,致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抑制抗体产生,降低抗体对红细胞上抗原的亲和力,阻止巨噬细胞破坏表面有抗体附着的红细胞。
治疗方法
急性溶血发作或伴溶血危象者首选静滴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剂量按照泼尼松1mg/(kg·日)换算,疗程7—14天。溶血控制或病情稳定后可换用泼尼松晨起顿服。
慢性起病、病情较轻者首选口服泼尼松,剂量1mg/(kg·日),晨起顿服。
糖皮质激素治疗3周后,多数患者可取得明显疗效(网织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稳定上升,黄疸明显改善)。疗效不佳者仅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并无益处,应考虑联合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等治疗。
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以90 g/L的剂量治疗3-6个月后可停用。
最小维持量达到>20 mg/日者为糖皮质激素依赖,可考虑联合或换用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脾切除术、CD20单克隆抗体等治疗措施。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T或B前体淋巴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正常淋巴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在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用到,种类主要是泼尼松和地塞米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可分为长疗程和短疗程。长疗程方案中多用泼尼松,60mg/(m2·日)或1mg/(kg·日),连续4周,多口服给药;为减少不良反应,也可在第3周或第4周减量,甚至仅用2周或3周,停用时可以在1周左右时间内逐渐减停。短疗程方案为泼尼松40—60 mg/(m2·日)或1mg(kg·日),连用7天,停用时可以骤停。
治疗阶段,糖皮质激素一般是与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组成两联或三联方案鞘内注射。用法为地塞米松5~10 mg/次。为防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联合鞘内注射的频率即使是在治疗时也不应超过每周2-3次。
注意事项 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患者本身免疫系统破坏,且还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故更易出现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曲霉菌感染,11盘床医生对此应特别注意。
淋巴瘤
淋巴瘤是主要承担机体免疫功能的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包括B、T和NK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两大类,即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包括5种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则多达40余种。
治疗方法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有多种,不同方案所用糖皮质激素种类、使用时间、单日(次)剂量及单疗程总剂量均不同。联合化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以泼尼松为主,如霍奇金淋巴瘤多数方案使用泼尼松,单疗程总剂量为560mg/m2,均分为14次,1次/日,可连续或隔日口服。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方案多选择泼尼松,剂量为40~100mg/(m2·日),连续口服5天。少数方案使用地塞米松,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吡星+地塞米松,其中地塞米松为40mg/日,于第1~4天和11~14天口服或静滴。个别方案(CAPE)中的糖皮质激素为泼尼松龙,剂量50mg(m2·日),第2~5天口服。
注意事项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使用多不超过2周,可按规定时间用完即停,无需逐渐减量至停药。尽管如此,由于淋巴瘤需多个疗程的化疗,仍要注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如停药后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骨质疏松症或股骨头坏死、免疫功能受抑制(与放、化疗有关,非糖皮质激素反复、大剂量应用单一因素所致)造成的微生物感染等。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主要特征包括骨髓浆细胞增多、血和(或)尿中存在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或其成分、终末器官损伤。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机制:①抑制白介素-6分泌;②抑制白介素-1 β分泌;③抑制核转录因子(NF-k B);④诱导细胞凋亡。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0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类仅发生于脑与脊髓的肿瘤性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1]。在本次调查中, 本院重点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60.5±3.5)岁;对照组男17例、女8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1.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 每周期剂量为375 mg/m2;甲氨蝶呤, 每周期剂量为3 g/m2;患者用药前后均充分水化并碱化尿液。治疗后12 h以亚叶酸钙对患者进行解毒。4周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全脑放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每次治疗后要求患者3个月进行1次返院复查, 并追踪随访2年。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判定指标如下:完全缓解:病灶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垂直径乘积缩小50%, 并维持>4周;稳定:不满足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进展:垂直径乘积增加25%。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组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进展2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5例、进展3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68%,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生存时间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1个月,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常通过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治疗, 并以该种治疗方法作为经典治疗方法[2]。相关资料指出, 该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可高达77%。但近年来发现, 环磷酰胺、阿霉素与长春新碱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不理想。相关临床资料显示, 放疗前3周期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在9.5个月。但化疗后期, 肿瘤会有再次放大趋势。作者认为这主要因为肿瘤大是其使得血脑屏障不完整, 进而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达到治疗效果, 在一段时间后, 肿瘤缩小, 使得血脑屏障逐渐修复, 药物则无法透过血脑屏障, 使得整体治疗效果下降, 肿瘤再次增大[3]。
近年来, 大剂量甲氨喋呤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 年龄
利妥昔单抗在临床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其本质为人-鼠嵌合的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机制为诱导B细胞凋亡, 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于化疗的敏感程度。多项资料阐明, 通过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 可促进患者病症完全缓解, 或提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 Santisteban等[4]进行调查, 利妥昔单抗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后, 提高了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失败患者, 使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 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中, 本院则重点分析了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并将其与传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相符。但出于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较小, 观察组未对其进行全脑放疗。
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联合全脑放疗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治疗的效果, 但其具有较高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达到与传统治疗相接近的临床效果, 而其毒副作用则显著降低,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十分适用。
综上所述,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可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辉, 杨学军, 钟跃,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结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天津医药, 2010, 38(6):467-469.
[2] 江锦红, 方炳木, 徐叶惠,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2):162-163.
[3] 葛洪峰, 段永建, 李旭,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放疗治疗1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观察.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5(4):370-371.
【关键词】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治疗方案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是近年确认非霍奇金淋巴瘤新的病理类型, 其中鼻型是指原发鼻以外部位的 NK/T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此类型恶性淋巴瘤发病通常和EB 病毒感染有关, 且多发生于鼻腔[1]。该病局部控制率和预后均差,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本文研究40例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 探讨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经病理形态学确诊的40例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48.3±5.4)岁;病灶局限于鼻腔者14例, 超出鼻腔者26例;按国际 Ann Arbor标准分期, 其中Ⅰ期22例, Ⅱ期11例, III期7例;KPS 评分≥90分28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治疗者, 无化疗、放疗史, 无化疗禁忌证。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前后顺序编码,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组, 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LOP方案。
1.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CHOP方案化疗, 并连续化疗8个周期, 3周为1个周期。治疗期间常规给予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化疗2个周期不能达到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14例患者, 采用LOP方案化疗挽救化疗。具体方案如下:CHOP方案:环磷酰胺粉针750 mg/m2静脉滴注d1, 阿霉素50 mg/m2静脉滴注d1, 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滴注d1, 强的松100 mg/d口服d1~5。LOP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 U/m2静脉滴注d1~7, 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滴注d1, 强的松100 mg/d 口服d1~5。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入组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4个周期后进行疗效确认。根据NHL的疗效标准:肿瘤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为完全缓解(CR);病灶的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 其他病灶无增大, 持续1个月以上为部分缓解(PR);病灶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 持续超过1个月为病情进展(PD)。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4 随访 存活患者随访截止至2013年6月, 随访时间为4~36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 在40例患者中12例死亡, 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鼻腔CT等检查, 统计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指从疾病确诊开始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无病生存期指患者完全缓解之日到患者出现任何部位复发或播散的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近期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不同组别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P
2 结果
2. 1 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期总缓解率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 根据生存分析法分析治疗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15个月, 对照组患者13个月, 两组无病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预后因素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 经过性别、年龄、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等因素, 将其对生存期的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及KPS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见表2。
3 讨论
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6%左右, 多发生于亚洲, 其具有侵袭性强、发病进展迅速独特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但临床采用传统的CHOP方案化疗未取得满意疗效[2]。近来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引起临床医师的兴趣, 故为对L-ASP化疗方案的治疗措施是否有效, 本研究即通过采用L-ASP化疗方案对其有效性进行探讨, 采用LOP方案进行挽救化疗。
L-ASP是一个独特的抗肿瘤药物, 通过水解血清中肿瘤细胞的必需氨基酸-门冬酰胺, 导致肿瘤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受阻, 故L-ASP不受耐药蛋白P-gp的影响[3]。但是有些肿瘤细胞能自身合成门冬酰胺, 故L-ASP的抗肿瘤效应有选择性, 仅作用于需外源性门冬酰胺作为生长因素的肿瘤[4]。本研究发现, 应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73.1%, 采用LOP化疗方案治疗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鼻、鼻型 NK/T恶性淋巴瘤预后因素最为主要的是Ann Arbor 分期、结外累及部位数及KPS评分。因此, 对于淋巴瘤这类血液系统源性的恶性肿瘤疾病, 血液系统外的侵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体内除了血液系统外的部位数侵犯越多, 治疗效果越差。因此对于淋巴瘤的治疗仍应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 对于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而言, 由于易对传统化疗方案产生抵抗作用, 选用L-ASP的新化疗方案尤其是对于治疗鼻、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显示出了极好的效果, 同时应考虑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阮寒光, 邬蒙.鼻腔 NK/T 细胞淋巴瘤 60 例临床治疗和预后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09, 24(3):291-293.
[2] 谭燕, 张伟, 杨家林, 等.鼻、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长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四川医学, 2009, 30(9):1384-1386.
[3] 祝琳, 黎万荣. 鼻型 NK/T 细胞淋巴瘤 19 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21):18-19.
[4] 康文喜, 樊静, 岳秀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25例病理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9):1126-1127.
[5] 丁浩.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诊断和分期认识进展.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 11(3):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