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新产业发展状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产业发展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产业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资金规模,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

篇2

摘 要: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各国致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性导致不能单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从技术研发到新能源生产全过程,需要国家财政在资金上进行再分配和调节。而其主要手段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补贴;税收减免

1.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2.新能源产业的特点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3.政策建议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技术研发促进政策:

(1)加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3)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级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交流市场。

(5)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易市场。

2、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3)加大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

(4)充分利用其他融资手段,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

3、产业优化与市场服务政策: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3)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效应。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2] 张雁翎,彭浩然.盈利预测误差的契约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研究,2004.11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融资

银行表外创新业务的主体是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即外汇资金流入增多时,表外融资活跃,负债头寸大量增加;外汇资金流入减少时,表外融资萎靡,大量敞口头寸被平仓。表外融资的顺周期特征加剧了结售汇波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融资业务数量和品种较多,外资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较少,主要包括海外代付、协议付款、减免保证金、出口发票池、进口开证、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保函(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非融资性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提货担保、贷款承诺、信保押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内保外贷、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等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如汇利通、付汇理财通等。

为了解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情况,本文对大连市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迅速。

一、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

1、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量呈折线型上升,增速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从表外融资与进出口额的增长情况看,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进出口额的增速,随着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表外融资业务占进出口额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上半年达到35.7%。

2、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不断增长,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速快于本外币贷款的增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企业对外汇资金需求增长,促进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本外币贷款的增速。2009年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速仍超过了本外币贷款的增速,超出14个百分点。此外,表外融资业务量与本外币贷款投放量的比例不断提高,2009上半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分别达34.46%、35.82%、49.42%。

3、创新型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增速快于传统型表外融资业务。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4.13亿美元,同比增长88.08%。创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发放量虽然尚小,但增长速度十分显著,增速超过传统产品的3.5倍以上。

二、几个典型产品的发展情况

1、海外代付业务。海外代付业务是境内银行以承诺付款方式请境外行先行支付款项,待融资到期日、客户偿还融资后,境内银行偿付其行本息及相关费用的行为。今年信贷紧缩,银行外汇资金头寸紧张无法为企业提供进出口押汇等表内融资业务,从而选择境外同业进行海外代付。因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占用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所以银行目前办理的海外代付期限均在90天以内。

2、内保外贷业务。内保外贷业务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的海外融资难问题。境内母公司在境内银行有授信额度,而境外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其自身的资信情况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即可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母公司的授信额度,享受境外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内保外贷业务占用银行外债余额指标。

3、远期信用证业务。远期信用证为银行传统表外融资业务,为企业增强资金流动性、延长企业付款期、降低企业付款压力及财务成本提供了保障。目前银行开立的远期信用证多为90天以内。大连辖内2009年累计发放远期信用证14.40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放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环比下降1.23%。

4、协议付款业务。协议付款业务是由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融资行)向境内的进口商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即中国银行境内分行受海外融资行的委托与境内进口商(即融资申请人)签署协议付款合同后,由海外机构(融资行)将融资款项按进口商指示对外进行付款。

三、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国内流动性趋紧促进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增长。世界经济稳步恢复,大连市进出口企业订单增加,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本外币利差空间较大,一方面企业愿意提前结汇或尽可能少地保有现汇,导致外汇存款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为实现套利,往往利用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推迟对外付汇,使外汇贷款大幅增长。在银行外汇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表外融资业务尤其是代付类业务成为银行解决自有外汇资金短缺、满足客户进口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

2、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促使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境内外资金成本差异较大,现阶段本外币利差仍然存在,在国内外汇贷款报价Libor+300点的情况下,通过表外融资方式从境外融资报价一般为+200个点左右,甚至有银行报价低至+120个点。与国内进口押汇利率相比,海外代付利率较低。

3、银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政策的调整助推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现行外债管理规定,90天以内的海外代付等业务不占用代付申请行的短期外债额度,在银行自身信贷资金不足、短期外债额度趋紧以及企业进口单证合规等情况下,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规模可以无限放大。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将授信主体由海外银行向境内银行的授信,再由境内银行向境内进口企业的授信,改为境外银行直接向境内企业授信,境内银行一般起担保作用,从而将境内银行的外债转为进口企业的外债。

4、人民币升值预期扩大了表外融资业务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使企业推迟付汇的意愿增强。基于海外市场NDF一年期报价与国内市场同期限远期交易品种存在较大价差,企业普遍预期人民币将有较大幅度升值,出口收汇尽量提前结汇,进口付汇尽量延后购汇。海外代付等业务可以推迟国内企业进口后实际付汇日期,为企业赚取利差赢得时间。

5、企业进口需求带动了表外融资业务的增长。2010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市场对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预期较强。铁矿石涨价预期拉升了企业进口付汇需求,为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空间。据调查,由于国内银行普遍按照“以存定贷”的原则对进出口企业核定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额度,受“存贷比”限制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各商业银行外汇存款普遍减少,造成外汇贷款规模压缩。同时,由于企业减少外汇留存,其进口外汇需求相应大幅增长,从而出现外汇贷款不能满足国内企业进口需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海外代付业务等表外融资业务保证了企业正常的进口付汇融资需求。

四、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收支影响的分析

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各银行外汇头寸较为紧张,海外代付等表外融资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促进企业贸易项下流动资金的周转,支持企业进口付汇增长,加大了外汇资金的流出量。

近年来,随着境内外汇流动性日趋紧张,银行贷款利率逐步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表外融资业务如海外代付业务的海外贷付利率明显低于境内的融资利率,因而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增加融资,促进了企业外汇收支规模的增长。

一些表外融资业务如融资类保函、内保外贷等融资形式可以解决走出去企业海外融资难问题,满足境外子公司的融资需求。境内担保企业都是资信良好、在银行具有一定授信额度的母公司,而境外贷款企业可能是新成立或小型的子公司,以自身的资信无法得到境外银行的贷款,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内保外贷业务的发展。又因境外外汇贷款利率较低,因此颇受一些大型走出去企业的青睐,有利于母子公司外汇收支规模的扩大。

企业利用表外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加大了外汇流入规模,同时表外融资产品也扩大了企业贸易信贷规模,企业资金充裕后,在未来融资产品到期付款时对外付汇量也随之增多,外汇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表外融资业务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通过表外融资业务可减少自身的外汇留存,延期使用人民币购汇以获得预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和避免留存外汇而带来的损失,最终增加了国内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授信审核。多数银行针对不同的表外融资业务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客户的表外融资业务需要经过信贷审批过程,并占用客户的授信额度,必要时提供保证金,授信额度或保证金一般能够覆盖银行所承担的付款责任。

2、统筹管理,将表外业务纳入到本行资产风险管理体系。一些银行对表外融资业务进行资产分类管理,利用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准确反映风险控制能力和资本抵补能力,以掌握融资风险变动情况。银行通过对资本、风险资产权重、表外信贷业务转换系数来测算和控制风险,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3、加强事后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融资风险。各银行关注融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情况、企业经营业绩及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等,监控企业的资金及货物流向,确保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以规避银行风险。一些外资银行总行、国外母行的审计人员还对分行的表外融资业务进行审查,避免融资风险的产生。

4、加强信息收集和业务培训,提高融资业务水平。各银行通过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对表外业务进行全面风险监测,及时识别并发现风险,有效预警和报告,做好风险成因分析和风险趋势判断等手段,有效控制了融资风险。尽管目前各银行采取了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银行对于在银行贷款审查中,因风险过高不能放贷的企业,选择为其发放表外融资产品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内保外代业务中,同一母公司旗下多个子公司同时办理内保外代业务时,母公司承担风险过大等等。

六、商业银行发展表外融资业务的政策建议

1、实行报备制度,监督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实行贸易融资产品报备制,设置贸易融资产品数据报表,加强对贸易融资数据的监测,在总体上掌握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和产品规模,监督指导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

2、加强检查,避免表外融资业务系统性风险。表外融资业务数据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容易形成监管疏漏,因此,需要加强对表外融资业务现场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银行表外业务合规经营状况,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开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系统性风险。

篇4

总的形势来看,我们感到“十三五”能源增长总量很可能低于预期,各方面对今后的能源需求预测特别是增速,差别比较大。

引起能源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经济的深度转型和调整阶段相关,应该说中国的一般性制造业产能过剩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和能源相关比较起来,占能源消费总量接近50%的高耗能产业,整体进入峰值或产量下降阶段,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能源增速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

在“十三五”期间,

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总量有可能达峰

从国内的乙烯生产量看也就是1000万吨量,其他高耗能产业到2020年以后,据乐观估计产量也是缓慢地下降,有些还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所以我们认为高耗能产业腾出来的能源空间,已经足够其他的特别是一般的制造业,如机械加工、电子信息这些产业所用的能源。

原油和油品的消费增速也有可能继续下降。一方面,交通运输增量降低,特别是大宗商品运输出现明显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以后轨道的电动化加上汽车的电动化,有人估计,乐观地说,2025年中国的汽车甚至世界的汽车有可能出现电动汽车超过汽油汽车销售,出现所谓的翻转,即使不乐观的,也认为2030年前后,这个翻转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面临的能源形式跟过去主要是保供总是不足,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的能源革命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和具体问题来开展。

必须加快能源转型的时间进度

在能源供给革命方面,重点是结构调整,相当一段时间内就是减少煤炭比例。能源技术革命,一定要落实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还有能源体制革命方面,在中国情况下,能源管理建设还是非常大的短板,现在能源革命究竟应该抓什么,还是有不同认识的。

除了能源供需平衡有比较大的变化以外,中国能源面临的还不仅仅是消费的问题,外部性越来越成为实在的制约条件,特别是环境治理问题。第二个就是气候变化问题,来自全世界的压力,对中国还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必须加快能源转型的时间进度,在节能方面来讲,2020年中国应该要求所有重大工业部门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不但是技术水平要高,而且要在低碳消费方式方面达到世界领先,要逐步引领世界低碳发展的方向。

煤炭消费总量不但不能反弹而且要保持较快的持续下降,2020年到2025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而且开始持续稳定下降,2030年前石油要达峰值,2040年以前天然气也要达峰值。所以能源低碳化的路线图很明显,首先减煤炭,然后是石油,然后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最终取消化石能源的使用。

电力发展之中要尽快实现由非化石能源电源提供新增电力,同时由清洁能源来替代高碳电力。低碳能源多以电能方式提供,需要大幅度提高电力在终端用能的比例,发展高效电代替煤,像太阳能、风电。

在供应方面,首先是要坚持减少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

我们要推动天然气的商品化发展,现在天然气成本比煤炭贵。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居民区,不能完全做到天然气全通,所以中国天然气的发展,一定要把天然气供给的经济型原则坚持下来。天然气的长期安全确保供应,必须考虑以长期协议为主、上下游集中统一建设、依靠现有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规划,防止短期盲目性。油气行业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企业确实也要算经济账,国企改革关键是要恢复企业的主体地位、解决不合理负担过重的问题,现在天然气价格高,并不是我们国企经营不慎造成的,因为亚洲的天然气边际成本就是比管道气贵,所以这个实际的情况也是客观条件。

从能源供应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核电发展战略。对中国来讲,我认为内陆核电和最后的发展规模应该尽快上,我们已经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最高的核电标准,中国自己盖的核电厂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运行最安全、技术最先进的。

另外可再生能源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中国现在除了水电以外,风电和太阳能加起来占发电量的不到5%,因为电力过剩我们就吃不下去了。现在实际上电力速度增长下来以后,存量又开始竞争了,所以我认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就是要加快电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战略结构转移的话,能源生产领域要认真进行供给侧调整,不能继续寄希望于能源包括电力消费重新进入高速U张。

投资方面,在能源行业里面去产能去杠杆,我觉得是非常急迫的事。能源领域要学会如何管理市场和引导投资,能源行业迄今为止是规模巨大的,资金是特别集中的,一个能源项目像煤化工几百亿、一个核电几百亿、一个百万千瓦机组大几十亿,这些项目如果采取不管住,准入,就先投,投完了市场就用,没有需求就淘汰,这样的损失太巨大,所以世界各国对能源领域的战略、规划、规制都监管。

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着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着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性行为.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分析、质量问题分析、化学分析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菲德模型;ADF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26-05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是基于高新技术,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与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虽然其开发难度较大,但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国内对于该产业的分类主要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三大类,而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4年选用科技研发(R&D)总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三个指标将高新技术产业分为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医药品制造业这四大类和其他若干小类,这种分法也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接受。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企业与企业家,推进了新兴经济的发展。1988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杰出成就,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从当年的新生产业成为当今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从1991年至2012年9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114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也逐渐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整体发展关系,一方面,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势必会增加固定资本投入额度,改善人们的收入状况,因此会使得消费观念得到改变,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也能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便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而快速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改善当下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46%,2013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1 899.1亿元,竟占到全省总产值的87.72%,R&D的内部经费支出也从2000年的33.15亿元一路跃至2013年的891.16亿元。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2013年国内R&D经费支出为11 84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8%,江苏的R&D的内外部经费支出之和虽然达到了923.19亿元,但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6%,说明江苏省对于科技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还有所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外溢效应还不明显,因而对于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还有不少上升的空间。

一、研究现状

过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但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不再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性,而认为经济增长由经济系统内在决定[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源泉,其强大的驱动力来自于R&D(Romer 1986,Lucas 1988)。D.Oh和I.Masser[2](1995)通过对英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的相关情况研究分析,论证了高技术中心(High-tech Centre,HTC)在区域经济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对于不同地区而言,HTC的作用存在差异。Josep-Maria Arauzo-Carod[3](2009)通过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制造业数据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程度与当地新企业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Keneth L.Kraemer与Sanjeev Dewan [4] (2000)单独对IT行业进行研究,通过对36个国家1985―199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论证不同国家IT业投资额与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IT行业的投资额对GDP增长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发达国家。C?rvers F.,Meriküll J[5](2007)通过对2000―2004年25个欧洲国家的工业与技术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工业结构中的占比将直接影响相关技术工人的就业结构。Brunton和Coll[6](2005)对新西兰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学校教学中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认为政府应该重视学校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增加国内高技术人才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而国内学者方面,钟鸣长、沈能[7](2006)运用菲德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反之则不然。刘文萍、田巧娣[8](2011)同样采用菲德模型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的技术外溢程度,得出结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的拉动存在负效应。孟伟[9](2008)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证明了R&D经费与GDP总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萍[10](2006)通过比较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出口额与省内生产总值、出口额,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L的强大的促进作用。余甫功、欧阳建国[11](2007)基于两部门模型的省际Panel Data实证分析得出,高技术产业产出会影响整个工业的增长。尹小玲、夏宏奎[12](2011)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外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途径和经验,找到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二、数据来源及检验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相关学者对菲德模型的实际运用,将选取如下变量为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及模型构建所使用,所用软件为Eviews8.0,所有数据皆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2―2013年(2014年数据暂未获得):生产总值(Y,单位: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G,单位:亿元)、全年固定资本投资额(K,单位:亿元),全年从业人员数(L,单位:万人)。

(一)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出现“伪回归”现象,经常使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进行检验,考虑到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间线性关系不强,于是对二者取对数处理,方便分析。分析方法选择加入趋势项与常数项,SIC最大滞后数为默认的2,对于Y和G的检验指标(如表1所示),括号内为相应的P值。

通过比较各变量ADF检验值的P值,可以发现lnY与lnG都是不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后,两者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表现平稳,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初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总量是否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二者的因果关系。由于在这里主要讨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状况与经济整体的增长状况,所以选取的变量为两者每年的增长额,即Y与G,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当滞后长度为1时,5%显著性水平下,P值为0.2490的假设不应被拒绝;而在滞后长度为2时,5%显著性水平下,两种假设均被拒绝。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长期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互为格兰杰因,也就是两者对彼此都有一定的直接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基于菲德模型

(一)模型介绍及构建

菲德模型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菲德(Feder Gershon)在1983年提出[13],最早用于估计出口部门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社会分成两大部门,研究其中一个部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于其他非该部门经济的外溢扩散效应,基于该观点,构建如下模型。

根据菲德模型的原理,将江苏省整体经济分为两大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非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G与N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与非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于是有总产出Y=G+N,g与n为两者的产出函数,自变量分别为高新技术部门的资本投入K1与劳动投入L1,非高新技术部门的资本投入K2与劳动投入L2以及高新技术部门对非高新技术部门的外溢作用G,K与L为全社会的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其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分别以固定资本投入额与就业人数代替。

模型假定不同部门对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不同的,表示如下:

==1+δ

δ的取值区间为全实数域,当δ>0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非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当δ=0时,说明两种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同;当δ

上述方程中,表示江苏省总产值增长率,表示江苏省固定资本投入增长额占总产值的比重,表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率,表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占总产出值的比重。+n'G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全部贡献,其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对非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影响。-θ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θ表示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方程(1)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程(2)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非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作用。这里我们令:

(三)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看,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是0.65和0.67,相应的F统计量的P值分别为0.0479和0.1053,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好,方程的所有参数估计值均为正,符合客观事实。方程(3)除参数A外,其余参数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而方程(4)的各参数均未能通过t检验,但这并不表示就应该接受方程个参数为0的假设,考虑到方程总体的F值与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产业还是有一定的外溢效应,但是作用并不明显。

C1值为0.400049,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产值每增长1个单位,总产值就有0.400049个单位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经济整体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θ的值为0.08406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没增加一单位产值,就有0.084063个单位的产值外溢到其他部门中,该数值过小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暂未明显体现出来;根据θ的值可以算出δ的值为0.516751,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非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结语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江苏省的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尽管2013年该产业的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80%,但是由于其外溢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其他产业未能很好地收到高新技术带来的外溢扩散影响的好处,从而整体经济也没能实现更高速的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结合江苏省状况,对于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吸引外商投资,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FDI(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14],而FDI在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同时,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变化间有着长期均衡关系[15],以及背靠内陆,面向大洋,碛屑佳的地缘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优势,一方面创造出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发挥外资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强大的港口通商优势,出口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相关行业的国际交流,提高自身国际知名度,对于本国的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第二,改革教育制度,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从业人员的培养不一定非要等到本科、硕士阶段,可以在大专,甚至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因此,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应该不是放在孩子们的升学率上,而是他们的专业化培养上。越早地培养出具备熟练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就能越快地将其投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将他们输送到更加与其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去,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专业优势,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进度与生产效率。

第三,发挥优势产业的先锋带头作用,号召企业走创新道路。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知,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效应在江苏省并不明显,这说明除了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外,各个行业之间对于高新技术的学习与交流的联系不够紧密。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扶持已经或是可以进行高新科研的企业,同时也要积极引导非高新技术产业迈向新路子,加强创新,不断与其他企业相互交流、学习,发挥好协同创新作用,提高企业自身创新实力,在竞争中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研发出更多更好并能满足广大消费群体需要的优质产品。

由于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这三种模式对技术导向和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政府应该不断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对于外资要营造良好环境以便吸引其投资,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应该好好运用“看得见的手”,在合适的时机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转型,为高新技术的开发建好温床,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壁垒,奖励拥有创新产品的个人与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和高等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津.高技术产业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4,(8):14-17.

[2] D.Oh,I.Masser.High-tech Centr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Some Case Studies in the UK,Germany,Japan and Korea[J].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ce Advances in Spatial Science,1995:295-333.

[3] Arauzo-Carod J.Location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a preliminary analysis[J].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 source Sciences,2009,(1):23-29.

[4] Dewan S.,Kraelner K.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ountry level data[J].Management Science,2000,(4): 624-643.

[5] C?rvers F.,Meriküll J.Occupational structures across 25 EU countries: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 old and new EU countries[J].Economic Change & Restructuring,2007,(4):327-359.

[6] Brunton,Coll.Enhanc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by Forming Links with Industry:A New Zealand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5,(1):141-166.

[7] 钟鸣长,沈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菲德模型的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6,(7):212-214.

[8] 刘文萍,田巧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技术外溢”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4):117-119.

[9] 孟伟.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8,(1):140-142.

[10] 李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广东经济增长[J].特区经济,2006,(12):24-25.

[11] 余甫功,欧阳建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35-43.

[12] 尹小玲,夏宏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途径及其对江苏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1,(5):283-284.

[13] Feder G.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

[14] 何建莹,李晓钟.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1).

[15] 朱燕.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8-41.

[16] 白俊红,吕晓红.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J].财贸经济,2014,(11):89-100.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篇8

关键词:西高新一二期;自组织;KIBS

1.相关发展动态解析

斯坦福研究园作为最早的科技园区,在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和自由市场导向下,迅速成为了世界高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了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我国的中关村则经历了“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个阶段。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格局,主要功能涉及研发、辐射、孵化、商贸、商务等。区内各类孵化器39家,高校39所,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通过上述园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 城市视角下的高新区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新区都是依附城市而发展起来的,筑波科学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2.功能视角下的高新区层次化构建。相较于其它用地,产业用地更为重要。由于涉及高新产业,因此就会出现大量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辅助产业发展。

3.政府主导下的高新区定位。西高新在政府主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期,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建设条件,可以加快园区发展。

2.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经过二十年发展,园区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布局,主要产业有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三类,共计156家,用地223公顷,占总面积的22%。其中信息技术业多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型行业较少。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由于在其它地区有各自专属的发展基地,因此将会逐步淡出一二期范围。园区KIBS种类和数量较少,只有科研较多,但也只有有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西工大科研区、西安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和电子科大研究院四家。

园区企业已有部分停产或破产,或自行改变土地性质为办公、居住和商业。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分为良、中、差和最差四类:①等级为良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共计15家,占地约514.5亩,占总面积的15.6%。其中二期10家,主要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两侧。在符合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基础上予以保留。②等级为中的企业经营状况尚佳,共计49家,占地约1153亩,占总面积的35%。其中二期44家,分布在科技一路至科技六路等地,分布较散。此类企业需要关注其发展。③等级为差的企业用地不符,共计43家,占地约833.8亩,占总面积的25.4%。其中二期31家,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唐延路等地。此类企业建议用地调整或置换。④等级最差的企业用地闲置,共计49家,占地约781.6亩,占总面积的24%。其中二期19家,分布较为分散。此类企业强制搬迁。

2. 2基于现状发展的思考

一二期的产业发展受西安市和西高新双重产业措施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充分解释园区自组织合理性的问题,如对区内企业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等问题。因此论文引入自组织理论,从一二期产业发展诉求入手,寻求优化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自组织基础源于在产业类型确定基础上,寻求合理的组织方式。而产业类型的确定是基于他组织的因素,即一二期是作为西安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城市副中心的含义,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人流聚集,对于一二期,它更是需要带动全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服务基地。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除了刺激产业链上相关产业节点发展,打造全面合理的产业集群,更重要是完善KIBS结构,而这也正是一二期产业发展的软肋。

3.一二期产业发展模式

3.1产业组织模式

根据硅谷的网络生态结构来看,企业间的网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万江平,王芸凤,邹伟.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企业生态网络发展――以广东软件产业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7):44]:

专业服务型公司间的横向联系、价值链整合下的纵向网络联系和个体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联系。其中纵向整合具有区域视野,超出一二期研究范围;个体间交流则具有政府管理的身影。因此横向联系是产业优化的核心,这也正符合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的偏失。

针对一二期的发展要求,KIBS不仅只是服务区内的信息产业,更有服务其他高新产业的需求。因此KIBS分类参考经合组织和芬兰的分类方式,可大致分为8类: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市场服务、管理咨询业、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

依据国外先进地区的统计,高新区企业和KIBS数量比例达到1:1,此时高新区进入到复杂的网络化发展结构中, KIBS会成为园区核心。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模式包含KIBS核心、企业基质,连接路径三个层面建立而成。

1. KIBS核心

如上所述,KIBS分为8大类。其中园区科研机构(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应当给予更高的重视。它是西安市信息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应当成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为各信息企业提供免费的基础技术,建造技术共享平台。从西高新的整体定位而言,一二期是最具有实力和潜力完成这种高端配置的地区。并且KIBS的引入不仅是对一二期产业发展的帮助,它也是对西高新,甚至是西安市同类企业的帮助。

2.运行基质

园区的基质是大量从事信息业的企业,他们是一二期产业维持活力的基础。园区以信息业发展为核心,可以引入大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对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再是主要目标,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将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连接路径

链接路径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部分。实体空间包括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等,虚拟空间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快速获取市场信息,促进各方积极交流,提升企业存活几率。

3.2空间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布局以KIBS为核心,但并不一定追求地理中心的布局。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会选择与企业靠近,远离商业区,位于商业与产业之间,从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二期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过渡空间,科技一路成为明确的分割线。因此产业园中需要置换、迁出的破产企业就是容纳KIBS最理想的地方。

根据KIBS的发展特性,它多是小型企业,在地域上会高度集中,具体可容纳于办公高层、软件园和企业内。它没有固定位置,但是却有应当遵守的原则:①空间上应当接近接受服务的企业,②空间存在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兼容的,③数量上大致与接受服务企业平分秋色。

在以KIBS为核心发展园区产业时,还应当注意生产型企业间的组织,因为发展KIBS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依靠他们各自与市场的互动,还需要政府出面,建设合理的信息网络。两者共同构成园区的“中间性组织”,承担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4.一二期产业优化策略

一二期产业发展的短板就是KIBS的缺乏,因此其优化的主要策略就是完善其结构,发展其规模,真正建设成为西安市高新产业的服务中心。园区内的软件园发展中心作为园区孵化器,应当致力于提供基础共享技术,减少企业发展成本,借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从企业发展的路径和产业链整合角度关注高新产业的发展状况。另外,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表明,在技术共用的平台下,信息企业往往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发展[ 根据郎咸平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2004年其主营业务有移动终端,数据及光通讯产品,交换及接入产品,以东通讯产品和其他。研究通过抽取中兴各项主营业务并计算市净率为3.53,与市场上抽取的各专项企业计算的市净率平均值2.29作对比,结果发现中兴通讯的经营业绩高于专业发展的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还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信息业发展基于技术共享,它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同时也整合了资源,与传统行业完全不一样。因此,注重KIBS发展,鼓励企业综合性发展,将会大大提升园区产业的发展速度及水平。

(1)医药产品的差异程度大

与其它产业相比较,医药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非常大,而且这些差异并非是由于医药企业追求某种战略而人为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产品的作用对象――人体、疾病等个体存在的差异造成的。一般而言,产品的差异越大,进行产品创新的空间及其可能性就越大,且其主体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

(2)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而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是超过其它大部分产业的。就我国而言,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涉外药品的行政保护、新药保护, 还有商标、版权保护等,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与医药产品有关的方方面面。这同样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为创新能获取巨大利润提供了必要条件。

(3)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实的发展速度与市场容量增长也很迅速。创新需要有经济实力为后盾,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与利润回报。显而易见,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另外的必要条件。

(4)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医药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存在着比较高的进入壁垒。高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进入壁垒,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创新等手段获得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

所以, 世界各国的制药厂商,几乎无不把创新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并且不断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现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2、 于源、刘忠荣:《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 (10): 93。

3、 《康普顿百科全书(技术与经济卷)》,商务印书馆,2001,第1版。

4、 《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科技日报》1999年3月6日。

7、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73-74。

8、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17。

9、 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齐鲁豫事》 2005, 1(24): 17-22。

10、 舒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 88-90。

篇9

关键词:城市传媒;文化产业;传媒;电信

城市传媒是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市场难得的好方向,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活泛发展。文化产业,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是现代网络世界的新宠,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生存发展的事业,结合先进的技术和长盛不衰的文化,推进城市传媒产业突破试点实施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城市传媒”的小苗正在我们身边渐渐发芽。

一、城市传媒的新产业形态定位

城市传媒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对原产业技术的融合、业务( 市场) 融合和企业组织融合等各个方面。

(一)城市传媒的技术形态

现在与过去相比,不会再过分依赖固定的传送网络线路和终端技术,不再把各种媒体设施与技术业务割裂开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巨大飞跃促成了现代媒体的简便化、生活化,将文档、相片、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这就完成了传统电信、广播电视、计算业务的联合发展,同时淘汰了一部分过去的功能单一的信息产品,促进新的产业产品的火热发展,融合了各个产业原本独立的通信链。

可以把城市传媒简单的解释为各种网络形式在继续发展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从网络的各个层面来说,首先走向传送技术的统一巅峰,其次把网络连接起来便于共同进步,最后在功能和实用方面,交叉运行,同步起来,达到一软件多网络形式的目标。技术融合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传输通信层和中间网络层。

(二)城市传媒的业务形态

如何在业务上达到融合,应该从技术融合得到的成果出发,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拓展,推陈出新,取旧精华,去旧糟粕,延长产业链,铺开产业网络。计算机网络借助音频信号的发送接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用户付费压力的效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也能够有效率的推进IP网络走向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电信业的发展中,保存了过去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点,并扩展到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网已经进入新领域,主要方向是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电话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以及点播电视,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其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通过扩展这些业务使他们之前产生交叉。

(三)城市传媒的企业形态

三大产业从之前激烈的竞争关系转为队友关系,并行发展、通力合作,业务和市场的融合交叉促进了其相似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技术上的飞跃使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关系,三个产业即合作又竞争,形成良好的企业融合状态。新的融合关系的出现可以淘汰掉原来单独发展、竞争激烈的模式,在并行中互相竞争,在交叉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华数传媒这种优质企业,产业之前交叉融合,无法清楚判断其产业归属。

二、城市传媒集团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创新

在未来城市传媒发展趋向平稳之际,会产生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叫做“大文化产业”,凯文・曼尼(Kevin Maney)曾经提出“大媒体产业”,用来概括包揽多个信息传播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组成的产业体系,而“大文化产业”表达的是数字融合、媒介融合和城市传媒,通过跨越传统的产业界限,由信息传播技术形态升级转变带动产业形态的改变。进入新的阶段,产生新的产业管制并严格遵守,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信息传递。这就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展望与目标。

大文化产业的进展可以由产业融合的不同范畴和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大文化产业,首先是本文重点解释的城市传媒问题,也可以简单的阐述为技术融合的进展,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依托,多项技术合理利用,极大的促进城市传媒的发展;其次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打破原有的严格的界限,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以及电信行业的融合,通过企业组织、市场、业务和监管的融合统一,跨越更远一步的障碍。最后是大文化新产业逐渐成型的阶段,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一个以互联网为生存基本,一个以广电业为核心业务,两相并行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文化。由此我们推出,这场产业的大变革将不止步于简单的在微观范围内的融合和改变,它会放眼于更广阔的大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当然,这是一次新的质变,是一个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和叠加,不同的技术形态、不同的产业形态充分结合,利用相互的优势作用形成最佳的效果,以达到最终的改革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出现及运行是由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构建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亮,罗霆. 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经营管理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18-20.

篇10

关键词: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稀土产业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层次,是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新兴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争取未来经济发展新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在国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迈克尔·波特把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产生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等。马歇尔和希克斯则强调市场作用。指出多数新产业的成长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受激励的结果,新产品和新工艺常常试图满足市场需求、生产需求和任务需要。在国内,钟清流(2010)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应坚持研发优先,施行创新驱动而非投资驱动。万钢(2010)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市场前景、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要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牛瑾(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是我国产业加快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重点产业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并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内蒙古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就近年来内蒙古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产业生产总值都在逐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尤为明显。在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下。该地区现已建成包括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化工、纺织、皮革等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产业经济体系。建成了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一批综合功能较强,能较好带动相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城镇体系。

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从能源消耗看。在第二产业产值增长较大的同时,其对应的能源消耗比例也最大,其产值的增加是建立在较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上实现的。高消耗。高产值是现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如长期处于此发展模式之下。将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对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蒙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部分主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各行业产值成连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这与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调整步伐。相继推出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入住有关。这为加快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部分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但在该地区追求经济发展,吸引企业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的企业也被引进了来。从短时间来看这类企业的引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超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低质量企业的引入,即使资源产生了无谓的浪费,也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加剧了地区污染。要想摆脱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就需要培育新的产业链,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推动该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以便确定应当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选择了该地区的主要产业,通过对主要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为更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建议。

(一)选择产业指标

产业指标以2010年统计年鉴为依据,包括:产业产值贡献度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比较利税率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投资吸收率;投入创造的就业率;地区专业化率;成本费用率。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标值。

(二)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表示

即,X=AF+ε(其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分析步骤为:第一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二步计算数据(xg)的协方差矩阵R;第三步:求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第四步:对相应指标进行分组并计算因子得分。

(三)新兴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可将八个指标分为三组成分来考虑。其中第一组成分包括:产值贡献度、投资吸收率、比较利税率、地区专业化率;第二组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需求收入弹性、投入创造就业率;第三组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每组因子的得分情况。以便进一步分析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计算每组因子的得分情况见表1。

篇11

在“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自身每年都在发展、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每年都在提高,带动福建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增强。

(一)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发展令人瞩目

一是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加,促进福建经济结构调整;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的总量增加;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幅度大,有力地提高了福建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企业注重对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

(二)推进高新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益不佳。从增加值率看,“十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呈下降态势。200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8.6%, 2003年为26.0%,2005年为25.7%,呈现下降态势。2005年从利润看,在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亏损的企业有657家,亏损面为30.8%,亏损额17.8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企业的亏损面接近三份之一。显示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益不是很好。

2、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目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只能是处于全球高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表面繁荣的背后蕴含着重大的危机。从技术开发机构的设置看,在福建省2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只有295个技术开发机构,平均每个企业只有0.14个机构。从科技活动看,2005年,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只有795家,科技活动面只有37.3%;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1.54%,占增加值的比重只有5.86%。 从新产品看,有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只有544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面为25.5%。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3、科技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融资困难。目前技术创新的高额投入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存在很大风险,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国家和省规定的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要求。不可能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从R&D经费投入看,2009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126.54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6%。

4、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风险。目前福建省的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难掌握到核心技术,外商和港澳台商在福建省投资的高新企业,有相当部分只是在福建省组装和加工,其研发基本是在境外,其加工和组装的地点是很容易转移的。

二、加快创新制度建设,推动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适应需求,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福建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催化高技术产业新门类的形成,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从而最终解决供给不适应需求升级这一结构性矛盾。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培育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方面原因,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和产业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较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要有意识发展目前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又有发展前途的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农业高新技术和软件开发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建立省级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认真研究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福建省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向国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尚未国际化,而福建省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总之,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市场化运作,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要按照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已形成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基础的,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有特定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实现局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现代高新产业协作网络组织体系

对于福建高新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企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高新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要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通过政府的规划,集成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专业技术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基础,注重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还要重视加强产业集群的技术供应能力,要把科研活动、产业化基地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针对现有高新区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可以以大中型科技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企业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信息共享。每个企业集群应围绕一、二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科技。要大力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在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转制后的开发研究型企业之间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通过重组、并购,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新技术新型企业。初步建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 建立健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的投融资环境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达的金融体系是扶持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更快发展的助燃剂。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要增加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并加大对重点扶持产业关键领域的投资。加强引导,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投融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银行信贷向自主创新企业倾斜,适当下调重点扶持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构建自主创新融资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贷款等各类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对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比例。加强与金融、证券机构的合作,研究探索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途径。

高新技术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不仅大而且颇为集中,据有关调查测算,高新技术成果从研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每个环节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越是到后期,资金需求量越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满足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就必须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的作用,加大科技贷款投入总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机制和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手段,更好地发挥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其中,在直接融资方面,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在间接融资方面,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还要借鉴国内外有关风险投资机制的管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股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融资市场。主要有:一是加强银政、银区合作,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二是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三是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和机制;四是积极推动科技计划项目及其他产业化项目的融资工作。

三、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实现福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一)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实行政府首购与订购制度。在部分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设备)目录》,以对社会资金进行引导。同时,借鉴“家电下乡”办法,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群体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优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大力发展各种技术推广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大范围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以点带面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境外的资产、品牌和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督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落实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还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同时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协调衔接,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具体为: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二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三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将推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对研发投入大、生产消耗小的生产企业,允许其率先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同时对创业投资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五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六是运用采购政策,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科技园区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在高新区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实验落户到高新区,或者在园区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企业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

参考文献:

[1]沙波涛、娄成武:沈阳浑南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2]林世渊、林其屏: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与闽台科技合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

[3]区致远、陈杰: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经济管理》2001-7

[4]单世涛、朱文斌: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化研究,《浙江经济》2002-18

[5]王振、史占中:基于企业集群战略的科技园区发展定位,《上海经济研究》2002-11

[6]课题组: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发展研究》2003-3

篇1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瓶颈;对策

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积极把握机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基础、优化人才队伍、加快高新园区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产业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7.47亿元,同比增长20.7%。自1996年执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以来,产业规模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扩张。2009~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反映产业规模的主要指标实现300%以上的增长。

高新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全省各高新区及其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3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07.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45.3%。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和数量实现新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4.67亿元,1673个企业产值过亿元,203个企业产值过10亿元,14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

(二)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呈现高端化规模化趋势

优势产业呈现集聚、集群、高端发展态势。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动汽车、风电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特(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迅速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稳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实现增加值1301.49亿元,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24.0%上升为25.3%。

(三)产业集聚化发展,核心区域辐射作用增强

2013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86.2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90%。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点一线”等地区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逐步兴起。2013年,环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48.6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6.5%。

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紧紧抓好区域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为目标引领,受益于长株潭的辐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全省研发费支出总额32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3%。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重大成果引起全球瞩目,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3年,全省共建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余家,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培育)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4家。

(五)产业环境更加优化,持续发展更有保障

财税支持更加有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设立总规模达2.5亿元的湖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合力专项资金”。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层面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实施办法》以及支持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科技服务业等专项意见,出台多项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军民融合加快发展,依托国防科大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了省政府与国防科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了省院省校合作方式,建立了中央驻湘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0%,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加大。但与《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仍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2014年,这两大领域的增加值占总比50.6%,超过五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比重之和,增加值占总比不到1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落后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新园区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湖南省高新园区的集聚能力和产业规模亟待提升。2014年,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7.28%。这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四)研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高技术出口较低。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2013,湖南省企业R&D投入强度为1.15%,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4552.8万元,平均为4.23万元/个。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3%,落后于全国2.09%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产业投入、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引导投入。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亿元,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新型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利用表内、表外两种信贷资源和间接、直接两种融资手段以及境内、境外两个融资市场,完善高新产业领域三级创投体系。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投资发展。重点探索投贷结合等金融创新模式,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或联合投资、天使投资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二)创新高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立并及时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技术动态、成果转化与交易、投融资等信息网络。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

三是完善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三)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

一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强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二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协作研发中心,加强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家库。

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调入、档案、户口、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鼓励高层次技术人才从科研机构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在科研立项、收入分配上的倾斜力度。

(四)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建立市州相应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建议加大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在相关领域的行业自律、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对各市州高新产业的绩效考核。适时将各高新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部门、基地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数据报送制度和发展状况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和较为完善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镧.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

[2]唐之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支持解析[J].新湘评论,2007(04).

[3]侯茂章,朱玉林.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升级研究[J].软科学,2012(04).

[4]赵燕艳,王学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5]刘立平,蔡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3(01).

篇13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1.膏桐

**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

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杉木4.草果

二、 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县情的产业。

篇14

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构建相对应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与一般传统产业相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环境开放、科研及开发资金需求多、产品多样化、更新淘汰快等特点。因此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特征,研究及评价其竞争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关联性强的系统问题,应侧重于知识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的对应的投入与产出能力状况。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只有考虑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综合性、可操作和可比性这五大原则,借鉴前人对高新产业竞争力指标研究的丰富成果,确保筛选出能够反映出竞争力综合水平的相关指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产业产出投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层面。依据以上原则,选出代表性较强的10个系统性指标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指标产业投入中包含5个次级指标,即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万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万元)、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亿元);主指标技术成果转化中包含2个次级指标,即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主指标产业产出中包含3个次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件)。

二、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依据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整理出本文所需的数据,首先根据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来构建产业竞争力整体评价体系,利用SPSS19.0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看出全国3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弱,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根据各省市的相异点来比较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及聚类分析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判断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要对所选数据进行统计检验。SPSS19.0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KMO(Kaiser-Meyer-Oklin)值为0.731;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BartlettTestofSphericity)的观测值为344.504,检验显著,可得出所选取的10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具有显著差异,即选取的原有变量和对应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样本特征根,确定提取出来3个公共因子。由所提取的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这3个因子方差总和为81.921%,可解释原变量大多数信息,可进行因子分析。3个公共因子,其中主成分F1主要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引进技术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5个因子可表示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状况,分别体现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因此,我们将该因子称为产业投入因子。主成分F2主要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上的载荷量比较高,而这3个因子反映了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成果的能力,可称之为产业产出因子。主成分F3主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2个因子能够反映出各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相应的转化能力情况,从而将该因子称为高新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因子。根据回归分析思想来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再根据计算出来的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旋转平方载荷总和中的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便可求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最后,按照各地区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得分并予以排序,测算出全国31个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F1、F2、F3的排序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使用Ward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情况,从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中可分出四大类地区:第一类:广东、江苏、北京。这3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很强。第二类: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第三类: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省(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三个主因子在竞争力方面虽差异较小,但是都比较弱。第四类: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大部分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都很弱。

2.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比评价

根据上述聚类分析地区的划分类型,四类地区都具有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包括了全国31个省域,每个省市都有相应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各省市设立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包含具有自己当地的特色性的产业。另外各地区在同等或者不同级别的产业区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四类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如下。广东、江苏、北京这一类地区占据了区位、政策等多种优势,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强。广东省与江苏省都属于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全面,国内及国外资源引进力度大,广东省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核心力量,江苏省属于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角色。北京是我国政治73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多,它拥有全国多所高等学府,能够提供多种创新型高学历人才,它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这一类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该类地区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仍多处于借鉴、模仿学习阶段,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变革性的发展。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地区中除四川省之外,其他5个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多年的对外贸易合作,对内的协作创新都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沿海省份充分依靠区位优势,引进和吸收其他较强的国家与地区的知识、资金与先进的技术,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革新、改造,而且创立高新技术新型产业,大大提高了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四川省虽位于西部,但是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在企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展快速,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属于领头羊。该类地区在投入因子、产出因子、产业转化因子三方面表现各异,存在较大的差别。各要素投入充足,但是产出不足,缺乏创新高效的产业技术,产业转型风险较大。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地区从整体上来看,分布比较均匀,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部地区及西部中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都比较稳定。东北部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资源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低。中西部地区受本身区域位置所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新知识、新信息、创新技术的接受都具有滞后性。另外中西部地区被定位于发展农业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较低。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偏远地区,大多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基础比较差,交通设施不完善,极其缺乏人才,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基础条件都薄弱,这也是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最弱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