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思路范文

企业经营思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经营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经营思路

篇1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篇2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版权所有

篇3

一、化妆品企业的分类以及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特点

(一)化妆品企业按生产规模分类

(二)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概念

通常来说中小化妆品企业的标准有三条:

1.产量:年产洗涤用品3000吨以下,或年产膏霜用品400吨以下;

2.产值:年产值在亿元以下;

3.管理水平:约20家大型化妆品企业虽然年销售额也达到3~4亿,但在企业发展的后期,其家族式或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使该类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企业,而其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与中型企业并无二至。

(三)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行业地位(二大一小)与市场特点:

1.企业数量大: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化妆品企业总数的90%以上;

2.销售量大:如销售金额占行业总量的73%,销售数量占洗涤用品的80%、膏霜用品的70%;

3.企业平均规模小:平均年产值2900万/家;其中中型规模的企业平均年产值4700万元/家,小型规模的企业平均年产值750万元/家。

(四)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生命周期

经过研究发现对于中小化妆品企业而言生存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仅占8%,生存时间在5~10年的企业占32%;生存时间在2~5年的企业占30%;生存时间在2年以下的企业占25%。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难长大?难持久?难做强?

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

一是国营或集体企业机制制约了企业的成长;二是私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难以打破;三是一旦企业老的管理体制确立后,新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很难融入。

正是在这三个原因的影响下造成中小化妆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中小化妆品企业惟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跳出品牌经营宿命,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企业小,经营思路要“全”

(一) 企业经营思路全景图

(二) 经营思路要“全”面,全方位思考

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小型化妆品企业虽小,但经营思路要“全”面,要全方位思考。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规划是指对企业发展中带全局性、长期性的经营问题进行决策,它是一个企业行为的基本方向。大多数中小企业尤为缺乏这种战略性的思考,走到哪里想到哪里,造成企业行为随意性太强。基本的战略规划包括:

1)企业的规划,是做长期?中期?还是短期?

2)企业是做专(广)?做强(弱)?还是做大(小)?

3)企业是做一行一类?一行多类?多行多类?

4)企业是做单品牌?多品牌?

5)企业是做单品牌多品类?多品牌单品类?还是做单品牌单品类?多品牌多品类?

不同的战略规划决定企业行为,只有确定好方向与原则才能在经营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收获。对于大多数中小化妆品企业而言重经营轻战略,重近期轻长期是普遍的现象,这些企业家通常能把握某个社会环境下的某个机遇,但对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一旦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市场环境又发生较大变化时,这种随意性经营行为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2.营销规划

营销规划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规划,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制胜的关键。对大多数中小化妆品企业经营者而言大多有充分认识,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不全面,仅对某一方面考虑较多,从而令经营的系统性不足。

1) 生产规划

包括选择自研、自产、自销,小而全,或是选择买配方、OEM生产、委托经销、只是自创品牌;

2)销售渠道规划

渠道规划是营销规划的基础,面对中国纷繁复杂的渠道现状,准确地进行渠道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决策包括:

a.只做流通;

b.以流通为主,兼做终端;

c.以终端为主,兼做流通;

d.其它渠道(专营店、药店、专业线美容院)。

3)价格规划

价格一直是化妆品营销中的敏感因素,尤其在面对广大农村市场。经营化妆品的不同品类有不同的价格敏感程度,企业应围绕目标市场顾客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与目标客户的利润需求决定价格:

a.高质高价;

b.中质中价;

c.高质中价;

d.中质低价;

e.低质低价。

4)经销商选择及网络建立

a.一省一个经销商,还是一个地区一个经销商,做一级还是做二级;

b.一个品牌一个经销商,还是多个品牌一个经销商;

5)销售管理规划

a.粗放型管理,一省或多省一个经理;

b.市场细分化管理,一省多个经理。

6)广告宣传规划

a.企业实力与广告投放规模:大、中、小;

b.广告媒体选择:电视、电台、报刊、车身、路牌、店头等;

c.时间选择:上市前、上市中,淡旺季、节假日、双休日等

7)市场开发规划

a.全面开花;

b.先局部,后全面。

8)促销规划

a.针对经销商:一级或兼对二级和零售;

b.针对淡、旺季;

c.针对热销或滞销产品;

d.针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的消费群体。

3.组织规划

1)因事、因职设人(不能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

2)因职能设置机构;

3)以精干、高效位原则;

4)工作项目、工作流程清晰,减少重复和无效工作。

4.财务管理规划

1)工厂成本核算;

2)销售成本核算;

2) 企业利润核算。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创新 , 价值观 ,经营理念

Abstract: an enterprise has no culture, is no soul. ". That is any enterprise no matter size, how many social popularity, should have its unique corporate culture.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values, management idea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企业管理,无形的东西往往要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既然要讲“企业文化”建设,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决策者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而形成的本企业独有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模式、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称。对企业所有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人的兴趣、目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战斗力,在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显现出来,应该成为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

然而,目前我国的民营施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呢?

一、对企业文化认知不足,片面理解

目前,在我国民营施工企业中,企业的决策者大多数是“行武”出身,从最低层的作业者一步一步打拼过来,凭着一股子冲劲和特定的市场环境,成就事业。因此,对企业文化认识仅仅停留在规章制度上,也就不足为奇了,稍微“大方”一点的企业决策者也仅仅搞一些个公司文娱活动而以。企业文化建设完全以企业决策者的个人性格和作风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本企业独且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的体现,不是标准统一的规范标准、更不是为迎合时尚的标语、口号。综观,我国民营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是参照国有大中型企业规章制度,甚至于照搬照抄,方方面面都大体相同,缺乏本企业鲜明的个性特色和风格不能及时的根据企业外部及内部环境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民营施工企业的发展与状大。

三、缺乏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决策,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在我国民营施工企业且是决策者个人主义引领导企业发展,不能很好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会紧随周边市场环境变化而快速改变企业的经营思路,缺乏企业发展思路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直接影响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导致企业人才流失,扼杀一些潜力项目,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家族色彩深厚,家长制管理,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前面第一点中,我也提到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决策者大多数是“行武”出身,凭着一股子冲劲和特定的市场环境,而成就事业。往往是决策者的亲属把持企业重要岗位,形成家族制企业,整个企业均被绑在决策者和相关责任人的个人格性和作风上,极易形成个人独断和相关责任人“拍板”决策的作风。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弱化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企业决策者及其亲属是企业的主人,而员工则是外人,决策者及相关责任人的任人唯亲,缺乏与他人合作精神,经常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耍家长制作风,对员工有极大的不信任和感排外心理。造成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士气低下,员工缺乏企业责任感,不愿承担责任,甚至设法规避风险,使用企业绝大多数决策问题均集中到决策者及身上。从而造成决策者过分自信,盲目经营,影响企业稳健发。

五、忽视人才培养,缺乏企业发展后备力量

我国的民营施工企业,,在企业人员招聘过程中依然以亲属朋友介绍的“关系户”为主,不注重企业的需求性和人员实用性。同时,人员进入企业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未能有效的对各层面的青年人员都提供了各式各样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决策者一切以自身“经济效益”为重,在培训费用投入上更是少之又少。整个企业没有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企业内论资排辈,靠关系、凭经验现象严重,忽视年青一辈的存在。

上述我国民营施工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已经严重阻碍企业做大、做强、做实,从而跳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怪圈,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企业决策者提升自身素质,打造现代企业领导文化

在民营施工企业里,决策者的个性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那么,只有决策者真正体会、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是企业稳分健发展的基石。作为企业决策者首先就要发挥表率作用,崇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通过不断的相关培训、学习提升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加强与他人沟通,懂得倾听他人善言,提高自我业务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推动企业文化个性化发展

企业决策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内涵,这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差别,更多是企业特色的区别。一个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更能够反映出企业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我国民营施工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管理状况、经营规模、发展思路等等实际情况,不断综合周边环境整合各种信息,注入新鲜血液,创新管理理念,使企业发展思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状态。

三、改进家族式管理制度,进行企业文化革新

建设崭新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民营施工企业决策者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抛弃陈旧过时的企业管理价值观,确立现代企业经营观念。我国的民营施工企业均成在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困境,原因其实很简单,企业在发展状大之后,由于管理层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家族式的管理已力不从心,如果再用家长式管理,只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施工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选择职业经理人和员工。

四、提升企业品质,向学习型组织和企业转变

美国的彼得*圣吉著作的《第五项修练》就提出“每一个企业的发展趋势而言,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概念。作为目前我国建设市场新发展趋势下的民营施工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上至企业决策者和重要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都要制定分层次的学习规划和目标,通过企业有针对性内培和外训,将企业所有人员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有岗位针对性和生产实用性较高层次。让每一位企业员工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民营施工企业更是要不断的学习创新,制定多套市场应变动方案,根据客户(包括潜在客户)和市场对产品需求,在生产过程、管理、服务上不断提升质量和创新水平。

五、发扬企业民主,确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文化

篇5

[关键词]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进;人力资本

企业治理本质上表现为一个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其核心命题是如何通过一个财产(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权利的契约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安排以提高组织效率。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主张企业治理结构的单边性,并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优所有权安排。但“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导致企业内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严重不对称,不利于充分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企业绩效的提高。

纵观企业制度的一般历史过程,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并在与非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化出多样化的企业制度安排。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不变定式,而是随不同的契约条件在企业成员(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互动博弈过程中不断变迁。在人力资本非常稀缺和重要的情况下,私营企业极有可能突破家族控制,向其他治理结构演进。

一、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之一——两权集中对称(业主制)

私营企业创立之初,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人或家族所有。企业主既是创业者,又是实际经营者;企业管理人员也主要以家族成员为主,表现为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其产权结构基本属于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直接统一集中于业主或其家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企业治理结构——业主制。这种结构安排,在处于市场体制发育时期的企业小规模、单品种经营阶段,表现出私有产权显著的绩效,显示出了这种“原子型”的单一结构的高效率优势。首先,剩余索取权的独享使得所有权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动力,给企业主以充分的激励,并且这一时期物质资本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企业规模很小,企业主或其家族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来实施对企业的控制和进行有效的决策;其次,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单层次的治理结构保证了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这时让渡控制权和所有权反而会带来低效率,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再者,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统一,所以,在剩余索取权与经营控制权之间基本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和“成本”等。

在这一阶段,家族企业多采用“关系式治理”模式。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关系主要靠血缘、亲情来维系,对自己人多以人治进行管理,正式的制度往往失去效力。这种治理模式在企业创立之初,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但家族内外部所面临的利益冲突一旦冲破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这种缺乏正式的契约联结的治理结构将会使企业面临危机。一方面,家族内部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内家族成员在传统的分家之后不满足于现有股份,自己想成为企业的老板,导致了家族企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外部的利益冲突则集中表现为私营企业的非家族成员,在企业发展中逐步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以离开企业相威胁,动摇着家族式的企业模式。如果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不足以阻止企业分裂的上述趋势,家族式企业便再难以维持下去。这也就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经营品种的多样化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人力资本的作用随之日益突出,其谈判力日益加强,表现为两权集中对称的业主制单层治理结构将面临着或正接受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分权、层级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的演进趋势。

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家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的,仅为39%;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更是只有15%。很多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陷入困境,难以继续发展下去,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超过了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决策能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由此看来,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型将是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之二——两权分离(科层制)

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力资本(尤其是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实状况却是企业主或其家族的人力资本供给极为有限,这种有限的人力资本供给状况会导致企业主或其家族管理和决策幅度受到限制。家族企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的人力资本供给来解决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缺乏,并要求企业主及其家族让渡出部分控制权,让外部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体现了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思想。这就导致了两权分离的治理结构形态——科层制的出现。

科层制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法理的”制度权威为组织管理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并且科层制这种治理机制在私营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高效率。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分析了从1840年到1940年一百年间美国家族企业的演变历程。他指出,由家族式管理向规范的科层制管理的转变是美国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最主要动力和源泉,也就是使企业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或家族集团的限制,而成为经理式企业、现代化的大企业,使之成为支配主要经济部门、甚至改变整个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从钱德勒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转变过程将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起初的家族小企业在各种压力下,自身的财务资本不足,不得不通过兼并、合并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二是引入非家族的专业经理人员进入企业,逐步使他们掌握经营控制权,使企业成为支配美国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意义上的经理式企业。因此,这种转变的实质内容主要就是家族企业与社会财务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等因素融合的过程。家族企业与社会人力资本的结合反映出私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安排的演变。

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问题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逐渐加强,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实践中,许多企业主也认识到这一点,慢慢让渡部分控制权,让权于比自己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协助经营企业。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企业组织的复杂化,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日益分离,控制权逐步从企业所有者即创业者手中向经理人员集中。控制权转移具体体现在企业内各种管理岗位对非家族经理的顺序开放上,而这种开放也同时导致了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的改变。

在一定范围或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有权与控制权适当分离的治理结构比高度集权的家族式治理结构更有效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历史上发挥了或者现阶段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权的过度分离就会使得经理人员拥有很大的企业控制权,对企业具有很强的操控能力,而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却很不匹配,这就可能会导致经理人员的效用函数与企业的利益和股东的效用函数将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所以,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分离的产权结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成长。两权分离严重不对称的所有权安排则会陷入困境,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在所有权安排方面进行创新。三、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之三——两权分散对称(分享制)

在科层制阶段,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专业经理人员的加入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从而对剩余有正的贡献,而剩余又被所有者独占,这种两权严重分离的产权制度安排一方面会妨碍他们积极性和协作主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得他们利用很强的企业控制权操作能力扩张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企业与股东的利益,导致组织的低效率。并且,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递增,高组织效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经理人员的投入,还要靠企业全体成员的努力。显然,为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就要求在科层制的基础上进行体制的创新。对于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分离阻碍私营企业成长这一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企业主或其家族慢慢收回控制权;二是企业主或其家族让渡部分所有权,让员工分享企业剩余,参与企业管理。第一种方法将导致古典式企业的复归,显然行不通,由此看来,第二种解决办法分享制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理性选择,是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不断演进和优化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马丁·魏茨曼(MartinWeitzman)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分享经济》一书中就提出了让员工分享利润的意见。魏茨曼提出的“分享经济”并非真正让工人去分享利润,而是为缓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所开的药方,这种分享制是不彻底的。日本的分享制较为成功,“日本企业的特征是契约的不完全程度较高,并且,其剩余控制权也不尽归雇主一方专有,它具有在从业人员中广泛分散、分享的倾向。”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劳动者分享剩余的思想。

分享制的企业制度,是员工与资方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即劳动报酬与企业剩余相关联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利润分成、经理人员持股、全体员工持股、EVA分享、股票期权以及其他股权激励等类型。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让员工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它改变了科层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状态,使得所有权与控制权又慢慢趋向于对称,但这时的对称是分散对称,也就是企业主与员工分享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对称。

实行分享制的企业制度安排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员工)共同治理企业提供了制度保证,可以很好地缓解企业内部劳资矛盾,使资本和劳动由对立走向合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绩效。同时,这一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让员工分享企业剩余以形成员工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能够大大降低高昂的成本。通过分解剩余索取权,委托人将剩余索取权部分转让给人,使人的收益与企业的绩效相对应。委托人由于分享而造成的剩余损失可以从企业绩效的提高中得到补偿。因此,分享制可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更多的剩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所有权安排。

我们可以用下图对上述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变路径作一简单的概括。

上图中,横坐标代表所有权维度,纵坐标代表控制权维度,45°线OA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对称线,曲线OB为不同治理结构形态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曲线,OB越靠近OA表示所有权与控制权越对称。在业主制阶段,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统一于企业主或其家族,图中表现为OB与OA几乎重叠;到科层制阶段,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分离;到了分享制阶段,所有权与控制权又慢慢趋向对称,这时的对称是分散对称,也就是企业主与员工分享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对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私营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私营企业的所有权将进一步趋向分散,所有权分配制度也将逐渐由原先古典式集中对称的所有权安排向分散对称的所有权安排演进。以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对应程度为依据,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可以概括为:集中对称—两权分离—分散对称。通常情况下,这三种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这一演进过程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重要性的不断增加,谈判地位的日益加强。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1).

[2]许峻,郭峰.家族企业要过坎[J].投资与证券,2001,(6).

[3]王利平.管理过程中制度权威的确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3).

[4]小阿尔弗雷德·钱德勒.重武,译.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6]杨瑞龙,周业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8,(6).

[7]王宣喻.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8]马丁·魏茨曼.分享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9]青木昌彦.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