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文化;理念;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现实,本文将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体含义: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从具体含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个人、社会、国家与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都纳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畴之内。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谐,接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是社会各系统、阶层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状态。这一具体含义所包含的逻辑思维、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鲜明体现。《礼记•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道德修养方式,即首先从自我个人的点滴实践做起,在加强自身德行的基础上逐步惠及家庭邻里,再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当人类社会实现了以个人身心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则与价值追求。

二、原则特征:古代中国对道德和礼仪的价值追求

整体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相结合,现代性主要体现为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传统性则主要表现为诚信友爱、和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实现,这些原则既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指导性原则,也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这些根本性原则。《资治通鉴•周纪》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以德为本、为先的价值取向,即便是现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鉴以道德礼仪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则既是党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礼仪内涵在新时期党治国理政之中的深刻体现。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更离不开以道德原则为核心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反过来,正如中国传统价值观所坚持的那样,这又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深刻体现出对道德和礼仪的一贯追求。

三、践行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

十六大以来,同志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安全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正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及最迫切的经济、文化等问题,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其对建设和谐文化和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做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十分契合。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说法从根本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社会以道德为本、着眼生活实际的实践思想,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还是平日工作学子中的言语思想,都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文明礼仪、落实道德原则,从而在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幸福和谐。而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观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方法。

四、结论与行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所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支撑,无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论来源、精神支撑与思想智慧的源泉。从具体含义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含义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新应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特征的形成则是古代中国史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体现,意味着其以道德礼仪为根本的思想追求与价值观倾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着重参考借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措施也深刻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的“着眼现实、以德行修养为根本”的实践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借鉴参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实现的内在精神根基。由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党和国家要在坚持以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着重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页

[2]张文治编:国学治要(经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页

[3](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册),卷第一周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页

[5]: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1日第1版

篇2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为此,在当前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就要在继承社区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弘扬和培育新的城市精神。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所谓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和市民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就应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人际道德建设,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家庭美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加强社区人际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社区居民实际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可以以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摘要:阐述了在我国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在我国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就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出建议。

篇3

关键词:动画艺术;美术设计;表现形式

动画艺术是一种集平面设计、色彩设计、三维空间设计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于动画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动画艺术在美术设计中的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如,美国迪士尼作为动画创作的先驱,不断探索美术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同时结合3D技术,实现了对动画场景、动画人物的不断完善。美术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没有美术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动画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设计承载着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构成,而这也是美术设计赋予动画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在动画艺术创作中,注重美术设计的不断完善是丰富创作内容的重要方式。

一、动画艺术中的美术设计与表现

1.美术设计在平面动画中的表现

平面动画即二维动画,是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初形式,美术设计也最为成熟。在平面动画中,由于其表现的空间是二维的,要想体现动态特点,设计者需要手绘大量画作,根据动画人物、场景的变化,将这些手绘作品连续地呈现出来。这种动画创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其动画空间无法突破维度的限制。要表现一日时间的变化,只能利用太阳的弧形运动这一简单动态加以展现。当然,这种动画创作也有自身的优势,其流畅的线条和单线平涂的手法,能够将动画形象进行夸张处理,不仅能够增添动画人物的艺术色彩,而且能够提升其娱乐效果。

2.美术设计在立体动画中的表现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动画已经成为动画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动画制作中,设计者利用3D技术将动画人物立体化,不仅能够展现动画的艺术效果,而且能够丰富观众的观影体验。如,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冰雪奇缘》《头脑特工队》《神偷奶爸》等,都利用3D技术实现了美术设计的创新。在利用3D技术的过程中,设计者一方面要发挥技术优势,确保美术设计对场景、人物的仿真制作,进而增强动画艺术的逼真效果;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动画与现实场景之间的差异,利用特有的美术设计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动画效果。

二、动画艺术中美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符合历史特征

虽然动画中的美术设计是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动画情节,但是在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动画作品中,其在设计中必须符合相应的历史特点,从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合理性。如,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历史背景不可考,但是在制作中也在场景、人物服饰上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

2.体现文化特征

动画艺术诞生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中,美术设计必然会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如,我国的经典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展现了我国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动画片《大闹天宫》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戏曲的特点。

3.体现明确的时空关系

动画的时空关系主要体现在故事的连续性上,在美术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根据情节的变化创作出不同的动画场景,而且应该根据时间的变化调整人物的外形。在《大圣归来》中,设计者利用江流儿头发长度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这种细节的表现也是动画艺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

4.重视色彩与造型的变化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色彩和造型是展现人物内心变化的关键。在《冰雪奇缘》中,设计者通过对艾尔莎的服饰、发型等方面的变化展现其从害怕到无所畏惧的心路历程。在美术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把握这两个主要因素,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三、总结与反思

动画艺术中的美术设计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美术设计中,通过巧妙的设计体现动画艺术特色,可以有效地丰富动画的艺术内涵。动画艺术的最大魅力是能够通过艺术设计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设计者只有不断完善美术设计,才能够使这个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进而增强艺术魅力。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动画艺术前进较为艰难。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现代动画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探索动画艺术发展的新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动画美术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动画艺术,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善庆.动画艺术中美术设计与表现.长治学院学报,2013(1).

[2]张翠竹.造型艺术影响下的影视动画美术设计.大舞台,2013(6).

篇4

关键词:赫哲族 传统体育 文化基本特征

My Hezhen folk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Zhao Delong Cui Xiaoliang Cui Xinghe et al.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study visits,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Hezhe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have been studied and verified.Found that minority sports Hezhen formation and mode of production,military,customs,culture,worship and cultural life is closely related;in perspective point of view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dig out Hezhen possess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y diversity,blending sex and Han Photo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Keywords:Hezhen Traditional spor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t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0-02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大、人口密集、文化背景相接近,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间的不断撞击、交汇与媾合锻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情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然而也因此远落后于现代文化的潮流。在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今天,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构建科学理论框架提供素材,并为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赫哲族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及有关文化现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观察法和比较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 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

2.1.1 源于生产劳动。狩猎与农事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因而也成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最主要的反映内容。以狩猎为起源的体育项目主要围绕着跑、跳、投、攀、射、骑等活动展开。赫哲族人民为了生存、生产和自身进步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具地域特征和渔猎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赫哲族民间流行及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多达数十种,其中除北方民族共有的溜冰、滑雪、拉杠、射箭等项目外,还有独具本民族特点的叉草球、摔跤,杜烈其,赛桦皮船,赛雪橇,打冰磨,挡木轮,拔大葱,玩嘎拉哈等传统体育项目。

2.1.2 源于古代军事。赫哲族居于边陲地区,地处国防要冲,更由于历史上各统治阶级间的相互斗争和民族矛盾,致使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投身于战斗。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尚武精神,在长期的战斗中,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积累下丰富的持械或徒手格斗的经验,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带有军事体育色彩的体育项目。

2.1.3 源于民俗。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不少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由民风民俗演变而成。作为渔猎民族,每个赫哲成年男子都应是优秀的猎手和渔夫。作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和渔夫,则应熟练地掌握追踪野兽、滑雪、划船、射箭、叉鱼、扎刺(用长矛)、打绳结、结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的实践外,通过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加以培养训练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1.4 源于文化崇拜。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崇拜可根据崇拜的对象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又分为天象崇拜(日月星辰)和自然物崇拜(土地、山川、河流等),而图腾崇拜则是在自然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社会的信仰形式。赫哲族少数民族群众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图腾信仰习俗。如莫日根赛,这是一种从山顶向下滑雪的游戏。每个参赛者都必须从山顶向山下滑行三次,如果每次都成功,没有跌倒,便被称为“莫日根”;如果跌倒一次,称为“莫日根堪”(准英雄);如果跌倒两次,则称为“滑雪手”;如果三次都跌倒了,则意味着将灵魂丢在了跌倒处。失败者需再滑行三次,从最后一次跌倒处抓起一把雪,如果成功了,没跌倒,则意味着以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如果失败者拒绝再滑行三次以找回自己的灵魂,他便被认为是没有灵魂的懦夫。此外,“叉鱼赛”、“打绳结赛”、“跳冰”、“抛绳赛”、“划船赛”、“射箭赛”、“投标枪”、“跑独木桥、走塔头墩、撑杆跳高跳远”等都是与生产劳动技能有关的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

2.1.5 源于文化生活。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而产生的,他们均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组织开展。如叉草球,这是赫哲族较为独特的游戏。游戏前先用草捆好一个长约10厘米,直径为4~5厘米的草把。两队间距离为25~30米,双方力争叉住草把向对方前进。后,“叉草把”发展成“叉草球”,加以规范化,成为一项重要的赫哲族体育项目。

2.2 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3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表层特征。

2.3.1 讴歌了民族历史。赫哲族传统体育以人类身体文化为表现形式,其动态变化亦步亦趋地反映着本民族从产生到发展这一完整历史过程。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例如:藏族的“顶杠游戏”最初就是对征服敌人后为自己的战士分封土地,用以决定土地多少的一种方法,传承至今成为深为赫哲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2.3.2 展现了民族经济生活。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的体育项目都体现着各自生产方式的鲜明特色。如追鹿游戏这是对猎鹿活动的模仿,以训练追踪能力。此游戏在冬季举行,燃起一堆篝火作为“追鹿”游戏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协议,以距离起点5-7公里远的某处为折返点。这都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方式有关。

2.3.3 凝聚了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有的,以身体文化为基征的表现形式将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曲折悲壮的民族史诗,亦或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美好愿望的歌曲凝于一身。传统体育活动常在节日聚会时进行,载歌载舞,纵情游戏,具有很强的文化娱乐性。追根溯源,其实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原本就出于一胞,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就是集民族文化之大成,所以今天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许多仍保留着原始艺术活动淳朴古拙的遗风。

2.3.4 强化并发展了民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这个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祭祀的痕迹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娱乐特征的逐日增强。民族就是这样蕴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一方面因体育项目的不断继承而终得以保存和强化,另一方面则随体育项目的不断演变而得到修改和发展,使我们的文化本源不致因时代的变迁而终被摒弃于古代文明的废墟中。

2.3.5 传承了民族原始教育特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但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是自然形成的,其手段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大量进行身体模仿练习,反复进行各种蕴涵着体育萌芽的游戏。这在目前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均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正是在这些集民俗文化、身体活动、自然常识与劳动常识于一身的实践活动当中,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民掌握了生产与生活技能,而本民族文化传统也就随之完成了传袭、教育的使命。现代少数民族教育虽不再以体育形式为主,但老一辈仍向青年一代传授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本民族精神与个性通过体育文化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

2.4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涵摄性深层特征。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于整个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文化底蕴必然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它的文化特征首先反映的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底蕴里孕育、培植与发展起来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其深层特征可归纳如下:

2.4.1 重德崇礼的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品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有着严乎其严的要求。“重就诺,轻生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勇无礼则乱”、“练武先练心,百艺德为首”他们的体育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本民族英雄的纪念与崇拜,这种种迹象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就是在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对传统道德的遵守与看重。“重德”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沉而凝重的一面,而“崇礼”则是古代少数民族区别于原始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2.4.2 民族浪漫主义特征。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料中,有一个重文轻武的过程,因而导致了其内敛、压抑的民族个性。而赫哲族居于偏远山区,以渔猎或农耕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他们终日进行身体劳作,是以养成朴实、率真的审美观,其文化艺术也主要通过舞蹈、游戏以及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直观外露的形式来表现。可以说,能歌善舞是赫哲族的代表个性,而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则渗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民族浪漫主义特征更象是一枝奇丽的花朵,使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 结束语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并体现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人民所共有的思想感情、智慧和意识行为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其特征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文化累积过程中的一个个独立认识,而应看作是以涵摄性深层特征为核心,通过文化交融性的选择性整合,最后由多元性表层向外一步步辐射、膨胀而成的有机体。作为文化交融性和深层特征的涵摄性,是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华夏文化的继承基础上又独立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通过对它的透视分析,可以为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提供文化战略,为构建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东北地区赫哲族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东北地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使我东北地区赫哲族群众的体质状况得到全面、稳步的提高。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将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通过社会影响乃至于国际影响的扩大反作用于自身,使其主动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合拍,对东北地区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7

[2] 董锡玖.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7~86

[3] 盛琦、丁志明.中国体育风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5~219

[4] 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编写组.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1~4

篇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标志设计也逐渐进入设计的鼎盛时期。

新标志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创新精神和崭新形势。名牌标志也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更新,以此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标志是企业经营哲学,生产技术,商品内容的特征,更是消费者心目中企业,品牌的同一物,因此标志设计又具备强而有力的诉求力和说服力。政治经济文化的飞度发展使社会分翻翻复杂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信息的庞杂,是信息传送的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标志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标志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展现产品自身的特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思想、传统图案都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设计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展现了中华的文明特色。

例如陈汉民先生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以三个古币对应构成一个“人”字形,整体地表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概念。标志的基本型中间的负形均为“人”字,三个古币也是“人”字形近似性,众多的形形成一种人民的意念。三个古币形成的对应结集形象,体现了银行的概念以及作为中央银行所具有的凝聚力,权威性的基本特征。标志不但融入流入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而且表现了时代的气息,把传统民族风格和现代银行行业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视觉的标记性和信息的感受性上具有强烈的识别力和诱导力,是一件富有持久生命力的佳作。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再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中国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传达和代表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还有许多现代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譬如中国红,中国剪纸艺术和传统的手工艺品等等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像奥运会会徽,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银行的标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并且运用。标志的现代化也越来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虽说中国标志设计中蕴含的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在应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现代设计中,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图形也应注重修改,对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展现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设计一个可行的现代中国象征。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代设计师应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使现代设计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7

在企业的管理建设与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企业管理和企业精神作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和社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物质、精神与行为、道德等各个文化层面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作为目的的。总之,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凝聚企业员工集体归属感以及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标准,在企业管理中,道德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在职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道德情操等。从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建设各自的内容含义可以看出,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以道德建设作为根本,以企业的道德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一、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联系

企业道德具有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首先,在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企业道德具有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其一,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之间都具备有客观延续性特征。企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的产生,都是在企业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并且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道德标准,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客观性特征对于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特征。企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并且为企业的经济基础服务,以此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而进行完善的企业道德建立实现,需要通过思想教育以及行为引导、制度约束等方式实现,而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或者是文化手段、培训教育手段、舆论引导手段等进行建立和完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都不是虚无抽象的,都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性。再次,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目标引导性特征。企业生产运营与管理建设中,企业道德首先形成于企业生产运营与管理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又与企业的目标追求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是企业生产运营以及管理建设所期望达到的最佳意识形态,而企业文化也不仅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实践有着反映和体现,同时也是适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目标愿望,因此,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引导性特征。其二,通过上述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之间共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道德对于企业经营发展以及改革稳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使得企业道德同时也具备有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起着与企业文化共有的作用功能,因此,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作用关系,在企业经营发展与改革进步中起着各自的作用和影响。

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首先具有历史传承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主要来自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且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与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在丰富又深厚的民族文化中,道德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逐渐在民族文化中沉淀下来,并形成传统的文化美德以及价值体验,对于人们的思想以及情操有着一定作用影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还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人们社会责任以时代使命的承担都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含量越高,企业的文化价值含量就越大。

其次,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还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关系。对于企业文化来讲,其核心与灵魂是价值观,进行企业员工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树立,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建立与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以企业道德作为核心的,因此,在企业文化中加入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时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影响,既是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有效延伸,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再次,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还具有异曲同工和内因驱动的作用关系。在现代化的企业建设与管理中,不管是道德建设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这一核心体系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以企业整体运作发展作为出发点,趋向于整个企业文化渗透广度的建设,而道德建设则是以个人修养作为出发点,注重对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力度,但是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作为落脚点的,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关系。此外,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人的文化,它通过对于人的思想意识的作用影响实现建设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员工的内因驱动作用,也就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而企业员工的道德判断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认同的关键,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企业文化判断,需要通过道德解读进行识别,但是道德的形成与传播需要依赖企业文化活动作为载体进行驱动和推广。

三、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文化措施

结合上述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道德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地位,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方法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注重对于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对于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的责任以及敬业、守信等职业道德意识,来提高员工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其次,应注意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做好道德示范,通过示范带动与引导作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意识,加强员工的思想改造与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与修养水平;再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加强企业的道德宣传和强化企业道德实践,将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相互结合,在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营造情况下,实现道德传播与引导,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与修养。

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现代包装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属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同时还要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创新。

关键词:

现代包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它是通过5000年的实践所获得的结晶,正如大家所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当中,现代包装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传统文化,最早的瓷器也是世界各地所公认的,它的建筑风格主要来自于最普通的百姓生活,尤其是对民间剪纸,图案等,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同样也会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

包装设计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创造而改变,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每一个阶段当中所出现的包装设计,有规定的一方面,也有变化之中的另一方面。所以无论是原始的动物毛皮、以及植物根茎等一些天然材料,还是现代的塑料、铝箔纤维、所有的复合材料,如人造材料,同样也具有不难显示的主要功能,由于它们之间的包装是基本相同的,即可以保护好产品不被损坏,而且还同时具有相当良好的运输,因此更加方便储存和美化该产品,也能更有利于进行销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异的变化,现代包装要在内涵、形式和结构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包装设计的变革应该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超市购物,自助购物,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那种需要从销售人员那里去直接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只有去除推销员去进行包装的称重重量的主要时间。以一个独立的方式使产品面向消费者,如果生产商想要销售更多的商品,那么我们必须是有效的和更全面的产品包装设计,而且还具有个性化的包装结构。还需要设计出充满活力的颜色匹配,以及更多的特点等,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市场。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代包装设计仍处于一味追随国际潮流的阶段。特别是受非情感性、功能性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外观、结构、色彩、图案、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从而导致现代包装设计无法突出产品的主要个性。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设计语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但也具有很强的形式。

1、中国哲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元素

许多设计师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就没有哲学,只有伦理,所以设计也就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改变,所造成的西方文化中的“侵略”,大多数人都站在西方哲学体系中根本就没有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在现代的设计当中是最常用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在现代设计理念中,天地与人的融合

中国创造的特性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古代的认识当中所关系到的五要素是自然的规律,而且它也是工作平衡的一种方法。这五个要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所创造的物质都来自于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被神所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对古人本质的一种认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天人合一”的体现,并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和谐发展的。

3、中国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而具有的制度和价值观。的设计语言并不难。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受中国文化体系的限制,特色学说的说法主要意思是随着高度的封闭和一些保守的图像。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放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和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交流中也不断获得新的生活。

4、在现代设计中,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

目前,一些产品包装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同时,它的大部分是一个相对丰富的中国特色符号经过简单地印刷并进行一定的产品包装,这种方法不仅表面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元素,而且还会将严重缺乏文化内涵的产品,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这对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没有任何的帮助,同时也很难去推动现代包装设计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只有通过内部机制,相对调整,从而去改变和完善内部的运动。同时还要加强运动的内在特征,将传统的自然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本土文化的个性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转型与整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巨大影响

不同民族在包装材料中都有不同的颜色,由于所生产的工艺巧妙,风格独特,装饰风格鲜明,而且还具有其浓厚的乡土传统风格,同时让外国人也感到比较陌生。然而通过我们所进行设计的定义就是,设计是有目的的活动策划,它的包装设计是策划活动的主要基本形式,在包装设计中同时需要通过视觉所要传达出来的想法和计划,并用文字和图形形象生动的直接向人民传达产品的基本信息,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了解你的想法和计划。从而达到设计的主要目的,而且也能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就可以让人感动,其实,创意的图形本身也可以打动人,色彩档次和材料都可以打动人,所以设计各种因素的有机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打动人。

四、结语

现代的包装设计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符号,同时它也是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是一种通过所传达信息的视觉进行的传达设计,如商业文化交流。它就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初步认识,对基本特征进行了基本的分类和进一步的了解,并从而总结出其平衡点和影响因素,而且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并按照所设计出来的要素变得更全面、更完美并与之相结合起来,还可以在古代和现代当中通过不断的增加内涵和本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失现代包装设计时尚的感知开拓者,从而成为当前包装设计的一大新课题。

作者:黄苹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年02期

篇9

A. 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 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 2014年“京杭大运河”将作为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国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 法国媒体的报道通常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把要说的表达清楚。我国媒体却出现诸多如TQC(全面质量管理)、CCTV这样的表述,反而让很多人不明白。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 )

A. 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B. 需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C. 需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 需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 母亲节(5月9日)怎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呢?日本人送给母亲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送康乃馨,而中国人则以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3年暑期档最受期待电影榜首《钢铁侠3》由迪士尼公司出品,在中国上映的头五天,收入已近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总票房的82%,让同期电影成为了炮灰。上述数据说明( )

①外来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②要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③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交流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 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 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 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 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 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7. 郑和首次下西洋距今已有600多年,600多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流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他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A. 商贸活动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口语传播

10. 2013年1月“微信”注册用户突破三亿,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下列对包括微信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

A. 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B. 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1. 从“欢乐春节”到上海世博会,从俄罗斯“汉语年”到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到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 )

①加深理解,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②促进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④博采各国文化的长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在参观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A. 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文化安全

B. 和平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弘扬传统文化

D.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3. 针对当前影视泛滥的古代格格、后宫争斗、皇帝、皇太子秘史等。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

B.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很难突破的

D. 对传统文艺要坚决抛弃

14.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这启示我们( )

A. 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应全部继承和发扬

B.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 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

15. 北方封闭华丽气质的京式四合院,苗族开敞的吊脚楼,傣族秀丽的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石头寨、风雨亭等,这些姿质各异的建筑,这些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由此可见(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 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的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 )

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17. “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据此回答18~19题。

1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当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与中国古代的“和谐”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我国古代 的继承。( )

A. 传统建筑 B. 传统文艺

C. 传统习俗 D. 传统思想

19.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这启示我们( )

A. 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应全部继承和发扬

B.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C. 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应继承和发扬

D. 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取缔

20. “只要您身怀绝技,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强调了( )

A.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 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 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21.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他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段话表明( )

A.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 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

D. 艺术创新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2. 《唐山大地震》在创作拍摄上借鉴了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并将传统特技和数字科技有机结合,使影片有了相对完美的艺术和技术呈现,再现了当时的景像。这说明( )

①文化形态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创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梁祝》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交流、借鉴、融合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4. 2013年2月11日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5周年纪念日。《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这是( )

A.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

B. 弘扬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表现

C. 借助大众传媒,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表现

D.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科学尝试

25. 2013年6月9日,武汉东湖端午文化节精彩启幕,除了“品飘香糯粽”、“看龙舟竞渡”、“观祭祀大典”等传统活动外,中华儿童画龙舟大赛、“艾”相随大型民俗相亲会也受到广大游客欢迎。这表明( )

①传统民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流失,亟待保护。抢救和保护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保护。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对于全面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出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重要意义。

27.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拜谒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2012年10月23日, 来自海内外的万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举行盛大的 “壬辰重阳两岸同胞祭祀轩辕黄帝典礼”,祭拜共同的祖先黄帝。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

你如何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

28. 2013年6月7日欧洲部分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在意大利举行。来自欧洲19个国家的72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大中学校校长、中外院长以及部分中国合作院校的代表汇聚一堂,互相交流办学经验,共商孔院发展大计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本国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责任也是使命。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不辱这一使命?

29. 材料一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仍沿用传统手段,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推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运用,提高工艺创意内涵和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升级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材料二 发展文化产业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篇10

关键词:传承;传承要素;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140—07

在民俗学和人类学界,“传承”一词被广泛而模糊地使用,对于其内涵和外延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民俗学者大多认为,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显示了人类知识与文明延续不断的文化动力。传承一种民俗,就意味着该民俗的核心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群体和地域中世代相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传承体现了人类对祖先所创造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继承,反映了文化基因在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中历代沉淀而成为生活的惯习。

一、传承的基本内涵

民俗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在适应生存环境、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生活文化的总和。无论何种民俗,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反复实践凝聚而成的文化。这些文化被一代代人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规范性、模式化和制度性的民俗。因此,民俗现象自产生以后就离不开后人的继承与发展。民俗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为民俗的传承性特征。

具体到“传承”一词,在民俗学中使用时多指民间知识,尤其是口传知识的传授与继承;而当下被时髦地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话语之中。在日本,“传承”一词源于日本民俗学奠基人柳田国男关于“传说”的民俗学研究,他在《传说》一书中广泛地将“传承”与“传说”等同使用。此一用法被日本各类辞书所采纳。《日语大辞典》:“口传,口头相传,世代相传”日本编撰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记录的“传承”条目为:“一般而言,指一定团体传承文化遗产的行为及其传承的事物。此时传承与传统有诸多相似的关联。在民间也有重视没有文字和记录的传承下来的事项,因而传承被视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

在我国,“传承”一词在民俗学界出现较晚,但重视从“文化”的广义角度认识“传承”。张紫晨在《中外民俗学词典》中将“传承”与“文化”联合使用,“传承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在一种文化类型中保持并不断延伸的文化因素。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即指民俗,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与语言民俗三个方面的传承。……把传承与文化联系起来,便使传承获得了广义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传承着的事象的本身,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过程。”在此定义中,将“民俗”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区分出狭义的“民俗传承”和“广义的文化传承”。

传承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也被广泛使用。在进化论者那里,“传承”不仅被看成是人类对“遗存物”的因循守旧,而且也表现出人类文化在进步与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在播化论者那里,“传承”被看成是“文化的传播”,即文化在空间上居于不同区域的群体之间的采借。在历史学派那里,“传承”被看成是文化的年代学的继承形式,即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不断继承和变化的历史事实。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兹把“传承”不仅看成是象征符号体系的表达,更是看成是人们进行文化沟通的工具。他指出:“我所坚持的文化概念……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总之,“传承”作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术语,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加以认识。正如祁庆福所言:“对‘传承’的认识,不应当局限于民间口头文化,而应当从更宏观的‘大文化’视野扩宽、加深理解,特别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解,即不仅充分注意到传承文化的‘民间性’,还要重视其民族性、群体性以及传统性与现代织在一起的文化变迁性。”

由此,我们认为,“传承”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民俗文化发展变化的运动形式。它在历时性的向度上既是指各种民俗文化从产生起在一定民族或族群内部代代相沿、在一定历史时期保持稳定并不断延伸的运动过程,也是指各种民俗文化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历史发展仍然被后人所继承并保持基本形貌的文化状态;在共时性的向度上,是指产生于一定民族或族群中的民俗文化在空间上被他民族或族群所采借,并在他民族或族群中相互沿习、代代相传的运动过程和状态。在表示民俗文化运动过程时,“传承”为动词词性,指的是民俗文化自上而下“传”和自下而上“承”,即上代人“教”和下代人“学”的循环互动过程;在表示民俗文化运动状态时,“传承”为名词词性,指的是代代相沿的民俗文化本身,这时的“民俗文化传承”等同于“民俗文化传统”。

民俗经由传承而实现代代相传,保证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和稳定。人们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民俗事象,作为文化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传承与传统密不可分、相互包含。人们传承的是传统文化,并以文化传统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心理;文化传统则反过来作为一种“文化权力”,支配着人们继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至持久稳定。传承最终体现了人类对传统的理l生选择。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总是会根据生存需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习得社区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会对不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民俗文化传统逐步抛弃,从而传承那些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民俗文化传统。

篇11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将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大量地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而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其自身建设,使之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更好的促M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承发展的教育纽带,做到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篇12

[关键词]高校;中国画;理论课;教学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系统的中国画艺术理论包括东西方艺术哲学、美学、中西方比较画论、中国画史画论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应该涉及与中国画相关的古典文学、音律、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要在短短三四年的学习时间里精研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但是学校仍然需要合理安排学时,尽量让学生初窥门径,以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真正的学习必定是艰辛的,李可染也讲 “用最深的功力打进去”,一味降低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对艺术类考生的素质要求,不利于学生成才,不利于中国画教育,更不利于中国画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学科,也是培养思维方式与思维深度的学科。由于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密切关系,学生必须对东方哲学有所了解。要准确定位东方的艺术哲学,最好的办法是与西方的艺术思想作比较,所以应当同时学习东西方艺术哲学,在比较中了解与掌握东方艺术哲学的特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在发源阶段都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形象性、具体性、象征性。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原始人认为人与自然,生命与神灵之间都是贯通的。不同类型的生命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都是“不可欺”的,梦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真假之别,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一个共同体,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从形式上看,原始艺术多运用单纯、朴拙的线条,以对称、几何形态为主,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从这个角度上看,东方艺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艺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而西方艺术则因为技术的发展而走上了科学、理性的道路。西方艺术哲学讲求唯物务实;而东方艺术哲学则唯心务虚。东西方艺术哲学都在各自的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打上了烙印,对比看来,相映成趣。如此更能理解潘天寿“东西方艺术为两座高峰”的理论。

美学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基础,是关于美与艺术的一般哲学研究,对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从提高艺术修养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基础。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多是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摹拟、再现、认识看做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从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艺术,把表情达意看做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也有人说,西方艺术是表现艺术,东方艺术是再现艺术,学生应当对两者进行综合的、辩证的思考。

中西方比较画论有利于学生比较中西方艺术的异同,并使学生从基础训练阶段就理解中西方在造型观念上的差异,善于区别不同种类绘画的基本特征。固本清源,从根本上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思想与绘画语言。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扎实地掌握中国画史画论的相关内容,这样画出的画才能有根、有生命力。如中国画为什么首先要求“气韵生动”,而非“应物象形”,怎样理解“骨法用笔”等等。明代画家李日华说:“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得也。”但是他也认为。只要画者领悟深刻,技艺精湛,作品还是可以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这也说明了无条件刻苦钻研基本功的必要性,古人严谨治学的方式不应该被抛弃,现代教育提倡快乐学习的前提也是“悟”进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一味放任逍遥吧。

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诗”泛指古典文学与诗词歌赋。“书”指书法,中国画历来讲究“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印”是印章、印信,最初只是代签名,后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几种艺术相融相生,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拓展了画面境界,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享受。诗书画印结合是文人画的产物,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做是把诗画结合一体的创始者,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首先倡导“书画同体”、“用笔同法”说。元代画家更强调画中的书法趣味,赵孟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清两代文人画雄踞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既要注意书画之间的相通,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能丢弃中国画的“绘画性”,也就是不能抹杀绘画本身作为造型艺术的特点,二者不可互相代替,否则容易误入歧途。诗、书、画、印等综合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绘画的文脉。

在实际教学中,绘画理论课往往不被重视,理论课的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教师应根据不同理论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涉及哲学或中西方比较的内容可组织学生辩论,美学则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演讲,对于诗书画印等综合文艺修养的培养可由学生推荐好书,讨论学习。只有开自由快乐研习之学风,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教育的学术风范。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教”和“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说当今时代的学生比起之前任何年代都更有条件吸收各种知识,来丰富其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基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全社会始终保持着对读书、受教育的广泛认同,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这一切都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

版社,1987.

[3][法]丹纳.艺术哲学[M]. 傅雷 ,译. 人民

篇13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动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动漫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是国家软实力和形象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国动漫业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G0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根本,明清则更甚。一方面要继承,2 对大自然的热爱油画创作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信息可以更准确、有效地传达,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对文化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使其相互渗化流动,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漆画因其制作手段和媒介材料的特征,中国动画这一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这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形成的。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她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表现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文化符号,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可以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一

今天,动漫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世界发达国家,动漫甚至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思想文化表达方式,它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国家动漫产业获得创新的重要因素。

曾经风靡一时的《大闹天宫》等优秀国产动画片,正是以本国传统文化为故事背景,传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因此,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巴黎的《世界报》曾经这样评价《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二、 传统文化与动漫产业之间的关系

借鉴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编著新的动漫故事,是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一条现实之路。不过,这样做并不是要拒绝西方和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寻找当代人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

传统文化是振兴我国动漫产业的重要财富,是发展新时期文化产业的依托。动漫作品作为文化产品,有着民族性特征。而国内的一些人士主张抛弃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时,美、日等动漫大国却频频地无偿使用和演绎着中国经典故事,做出了很好的作品。例如。日本第一部动漫作品就取材于我国著名的《白蛇传》。

我们现在的文化和教育中参酌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分。不过综观全局。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是深入骨髓的,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如果硬性地移植、死板地套用美、日、韩动漫的手法,将美国的幽默和日本的精神以及韩国的雅致直接引入到我们的动漫中,将无法保证作品的风格及内容同受众心理需要、精神人格等的融洽衔接。舍弃传统文化的资源。忽视异样的文化背景,采纳我们并不甚熟悉的西方文明的要素,将令这样的作品永远停留在模拟的水平上。投资巨大的《魔比斯环》在国内票房的惨败即是教训。

三、 传统文化为动漫产业提供创作资源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把中国文化的东西挖掘出来。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在《加菲猫》等几十部海外动画电影进入院线抢占市场的同时,中国也有十多部国产动画电影来与之对抗。《葫芦兄弟》、《潜艇总动员》、《赤松威龙》等动画电影陆续上映并获得了差强人意的票房成绩,让颓废的国产动画电影看到了些许光亮。尤其是其中几部富于民间故事、融汇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洋溢着浓郁中国风的动画电影的相对成功,更是让本土原创动画电影窥见新内容创新的一条路径。

国产动漫的艰难处境,除却市场占有和竞争力等因素,最致命的软肋在于动漫形象塑造上的缺失,国产动漫中鲜有富于特色、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从形式上来说。传统文化同样有许多好的元素、符号、工具可供当代动漫产业采借。动漫创作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展现手段中获得直接揭示内容的方式。优秀的动漫故事固然是核心,但如何借助各种表达符号展示故事,也不能忽视。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充分发达的文明积淀。我国传统文化在向动漫作品提供表现手段和符号方面。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动漫作品提供丰富的形式供给。例如。中式服装、饮食、礼俗、特定的交际方式、民族音乐、民间信仰等就能很好展现于当代动漫作品中。

另外。我国文化还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这种文化的地域性使我国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特征。为动漫创新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从整体上看。中华文化由儒、道、释三家汇集融合而成,但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个性和特色鲜明的各种地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嬗变的图景下,增添了更多的色调和趣味。在这些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格各不相同,在这些地域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也各有千秋。映衬、比对、发掘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同样能够为动漫作品提供优秀的素材。

最后,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借鉴、利用传统文化,都必须注意适当的创新,以及结合时代与表达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变革。借鉴、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原创动漫的探索,不是把本土文化资源原样态地直接搬移到动漫作品中来。传统文化只是为动漫制作和创意、创新提供素材。如何结合艺术的表达需要进行裁剪、编辑,是创意、创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现在。有一些演绎传统文化故事的动漫作品,对原作并没有进行符合动漫艺术表达需要的更改,虽然忠实于原作,但却失去生机。

近年来,许多中国动漫创作人试图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和神都移植到以现代高新科技为包装的动漫故事中,希望在原创性、艺术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提升中国动漫产业的内涵与竞争力。当中国式的概念与元素被国外动漫创作一次又一次地应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而中国的动漫创作人却常常忽视或者漠视自家的宝贝,这种集体失语的状态导致了国产动漫缺乏精神内核,缺乏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中国动画黄金80年》朝华出版社 2005-8-1出版

(2)《中国经典故事连环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7出版

(3)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海洋出版社,2006.6

篇14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