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自1987年正式出现于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来,为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可以说,它成为继“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本文拟就在建构观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①建构主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不要客观的看待问题,要学会思考,不要被外界的因素影响到学习的本身意义,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的理论性观念标准。②在认知的结构中,要以自身所拥有的基础和经验为代码,去实践和锻炼所得到的答案。③知识的建构主义不是单独的存在于个人的独立思维之中的,他需要集体的理念关,如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从而达到目标。由此可见,建构能反应一个问题所在的关键因素。
二、数学建构教学观
笔者对数学建构教学观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即使他们不愿接受,教师也得让他们接受。数学建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都是毫无意义的。
2、主导性。以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一味的顺从教师所讲授的解题方式和分析问题的理念,从来不会从前辈的经验中汲取成果,来创造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理念,这样的方式下去,学生们就会麻木的顺从和跟随,解题方式和观念也会越来越老式化。
3、问题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去思考问题的所在,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解题模式,那样最容易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所在的关键点,发动思维来去了解问题,从而轻松的解除疑难问题,这样的才是问题性。
4、适应性。数学知识不应看成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毫无联系的东西,更不能认为可以把这些知识按学生的年龄对号入座式地分发给学生。数学教学到底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对数学教学的启迪
1、数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认知主体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通过自身的内化,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或主体地位发挥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导学必须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导学措施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
2、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编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导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编导作用。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科学的导学设计。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应适当选择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层次并扩展其思维空间。总之,教师不能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师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导师。
3、数学教学应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认知主体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应努力促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地形成与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展现给学生是一条根本的途径。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不能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把握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和技巧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的结果。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状态,无法形成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所学知识是“死”的,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普遍性,这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情境的创设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往往距新知还有一段距离,即或就是一步之差,教学也要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它叫作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接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知识的过渡给人以自然顺利的美感.数学知识前后连接紧密,无理方程要去掉根号化为有理方程,有理方程中的分式方程要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中的高次方程要降次为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多元方程要消元化为一元方程.
四、根据学生年级和年龄特点,唤起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注意时间较长,耐力较持久,自控力也较好,思维呈连续性,学习积极性高,许多有攻坚、显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在教学中要有技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善于制造悬念,适当的沉默或等待,恰当的比喻,敏锐的洞察力,都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并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动化.运用直观教具教学,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活泼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枯燥的学习变为具体有趣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尝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一、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转变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必须控制习题的数量,为学生精选习题。要做到:(1)保证质量,所选习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题型力求多样化,应包括一定量的开放题和探究性问题,不追求习题的偏、难、怪,使之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潜在发展水平;(2)控制题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落实,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消化。这样题量虽然少了,但由于题目的典型性,所训练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变,反而由于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效果会更好。这样既达到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由重知识向重思维过程转变
解答习题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习题课应该重视解题思路的启发与解题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规范化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习题课如果不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找毛病,促使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那么错误的根源仍然会存在。这样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就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弥补,最终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习题课不能只是传授正确的解题方法,满足于获得正确的结论,应该使学生学会寻找求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学会从具体的知识技能中归纳和提炼出一些简捷而有迁移价值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由重巩固掌握向纠错反思转变
传统的习题教学,使学生疲于应付做不完的习题,没有时间进行反思。教师注重的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解题出错的原因。然而教师所讲的正确解法未必能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并自觉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一些习惯的思维定式还会左右学生的解题活动。不少学生做了大量习题,解题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习题出错的原因:审题有无错误,有没有忽视某些条件和隐含条件;知识的应用有无错误;计算有无错误;原解法为什么不合适等。另外还要反思正确解法是如何找到的,为什么这样解,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些方法更简单,这些方法适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经过这样反思,才能清除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形成更加科学、简捷的解题思路。
四、由就题论题向借题发挥转变
习题课不能就题论题,重要的是借题发挥,挖掘习题的多重价值,应把习题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以该题为基点,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思维,把一道题变为一类题,使许多知识连成串,结成片,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这样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95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不断的实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互动式教学模式入手,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成为自主、交流和探究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笔者将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描述为: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往与沟通,让教学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转化,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教学活动。该策略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转化,被策略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抛弃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代之以平等、共同提高的态度,实施民主化课堂教学,以互动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同时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一、设计互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数学故事,以恰当的方式设计成“互动式”教学活动情境或者素材,创造性地呈现于课堂上,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样做不仅能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教师要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培训等学他人之长,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现代意识、更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设计互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计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分析,并相互展开讨论、交流切磋,从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的新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足了,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就能更好地完成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模式中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把动态的教学过程变成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和谐交互,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个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较全面地启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双向互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通过小组活动实现互动式教学。小组互动环节即在本小组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互动式讨论。小组成员由几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还可重新组合。在课堂上,学生先通过听小组成员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并给予评价,然后针对内容中的定义、定理或题目内容采用组内成员轮流提问的形式,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处理。小组长把本组成员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三、设计互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探究情景,学生们热情高、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在渴望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去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实现探究向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为教学服务于现实生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动手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在实验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互动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互动实验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参考文献:
一、对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1.多少年来数学起始课,我们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先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定理(定义)及其证明;再举几个利用新定理(定义)解决问题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章节的新内容都被我们分成一块一块,逐步讲给学生,然后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应用,直接把前人的知识强行要求学生记忆,完全忽视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这节课的内容为例,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为什么还抱着固定模式不变呢?两相比较,探究式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我想我们新课改的意图并不是让我们只准用哪种教法,不准用哪种教法。而是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根据知识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发挥自主性。
2.反观以前的教学,为了追求分数,在验根上居然不惜使用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式、吓唬性的违禁语言,这种完全从得分的角度出发,无视学生的做法,是只重视学习结果正确,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典型表现,是不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这样吓唬的弊病是:可能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明白为什么要验根。虽然他们的分数提高了,但实际对知识根本没有理解,这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学习上的差生恐怕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制造出来的。这也是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差别。这种言语(我们的课堂上还时有侮辱性语言发生)只会给学生带来反感,消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有其他的好处。类似这种语言,主要还是源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思想。我想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形式的授课方法,而是反对类似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课堂违禁语言,杜绝这类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发生。新课改强调重视学习过程,其实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结果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升华。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亲自走完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才会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3.对数学来说,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有些课是不能离开这种方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解法(虽然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解法,但像这样具体、系统的方程学习还是第一次)应以教师启发、引导、讲授为主。再比如,在知识的深度上要求高,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达到要求的内容,需要教师启发、讲授才能拔高的。我曾听过一节小学数学课,完全是学生问教师答,教师跟着学生走,可想而知,认识只能限制在学生的水平上。不能说启发、讲授就是以师为本。
郭思乐老师认为:“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启发、讲授有时也能促进学生感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感悟的,如果对那些感悟(顿悟)晚的学生,也不敢启发、讲授,恐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很难完成。知识经过讲授、启发,就有可能储存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以后还有感悟(顿悟)的机会。坐等学生感悟,错过这一时机,可能会造成他们永远不能感悟(顿悟),这会耽误学生一生,这就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了。
二、学生的特点
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必须对当前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叛逆性很强,同样好奇心也很强。能够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实际教学工作有这十分重要的。
三、对当前教材的分析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条块分割严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一个生产物品的流水线,教材中螺旋上升体现不明显。按照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成了一批更本没有自身特色的商品,怎么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呢?
四、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五、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实行变革
首先,从观念上我们必须清楚教学是育人的教学而不是知识的教学,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不是局部的割裂而是整体的综合。
其次,要学会整合教材,对于关系形态的知识要学会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在整合教材时会进行“大问题”设计。
再次,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角度分析。在讲课时,学会让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正常顺序进行学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替代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让学生产生认知的成就感,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
【关键词】农村; 美术; 教师。
不言而喻,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而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然而,很多农村家长及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却这样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绘画,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既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高尚人格。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美术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理念就是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 40 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认识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中小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及他们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会缺乏审美意识的培养,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则会视上美术课为他们学习语文等文化课的羁绊。
二、美术教学模式单一。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往往只是对教材内容做简单复述,机械地去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没有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太过单一,难以使学生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具体分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设计·应用”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造型·表现”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美术老师要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 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师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拓宽加深专业知识,了解教学改革动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与此同时,要做好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抓好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带教工作,使他们更快成长。要多开展教学评优活动,搭好舞台,帮助教师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等。
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的现象,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麦草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农村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善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孙飞。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 内蒙古教育,2010( 14)。
关键词:初中物理;函数图像;教学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函数图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相互制约的各物理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物理对象变化过程中的条件、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利用已知的物理函数图像,或者根据物理事实合理构建直观的函数图像,大大减少化解物理问题的难度。
如何处理或构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函数图像,关键是要明确函数图像中的各种常见的几何参量的物理意义,有目的地去分析或创建这些几何参量,化解运用现有的数学、物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高门槛。初中物理函数图像中的几何参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与应用。
(一) 函数图像中的“点”
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点蕴藏大量的信息与特征,结合已有的物理事实去分析这些点,了解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时刻、特殊状态。函数图像中的点一般可分为“定点”、“拐点”、“交点”三类。
“定点”。单纯从点的坐标角度去认识物理物理变化过程与特征并没有多大意义,结合物理现象的实际去拓展这些点的信息才有更大的意义。
例:某晶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纵轴表示晶体的温度,横轴表示用同样的加热装置对晶体加热的时间,根据图像80℃所对应的水平线上的各点有不同的信息。80℃所对应的水平线最左边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固态,刚开始熔化;中间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正在熔化;最右边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液态,熔化刚结束。这几个“定点”结合晶体熔化的实际情况蕴藏大量不同的物理信息。
“拐点”。指的是物理函数图像中的转折点。它主要反映某一物理对象在某一变化区间内的极值问题。
例: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以钛酸钡为主,渗入多种物质后加工而成,目前家用的陶瓷暖风器、陶瓷电热水壶等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
PTC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我们把这个设定的温度叫“居里点温度”,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发热、控温双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就使用PTC陶瓷电热元件,图为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PTC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100℃。
居里点100℃实际上是一个温度升高时电阻值由变小到变大的拐点,同样300℃是另一拐点,它们是0到300℃区间内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交点”。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学对象变化过程中的共同点。有时也是一种平衡状态的描述。如某一系统中的初温不同的两种物质温度与时间的图像,两图线的交点反映了处在热平衡状态时的共同温度。
例:一个由某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加热器,通电后,加热器在发热的同时,也在向外界放热.图为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与温度t之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加热器工作时的稳定温度为70℃,这是一个交点的横坐标,此时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 相等
(二)函数图像中的“线”
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线主要反映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特征、趋势和变化的剧烈程度。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线主要 “特征线”、 “切线”和“渐近线”三种。
“特征线”。“特征线”是物理图像的一部分,主要反映物理变化过程的特征。 “点”侧重于反映物理过程中某一状态的特征,而“特征线”侧重反映某一变化过程的特征。如上面的晶体熔化图像中的水平线就是反映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特征的特征线。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就是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特征与速度不变特征的两条特征线。
“切线”。为了探究物理变化剧烈程度所作的辅助线。作切线主要关注图像某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的大小反映某物理量变化相等的幅度时,另一物理量变化幅度的大小。如果其中有一物理量是时间的话,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大小反映另一物理量的变化快慢。对初中学生来说,这种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从图线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图线陡峭程度越大,纵坐标物理量变化幅度大或快;反之,图线陡峭程度越小,纵坐标物理量变化幅度小或慢。
例:如图所示,开口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装水后,水不断从小孔流出,图中能够粗略反映水流出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p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四个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水的压强,随着水的流出,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逐渐减小,最后为0,但是随着压强的减小,水流的速度也逐渐变小,这也就是说压强的减小变化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图线先陡峭后平缓,应选B。
“渐近线”。为了探究物理变化趋势所作的辅助线,它大多反映物理变化的最终状态或趋势。如滑轮组机械效率随物体重力变化的关系图像,η=1的直线就是一条渐近线,说明随物体重力增大, η无限接近1。有些放在室内的液体的温度与时间的函数图像的渐近线反映的是室温。
(三)函数图像中的“面”
首先要明确所构成面的面积的物理意义,即两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积是什么?从“面”的构成上来分,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图线上的某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与两坐标轴构成的矩形面积反映的是某一时刻的物理量的大小;另一类则是图线与两坐标轴构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反映的是某一过程的物理量的大小。
例:如图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下重物的示意图。在将重物从水底拉到井口的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向右运动。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某同学画出了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则时间t内汽车所做的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变力做功、利用v-t图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都是利用这种方法。
例:“ 220V40W”的电灯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讨论电路的总功率的范围?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时,灯的U-I图像是图中的曲线,若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灯的U-I图像是通过原点的直线,串联时,两灯规格相同,电压相等,均为110V,过110 V作水平线与两图线相交后,围成两个长方形,大的长方形的面积为110V时电灯的实际功率,明显大于小的长方形的面积即灯丝电阻不变时的功率10W,所以电路的总功率大于20W,这就是通过
合理构建物理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形。有时我们建立s-1/t的图像,通过计算封闭图形面积来巧妙地求速度。
参考文献:
[1] 殷华伟.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1 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认识上的误区
1.1 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钥匙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把教学目标、练习、板书等所有教学内容都放入课件中,上课时只是不停在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课堂节奏偏快,容量过大,忽视了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钥匙”,它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起到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
1.2 多媒体教学不应喧宾夺主
有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过分表现课件的新奇和独特,有精美的图像、动感的Flash、吸引人的音频和视频。这样一来,学生过多地关注多媒体,而没有重视教学中的知识和教师的讲解。多媒体起了负作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3 多媒体教学不要面面俱到
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像、音相结合的课件。课件使教学容量增大,教学节奏加快,教学环节紧凑,拓展了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视野。但不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助于教师重点讲解,化繁为简。
2 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2.1 多媒体应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传统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及图片、实物、录音等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种教学并非一无是处,它能提供方便、直观、可感知的事实材料。多媒体教学与之相比,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但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不能认为不用多媒体教学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2 多媒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今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作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课件。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2.3 多媒体要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英语教学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而语言学习需要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下,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不容易忘记。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真实、自然、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3 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3.1 整合网络资源,制作优秀课件
网络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半成品”,不能拿来就用。教师可以多看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一加、减一减”。通过整合资源,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升课件的质量。课件制作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语言知识。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读教材。在制作课件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考虑本节课可能用到哪些素材,如何处理它们。
2)搜集素材。英语教学素材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要有时代感,是他们所认同的;素材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服务。
3)编写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将课件的步骤书写清楚,可以以一个个小任务的形式来编排。在编写时,按学生的思维规律进行;同时掌控课件节奏,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的空间。
4)优化课件。好的课件不会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反复修改、调整、补充、完善,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英语教学的要求。
5)课后反思。上完课并不是结束,教师应该从教学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可以自己反思,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的信息,并在以后的课件制作中考虑这些因素。
3.2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些适合学生自主教学的网站,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网络学习。如江苏省牛津英语教研网(省略/)中的英语听力口语测试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这项活动,既提高他们听力和口语的水平,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3 精选优质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习题,这些资源良莠不齐,在采用的同时一定要有取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等精选练习试题,进行整理、改编,然后用于教学。优质的习题可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如苏州名校名师网(省略/)、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省略/)提供了大量的英语优质习题,习题为许多名校名师提供,很有价值,适合《牛津初中英语》教学。
3.4 设立学科中心,共享校内资源
一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教学进度往往相同,每一位教师教学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内设立学科中心,相互交流教学信息,进行集体备课,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建立学科组网页或校园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在校内论坛相互交流教学上的问题。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建立了江苏省吴江市初中英语学科中心网站(省略/yyxk/default.asp),不仅为校内英语教师服务,也为区域内英语教师所关注。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新课程背景
现在,教学生活化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得到认可和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其必然性和优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论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更适合小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 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虽然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已经得到大部分老师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基本停留在理论认识上,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正确的贯彻数学的教学生活化. 现在存在的两个误区主要是重视数学看轻生活和过分看重生活忽视数学教学. 一些老师现在仍然把数学和生活区分开来,只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累积,而没有关注与生活实际是否相符. 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道关于距离的计算题,原题是“开车从甲到乙,车速为每小时168千米,已经走了15个小时,还差400千米就到达目的地,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道题是与生活实际不符的,有哪个国家的汽车的速度可以达到168千米每小时,有哪个人可以连续开车15个小时,这样的数学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错误的认识,让他们认为汽车的速度也许就是可以达到168千米每小时,这是与教学生活化不相符的. 另外就是有些老师曲解了教学生活化的本质,过分重视生活化,把任何教学活动都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只顾体验,并没有记住数学知识.
2. 选取的生活素材不能完全反应数学概念
一些小学的数学老师在教学生活化的教学中,只记得数学来自生活,而忘记了数学是生活的升级和抽象概括,选取的生活实例不能完全仅映要教的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本质,这样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 例如,在五年级的教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一些数学老师选取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过于随意,不能完全展示轴对称图形,找出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基本都是左右对称的风筝、门等一些同类的对称图形,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轴对称图形全部都是左右对称的,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 有的老师在教倒数时,导入语就引导学生倒着写字,这样的导入语只抓住了倒,与倒数的数学内涵是不相符的.
3. 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单一
一些老师的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就一直是一种类型,从来不变类型,即使设置了一些情景,那些情景也设置的不恰当,没有起到情景设置的作用,反而引起学生的厌烦. 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有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遵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看视频,参加小活动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小学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一些数学老师的方式基本就是口头举例和图片展示,很少用其他的方式,这样达不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一些数学老师的情景设置不合理,只是为了情景而情景,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关系,反而让学生觉得枯燥. 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课程开始时说“大家喜欢熊大吗,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学习,好不好?”这时小学生觉得情绪高涨,但是之后老师就直接进入讲课内容,只是用熊大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开头,之后就是大量枯燥的知识讲解,这样的情景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觉得厌烦.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的对策
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科学内涵,避免出现以偏概全,在教学中出现错误.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上要把小学生和数学的特点考虑在内,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再加上数学的教学目标,把数学和生活结合,使用一些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生活化教W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2. 合理选取教学的生活素材
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会筛选教学素材,并不是什么素材都可以拿来用的,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适合教材的素材. 例如,在讲解“两步计算”时,原来的例题是经常用的买东西的素材,这样的素材用的比较多,没什么新意,此时,可以找身边的素材代替,如教室里常用的饮用水,可以让学生计算送水师傅一天要送多少水,这样的生活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外,数学老师还要学会把素材进行数学化处理,使其更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1-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可谓是对数学与生活二者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数学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希望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生活。比如,近年来美国比较流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等,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课堂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近几年来以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幼儿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以及相应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形结合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形成完善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增加教学道具,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莉君.浅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0(5).
[2] 孙锦瑞.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44—01
1、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拟和教学思维,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将被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并不是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对于传统教学中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需要借鉴。但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对传统的新课改要求的理念认识的偏差而造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比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新课改要求教学模式为将初中数学教学有传统的抽象变为直观化,所以很多教师就大量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和演示图形,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虽然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将现代化教学全部纳为所用,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这样不仅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
还有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到系新课改精神,并且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关于新课改的相关的理论,所以在听过一两次的培训或者示范课后,就认为自己掌握了新课改教学理念,所以导致上什么课程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这样不仅导致传统的教学精髓丢失,而且新课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利用,从而导致教学水平降低。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对传统的教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2、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下,新课改强调在开展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论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重视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念下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了解不全面,所以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领导者的地位,任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夸大,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在新课改理念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表现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结果等自己把握,但是自主学习时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在实际的自主学习课堂中,一些教师将整堂课的时间都有学生自己安排,要求让学生看书、讨论以及相互提问,但是参与其中几率非常少,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扭曲了新课改下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3、片面追求情景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生,在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情景化,从而导致数学自身的魅力的被冲淡,并且在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开端性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违背教学规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2]。如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展现出一幅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结合情景图想问题,结果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没有联系,持续了10分钟,依然停留在情景渲染中,没有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涉及其中。这种情景教学形式的创设,虽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却忽略数学教学的本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且更应该注重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知识进行开展情景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为学生的数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4、过分使用多媒体
新课改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不仅丰富教学手段,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动态的知识,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具有重要的作用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化教学,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出现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是一种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在多媒体画面上呈现出美丽的蝴蝶,想要体现出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精神,但是由于多媒体下蝴蝶的翩翩起舞、再加上美丽的画面和动听音乐,从而导致忘却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能代替人的思维和其他的一些如同粉笔、黑板的这些工具,而是应该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工具相互结合起来,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换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建模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21
一、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模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的认识到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和意义,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建模类型有: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或三角模型,统计模型,概率模型等.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升,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个角度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的教学手段能否更加适应教学需求,这一点是从多个角度展现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建模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来讲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有针对性地对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建模构造,提高建模能力,对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建模教学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开闸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建模教学工作整体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教师对于建模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建模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并没有完全推广和实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建模教学的实践应用比较少.教师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进度.同时,从建模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上来讲,通过这种手段进行教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教师个人对知识的把握效果.因此,建模教学对于初中数学工作而言是一次比较大的教学考验.一些教师对于数学建模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建模教学的效果一般,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认为建模教学这种方式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对于建模教学的理解存在偏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教师不喜欢运用建模教学方式.同时,对于这种教学的认知存在偏见,运用起来也就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教学效果.
其次,建模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还表现在一般层次,教师建模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对于建模教学方式的理解也面临着影响.很多教师在建模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模型的构建可行性论证不到位,采用的建模方式和具体的知识之间存在偏差.学生对于建模知识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突出表现在,学生对于教师所设计的模型的理解不够到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挥
三、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建模教学的对策分析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重要途径,如何做好数学建模,如何提升数学建模对于数学教学的意义,这对于数学教师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分析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未来,数学建模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误区;对策
前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成果推动教学活动从目的、内容、形式上面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深刻诠释数学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实质,极大提升数学教学活动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师生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活动,纠正思维误区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初中数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许多学生眼中,从小数学就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思维性较强,比较枯燥的学科,对数学学习很难提起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避免片面地讲解知识本身的特点,而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数学教学至关重要,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使数学教师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进行多媒体数学课件的制作,这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对多媒体教学适用情况定位不准,未明确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功效和目的。多媒体教学作为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但是,反过来讲,并不是初中数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明确多媒体教学只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已。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情况,几乎每堂课都要做多媒体课件,全然不顾多媒体教学的采用是否适用于教授的数学内容,这种滥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情况不仅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适得其反地引起学生的反感,使数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片面地认为采用了先进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学理念便足够先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获得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它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对数学教学活动起决定性影响的是教学思想和理念,只有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提升,才能长效解决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以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衡量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是极其错误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片面追求花哨的多媒体课件,忽略了课件质量的重要性。一些数学老师为了体现自己的信息技术含量,追求多媒体课件外在花哨和新颖,使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中为了挣“面子”,对课件的制作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若是注重课件的质量,又重视课件的美观性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是片面追求课件花哨、美观,忽略课件本身的质量实不应该,它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还会适得其反地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四)多媒体教学代替了学生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教学代替学生数学思维和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巨大误区。众所周知,教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辅助教学方式,但用它来代替学生的具体数学思维和实践活动是不合理的。
三、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走出误区的可行性措施
(一)准确、科学定位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适用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要科学、合理定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范围,确保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上,突显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二)加快转变教学思想,使多媒体教学收效更为显著。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不在教学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学思想的先进程度,把教学手段先进性与教学理念先进性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远远不够,要加快提升和转变教学思想,使先进教学思想与先进教学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三)重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轻多媒体数量和形式。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同样如此。具体来讲,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要尤其注重课件的质量,忽视课件的数量,摒弃流于形式,无实质意义的花哨课件,使多媒体数学课件涵盖的内容真正为解决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初中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多考虑学生数学知识的特点和难点所在,深入挖掘此类信息并将其作为课件制作的重点要素,尽力避免制作一些花哨门面功夫课件,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与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不是灵丹妙药,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并不能使全部数学教学难题迎刃而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并不能代替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使先进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二者互为补充,相互辅助,共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