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小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学内容上,坚持“够用”“实用”原则
通过学校组织教师下企业活动,笔者深入一线调查发现,语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说,首先是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沟通;其次为写作能力,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单据、便条、计划、总结等)。在企业中,那些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熟练处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体的学生,往往会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坚持“够用”“实用”原则筛选教学内容。
1.够用原则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课程太多,课时过少、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正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教学中消极的学习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课程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最根本的还是课程内容过全,学科化的课程结构带来的“内容冗余”。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坚持够用原则。要把过多的教学内容去掉一些,把过难的内容删掉,这实际上就是“过滤”。教学与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还原”。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还原”就回归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当然学生更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而且“做”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
2.实用原则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把传统教学中的重“分析”改为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是人们共知的古训,“读”不好是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要研究“读”的技巧,如思考性读、研讨性读、品位性读。特别要注重“情感性诵读”、教师范读。以读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充分表现课文的内容与情感,进而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此基础上的课文分析则是水到渠成的。坚决废止烦琐的、随意性的、浅层次的课文分析。
把传统教学中的回答问题改为研讨问题,这是实现语文课研讨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回答问题是简单的、直白的一问一答,书中或有现成答案,或无须动脑思考。而研讨问题则是复杂和深层次的,透过文字的表象,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研讨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思考性和可研讨性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点评。研讨问题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完整地表达,是一种潜能性的培养。
三、教学对象上,转变学生观、人才观
一、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 电影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
1、电影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7虚拟环境也是客观世界,它是通过中介被人意识到的,反应了客观环境。电影艺术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虚拟环境之一,教师通过电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电影媒介使受教者间接体验,并不需要受教者亲身经历。例如,一个没有出过国的人,通过电影媒介也可以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电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虚拟环境对人们认识世界产生了很大帮助,使受教者通过间接环境感受和体验到自己无法经历的外部世界,为受教者提供一个可感知的虚拟环境。电影艺术呈现出来的虚拟环境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宏观环境之一,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人的影响。
2、电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括地说,是指承载思想政教教育信息,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运用,并且主体和客体借助它可以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者通过其向受教育者传播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形态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对其进行操作;第二,必须能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起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助这种形式进行互动。电影一方面以其直观性、娱乐性、丰富性的特点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将观看主体和电影客体联系起来,施教者利用电影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3、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由一定的观念和符号组合而成的综合体。电影艺术包含了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电影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并且电影跨越了语言、民族、国家、区域的鸿沟,各国统治阶级都通过电影文化为自己国家意识形态服务,高校教育者更是采用电影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电影作品是一种社会性的大范围的宣传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弘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从《离开雷锋的日子》到《红河谷》、《》《南京南京》,再到《建国大业》充分的体现我国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
二、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电影是多门艺术的综合,它给观众带来审美娱乐的同时,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运用优秀影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办法"[3]28一部优秀的电影,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电影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1、电影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之一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活动自然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围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艺术融多门艺术于一身,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成为电影作品的广大受众。电影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电影在1933开始拍摄,1936年"电影与广播部"在高校成立,可见在我国高校校园中电影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广播影视报》上记载,1936年影片《校园生活》和《校园之声》在金陵大学的校园内进行拍摄,影片对金陵大学大学生篮球比赛、师生校园草坪课程和盛大的开学典礼等情景做了记载。金陵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最早进行了电影教育,拍摄的影片透漏着大学生振奋的气势。
2、电影扩大了大学生社会体验的范围
大学校园和家庭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生活体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和家庭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求,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思想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新知识。电影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体验的范围,为大学生营造了新的体验社会生活的环境。电影艺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新颖性的特点,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电影艺术包含的新知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电影《集结号》,真实地展现了处于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革命的胜利,顽强拼搏、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电影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现实生活。《可可西里》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和偷猎者之间进行的斗争,偷猎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进行残忍的破坏,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识。
3、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电影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区域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对观众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情感和言行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大银幕上鲜活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大学生被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并陶醉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在审美体验中认识真、善、美。电影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熏陶,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之中,其蕴含的精神文化知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其次,优秀的电影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优秀电影作品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宣扬对大学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席执行官》描述了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向成功的艰苦路程;《一毛不拔》的题材也是现代城市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描述人们怎样解决问题以及对待生活的正确的态度。这些电影作品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爱集体、乐于参加志愿活动帮助灾区群众和贫困学生。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电影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
电影以其直观性、教育性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人们通过电影进行思想交流、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把电影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利用电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把电影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电影是一种综合了音乐、绘画、哲学等做种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娱乐性、导向性、直观性的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影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到,教育者采取单一的灌输法,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电影和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其次,调动了大学生的情趣,电影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程变得生动、直观,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使沉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跃起来,冲破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2、观看电影后组织影评活动
高校教育者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好影评活动。围绕高校"两课"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电影作品,并要求学生观看电影后思考影片的主题,以达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的效果。影评与教育者空洞的说教相比既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寓教于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对电影视频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总结,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发挥电影在"两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观看电影后,积极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影评活动,才能使电影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想融合,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才能挖掘出电影作品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许多高校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单纯的播放一些电影视频,并不组织大学生进行影评活动,只是要学生自己观看和思考,没有认识到大部分学生把课堂上观看电影当做是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3、选取与社会主旋律内容相悖的影片进行反面教育
什么是适当?什么是有度?不好说,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适当”“有度”的理解。
一、适度课堂管理
语文就是生活,它无所不在,语文广阔的外延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课外知识的引入一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三者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运用于生活,但与此同时会有一些不良情况相伴而生。比如:若碰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时,课堂易失控,且很长时间安静不下来,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管理,不能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高效的听课,现在的高一学生很多人会在课堂上出现跑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现象。少数人会在课堂上出现看课外书、玩手机,或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更有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睡觉现象,如果看到这些现象,对其置之不理,是不太合适的。若因为这样的学生而耽误大批学生的时间我觉得也是不太合理的,当然后者是在进行课堂管理说明老师对学生还是很负责的,但要把握一个度去处理这个问题。
我觉得,课堂管理方式除了批评之外,还有别的,如教师正在讲课,发现一学生在看课外书,这时立即提问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或是灵活机便地设计一个小知识点让他到黑板上写答案等等,课后再找其谈话,说明看课外书影响学习之类的道理,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教师不去管理,他(她)可能会堕落,若管理不当又会招来师生矛盾,确实要掌握好一个度。
二、适度管理作业
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但是,即便是高中生,有些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甚至有些学生幼稚地认为“做作业是为老师做”、“哪一科目的老师管得严,作业就交得勤,反之就可以随便不交”等等。还有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其它科目作业后面做,他认为语文作业做不做不会影响成绩等。试想,教师如若不抓这些学生,势必要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但若采用惩罚式管理也是不太妥当的。
例如我看到过这样的例子:有几个学生没交语文作业,老师查出来后,让他们把作业从头至尾抄了五遍,学生迫于压力肯定会去做,但今后会不会从此不敢不交作业或是恨上老师,难说。所以,管理作业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重要性,并督促他们养成认真做作业的好习惯,对不交作业的学生要查明原因,适当地去处理。
在交作业的事情上,师生多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管理起来作业也会更有效,更轻松。
三、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有大局意识
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队员之间要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现实中由于迫于高考和学校领导对成绩的重视的压力,会存在着任科教师强占学生时间的现象,最常见的形式是布置很多作业,或经常把学生喊到办公室训话,导致学生迫于压力而偏科,根本没时间补习弱势科目,最终惨败高考战场。
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即是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开展的语文诱思探究教学实验,正是实现这一宗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诱思探究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强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诱思探究教学中辐射思维就是其一。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按册、按单元、按篇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从纵向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浅入深、逐渐增多的过程。但是,从横的方面看,这一过程也难以避免知识的零碎、间断,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迫切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知识系列,以利于记忆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发展“辐射思维”,如在语文教学中,以某一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为中心,将与其有联系的同类的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辐射思维归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系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带知识系列的反复出现,进行整个知识系列的巩固。
而目前,中学生在增时加题的“大运动量”训练压力下,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在语文学习中思维机械、呆板,知识掌握依赖老师的讲解,不懂得去思索巩固,更不用说主动去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只有一个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主动将与各知识点相关的知识集合拢来,运用时联想不到与“这一点”相关的其他各点,于是灵活不起来,最终也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孟子也曾说过:“心之官则思。”中学生在初一时就学习了这些至理名言,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诱和思上出现了误区:教师认为讲了,学生就该主动去融会贯通;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讲的就不知道。这就在语文教学上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善于去诱导学生思,学生又怎样学会思,怎样学会主动、自觉地思。针对这一现状,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诱导学生进行这种辐射思维的练习,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将一个个知识点汇聚成一个个知识系列而为学生掌握,就既能缩小知识范围,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巩固学生记忆成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起来轻松而自如,事半而功倍。
在语文新课教学中,我们将新学的知识点同已学过的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收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之效。当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就将鲁迅作品作为一个系列(知识点),把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诱导学生通过辐射思维联系到一起来,形成小说系列、散文系列、杂文系列,在以后的各册中还将教学鲁迅作品,再将它们分别归到各个系列中,形成完整的鲁迅作品系列。在高三总复习中,将这些系列稍加整理,就形成现代文学常识总汇。以此类推,语文知识体系就完善了。
当学习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将中学阶段各年级所有《史记》作品联系起来,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作者生平事迹、《史记》的知识及其语言风格,又可反复加强记忆,还将《史记》与《汉书》、《资治通鉴》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明确通史与断代史,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异同,这叫《史记》系列。当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就将“序”的文体知识、“序”的分类、“序”的又称、“书序”与“赠序”的区别、“序”的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等诸多知识一下子归到“序”这个中心上来了,让学生一次就学习、掌握到这一方面的知识,这叫“序言”系列。
当我们教学文言字词时,就将单元知识介绍的三十二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列表介绍,形成虚词系列;将实词中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全部分门别类地清理出来,形成通假字系列、活用字系列、古今异主字系列,构成文言文字词大系,这叫字词系列。
另外,还有特殊句式系列。常见的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语倒置,这些统称为倒装式系列;还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否定句,这些又统称为常规系列。而它们每一种中又分若干小类,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中通过辐射思维清理出来,形成特殊句式大系。
进行辐射思维练习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诱导学生填空预习。这种方式常用在新课前的文学常识、文体常识的预习思考时。
文学常识、文体常识主要靠记忆。怎样才记得牢?如果老师一味来用“竹筒倒豆子”的方式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们将之设计成填空式试题,诱导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不仅要思考本课有关文学、文体常识,还要联系过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初中的,乃至小学的),完成预习填空。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文体课堂及题解填空:
(1)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常识的_______。它既有很强的________,又有一定的________,本单元的________、________两篇课文属此类。
(2)《南州六月荔枝丹》句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荔枝诗》,以这句诗作标题的作用,既标明了本文说明的________,也增添了________。
2.课堂上诱导学生以新温故。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上学习新知识。
如学到《赤壁之战》中的“如其克谐”句时,“克”作“能”讲;这个义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仅此一例,我们就引导学生寻找在日常用语中常用的成语去思索,便不难找出“克勤克俭”、“不克分身”、“克尽厥职”等成语中的“克”作“能”讲,这样既巩固了“克”作“能”的知识,又拓展了成语的理解、掌握。举一反三,其他知识也同样用此方式以新温旧,集合成知识系列。
3.课后或总复习时诱导学生归纳、小结。
关键词:探究活动;存在问题;教学处理
陕西省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从结构来看,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一大困惑。
1 “课堂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能解释和丰富语文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新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操作等)、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等)、动口(讨论问题、辩论等),突出了“活动”教学的开放性;新课标中的“活动”,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突出了语文分析、综合、运用等思维能力要求;新课标中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活动”以课程标准重点内容为载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新课程和教学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深入研究和落实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因此,处理好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教学,是正确把握新课标,实施好新课标的关键。
2 “课堂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要求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倡导问题意识,所以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课内“活动”。而且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影响课程进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剖析这些在处理教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方向错误。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在那里想当然,这样的话学生就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没有任何的收获。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方向,要及时各地给学生进行纠正,点拨以免发生偏差,导致无效教学。
2.2 “活动”的难易程度不能灵活调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课本上的活动时都是按照课本的活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一个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影响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解决问题就相对轻松,会使他们感觉问题太过简单,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劲使不出;而对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有些麻烦,教师如果不能灵活调整难易程度,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畏惧感,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因为学生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属于同一年龄段,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并能根据这一差异性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
2.3 活动情景组织缺乏创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组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把课本上原本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活动”内容,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往往表现在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点评;或者教师直接把活动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视为无效教学,第一种方法还能体现点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但是这种合作探究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学生根本就不能参与到活动当中,仍然是机械的从课本找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第二种方法就是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地给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吃现成的,记忆教师已经提炼好的知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就不可能有学习劲头,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就不会触类旁通,其知识面就会变得非常窄。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大大折扣。
2.4 部分“活动”内容被忽视
大部分教师针对课堂活动的处理,一般都是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这一办法只是对那些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而对调查,演讲,绘画,论文,辩论等内容的活动往往就忽略了。而这些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锻炼和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联系教学、教材、学生实际,事实求是,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堂活动”内容教学处理
3.1 把“活动”题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性的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1)运用类比,启发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正确认读多音多意字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类比辨疑音是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中“数”,学生对比“又数刀毙之”(《狼》应读为shù,意为几)。“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应读为shǔ,意为查点)。“原来杨修数犯操之忌”(《杨修之死》应读为shuò,意为屡次)三处用法,可发现其应解为“屡次”正确读音为shuò。运用类比辨疑音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使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新的内容。
(2)出示资料,启发学生打破束缚,多角度猜想,训练发散思维
3.2 以语文“活动”题为载体,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带着一双“语文眼”去解释周围的语文事物与现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机会,选择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在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运用语文原理和方法解释语文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具体如下
(1)辩论研讨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设置辩题“羚羊木雕事件中到底是谁错了?”正方认为:父母错了,因为他们不应该“逼”孩子去做为难的事,孩子心里对友情的看重父母没有理解,没有考虑。反方认为:“我”错了,因为我没跟父母商量就将贵重东西送给了别人,“我”太不懂事了,有错。在辩论时,教师只有让学生站在父母、“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在辩论中适时地加以鼓励肯定,学生才会在碰撞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另教师恰当的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辩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我们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但父母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应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
(2)社会调查型。如语文活动:“如果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你准备怎样带领你的小组开展调查活动?写出两种方法。这类型一般是让学生课后进行的活动。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做社会调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完成这类题目。同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锻炼他们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3)举例说明型。如“举例说明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心与心的交流的途径和表现。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语文水平提高的行动?”这种活动既可以联系课文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灵活性较大。经过教师指导,能使学生灵活地应用课文知识和联系当地的实际举一些例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4)探究论文型。如收集资料,撰写小短文,根据学习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展开课外拓展活动―――聆听大自然的脉动,描摹心中的自然之音。“人与自然”写作专题训练。此类型的活动,其内容不拘泥于课文,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查找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对于这一类活动,教师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只是简单扼要说明一下小论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写这篇小论文,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
(5)动手操作型。《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后,可以开展课内活动―――荔枝科谱小知识手绘图册。此类型的活动,教师应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活动题的问题提出活动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步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活动”必须的知识、技能传授一下,要设置积极、适当的情境为活动做好铺垫,然后发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当然,在进行“活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活动程序的连贯性、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活动目标的充分体现等问题。除以上之外还有材料分析型,看图分析型,教学辅助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