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笔记范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笔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鸿门宴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鸿门宴笔记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翻转课堂微课实践反思

翻转是有一种敢叫传统换新天的勇气。从孔子开讲之始,二千多年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至今似乎定格在课程——讲授——作业——考试这种仿佛工厂生产流水作业的态势之下,万变不离其宗。如今,翻转来袭,它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日渐涌入人们的视野。于是,笔者尝试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本文重点阐述了高中语文课堂引进微课的实践与反思。

一、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意义及价值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目标教学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掌握学习为目的[1]。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这一变革,有它的意义价值。首先,教师是翻转学习的设计者,通过微课能够对学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其次,学生是翻转学习的主导者,通过自测评估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家长是翻转学习的督促者与陪伴者,通过微课家长可以加入到孩子的学习中来督促陪伴孩子学习。

二、微课是实施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关键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课微效高”的微课精选重难点突出的与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配以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电影,教师讲解词,微课关注学生学法,优质微课形成知识链条,让学生学习流程重新建构,更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便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线学习、移动学习,课微效高,使学生学习负担减轻、学习效率增大,正是有了微课视频,高中语文课堂才得以真正实现翻转。

三、高中语文微课在《鸿门宴》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必修1《鸿门宴》为例,谈谈在Moodle平台下怎样应用微课的。

(一)课前,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正式学习《鸿门宴》之前,学生通过Moodle平台以《鸿门宴》为主题的“自主学习指引”板块的学习任务单指引,观看“学习资源”的微课,读懂全文音准,知晓司马迁与《史记》的介绍、写作背景、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鸿门宴座次表、名家对《鸿门宴》的解读等资料。

(二)课堂,微课帮助学生解决文本中的难点文言知识。鉴于《鸿门宴》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较长的文言文,为此,笔者针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方面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系列微课。文言文的知识点方面制作了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等微课;制作了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微课;制作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的直译和意译等微课。每一个微课至少包含例题分析和规律总结两个要素,如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微课内容有:首先让学生写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夜”、“日夜望将军至”的“日夜”、“吾得兄事之”的“兄”、“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等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归纳出这属于哪一类的词类活用,最后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是:“名+动”,当名词不作动词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状语。但是每个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选择的观看微课,解决自己的疑惑。当然,如果观看微课之后,依然不明白,学生在Moodle平台的“讨论区”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老师就能以“再回复”的形式帮助解答。

(三)课堂,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分析答错题目的原因。为了检查学习成效,笔者针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常考点设置了15道选择题,并将每题的分析都录制了微课,学生在Moodle平台检测完后,平台会自动显示对与错,也会显示正确的答案,倘若看了答案还不明白,就可以点击相应的微课看详细的分析,便于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课后,微课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学习内容。学生只要下载了微课,这个学习资源就能够永久保存,其具有的重复性有利于学生的再次学习。

五、结语与反思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微课的优势。首先微课视频的群体容量没有限制,教师可呈现数倍于40分钟课堂内容的资源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观看,就能够将个性化学习进行到底。同时,引进微课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借助Moodle平台的讨论功能,学生就可以对不懂得地方进行质疑,通过不停的发现、质疑和探究,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另外,微课视频所具有的灵活性,能让学生较为自由的支配学习时间,。正如黎加厚在2014(第二届)微课与网络课件开发专业会议上的演讲《微课程教学法与教學方式的变革》中提到:“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东西,用数字化的手段把他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3]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微课存在的问题。语文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在微课制作的技术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学校的硬件配置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微课的需要。无论是使用电子产品下载,还是在线观看,上网时间均需延长,家长们不一定全力支持。把微课引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当然,让学生有准备的(带着问题、带着课前观看微课的笔记)进入课堂,对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是个考验。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微课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这何尝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良好契机呢?所以,只要能够结合校情、师情、生情,积极研究和探索,相信可以让微课以最佳的姿态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全面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至“我要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萍.教育心理学[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2011:301-302.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文言文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教学方式,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有效性极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高,这就要求对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多诵读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语言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学会正确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地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好奇心,自然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要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文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自然有利于文言文教学。

二、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路技术发展,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优势,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如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人物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教学。

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习任何知识,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一般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端正,而学习兴趣较淡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同学,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消极怠工,提不起学习劲头。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想在新课标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兴趣盎然。对于文言文原著来说,读写起来很枯燥,并且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影视作品,如《聊斋》、《西游记》、《三国演义》、《于丹论语讲座》等,先用这些影视作品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激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拿巧妙设疑来说,高中生好奇心较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这是教学误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消化和吸收解决相关问题。由于学情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相关问题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至于“探究案”内容,学生可以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或者从课堂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中得到启发。如《鸿门宴》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三个小组按照故事情节“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然后由优胜小组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合理利用配套练习册,命一套30分值的检测题目,当堂检测或下一堂课检测。通过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探究意识得到激发,寓教于乐,学习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重视积累,及时反思

文言文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篇幅总量上算是不多的,在有限的文章中个个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无论是学习内容,文章中的词汇应用、思想表达、实虚词使用、作者代表,还是其他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都有所涉猎,这些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必然会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和梳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重点文言文知识、处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用法、表达方式都要做好规整,并且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这些都会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力提高还有赖于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董文汇.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考试与评价,2S012(05).

篇3

(一)

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环节是“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本”,尽管学生有次序地去浏览课文了,但恰恰是这一环节的设计反射出老师并没有真正的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如下: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的需要。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过程的和谐而不顾及六十多个个体的差异和需求 ,不顾及他们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灵性,不同的天赋,而硬性的把他们的思维锁定在这五分钟之内,锁定在一个预定的轨道之中。学生的学也再次被牵进老师教的这条胡同,学生又绕进围着教师转的圈子,老师又成了课堂的中心!试问,学生的主体性何以体现?形式上的解放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传统。新课程必须改革,这一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课堂教学改革又必须以改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改变教学方式又必须以一切为了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据。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一个“ 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仍然把课堂教学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的形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教而教,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一个教师硬性的规定,主观的态度或是命令都削弱,代替甚至否定了主体的作用。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不受障碍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愉悦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愉悦,这样才能乐学,才能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长时间了,执教者仍然跳不出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圈子,实在也看不出学生的主体是如何体现的。当然,在传统和现在的交锋之中,突破传统这本身就很难。任何一场改革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而不是敷衍了事。

(二)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教师要彻底洗脑。一项教育改革从设计到实践,理念先行是人们的共识。没有理念的先行就没有改革的成功。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新的改革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课程的设计始终把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教学《鸿门宴》为例阐述如下:

1.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如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教师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以前教师都是串讲课文,既费时,又低效。现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在这个过程过程中勾画标注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加以解释翻译并归纳整理,加以展示,不懂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由教师讲解。在这个环节中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两点:

第一词类活用现象

第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要求学生把这些整理到笔记本上

3. 关于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老师先补充《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等人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交流,教师补充、点拨。

4.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描述“鸿门宴”上杀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形势。注重情节发展的过程,重点关注鸿门宴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如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其次是描述时注意突出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可从第三者角度叙述,也可从刘邦或张良的角度叙述。可适当加入对人物心理、神态以及动作的形容与描绘,力求绘声绘色,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放手让学生去做。

篇4

既然文言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招生考试说明》中也强调:浅显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二是侧重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基于对文言文语言特点规律的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任何一项教学计划,如果不能通过教学实践付诸实施,它终究是没有实现的理想蓝图。所以,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前后座位合作,注意同组异质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以利于形成督促竞争的氛围。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都离不开小组的合作,如检查背诵、作业检查、课堂质疑等。

按照“四导一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读上,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诵读课文,试译课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据此可以督促学生分类作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不至于每节课下来知识点杂乱无章。也可以在导读时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荆轲刺秦王》《项羽本纪》《鸿门宴》等课文,可以铺垫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还可以介绍如李白、杜甫、柳永、苏轼等文学名家的坎坷生平,这样,让每位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教学的第二环节导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中,题目要典型,少而精要。题目分量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适宜在20分钟左右,要尽量让学生自我质疑,通过比较整理,互相交流,完善答案。如“鄙”“或”“数”等教学大纲规定考查的120个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卑鄙”“以为”“风流”等词语的古今异义;文言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以及固定句式等。在导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使思维品质不断得到完善。尤其在高一起始阶段,就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解题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的第三环节导议。导议的过程即是为了解决导练中的问题,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深刻的思维品质。教师一定要强调每个人在阅读时都要努力发现问题。针对导练中需要探究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自己不要包办,尽量让学生回答,特别要叫平时不提问题的同学起来回答。这样,就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深入阅读,质疑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暗示,正面激励评价,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耐心地落实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联系所学的课文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学的第四环节导疑。主要是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和对文本的鉴赏感悟,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如,《鸿门宴》中可“试探究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看待楚汉之争?”从《赤壁赋》中“探究苏轼的人文精神和旷达情怀”等。教师也可以拓展知识,使课堂“小语文”变成生活“大语文”。如补充介绍“重耳流亡”“秦晋之好”“楚汉之争”等课外知识。

最后,实施评价环节。收集每个小组对本课文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指导。可以通过习题形式进行当堂复习检查,也可将学生的课堂笔记收上来进行批阅指导,还可以采取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等形式,起到检查和示范作用。通过评价环节,可有效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后,针对导练、导疑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和学生给予表扬、激励。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自评,主要是建立学生自评档案袋,实行动态管理,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让学生把在学习、参与活动等方面该装的装进档案袋,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推行“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四级等级评价制,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的兴趣等。

篇5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教学时以新课标为准绳,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以语文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为下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打好基础。

5、在第17周前完成必修下册的教学任务,留有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期末复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根据必修下册教学内容来展开。

必修下册共八个单元,以文言文、古诗词、小说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课标和高考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现代文鉴赏能力;教法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另外,作文教学以读书笔记和每两周的作文写作展开教学。

三、教学进度

2021年春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所需课时

备注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5

中心发言:

2

《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

6

中心发言: 复习文言实词虚词

3

《鸿门宴》、作文讲评

6

中心发言:

4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句式讲习

6

中心发言:

5

《阿房宫赋》

中心发言:

6

《六国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中心发言:

7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8

评卷、《祝福》

6

中心发言: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6

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文体

10

《促织》、《变形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6

复习诗歌鉴赏技巧

11

《窦娥冤》、《雷雨》

6

12

《哈姆莱特》戏剧文本阅读

6

戏剧文本阅读技巧

13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6

中心发言:

14

复习、月考

中心发言:

15

试卷讲评、《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6

中心发言:

16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中心发言:

17

《谏逐客书》、《与妻书》

6

中心发言:

18

讲解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6

中心发言:

19

篇6

一、步入文本,情感浸濡

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激起的浪花;语文是一种震撼,是生命与生命对话后绽放的花朵。语文课堂就是文本、受教者、施教者三方对生命的理解、情感交流的平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正发生变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授《鸿门宴》一课,课前请同学们了解相关内容:(1)司马迁生平及后人对他的评价。(2)《史记》的内容、体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写下你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认识,并即兴交流。有同学这样写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记录下我们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起云涌,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也有同学说:“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课堂就在对英雄的崇敬中拉开帷幕,字里行间透露出学生对文本最本真的解读。

有人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是万方辐辏的智慧融合,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着民族流动不息、丰富多采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见解。教语文,就必须站立在文化的平台上,而非简单的语言文字的叠加。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往往会滑向技能操作的一端,降格为技巧训练。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才会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生命个体的全新体验。

二、引导质疑,激发探究

布鲁纳说:“我们教一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设置论辩“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活动,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刘邦”专题搜集的材料,丰富课堂教学文化底蕴。教学中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语文的美感,获得审美愉悦,使课堂在情感和思想的河流中流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真谛体现在品读与思考之中:主要是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思辨、评价、鉴赏等。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在语文的大千世界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同时也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走出作品,提升审美

语文教学过程中,走进作品,通过阅读、感受、质疑、激发的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的一小步。傅书华说:“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领域,让学生热爱语文,而不是对语文学习的实际完成。”走出作品,通过自我观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正是缘于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教学设计,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一课的教学成为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在课前资料搜集、课中文本分析、素材阅读、写作生成等实践环节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并从整体上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承载多元化的角色:首先是一个设计者,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其次是一个评价者,恰当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动力;再次是一个梳理者,在纷杂的知识海洋中,教师的作用是梳理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航线;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升华者,在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消沉时给予力量,在偏激时给以匡正。因此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是对教学参考书的简单取舍,而是用心灵去解读文本,用情感去传递思想。

篇7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篇8

没有哪一门课程像语文这样参差多态,也没有哪一门课程像语文这样让人捉摸不透。语文到底是什么?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有人提出来这样的疑问:“学术语文是学者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是大众的语文,中小学语文为什么会夹在两者之间如此的尴尬?又为什么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混杂不清呢?”

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的刘建琼老师认为:“实际上,语文教育的困惑仍是理性探求不够。”“缺少课程意义的学科,一定会将自己学科的特性不知不觉消融在漫无边际的学科群里,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存在。”有人认为刘老师的语文气息来自感性、自觉和文采,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对语文深刻的认识、理性的提升。

我认为高中课改的精神主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可我们的学生生源主要是二类及其以下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基础差。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低层次的班,学生自习课不知道如何看书,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看书,教室一片喧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敢也不能放手,教师的很多教学策略无法实施,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

根据因材施教,结合本校实际,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1 理科班学生多数喜欢做题,觉得语文过于零散不好把握

针对这些我班学生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练字习惯、背书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如每天坚持练字和背书训练。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多数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动脑,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喜欢教师逐段讲解。教师提问,他们就等待教师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布置作业,他们总是问交不交、改不改,好像是给教师做作业。我们在教学中放慢进度,逐步过渡,坚持一节课多练,多让学生动笔的习惯;坚持不出示标准答案,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逐步放手,培养其自主精神!

丰富的教学内容靠教师逐步讲读是不现实的,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讲读结合。

例如必修1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上,我们整体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情感与意象”上,教学生如何解读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重点落实在意象上,意象按具体的事物分景象、物象、人物形象;按写法又分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意象的解读方法进行指点,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初窥解读诗歌门道。第二单元注重提要钩玄的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如何“提要”方法,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中,在整篇中,我用国家的关系来提文章要点,在每一段的教学中,我用人物及其事件来提段落要点。通过这些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单元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师做方法的探求者,做精神的呵护者

语文学习需要讲究方法,比如批改作文写评语,可以用细节赞美式评语、技艺点拨式评语、思想彰显式评语等等,为学生发现写作的妙处。还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倾诉之美,比如,写作态度之美、作品形象之美、表达技巧之美语言创新之美。帮助他们建立写作自信。

4 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增强合作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解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解读就是要让他们的身心和情感去体验和感悟语文。阅读鉴赏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解读文体,自我理解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鸿门宴》的教学,可以把项羽失败的原因的鉴赏作为“选点探究”的案例加以研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写作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风采;品味语言课,教师可以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以合作探究、实践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有效进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9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交流探究的空间,着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交流,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大家一起对“金柳”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古代的柳就是现在的谐音是“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别离意象,所以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别来表示依恋与牵挂。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中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呢?大家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个性化的解释。有同学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诗人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绪,更是对往日的眷念。通过积累相关的古诗文中“意象”,把问题情境和体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阅读活动,而是融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甚至到自然科学等方面于一体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因而,采取创设情境和边缘渗透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各种文化纵横交织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大气磅礴的音乐能把学生引入那段英雄的历史。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让学生与小说《明湖居听书》进行对比,继而让学生品味古琵琶曲《昭君出塞》,最后让学生找一些有关音乐描写和评论方面的资料。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极好地激发学生对作品详细深入的领悟,并增进学生对一些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来渲染铺垫,让音乐与作品互相渗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读《逍遥游》后,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看《我为什么而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求人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读《逍遥游》,学生能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胜过教师精雕细琢的讲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配唱和配画等形式来研讨文本,从而在充分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实课程资源。

三、强化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从体验中熟悉学习的内容并能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收获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且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高深莫测,而是人人可以参与。教学中要尝试由本课知识向他课迁移,通过引导学生,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课题中引出,并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课题。例如: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的教学主要体现为自主阅读。我在《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金岳霖先生》等课文的教学中,就遵循自主阅读的理念。在模块示例教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或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交流。另一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拓展性阅读进行教学,例如,学习《鸿门宴》时拓展阅读《项羽本纪》,学习《赤壁赋》时读《坡突围》,教学《边城》时看《美丽的凤凰――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等等,把阅读活动发展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师生互相启发的方式,学生变成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互相提升,共同探讨的交流平台。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语文教学的特色。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光抱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1 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大大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成绩。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也可以不知道,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习,主要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的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比如《鸿门宴》中项羽未听范增之词,放走刘邦。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此事的起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史记·项羽本纪》。立足课内,带动课外,从课内有力地向课外拓展辐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进步。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为了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2 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2.1 趣味专题性。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所谓“专题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个性的最优发展。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后,就会萌生“一路追问下去”的念头,进行所谓的“专趣味题研究”。

2.2 灵活开放性。语文课外阅读的灵活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上,不受课内阅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阅读环境上,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地点可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如阅览室、路边等;阅读内容上,它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可扩展到各门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3 自主合作性。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拥有自主选择权,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们应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而所谓的阅读兴趣,指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阅读兴趣一旦培养成,学生就会对阅读充满期待,阅读成为了一种乐趣。阅读教学不仅要靠老师指导,还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高中生渴望知识、喜欢探索,他们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进以阅读促发展,以阅读求进步的知识殿堂。教师可以用名人名言或者经典故事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索知识。课外阅读的渠道很多,比如网络、书刊杂志等,可以是纸质的阅读,也可以是非纸质的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读书报告朗诵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一个互相交流阅读经验、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

另外,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4 采用多种办法,提升阅读水平。

4.1 卡片检查和竞赛法。除了每周由专人检查同学的读书卡片数量和质量外,还不定期举行优秀读书卡片评比活动。结果班里涌现了一批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4.2 专题阅读促进法。比如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定期制定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资料,而后交流。这样内容丰富、故事生动的专题阅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3 “讲话”活动提高法。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吕叔湘先生早就强调“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作为对阅读效果的综合检查和促进,每周专设一节讲话课,让学生上讲台,轮流当主持人,轮值主持自拟话题,提前公布;班内其余同学做好精心准备,届时抽签决定上台讲话次序;讲话课结束后,主持人收齐讲话稿,并附上简短的主持人心得一同上交。通过“讲话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4.4 健全课外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5 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将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潜心去指道和培养。

5.1 培养学生养成“读记结合”的阅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受的信息量较多,内容也丰富多彩。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我们要求学生勾勒出来。或摘抄,或剪贴,或写成读书笔记,把阅读的精华储存起来,日后梳理整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既扩大了知识面,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的素材。

5.2 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读”和“思”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消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生在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猎奇,没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往往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肤浅层面上。时间久了之后,就是情节也会逐渐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思考造成的。因此,我们提倡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多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并及时把自己瞬间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逐步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5.3 培养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看了大量的书报,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的。为了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记牢,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轮流上台,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精彩故事、精美文章或读书心得讲给或说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把看来的材料信息归纳整合,提取精华,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转化成知识和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具有博大的人代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代知识、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语代素质,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11

关键词: 审美角度 文言文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发挥文言文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营造审美氛围

应该说,文言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因为它还涉及诸如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受古代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写成的文章,想要充分赏析,又怎么能不考虑这些问题呢?只有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转换时空,让学生产生“代入”的情感,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如果只讲单纯地课文,割裂了文章与这些因素的联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又怎么能期望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呢?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大可选用一些金戈铁马的背景音乐,如《十面埋伏》等,在激昂的音乐中深沉地诉说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当一双双黑色的大眼睛凝神望着你,眸光跟随你的讲述,或悲伤或热烈时,再来学习课文,我想,孩子们是乐意的,至少他们的思维不会再“调皮”地“溜号”。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诸多写作背景,才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二、 打好审美基础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古代汉语已经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有了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去多诵读的话,学生甚至连正音、断句尚且无法一脚迈过,更遑论理解和赏析呢?可见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绝不能匆匆带过。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要开展多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必由之路。正如朱自清所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更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感,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三、 创设审美意境

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模拟情景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滕王阁序》中大量描摹景色的四六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想象画面?“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穷岛屿之萦回,列冈峦之体势……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借声、借色,将文字转换为多种感官效果,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审美条件,创设审美意境,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完成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

四、 抓住审美引导

审美从来都不是“喂”出来的。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固然是学生的阵营,而老师也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1.在分析中把握形象美

中国古代文学塑造了许多鲜活在目的形象,正是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骨肉。比如《殽之战》一文,就塑造了诸多形象,如蹇叔、穆公、原轸及弦高等形象。但这些形象绝不是单薄片面的,也不是区区一个“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蹇叔的老谋深算里是不是透着那么点老臣子的滑头呢?穆公的刚愎自用里总算还带着点君主的大度;原轸的刚直不阿、“不顾而唾”似乎告诉我们他还是个粗鲁的人,而弦高我们除了看到他的忠心爱国外,也要看到他的机敏大胆。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单纯的“真善美”或“假丑恶”了,有的是这样一些饱满的、毁誉半参的人,这才是真实。多么亲切,学生们看到这样一些有血有肉、鲜活的如同就在身边的人物形象,焉能不发出会心一笑呢?在这一笑之下,美感深深烙印在思想中,水到渠成。

2. 在情境中体味语言美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较,区别颇大。大部分学生认同古诗词、骈文、散文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认为这些题材的作品语言清丽隽永,体式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的确,这些作品用字精炼,绮丽多姿,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另有传记、小说等文,细品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还拿《殽之战》为例,在战国大乱的气氛下,在秦晋之间纠葛多年的情况下,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其实更有味道。蹇叔的“非所闻也……无乃不可乎?”(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这,恐怕不可以吧?)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见解很有自信,另一方面又担心触怒穆公而小心翼翼;在秦军出师之时,拉着孟明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拉的是孟明的袖子,话是说给穆公听,结果惹来了穆公的大怒,实在是忍不住,终于放下君主的身份,派人去骂了蹇叔一通:“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你要是活到七十岁就死,你坟上的树都有双手合抱这么粗了!)这样的气急败坏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捧腹之余,忍不住要说作者一句:亏你想得出。

3.在诵读中拓展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诵读又是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课前的反复诵读是为打好审美基础的话,那么课中及课后的审美则是为了获取审美的情感体验。对文章富有感情的诵读,对关键词语的重读或轻读都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

五、 鼓励审美交流

篇12

关键词:文言文 新课标 教学效率 导学案 兴趣 朗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优秀的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读这些文言文,无论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提高个人素养,都有重要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也做了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现状。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都以高考为目标。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型又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变化不大。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判断;翻译句子,近年也仅仅出现考查文言断句。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也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饱含文化底学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老师以串讲课文,逐段逐字翻译课文为主,课后学生则以背课文笔记为主。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排斥文言文,最终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在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负担。

一、导学案的应用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课文,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动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好记录,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显得至关重要。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结合作者的实际,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法:(1)故事导入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鸿门宴》。(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滕王阁序》。(3)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如《琵琶行》。(4)讨论导入法,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导入法如《六国论》《过秦论》 。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必这节课同学们也会兴致盎然。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联、音乐、幻灯片、电影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况,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也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还是要立足于朗读。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非常不重视,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所以课堂教学既不进行范读,也很少让学生读(除非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强调诵读,其好处就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学读写时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研究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的目的。

篇13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智慧课堂

当微时代融入我们的生活,每一位语文教师为自己的学科改革绞尽脑汁时,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与成功有关的名言: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可见,成功的教育改革是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我借助参加翻转课堂课题研究的机会,浅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翻转课堂来构建语文智慧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翻转课堂对构建语文智慧课堂的重要意义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却以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的关注。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制作微视频,学生在课外或家中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和我们一直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实,如果课内的知识在课外都能很好的掌握,那么课内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通过各种活动来巩固知识。在学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把文言文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传给学生,学生在家就可以学习,那么在课上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外交家的角色,代表处于危难中的国家前去敌方的内部瓦解敌人的力量,最后教师再总结烛之武的形象。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语文课堂翻转的切入点,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但语文是个例外。在国外,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几乎集中在理科,文科开展得很少,而语文是少之又少,这可能与文理科的知识结构特点有关。理科类学科的知识点明确,只需要把一道题、一个实验、一个概念讲清楚弄明白就可以了,而文科如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各科知识相互交叉,备一堂课往往牵扯较多学科知识,所以翻转起课堂来难度较大。语文是文科中翻转课堂难度最大的一科,因为语文知识虽然也有板块,但是十分宽泛,而且根据新课标规定,语文的课堂目标是立体的、三维的、多元化的,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语文课堂强调的应该是以活动为载体,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突出过程的一种体验,重在方法的掌握,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语文学科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要求是一个片段教学视频无法完成的,那么是不是说语文学科就真的无法翻转了呢?这么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课没法用实在太可惜。其实不是的,只要我们能具体分割好教学目标,语文也能和理科一样,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三权分立”的方法,把语文课分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是作文;二是现代文,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三是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阅读。只要教师脑中有宏观知识框架概念,把语文学科按照内容分割成几大块,那么语文的知识点也就明确了,也就可以进行翻转,从而使课堂高效和谐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掌握语文课堂翻转的措施,从而打造出真正的语文智慧课堂

1.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的微视频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内容:知识点的讲解(可包括文言文知识点和现代汉语语法)、精品朗读、背景介绍、名家解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朗读,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渲染气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中,从而读懂文本。在翻转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我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在讲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分析之前,我制作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关于实词分析的微视频,另一个是关于虚词分析的微视频,主要讲解了六大实词和六大虚词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让学生对组成句子成分的元素先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句子成分。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我大多利用课外时间把学生集中在电脑实验室看微课视频或周末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在家里看。这样,学生因为对词类有了了解,讲起句子成分来也就容易多了。

2.增设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几乎没有教学上的互动和交流,这往往使课堂气氛沉闷,使一些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利用翻转课堂,我们把课上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然后传到网络上或班级QQ群、微信群,让学生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回到课堂上,我们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与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在教学《雷雨》的时候,我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制作成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回到课堂上,我抓住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的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于是,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觉那一节课上得好像是一堂话剧课。我觉得这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又完成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整个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了体现。

3.运用任务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鸿门宴》时,就采用了任务教学的形式。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任务的安排。A组学生专门预习本课的重要文言字词;B组学生参照翻译书,组织文章的故事情节,以话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C组学生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由学生来上这一课,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的任务安排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预习效率,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课文的知识点,这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智慧课堂

通过构建翻转课堂,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一是学生的变化。通过任务教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预习任务更加明确了,各种各样的预习形式激发了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微课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放松而少干扰的环境下学习,注意力比较集中,容易吸收重要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职能的变化。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职能由教学的呈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陪练”。因为翻转课堂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怎么学和如何学,并最后演变成一种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中,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指导。三是课后作业形式的变化。传统课堂的作业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教师批改后评讲。在翻转课堂中,作业不再是统一的,学生可以有主次、有区别地完成作业,对一些不懂的习题可以深入探讨,对一些掌握比较好的知识点可以跳过不做。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从崭新的角度对整个教育模式进行翻转,让教师运用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改变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让整个课堂充满智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站在翻转课堂的新起点上,不断学习,利用好微课这一形式,让语文课堂因翻转而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高继红.长文短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4).

[2]石建军.语文课堂易走入的误区[J].学周刊,2011(04).

篇14

一、搞好课内阅读指导,为在课外阅读求发展打基础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一是要求读懂弄通;二是要求学会运用;三是要求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有序组织课外阅读,搭建学生广泛接受教育的平台

1.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文质兼美、趣味性强等原则,统一订购1至2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刊、报,统一购书,或一个时期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要采取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中,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内每个学生,指导学生自觉完成读写任务。

2.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3.要建立家校联系卡。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

4.要大力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三、实现课堂内外衔接,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质量

1.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师授课完全拘泥于书本,而书本上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明白。如果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时,以朗读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比如讲《过万重山漫想》,找来《曾经有过的落日》配合教学。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游记的一般手法,让学生领悟联想和想象在写作游记中的作用。在讲授文言文单元时,根据高一快慢班的情况,只在高一(1)班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引进的课外文言文多在《一课一练》的补充练习上。如在讲《鸿门宴》时引进有关《项羽本纪》的内容。

2.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常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把课内外衔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来布置,并检查验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容纳大量的阅读;二是课余阅读留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思考的余地也是锻炼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的极好方法。总之,要统一安排,层层深入,确保阅读活动的循序渐进。

3.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可以相互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统一性、稳定性、系统特点,在目前以至未来都不会失去它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组织形式也有固有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缺陷,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而课外阅读从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看,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首先,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有统一的大纲,以统一的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凭借,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所承载的一定信息。缺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面和信息毕竟是有限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优势是,以“统一性”为其心理依据,为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考虑更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缺陷: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很难全面顾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总之,知识的承传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克服其弊端呢?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的缺陷。

其次,课外阅读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开放的,多向的交流。是以“差异性”为其心理依据的,更利于因材施教。

再次,课外读物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开拓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同时课外阅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便于把工作学习和当前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无论从社会评价还是自我评价中,学生总会感受到语文教育教学是和他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当前生活的丰富和扩展,从而感到课堂教学主体性的尊严、力量和价值。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教学的缺陷,而且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而言,课外阅读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并列互补的,它们共同处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只有实现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育教学的功能,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