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学金融监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00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到今天为止其影响还未完全消失,不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从危机爆发之后的情况来看,都表示了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上有着各种为题,其监管模式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先行的监管理论进行反思。传统金融江源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时有用无限大的理性,能够准确的分析现有的所有信息,并选择最优的方式。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类在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性”,而且因为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问题,这种不理性的决策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中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另外,发展及其快速的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网络金融、民间借贷的盛行,许多社会民众也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里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出发,建立合适的监管体系。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金融创新的势头异常快速,尤其是在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之下,线上与线下的新金融产品非常多。金融和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情况也随着复杂,金融市场的规模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逐渐开始涉及一些全新的领域,将过往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领域联系到一起,共同创造利益,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得以高度的联系。但是,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金融的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我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当时拥有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监管,它不仅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改善,对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至此,四大银行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中脱离。90年代末,我国证券行业一时间风声大起,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的业务监管已经无法满足证券行业的需求,因此,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建立,为中国人民银行分担一部分监管权力。这次事件也代表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分业监管体制。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实施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又一次的分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权力,这也代表着我国基本确定了分业监管体系。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我国正式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新金融的发展概述
所谓新金融就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且具有新型交易形态的金融产业。随着进入实体经济时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深化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新金融所表现出对我国金融业有益的创新和强大的发展活力。新金融的发展不仅减少了交易的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因此,新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网络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对我我国民众来说,新金融的盛行,最受益的就是网络金融,民众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比如网上银行转账、一定金额内免去手续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线上理财产品等,这些都是网络金融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线上服务。现在,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民间金融的盛行。2014年,浙江温州颁布了《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间金融出台的法律法规。这也变相的说明了我国不再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合法化,这也间接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并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集团化、金融业务多元化等快速发展,许多信托企业、汽车金融企业、金融租赁企业、货币经济企业等费劲航金融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的现实挑战
(一)行为金融监管的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成立了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许多金融机构也主动的配合消费者的保护工作中去,但是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还处于起步状态,随着新金融的不断发展,行为金融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为现行的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理论体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许多国家都在凭借自身的国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改善,对于行为金融监管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缺少相应的经验可以参考。
“一行三会”各自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障机构,都拥有其相应的政策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整合,以及整合之后的如何维持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现行的率政策以及行为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点应该怎么样解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社会时间来研究。另外,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等这些都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来制约。
(二)金融消费者的认知不够
理性的金融消费者是以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只有当消费者可以进行真正的理性消费,且盲目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少时,才能真正的帮助市场进行良性的发展阶段。那些盲目的投资,只会导致资源浪费,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泡沫。但是因为我国金融也整体发展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民众也缺少一定的金融维权意识、投资意识以及风险意识,造成投资行为欠缺长久性。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比如北上广这些城市,其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要比偏远地区更加快速,城市人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进行消费时也就相对理性,相反,偏远地区民众的盲目投资行为就会比较常见。
五、对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理念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性研究,将强对行为金融监管的认知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行为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和认知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小,对其的认知和界定还需不断的提升,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的研究,提高对其的理解,只有在顶层设计上,认清行为金融监管的含义,才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督管理政策。监督当局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政策,使消费者的保障工作有法可依,确定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提高对金融机构履行相应保护行为的监管管理,切实的保障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行为监管的根本目标,不管是从国际方面金融监管以及各个国家的监管经验来看,提高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其理性消费观念,对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来说都占有重要的以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在不断的革新,金融产品的类型也朝着多样性快速发展,因此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一行三会”虽然不停的在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但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教育程度以及覆盖范围。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不单单涉及已经参与到金融业内的消费者,也需要涉及到那些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潜在消费者,提升这些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的起点,从大的范围内提高社会人民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另外也需要注意在地域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公平原则,不能因为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就忽视对其的教育。第二,金融消费者应该培养自身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增加自身的维权意识。现在,就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不了解、怕麻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进而导致金融机构违法成本减小,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以维持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平衡。第三,消费者保护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其他机构保持交流互动,凭借最新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不是形式主义,制作无用功。
[关键词] 金融学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这次爆发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世界金融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对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
我国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快,微观金融理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了,各种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微观金融管理问题。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批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在金融机构的一线从事金融工作,这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既要求他们精通经济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有关金融政策,又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原有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已不适应目前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了,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新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较强的对国家金融政策的解读能力,同时还具有对金融工具的估值、定价的能力等。
二、改革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专业实习薄弱、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教学等弊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对目前高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方式,建立共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两大基础课平台,以奠定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模块设立上,要精选专业核心课,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同时还要设立学科广、品位高的文化素质通识课体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环节。各学校应在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加强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校内学生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金融学专业做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有时笔记都不记。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的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大胆地引进案例式教学方式,金融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业务性也比较强,而且目前的金融部门拥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我们教学中参考和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习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强化模拟实验教学,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金融实际部门去实习锻炼,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做兼职的教师。
四、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保证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检查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环节的改革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证,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风和学风的好与坏,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各科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只要学生考前集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学专业应加大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对理论课可以采取理论分析,观点透析等方式进行;对专业课可以采取实际技能操作等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状况,本次调研针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以及大四毕业生发放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问卷,深入了解留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学科设置及其附加值的期望与建议。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选取对象为来华留学生数量较多、比例较高的某财经类院校金融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本科学历生。如表1所示,其中,大一至大三发放问卷98份,回收80份,回收率82%;大四毕业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大一至大三接受问卷调查的80名学生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国籍涉及16个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16人,占20%,印度尼西亚13人,占16.3%,韩国12人,占15%。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
此类调研主要考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是否适合留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综合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留学生培养方案,学习方式主要涉及上课学生群体。
1.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增减,通过调研发现,见图2,31%的受访学生对培养方案中金融类专业课程的安排感到满意,46%的学生认为培养方案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关于是否增加某一类课程,43.7%的受访学生首先希望多学习金融类课程,这恰好迎合了学生的来华学习需求:43.8%的学生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和汉字,来中国学习;63.7%的学生因为喜爱金融学学习金融,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图4、5所示。其次,31.3%的受访学生希望多学习英语类课程,这反映出财经类院校国际化程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越浓。
2.课堂学生主体,39%的受访学生希望能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他们对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这三门专业课有较高学习热情。而这三门课程的共同之处在于:任课教师是深受学生喜爱、有丰富留学生教学经验的老师;课堂学生主体是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各占一半。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学生在语言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中外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课,一方面对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外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平台一起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三)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调研
1.实习方面:留学生大多能够顺利获得实习学分,但由于很多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实习,管理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实习成果。通过调研发现,尽管相当多的留学生希望能够在中国企业、银行等机构工作或实习,但仍有33%的留学生在中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学分,约有11%的留学生直接寻求父母、亲戚朋友的帮助,获得实习机会。这样一来,近45%的留学生在自己国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公司完成实习学分,学校和培养学院很难对其实习成果和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留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指导留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机构,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参加调研的学生中,有27.8%的毕业生对此缺乏了解,16.7%的学生甚至从未听说。
2.关于金融学专业留学生的毕业去向,通过调研可以看到,73.4%的学生以工作为导向,其中33.6%的学生选择回国工作,38.8%的学生选择继续在中国工作,仅有12.1%的学生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学习深造,见图10所示。学生选择继续在中国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是:喜欢金融学专业。这正好与预科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主要动机一致,充分体现了金融学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管理与辅导的调研
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学院为留学生配备了老师专职负责留学生的教务和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尽管留学生管理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顺畅,学生仍有部分学习和生活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奖学金:能否申请到奖学金对于留学生是否在中国继续读书有很大影响。58%的学生认为,如果他们获得了硕士阶段的奖学金,将继续在中国读研。而事实上,目前仅有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可供即将毕业的留学生申请,学生很难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或其他奖励幅度更大的奖学金,如图12所示。此外,有40%的学生对奖学金的申请条件和资助规模知之甚少。每学期奖学金评审时,不少学生由于不知道可以申请哪类奖学金而自动放弃,错过了获得奖励的机会。
2.中外学生交流:尽管留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受访学生中86.2%愿意参加),但仍缺乏与中国学生交流和接触的机会。32.5%的学生认为,与中国学生认识和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非常希望与中国学生交朋友,了解中国习俗,感受中国文化。
二、完善金融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留学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留学生培养学院应当改进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基于两类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1.增加金融类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为金融学留学生的学习初衷是出于对本专业的喜爱。2.开放更多金融类全英文课程,鼓励成绩优异、英文流利的留学生选学,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选择权与决定权。3.适当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开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供留学生选择学习。4.学校和培养学院从宏观层面上调控教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多安排受留学生好评的老师授课,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5.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课程设置与学生工作实习的密切结合,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留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留学生专业课师资队伍留学生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留学生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调整课程难度,把握课程进度,改善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并且,给予留学生更多的耐心,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留学生任课教师之间也需要主动交流学习,分享授课经验,改进教学方式,为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此外,就部分学生愿意继续读研的现象做深入调查分析,探究原因,改善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为硕博留学生提供优秀的师资团队,促进留学生规模、层次、质量和管理的协调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金融服务“三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如何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值得关注。
一、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时代的必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是基础,有九亿人的农村人口。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概括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三农”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增强为“三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并逐步缩小城乡间的金融服务差异,是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实现三中全会提出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单一的中国农业银行体制发展到今天,已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多种金融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虽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的门类齐全,但是由于行业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县域其它金融组织发展缓慢所致,体现在某些地域仍然显得对支持“三农”经济的资金需求上、金融服务上等方面上的欠缺。比如乾安县是地处吉林省西部的农业县份,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该县幅原面积360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0余万人,所辖16个乡镇场(场:指的是良种场、农牧场等),296个自然屯,耕地12万公顷,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而辖内仅有工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六类银行性金融服务机构,且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9个乡镇场设有营业网点。要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推动加快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城撤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xx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xx年减少9811个。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在县域的网点也在减少。20xx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xx、20xx和20xx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截至20xx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就乾安县来说,几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乾安县支行在县域全部撤出,县工行、农行在乡镇所有基层网点全部收回,县辖16个乡(镇、场),有7个乡(镇、场)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大大高于全国的比例。
(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特别是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致使支持“三农”资金严重不足。就乾安县而言,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全部依赖于农村信用社,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也要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创造商业上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xx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农民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部分财政资金引导农村开展抵押担保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国际上,如荷兰等国家采取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美国通过以农产品保护收购价格作为计价基础,要求信贷部门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担保。但从我国农村情况看在此方面还有待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此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改革没有进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农户为主,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组织平台的信用建设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农村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由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样将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如何针对农民工群体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发挥金融支持农民工创业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发挥金融服务“三农”整体功能。
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支农中的主导作用。适当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在现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围绕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在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支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农发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资产业务,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发挥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作用。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指导,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股份化、科学化、现代化等经营的力度,支持与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稳定业务关系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明确农行为“三农”服务方向,增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力军,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创新金融业和服务方式:在负债业务方面,应研究开发农民医疗保险储蓄、养老储蓄、子女教育储蓄等新品种;在资产业务方面,应研究开发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种粮大户、集约经营组织者的贷款难问题;研究开发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劳务输出贷款等业务品种;在中间业务方面,积极开展各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在服务方式方面,不断创新电子化产品和电子化组织形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二)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和辐射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已经从维持温饱的小农经济向小康农业推进,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各地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在农村地区所需的金融服务不同于城市金融服务,但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无论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对那些无任何金融机构的乡镇,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和辐射不到位的问题。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主要以提供符合农户基本需求,以简单的存取、汇兑和贷款、保险等为主的基础性金融服务,起步阶段要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标准,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垄断容易造成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资金价格过高,过渡竞争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可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和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信贷市场,逐步形成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状况。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农村金融组织,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可适当优先考虑事实上已经存在多年、并有良好记录和当地群众口碑的各类小额贷款组织,如农村互助基金会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培育民营银行,以及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由此,多元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向农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从20__年3月31日开始,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铺开,全局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不断完善煤炭产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统筹煤矿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认清形势,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县煤炭产业的冲击,确保全县煤炭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下,__煤炭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精煤由1500—1600元跌至700—800元、原煤由350—550元跌至200—300元、焦炭由2500—2800元跌至1000—1200元。二是煤炭需求严重萎缩,库存急骤上升(库存约96万吨),__煤炭的主要用户大煤攀钢每天也只限量收购。三是价格低迷、煤炭滞销严重等导致煤炭企业难赢利甚至出现亏损,对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安全投入等的资金产生直接影响,这不仅对煤矿企业生存是致命的,对煤炭产业发展和煤矿安全也带来很大压力。四是煤矿安全隐患增多,监管难度增大。有些煤矿时停时开;有些煤矿盲目突击生、超能力生产;有些煤矿降产,同时监管力量也降低,会出现麻痹现象;地面隐患突出,特别是煤仓爆满,可能有垮塌和煤炭自燃;煤矿长时间停产,井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学习科学发展活动为动力,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煤炭工作的每个环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变“危”为“机”。为了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实现__煤炭行业平稳过渡,力争变不利为有利,把全县煤炭产业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局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是要求各煤炭企业转变观念,迅速调整思路,利用当前市场疲软、煤价走低阶段,加快巷道支护改造、工作面维护、机电维修、矿井改扩建相关手续办理等工作。二是对当前疲软的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来推动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三是通过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四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煤质为目标,推进洗煤厂改扩建进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洗选结构。五是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六是转变煤炭销售思路和工作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做细做好服务工作,优化用户结构,最大限度地拓宽销售渠道。七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的步伐。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煤炭产业带来的影响,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县煤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20__年1—4月,实现煤炭工业产值317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生产原煤168.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0.5%;生产精煤58.3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7.5%;生产混煤37.9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8.2%;生产焦炭2.0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收取煤炭(石灰)综合税费5943.5万元(其中完成煤炭价格调节基金2574.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6%;完成地税1808.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3%;),比上年同期减少22.5%;完成国税518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33%。今年以来煤矿安全生产工亡事故实现了零死亡,特别是从去年8月23日至今连续8个多月煤矿工亡事故实现了零死亡的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