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设工程与工程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主题词:工程技术 工程造价管理 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
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内容与研究深度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往往涉及到许多专业,例如土建工程方案中的用水、用电负荷;给水、供电方案等,需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并通过比选,确定推荐方案。过去造价管理人员在工程技术方案论证上比较薄弱,很少对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难以真正发挥作用。造价人员要多了解相关技术方案,与工程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实事求是地提供客观资料,从而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与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与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内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到10%-20%。
在设计阶段,业主、设计人员、造价控制人员要密切配合。首先,设计人员要执行设计标准规范,采用标准设计,制订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立造价控制系统,在设计的各阶段推行设计限额,对各阶段的方案进行比选,从而使最终确定的方案符合控制目标,满足业主的要求。如,某商住楼工程在方案设计时,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是砖混结构。方案二是内浇外砌结构。采用砖混结构,外墙为370mm厚粘土砖墙。内墙为240mm厚粘土砖墙;采用内浇外砌结构,外墙为240mm厚空心砖墙外挂保温层,内横墙为140mm厚、内纵墙为160mm厚C20混凝土。在设计时对这两种方案进行了使用面积、单位面积造价及折算成使用面积的总售价等的比较。结果是方案二要多收入3%左右,最后选择了方案二。
限额设计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限额的目标要合理,否则限额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某办公楼消防系统包含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涉及面广,每平方米有的业主提出60元限额,显然就不合理,因为现实的每平方米造价应为120元较为合理,这个限额目标值是将单位工程按分项工程进行分解后,根据分解后的目标值确定的。
三、招标投标阶段的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
随着建设工程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建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招投标工作己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迹。由原来以国家的指令性定额定价转变为在国家定额指导下,按企业个别成本确定报价,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工程造价的新的计价模式,这是工程造价中面临的新形势。新的计价模式使建设工程造价更加合理,真正地体现了在经济市场中的公平竞争,通过招标把技术力量雄厚、质量意识强、素质好并且有相当工程经验的施工单位选择进来,促进建筑工程质量优,造价合理。
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及新技术应用程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任何商品都有其质量标准,建筑产品也不例外。如果建设单位为了获得更高的质量或缩短工程建设工期,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施工方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承包商在报价时,应适当考虑此类风险因素。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中应明确建设工程技术要求、招标范围、是否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招标文件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定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招标工作及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对于顺利完成招标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十分重要。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内容要全面。
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也是属于事前控制。其主要是要防范合同方面的风险。在编制合同条款时,应注重有关风险权利责任的约定,将项目管理融入合同条款中,尽量将风险量化,责任明确,公正地维护双方的利益。对于施工合同中的合同价格类型,合同双方都希望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合同价格形式,一般来讲,规模小、工期短的项目采用固定价款合同的比较多,而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多采用可调合同价款,这样合同双方都能接受。 慎重确定合同类型。
四、施工阶段的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
(一)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和外部环境条件,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同时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等资源条件在进行详细的施工调查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切实做到工期、质量、安全、造价的有机统一。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施工,对资源进行动态优化,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强化施工质保体系,保证施工安全。随着施工阶段的深入,切实编好施工计划,并随时据实调整,控制投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严控签证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规范、不完整以及不符合强制性规范要求的经济签证,甚至有的施工单位利用业主对施工工序以及定额不甚了解而随意增加工程签证的内容。这些都需要造价控制人员通过熟悉规范、强制性标准及熟悉现场施工工艺进行有效的控制,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具体做法是:1、业主和设计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要经造价控制人员的核实确认之后,再进行施工变更签证:对于施工单位之间工序配合搭接不当或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等一般不予签证;对于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要分清责任,由责任方承担经济损失。2、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隐蔽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应会同业主、监理方及施工单位及时共同测量确定;对于工程验收纪录,造价控制人员应严格进行核实。经确认无误后予以签证;对于施工单位不符合规范规定、不合理的地方不予签证。
(三)规范材料管理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施工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企业自身发展、技术人员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等制度体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少企业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落后,这直接导致了水利工程质量低下。
2.施工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少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不够,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测不够严格,导致工程质量偏低。第一,没有按照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来进行设计建设,水利防洪建设低于标准,规定导致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发生了洪灾危害;第二,在建造坝基和坝体的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不严格,选择了不坚固的材料,在施工程序控制方面不够严谨,导致坝基和坝体常常出现渗漏和渗透破坏的现象,不利于水利工程正常的发挥作用。
3.工程老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农村的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严重。现有的不少水利工程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出现了渗漏现象,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病险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工程设计的标准低,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水资源浪费,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低。
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
1.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1)预应力锚固
与其他的施工技术相比较,预应力锚固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它应用广泛,具有显著地效益与特点,还有着传递拉应力的作用。预应力锚固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建筑物加固,也可以是在新建的建筑物中发挥其独有的功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的总称,它是一种在预应力的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锚固技术。根据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预应力锚固从方向、大小和深度入手,将加固、改善建筑物和基岩作为受力条件,对其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固在建筑物或基岩发生变性前,可以主动地施加预压应力,同时预应力锚固还可以传递拉应力,这是其他施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不同种类的预应力锚固,其结构也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锚束和锚孔,这两部分互相作用,锚孔为锚束设置钻孔,锚束作为主体,通过设置的钻孔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固主要分为五个基本施工步骤完成,第一,造孔,主要包括钻孔、测量控制、扩孔、灌浆、扫孔五道工序,造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不同的工程,锚固形式不同,不可盲目套用;第二,编束,这道工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例如在施工中,锚束要捆绑好,不能散乱,使用前需保护其表面,以防生锈;还有三个步骤分别是放束、锚固和张拉与防护。
(2)混凝土碾压
混凝土碾压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筑坝技术,其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广泛。所谓混凝土碾压是指大量运输填土和坝石,碾压混凝土混合物,通过大面积的碾压,来进行浇注的一种技术。混凝土碾压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在大体积、大面积施工上有着其他技术无法超越的优越性,此外它还可以不影响混凝土的混凝度,改善混凝土的层面。在材料构成上,被碾压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主要有砂石、水、胶凝剂以及空隙气泡等成分,但被碾压的混凝土具有混合物干硬、零塌落度、碾压面坚实等优点,在材料配合上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粉炭灰掺杂多、水泥含量少、含砂率高、粘稠度窄、骨料直径小。目前,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主要包括高粉煤灰掺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砂卵石水泥掺混凝土三大类,这三种混凝土的粘稠度相当好,通过碾压压实,便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首选材料。在实际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用混凝土碾压技术既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导流
导流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修建闸坝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程措施。在进行导流技术前,首先要策划出精密的方案,这是因为导流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工期、造价、质量和安全性。导流工程是指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全面部署控制河床的水流,它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性措施,导流工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以及其他部门的利益,关系到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好坏以及工程进度的快慢。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导流工程。此外,由于河流具有周期性的洪枯季节,所以水利工程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均衡性,因而在施工的安排中,一定要综合平衡施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施工强度。
2.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技术是根本,也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在艰巨的环境中完成重大的水利施工工程。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水里的效益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施工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技术,它更是构成整个水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将先进的施工技术用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水利工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如果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作硬件,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水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没有目的、没有指挥、没有纪律的工程,成为一盘散沙,而不会发展成大工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类谋福利。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管理合理规划整个施工工程的试试,那么水利工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水利工程有了质的提升。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可以忽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技术与管理同时运用好,让水利工程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分级技术管理制度,将责任具体分配到每个人,实行责任岗位制;建立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整理归纳、及时反馈制度,及时的掌握了解水利工程的施工情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建立文档查阅制度,促使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收集、整理、保管图表和文书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例如设计图纸、施工、安装调试、检修检验的记录等),确保施工相关资料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设备检修制度,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确保施工设备运行良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设备的损坏率,从而增收节支;建立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为技术人员提供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总之,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全面建立起技术管理制度,以法治企,促进施工企业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2.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遵守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科学合理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的关键。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对质量、安全、进度等重要因素的技术管理,这一环节决定了工程能否按期保质的完工;第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投入的生产要素、作业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其结果的技术管理;第三是在水利工程竣工后的技术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已完工工程验收、检测等的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工作是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完成阶段,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因此,水利工程企业及相关的单位要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使得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其智慧与作用。首先,管理者应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指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加以完善,修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管理制度,并在施工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补充,认真贯彻技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四、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促进水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有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已成为水利工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造价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工程造价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建筑工程都在追求效益最佳和造价利益。但是事与愿违,当前的现状是要么过度追求造价低廉,忽视了工程质量;要么不注重节能环保,造成了铺张浪费。因而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发挥建筑造价管理的积极作用,把握经济、合理的原则,优化造价方案,确保工程安全和经济节约。
1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内在关系
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展实施过程,分为好几个阶段,但无论是投资决策、设计阶段,还是施工、竣工决算时期,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始终是建设方紧抓的重点。很多企业都会进入误区,即重视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而忽略了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此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一个工程的设计费仅占整个工程的很小一部分,但却对决算起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设计阶段只是涉及到方案、图纸等问题,还没有去实施,因此,修改起来会比较容易。所以,做好工程设计阶段的工作,不但为后期施工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在初期就把好经济关,最终使造价达到满意的程度,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建设工程设计可以说是工程的灵魂,是把科学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2.1设计阶段造价控制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建设单位过分注重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忽视了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设计阶段通常是对技术水平、施工工艺、建设材料等进行造价控制,而建设单位过分注重产品的经济性,没有意识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对建筑项目资金投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2设计招标不全面
建设单位通常只注重建设方案设计招标,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不够重视,如果招标成功,方案招标单位就要解决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由于竞争压力变小,中标单位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
2.3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以勘察、设计与施工平行发包的方式完成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导致勘察、设计与施工联系不够紧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也因此问题重重。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健全的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条例,设计人员与经济技术人员之间沟通不到位,相关管理人员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益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4造价控制工作人员介入不强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人员包括管理和设计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意识不够、管理能力不强、造价人员无法参与设计等问题,设计阶段不够完善的技术设计通常在施工阶段才能看出,对于施工中突发的变更情况,设计阶段很难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作用。另外,概预算知识是建筑项目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由于设计人员重点关心设计美观及质量方面往往忽视造价控制,导致造价超限。
3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优化设计方案
首先是对设计单位的遴选。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招投标方式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其次,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完成以后,可以聘请资深设计专家对设计进行审核,也就是通过所谓的价值工程,将设计文件进行优化,使我们的项目设计使用功能更趋于合理、技术上更科学先进、造价上更经济实惠。另外,还可以通过限额设计的方法控制造价。也就是在开始设计之前,根据决策阶段提出的投资估算,对设计单位提出设计造价限额,使其在此投资范围内设计,当然设计还必须满足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个设计限额必须是合理科学的。
3.2加强主动控制
项目的初步设计基本上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结构形式、建设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了设计概算;扩大初步设计比初步设计更加深入,形成修正概算;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相应地要形成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是项目设计造价的最高限额,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坚决防止任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使用功能等做法,更不能随意提出设计变更增加投资额。设计人员应主动将设计概算控制在投资估算范围内,完成施工图设计后,施工图预算要控制在设计概算内。
3.3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放弃重技术轻经济的设计理念,设计人员要与造价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建立奖惩制度激励设计人员注重经济效果。长期以来,在我国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与经济相脱离的现象,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经济观念,设计保守,参照的设计规范落后,大部分概、预算人员又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只是根据定额死板地去套,以确定概、预算价格,因此我们的设计与造价是相脱节的。为了使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得以合理的控制,在设计中应使设计与概、预算形成有机整体,克服互相脱节的现象,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工程经济实惠,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各自严格控制自己所设计部分的工程造价,切实控制好最终的工程施工图预算价格,确保在设计过程中项目的投资费用受控。
3.4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设计造价取费标准是按照百分比计算的,即造价越高则设计单位的收益越高,这使得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多采用进口的设备和高价的施工材料,从根本上使工程造价越高越好,这极大增加了工程的成本支出,并且难以调动设计人员的积级性。因此,在单位批准资金范围内,运用科学原理,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采用新设备、新科技节省投资。如果设计超支,设计人员和单位都要承担经济责任,这样就能调动设计人员工作的积级性,并且节省资金,控制设计阶段的造价支出。
3.5加强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
建筑工程投资成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节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程设计。设计科学合理,工程投资效益便可以达到最优化。设计出现问题,工程质量和进度都难以有保障,工程成本也会增加,形成巨大浪费也在所难免。
(1)设计招标与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要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并要求设计者提供方案设计概算,要体现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有机结合,要彻底摒弃只重视技术指标,轻视经济指标的做法。对备选设计方案要进行多角度评估和筛选,由于不同的设计者对同一个技术指标设计要求差异性很大。特别是涉及安全系数问题,设计要求过高,必然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设计要求过低,达不到安全要求。如何把握,这是设计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2)设计奖惩与监理
在建筑工程设计时,要体现限额要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概算不能超过工程总造价顶限。要制定设计奖惩制度,对优秀设计要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可以激励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设计监督方面,主管部门要强化技术监理的作用,制定设计监理工作职责,为设计监理社会化、市场化创造条件。加强设计监理工作,对有效控制设计造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工程招投标与公示
对于公开招标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需要设置投标限价。所谓投标限价,是指建筑工程总造价顶限,凡是超过顶限的投标都是无效的。这样可以防止哄抬价格,导致中标价位过高,工程造价成本管理失控。投标限价要提前公示。
3.6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管理
(1)施工索赔与反索赔
建筑工程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地质情况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设计变更。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因为超出合同约定范围,责任不在施工方,由此造成的损失,施工方自然要向建设方提出索赔。建设方也可以依据合同规定,对施工方不能履行约定进行反索赔,如工期延误、施工存在缺陷等。在施工索赔和反索赔实际操作中,要对索赔内容进行评估,尽量趋于合理,这对有效控制造价有重要帮助。
(2)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
施工前,建筑方、设计方和施工方要对设计进行认真审核,施工方要严格遵守设计规划,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三方会审中解决,尽量减少在施工中出现设计变更,以免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一旦出现返工现象,势必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施工现场签证要体现客观性、准确性。现场监理和建筑单位技术人员要对现场签证进行质量把关,强调现场签证的及时性,对现场签证内容进行客观验证;隐蔽签证要以图纸形式呈现出来,还需要标明隐蔽部位。对于施工以外的现场签证,要求写清信息,包括地点、时间、事由和几何尺寸等原始数据。
结束语
工程造价是个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必须强化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的全程管理,合理确定目标和造价方法,从而实现资金的高效使用,杜绝人员、物资的浪费,避免“三超现象”,从而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倪治标.浅谈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J].中国建设信息,2010,(01).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地基;加固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相伴的建筑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中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是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结构的牢固以及建筑地基的加固是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土木工程的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但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财物安全,还和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关系,在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重大、深远.所以笔者在本文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和地基加固技术的应用进行简略的分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1土木建设工程中地基的硬度状况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施工地段的地基硬度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好坏.土质不好的软性地基无法满足建筑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超多层楼面的建设中,如果地基过于软弱,则其对房屋的支撑力非常弱小,容易出现下陷或塌方等一些意料之处的事故.当土层中的土质条件不好时,对地基的构成和加固会形成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软土最大的特性就是粘性非常大,那么压实软土时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加以超强的压力,地面极有可能下陷,对地面上的建筑就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包括人员的伤亡.带有砂性土质的软土,其粘性相对来说较弱些,通过物理作用或者借助化学作用改良土质的特性,可以促进地基的加固性.但是在采取振动压实的方法对土质进行改造时,不能采用“大动作”,否则就会降低土质的强度.软土地的厚度决定了其层次性.对于浅层次性的软土只需要进行表层的处理,把地基中表层的软土全部取出来,填入另一种性质的土质,有利于地基的加固.如果地基中的软土较厚,采用此简单的“换血”方法根本起不着丝毫作用,则要采取其它的方法才能加固地基,在后文会加以详细的阐述.总而言之,对于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要把握好软土地基的层次性,分别对待,设定不同的方案,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从而增强软土地基的稳定性,提高软土地基的使用效果.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土质较硬的土壤,也就是岩体.岩体通常分为易溶性岩体、膨胀性岩体、崩解性岩体以及盐渍性岩体.对岩体的处理不当,也会形成造成土木工程建设中土体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时,要对岩体的密度、毛体积密度、孔隙率、吸水的状况、抗冻性以及固体性进行分析,了解其性能之后,才能有序地安排土木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免延误土木工程的进程.
2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因为地基具有不同的强度和硬度,所以对其采取一些人工措施具有必要性,以此来改变地基的物理特性,适应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而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在改变地基物理性质的所有人工措施中,地基加固措施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措施.只有改变了地基的物理性质,使之越来越牢固,才能确保土木工程建设的基础,土木工程在建设时才可以“高枕无忧”,不会导致一些不可设想的后患;才能确保进展如期进行的同时还能保证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
3土木工程建设时地基加固技术的特点
在使用地基加固技术时,通常存在着下列特点:复杂性、关联性以及困难性.
3.1地基加固的复杂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地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地质以及土壤的差异性给地基的加固增加了复杂性.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以黑土为主、华北地区以黄土为主、华南地区多盐渍地和水洼地、西南地区以冻土为主,这些土质除了有自身的特性之后,还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地震、洪水、泥石流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外界因素给地基的加固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在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才能避免天气等复杂外界因素所造成的损失.
3.2地基加固的关联性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土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细小的操作步骤,否则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操作过程,最终导致土木工程不能按时、按量以及高质量地完成.土木工程的建设就像多米骨诺牌一样,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只要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出了些许小差错,则就会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人员都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务必做得完美,不能留下丝毫瑕疵,并且要考虑好如何为下一操作程序的施工人员作好各种铺垫,使每个关联点能够有序地结合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地基加固体系,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整个地基加固任务.
3.3地基加固的基础性
万层大楼平地起,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石,则万层大楼就像“随风飘浮”的云层一样,随时会“云崩瓦解”.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地基加固的基础性,地基加固是所有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它不像土木工程建设其它环节一样,出了点小错误,可以随时加以改正.可是地基加固工程一旦完工之后,不可能把上面已初具规模的建筑体重来.由此可见,地基加固的基础性决定了地基加固的基本功必须要做扎实,才能减少无用功,才能减少地基加固的复杂性,才能降低地基加固时的难度,从而保证地基的质量和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
4土木工程建设时地基加固的原因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牢固的地基可以使土木建筑物的质量更加上乘,经久耐用.在质量差的地基上建筑土木工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建筑体的墙面因为无法承受上面所施加的压力可能会出现开裂,甚至会出现墙体倾斜或者是建筑物倒塌的情况.土木工程建设时需要加固地基的原因主要有:
4.1地下地表构造的未可知性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难于掌握和控制的不是地面上的建筑体,而是地底下的根基工程.因为在地下地表构造中存在着很多不可预见的突况,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于及时发现,工程完成之后,验收的过程中也不容易检查出来,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安全隐患性才逐渐暴露在住户的面前,并将产生一系列的事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4.2建筑物材料的老化性
现代化的土木工程建设不像传统的建筑物,采用纯木建筑而成,而是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混合使用,多种材料的混合使用,会加剧建筑材料的老化,必然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土木工程建设之初,未雨绸缪,把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除了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之外,从另一角度来说,还可以增长这些建筑物的寿命.
4.3建筑物的本身存在着质量的问题
土木工程建设的不同施工单位在建筑时,由于技术力量、建筑材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完工之后极有可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土木工程的建设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就有必要在地基加固上下功夫,确保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
5土木工程建设中地基加固技术的使用
土木工程建设中,地基加固工作的内容牵涉面非常广泛,地质地貌的选择、施工环境的创造、地基加固技术的使用以及地基加固材料的使用等都必须根据地基加固的质量要求作出合理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地基加固的整个进程,保证地基加固建设工程能够符合地基的要求.目前所使用的地基加固技术主要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挤压法、化学固法以及加筋法等.
5.1换填法
这种方法在地基加固中使用的频率最多.当建筑地段的自然地质无法满足当前土木工程建设需要时,例如前文所说的粘性太强的地基,无法给它施加压力,使之更加坚实,适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只有对此采取换填法.换填法包括换土垫层法、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碎石桩法、石灰桩法以及EPS轻填法.例如使用换土垫层方法时,把所要置换的软土层全部挖出来,向内填充一些质地较硬的土石,与下卧层的土质形成双层地基,确保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
5.2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通常由加载预压法和超载预压法组成.加载预压法适用于软土、粉土等土质中.超载预压法适用于粘性土和粉土中.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上相同,给地基施加一定的压力,地基承受相应的压力下,密度越来越大,地基固结起来,其强度逐渐提高,为了加快地基固结的速度,满足地基上部建筑的要求,可以设置排水装置.加载预压法和超载预压法的区别在于:加载预压法和上部建筑的压力相当,而超载预压法远远超过上部建筑物的承载量.相比而言,超载预压法的效果更佳,能够有效地降低地基的次固结沉降.
5.3挤压法
该种方法通常也叫做振密挤密法,包括强夯法、振冲密实法、挤密碎石桩法以及土、灰桩法.适用于松散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以及地下水位以及的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强夯法是传统土木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方法,对一个重量超大的夯锤施加外力,在重力和外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对地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振动力,增强地基的固结性,其密实度增加了,可以承受上部建筑物更大的压力,有效地降低地基的次固结沉降.振冲密实法是指通过振冲器的强力振动,使灌入地基的饱和材料发生变化,材料中的各个成分重新排列结合,紧密度越来越高,物质成分之间的孔隙率得以降低,地基对上部建筑物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从而达到防止上部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5.4化学固法
此种方法包括深层搅拌法和灌浆法.深层搅拌法适用于有机物较高的泥炭土或淤泥土,灌浆法适用于类软弱土或岩体土地基.深层搅拌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把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进行搅拌之后,灌入到原地基结构当中去,与其组合成牢固的复合地基,增加地基对上部建筑物的承受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上部建筑的墙体开裂、倾斜、断裂等现象的产生.因为有些岩石地基的内部是空洞的,所以必须采用灌浆法填充,灌浆的方法有渗入灌浆法、高压灌浆法等,所用的材料不仅仅是水泥和石灰,通常还会使用其它配料.
5.5加筋法
加筋法由加筋土法、锚固法以及竖向加固体复合地基法组成.加筋土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竖向加固体复合地基法适用于深层的软弱地基,而锚固法主要是对上部建筑的边波进行加固.使用加筋土法时,必须在土体中加入能够起抗位作用的钢筋等材料,减少、抵抗或缓冲上部建筑物所施加的压力.使用锚固法时,必须使用土钉等减压材料,缓冲或减少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使用竖向加固体复合地基法时,一定要使用桩柱,在桩柱内添加各种混凝土材料,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压力,有效地降低地基的次固结沉降.
参考文献:
〔1〕张丽.土木工程设计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04):56-57.
〔2〕汪伟明.土木工程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6):25-27.
【摘要】近年来,我国路桥施工建设系统所取得的建设成果非常显著,不论是公路、桥梁还是房屋建筑等基本建设工程,其整体质量、功能、以及项目价值发挥都取得了不小成果。基于此,文章以公路施工建设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视角,对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成本控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公路施工系统是国家项目工程基本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家国民服务经济提升、国家交通事业长足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因此,为了确保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就要抓好公路项目的施工建设问题,确保项目基础施工、基层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能够抓好与做好,以此才能保证公路施工项目投产后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得以变现,即在保证工程价值体现的基础上,为公民提供了出行、交通方便。
1 公路施工建设技术管理研究
公路工程与多数建筑工程项目一样,都要遵循经济适用原则,能够立足实际地考虑施工作业的诸多需求,尤其是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保证,对公路建设而言异常重要。所以,为了保证技术、质量、组织管理能够浑然一体,必须要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才能使公路建设在技术、质量、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形成浑然一体与熔于一炉。因此,在技术负责角度,首要做的工作就是能够落实组织、指挥,建设处分级管理系统,以为工程各施工单位、技术管理部门等提供出具体的权责分工、职责范畴等。为此,在实践中就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1 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重在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要求图纸设计能够符合具体规程、技术要求等,能够在图纸上标注出明确的重要工序、交叉工序等,同时要保证图纸上的技术信息清晰、完整;包括审查图纸的尺寸、轴线、标高、坐标、管线布置等,确保图纸设计能够立足实际、资料完整性可靠、可操作性强,以此才能避免变更设计的可能。此外,还要充分结合现有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环境等做好勘测工作,目的是看图纸设计内容是否与实际一致、统一;施工建设阶段的施工原材也要和图纸具体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加以对比、参考,看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作业标准、项目质量控制需求等。如材料对比,可以着重分析材料质量、特性、使用型号、规格、数量、种类等,以此才能避免设计与实际出现脱节、不符的可能,为公路工程建设作业提供组织协调、质量建设等实施基础。
1.2 施工技术管理
公路项目自立项之初转入到后续的施工建设阶段开始,就已经明确了施工日志与施工技术记录制度。但要指出的是,制度的实行要以首要负责人为准,且要明确各参建单位、各个项目部门的具体职责,能够完全参与进来,按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实践工序作业行为进行正规记录。此外,施工日志与施工记录也是工程技术较低、竣工阶段的项目验收的关键依据。为此,这就要确保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得以保证。总之,技术标准体系是各项施工环节技术规范标准化的有利保障,同时也是组织施工与检验测评各种施工建筑原材料特性与使用质量等级的重要凭证与依据。而与此同时,对于各项单位也应当建设技术资料档案,施工技术档案是施工日志与施工记录最好的整合体,它在工程完工后进行验收时,所起作用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施工技术档案的科学构建是以完整的施工笔录、分设工程单位、试验数据、对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成果等的技术分析、归纳总结,为未来或以后的公路工程建设做好技术以及相关经验总结的有利凭证。
2 公路工程成本控制探索
2.1 立项及设计阶段
2.1.1 可研阶段。可研阶段即公路工程项目初期的立项阶段,该阶段要本着为大众服务的实际考虑角度出发,搞好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因此,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技术部门包括关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要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并做好关键工序、隐蔽工程、重要施工技术档案材料等的收集和整理,且要以行业规章制度规程、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条例等规范进行研究、决议,力求项目设计方案可行,满足后续建设阶段的质量体系标准,从而才能保障公路施工建设企业与人们的共同利益。
2.1.2 初期设计阶段。据有关资料调研证实,项目初级设计阶段对指导工程造价系统的帮助非常大,即这一阶段的影响程度占据了工程造价管控的75%―90%的影响比重。因此,公路工程建设务必要确保该阶段的设计方案质量,能够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做好初审、会审、终审等,确立可行方案,奠定工程施工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基础。
2.1.3 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该阶段设计人员要结合实地考察,并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环境,对施工结构进行充分优化与设计,力争资源合理充分运用,保证设计图纸,能够有效保障并解决工程工程成品与半成品的功能齐全与使用安全。
2.2 招标阶段成本控制
2.2.1 招标过程。招标过程中处了要满足经济适用原则,还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信誉等执行原则。招标前期,要审查或复合招标资历、资格是否具备,同样还要对招标现场等展开调研,避免招标过程中所出现的虚假、违规串标等行为发生,达到该环节的投资成本控制目标。
2.2.2 招标文件。文件在未制定、明确之前,公路工程造价审核工作人员、造价管理工程师、以及相关责任人员应对工程各类价值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筛选、评价等,从而才能为预测不确定因素、鉴别相关不稳定因素提供基础保证,而待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文件编制,对相关价款信息进行推敲、分析、评价等。
2.3 建设作业阶段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首要处理好的责任内容就是建设作业原料问题,即能够保证原料供销畅通,为作业工艺用到的材料提供使用、供应基础。为此,这就需要预判好现行材料市场上的价格信息,掌握第一首价值资料,以此才能为工程概算、核算等事宜提供衡量依据。其次,对于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变更设计、工艺改造等事宜必须落实各参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批工作;再者,工程作业建设阶段要监督好各部门的报账、付账等,看是否有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存在;最后,对于关键工序、重要隐蔽工程等所产生的费用,造价管理人员要知根知底,能够以施工日志、相关技术资料等作为后续结算依据,以防范后续各自扯皮的现象发生,以免对公路建设造价造成影响。
2.4 竣工结算成本控制
该阶段控制重点必须做到例行约定合同的一切责任要求,尤其要对工程施工全额费用产生进行严格审核、控制;看变更设计是否存在、施工签证是否做到、是否例行合同要约等。此外,在该阶段还要重点控制好工程量是否漏项、明确新增项目单价的承包人责任、检查好工程量增减变化等。其中,对于综合单价问题,如果其综合单价内容属于合同范畴,应执行原有综合单价;在合同之外范畴,应由承包人提出,经第三方确认、审核无误后,作为结算凭证。
结语:
公路工程作为国家基本建设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质量建设所具备的导向作用与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做好技术施工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是必要的,以仅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顺利投产,做到既能保质保量,又能创收投产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中. 如何做好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J]. 科学之友(B版), 2006,(04)
[2] 程明华, 严刚, 李春阳. 基于实践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思路探讨[J]. 科技资讯, 2010,(15)
关键词: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岩土是工程建筑的基础,它的使用离不开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就现在的社会发展而言,地基岩土试验检测主要包括室内试验检测和现场试验检测。室内试验检测主要是按照所要检测的项目要求,将样品进行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状,还有一个手段就是模拟。通过这些手段来对样品进行物理上的检测,通常能够使检测冉的结果较为全面,但是其缺点孰是没有现场检测直观。现场检测义被称为原位测试,其采取的检测手段主要有荷载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这些试验方法是在现场直接检测天然状态的岩土,有助于确定其力学性质和参数。原位测试最基本的检测方法就是荷载试验,荷载试验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地基的受力状态进行模拟,从而使得测试出的结果比较直观。但是与室内检测相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而且通常在检测时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地层,而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测。从以上两种检测方法可以看出,要想取得可靠的数据,首先就要选好试验场地,在操作巾收取相关的样品。对于地基岩土检测而言,取样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样品采取
1、重视样品的质量及代表性
地基是建设工程的基础。进行地基岩土试验检测,其目的在于为建设工程设计提供不可或缺的参数,是建设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地基岩土的试验检测是建设工程的第1环节,直接决定了建设工程的设计与规模。在地基岩土层的试验检测中需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的前提是岩土样品,其质量及代表性直接影响着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错误的试验结果会影响建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给建设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与损失,这样的个例层出不穷。如安徽某大桥,该桥基持力层为土层,因试验检测样品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在桥台建设刚竣工就开始发现严重倾斜,并最终报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选择有代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岩土样品是准确进行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岩土样品的代表性至为关键。
2、样品取样方法及操作规程
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样品是由现场采取的,可分为原状土样采取和岩石样品采取,其中原状土样采取方法有:钻孔、孔内用取土器以打入法切取土样品;钻孔、孔内用取土器以压入法切取土样品;基坑内直接切取原状土样样品;钻孔,孔内泥浆护壁,以回转钻进法切取样品。岩石样品的采取方法有:钻孔、在孔内钻出的岩芯或钻芯中采取岩石样品;基坑内直接采取基岩层岩石样品。
为确保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采集的土壤和岩石样品具有代表性,应遵循以下规则:一是样品的采集应在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与督促下完成,并一一标准取样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二是为确保所取样品能真实的反应岩土层实际的物理力学特征,应有所控制采取有代表性的岩土样品的数量,结合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同一水平建设场地,平面应布置采取3~5组样品,且应均布采样;同理,在同一地层垂直厚度上也应布置采取3~5组样品,且应均布采样。三是在边坡工程及滑坡工程采取岩土试验检测样品中应特别加以小心和注意,并且在样品标签上注明取土位置(上、下),并说明其重要性。这是因为该土体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坡体堆积为松散堤的结构,在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综合作用下,加之自重影响,边坡土体或软弱结构面易产生蠕动变化,造成了土体结构的变化,很容易造成取土样品不具代表性。
3、岩土样品质量信息化标准
为保证所取的岩土样品处于天然状态,提高所取岩土样品的代表性,在岩土样品的采取过程中的样品采取工艺方法、试验检测项目所需样品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的标准构成了岩土样品的质量信息化标准,成为岩土样品取样的参考和依据。现分别讨论岩土样品中土壤样品和岩石样品的质量信息化标准。
(1)土壤样品质量信息化标准
土壤样品质量信息化标准最为重要的是取土样品的种类,其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的性质,基本原则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天然地层及天然边坡应采取原状土;地基基础回填、路堤填料、桥头填料等填料工程应采取扰动土;如果建设工程即以土方调配为填料,又需要稳定的天然边坡,应采取满足试验检测项目数量的扰动土和原状土;若只需确定土的种类,则无论何种工程,只需采取扰动土。
土壤样品在取样的过程中应保证所取的土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取土位点可以在天然地面、平洞、导坑、试坑、竖井以及钻孔中。在采取原状土样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土壤的扰动,尽可能保持土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用钻机取样时,钻孔直径应>120mm,为减少土受扰动影响,应使用专门薄壁取土器。
取土数量应满足所要求进行的试验检测项目方法的需求。
(2)岩石样品质量信息化标准
采取的岩样首先应具有本岩层的代表性,这也是样品采取的关键点。样品取样位点可在基岩露头、坑探、槽探、竖井、岩洞、基坑中以及钻孔中,同时可用在现场采取的基岩块体样品或钻孔内采取的岩芯样品制备样品试件,在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不允许出现人为裂隙。
对于样品尺寸小于标准尺寸或非均质的粗粒结构岩样者,允许采用非标准规格的试样,但高径比必须保持2:1的比值(地基);用作砌体的石料,其高径比为1:1。在外业钻孔中取岩样,起钻孔中取出的岩石钻芯要及时取试样。
二、样品封存
土壤样品:采取好的样品,不论是原状土还是扰动土,都应立即密封取土筒并附上标签;取土筒所有的缝隙均应以胶布封严并涂上融蜡;若原状土取样时不满取土筒应以扰动土充填土与筒壁之间的缝隙,扰动土应选择近似天然湿度的扰动土;土壤样品应认真填写送样单,应填明取土图纸资料的符号以及标签说明;取好的土壤样品应及时送往实验室。
岩石样品:为保持岩石样品原有的天然湿度状态,取好的岩石试件应立即包装封闭处理,其中硅质硬岩样可不作处理,泥质岩样品可用纱布包裹后全部以融蜡浇注;岩石样品标注岩石的上下记号;无论是硅质硬岩样其岩样品还是泥质岩样品均应附上标签;取好的岩石样品试件应与送样单一起及时运往实验室。
三、样品运输
现场取好的岩土样品在运往实验室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样品运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岩土样品运输中,运输前一定要装入一个箱子内,箱子便于搬运并能防止震动;并且应用软材料衬垫箱内的样品与样品之间的空隙,软垫层材料可选用稻草、谷壳、麦草、锯木粉、软纸条等。此外,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要小心轻放,车速要平稳,为确保岩土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其震动影响,将震动损度应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样品试验检测
随着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的进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程和制度,样品的试验检测一定要按照规程完成,以提高试验检测的可靠度和可信度。目前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有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及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标准如DBJ11-50122009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等。
结束语
关于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研究还较为初步,相信经过专家的讨论之后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与建设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关联甚大,国家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相关企业也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共同推动地基基础岩石试验检测技术的提高,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志德,杜逢彬,侯亚彬,邱贤德.建设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技术途径[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S2)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统计工作
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是业主和施工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进度管理工作中,工程进度统计为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发挥着预警作用,是管理者决策成败的关键。如何搞好公路工程建设期的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统计信息系统,是公路工程建设期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公路工程项目多,路线长,工程量繁杂等特点,严格按照统计数据全面性、规范性和及时性三大原则做好统计工作。
1.搞好统计基础工作,制定相关统计表格,确定统计指标
针对标段多,人员素质差异大,对各单位上报的统计报表汇总难度大的特点,首先制定统一的报表格式,以有效解决汇总难的问题:
1.1建立工程信息表
公路工程各个标段工程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工队伍进场后,对照施工图纸细化清单中各支付细目的工程量。
①小型构造物统计表,分圆管涵、倒虹吸按延米计统计单位为m/道;②盖板涵、通道按延米计统计单位为m/处;③桥梁分大桥和中小桥按基础、下构、上构进行统计,基础又分桩基础、扩大基础,下构分桥墩、桥台,上构分梁板预制、现浇等;④路基工程、小型构造物、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及隧道工程进行分类填写,路基工程分清表,填方路段,挖方路段及特殊路基处理;特殊路基处理又分软土地基和膨胀土路段,软土地基又分粉喷桩、碎石桩、旋喷桩、砂砾垫层及塑料排水板等,将各单位不同的统计指标统一化,汇总取得完整的工程统计信息。
1.2形象进度统计表
对工程信息表中路基工程、小型构造物、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及隧道工程,按统一的指标从合同工程量、开工情况、计划工程量、本月完成工程量、累计完成工作量及占合同工程量的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直观反映整个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形象,为及时调整施工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
1.3产值统计表
统计的最终的目的是从价格上反映工程施工的完成情况。对应工程量清单,合同金额是“量与价”的有机结合,为进度完成情况提供最具可比性的考核指标。产值统计按支付细目以合同单价、数量和金额,本月完成数量和金额,累计完成数量和金额等内容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当月完成情况,累计完成情况,占合同的比率等。按各标段累计完成产值占合同金额的比率进行进度考核。
2.建立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通道,确保统计工作的及时性
公路工程战线长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施工单位统计人员要将统计报表报送监理工程师、工作站审核完毕后,再报送业主部门审核汇总。统计时间相当有限,如果有错误,再往返报送,就根本无法保证统计报表报送的及时性。为了保证报表准确无误、及时报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建立QQ统计群,将所有标段、监理及工作站的统计人员纳入专门的统计群进行管理,在网上进行统计报表的审核,统计群上通知一经,所有成员都可以看见,把报表参数放在群共享中,成员自行下载就可以得到统计报表的反馈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统计报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3.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在公路工程实际工作中,由于进度统计报表并不作为工程计量支付的凭证,各施工单位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统计报表只是一项应付业主的工作,安排的统计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员,或是素质较差的人员,这样的统计人员往往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差。甚至出现用不正确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造成统计数据出错、统计数据失误等的现象,不能有效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在网络上围绕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在群上解答各单位提出的问题,让统计人员从中学到了不少统计知识,在做好统计工作的同时,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4.建立健全统计台帐
在做好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
(1)公路工程工期长,工程量多,统计工作量大,现在基本上都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建立统计台帐可以对统计结果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和修改错误数据。
(2)统计台帐既可反映某一时点的生产情况,又可反映一定时期的生产动态,还可预测未来的趋势。
(3)通过台帐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提取或组合各项统计指标,为统计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4)统计工作在完成对处报送的同时,还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满足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在经营决策中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提高统计工作者的地位。
总之,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基石;其质量的好坏与公路工程管理息息相关,统计工作在公路工程建设初期无所不在,工程进度统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的特点,对公路工程统计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参考文献】
[1]郝红,王阳,贾雅静,孙富海.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统计基础工作.辽宁交通科技.2005,(05).
[2]潘丽玲.公路工程建设期的统计工作.现代商贸工业.2007,(02).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设计,以下简单介绍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邀请建筑行业专家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行动领域,按照教学法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到工作结果进行相应学习情景的开发,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材料,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条件、课程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案例、虚拟项目等手段构建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相关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建筑施工技术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定的施工问题,组织建筑施工、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及熟悉施工准备工作;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主体工程施工工艺、临时设施、质量验收、安全文明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机械设备、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熟悉建筑节能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
2.2 能力目标
能独立识读施工图纸并进行技术交底;能进行施工测量放线;能对原材进行质量检查及制作试件;能独立编制分部分项施工方案; 能依据图纸、施工规范与标准、方案等指导施工;能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自检与验收。
2.3 素质目标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3 课程设计实施
4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技术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课程评价重点核查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对课程提高优化提供建议。
5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对培养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项芹,成志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20):116-117.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99-01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系统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生产出合格工程产品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要想获得优质的工程质量,必须选择正确的施工手段和措施,从而保证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作。
1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要素
1.1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
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工期的保障、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都是由参加施工人员体现出来的,要想提高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参加施工人员不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水利工程对施工技术的精确度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和水土保持工作。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变化性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也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具有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能力。因此,在开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都应该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施工能力,为建设水利工程储备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对其技术水平也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主要施工人员更需要严格的考核和审查。
1.2 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所组织的公益性事业,所以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还是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负责的,难免会造成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所以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有必要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利益关系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投资方与施工方责任不明确的现象,这一现象容易导致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在责任界限模糊的地方都以不作为的态度面对。为了避免此种事件的发生,要求投资方与施工方签订合同时便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对合同严格审查以免出现漏洞。同时施工单位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能够科学、健全、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中对施工导流、主体工程施工、施工交通运输、施工工厂设置、施工总布置等方面的要求。此外,监理方监理人员的工作也应该做到位,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公正公平的、客观的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测,避免对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埋下隐患。
2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2.1 土方工程技术注意要点
在水利工程中,土方工程项目是最多的项目,因此土方工程技术要点也最值得注意。土方工程技术要点主要体现在开挖土方、坑基的施工、土方的回填以及这三个方面。土方开挖是将土和岩石进行松动、破碎、挖掘并运出的工程。岩石开挖级别应以现场实际条件作为依据,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对相邻建筑物侧边进行土方开挖时需要特别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损坏旧建筑物的地基土壤,并且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挖填,避免出现地基受冻的情况。在土方开挖工作完成之后,施工技术人员要做好对基坑底部的保温工作和基坑槽内部的排水工作,防范沟槽出现积水现象,避免出现基坑塌方的危险。在土方回填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道路的畅通无阻,对来往车辆进行防滑处理。基坑底部的保温工作做好后,要做好防水工作以预防底部出水出现塌方,也要做到将基坑底部的垃圾也清除干净,以保证施工质量,然后才能开始进行回填,要严格执行每一步程序。在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中,要对施工建设开展的季节进行选择,优先考虑春、夏、秋季,尽量避免冬季进行。如果不得不在冬季进行,应该对气温变化,低温冻害等情况发生时带来的地质条件变化、施工难度增大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的考虑,制定出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施工计划。
2.2 防渗施工技术注意要点
水利工程是否防渗是检验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防渗透施工技术要点包括灌浆施工和防渗墙施工。在正式施工以前,要对水文、地质等条件认真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兼顾施工技术、完成效果、工期时间和经济效益的施工方案。基础灌浆有其固定顺序,一般按照先固结、后帷幕的顺序进行,帷幕灌浆宜按照分序并逐渐加密的方式施工。帷幕灌浆施工场地面积的选择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制浆系统和灌浆设备之外,还需要准备补强灌浆的空间,以备不时之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工程帷幕灌浆宜在廊道上进行。高压灌浆技术也是灌浆技术中的一种,采用高压灌浆技术可以使填筑物更加紧实。高压灌浆通常是采用小口径钻孔技术,这种钻孔技术不仅可达到大孔径钻孔相同的效果,而且具有浆液均匀、不易生成沉淀、流速快等优点,不仅可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还可以使灌浆的浆液流入更加精确,可避免出现灌浆施工事故。除此之外,高压浆可以将水泥以条形的状态灌入到土壤中,并以网状结构在土壤中呈现,能够使灌浆的土壤抗劈能力增强,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在防渗墙施工技术中,防渗墙施工平台的高程应高于施工时段设计最高水位两米以上。射水成墙技术是防渗墙施工技术中通用的成墙技术,槽孔的准确性是射水成墙技术施工中要引起重视的,接着对墙壁里的泥浆进行保护施工。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在对解决我国常规能源人均占有量不足、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生产生活用水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呈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条件恰好满足筑坝所需的地势条件,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也日趋成熟,开发水利这一趋势必定将会持续下去。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深入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朝着科学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坚持水利工程施工要点也是发展水利施工技术的重要途径,逐渐完善水利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刘晓峰,王泽福.浅谈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4:102-103.
[2]金泽,张晨阳.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3]许百立,朱伯芳,陈明致中国水利水电技术发展与成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4]张崇明.水利工程中防渗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79-02
在大连交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源自大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生的就业数据表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为各中铁局,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相关研究工作。例如,2010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84.6%,2011届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79%。由此可见,开展《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服务于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混凝土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大连市混凝土行业共完成混凝土销售量1600万立方米(包括建筑、交通、市政、港口用量),实际产值48亿多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同年,大连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全面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检测人才的大量短缺,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从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课程建设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凝土材料涉及面广,行业范围宽,通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建设,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熟悉业务,成为混凝土质检、研发或监理部门的工作技术骨干。在授课时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使学生全面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先进理念与标准。同时,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更新。作为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为“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因此,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主要介绍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混凝土的浇注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及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混凝土的检测与测试等内容。其中,在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上加大理论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因此应当深入介绍公式的理论推导及例题计算演示。其他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大的,进行略讲或删减。在混凝土施工工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材料,当混凝土发生劣化时,钢筋锈蚀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2.课件制作。《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施工工具、混凝土制品与施工现场的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及添加图片等方式尽可能把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并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相关工作。
3.网络教学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博客中发表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行业知识介绍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程,可大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而加深记忆。采取启发式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②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混凝土配合比章节涉及大量的计算,通过计算方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抗压强度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来黑板前做题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各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③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规范施工的重视。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部分内容时,通过对某楼发生的严重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分析,针对事故产生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通过案例的陈述,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深刻理解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的重要意义,将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④鼓励学生自学。对于教材中单纯描述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最新的动态。通过自学,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等综合考核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已形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混凝土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射线检测 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
一、设计思路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
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主线地位,尽早让学生进行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的设置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从而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3.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
以能力体系为基础取代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围绕掌握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突出无损检测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工艺和方法,注重在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4.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实施为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进行边讲边练,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
5.教学内容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最基本条件,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依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恰当地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训导和孕育学生创新成果的教学平台。
二、课程设计
关键词:港口工程;沉箱预制;吊装施工
1工程概况
某港口工程码头长度221.1m,设60m级和100m级巡逻船舶各1个,作业区宽度20m。码头施工采用的是尺寸为10m(长)×6.8m(宽)×7.2m(高)的沉箱,单座沉箱重量约305.4t,总量为22个,在施工现场统一呈“一”字型布置,预制和吊装是沉箱施工的两大关键环节。
2沉箱预制施工技术
2.1模板施工技术
2.1.1模板设计模板组成包含两部分,即外模和内芯模。1)外模。结构组成包含钢模板、螺栓板、竖向桁架等。不同结构形式的沉箱所对应的模板组成方法各异,方形沉箱含4片整体模板,圆形沉箱则普遍以2片居多。外模应具有稳定性,因此,可利用M24对拉螺栓将其稳定在上口处,并在下口设置M24高强螺杆和圆台螺母;模板安装期间将形成竖向拼缝,该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阴阳榫工艺,确保相邻模板可稳定连接。关于模板拼装图如图1所示。2)内芯模。结构组成以钢模板和竖向桁架为主,其中每套模板分别对应有12片芯模,各芯模则分别由4片芯模板稳定连接而成。上、下口分别设置的是M24对拉螺栓、活动底盘顶丝。
2.1.2模板安装全面清理预制沉箱平台上的杂物,恢复至洁净状态后,以设计图纸为准,在前壁、侧壁等处测量放线;在沉箱底胎处均匀刷涂模板油,若放线结果无误,则在该处紧密铺设2层底胎纸。经前述操作后进入钢筋绑扎环节,随后安装模板。考虑到后续脱模应具有顺畅性的要求,在使用模板前需清理杂物、均匀刷涂模板油,再操作行走式起重机,利用该装置按照先芯模、后外模的顺序将模板逐一安装到位[1]。
2.1.3模板拆除以试验室压块强度为主要参考选择合适的拆模时间,根据工程经验,通常可在试件浇筑后的8h拆模,为保证稳定性,首先应松卸螺栓,展开密切的观察,若无异常现象则在浇筑后的12h开始拆模(必须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可满足要求)。拆模作业具有扰动性影响,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防护,以免棱角、孔洞等薄弱部位受损[2]。在拆除紧固螺栓时,保证每片外模板分别留下2根安全螺栓,该部分安排在后期拆除(塔吊钢丝绳带紧后)。
2.2钢筋施工技术
2.2.1钢筋制作以施工要求为准选择质量达标的钢筋原材料,进场时加强检验,满足要求后由专业人员按照设计图纸加工,作为钢筋绑扎作业的基础材料。
2.2.2钢筋绑扎1)底板钢筋绑扎。在预制平台上测放沉箱外轮廓线和底板控制线,以此为作业基准,将底板下层钢筋绑扎到位,期间还需密切关注钢筋骨架的稳定性,若存在失稳现象或是有朝失稳发展的趋势,则采取固定措施,若无误则组织上层钢筋的绑扎作业[3]。2)墙体钢筋绑扎。作业平台选择的是前期已经制作而得的钢筋绑扎架,工作人员于该处绑扎外墙钢筋,此后焊接钢筋网顶口的竖筋和横筋,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再启动塔吊,利用该装置将整体结构吊装到位。为达到防护的效果,设置钢筋混凝土垫块,并加强对厚度的控制,使其可满足要求。
2.3混凝土施工技术
2.3.1混凝土浇筑工艺1)沉箱混凝土浇筑。通常采取的是底板、趾、隔墙、外墙的顺序,按流程依次将各项浇筑工作落实到位。在模板趾斜片偏上处开设振捣孔;对于底板与墙体所形成的交接区域,应按照先外墙、后内墙的顺序有序浇筑,工作量较大时则采取分层的方法,单层厚度在50cm以内,并做到随拌随用,以免因中途间隔时间过长而出现混凝土初凝的情况。2)振捣。以高频插入式振捣棒较为合适,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墙体处按顺序布点,底板处呈梅花布点,严格控制振捣棒的插入姿态,应呈垂直的关系,待混凝土面无下沉、无冒泡且有泛浆现象后,可以结束该处的振捣作业。分层施工中,振捣器插入下层的深度约5cm,连同下层共同振捣,确保层间结合具有稳定性。3)冲毛处理。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对接茬处采取冲毛处理措施,在冲毛前需浇筑1层水泥砂浆,适度湿润接茬面,在此条件下利用高压水冲刷接茬面,以达到冲毛的效果。以现场施工环境温度为准合理控制冲毛时间,既要保证冲毛效果,又不可损伤接茬面。
2.3.2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施工采取的是泵送的方法,首先由搅拌机按照配比生产混合料,随后由混凝土罐车运输至现场,最后用泵车泵送入模。混凝土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因此需加强质量控制。一方面,保证混凝土配比的合理性,具体如表1所示;另一方面,加强原材料质量检查,例如碎石应具有坚硬、级配良好的特点,压缩指标需在10%以内,骨料则以一级级配为宜,应满足含水量少、级配良好的要求。
2.3.3混凝土养护拆模后进入养护环节,采取的是高压泵喷水保湿养护的方法,并在后续以实际情况(气温、混凝土成型质量)为准,间歇性洒水养护,时间以15~20d为宜,全面保证沉箱的质量。
3沉箱吊装施工
3.1起重船就位
1艘1600t的起重船、2艘拖轮,先用起锚艇抛4口锚,于该处设置浮鼓及警戒标志,其中船前后分别拉3根缆绳,并保证起重船可精准就位,以防吊装偏差。
3.2沉箱起吊
根据沉箱吊装施工要求,先利用起重船将预先制作成型的平台吊装至沉箱顶部,配套软梯,施工人员经由该处爬升至沉箱作业平台处,以便正式施工。主钩下放主钢丝绳,操作手将钢丝绳从沉箱顶分开,待该部分绳子快要接触销子时,暂停起钩。在此基础上,由操作手将销子推出吊装孔约10m,插入外部插销,用导向绳稳定拉住销子,调整外部钢丝绳的姿态,使其能够与沉箱壁呈紧密贴合的关系,若无误则插入内部插销。安排1名施工人员详细检查销子,签字确认,在前述的各项工作均落实到位后,人员从平台撤离。此后移动起重船,垂直起吊沉箱,在确保沉箱可维持垂直状态后,分多次缓慢加大起钩力,按照此方法逐步将沉箱吊起。
3.3沉箱安装
沉箱被起重船吊起后正式进入沉箱安装环节,期间起重船缓慢地靠近基床待安装的沉箱处(为保证沉箱安装后的稳定性,需提前整平场地),沉箱吊放至安装位置西南侧2m处停绞缆,松钩,下放沉箱,直至其底面与基床相距约1.0m为止,再移船,使沉箱能够靠近指定的位置,松开吊绳,使沉箱再次下落,直至与基床顶面相距约0.2m为止,经测量后做出合适的调整,指挥起重船就位、安装。对于沉箱之间所产生的缝隙,可以向其中填入合适厚度的枕木,且沉箱的标高、缝宽等均要满足要求。
3.4吊装工具拆除
沉箱安装到位后,顶标高为+1.7m、吊装孔标高为+0.2m,根据该高度关系可知,人工拔销子发生在海平面以下,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对此,在作业平台上搭建稳定的导向架,使其与吊装孔平齐,于上部紧密铺设钢板,配套导向滑轮,将销子置于导向架上,此外还需在销子的后方设置1根钢丝绳,使其能够稳定连接至吊装架。经过该安装作业后,使主钢丝绳维持松弛的状态,通过滑轮和钢丝绳的配合,拔出插销。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手册;活动理论;学习支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35-05
一、引言
为适应未来教师职业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以初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为目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中还未能尽如人意: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说,教师或学生均存在对这门课定位不明确的现象,片面地将其视为计算机应用课、课件制作课,导致了重技术轻理论的后果;从现有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数量虽多,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看,现有教材不能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现存问题去重构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是带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它既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应用,还包括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资源就需要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设计类知识于一体。它是以《学习手册》为主线,以“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配套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技术案例”中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提供相应学科的案例资源,以避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学习手册》的课程目标制定、内容筛选、内容组织与呈现以及实施测量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期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骤[1]。确立一个良好的课程目标,并让学习者了解,这对于师范生准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一样,来源于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和当代社会需求[2]。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该课程的学科背景是教育技术学,这既包括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需求,也包括对各种教学媒体合理选择与运用的技能需求;从学习者的需要来分析,他们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自身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作为教师则需要有能力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当代社会需求来说,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要求师范生要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师范生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全面解读《能力标准》中的全部45条要求,我们提取出“教育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研究能力”这8个关键词,我们将这些关键词和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需求共同归入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获得下列课程目标,以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完成一节技术融入的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
(3)能够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4)能有效运用评价工具开展测验和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
(2)掌握对教育技术应用及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用新知识、新技术完善专业素养的意识;
(2)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培养未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部分。
(二)确定学习模块
在一个事物的整体中,每一个模块本身又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一个模块与其它模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模块之间可以互相组合成新的模块系统[3]。划分学习模块能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课程结构,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且划分模块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展 开集中有效的学习。
我们对《能力标准》中“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提出的标准分别提炼关键词,每个维度提炼的结果如图1,并对所有关键词进一步归类,进而初步确定学习模块为与“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相关的5个部分。
<E:\2015电\2015.04\411.jpg>[技术素养] [计划与准备] [组织与管理] [组织与管理] [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 [学习与发展]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 [研究] [研究] [学习] [学习] [评价] [评价] [教学] [优化教学意识] [多媒体环境] [教学软件应用] [资源获取] [课堂教学] [技术资源] [课堂反馈] [学习过程评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技术用于教学] [优化课堂资源] [测验、练习] [专业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 [样本研究]
图1 《能力标准》中关键词的提取和归类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技术(含物理技术和智慧技术)素养之于上述任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技术的使用是上述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反过来,上述能力的发展也推动技术的更新进步。基于此,“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专业发展”各模块均结合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因此我们确立的模块名称为“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研究”、“技术与专业发展”、“技术与评价”。此外,“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教育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课程内容的第一个专题确定为“技术与教育”以理清技术和教育二者的关系。
(三)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我们依据课程目标、围绕六大模块,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出下列课程内容(如图2)。
<E:\2015电\2015.04\412.jpg>[技术与教育][教育发展中技术的进步史][教育发展中技术的进步史][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改善][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改善][技术在学习中的角色认知][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专业发展][《现
代教
育技
术》
课程
内容
体系][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技术融入的授导型和探究型学科教学设计][评价工作、评价主体等评价相关知识介绍][知识与技能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过程与方法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使用][评价工作、评价主体等评价相关知识介绍][不同目标维度下评价工具][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教师技术能力标准][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体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古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近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古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技术作为辅导者][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图2 各模块选择的学习内容
1.技术与教育模块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发生着变革。古代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发展到印刷书籍、针灸铜人像的教学应用,再到广播电视教学,直至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飞速发展,无不印证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而教育的变革同样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在“技术与教育”模块中,可以选择技术应用于古代、近现代教育中的实例以及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改善状况的内容,以说明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2.技术与教学模块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课程目标在“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让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知识,在常见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并能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因此,本模块的内容从学习需求分析、目标编写、过程编排、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出发;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展开学习;作为拓展,还需补充技术融入的探究型教学的相关知识。
3.技术与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往往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它可以是学习对象,也可以是诸如一些操练与练习型软件、体验教学智能系统这样的学习辅导者,或者是信息获取工具、表征工具、协同创作工具、模拟工具、思维反思工具这样的学习工具。因此,让学生认知技术在学习中的不同角色,既能保证学生对技术和学者关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技术完成高效学习。
4.技术与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主客体和评价工具,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保证师范生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并组织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评价工具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不仅要学习关于评价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各种评价工具的使用。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包括评价的相关知识介绍(如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分类等),包括介绍教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目标维度下进行评价时需要掌握的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
5.技术与研究
《标准》和《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研究方面,教师要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要学习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筛选学习内容。
6.技术与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师范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完善自身教师专业素养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让阅读教师技术能力标准,从而领略技术对专业发展的影响,让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形成感性认识,进而通过让师范生体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使用,来感受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
(四)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在确立了《学习手册》的内容之后,如何以最恰当的形式进行组织,并以最有益于促进知识内化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习者,使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成为课程设计的最大挑战。
根据布鲁纳螺旋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论点,知识应该是螺旋上升的,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给学习者,因此我们把《学习手册》中每一个模块根据知识的由易到难分解为不同“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将包括理论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习者展开问题解决。所以,在《学习手册》中我们以“研析活动”呈现理论性知识,帮助学生亲身设计过程的“设计实践”呈现设计类知识,再通过 “技术体验”呈现教学媒体操作的知识,以刺激学生思维和学生行为。然而,对于尚无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4]。因此,我们要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中为学习者搭建一种能够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5]
“研析活动”中为了让学习者经历案例解析的过程,使师范生内化知识,进而提升教育技术意识,需要一定的学习支持。如“技术与教育”模块中的“研析活动:范例分析,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范例支架展现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避免了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如图3)。当然,此范例支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跳跃,进入下一个支架的学习(如图4),即通过向学生呈现典型的阅读教案,让学生自行归纳教学过程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E:\2015电\2015.04\413.jpg>
图3 范例支架
<E:\2015电\2015.04\414.jpg>
图4 问题支架
“设计实践”重在让学习者亲历教学设计过程,这需要为学生创设设计实践的情境和提供实践步骤与实践要求,以降低亲历设计过程的难度。图5是一个要求学生设计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示性支架,学生可以根据实践学习步骤展开学习。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学习中,常常需要案例、理论知识等理论资源进行补充,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
<E:\2015电\2015.04\415.jpg>
图5 设计实践学习支架
“技术体验”重在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应用,这就需要为其创建技术需求的情境,进而呈现技术操作的示范供其使用。“技术体验”的学习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范例来支持学习,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技术体验”的“技术使用指南”。“技术使用指南”与“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共同构成《学习资源包》。
“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通过良好的知识组织让学生明确何时使用《学习资源包》、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包》,紧扣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样地,每个“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也有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从学习主题1到学习主题n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扣学习模块,将学习引向深度。六大模块紧扣《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图6),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其在《学习手册》与《学习资源包》的结合使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E:\2015电\2015.04\416.jpg>
图6 知识组织结构
三、实施效果分析
设计开发的产品终究要投入使用才能做出评价和反馈。教学实施是在特定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需求而采取的实际措施,它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将设计的学习资源在F学院对M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进行实施,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84位学生,回收问卷84份,回收率为100%,且相关题目的有效率均达到95%以上。为反应《学习手册》的使用效果,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在“课程内容难度”、“对《学习手册》的满意程度”、“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和“信息化教学知识进步程度”四个方面展开,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表1的描述统计量,并做出了下列四方面的分析。
表1 相关题目的描述统计量
[\&N\&全距\&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标准
误\&统计
量\&标准
误\&x2.3
x2.5
x2.15
x2.17
x2.18
x2.19
有效的 N(列表状态)\&81
81
80
81
81
80
79\&3.00
3.00
3.00
3.00
3.00
2.00\&2.00
2.00
2.00
2.00
1.00
2.00\&5.00
5.00
5.00
5.00
4.00
4.00\&3.3086
3.2716
3.4375
4.0123
2.0864
3.2750\&.75236
.79076
.74364
.81385
.45270
.59481\&-.039
.094
-.159
-.594
1.201
-.168\&.267
.267
.269
.267
.267
.269\& -.425
-.446
-.317
.022
4.986
-.515\&.529
.529
.532
.529
.529
.532\&] (一)课程内容的难度
X2.3指代题目“你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对你来说有难度吗”,其均值为3.3086,表明从整体上讲课程内容难度适中;极小值是2,说明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比想象中简单多了。由偏度系数 -.039可知,偏度值小于0表示负偏差值较大,为负偏,这说明认为课程内容难度偏大的学生人数比认为课程难度偏小的人数要多一些。经过频率分析我们发现,39.3%的学生认为内容难度比想象中难,甚至难很多。
(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X2.5指代题目“你对《学习手册》中的内容满意吗”,其均值近3.3,极大值是5,极小值是2,可见,学习手册的内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手册内容很完美,没有同学认为它是糟糕的。根据频率分析显示,84%的学生对《学习手册》的内容持积极态度。
(三)课程的学习方式
X2.15指代题目“我认为这么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我的学习习惯”的偏度系数-.159,为负偏,表明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而由X2.17指代题目“我想今后我在中小学教学时也会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偏度系数可知,该课程的学习方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他们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频率分析也表明,有47.6%的学生表示,愿意今后在中小学教学时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这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四)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知识
X2.18指代题目“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属于”的偏度系数为1.201,大于0,正偏,而X2.19“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属于”的偏度系数是-.168,小于0,为负偏,可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和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可以通过下列表2的数据对比可以说明:“完全空白”的人数,已由原来的有效百分数4.9%变为0,“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由原来的12.3%上升到92.5%。
表2 课程学习前后信息化教学知识对比情况
[x2.18\&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完全空白\&4\&4.8\&4.9\&4.9\&知道一点儿\&67\&79.8\&82.7\&87.7\&知道很多\&9\&10.7\&11.1\&98.8\&知道绝大部分\&1\&1.2\&1.2\&100.0\&合计\&81\&96.4\&100.0\&\&缺失\&系统\&3\&3.6\&\&\&合计\&84\&100.0\&\&\&x2.19\&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知道一点儿\&6\&7.1\&7.5\&7.5\&知道很多\&46\&54.8\&57.5\&65.0\&知道绝大部分\&28\&33.3\&35.0\&100.0\&合计\&80\&95.2\&100.0\&\&缺失\&系统\&4\&4.8\&\&\&合计\&84\&100.0\&\&\&]
(五)结果反馈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39.3%的学生认为难度比想象中大,甚至大很多;但是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则有84%的学生对《学习手册》的内容持积极态度(好、很好、完美);并且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从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情况来看,“完全空白”的人数和“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变化情况十分乐观。可见,《学习手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是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的,对于提升学习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显著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难度对于学习者来说略微难,设计者可以适当降低一定的难度。
四、总结
《学习手册》通过两个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并确立出内容筛选方向,避免了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它将知识根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组织起来呈现给学习者,并通过学习支架的适时提示将课程内容线索清晰地传递给学习者,在《学习资源包》的配套使用下,支持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有人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过于死板,学习者只记住了理论而不会应用于实践[6]。我们期待《学习手册》的使用对于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改善,帮助师范生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职业中能够展现才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素芹.基于魔灯(Moodle)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7,(02).
[2] 衣学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探讨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06).
[3] 张庆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04).
[4] 杨宁等.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中的尝试与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5.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技术;模板工程技术;钢筋混凝土
1 工程概况及设计安排
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商住两用合体综合楼,主体楼设置30层,地下车库及储藏室共2层,该建筑物总高为102 m,总体建筑面积为61 000 m2。在建筑物四层上面安排了转换层,其结构形式为厚板式,在厚板式结构层上面为剪力墙结构。经过对转换层进行测量,其平面尺寸为38.70 m×38.20 m,总体建筑面积为1 490 m,转换层在边柱部位的厚度为3.1 m,其他部位均为2.2 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达到了C40,每立方米的浇筑量为2 860,核心筒位置是用双板层建造的。不管高层建筑属于哪一种类,都必须在整个建筑结构里进行转换层的安置。不过由于转换层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就需要在安排转换层时必须严格在整个施工阶段把握施工工艺,利用模板进行支撑、制作钢筋将其绑扎之后进行固定,还可以利用混凝土浇筑,并且在整个施工工程里对裂缝进行控制等措施全面施工,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以及转换层的合理安排设计。
2 转换层的具体施工技术
2.1 模板工程
2.1.1 底模板以及支撑系统的设置
设置支撑系统时,可以利用钢管脚手架进行主要的支撑工作,将脚手架的大小控制在48×3.5 mm,然后根据有关的参数标准等进行相关指标的计算,例如需要计算立杆、剪刀撑等指标。在立杆的顶端位置需要设置顶托,底端需要铺设垫板,主楞骨要利用大小为100 mm×100 mm的方木,次楞骨主要采用大小为50 mm的厚方木,而且要求将厚度为0.6 mm的塑料薄膜铺设在大小为12 mm的竹胶合板模版上面,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底部温度的散发。通过立杆的方式起到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这种做法可以创造有力的施工条件以及满足荷载的需求等。要求保证纵距在560 mm之间,双立杆之间的距离在270 mm左右,步高控制在850 mm左右,横向距离要保持在400 mm左右。要求双向扫地杆之间的距离在3 600 mm之间,与此同时要设置相应的双向剪刀撑。针对转换层安置在边梁部位的情况,要将转换层的厚度规定在3.1 m,而且需要做好对三层外挑1 080 mm的安置工作,在竖直的方向上将其固定在三层楼板上面,与此同时还需要将10槽钢按照规范进行安置,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立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在处理边梁的混凝土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确保支撑系统起到正常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支撑起转换层。
2.1.2 侧模支撑
转换层需要设置在16.21 m的标准高度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出现胀膜等现象,确保混凝土达到相关的质量等要求,施工过程中使用全钢的高度为3 170 mm的侧模。与此同时要做好侧模的固定工作,利用规范的锚固螺栓对其进行固定,此外在链接锚固螺栓以及混凝土等时要注意正确的方式,保证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固。把二、三道螺栓固定焊接在钢筋上面,如果结构无柱,则需要把第二螺栓固定在梁上准备埋设钢筋的位置,把第三螺栓固定在10槽钢处。针对大模板散热过快,易加大混凝土表面和环境的温度差距,甚至超出25℃,这就需要在施工时将钢模版进行拆除,有效的控制二者之间的温度差距。
2.2 钢筋的制作以及绑扎钢筋的技术
在主体结构进行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为钢筋,因此其施工工艺是如果制作钢筋以及绑扎钢筋需要用到的技术。所以,首先需要将一些U形的钢支架按照一定的距离固定在钢筋的四周,主要用于确保钢筋的垂直程度以及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除此之外还能够在绑扎转换梁钢筋的过程中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在对转换梁的钢筋进行绑扎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层建筑在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2.3 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防裂技术以及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梁核心中的温度,防止温度过高的现象,需要在梁中沿着竖直的方向设置两套专门用语降温的循环管道以及水箱回路,其中循环降温管的管径规定为25 mm,而且要求管道在两个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要保持在50 cm,在对混凝土进行加温过程中,需要利用降温管尽量的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输送出去,最大限度的把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将20%以上的水泥通过与14.75%的粉煤灰掺入进行替换,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混凝土的水化热以及水灰比最大程度的降低,与此同时还能更加便于和易混凝土。还可以参入一定量的缓凝剂,这也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一个有效方式,同时还对水化热的峰值起到延缓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在梁底模以及梁侧模等位置加盖2层塑料薄膜等,作为其保温层,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的散热以及蒸发等过快的现象,防治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度差距过大。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知道,该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夏季八月份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之后,胶合板的内外部温度差距一直在22~30℃之间变化。在对混凝土表面养护的过程中,需要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作的8 h之后,加筑120×120 mm(h)砖进行维护工作,而且养护时间必须在一个星期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混凝土温度的测量工作,在监控时可以利用JDC- 2电子测温仪,通过在整个平面上设置9个测试点,然后在每个测试点上在安装3个测温传感器、探头等,该工作需要在对混凝土的浇筑之前就进行埋设。混凝土的整个升温过程中需要利用测温仪每2 h测试一次,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测温仪每4 h测试一次,在后期阶段只需要每个6~8 h测试一次即可,在测量混凝土温度时还需要对周围大气的温度进行测量。根据相关测试数据可以知道,在实际测量中心,其测试最高温度达到73.8℃,板底和板面的温度分别为55.6℃和50.3℃,说明混凝土内外部之间的温度差距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在主体结构上进行结构转换层的设计。但是由于转换层的设计过程中相对复杂,施工时还要遵循常规的施工工艺技术,所以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设计和施工。在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为了满足上下楼层不同建筑功能的需求,往往需要在结构布置差异较大的楼层中间设置转换层。转换层的设置起到传承上部结构荷载,保持结构稳定的作用,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位,也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深入探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对于促进我国民用高层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