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经济领域分析范文

新经济领域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4

新经济领域分析

篇1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代理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代理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代理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代理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代理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代理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代理人时,要积极调动代理人的热情,不能对代理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代理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代理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代理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代理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2

关键词:重点高校;供需动力结合机制

一、河北省重点高校的供给动力机制的实现形式分析

根据柯布和道格拉斯研究的社会总产出公式:Y=ALα Kβμ不难看出社会总产出的各影响因素都可以从高校对社会的供给因素中找到。1、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校提供不同素质水平的劳动力有以下几种途径。⑴学历教育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人才的首要来源。⑵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实用型人才。⑶创业课程举办创业活动,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为地方提供先进的技术。

二、 河北省重点高校的需求动力机制实现形式

根据Y=C+I+X- M这一社会总产出公式可以得出,河北省的重点高校欲对地方经济产生需求拉动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高校的消费和投资则产生的巨大拉力。1、消费产生需求拉力高校属于人口密集聚集地。高校的消费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主要有一下两种途径:第一,拉动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第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1]。 2、投资产生需求拉力高校的投资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投资乘数效应放大投资效果[2]。

三、河北省重点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结合机制构建

(一)分类构建供需动力结合机制

不同类别大学对经济社会作用领域不同。下面以师范类大学为例来说明构建供需动力结合机制步骤。第一,分析师范类大学供给动力机制实现形式要素分析。1、为地方提供不同层次教育所需教育工作者。2、为地方教育领域发展提供先进技术及理论。第二,分析师范类大学需求动力机制实现形式要素分析。1、师范类在校师生对当地的消费需求拉动各消费领域发展。2、师范类大学发展所需的基建投资,各级别实验室发展投资,学校固定资产投资。第三,整合所有动力要素所涉领域,这些动力要素是如何影响这些领域的发展的。第四分析师范类院校如何促进各领域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

(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探求服务地方经济的供需动力结合机制

下面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来说明具体院校在构建供需动力结合机制的思路及步骤。第一,分析河北师范大学供给动力机制实现形式要素。1、人才供给⑴2000年以来,河北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1248人。⑵2000―2012,学校累计培养本科人数65886人,学位授予63830人毕业生分布河北教育及其他领域。⑶河北师范大学举办创业大赛为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持:⑴组建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细胞信号转导协同创新中心、数字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西柏坡精神和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燕赵文化协同创新中心。⑵各学科前沿领域论文专著。⑶在植物新品种领域申请发明113项、实用新型39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计算机软件领域著作权2项。⑷为国务院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计划7项,“863”计划6项。

第二,分析河北师范大学需求动力机制实现形式要素分析。1、河北师范大学在校生及教职工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里,消费领域遍布各领域。2、河北师范大学的投资:⑴河北师范大学,专业学院分布于河北师大西区、东区、新校区。独立学院(汇华学院)分布与汇华西院南院北院三个学院。⑵河北师范大学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4个研究所。此外还有三个研修基地,三个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为了这些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河北师范大学投入大量资金设备拉动了技术产业发展。

第三,整合所有动力要素所涉领域。河北师范大学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有涉及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经济管理领域、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海洋工程领域、考古研究领域、餐饮领域、服装领域、交通领域、旅游领域、文化领域。

第四,河北师范大学通过供给为各领域不同素质的人才推动各行各业发展。其产生的乘数效应和连锁反应带动了石家庄的整体发展。

注释:

[1]姜鸿,潘伟强,徐军. 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教育与职业[J].教育与职业2011-06-11.

[2]徐军.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2-01-18.

参考文献:

[1]魏永章.建立完善动力机制从分开发高校的人力资源.[J]电力高等教育.1994-09 [2]樊名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J]厦门大学.09(5).

篇3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地运用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分析统计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统计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统计学; 社会经济; 关系

1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收集经济数据提供必要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数量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给出了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的科学定义和计算口径,给出了具体收集各种指标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经济数据。

1.2 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

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过统计的大量观察法,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总结出现象变动的数量特征。微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就是通过统计观察发现数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论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较好地解释某些经济现实。因此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这些理论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例如消费函数。

2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Tukey1962年发表了题为“数据分析的未来”的长篇文章,论及对数理统计研究的评价标准。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直接作用。是否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或者将一些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新的领域。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间接作用。虽然未发明新的统计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如费歇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基础》和1925年发表的题为《点估计理论》的文章,虽则并末提出新的统计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主导了以后许多年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延续至今。成果的数学水平。解决或推进有统计学背景的数学问题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来说,衡量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也可以有类似的三个标准:

第一,经济学标准。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经济规律,或者是很好地论证和说明了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和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经济指标及其核算方法、发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将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或者是巧妙地结合运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间接作用。虽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关于大统计学科的讨论等等,经济统计领域大国民核算体系的提出等等也属于类似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界,采用发展纯数学的方法去发展统计学,特别是在成果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用。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数理统计学者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研究内容流于空疏,无补于实际。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界没有很好地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去得到一些非统计专业的经济学者难以得到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结论。因此,难于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经济统计学论文的统计特色不够鲜明,不会江统计学深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区别。个别论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论述或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很少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应用。

3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正确运用

3.1 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

对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因此,搞经济统计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参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挥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3.2 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是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公式

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注意问题的实质和方法的适用条件,片面追求复杂的方法和复杂的模型。我们应该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

3.3 重视社会经济思想的运用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经济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及其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J].中国统计,2001年第7期。

[2]余明江:统计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数学模型;经济领域;应用策略;数量关系;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1

数学与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所有的经济学研究与决策,都需要数学的分析与计算。随着数学模型在经济学分析中日益定量化与计量化的存在,使得数学模型在经济学领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文章针对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经济意义与数学价值。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含义

数学模型就是通过对有关数学思想的应用,对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高度总结与表述。数学模型一般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研究目标,对现实社会的特定对象提出假设,应用数学图标、图形以及关系式等专业的数学术语及科学的数学手段形成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数学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其可以是数学图表、算法语言,也可以是几种结构形式的混合。[1]而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与简化为数学模型即是数学建模,一般包括模型应用、提出问题、模型验证、简化问题、模型改进、模型构建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学领域中,将经济管理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建起了经济领域中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就是将实际现象中内部因素间的关系及实践经验总结为一整套反映各种数量关系的具体算法和数学公式,用以描述所研究对象的实际运动规律。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用模型手段反映各种现象的数量依存关系,这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实现数学模型在经营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不但需要对有关现象实施定量分析,而且要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如数学中的统计学、决策理论、规划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

经济领域中的数学模型在严格遵循经济理论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现实的简单化,而且是探究经济领域中各种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键环节。因此,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有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求解、加工信息、验证理论等功能,尤其是能够分析与研究复杂的、范围广的数量关系。[2]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未来经济的发展走向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强针对性的经济决策等是必经路径。

与此同时,数学模型也为经济学的分析与研究开创了一条宽广大路,促进了经济学的定性研究朝着定量研究的逐步转化,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更加理性化,更具有思维发散的空间。经济学与数学的相互结合,为现实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3]我们坚信,数学模型必将成为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

三、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采用博弈论

数学模型中的博弈论又被称为“赛局理论”或“对策论”。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科学用,就是通过对各个市场竞争实体的策略与行为研究,为博弈的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博弈论不但有助于国家分析与把握企业、个人等的经济规律,而且有利于发现博弈中的低效率经济决策,从而为政府实施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譬如,经济领域中可以积极借鉴“智猪博弈”这一模型,引导小型企业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前期做好资金积累与模仿工作,然后逐步推动规模的扩大;引导大型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强化体制建设,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合理运用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多元函数、常微分、函数、定积分等,均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比如,高等函数能够对经济领域中的各种供需情况予以有效反映,且可以借助于抽象的、简单的函数模型有效解决经济领域中的一些供需问题,进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企业的各项决策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另外,在经济领域中,定积分与微积分也被广泛应用,即根据不定积分的有关原理,能够促使边际函数逐步转化成原函数,从而应用定积分对总成本、总利润、总需求、总收入等问题进行高质高效的解决。

(三)高效使用概率统计学

市场供需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资源供需、商品价格等更是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情况造成经济规律难以被及时、精准的发现与总结,同时也增加了有关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4]而依据概率统计学创建起的数学模型,对以上经济风险能够起到很好的解决,即通过分析研究有关的经济数据,以及市场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微妙关系等,可以对市场的供需规律进行有效总结,进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各种经济数量关系的主要工具,是经济现实与经济理论的中间环节。数学模型主要是通过经济理论引导简化经济现实,属于抽象化的经济现实。同时,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信息加工、求解计算、问题分析、理论演奏、思路明确等功能,尤其是对错综复杂、相互联系且量大面广的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处理功能与作用。应用数学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对经济走向进行预测、对经济决策进行提出等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积凤.对新时期经济数学模型构建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

[2]李娟.数字模型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9).

[3]胡刚,王淑琴.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7).

篇5

【关键词】会计模型;会计建模;会计领域;综合性分析方法

一、提出背景

自从萨缪尔森把数学分析引入经济学领域后引起了经济领域的突破性变革,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的困惑所在,而且也开启了数学在经济领域应用的划时代大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进步,1992年兴起了数学建模,在期间的20年里,数学建模处理解决了不同领域的复杂繁琐问题,攻克了许多领域的变动连续性难题,集成优化地解决得出了时效变化发展中的难题结果,为各领域的集优化速发展做出了应用性贡献。

而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及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人员等都运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从会计科学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不少新的分支学科出现了,特别是与会计相结合产生的新学科,如环境会计、绿色会计、土地会计等;同时,会计电算化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程,我国已步入了会计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相融合而成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为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等方面的处理提供了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高度共享,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会计建模带来了可行性。所以,作为现代会计,必须用应用会计知识等构造会计模型形成会计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并在会计研究与分析解决中作为独立出来的一个分支―会计建模。

二、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意义

会计被称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其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随着会计文化的新起深化,会计建模是增强会计文化理解与传播及可读性的有力途径;而会计发展至今,会计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分析经济发展动态等效果与作用,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和知识综合体系,对促进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充分发展完善起着极为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计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由古代的手工记账到信息化下的会计核算软件记账的过渡性发展阶段,期间所演化重组而成的新信息的生成方式程序及处理解决方法也因经济等环境不同而异。同时,会计要对会计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实证研究和对不同层次的经济政策、会计政策作出最佳的规范选择,是一个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鲜明实践过程,也是进一步解决最佳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研究探讨过程。

经济波动变化产生的原生、次生信息数据交互组合而成的衍生错综信息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可靠计量下的准确完整性程度,给会计职业判断力的偏离造成了重要阻碍,而会计建模是一种解决各种复杂而又实际问题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信息化下,大量复杂的数值计算(如成本计算)、图形生成以及优化统计等工作需要运用建模方法来集成优化的处理解决以得到理想的实际结果。

三、问题概念解释

会计建模是根据研究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组建会计模型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会计理论、应用与所研究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结果。

会计模型是应用会计、数学等知识和计算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为了解决某种问题,通过简化抽象实际问题使用字母数字等会计符号或会计语言建立起来的等式、不等式及图表、框图等对实际问题现象的一个近似的客观描述事物特征及内在联系,以便于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所研究探讨的对象的一种会计结构表达式。

会计模型与会计建模是应用会计理论、数学和计算机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建立在会计理论、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

会计建模是数学及其建模在其应用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专门用于处理解决会计领域信息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专业化新兴建模方法,其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分析数据信息进而解决出精确结果的应用于会计领域的新方法。

四、基于数学建模视角下的会计建模研究问题的分析步骤及其特点步骤

(一)分析步骤

(1)对于问题条件尚不完全明确的,在建模中应通过各种假设来逐步问题明确化,以通过假设达到实际状态;

(2)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得到完全确定的条件下,需要对给出的问题进行恰当分析,以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的实质因素;

(3)在问题分析中需要考虑一些随机因素,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处理,以排除随机因素的波动干扰对实际结果的非正态分布影响。

(二)建模特点

(1)结论具有通用性、精确性、深度性及层次性;

(2)在现实的具体问题中的可行性的实施程度高,在建模过程中排除了各种实际影响因素,是建模在各种趋同实际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

(3)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需要反复迭代、验证及误差修正才能得到满意的实际模型;

(4)所建立的模型在现实的具体问题中具有较高的理想接近程度;

(5)具有高度的逻辑思维抽象性,对现实问题对象的分析要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条理性等,是多角度化下的多元分析思维的处理结果。

(三)会计建模大致步骤

摘要关键字引言(问题重述)提出背景文献回放(模型准备)样本选取模型假设变量解释变量说明与约定模型建立模型介绍指标模型体系的建立模型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型求解模型评价模型检验原因探析实证分析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策及建议(结论)模型应用参考文献附录(图、表、计算机程序)。其中模型准备阶段就是相关理论模型概述,如Logitic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序列平稳性分析等;模型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型求解等需运用计算机软件及技术。

五、数学建模思路方法在会计领域应用的具体分析

孙晓琳(2011)在《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中的“基于终极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公司投资理论模型”分析时采用了“模型假设变量设置模型构建模型分析”中的数学建模思维步骤。

齐晓宁、申江丽(2011)在《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分析》中的“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时采用了“研究假设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研究模型与变量假设设计(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统计结果(描述性统计模型结果统计)实证研究结论”的数学建模思路路径。

刘宏洲(2011)在《财务危机预警的Z计分模型实证研究》中采用了“研究设计(研究模型研究假设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实证结果的分析解释与解释模型评价”的数学模型路径,实证了分析结果。

综上种种理论研究表明,研究者在进行问题分析、研究、处理及解决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融入运用了数学建模中的思路方法,其中数学建模中的模型评价与改进方向就是会计建模的研究不足与研究方向。其解决得出的结果步骤极具严谨说服力,结论结果的实际误差率较小,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最低误差率精确结果。

由综上也可以看出,数学建模中的方法已经融合到了会计领域,并在会计领域中的复杂问题解决中发挥了极为核心环节的作用,多数会计研究中,在分散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时用到了会计建模中的模型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等;其优点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可积极运用及研究方法思维深入研究者们的思维。

总之,以上种种建模思路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具体灵活、综合而广泛运用,表明了建模思路在会计领域相融性的相关联运用地成熟与完善,充分说明了建模自身兼容型的适强大合和在会计领域应用的广阔发展前景,证实了建模在会计领域应用酝酿的完善成熟。

六、对会计建模的可行性认识

首先,会计建模是一种综合分析法,集合了各个独立于某方面、某领域的核心系统分析法。其由单一模型向多角度散射模型演化的集合拟集综合法,是一种以具体客体分析法为基础,综合其他独立的会计分析法,集成了其他适用会计分析的方法及系统运用各种辅助分析法,把各独立的会计分析法通过相关联度的大小连结成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思维为出发点的综合结构体系统分析法,把最有可能影响精确结果的内外在因素都做假设成变量假设,都进行变量假设环节的变量假设循环。

其次,会计建模是以会计信息数据为基础、市场经济动态环境发展变化为考察点、以数学建模的思想为带动理论指导点、以计算机技术与工具等为依托,进而构成一个集数学、计算机等与会计相结合于一体的核心建模论文的处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系统结构框架,是不同角度多变量误差拟合修正优化模型。

最后,计算机尤其会计电算化等处理工具与分析技术的强大与不断进步更新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普及,大大增强了会计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为会计建模所需数据与信息的处理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源泉支持。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活跃,为会计数据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原始来源,经过技术工具加工处理过的数据信息具有真实完整、可靠计量的属性,为会计信息数据的获取途径与扩大时空间分布提供了便利;相关分析方法的广泛与活跃交叉运用加强了其在会计建模中的运用强度与可运用操作度,为相关分析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理论基础。

七、结论建议及展望

由于各种分析处理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更新成熟为获取多方面多角度不同来源的会计信息数据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分布上的基础,为各种会计信息数据的加工提炼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用会计建模解决实际变化的复杂研究对象问题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为了会计信息数据及结果的准确误差性最优小及接近程度准确的预测会计领域中的发展态势及变化波动状况而提出运用会计建模来处理解决复杂系统实际问题。为此,为了适应时代新经济制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经济趋速发展的趋势,本文正式提出数学建模在会计领域转化为会计建模的呼吁与号召。

会计建模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更需要进行充分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开展,相信会计建模是今后研究解决会计棘手问题的主流,也坚信会计建模受到重视与关注并成为高校、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的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晓琳.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J].会计师,2011(10):111~112.

[2]齐晓宁,申江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分析[J].会计之友,2011(10):

58~60.

[3]刘宏洲.财务危机预警的Z计分模型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1(10):83~84.

[4]薛毅.数学建模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

[5]葛家澍等.会计大典第1卷[M].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2).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经济领域;应用分析

随着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进而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率被逐渐提高,它能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促进经济问题高效、快速解决。由此可见,本文探究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与经济学分析

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了数学定义和经济性定义,并且这两个定义间存在一定联系。数学产生于现实生活,当生活经济领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这时高等数学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槲侍馓峁┮导,进而产生了经济学,像金融学科、信息学科、财政学科、统计学科以及会计学科等。上述学科均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经济领域中涉及的计算问题,需要实用的高等数学方法来解决。社会进步的同时,数学与经济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应用价值[1]。

二、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数学方法的意义

首先,经济领域进行量的统计中应用数学方法,能够将大量的统计数据有序化,能够提高统计的准确率和速度。经济领域中进行工资核算、工厂销量、人口普查以及升学率等统计计算时,需要应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参与计算。其次,在统计量的基础上,利用数学针对量的结果全面分析,例如,计算金融机构利息、产业净利润等。然后,高等数学方法能够在分析量的同时进行数值比较,通过计划数值和实际数值对比,为接下来的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决策。最后,经济领域中遇到新情况、发生新变化时,能够利用高等数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方案调整,为完成预期目标提出合理的决策[2]。

三、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一)函数知识、极限知识的应用

经济领域中经常涉及利息问题,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这一形式来谋取经济效益,但是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会涉及融资行为,然而融资伴随着一定风险,需要支付相应利息。利息是放贷者提供货币的最终目标,利息计算常以年或者月为单位,同时,利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单利,这也是民间借贷的常用形式,第二种是复利,它有又“利滚利”之称。例如,本金B=20000元,每月利率为2%,根据单利进行利息计算,则月利息即400元,则12个月,利息则是4800元。根据复利计算利息8%,年利率12月末的本利和为X=20000(1+8%),24月末的本利和为B=20000(1+8%)+20000(1+8%)。当利息计算时间继续减少,根据极限知识可知复利公式Bt=B0en,其中e是本金到年末的本利和[3]。

(二)导数知识的应用

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科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导数知识将经济问题有效解决,运用导数知识分析经济成本、经济利润等边际问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例如,某厂总成本A是产量M的函数A(M)=2000+11dm-0.6m2+0.05m3,当M为4万件时,利用弹性分析以及最值分析,分析企业是否需要继续增加产量,这时总成本为A(4)=2000+11×4-0.6×42+0.05×43,计算后可知,总成本约为2031(万元)。平均成本为2031/4=507(元/件),边际成本为120-1.7m+0.31m2,即120-1.7×4 +0.31×42,结果约为120(元/件)。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企业可以适当扩大产品生产数量,但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值是一定的,进而企业不能无限度的扩大生产量,则企业最大利润是边际从成本与边际收益持平。

(三)定积分的应用

商品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是价格L的函数,在分析这类问题时,经常用反函数表示这种关系,其中,需求函数:L=W(N);供给函数:L=F(N)。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较多,价格能够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二者会相应增加,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二者同样会相应减少,从中能够看出,W(N)和F(N)的函数性质为单调递增或递减,图像中二者的焦点在经济领域中被成为供需平衡点,此时价格被称为平衡价格。在实际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二者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商品价格战开始时,商品生产者剩余会减少,,从商品消费者的立场出发,生产者剩余越少更能迎合消费者需要,但是商品生产者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策略减少消费者剩余。在单一的商品市场竞争中,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矛盾关系能够在市场作用下自行调节,然而这就是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点。此时,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均等,如果未出现供需平衡点时,这时极易产生消费者无消费欲望、生产者无生产热情等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数学的函数知识、极限知识、导数知识和定积分,能够将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高效解决,能够维持经济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中能够看出,高等数学对于经济领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经济进步能够深化高等数学事业改革、丰富高等数学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宝萍.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6:101+104.

[2]鞠淑范.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27:225-226.

篇7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分析;应用

一、前言

现代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解决实际的金融类相关的经济问题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方式,逐步由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转变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经济数学当中的众多理论以及方法等都被用于实际的经济领域中,解决了诸多经济难题,例如函数建模方式、极限理论、导数以及微积分方程等,因此对金融经济中应用经济数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分析相关经济问题

函数是数学中的基础,因此在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时需要广泛的应用到函数,通过对相关关系建立起函数模型,能够更有效的解决经济问题。函数模型是基础,建立函数模型之后,能够更有效的应用相关数学理论,进而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效率。例如在研究市场环境中的供需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函数模型进行研究,市场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消费者的消费观、商品替代度以及商品价格等,而其中商品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基于这种影响关系建立需求函数模型。需求函数属于减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不断下降,而供给函数属于典型的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不断上升,供给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供需量的变化会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价格决定问题。在成本函数中具有类似的影响关系。

三、极限理论应用在经济分析中

极限理论是数学学科当中的灵魂和精髓,有很多的数学理论都是通过应用极限理论而导出的。经济数学当中的极限理论在金融领域、经济分析以及金融管理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经济领域当中相关事物所具有的衰减规律都应用了极限理论,例如在细胞繁殖、生物增长、人口数量增长研究以及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的研究都需要应用极限理论。同时在金融领域的储备连续复利问题中,也需要应用到极限理论,同时这也是极限理论在金融领域最经典的应用案例。例如存款本金为A0,其年利率设为r,如果立即进行生产并立即结算,因此在n年之后,该笔本经与利息的计算问题就需要应用极限理论,如果每年都对本息进行一次结算,那么在n年之后其本息合计为A0(1+r)n。

四、导数应用在经济分析中

经济领域中有诸多问题都与导数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数学当中,导数被赋予的新的概念,即边际概念。在边际概念当中融入了经济学,因此将经济学当中的相关研究对象,从常量转化为变量,这也是数学理论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典型案例,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边际函数当中包含了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润函数以及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需求函数。导数的本来作用是对函数中的变化率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也就是函数当中当其自变量出现了比较微小的变化时,因变量发生的变化。通过导数能够对人口问题、种群变化问题等进行研究。在经济分析中应用边际分析理论,也就是通过应用导数理论对经济函数中出现的相关变化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在研究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进行近似计算。

五、微积分方程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六、结语

数学学科中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引出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学科中的诸多理论和方法等都能够应用在经济领域以及金融领域当中,特别是一些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需要借助数学理论方法。同时,通过应用经济数学方法还能对金融领域中的相关变化等进行预测与分析。因此,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步扩大,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桑丽楠. 探究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运用[J].商,2016,19:185.

[2]王晓X,张拥萍. 论新形势下经济数学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1,03:215-216.

[3]杨海珍,张晓峰. 经济数学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1,23:141-142.

篇8

【关键词】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空间差异性

一、前言

为尽快使我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使经济走向复苏,全国各部门对此次经济下滑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层次探讨。其中大部分理论研究视角还是集中在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余永定,2010;胡大鹏,2010;胡春阳等,2010;等)等方面,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李静平,2009;王汉儒,2009;黄赜琳,2009;等)来加以诠释。其中最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经济之所以下滑,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另外,我国经济本身已达到本次周期的下降阶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国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周期对全国总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随着区域贸易和资本流动等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内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波动影响也越来越深(汪强,2010)。鉴于此,从地区或省份的角度来考察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二、地区经济周期研究框架

随着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经济周期研究方法应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正成为对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余下部分将作如下安排:第一部分分析了地区经济周期自身特殊性是否明显;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与同步性;第三部分对我国地区经济波动的领先、滞后性进行描述;文章最后为总结部分。

(一)地区经济周期的特性研究

关于地区经济周期的研究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由加拿大经济学家Bayoumi and R.McDonald(1994)对加拿大省份经济周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对加拿大各省份消费状况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在各地区有明显的不同。随后Bayoumi在1996年通过对加拿大资本市场的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李冬霞(2008)通过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周期的研究,发现新疆地区有其自身独特的形式与特点。如新疆经济的收缩性弱于全国经济的收缩性,但抗衰退能力却强于全国经济;新疆经济比全国经济表现出更多的活力,但分析显示,新疆经济的稳定性却低于全国经济。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不同的省份具有不同的特性,对全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郭庆旺等(2005)指出发达省份更多地体现出省份特性,而欠发达省份则更具特异性和地区性,同时,我国省份经济的这些动态特性与其经济特征存在着密切关系。

(二)我国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同步性研究

对于地区经济周期理论而言,不同地区的经济周期若具有同步性将是其重要的特征事实。Wesley Mitchell,Arthur Burns(1937)主张运用同步性指标来刻画地区经济周期的的同步性。而后M.W.Watson(1991)根据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运用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作为刻画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指标。

FabioMoneta和RasmusRüffer(2006)研究了1975-2005年的香港、台湾和亚洲其它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程度,发现同步程度越来越高。RonaldMckinnon和GuntherSchnabl(2003)选择东亚9个国家以及日本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亚经济体都经历了同步的经济周期,其实际GDP的波动是平行的。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的增长率更是高度相关,这些经济体是东亚经济周期的核心国内关于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同步性研究文献目前正在逐渐增多。

国内关于地区经济周期的文献也在不断增多。杨忠直等(2010)采用我国6个经济划分区1952~2004年度GDP数据,通过频域方法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步化程度十分显著。李莉等(2007)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然而张文军(2008)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波动特征的分析,得出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规律:1995年之前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波动差异大于1995年之后的时期,并且两个地区的波幅也表现为从东部地区远大于西部地区转变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三)我国地区经济周期的领先区域以及领先指标研究

经济周期在不同的行业存在行业领先性,关于这一点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区域领先性却被无形中忽略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周期的区域领先性确实存在,并且和行业领先性一样重要。

Selover等(1997)分析了美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周期,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经济周期因为“锁模”过程的作用有逐渐同步的趋势,进而形成美国的经济周期。在接受同步化的同时,他们也承认不同区域的波动周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后偏差。Stock,J.H.,and M.W.Watson(1989,1991,1993)分别利用不同的经济指标预测了基于波斯湾战争所导致的原油短缺进而引起各地区经济衰退。这些领先的指标序列虽然只是反映了不同行业与经济波动相比的先后顺序。但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各区域因为自身的要素禀赋不同必然产生相应的产业聚集,因此,若知道行业的领先性必然不难探求区域相应的领先性问题,也即理论上明显存在经济周期的区域领先性特征。

薛敬孝等(2001)对东亚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和非同步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在某些时期存在非同步性。非同步性的存在表明,一个经济体内的经济波动肯定存在领先区域和滞后区域。孟尚雄(2009)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经济自建国以来不仅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周期性,而且展现了这种波动的区域领先性,说明了经济波动中领先区域、滞后区域、同步区域的现实存在。

(四)我国地区经济周期的空间差异性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难点。为了缩小这种不平衡性,就离不开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空间差异的研究。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空间差异的分析,可以总结各大区域经济增长变化的特征和规律,避免区域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其次通过对经济周期波动空间差异的分析,可以知道各个区域的经济波动规律,有的放矢地实行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邹浩(2009)通过我国改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是:1995年是改革之后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一个转折点,在1978~1995年期间东部的波幅大于西部的波动,而1996~2004年期间则刚好相反。而与此同时,贾杉(2009)通过对1953-2006期间我国经济波动的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经济波动差异表现出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规律。以1978年和1996年为转折点,结论和邹浩(2009)的结论相似。

三、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地区经济周期相关性质的描述主要是从其特性、协同性、地区领先以及空间差异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等技术手段展开研究。现有相关对我国地区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文献都还没有统一的解释理论,给人的印象是学者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地区经济周期问题的微观切入点和突破点。笔者认为,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从空间异质性以及相关性的角度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将是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Bayoumi,T.,and R.McDonald,1994,“On the Optimality of Consumption across Canadian Provinces”,CEPR Discussion Paper,1030.

[2]Stock,J.H.,and M.W.Watson,1989“,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in O.Blanchard and S.Fischer(eds.),NBER Macroeconomics,Annual,Cambridge,MA:MIT Press.

[3]Stock,J.H.,and M.W.Watson,1993,“A Procedure for Predicting Recession with Leading Indicators:Econometric Issues and Recent Experience”,Business Cycle,Indicators and Forecast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NBER.

[4]杨忠直,李莉.我国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化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3):326-331.

[5]李冬霞.新疆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J].区域经济,2008(4):114-116.

[6]李莉,杨忠直.基于锁模的地区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化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16-25.

[7]孟尚雄.中国经济周期的领先区域研究[J].区域经济,2009(12):59-62.

[8]汪强.地方经济周期与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J].生产力研究,2010(2):122-130.

[9]邹浩.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9(3):

篇9

>> 消费行为领域中的调节定向 论消费领域中的格式条款 传媒领域中的消费主义倾向 导游职业领域中的激励制度构建 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探析当前中国消费领域中消费异化的存在及其概念 民法调整对象立法解释的辨析 消费合同领域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探讨 浅析社会保障领域中政府与市场行为的选择 侵权行为法领域中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角度分析 民法上的自助行为 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职能的重新定位 个性化推荐系统在中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职业道德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作用 浅谈在线考试系统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研究的元分析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论法务会计的行为边界及其职业领域 效用-收入函数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 现代消费理论视域中高校贫困生的消费行为与心理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3-29]

② "职业打假人5年210讼"http:///news/gb/content/2012-03/15/content_5191224.htm [2013-3-29]

参考文献:

[1]王泽鉴著.民法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2]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3]付子堂.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法学家2001年第2期.

[4]应飞虎.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思考--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5]王泽鉴著.民法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6]参见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00年3月29日.

[7]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8]管金作.解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以解释者的视角.判解研究2005年第2辑.

[9][美]道格拉斯著,严旭阳译.法律的博弈分析.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10]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1]王卫国.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法学1998年第3期.

[12]李振宇、李学迎.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评析.政法论丛2006年第1期.

[13]孟祥娟.论利益平衡的法律控制.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14]李振宇、黄少安.知假买假的法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 货币 社会关系

在过去的25年中,经济社会学经历了惊人的社会变化。从批判、补充新古典派经济学开始,它已成为一块丰富的可以自我维持的领域,并已经开始产生或将重新替代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对经济社会学的态度和我与经济社会学的关系。

在我探索经济社会学的道路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工作,并著有各个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人寿保险如何变得可以接受、对儿童的评估、人际货币行为,以及最近的关于经济社会的亲密行为,到涉及消费和儿童工作等重要经济议题。但近几年来,包括我在内没有人认为我所研究的就是经济社会学。

从某种角度讲,他们是正确的。经济社会学在二十几年前成长起来的时候,跟主流的经济学是紧密相连的。它要么在冠以社会学话题的名义下扩展自己的主要思想,要么认为是社会背景限制了经济活动,并且很多还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规则来行事的。它几乎只涉及经济学家喜爱的研究主题,集中于所谓的账户背景和延伸。

理论家把标准的经济模型应用到宗教团体、家庭行为或专业运动团队等非经济过程当中。分析家通过分析标准的经济现象,如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或公司,来说明在社会组织的大背景下,“经济人”是怎么做出决策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张以上观点的人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性”的,而且他们经常提及并且研究人际网络。这种做法使得经济学家做出的由议价或价格制定等经济现象得来的隐性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根据经济社会学家的理论,是什么缺失了呢?强调背景的理论家认为经济学家忽视了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例如,以前一直存在的潜在的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10到15年中,正如别人所看到的一样,我对于自己成为经济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感到惊奇。而这就是我参加这场研讨会的原因。那究竟是为什么呢?部分原因是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走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在这一块领域中,三个改变起到的作用很大:第一,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的创始者们指出,我所研究的领域是经济社会学新思潮的一个范式。第二,我发现自己教授经济社会学扩大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数。第三,前面两个改变迫使我直接面对主流经济社会学的大前提,而不再是学习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学生了。除了市场和企业以外,经济社会学家都应该关注物资的生产、消费、分配和运输的各种形式。

因此本文有必要把在这个领域中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争议性的调查和个人的自传联系起来。我首先将对经济过程和方法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研究做个详细的总结。然后,我们看一下经济社会学最近关注的重点方面,并且讨论这些重点是如何取代先前占主导地位的有关经济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交互的假设的。本文中的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最近的一些分析。最后,本文将以对经济社会学领域内其他思潮走向的一个快速调查作尾。

一、经济过程的重新评估

在经济社会学这块领域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类似的变革。其中的三个变化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经济学本身发生了改变。这些流派,如行为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家庭动力学以及最近的神经经济学等,都展开了对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批评。这些新形式的经济学都开始创造经济过程的另类解释,而且我也关注了很多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随着博弈论被引入到家喻户晓的竞争模型中,有些东西就变得很简单了。例如,为了个人的表现,球员之间做出来的一系列反应的早期模型。

其次,在经济学之外,法律和经济学界的批评家、组织理论家、少数学生以及重要的女权主义者都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经济和社会过程是如何运行的提供了帮助。他们也坚持认为,要有权力、议价和人际之间的交易。

再次,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地带,出现了一些新的混合型学科,它们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经济进程的方案。它们包括社会经济学、共产主义经济学、法国的经济和社会团结以及世界体系分析。

同时,经济学家大量涌现,他们越来越多地从账户的背景和延伸的轨道上偏离开来,转而向制定具有社会基础、描述和解释经济活动的方向上迈进。这种另类分析试图从经济活动的本质出发,解释社会进程和社会关系,包括市场本身这块先前被认为是神圣的、没有探索过的领域。很多这方面的分析家同意哈里森.怀特的申明,他们认为市场不是缺乏社会过程的自发的竞技场,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创作的结果。

确实,在皮埃尔.布迪厄晚年时期,他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他在其2002年版的《经济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到,“企图‘改正’范例的冗长或者错误,而不质疑范例本身……使我想起了第谷・布拉赫把托勒密的地心模型从哥白尼革命中保留下来的伟大举措。”

总之,另类经济社会学的探索者批评了认为社会过程虽然为经济过程提供了庇护,但这种庇护的实质还包括经济的理换体系的嵌入的观点。就像制度经济学家一样,那些开始用社会过程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学家对通过市场调节的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失败感到震惊,于是他们涉足到企业、市场、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核心。

通过这些变化,我发现我不再站在外延观看经济活动的人际交往方面了。现在,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进程正在继续扩大。浏览尼尔・斯梅尔瑟和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的第二版《经济社会学手册》的目录表,可以发现它是一个标志。它主要描述的是十一年前第一版目录表里面没有的学科,如新制度学派、情感、行为经济学和法律。

然而,经济社会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它包括以下的新的主题和重点:一是多元化市场:早期的经济社会学家几乎只关注生产,但是他们现在正在关注很多别的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消费市场、个人护理用品市场以及他们所谓的非正规经济的方面。二是企业文化:经济社会学家最终褪去了他们关于建构的外衣,来研究丰富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公司之间的交易和结盟的。三是不公平,尤其是性别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社会学家一直在质疑力图解释有偏见的市场选择和个人特性碰撞所导致的不公平的职业地位实现模型。四是家庭密集场所的经济活动:经济社会学家以及他们在经济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盟友们在这里不仅研究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延伸和影响以及资产的转让,而且也研究把表现看成短期现货市场的互动模式。

我最近的工作是研究这些创新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多元化市场和家庭的分析。例如,我2005年出版的《购买亲密》,认真探讨了美国的法律和日常生活规范是如何成功约束经济活动和亲密人际关系之间的交互。这本书表明,在夫妻之间、家庭中间以及个人护理的提供方面,参与者努力去发现经济交易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合适匹配。为了展示这些匹配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我就不得不批判那些在人际关系和经济活动交互方面广泛存在的误解。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对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承认的假说的批判:我称之为“敌对世界中的孪生故事”。我们假设理性经济活动和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同的舞台,一个领域是关于计算和效率,另一个领域是关于信心和团结。敌对世界的相关理论宣称,如果这两个领域断绝了联系,那么带来的混乱与错误将是理性经济阻止了亲密的关系,亲密的关系阻碍了效率。

为什么要质疑这个错误的边界问题?因为正是这种边界使得表面上“真实”的市场活动和外显的琐碎的经济之间的分歧长久存在。具体来说,重要的经济现象,如公司、企业或金融市场等和较小的情感经济体,如家庭、小额信贷、地方性经济社区、移民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典当、赠与或汇款等,这之间是存在两分法的,需要区分开来。真正的经济仅仅包括以市场为媒介的交易,就像“真正的”货币是指简单的、同类的、可替代性的法定货币。

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在哪里?它错在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种预想中的小型交易如果合在一起的话,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它有很大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例如,从富裕国家向贫穷国家输出大量汇款,把财富一代代传递下去。而且,世代相传的财富说明,亲密的交易也创造或者维持由阶级、种族、族裔甚至性别造成的大规模的不平等。一般来说,单独领域/敌对世界的学说长期以来一直推广以内容为导向的信念,他们认为经济活动有着自己的规律,而社会关系仅是给经济活动提供了限制。

敌对世界理论的反对者不同意这种二元论,他们希望推广社会生活的单一账户原则,他们反对简化的“只不过”的争论:表面现象上人际关系的隔绝“只不过”是普遍原则中的特殊例子。“只不过”原则的倡导者根据三个原则,理性经济简化论、文化简化论、政治简化论,分成三类。因此,提倡经济简化论的人认为,关怀、友谊、、父子或母子等人际关系是理性经济即有条件限制下的个人的最优选择的特殊例子。提倡文化简化论的人认为这些现象是对信仰的明晰表达。而提倡政治简化论的人则更强调这些现象的强制性、剥削性的政治基础。

然而,即便那些经济社会学家是反对“只不过”的简化论,他们仍然认同单独领域敌对世界的概念,尽管概念的差异性正在减小。例如,不应该是意识到每个市场都取决于不断持续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应该区分各

种各样的市场交易。总之,经济社会学正在远离背景、延伸和单独领域敌对世界,理性地向着对经济活动做出更充分的社会诠释这一方向迈进。

二、争论和结论

我一直在和其他一些理论家在争论我的观点。分析家们强调货币需要有系统的强有力的背景支持。他们甚至提出质疑,我所分析的交易是真正货币层面的。例如,芬恩和拉帕维斯对于发现我研究的重点是在非均质性上,尤其是对我的明显无视金钱的“均质化影响” 感到费解。他们不得不承认, “必须始终强调双重性质的资金普及,分配均匀的货币为表示社会和具体文化关系创造了机会。”然而,芬恩和拉帕维斯的理论框架认为,货币的普遍化倾向压制了其社会斗争。芬恩和拉帕维斯告诉我们,“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的主要层面和意义发现它本身陷入了平凡与普遍的交换当中。”因此,芬恩和拉帕维斯既强调货币的世界性,又强调货币完全互换性的因果优先。他们坚持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货币,即使它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这些批评家虽然知道货币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着一个内容上更容易被接受的观点,该观点承认货币具有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但是却忽视了其关系的基础。因此,这一观点使得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模型都能够长期存在。单一的货币是实际存在的,而在这个模型里其他货币的内涵,仍然维持着“类似”的定义。

在目前的争论当中,经济社会学家正努力超越对于经济分析的批判以及对经济内容的解释,转而研究构成货币的实际的社会过程。正如布鲁斯.卡拉瑟斯所指出的,对于货币及其双胞胎――信贷的分析的趋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这个过程中,目前的研究正在取代传统的认为现代货币是一个单一的、同质的、液体培养基,而这种媒介又是与其他的连续的、各个种类的货币媒介一起来进行经济交换的观点。

我们来想想奈杰.达德的多元化货币的绘制。达德质疑以前关于真正的货币和他所谓的“瘦弱的款项”以及其他被贴上“准货币”标签的物品的分歧。达德在对货币多元化的介绍当中,提出了一个绝妙的研究方案:解释不同种类货币的差异性,分析确定出现货币新形式的不同的原因的轨道。

达德关于货币多元化形式的分析为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当代悖论――国家发行的货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是同时增加的,提供了更好的答案。更具体地说,他用自己的分析方法把他所看到的界定为欧元的“混合”性质。他正确地描绘了欧元作为一个循环过程的鲜明实例,在这其中,非流通货币媒介和账户单元的增加使得货币的同质化刺激了货币的多样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给传统的经济分析提供背景或者批判,因此,在经济社会学里,达德的做法更符合健康的潮流。

然而,即便是达德也没有能够正视把社会关系纳入到货币交易以及把社会交易纳入到货币关系。货币的社会基础并不愿意达到整合,这并不是件小事。这使得达德在他的分析中忽视了两个重要的相互独立的因素:货币的关系分化和货币行为。人们经常把各种货币交换和维持这两方面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利用象征、礼仪、会计制度和各种各样的代币来标识不同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什么时间怎么样采用哪种媒介或者账户单位取决于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父母和子女、牧师和聚会者、政府福利和接受福利的人、立宪者和选民、相爱的夫妇――有的时候所有这些关系都跟货币交易联系在一起,但是每一个都需要货币媒介和账户单元的不同的结合。当他们计算出在移民浪潮中,谁欠了谁的人情、服务或者礼品时,在这个汇款系统的复杂关系中,参与者经常把货币的原籍国和接受国作为媒介,但是他们通常也建立了自己的混合账户单元。

因此,我们应该在达德的分析基础上更进一步。所有的货币都是具有双重性的;它们既适合普通的流通,又适应小区域内的流通。确实,这种二元性适用于所有的经济交易。从上往下看,经济交易和具有广泛意义的民族象征的机构是相联系的。然而,从下往上看,经济交易是高度分化的,个性化的,地方化的,它对特殊的关系有特殊的意义。因此,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他们只是同一个交易中两个不同的方面。就像人们把个人的信息放到会话当中并按照公认的语法方式讲英语一样,经济行为人采用的也是国际化的模式和标准。

最近一些分析家通过用货币取决于会计制度这一不同的说明方式分析了这一点。我同意这一点,但是这个说法得有个前提:会计制度并不仅仅是国家或者银行的自上而下的机制。人们在一个更小的规模范围内创造并且协商自己的会计制度。而这些都囊括并且塑造了社会行为。

传统的分析家也错误的驳斥了家庭和其他不以市场为媒介的经济以及真正的经济中的的货币世界。他们是错误的,因为家庭、亲属集团、朋友圈、邻居和表面上非经济的组织,如教堂和志愿协会等,都在广泛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典型的移民汇款系统为例。移民汇款系统在诸如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的经济体系中都是非常庞大的,但是令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失望的是汇款工作主要通过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者邻居关系来完成,而不是通过银行或者其他正式的经济制度。

我为什么选择把重点放在家庭、福利和馈赠上?根据关于市场和人际关系的传统的两分法,这些地方要么就是货币完全不能进入,要么就是合理化本该带来巨大改变的地方:在家庭、友谊、慈善和死亡中的均质化的核心个人、社会关系以及商品化的情感。我的研究表明,压制脆弱社会关系的积极创造性力量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三、经济社会学将何去何从

我敢肯定的是并非所有有学问的观察者都和我一样对当前经济社会学的趋势怀着同样的热情。回顾这片领域的主要成就,罗勃・福克纳、埃里克.切尼和加斯帕・索伦森为这一领域提供了精确的反方面的批判。福克纳和切尼宣称,经济社会学家已经排除了分析的主要领域,就像早期的社会学家已经有效地处理了罪行和“暗边”的资本主义。索伦森反驳说,这一领域的组织者已经很有包容性,他们冒险使这一领域的智慧变少。确实,每一点都是有原因的。在他们热情地追求经济体制进程的正确性的时候,经济社会学家几乎没有质疑他们所研究的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对于相关事项的扩展,我一直很高兴,因为它与当它作为主流经济理论的补充的那段时间相比,减少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凝聚。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经济社会学将会出现,新的综合体正在规划当中。

无论如何,在这块领域里,我看到了关注经济进程的学生们采取了三个重要的、有前途的、即便有部分出现矛盾的步骤:第一步,正如我以前建议的,它包括放弃单独的领域和敌对世界的论点有利于分析以下带有独特的会计体系、媒介、经济交易、内涵以及边界的区别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步,同样是我先前提到过的,即质疑受到削弱的思想――所有的领域都具有经济活动,但是相对应来讲,有些领域则更类似于市场,更不具有主观性,组织分析师往往把一些情形比喻成“武器长度的交易”。

第三步非常有趣,它与前面两步有些不一致的地方。以米歇尔・卡隆、唐纳德・麦肯齐和金米罗的思想为代表,认为经济学随着企业和市场壮大了,但是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发展,它又改变这些企业和市场自身的形象。毕竟,如果理论家用那种方法分析关系和行为,那么,社会生活将在应用了这种理论的领域里变得更“市场化”。

如果是这样,那么第二步的一个新概念能够让人信服以下观点:如果构造论者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也许与其他的一些领域如家庭等相比,由经济理论建构的一些区域按照经济学理论把自己置于优越解释中。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社会学家将不得不认真思索将同时形成和解释其他领域如生产、消费、分配和资产转移等方面的成熟的理论,而不再是思考一度受宠的资本主义企业以及旧的经济社会学市场方面的理论。

篇11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RTA;贸易效应

1 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多种,Andrew Wyatt-Walter 认为“从原则上说,经济区域化可以涉及毗邻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进而至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再而至市场与政策一体化,以致完全的经济和政治同盟。” 具体而言,根据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成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其中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运作的RTA中,90年代成立的72个RTAs,占总数的36.9%,本世纪成立的117个RTAs,占60.0%。RTAs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关于RTAs与WTO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两者关系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RTAs数量的不断增加,RTAs之间的重叠程度也不断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胁到了多边贸易体系问题,同时Krueger(1995)也担心区域性FTAs的建立将会产生寻租者,西雅图WTO部长会议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如Foost Pauwelyn研究WTO保障机制针对区域贸易集团做出的对应措施,范黎虹、韩龙、周阳、张洁等也分析了区域贸易集团与WTO基本规则之间的法律关系。陈泰锋和贺剑瑜对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动向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了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2 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2.1 引力模型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应用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主要表现问从静态和动态效应,其中静态效应分析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上,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对数形式后表示如下:

2.2 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静态贸易效应

利尼曼(Lineman,1966)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规模的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继利尼曼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效应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横截面数据固定效果的方式对区域集团效应所作的分析。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又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从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Celine 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使区域间贸易增加的同时,通常从世界其他各地的进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减少了,这证明区域贸易协定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向效果;Balistreri、Anderson和 Wincoop(2003)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各自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但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国内学者舒波(2004)等人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的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但扩大了地区市场容量,还加强了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和地区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Jeffrey Frankel认为正式的区域安排还对贸易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远超乎近邻之间的自然通商。石岚、毛志文(2006)对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3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动态贸易效应

Lisandro Abrego, Raymond Riezman, John 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即一般均衡模型对关税同盟中的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关税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宋岩、侯铁珊(2006)对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合作,而且可以维持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并能进一步强化非成员国寻求加入该RTA以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动机的结论。

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希托夫斯和德扭(2004)的“大市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使区域外国家为了保持原来的市场和产品竞争优势,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区内,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Susan F.Stone,Bang Nam Jeon认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使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的贸易流。王瑛(200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梯度,这种梯度产生了经济技术推动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多赢”的合作动力。陈秀莲、杨丹辉(2006)等还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区内贸易的增长,而且使成员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保持较高产业转移增速从而使成员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技术进步。

3 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的成效

Richard N.Cooper、Charles P. Kindleberger、Susan Strange、Robert Gilpin、等则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研究方法、现实主义的大国关系研究方法和国内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构主义的社会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稳定了邻国之间关系,潜在的缓解了紧张局面,降低了邻国间移民、流血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提高其国内安全系数。国内学者卢光盛、王逸舟、庞中英等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研究显示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区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产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阳(2005)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区域范围内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能源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加。张骥、闫磊(2004),朱显平、李天籽(2006)等分别对东盟、南方共同体、欧盟等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非经济成效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外,部分学者还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认为区域合作可以使成员国“更好的抵御其它区域集团的歧视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影响力,实现谈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 R.J.Portes认为一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有助于向外界发出清晰而可靠的信号,以吸引投资者。李向阳(2003)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使小国有机会通过让步获得了大国给予的“保险”以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障和免除发达国家歧视性的反倾销行动。刘玉贵、张雯(2006)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促使各国保持其政策的连贯性、可信性,并不断建立起协调一致的机制,从而锁定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誉。

4 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文献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研究成果卓著,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Corden, W. W. 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 1972

[2]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Meade, J.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 Amsterdam: North0Holland, 1955

[4] 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 [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37).

[8]孙海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9]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篇12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RTA;贸易效应

1 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多种,Andrew Wyatt-Walter 认为“从原则上说,经济区域化可以涉及毗邻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进而至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再而至市场与政策一体化,以致完全的经济和政治同盟。” 具体而言,根据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成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其中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运作的RTA中,90年代成立的72个RTAs,占总数的36.9%,本世纪成立的117个RTAs,占60.0%。RTAs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关于RTAs与WTO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两者关系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RTAs数量的不断增加,RTAs之间的重叠程度也不断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胁到了多边贸易体系问题,同时Krueger(1995)也担心区域性FTAs的建立将会产生寻租者,西雅图WTO部长会议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如Foost Pauwelyn研究WTO保障机制针对区域贸易集团做出的对应措施,范黎虹、韩龙、周阳、张洁等也分析了区域贸易集团与WTO基本规则之间的法律关系。陈泰锋和贺剑瑜对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动向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了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2 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1 引力模型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应用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主要表现问从静态和动态效应,其中静态效应分析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上,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对数形式后表示 2 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静态贸易效应

利尼曼(Lineman,1966)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规模的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继利尼曼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效应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横截面数据固定效果的方式对区域集团效应所作的分析。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又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从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Celine 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使区域间贸易增加的同时,通常从世界其他各地的进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减少了,这证明区域贸易协定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向效果;Balistreri、Anderson和 Wincoop(2003)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各自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但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国内学者舒波(2004)等人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的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但扩大了地区市场容量,还加强了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和地区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Jeffrey Frankel认为正式的区域安排还对贸易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远超乎近邻之间的自然通商。石岚、毛志文(2006)对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3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动态贸易效应

Lisandro Abrego, Raymond Riezman, John 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即一般均衡模型对关税同盟中的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关税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宋岩、侯铁珊(2006)对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合作,而且可以维持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并能进一步强化非成员国寻求加入该RTA以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动机的结论。

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希托夫斯和德扭(2004)的“大市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使区域外国家为了保持原来的市场和产品竞争优势,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区内,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Susan F.Stone,Bang Nam Jeon认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使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的贸易流。王瑛(200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梯度,这种梯度产生了经济技术推动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多赢”的合作动力。陈秀莲、杨丹辉(2006)等还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区内贸易的增长,而且使成员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保持较高产业转移增速从而使成员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技术进步。

3 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的成效

Richard N.Cooper、Charles P. Kindleberger、Susan Strange、Robert Gilpin、等则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研究方法、现实主义的大国关系研究方法和国内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构主义的社会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稳定了邻国之间关系,潜在的缓解了紧张局面,降低了邻国间移民、流血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提高其国内安全系数。国内学者卢光盛、王逸舟、庞中英等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研究显示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区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产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阳(2005)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区域范围内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能源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加。张骥、闫磊(2004),朱显平、李天籽(2006)等分别对东盟、南方共同体、欧盟等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非经济成效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外,部分学者还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认为区域合作可以使成员国“更好的抵御其它区域集团的歧视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影响力,实现谈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 R.J.Portes认为一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有助于向外界发出清晰而可靠的信号,以吸引投资者。李向阳(2003)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使小国有机会通过让步获得了大国给予的“保险”以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障和免除发达国家歧视性的反倾销行动。刘玉贵、张雯(2006)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促使各国保持其政策的连贯性、可信性,并不断建立起协调一致的机制,从而锁定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誉。

4 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研究成果卓着,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文献

[1] Corden, W. W. 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 1972

[2]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Meade, J.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 Amsterdam: North0Holland, 1955

[4] 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 [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37).

[8]孙海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9]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程永林.区域合作、利益冲突与制度分析——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10)

篇13

关键词:北方经济 载文统计 定量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北方经济》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该刊在2000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北方优秀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来源期刊,国内、海外阅读TOP100期刊。因此受到科研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北方经济》2004-2009年发表的共计5140篇文章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研究内容、方向、作者所在单位、合著、基金资助、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2004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了避免重复统计,本文只根据第一作者统计载文数。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栏目及文章内容来区分研究内容。

表1 栏目及内容研究

由表1可知:2006年开始经济研究范围扩大了,涉及理论与研究各个方面,企业发展、产业经济等实体经济为持续发展带来了活力、涉及财务管理、区域经济和地区特点的民族经济也增加了,学术视点、学术争鸣具有前瞻性,特稿、封面文章,关注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把脉引航,异域撷英、对外开放,不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平台,也为读者了解我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信息。

(二)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既需要运用理论概述、个案研究、解释型等非数字化研究方法对经济问题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又需要通过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而文献中各种研究方法往往是相结合,相辅相成,很难将文献研究方法精确定位,因此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采用模糊分类法:只分为定性和定向两大类。

定性研究:主要分析个人直觉,经验及分析对象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进行非数字化考察和解释过程。本文将描述性、解释性、个案研究、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少量数据分析,如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工作、调查、关注、体改均归入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叙述和解释某些现象而使用数值表示和处理的方法。本文将实证性、假设检验、模型构建、大量数据分析如学术争鸣、金融财政、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等归为定量研究。

表2 载文研究方法统计

图1 定量研究载文所占比例

总的来看,2000年后区域经济研究定量研究比重呈上升趋势,定量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说明近年来研究比较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基金资助研究

基金资助论文通常代表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前沿动态。从2000年开始,共有162篇文章获得了各类基金资助,占比3%。说明《北方经济》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进一步提高,研究内容涉及面更广泛。

表3 载文基金资助比例

(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

数据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北方经济》研究主力。《北方经济》注重学习别人经验。2004-2009年“异域撷英”36篇文章,多为著名学者文章,为我们学习借鉴提供了方便。

图2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

图3 载文合著率统计

(五)合著者所在单位统计

如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趋势日趋复杂,经济研究难度增加。跨地区跨机构研究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流动。数据显示,2004年开始论文合著率呈上升趋势,总体比重大约2.4%,论文合作单位多,但同一院校和科研所比重大,院校与外单位合作度占66%。

表4 作者人数统计及合作单位统计

(六)参考文献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2004-2009年参考文献共计7440篇,涵盖所有文献,其中以期刊、专著为主。期刊以其信息量大、新、快等优点成为主要信息源,占比61%。电子资源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使用方便、灵活、新颖,也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占比16%。专著文献引起系统、全面、成熟等特点占比28.5%。

表5 参考文献类型统计

总体而言,外文文献因其科研价值和信息含量较高的优势,其比例有所增加累计544占全部参考文献总量11%。说明我国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理论学习和融合,2006年开始《北方经济》作者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逐渐增多,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

影响因子是客观评价论文在学术上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复合影响因子是0.535,综合影响因子0.196,说明《北方经济》作者学术水平层次较高,研究内容较新,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其中,学术争鸣中多篇文章具有自己独特见解,论证比较注重科学性,有些还运用实证分析,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充分,论证严谨,定性研究很多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某些问题深入思考和推理。

三、结论

在研究内容上,宏观经济、学术争鸣、学术视点、特稿、封面文章、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是北方经济重点。财政、金融、在金融危机以后因其风险性高,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审计内容,篇目上也有所增加。《北方经济》本区作者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金融方面。从2006年以后载文数量增加了,学术水平有所下降。应控制数量,提升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北方经济》近年来比较注重科学、实证和模型的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也有所增加。基金项目一般是比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是学术研究重点,具有前瞻性。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以高等院校为主,其次是科研机构。合著和多人合著也以高校为主,说明研究能力较强,但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以中文期刊为主,其次是专著,外文文献和电子资源近年来迅速增加,说明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思想接轨,对国外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北方经济》在研究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区将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又要抓机遇、促发展,使经济持续平稳的向前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应强化外资在推动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如何利用外资机构,怎样引到向西部特别是我区转移的研究、外商投资的管理等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规划时期国家政策将向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领域倾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低能耗、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及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促使工业结构有根本性转变,营造绿色环保、设施配套、制度完善的服务业。加强节能环保力度,合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北方经济》封面文章、特稿、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等栏目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财政金融、企业发展、学术争鸣等栏目要结合实际兼收并蓄,加强对国外成熟理念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篇14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变革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从战略系统观对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领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失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实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从错报产生的源头着手,制订和实施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的效率,控制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被认为是审计领域的一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有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监督。被审计对象位高权重责任大,由于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的广度、深度、难度以及审计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都大大高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前沿的国际先进的审计方法技术,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导向,使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倾斜,以降低审计风险,这种审计理念和审计目标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是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需要,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模型及主要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一是基于战略系统观,强调对重大报风险的评估,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二是审计方法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了解内外部环境、运行风险入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将审计重点直接指向易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三是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四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重心转移,由原来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为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分析性复核、数据挖掘技术、比重分析法、风险集中度分析法、逐级累进分析法、定期汇总分析法等。在审计测试中还可以运用抽样法、观察法、调查法、证实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核心是将风险将至可接受的水平。要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的主线,并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以此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一)突出审计重点,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经济责任审计要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以重大风险评估和应对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一是要引入“重要性”概念,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突出审计重点。二是要将审计起点前移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战略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重点审计内容。从普通和异常的信息中发现背后隐藏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三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实施重大风险评估程序,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识别和评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水平分布,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控制检查风险。

(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涵盖面广要求高,要改革以查账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和技术方法,创新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1.注重宏观因素分析以及对腐败、舞弊等特别风险的评估。准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要注重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特别是对腐败、舞弊行为的识别和评估,通过评估腐败风险因素,改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范围,增强审计过程的不可遇见性。

2.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要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从零散走向结构化,提高审计的效率。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

3.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和范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的基础,而且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此外,被审计领导干部舞弊是经济责任重大错报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责任审计仅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来得出有关结论显然是不可靠和不现实的,必须通过充分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重要途径。必须扩大审计证据内涵,更加注重外部证据。

4.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加强计算机数据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以及审计工作的需要建立风险数据库,做好数据积累工作,为开展风险评估和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三、应用现代风险导向理念,科学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控制检查风险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和审计理念,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应对和防范审计风险

一是采取“上审下”、“异地交叉”审计等方式,排除人情干扰和外在压力,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巡视制度有机结合,协调安排;或者在审计前或审计中,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派人提前介入,协同工作,弥补审计机关职权有限,信息不对称,审计手段不足的困难,增强监督威力和效率。四是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审理部门进入审计现场,复核把关质量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审计现场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决算审计、绩效审计、重大项目和重大资金审计等同时安排,“1拖N“,大兵团作战与单兵作战有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审计效率。

(二)合理安排审计力量,应对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重大错弊风险,但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因此应根据重大风险评估的重要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将专业胜任能力较强,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分配到具有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审计,而一些理论和实践较为不熟悉的人员分派到风险较小的领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评估、精算等行业方面专家的工作,使得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团队具备足以应对经济责任复杂业务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三)优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

目前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基本上是以会计、审计专业人员为主,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很多对经济管理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缺乏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是要选派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和职业经历,又有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践经验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充实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二是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

(四)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作业流程和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及工作标准。二是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锻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三是对审计人员实行多岗位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以审代训形式,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培训审计人员,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

[2]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14.

[3]志恒.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

[4]李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启示.财会研究2008.

[5]徐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财会通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