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经济领域分析范文

新经济领域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经济领域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经济领域分析

篇1

>> 经济型轿车营销格局 经济型轿车营销混战 经济型轿车售后服务问题及研究策略 河北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 经济型轿车"热"的冷思考 中国最受青睐的经济型轿车 聚焦经济型轿车 雅绅特独树一帜 中国十大经济型轿车 中国轿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与政策因素分析 8万元经济型轿车能圆家庭轿车梦吗? 科技自主创新,如何落地开花?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 科技投入点燃自主创新之火 自主创新 科技转化结硕果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组织方式研究 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保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西安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 浅谈鄂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环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融资支持探讨 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Xinhua News Agency.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uto industry has become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EB/OL].(2011-09-03)[2013-1-8]http:///jrzg/2011-09/03/content_1939735.htm. (in Chinese)

李庆文.实现汽车强国梦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J].家用汽车,2012(6):10-12.

Li Qingwen. Self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being the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J]. Auto Life. 2012(6):10-12. (in Chinese)

甄文媛.建设汽车强国关键在“自主”――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J].汽车纵横,2012(5):32-33.

Zhen Wenyuan. The key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 is to be independent―An interview with Guo Konghui,the academician of China Engineering Academy[J]. Auto Review,2012(5):32-33.(in Chinese)

董扬.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汽车界,2011(3):52-57.

Dong Yang.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at China's auto industry encountered in 2011[J]. China Motor,2011(3):52-57. (in Chinese)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2(3):5-16.

Huang Qunhui.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China's indus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2(3):5-16. (in Chinese)

吴松泉.汽车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J].汽车与配件,2012(32):22-23.

Wu Songquan. Challenges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J]. Automobile and Parts Technology,2012(3):5-16. (in Chinese)

卫教善,李庆文.从德国汽车产业的战略特征看我国汽车产业强国之路[J].汽车工业研究,2011(10):16-20.

Wei Jiaoshan,Li Qingwen. Inspect China's way to become a leading role in world auto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Germany's auto industry strategy[J]. Auto Industry Research,2011(10):16-20. (in Chinese)

韩镭.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汽车与配件, 2011(10):16-17.

Han Lei.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a's auto safety technology[J]. Automobile and Parts Technology,2011(10):16-17. (in Chinese)

篇2

Abstract: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decision-making and support plan evaluation etc.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demand and proces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determined. Secondly,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adopted to build networks for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network output of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s is u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and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was got. Finally, the maintainability data of some gear lubrication pump was analyzed as an example, which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关键词: 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BP神经网络

Key words: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sensitivity analysis;BP neur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E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80-03

0 引言

装备维修保障信息是对装备实施维修保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1]。它既反映了装备当前的基本情况,提供了装备是否便于维修,维修所需的时间、资源、费用等信息;也包含了各种与维修保障相关的质量特性参数,如平均修复时间、预防性维修时间、定期更换间隔期等,是开展维修工作的基础或者“起点”。

目前关于维修保障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研究很多,然而针对这些信息的收集粒度、分析精度等研究则较少。因此,对装备维修保障信息进行灵敏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有助于确定维修保障信息收集的重点,评价基础数据变化对维修保障效果的影响程度,并为后续分析与改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

本文基于黑箱模型的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用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的网络,利用网络输出定量计算参数的变动对不确定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以掌握装备维修保障对参数变化的敏感度。

1 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需求与过程

灵敏度分析是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参数或者周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3]。在最优化方法中经常利用灵敏度分析来研究原始数据不准确或发生变化时最优解的稳定性。同样,在对装备开展维修保障工作时,其基础信息的灵敏度分析,对于相关维修决策的制订与判断以及保障方案的权衡与评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的作用。

1.1 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的需求

传统的维修方式是相对粗放型的,很难实现精确化保障也极易造成维修资源的浪费。基于状态的维修、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等新型维修方式的兴起与发展,实现了维修决策的定量化与科学化,同时对于决策基础信息的质量与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述新型维修方式的定量化分析过程中,必然依据相应的决策模型等手段。上述这些模型都含有若干个确定性参数,参数的变化会引起模型目标值的改变,不同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目标值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装备维修保障信息进行灵敏度分析,可以通过对输出结果影响的大小等来探索维修决策模型对各信息的敏感程度,从而为优化装备设计参数和提高其维修决策等提供方向。所以,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的灵敏度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基本过程

对装备维修保障信息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基本过程如下:

①明确灵敏度分析参数。在维修决策模型中,一些参数的改变对模型结果影响很大,对这些重要性参数要重点分析;反之,如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结果影响很小,没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②确定参数取值变化范围。根据模型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参数变化范围;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参数的变化范围要求一致,这样才能比较其灵敏度。

③模型结果统计与展现。通过MATLAB等数学工具,计算模型结果,并画出表示参数与模型结果关系的二维图。

④模型结果变动分析。根据二维图所示的参数与模型结果的关系,通过其直线斜率、变化区间等来进行灵敏度分析。

⑤确定参数采集要求。参数采集应该来源于工作实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2 基于神经网络的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灵敏度分析

在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分析过程中,由于各参数间常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很难直接判断参数的改变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用于黑箱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的网络。黑箱模型(Block Box Model)是指输入、输出和功能特性已知,但其内部实现未知或不相关的模型。因此,通过参数值的变动得到不同的网络输出结果,利用网络的输出定量计算出参数的变动对不确定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

2.1 BP神经网络的概念及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复杂的生物神经网络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人脑是由大约个高度互连的单元构成,这些单元称为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约有个连接。按照生物的神经元,可以用数学方式表示神经元,并由神经元的互连可以定义出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

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神经网络的类型也将不同。前馈神经网络因为其权值训练中采用的误差是逆向传播的方式,所以这类神经网络更多地称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简称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基本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灵敏度分析模型设计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黑箱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具体装备,结合实际的维修情况,确定要进行灵敏度分析的黑箱模型参数;再利用已有的装备维修数据和专家经验等对参数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利用相关参数和结果形成样本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最后,固定训练完好的神经网络,并通过相关方法分析参数变化的敏感度[5]。

本文通过MATLAB神经网络工具来完成网络训练[6],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训练样本。收集并处理现有或相似、相近装备的相关维修保障信息样本,并对模型参数进行量化。一般来说,所收集的样本数越多,BP神经网络参数灵敏度分析达到的精度就越高。

②建立网络。选取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将参数归一化值赋予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单元、归一化后的结果值赋予输出层。输入层和输出层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通常采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神经元传递函数,网络初始化可通过工具箱中的初始化函数来实现。

③完成网络训练。通过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网络训练函数来实现。当训练到一定精度时,停止训练,求得所有权值和阈值。利用测试样本数据对训练结果进行确认,看是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增加样本的容量。

④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采用逐项替代的分析方法,即通过逐次对某一参数或几个参数进行微小变动,同时固定其它参数保持不变,进行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得到相应网络输出,利用网络的输出定量地分析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开展维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案例分析

这里以某设备平均单位维修费用关于其相关影响数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维修情况分析可知,与该设备维修费用相关的参数主要包括:预防性维修所需费用、修复性维修所需费用、维修所需备件费用、维修活动管理费用、设备故障率、维修延迟导致的设备停机时间。选取该设备的原型和相似设备的13组维修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后得到的样本数如表1所示,其中6项影响维修费用的参数分别由X、Y、Z、U、V、W表示, C表示单位时间平均维修费用。

3.1 网络的设计与训练

根据上面的数据用前6项参数确定网络的输入变量,并用单位时间平均维修费用确定网络的目标变量。利用1~10组的费用影响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样本,11~13组的数据作为网络的测试样本。利用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计算另外第11~13组的平均维修费用值,得出的值分别为0.789、0.801、0.815,误差范围都在0.04以内,说明本文所设计的这种网络是足够精确可靠的。

3.2 参数灵敏度分析

在应用上述训练完成的网络程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对此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对于各个数组来说,参数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大致是一样的。因此,本文仅以数组1为代表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具体方法为:分别将每个参数的值改变(增大或缩小)0.1,保持其它的参数值不变,进行神经网络计算,然后观测网络输出值的变化情况。比如,当参数增大0.1后,单位时间平均维修费用相应的改变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对数组1来说,维修活动管理费用这项参数的灵敏度最高,这说明对于设备单位时间平均维修费用来说,此时维修活动管理费用的大小,是导致其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该设备的故障率,即设备先天的可靠性水平,对于后期维修费用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采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对其他数组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最终结果最为明显的参数来。这样,在开展维修活动时,为了提高保障效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达到科学维修准确决策的效果。

4 结束语

目前很多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分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机械装备维修时间与维修性影响因素的关系、装备故障与训练环境的关系等,这些信息都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直观地分析,通过神经网络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的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模型参数神经网络的训练,只有训练出的神经网络精度足够高,才能保证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准确性。但是前提就是要收集大量参数的数据,提高神经网络的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采集大量可靠的数据。

在本文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对于多个参数同时变化的灵敏度分析,输入参数状态变化和参数状态组合引起的灵敏度改变等这些方面,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小孩,张耀辉,等.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分类与描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9):49-53.

[2]王广彦,白永生,等.面向多主体、多任务的维修保障信息建模技术[J].面向多主体、多任务的维修保障信息建模技术, 2015,24(1):21-27.

[3]费芸洁.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太聪,韩大建,苏成.参数灵敏度分析的神经网络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2004.

篇3

论文关键词:修订,经验,心理空间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奥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类作了修订调整,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他将“要求”归于指令类,但其并没有在研究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才能达到以言行事的效果,更未在句法上加以辨别和阐释,之后哈贝马斯认为,以言行事行为有典型的句型,即“我+动词+你+句子”,例如,“我允诺你我明天会来。” 但对于一个指令来说,其本身的言语特征使其的主语可能被省略,省力原则使受事者的指称(你)被同时省略,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动词+指称”的句型,比如“拉窗帘”“关灯”“到龙鳞路”,在特定且充分的语境的协助下,动词可能被忽略,指称词成为“要求”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2.1 单边指令的特点

Clark (1986)指出指称在文本和即时对话中的不同,在其的理论当中,文本中指称的特点包含了了说话者满意于自己所提出的文本指称信息并且这个过程是是由说话人一人控制,而对于即时对话系统来说语言毫无疑问是易于消散且不可追踪的。但是,对于一个单边要求,在说话人有意或无意中关闭了自我监控系统之后,它就无可厚非的既有了文本信息中说话者的独断也包含了即时对话容易消散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施事者出现失误且没有充足的条件进行监控,言语上的修复活动就很难进行,受事者信息的正确提取几乎不可能,但是,依靠充足的经验,受试者却依然可以克服困难完成施事者的指令。

2.2 对话监控条件

一些研究表明非言语信息在语言的相互理解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1)面部监控: Clark指出面对面的交流使指令发出者更容易捕捉到受话者的肢体语言,从而使交流更加有效。2)反馈: 受事者的反馈是说话人得以获取有效信息来对对话过程进行监控的主要来源。通过受话者的反馈,说话人调整说话方式,改变信息含量,来达到使受话者理解并接受其含义的目的。反馈的缺失,对于受话人的监控就无从着手。3)省力原则:在双边对话中,由于说话者更倾向于进行主动的自我修复,为了避免被动修复,说话者倾向于使合作原则最小化来进行言语活动。合作原则的最小化意味着说话者使用不标准的甚至是在当前语境下不合适的名词性短语来促进受话人的理解从而使被动性降到最低。

2.3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是我们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的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空间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并随着个人思想和所处语境的改变而变化,其主要被用于模拟思想和语言之间相互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在Mental Space一书中讨论了指称的隐晦性和透明性,指称的特指与否对其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对于非特指指称用语, Fauconnier更强调了角色(role)的赋值(values)作用. 如“这食物越来越差”一句中,“食物”这一指称不仅可能作为特指来指称橱柜里那些正在腐烂变质的物体也可能被理解为非特指用来抱怨这周变得糟糕的伙食。

二.实例分析

本研究以作者在随机抽取的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为受试对象,选择洛阳“龙鳞路”为目的信息,非真实存在的“农林路”为干扰信息。笔者以乘客身份来进行指令类话语的施事行为,当笔者作为乘客对司机发出了“农林路”这一错误指令,所有受试司机均未在口头上对笔者的指令进行修复,但都提取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信息。对此,笔者对于造成乘客自我监控失败的分析如下:

1) 对于面部表情的监控来说,在此次施事的过程中由于空间的和场景的阻碍,造成乘客与司机面对面交流的障碍,因此司机的面部反馈被忽略。

2) 乘客的自信使其语调传达一种不可被反驳的信息,这种拒绝他人修正的语调体现在指令其随后的注意力转移和拒绝给予司机时间来进行信息回馈上,时间上的紧迫性使司机的语言组织时间被反应时间剥削,从而丧失反馈的时机。

3) 在整个施事过程中,乘客在发出这个需要简单明了且无语言反馈的句子中并没有试图来使司机的相关认知和他保持一致。

4) 省力原则在此过程中意味着乘客在此过程中企图使用最简洁有效的话语来提取信息,简洁的指令往往代表着权势的倾斜以及拒绝被修复的心理倾向。

乘客的自我监控失败迫使司机根据其经验对其进行修复。根据心理空间理论,“乘客”一词作为隐晦的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中具有了潜在的价值。在此这一价值必然通过其发出的指令来进行赋予,于是“乘客”可以被理解成发出指令的人。但是在乘客与司机的对话中,无论谁充当乘客这个角色,他的指令都必须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否则,指令就无意义可言。换而言之,乘客的指令被所处环境所限制。当笔者成为乘客作为指令的发出者,对于受事者---司机而言,笔者的指令必须与当地的实际路名想协调,当“农林”路并不存在时,这种协调被破坏,指令本身的价值被瓦解,司机将根据其的理解(understanding)重新构建一个他承认(accept)的指称语。其理解和重构承认的过程使用心理空间图示表示为 2

1

3

首先,在现实中1中真实存在的龙鳞路在施事者-乘客心理空间里产生相应的投射,乘客通过语言反映此投射,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施事者在此过程中监控不利,在语言反映中出现错误,使受试者心理空间3与空间1无对照投射,施事者根据本能寻求对应投射X.在3司机的认知中,“农林”到“龙鳞”的认知方式更类似于隐喻的理解方式,在此,相似的语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触发点,语音越是相似,它和目标指称的联系就越是紧密,司机就越容易根据它形成映射来修复乘客的口误。

三.结语:

本文利用Clark的指称理论以及心理空间理论对乘客司机之间的单边指令修复进行了分析。语言,作为认识的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小的语言现象就可能是无数的认知过程交叉所致。而语境的不同,更是给言语行为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笔者选取一种相对简单而容易分析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Gilles Fauconnier : Mental Space 1994

2 Gilles Fauconnier and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rgration Networks

篇4

收稿日期:2015-01-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10BJY077)

作者简介:齐欣(1963-),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企业研发合作研究。E-mail:sarahqixin008@hotmail.com

王策(1982-),女,天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研发合作和跨国公司研究。E-mail:redapple0109@sina.com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目前技术标准作为争夺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日益活跃,影响显著。本文以经验分析阐释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的冲击与推动双重作用,试图通过脉冲响应模型模拟现实中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产生的冲击与后续反应来实现此研究领域的突破,并以此论证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不总是积极的,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标准意识,主动投入技术标准进程,才能消化吸收技术标准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技术标准;中小企业;出口收益;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123-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和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球经济发展从优化价格竞争、规模经济竞争,转向技术转化效率竞争、创新带动发展竞争;而微观层面的企业也逐步由产品质量、服务品质以及品牌知名度竞争转向行业技术标准话语权与指向标的竞争。因此,时至今日,技术标准作为新的行为准则,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2002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69%的出口企业、38%的出口产品造成很大阻力,给企业造成17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损失比率占2002年出口额5.2%。入世十年,这一劣势并没有明显改观。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至少80%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而全球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仅参与制订不足千分之二。技术标准一直在对中国企业,尤其是缺乏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出口形成冲击与阻碍。中国的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状况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弥合度也有所欠缺。技术标准在成为推动全球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却也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技术标准数量大、更新频率高。通过该行业数据实证分析,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推动与阻碍的双重作用,以一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群体来管窥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整体都在面对的困境与挑战,对于提高高新技术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二、相关文献综述

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钱春海[1]指出,中小企业大多受限于自身资金与外部沟通能力,技术的获得比较困难,进而限制其技术创新效率。郝悦[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标准是对整个行业技术成果与创新过程的总结与提炼,是同行业相关技术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报告,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突破具有指导作用。技术标准通过市场衍化,从多元角度动态地推动整体行业技术进步。娄朝辉[3]通过研究网络型技术标准,阐释了后发国家企业构建标准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行为机制、相机性经营战略及策略框架。邓智团和刘瑶[4]在对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认为技术标准对于企业拓展外部市场、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使用者数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孙耀吾和陈娴[5]指出借助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联系,在标准层面上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要以国际技术标准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不断扩大企业国际经营的空间和优势。但也有观点指出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发展有负面影响。陶爱萍和汤成成[6]指出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在规范技术发展秩序的同时也会扼杀很多新技术产品,容易导致企业创新惰性,尤其在获得技术垄断优势的情况下。周志强[7]深入分析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的战略决策模式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不同方式。Halldin[8]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共性困难与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对于行业内笼统的企业概念的影响,而缺乏对于中小企业的细化考量,在充分肯定技术标准对中国企业整体促进作用的同时,却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冲击下艰难生存的现状缺乏深入分析。而中小企业作为自由化市场的必要组成,其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活力所在。文献中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使创新方向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结论是有目共睹的,而对于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冲击下如何能够不被淘汰,如何能够逆流而上,在技术标准与技术交流中获得有利地位从而获取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构建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的尝试性拓展,阐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技术标准的解读与应用以及提高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度,增进自身产品技术水平及与进口国市场的接轨弥合度,帮助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观点。

三、技术标准与中小企业出口收益间理论模型构建

技术标准是产品生产的量化指标,也是产品科技含量的客观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性符合模型中自变量的要求。中小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是市场条件与技术标准的接受者,因此模型首先假设客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影响固定。中小企出口收益假定受企业内在因素(如技术创新)影响。合理的技术标准在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中小企业对外出口增长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基于此,本文建立有关模型。

(一)基于企业贸易收益的分析

T表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x表示技术标准,假设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相应的函数关系,则:

T=A(x)(1)

技术革新与改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出口收益。因此,得到企业出口收益R与企业技术函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R=B(T)(2)

将式(1)与式(2)联立,可得:

R=B(T)=B[A(x)]=η(x)(3)

由此,也可得技术标准对于企业贸易收益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而发生作用的,技术标准对企业的出口收入影响是间接的。

(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Tavcar与Dermol[9]指出现实中技术标准对企业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企业受技术标准影响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很难量化,因而技术标准的实际作用常常会被企业忽略而缺乏对技术标准的重视与积极参与,企业多将标准化视为形式上的工作而被动应付。企业中技术标准管理工作的缺失与技术标准对企业收益的间接性有关,符合模型的假设。

(三)基于成本方面的分析

技术标准所蕴含的产品规格要求与数据信息能降低企业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且间接降低企业劳动、资本及技术等要素方面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假设企业成本C与技术标准x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则:

C =θ(x)(4)

(四)理论模型的结果

将式(4)与式(3)相结合,可得中小企业出口收益L与技术标准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L=R-C=η(x)-θ(x)=Φ(x)(5)

由此可见,技术标准对企业出口收益的影响同时作用在扩大出口利润与缩减生产成本两个方面。这符合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认知,符合前人关于技术标准规范产品研发方向、降低研发、生产成本的研究结论。同时,理论模型也显示,若技术标准在扩大企业出口利润方面不明显,或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则会对企业的出口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四、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经验分析

通过筛选对技术标准敏感,行业内技术标准数量多、更新频率高且技术性贸易壁垒明显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数据来实证分析。在理论模型结论基础上,具体分析技术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并且以脉冲响应模型分析技术标准的变更对企业的冲击力度,细化考量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不利影响与促进作用。

(一)基于中小企业数据的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实证模型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采集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各类技术标准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作用。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中已剔除研发成本因素。而出口产品研发成本如下所示: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中小企业,数据通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相关数据中剥离行业内大型企业相应数据而得,相关数据均获取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选取三种标准即我国的国内标准存量(HGB)、国际标准存量(IS)以及企业标准水平(QB)的标准数据自通标网(电子通信行业技术标准专业网站)摘取后计算汇总而得。其中企业标准由于难以直接获得,只能由中小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企业标准的替代变量。这一替代变量与企业标准间存在较强相关性,与其它解释变量间线性关系不明显,符合本模型的要求。对数化之后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时间序列模型的协整回归分析

因为所选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的协整分析,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通过协整回归得到各变量之间的数值关系。

1.单位根检验

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的可能,要对剔除了产品研发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即我国国内标准(lnHGB)、国际标准(lnIS)、企业标准(lnQB)原对数序列和一阶差分对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单整序列。单位根检验使用ADF检验的方法,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进行操作,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变量EXR的一阶差分对数序列平稳,因此被解释变量lnEXR是一阶单整的。被解释变量lnHGB、lnQB和lnIS是一阶单整的,根据李子奈和潘文卿(2010)对于协整关系的解释,三个以上变量可能经过线性组合形成协整关系,因此,上述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为了防止无关联变量之间因序列趋势相同而产生的虚假回归现象,必须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常用的协整检验主要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一般来说,时间序列样本数较多时通常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而样本数较少时应当选用Johansen检验法。基于本文的数据量考虑,选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被解释变量lnEXR 与三个解释变量lnHGB、lnQB和lnI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回归分析。

3.时间序列模型的协整回归结果

通过协整分析之后,使用Eviews6.0对剔除了产品研发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即我国国内标准(lnHGB)、国际标准(lnIS)、企业标准(lnQB)的原对数序列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0.906,调整的可决系数0.886,双对数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在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方面,经过查F分布表得到,在置信水平为95%的水平下,F统计量的临界值为3.630,而上述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的F统计量为45.127,大于3.630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计量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在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方面,根据t分布表,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2.624、1.761和1.345。结合表4列出的各解释变量对应的t统计值,可以发现lnHGB、lnIS和lnQB分别在10%、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根据D-W检验上下界表,可以得到当1.530<D-W<2.47时没有序列相关性,因此协整回归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通过上述的协整回归分析,能够得到计量模型的函数表达式,即:

lnEXR=-11.423-5.306lnHGB + 6.096 lnIS + 1.456 lnQB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协整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为避免序列相关的影响,建立加入时间趋势项的一阶误差修正模型,以前文协整回归的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ecm),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关系,主要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可得,ΔlnHGB和ΔlnQB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而ΔlnIS 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国际标准在短期对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国内标准和企业标准在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出口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反映技术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国内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有消极影响,而该行业的国际标准与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有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有消极影响,而该行业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出口有积极影响。

(四)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动态影响

在前文讨论了三类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的作用基础之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观察三类技术标准变量的变动对模型系统的冲击影响,考察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产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动态影响。

1.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将模型系统中的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自变量,将所有内生变量作为因变量构建的模型,模型表述为多元时间序列变量构成的自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分析多层次经济指标方面更具突出优势。

如表6所示,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因此建立以lnEXR、lnHGB、lnIS和lnQB为变量,滞后阶数为1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通过单位根检验,判定VAR模型是稳定的。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用以判定时间序列模型中各变量间统计学范畴因果关系的方法。表7列出了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和企业标准均可成为影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格兰杰原因,且三类标准可共同对该行业中小企业出口产生作用,与前文的检验结果相符。检验结果显示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均对企业标准有影响,与现实相符——企业在制定自身产品标准时势必会参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该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是企业标准的格兰杰原因,这从统计学角度说明我国该行业中小企业的出口收益会成为驱策企业提高自身标准的动力。

2.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

郑妍妍[10]指出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某一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及未来取值的动态影响。本文为分析三类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动态影响而引入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国内标准、国际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所产生冲击响应影响。如图1所示。

具体结论如下:

图1(a)中国内标准冲击初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在采用国内标准初期有利于提高出口收益;从第2期开始,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转为负向并长期维持在负向水平,表示随时间推移,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转向阻碍,其原因可能是国内标准水平与国际接轨不足或者不够规范。

图1(b)中国际标准冲击初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国际标准早期不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出口收益;第2期开始之后,国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呈明显正向影响。推测新国际标准出台后,中小企业作为标准接受者在新品研发生产上滞后,受技术贸易壁垒阻碍而减少出口。但新国际也促进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使其逐渐恢复、提高企业出口收益。

图1(c)显示,企业标准冲击在前5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均为正,5期之后影响趋于消失。较高的企业标准反映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与水准也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但优势总是暂时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技术革新,才能保持优势,稳定提升企业出口收益。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技术标准确实对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与进步方面有指引方向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技术标准通过降低人力、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以及通过指导企业研发路径、规避由于研发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可能的损失与风险,节约研发成本,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整体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指引企业走上规范化生产道路,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长远来看,技术标准对中国中小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但对中小企业初期的冲击不容忽视。中小企业容易在频繁变换的技术标准中投入超负荷的沉没成本,疲于追赶而无法获得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一旦市场垄断加剧,中小企业将会更加举步维艰,形成不利于整个行业进步与贸易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方面依然安于目前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争取标准制定话语权的意识。而在运用机制、内化标准方面效率不足;对技术标准作用的开发不足;对获取外部信息、通过标准看市场的经验不足。

第四,中国目前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弥合度尚有欠缺,国内行业协会连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不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地位不对等,中小企业因是大企业的跟随者而严重制约自身技术创新。大型企业多为跨国公司,其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规避技术贸易壁垒,而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却很难逾越技术贸易壁垒阻碍,不利于整体行业与市场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细化考量与动态分析,得出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冲击阻碍与促进提升并存的结论,并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层面的建议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中小企业依然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协助。在政策方面,李建存[11] 曾指出欧美发达国家均曾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协助、支持和引导企业投身技术标准建设,尤其注重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标准意识。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国政府借鉴,引导中小企业突破自身局限性,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技术标准建设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Gabrielsson与 Kirpalani[12] 曾研究指出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是政府和企业之间重要纽带。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开发利用行业标准化部门职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不断完善及有效落实技术标准。深入市场分析、跟踪、调查技术标准带来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完善市场制度体系。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功能与作用,为企业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强力而有效的支持,将国家标准化战略在基层广泛铺开并有效推进,切实落实国家标准化政策在广大企业中的贯彻与落实。

2.企业层面的建议

首先,中小企业须以技术标准为依托,积极跟进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规范自身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追求技术进步与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规避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出口收益。

其次,技术标准对整体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商业运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投身技术标准建设工作,争取标准制定话语权,将目光由产品竞争转移到企业自身标准化建设中来,进而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与稳固地位。只有积极投身技术标准竞争,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最后,中小企业应积极加入产业技术联盟,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突破中小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源、资金及企业规模上的限制。这既可以防止中小企业因自身弱势地位导致其在合作过程中沦为产业价值链底端,又可以发挥企业集群规模效应,从平等合作的联盟中汲取技术资源,推动企业技术持续发展,降低个体企业承担的研发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制定联盟内部技术标准提高整体行业技术水平与对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春海.企业国际化中的政府行为、企业策略和市场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95.

[2]郝悦.技术标准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5-128.

[3]娄朝晖.网络产业技术标准:研究进程及拓展空间[J].财经问题研究,2011,(6):44-50.

[4]邓智团,刘瑶.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4):31-38.

[5]孙耀吾,陈娴.基于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企业国际化效率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113-117.

[6]陶爱萍,汤成成.技术标准私有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9):22-27.

[7]周志强.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决策条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9):103-108.

[8]Halldin,T.Born Global Firms:Do They Perform Differently[R].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No.269,2012.12-19.

[9]Tavcar,M.I.,Dermol,V.Global SMEs? Strateg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Knowledge and Learning,2002,(1):109-123.

[10]郑妍妍.脉冲响应函数理论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3-15.

[11]李建存.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35-138.

篇5

论文摘要:在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垄断产生的然性,也决定了新经济中的垄断是一种技术性垄断和竞争性垄断。对于这种新型垄断,传统的反垄断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以作出合理解释,而且在反垄断的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困境,反垄断立法和司法应调整垄断的认定标准,结合各种因素来综合考量新经济企业是否垄断,与此同时,合理原则应得到更好地运用。

在人类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后,垄断便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而始终存在,垄断的消极方面使其成为各国众矢之的,反垄断制度因此而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然而,随着人类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以规制工业经济时代垄断著称的反垄断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反新经济时代的垄断,反垄断法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试图作出回答。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分析

垄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存在进入壁垒,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之相竞争。而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在不同时期又有很大差异。在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与企业规模相应的资金量、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政府的进入管制等方面,因此,获得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都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并占据关键资源的大企业,或者是由于政府的进入管制而存在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大企业。而随着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也随着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决定了新经济中的垄断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垄断有了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新经济产品的规模经济性。新经济产品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性要求非常高,它的研制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巨大风险,这些都使新经济产品具有很高的沉淀成本。而这些成本只有分摊到销售的每个产品中去,并且其销售量不断扩大,新经济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才能不断地降低。又由于新经济产品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研制开发成功,再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新经济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为了降低创新的风险并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新经济企业有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强烈欲望。

2.新经济产品的外部性。新经济产品大多具有正外部性,这些产品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且用户越多,该产品的价值也越大。例如,使用电话的人越多电话越有用,反之,如果拥有电话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其价值将被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正反馈力量的作用下,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会不断发展壮大,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不断增加的收益;而没有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由此可见,正反馈效应的存在,极易使新经济行业形成“一厂独大”或“赢者通吃”的格局。

3.新经济产品的锁定效应(或路径依赖)。在新经济行业中,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消费者一旦选择了某种产品,再要转移到其他产品,则必须承担由于不兼容性以及操作、重新学习使用等转移成本:这使得网络产品的用户在可以满足其需求的范围内,不像更换其他产品那样轻易地更换所谓“更好”的产品,因此很容易被锁定在该产品的消费上(也即消费者的既往选择制约了现在和将来的选择)。锁定效应的存在使得新经济产品市场上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传统产品市场。

4.新经济产品的行业标准。在技术主导的产品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之间往往会因为技术或产品制作方法的差异而形成兼容性的问题,这在新经济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形成由于某一产品被广泛采用而导致它形成同类产品的标准。由于网络效应或锁定效应的存在,用户为了提升协同价值以及避免被锁定,在购买产品时总是趋向于已经或即将成为标准的产品。所以,厂商为了提高其产品销量,会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该类市场的标准。而一旦成为市场的标准,将会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和众多独立厂商的支持,构成对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壁垒。

以上分析显示,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了新经济行业更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尽管这些垄断主要根源于技术性壁垒,很可能会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而被打破,但新技术又会形成新的进入壁垒,进而导致新的垄断。尽管这种由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的垄断企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但这种无限往复的进入壁垒的更迭过程,就是一个个新垄断企业代替旧垄断企业的过程,结果是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

(二)新经济时代垄断的特征

1.垄断的技术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能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过程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基本上是通过资本的优势排斥竞争而形成的,垄断的企业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与此不同的是,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制度保护,加之创新技术的不易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这种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2.垄断的竞争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垄断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被打破。而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这种技术垄断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时期性,是一种暂时性的垄断。一旦新厂商开发出更新的产品,原有厂商的竞争力量马上就会消失。根据“摩尔定理”,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避免在竞争中遭受市场淘汰的厄运:因此,为了维护竞争优势,垄断厂商必须不断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正如熊彼特所言:“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得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例如,微软目前正受到来自Linux的挑战,越来越多微软的反对者和盟友加入到Linux的阵营中,并且,直到目前,它还是免费的。难怪比尔·盖茨一再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垄断本身在科技领域是无罪的。相反,至少得存在主导未来市场的希望,整个企业才具有发展的推动力:高科技的竞争本身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通吃只是暂时的垄断,一旦别的好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

二、新经济时代传统反垄断法的困境

新经济行业中存在垄断,就必然会出现垄断力滥用的情形,因此,新经济领域也有反垄断的必要性。然而,新经济行业中的垄断又有其鲜明特征,这使得诞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反垄断法理论上的困境

在传统反垄断法理论中,垄断会破坏市场的竞争秩序,导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垄断企业制定的价格高于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而产量却低于竞争市场的合理水平,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都加强对垄断的规制。然而,新经济中的垄断并不契合传统反垄断法理论的规定。

首先,新经济时代所面对的垄断是一种技术性垄断和竞争性垄断,并不会损害竞争、遏止创新。在新经济时代,垄断者获得垄断地位凭借的是其掌握的技术,而市场中技术并不像有形的稀缺资源那样可以轻易地被独占,垄断者垄断利润的获取必然刺激着市场中的竞争者争相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高额的利润。可见,垄断者仍然面临着激烈的创新压力,一旦竞争者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垄断就会被打破,垄断者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为了维持市场垄断地位,垄断者必须继续投入资本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的品质。所以,新经济中的垄断不仅不会遏止创新,反而可能进一步地激发创新。可以说,当今的技术创新和递进呈波浪式向前发展,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导致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短;加之创新技术一旦被仿制,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开发就会接踵而至,创新的技术就会加速扩散,最终威胁到自主创新者。这使凭借技术优势取得的垄断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时期性,因而它必然是暂时的,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垄断。这种垄断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的空间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展开。

其次,新经济时代的垄断并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说古典范式中被经济学家全盘否定的垄断的显著表现是过高的垄断价格和低于合理水平的垄断产量,在让消费者付出了尽可能高的代价的同时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减少,那么,当今垄断现象极为严重的新经济却向消费者不断提供性能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而这却符合消费者的利益也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以微软为例,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几乎处于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但其并未采取高价位低服务的策略,而且,事实上它也很难这样做,这几乎是所有新经济产品的共同特征。

由此可见,新经济中的垄断与传统反垄断法所要反对的垄断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反垄断法对这种垄断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反垄断法在新经济行业面前无疑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反垄断自然也失去了合理的根据。

(二)反垄断实践操作中的困境

在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解释,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传统反垄断法对垄断的判断是通过其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市场价格来进行的。反垄断机关一般都要调查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判断企业在该市场上是否具有垄断高价。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这一方法难以适用。

首先,市场份额标准难以适用。在新经济行业中,形成垄断的企业都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而并不在于其资本的雄厚,即使是一个小企业,只要其掌握了关键技术,并且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不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也会在短期内迅速击败市场中的大企业而成为一个垄断者。因此,新经济中的垄断者往往并不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依据这一方法来判断垄断,则难以得出市场垄断的结论。当然,一个不具有很高市场份额而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在迅速击败竞争对手后,很可能马上就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此时仍不能据此认定其为垄断,因为这种市场份额也是不稳固的,很可能会在短期内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迅速下降。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市场变动得更快。可能在反垄断诉讼还没结束时,某一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有大幅度下降。此时,依据市场份额来得出垄断的结论必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新经济行业市场份额的剧烈变动必然给反垄断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市场份额标准不再是一种科学的标准。

其次,在新经济行业中界定市场困难。就产品市场来说,由于市场的急剧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急剧变化,即使取得很高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很快就会急速下滑,这给产品市场界定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El新月异的高科技和软件领域,竞争常常导致占支配地位的企业被别的应用更尖端技术的企业所取代。当在某个市场占支配地位而受到打击的企业,等到反垄断案子进入起诉和审理阶段时,多半已失去了支配地位。美国联邦反托拉斯专家弗兰克·佛斯特布鲁克法官指出,“在信息产业里,如果一个商业企业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足以坚持到让人向法院起诉且法院有时间作出判决,那么这个商业行为就一定是有效率的。否则,敏感的市场早就作出反应了。”经济行业中的地理市场也是很难界定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产品的销售往往局限在一国之内,即使其从事跨境销售,也可以通过海关数据统计容易对其市场份额作出判断。而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与现实世界并行的网络世界。很多交易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网络的延伸超越了国界,从而在某些情况下拓展了以往传统市场的范围。①可见,在新经济时代,如果仍然拘泥于一国来界定市场,将很可能缩小了实际市场的范围;而如果跨越国界来界定市场,那么,按照传统的“市场”概念被界定为垄断的行为,可能就不构成垄断了。

最后,传统的价格判断方法也难以在新经济行业发挥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产品都有其投入成本,企业通常是根据产品的边际成本来定价。而垄断企业对市场价格往往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为了获取垄断利润,通常会制定过高的垄断价格。一个企业越是能制定较高的价格,越表明它是个垄断企业。而在新经济特别是软件产业中,由于产品的固定成本较高,而边际成本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企业在定价时不可能进行边际成本定价,否则很难收回其投资成本。在此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会偏离其价值,企业既可以把价格定得无限高,也可以进行免费赠送。这决定了反垄断机关不可能根据传统判断垄断定价的方法来判断新经济产品是否进行了垄断定价。

三、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出路

面对新经济时代传统反垄断法的困境,立法和司法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当然,这种回应并非是对传统反垄断法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在新经济领域根据垄断的特征采取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应调整垄断的认定标准

在新经济行业中,由于垄断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企业往往具有垄断的形式,而不具有传统垄断的本质。因此,对于新经济行业来说,传统领域里的市场份额或销售额标准、市场界定方法和价格判断方法等已很难发挥作用,我们在反垄断问题上已不能固守这些传统的认定标准。尽管如此,新经济企业要想垄断市场,仍需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采取一定的垄断行为,这为我们反垄断提供了可能。

首先,由于垄断形成于进入壁垒,垄断企业只有在市场上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即其他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者难以自由进出市场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垄断力量否则,在市场能自由进出的条件下,由于潜在竞争对手随时可以进入市场与现有企业争夺利润,垄断很难维持,即使存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企业也不可能轻易行使垄断权力。因此,反垄断法只应关注于进入壁垒足以阻挡其他企业自由进出的领域。由于传统反垄断方法难以适用于新经济领域,在反新经济垄断时,这种判断垄断的方法很有实际意义。在反新经济垄断中首先应判断该领域是否存在足够高的进入壁垒,如果市场没有足够高的进入壁垒,新经济的高额利润将足以吸引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此时,该领域是竞争性领域,不管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或占有率有多高都没有必要花费昂贵的代价反垄断。只有在该领域的进入壁垒足以阻挡潜在竞争对手自由进出时,在位企业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才涉及到进一步认定垄断的问题。

其次,企业要垄断市场,必定会实施一定的垄断行为,如新经济企业之间进行勾结,或实施搭售、掠夺性定价等排他行为等。由于企业的竞争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除了新经济企业实施了勾结这类明显的垄断行为之外,一般不宜以其实施限制竞争行为为由来直接认定其垄断,此时还必须要考虑企业实施限制竞争行为是否确实危害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说,反垄断立法的目的仍是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如果消费者从企业垄断中获益,或者垄断企业虽然实施了貌似反竞争的行为,但并没能危及到市场的竞争秩序,此时并没有反垄断的必要。

最后,虽然传统领域里的许多垄断认定方法不适合于新经济领域,但诸如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仍可以作为判断其垄断的参考因素尽管单一的方法很难认定新经济垄断,但如果各种因素都指向某一企业垄断时,则得出垄断的结论将会更加令人信服。

篇6

关键词:垄断;新经济;反垄断法

在人类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后,垄断便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而始终存在,垄断的消极方面使其成为各国众矢之的,反垄断制度因此而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然而,随着人类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以规制工业经济时代垄断著称的反垄断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反新经济时代的垄断,反垄断法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试图作出回答。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分析

垄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存在进入壁垒,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之相竞争。而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在不同时期又有很大差异。在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与企业规模相应的资金量、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政府的进入管制等方面,因此,获得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都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并占据关键资源的大企业,或者是由于政府的进入管制而存在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大企业。而随着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也随着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决定了新经济中的垄断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垄断有了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新经济产品的规模经济性。新经济产品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性要求非常高,它的研制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巨大风险,这些都使新经济产品具有很高的沉淀成本。而这些成本只有分摊到销售的每个产品中去,并且其销售量不断扩大,新经济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才能不断地降低。又由于新经济产品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研制开发成功,再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新经济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为了降低创新的风险并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新经济企业有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强烈欲望。

2.新经济产品的外部性。新经济产品大多具有正外部性,这些产品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且用户越多,该产品的价值也越大。例如,使用电话的人越多电话越有用,反之,如果拥有电话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其价值将被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正反馈力量的作用下,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会不断发展壮大,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不断增加的收益;而没有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由此可见,正反馈效应的存在,极易使新经济行业形成“一厂独大”或“赢者通吃”的格局。

3.新经济产品的锁定效应(或路径依赖)。在新经济行业中,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消费者一旦选择了某种产品,再要转移到其他产品,则必须承担由于不兼容性以及操作、重新学习使用等转移成本:这使得网络产品的用户在可以满足其需求的范围内,不像更换其他产品那样轻易地更换所谓“更好”的产品,因此很容易被锁定在该产品的消费上(也即消费者的既往选择制约了现在和将来的选择)。锁定效应的存在使得新经济产品市场上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传统产品市场。

4.新经济产品的行业标准。在技术主导的产品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之间往往会因为技术或产品制作方法的差异而形成兼容性的问题,这在新经济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形成由于某一产品被广泛采用而导致它形成同类产品的标准。由于网络效应或锁定效应的存在,用户为了提升协同价值以及避免被锁定,在购买产品时总是趋向于已经或即将成为标准的产品。所以,厂商为了提高其产品销量,会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该类市场的标准。而一旦成为市场的标准,将会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和众多独立厂商的支持,构成对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壁垒。

以上分析显示,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了新经济行业更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尽管这些垄断主要根源于技术性壁垒,很可能会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而被打破,但新技术又会形成新的进入壁垒,进而导致新的垄断。尽管这种由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的垄断企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但这种无限往复的进入壁垒的更迭过程,就是一个个新垄断企业代替旧垄断企业的过程,结果是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

(二)新经济时代垄断的特征

1.垄断的技术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能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过程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基本上是通过资本的优势排斥竞争而形成的,垄断的企业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与此不同的是,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制度保护,加之创新技术的不易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这种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2.垄断的竞争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垄断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被打破。而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这种技术垄断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时期性,是一种暂时性的垄断。一旦新厂商开发出更新的产品,原有厂商的竞争力量马上就会消失。根据“摩尔定理”,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避免在竞争中遭受市场淘汰的厄运:因此,为了维护竞争优势,垄断厂商必须不断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正如熊彼特所言:“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得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例如,微软目前正受到来自Linux的挑战,越来越多微软的反对者和盟友加入到Linux的阵营中,并且,直到目前,它还是免费的。难怪比尔·盖茨一再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垄断本身在科技领域是无罪的。相反,至少得存在主导未来市场的希望,整个企业才具有发展的推动力:高科技的竞争本身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通吃只是暂时的垄断,一旦别的好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

二、新经济时代传统反垄断法的困境

新经济行业中存在垄断,就必然会出现垄断力滥用的情形,因此,新经济领域也有反垄断的必要性。然而,新经济行业中的垄断又有其鲜明特征,这使得诞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反垄断法理论上的困境

在传统反垄断法理论中,垄断会破坏市场的竞争秩序,导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垄断企业制定的价格高于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而产量却低于竞争市场的合理水平,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都加强对垄断的规制。然而,新经济中的垄断并不契合传统反垄断法理论的规定。

首先,新经济时代所面对的垄断是一种技术性垄断和竞争性垄断,并不会损害竞争、遏止创新。在新经济时代,垄断者获得垄断地位凭借的是其掌握的技术,而市场中技术并不像有形的稀缺资源那样可以轻易地被独占,垄断者垄断利润的获取必然刺激着市场中的竞争者争相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高额的利润。可见,垄断者仍然面临着激烈的创新压力,一旦竞争者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垄断就会被打破,垄断者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为了维持市场垄断地位,垄断者必须继续投入资本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的品质。所以,新经济中的垄断不仅不会遏止创新,反而可能进一步地激发创新。可以说,当今的技术创新和递进呈波浪式向前发展,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导致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短;加之创新技术一旦被仿制,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开发就会接踵而至,创新的技术就会加速扩散,最终威胁到自主创新者。这使凭借技术优势取得的垄断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时期性,因而它必然是暂时的,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垄断。这种垄断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的空间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展开。

其次,新经济时代的垄断并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说古典范式中被经济学家全盘否定的垄断的显著表现是过高的垄断价格和低于合理水平的垄断产量,在让消费者付出了尽可能高的代价的同时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减少,那么,当今垄断现象极为严重的新经济却向消费者不断提供性能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而这却符合消费者的利益也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以微软为例,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几乎处于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但其并未采取高价位低服务的策略,而且,事实上它也很难这样做,这几乎是所有新经济产品的共同特征。

由此可见,新经济中的垄断与传统反垄断法所要反对的垄断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反垄断法对这种垄断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反垄断法在新经济行业面前无疑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反垄断自然也失去了合理的根据。

(二)反垄断实践操作中的困境

在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解释,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传统反垄断法对垄断的判断是通过其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市场价格来进行的。反垄断机关一般都要调查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判断企业在该市场上是否具有垄断高价。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这一方法难以适用。

首先,市场份额标准难以适用。在新经济行业中,形成垄断的企业都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而并不在于其资本的雄厚,即使是一个小企业,只要其掌握了关键技术,并且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不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也会在短期内迅速击败市场中的大企业而成为一个垄断者。因此,新经济中的垄断者往往并不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依据这一方法来判断垄断,则难以得出市场垄断的结论。当然,一个不具有很高市场份额而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在迅速击败竞争对手后,很可能马上就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此时仍不能据此认定其为垄断,因为这种市场份额也是不稳固的,很可能会在短期内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迅速下降。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市场变动得更快。可能在反垄断诉讼还没结束时,某一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有大幅度下降。此时,依据市场份额来得出垄断的结论必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新经济行业市场份额的剧烈变动必然给反垄断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市场份额标准不再是一种科学的标准。

其次,在新经济行业中界定市场困难。就产品市场来说,由于市场的急剧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急剧变化,即使取得很高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很快就会急速下滑,这给产品市场界定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El新月异的高科技和软件领域,竞争常常导致占支配地位的企业被别的应用更尖端技术的企业所取代。当在某个市场占支配地位而受到打击的企业,等到反垄断案子进入和审理阶段时,多半已失去了支配地位。美国联邦反托拉斯专家弗兰克·佛斯特布鲁克法官指出,“在信息产业里,如果一个商业企业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足以坚持到让人向法院且法院有时间作出判决,那么这个商业行为就一定是有效率的。否则,敏感的市场早就作出反应了。”经济行业中的地理市场也是很难界定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产品的销售往往局限在一国之内,即使其从事跨境销售,也可以通过海关数据统计容易对其市场份额作出判断。而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与现实世界并行的网络世界。很多交易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网络的延伸超越了国界,从而在某些情况下拓展了以往传统市场的范围。①可见,在新经济时代,如果仍然拘泥于一国来界定市场,将很可能缩小了实际市场的范围;而如果跨越国界来界定市场,那么,按照传统的“市场”概念被界定为垄断的行为,可能就不构成垄断了。

最后,传统的价格判断方法也难以在新经济行业发挥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产品都有其投入成本,企业通常是根据产品的边际成本来定价。而垄断企业对市场价格往往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为了获取垄断利润,通常会制定过高的垄断价格。一个企业越是能制定较高的价格,越表明它是个垄断企业。而在新经济特别是软件产业中,由于产品的固定成本较高,而边际成本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企业在定价时不可能进行边际成本定价,否则很难收回其投资成本。在此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会偏离其价值,企业既可以把价格定得无限高,也可以进行免费赠送。这决定了反垄断机关不可能根据传统判断垄断定价的方法来判断新经济产品是否进行了垄断定价。

三、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出路

面对新经济时代传统反垄断法的困境,立法和司法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当然,这种回应并非是对传统反垄断法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在新经济领域根据垄断的特征采取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应调整垄断的认定标准

在新经济行业中,由于垄断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企业往往具有垄断的形式,而不具有传统垄断的本质。因此,对于新经济行业来说,传统领域里的市场份额或销售额标准、市场界定方法和价格判断方法等已很难发挥作用,我们在反垄断问题上已不能固守这些传统的认定标准。尽管如此,新经济企业要想垄断市场,仍需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采取一定的垄断行为,这为我们反垄断提供了可能。

首先,由于垄断形成于进入壁垒,垄断企业只有在市场上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即其他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者难以自由进出市场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垄断力量否则,在市场能自由进出的条件下,由于潜在竞争对手随时可以进入市场与现有企业争夺利润,垄断很难维持,即使存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企业也不可能轻易行使垄断权力。因此,反垄断法只应关注于进入壁垒足以阻挡其他企业自由进出的领域。由于传统反垄断方法难以适用于新经济领域,在反新经济垄断时,这种判断垄断的方法很有实际意义。在反新经济垄断中首先应判断该领域是否存在足够高的进入壁垒,如果市场没有足够高的进入壁垒,新经济的高额利润将足以吸引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此时,该领域是竞争性领域,不管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或占有率有多高都没有必要花费昂贵的代价反垄断。只有在该领域的进入壁垒足以阻挡潜在竞争对手自由进出时,在位企业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才涉及到进一步认定垄断的问题。

其次,企业要垄断市场,必定会实施一定的垄断行为,如新经济企业之间进行勾结,或实施搭售、掠夺性定价等排他行为等。由于企业的竞争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除了新经济企业实施了勾结这类明显的垄断行为之外,一般不宜以其实施限制竞争行为为由来直接认定其垄断,此时还必须要考虑企业实施限制竞争行为是否确实危害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说,反垄断立法的目的仍是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如果消费者从企业垄断中获益,或者垄断企业虽然实施了貌似反竞争的行为,但并没能危及到市场的竞争秩序,此时并没有反垄断的必要。

最后,虽然传统领域里的许多垄断认定方法不适合于新经济领域,但诸如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仍可以作为判断其垄断的参考因素尽管单一的方法很难认定新经济垄断,但如果各种因素都指向某一企业垄断时,则得出垄断的结论将会更加令人信服。

篇7

 

关键词:垄断;新经济;反垄断法

在人类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后,垄断便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而始终存在,垄断的消极方面使其成为各国众矢之的,反垄断制度因此而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然而,随着人类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以规制工业经济时代垄断著称的反垄断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反新经济时代的垄断,反垄断法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试图作出回答。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

(一)新经济时代垄断的成因分析

垄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存在进入壁垒,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之相竞争。而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在不同时期又有很大差异。在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与企业规模相应的资金量、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政府的进入管制等方面,因此,获得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都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并占据关键资源的大企业,或者是由于政府的进入管制而存在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大企业。而随着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进入壁垒也随着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决定了新经济中的垄断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垄断有了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新经济产品的规模经济性。新经济产品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性要求非常高,它的研制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巨大风险,这些都使新经济产品具有很高的沉淀成本。而这些成本只有分摊到销售的每个产品中去,并且其销售量不断扩大,新经济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才能不断地降低。又由于新经济产品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研制开发成功,再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新经济企业的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为了降低创新的风险并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新经济企业有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强烈欲望。

2.新经济产品的外部性。新经济产品大多具有正外部性,这些产品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且用户越多,该产品的价值也越大。例如,使用电话的人越多电话越有用,反之,如果拥有电话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其价值将被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正反馈力量的作用下,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会不断发展壮大,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不断增加的收益;而没有获得关键多数客户数量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由此可见,正反馈效应的存在,极易使新经济行业形成“一厂独大”或“赢者通吃”的格局。

3.新经济产品的锁定效应(或路径依赖)。在新经济行业中,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消费者一旦选择了某种产品,再要转移到其他产品,则必须承担由于不兼容性以及操作、重新学习使用等转移成本:这使得网络产品的用户在可以满足其需求的范围内,不像更换其他产品那样轻易地更换所谓“更好”的产品,因此很容易被锁定在该产品的消费上(也即消费者的既往选择制约了现在和将来的选择)。锁定效应的存在使得新经济产品市场上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传统产品市场。

4.新经济产品的行业标准。在技术主导的产品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之间往往会因为技术或产品制作方法的差异而形成兼容性的问题,这在新经济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形成由于某一产品被广泛采用而导致它形成同类产品的标准。由于网络效应或锁定效应的存在,用户为了提升协同价值以及避免被锁定,在购买产品时总是趋向于已经或即将成为标准的产品。所以,厂商为了提高其产品销量,会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该类市场的标准。而一旦成为市场的标准,将会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和众多独立厂商的支持,构成对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壁垒。

以上分析显示,新经济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了新经济行业更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尽管这些垄断主要根源于技术性壁垒,很可能会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而被打破,但新技术又会形成新的进入壁垒,进而导致新的垄断。尽管这种由资源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的垄断企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但这种无限往复的进入壁垒的更迭过程,就是一个个新垄断企业代替旧垄断企业的过程,结果是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

(二)新经济时代垄断的特征

1.垄断的技术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能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过程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基本上是通过资本的优势排斥竞争而形成的,垄断的企业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与此不同的是,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制度保护,加之创新技术的不易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这种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2.垄断的竞争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垄断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被打破。而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一浪高过一浪,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这种技术垄断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时期性,是一种暂时性的垄断。一旦新厂商开发出更新的产品,原有厂商的竞争力量马上就会消失。根据“摩尔定理”,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避免在竞争中遭受市场淘汰的厄运:因此,为了维护竞争优势,垄断厂商必须不断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正如熊彼特所言:“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得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例如,微软目前正受到来自Linux的挑战,越来越多微软的反对者和盟友加入到Linux的阵营中,并且,直到目前,它还是免费的。难怪比尔·盖茨一再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垄断本身在科技领域是无罪的。相反,至少得存在主导未来市场的希望,整个企业才具有发展的推动力:高科技的竞争本身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通吃只是暂时的垄断,一旦别的好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

二、新经济时代传统反垄断法的困境

新经济行业中存在垄断,就必然会出现垄断力滥用的情形,因此,新经济领域也有反垄断的必要性。然而,新经济行业中的垄断又有其鲜明特征,这使得诞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诸多困境。

篇8

关键词:现代商业;企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F412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商业及其主要特征

现在商业的发展是以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为根本,以创新的发展理念明确思路,扩大流通形式,以经营多样化来加快完成商品从经济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过度。大量的引进新技术,把信息化技术快速溶解在管理模式中,大胆尝试新的商务表现形式。用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概念来规范自己的企业。以高效严谨的管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为发展基石,向现代化的商业企业发展。现代商业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外部,还体现在企业的内部,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层面,也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代商业要发展就要紧跟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以现代人群的需要为导向,运用新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强化企业的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综合功能的要求。

1.2 现代商业只有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整个经济大形势,所以技术是关键。企业必须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武装自己,要加快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融入,只有管理加强了,有了强有力的把握,才能有灵敏的市场感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投入,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

1.3 现代商业已经不是单一的产品经济,知识经济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大方向。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各种技术专长的专家群体,以及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才是现代化企业所必须的中坚力量。为顺应新时代商业竞争的需要,企业中的每一分子都要活跃起来,学习新知识强化新技术,把计算机技术,加强交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1.4 现代商业的组织架构大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本多元化,多元化公司可以将其内部资金市场上不相关的资金流进行整合从而可以提高公司财务的整体协同效应,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同时多元化经营产生的资金流可以降低公司内部现金流的波动,从而增强公司债务融资的承受力,而信息技术无疑为资本多元化的进程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电子货币、信用卡等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资本的流通,这些都归功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2 体制创新是管理科学化形成的前提

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商业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和核算体制等三个方面的创新,这是管理科学化的前提。

2.1 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发展要依靠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经济领域的支撑。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改进管理方法的过程,是提高生产率的过程,因为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新经济领域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创新的方法其实蕴涵管理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不断地提高生产率,不断地改进,就达到了创新的目的。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严谨细致,企业发展是需要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完美配合,企业要创新,就必须抓好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2.2 企业组织机构的创新

现在的企业都是以集权管理的模式运营,要使我们的管理更迅捷有效,就要使管理部门精炼、高端。科学的设定企业组织机构,避免了机构重复,交叉工作的现象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企业资源浪费。

2.3 企业核算体制的创新

商业企业核算体制也必须符合集权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组织体系实行全面预算控制。实现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高度集中。只有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支出控制。按“以收定支、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账户高度集中,通过财务总公司结算,降低沉淀,突出资金的时间价值。

3 新经济领域的创新

新经济领域的创新,也是行业创新,也是高新技术的发明过程。新经济领域的创新带来工业模式的转变。新经济领域的创新虽然也为传统工业产品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也为传统工业产品的生产提供节能、新材料以及环保的支持,但还是有差别的,传统工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改进,新经济领域的创新则是发明创造,后者通过对前者的新能源支持,新材料支持,环保技术支持,使传统的工业模式向生态工业模式过渡,从旧有的能耗高、不可持续和污染环境的工业模式向节能、环保、可循环生态工业模式转变。

4 管理创新是管理科学化形成的关键

现代商业企业必须把创一流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根本的措施,努力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管理创新,这是商业企业管理科学化形成的关键所在。

4.1 实施综合计划管理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必须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线,统揽企业的各项工作,同时加大经济责任制考核力度,使企业各项工作形成“计划、实施、总结、检查、考核”的闭环管理。

4.2 信息化手段与企业管理集成创新

现代商业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诸如以旬成本电算化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生产作业系统、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控制、制约”机制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的物资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资金管理系统等 ,逐步形成一整套构筑于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决策、控制、组织管理体系。

4.3 管理创新的实现形式

4.3.1 现代商业企业要敢于发现发掘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企业自主优化的根本手段,只有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在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的过程中,使创新的目标更明确

4.3.2 选择创新的突破口,进行管理创新规划。从解决员工议论最多、关心最甚、影响最大的问题入手,进行管理创新;从清除工作中的中心问题入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使管理工作朝既定目标前进;从关键环节和部分人员入手,着力抓好管理创新;从问题最多的单位入手,对症下药,使管理工作得到根本好转。

4.3.3 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属于具体实施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各种建议和批评,扬长避短,大家在实践中协作,各展特长,激发彼此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企业只有抓住企业创新这个主流趋势,勇于探索,以新的思路、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创业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主线,就一定以强大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太.谈综合经济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09年第17期.

篇9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Abstract: The new economy is and lead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from this by the high tech innovation, facilitates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rrival. The new economy is in the human economical history unprecedented take the high tech as the foundation reform economy. The new economy takes one kind brand-new based on the newest technical and the human knowledge essence economic form, already became new times the brand-new concept, brings to the world attention.

key word: New economical link; Enterprise statistics; Reform

前 言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篇10

要: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 383美元上升到2 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2]”。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2]。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4]。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目前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

篇11

关键词: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干涉性;人力资源规划;动态管理;柔性化;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087-03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管理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重视人才资源的管理,是新经济本质和内在的要求。“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风险经济、网络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并没有全面的理解新经济的含义。究竟如何正确的理解新经济的含义,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当达国家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一次经济调整。就新经济的特征而言,它是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追求创新为特色的创新经济,是由风险投资催生的风险经济,是以商业的全球化为背景的全球化经济,同时还是网络化、科技化和持续化的经济。

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的特征来看,新经济其实就是人才经济。从它涉及的领域来看,涵盖了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人才和知识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人才的稀缺性、巨大的增值空间和高回报性,使得资本疯狂地追逐人才。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人才通过引入风险资本,将知识转化为资本,实现知识的资本化。正如美国思科(CICO)公司总裁所言:“与其说我们是在购并企业,不如说我们是购并人才。”

从它所处的前沿位置来看,新经济以网络体系为基础,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对经济的强劲增长作出了直接贡献。据估算,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计算机软硬件和通讯硬件生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30%之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其他所有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发明创造、设计规划、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相联。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一般只需工程技术、财会等少数领域的专家。在今天,需要专家的领域呈现扩大趋势。营销领域需要众多门类的专家,如公关、广告、销售渠道管理、产品经理、市场调研与分析等。管理领域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等专家。甚至在生产一线,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定制方式,也需要被授予生产现场控制权、责任扩大、能力更高的技术(专家)型工人。

从它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增长等特点。通俗地讲,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的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十大富豪中有8位是石油大王,其财富是以占有自然资源的多少为标志的。而今天,知识和人才高度集中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了新经济时代的标志,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微软公司开价446亿美元收购雅虎时,雅虎方面的回应是:“这明显低估了雅虎的价值”。雅虎所凭借的,就是它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搜索引擎方面的强大优势和背后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

所以,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重视人才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了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重视人才资源的管理,必须把握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国际资本流动和外贸依存度的增强,使得国际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内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当然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需要企业及时更新观念,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来获得长足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作为企业内部职能管理来对待,它不考虑人才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要将人力资源放在企业核心能力这个位置上,而且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做不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那么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2.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型管理

传统的观念,人事部门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他们的精力往往集中在事务性的工作上,业务活动也局限在其他部门主管的用人计划,执行常规的人事管理职能。这些都是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战术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统筹。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前瞻性,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预先做出反应,制定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人力资源管理边界呈日益模糊状态

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或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范畴。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加之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流动与扩散,企业逐渐趋向与“无界”。近年来,随着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也使人力资源的管理边界日益模糊,其管理已经跨越组织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于更为广阔的管理空间。

4.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新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知识型员工由于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他们不仅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对自己有较清晰和相对客观的认识,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表现出更远大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常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求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5.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孤立的静态管理,重事不重人,管理活动局限于为事配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充 分发挥,并且将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调动、激励、升降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 急需人才,同时也促使员工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个人目标尽快与组织目标统一,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为组织创造更大的利益。

重视人才资源的管理,必须建立与新经济时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创新机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创造经济和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与传统经济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合作型是新经济时代所需要人才应该具备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人的活动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这些都给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应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下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1.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想

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所谓的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的过程。只是管理的任务是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便利,并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通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也创造能力,它不仅涉及对信息的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涉及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1)系统分析员工业务能力,识别对企业知识增值贡献具有潜力的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个人能力与工作相匹配。(2)进行技能知识培训,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促进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增值。(3)引导组织学习及塑造组织文化氛围,并通过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引导,鼓励员工通过团队协作分享知识,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为企业知识,改善工作绩效。

2.营造开放的企业创新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科技,科技的形成来源于创新,可见新经济时代里的企业其核心力是创新力。但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劳动,不能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来替代。如果企业对创新劳动投入不足,企业就永远无法创造出符合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产品。因此,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员工,大多都是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知识全面、自信心强、流动性高的人才,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

企业应该营造一个激励型,充满创新氛围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这些都能增强员工的竞争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企业应该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3.实行柔性管理

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日渐演变为“盟约关系”。由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而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应该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很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注重有效的职业管理,员工的流动率很高,造成人力资源枯竭。对于任何成功的企业,只有企业员工的才能和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许多企业纷纷寻求增强员工的价值主张,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话题。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它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目标往往与员工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将直接影响到 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明智的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职业生涯的管理,希望它可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包含员工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和组织协助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其中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岗位轮换等发展机会,并给员工多方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以促使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应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员工进行职业定位,对职业生涯再设计或调整;组织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向员工提供提供完整的信息,如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实现整合;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咨询,培养适合本企业的员工;适时的进行组织内的人事调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化,并保持动态平衡;建立并使用基于网络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应用先进的软件,结合企业现有的硬件条件和网络技术,发展而成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是网络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结合。它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人力资源分析统计结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支持。

篇12

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许多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二是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包括劳力、资源和环境成本均大幅上升。

新常态下,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和财政债务刺激难以持续,往往只会适得其反。2009-2013年,我国货币刺激史无前例,真实GDP增速却反而持续下降。新常态也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时逢互联网革命高歌猛进,美国经济前景突然变得光辉灿烂,人人争相谈论“新经济”,失业率降到4%以下,通胀异乎寻常稳定。人们相信美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增长率已经从之前的3.5%提高到4%以上。

然而,新经济好景不长。互联网泡沫很快破灭,紧接着是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如今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仍是弱复苏。什么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长趋势增长率呢?最重要者只有两个: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速,一是新增劳动力的增长率。

多项研究和数据表明,这两个因素的增速均大幅度放缓。新增劳动力下降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和日益僵化的移民政策阻碍外来劳动力进入美国市场。

劳动生产力增速持续放缓则难以解释。按道理说,过去30多年来,以互联网和无限通讯为核心的信息科技革命或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技术进步之飞速前所未见,劳动生产力增速应该持续上升,不应该下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经济增长理论大师、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罗就曾经发出过一个著名的疑问:“到处是电脑,可是劳动生产力在哪里呢?”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自传《动荡岁月》里,将到处是电脑、互联网,到处是信息科技,劳动生产力增速却持续放缓的现象称之为“劳动生产力之谜”。

笔者对“生产力增长之谜”的解释是全球经济普遍“脱实向虚”,即全球性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自我膨胀,刺激和促进以金融投机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实质性的快速增长。譬如,1960年代之后,美国国内资本投资持续下降,从1965年占GDP的21.4%下降到2012年的16.2%。美国非农单位小时产出(也就是生产力)亦持续下降。

篇13

新经济时代以其独特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近十年来世界格局的深层次变动,促使整个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规律虽然从根本上符合了一般的经济规律,但是其市场状态、各产业的业态以及货币的表现上,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比如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周期性衰颓呈现出快速化,但是其自我调节机能也呈现出更为强健的状态,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成为了新经济时代国家等政治性负债人的一种调节手段,并且这种手段使用更为频繁。因此,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状况,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行为的特征提出以下的思考。

(一)无形产品的量化问题第一个方面,是针对新经济时代的无形产品的量化问题。上个世纪末由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渐渐提出的知识经济问题,知识经济当中必然需要将知识进行一般价值衡量,这种量化过程包含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就是在新经济的无形产品一般价值量化过程当中,什么才能够被定义为有价值的无形产品。无形产品的范畴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比如信息、情报、创造能力、管理能力或者是知识,乃至于某种观念,这些能不能够都纳入到无形产品的范畴。其二,无形产品,乃至于服务或者是创造的过程,又如何进行价值的衡量,量化的尺度也就是依据是什么,这些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所以,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必然和无形产品相互对接,其与无形产品之间的联系如何,究竟是衡量这种无形知识的本身,还是要衡量供给这些无形知识的服务商,那么这个量化尺度和量化对象都存在一定的争议空间。

(二)生产单元的圈定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对于生产单元的圈定问题。过去的经济时代之中,生产单元的界线十分明确,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细化促使了人类生产单元的细致化,这种细致化的过程也是衡量各个生产单元的生产贡献的一个重要尺度。不过随着当前的新经济形态不断发展,其生产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比如代工形式当中,生产的产品所属就出现了争议,代工生产者和委托方,一个是其加工的技术,一个是加工产权所属,那么生产单元应该厘定在哪一个方面?尤其是针对上一点出现的无形产品量化问题,这一个问题则处于更多的弹性区间之中。

(三)经济行为被赋予社会意义第三个方面,随着外部生产环境的持续转变,新经济时代的经济行为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当前新经济时代实际上也是后工业化的时代,很多早期通过工业化进行资本原始累积的国家或者城市,日渐出现的社会问题更为突出。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最为明显的,而不明显的问题诸如工业化生产促使小圈子文化盛行,工业化对于个人特色的抹杀及个人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流水线和独立创造之间的矛盾等,这些无形的影响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但是这种影响依然持续,从而滋生了更多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促使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更多考虑到社会意义。

(四)经济体投资分析细化第四个方面,经济市场当中,经济体在执行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投资分析。与过去的经济时代不同,新经济时代下的经济体进行投资,要充分考虑到经济体在经济行为过程当中会出现更多的无形投资,这些无形的投资以及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等,都必然会促使这些经济体在进行会计核算以及财务预算决策上更为审慎,其投资分析的框架也会更为细化和复杂,直接对其经济行为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其经济行为的决策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越多。(五)投资模式、价值的解构和重构第五个方面,对于资本的有效运用,以及价值的重新估算。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投资?什么才是合理的资本运用?什么是最能够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的投资?这无疑是新经济时代里,各层次经济体对于自身资本有效运用问题的价值估算。而从实质上看,新经济时代其实正处于一个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其解构的正是旧经济时代即工业化时代的投资模式,因为新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与工业化时代大为迥异,所以,新经济时代必然要在重新解构旧有工业化的投资模式,从而在新的时代里面,赋予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趋向:创新与核心的构建

新经济时代的关键仍然在于无形产品,而无形产品,特别是知识的把握,则决定了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向。当前经济学界以及管理学界,都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阀门,所有的经济管理学人,都将知识这种无形产品,作为新经济时代的破冰之船。然而,对于如何进行知识的管理,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厘定知识的价值,也就成为了整个企业在新经济时代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瓶颈。所以,笔者认为,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当中,知识的管理应该侧重于创新以及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上。

(一)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对于知识的管理,首先要从哲学的界面上进行界定。知识的管理和信息的管理是不同的,知识的管理实际上应该侧重于形成知识创新的基础。新经济时代的知识应该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重视领会的知识,另一种是相对有一定脉络和规律的知识。这两种类型的知识都应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进行重视,并且促成这两种类型的知识进行互相之间的转化,为创新奠定一定的基础。所以,知识的管理其目的是服务于创新,而其管理的过程,也是与创新相互结合。在知识管理的过程当中,所有影响到知识创新的外部限制就应该进行打破。并且具备不同知识的不同领域的经济体,所面对的经济大环境以及发展的路向也都不同,其操作规程以及运行原则也是不同,所以,这种过程里,企业必然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因而,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应该更侧重让组织内部的成员能够更顺利地面对各种知识管理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执行、规划不应该太过保守,企业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创新氛围,这样的氛围就需要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管理哲学修养,能够打破繁文缛节,更趋向于创新。

(二)企业针对创新问题进行核心能力管理和构建新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对于价值的创造以及呈现,并且注重构建企业团队的核心能力,从而形成更强的竞争模式,让组织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所以组织的价值在初期构建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企业团队当中每一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建构于个人的综合能力,以及对于过往文献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企业在进行创新化的知识管理,就需要对于个人的创新能力予以激发。虽然从事实上看,能力或者是知识都是无法用薪酬福利进行完全客观衡量的,但是员工实际上应该感受到自己创造价值的乐趣,这种创造是企业进行创新环境打造所希望达到的管理目标。企业不应该被繁文缛节所摆布,而是能够感受到员工对于创新的渴望,并且提供给具备更多创新能力的员工更多的个人发挥空间,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一部分的企业组织成员虽然在经营市场方面具备独特的能力,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非常长远的创新能力,而一部分的员工虽然并不能够在当下创造出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具备创新的能力,他们有打破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内容的方法。所以,企业应该整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创新和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当中发现组织成员的能力价值。因此,进一步看,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当中,进行核心企业创造能力的构建,其归根到底仍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格局问题。企业应该以能力作为导向,而不是以业绩作为导向,并且无论企业的组织成员多或者寡,都应该是注重生产部门的细化,这种细化能够促使人才的能力的发展,保障能力得到尊重,从而最终能够重视能力的解决以及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过这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那就是过分追求创新能力,忽视当前经济利益的构建问题,因此,只有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称之为使用价值。这是新经济时代在创新能力版图上最为核心的一个解构,这一点需要管理者给予关注。

三、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另一个趋向:人才结构的重新整合

(一)以中层管理者为转盘的钮钉实现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在新经济时代当中,要真正推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中层管理者在企业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擅长将中层管理者作为整个管理转盘的钮钉,能够迅速收放自如,从而为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提供结构上的支持。中层管理者实际上是整个企业经营部门细化的必然趋势,而高阶层的主要管理者,应该更多重视中层管理者在经济管理上的意义。现代的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当中,不可能仅仅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经济领域进行经营,而是通常具备多个生产领域之间的生产。中层的管理者进行经济管理,可以更为直接地把握自身部门的生产以及经营风险,这些经营或者生产上的风险实际上就是一种合理的规避,能够保障企业的主要经营者不会因此蒙受太多的损失。所以,中层管理者的经济管理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不是命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自身管理结构应该是一种折扇形的结构,这种折扇形的结构当中,中层管理者应该是起到钮钉式的作用,能够尽快地将市场拓宽,同时一旦产生了生产或者经营上的风险,则可以更快地将经营范围收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经营复合化,更需要中层管理者发挥出作用,这一点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面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发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管理在过程当中的运用。在上文当中笔者也在知识的创新化管理当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实际上,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市场变化,应该更多重视企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矛盾的调和。部分高层的管理者更多是注重自身在人力资源导向管理上的导师化角色,但是实际上,对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上,导师角色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是具备宏观管理的能力,也要具备微观操作的实际技术。这样,其自身在面对企业当中诸多的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碰撞时候,才能够更显现出调和的作用。

篇14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Abstract:Theneweconomyisandleadstheinformationtechnologyrevolutionfromthisbythehightechinnovation,facilitatestheknowledgeeconomyandthe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arrival.Theneweconomyisinthehumaneconomicalhistoryunprecedentedtakethehightechasthefoundationreformeconomy.Theneweconomytakesonekindbrand-newbasedonthenewesttechnicalandthehumanknowledgeessenceeconomicform,alreadybecamenewtimesthebrand-newconcept,bringstotheworldattention.

keyword:Neweconomicallink;Enterprisestatistics;Reform

前言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