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离职审计问题整改范文

离职审计问题整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离职审计问题整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离职审计问题整改

篇1

关键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90-02

在目前不断加大内审监督力度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杜绝屡查屡犯,增强内审工作的有效性,是基层央行内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央行执行文化建设的实践,从组织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出发,在探析影响内审整改意见落实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完善基层央行内审整改运行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及影响因素

执行力,是一个源自企业管理并且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理念。所谓执行力,就是组织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在人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是企业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对所有影响达成目标效果的因素进行规范、控制以及整合运用的系统流程。它既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执行具体决策和指令的能力或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和行为规范、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关乎组织发展的各种内在动力要素构成的合力。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很多,但对内审整改工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方面:一是理念与认知。它是执行力文化的支撑,是形成团队执行力的前提。组织的“执行力”最终表现为团队力量,要形成强大的团队执行力,首先需要形成一种共同理念与认知,使员工看到组织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组织团队的力量,表现出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的执行力。二是制度完善程度和可执行度。它是高效执行力的基础。如果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就会导致无制可依,或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若是朝令夕改,就会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而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执行力低下。三是领导与组织。这是如何高效执行的根本。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一门将战略与实践、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包括执行流程的组织领导、方式方法和高效的执行工具,是影响执行力的最直接的因素。四是方法、手段与工具。正确的方法、手段与工具是提高执行力的可靠保障。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组织的目标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时,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而在组织目标的执行过程中,如何进行决策、落实行动计划、明晰行动路径、监控部门业绩都需要从流程入手、借助于有效的管理方法、手段和工具,实现组织职能的成功分解与实现,保障组织职能的有效履行。五是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协作共事的氛围。人的作用是目标到结果的关键环节,是影响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员工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各类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决定了执行力的高低。

二、对强化内审整改执行力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内审思维理念。各基层央行要统一思想,从提高依法行政和央行治理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内审整改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内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要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全员对内审工作的认同感。内审部门及人员要增强内审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之中。被审计对象要正确理解内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消除对内审工作认识上的误区,从内审工作是帮助自身改进工作的角度配合好审计工作。

(二)完善内审整改制度。一是要制定《落实内审整改意见管理办法》。该《办法》应明确建立内审整改意见落实长效机制、整改责任机制和督办责任机制。设定相关责任追究条款,同时还应赋予内审部门相应的情况上报权、审计情况通报权、审计结果公示权、移交移送权、建议给予处分权、申请强制权等处理权,以便内审部门在检查落实整改意见时,对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可以按照规定给予必要的处理,以确保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的权威性和效果性。二是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解决执行制度监管缺位的问题。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内控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有效提高基层央行治理水平。

(三)强化执行控制力度。一是要强化审计问题整改过程中的领导力、组织力、协调力、控制力和约束力建设,明确审计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增强各主体的责任意识,确保整改工作不留死角。二是内审部门作为审计整改的督查主体,应依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处理和整改意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内审结论和处理决定》,明确整改目标要求和整改期限等,并协调好相关业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督促整改。三是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整改的执行责任主体,应依法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并将整改结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报送上级行和内审部门。四是相关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履行好督办管理主体的责任,分别负责组织和监督本部门依法落实审计整改建议,并对本部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承担直接责任。

(四)健全监督检查及整改机制。一是建立监督检查协调机制。要切实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将审计整改工作内容列入人事、纪检监察、办公室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检查督查的范围,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及时沟通监督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形成监督合力和联动机制,提高审计整改结果的综合利用效果。二是完善审计整改检查机制。内审部门要从“免疫系统”角度出发,将审计整改工作贯穿于审计实施全过程,按被审计对象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报告及建议等情况,及时开展跟踪检查和回访,做到审中谋划、鼓励整改,审后跟踪、促进整改,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实效。三是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严格审计整改问责。要将内部审计整改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及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纳入被审计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和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考核,与单位、个人评先选优、绩效工资考核直接挂钩,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四是建立沟通交流磋商机制。对审计中所发现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内审部门要及时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磋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重大问题的整改意见与决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可提交监督联席会议会商解决。五是建立审计整改结果披露机制。内审部门要不定期地以情况通报、内部网络或其他形式的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将审计整改情况在辖内通报,通过审计结果公开,增强单位领导和群众监督力度,扩大员工参与监督的范围,促使审计整改结果的透明化、公开化,促进被审计对象切实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六是建立监督检查责任机制。对所有监督者实行再监督、再检查,加大对检查走过场或随意降低检查标准等相关再监督者的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促使其增强监督责任。

(五)提升员工综合业务素质。一是建立有效的学习、培训和教育机制,促进员工系统学习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知识,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升内审人员按制度开展审计、用制度约束行为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以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以人的规范行为防范风险,为内审整改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内审人员要采取“走出去”的方法,认真学习汲取他人先进的内审理念和做法,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着力破解内审整改机制中的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受到诸多方面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因素制约,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执行力”问题。本文提出的审计整改所包含的理念与认知、制度完善程度和可执行度、方法和手段与工具、员工的综合素质等五个方面,层层推进,缺一不可。当然,内审理念的转变与制度的规范等都是一个长期的改进过程,其中必然会受到管理环境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彻底破解这个难题,有必要将内审人员上收一级统一垂直管理,建立内审片区负责制,常设片区内审小组,分片包干,平时分散工作,开展检查时集中行动。

参考文献

[1]付后裕.破解审计整改难的思考[J].审计月刊,2012,(4):23-24。

[2]黄忠.加强审计整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164-165。

[3]王芬芬,刘正军.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执行力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143-145。

[4]熊文辉.当前审计整改工作之我见[J].审计与理财,2011,(10):50。

[5]徐国平.审计整改难的难点与解决途径[N].中国审计报,2013-1-9。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Internal Audit Rectifi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ecution

FENG Jianxin

(Pingli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Pingliang Gansu 744000)

篇2

集团所属各子公司、总部各部室:

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审核组,按照国家认可规范的要求,于2020年7月13日至8月14日对集团公司进行了监督审核。按照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201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对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总部及17个在建项目部进行再认证审核。审核组对今年的现场审核表示满意,指出三公司、四公司变化非常明显,集团公司规范化管理有显著提升。审核结论给予通过。

审核组在末次会议上,向集团公司反馈了六项体会和九点建议。

六项体会:

一、企业面貌焕然一新。集团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管理创效年”活动,大力建设“品质二十三局”,高品质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坚实。未发生等级安全事故和质量、环保责任事故,获得四川省、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二、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国家级创新平台再添1个,是铁建系统内工程局第一家通过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成功申报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中心获四川省发改委认定的“四川省轨道交通装配式建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三、“项目管理创效年”成果丰硕。一公司获2019年全国公路信用评价AA级,集团公司在11个省参与公路工程信用评价,其中云南、河北、重庆3省市为AA,其余8个省市均为A级。

四、“子公司发展空间和质量提升年”活动广泛开展,工程公司建设得到加强。编制下发《“子公司发展空间和质量提升年”活动工作方案》,编制《试点子公司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治理层决策权限清单、子公司副职绩效考核办法等支撑性附件。持续推进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活动,编制《项目分配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着力推进“六集中”,提高集约化管理能力;坚持“八统一”,发挥法人管理服务作用。

五、风险防控有力增强。集团总部内控评价发挥积极作用。全年舆情监控无警报、网络安全无事故。合规体系更加健全。

六、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集团公司综合信息管理(EIM)系统正式全面上线,全面替代原PM系统,为自主建设的最大核心业务系统。大力推广智慧工地建设,BIM进度管理系统已具雏形,智能磅站系统已部署落实,拌合站管理系统已在成绵苍巴项目实施,GPS车辆调度及油耗监控系统已试点上线,隧道车辆调度系统在大瑞铁路项目启用,劳务实名管理系统已完成研发。

九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培养力度,重视履约风险。

二、加大对新进入领域项目的关注力度,防范各类风险,特别是施工质量引发的运行安全风险。

三、加大对安全风险识别评价的培训,使风险识别更深入地与设计文件挂钩,使风险清单、风险等级真正指导施工和管理。

四、尊重设计文件,克服侥幸心理。

五、隧道高风险里程段施工要按危大工程进行管理,实施风险预警、超前地质预报核查、专项方案审查、施工条件验收内部许可制度。

六、加大现场爆破器材管理。

七、加强模板、挂蓝等设计、验收、使用管理,树立本质安全管理理念。

八、加强工地试验室管理。

篇3

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依法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在审计法规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如在绩效审计法规中的具体操作规则不够明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的处罚决定意见主体和依法执行处罚主体的双重身份,同时欠缺应对干扰审计工作行为的可操作的强制性措施、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引起的解决问题难及对整改落实情况缺乏制约等问题。所以要想高效发挥审计的作用,需全面完善审计的相关法规。

(二)部分审计对象的法律意识薄弱

有些审计对象不支持和配合国家审计的工作,或阻碍和干预审计过程。在对待审计要求整改的问题时,态度不够端正,仍然存在整改不力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监查的效果。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低

当前审计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具备法律、经济及计算机等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太少。个别审计工作人员停留在仅关注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性的层面,而资金绩效的审计能力不高,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的需求。

(四)审计方法缺乏创新性,有些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都处于信息化时代,许多行业都采用高新技术来辅助企业的管理发展,如社会保险、金融业等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在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还欠缺,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了审计的深度及广度。在促进审计全面覆盖过程中,存在审计管理不力,制定审计计划及内部管理创新不足等问题,甚至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及评定体系。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要实施依法审计工作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在新常态下,国家的经济、政治结构及治理体系都得到优化提升,经济运作及权利运行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深入贯彻审计法律制度,要求审计在立法时必须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且同时保证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在公正公平、维护法治的前提下,做到立法科学,建立多层次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再围绕确保审计监督权独立性、推进审计全面覆盖等目的,加强完善审计立法体系。在审计从侧重审计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合理性向审计监督综合能力提升的转型期中,应加快明确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对象、广度及深度、操作程序、相关部门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审计成果的公告等,同时制定相关审计准则及工作规范。保障审计立法与其他立法体系之间不产生脱节现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执法权限,制定审计处罚决定执行追究法律责任制度,完善审计策略,规范审计行为。

(二)加快推进审计的全面覆盖

审计全覆盖是指将全部公共财产、国有资产与资源的管理配置以及所有相关机关、人员都包含在审计范围内。需采取管理所有公共财产、国有资源及资产以及全面的、动态地管理涉及部门及人员的审计手段,主要侧重于审计监督财政支出配置与支付转移、管理运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违规违纪案件线索,捍卫法纪,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减少管理运营成本,制约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资金使用行为,推进政府在投资建设项目时慎重决策及行为规范,加快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加大对重要项目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

国家审计应加大社保、资源、财政及金融等重点整改领域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通过审计推进行政管理运行与权力运行政策措施落实,打造规范化的、公平竞争性的经济发展的环境。基于确保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增强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保基金的筹集、整合到合理配置以及保障性农居项目、基本生活保障、教育科普等资金的审计力度。

(四)有效发挥审计的反腐功能

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善于发现关键领域中存在假公济私、擅离职守、贪污受贿等违规违纪问题,并对案件涉及人员展开深入调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促进强有力的防腐反腐制度体系的形成,高效发挥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全面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努力共建廉政、让民众信任的政府。

(五)提升审计工作策略的创新性

加大组织方法、质量管理和审计方式的创新力度,科学整合配置审计资源,改善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完善互助协作、互补共利、资源共享的审计机制。在组织项目过程中,将预算执行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有机融合,进行统一整合、利用与管理。同时提高审计电算化水平,增强高负荷的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财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结合审计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六)抓准问题,摸清原因,并进行严格整改

加大审计中问题整改落实力度,是顺应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也是加强审计的监督职能的手段之一。同时保障了财政资金与国家经济的安全,促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因此,应该严格监管审计对象认真实施审计整改,并将重点领域整改落实情况单独列出作为一项重要审计项目,并把整改情况公布出来,促进审计对象积极及时整改、规范其行为。

(七)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可以采取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工作实践等方法来帮助审计人员学习国家整改政策、财会管理制度及综合分析能力等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判断审计事件、深入挖掘、揭示问题并做出公正的、科学的评价能力,使他们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建设素质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审计队伍。

(八)坚持依法审计,树立良好形象

依法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及其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依审计程序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它不只是审计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完整性,同时要关注财务收支实施过程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审计思想建设不断增强审计领导层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等各方面意识,提高其政治觉悟、专业理论水平,为依法审计奠定好思想基础。然后是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严格治理审计队伍,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立法督察机构,高效发挥纪检及审理复核的作用,强化审计干部行使审计权的执法情况以及审计工作的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从严处理,确保廉洁从审,坚决树立维护审计机构公正严明、廉洁奉公、依法办事的社会形象。

(九)积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重点关注审计的重要领域及关键环节,注意发现机制性及体制性等潜在性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给予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审计建议上既要统筹全局,也要做到切合自身情况,确保可行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篇4

关键词:贸易公司;海外子公司;内部审计

作为一般贸易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也是以一般贸易公司形式运营,业务相对简单明了,那么在贸易型公司的子公司中,内部审计主要划分为哪几类呢?依据审计的目的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为管控日常运营风险,应定期对海外子公司的日常业务流程进行审计,可称之为“内部流程审计”;其次,对于海外子公司的关键岗位变动,需进行“离任审计”,主要包括子公司的第一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关键岗位;再次,根据对新市场开发的需要,应进行尽职调查的审计;针对海外特殊事项,为规避运营风险,还需要进行特殊事项审计等。

一、内部流程审计

对于海外子公司应每年就其在日常财务管理流程的严谨性及科学性进行梳理,并对海外子公司本身财务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及执行总部下发各项管理制度的严格性进行监督及管理,这就要求总部每年均需派遣相关人员对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流程审计,一般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下发内部审计通知书,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日期、审计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三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二)根据初步了解,编制内部审计实施计划,罗列重要事项与问题。(三)进行现场审计,与相关人员面谈,了解子公司负责人对业务熟悉度及对子公司管理的整体规划。或远程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访谈。(四)现场巡视,诸如:办公场所、仓库等作业现场,使审计人员取得初步的直观了解,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帮助。(五)索取反映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被审计单位应及时提供并对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对所提出的问题及重大事项提供说明和相关资料,实地审计结束时,审计人员应归还所索取的资料。(六)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取得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作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取审计证据:1.审阅复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项管理制度和其他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2.抽查盘点被审计单位现金、存货等各种实物资产;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4.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其合理性,并执行“穿行测试”;5.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询问;6.复核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7.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8.将审计过程、审计证据、审计判断等记录于书面底稿中。(七)对上次内部审计问题点进行复核,追踪整改情况。(八)实地工作终结,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等重要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达成共识,初步形成问题的改进方案。

二、内部关键岗位离任审计

内部关键岗位在离职时,尤其作为海外子公司的主要管理岗位在离职时,总部应派遣权威的审计人员对其在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就其在履职期间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是否存在重大营私舞弊行为、是否对关键工作内容进行交接等内容进行审计,主要可采取以下步骤:(一)了解审计目的:任职人的离职背景(正常离任审计、违纪离任审计、其他非正常原因)以及基本任职情况,结合不同背景和离职原因,制定相应审计策略及审计侧重点。取得职位说明书,了解职位工作目标与职责。(二)根据初步了解,编制内审实施计划,罗列重要事项与问题。(三)与相关人员访谈,审核任职者的职责履行情况或者远程通过电话、视频等设施进行访谈。(四)查阅相关业务资料、财务资料,审核任职期间公司或经办项目的财务状况,落实取得业绩、披露存在问题、明确责任。包括业绩目标的实现情况、所管辖事务的开支状况、公司资产负债状况、盈利或亏损状况以及项目效益状况、所签订的重要合同及其财务结果等。(五)与相关人员访谈、查阅业务记录,审核任职期间的管理状况包括部门或单位的组织结构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实施情况;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与职责的匹配性、组织系统的通畅性和效率性;管理风格是否符合发展需求;团队的信任机制是否正常等等。(六)任职期间风险状况审核包括管理不善或涉及违规操作导致公司存在风险或面临罚款,如项目失败风险、管理不力或违规操作涉及国家、行业法规风险、业务的法律漏洞或其他条款导致公司损失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等等。(七)未决事项审核包括尚未执行完的合同、尚未结束的项目、财务事宜、技术事宜或法律事宜等等。(八)其他事项,如可能涉及的舞弊问题等等。

三、内部专项审计

内部专项审计是针对财务强相关的、在内部管理出现漏洞的事项,需要专业审计部门或者财务人员对此事项进行审计,调查出现漏洞的原因及相应的责任人并最终出具处理意见。主要应由以下几个步骤:(一)制定审计调查方案,编写审计计划。(二)审计部门应根据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及要求,指派能足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或组成调查组,确定调查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明确责权(三)进行现场调查,与相关人员访谈、翻阅相关资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改进建议。(四)完成现场审计后,编写审计报告。(五)审计报告内容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就报告中所列的问题和情况作进一步核实(六)审计报告逐层上报上级领导审阅,涉及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应将审计报告同时送交人力资源部,由其出具相应的惩处措施。

四、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基本要求

内审人员完成现场审计后,应撰写内部审计报告。(一)内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标题正文撰写人报告日期(二)内审报告的正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审计调整:针对会计核算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调整意见,并重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2.审计结论:对被审计单位在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并对影响企业经营的重大事项、相关风险予以揭示。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需单独列示,并详细描述问题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及风险,明确整改期限及相关责任人。3.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结束语

篇5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建立财务稽核部或稽核岗,对总部财务部门和下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行使财务稽核职能。但由于财务稽核在理论上尚不成熟,制度上不健全,稽核手段单一等原因,财务稽核制度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集团公司如何建立财务稽核制度进行探讨。

一、财务稽核与内部审计关系

1. 检查依据不同。内部审计有比较完善的法规或规定,如《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对财务稽核规定较少。《会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2. 检查范围不同。内部审计侧重于检查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对公司战略、经营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等。

财务稽核侧重于对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和财务内部控制的检查,更深入、细致,但宽不及内部审计。

3. 管理主体不同。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向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财务稽核负责人对会计机构负责人如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负责,直接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汇报工作。

二、财务稽核的意义与作用

1. 有利于集团财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为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和控制,集团总部往往派驻关键岗位如财务总监,对财务工作进行垂直管理,实现财务关键岗位的集中管理,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投资的集中管理等。但由于各国家会计准则不尽相同,税收制度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行业对会计政策的具体运用也不一致。

2. 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还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面临政府审计的检查。尽管企业有内审部门,但内审部门主要向公司审计风险委员会负责,审计范围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对会计政策和公司财务制度的执行审计涉及较少。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基于重要性原则的考量和时间性的限制,为了拥有客户有时迫于被审单位的压力,对审计报告的结论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财务会计问题往往会忽略。因此建立财务稽核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下属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财务稽核可以促进会计语言的统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善财务内部风险控制,强化财务队伍的纯洁性,从而提高整体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可以首先在财务战线构筑风险防火墙,有效防范或降低财务内控风险,树立财务队伍的权威性,为公司的健康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三、财务稽核的现状与缺陷

1. 财务稽核机制不健全。目前有一些大中型企业财务内部稽核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财务稽核制度流于形式。多数企业的稽核都停留在狭义的内容上。财务稽核工作没有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有些单位稽核岗位与实际业务相脱离,造成对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反映不灵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客观上是由于有的单位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主观上是对稽核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分工不尽合理。特别是一些单位领导和会计负责人认为,内部和外部的审计机构每年都要进行例行审计,所以财务部门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对财务进行稽核,这种错误观点对建立会计稽核制度妨碍较大。

2. 财务稽核手段单一。财务稽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稽核手段落后。稽核方法主要参考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手段和内部审计的方法。以账、表、证的检查为主,检查账实、账证、账表、表表相符情况,即主要是审核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收支数据的合规性与合理性。事实上财务稽核还应包括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预算管理工作的审核和对有关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核查。

四、财务稽核的流程与环境

1. 编制财务稽核年度计划。财务稽核要紧密切合公司战略和公司年度预算,结合部门资源,包括年度费用预算,部门稽核人员和本年度需要稽核的单位,制定年度稽核计划,稽核项目的时间、人员安排等,确定重点稽核及最少需要稽核单位等。

2. 下达稽核通知书。按照年度稽核计划,稽核部门下达稽核通知书和财务稽核纪律,包括稽核事项和稽核区间等。目的是保障稽核人员的独立性,稽核人员除正常的工作餐外不得接受被稽核单位宴请、礼品、娱乐、旅游等,不得在被稽核单位报销费用等与稽核无关的要求。

3. 收集稽核前期资料。在前期准备阶段,应要求被稽核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包括战略规划、经营计划、预算批复、各董事会决议、重要会议纪要、运营报告、经营分析、纳税申报资料、筹资和理财资料、财务报表、财务账册、会计凭证等。被稽核单位组织架构,各财务岗位说明书或绩效计分卡等。被稽核单位制度、流程、主要会计政策等。被稽核单位前期外审、内审及稽核报告等。

4. 制定稽核方案。稽核小组根据检查单位提供的稽核资料,进行初步电话访谈或现场访谈,结合常规稽核底稿,制定稽核方案。拟定稽核时间计划,确定重点稽核方向,分析稽核要点、制定稽核策略,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等。

5. 进行现场稽核。在现场稽核阶段,首先依据稽核底稿进行全面稽核,然后依据重点稽核方面进行仔细检查。各小组成员注意收集稽核证据,稽核项目负责人随时跟踪各稽核人员的时间进度和完成质量,现场指导稽核工作。各小组成员撰写自己的稽核底稿,最后由稽核小组负责人汇总、分析再检查。

6. 撰写稽核报告。首先由各稽核小组成员完成各自分部稽核报告,最后由稽核项目负责人汇总、分析撰写稽核报告初稿,稽核报告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7. 沟通稽核报告。稽核报告完成后,需与被稽核单位现场或以电话、邮件等形式沟通。并强调一次性沟通,不得反复沟通,否则会造成稽核报告被有意修改,稽核报告的真实性或完整性被削弱。

8. 稽核报告。稽核报告要努力以数据说话,以法律条文或公司规章制度为依据,并陈述造成的结果。根据稽核报告的情况,增加原因分析以便于整改。对于稽核发现的重大问题,在第一时间向公司总部财务负责人汇报。

9. 稽核整改跟踪。稽核报告后,应要求被稽核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制定稽核整改计划和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明确整改事项、具体整改办法,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等,以便进行整改跟踪。

10. 树立正确指导思想。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推进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对财务稽核有很大影响。财务稽核需关注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如资金管理,首先是为业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防止流动性风险和利汇率风险等,但过于强调理财,把理财收益作为资金管理部门的重要业绩体现,一方面可能会无意中妨碍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可能会为做大业绩而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

11. 建立合理财务组织架构。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分工越来越细,有的财务部门包括会计部、税务部、资金部和分析评价部等。分工精细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但也由此造成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部门壁垒或管理盲区。财务稽核需关注实际执行中的管理盲区,防止存在管理死角。公司所有经济活动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财务稽核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分析财务部各部门内部的工作衔接,总部财务部和下属单位财务部的工作衔接,财务部与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的工作衔接等。如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的一致性,资金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分析评价与会计核算的统一性等。

12. 制定科学的制度流程。公司文化是公司的灵魂。文化积淀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制度是冰尖,文化则是冰尖下的冰山。有的公司其制度或流程非常全面,但对有些制度相关人员并不熟悉或理解,造成制度手册更多的是用于应付检查,而实际执行和制度规范“两张皮”。流程操作主要靠传、帮、带,加以人员不稳,实际执行可能越来越脱离制度。一些公司的制度或流程往往只能约束中下层员工,对于公司的高管人员无法约束。财务稽核需要关注公司的系统性管理风险,对制度或流程进行重新审视,是否存在制度或流程缺失,现有制度或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或瑕疵,规范的制度或流程是否有效执行。

13. 建立有效信息系统。目前大中型企业大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erp 系统,大型企业运用SAP、ORACLE 等ERP 软件,运行成本较昂贵,较小的企业采用国产ERP 系统,运行成本较经济。一些海外机构,采用当地通行的财务信息系统,与国内系统差别更大。同一集团下属各单位规模不一,业态不一,经济效益不一,ERP 系统各不相同,造成公司总部对财务风险难以集中监控。财务稽核需关注信息系统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14. 建立稳定财务队伍。随着公司的蓬勃发展,一些单位财务负责人深感高端财务人员紧缺,尽管公司引进了大量的财务专业人员。但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财务人员也在学得一技之长后离开。造成离职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薪酬待遇不如人意,未来职业前景不明朗,更重要的可能是与直接主管的管理风格、行为等存在一定的关系。财务人员的不稳定,将极大地影响财务工作的连续性或稳定性,也影响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财务稽核需关注财务人员的工作交接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漏洞等。有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并购、资金管理、税务筹划和分析评价等财务高端领域,会计核算上往往配置新员工。事实上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应配置相应比例的骨干员工,否则会干扰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影响投资并购等重大经济决策。而且会计核算越来越贴近业务,核算人员必须有综合素质和专业判断,才能更好地服务业务的发展。财务稽核需关注财务负责人的管理风格。

五、财务稽核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加强财务稽核工作机制。首先要成立财务稽核部门,较小的单位可以建立财务稽核岗位,部门直属企业财务负责人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财务稽核部门要建立以专职稽核人员为主,非专职人员为辅的队伍,非专职稽核人员包括新聘用的储备经理和潜在的财务骨干人员。

所有储备经理和后备培养对象必须在财务稽核部学习、轮岗,特别是一些即将外派的财务负责人,必须首先领会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深入了解主要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才能适应外派需要。如经过财务稽核部的锻炼,这些毕业生才会在各自的财务部门知道如何加强财务基础工作或内部控制,从而有利于财务团队能力的系统提升,有利于财务制度的统一和规范。否则到具体的单位后,会逐步偏离公司的管理风格。储备经理一般会以以前单位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审视现在企业的做法,这样相互碰撞,有利于发现新的问题。专职稽核人员一般由有培养前途的财务骨干选派,有比较成熟的稽核方法,也熟悉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这样专职稽核人员和非专职稽核人员相互取长不短,有利于提高稽核质量。同时人力资源部对所有专职稽核人员和非专职稽核人员需有相对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大发挥财务稽核的职能。

专项稽核和全面稽核相结合,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对于初次稽核的单位或长期未进行稽核的单位,应采用全面稽核的方式,对被稽核单位财务工作进行体检,逐项排查。待被稽核单位相对制度、流程相对完善后,可采用专项稽核的方式。对于重大稽核项目,可采用现场稽核的方式。

建立与内审、外审的协同机制。财务稽核需要借鉴和吸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某些方法,可以努力建立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财务稽核人员可以与内审人员、外审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和分享,提高检查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检查,避免重复工作,提高检查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总部出差频率,降低差旅费,避免被检单位多次准备迎检工作,被检单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经营上。

2. 加强财务稽核队伍建设。稽核团队的专业性是财务稽核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稽核质量根本不可能得到保障或提高,更无法从历史的高度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建议。稽核团队既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也要加强非专业的学习,稽查成员之间也要相互多学习、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稽核方法或流程,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组织架构的变迁,制度流程的改变,稽核人员需要持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新知识。财务稽核工作底稿要持续不断地完善。实现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全面稽核和专项稽核相结合,抽样稽核和详细稽核相结合,事后稽核与事中和事前稽核相结合。

注意财务风险的体现在财务环节,而发生的源头在商务或业务等部门。由简单的基础工作检查到财务流程、财务制度、税务风险和资金风险的检查。由账、表、证的检查到预算、计划及评价等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