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学以致用,使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素养逐渐转化为能力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1].21世纪以来,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旅游管理专业亦如此.因此,为了适应当下的形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慢慢地转化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调查
1.1调查目的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我们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意在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相关行业进一步接轨,加强学生、学校与相关行业的交流,形成良性的“环形”的发展轨迹,推动三方的科学发展.
1.2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了解在校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对学校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的意见与看法.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其中大二35份,大三35份,大四30份,有效问卷74份(大一在校学生还未参与任何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没有参与本次调查),大二33份,大三28份,大四13份(由于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工作较多,因此有效问卷较少).
1.3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人信息分析、在校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等的认知及收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调查,探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1.3.1个人信息分析此部分共分为四个调查方向,包括被调查者所属院系、专业、年级以及个人参与过的实践环节.通过这四个调查方向,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1.3.1.1大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次数统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活动的实施也会随着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实践教学要以提升学生技能、创造行业价值为目标.因此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也不同,而在校大学生参加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践课程的次数也会不同,其详细情况见图1.1.3.1.2实习环节分布统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是不固定的.主要包括景区、酒店等.这样多元化的方向也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就目前的数据而言,大学生参与过的酒店实习、景区实训和实地调查相对较多,其具体数据分析见图2.1.3.2在校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等的认知及收获分析1.3.2.1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统计旅游管理是属于应用型的,主要方法就是实践.笔者认为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应该推陈出新,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传统思想,与时俱进.而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良好的设施设备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此次问卷通过四个方面调查了学生的满意度,即课程安排、设施设备、教学效果及实习前的指导.具体情况见图3.1.3.2.2实习中的收获和劣势统计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了解.比如说导游实训课程,可以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及表达能力,以及处理实践中的突发事件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劣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未来择业之路起到了向导作用.问卷从大学生在实习中的所得来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1.3.3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和意见1.3.3.1毕业实习的有关问题统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一般是酒店实训.酒店实训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技巧、交际技巧、销售技巧,也可以通过这些事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条件的不足,从而改变自身而有利于长期的发展.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此次问卷从实习的最佳时间和实习时长两个方面来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1.3.3.2在校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看法针对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反映了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大二:(1)多增加校内外的实习机会,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贯穿于实践中.(2)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间必须增加,例如实习交流会等.(3)实习时间应提早安排.大三:(1)学校基本设施不够完善,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增加外语口语课,提高学生口语技能.(3)实习时间较长,安排不够合理.(4)实习中工资待遇低,实习环境较差.(5)实习后可进行实习报告座谈会,共同分析交流学生在景区和酒店里的实习心得,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四:(1)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应紧密结合,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2)酒店实训中,可以进行岗位交叉培训,同时提高学生实习待遇.(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为考研学生留出充分时间.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实践性比较高,最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2.2旅游管理专业设施设备、教学安排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是为社会提供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专业的实训课程(例如导游实训、酒店实训等)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准备.所以专业设施的完善、合理的教学安排等有助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
2.3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时间长
根据统计结果,在校大学生希望的毕业实习最佳时间以大四上学期的居多,而对于实习时长,大二至大四整体觉得在1~3个月更合适.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为学生考研留出更充分的时间,从而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4师生间沟通较少,实习中出现较多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性,其教学计划中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及实习安排,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于导师,并且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因此导致其出现许多问题.
2.5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弱
学校的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在上海、深圳、广东等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内,接触人群较广,但因其口语能力,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弱,使其在实习中遇到不少障碍.
2.6实习环境较差,工资待遇低
部分学生反映其实习单位环境较差,待遇低,其部分实习机构多以牟取暴利为主,不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将学生长时间固定于某个岗位,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2.7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考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需要一套完整、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考评体系来监督管理这一类专业.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3.1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理念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多的能力,比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应把它看作“辅”的课程来设置,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教学计划要随时代而变,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2011级与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并不相同,2011级毕业实习时间为大三下学期,2012级实习时间为大四学年.且针对2012级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也不同,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学生,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其他同学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制订符合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同时,根据上一届的实习,找出学生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增加相对应的实践课程,提高下一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2012级学生普遍反映其口语交流能力弱,学校可针对此种情况增设多种多样的口语课,并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或者演讲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3.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老师.而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手段.“走出去”是指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可以派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到南阳市区的中泰豪生、天润富瑞阁等比较知名酒店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规范,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引进来”是指学校可以对外引进专业人士到校内进行座谈或教学.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引进中泰豪生等知名酒店或宝天曼等旅游景区的专业人士来校,和学生们进行座谈交流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3.3创新实践环节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强,因此必须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相辅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要形成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旅游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塑造在校大学生的旅游职业意识.同时,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坚持以学生多元能力发展为原则;坚持人才需求的原则,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坚持师生互相交流互动的原则,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坚持实践教学过程连续性的原则,重视实践教学活动.
3.4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校方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班级的教学日志等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况,从而达到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3.5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的结果一般都是人为检验,导致旅游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全面、不具体,所以应建立符合专业自身实际要求的评估机制.以南阳师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考评具有多样化,学校的教学设置把英语口语、笔试能力、实操水平、实习报告、论文和毕业论文均纳入考评指标中,按重要性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课,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3.6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专业实习的重要手段.3.6.1建立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的时候会进行导游现场讲解模拟,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现场应变能力,为考取导游资格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方应提供更多更先进的设施设备,以便每位学生上实训课时都能进行实践操作.另外,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积极推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新生校园讲解工作,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专业水平的机会.同时,应继续保持每年一次的导游技能大赛,支持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使其在大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3.6.2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需要酒店、景区等各个实习基地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水平.比如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外出进行导游实训,以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大四毕业班学生到上海巴黎春天、深圳皇庭等酒店进行酒店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7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纽带.因此,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异常重要.如在学生实习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其导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习前的指导与沟通;实习后可进行实习报告座谈会,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学生在景区和酒店的实习心得,并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3.8改善实习环境,提高待遇水平
已参与过毕业实习的部分学生反映实习环境较差,各方面待遇不够理想,不适合毕业后继续发展.建议实习单位不应以牟取暴利为主,而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改善实习环境,尽量多与实习生进行交流与沟通.4结语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非常的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创新管理理念,跟随时展潮流,培养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并带动旅游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艳平.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282-283.
[2]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23-125.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普遍较短,而在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的时候,学校却往往将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安排为必修课,这样的安排就造成了学生素质无法提升的情况出现。试想,如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不能更好地满足其所在企业的要求,那么这就一定会为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迈进社会以后都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没有较强的责任心,也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如果遇到了措施或是失败,自己便会乱了手脚。但是对于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说,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都能够决定行业发展的成败,而这些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如今在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好地将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那么其将不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2.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2.1合理安排课程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课程的主要基本板块分别是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应该合理且合乎实际。在文化课程的安排上,学校应该重视对语、数、英等基础课程的安排,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的选择方面,要重视对综合性学科的选择。因为旅游管理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涉及面较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不但涉及到了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连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最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进展,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强化师资队伍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措施
只有提升师资力量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师资力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保障。所以从教室本身来说,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了,不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鼓励教室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室永远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单纯凭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的,所以学校应该为教师安排一定的实践机会,组织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将自身能力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精髓进行深化和讲解,保证学生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说过,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专业,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不能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也需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和实践完美的集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①学校应该积极地寻求合作企业,并迅速与其达成合作,联合起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样才能够促进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②同时学校需要在小区内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对学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
③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和实训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为学生寻找一些实践的机会。举例来说,学校举行某种会议或活动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安排为礼仪接待、服务人员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3.结语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就业方向是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旅游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从就业方向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旅游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需要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但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从学习能力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不全面,加之学习本专业知识需耗用大量的精力,他们并无足够的能力来系统学习会计知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旅游组织的管理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一般每周3~4学时,授课16~l8周,总课时48~72学时,教材种类较多,但目前全国基础会计同类教材多以工商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来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能使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密切衔接的优秀教材更少。主要代表有赵锦爱主编的《旅游企业会计基础教程》(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和李亚利主编的《旅游会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学内容涉及会计学的基本问题,阐明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为解析对象,注重旅游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与旅游企业财会工作实务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实验、习题等方式组织教学,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课及部分理论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教材上没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大多数学校都有实训内容,对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大有益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更应该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对会计概念原理的教学要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专业相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同特色及侧重点考虑不够,直接硬性嫁接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讲授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虽然包括旅游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但由于专业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教师把旅游基础会计讲得过多过细,对财务会计按现有内容体系讲也很难讲得清楚明白,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业务的账务处理技术,不采用案例教学或偶尔采用小的、单一的独立案例,案例的综合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计基础教学内容类比为旅游行业一系列相关实务,以会计专业术语来表达旅游行业组织对会计交易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缺乏会计循环各步骤间的紧密衔接。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理论性较强,学生学完后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会计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会计实务内在逻辑性差,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关注不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大多高等教师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充分。
四、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讲授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手段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呈现在屏幕上,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二)实训案例教学。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伴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项专业实习的相关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很多的教育人士以及科研人员都在为此做相关的努力并收获了很多的成果。相关的业内人士曾经提出了有关旅游以及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的全新的革新方法。其认为这一专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方面能力的形成上去,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目标,成立起来一种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要一专业目标的培养和形成作为理论教学的支柱和目标,并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上的体制。还应该实现“双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相关的优化实习的方法也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对实习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认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工作的要求在实习时间的合理化的安排,如何正确决定实习的具置,甚至是事先做好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很多的专家们以为就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来看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只有靠着改革才能够实现。
二、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所采取的基本的方式
2.1学校统一安排的经典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在20世纪期间,也就是这一专业刚刚起步的阶段里,这一专业出现的状况是人才大量的缺乏。由于是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大学生也是社会上少有的人才,(选择学习并深入研究这一专业的人数本来就很少)。这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刚刚起步亟待发展的时间。所以这一时间里,这一专业是十分需要新生力量来进行维持的。为了让实习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统一化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实习是由学校来进行安排的。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还安排了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了帮助,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校同相关的实习单位之间签订相应的协议,两者互相合作让实习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是因为这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故而出现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紧俏的状况。很多的单位甚至是争抢同高校相联系,进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同时,在实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同实习单位签订协议甚至是留在相应的单位中。还有很多的企业同高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长期的合作使得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大部分的实习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了相应的实习单位。
2.2自主选择同学校统筹规划结合的基本模式。随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张,以及近几年来不断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相同且单一管理模式下的统一。学校失去了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所以很多的学生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专业以及实习的选择。于是学校便顺应时代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了模式的改革,即统一安排和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允许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选取的模式来进行自己喜欢的实习。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工作。这种全新的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对于实习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学习方面的任务。
三、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作用;策略
1信息化相关含义解析
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以当代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基础,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各个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的人群工作、学习、生活、辅助决策等与当代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人类思维的改变,可以说,信息化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2信息化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我们周围所看到事物,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作用也得到体现,就以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所产生的作用为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过程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够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也更为丰富,不仅可以让新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而且还使得教学过程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想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能够借助于教学资源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为了更详细地清楚地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对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设定的课程体系进行的,所以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化的发展为设定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展调研工作,借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保证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的有效性。推进专业核心课课程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旅行社虚拟运营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营销运营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3.2对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很多的知识都已经过时,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运用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熟悉我国有关旅游行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等等。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最新的教材,并且及时地调整课件里的内容,将旅游管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添加到课件当中,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完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需要。
3.3对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而实践课程教学课时则很少,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时很容易慌乱。对于旅游管理行业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态,保证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以后临危不乱,从容地处理问题。而这就对当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授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锻炼他们的心态。所以,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找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4改变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并没有把旅游管理专业当成是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来看待,所以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更倾向于“纸上谈兵”,并没有多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得到“生存”。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相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相关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交流心得,这也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
4结语
一言以蔽之,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如果结合信息化背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改变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赟,方法林.基于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课堂赛项教学设计探讨——以《客房迎接服务中的手势礼仪》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
[关键词]案例教学;旅游管理;实践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268-02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相关学科具体情况的客观描述,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受益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探索旅游管理的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旅游实践中寻找规律,掌握其方法和技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了一种不一样的案例教学,这些情况都是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实施以后,效果非常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案例教学法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特别是1986年的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提出了《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特别推荐案例教学的价值,并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一)激励学员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传统的教学仅仅只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但在实践中其内容可能不实用,而且很无聊枯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没有人去告诉你怎么做,反而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创造,每个参与者都必须表达自己对别人方案的看法。
(二)指引学员更加注重能力
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地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应重视双向沟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仅仅是在课桌前听。只有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才知道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中,学生得到案例材料后,要先消化,然后去查阅那些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就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在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会认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应该算是一个升华的能力。并且随时要求教师给予指导,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深化思维,在不同参与者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双向教学形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理论,它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旅游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且能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使用外语,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高级专业人才。任何专业都依靠他们的学科而在学校存在。学校的发展将影响一个专业的发展。文科院校更加注重建模分析和情感描述,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思维能力更加规范和有条理;综合性大学则在两方面更平均一些。学术背景对专业发展的竞争影响较大,中国的旅游管理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适合旅游规划和总体设计,这部分比例最大,约占40%以上;第二是管理学科,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具有很高的管理能力;第三是历史学科,有较好的旅游文化优势,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
(一)选择案
例应该做到“精、实、新、深”四点:案例要“精”,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加上同一原理一定有很多相同的案例,所以案例的选择不可能全都考虑到。因此应该选择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即是选择那些与实际操作相关的案例,以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案例要“实”,是指选用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只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才清楚明白,让学生觉得事件发生在他身边,从而激发其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如果是主观猜想的事件,学生就不会在意,因而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要“新”,就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跟上时展。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旅游业也在不断创新,更新产品,增强服务。那些情节老套的案例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不会有现实作用,应该摒弃,反而是应该选择在深化旅游业发展时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然后提炼和升华,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案例要“深”,院校中学生大多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选择的案例只是表现在表象上的内容,学生就可以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就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案例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首先,活学活用运用在了课堂教学中。在《管理学原理》的上课过程中,实践具有的无限性和学生个体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有限性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案例教学法尝试去做的。其次,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逐渐深化并加深理解能力。再次,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教学和实施,可以有效改变单纯课本理论灌输的窘迫现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在审理案件和讨论中发挥主要作用,而教师发挥“规划”和“监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案例法教学,要按照特定的认识顺序,应遵循如下步骤。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通常在正式开始前集中一到两周的时间,要把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材料,指定收集必要的信息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形成对案例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在此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注意这一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会影响整个培训过程的效果。第二,小组讨论准备。根据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由三到六人组成。小组成员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在准备和讨论时,更多的学员理解情况就会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案例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各研究小组讨论地点应分开。各个小组应该以自己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活动,教师不应该进行干涉。第三,小组集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处理建议。一般来说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内,发言人发表完说明后,要完整解释其他团队成员的询问和疑问,然后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员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身份。这时的发言和讨论是为了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最为集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上来。第四,总结阶段。完成小组和小组的讨论后,教师应拿出一段时间来让学员自主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的总结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员书面整理归纳出总结,这样学员就可以体会到更深的层次,从而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
(四)要更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无疑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用,因为案例教学法只适用于技能、实用性强的课程,而不是所有的旅游专业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不应被教师摒弃,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教课方法。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案例教学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许多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课程学时安排都难以满足案例教学,所以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理论知识的教授都要在时间上很好地处理,这样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有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应与理论讲课相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淡化理论教学法。如果不结合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充分对案例展开讨论。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就更好了。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师的教学责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工作态度和教学责任心的要求都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熟练地管理和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实践与探索,不是通过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培训或观察别人可以运用自如了。教师要掌握火候,进行组织教学,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6]。总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因其手段新颖,内容丰富的特点更加符合旅游专业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习相关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必定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巍.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3]果洪迟.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谈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4]史克文.浅谈案例教学法[J].国际商务研究,1984(1).
[5]王轩.以案例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法初论[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现状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1]O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的内涵、测量维度等方面。专业认同的内涵很广泛。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学习者在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过程中,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的看法%官春兰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收、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生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在对测量维度的研究方面,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气徐帅等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5个维度。
综上所述,对专业认同内涵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对测量维度的研究上基本可概括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从研究对象上看,相对比较广泛,对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的专业认同均有研究,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做进一步的深人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研究假设
在上述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了白凯等人的测量维度的设计,以及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于维度的设计,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为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于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査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了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其中龙岩学院105份,三明学院90份,厦门理工学院70份,武夷学院85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其中龙岩学院102份’三明学院85份,厦门理工学院62份,武夷学院77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从总体来说女生要比男生多。
三、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标准如下:(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吒23个题项删除了10项,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其次使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前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63%,符合要求,可以提取。第一个公因子包括“专业将来很赚钱”、“专业将来很吃香”、“专业前景好”、“家人对本专业的支持”,可以归结为“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包括“总体学习氛围很好”、“和专业师生一起有归属感”、“旅游业很规范”、“按照专业要求规范发展”、“就职于旅行社、酒店等服务型企业”,可以归结为“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包括“教材有利于学习”、“课程设置合理”、“专业实习安排合理”、“老师的授课能学到很多”,可以归结为“专业教学”。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3个公因子,并分别命名为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但这三个公因子是否能够代表该测量模型,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即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这里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因此,利用AMO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
认同测量模型通过检验,具体说明如下。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来进行验证。一般而言,组合信度的值在0.6以上就说明该模型通过信度检验'由表2可以看到,三个公因子对应的组合信度的值都大于0.80,符合信度检验的要求。因此,该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区别效度检验和聚敛效度检验。首先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是用来说明模型的适配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拟合指标值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值n,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拟合优度。
表3拟合优度检验指标聊RMR^GFIAGFI晒RFlI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进行聚敛效度的检验。检验聚敛效度的标准为:(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2)组合信度CR值大于0.8;(3)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大于0.5191。如表5所示,l3个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军大于0.5且均在0.01(P<0.O1)水平上显著;根据前面计算的结果可知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931、0.8366和0.8068,均大于0.8;表4所示的AVE值也均大于0.5。因此,可以说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在文章开头假设了7个维度的情况,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社会偏见,但通过调査及分析,最终只剩下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不显着的3个维度也反映了目前学生的认知状况。首先,“专业意识”维度不显着的原因可能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如重点院校,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将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什么,更多的是学好目前设置的课程,其他可能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所以他们的专业意识就相对比较缺乏。其次,在“专业投机”这个维度设置了两个问项,分别是“我觉得考资格证书比专业学习重要得多”和“我的专业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不显着,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依然想学好这个专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证和考试,这点在部分访谈中可以看出,所以该维度不显着。最后,在“职业偏见”这个维度上不显着,说明目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偏见在逐渐减弱,虽然部分学生是调剂到该专业的,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第一志愿报考该专业,不能说完全代表社会的看法,至少能够说明学生的家长已经基本认可本专业。分析得到的3个维度也说明了学生目前更关注的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内部的归属感、未来的就业情况等。
{二)建议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
加强专业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是学生专业认同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可以由校方和专业教师共同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比如毕业前需完成导游讲解、服务员操作技能、旅游英语、茶艺、舞蹈、声乐、调酒等各方面的相关专业考核鉴定来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给予一定实践经费,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同时专业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具体方式如下:(1)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导师制”和“学徒制”,学生从大一人学开始分配导师,导师对学生进行人学适应教育、专业认同培育、专业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例如推荐专业书籍、介绍专业实习、带领参观考察等。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成“师徒”,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例如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科竞赛的指引等;(2)加大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力度,联合举办一些专业知识竞赛,例如与旅行社合办导游之星比赛、旅游线路设计比赛,与酒店合办操作技能比赛,与餐饮企业合办营销推广比赛等。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中吸纳优秀人才,拓宽发展思路,升级更新旅游产品,实现共同发展;(3)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旅游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做好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专业认同;(4)在高年级的学生中成立项目小组,进行课题或者项目申报,并开展后续的运作;(5)联系校友、熟知旅游企业在校内开设旅行社、餐厅甚至酒店等,或者利用校内已有的宾馆、餐厅、咖啡厅、酒吧等,通过高年级学生分组运营管理比拼业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服务、管理、经营的改革和创新;还可以成立旅游文化创意公司、市场调查队等,专门为市场提供创意和信息调查服务等,既锻炼能力又可以获得收益。
2.加大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及对就业信息的学习
在调查了解中发现旅游管理学生大多为其他专业调剂或末位专业录取,她们自身和家长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了解和专业信心。因此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专业信心,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要明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这关系到未来学生的就业取向以及在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学生和家长双方人手,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问题,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对专业充满期待,能够支持孩子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认同。具体操作中要根据不同年级进行针对性辅导,如一年级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情况,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专业认同,初步确立专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二三年级侧重专业实践技能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提高专业认同,增强竞争力,明确就业方向;四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辅导,进行择业方法、应聘技巧、心理准备等求职知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减少职业选择困难,提高应聘成功率,做好人职准备。
除了从思想上提高学生专业信心和明确就业前景外,还需要从实际技能上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校内技能训练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建设各种类型实训室,例如会议服务、展演、旅游礼仪、3D模拟导游、餐饮、前厅、客房、酒吧、康体服务等。另外考虑到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旅行社、酒店、餐厅、咖啡厅、酒吧等,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服务,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实习机会;同时,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实施中要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重点选择那些规模大,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理念超前的旅游企业,行业可以覆盖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域可以是国际化。选择确定好校外实习基地后,整个过程必须合同化,确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合作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符合他们岗位需求目标的实训教材,共同制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考核方式及标准等,确保顶岗实训教学效果,更好满足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实现校企双赢。
3.突出应用性,强化“双向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
通过调研得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分为转专业教师、专科教师和新晋教师等,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水平不足和实际操作经验欠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分派转专业教师和专科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分步骤地安排新晋教师到知名酒店、旅行社、旅游集团、景区景点参观、学习、挂职、带队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服务流程、操作技能和标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完善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学历科研能力为相关旅游服务企业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实现双赢。
另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应鼓励专业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导游证、领队证、酒店星评员等,进人相应企业挂职锻炼,也要结合最新业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尝试成为酒店试睡员、旅游体验师、美食体验师、茶艺师等,从而更好完成教学工作。除了将专业教师“派出去”以外,可以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聘请知名旅游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业务能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智囊保障。例如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课程指导、合作开发课程、定期开设讲座或专题报告,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种“请进来,派出去”的操作模式意在建立包含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在职服务管理人员的教师队伍,双方可以相互合作,交流经验,从而强化“双向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4.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要对过往以教师为主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收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案例都是教材或者参考书上的资料,都较为陈旧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收集整理:(1)学生在旅游企业定岗实训亲眼所见或经历的事汇编成报告;(2)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社会调查中分组深人旅游企业走访、访谈相关服务和管理人员,搜集相关案例;(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整理大型旅游服务网站上关于旅游消费者点评的相关事例,例如携程、途牛、去哪儿、阿里、艺龙、蚂蜂窝等,让学生换位思考,从消费者角度了解真正的旅游需求;其次将案例资料整理成教学资源数据库,专业内部可以共享案例教学资源。在课堂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最新最前沿的典型旅游行业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启发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旅游,外出游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随之越来越发达,选择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然而,老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价值呢?现代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各有其优势,在旅游业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拥有实质性的教学特点,能够给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优势。以下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些教学特点和应用。
一、选定教学案例——使课堂更形象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这就意味着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意识,所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案例作为授课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案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与旅游管理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案例的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应用知识的能力。案例能让课本中繁杂的理论变得形象和具体,让学生在进入旅游工作前有更好的思想住准备。下面是一些不同的案例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未来发展和职场就业的课上,教师可选择现今当代的一些旅游实事作为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内容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些对学习旅游发展策略的案例,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应用管理的能力,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搜集关于案例过程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们能说会道的能力和对实际问题分析的意识。教师在课后和平常生活中也应当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留意当代的热点时政,平时也该多购买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前景或者旅游相关的业务介绍等书籍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分析教学内容——使课堂更生动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强,只有通过案例的分析,多接触和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的大事件和当代旅游业的实质案例,讓课本知识不再抽象,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困难度,才能把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未来的职场之路。以前旧的、传统的教育制度,不但没有充分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也很散乱无章,所以在课堂上选择案例教学并且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很重要的,选择案例的内容形式也不可马虎,教师需要根据本课堂授课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从而筛选出最适合的实质案例,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并且在案例分析之后,应当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内心对本案例的看法,才能达到案例分析的本质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以随便的态度来分析案例,而是悉心的对每个案例发生的原因、过程对学生们进行讲解,不要以太极端的表达方法来评判某个案例,应该从多个角度分析案例,案例的优缺点都要顾及到,并引导学生不能形成单一思想,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考虑,极端的评判极易造成学生思路的引导缺陷,应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形式和理解空间,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路并向其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敢学,敢想,敢做,敢实践,这才是案例教学的本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态度是否严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案例是否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方面所担任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课外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教学素养,多了解一些时政热点,多看一些关于旅游专业的书籍,自己做好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课堂上放过一个旅游引导的教学视频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讲,该如何引导游客到一个旅游场景活动,怎样给游客介绍风景区的历史事迹,如何让游客在旅游时体验到轻松自如的感觉,这些引导过程教师都可以给学生们做详细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旅游业中导游这个职业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对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情景有个提前的了解。
三、引导教学方向——使课堂更完整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自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为不断适应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一直致力于对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国内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大都集中在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上,笔者以本院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或正在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2011级、2012级、2013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旅游英语》课程的认知,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厘清当下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并对《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一己之见。
一、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满意度,重在了解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态度和认知。本问卷主要涉及到以下各个内容:旅游管理专业是否愿意学习旅游专业英语;学习旅游专业英语的目的;旅游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方式与手段。问卷共15个单项选择问题和1个主观问题,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调查。为了能使本次问卷调查较直观、准确地反映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真实看法和意见,所以调查对象选择为正在学习或已经学习过《旅游英语》课程的学生,包括2011级、2012级、2013级。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对象为本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的学生,时间为2014年1月。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按内容分为以下5个板块:1、自身学习背景调查(第1、2问题);2、对《旅游英语》的学习态度(第3、4、5问题);3、对《旅游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手段的建议(第6-14问题);4、对考核方式的建议(第15个问题);5、开放式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旅游英语的基本态度积极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85%的学生认为“提升个人专业素质,为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91.8%)认为通过对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实现上述目的“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帮助”。所以,有7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旅游英语》列为必修课程,这充分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为接受旅游专业英语教育。
(二)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认知有一定差异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分为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公共英语一般在大一、大二学期开设,而专业英语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某一个学期开设,也有院校根据学科及专业培养的特点开设两个学期的专业英语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从本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可知,38.7%的学生认为他们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上“没学到什么东西,上课也没怎么听”,61.3%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旅游及酒店服务的英语交流技能”。究其原因,那些认为没有学到知识的学生本身入学英语的成绩较差,专业英语的难度要高于大学英语,对他们来说,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没有相关联,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学生对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
有一半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要更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调查数据表明本院学生对于旅游专业英语的学习上,教师对于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作用较大,在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7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认为“偏重理论性”的讲解,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实践内容,例如“角色扮演”来模拟现场环境、或给定题目进行分组讨论。但是,在回答如何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意见时,5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想法,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听”。这说明,在教学模式的改进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对于任课教师的依赖性较大。
三、旅游专业英语改革的方向
上述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于旅游专业英语的需求教大,但往往在实践中,学生在学校所学未必可以直接运用到将来的实习、工作中,足以说明在目前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都需要进一步改革。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摈弃一贯大学英语注重语法、句型等方面的“英语”教学内容,更多要从旅游专业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例如情景对话等。传统的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大都以英文为载体,虽然分场景、板块进行内容的梳理,例如“在机场/火车站/码头”、“在途中”、“在宾馆”、“景点介绍”、“送游客返程”等导游接团常见的工作场景和话题;“登记入住”、“房间安排”和“客房服务”等宾馆酒店从业人员的接待情景;“接受电话订座’’、“安排入座”、“点菜”和“结账”等的饭店从业人员的常规服务方式。基本上涵盖了旅游专业英语适用的范围,但是在具体内容上,仍然以介绍旅游文化知识、理论为主,较少进行旅游“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本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出发,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更应注重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能够使用专业词汇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例如,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专业词汇的学习,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来说,理论知识是辅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才是本门课的培养目标,表现在英语方面就是要加强口语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一直以来,各高校,包括任课教师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区别不大,无非是学习英语的各项技能,这种模糊性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英语教学出现错误的认知,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势必会出现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所以,要先立足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被动的教到主动的学,强调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利用“情境”教学模式,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进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时,注重进行“分组及团队协作”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兴趣,模拟不同的旅游场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模拟真实场景,使其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形式、真实还原实际场景来进行课堂展示与讲解,结束后由笔者分析、点评、提问等方式来补充知识。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手段的改进,采用“情景式”教学,增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本课程应更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建真实的教学内容情境,甚至可以将教学课堂设在旅行社、酒店等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对话和交流,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情景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专业英语的教学不止是进行英语知识的讲解,更多以英语为载体,把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时以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形式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有机组合,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四)师资队伍的培养。兼具“英语”与“旅游”的跨界人才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保障,而这类教师正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所紧缺的。旅游专业英语确是应是融汇“旅游”与“英语”的综合课程,更强调口语实践,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是可以聘用行业从业人员,但其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二是选择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时也可启用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但要强化其英文能力,并对旅游“专业英语”的认知上有独到的见解。三是可选择跨专业教师来承担此门课程。如有教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选择英语、旅游管理不同的专业则能解决这样的矛盾。以上三种“跨界”教师都既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亦熟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能在课堂上使用双语教学,以英语为主要教学用语来讲解旅游专业知识,这样的师资配备更好地切合了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