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耀武. 会计电算化[m]. 修订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长距离供水管线 水锤计算 水锤防护 缓冲空气阀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工程概述
1.1 基本工程情况
本工程输水管线采用压力流输水,管道全长7141 m。管线首端高程为31.720 m,末端高程为33.48 m,沿线高程变化不大,管线较平坦。输水管径DN1200,采用玻璃钢管,壁厚43.5 mm,管道承压值为0.6 MPa。管道末端有4 m的富裕压力。泵站位于管线起端。
1.2 泵站基本资料
初步设计泵站内均采用五台泵组合运行,SN350-M27-/255型泵4台,三用一备;SN300-M27-/251型泵1台。水泵的具体计算参数如下:水泵:SN350-M27-/255型4台;水锤波速:C=500 m/s(DN1200 mm玻璃钢管);水泵扬程:18 m;水泵流量:Q=1331-665 m3/h;水泵:SN300-M27-/251型 1台。水锤波速:C=500 m/s(DN1200 mm玻璃钢管);水泵流量Q=948-474 m/h。
1.3 水利计算内容
历来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当管道受管坡、管壁粗糙度变化以及弯管、变径各类管道配件的影响时,管道中的气体尤其是以气囊形式存在于有压管道的气体,它们在随水流动的过程中,时而分散时而聚合,气囊两端压差不断地随机改变,于是引发压力震荡,甚至产生断流弥合水锤,引发爆管。气囊引起的气爆压力最高可达20~40个大气压,其破坏力相当于静压40~80个大气压,足以破坏任何供水管道。本着保证管线运行安全、避免水锤事故的宗旨,对本输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锤问题进行计算、预测分析,并确定合理可靠的水锤防护措施,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2 非稳定流工况水锤计算与分析
压力管道停泵水锤计算水力模型目前主要有三种,即无水柱中断,特殊点水柱中断和任意点水柱中断。原水锤计算中采用的是特殊点水柱中断水力模型,与实际工程有较大差别。我们计算采用的是更符合实际工况的任意点断流水锤数学模型。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在管路中每隔800~1000 m处,并考虑在管线凸起处安装排气阀的原则。管路中的排气阀可采用恒速缓冲排气阀和普通排气阀两种。
2.1 方案一 每隔1000 m安装普通排气阀
先假定水泵出口处缓闭止回阀快关完成后对应的角度为20°时,改变缓闭止回阀的不同快慢关时间情况下管路压力的变化情况。分别是缓闭止回阀关阀时间为:(a)快关5 s、慢关60 s;(b)快关10 s、慢关60 s;(c)快关5 s、慢关90 s;(d)快关10 s、慢关90 s;(e)快关5 s、慢关120 s;(f)快关10 s、慢关120 s的最大水头包络线和最小水头包络线。
由计算结果可知,每隔1000 m安装缓冲排气阀,在缓闭止回阀不同快慢关时间下,水锤升压情况基本相同,有三段管段的水锤压力超过管道承压线。
总结:管路沿线每隔1000 m安装排气阀方案中,安装普通排气阀有三段管段超出管道承压值,因此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它措施来降低水锤压力。
最后选定的关阀时间为快关10 s,慢关时间120 s,快关完成后对应的角度为30°。
2.2 方案二 每隔1000 m安装缓冲排气阀,在水泵出口处安装箱式调压塔
在确定缓冲排气阀快关时间10 s,慢关时间120 s,快关完成后对应的角度是30°,缓冲排气阀缓冲闭合流速为0.5 m/s后,采取在水泵出口处安装箱式调压塔最大水头包络线和最小水头包络线。
由计算结果可知,在每隔1000 m安装缓冲排气阀的基础上,且在水泵出口处安装箱式调压塔,可以使管道压力降到承压值范围内。
总结:方案二采取的措施是每隔1000 m安装缓冲排气阀,在水泵出口处安装箱式调压塔,能使管道的压力在承压值允许的范围内,因此采用该方案是合理的。
3 结语
经我们计算,本设计在稳定运行工况具有足够的安全度,但在突然停泵的水力过渡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的水锤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安全。无任何防护措施时,最大水锤升压可达250 m水柱以上,防护不当压力升高的可达150 m水柱,这些都足以使管道产生爆裂。本系统停泵水锤防护关键是防止管道多处断流弥合水锤。通过对以上各个工况下的比较,结合工程实际,建议本工程中管路沿线每隔1000 m安装恒速缓冲排气阀,规格为DN150,且缓冲排气阀的排气速度为0.3~0.8 m/s,在水泵出口处缓闭止回阀的关阀时间为:(a)快关5 s、慢关60 s;(b)快关10 s、慢关60 s;(c)快关5 s、慢关90 s;(d)快关10 s、慢关90 s;(e)快关5 s、慢关120 s;(f)快关10 s、慢关120 s,均可。快关完成后对应的角度为30°。该排气阀保证管道任何压力时恒速排气,使断流弥合水锤升压最低,且能够水气相间排气,具有最佳的断流水锤防护功能。在水泵出口处安装箱式双向调压塔,调压塔的规格为DN400。
参考文献
[1] Mr.Martin.水利过渡过程.
现将公房出售中,有关复式住宅阁楼价格的计算问题通知如下:
复式住宅的阁楼价格按成本价或标准价乘以折扣系数确定(折扣系数不低于70%),折扣系数由房屋所在地的房屋土地管理局按阁楼的条件综合评定。
有关复式住宅房价款计算公式如下:
一、 简约、准确的源头分析是解决电学综合题的基础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一个定律: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是所有电学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电学题考查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
2. 二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串联与并联是最基础的电学题考查内容,也是很多电学题分析、思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 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学题的计算就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4. 四种仪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主要是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电学题的变化也是起着媒介的作用.
5. 五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
下面以2011年泰州市中考试卷第三大题26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图1是一台常用的电热饮水机,下表是它的铭牌数据,图2是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S是温控开关,R是定值电阻,R是加热电阻.当S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当S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
(1) 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将热水箱中的水从20℃加热到90℃,需用时14min[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求此加热过程中: ①水吸收的热量;?摇 ②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3) 求电阻R的阻值(保温功率是指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从知识点分析,这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综合的计算题,是现在中考的常见题型.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综合题感觉束手无策,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分析,就会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本题第一小题主要应用到电功率公式,第二小题应用到热量计算公式和效率问题,第三题较难一点,要求对串联电路和电功率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理清了题目问题的源头,下面就是解题策略的正确运用了.
二、 清晰、简便的解题策略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关键
1. 细读题目,正确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对电学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学会通过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不超过”、“串联”、“并联”、“电压恒定不变”、“最大”、“最小”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另外还要分析待求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等.
本题应主要关注加热功率和保温功率的区别,水桶容量和热水箱容量的区别,在计算时千万不要相互混淆.例外,本题中电阻R和R实际上都是定值电阻,不管是加热状态还是保温状态阻值都是不变的.只有对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在解题中不走弯路.
2. 去繁就简,优化电路
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学题中,当电路中的开关断开和闭合状态发生改变时,元件的连接形式往往发生了改变,画出等效电路图可简化复杂电路.特别在刚刚接触电学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多画等效电路图的习惯,多次练习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即使不在纸上画出,在心里也会有一个简化之后的等效电路图.
本题电路图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进行电路的优化.本题中电热水机在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时,电路图可优化为以下两种:
① 在加热状态时,开关S闭合,电阻R被短路,电路可简化为图3.
② 在保温状态时,开关S断开,电阻和串联,电路可简化为图4.当这样的两个电路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我相信同学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3. 有的放矢,选择公式
电学题中公式多,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证,以确定公式的适用性.
本题中第一小题要求解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对于电流,与之相关的公式主要有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计算公式.但显然本题中的已知条件是电功率,所以我们主要运用P=UI这一公式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计算公式比较明朗,Q=cm(t-t0),需要注意的是水的质量要由热水箱中水的体积求得.对于饮水机的加热效率问题,我们只要对比机械效率的求解就不难理解,即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14min内饮水机消耗电能的比值.
第三问中公式的运用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P=U/R这一电功率推导公式的运用,但在公式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公式运用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解题过程如下:
解:(1) I===2A?摇?摇 (要注意功率的选择)
(2) ① m=ρV=1.0×10kg/m ×1×10m=1kg?摇
Q=cmt=4.2×10J/(kg•°C)×1kg×(90°C-20°C)=2.94×10J
② W= Pt = 440W×14×60s =3.696×10J
η===79.5%
(3) R===110Ω?摇?摇?摇(注意公式运用的同一性)
R===1210Ω
R=R-R=1210Ω-110Ω=1100Ω
4. 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电学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自然会变难为易.据统计今年中考这道电学综合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公式运用不熟练.
中考题型每年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要能够在以后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熟悉各种典型题型,还要能够把握电学综合题变化的趋势.
三、 热门、实用的拓展分析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中考物理题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纯理论试题向现在以实际应用题为主的转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及早认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电学题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电学题综合题的拓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向科技前沿靠拢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让物理学习回归本质才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 与基础生产、生活相接轨
物理来源于生活须服务于生活,电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题更应该回归生活.上题就是这类拓展的具体应用.
3. 在实际操作细节中分析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电学实验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之应用于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合作学习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充满兴趣时,才会将更多的热情倾注于学习活动中。对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物理电学计算公式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推导竞赛活动,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展开对电学计算公式的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最后派出组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促进合作学习高效展开。
二、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合作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
在讲解《让电灯发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具体可借助多媒体,播放LED等变速以及街道霓虹灯闪烁的视频,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安排分工,促进合作学习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初中物理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合理分配小组。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比例以及各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模式在提高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质量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该给予这种教学方法高度的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充分、合理利用,促使其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难点 应对方法
一、教学难点探究及应对的重要性
1、教学难点探究及应对有助于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现有初中物理授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采取一成不变的课前引导内容。此种授课内容的选取为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对许多重点、难点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开展教学难点探究及应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效发挥自发性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教学难点探究及应对是教学实践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用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达到问题的深入探究层面,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理解重点、难点内容的核心,理应积极开展教学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探究。
3、教学难点探究及应对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推动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种能力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助力和推动效果,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授课环节开展教学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探究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分析
1、难点1——摩擦力[1]
初中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大都局限在“摩擦力同接触面压力以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选择“鞋底花纹”事例。鞋底花纹的目的是增强摩擦,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却很少涉及。鞋底花纹减少了鞋底同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但粗糙程度保持不变,这同学生的认识形成了冲击。事实上,鞋底花纹主要在于雨天防滑,即花纹间隙能够将鞋底同地面间的雨水除掉,确保二者间形成有效解除,确保充分的摩擦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摩擦力教学时,应加以重点解释,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2、难点2——滑轮
对于滑轮内容而言,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无障碍的掌握定滑轮的相关知识,然而对于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相关知识却存在阻力。在动滑轮一课,依照教师的带领演示,学生能够清楚的捕捉到“动滑轮的重量由两条绳子承担”这一信息,从而能够得出下述结论:在将一切外在因素忽略不计的情况下,(1)通过动滑轮工作能够减少一半的力量施加,也就是说G=F/2;(2)施力作用点的位移为物移的二倍,也就是说S=2h。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上述实践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但是,对于空间感较为欠缺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将动滑轮的实验结论同定滑轮的结论相互混淆。因此,教师在开展滑轮教学时,应加以重点解释,避免错误的发生。
3、难点3——电功率
学生对于电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电功率的定义相对抽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相对繁琐,学生很容易产生错乱。除此之外,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开展电功率教学时,应加以重点对比、区分、强化,使学生。
三、初中物理教学难点应对法方法探究
1、在物理教学中应倡导问题式教学,点燃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机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所提问题的构思,首先,问题要有价值、有深度;其次,问题要从受教育者的内心特征和兴趣点切入;再次,问题应具备足够的障碍。例如,在“摩擦力”一节,教师应准备两双材质相同的鞋底,但区别在于一个有花纹、一个无花纹,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鞋底要设计成有花纹的样式,此种设计既减少了接触面,又保持了摩擦系数的不变,是如何增大摩擦的?通过提问以及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将摩擦力教学中的难点加以更好的阐释。
2、充分运用物理实验强化难点问题的解析
物理实验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等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了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一层去发掘和研究,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浮于知识的表层,强化知识的清晰记忆,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实现。例如,在“滑轮”一节,由于定滑轮的理解相对容易,因此,教师在开展授课实践时,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对于动滑轮,应由学生亲自动手开展实验,并由教师予以全局把控。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论:在将一切外在因素忽略不计的情况下,(1)通过动滑轮工作能够减少一半的力量施加,也就是说G=F/2;(2)施力作用点的位移为物移的二倍,也就是说S=2h。所以,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知识的混淆,教师应施加预防性措施。
3、开展针对性教学,巩固难点应对[2]
对于电功率类计算公式繁琐、概念混淆的知识内容,应开展针对性教学。安排单独一个课时进行电功率的定义介绍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到,并且将教学的重点置于实践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公式的种类和具体形式。此后,再安排一个课时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在对前次课程授课内容达到巩固的基础上,引入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并利用现实案例增强学生的理解。针对电功率计算的内容,应开展典型例题解析。首先,对电器铭牌类试题加以针对性训练,即熟练额定电压、额定功率、额定电流以及电阻的计算。其次,对电气额定电压不等于实际电压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对二者形成清晰认识。再次,融合电功率内容和串并联内容,对电功率的计算开展针对性训练。
四、结语
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难点应对不仅是对授课实践的推动,也是对学生学习迫切性、自发性、探究性的提升。本文从“在物理教学中应倡导问题式教学,点燃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机;充分运用物理实验强化难点问题的解析;开展针对性教学,巩固难点应对”三方面提出物理教学难点的应对措施。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实际教学具有显著的引领意义。
参考文献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四)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
【关键词】初中物理;机械效率;常用方法;影响因素
课标中要求: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学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初学时,往往对其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还常与功率相混淆。
一、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1.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
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越大(或者说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由于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W额外>0),使得总功总大于有用功(W总>W有用),机械的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且它没有单位。
机械效率是建立在有用功和总功的基础上的。有用功是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一般情况下,计算公式为W有用=G・h;若在水平方向移动物体时,则计算公式为W有用=f・S(即克服被移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功)。额外功是并非我们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额外功具体就是指机械运作过程中,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摩擦力等所做的功,对滑轮组来说,额外功是指滑轮组克服滑轮与其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做功、提升重物过程中克服动滑轮以及其它辅助用品(如绳子、装物品的容器等)的重力做功等。总功是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利用机械做功时,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就是总功,即W总=Fs。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如何判断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是关键,进而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
2.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计算机械效率的公式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即不计绳子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和滑轮与其转轴之间的摩擦力,机械效率为100%,即η=1;
第二种:在较理想情况下,即不计绳子的重力和滑轮与其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但考虑动滑轮的重力,此时,机械效率小于100%,计算公式为:
第三种:在实际真实情况下,既考虑绳子的重力和滑轮与其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又考虑动滑轮的重力,此时,机械效率也小于100%,计算公式为:
二、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
由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可知,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比较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不能理解成“有用功多,机械效率就高”;或“总功多,机械效率就高(或低)”。应理解为:当总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或有用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此外,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机械效率与功率无关。虽然它们都是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由做功的多少和所需时间的长短两个因素决定的。它们分别表示机械的不同性能,没有必然的联系;二、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机械是否省力,是指动力和阻力相比较而言,当动力比阻力小就省力,它与机械效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滑轮组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物体的重力(G物)、动滑轮的重力(G动,包括动滑轮的个数)、绳重和摩擦,其中物体的重力直接影响有用功,其余的直接影响额外功。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体的重力(G物)和动滑轮的重力(G动,包括动滑轮的个数),当动滑轮重一定时,被拉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大;当被拉物重一定时,所用动滑轮越重(或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小。所以,在分析机械效率的高低时,不能只看一个因素。
此外,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无关(因为s=nh,最终s和h会被削掉)、与重物提升的速度和拉力移动的速度无关、与细绳的绕线方法无关。
由此可见,提高机械效率的常用方法是:增大有用功或减少额外功。对滑轮组来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加物重、减少动滑轮的重力(如使用轻质滑轮、减少动滑轮的个数等)、减小机械自身零部件的摩擦(如给滑轮添加油等)、以及减小其它辅助用品的重力(如用质量小的绳子、容器等),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可增加物重、减少动滑轮的重力。
总之,为提高机械效率,我们在使用机械时,总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好,或者说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小越好。因此还要注意在实际应用时选择好适合的机械,千万不要出现“用直升机吊木料到二楼家中”的现象。
三、典例分析和链接中考
例:用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下列措施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改变绕线方法 B.增加提升的物重
C.增大重物的提升高度 D.增加重物的提升速度
分析:对滑轮组来说,若要提高机械效率,就要增加有用功,也就是要增加提升的物重,或减少额外功,也就是减少绳重、机械自重等额外的功。而与绕线方法、提升重物的高度和速度都无关,故选B。
1、物理中G的含义是:重力。
2、物理学中:小写g是指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它是一个常量,大写G是重力。
3、初中阶段一般g取9.8N/kg 或10N/kg,计算公式为:G=mg。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模式化;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理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又是难点的教学要求。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上讲,很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5.找已知条件。在外部关系图中,对已知的物理量作出标记,并在外部关系图下面写出各已知条件。
关键词:概念 公式 基本单位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经过认真地思索总结出来的。新物理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有机结合非常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新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以前有所提高。
一、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训练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自然现象千变万化,物理问题错综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存在着各种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的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的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也有的是实际上完全无关的东西。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因而就要引导学生从形形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事物的本质暴露出来,透过表面现象,掌握它的本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每一个物理概念出现时,就下大力量,对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如:在讲解做功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弄懂,物理上的做功和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一定要理解:满足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对物体施加力;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训练一个运动员,举起一个150公斤重的杠铃,并静止在空中3秒钟,在这3秒钟内运动员对杠铃是否做功,分析在这个例题中:根据题意得知,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没有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力的成效等于零,力学里就认为没有做功。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还是这个运动员,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举着杠铃在场内转了三圈,问这时运动员对杠铃是否做功。分析:杠铃虽然移动了距离,但并没有沿力的方向移动。仍不符合做功的条件,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二、对基本公式的理解及应用的训练
物理公式是具有物理意义的数学表达式,用它来定义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确定物理量的大小,等等。我们知道,物理的许多计算公式,往往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经验共识,然后才能得到严格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实例很多,如初中物理学的杠杆定律、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等,都是在分析与综合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人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的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分析思考,运用数学工具来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物理表达式的能力。
如:在讲述功率的推导公式:功率=力×速度时强调:功率的大小不仅和对物体施加力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速度有关;如果功率大小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相反,如果想得到一个很大的牵引力,那么就必须把运动的速度放得很慢。例如:用拖拉机深耕时,一般走得很慢,这是为了:
a.减小动能 b.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c.节省燃料 d.保证耕地质量
和学生一起分析:根据上述的功率公式,P=FV,得知,P不变,V越小,F越大,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b)。
三、对基本单位的理解及换算训练
物理单位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单位和复合单位,每一个物理量都可以用(数值×单位)来表述,单位不同,其数值也不同,而且初中物理单位的换算,不仅面广,且形式复杂多变。学生在刚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单位在物理中的作用还认识不深,有的甚至忽视,总认为不主要。导致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单位不理解,造成解题错误。
例如:在解物体运动速度方面的题时,某些同学在写得数时,竟能写出猎狗的速度为2m/s,火车的速度为19m/h等错误的结果来。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本人在课上训练,或课下辅导时加强对学生在物理单位的理解及换算训练。例:速度的单位1米/秒,1千米/小时,它们之间哪个速度大,怎样换算?分析:先搞清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米/秒其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运动的路程为1米;千米/小时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小时运动的路程为1千米。当学生理解了,米/秒和千米/小时的物理意义时,它们之间的相互换算就变得简单多了。
训练(1),有一个面积为10厘米2的薄片放入一个大气压中间所受大气压的压力为多大。分析:根据题意得知,1个大气压为1.01×105帕,也就是说,这个物体的面积如果是1米。
(2),那它所受的压力为1.01×105牛顿。这个物体面积是10厘米2为10-3米2,那它所受的压力为1.01×105牛/米2×10-3米2=1.01×102牛顿。这样学生对这道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复合单位的记忆来帮助记忆公式。
(3)物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大单位上看,焦耳是热量的单位。千克
是质量的单位,℃是温度的单位,这样,求物体的比热的公式:比热=热量/(质量×温度变化)就想出来了。
一、总体分块
根据初中物理研究的范围将知识体系分成五个模块,分别为:声、光、热、电、力。这是一个把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明白初中物理的四本书只包括这五模块,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这五个模块中,先从声、光、热学这三个模块入手,因为这三个模块考点较少,知识点难度不大,而且涉及的计算量少,学生相对来说容易掌握。这相当于给学生做了一个减法,让五个模块只剩下两个模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具体复习方法
1.比较、对照法
将容易混淆的物理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特别是物理量的符号、单位、表示的意义及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同时对两个概念形成明确的认识。
2.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作各个专题的分类归纳,让学生从分类专题中找出共同的特性和规律,明确解题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关键词:观察;实验;培养兴趣;预习和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36-02
物理这门学科跟生活联系得特别紧密。初中的课堂大多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然后配合物理实验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物理有一个宏观地了解,同时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讲练结合,才能激发对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初中物理比重最大的力学和电学里的重难点知识占据试卷大幅的版面,热学、光学和声学里的一些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穿插于其中,整个试卷基本再现了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观察
在学习物理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如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图片、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观察的主要方面有:物理现象或事实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如运动、变形、温度变化、结果等。其次,要有意识培养自己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
二、画图能力是根本
首先,必须培养对科学的细心度,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掌握得比较清晰,“差不多懂”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其次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物理是一门靠实验撑起来的学科,光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去动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动手能力,除了针对实验本身,更多的还应运用到学生的考试当中。比如电学,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画图,很多孩子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上课听得懂,但就是不会做题,其实原因就是他离开课本之后,就不愿意去动手画图,而我们的图画出来之后,会使题目更加具体和直观。如果没有图形的体现,而仅仅靠大脑的思考,是很难解答出题目的,所以画图能力是做好物理题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初中物理分为五大板块――声学、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其中以力学和电学最为重要,同样也是最难学的两个板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它们,因为这部分内容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卷的成绩。
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
通过历年的经验来看,预习的效果要明显比没有预习的效果要好。进入初中以后,刚开始学习的声学会比较简单,但之后的版块难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物态变化和密度这一章。因为知识点比较抽象,纯属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记忆和背诵。到了学电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被难住,较之前的知识点,这个版块更加抽象,很多孩子已经不知所云,所以更需要课前预习,这样至少不会让学生感觉太吃力,所以我们就要做到:
1.抓好课前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2.课堂阅读。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上;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解释。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途径,也给了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课后阅读。课后阅读是学生上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课前、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但它们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指导课后阅读也往往没有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要求学生一方面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课后阅读,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要注意记忆方法
学习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机械记忆。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因子都带有“单位”。所以,在记忆物理公式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因子的物理单位。
五、要重视实验
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不能说学好了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主要指观察、操作和制作等动手能力。开始学习物理时,可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做各类演示实验的,如实验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实验时,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认真实验、练习。对老师和教材中给出的有关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探索性小实验、小制作都要积极想办法动手做,这对增强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还可以自己主动设计实验。这能培养你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介绍功的求解方法,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