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范文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

篇2

把四个模块的教材中涉及到《考试说明》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点简要整理汇集起来,在这个复习环节中,教师不必亲力亲为,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同时要求他们把各个知识点象在电脑里储存个人资料一样要以不同名称的“文件夹”进行分类,需要时以便快捷准确取出所需资料。比如《生活与哲学》大的方面可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再往下一个“文件夹”打开的话就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由大到小,层层排序汇集知识点,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

二、 梳理“线”

明确知识点的联系,建立知识线。所谓知识线,就是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或共性,以一条主线连结起来,形成基本线索。知识点的联系越清晰,共性特征越明显,知识点组合连结的角度就越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更能得到发挥,可谓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在复习《政治生活》时,全书始终以“国家”为中心呈线状辐射展开,即从整体来看,国家可以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政党、公民、国际社会 (外部环境)的主线连结起来;从局部来看,国家制度可以用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的主线连结起来,国家政策可以用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的规律性可以用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到《经济生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可以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线连结起来等。通过类似此种对知识联系线的梳理,从主干线索中串联知识,使学生思考问题或解答问题时清晰地再现知识点之间的渊源关系,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三、 扩展“面”

篇3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注意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备课,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学生的学习好坏与否来决定教学设计。

例如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部分内容做课前准备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统筹教材

教师只有在统筹教材的基础上才可以掌握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个部分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实践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是一个反复、无限上升的过程;掌握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了这四个基本知识点是学习的内容后,教师才知道如何入手准备新课。

2.掌握学生情况

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辩证的唯物论》等有关内容。在这个部分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这两大知识点是难点,但是教师只有了解清楚了学生对这两组“辩证关系”是否顺利掌握,才能够确定在传授“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时该如何进行教学。

通过这一周详的课前准备,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课程就有了坚实的实施前提了。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构建起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讲述,而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全部记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的表现,甚至有不少学生会认为自己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做法是无法构建一堂高效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多给学生课堂表现的机会,多提问,多和学生互动,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种做法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构建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2.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是因为很多学生其实都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得到巨大的鼓舞,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个“不”字而备受挫折。所以教师不仅要多多鼓励学生表现自我,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三、加强交流讨论

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课光靠教师多样化、丰富化的教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生活与哲学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有很多的内容都需要在辩论中、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交流讨论。

例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价值就是有意义,是值得的。那么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呢?你们心目中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你们觉得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价值呢?

学生1:价值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价值都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

学生2:人生的价值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可以对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有着怎样的贡献。还有就是这种价值的存在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价值”“人生的价值”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而课堂气氛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得以热烈,最为重要的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随着讨论的成功而得到实现。

篇4

关键词: 2012年全国文综卷 学科思维能力 科学备考

2012年全国政治卷与2011年相比,试题结构稳定,题型未有多大变化,多侧重能力考查,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做到了新旧教材的很好衔接。我结合试题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复习备考感受及阅卷感受谈谈师生如何科学备考,教师如何成功做好引路人。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

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蒋永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3.

[5]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0,(4).

篇5

教师应将高三这一学年分为三个时间段,根据学生对教材熟悉与否的情况,合理安排政治学科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从头年7月暑假补课开始――次年元月结束,分三步走。

1.复习经济常识上下两册书:从7月暑假补课开始――到9月底结束,约3个月。

2.复习政治生活一本书:10月初――11月中旬结束,约1个半月。

3.复习哲学两本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约2个月。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五本教材基础知识,从微观入手,以框为单位,面面俱到,做到知识点的全覆盖,以节、课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次年2月――3月底结束,主要是教材的宏观知识复习。

本轮复习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为主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这一轮复习以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知识整理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生兴趣更大,领悟更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轮复习:4月上旬――6月2日结束,前面两轮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讲教材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把握教材知识。第三轮复习是实际联系理论,重在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轮复习又分两步走。

1.时政热点复习和题型训练相结合(4月上旬――5月中旬1个半月)。教师展示热点材料,学生熟悉当年度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时政背景材料,答题时根据三种依据即教材依据、材料依据、相关的时政依据。此环节要把握好训练题的难度,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应试能力,以此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回归课本和冲刺训练相结合:5月20日――6月2日结束加强研究,精选各地试题训练,大胆取舍教材知识,调动思维,揣测高考命题的思维角度和命题倾向,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看教材,做限时训练题,过好应考心理关。

二、教学重点规划

1.学科内规划:根据近几年湖北高考试卷和教学实际,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是重点,在复习时间上要大量倾斜,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科间规划:根据地理八本书、历史五本书、政治五本书的内容,而且地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强、理解后不易忘记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时间分布上,高三上学期多倾斜地理、历史,下学期地理、历史、政治三门学科再齐头并进,把文综高考150分钟相对分解到各科,即地理55分钟、历史50分钟、政治45分钟,平时分科考试并以此为限来相对衡量和要求学生。政、史、地三个学科教师要打总体战,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备战文综高考。

三、规划备考方向,做到不偏离正确的航道,尽量少走弯路

1.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题。历年高考试题是好多命题专家的心血所在,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作为高三备考人研究它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很好把握高考政治的复习方向;二是有利于对考生进行规范化训练,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三是防止来年重考同一知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中归纳总结高考命题的总要求、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研究前五年的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变化、看设问方式的变化、看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等,对离得最近的五年高考题不仅是看以上内容,而且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年年像学生那样亲自去做、去考、去体验,并有时间限制,以从中体会高考的难度和高度,把常规思维备考和非常规思维备考结合起来。今年高考题恰是反猜命题意识比较强的一年,如今年考的38(1)民族知识点曾在08年考过,今年又出现,只不过变换一种设问形式来考。怎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知识点在近五年高考中考查频繁等等,不得不引起每个备考人对历年高考题的高度重视。

下面对比一下这两年高考题民族这一知识点比较相似的设问法:

2008年39题第(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2011年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两设问的比较:首要的是所给材料不同,08年的题可以从材料中读出部分答案来,再根据“为什么类”的题型答法围绕“长期坚持”这个词作答即可,侧重于谈实践依据。2011年的题从材料中直接读不出来,从设问“根据”一词可以谈原因和意义,侧重于谈理论依据。

2.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和考试大纲。这三者是备考的纲和本,特别是每年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更是高考备考的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它的变与不变、变多变少以及怎么变,并据此归纳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板块结构等。这样备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知识体系建构就可以以此为据。

3.新教材思想理念、内容和形式等的渗透复习。2011年是旧教材高考运行的最后一年,2012年新教材高考即将开始,2011年高考备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时期,根据往年的湖北高考题,新教材必定要渗进2011年高考,问题是命题人怎么命题,备考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备考。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我们确定以旧教材的体系为依据,把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融入进来,把经济、政治、哲学三本新课程必修教材大胆取舍改编成一本教材(40面)印发给学生学习、使用,这样学生一是学习有依据,二是思想上重视,三是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新教材,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取、舍新教材的依据:①舍去新教材与旧教材观点相冲突的知识,如纸币的定义。②舍去旧教材没讲,但新教材有的新观点、新知识。③旧教材、新教材都讲,但新教材讲得更深入的内容非取不可,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④取新教材中有可能对旧教材某些知识做归纳性、概括性讲解的知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等。⑤取新教材中和本年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相关的一些新提法。

篇6

一、充分备课,有的放矢

讲授新课要备课,试卷讲评同样要备课。教师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掌握学生答题情况,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

1.备好学生情况。

首先要认真批改试卷,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但阅卷不是简单的打钩、打叉就完了,而要认真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尤其是客观题,对每道小题得分率进行统计。这样做一是确定讲课的详略,失分率低的题目可以略讲,重点讲解分析普遍做错的题目,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提高效率,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哪些是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及时调整复习的重点。对于普遍做错的题目,要探究原因:是学生题目没审清,还是知识点存在偏差,还是教师自身讲授的问题。

2.备好试题内容。

讲评前要对试卷内容认真分析,掌握这张试卷有哪些体型,哪类题学生已经见过、做过,哪类题是初次见面,哪些题是考查知识和技能,哪类题是能力题,题目难易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等等。

二、优化上课,提高实效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提高。

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试卷讲评课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不是由老师包讲。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学生。如材料:欧洲开展历史上最复杂也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实验――模拟宇宙大爆炸……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够产生令人畏惧的能量,因此部分科学家担心实验实验可能产生微型黑洞。但更多科学家认为知识进步和发现让人类告别无知和猜想,不敢尝试、不敢探索的后果绝不是停滞不前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倒退,这是追求进步的人无法容忍和接受的。问:(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物理科学家进行强子对撞机实验的哲学依据。(2)材料为人类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提供了哪些认识论的启示?很多同学在回答第一问时审题的知识范围选用有错,题目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而他们却从物质和意识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学生主观题能力得到锻炼,在讲评时我有意识地把材料和问题再读一遍,问题中“认识论”“科学实验”都加以重声突出,目的是引导学生答题方向,再让学生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人类追求进步”,“不敢尝试,不敢探索的后果绝不是停滞不前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倒退”。最后让学生再做一遍。结果不少试卷上答得不好的同学,课堂分析时却答得很好。还有一题: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请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同学做试卷时看到这题都感觉无从下手,我在讲评时又用较重语气读了一遍,强调“公平,光辉”,看到“公平”想到什么,看到“光辉”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思考后重新回答。学生分析时答得很好。可见通过老师的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理解问题,通过思考展开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注意知识辐射,以点带面。

我们所做的试卷不可能涉及所学的全部知识,往往只是一个知识点,那么我们在讲评时就要从“点”出发,以点带面,反映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2010北京丰台区一模)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最有可能产生的效果是:A.刺激存款储蓄,B.减少居民收入,C.股票价格下降,D.消费规模扩大。本题考查对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很多学生选了B。宽松意味着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这样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生产,所以最有可能的答案是D。在平时要把试题和书本知识考点结合,引导学生思考通货膨胀的原因,实质,表现,怎么解决;紧缩性和扩张性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做一道题时,与这道题相关的知识也能得到巩固。

3.注重答题技巧指导,举一反三。

试卷练习的目的就像前面讲的一方面是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讲评试卷提高学生解各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如前面我所举的例子: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请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方法指导:首先明确题目考什么,通过重声朗读突出“公平,光辉”。那么就是考“公平”,而“公平”的知识点有很多,到底考哪一个?接下来就要考虑“光辉”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意义,那么这道题就是考公平的意义。这是教师在前面做好的“导”,那么技巧呢?问的是请你谈谈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做这一类型的题目都可以按照这一方式去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启示),那么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公平的含义,意义,如何实现公平。再如:一段材料,问: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方法指导:(1)看设问。看设问的范围(经济,政治,哲学,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角度(是什么,还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办)。(2)抓材料。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意思。(3)领悟到考什么,紧扣材料找出书本相关术语、原理。回到这题,首先考“经济常识”,先锁定范围,然后确定角度:“怎么办”,抓关键词:“经济手段”,最后罗列政府的经济手段:财政,怎么办?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杠杆,怎么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指导解题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当然答好主观题的前提是书本知识高度熟悉,关键是审题能力的提高,两者兼备才能得高分。

4.培养答题规范性,提高得分率。

篇7

一、理直气壮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四、多种形式检查,加强记忆效果

篇8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哲学;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借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其与哲学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唯物论

高中哲学主要有两大模块四个单元,学生首先涉及到的哲学知识就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生初次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对其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难度,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瓶颈,制约学习的发展。这时可借用古诗词对其进行引导,拓展思维。例如结合资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句古诗是学生普遍熟悉的,课堂上可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加以引导利用,让同学们合作探究,为何“月是故乡明”?你是否有相似的感觉?是先有月亮再有对月亮意识,还是先有意识再有月亮?通过探究分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自身的主观感受罢了。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意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意识)的一般规律。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先有物质,再有意识,因而选B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从古诗中掌握哲学原理,点燃辩证唯物论的第一把火,照亮学习的道路。

二、巧借古诗词学习认识论

认识论也是学生不太好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理解时,之所以不易深入,主要是因槠绞敝皇茄习,没有深入社会实践,感觉得获得的知识均来自书本,来自己教师的讲解,故对实践决定认识,没有切身深刻的体会。教学中可以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强调的是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在认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材料加以深化,加深了学生印象,进一步地掌握了哲学原理。

三、巧借古诗词学习辩证法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辩证法与认识论很不好区分,教学时要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巧借古诗词弄清楚联系的观点

教学中针对此观点可以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的人间疾苦声。”政府工作人员用这首诗鞭策自己,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探究,然后解析这首诗从“萧萧竹”联想到“疑是民间疾苦声”,体现的是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D比较接近题意,A和B与这首诗无关,C是错误的观点。通过分析古诗词,突破联系观的理解。

2.巧借古诗词弄清楚发展的观点

在理解发展的观点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3.巧借古诗词弄清楚矛盾的观点

学习矛盾的特殊性的观点时,可以引用“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从哲学角度分析可得知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今后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四、巧借古诗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利于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进行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诗词中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是想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要通过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的方式,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通过更多古诗词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借用古诗词,帮助学生对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深化认识,更好地记忆与运用,从而点燃学习哲学的火把,照亮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珍.哲学课堂因古诗词而灵动[J].新课程(中旬),2013(09).

篇9

[关键词]政治试题 讲评课 策略 主体 审题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1

在一轮复习中,考试与试卷讲评已经常态化,在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的位置。考试结束后的试卷讲评非常有意义,通过试卷讲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消除知识盲点、提升应试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政治讲评课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反对一讲到底

陶行知说过,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试卷评讲课中往往出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试卷由教师一讲到底。这样做,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也不轻松,效果还很差。这与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理念相违背。试卷讲评最终要回归到学生的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可以将分析试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自评互评,通过投影展示试卷、学生评辩、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争论与思辨中有收获,最后找出失分的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试卷讲评前,可以让学生花时间去反思,然后在课堂上对自己反思的问题进行交流,讲得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有效改变试卷讲评的单调乏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重审题、解题方法的培养

试题讲评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失分的原因。政治客观题主要的失分原因有:审题不清、不注意题干题支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范围使用不准确、不能有效排除干扰选项等。对此教师在讲评时就要善于总结,可以把同一类的问题集中到一起讲。例如在考查哲学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从唯物论的角度”“材料体现的辩证法原理”等限制性条件,这时就要提醒学生,让学生通过一道题,能懂一类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近几年高考的政治主观题中,学生主要暴露的问题有:答题的思路不够开阔,答案的组织不够完整,对一个问题不能全面地分析。比如一道辨析题,往往包括三个层次:1.观点是否有合理之处;2.观点有何不足或者不准确的地方;3.完整的观点应该是什么。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只能分析其中一个方面,答案不完整,因此得分也不高。政治主观题几种常见题型都有其答题的共性,可以在讲评时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要善于构建知识网络,强化能力提升

高三政治测试往往在考查中注意知识的综合和迁移,注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会在某些知识点的运用上出现遗漏,导致答案不完整。因此教师在讲评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树”,切不可就题目讲题目。例如在讲评哲学主观题时,应该让学生尝试构建哲学的知识体系。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人生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构建好知识体系,学生在答题时方向就不会错。

2.要注重举一反三,对于学生常错的问题要善于进行变式训练,可以收集、编写出多道题目让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和训练,做到既巩固知识又给学生新的思考和新的收获。

3.要善于总结答题规律,可以引导学生从阅卷老师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寻找答题的一般规律。同时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失分点,准确找出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要注意以政治行为主体为线索,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运用。例如,在问题中如果涉及“人民”这个主体,就应该帮助学生回忆人民的相关知识。如政治生活中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生活与哲学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

四、讲评后要进行有效训练和总结

篇10

一、梳理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进入高考复习阶段,面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共计166个知识点,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通过有效复习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师,要通过复习课指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疏理,形成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1.在复习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网络体系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亦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学生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因此,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

(1)一轮复习应指导学生构建――教材内容知识体系。教师可遵循从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知识点的顺序,指导学生构建教材知识网络体系,以高二哲学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题的教材体系为例来引导学生构建这样的学科知识体系作用有三:一是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二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三是推动学生的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应以复习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扎实的学科基础,为二轮、三轮复习奠基。

(2)二轮复习应指导学生构建――板块知识体系。板块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求打破教材内容原有的顺序和结构,重新梳理、优化组合教材知识。以《哲学常识》二轮复习的板块知识体系为例:

这样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哲学常识所有的内容划分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大板块,在打破教材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再次梳理。这种板块体系能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对哲学常识的内容进行把握。宏观必须与微观相结合,在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再进行细化,即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知识板块出发,就各板块内所包含的核心概念、主干知识构建以其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即形成“知识树”。

针对构建的“知识树”,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对“知识树”内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把握,弄清知识点在体系中的地位(如是否为重点),再找出前后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注意区分易混知识,对知识在分析比较中加以领会,以便在考试时对知识点加以准确选用。

二、精选时政热点――形成专题,有效讲练

与时政紧密结合,是政治学科的鲜明特点,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是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为试题的材料载体,将学科知识与时政问题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切入,重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关注国家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则是三轮复习阶段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有效的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教师要做到:

(1)精选并把握时政热点,专题一要形成系列,二要形成书面文字。

(2)简要介绍时政热点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教师应围绕时政热点主线适当点拨,指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即从时政热点的背景资料中选取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角度思考所提取的信息能同这三个部分中的哪些书本知识相联系。

(4)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后,还要运用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5)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关时政热点的主、客观试题,对学生学习的成效予以考查,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对复习予以适当调整。

简而言之,一次完整的时政专题复习应该包括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一是时政背景资料简介;二是时政热点与书本知识的衔接;三是时政热点习题精练。

三、强化高考真题训练――培养、提高解题技巧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在高考试题训练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高考试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要求。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及要求

1.针对题干:做法――分析题干,抓住题干中心思想,细读题干提示语言;

2.针对选项:做法――率先排除错误选项,缩小答案范围;

排除与题干不符或无关的选项;

分清、排除干扰选项;

若多个选项与题干有关联,且表述正确,应根据选择题类型对选项进行取舍。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及答题要求

高考政治主观题总的来说是“试题在书外,观点在书内”,其试题类型虽多,但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要求不外如下:

1.学会审题

做法:(1)一审设问,注意设问的限定性要求,即设问的知识范围和对象;

(2)二审试题材料――带着问题审试题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注意材料中的“主体”是谁、“干什么”,并把握其中心。

2.学会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做法: 材料中能体现其中心思想的字词(句)即为材料关键词(句),找准关键词(句),提取其蕴含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试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3.学会找寻试题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做法:运用提取的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找寻其与所学书本知识的关联点,能联系即为所考知识点。这是解题的依据。

4.学会规范地语言表达

做法:要准确、恰当、熟练地运用政治学科术语、时政语言规范答题。

答题一按要求、二按顺序;

答案要准确、完整、简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对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政治教学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设法让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会发现,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心里特征,会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让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然后人们才会愉快并且主动地去探寻、研究,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相当重要。政治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这样才会为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处在人生发展黄金阶段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并且对外界知识的渴求欲望相当强烈,但是由于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等因素难免会出现逆反心理等,为此,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例如在讲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照本宣读:(1)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这样下去,由于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使是内容再有趣,学生也会感到乏味,甚至会很恼火:发出“直接读课本,我也会讲”这样极端的言论。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是从讲故事开始入手的,我给学生讲了伊拉克战争这样学生很感兴趣的事件,通过这场战争学生也明白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性,由此也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产生兴趣。我并不就此为止,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学生通过我讲述的伊拉克战争有所思考,纷纷说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很快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点。

二、哲学思想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哲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由于认知有限,对此感到不是很难理解,进而会努力地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做题就很容易出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是指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只有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地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3)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 (4)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考察的是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记忆,但是所列举的3个错误选项视觉干扰特别强烈,有的学生虽然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由于不了解其中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拿不定选项。根据我的调查,学生选(1)不选(2)的情况较多,其错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理解。此题考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叫无知与意识关系的问题,(1)与(3)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2)与(1)(3)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4)是(3)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

三、帮助学生构架知识框架,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整体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内容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和难度值仍值得备考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复习的时候学生直接打开课本背个不停,这样的学习即使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对框架结构的把握,是文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提纲挈领似的学习,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发胀的高考政治复习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复习的时候,如果多花点心思将知识框架和层次结构梳理清楚,这样学生需要记忆的散乱的知识就变的清晰、有条理、系统。并且在面对任何考试题目时,由于对知识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很容易把题答正确。

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时候不仅要把知识的框架和层次结构的梳理贯穿在政治复习的每个阶段,而且还要求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只有找出层次结构之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才能使这个框架和结构有意义,成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例如政治必修二的框架:

(1)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3)民主与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是正义的事情)等等

这一个框架共10个大知识点,教师给学生罗列后,再就每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每个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这样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一种终极目标和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且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地形成符合自己教学情况的体系。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的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睦哲.新课改下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究[J].新

课程(下), 2011(7).

篇12

 

政治知识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所有事例的分析都是依据课本来的,而且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不同,高中政治的知识点都是灵活的,而且分析的事例都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基础的把握,最好是对必修课本的基础知识都能做到倒背如流,而且能够列举出知识体系。这样的能力才可能在做新的案例分析时尽可能多的得分,更透彻的分析问题。

 

1.每个模块的知识都要进行整合归纳

 

高中政治要求学生必修的有四个模块,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这四个模块是高中三年学生需要透彻掌握的知识,而且每一个模块,尤其是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模块,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考查的。高考之前,教师都会根据往年的高考内容,对试题内容进行预估,但是,这三个模块能够预估到的概率特别小,因为,这三个模块都是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的,而材料大都是社会热点或者是社会时事,每一年的高考出的题目都不一定是哪一年的材料。所以,教师无法精准的为学生预估高考题目。

 

另外,高考中政治是和历史、地理综合在一份卷子上,时间是两个半小时,这相对于以前的政治学科单独考试,时间缩减了很多,学生没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做政治题目。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没有全面的掌握,不能熟练应用基础知识,那文综考试就会更加棘手。

 

由此,我认为,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整合,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去整理,高考考查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各个模块都是分开的,但是,材料呈现的不一定是限制于一个单元,有可能是运用整本书里的重点知识。拿文化模块来讲,每一单元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材料可以用任何一个单元的符合题目要求的理论去解释,文化模块第一单元讲的是文化的传播,之后根据这一基础,有引进西方文化的意义途径,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有很多都是相似的,如果学生不能够理清每一单元对应的知识,在给出材料让学生分析的时候,就很难答到点上。为提高政治解题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最多的分数,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后,就要开始整合作业,不能放松。整合工作的进行可以在课间、课堂或者是周末自习,这些工作学生可根据时间的长短去进行。

 

比如,课间休息时间比较短,学生可以拿出五分钟时间进行一课内容的整理,或者是列举一个单元的知识大纲。说起知识大纲,有些学生不明白该如何有效的去整理,这里我想说的是,政治课本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是非常有逻辑性的,每一单元的大标题,每一课的小标题,这些标题学生可能都忽略了,但在考试中,这些简练的标题内容都有可能是一个得分点。有些学生只要答出标题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得分点,而有的学生写了一堆,却没有得分点。所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按照课本给出的顺序,进行整理,有了主干,再进行内容的添加,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在考试时可以帮助自己不重复的去考虑知识点,可以节约考试时间。

 

2.哲学模块初学阶段与复习阶段应有的不同

 

哲学是高中政治学习的最后一个模块,在新授课阶段,哲学应该是学生公认的最难的一个模块,但是在学完之后,进入复习阶段,学生慢慢了解了哲学的理论,就会知道哲学是最容易得分的。在初学阶段,很多学生会搞混知识的分类,整体来讲,新授课阶段,大部分学生以一种迷茫的态度去学习,哲学的单元顺序是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顺序。尤其是学完唯物辩证法后,很多学生混淆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因为哲学题目考查都会明确要求运用唯物论还是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所以总体学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分。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哲学初学阶段,学生不懂唯物论、违心论,形而上学法这些概念,这时候,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节奏,听从教师的安排,把基础知识背熟练。我认为政治的学习讲究的是"死去活来",只有先把知识背死才能灵活运用,这并不是说每个阶段都这是这种方法,只是尤其在哲学模块的学习上,一定要先把知识记牢。在学完全部基础知识之后,学生的哲学能力相对于初始阶段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生活现象,慢慢理解现象之后的本质。而且学完全部之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就要发生改变,这时候学生的主要方向是跟随老师的节奏,但是细节内容要自己进行安排,唯一不能出错的就是不能把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搞混,这是基本的哲学素养。

 

3.政治知识要与社会相联系

 

教育对于政治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教育能够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促进政治社会化,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学习判断性,抛开政治是一门学科,学生还需要了解很多政治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学习政治时,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意识,不能把政治学科纯粹的当作是高考内容,它更是学生了解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的一本参考书。

 

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都是一个封闭化管理的教育场所,由于高考压力,学生不能随意带电子产品到学校,尤其是手机,所以很多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可能对一些关于政治方面的动态不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政治教师就要时常的向学生传达政治要闻,或者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筛选社会热点,将素材拿到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政治学科所学的知识在应用时是需要灵活转换的,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事关国家的,还是文化的,只要能够与政治学科所学的知识联系上,都有可能成为考查的范围。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对课本中给出的事例要认真对待,比如反腐问题、文化交流问题,有可能描述起来不一样,但是学生要将课本中给出的事例,对应的理论位置,都要搞清楚,在哪一知识点后出现的,因为这些大致相同的事例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只要熟悉在课本中的知识方向,考试时就可以迅速的联想到对应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日常学习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社会性意识,同时每一模块的学习都要注意整合归纳。

篇13

一、吸取惨痛教训,避免陷入误区

从大量高考试卷中可以发现常有考生在答题中因为陷入误区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避免重蹈覆辙。

1.学生答题逻辑性、层次性及字迹的清楚度、卷面的整洁度将直接影响试题的得分。高考评卷工作从6月9日开始,至6月19日结束,其中9~11日为制定评分细则、组织教师试评阶段,12~18日为正式评卷时期。参与文科综合政治学科评卷110人左右,在短短的一周时间要评完近18多万份试卷,每份试卷至少两评,有的还要三评,学生答题逻辑性、层次性及字迹的清楚度、卷面的整洁度将直接影响试题的得分。

2.不能准确把握设问指向和科学提取有效信息是考生审题角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39(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有的同学用辩证法,有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没有搞清楚设问的角度和方向,导致失分。

3.答题中不能科学调动和建构知识、缺乏回答不同类型试题的方法、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思维缺乏开放性和深刻性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原因。39(1)考察的是一道“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问题,这种问题回答的核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恰恰是核心所在,因而正面回答更易得分,但很多考生答得不到位。

二、查找失分原因,寻求解决对策

通过高考质检可以看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基础不牢。如39(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述理由。本题学生回答赞同的,对于“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知识点很少能回答。

2.名词术语使用不当,表述不准。专业术语是学科素养的体现。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专业术语,要求我们准确运用。通过质检可看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为欠缺。例如:39(2)答案应该为“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但有的同学表述为“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还有的同学表述为“认识具有客观性”。

3.设问用意解读不明,思路不清。设问没有弄明白就急着答题是一些考生的通病。例如39(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很多考生回答思路混乱,直接回答“反对”、“支持”,还有同学不知道这是哲学题,答了很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还有很多考生回答的不是“怎样做”,而是哲学原理部分的内容。例如“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等内容,没有搞清楚设问的角度和方向,导致失分。

4.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分数不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表现得很不平衡。38题应该说整体难度不大,是学科内一种综合式问答,综合能力强的考生能够有很好的解读。39(2)表现得最明显。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对于“争论”这一信息的解读,很多同学没有,“由于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这一知识点被多数同学忽略了。

5.答题习惯不好,规范性差。在平时教学中,尽管各校教师注意总结审题和答题方法,但缺乏对考生进行系统和规范的训练,使得这些方法难以内化为考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一些考生应试心理素质不过硬,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浮躁等不良情绪状态,面对试题的背景材料,不能仔细阅读,漏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还有一些考生存在经验主义错误,看到似曾相识的试题情境凭感觉和经验作答,不能认真细致地解读和提取信息、理解设问指向,导致答案有误。

三、提出备考建议,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以上对2013年高考政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今后复习备考与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近年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知识考查方面,重视基础,考查能力”,高考政治在设置题目时注重能力立意,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托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训练。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逐步培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取信息的能力。

2.处理好热点与考点的关系。近年高考试卷特点之一是“在材料选取方面,关注热点,考查能力”,2013年政治试卷中时事政治占了46%的分值,2012年占68%的分值,基于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师要重视热点,用活热点,做好考点与热点的有效对接,找到考点与热点的结合点,以此确定高考重点,做到以热点引考点,以考点析热点,做到考点、热点、重点“三位一体”,做好“拉近”和“渗透”工作。

篇14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总复习 纵横联系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仅凭满腔热忱,不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是不能够达到其教学目的,也难于取得满意的效果的。特别在总复习中更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因为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现一次。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思想政治课内部的知识点存在相互联系,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其他学科也存在联系。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并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和运用,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强化本学科的内在衔接,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政治学科内部的知识存在前后密切联系,而且,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知识体系,断章取义、分割肢解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要系统掌握知识,则在本学科内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非常必要。纵,是指学科内各章、各节及不同知识点的深化联系。所以,在复习中,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必须做到,第一,要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纵向知识主干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第二,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多层次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第三,要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打破章节界限,指导学生掌握学科内跨章节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对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可见,加强本学科知识点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促进迁移。正确处理好知识主干体系及多层次、多角度挖掘知识点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就能形成各知识点较好的衔接,在本学科范围内构建较完整的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搭建横向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思想政治的知识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也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不仅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这种综合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政治学科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的“各自为政”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么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而应该在搞好本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综合学科的基本理论常识,常常串串史地大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实现政、史、地的大融合。横,是指思想政治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连接。例如,复习《经济常识》中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状况,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常识。同时,可以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途径,简单复习沿途的地理状况等。

三、运用时政分析,构造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文科综合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必然存在紧密联系。而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文科综合试题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侧重考查能力。题目的灵活度大、综合性强,材料题占相当高的比重。对学生而言,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而且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很宽广。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偷值取向”,这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