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人护理服务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天津市某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的15名养老护理员和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人力配置现状调查和工时测算。研究对象纳人标准为:①护理员,在本养老机构工作年限>3个月,会写字,知情同意者。②护士,为注册护士,在本养老机构工作年限务6个月,知情同意者。③所选老年人均经过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测评,能力等级均为3级(重度失能)。本次研究的15名养老护理员全部为女性;年龄为32~46(37.47±8.40)岁;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年限0.5~5.3(3.15±1.52)年;婚姻状况:已婚13名,离异2名;教育程度:中专11名,大专4名。4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9~35(32.25±2.75)岁;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年限分别为4~6(5.25±0.96)年;婚姻状况均为已婚;教育程度:大专2名,本科2名。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工时测定法确定护理工作量。
1.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设的工时测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护理人员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等。②《护理员工作量记录表》和《护士工作量记录表》是在参考前期Delphi法专家咨询[4]结果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姓名、班次、调查日期、各项护理服务内容编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该项服务的提供次数,在各记录表后附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列表,将所有可能涉及的护理服务内容依次编码列出(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工作内容列表不同)。
1.2.2调查方法
确定老年人符合该区收住要求后,研究者先征得机构护理部同意,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护理员及所有护士(护士共4名,因此全部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护理工时测量员3名,实施步骤为:①由研究者说明本次调査的目的及意义,并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严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表的填写方式、填写注意事项等。②进行l~2d的预调查,目的是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③正式调查(工时记录),调査时间共持续7d,其中护理人员一般资料由参加调查的护理人员填写并交回,《护理人员工作量记录表》由各班护理人员填写,下班后由测量员检査并确认无疑问后收回。④工时记录结束后,由测量员进行护理人员直接护理项目工时的测算。由于目前养老护理员所提供护理服务流程未达到标准化,因此本研究中对于护理项目工时的测算方法为选取参加研究的各护理员进行护理操作,测量6次m,采用平均值作为直接护理项目的工时;护士所提供护理服务流程参照《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再对各直接护理项目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测量采用专用计时秒表。
1.2.3计算方法
本研究应用以下公式_来测算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计算公式:
其中:①床位使用率=占用床位数/设置床位数,该数据可以从养老机构近一年的管理数据中计算得到。②每名老人日均护理时数二5:直接护理时间x该操作24h内人均执行频次+每名老人日均间接护理时间。③每名护理人员每日工作时间:按照劳动法规定,护理人员每日应工作8h,除去法定学习时间及与照顾老人不相关的护理时间(如护理人员吃饭、上厕所等),按6h计算。④平均年上班天数=所有护理人员全年总工作量/8,总工作量可通过护理人员排班表计算得到,8为法定每日工作时间。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①统计描述,包括例数、百分比、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②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日均直、间接护理时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养老机构护理人力配置比例的比较。
2.结果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员每日为每名老人所提供护理服务的平均时间、平均频次、总时间(总时间=平均时间x平均频次)以及所用时间排名详见表1和表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员与护士共同完成服务平均时间及平均频次见表3。
2.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服务时间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每名老人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间,见表4。在护理员提供的护理服务中,直接护理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时间(仁18.761,P<0.001);在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中,直接护理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时间0=15.434,作0.002)。
2.3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经计算,本研究中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每名护理员每年上班天数约为255d,每名护士每年上班天数为264.00d。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员实际与理想人力配置为:老人与护理员实际配比为1:0.1461,理想配比为1:0.3882;老人与护士实际配比为1:0.0183,理想配比为1:0.0741。同时将本研究额测算标准与国内外养老服务标准的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标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①与美国护士辅助人员(相当于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国家最低标准1201^11/(人.d),为护理院中每名护士辅助人员每天为每名老人提供的平均护理时间)相比,本研究所得结果97.82min/(人?<!)偏低0=-4.491,作0.001);与美国护士的国家最低标准57min/(人.d)相比,本研究结果19.30min/(人-d)偏低②与日本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1:0.17)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f=11.136,P<0.001)。③与台湾地区护理之家?老人与护理员之比(1:0.2000〉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f=9.605,P<0.001);与台湾地区护理之家老人与护士之比(1:0.0667)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士之比偏高(仁6.294,P<0.001)。④与中国大陆《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中规定的老人与护理员之比(1:0.4571?0.5333),本研究所得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低(t=-3.5167=0.004);《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中老人与护士之比(1:0.2286-0.2667),本研究所得老人与护士之比偏低(f=-7.756,P<0.001)。⑤与?研究结果(1:0.3448)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0=2.215,/^0.045)。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1.1养老机构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公办养老机构,该机构成立时间较长,运营状况稳定,管理体制完善。虽然机构性质为公办,但政府补贴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机构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这就有效避免了机构由于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而出现的人力资源过剩及利用率差等问题。同时,由于该机构属于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在业界起标杆作用,因此该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标准化程度较好,参考性较好。另外,该机构收费标准及所提供服务质量处于养老机构中等偏上水平,既不是高端养老机构,也不是社会福利性质机构,因此其完全能够代表养老机构的一般水平。
3.1.2长期护理区老年人能力评估
在对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研究之前,研究员对该区所有老人进行能力评估,目的是检验该区所住老年人是否符合该区收住老人要求。结果显示,该区219名老人均为能力重度受损,符合该区收住标准,这一结果可有效保证测算结果的真实、准确。
3.1.3护理人员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护理人员包括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在样本选择上有科学依据:①护士,由于该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还经营1所老年病医院,老人稍有病情变化,即转入老年病医院,因此其长期护理区护士较少,仅有4名,所以均纳入了此次研究。②养老护理员,该区共有养老护理员32名,分布在3个楼层工作,本研究随机抽取其中2层楼15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这些护理员能够代表该区护理员的一般水平。
3.2人力资源配置结果分析
3.2.1护理服务工时
3.2.1.1单个护理项目工时
本研究分别对护士、护理员所提供的直、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护理工时、日人均执行频次进行统计,并依此推算每日应该为每名老人所提供各服务项目的平均工时,并对工时进行排名。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平均频次及总护理工时上,护理员提供最多的是喂水、喂饭、穿脱衣、翻身、巡视、与用餐相关的工作及保持老人个人卫生方面,总结来看为生活照顾及个人卫生保持;护士提供最多的是药物管理、压疮护理、护理记录、生命体征测量、风险评估等专业护理服务方面(此排名不包括为所有老人提供的交接班、晨会等项目)。
3.2.1.2日均总护理工时
从日均总护理工时上分析,养老护理员为长期护理区老人提供的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服务时间,与[U1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测得的直接护理时间偏低(h-5.137,P<0.001),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所选长期护理区依附于老年病医院,老人病情稍有加重,便及时转出,减少了如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一些专业护理服务的提供,使得直接护理时间偏少;间接护理时间无差异(f=-0.435,P=0.671);总护理时间偏低(仁-4.732,/><0.001)。护士为长期护理区老人提供的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服务时间,且从各服务项目日均护理时间排名来说,长期护理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更需要护士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如药品管理、压疮护理及生命体征测量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老人生活照顾及专业护理方面,同时应多与老人沟通,随时关注老人需求,并予以满足,因为护理对象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些老人多无法正常、及时表达其需求,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与老人沟通时间都不多,应在此方面加强。
3.2.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配置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理想的护理员、护士配置均相对不足。同时,将本研究结果与一些有此类护理人力配置标准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低于美国、中国大陆配置标准,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美国护理院发展时间长、管理完善,对护理项目工时测量是经过国内多位资深专家反复测量所得,在具体护理人员配置比例标准方面采用全国平均数据,且有专门计算机系统辅助进行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研究结果同样低于内地护理院护理人力配置标准,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选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同时依附于老年病医院,使得护理服务项目偏少,因此人力配置比例偏低。然而,本研究结果却高于日本、台湾地配置标准及国内某些研究结果,原因可能为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人力配置标准为最低标准,机构实际人力配比应高于该标准;此外,本研究中护理员工作内容除日常生活照顾外,还兼做卫生员、送餐员工作,使得护理工时偏长,导致人力配比偏高。
4.结论
关键词: 敬老院老人 社区护理 经验 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 护理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护理内容。
2.2.1 饮食保健指导 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运动保健 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 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 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敬老院老人社区护理经验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二、护理方法及内容
2.1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护理内容。
2.2.1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
2.2.2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老年人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三、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经验与体会
4.1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老年慢性病,慢性病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常常持续或反复发作数年,难以治愈,使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而吸烟、饮酒、缺乏锻炼、高盐饮食是老年慢性病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鼓励体育锻炼以及定期健康检查等社区护理措施,提高了老年人预防保健知识,使敬老院的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了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开展此种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敬老院老人的健康保健的需要,又通过减少就医率和住院率降低了卫生资源耗费。
4.2老人的健康观念需要提高。我国80%的老年人处在身心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康,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如何提高老人的保健观念和健康水平是我们这次敬老院老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农村敬老院的照护水平有待提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多是在农村临时雇用的,人文化程度偏低,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照护老年人的技能,在老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等工作方面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所以,要提高敬老院老人的健康水平,敬老院工作的照护水平是关键,在敬老院护理中,我们现场给这10所敬老院的照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他们的照护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团,李振刚,石远成.未来20年农村老人照护的政策建议.中国改革网,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3]宋朝辉,罗惠芳,童苏宁,等.我国老年患者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24):040.
【关键词】养老地产;CCRC模式;养老需求
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中文译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源于美国,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自理、辅助照护、专业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CCRC将老人按其健康活跃或需要照料的程度分为三类:自理型老人――居住者在社区中有独立的住所并且生活能够自理;介助型老人――当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照料时,他们将从自理转入介助型护理;介护型老人――当居住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料时,他们将转入介护型护理,得到社区提供的24小时有专业护士照料的监护服务。
1 CCRC开发模式特点
在美国,CCRC模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型养老社区,当前运营商主导的CCRC模式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
1.1 紧凑的规划布局
CCRC通常选址在距离城市中心五十至一百公里的郊区或邻近郊县,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自然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社区内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设施齐全,十分适合居住与养生。CCRC项目地价便宜,以多层为主,布局紧凑,密度相对也高。紧凑的规划布局,能进行集中护理服务,方便对老人展开及时的护理和照顾,减少管理成本。
1.2 满足多方位的居住需要
CCRC模式设施齐全,集居住、餐饮、娱乐为一体,提供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衣房、银行、邮局、美容美发厅、游泳池、健身房、温泉浴场、高尔夫球场、电影院及各种娱乐场所。CCRC模式不仅满足老人在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而且还满足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及身体机能状态时的不同生活需要。不论是配备的服务设施,还是提供的产品类型,至少满足了三类老人的居住需求,体现三类老人的基本特征。
1.3 租赁为主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上CCRC模式以收取入门费和年费为主,提供地产租赁权和服务享受权。通过收取房屋租赁费和服务费盈利,包括一次性入门费、年费和特殊服务费等。入门费按房间大小从20万-100万美元不等,年费或月费按护理程度而定,健康活跃老人3000美元/月,半护理老人4000美元/月,全护理老人5000-6000美元/月。特殊服务费取决于个体需要的额外护理服务。
1.4 较高的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比例
CCRC项目的社区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以及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为入住老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专业、快捷、亲情的医疗服务。对管理和护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员工人数也比较多,提供服务者和入住老人比例为1:1。社区内设有医疗室,每层设置秘书站(护理站)附近紧邻医院资源,有老人专属食堂,给老人提供营养配餐。
2 CCRC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 满足我国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CCRC模式的开发理念是,在复合式社区中满足老人对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基本养老需求,在老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也不需要搬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想对应的医疗护理和照料服务。这种复合式养老社区采用居家式的自主养老方式,具备住宿、餐饮、娱乐活动等功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涵盖了老人生活的各个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医疗健康、心理关照,还包括了自我价值再实现,为老人退休后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根据大多数老人的居住习惯,仍希望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因此CCRC中的独立住宅的居民包含长住老人和陪伴居住的年轻人。总的来说,CCRC模式能满足我国老人对居家养老的需要,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能享受到专业的多元化服务。
2.2 满足我国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养老需求
入住CCRC的老人群体由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和介护型老人组成。CCRC提供的服务功能和产品形态都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老人的需求,从建筑形态、内外部设施、专业团队、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根据三类老人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入住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生理的需要,逐渐从独立生活的自理型老人转为需要辅助生活的介助型老人,最后转入需要护理生活的介户型老人,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所有服务内容进行自由选择。
2.3 满足我国中高端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
虽然CCRC模式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几乎完美的颐养身心的环境,但是模式却来之不“宜”。CCRC通常会收取一笔入住费用,并且每月会收取相应服务费,根据入住社区的奢侈程度、房子大小、入住人数以及将来包含的照护种类,CCRC的收费区别比较大。从国外CCRC模式的发展来看,良性运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有效地满足一部分中高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整体养老负担。我国当前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亿,养老服务主体的基数是巨大的,同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养老地产CCRC模式下的中高端收费水平,我国的消费者不但有这种需要,而求承受得起。
2.4 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养老地产作为商业地产性质的房地产项目,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是养老地产企业关注的核心。从当前CCRC开发模式的物业形态来看,主要有销售型独立住宅、持有型辅助住宅、持有型护理中心、持有型商业配套、持有型医疗机构。CCRC模式前期主要通过产权销售和会员制的方式来盈利,尤其在CCRC项目初期,品牌影响力不够、会员卡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必须销售部分产权以支持现金流。CCRC模式后期主要是服务费、持有物业租金、年费、物业增值收益等,这些奠定了CCRC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这种开发模式能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为我国养老地产领域带来新的创新和突破。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观念、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也在制约着它的发展,养老地产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CCRC开发模式在国外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应从特有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养老地产的CCRC开发模式,以期在中国养老地产领域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卿曦.从CCRC开发模式看中国未来养老地产的复合形态及其技术要求[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8):20-23.
【关键词】失能老人;肺部感染;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5-02
【Key words】 Home stay aged people Pulmonary infection Nursing Care Effect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居首,尤以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为最,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统计表明肺炎死亡者中老年人约占70%,肺炎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上海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9073”养老模式使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其中不乏失能老人。失能老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他们长期卧床不起,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理机能衰退,支气管纤毛远动降低,疾病防御能力下降,天气骤变、室温潮湿、护理不当等因素极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所以,在街道开展居家失能老人一、二级预防干预极其重要。现将我中心组织社区护士和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结对,提供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使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天平街道80位失能老人进行肺部感染护理干预及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照顾者分居家照顾者80名及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21名。纳入标准:①居家照顾者照顾时间每周至少40h,持续2个月以上的配偶、子女及居家保姆;②照顾的对象均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续卧床时间1年以上;③知情同意,愿意参加调查;④沟通无障碍,能用语言或文字和调查者进行有效交流。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是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组织的专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间照护服务的社会服务团体。失能老人资料来源于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
1.2问卷内容:包括呼吸道发病数、病死数、医疗费用支出及肺部感染知识认知调查。医疗费用支出表登记自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期间发生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临床用药诊断、患者转归情况。
1.3方法:按照居委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名。课题组成员共7名,6名为中级以上团队护士,社区护士长进行全程护理质控,其中1名为天平为老服务社负责人,组织老服务志愿者协助团队护士与为完成入户调查、资料采集及相关护理指导。对照组老人按照常规护理,家庭医生或护士根据患者需要提供出诊服务、上门治疗或卫生站代配药及相关知识咨询服务等。干预组老人:①组织社区护士及为老志愿者进行肺部感染预防护理知识培训2次,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无护理知识的社区志愿者采取课堂互动、操作动作分解、手势带教情景角色互动及有奖竞答多种形式,提高授课效果;②印制肺部感染健康教育宣传折页;③团队护士与志愿者结对,上门对志愿者及家庭照顾者进行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时间持续3个月,第一个月护士带教志愿者频次为每周上门1次,第二个月护士带教频次每二周上门1次,第三个月每二周电话随访1次,志愿者按需提供上门服务;④干预时间是2013年4-6月,连续3个月;⑤ 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分第一次入户采集及干预结束后采集,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疾病、健康教育及康复五个维度21项条目。
1.4 统计分析:采取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二组医疗费用支出均数比较用Z检验,肺部感染、病死数及二组肺部感染知识干预前后比较用P检验,Z、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居家卧床失能老人平均年龄87±8岁。居家照顾者文化程度大学3人,大专2人,高中22人,初中及以下53人。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见表1,二组医疗费用支出比较分析见表2,肺部感染发病数及病死数见表3。
3 讨论
3.1居家卧床老人肺部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居家失能老人由于长期卧床,生活照顾均由照顾者完成,纤毛运动减少,抵抗力降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病数在37.5%,高于韦洁钦的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中肺部感染发病率30.7%【1】。肺部感染病死率15%,低于徐桂英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的19.64%【2】。可能是由于失能老人年龄在87±8岁,均属于高龄老人、气道屏障功能减低、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致肺部感染发病率高。另天平街道地处徐汇区老城区,周边医疗资源丰富,一旦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获得及时治疗和正确干预,使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咳嗽排痰,及时消除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致使病死率低于19.64%。
3.2 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能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比较分析二组肺部感染发病率:对照组37.5%,干预组17.5%;病死率:对照组15%,干预组2.5%,二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二组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对照组666±1.19元,干预组747±4.26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护士定期上门护理干预及与志愿者结对上门护理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患病情况,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和临床治疗,指导居家卧床老人多饮水,进行有效咳嗽,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定时空气流通,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医疗费用发生数也随之增加。所以,社区护士通过定期上门护理干预、电话咨询指导及利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上门结对护理服务,让照顾者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加快护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为老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病死率,受益人群扩大,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3.3 社区护士与社区为老志愿者结对,是“医养结合”的有效探索
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有限,而为老服务需求无限,特别是长期卧床老人,她们的护理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资源,让社保、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前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干预组通过护士上门干预、健康指导和技能示范带教,五个维度都有所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社结合”与“医养结合”非常必要。社区为老志愿者熟悉居家老人心理、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但缺乏应有的照顾知识,对社区护士来说是桥梁和助手,通过他们帮助介绍,使社区护士尽快熟悉患者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和家庭照顾者来说,他们缺乏照护知识,通过社区护士的讲解和手把手的带教,能很快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患者更能得心应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为老服务社双方优势互补,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各方尽快进入角色。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 理念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多方式的结合,可以解决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减轻子女负担【3】。
3.4 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护理的发展
无论是“9073” 养老格局,还是“421”养老模式。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居家养老还是选择家庭养老为首要模式。社区全科护理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养老的老人健康照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理与养老事业紧密相连。家庭长期卧床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指导、用药指导、导管护理指导、康复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从政府层面上说在举办护理教学课件设置上,要增加老人护理学的学时,开设社区老年护理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设置规范、科学的家庭护理评估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及家庭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在护理收费项目上,能增设居家护理服务收费项目,对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增加每周常规护理查房服务收费。使社区护理不仅仅完成家庭医生的医嘱及上门治疗服务,能更多地走进家庭从事主动护理干预,开展一、二级社区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常见病的发病率以及降低发病后的病死率,同时社区护士能更自主地处理家庭和老人护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能力,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建设。
4 结论
居家养老问题的解决,政府是主导,配套政策是关键,政府投入要增加,医保政策要倾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联动,并且需要提高助老工作者的待遇及地位。只有加强多资源投入、多渠道沟通、多项目合作,才能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洁钦,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J】中外医疗2008(11):22
[2] 徐桂英 .王庆云 .郎春华. 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2(8):
[3]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 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N】. 国际医药卫生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