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

银行绿色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银行绿色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绿色发展

篇1

关键词:绿色低碳信贷;金融创新;利益兼容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nk,and based on the case of CMB Qingdao branch to support the low-carbon economy,this articles analyzes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at banks face in developing green and low-carbon credit,points out that banks should adopt proper strategy to innovate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du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low carbon economy,and finds out that the benefit conjunction among banks,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credit.

Key Words:green and low-carbon credit,financial innovation,benefit conjun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7-0063-04

一、引言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双赢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自身具有公共性和投入产出不对称等特点,其社会收益超过经济收益,这就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和资源配置中心,其具有的资金、市场、信用等禀赋优势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因此在助推低碳经济良性循环和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绿色低碳信贷就应运而生。但是,如何把握住商机和进行策略创新是银行开展绿色低碳信贷成功与否的关键点。

绿色信贷的概念起源于绿色金融,而绿色金融则起源于绿色文明。绿色文明是一种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文明,强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政策上对环保和绿色产业倾斜(孙洪庆,2002)。Paul Thompson等(2004)认为,绿色信贷就是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将项目及其运作公司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作为考察标准纳入审核机制中,并通过该机制做出最终的贷款决定。低碳信贷则是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融入了低碳的概念。国内学者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熊学萍(2004)认为,绿色低碳信贷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其一,绿色低碳信贷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其二,金融业应密切关注环保、生态等“无眼前利益”的产业的发展,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下面我们将根据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支持低碳经济的历程,来探讨银行应采取何种策略抓住商机。

二、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发展绿色低碳信贷的历程

(一)背景

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显现。青岛市随后印发了《青岛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96吨标准煤下降到0.75吨标准煤,下降2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27吨标准煤下降到0.99吨标准煤。当地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做好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青岛市建设低碳经济的大幕正式拉开。但是青岛市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等境况导致碳产出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消费占80%左右;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原油消费超过90%。因此,青岛市建设低碳经济的压力较大,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历程

在各项政策公布之初,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就敏锐地感觉到低碳经济对部分高耗能产业的冲击。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对钢铁、电力等7个产业制定了贷款限额和贷款投放总量,对“两高”行业原则上不再新增授信,并制定了相关产业的退出标准,“两高”行业贷款比重不断下降。

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意识到支持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新商机,也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因此在控制信贷风险、从两高行业逐步退出时,逐渐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同时对一些行业的信贷提出环保低碳要求。2008年1月,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向某化工有限公司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人民币3亿元,主要用于年产25万吨氨醇、30万吨尿素项目。该项目对生产装置所需的冷却水均来自循环水系统,尿素装置所产生的工艺冷水经处理后送回锅炉作为二次用水,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和碳排放的目的。这标志着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支持低碳经济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低碳经济本身概念比较模糊,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发现在支持过程中很难进行明确界定。于是该行专门针对环保和低碳行业制定了年度信贷政策。由于环保低碳行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具有高渗透性,其他多个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电力等行业信贷政策中都加入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2008年召开奥运会,青岛是协办城市,要求实现低碳交通,减少尾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因此青岛公交集团更换低排放汽车。由于自有资金不足,青岛公交集团向银行寻求贷款支持。青岛公交集团每年亏损较大,负债率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大。如果按照一般客户审贷标准来审批,公交公司不符合信贷政策客户底线要求,因此很多银行都不同意贷款。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认真分析客户经营特点,一方面认为公交事业具有公益性特点,政府因此采取的车票限价等措施和因油价持续上升使其收入和成本价格倒挂,导致亏损;另一方面公交又具备垄断性特点,政府每年给予财政补贴,使其在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仍有稳定的现金流,具备相应还款能力。该行经过综合评估,认为公司在追加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风险基本可控,并且其经营规模较大,员工人数较多,也可带来较高综合收益。于是贷款顺利获得总行的审批。2009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在信贷政策中明确提出,“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理念,应被体现于信贷管理、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行业,为其全面支持低碳经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但是,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在支持低碳经济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2009年,该行开始介入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这属于环保新能源产业,在对城市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同时提供能源供应。目标客户为某外商投资企业,最终控制人是某国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该客户为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其业务领域涉及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工业及危险废物等城市垃圾处理的项目投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技术研发、核心设备供应、设备配套以及相关环节的顾问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为城市垃圾出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不论从客户的资质还是技术成熟的程度上看,该项目发展前景都是比较良好的。该客户在黄岛的项目获得贷款审批,但由于项目所在地政府环卫部门无法承诺垃圾供应量以满足产能所需,因此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一直未能提款;后因项目选址变更,至今无实质性进展。

2010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的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行业进行细化,分为三大类(新能源、节能服务、环保)七个子行业(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节能服务、环保),将低碳金融整体界定为鼓励进入类行业。对每个子行业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行业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描述,明确了客户及项目的底线指标和介入要求,内容较以往明显丰富,对营销与管理的指引效果进一步加强。在2010年青岛市人代会上,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提交的《关于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打造青岛“绿色金融之都”城市名牌的建议》为青岛勾画了一幅“绿色经济”的蓝图,并表示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以及涉及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规模将不设上限。

2010年8月,考虑到低碳经济的特殊性,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进行金融创新,制定了“招商银行绿色金融产品营销指引”,推出了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清洁发展机制(CDM)融资等专门信贷产品。但是该行在推行这些金融产品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比如排污权缺少主管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界定,抵押就无从谈起。其他几类产品,由于企业无法提供有效资料和数据,银行无法确定合适的盈亏平衡点,风险也就无法测定,因此至今尚无成功办理的案例。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的发展方向,将“绿色低碳金融”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作为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的发展方向。在2011年信贷政策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11个行业,其中绿色、低碳行业占7个(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发电、节能环保、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支持低碳经济建设进入崭新的阶段。

(三)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操作实践,招行青岛分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且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项目方面运作尤为突出。绿色低碳类贷款数量也不断增长,2008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向9家客户发放绿色低碳贷款6.33亿元;2009年,向16家客户发放绿色低碳贷款9.28亿元;2010年,向26家客户发放绿色低碳贷款9.78亿元,全部都是正常类贷款,该行从中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青岛市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2%。

三、银行开展绿色低碳信贷的商机与挑战

(一)银行开展绿色低碳信贷的商机

绿色低碳产业在发展之初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国家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则会使其产生较强的金融需求。虽然初期风险较大,但却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政策的引导方向。哪家银行能够及早成功涉入,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在政府政策出台之初,就迅速调整自身信贷政策,体现出了发现商机的敏锐性,也为其后来绿色低碳信贷的发展取得先机,实现自身的信贷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适应。

(二)银行开展绿色低碳信贷面临的挑战

首先,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信贷投放无法离开经济大环境,虽然青岛市的许多重化工企业并不符合低碳条件,但技术成熟,效益良好,贷款风险较低等特点,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所以,它们仍然是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的对象。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两高一资”类贷款虽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绝对额在2008年和2009年还是增长的,要想完全退出比较困难。尤其是在目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招商银行选择退出,其他部分银行就会趁虚进入,造成一部分利润损失。

四、银行开展绿色低碳信贷的策略选择

面临着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和挑战,银行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取得先机,不仅要靠自身努力创新,也应当寻求政府和企业的利益一致点,才能使绿色低碳信贷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控制住风险。

(一)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承担社会责任

银行在开展绿色低碳信贷时,首先应树立一种绿色低碳的理念,向社会展现出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更好地获得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绿色低碳理念也是其开展绿色低碳信贷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信贷的顺利发放。理念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仅限于对部分行业进行支持;直到2009年形成了体现于信贷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绿色金融理念;2010年又将其细化和具体化,继而在2011年将其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这都为绿色低碳信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改变传统模式,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绿色低碳信贷表现为有进有退,实现信贷结构的变化。“退”是对高污染、高能耗或有环境风险的项目适时退出,这是风险的规避点;“进”是积极支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和项目,这是利润的增长点。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就完全遵守这一原则,使得“两高一资”贷款比重不断下降,而绿色低碳贷款数额则不断增加。

其次,应该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低碳经济具有其特殊性,比如有些项目本身并不产生现金流,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批时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审批。根据低碳经济的特点,推出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并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近几年,招商银行不断出台新的低碳信贷政策,不但树立了低碳金融的理念作为指导,同时在具体支持上也不断进行细化,便于业务的正常开展,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等。这都体现了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对支持低碳经济的逐渐适应过程,也是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选择合适切入点

低碳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银行发放绿色低碳信贷就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的实际信贷发放来看,其投放的方向主要是比较成熟的环保和循环经济企业、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改造,以及有财政支持的绿化项目,而对于其他高风险的项目则很少涉足。另外在切入的时点上也有所把握,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抓住奥运会在青岛举办帆船项目的时机,给青岛公交集团贷款,不仅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也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四)积极寻求和政府利益的一致点

由于低碳经济所具备的公共性,银行在开展绿色低碳信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政府的作用。青岛市政府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低碳行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低碳信贷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案例中,公交集团连年亏损,购买低排量汽车的贷款申请本来无法通过,但是由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需要空气质量达标,政府对公交集团有较大的财政支持,银行此时贷款的风险就小,银行和政府的利益取得明显的一致,使得贷款顺利发放。但是也要注意到,政府支持不足所带来的风险,如在垃圾发电项目中,由于政府部门不愿承担责任,不承诺提供足量的垃圾量,造成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还有就是排污权抵押贷款无法顺利发放,原因就是缺少主管部门,无法认定排污权。由此可以看出,银行能否通过信贷来对低碳经济进行支持会受到政府较大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支持低碳经济的细则,将支持推动作用落到实处,银行的信贷支持则会更加顺畅。

(五) 寻求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政府推动低碳经济,设定节能减排目标,一方面使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技术改造创造了良机。进行节能改造需要较大的资金,这就需要银行的贷款支持。但是,低碳项目专业性较强,银行在此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导致许多项目无法获得审批通过。因此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应加强和银行的沟通,帮助银行对项目做出正确的了解和判断,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信贷的顺利发放和运行。在案例中,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向某化工公司提供的改造贷款,不仅为银行带来了较大的利息收益,而且化工公司也因循环水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形成了双赢的格局。

五、结论

回顾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发展绿色低碳信贷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低碳经济给银行带来了发展绿色低碳信贷的商机,但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其次,银行要想抓住商机,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自身方面的创新,如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改变传统信贷方式;再次,银行应该加强和政府的配合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寻求利益的一致点,才能真正促进绿色低碳信贷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庆,邓瑛.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2,(1).

[2]熊学萍.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4,(11).

[3]张璐阳.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J].贵州农村金融,2010,(5).

[4]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10,(6).

[5]李湘宁,冯娟娟.“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创新―2010年金融创新论坛”综述[J].金融纵横,2010,(7).

篇2

    近日,德庆县官圩镇官圩村委会梁先生指着成片的速生丰产林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他以自己承包的200多亩山林作为抵押,成功贷到了30万元资金发展起这片速生丰产林,预期利润可观。

    在德庆县,不少林农和企业像梁先生这样通过林权抵押贷到了资金。据了解,随着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也应时而生。德庆县从2007年开始实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符合贷款条件的林权所有者持有林权证可向当地信用社等申请贷款,使得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可以抵押贷款,实现了林业资源向林业资产的迈进。这不仅极大调动了林农育林、种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为林农创业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有利于盘活现有森林资源资产,为林权权利人打开“绿色银行”大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林业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德庆县先后出台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林权抵押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县林权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林权登记、变更、注销、信息、评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该县共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116宗,抵押林地林木面积16万亩,抵押担保贷款5亿元。

    据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庆县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大部分为林业大户,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其用途主要为购买原材料及林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发展林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在国际上也可以称为可持续金融。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等日益突出,绿色金融已发展成为国际大势所趋,它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绿色金融主要表现为绿色信贷。研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既能顺应国际经济的发展潮流,又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培育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另外,提供专业的服务来实现减少排放、环境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是银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这要求其遵循市场准则,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中的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银行业有关于绿色金融的实践起步较晚,经验较少,不过近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层面上,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共同构建环保信息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业指南。环境保护部将所有企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交到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把信息写入企业征信的管理系统,银监会负责把环境违法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层面上,目前绿色信贷发展得比较突出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兴业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兴业银行是我国首家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截至2012年10月末,兴业银行共对718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高达9884亿元,其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可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618.55万吨。

一、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绿色信贷在部分商业银行得到较好的实践,但是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激励机制运行不顺畅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绿色信贷政策落地的保障,它使银行和企业在绿色信贷时都“有利可图”。目前,我国有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有所欠缺,仅仅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不强烈,环境污染风险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污染企业并不完全承担其所带来的成本,企业缺乏节能环保的激励。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不愿意承受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成本而导致其无力偿贷的风险,从而缺乏推行绿色信贷的动力。

(二)企业对环保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环保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机制有较大进展。然而,其环保信息披露机制还是非常的不完善,存在着如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不规范、缺乏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审核程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信息披露的有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的信息数据库中不能完全反应污染企业的环保违法记录,不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不保障,从而导致核查成本过高。而且,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遗漏,各商业银行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再次,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具体规则,《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绿色信贷相关的评估细则。环保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大降低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三)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银行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发放贷款,损害了其声誉,部分银行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将会对其社会自身长远利益造成损害。大部分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看成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相应的活动,并非核心的商业运营元素。目前仅仅有少数银行在其年报中有社会责任相关的简单报告,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利益的认识。

(四)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缺乏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创新的重要问题,在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虽然在这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如商业银行在低碳的信贷方式上的创新、开发了有关于低碳的信托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明显落后于国际银行。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单一,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和下游的环节,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以及相关延伸金融产品开发还是较少。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国内碳市场的潜力不相符,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

(五)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支持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际相关标准原则相对比较晚,对于赤道原则等国际管理和规则的了解并不深,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系统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制度,非常缺乏相关政策分析、环境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专业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又由于专门绿色信贷人才的缺乏,银行并不了解绿色信贷的操作流程/操作性低下。在我国,环境金融、环境经济学科仍然是新兴学科,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少,相关人才的紧缺是阻碍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绿色信贷的法律体系,建立起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存在不少的空白,不利于有效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引导企业考虑长远的利益,考虑污染对其经营、社会声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把节能环保作为其保持核心竞争力、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适时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部门监督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评价。对于投放在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贷款额比例较高的银行应表扬奖励,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研发,批评处罚大量贷款投放给环境违法型企业的商业银行。

(二)建立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是法规依据。为此,适时修订《会计法》,加入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等内容,以法律形式这最强有力手段将其付诸实施。完善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中加入涉及环境核算的内容,防止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短期行为,同时规范环境会计的工作。同时,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供收集的企业环境信息,并将其定期或者不定期上报给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各级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申请,加强授信管理,促进污染减排。要促进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各机构应加强内部门的信息收集与报送工作,尽可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三)营造绿色信贷文化,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地方政府应把地区环境指标作为其绩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加大建设党风廉政,严肃处理包庇环境违法企业、的行为,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再次,政府应该加大绿色信贷和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广大企业和公众得到普遍的认知,使绿色信贷的理念深入人心。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长远利益有莫大帮助,一方面,银行建立和提高信誉的基础是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其经营业绩和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降低其成本。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通常会对具有良好声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认可,从而降低其接受监管的成本。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绿色信贷项目的研究,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从而开发出绿色信贷的新型产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些新型产品的运用,从而为企业提供支持,实现企业、社会和自身的利益。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中间业务的创新,优先发展跟绿色相关的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绿色融资担保、交易、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务,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

(五)建立人才储备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理念。目前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迅速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低碳专业技能,并对客户经理不断进行绿色信贷培训。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吸纳具有绿色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雷立钧,高红用. 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J].投资研究,2009(03).

[2]冷静. 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08).

[3]杨萍,徐枫.广东新能源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杨晶.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 时代金融,2012(08).

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效益分析;发展途径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日益引起了各国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再一次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温室气体的调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上。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更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为了赚取短期利润,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加剧了企业恶化环境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不仅肯定了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的积极导向作用,而且也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

(一)风险分析

成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阻碍,这种成本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短期。首先发展绿色金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贷款成本。银行甄别企业客户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迹,需要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监测。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一般期限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测。其次影响环境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再给予融资支持,也会缩小其信贷规模,从而降低盈利性。另外,由于大多数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前还比较缺乏经济性,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收益分析

发展绿色金融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强制治污改造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慎入此类项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有效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质量,提高银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履行环保职责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的传导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并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中,很多银行在体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大革新力度,以不断地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银行的形象、品牌、信誉也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这些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成本和利润并存的情况下,需要找到既符合环保需要,又能够带来收益的模式,这就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有途径

(一)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要求。招商银行也于2007年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两高”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强化准入要求,严格授信条件来确保贷款企业的较高的产业效率以及较小的环境污染。2008年11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2009年12月,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三明的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商业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22503.2亿元,增幅比2007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兴业银行CHUEE项目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签署了能效效率融资项目(简称CHUEE)合作协议。IFC通过给兴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为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能够使得客户和能源最终用户得到所需贷款、节能的项目服务以及技术援助。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IFC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一旦产生不良贷款,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IFC对第一损失(总费用以内10%的损失)承担7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其他的90%的损失)承担40%的损失。相应的,兴业银行对第一损失承担2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承担60%的损失。从而实现以2亿元的风险担保额,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的能效项目融资贷款组合。IFC提供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以较小的成本,研发新的贷款产品(如设备按揭贷款、设备供应商贷款和能源合同管理贷款等),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并改变了以往局限于抵押品,而今基于客户现金流的信贷方式,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单纯的风险规避等,从而使能效融资模式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

(三)民生银行“碳金融”模式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得到了CDM项目就可以得到该项目下的融资收益和融资财务顾问收益、谈交易衍生收益,吸引众多银行纷纷投身于这一业务领域。民生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的银行提供了新的选择。2008年民生银行新发放(含续授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推广信贷支持23 笔,贷款额24.46 亿元。兴业银行依托能效融资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创新金融工具,成功运作碳减排贷款业务,开发针对碳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两大产品系列。另外,北京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诸多小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碳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均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ECX上市、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EUA期货合约。中国农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与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也开始触及碳金融市场,由于获取的是间接效益,信贷风险较大,其实银行的支持力度很低。不可否认,通过发展碳金融交易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和机会,而且也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进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的有关部门应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来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鼓励。例如可以采取在绿色金融发展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

2.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进行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求为可持续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团队。

3.进行各种金融产品创新

(1)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进行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消费。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产品的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3)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货款、开展碳权质钾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人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商业银行以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不仅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4)积极创新其他碳金融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刘传江.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J].今日财富.2009(7):51~54

[2]申益美,谢恒.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3

[3]赵静.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132~133

[4]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6):70~73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国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缓解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同时需要依靠经济手段。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信贷”在国外通常被称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发展金融”,是指银行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项目贷款,支持保护环境项目贷款以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措施。绿色信贷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伴随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实践,我国于 2007 年首次明确提出“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并出台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利用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手段支持环保、节能项目或企业,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信贷处罚措施,希望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商业信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重要途径,绿色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状况来看,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类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考察

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绿色信贷产品业务体系。如建设银行,近年来深入贯彻“绿色信贷”的经营理念,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将具有节能减排特征的行业都纳入绿色信贷鼓励类行业范畴,并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业务合作,系统性地开发出了“环保益民”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不过,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绿色信贷的政策,但是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导致商业银行还存在选择空间,缺少刚性约束。(2)银行环保信息来源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对于环保信息的了解渠道主要是环保部门和企业自身对环保信息的披露,环保部门提供的环保信息是银行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的主要依据,但毕竟有限,存在遗漏和滞后的情况,而企业对于环保信息的披露总会有所保留,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环保状况,影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3)缺乏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国外开展绿色信贷,信贷员多具有专业背景,且与环境专家配合密切,而国内绿色信贷员多缺少专业背景,对绿色信贷的流程、环保政策法规等了解不透彻,对企业的环境评估缺乏专业性分析,也无法和环保部门的专家进行沟通和配合,难以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工作。(4)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由于目前激励机制不完善,银行和企业参与绿色信贷业务的意愿不足,缺乏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

(1)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保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需要对已出台的有关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在《商业银行法》中进一步完善银行的社会责任,明确商业银行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连带责任,以保证贷款的企业或项目符合环保标准;一方面需要制定绿色信贷的监管条例、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细节,制定绿色信贷审批标准的法律文件等。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绿色信贷业务才能发挥好资金调配功能,更好地为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此项举措至为关键。一是环保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了解,建立环保信息库,同时,加强与银行之间的沟通,及时传递环境执法信息。二是商业银行应完善社会信息网络,加强与银行、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多方位的环保信息沟通系统。三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外披露执行绿色信贷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

(3)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绿色金融环境。国家要加强宣传,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低碳环保企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对提供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负担,促进银行参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要采取富有激励性的措施,激发各个银行和业务人员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如对执行绿色信贷取得显著成绩的银行和业务人员予以奖励,对违反绿色信贷政策提供贷款融资的银行和业务人员追究责任。

(4)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专业性较强,商业银行应在内部专门设置有关绿色信贷的部门和岗位,为开展绿色信贷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绿色信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扭转目前绿色信贷人才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绿色信贷有专业性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有重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兼具金融、环保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绿色信贷队伍结构。此外,还可尝试利用外部支援,如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解决专业问题,降低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ctively promote green credi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credit in China and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redit.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green credi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78-02

0 引言

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对开发新能源、研制治污设施、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项目提供贷款扶持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新建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实施额度限制,并进行高利率惩罚的金融政策手段。即银行业在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流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绿色产业融资,通过资金的“绿色配置”,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信贷是信贷的“绿化”,或者说是“绿色”在信贷上的体现。

1 中国银行业实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1.1 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通过建立信贷发放的环境准入门槛,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新建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这类产业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通过银行业有意识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数量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2 增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已上升为全球性的经济、政治问题,关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社会责任,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绿色金融也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在业务经营中积极推行绿色信贷。

1.3 防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整治的处罚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关停并转”和“区域、流域限批”政策直接影响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的存活与发展,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到期收回,贷款风险有逐步变大的趋势。而推行绿色信贷,银行严格参照国家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项目的环保政策准入条件,有效选择贷款单位,严格执行贷款审批程序,正是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规避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2 中国银行业实行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2.1 绿色信贷政策法规的操作性不强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综合性和原则性的,缺少操作性强、与时俱进的规范标准。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界定不清楚,银行在绿色信贷中涉及的市场准入、排放、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能力和高污染高耗能等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银行很难确定应该对什么样的企业实施什么样的信贷支持,对什么样的企业实施什么样的信贷控制,在信贷的发放和管理中容易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此外在绿色信贷的贷前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贷后监测检测等方面也缺乏可供遵循的法律法规,既没有统一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也没有贷后检查的指标体系,造成绿色信贷的贷前评估和贷后监督环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对企业和项目的环境风险作出真实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使绿色信贷的施行效果大打折扣。

2.2 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在绿色信贷长远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要求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再加上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和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产权难以界定等因素,使得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将很难实现环境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绿色信贷的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但目前,从企业角度来看,国家对于实施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企业,没有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或税收优惠,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也不够大,没有充分反映污染的社会成本,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的激励不足。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尚未出台环境税,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也享受不到相应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加上绿色信贷的呆帐核销及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银行也缺乏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综合来看,激励机制的缺失使绿色信贷的需求和供给都不是很旺盛。

2.3 绿色信贷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实施需要银行业与环保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联动机制,这样银行才能准确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来决定是否提供信贷支持。但在目前的信贷执行中,一方面,银行业过于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而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信息针对性不是很强、时效性也较差,甚至还有一些信息遗漏,无法成为银行衡量企业环境风险的工具,进而影响了银行绿色信贷的审批工作。另一方面,银行使用了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信息后,也没有渠道进行信息反馈,这就形成了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也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

3 完善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相关建议

3.1 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 目前,国际通行的“赤道原则”和我国政府颁布的绿色信贷的相关政策只是构建了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大体框架,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都不是很强,不能针对企业主要的环保风险因素提出具体规定和环保要求,使得银行绿色信贷的实际执行困难重重。赤道原则是,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如赤道原则)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标准。首先要建立企业对环境影响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商业银行选择信贷客户提供参数。国外学者对评估、计算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治理环境污染、环保投放等费用的支出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评估体系和计算方法。

其次,银行业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环境风险意识,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依据贷款企业和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分类情况制定不同的授信政策、操作细则以及授信程序。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将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逐步行业授信比例(或限额)管理、信贷投放计划等手段,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信贷投放,防范信贷集中的风险。积极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对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信贷支持。对相关部门公布的污染、耗能问题严重且整改不力的客户,除发放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贷款外,不得新增贷款,同时要采取措施收回原有贷款。通过进一步规范信贷审批部门绿色信贷授信业务审批操作,优化审批流程,促进信贷审批工作流程管理的制度化,稳步提高审批工作质量和效率,形成一套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银行信贷决策机制。

3.2 完善绿色信贷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绿色信贷的成功推行需要将目前零散的市场行为、行政力量、银行经营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可以大大促进绿色信贷的投放。首先,改革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业绿色信贷的干预。在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中,必须加入环境治理的相关指标,并逐步加大环保指标考核的比重。其次,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绿色信贷项目的有关税收、对绿色信贷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在一定限额内减少绿色信贷项目的准备金要求等等来调动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银行监管部门还要对严格执行绿色绿色信贷的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违规发放信贷的银行实施责任追究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切实有效地落实绿色信贷的奖惩机制。

3.3 完善绿色信贷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绿色信贷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一方面环保部门要建立企业环保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排放量、节能减排实施情况、环境违法行为等相关信息该数据库,为银行能否进行信贷投放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建立信贷项目信息披露制度,主动披露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等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地向环保部门反馈企业信息,与环保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顺畅的信息沟通。同时通过贷款项目的公开信息披露,还可以发挥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力量,制约其环保违规行为,敦促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召开环保部门、银行和贷款企业三方参与的会议,传达国家新的环保政策,通报城市水源质量、环境质量等相关数据,银行的贷款发放、相关企业污染控制等情况,将绿色信贷的信息集中进行沟通,三方共同协商处理绿色信贷发放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建成环保部门、银行、企业之间来多向互通、共享互利的绿色信贷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

[2]徐晓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方向与机遇[J].投资研究,2012(5).

[3]古小东.绿色信贷制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2(8).

篇8

[关键词]绿色印刷 发展现状 环保

中图分类号:PT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87-01

前言

印刷行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与印刷有关,造纸、活字印刷。它不仅是工业,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作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中国势必要跟随环保潮流的发展,绿色印刷正逐渐得到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实现“绿色印刷”,已成为中国印刷业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世界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国内的印刷企业是否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都必须要加速解决企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打造超值的“绿色印刷”。

第一章 绿色印刷简介

1.1 绿色印刷定义

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污染小、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印刷方式。

1.2 绿色印刷的主要特征

(1)在满足信息识别、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材料用量最少、工艺最简化的适度印刷;

(2)印刷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3)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2.1 国外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国外纷纷出台绿色印刷的标准及认证,控制有害材料的使用。为控制污染,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如《劳动卫生法》、《有机溶剂排放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了印刷耗材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在美国,印刷机的溶剂型油墨换成了水基油墨,将传统的丝网印刷网版清洗方法改进,选择更加匹配的有机溶剂,以及乳胶清除设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印刷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

在澳大利亚,印刷企业采用智能电表监测电费,印刷中使用无水胶印工艺,不仅能带来更加锐利的网点呈现、更明亮的色彩和更快的印刷速度,而且具有减少排放的优点。

日本已经建立完整全面的节能减排体系,不断推出的新型环保油墨,为单张纸胶印油墨,日本政府出面协助中小型企业,给他们提供测量和更新的免费咨询服务。英国早在2000年6月就立法禁止用溶剂型油墨印刷食品包装薄膜,其国内60%的印刷品采用无醇或少醇油墨印刷。

德国工业协会制定了印刷业低碳发展指导方针,在2010年初作为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标准出版,将其成为评价能耗和效率的重要基础。

2.2 国内绿色印刷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绿色印刷起步比较晚,但近些年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也蓬勃发展起来,制定绿色印刷的相关措施优先在中小学教材印刷中展开,并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

首先是印刷耗材的绿色化。印刷中所使用的油墨是最大的污染源,每年由传统油墨引起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达到几十万吨,严重污染大气,损害人体健康。国内制造商研发出多种环保型油墨,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实现了环保油墨印刷,但是在高速印刷的适应性、产品质量上还没有明显的优势。纸张是印刷厂用量最大的耗材,国内企业目前大多数从经过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纸厂购买纸张,这些纸张印刷性能极佳,机械加工性能很好,而且降解回收性好。印后环节书刊装订胶的使用也至关重要,印后装订胶黏剂分为EVA和PUR两种。其中EVA热熔胶内部添加的抗氧化剂和树脂成分等若有差异,其安全性和挥发性就不同。从安全角度考虑,现在粘接书刊本册都开始使用粘结力强、熔点低且无气味的PUR热熔胶,对环境污染也较小。使用PUR热熔胶可以减少用胶量,用于精装,更可以节约成本。

其次是印刷工艺绿色化,目前柔性版印刷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柔性版印刷的价格低廉,易采用多种组合工艺加工模切一次成型,承印材料广泛,速度快,产量高。在我国,与之配套的设备器材的研制开发与生产柔版印刷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国产柔印机在设备的先进性、工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用寿命、耐用性和精度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同进口柔印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印刷业普遍采用的是激光照排技术进行计算机直接制版,但因其基于感光成像原理而存在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复杂过程和繁琐工艺,废液排放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该技术一直为国外垄断,所以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我国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开发出“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彻底摒弃了感光成像的思路,彻底克服了感光冲洗过程带来的化学污染问题,使制版过程绿色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第三章 推动绿色印刷的大力发展

从国家战略而言,绿色印刷符合生态文明,绿色印刷的标准和相关政策会随着绿色印刷的深入继续出台;从市场需求而言,承接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必须实施绿色印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承接国内印刷业务也对印刷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大力推动绿色印刷的发展势在必行。

推动绿色印刷,要会同新闻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绿色印刷理念,宣传绿色印刷产,增强印刷企业包括社会对绿色印刷的认识,继续引领和指导印刷企业参加绿色印刷认证。要寻找绿色印刷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在实现中小学教科书由获得绿色认证企印刷全覆盖的同时,加快绿色印刷的政府采购,绿色印刷的环境标志要从教材向包装装潢印刷产品过渡,可以首先在食品和药品包装上使用,促使印刷企业向绿色印刷转型。

要进一步加大柔性版印刷的试验,将出版物教材柔性版印刷的试验成果尽快应用于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大力推广柔性版印刷,印刷工艺更能体现环保意识,适时建立绿色印刷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的服务平台,使绿色印刷原材料、绿色印刷设备、绿色印刷产品更快地进入印刷企业。

要加大印刷产品的环保检测,规范质检站的环保检测程序,扩大质检站的印刷产品环保检测范围,不断增加质检站环保检测的品种数,适时提高环保检测的标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适时提高行政审批门槛,特别是对新办企业的设备提出绿色印刷的要求,引导中小型企业使用能耗少、效率高的印刷设备,倡导企业使用数字印刷机,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数字工作流程等先进设备或流程,引领中小企业选择更环保、更节能的设备。

结语

随着环保潮流的发展,绿色印刷将是整个印刷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节能减排角度,凡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今后必将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印刷企业要实现绿色印刷,除了企业的原材料环保外,还要保证整个产业链,整个行业都是绿色的。

参考文献

[1] 亓辉,龚亚辉.浅淡绿色环保印刷的材料及方式[J].印刷世界,2006,6(10).

[2] 亓辉,王君.网印环保印刷[J].网印工业,2009,17(3):44-46.

[3] 周梅.绿色环保印刷与环保油墨的发展趋势[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

[4] 严且明.印刷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广东印刷,2006,28(1):30-31.

篇9

目前,业内企业正通过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等策略,使传统凹印向新型绿色产业转型,绿色凹印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完成绿色化改造后的凹印技术将彻底颠覆其不良形象,焕发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凹印绿色化的基本概念

1.安全是前提

在凹印工艺中,因大量使用有机溶剂、设备高速运转及静电等原因,很容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因此,相对于胶印、网印和柔印工艺来说,凹印工艺的安全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国内凹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安全设施和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几乎每年都有火灾事故发生,都有一些凹印工厂(车间)被烧毁,不仅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业内企业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一些企业提出了“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是一切目标实现的前提”、“员工不抓安全等于自杀,领导不抓安全等于杀人”等口号,反映出凹印行业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凹印企业应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等与凹印行业相关的法规,采取对应的安全措施,例如控制溶剂室内挥发量、设置人身安全防护装置、预防电气短路、消除静电等。

2.健康有益

健康有益即采用的原辅材料符合规定要求,印刷生产过程中不添加或生成有害物质,产品不危害操作者和消费者健康。凹印生产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溶剂挥发到车间,如果浓度等超过相关标准,则会对操作者及相关人员产生不良影响。印刷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残留溶剂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油墨助剂的卫生安全性。

这就要求凹印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规标准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YC263-2008《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量》、GB/T7707-2008《凹版装潢印刷品》、CY/T11-1994《凹印车间空气中甲苯和二甲苯允许浓度及检测方法》、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等。

3.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是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排放、循环经济等行为特性的统称。具体到凹印工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VOC排放,条件具备时对排放的有机废气进行处理及回收。

(2)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3)降低原辅材料损耗,提高成品率。

(4)提高印刷效率,减少准备时间,提高印品质量。

(5)妥善处置印刷废弃物,污水排放及噪声符合相关标准。相关标准包括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

凹印油墨、光油的无苯化及水性化

油墨和光油是影响凹印绿色化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绿色凹印,所选择的油墨应符合HJ/T371-2007《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等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1.凹印油墨及光油的无苯化

苯类溶剂具有较大的毒性,且污染环境,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环保角度,凹印油墨及光油都应实现无苯化。当前,无苯油墨的市场占有率正在迅速提高,对于较大规模的凹印企业而言,无苯印刷已经成为主流。

无苯油墨根据其所用溶剂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醇溶系列:溶剂为醇类;②醇水系列:溶剂为醇和水;③水溶性系列:溶剂为水;④无苯有酮系列:溶剂为酮类、酯类;⑤无苯无酮系列:溶剂为酯类。根据连结料体系的不同,无苯油墨又可分为氯化聚丙烯改性酯溶体系、丙烯酸共聚改性醇溶体系、聚氨酯醇酯体系等。

适用于浅版凹印的高浓度低黏度油墨也是绿色凹印油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凹印油墨及光油的水性化

水性凹印油墨具有非常突出的环保优势,特别适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玩具等卫生条件要求严格的包装印刷品。目前,水性凹印油墨在纸张凹印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在软包装薄膜凹印上由于其性能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着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另外,水性凹印油墨配方复杂,使用了较多的油墨助剂,而这些助剂的安全性评估以及是否符合GB9685标准,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性光油使用的稀释剂是无毒、无味、无污染的水,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水性上光工艺无疑是具有优势的。

除无苯、水性油墨外,UV凹印油墨也是一种环保油墨。目前,UV凹印装饰性油墨国内已有大量生产,但由于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薄膜凹印中的大量应用。

凹印有机废气(VOC)排放控制及余热回收

1.有机废气排放控制

目前国内外凹印企业中有机废气的排放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高空直接排放,二是催化燃烧后排放,三是吸附净化后排放。

我国绝大多数软包装凹印企业普遍采用的仍是高空直接排放方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高空直接排放方式将被限制和淘汰,凹印企业必须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逐步减少VOC排放。使用基于LEL的全自动干燥系统,在大幅减少干燥系统能耗及有机废气排放的同时,又降低了干燥系统的安全风险,同时还大幅缩减了尾气处理费用,值得推广。

催化燃烧法是将有机废气通过吸附集中催化燃烧后排放,即将废气中的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放。虽然燃烧后的热能可以加以利用,但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已被世界各国公认要逐步加以限制,同时高温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容易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目前,日本大部分企业采用此方法,而国内只有少数企业使用此方法。

吸附回收法是将凹印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通过吸附、还原、提纯、回收实现循环使用,不但解决了有机废气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变废为宝,回收溶剂循环使用,可节省大量的溶剂采购资金。新一代凹印有机废气处理及溶剂回收系统采用阻燃性气体加热两级脱附回收技术,适应了无苯油墨的需求和油墨添加溶剂的特殊性。国内一些凹印企业已经率先采用这种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投资较大等原因,目前行业内配置有机废气处理及溶剂回收系统的企业比重还很低,有待进一步推广。

2.余热回收

凹印机、复合机、涂布机烘箱中排出的有机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如果直接排出,就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目前,余热回收技术已开始在凹印机、复合机及涂布机中应用,可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节约加热费用。

凹印设备的绿色化

绿色、先进的凹印机可以在保证生产安全和印刷效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套准损耗、能源消耗及辅助时间,从而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1.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初公布的数据,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并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拐点”提前出现,“招工难”将呈现常态化,人工成本在一定时期内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将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凹印行业作为终端消费品配套的加工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刚性,因此,提高设备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2.提高安全性

凹印工艺由于其特殊性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避免事故的发生,除了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外,凹印机在设计制造环节就应该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例如,安装静电消除装置、选择优质电器元件,以防止静电及电气短路引发的火灾;设置风道风压检测装置,防止烘箱无风工作、电加热高温引发火灾;LEL检测尾气溶剂浓度,避免引发烘箱内爆炸或火灾;墨槽加置盖板,除减少溶剂挥发污染工作环境外,还可防止料膜掉入墨槽后再进入烘箱,将大量溶剂带入烘箱,发生爆炸或火灾;设置操作人员防护、紧急停车等装置,以防止误操作带来的人身伤害。

3.减少原材料损耗,提高成品率

在凹印机启动、重新启动(已套准)、换单、更换料卷、升降速等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套准偏差等印刷故障,造成原辅材料损耗。损耗的具体数额已成为选择凹印机的重要指标。

如果将精细的调整操作和工艺步骤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可获得一个稳定的、同时也是可预测的损耗数值。先进的凹印机通过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这种损耗,这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4.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消耗在凹印生产成本中占了较大比重,也是高端凹印机与低端凹印机的重要差距所在。高效的干燥系统、基于LEL的全自动干燥系统、优化干燥管网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溶剂残留量,大幅度降低VOC排放及能源消耗。而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烘箱中排出的有机废气中的热量加以回收利用,更是大大降低了电能消耗及加热费用。

另外,将太阳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电加热,用于印品干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能消耗。太阳能系统是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通过集热管对水进行加热产生热能,经过管道输送进入保温水箱,然后将水箱里面的热水输送至凹印机的进风口,再通过散热器将热能输出,从而对印品进行烘干。国内一些软包装凹印企业已经将太阳能装置用于熟化室及印刷复合工序的干燥,节电效果明显。

篇10

关键词:绿色理念;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路径;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 01(a)-0000-00

Abstract: A series of crucial idea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guid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one of which is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dhering to the Win-Win i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the strategic sel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de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ystem. Finally,it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economy , based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y; path; Nanjing

h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南京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立了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等“五型经济”的战略构想。南京市提出的发展生态型经济正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寻求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现。发展生态型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南京培育增长新动力指明了方向。

1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现实背景

1.1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了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

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坚定了南京践行生态型经济的道路抉择。近年来,南京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既符合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这一价值取向,又遵循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方向,这进一步坚定了“凝心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争当江苏发展排头兵”的信心。

1.2四个城市目标定位指明了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方向

南京确立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五型经济”,正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四个城市”的战略举措。发展生态型经济,将倒逼南京从目标设置、动力支撑和实践方法,全面调整思路和摆脱路径依赖,在现代化建设中占得先机。

1.3发展生态型经济源于对转型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认识

当前,南京传统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空间已接近临界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和产出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惯性依然很大。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居高不下。环境压力高位呈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产业结构型环境风险客观存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南京谋求功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4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考量

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南京被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推进,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约束将更加凸显。

2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探索实践

2.1发展战略演进

南京较早认识到绿色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和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绿色发展落实力度。根据具体推进情况,可将生态经济发展实践分为三个时期:研究探索期(1978-2004年),南京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务实举措不多;强基筑本期(2004―2013年),2004年作出“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2006年批准实施《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出台《关于坚持生态为基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见》;创新提速期(2013年至今),出台《关于印发推进可持续发展“1+2”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引领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2.2具体实践与成效

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多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转型升级,协调推进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4:40.3:5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3%,石化、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14年,南京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居于全省第4位,绿色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65.7%提高到2014年的79.1%,增长幅度高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5年,南京万元GDP能耗为0.62吨标准煤,比2016年的1.31吨标准煤下降了73%。通过实施铁腕控煤,倒逼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南京近三年的煤炭消耗量呈负增长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单位GDP用水量以平均9%的速度逐年递减。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规模明显扩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市环境治理力度不嗉哟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4.4%,比2013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9%。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比例提高至45.5%。

绿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深化制度改革,颁布实施了《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定施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基础性、强制性、约束性的规划,出台实行了节能减排、脱煤降耗、治水减污、大气治理、环保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宗旨。在考核评价方面,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在今年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达到21分(百分制),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大建设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

3南京市发展生态型经济的问题与制约

虽然南京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呈现良性循环,但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惯性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之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之间、环境质量不高与群众更高诉求之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与群众对优美生态期盼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3.1绿色发展理念尚未真正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指标至上的政绩观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方面,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这是既是一种尴尬的事实,也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现象。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主体。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转化为行动。

3.2产业结构偏重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南京重化工特征明显,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仍占较大比重。2014年,南京轻重工业产值比是20.5:79.5。与综合实力相当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南京重工业比例高于武汉(23.1:76.9)、大连(24.5:75.5),宁波(27.5:72.5),明显高于杭州(38.9:61.1)、成都(48.5:51.5)、青岛(38.8:61.2)等城市。南京工业煤炭消耗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5位,氮氧化物排放量居第3位,烟粉尘排放量居第4位。单位GDP能耗在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位,单位GDP用水量是北京、深圳的2-3倍。

3.3经济增速换挡制约了产业绿色转型能力

“十三五”期间,南京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以及企业与产能清出后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下的“合并阵痛”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矛盾可能会短期激化,并波及到社会稳定。产业的绿色转型,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均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重化工产业的发展转型面临着资金投入、市场、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产业绿色转型压力巨大;随着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环境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大,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3.4生态环境质量依然是最突出的短板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与环保部新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2016年)中“优良天数比例≥8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8位,在13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3位。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较低,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低于小康社会60%的标准;城区河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城区黑臭水体占所测断面的50%左右;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尚未100%达标。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建筑施工噪声扰民现象较为突出。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偏高,固定风险源单位得规模数量在全省位次居前,环境风险的防范形式依然严峻。

3.5绿色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亟待健全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按照“发挥市场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管治各类污染,引导社会参与”的要求,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的全防全控、联防联控体系,如何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如何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破题。

4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路径

4.1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必须坚决杜绝“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限,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制革、制药、电镀、印染、有色金属、农药等重点行业规模限值,切实将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必须强化红线意识,按照“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的要求,对生态红线区域严防死守,限期清理现有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红线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才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生态型经济。

4.2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引领发展,科学规划才能引领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实施“多规合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发挥规划环评的源头预防作用,推进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等领域规划环评,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开展江北新区规划环评试点,探索重大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对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4.3以绿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严格环境准入要求,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新增产能布局,积极探索对新增产能实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指标“双控制”;健全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模式,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关;对于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必须坚决否决,严禁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显著降低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轧钢、水泥、船舶及国家和省明确的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分类有序淘汰相对低端和过剩产能企业。

4.4打好补齐生态短板攻坚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支撑生态型经济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聚焦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在确保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目标的前提下,力争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系y开展水污染治理,铁腕治污,让城乡水体清水长流;科学防治土壤污染,协调推进污染防治、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生产生活环境。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感。

4.5用最严格的制度提供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硬指标,严格的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硬保障。必须抓住江苏省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推进南京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制度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型经济的引导作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清理和修订现行制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权交易管理等法规规章,修订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法规;按照严于国家和省标准的要求,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南京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坦,王天天,高帅.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J]. 环境保护,2015 (16): 12-14.

[2] 路云霞,李文青,刘海滨等. 基于生态文明的地方环境立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8): 1-3.

篇11

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全省农业部门坚持把质量安全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全面加强监管,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省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1%、98.5%和96.2%,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试点单位通过创建,加快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监管模式,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提供了示范样板,对辐射带动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长丰县人民政府

长丰县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中,一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责任措施落实。制定了 《长丰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实施方案》、《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标准,层层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抓创建,关键措施落实。抓好源头监管,按照持证经营、建立进销台账、制度上墙、规范经营等内容推进农资店创建工作,实现农资市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覆盖率100%。抓好过程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登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准出率100%。抓好流通监管,实现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监管率100%。抓主体监管,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夯实创建载体。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乡镇、村、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的监管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企四级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检测体系。全面建成1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265个村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建立了畜禽输出检测电子出证点13个,截至目前,县级完成蔬果样品检测4600个,乡镇完成检测54000个,合格率99%以上。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大宗粮油以村为单位管理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目前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共建成一、二、三级网格306个。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创建合力。印发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手册》等,层层开展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技术培训。

五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出台了《长丰县草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使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长丰县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舌尖上”消费安全。

以创建质量安全县为契机 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宣州区人民政府

通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管理“四化”,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地管理经常化。目前,全区种植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3万亩,养殖业认证年出栏量达1400万头(只),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包装物及时组织清理回收,畜禽养殖废水、粪便无害化处理。

――生产管理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示范场并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蔬菜、茶叶、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及“三品一标”基地生产全部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管理和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落实生产记录制度。

――产后管理规范化。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在已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对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的管理,检测合格方可上市销售。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

――主体监管制度化。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统抓协调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确定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全区共落实监管工作人员280人,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相关检测仪器155台,初步建立了区级、乡镇办事处、村级三级监管网络。

下一步,宣州区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进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品牌创建,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农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等,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加快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发展品牌农业。编制《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创省、国家级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致力发展品牌农业。

坚持“五化”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和县人民政府

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过程中,和县坚持“五化”,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制定《秋延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早春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20多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每年推广节约化育苗、防虫网、性诱剂、高温闷棚等三新技术30项以上。已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

二是坚持网格化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科学规范布设县镇村农资经营网点,以创建农资规范经营整体推进镇为抓手,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建立和县农药监管平台系统,对县内8家批发商和部分经销网点建立农药监管系统。

三是坚持品牌化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定。全县有4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5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家蔬菜标准园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农产品(或著名商标)达12个。 2013年“和县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是坚持安全化上市,严格农产品检测。在全省建立第一家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设立21个动物产地报检点,全县常年蔬菜农残、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五是坚持多元化追溯,构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公示公告、监督检查、奖励惩处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农资经销商的进销台账和规模种植基地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记录。

二、下一步展望

一是抓源头监管。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资规范经营示范镇创建等工作,加强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实现肥料、种子、农药、兽药等主要投入品监测全覆盖。

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基地按标准化生产,按规范操作。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三是抓产品追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及农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进一步规范生产主体档案管理,推广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和农资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全程管控。

秀水灵山出尚品 创新提质保安全

太湖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太湖县实施“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战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一是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制订监管制度(办法)19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农资监管平台,93家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10家农资经营企业纳入平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县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建立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片32个、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25个。五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县获证无公害食品5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5个,省、部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74.6万亩;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太湖县“三品一标”企业年营销收入达20.81亿元,带动农户6.1万户,户均增收1420元。“程岭”山黑猪、“龙山”系列土鸡、香茗山“女儿秀”蜜枣等名优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下一步,太湖县将继续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意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金寨县人民政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金寨县以“生态立县、绿色富县”为发展战略,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为主线,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校县合作中心,组建茶叶、猕猴桃、毛竹、中药材、生态养殖、高山米、蔬菜、蚕桑产业联盟,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规模养殖场建设。

二是加大农业种养过程管控力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广泛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与执法。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质检站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五是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金寨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的农产品。目前金寨县已有7大类38个产品17家企业通过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2.7万亩、养殖水面11万亩;认证蔬菜类、水果类等绿色产品20个,认证面积3万亩;认证西瓜、茶叶、鱼类等无公害产品4个,认证面积16.2万亩。

六是创新社会化服务公司。全县在果蔬、茶叶、猕猴桃、蚕桑、有机稻等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公司48家,既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土地抛荒问题,又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使创建工作落实到主体。

七是创新持续投入机制。推广绿色生产的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提高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八是创新产业管理模式。推广统一规划、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集中销售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与质量管控能力。

篇12

2007年以来,我国环保部门银监会出台关于“绿色信贷”的意见,在金融业掀起了一场绿色发展浪潮。在意见指引下,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对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品及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06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创造性地推出了能效融资产品,开创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之先河。2008年,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2012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包含五大板块十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形成业内最全面和领先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在理财方面,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2010年3月,光大银行推出低碳主题信用卡,4月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国家开发银行等也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行业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农行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保理业务,2012年末,成功办理国有商业银行首个“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业务”。

(二)绿色信贷初见成效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承诺实行赤道原则,随后开发了节能减排企业直接融资、EMC贷款、节能减排卖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减排设置制造商信贷、融资租赁和功用事业服务商等绿色信贷业务模式。截止2012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126亿元,占贷款总额9.16%,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0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74%。中国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善信贷标准,实施差别化授信审批方式,截止2012年末,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239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7%。2013年,兴业银行针对绿色产业推出“绿金融全攻略(2013)”专案,涵盖诸多特色产品,例如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买方信贷和适用于LED绿色照明推广的订单融资等等。

(三)交易平台逐步形成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此外,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于2009年联合在深圳发起设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CAE)。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包括北京、天津、湖南等地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排污权试点、环境责任险试点等,兴业银行、太平洋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平台建设,为试点提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金融支持。

(四)国际合作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国际金融公司针对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洁净能源及开发再生能源而设计了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法国开发署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专门用于支持提高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贷款协议———绿色信贷项目,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发了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等,得到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的合作支持与推荐,在实践中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金融支持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第一,金融支持绿色信贷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条件,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第二,我国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及奖惩机制,影响银行、企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第三,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指标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乏统一实施标准及具体指导名录,使得金融支持流于形式。第四,金融机构内部机制难以满足绿色发展需要,缺乏绿色发展专门部门。

(二)绿色投资不足且融资渠道单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累计达到1.3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未达到3%的国际标准。尽管我国绿色能源投资规模2012年已达全球第一,但是绿色投资项目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狭窄,未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也无法实现社会资源对绿色经济发展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对于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难题。例如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项目寻求融资时,仍然因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融资;如果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担保公司一般也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缺乏操作可行性;即使成功申请到贷款,一般也只是流动资金贷款,难以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三)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挥支持功能一是缺少专业的负责绿色经济发展项目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全面专门的金融支持,二是银行内部绿色信贷制度缺位、缺乏绿色信贷实施细则等,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导致操作层面“徒有其名”,或者使银行跟在绿色产业后面分享利益,而失去了本来的资金引导、信贷支持作用。三是由于贷款规模限制,无法满足绿色发展项目资金缺口,四是金融机构尚无法为绿色发展提供全面化金融支持,例如绿色企业融资上市、绿色发展项目担保、绿色投资咨询等服务。

三、创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第一,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相关奖惩机制、征信体系及信息沟通机制,使得绿色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提高银行及企业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第二,制定明确、具体的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指导名录及相关指导指标,改善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第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培育专业化绿色发展机构及专业人员,使得金融机构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

(二)大力推广绿色信贷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确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绿色信贷审批程序及实施细则,引入环保指标评估企业借贷能力;加强贷后管理,严格监督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无视环境保护的随意投资行为采取措施督促改进,使商业银行真正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使绿色信贷在促进社会追求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经营绩效

一、引言

绿色信贷一词起源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则属于绿色文明的一部分,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相生的文明。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得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例如:资源枯竭、生态污染等。绿色信贷被称为可持续金融或环境金融,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的一种信贷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经济杠杆达到事前治理的目的,与以往的事后治理不同,还有利于摆脱银行业长期存在的“呆账”、“坏账”的现象。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处在萌芽阶段,为促进银行业发展,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绿色信贷指引》,从指引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在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贷款增长中,比例为14.2%,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国家经济政策改革,通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率。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加至11万亿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虽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体系的完善之路还任重道远。

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绿色信贷对银行绿色信贷的调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环保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削减前景欠佳的企业信用贷款,有利于改善信贷结构,把信用贷款用到绿色环保的企业中去,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许多银行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编制各自符合本银行的绿色指引,还有些银行推出“绿色四分法”,对于绿色、蓝色企业加大扶持,对于黄色红色企业有计划的退出,这些创新方法的实施不断的完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因此,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存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成本费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人员成本的增加、审核企业资质费用的增加、对收集放贷企业信息资讯费用的增加等。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成本也随之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减少。从生产周期角度看,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些绿色企业生产周期较长,收益率偏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收益率很高,银行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放贷,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产生直接影响,使商业银行处于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角度看,绿色信贷比重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虽然短时间来看,由于前期人员成本的投入、审批项目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借贷利差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则”以来,到目前形成多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新的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绿色信贷的长期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对商业银行社会声誉的影响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不仅体现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体现对环保事业的支持。绿色信贷余额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履行社会责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市场不仅是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还包括社会声誉的竞争,声誉好的企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绿色信贷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声誉,使银行业对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模范带头做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许多绿色工程建设周期长,收益低。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这类绿色项目的支持程度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上的引导,还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提高绿色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引导市场和企业对于绿色信贷认可,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力得到提高。

(二)商业银行要加快开发绿色信贷产品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发展速度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只占国内全部信用贷款余额的1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首先,如今网络技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个人和企业精准的进行信贷业务,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向周长,收益小的绿色产业提供资产证券化、债券等方式的融资,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得到提升;最后,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创新金融产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自家银行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

(三)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我国目前的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绿色信贷的奖惩制度。我国政府应加快建立绿色信贷制度奖惩体系,对吸收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政策,对“两高一剩”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行惩罚措施并降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惩罚和激励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还有利于管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发展。

篇14

摘要:辽宁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新常态为辽宁省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商业银行与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常态是银行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应成为银行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贷方式。因此,本文就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使之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一、新常态视角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放缓推动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辽宁省GDP总体呈增长趋势,自2004年到2016年,GDP由6872.7亿元增长到22037.9亿元,但是辽宁省GDP增长速度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到2007年间,GDP增速最高时甚至达到了14%以上,到了2007年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GDP增长速度急速下降,从14.5%急速下滑到9%;2009年经济形势好转,GDP增长趋势开始回升;2009至2011年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11年开始由于绿色信贷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下滑,2013至2014年GDP增速更是低于8%,2014年GDP增速滑落至近10年以来的最低,而2015年,其增速一度降至3%,2016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为6%左右,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期间,也正是开始发展绿色信贷的时期,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到新常态时期。由于经济放缓,企业发展速度也相应降低,企业对于苦熬的发展规模的需求也随之下降,对于资金总量的要求相应减少,因此消费能力的产生了收缩现象,存款需求业务持续增长,银行迫切贷款的压力减小,这都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结构调整要求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全面而又深度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替代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悄然成为了如今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发展的拉动,而且一直在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纳入考量范围,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废气也肆无忌惮地排放到大气之中。因此,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我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新常态的提出,让人们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再一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要开始降速、降温,改善环境污染。新常态要求经济结构调整,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类型的产业发展规模受到有力的制约,禁止两高企业盲目扩张;对于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符合新常态要求,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兴产业则要加强扶持力度。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可以通过信贷手段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持,扶持绿色环保类企业的发展,同时,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减少两高行业对生态环境的伤害,改善环境质量,科学发展经济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

(三)政策消化需要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环境的保护问题。通过在银行信贷方面在环境风险上设立准入标准,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申贷项目,银行将不会提供信贷方面的支持;对于已经进行的项目,如果发现了有危害环境的行为,就会停止对此项目的后续信贷支持,并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已发放的贷款回收,从根源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与发展,坚决斩断严重违法行为的资金来源,遏止其因追求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通过对信贷政策的调整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而言,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在短期内只能获得很低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绿色环保行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对这些行业进行扶持,同时政府也为绿色环保企业在政策上倾斜,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而对那些不顾国家环保条例的规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项目,银行将不会对其在信贷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且会降低其信用等级,提高其授信标准,以此来对污染企业进行警示语惩罚。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信贷的概念反映了当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金融手段,是通过金融领域来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二、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方面

首先,银行没有足够的内部动力来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如今商业银行都在进行改革,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的被推进,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还没有向科学发展观方向靠拢,银行只对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与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足够的关心,至于环境风险还没有纳入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时的考量要素之中。由于绿色信贷没有足够强力的盈利驱动力,基本没有被银行纳入银行考量因素之中。其次,商业银行没有能够深刻的理解绿色信贷内在的长远的含义,银行经营者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与银行没有关系,没有承担起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部分企业将绿色信贷工作认为是一种政府号召的公益性活动。很多金融机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对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附者众多,忽视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现如今倡导绿色经济,提倡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是银行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任何一个缺乏环保意识的企业都不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一个不得民心的企业也注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都不会欢迎与尊重这样的企业,就更加不会与其进行合作。再次,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倡导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声音日益增强,环境风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当中首要去考量的风险因素之一。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银行对环境风险识别、规避以及管理的能力与技术严重缺乏,对贷款的环境风险价值难以真正的在贷款定价之中体现出来,由此导致要想在信贷方面压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难度非常大。

(二)绿色信贷方面

绿色信贷定义标准不一。虽然目前很多概念都应用了“绿色”,但对其界定仍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到底需要达到何种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这就导致了政府和银行无法对“绿色产业”的进行统一划分。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很难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准确评测,即使银行或者企业发生了违反环保准则行为也很难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措施,这就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大大降低,银行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不能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导致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全力推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此外,绿色信贷还没有被纳入监管流程,跟踪监管极度欠缺,产生问题时银行不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也没有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银行与政府都缺少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储备,绿色信贷的后续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支撑。由于绿色信贷的收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也许根本就看不到收益,这就使很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效益缺乏信心,不愿意投资一个没有任何收益的项目,甚至会将绿色信贷划分到公益活动中。这都为绿色信贷的推进带来了重重的阻碍。

三、辽宁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优化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

内部机制,改变经营理念在银行内部,应当对绿色信贷实施的相关人员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审查力度,对贷款前环境风险调查信息不实的、贷款审批决策过程中忽略环境风险的以及跟踪监督贷款使用情况中对环境风险重视不够的人员进行问责并实行相应的处罚。同时,还要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对环保企业的信贷优惠,使绿色信贷的发放科学透明,保证绿色信贷的公正公平,提升企业的环保积极性。商业银行需要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处对贷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商业银行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理念

首先,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理念的完善。对于绿色信贷政策,政府和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对绿色信贷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绿色信贷对环境和人类的作用进行深入解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理念,这是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只有对绿色信贷有了正确和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有力地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对绿色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于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在能够有效的监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绿色信贷在正确轨道上的科学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绿色信贷监管的评级和问责理念。对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都要有专人专门负责,将绿色信贷的落实情况加入到相关责任人的考核之中,出现问题就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促进相关负责人真正落实好绿色信贷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绿色信贷的质量与品质,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的推进力度。

(三)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1、推出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辽宁省有关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大多为体现在综合性与原则性上,在具体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相当地欠缺。而商业银行在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实际执行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都降低了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信贷上规范性、操作性与灵活性。因此,要想让绿色信贷能够在操作阶段完成的顺利优质,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性强的指南性的规范来进行指导。这一套指导指南可以由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联合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联合制定,环保部门应该在充分参考赤道原则中有关的环境标准与管理要求,充分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环保指标,并结合辽宁省本身各行业环保标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辽宁省的绿色信贷实施指导标准,商业银行也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环境风险识别与监督机制,为企业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的划分,最有效的为银行的信贷风险评测提供基础依据,再结合其他相关行业的具体意见及建议,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能够行之有效的行为指南。以此来指引商业银行对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对污染环境危害生态平衡的项目贷款进行制约。

2、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辽宁省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增长依旧较快,这类贷款呈总量上升但增涨幅度下降的趋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持续控制“两高”行业贷款总额仍然是一个及其艰巨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辽宁省政府的环境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当共同努力,针对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不但要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的责任追究进行追究,还要向污染企业进行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连带责任的追究;另外对能遵循政府环保政策的企业和能够坚定有力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奖励,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那些致力于环境保护或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污染企业以及向污染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他们的惩罚力度,使商业银行不顾环境风险违规发放贷款的代价提高,并且持续完善有助于绿色信贷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出台,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大环保考核力度以规范

地方政府行为辽宁省政府为了能够大范围的推动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和商业银行齐心协力,对地方政府部门行为要及时进行规范的调整和有效的约束。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对环境产生行之有效的保护作用,银行机构与政府部门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的共识,这是利益信贷手段保支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在推行绿色信贷时,不能让地方政府成为首要阻碍之一,对地方政府行为必须严加约束,要对地方政府使官员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向地方传播新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使这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环境问题问责力度,加大对地方官员任职期间政绩考核中的环保考核力度,促使政府官员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而推进绿色信贷能够顺利推进;还要将政府的政绩考核中的环保绩效考核的比重加大,以此来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省环保政策能够在地方得以有力的推行,从根源上削弱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落后发展理念,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环保企业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1]张鹏.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4(04)

[2]吴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财税金融,2013(13)

[3]王小翠,曾之明.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形势[J].河南科学,2015(01)

[5]孙芙蓉.金融应适应新常态---专访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J].中国金融,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