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的基本过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成本会计;定价;决策与考核
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里面是跨界的话题,成本的核算,即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属于财务会计的内容,而成本的控制、用成本信息进行决策又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所以成本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里是具有非常基础性和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成本数据是可以用来定价的,成本也是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还可用于绩效的考核。当然在我们的管理决策中也要用成本的数据去进行产品品种决策,决定应该先生产什么产品、后生产什么产品,可见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的趋势来看,自从帕乔利先生创造出借贷记账法,即会计出现以来,成本会计在会计系统中的地位和发展主要分为以“计时计件”为代表的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以“标准成本法”为代表的近代成本会计阶段、以“作业成本法”为代表的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及以“全生命周期成本”为代表的战略成本会计阶段。成本概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的扩展。
二、成本功能运用
1.成本定价功能
定价功能是成本的基本功能之一,在过去到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依靠完全成本法或者成本加成法来给企业产品进行定价。对于目前这个互联网时代、客户时代的现实世界而言,成本的定价功能是否还能充分的发挥。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绝大部分是靠天吃饭,如若天不下雨就会因为引水来灌溉而增加成本,但是农产品的价格是根据农民的成本来定的吗?显然不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农产品都有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不限于成本这一个因素。对于工业品,举一个牙膏的例子。牙膏种类非常多,其大概成分都差不多,但它们的价格却不一样。因为牙膏的定价重在品牌而非成本,即它在消费者心中的一种价值的认定。关于石油,油价是经常波动的,国际石油价格是受到期货市场的调节作用而变化的,其价格波动加大。但在中国,因为中国财政对于炼油企业有大量的补助和补贴致使中国市场的油价波动比国外小,油价也不可能完全是根据成本加成法来定。如果一个企业依然徘徊在成本定价的传统观念,而用会计计算出来的成本直接去定价的话,其很大可能会失去市场竞争力。那么,现代化的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定价呢?有个美国的记者为拍摄一部记录片而以200元的价格买了一个中国农民园子里所有的苹果。摄影记者让农民将树上的苹果摘下来,随即拍下了他摘苹果的过程。最后摄影记者给了农民200元,却只带走了一颗苹果。在摄影记者的眼里,它的产品定价不是根据苹果的价格来定的,而是根据记录片受众群体的观感,也就是说顾客的价值体验才是产品定价的最直接的价值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根据顾客的价值体验来定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作为成本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定价,其实已经逐渐弱化。但是也并不能否认成本对于定价的参考价值,成本不是定价的全部,却是其基础数据之一。
2.成本决策与考核
在现阶段,因为对成本数据、对成本定价方法的一种惯性依赖而使它们还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成本数据、成本决策是否还能在管理会计中起中枢作用或者它的地位是否还一如既往呢?我们还是要打个问号。对企业和管理者而言,成本具有业绩考核的价值或者功能。当企业用成本去考核一个成本中心的时候,两个衔接的A成本中心、B成本中心都会为降低各自的成本而努力,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呢?比如,A成本中心可能会拒绝加班降低人工成本、拒绝赶工以降低单位成本,导致下面的生产环节B成本中心没有及时的原材料供应,导致整个企业产品的准交率降低。即当用成本去考核企业的时候,某个成本中心的局部成本的降低和优化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的问题。因此现在很多企业在探索,如何将一个成本中心建立成虚拟的利润中心,试着将成本作为业绩考核的手段进行淡化。多数人都认为成本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准确的成本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正确的选择产品,即进行准确的产品品种的生产决策、产品生产的优先顺序决策。比如说,当某个企业不能将其可以生产的20种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成本提供各种产品的毛利率数据,前10种毛利率很高,后5种毛利率低,最后5种毛利率为0或者负。根据教科书,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毛利率最低的产品的生产,把所有资源集中在毛利率较高的产品上,或者说应该优先生产毛利率较高的产品。这种决策法在严格的限定条件是可行的,如果考虑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顺畅程度,当一个环节与下个环节、一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衔接方面如果是顺畅的情况下,总的作业时间可以被充分支配的情况下,它是对的。但是,如果在某个生产环节出现了瓶颈,即某个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后续生产的需求或市场的需求,那么原先这样产品决策的机制就会出现问题。男衬衫的作业时间较长,若把所有资源都集中生产女衬衫就会有价格高、原材料少、作业时间段的好处。若不考虑瓶颈、时间限制的话,根据成本会计的传统决策方法,可定优先生产女衬衫。但是若考虑作业时间问题,假如裁剪和缝纫各是一个部门,一台设备,或者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480分钟),每周工作5天,即每周5×8=2400分钟。男衬衫要20分钟完成、女要17分钟,那么就会出现作业时间上的矛盾,企业不可能在2400分钟以内既裁剪120件男衬衫又裁剪120件女衬衫。在这样的限定条件之下,我们会发现和传统的成本决策方法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那就是生产男衬衫是赚钱的,生产女衬衫是不赚钱的,因为企业没有办法生产市场所需要那么多的女衬衫。也就是说传统的成本决策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资源,若考虑了,可能整个成本决策体系就要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面对成本的功能逐渐弱化,我们需要更为符合时展的创新型战略成本管理。在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向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需要向前迈进,不能仅仅停留在低成本战略。战略成本管理要摒弃传统成本管理中间的弱点,逐渐的改变仅依靠成本定价、成本考核业绩、成本决策生产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用有效产出、生产瓶颈环节的时间单位产出、单位边际贡献等去考察产品是否被生产、是否该被优先生产等。因此,就产生了有效产出会计以及基于有效产出会计基础之上该如何重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甚至如何重塑战略成本体系的话题。
参考文献:
[1]Gary Cokins.管理会计向何处去[J].新理财,2014,(04):80~81.
[2]张静.分析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建材与装饰,2017,(09):169~170.
[关键词]健康与幸福;本土化;评估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健康与幸福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呼吁人们注意:“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提供基本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地方。” 我国著名教育先驱者黄炎培早在100多年前就为当时的上海闵行区浦江一小提出了“学做人”的三字中小学教育方针。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获得极大改善,但同时,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环境健康方面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道德和性格教育已经成为政府教育政策、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首要重点。
特别是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另外,教育部于2012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 2013年6月18日颁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学校已经开始在德育课以及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国内和国际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幸福的背景下,上海市闵行区教育管理者把健康与幸福放在了闵行教育愿景的中心位置(见图1)。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因为此项目包括课程、指导和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项目。
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在2012-2013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中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麦格劳-希尔教育联合出版)。健康与幸福课程为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健康与幸福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健康与幸福课程教给学生关于生理、心理、情绪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知识深度。闵行区试用健康与幸福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把美国教材本土化,以及如何把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内容与学校已有的体育、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的实践过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是一个多方协调性项目,包括健康与幸福课程、体育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学校幸福教育活动、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见图2。在这一学年中,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组重点把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教育转型的教育价值取向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引进《健康与幸福》,从而确定区、校两级课程实施方案,理清目标、内容、实施主体、实施途径方法、管理及效能评估。
二是从理解国际教育趋势和把握现实可能的角度,思考如何“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始终保持事业的“开放性”,与国内外有关出版社、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互动,加强了国外资料的翻译,中美教学的比较和引入国际教育机构进行效能评估等。
三是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出发,思考如何“引方向于区域,生智慧在学校”,始终保持实践的“校本化”,进行了如下工作:一是围绕校本问题的研讨培训;二是基于校情的课程整合;三是立足于经验分享的校际伙伴合作;四是基于学校案例的成效表达。
健康与幸福课程从十个有关健康的方面进行组织,即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和运动健身,个人安全,酒精、烟草和其他药品,慢性病和传染病,消费者和社区健康,环境健康。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文版),每册书内容均涉及这十个主题。在每个模块中,都要教授活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实践健康学习的十项基本生活技能,即实践健康行为,设定健康目标,管理压力,运用沟通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解决冲突,运用拒绝技能,获取健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做一名健康倡导者。
在为学年2012-2013的《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本土化试点过程中,闵行区采取了7项校本化、本土化措施。即:(1)课程实施标准的研制及课程核心内容的梳理;(2)本土化内容适切点的遴选及相关人员的培训;(3)闵行区教研联合体的校际互动研讨31次;(4)原版教材三年级、六年级两册《教学指导用书》的翻译工作;(5)80多节教学案例的征集评比和25个课堂实录的网上交流;(6)学科渗透、课题研究及家庭社区结合等多形态实施途径的探索;(7)12份课程实施前测调研报告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效能评估。
三、 健康与幸福课程项目评估方案设计与过程
为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创新,上海闵行教育学院与美国麦格希教育测评中心合作对试点学校的国际课程教育进行了健康与幸福知识的测评, 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学校教师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测评健康与幸福能够帮助教育决策人更好地理解在哪些方面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鸣,并为教育者、父母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优先顺序,以便在孩子最宝贵时光中支持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的调查。
1.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评估设计
此次测评是为了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实验证据:即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其健康的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根据健康教育标准不断进步。
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测评与传统考试有三点不同。第一,评估题目是根据国际健康教育标准而制定的,这样,测试结果就能很容易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解释。评估报告可以证明,学生有能力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健康和幸福。第二,评估结果表明了学生学习国际健康教育标准以及课本中十项生活技能的情况。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第三,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并将学生分类,而是了解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评估方案时我们参照了三个相关文件,一是美国州际学校督学会(CCSSO)学生健康教育评估计划概念文件,二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 三是美国国家健康教育项目评估标准。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共有8条,每一条标准都对应一系列性能指标(包括幼儿园到12年级,每一个年级都对应若干指标)。在为闵行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设计知识测评题目时,我们把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与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联合国教科文健康与幸福教育框架、中国三个课程标准进行了匹配研究。根据匹配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包括健康与幸福教育的3个综合性标准(标准A,B,C),即身体和情绪健康知识、实践健康行为和减少患病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社交及沟通技能以及提高健康与幸福的能力。这三个标准在评估报告中的简化名称为“健康知识” 、“个人健康技能”和“生活/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每一条标准,我们都从健康与幸福课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2.行为、态度、价值观调查以及健康与幸福测评模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的总目标是为本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与幸福教育,让他们对生活拥有正确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做一个有健康幸福能力的公民。因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评估另一个目的是,测评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态度、行为的影响。为了保证测评的有效性,我们参考了2013国际经合组织幸福感测量指南,以及来自健康测量文献中的跨理论模型。这两个文献为如何测量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如何解读数据提出了理论依据。
我们为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制作了针对学生的4个方面的测评:知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以及两种评价工具:考试卷和调查问卷。学生知识和技能测评主要是运用国际健康教育标准和指标,开发试题。为了测评学生在2012-2013学年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期间的行为变化,我们为每个年级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以及家长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题反映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及十项生活技能相关的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问卷题目必须注重紧密结合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内容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此次测评除学生试卷及调查问卷外,我们设置了相应的教师和家长问卷,从多方面采集数据来了解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
普罗查斯卡(Prochaska)的跨理论模型(Trans Theoretical Model ,TTM)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研究中。近几年来,这个模型还应用于身体锻炼行为变化的研究以及行为态度变化过程的研究。普罗查斯卡提出了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适用于多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行为态度变化的研究,见图3。他认为,通常一种行为的改变开始于无意图阶段(没有准备)、意图阶段(正在做准备)、准备阶段(做好了准备)、行动阶段(行为改变)、维持阶段(能保持持续行为改变和具有自我效能感)。
从跨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且在行为改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回流”现象。这个理论模型不但能帮助我们设计行为及态度变化的调查问卷,而且它也为我们利用教师、家长问卷的回答来分析、确认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依据。应该注意的是,跨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健康与幸福的理解变化和支持。课程评估可以了解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哪一阶段:有实施的愿望,准备实施,开始实施,持续性习惯性的健康与幸福实践(见图4)。总之,跨理论模型为教师和学校课程管理的评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3.评估方法
此次评估的实验组来自9所小学1597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32名六年级学生,对照组来自9所小学1510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11名六年级学生。
“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每所试点学校项目实施的具体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评估方法:
方法一:学年末用学生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健康与幸福”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十大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
方法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在健康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
方法三:通过老师和家长问卷调查来核实和评估学生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及其家长和老师对课程的满意度,教师教学情况和可改进的地方。
方法四:通过校长访谈来评估学校的管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本土化的实施情况。
四、 结论
第一,三年级实验组健康知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回答更积极,实验组学生在健康行为变化和态度变化方面比对照组同学有显著的积极选择和答复。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对学校在健康知识成绩方面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96%?的三年级实验组学生和87%的六年级实验组同学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很大。
第二, 家长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三、六年级家长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给予以肯定。 三年级和六年级家长对学校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给予高度评价。95%以上的家长对学校教授健康与幸福课程很满意。
第三,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6%的教师们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使得他们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85%的教师认为,他们会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与人沟通。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学生个人学习、生活能力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关注。
第四,通过校长访谈发现,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能够满足建立健康幸福校园的长期战略目标的需求。实验学校校长计划通过学科整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措施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完善。所有实验学校都计划在2014学年继续进行健康与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逐年在更多年级和课程中渗透推广。
第五,整体来说,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方面有积极影响。评估报告的结果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UNESCO, 2010. Module 8: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2]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7.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Achieving Excellence.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会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因为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使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将基本思路贯穿于各知识点的讲授中对于学好这门课程尤为重要。
《成本会计》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将企业一定期间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外购动力费、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等)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分配给各成本计算对象,从而计算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完工产品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在成本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费用的分配。由于每种费用的性质不同,因此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而每种费用的分配方法又是多样的,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就有直接分配、交互分配、计划分配等五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方法则有七种之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各种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分别作为知识点来要求学生掌握,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管是哪种费用的哪种分配方法,其中都贯穿着一条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思路、方法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举一反三,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分配何种费用,都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确定分配对象,即这些费用应计入哪些成本费用类账户;其次是确定分配方法,即各成本费用账户应计入的金额如何分配计算。
一、确定分配对象
确定各种费用分配对象的基本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即:如果是为生产产品直接耗用的,则计入“生产成本”账户;车间组织管理生产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账户;行政管理部门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部门耗用的计入“销售费用”账户。例如工资费用分对象的确定(下表是某企业某月份工资费用发生情况):生产工人的工资应计入“生产成本”账户;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计入“制造费用——**车间”账户;行政管理人员工资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人员工资计入“销售费用”账户。学生只要掌握住“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也就可以掌握各种费用的分配对象的确定, 而不需要分别不同费用一一去记忆。
工资结算汇总表
二、确定分配方法
在确定分配方法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账户承担的费用金额可以直接计入,哪些账户承担的费用金额分配计算后计入,即间接计入。通常情况下,“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账户承担的费用金额均属于直接计入,而“生产成本”账户应承担的费用金额一般属于间接计入。仍以工资费用的分配为例,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7000元直接计入“制造费用”账户;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12150元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部门人员工资32600元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账户。而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账户则不然,由于“生产成本”账户要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明细账,如在品种法下要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而大多数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因此生产工人的工资就必须通过分配计算才能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明细账中。也就是说,只有属于间接计入的情况(通常是指计入“生产成本”账户的金额),我们才会讨论分配计算方法的问题。在进行分配计算时,先要选择分配标准,分配标准的选择对于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至关重要,然后根据分配标准进行分配计算。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分配计算过程, 我们可以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易懂的例子来阐述其中的道理。
例:某班元旦晚会共采购100个橘子,准备分给班内三个小组的同学。
(1)分配要合理,首先必须确定合适的分配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所采购橘子的数量通常是根据班级人数而定,因此最合理的分配标准就是每组的人数。假设一组20人;二组14人;三组16人。
(2)计算每人应分得橘子个数=100/20+14+16=2(在成本会计中称为分配率)
(3)计算每组应分得的橘子数量
一组:2×20=40 二组:2×14=28三组:2×16=32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配标准的选择对于分配结果合理的重要性,还可以给出另外一个例子:上述班级三个小组的同学到某果园帮助采摘橘子,第一组采摘13箱,第二组采摘20箱,第三组采摘17箱,共获得100个橘子的劳动报酬,将这100个橘子分给三个小组的同学。
(1)选择分配标准。这次分配应以每组采摘橘子的箱数作为分配标准,而不应以每组的人数作为分配标准,因为劳动报酬是与劳动成果的多少密切相关的,而与人数的多少无关。
(2)计算每采一箱应分得的橘子数=100/13+20+17=2
(3)计算每组应分得的橘子数量
一组:2×13=26 二组:2×20=40三组:2×17=34
我们可以把上述浅显的道理应用于成本会计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计算中,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首先必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分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如将生产工人工资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时,我们通常采用各种产品的生产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因为在计时工资制下,工资费用的多少与工作时间相关,而在分配直接材料费时则不能选择生产工时作为分配标准。(二)其次是根据选定的分配标准计算费用分配率,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归纳出:分配率等于被分配的费用除以各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之和。(三)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应分配的金额,通过上例子显而易见,其等于费用分配率乘以各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我们仍以上述工资汇总表中资料为例,假如该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本月甲产品生产工时为200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为4000小时。
那么:工资费用分配率=120 000/2000+4000=20
甲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20×2000=40000
乙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20×4000=80000
上述的费用分配过程,包括分配对象的确定以及各对象应计费用金额的计算,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通过编制费用分配表来体现的。如下列工资费用分配表。
工资费用分配表
费用分配表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原始凭证的作用,我们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从而完成费用分配、成本计算过程。
这种不可控状态不仅体现在进口大片与国产电影的终极较量上,或者是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片是否能够赢回本金的博弈战,更明显的是体现在了越来越多中小成本国产影片发展规律的逐渐颠覆。拍什么样的电影会得到市场青睐,变得难以琢磨,好制作惨票房、烂口碑大丰收的状况比比皆是,一切都成了未知数。正所谓“只有你想不到的票房,没有不可能出现的数据”。
这对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其实是件喜忧参半的事。一方面,多年来被排挤在主流院线之外的尴尬状况开始得到缓解,市场的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充满随机性的庞大市场就像个迷局,想要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票房两极化严重,“小时代”尚未到来
纵观各国电影产业,中小成本影片其实都可算是中坚力量,然而在国内,长久以来中小成本影片的发展却始终遭到冷遇。在经历了《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泰》等影片的票房大捷后,也有人兴奋地指出,中国电影的“大时代”已经终结,中小成本电影开始迎来春天。只是,这样的预估未免显得过于乐观。
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即便是给中小电影分了一杯羹,也绝对不是“小时代”的全面来袭。院线的大部头仍然在给引进大片、国产大片留位,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票房“黑马”,多数也是至少达到中等以上投资规模的影片,今年大火的《分手合约》、《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小时代》等无不出其右,这些影片如果再加上宣发费用,也许都能够得上大制作的规格了。
千万级别以下的小成本电影仍然游走在边界线。去年口碑爆棚、获奖无数的《万箭穿心》,却并没有收获预期的人气和票房,发行遭遇排期瓶颈,观众反馈主题沉重,在《泰》豪取12亿的同时,拿走了可怜巴巴的300万,最终成为票房“炮灰”。而今年上线的几部小制作电影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便匆匆下线。好在还有一部《青春派》打了翻身仗,零差评却囊获2600万票房,让人们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希望。
实际上,当前小成本国产电影的票房两极化现象十分明显。以《钢的琴》、《我11》、《美姐》、《万箭穿心》等为代表的文艺电影,艺术品位较高,且视角相对私人化,常常难以被理解和欣赏,因而普遍遭遇冷落。以《疯狂的石头》、《黄金大劫案》、《泰》等为代表的轻松、博君一乐型电影,则迎合了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有时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高票房,但此类电影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少内在的艺术造诣和内涵支撑,它的成功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由此可见,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命运仍是多舛,虽然以票房论高下并不完全准确,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大浪中,要想真正摆脱“大时代”的不公待遇,这些电影仍需进行大幅度的自我调整,只有当大部分小成本电影真正为市场所接纳,中国才能大踏步迈入国产电影的“小时代”。
好电影有“仙气”还需要接“地气”
那么,在文艺和商业之间,导演理念和市场需求之间,究竟应该怎样权衡?如何让小成本国产电影能够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而非长期在小众和亏损中举步维艰?
去年伊朗的一部小成本电影《一次别离》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一次别离》的投入仅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00万,但这部影片一路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亚洲电影大奖并成功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桂冠,囊括各类奖项43个,成为全球获得赞誉最多的电影之一,票房超过1900万美元。整部影片运用唯美的画面和巧妙的叙事,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直击大众所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虽然探讨了深刻的人性话题,却能得到观众的普遍共鸣。相比一些动辄几亿投资的大制作,这类电影表现出了导演的用心和真诚,也更让观众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市场并不抗拒好的小成本电影,关键是影片本身是否有能得到广泛共鸣的好故事。
在这一点上,国内其实已经出现了许多不错的案例。《失恋33天》、《桃姐》、《不再让你孤单》、《观音山》、《岁月无声》等都算得上是接“地气”的好片子,但仍有一大批优秀的小成本文艺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也许算得上是带着那么点“仙气”。
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寻枪》、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我11》、娄烨的《紫蝴蝶》和《浮城谜事》、张猛的《钢的琴》、张荣吉的《逆光飞翔》等等,这些影片多少有些小品文格局;而另一些更不为人们所熟悉小成本电影,比如宁浩的处女作《香火》、胡杰的《远山》、王小帅的《二弟》、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等,大概可以算作是电影节的“骨灰级”篇目了。这些电影实际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在关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它们要么意义过于深奥,要么所关注的面非常窄,要让大众接受确实有一定难度。
这些和观众还保持着距离的电影要想在市场中成功逆袭,当务之急便是要放掉些“仙气”多接些“地气”,用更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创作一批既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又能表现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只有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影片,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导演、作品和观众之间才能有更好地沟通交流,这样的创作方式才是国产小成本电影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另外,市场也需要等待更多观众艺术审美的养成,这种培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无法一蹴而就,但观众一旦有了独立的审美判断,不再仅仅追求单纯的感官享受,或者盲目跟风,则一切豁然开朗,未来不可限量。
宣发组合出击才能以“小”制“大”
由于受到费用的限制,国产小成本电影往往在宣传方面力道不足,有些甚至在娱乐圈茫茫口水战中被彻底淹没,这也是当下小成本电影和市场不能接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尴尬处境让小成本电影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电影的宣传发行过程可能影响到整部电影的票房命运,市场不乏小成本国产影片靠宣传发行制胜的案例。因此,如何盘活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与发行成为一个命题,不破不立,以往“制作―发行―宣传”的模式必须扭转,宣传先行,国内院线、数字媒体及海外市场组合出击,才能为小成本电影开辟盈利的光明大道。
宣传推广不仅仅是渠道之争,还是营销手段的运用,对小成本电影来说,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以及一些巧妙的宣传方式,找准有差异化和鲜明风格的宣传点,与观众在互动中取得共鸣,并规避与大片的正面排片冲击,这对于电影的票房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电影《将爱》和《失恋33天》上映前后所做的一系列事件营销、视频营销、话题营销等,至今仍是中小成本电影界宣传的标杆。
另外,在进入“全球模式”后,文化产业越来越无边界,已经有不少小成本国产电影将目光望向了国际市场。《分手合约》在戛纳电影节交易市场上引起数十家海外发行商的哄抢;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海外版权卖出了超过300万元;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通过出售海外版权收得了人民币4000万,远超其600万的投资成本。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企业出口业务越来越多,对能熟知国际贸易规则,熟练制作国际贸易结算单据的从业人员的需求日趋扩大,但是高职院校大多沿袭本科国际结算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学生毕业后只掌握部分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技能。笔者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提出了相应可行性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讲授法。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渐显露。一是大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国际结算的教学中方法陈旧,课堂采用的案例更新缓慢。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流于形式,只是起到了替代原先黑板的作用,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的实战性应用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相对缺乏,课程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制作单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兴趣不大,以应付考试为主等。
(二)学生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的层次特点,生源基础优势不明显,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很多同学过英语四级比较费劲,流利的听说写更是困难。所以学生在未读懂合同或信用证的条件下,制作国际贸易结算中的相关单据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很可能因为自己英语基础差而放弃继续往下学习的信心。
(三)职业素质的要求难以落实
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任课教师也都知道其重要性,但由于教师们往往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为完成各种各样的非教学任务,老师们也只能点到为止。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尽不到真正的责任。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可行性建议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能力本位的《国际结算》课程设计,要依据国际贸易岗位流程和行业特点,明确完成在国际贸易中应具备的能力,最后按照国际结算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首先,依据岗位流程和行业特点,课程按结算方式不同,结合在国际贸易中涉及外贸企业、运输、保险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其间所出具和办理的各种单据、票据划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分别为电汇方式下的相关单据制作,托收方式下的相关单据制作,信用证方式下的相关单据制作;通过虚拟一个具体的进出口公司,根据合同或信用证的相关具体要求,分别制作合同项下的相关的单据。这样,《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序地落实到了各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职业人身份进行业务操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结算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通过故事化的情节把各个教学单元中的任务通过几个人物串联起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愿意操作、学会操作,并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系统知识。
(二)教师观、学生观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就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作中的单据无从下手,感到沮丧。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特点,从一开始就进入动手操作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就高职学生英语底子差的现实问题,可以再反复的单据练习中不断熟悉相关名词。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只看学生的最后成绩,不看学生能力的发展,只凭一张考卷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如何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一张试卷,要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去评价,看学生是否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是否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具有是非判断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和集体是否具有爱心等。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发展性,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起到激励的作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种形式的外观,评价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们只有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选择评价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在“能力本位”观课程论指导下,课程考核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考核可采取模拟实务操作、研讨、课程设计等形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更能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观的课程改革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参与教学,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①教师应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获得实际的业务操作能力;②教师应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师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③教师应提高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定期和同类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相关企业聘请一些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基于“能力本位”观的《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符合《国际结算》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选教学项目,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企业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等,也要掌握国际结算实务的实际情况和动向,增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应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海.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初探[J].当代经济,2007(12).
[2]任春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结算课程改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