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篇1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身为中学化学老师的我们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外围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9-02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提供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具备“双师”素质,即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既要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管理实训所需的工、量、刃具,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从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学活动组织三个方面来探索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的能力。

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教师,能够开展理论教学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老师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能够优化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1.1 创新教学内容

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总结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目标;参考职业技能标准,根据职业发展规律,针对专业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例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模块教学为特点,将课程分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低压电路、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几个独立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组合,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例如:在讲授交流接触器基本知识时,抛弃传统理论注入式教学方式,边进行接触器的拆装,边讲解原理,让学生看清楚接触器的内部结构,同时辅以一些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交流接触器机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2 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技能要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与处理信息。例如:讲解典型基础控制线路知识时,采用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辅以仿真软件,边讲边练习,让学生独立编程、模拟、仿真,形象生动,提高学习效率。

1.3 因材施教

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来初中时成绩中下等,入学时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此外,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时不能一锅端,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分类分层次开展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过程,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法、模拟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将专业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涉及不同的仪器设备,作为老师,既要理论上精通,也要能够熟悉各种设备功用、结构、操作、维护方法,合理选择实训仪器设备,指导学生实训。

2 实践指导能力

操作技能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岗位的现场解决能力,是职业学校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具有理实一体化操作能力。即,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熟练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具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演示教学法,实训指导教师要确保安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使用电工工具时,教师教学时,先通过对各种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再模拟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习惯。此外,还应该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放手开展实验。例如:在讲授机床线路部分,教师在布置任务,操作示范完成后,鼓励学生自己安装调试,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通电调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解决实训中的问题。实训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总结解决,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就不能从问题中学习知识。作为实训教师教师,不少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社,老师不是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操作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也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说在指导机床线路接线问题时,有几种接线思路,如何接?为什么要这么接?这样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教师可以现场提问、指导学生需求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 教学组织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总结与评估。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宽容、互助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1 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决策

现代职教理论任务,职业课程是职业教材、教师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组合。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实施总结评估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在《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感官机床现场。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各自机床控制线路的时候,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不同机床的控制线路,思考控制线路的组织,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

3.2 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平等、积极、愉悦的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鼓舞,让学生在平等、和谐、互助的氛围中进步提升。对老师来说,给予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更加重要。教学中要常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例如:《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任务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典型机床装配线路示教模型,演示机床的动作。然后让学生根据之前讲授的控制原理谈谈自己的思路与看法,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术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兴趣是一种特殊意识倾向”。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景,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任务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设计机床控制线路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1)观察电机正反转现象,设疑、提问学生电机为什么会正反转?(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正反转?(3)如何实现电机的正反转控制?(4)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最终方案,得到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制定方案、实验、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得以体现,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得以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能力,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 谢盛欣.王好华敏.教学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篇3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 几种意识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

3 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间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一、知识可视化

1、知识可视化的涵义。Eppler,M.J. & Burkard,R.A.(2004)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描述,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对事实信息进行传达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知识可视化工具。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包括流程图、概念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在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知识可视化工具。(1)流程图。流程图是由一些图框和流程线组成,其中图框表示各种操作的类型,图框中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操作的内容,流程线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流程图,均以流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操作过程。在教学中使用流程图,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清晰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2)概念图。概念图是若瓦克博士等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知识的体系结构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表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这是它最大的优点。3.认知地图。认知地图也可称为因果图,是由Ackerman & Eden提出的,它将“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其相互连接起来。想法与概念不同,它们大多是句子或段落。认知地图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其中的“想法”都是由带箭头的连接线连起来的,但不需要用连接词。人们进行规划工作,小组决策就可以利用认知地图。(4)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以概念和有意义的、不受限的连接词为基础,形成基本的实例或命题。Fisher认为语义网络可以被看成多维的,而非二维的。语义网络可以非常大,能够包含成百上千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正因为它非常大,使用者在某一时刻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与中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概念。(5)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最初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改进笔记方法就是其最初的目的,随着研究和应用它的作用和威力开始不断的显现出来,逐渐被个人、家庭、教育和企业所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应用,人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都会随着由思维导图的应用而得到改善、提高。(6)思维地图。思维地图是由David Hyerle博士开发的帮助学习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教师和学生一共使用8种图,用以帮助解决阅读理解、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思维技巧。基本的认知技巧是这8种图的基础,技巧有比较、对比、排序、归类和因果推理。在学生建构知识时,要结合多种图来提高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二、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目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多种多样,同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呈现出了多种特点:(1)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小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差异相差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已经会些操作了,而条件差的,只是见过别人使用而已;有的学生会用电脑完成许多事,而有的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会。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却使用着同样的教材。(2)课堂组织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靠练习实践,在练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小问题,若是不解决,下面的教学就没法进行,若靠教师逐一解决,时间不允许,若靠学生互助解决,课堂纪律就难以保证了。(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重视体现和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4)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许多应用软件,这些都是以操作技能为主的目标,而知识目标占极少的分量。这就要求课堂以培训技能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反复训练,而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星期一节课,时间有限。这就会出现前面的技能尚未熟练又要开始新技能的学习的局面了,这样给完成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同时他们又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形象具体的、图文并茂的内容更容易吸引他们,也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知识可视化工具的联系。根据上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基础的差异性、课堂组织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课程目标的特殊性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始终“面向应用”,以实践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应尽量避免向学生传授抽象的内容,宜直观形象。

“精讲”是指教师不仅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还要讲出精华,而且要注意怎样讲,这时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将所要讲授的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多练”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这里的操作是指带着任务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操作,利用多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尝试着去解决信息技术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讲解,能够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其达到容图文并茂的效果,系统化相关主题知识,不仅易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把教学材料视觉化,它是呈现信息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该如何应用呢?下面选择了三个案例分别对流程图、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这三种知识可视化工具进行具体分析。

(一)利用流程图呈现出顺序

流程图通常给人以明朗、清晰的视觉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学中常用的PowerPoint软件中就提供了28种绘制流程图的形状。每种形状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把鼠标放在图形上,就可以看到对该图形的描述。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流程图均以流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操作过程。

在教学中,对于解决问题类的内容可以通过流程图来描述,从而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利用流程图的流向结构呈现出问题的解决过程,使教学内容直观、清晰,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在出错或遗忘时快速找到正确的做法,也促进了学生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同时学生在看到了计算机开机顺序的流程图后,可以自己思考、与同学合作或请教教师,再绘制出计算机关机顺序的流程图。

(二)概念图的利用

概念图的层级关系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概念间关系的方式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概念间关系的清晰认识。教师除了给学生展示概念图外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绘制,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1、通过概念图进行课堂讲授。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前画好概念图,这相当于一个备课的过程,教师通过画概念图,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等。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课前画好的概念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课堂讲授――现场画概念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一边讲授一边绘制,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绘制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概念,理解各操作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利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或表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画概念图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画概念图进行学习。通过小学信息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提问――归纳――强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点、确定小报的主题和结构来规划小报,但学生还是容易丢三落四,即使最终可以完成学习目标,但也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不高。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课堂调控外,利用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能很好地增进效率。通过概念图,要求学生按照概念图的指引,围绕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在概念图上进行表述,概念图的良好的可视性规划使任务更清晰、完成任务更有条不紊,提高规划电子小报的能力,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利用软件画概念图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该软件有一定的了解与熟悉,在这之后就可以教学生利用软件画概念图了。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提供的素材库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创作出各类主题、充满生趣的概念图。

(三)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如何上网

思维导图是常用的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它的关键是呈现出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还能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把相关信息形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纷繁复杂的信息用图表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组织能力。

四、总结

教师将知识可视化工具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时,要关的注不仅是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确定更加有效的传播知识的方法。并不是说所有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知识都要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晦涩难懂或是相对较为复杂的操作,教师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相反,若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或是学生早已掌握操作,就没有必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因为使教学最优化才是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的最终目标。

篇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也有了较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音乐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幼教人才。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要求高、教学任务重等特点。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要,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扼杀学生主体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要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展现音乐课堂的自身魅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既要重视音乐表演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要着重加强对音乐教学法的内化掌握。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并且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培养与他人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一点个人体验。

1、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思维活跃、喜好模仿,但学习意志薄弱,学习目标茫然,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在音乐课教学中,学生零基础,不识谱,不懂理论,更不愿开口唱歌,并且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惰性,多年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在教学任务重,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将数字化音乐工具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成为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探索、求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音乐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的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多使用一架钢琴、一支粉笔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弹唱,或者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乐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无法做到视听的统一,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堂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回忆自己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汗如雨,生怕自己讲的学生听不明白。但是看看座位上的学生,有些如尊尊泥塑,没有丝毫反应。使我觉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帮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太重要了!

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教学主要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集于一体,改变枯燥、生硬的音乐本体知识,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同时,使他们自然融入到教学场景中。

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音频软件将学生的声音录制下来或者用数字化技术对歌唱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学生能看得见声音,这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方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歌唱,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学习乐理知识的APP,学生通过闯关游戏进行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字化音乐工具的这些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无法实现的,可很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突破条件限制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如果学校没有购买乐器,学生就无法进行乐器演奏学习。教师只能通过在互联网搜索乐器图片和相应代表作品,让学生看到并听到乐器声响。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建构起二者之间的联系。音乐欣赏课中如果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乐器博物馆,可将全世界的乐器都收入其中,让学生通过3D图观察乐器形制,并能播放乐器音色及代表乐曲。学生可通过最直观的观察对各种乐器的形制和音色进行了解。还有一些模拟各种乐器的数字化音乐工具,例如完美钢琴APP,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这些虚拟乐器进行弹奏教学,學生也可利用虚拟乐器学习。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完美钢琴APP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快速的熟悉歌曲旋律、矫正音准,在没有教师带领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学方式唱准旋律。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因为音乐是完全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特殊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一定差别,而音乐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学科。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情况,必须通过学生唱歌来判断。如果是学生一起演唱,教师无法听出每个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旋律、音高等是否正确。教师若想了解学生对键盘演奏的掌握程度,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教师通过计算机,在学生合唱时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歌唱声音,并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学生的歌唱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记录、反馈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数字化音乐工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可突破传统教学中,在没有实物乐器无法让学生直观观察和弹奏乐器的限制,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局限。

3、拓展学习途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帮助下,可实现在课下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数字化音乐工具自主学习。学生如果想学习弹奏乐器,可借助虚拟的数宇化乐器进行学习,目前已经出现的虚拟乐器产品种类很多。

例如在中职音乐课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前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可对教师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完成互动闯关游戏,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通过节拍器APP练习歌曲节奏,准确的拍打节奏。在预习歌曲视唱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美钢琴APP对音准进行矫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弹唱能力。在课前学习阶段充分利用学生手机控、低头族的特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对各种音乐软件的利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音乐工具进行充分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完美应用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得到拓宽,不再局限于真实的环境中,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使虚拟环境中的自学得到实现。

4、提高教学实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以完成教学目标。有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和听觉同时进行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且遗忘的速度慢。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恰巧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视觉,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信息承载量大,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多感官接受丰富的知识,提高课堂容量。

在数字化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不再像过去在黑板上书写大量文字,也无须讲述过多语言,而是用课件快速的展示学习内容供学生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要循环播放的片段,在课堂上多次点击反复的进行学习,直到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连贯和投入。

篇6

关键词:教学情境; 铝热反应;实验教具;绿色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7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演示实验中,铝热反应实验是为数不多的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与震撼力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该实验涉及铝单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核心知识,因此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做的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铁架台作支架,以滤纸漏斗作容器,以蒸发皿盛接熔融物,以镁条作引燃物,虽然现象足够震撼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已有许多学者对该实验提出过新的方法[1~5],但经过试验后发现还存在着美中不足,如反应容器容积太小,产生的浓烟易冲出,引燃困难、耗时,心理上畏惧等。为了弥补上述的不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将该演示实验置于一定的情境中,笔者以影视剧里的片断作为引入,利用自制的实验教具模拟了影视剧里的铝热反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一、情境导入

1. 用铝热剂开锁

美剧《绝命毒师》中的片断,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Walt White)注意到搭档身后箱子里的磁铁画板,他突然想到铝热剂可以熔化钢铁,他决定用一小袋铝热剂去打开城南化学品存放场所的大锁。(见图1、2、3)

2. 涉及化学知识

由于铝和氧有很强的亲和力,铝被用来从其他金属氧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将反应混合物(如Al和Fe2O3的混合物)加热至很高的温度(3273K),使产物金属熔化,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l(s)+Fe2O3(s) Al2O3(s)+2Fe(s) ΔH =-852 kJ・mol-1

二、绿色设计

1. 教具的制作

取一空塑料油桶(容积5L),将内壁的残油洗净,用美工刀沿底部割出约10.5cm的圆洞,作贮烟罩。洗净一空酱菜瓶内壁,再装入少量细沙,将盖子内外壁的油漆用砂纸磨去,并再磨薄些,旋紧盖子(盖子材质是马口铁,熔点较纯铁低)。将一空心砖孔放在水泥地面上将其棱角磨平,磨制成高约3cm的六棱柱体。如图4所示。

2. 教具的搭建

塑料水槽盛装约2cm高度的自来水,将酱菜瓶置于其中央,再将空心砖孔置于瓶盖上。将贮烟罩内壁润湿,最好有大量水珠挂在内壁上,将其罩在酱菜瓶和空心砖孔上。如图5所示。

3. 铝热剂的配制

铝粉与Fe2O3的比例可按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质量比(Al∶Fe2O3=1:3时刚好完全反应)配成的混合物,混合均匀。实验时若要降低反应的剧烈程度,可适当增加Fe2O3的量,反之增加铝粉用量。本次实验笔者按2∶7配制铝热剂。

4. 引燃的方式

经典的引燃方式是按教材中描述的,镁条插入铝热剂中并在KClO3助燃的条件下进行,但是镁条极易熄灭,原因是镁条自上往下燃烧,火焰对下部预热的贡献很小,再加上空气流动带走一部分热量,往往要反复点燃几次才能成功,笔者尝试着用坩埚钳夹着点燃的镁条直接触到铝热剂表面,结果一下子就引燃了,效果出奇的好,再试验几次均能成功。

三、实验过程

1. 按图5搭建实验装置,将配比2∶7的铝热剂约5g装入空心砖孔内,加入1g研细的氯酸钾粉末。

2. 用小喷雾器向贮烟罩内壁喷大量水,保证有大量水珠附着在内壁上。

3. 用坩埚钳夹住打磨光的一段镁条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将燃着的镁条立即触到铝热剂表面上引发反应,另一只手用贮烟罩罩住发生装置。

4. 可以观察到燃着的镁条迅速引燃铝热剂,开始产生白色烟尘,继而砖口喷出红色火焰,似节日的焰火,同时又有火红的熔融物穿透瓶盖滴落到细沙上。

四、设计评价

1.制作教具所用到的无色塑料油桶、酱菜瓶均是厨房中的常见废弃物,空心砖孔也容易获得,零成本,易制作,质地轻,便于携带,易于推广,还能够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理念。

2.贮烟罩和水槽的封闭式组合,使得产生的烟尘得到有效控制,烟尘还能减弱镁条燃烧产生的光污染,水槽中的水能够吸收烟尘,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能有效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

3.用直接接触式引燃方式,可以消除畏惧心理,瞬间就可引燃,成功率达100。

4.以影视剧作为情境导入,过渡自然,模拟剧中的铝热反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孙海龙,于永民.铝热反应实验装置的再改进[J].化学教学,2013,(8):38-39

[2] 朱建兵,姚建军.关于铝热反应实验三种改进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4):56

[3] 但世辉,李斌.铝热反应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3,(5):62

篇7

关键词:熟语教材 编写 多模态化 影视剧 理据

一、引言

汉语熟语主要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警句格言等(彭泽润、李葆嘉,2009:285)。熟语生动有趣,蕴含深刻、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口语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熟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加大汉语熟语教学力度实有必要。实际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实越来越重视汉语熟语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上都有不少新的进展(赵清永,2007)。比如各类专题、选修和研究专题课程的设置都更重视熟语的教学,很多著名口语系列教材在编写中会更多地使用熟语并系统介绍熟语知识。另外,还出现了一本专门的汉语熟语教程――《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沈建华,2003),教程中包含课文、惯用语释例和练习,以某种对话场景作为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语境帮助理解惯用语。课文后提供各种惯用语练习形式(如解释、连线、多选、对话补充等)。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探讨汉语熟语的教学策略(钟舟海、肖静,2013)。但是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中高级汉语熟语教学整体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郭雯文,2002;孔令跃,2013),熟语教学尤其是相关熟语教材的研究进展仍显不够,教材不仅数量少而且是传统的纸质书,形式单一,在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基于这些原因,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并分析该思路背后的理据,希望能有所突破,促使更多研究者关注、思考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思路

概括而言,本文尝试提出的是基于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思路。在详细论述这一思路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相关概念。“模态”指“人类通过不同的感官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顾曰国,2007)。而多模态化外语教材在此指集各种多模态材料(如文字、图画、表格、录音、录像、网络链接解释等)于一体的新型教材(张德禄、张淑杰,2010)。传统纸质教材也具有多模态性,如课文配上图画、表格、特殊文字等,但这类教材显然还是以文字为主要媒介,是单媒体的多模态内容。在多模态化教材中,不再是文字一种模态独尊的局面,而是多种模态共存的局面,教材是多媒体、多模态化内容。

多模态化教材要求多种模态的合作、协同、辅助、强化等,所以研究者认为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书的形式,而是书加光盘、课件、录音带、录像带、一系列网站等形式(张德禄、张淑杰,2010)。这些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编写成三种配合使用的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其中“电子教材是以电子文本形式出版的教材,储存在光盘、移动硬盘等容量比较大的电子容器中。电子教材应该是最完整的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其他所有与其匹配的多模态学习材料,包括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和录音等。教材后还附有相关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甚至还可能包括练习答案等”(张德禄、张淑杰,2010)。多模态化外语教材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的特点外,还具有协同性、多维性、动态性、共时性、联结性等特点,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可以多维度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张德禄、张淑杰,2010)。这一新型教材的编写符合当前外语学习多模态化、网络化等新时代需求。

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优势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具有重要启示。对外汉语熟语教材也可以借鉴该编写方法,编成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使汉语熟语教与学更为有效。而且,目前熟语教学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专门的熟语教材只见到一本,且为纸质版形式的,所以尝试编写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很有必要。我们认为,具体可按照如下新思路进行汉语熟语教材的编写。

首先,编写纸质版熟语教材时,教材内容以转录的影视剧脚本作为课文主体。在编排体例上,教材包括课文、熟语列表和注释详解、各类练习,还要有专门的与电视剧中内容相关的“交际文化板块”或“交际常识板块”内容,并附上一些类似交际场景的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熟语使用语境的了解。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熟语,参考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标注,比如粗体加黑、下划线、不同颜色亮显等,这些标注方法已被证明可有效促进对熟Z的识记。另外,对特定类型熟语,如成语,也可以用不同图形加以边注,简单标明典故来源等。在熟语列表中要标注熟语类型,加上详细的意义和用法注释以及例句。课文后的熟语练习设置除了常见的练习类型外,同样参考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成果,对各类熟语设置不同的练习内容。比如,让学生背诵成语典故,利用意象性和图片让学生猜测熟语等。

其次,要编制电子版熟语教材。电子教材不仅包括所有纸质课文内容,还包括各种多模态化素材。电子教材把所有文本教材内容电子化、集成化,使学习内容成为“多模态文本”,呈现方式也多模态化(文本、声音和视频的单独或共现)(顾曰国,2007)。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所突破,即在电子教材中内置多模态语料检索工具。借助于这一工具,学习者可以集中检索包括特定熟语在内的多模态文本,如包含该熟语的所有课文、句子、意义用法注解、例句、对应的发音和视频、相应的练习题等,可以随时重复学习该熟语所在的电视剧或话题情景的全部文本或视频、音频内容。也就是说,对于任一熟语,学生都可快速查找到相关内容并进行多模态化学习,更可多次集中重复学习,或学习某一熟语在不同话题情景中的具体用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子教材实质上是一个集成的小型多模态语料库,学习者学习的对象是可以方便快捷检索的多模态文本,该文本能从多个层面(文本、图像、音视频、对话情景甚至练习等)重复展示熟语的应用。学习者在熟语学习的任一环节都可以借助该检索工具进行。电子教材软件界面可以安排如下:界面左侧是电子化课文等多模态内容呈现界面,可以呈现课文内容、突显各类熟语、音视频片断、练习等内容;界面右侧是熟语查找界面,输入某一熟语,就可以呈现出所有相关内容列表,如包含该熟语的所有课文、句子、意义用法注解、例句、练习、发音和视频片断等,点击该列表任一内容,都可以在左侧界面中详细显示出对应内容。利用这一检索工具软件,学习者可以对任一熟语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或复习,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层面、高频率重复强化的过程,学习者对熟语的识记效果会更好。最后,在电子教材中也会集中显示熟语在某些大型语料库中出现的一定数量的例句,学生通过检索工具可以进一步查找并扩展学习,这也是多模态化练习设置的一个部分。

最后一点是关于课文内容选择的标准问题。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内容来自于影视剧,但影视剧众多,必须考虑选择的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围绕著名的口语主干教材挑选与主题相关的影视剧作为汉语熟语教材内容。比如,可参考北大版的《汉语高级口语2》,从电视剧《家有儿女》或电影《爱情麻辣烫》中挑选与话题相同或相关的合适剧集。如教材中某一课的话题是男女地位和婚姻,就可以选择与此相关的剧集或电影片断(如《家庭主夫》或电影中一对青年的婚姻生活片断)。只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影视剧有以下好处:第一,主干课的话题都是有质量保证的,是留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据此所选择的电视剧基本上也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其中涉及的汉语熟语对留学生来说是实用的;第二,主干教材和汉语熟语教材课文有话题上的联系,可使两类教材互为辅助。对于语言学习过程来说,话题相关有助于扩展学习者的知识,有益于新旧知识的联结学习,激发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兴趣,这也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照此思路编写的汉语熟语教材将与留学生喜爱的特定话题有关的影视剧作为教材内容,并在检索软件帮助下多模态地呈现汉语熟语的文字、声音、意义和使用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汉语熟语更为易用易学。该教材适合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或学生自学使用,目标是提高该阶段留学生对更地道、更实用但难度更大的习语、俗语、成语等各类熟语的掌握和使用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影视剧中出现的各类熟语,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熟语练习(如选择填空、连线、解释、造句、检索语料、分析归纳等等)。借助多模态化检索工具,学生可以使用电子熟语教材多层面、重复、便捷地进行熟语练习和复习,掌握这些熟语的发音、书写、意义和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进一步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熟语的使用语境和交际要求。当然,师生都可以把它当作其他口语教材的辅助教材,通过主题关联,学习同一话题下可以使用哪些不同的熟语表达,并区分这些熟语使用上的不同。

三、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理据

多模态外语教材编写具有多学科的理论依据,研究者已分析了与其有关的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四个方面的理据(李枫、李娜,2012)。比如,从教育学科来看,教育要达到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这一目标,多模态外语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多模态教材的多模态化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习者的注意以及语言信息的认知加工和记忆,也更能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需求。从语言学理论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研究和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基础。具体到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编写,除了具有这些学科的理论依据之外,它还符合当前二语习得教学理论和前沿研究发现。

(一)语块习得与教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语块是包括惯用语、成语、格式、谚语、口语、习用语等在内的、在自然话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多词单元(Conklin&Schmitt,2012)。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表明:语块是语言的核心而非边缘成分,它能减少语言获得、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记忆负担,增加说话者语言的产出速度和流利性,使表达地道、自然,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和习得起着重要作用(Conklin&Schmitt,2012;Wray,2002)。无论早期的语块教学法(Lewis,1993、1997;亓文香,2008)还是近期的语块教学干预或教学实验都表明,显性语块教学对外语习得和语言能力提高具有显著作用(Boers&Lindstromberg,2009、2012;Meunier,2012)。尤其是近期的语块研究成果为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提供了更直接的理论支撑。

比如,研究者发现电视剧能促进外语或二语语块的习得(Lin,2014)。Lin(2014)把网络上常见的英语电视剧(总数7百多万词)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口语子语料库(spoken BNC,总数9百多万词)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电视剧中出现的语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语块高度一致。通过电视剧学习既可以接|大量真实的外语语料,同时电视剧提供的情景也能有效促进外语语块学习。另外,研究者通过教学干预实验,证实有多种方法可用于增强语块教学效果,促进语块的有效保持和习得(Meunier,2012)。如:(1)提升语块意识,并进行有意学习。可使用各种方法让学习者注意到语言材料中包含的语块,并进行有目的的语块学习(如予以测验)。(2)采取多种促进语块识记和保持的策略,如使用印刷排版技术(如斜体、粗体、下划线、显亮、颜色)标注突显语块。(3)对语块进行词源学详释(etymological elaboration),如解释成语的修辞义,促进学习者对成语的理解和识记。(4)充分利用语块的意象性(imageability)。(5)使用语音重复法,包括头韵法(alliteration/day dream)、辅音相同(my kind of guy)、半押韵(rat race)、尾韵(go with the flow)、音素重复(gas mask)以及节奏等语音突显性特征来帮助学习语块。(6)使用视觉媒介物帮助学习(如图片)。(7)背诵(Verbatim text memorization)。(8)使用数字工具和语料库,通过查找学习语块。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增强语块的教学效果。

上述相关研究成果高度契合中高级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实际需要。首先,这些成果表明,把影视剧作为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的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能使教材中使用的语料真实自然,保证留学生学习、接触的是真实、地道的汉语语言,而非编写者随意选用或编辑过的语言材料。而且,真实语料中包含的各类熟语与日常生活高度一致,符合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其次,研究发现的各种语块有效识记方法也能为汉语熟语的呈现和练习设置提供一些借鉴。采取这些方法不仅使汉语熟语教材中熟语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符合学习的信息加工记忆方式,促进熟语易于识记,而且还能丰富和扩充汉语熟语的练习设置,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数字工具和语料库的结合使用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多模态化熟语教材中设置多模态文本检索工具非常有利于留学生汉语熟语的学习。

(二)外语教学法理论基础

视听法和交际法可以为影资料作为汉语熟语多模态化教材编写内容提供直接的教学法和心理学理论基础。视听法强调情景的作用,主张把语言学习和情景相结合,真实地再现交际活动,整体理解学习,注重学习的有效性。视听法高度重视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技术手段把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理解和音像呈现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利于语言理解和记忆。该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信息记忆与学习的双重编码:情景编码和语义编码。通过这两种编码方式学习语言,记忆效果更好,保持时间更长久(邵瑞珍,1992:57)。交际法也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材料真实自然,并在一定的情景中展示,外语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接近真实的实际情景。

影视剧能呈现真实的话题交际情景,其人物对话实用且口语化,能提供接近真实生活情景的实用示范性口语交际用语(包括各种熟语),而且影视剧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刘华、方沁,2014)。影视剧作为外语学习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已有较多的分析和阐述(曹莉敏,2011;李金花,2009;Lin,2014),近期也有较多实验予以证明(Bahrani&Tam,2012;Kuppens,2010)。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表明:以影视剧编制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是合理可行的。

四、结语

本文编写思路具备多学科理据,可使汉语熟语教材克服原来纸质书形式单一的不足,使语料和熟语选择标准更加科学、清晰,更加符合留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按照这一思路编写的教材,在课堂教学或学生自学中能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多模态的大量语言输入能显著促进语言学习。如双重编码理论所述,多种形式的语言刺激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不利于语言学习。电视剧中的语言信息量比较大,这意味着学生能接受较大量的语言输入刺激。据统计,一个约20分钟的电视剧(以《家有儿女》为例),一般包括30~40个熟语。此外,对于多模态化教材来说,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接受的输入刺激也更多样化、系统化且重复率高,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有趣、高效,多种输入刺激使记忆更长久有效,也更能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学习需要。

第二,情景化的真实语言输入,学习内容实用有效。二语习得关于语块的研究表明:包含大量语块的真实语料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程式性(formulaicity)的接触和感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影视剧提供了语言使用的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剧中人物对话用语真实、地道,且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熟语高度一致,学生是在这类真实自然而非生拼硬凑的对话情景中学习并掌握各类熟语及其用法。这些高度惯用化了的地道熟语在学生学习并掌握后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满足了留学生学习的实用性需求。而且,在话题情景的支持下,学生的词汇记忆具有情景性,记忆效果更加持久。

第三,如果学习了主干教材后再使用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那么无论是用于选修课教学还是学生自学,都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记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结和扩展。同一话题下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一来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扩充对比,扩展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二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词汇、短语表达,学生可以从中体验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同一主题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欲望,更易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能更快地掌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

总之,多模态化熟语教材编写思路以理论研究成果作基础,可把教材编写的话题、情景、文化、语料和熟语真实性、语料检索和练习设置等多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以多模态方式进行学习使用,这样更能体现教材编写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要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编写思路最终是希望借助教材改进来加强和提升对外汉语熟语的教学。目前只是对新型汉语熟语教材编写的初步探讨,在实际编写中会有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影视剧版权问题、课文是否需要改编、对不规范语言的处理、多模态语料库建构和语料检索工具的编写和整合等,这些问题假以时日可逐步解决。重要的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莉敏.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11,(15).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2).

[3]郭颖雯.汉语口语体口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量化[J].汉语学

习,2002,(6).

[4]孔令跃.高级汉语口语教学:问题、研究与对策[J].汉语学习,

2013,(5).

[5]李枫,李娜.论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特征及编写理据[J].编辑之

友,2012,(6).

[6]李金花.影视片段在汉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4).

[7]刘华,方沁.汉语教学用话题库及话题分类影视资源库构建[J].

世界汉语教学,2014,(3).

[8]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9]亓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8,(4).

[10]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11]沈建华.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3.

[12]w清永.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2007,(S1).

[13]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外语

界,2010,(5).

[14]Bahrani,T&Tam,S.S.Audiovisual News,Cartoons,and

Films as Sources of Authentic Language Input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Enhancement[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

[15]Boers,F&Lindstromberg,S.Optimizing a Lexical Approach

to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16]Boers,F&Lindstromberg,S.Experimental and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Formulaic Sequences in a Second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17]Conklin,K&Schmitt,N.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18]Kuppens,A.H.Incidental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Media Exposure[J].Learning,Media and Technology,2010,(35).

[19]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20]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7.

[21]Lin,P.M.S.Investigating the Validity of Internet

Television as a Resource for Acquiring L2 Formulaic Sequences[J].System,2014,(42).

[22]Meunier,Fanny.Formulaic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2).

[23]Wray,Alison.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

篇8

(一)“空白”手法深受老庄思想影响

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等观点都体现了空白的创作方法,“空白”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文学上,“空白”艺术手法体现为烘托、反衬的手段运用。在《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不直言美在何处,却通过许多人物反应来体现,即“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并未写罗敷体态、外貌、身材等,却只通过众人反应把罗敷的美表现地无比惊艳。绘画上,画家常常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讲的就是留白的妙处。画山水时,留白是高天浩渺;画鱼虾时,留白是静水流深。国画中的空白,看似“虚”,实为“实”,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藏法”,失去它,就失去了特有的意境。画家利用画中“空白”,创造出笔墨无法企及的意境,成就了“无言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与中国的水墨画如出一辙,浓淡得当,疏密有致,反映了创作者对“空白”艺术手法的自觉应用,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虑实结合,从而幻化出完美的音乐来。

(二)“空白”艺术与西方艺术创作。

波兰现象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建构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同的,受文字符号的局限,作品所建构的只是一个框架,作品中存在“空白”和未知因素,需欣赏者将其“具体化”。在英伽登看来,文学艺术都是半成品,欣赏作品时,要努力填补“空白”,使文学作品变得丰满。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伊瑟尔伊瑟尔则认为,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不是缺陷,而是动力源泉。他认为,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构建的世界,无法涵盖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空间意义上就是一种虚无”。“空白”可促使读者依据经验和想象赋予文本确切含义,对本文中的空白进行填补,进而寻找和探索作品的真谛。作品本身蕴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欣赏者对作品的想象和补充的空间越大。缺失“空白”会使读者失去自由想象的权利和审美体验的愉悦感。美国文学家海明威在创作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冰山理论”,谈到的是创作中如何充分运用省略的艺术技巧。认为文艺作品中,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是冰山水面上“八分之一,而文章的主题深意是水中的“八分之七”。水下的八分之七不会凭空出现,省略的“空白”部分,是根据阅读者想象和体验填充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精彩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手法,当主人公马蒂尔德得知用十年大好青春还清债务换来的项链居然是假的时,文章戛然而止。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一时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女主人公的心酸、委屈、懊恼……很多的“空白”都只能靠欣赏者去填充,大大增强的审美空间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空白思想用于影视艺术的必要性

影视艺术是利用声音和画面表现生活的综合艺术,影视剧艺术与其他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更直观,即使表现复杂的情绪时,必须通过人物行为和面目表情来体现,所有画面、声音都直观进入到欣赏者的头脑中。由于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和再现性的特征,影视剧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较少。描摹式的再现剧情容易减弱影视剧的美感;复杂的情节、过多的旁白与对白,会让影视作品缺乏审美意境和想象空间。所以,影视剧的创作应该适当借鉴“空白”创作手法,处理好“虚和实”、“空和满”分寸,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剧的影像结构和镜语系统深受传统绘画观念、文学理论的,影响。影视剧在画面造型、情节铺陈、人物语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空白”思想的影响,并以此追求意境和韵味的深远。

三、在影视中“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

影视艺术中,“空白”艺术手法应用是多方面的,下面仅就空镜头的运用、画面构图、声音和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空镜头”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影视剧的思想和内容,是通过一个个不断变化的镜头实现的,一般来讲,镜头中都有人和物,利用人与物的对话、动作、行为推进剧情发展,但有时镜头也会运用缺失人与物,选用与剧情没有直接联系的镜头———空镜头。空镜头因为没有人物的参与而显“空态”,但是却“空纳万物”。法国老一代电影导演阿尔贝特•冈斯说:“每幅画面,都有内核———灵魂”。电影中的空镜头是一种写意的虚笔,衬托环境、渲染情绪,创造作品意境美和节奏感,如《城南旧事》中秀贞母女出走一场戏,前面一组空镜头,大雨倾盆,四周是一片黑沉沉的景象,给人一种暗示与渲染。当秀贞母女消失在茫茫夜雨中时,镜头仍停留在屋内:地上的小包袱,一闪一灭的小油灯。若明若暗的烛光,给观众一种不可名状的不祥之兆。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绢》,讲述了罪犯勇作出狱后想见见失散多年的妻子。影片结尾处勇作坐在汽车上影片反复插入空镜头:记忆中故乡的街市、曾经居住的房屋、嘈杂人群、飞速旋转的车轮。通过空镜头的反复运用体现勇坐矛盾的心理:没有足够的勇气见妻子?妻子是不是已经改嫁?

(二)“静场”

电影叙事中,声音与剧情发展应时时应和,即声音和画面要统一。但有时创作者为服务剧情、强调艺术效果,会舍去声音,创设“静场”效果。“静场”是声音层面的“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情节发展中,无声是阐释影视内涵的重要的技巧,鸦雀无声有时会比喊声震天更富有威慑力,更让胆战心惊。美国影片《饥饿游戏》中为表现紧张的剧情发展采用很多“静场”。挑人前,少年们站在空场上,少男少女却屏住呼吸,等着死讯的到来,“静场”设置,将人们的不安和畏惧心理表现地淋漓尽致。在宣读名单后被点到名字的倒霉者留下,其他人全部散开时,出现静场,体现这个人已精神恍惚……剧中,伊夫蒂恩考试中第一箭偏得离谱,她恼羞成怒,竟然射掉了主管手里拿着的苹果,闯了大祸。在宣布分数时,用了一个“静场”处理,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点。伊夫蒂恩的分数是主持人最后公布的,公布时,主持人似乎故意制造紧张空气,停顿了两三次才说出来,使这个场面静的慎人。

(三)“消色”

客观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数码技术的革新,影视的色彩愈加丰富、色彩斑斓。“而当创作者不依据色彩客观实际状况,凭个人创意,对色彩重新组织而构成的场景乃至全片的色彩基调或总调,就称为主观色彩的运用。”对色彩的剥夺,是一种“消色”处理,是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空白”手法。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分两条线索,一边讲述部分现实,一边讲述回忆部分。制作者对过去的剧情用彩色影片演绎,将现实世界用黑白色演绎。这种色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心理。回忆中,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画面五彩斑斓。但是现实生活却截然相反,不经事的弟弟妹妹被送走,生活如此艰难,如此窘迫和无奈。一个小时的影片黑白部分近四十分,消色处理十分恰当地体现了影片的主旨和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悬念”

悬念属于情节安排上的空白,恰当地运用“悬念”,可使作品整体显得含蓄蕴藉,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最精彩的还在后面呢,现在别停止阅读,刺激着受众的兴趣或悬念。”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和深远的启迪。美国电影《致命伴侣》讲述了俄罗斯黑帮老大肖恩的理财顾问皮尔斯因卷走了巨资而被追杀的故事。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是整容后皮尔斯是谁?这个悬念把观众连的黑帮和警察都弄的神魂颠倒。直到影片最后,才让观众知晓滑稽、憨直、与女主人形影不离弗兰克就是国际刑警和俄罗斯黑帮的都想找到的皮尔斯。悬念增加了影视剧的情节发展的波澜,增添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增添了影视剧作品的艺术魅力。悬念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段,它能增强叙事的紧张度,使观众对片中人物命运、情节的发展保持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五)模糊

电影重在叙事,电影人在电影制作中逐渐摆脱单一的线性叙事方法,在叙事结构设置悬念,在情节叙事策略上设置“空白”,增强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电影《黑炮事件》是运用模糊手法典型的影片。有人认为,赵书信经过一场挫折之后,长时间地观看孩子作游戏,是他童心的再现,他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未来;有的认为,主人公通过砖头倒下的连锁反应,联想到国家结构的弊端;有的却认为,屡遭挫折的知识分子感到成人已无指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也有的况也讯它表现的是对落后于时代的惯性的反思……这场戏的模糊意念由于影片主人公刘于枫运用他多年揣摩的“模糊表演”手法来表达,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名著影视 教学 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作为外国文学重要维度的西方名著,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对人名、地名的不熟悉,加上对相关的西方文化不了解,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不强,甚至感到厌烦,转而倾心于时尚、漫画式、零深度、搞笑轻松的读物。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很强,在“网络时代”、“读图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感受新鲜的事物。而名著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不能彻底地理解西方文明文化。中西文学中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都很难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清楚理解。虽然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文学中涉及的风俗习惯、、情感表达等因素仍然是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全面感性地掌握。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名著影视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图景。

一、经典阅读与图像影视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强化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学生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培养,对阅读者审美心态的陶冶,对学生素质拓展与精神涵养等都有着特殊意义。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获得人生感悟等重要方法。

但伴随着时代进步,阅读面临巨大的挑战。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消失,“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今天,网络、电视、电影等技术的发展,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被称为“第二媒介时代”。经典阅读曾被马克・吐温调侃:“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跨语言文化的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因而,影视艺术是一种形象、逼真、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在给人们带来一种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

名著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提高了学习者的认识,加强直观感受,将此运用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国影视作品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将时间跨度很大、牵涉到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故事叙述得清楚简明,不仅故事情节清晰、重点突出,而且人物形象极为丰满。为了抓住观众,影视剧导演会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先后叙述的风格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通过观看影视剧,学生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产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主题故事。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恢宏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外国文化。服饰、地理、礼仪、习惯、举止等一系列感性知识替代了哲学、世界观、理念、人文等抽象的文化因素。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接受,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鲜活的场景事件,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观念很难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透彻。但一些影视作品可以完全传输,《特洛伊》展示了英雄和悲剧思想;《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

一些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坚定的,《简・爱》中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比较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影视剧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影视剧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二、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

名著影视不但可以帮助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能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随着社会多元化,简单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今教学需求。扩大知识面,使受教者越来越博学,成为“通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于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又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直观、多功能、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感受文化的精彩。

学生欣赏名著影视,还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电影中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的主题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名著影视以直接、真实的方式集中展现社会文化场景,并以丰富的语汇全面生动地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名著影视的缺陷和选择

名著影视虽然有诸多的实用性,但也有弊端。

1.文本的扁平化。文学文本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培养想象力。而影视作品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电影对原著要删节情节和人物。对于景物描写、人生感悟、内心世界电影很难表达,所以也会被省略删减。文学文本是丰富的,但影视却将文本单一化,固定的人物形象和叙事风格取代了想象。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形成个性化阅读,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而在影视中,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思维替代了读者的解读,形成“角色霸权”,会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2.文本的“篡改”和“重新解读”。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都远离了原著。名著影视能节约时间,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也有别于原著,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著,易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对名著影视的利用必须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和感受能力。所以在看完影视材料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写作、勤思考,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主题发言、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分辨、评析能力,最好鼓励学生再去欣赏原著。

当经典文本遭遇影视改编时,名著必然是二次创作的产物,甚至是颠覆式的再创造。所以影视资料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避免使用“戏仿”、戏说或过多渗透导演自身好恶的影片,尽量选取忠于原著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有劳伦斯・奥利维尔的版本和佛朗哥・泽菲雷里版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取舍。很多文学作品曾被不同时代的导演改编,由于时代的变迁,电影技术上的革新,要考虑到现代学生的接受趣味,排除一些拍摄手法等相对陈旧的作品,尽量使用原声电影进行教学。如电影《安娜》,嘉宝、萨莫依洛娃、苏菲和费雯・丽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但课堂效果比较好的是苏菲和费雯・丽的版本。

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恰当使用名著影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知识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能使其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和阅读,从而使这种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篇10

近几年,古装电视剧掀起一轮轮热潮,剧中少不了各类神奇的保命仙丹、毒药鸩酒。对此,第302医院中医学博士王睿林表示,这些看似和中医相关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艺术夸张的成分。

谎言1:人参、阿胶能强身

在古装剧中,人参大概是“出镜率”最高的中药了。在富贵人家中,没病喝参汤养身提神,病后用人参调补,病危了就用千年老参“续命”,这些都是错的。传统说法还认为人参的参龄越长就越好,实际上,人参中的皂苷含量并不随着生长年份增加。

人参滋补并非人人适合,它可以大补元气,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的元气虚弱和气短神疲等。当身体有实证或热证时,不能服用人参,如患有疮疖、积食的人。有一种说法是“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因此儿童、青少年一般来说也不适合吃人参。身体太虚弱时同样不宜用人参,否则会造成虚不受补。

细心的观众发现,古装剧中还有一种万能的神药“阿胶”。阿胶中含有多种胶原及微量元素,适合贫血、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者服用,尤其适合女性进补。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如消化不良、火气亢盛等。

谎言2:麝香、红花致不孕

子嗣是宫斗、宅斗剧中永恒的争斗点,麝香、红花就是这些争斗最强有力的“帮凶”。古装片中经常出现的剧情就是,某位女性被灌了一碗红花汤或者闻了装有麝香的香囊,就流产了,并且再也怀不上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呢?

麝香有开窍醒神、解毒的作用,能增加子宫收缩的频率、速度、力度,怀孕期女性对麝香尤其敏感,并且越到怀孕后期反应越大,所以中医上用来在妇女难产时下死胎,在影视作品中用麝香使人流产,有一定道理。但“麝香会导致不孕”这种说法有点夸张。至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麝香会影响女子受孕,相反,对于经络不通、气滞血淤型月经失调导致不孕者,麝香还能通过调理月经而起到治疗作用。

红花性温,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很多因血淤气滞、经络不通所致的疾病,如腹痛、关节痛等。但红花的活血作用并没有那么强大,如果是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临床中就需要用红花来活血化淤、疏通经络,这种情况下喝红花汤不会导致不孕,反而会助孕。红花导致流产,需要达到一定大的剂量,剂量是有个体差异的,不是说每个孕妇无论怀孕多久喝一碗红花汤都能导致流产。

另外,活血药物并非绝对不能用到孕妇身上,相反有时还可用来保胎。比如母体供血不足,就可能用相对温和的活血药物(如当归、益母草)来促进血液循环。

谎言3:艾叶保胎有奇效

电视剧中还可看到,出现流产前兆时,熏艾、服艾叶往往“收到奇效”。这虽然有理论根据,但并非人人适合。艾叶能温经止血、散寒安胎。体寒血淤的人,服用艾叶能温通经络,在中医的指导下口服艾叶可以治疗宫寒不孕、月经量大、妊娠期出血等病症。

经中医辨证为虚寒型的流产,艾叶确实有一定的保胎作用,但体热的人就不能用艾叶来止血。导致流产的原因很多,要及时就诊,不可自行盲目治疗。(据《生命时报》)

塑料盒热饭增加流产危险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生殖医学学会波士顿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警告称,孕期最好避免罐装食物、微波加热食物和太阳暴晒后的瓶装水,原因是某些化学物质会使流产危险增加80%。

新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对114名孕妇的流产史、受孕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所有参试孕妇进行了血检BPA(双酚A)测试及流产率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血液中双酚A水平较高的孕妇发生流产的危险比正常孕妇高80%。

篇11

关键词:影视文化;道德沦丧;影视元素

一、引言

作为现代新型的传媒文化,影视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便捷性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影视文化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传达了当代大学生所急需的正能量。然而,影视文化虚拟的世界以及一些文化糟粕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撼动,沉溺于影视文化的虚拟世界却在现实世界难以立足,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难以对学生所接触的各种影视文化难以了解。这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积极影响。

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先进的采编播设备也使影视文化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运用优秀影视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办法。”

(一)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相比传统的书籍文献,一些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和生动性。随着对影视文化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也不再像《小兵张嘎》、《地道战》这类影片较为枯燥,说教意味浓厚,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如《集结号》、《云水谣》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美丽的画面加上如《云水谣》中徐若等明星的加盟,更是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观看兴趣。在观看中,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的壮烈气概、民众的朴实自然、战争的残酷悲壮,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利于在无形中给青少年灌输了爱国的理念。

(二)是青少年接触世界各地思想文化的有力武器

影视文化好比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青少年可以坐在课堂里,听到著名大学教授学者的课程视频,与大师的碰撞更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是青少年发展再创造力的有力体现

“自媒体”时代的悄然深入,微电影这种简短的电影题材以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吸引了诸多青少年的关注。微电影的主题多为体现亲情、呼唤友情等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题材,这种学生自己拍自己看的题材在青少年中的接受度更高。诸多青少年也尝试自己学习制作简短的微电影,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积极地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的传播当中去,成为一名“传播者”。

三、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注意提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影视文化极大发展的当下社会,各种题材的影片不仅给人们带来便捷信息、充分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更是突破时空的局限,方面教师将世界各名校的教授资源带入课堂,是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与大师“零距离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思想境界的同时,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

(一)电影分级机制不利威胁青少年价值观

在中国,直到2011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才正式颁布,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秩序可谓是终于进入了一个法制的轨道。然而,无论是《电影管理条例》还是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都只涉及电影审查制度,并未涉及电影的分级制度。在文化日渐开放,电影也日渐商业化的今天,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更高的票房,电影中的暴力血腥、激情片段、虚幻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多,对本来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在2013年上映的《小时代》凭借豪华的明星团队和导演本人的影响力在首映3天就获得了2亿的票房,其中八成以上的观众是90后,随着高票房而来的就是学业、业界对该片传递“拜金主义”、制造虚幻生活假象的批判,家长也十分担心其中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消费观。

(二)网络外国电影混乱青少年道德认知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据调查截止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网络的发展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青少年是最容易吸收新事物的一代,又是最不够理智的一类群体。在中国网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外国的电影大量涌入网络,有些电影中带有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企图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和侵蚀。而影视的过度影像化倾向,会是他们在观看时不动脑思考,思维随着影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转动,养成无目的,无条件的接纳,这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

(三)沉迷虚拟影视易疏远青少年人际关系

影视剧的大量泛滥,会导致青少年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与影片中虚拟人物的虚拟交往和幻想,产生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障碍。一些具有保守、抑郁等性格特质的青少年,不喜欢也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而观看影视剧就成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一个好途径。

据报道,2012年一位英国某少年因沉迷于影视剧遭到父母反对,将父母杀害,并模仿影视剧中将父母焚尸。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正是由过度观看影视剧导致,长期观看影视剧不仅会导致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刻意模仿,还会导致疏远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导致自闭等一些现象。这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对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影视文化时代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启示

(一)定期展播优秀电影作品

针对初中、高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既符合学生口味,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的电影,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得到缓冲,更可以利用影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想觉悟。对于大学生,学校的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一个电影放映室,每日挑出一些优秀影片放映,在校园内进行宣传,有学生自愿前往观看。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其自主安排生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洗礼。

(二)建立校园绿色网络

针对初中、高中,学校要定期管理校园附近的黑色网吧,防止学生逃课去网吧观看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针对大学校园,基本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电脑,学校更应当引进一些能够有校过滤散播不良视频的网站,并建立或向学生推荐一些积极向上,又有青春朝气的新型网站,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公众平台等一些网络媒体,向学生传播一些优秀的影片信息,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健康网络。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最为校园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在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的趋利避害,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健全学生的人格,更应该将影视元素充分的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时尚、青春、活力的校园氛围,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论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侯学标,电影评介

[2]《关于中国内地电影监管机制的再思考》,王鸣剑,重庆三峡学院院报

[3]《西方电影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彭浩晟,广东医学院

篇12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迅猛,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能主干课程也随着改革逐渐深化,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如此,由于各种原因,高师钢琴课教学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专业基础不够好。“尤其是高师艺术类的招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其他专业考不上而改学音乐被录取的,前几年的考生在被录取前都要学一两年音乐才有可能考上高校的音乐系,而如今的考生有的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就有可能被高校录取。”①所以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正规的专业学习,都会感觉吃力,压力较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观察发现,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还能自觉学习,但到了第二学年之后,大多数学生学习风气会渐渐淡下来,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不能专注地学习,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果不好。思想道德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些高师学生不仅专业技能低、文化底蕴薄,还不重视思想品德方面的学习,艺术修养远远不够,表现为对音乐理解、表达、鉴赏能力较差;有的虽然弹奏技能好,但思想品德欠缺,毕业后不能真正服务社会,不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才。以上这些都是当前高师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高师钢琴教学必须努力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以尽可能广博的艺术视野将各种相关的有机因素纳入教学的范畴,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实效。”②怎样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来进一步促进高师钢琴课教学,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结果。”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影视以其高度的综合性、视听逼真性成为影响、教育、感染观众心理的艺术,是当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影视同样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当代每一位大学生。“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观看影视作品的占60%以上。作为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将音乐教学与影视艺术恰当地融合到一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钢琴学习。

三、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审美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⑤影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其生动的画面、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煽情的配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艺术学习环境。将学生对影视的浓厚兴趣巧妙引导到钢琴学习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试想,当学生观赏到影片中高超的钢琴演奏场景时,一定会心潮澎湃,激起弹奏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平常喜欢的影视剧音乐来弹奏,相信此刻学生弹奏钢琴的积极性一定会增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引导学生观看相关音乐家的影片,如《一曲难忘》《莫扎特传》《钢琴家》《重现贝多芬》等,学生在思想上是不可能不受到积极影响的。所以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受社会文化习惯、审美规范、物质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其技术层面之上又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与表演中,审美观与鉴赏力的培养极为重要。”⑥影视凭借声音和图像构成完整的信息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因此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审美能力。当前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弹奏钢琴时之所以对乐曲的理解和表达不够准确,其原因就是自身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不能很好地领会乐曲内涵,没有养成对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的习惯。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往往是剧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反映,是不同时代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开阔其文化视野,陶冶艺术情操,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弹奏汪立山编曲的《蓝花花》时,由于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时间久远,学生对音乐形象无法感知、想象,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用朱正导演的电视剧《兰花花》为参考,虽然电视剧故事情节有些变动,但对学生了解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及内容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又如影片《海上钢琴师》《神童》《不能说的秘密》《钢琴家》等片中有很多弹琴和斗琴的场景,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技术、声音、音乐表现等方面鉴别、欣赏片中的钢琴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在一些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偏低和审美娱乐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好的影视资源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音乐素养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不仅应具备宽广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健康、富有爱心的人。”⑦王冀生在《试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一文中强调:“现代大学要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人的综合素质的内涵包括品德、学识、才能、体质四方面。可见,德与能的统一是现代大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⑧“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与历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⑨教师可以选用优秀的影片,集音乐和影像感染、启发、教育学生。如在弹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聂耳》,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弹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不妨让学生观看电影《一曲难忘》,通过肖邦无私、崇高的爱国实例,净化学生的心灵。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艺术本领,还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拥有为国为民为艺术无私奉献的精神。诸如此类的影视作品很多,高校音乐教师应很好地运用优秀的影视资源,来熏陶教育学生,让高师学生不仅在钢琴弹奏技能、知识等方面有所提高,关键还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运用影视资源辅助高师钢琴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适度选择影片

不是每弹奏一首钢琴作品都需要观看影视剧,也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学生观看,完全依靠影视欣赏来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是不可取的。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应适度,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定,注重所选影视作品是否能真正解决教学问题,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不分内容、数量过多地引用影视作品来辅助钢琴课教学,只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影视剧中出现的音乐是根据剧情设计,影视制作需要有很大改动,这时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慎重选择,因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可以是良师益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不利于钢琴教学的开展。

(二)正确引导,确保影视欣赏的效果

影视欣赏的目的是用来促进钢琴教学,而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能力限制,容易变成以娱乐和消遣为主,导致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的斗琴场景,演奏的音乐有肖邦黑键练习曲和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而学生们看过后却更多的是迷恋流行天王周杰伦,而没有更好地反思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上,这时就要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片中演奏的是改编过的音乐片段,虽然如此但也足以看出周杰伦的弹奏功底和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古典音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音乐内涵和演奏水平,所以影片中的斗琴会选择此类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喜爱古典音乐,帮助学生鉴赏片中音乐。通过观看这个影片,教师既要以学生对周杰伦的喜爱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又可以适时介绍肖邦音乐增进学生对肖邦作品的了解,这样就达到了钢琴教学的目的,确保影视欣赏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影片欣赏的时间、地点

篇13

【关键词】特效化装 虚拟 想象 重塑

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在小说《他人的脸》中,描述了在化学试验中失去面孔的“我”,如何在新的面具下尝试转变,进入到这个全新的身份,并试图调和面具与真脸的对立,最终把面具形象转变为新的自我的过程。小说结尾这样写道:“好,我就再给侥幸活下来的面具仅仅一次的机会。不管怎么做都行,只要靠行为打破现状,把我的尝试从虚无中解放出来!”由此可见,人的外表变化直接体现出精神的力量,并直观昭示出充斥其中的、复杂的内在冲突。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如此错位在几度真实之中,迷失的症结就是来自一张“他人的脸”,也可称为“重塑的脸”。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谈道:“脸上最微细的皱纹成了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之一,肌肉一刹那间的痉挛都具有它的意义并且指出了其内心的巨大变化。”在现代戏剧影视作品中,受惠于科技的飞跃性发展,以往不能实现的视觉效果得以实现,这些“重塑的脸”更是通过特效化装术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特效化装术以非常复杂、精密和娴熟的技术在人物造型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关于面具的备忘录》中说:“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从来就是戏剧性的,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攻性武器。使用得恰到好处,它比任何演员可能做出的面部表情更微妙、更富有想象力、更耐人寻味、更充满戏剧性。”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力量,就像美国影片《变相怪杰》中金・凯瑞捡到的那张神奇面具,戴上它立刻化身为他人,同时获取了他的力量、他的性格和他的心理感受。这正是人类憧憬成为“他人”的潜意识。就如优秀的演员和化装师经常会希望得到一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如从青春到暮年的变化,或从兽到人的变化,这时源于面具演化而来的一张暂时性的“他人的脸”重塑的脸就是艺术人物第一可信力的首要保证。

演员借由面具或“重塑的脸”变为新角色,也即幻化成“他人”的过程,特效化装师对演员外貌特征的定位和改变的过程,同样也是使演员内在精神努力向剧本角色变化的过程。对演员外貌特征的改变和转换常借用绘画化装技法,或毛发化装技法,或塑形化装技法等。特效化装常用于非常规的角色造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论表演体系》里谈道,演员的内部自我感觉和外部自我感觉的统一,足以体现出外部体征的改变对演员内在表现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如何生活,我们就如何表达。”人的内在心理和外部形象毫无疑问是相互固定、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在相对固定的体貌特征上,谋求相对的可塑性,尽可能让人物的思想感情、情趣意图在其体貌上得以展现。从外貌特征上体现人物内在精神无疑是对化装艺术的最高要求,同时因为具体的创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其艺术表现的复杂性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且风格迥异的效果。

一、特效化装的起源

化装术在我国最早发源于原始祖先的图腾崇拜、神戏傩舞,是从模仿自然、表达想象、探究未解现象中获取灵感。纵观其发展脉络,始终力图以模仿对象的外表获取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赋予面具化装者一个全新的身份,借以在他们与观众间筑起一道屏障。对古人而言,面具连接了物质世界与灵性世界、过去与现在,并提供给戴面具者安然无恙的防护与无拘无束的表演。巫术、宗教仪式中的祭司和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希望借由面具来驾驭超自然的能力,如治病、驱鬼、祈雨等。当人们戴上面具后,他们就隐去了原有的身份,化身成面具上描绘的神鬼、已逝的祖先或是假想的恶魔。在古埃及,死者脸上会被戴上葬礼用的人像面具,以引导死者的魂魄回归他们体内最终的休憩之处,最令人熟悉的例子便是图坦卡门国王的面具。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们戴上各种神异的面具进行驱魔消灾或其他娱乐活动。面具作为化装术的雏形,已经具备了现代影视特效化装的一些基本元素与特征。

特效化装的出现是戏剧影视作品的题材内容不断出新求异的结果。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观众所看到的不再是湖海中披一袭天然橡胶衣饰的水生生物,宇宙飞船也不是一个由锡箔做成的粗糙玩具,外星生物更不再是地球人的丑陋模仿。特效化装从业者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了更具真实效果的新形象,让观众能够欣然接受并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不可思议的“新角色”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类动植物及其他虚构的“人物”都可能会出现在荧屏上。这些非常规的“人物”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最终取决于特效化装师的想象和塑造。由于这些非常规的“人物”形象常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是凭借化装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的。因此特效化装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及特殊的材料,更需要化装师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特效化装的界定与类型

特效化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化装造型形式,主要借助于各种可塑的物质材料来改变演员的面貌及身体的生理特征,有些还需要与电动机械、电脑制作等相关科技手段相结合。特效化装常用于需要大幅度改变年龄的人物造型,或肖像人物造型和奇异的非常规人物造型。

特效化装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形式:

首先,以真人为模板,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对演员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直接填加、翻制、塑型,将塑好的零件以粘贴或穿戴的形式重新安置在演员的脸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并达到活动自如,表演不露痕迹的效果。这种处理方法的特点是表演者通过重塑来展现角色,通常给观众以生动感和亲近感。例如,2008年拍摄的影片《功夫之王》中成龙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他除了扮演醉侠鲁彦,还出演一位在唐人街开店的八旬老人,其化装效果生动、逼真,令人叹服!

其次,虚拟表现是特效化装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脱离表演者而独立存在的新的造型方式。这要求化装师制作出角色造型模型,再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合成出角色图像。如《指环王》中的咕噜、《纳尼亚传奇》中的狮王和《哈利波特》中的托比等。

再次,借由人工操作的有线遥控、无线遥控和真人相混合的表现方法达到所需的艺术效果。《纳尼亚传奇》中的“人羊”杜纳就是由好莱坞最资深的化装师霍华德・伯杰(霍华德・伯杰也是KNM公司的合作创始人)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霍华德・伯杰为扮演者詹姆斯塑了个头形,上面带有无线电控制下能活动的耳朵,以及附在头套上的角、鼻子、额头、假毛发、胡须、眉毛以及体毛,操作人员在画面外操作遥控器,带着表情的耳朵和角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演员的表演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

由此可见,当今的特效化装仅凭有限的几种技能是远远不能胜任的,必须依靠常规特技、数字特技等复杂而完美地融合才能臻于完美地实现造型的要求。

三、特效化装的特征

特效化装是对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外部形象的重新塑造。特效化装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演员的外形更加俊美,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改变演员的外形,使之更符合所扮演的角色。因此,特效化装的性质不是对演员形象的“美容”,而是根据角色特点所进行的一种暂时性的“整容”。特效化装依然围绕剧本的人物描述和导演的要求努力体现原剧中的艺术真实。化装师必须凭借其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积累,尽量缩小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外形差距,找到最具整体特征的一面,增补和改变演员形象的不足。这在具体的体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材料有着显著不同。

特效化装的真实性有时是完全没有现实依据的。它不是自然原型的再现,有时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演员扮演的是虚拟的人物形象。如何帮助演员从“重塑的形象”中去加深其对新角色的贴近感和可信感,这是检验特效化装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神似”和“形似”兼备,也即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高度相融统一,“新角色”的真实性才能得到最终的认同。

特效化装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多变性。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这种多变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各种非现实的形象为特效化装师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些亦真亦幻的形象来自于剧作家天马行空的灵感和导演的再创作过程,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仍保有人的感情,但只有经过化装师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后,才能达到有血有肉。这既是再现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高于生活的虚构的艺术真实形象,而其中的真实与想象常常很难用语言来确定。如《ET》中的外星人,现实中很难想象“他”会是个什么形象,但是特效化装师“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人,并通过片定的情景、身份、性格与情节,最终使观众相信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正的外星人故事。

特效化装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表现在它的专业性。同其他化装技法不同的是,特效化装更具专业性。只有一部分从事此学科的艺术家能够运用这门独特的技术。其独特之处在于以鲜活的真人为基础,整个创作过程就是改变和重塑一个人使其变成完全符合角色的“他者”,某种程度上特效化装是影视剧中的行为艺术。虽然特效化装从属于戏剧、影视化装造型,但它的独特性又区别于其他一般性的化装艺术。特效化装所包含的各门类知识是所有艺术领域中最庞杂、最丰富的,使用的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也最有独特性,其中包括使用医学材料、化学材料、生活日用品材料等,同时还要具备绘画、雕塑等塑造技能。一名优秀的特效化装师要掌握和了解的不单单是这些内容,还需要具备更广泛而深入的自然、人文、历史、宗教等知识。可想而知,做特效化装造型不仅要掌握全面的造型技能,而且要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完成一个成功的角色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特效化装较强的技术性表现在具体体现过程中,通过制模、雕塑、制作零件、粘、填、贴、塑等技法来重塑演员的外部形象。突破了单纯依靠绘画化装技术,达到逼真的立体效果,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具有某种原创意义的。在工艺技术和材料运用上,特效化装所使用的材料无奇不有,生活中常用的纸、布、纱甚至动物肌肉都是特效化装师可能采用的材料。另外,还可能运用化学化工用品、电动机械等,如此庞杂繁琐的技术使用在其他化装技法中是少有的。所有这些材料与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才为创造一个“新角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绘画化装是在保持演员的本色形象的基础上,用颜色遮盖演员的缺陷或美化原本演员的形象或微妙或夸张改变演员的年龄。而特效化装的运用则更加广泛,因为它塑造的形象不仅仅是对演员原有形象的改变,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演员本人的容貌特征。因此,当面对这样的角色时,特效化装师已无法再用传统的化装手段去为他们造型,而是必须借用塑型手段去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象。至于为金刚添一副利爪、为暴风女加一双会发亮的眼睛等小技巧也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魔幻、灵异以及超现实类的影视作品了。有时为达到撼动人心灵的效果,特效化装师需要创作出完全不存在的非常规角色,如液体凝动的机器人、变身为妖为魔的肢体,获2007年奥斯卡最佳化装奖的《潘神的迷宫》(2006年,墨西哥/西班牙/美国)中的神怪、迷宫中的潘神等角色都是以往化装技术所完全无法实现的。

特效化装造型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由特效化装师创作出的那些极具特点的传奇“人物”形象,如凶猛的座狼、威武的雄狮、面目呆滞的悠远部落的人偶、神话中的林神和树妖;或牛头怪、半羊人、人马兽、独角兽、独眼人、侏儒等,有时甚至超越了故事本身,直入观众的脑海。近年来奥斯卡最佳化装奖大部分归于魔幻题材影片,正是因为此类题材给予的无尽的想象空间,为特效化装艺术提供了技术发展的平台。而特效化装的技艺越精湛,其“新角色”也就越新奇独特、生动传神,其观赏性也就越来越强,观众的接受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篇1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初中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扎实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交流,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构建新型教学理念,搭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正向交流的平台,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掌握英语,获得更多的信息储备,强化学习效益。

一、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1.缺乏口语交流环境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缺乏一定的语言交流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口语练习和应用更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和促进。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学校缺乏这样的语言环境,学生没有机会和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训练和指导学生的口语练习,学生没有主动地通过口语和别人交流,这些都使英语学习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初中英语的教学改革应从提高实践口语教学开始。

2.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的分离

当前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素质的培养。课堂中采用大量的习题和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没有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入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全面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脱离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

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涵盖了听、说、读、写的课程内容,关注于语言结构的教育,但是往往忽略了对英语国家思维方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和等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缺乏一定的语境思维能力,对英语语法的结构、单词的构成理解不透,在学习和应用中往往出现颠倒语法、拼词错误的现象,如果适当的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文思想合理输入,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带来思辨对比,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初中英语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

1.增强英语口语交流环境

如何彻底改变英语口语教学环境,让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锻炼和提高是当前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究研讨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采用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英语语言环境,其次,教师应设法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创设英语口语使用环境。如校园内定期开设英语角,通过课堂模拟情境让学生开口练习,组织英语话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展示自己英语口语的机会,提升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可开展英语交流活动,通过良性竞争、比拼交流的方式达到双向促进,改善英语教学环境,解决教学中的口语交流问题。

2.借鉴优秀的影视作品

通过英语影视作品的学习和模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并促进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提高。通过观看影视剧,学生加强了对英语语言的认知,理顺在真实的语言环境里语言应用的顺序,将理论英语与日常语汇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英语更贴近生活,形成优秀的思辨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辨析,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可针对影视剧中的经典桥段让学生做纠错练习,让学生体会实践英语和理论英语的差别,比较不同的过程,让学生深化教学内容,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台词脚本,体味英语的语感,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3.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挖掘教学素材,利用实物、多媒体、音乐等多种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和学生的探讨交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效引入教学课题,在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熟知固定的词汇应用和语法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应改革教学理念,紧跟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不足,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学态度,增强教学能力,落实新课改精神。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学识和修养,积极探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英语口语实践活动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