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身为中学化学老师的我们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外围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9-02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提供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具备“双师”素质,即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既要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管理实训所需的工、量、刃具,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从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学活动组织三个方面来探索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的能力。
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教师,能够开展理论教学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老师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能够优化教学、创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1.1 创新教学内容
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总结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目标;参考职业技能标准,根据职业发展规律,针对专业课程特点,制定教学模块,编写一体化教材。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例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模块教学为特点,将课程分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低压电路、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几个独立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组合,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例如:在讲授交流接触器基本知识时,抛弃传统理论注入式教学方式,边进行接触器的拆装,边讲解原理,让学生看清楚接触器的内部结构,同时辅以一些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交流接触器机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2 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技能要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与处理信息。例如:讲解典型基础控制线路知识时,采用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辅以仿真软件,边讲边练习,让学生独立编程、模拟、仿真,形象生动,提高学习效率。
1.3 因材施教
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来初中时成绩中下等,入学时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此外,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时不能一锅端,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分类分层次开展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过程,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法、模拟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将专业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涉及不同的仪器设备,作为老师,既要理论上精通,也要能够熟悉各种设备功用、结构、操作、维护方法,合理选择实训仪器设备,指导学生实训。
2 实践指导能力
操作技能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岗位的现场解决能力,是职业学校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具有理实一体化操作能力。即,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熟练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具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演示教学法,实训指导教师要确保安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使用电工工具时,教师教学时,先通过对各种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再模拟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习惯。此外,还应该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放手开展实验。例如:在讲授机床线路部分,教师在布置任务,操作示范完成后,鼓励学生自己安装调试,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通电调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解决实训中的问题。实训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总结解决,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就不能从问题中学习知识。作为实训教师教师,不少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社,老师不是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操作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也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说在指导机床线路接线问题时,有几种接线思路,如何接?为什么要这么接?这样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教师可以现场提问、指导学生需求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 教学组织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总结与评估。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宽容、互助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1 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决策
现代职教理论任务,职业课程是职业教材、教师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组合。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组织学生收集咨询、制定计划、实施总结评估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在《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感官机床现场。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典型机床控制线路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训中心各自机床控制线路的时候,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不同机床的控制线路,思考控制线路的组织,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
3.2 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平等、积极、愉悦的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鼓舞,让学生在平等、和谐、互助的氛围中进步提升。对老师来说,给予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更加重要。教学中要常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例如:《电气控制技术》典型机床控制线路任务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典型机床装配线路示教模型,演示机床的动作。然后让学生根据之前讲授的控制原理谈谈自己的思路与看法,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术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兴趣是一种特殊意识倾向”。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景,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任务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设计机床控制线路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1)观察电机正反转现象,设疑、提问学生电机为什么会正反转?(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正反转?(3)如何实现电机的正反转控制?(4)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最终方案,得到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制定方案、实验、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得以体现,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得以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能力,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 谢盛欣.王好华敏.教学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 几种意识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
3 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间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可视化
1、知识可视化的涵义。Eppler,M.J. & Burkard,R.A.(2004)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描述,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对事实信息进行传达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知识可视化工具。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包括流程图、概念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在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种知识可视化工具。(1)流程图。流程图是由一些图框和流程线组成,其中图框表示各种操作的类型,图框中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操作的内容,流程线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流程图,均以流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操作过程。在教学中使用流程图,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清晰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2)概念图。概念图是若瓦克博士等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知识的体系结构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表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这是它最大的优点。3.认知地图。认知地图也可称为因果图,是由Ackerman & Eden提出的,它将“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其相互连接起来。想法与概念不同,它们大多是句子或段落。认知地图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其中的“想法”都是由带箭头的连接线连起来的,但不需要用连接词。人们进行规划工作,小组决策就可以利用认知地图。(4)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以概念和有意义的、不受限的连接词为基础,形成基本的实例或命题。Fisher认为语义网络可以被看成多维的,而非二维的。语义网络可以非常大,能够包含成百上千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正因为它非常大,使用者在某一时刻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与中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概念。(5)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最初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改进笔记方法就是其最初的目的,随着研究和应用它的作用和威力开始不断的显现出来,逐渐被个人、家庭、教育和企业所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应用,人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都会随着由思维导图的应用而得到改善、提高。(6)思维地图。思维地图是由David Hyerle博士开发的帮助学习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教师和学生一共使用8种图,用以帮助解决阅读理解、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思维技巧。基本的认知技巧是这8种图的基础,技巧有比较、对比、排序、归类和因果推理。在学生建构知识时,要结合多种图来提高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二、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目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多种多样,同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呈现出了多种特点:(1)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小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差异相差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已经会些操作了,而条件差的,只是见过别人使用而已;有的学生会用电脑完成许多事,而有的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会。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却使用着同样的教材。(2)课堂组织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靠练习实践,在练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小问题,若是不解决,下面的教学就没法进行,若靠教师逐一解决,时间不允许,若靠学生互助解决,课堂纪律就难以保证了。(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重视体现和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4)课程目标的特殊性。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许多应用软件,这些都是以操作技能为主的目标,而知识目标占极少的分量。这就要求课堂以培训技能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反复训练,而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星期一节课,时间有限。这就会出现前面的技能尚未熟练又要开始新技能的学习的局面了,这样给完成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同时他们又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形象具体的、图文并茂的内容更容易吸引他们,也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知识可视化工具的联系。根据上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基础的差异性、课堂组织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课程目标的特殊性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始终“面向应用”,以实践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应尽量避免向学生传授抽象的内容,宜直观形象。
“精讲”是指教师不仅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还要讲出精华,而且要注意怎样讲,这时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将所要讲授的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多练”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这里的操作是指带着任务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操作,利用多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尝试着去解决信息技术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讲解,能够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其达到容图文并茂的效果,系统化相关主题知识,不仅易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把教学材料视觉化,它是呈现信息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该如何应用呢?下面选择了三个案例分别对流程图、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这三种知识可视化工具进行具体分析。
(一)利用流程图呈现出顺序
流程图通常给人以明朗、清晰的视觉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学中常用的PowerPoint软件中就提供了28种绘制流程图的形状。每种形状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把鼠标放在图形上,就可以看到对该图形的描述。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流程图均以流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操作过程。
在教学中,对于解决问题类的内容可以通过流程图来描述,从而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利用流程图的流向结构呈现出问题的解决过程,使教学内容直观、清晰,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在出错或遗忘时快速找到正确的做法,也促进了学生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同时学生在看到了计算机开机顺序的流程图后,可以自己思考、与同学合作或请教教师,再绘制出计算机关机顺序的流程图。
(二)概念图的利用
概念图的层级关系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概念间关系的方式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概念间关系的清晰认识。教师除了给学生展示概念图外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绘制,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1、通过概念图进行课堂讲授。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前画好概念图,这相当于一个备课的过程,教师通过画概念图,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等。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课前画好的概念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课堂讲授――现场画概念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一边讲授一边绘制,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绘制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概念,理解各操作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利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或表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画概念图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画概念图进行学习。通过小学信息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提问――归纳――强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点、确定小报的主题和结构来规划小报,但学生还是容易丢三落四,即使最终可以完成学习目标,但也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不高。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课堂调控外,利用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能很好地增进效率。通过概念图,要求学生按照概念图的指引,围绕主题,用自己的语言在概念图上进行表述,概念图的良好的可视性规划使任务更清晰、完成任务更有条不紊,提高规划电子小报的能力,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利用软件画概念图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该软件有一定的了解与熟悉,在这之后就可以教学生利用软件画概念图了。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提供的素材库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创作出各类主题、充满生趣的概念图。
(三)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如何上网
思维导图是常用的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它的关键是呈现出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还能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把相关信息形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纷繁复杂的信息用图表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组织能力。
四、总结
教师将知识可视化工具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时,要关的注不仅是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确定更加有效的传播知识的方法。并不是说所有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知识都要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晦涩难懂或是相对较为复杂的操作,教师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相反,若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或是学生早已掌握操作,就没有必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因为使教学最优化才是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的最终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也有了较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音乐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幼教人才。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要求高、教学任务重等特点。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要,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扼杀学生主体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要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展现音乐课堂的自身魅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既要重视音乐表演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要着重加强对音乐教学法的内化掌握。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并且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培养与他人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一点个人体验。
1、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思维活跃、喜好模仿,但学习意志薄弱,学习目标茫然,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在音乐课教学中,学生零基础,不识谱,不懂理论,更不愿开口唱歌,并且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惰性,多年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在教学任务重,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将数字化音乐工具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成为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探索、求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音乐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的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多使用一架钢琴、一支粉笔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弹唱,或者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乐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无法做到视听的统一,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堂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回忆自己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汗如雨,生怕自己讲的学生听不明白。但是看看座位上的学生,有些如尊尊泥塑,没有丝毫反应。使我觉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帮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太重要了!
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教学主要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集于一体,改变枯燥、生硬的音乐本体知识,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同时,使他们自然融入到教学场景中。
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音频软件将学生的声音录制下来或者用数字化技术对歌唱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学生能看得见声音,这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方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歌唱,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学习乐理知识的APP,学生通过闯关游戏进行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字化音乐工具的这些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无法实现的,可很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突破条件限制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如果学校没有购买乐器,学生就无法进行乐器演奏学习。教师只能通过在互联网搜索乐器图片和相应代表作品,让学生看到并听到乐器声响。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建构起二者之间的联系。音乐欣赏课中如果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乐器博物馆,可将全世界的乐器都收入其中,让学生通过3D图观察乐器形制,并能播放乐器音色及代表乐曲。学生可通过最直观的观察对各种乐器的形制和音色进行了解。还有一些模拟各种乐器的数字化音乐工具,例如完美钢琴APP,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这些虚拟乐器进行弹奏教学,學生也可利用虚拟乐器学习。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完美钢琴APP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快速的熟悉歌曲旋律、矫正音准,在没有教师带领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学方式唱准旋律。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因为音乐是完全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特殊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一定差别,而音乐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学科。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情况,必须通过学生唱歌来判断。如果是学生一起演唱,教师无法听出每个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旋律、音高等是否正确。教师若想了解学生对键盘演奏的掌握程度,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教师通过计算机,在学生合唱时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歌唱声音,并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学生的歌唱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记录、反馈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数字化音乐工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可突破传统教学中,在没有实物乐器无法让学生直观观察和弹奏乐器的限制,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局限。
3、拓展学习途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帮助下,可实现在课下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数字化音乐工具自主学习。学生如果想学习弹奏乐器,可借助虚拟的数宇化乐器进行学习,目前已经出现的虚拟乐器产品种类很多。
例如在中职音乐课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前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可对教师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完成互动闯关游戏,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通过节拍器APP练习歌曲节奏,准确的拍打节奏。在预习歌曲视唱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美钢琴APP对音准进行矫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弹唱能力。在课前学习阶段充分利用学生手机控、低头族的特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对各种音乐软件的利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音乐工具进行充分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完美应用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得到拓宽,不再局限于真实的环境中,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使虚拟环境中的自学得到实现。
4、提高教学实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以完成教学目标。有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和听觉同时进行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且遗忘的速度慢。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恰巧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视觉,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信息承载量大,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多感官接受丰富的知识,提高课堂容量。
在数字化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不再像过去在黑板上书写大量文字,也无须讲述过多语言,而是用课件快速的展示学习内容供学生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要循环播放的片段,在课堂上多次点击反复的进行学习,直到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连贯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