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评价方法范文

统计学评价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评价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评价方法

篇1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体外诊断试剂;方法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35-0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又称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最大。一是与先天遗传有关的某些生物酶的缺乏,另一个就是体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元素的缺乏。这两种缺乏都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其他物质,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Hcy的测定,对心血管疾病、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判定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通常认为成人空腹血浆总Hcy水平正常值为4~12 μmol/L,理想值为<10 μmol/L,高于15 μmol/L则被认为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败血症;老年人(≥60岁)空腹血浆总Hcy水平正常值为15~20 μmol/L,高于20 μmol/L被认为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败血症[2]。

目前,实验室常用的Hcy测定方法有色谱法、酶联免疫法及荧光偏振免疫法。色谱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现在公认其为测定血浆Hcy浓度的首选方法,但因色谱法(HPLC及GC-MS)需要的设备复杂且昂贵,难以适应常规临床化学实验室应用,而免疫测定法可以实现自动化,且可测定大量标本,因此受到临床广泛欢迎[3]。

免疫测定法一般是通过ELISA法、荧光偏振免疫法和酶循环法进行检测[4]。本文是对一种在反应原理上有别于酶循环法,但是同样可以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的试剂盒进行考察。

重庆本地某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厂家自主研发的酶比色法的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用二硫苏糖醇还原样本中的氧化型同型半胱氨酸,再通过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将D-甲硫氨酸的甲基转移至同型半胱氨酸,从而生成D-蛋氨酸、L-蛋氨酸。随后,D-蛋氨酸在D-蛋氨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与显色剂10-(羟甲基氨羰基)-3,7-双(二甲氨基)吩噻嗪钠(简称DA-67)发生作用,生成亚甲基蓝显色,在660 nm有最大吸收,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变化值来计算出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

1 仪器与材料

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评价试剂: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酶比色法),由重庆某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厂家提供。 同型半胱氨酸质控品,北京九强公司生产(批号:08-0704),质控范围10.2~13.8 μmol/L;批号(08-0926),质控范围24.6~33.4 μmol/L。乳糜: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031 12);血红蛋白(牛血红蛋白):北京经科宏达生物公司(批号:Sigma H-3760);胆红素(Bilirubin, Mixed Isoners):北京经科宏达生物公司(批号:Sigma A-7631)。

2 方法与结果

2.1 操作方法

试剂盒测定参数设置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厂家说明书规定进行。

2.2 评价方法

按产品执行标准及WS/T 124-1999[5]对试剂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和抗干扰性进行评价。

2.3 精密度试验

2.3.1 批内变异系数取线性范围内一份定值血清,重复测定10次,测定批内CV,CV=2.3%。

2.3.2 批间变异系数取有效期内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分别对同一份定值血清进行3次重复测定。用3份试剂分别测量的平均值和总平均值计算批间相对极差,批间相对极差=5.5%。

2.4 线性范围

说明书规定线性范围为3~50 μmol/L。分别取12.0、29.0 μmol/L的质控品并用稀释或加倍的方法达到6.0 μmol/L和55.4 μmol/L作为线性范围测定的理论值。每个浓度测定3次取平均值,与理论值进行回归计算,r=0.999 4。

图1 Hcy试剂盒线性试验

2.5 干扰试验

在质控血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干扰物质,使其在血清中的浓度达到表1的要求,然后测定Hcy的含量。试验结果表示,加入规定量的胆红素、乳糜和血红蛋白后,与对照组比较[6],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三种干扰物对该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的检测均无明显干扰。加入规定量的抗坏血酸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干扰率为8.36%,仍能达到执行标准规定的要求。

表1 Hcy检测试剂盒抗干扰性能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3 讨论

与市面其他同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技术参数要求比较,该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在精密度、线性范围和抗干扰的测定均能达到满意效果,并且酶比色法的线性范围(3~50 μmol/L)远高于ELISA法的Hcy检测试剂盒的线性范围(一般低于20 μmol/L),更适应临床检测,更具有市场优越性,便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该试剂盒为3试剂配方,对检测仪器要求较高,一般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不能够使用该试剂盒进行检测,必须配合全自动进口生化分析仪。在试剂配方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

胆红素、乳糜(甘油三酯)和血红蛋白抗坏血酸对该试剂盒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抗坏血酸对该试剂盒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仍在执行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未进行准确度的测定,是因为医院实际使用试剂盒的时候,一般根据定期做质控的值由厂家对准确度进行调节,所以该项目只要在说明书规定的合格范围内,方法学评价数据在临床检测中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袁玉亮.同型半胱氨酸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 19(3):101-102.

[2]费凤英,王金金,祝新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5):1233-1234.

[3]吴培东.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临床应用与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1,25(10):729-730.

[4]李俊玲,于天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9,20(4):78-7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124-1999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质量检验总则[S].1999.

篇2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黑龙江省12所普通高校100名公共体育课教师和300名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系(部)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5.6%;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4.3%,有效率为98.9%。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占77.3%、定量评价占65.9%;而以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2%、定性评价占51.1%;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虽然在受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曾经开展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这种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我省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与当今国际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做法相悖。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方法本身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学校的统一规定以及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普遍不采用新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归结可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评价方法理论性过强,不易于操作,如反馈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第二,由于学生的诚信素质有高有低,促使评价的结果易出现不确定性,实施困难,影响教学效率,例如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体育课成绩评价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1.从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第二,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考核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脱节;第四,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对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看法,集中的四个方面问题与很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说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共性问题。其中,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两方面内容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半数,是值得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起点差异很大,先天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各有不同,如就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来说,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龄的学生有的身体柔韧性很好,动作机敏,有的则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有的则手无缚鸡之力;有的速度素质好,有的怎么练也跑不快;一些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即便不经常锻炼,也能在比赛和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素质的学生,无论怎么刻苦也难达到一般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尽管仍未达分数线),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想象,那些因这方面原因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挫伤,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2.从评价主体方面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本身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还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同行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成了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厌倦体育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其学生本人,只有在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体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在体育课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多点空间和个性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

在对我省12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而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则极少纳入评价内容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思维惯性,大部分采用竞技体育的评价内容,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存在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认识上的误区,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评价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方法。目前,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辅,但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仍比较单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着共同的心声。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影响着整体评价的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各普通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应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首先,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其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考虑采用等级评定制;再次,在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主体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9-2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6(8):95.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7):124-126.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1(4):24-27.

[7]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2):113-116.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5(6):108.

篇3

1 引 言

义务教育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的成败已成为我国能否脱离发展陷阱的关键环节。目前,学者们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DEA指数法等。通过DEA方法,可以确定每个决策单元相对上期的效率以及规模收益情况,而且针对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提供至DEA有效的投入目标水平。因此许多学者通过DEA方法对我国的财政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并提出政策性意见。但大多数学者是从整体层面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行评价,具体应用于某一特定项目的政府财政支出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运用DEA方法针对我国普通小学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面: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产出。从财政资金的投入着手,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在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个人部分选取了工资福利支出和个人家庭补助支出中的助学金支出,公用部分支出选取了商品服务支出。在基本建设支出中,无论财政资金用于哪一方面,均属于对我国普通小学基本建设的服务,故将其总值作为投入指标。

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产出指标从基础教育设施层面、公众层面、业务优化层面来设定。在基础教育设施层面采用学校数作为产出指标,在公众层面采用毕业率、升学率、适龄人口入学比例作为产出指标,在业务优化层面采用专职教师与教职工数量的比例作为产出指标。在搜集数据时,由于天津市的数据缺失,本文仅对我国30个省市的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设计见表1。

2.2 DEA模型构建

DEA是评价经济系统生成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评价方法,多应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多目标决策单元的绩效评价。1984年R.D.Banker等人提出BC2模型,即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生产部门之间的“技术有效”相对效率。本文即通过BC2模型对我国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看作是以财政投入为输入指标,普通小学义务教育产出为输出的n个决策单元DMUj(1≤j≤n),每个决策单元的输入向量为:

3 绩效评价结果及分析

借助Deap2.1软件得出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报酬,见表2。

3.1 总体评价

表2显示,201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其均值为0.802。其中有九个省、两个自治区、两个直辖市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分别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海南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和重庆市。这13个省份的投入产出的线性组合构成了技术效率前沿。同时,有10个省份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既“技术非有效”又“规模非有效”,存在财政支出资金的低效率及支出规模的偏大。总体来看,各省份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于规模效率水平。可见纯技术效率水平不高是导致一些省份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从规模报酬来看,除福建省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他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未达到1的省份均规模报酬递减。因此,福建省应当适当扩大其投入规模,而其他省份则应该在注重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其对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以提高财政支出规模效率。

3.2 对西北五省的绩效评价

表2显示,2012年西北五省份中普通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构成生产前沿面的是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而陕西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分别为0.639与0.378,青海省则居中,为0.99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经济越发达其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就会越高。

对于陕西省来说,其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是纯技术效率0.646和非规模效率0.990共同导致的。综合DEA非有效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从投入冗余分析,工资福利支出X1,助学金支出X2,商品和服务支出X3,基本建设总支出X4,应该分别减少2418376元,301425元,653869元,276246元。从产出不足分析,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适龄人口入学比例和专职教师比例可以分别提高4.3%,4.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综合DEA非有效造成其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从投入冗余分析,工资福利支出X1、助学金支出X2、商品和服务支出X3、基本建设支出总值X4,应当分别减少2408773元、41360元、525202元、304550元。如此,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学校数Y1、毕业率Y3、升学率Y4、专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Y5可以分别提高1309所、6.3%、1.2%、5.1%。

观察青海省的效率水平,造成其综合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0.999,而纯技术效率的水平为1,且青海省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青海省应该减少对于普通小学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规模来达到DEA有效。

4 结 论

篇4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篇5

关键词:非统计学专业;统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统计思想概述

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统计思想也应该时时拥有。到底什么是统计思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统计思想作过比较深入研究的李金昌教授指出,统计思想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思想,也就是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笔者认为,所谓统计思想是研究问题或认识问题时的一种统计思维模式。那么,统计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笔者认为,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体现了统计思想的最主要方面。一般认为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从中作出正确推断的认识方法论科学。统计认识的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具有数量性、具体性、总体性、变异性等特点。而统计研究和统计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本文认为,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定量认识的思想、总体认识的思想、均值评价的思想、综合评价的思想、权数的思想、正确认识统计规律的思想、比较的思想、关联的思想、拟合的思想、检验的思想,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前六种统计思想谈些看法。

(一)定量认识的思想,即用数据说话。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分为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统计的语言是数字,统计认识是定量的认识。但是,统计的定量认识是以定性认识即现象质的规定性为基础的,即在定性认识指导下进行定量认识,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定性认识。定量研究是统计认识事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如,我们今天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统计研究,要考虑的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思考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将可持续性发展量化,即用哪些统计指标可以反映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才能得到反映可持续性发展状况的指标数值。

(二)总体认识的思想。统计认识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对现象个体的数量特征兴趣不浓。统计活动就是要对现象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因为个别现象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现象总体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统计研究事物的总体特征,反映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的表现,可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有助于对客观事物规律发展的全面认识。需要说明的是,对事物总体的认识,需要观察总体中的“足够多”的单位,才能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至于多大数目的单位才能称得上“足够多”,这要根据特定的原则和方法来确定。还有,尽管统计最终要认识的是现象总体,但是它一般是从总体中个体研究开始的,即从个体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研究。

(三)均值评价的思想。统计对现象总体的评价和研究,平均数法是基本的方法之一。保利说:“统计学就是平均法的科学”。统计学中的许多分析方法,比如动态趋势分析、指数法、期望值标准决策等,都是以平均数法为基础的。采用均值评价也要求从总体上认识事物,但是更加注意现象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一般水平,避免个别偶然因素的干扰。现象总体的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是应用平均数方法的前提条件。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公布的CPI、职工工资水平没有跟着感觉走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均值评价的思想来看待问题。

(四)综合评价的思想。综合评价思想是总体认识和均值评价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但绝对不是简单相加。总体认识强调的是要考察总体中足够多的个体才能使现象变化总的趋势和一般规律性显示出来;均值评价思想强调的是通过平均的方法使现象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一般水平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显示出来的特征都可能只是现象总体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如果要全面考察总体多方面的数量特征,对总体作出综合评价时,需要设置不同指标即统计指标体系,先对现象的各个侧面进行数量评价,最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得出综合的结论。综合评价就是要以更加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武汉市和成都市的人居环境哪个更优?采用单指标评价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设置反映人居环境的多个指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五)权数的思想。权数在统计学中应用极其广泛,可惜目前还没有一个对权数明确统一的定义。本文试着这样表述:对多个变量值平均或综合时,表明各变量值重要程度的相对数或绝对数叫权数。权数思想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思想。将多个变量值平均时或综合成一个指标时,都要考虑权数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委员会中的诸多委员的态度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大小不同,我们可以看成单个决策值的权数不同;再如,根据销售经理、营业员、客户代表对某一商品未来销售状况的估计来预测这种商品销售量时,三者的意见一般不能同等看待。

(六)正确对待统计规律的思想。统计规律表现为大量现象的规律性和单个客体行为的概率规律性。例如,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公园中某种娱乐设施的安全性为99.99%,这是统计规律的表现。某小孩去玩耍时,一般认为是安全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会发生的”,因此人们可以放心使用。但是,统计规律是可能失灵的,只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对待统计规律的态度应该是“不得全信,但不得不信”,否则我们就会患上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疾病。统计规律和物理规律不一样,物理规律是给定客观条件就一定(100%的概率)要发生,而统计规律是“依一定的概率发生”。统计规律体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其发现是哲学认识论的完善和发展;统计规律对于人们认识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要解释现象的存在与变化一般还需要借助于各学科的相关知识。

二、为何要加强非统计学专业统计思想的培养

高校非统计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培养学生统计思想极为不利:

(一)教材建设落后。非统计学专业的许多教材重视定性分析,缺少细致的量化分析,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严密性。比如,《市场营销学》往往变成了“策略技巧汇编”,容易给读者造成市场营销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某种灵感和高超的主意的印象。

(二)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一般高校非统计类专业(主要是经管类专业)统计类课程开设少,许多学校只开设《统计学原理》,只有48个学时左右,教学时数少,讲授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强调统计公式的数理依据。这样,学生花很多时间背定义、记公式。其结果往往是公式运用的具体条件不明白,计算结果解释不清楚,考试结束很快忘记了名词概念和大堆统计公式。

(三)实践操作少。大多数学校非统计专业很少开设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许多学生凭机械记忆获取的统计学知识来应对习题和考试,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没有用统计思想作指导去思考,认为统计就是记住一些概念和繁琐的计算,学习统计学不知道究竟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什么问题,读书成了痛苦的事情,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统计思想培养的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统计思想的培养,改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统计学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明白统计思想的教育比统计方法的教育重要。统计思想决定了统计方法的选用,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一道解释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学生获得的统计思想一生难忘,学会了统计思想就会时常从统计学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而具体复杂的统计方法容易忘记。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主要是一些年轻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讲解统计思想。在统计学教学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相应部分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一)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来自于实践,真理需要实践检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总结统计思想和强化用统计思想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于学时的限制,可以结合校内外有关活动、学生兴趣,甚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让学生做一些调查研究来达到培养统计思想的目的。如,让学生对高校一年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学生第一步工作就是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要思考哪些人、多少人才能代表新生(包含了总体认识等思想)、做哪些方面的调查研究才能反映学习状况(包含了定量分析、均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思想)、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要调查的学生以及数据分析中如何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反映全体新生的学习状况(包含抽样与归纳推断等思想)、学习状况评价时哪些因素与成绩有关(包含正确认识统计规律、关联等思想)。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启发,学生可以悟出许多统计思想,从而受益终身。

(二)重视统计软件等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的应用和统计思想培养的有机结合。繁琐的运算和特定统计分析条件下的数据处理大多可以交给相关计算机软件(如SPSS)去完成,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习与运用统计学的兴趣,让统计真正成为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工具。但是,要引导学生在统计思想指导下使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适宜的统计软件,以及做好统计解释工作;否则,统计软件的利用就会无的放矢、统计结论错误百出、统计解释张冠李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培养学生统计思想的过程中要方法正确,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统计的作用,特别是统计解释时要考虑现象所处的具体条件和运用相关科学的知识,否则就会曲解统计、甚至妖魔化统计。比如,“大多数人都死在床上,所以床可能是个很可怕的东西”、“这个城市环境这么好,但肺癌患者越来越多”、“广告上说职工工资很高,实际上我们的工资很低”、“明明大家工资都下降了,却说平均工资上升了”。对这类问题进行解释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黄良文.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12.

[3]贾怀勤.应用统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6.9.

[4]王振龙.统计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8.30.

篇6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其目标是探讨数据内部数量规律性。它既是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教学改革的步伐无止境。因为统计学教学改革既是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内在要求,又是做为统计学教师的必然使命。因此,研究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路径、模式的探讨,使得我们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本文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笔者通过对我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的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为其他高校的统计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关键的问题,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不同层次的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而一般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我校是独立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校经营类各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商业技能,能从事商业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该培养目标,我校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商务与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与展开的。回顾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二是数理统计学。而我国高校开设统计学的传统是,理工类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学,经管类专业开设社会经济统计学。这种划分一直以来是泾渭分明,鲜有突破。近年来,我国统计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大统计”,号召我国统计工作者不分领域,团结在“大统计”的这面旗帜下,一同为发展我国的统计事业与统计学术贡献力量[2]。笔者高度赞赏这些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并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和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拟将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商务与经济领域的运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构建《商务与经济统计学》子学科。我们以该子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具体而言,该子学科体系包括下面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

1.绪论。主要是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概况。

2.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统计分组、频数分布、统计表与统计图、综合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

3.概率论。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推断统计学。主要包括抽样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实验设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课时数、教学大纲等方面对上述内容作适当的取舍。

三、授课方式的改革

根据冯叔民[3]的归纳,统计学主要有三种授课方式:1.普通课室授课方式,2.多媒体课室授课方式,3.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冯叔民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第三种授课方式符合时展的潮流,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能比较好地完成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互联网时代《统计学》最普遍的授课模式。”

笔者认同冯的观点,但是针对我校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授课方式,则需要对上述三种授课方式进行扬弃、发展、完善和创新。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统计学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这里,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我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是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方式。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而大小课授课制度,则是我校为了优化教学资源,而提出的一项创新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安排是,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相结合。通常,大课的教学容量是100―150人左右,大班授课;而一个大班通常由二到四个小班组成,小课就是小班授课,小班的教学容量通常是50人左右。大课与小课的关系是,一般大课是上新课和理论课;小课通常是习题课、复习课或实践课。

笔者的授课模式,就是将冯的授课模式跟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相结合。其中,大课采取冯文中的第二种授课模式,即多媒体课件大班授课模式;而小课采取的第三种授课模式,即在计算机试验室授课。大小课分工是,大课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新课,而小课主要讲授软件操作和进行互动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4]。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的关系是:习惯化的、制度化的教学方的授课模式。我们现在主要探讨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对教学方法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讲授法;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讨论法,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4]。统计学教学必须要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与创新。

首先,这三种方法要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是由我校的大小课制度和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讲授法,虽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但也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深刻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抽丝剥茧的由表入里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例如:在讲授比较相对指标时,教学材料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男女性别比是106.74∶100.00。我们可根据材料,依次提出如下4个问题:1.男女性别比说明什么问题?2.理论上的男女性别比应该是多少?3.造成这样性别比的原因是什么?4.对各位同学的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统计指标背后的现实含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多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达到与学生互动的目的。

再次,重视培养学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小课时,教导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操作,让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数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我们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一个统计学的综合作业,让学生在学期末上交,让学生边学边完成。作业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在我校开设糖水店的可行性分析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升华。

五、师资要求

好的目标和战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的要求是:

1.要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系统、深刻地掌握统计学两个子学科-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体系结构和专业知识。

2.要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由于统计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能系统掌握上述学科的知识。

3.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授课,引导学生如何用统计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社会经济现象,尤其分析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要有历史的纵深感。

4.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以上的统计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SPSS和Excel的操作。

师资队伍的提高和优化,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或引进来实现。

六、教育评价的改革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学生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数据作出评价。那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5]。传统的统计学的教育评价侧重中成绩的评定,而我们倡导教育评价应包括成绩的评定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成绩评定,不是单一维度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其不单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评定,还应包括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综合考察。笔者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如图所示:

在图1中,总评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评定两项。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堂表现、作业和考勤。其中,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作业包括若干次课后作业和还有综合作业一次。考勤占15%是我校规定的。考试成绩分为上机考试与期末闭卷笔试两项。其中上机考试是运用统计软件解答5―6道综合题;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多维度、深入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法、模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和事后反馈。例如,事前要做好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指导文件。事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包括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评价,或主动请同事、专家和领导前来听课,或者召开公开课。事后要有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例如我校要求每一门课程快结束时,都要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为更专业地研究,可设计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省、总结和改进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廓清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发展路径。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了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428.

[2]袁卫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P2.

[3]冯叔民.《统计学》、网站与三种授课方式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总第71期:29-31.

篇7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篇8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环境科学;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39

[中图分类号]P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地质统计学被称作空间信息统计学,是数学地质领域中发展较为迅速且具有广泛发展空间的一门学科。它将区域之间的变化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多孔介质空间结构变异函数,研究空间分布中具备一定规律性的自然现象,随后使用取样方案进行优化,对一些不规则取样进行处理并插值计算。在矿业、石油、农业、林业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大的研究应用成果。

1 地质统计学发展历程

20世纪中期,南非的矿物工程师DG Krige结合对南非金铀砾岩的研究经验以及对金矿储量的计算,根据样本区域位置的差异及样本关联性差异,首次提出了对每一个样本赋予相应的权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波动加权,以此方式代替传统的平均加权计算法。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的统计学家G Matheron经过大量实验后,将DG Krige的研究升华为了具体的理论结果,并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变量这个概念,由此形成了地质统计学这门新型学科。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是在1978年由我国地质专家侯景儒引进的,前后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至今为止无论是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环境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地质统计学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目前为止形成了两个理论学派,其中一个是以法国统计学家G Matheron为主的“枫丹白露地质统计学派”,另一个是以美国的统计学及AG Journel为主的“斯坦福地质统计学派”,这两种学派根据其计算方法及应用方式的区别又分别被称为“参数地质统计”和“非参数地质统计”。地质统计学领域还出现了局部空间估计法如普通克立格法、对数克立格法和因子克立格法等。此外,我国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研究出了一批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的软件。

2 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

20世纪初期,人们利用统计方法研究空间变异性,该方法提出将所收集的信息转变为单独的数值进行观测。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依靠收集的信息进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难实现对空间变异性的客观研究和评价。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完善和进步,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1 土壤环境研究中的地质统计学

自然环境下的土壤分布系统非常复杂,同样性质的土壤受土壤深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土壤分布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证明,土壤的自然密度、粒径等特性在同一水平或不同深度上的分布也是不同的。这些土壤特性的非均匀分布状态决定了土壤特性在空间中的变异性,从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变异性。

2.2 地质统计学在水环境研究中的运用

水环境污染迁移参数的离散性与随机性两大问题是水环境污染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地质统计学被引进该领域之前,利用传统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迁移模型的参数求证方式,对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合理的研究与评价。如果单纯使用确定性或偶然性的研究模型是很难正确且全面地描述整个水环境污染物迁移参数的变异背景,地质统计学可以对空间信息与偶然信息进行随机性处理,可以对这种随机性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

2.3 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由于地质统计学可以有效描述同时具备结构性与随机性的环境参数,因此利用地质统计学研究大气污染物分布也有很好的研究效果,例如:孟健宇和马晓明就通过指示克立格法对某个城市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异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得出该方法是研究大气污染差值的最佳手段这一结论。

3 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展望

随着地质统计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实践方式和理论已经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土壤有毒物质研究以及水环境污染等研究课题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由于土壤多孔介质特性中显著存在空间的变异特征,地质统计学对于这种随机性的事物来说是最佳研究手段。现阶段,对于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研究重点在重金属领域,并逐渐延伸到部分难降解污染物质的研究中,例如:影响内分泌物质及一些强致癌物质,他们的分布形态类似于重金属,地质统计学在这一类物质的研究当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自然界中含水介质的非均匀性导致了其他水环境污染参数迁移物质中具有高度变异性,特别是环境十分复杂的地下水环境系统。在以后的环境科学研究中,可以将地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分形理论和灰色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这样不仅会进一步降低研究复杂性,还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污染物迁移预测以及污染物迁移参数的价值估算,提高环境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为环境模拟和环境评价建立高效、科学的模型。

4 结 语

将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工具相结合,为目前的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扩大到其他领域中,比如: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研究领域,可以通过地质统计学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环境污染。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月赞,郑恒强,汪学福.用Kriging方法评价地下水监测网密度[J].水文, 2003(2).

篇9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篇1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与之密切相关的统计学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分析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调整与设置,教学手段创新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统计学专业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已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发式增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统计学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统计学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如果说以往的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简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不仅仅需要会应用基础统计知识处理相关领域的问题的单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基础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而且应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总类繁多,时效性高等发展特点。因此,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作出调整,应该以培养全新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为新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该对不再适应时展要求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以往的经典分析方法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之上,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迅速,信息获得途径广泛,而且信息价值密度低,这就要求数据处理时,可以以全体作为样本,而不是进行抽样;分析时必须考虑所有数据而不是剔除所谓的异常数据。因此,以往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应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必须适当的调整经典分析方法的课程设置,增加新的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其次,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所有的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安排时,应注意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适当增加。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考虑增加如下课程: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语言软件分析等课程,同时适当降低传统分析方法课程的学时比重。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可适当增设与应用领域相关的通识课程。

(三)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掌握书本经典理论为主。虽然,传统教学手段有着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等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才学生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统计学专业自身具有鲜明的应用专业特点。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然不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手段日益丰富多彩,为传统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在传统教学外,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使用大数据时代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着,单纯的笔试评价不足以衡量学生的全面能力,最后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的出现。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项目的考核,通过布置适当的项目论文,采用答辩的形式,以锻炼学生适应以后工作,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传统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单方面的,只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双向教学评价体系,如:增加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间同行间的评价体系等。

三、启示

篇11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829.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统计学专业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已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发式增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统计学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统计学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如果说以往的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简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不仅仅需要会应用基础统计知识处理相关领域的问题的单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基础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而且应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总类繁多,时效性高等发展特点。因此,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作出调整,应该以培养全新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为新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该对不再适应时展要求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首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以往的经典分析方法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之上,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迅速,信息获得途径广泛,而且信息价值密度低,这就要求数据处理时,可以以全体作为样本,而不是进行抽样;分析时必须考虑所有数据而不是剔除所谓的异常数据。因此,以往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应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必须适当的调整经典分析方法的课程设置,增加新的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

其次,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所有的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安排时,应注意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适当增加。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考虑增加如下课程: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语言软件分析等课程,同时适当降低传统分析方法课程的学时比重。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可适当增设与应用领域相关的通识课程。

(三)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掌握书本经典理论为主。虽然,传统教学手段有着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等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才学生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统计学专业自身具有鲜明的应用专业特点。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然不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手段日益丰富多彩,为传统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在传统教学外,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使用大数据时代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着,单纯的笔试评价不足以衡量学生的全面能力,最后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项目的考核,通过布置适当的项目论文,采用答辩的形式,以锻炼学生适应以后工作,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传统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单方面的,只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双向教学评价体系,如:增加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间同行间的评价体系等。

篇12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企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即是相同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和预测未来的方法论科学,有广泛的应用性。掌握基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技能是财经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当前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教育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专业本科层次的统计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财经类专业人才。

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1,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把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各种教学媒体也不再完全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财经类专业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之中。鉴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介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演示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认识、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强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方法,并通过学习形成自己对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具体问题的认识。具体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讲授相关理论;应用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接受或质疑教师的授课内容并进行分析现实问题的训练;学生向教师反馈自己的训练结果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以防止前者挤后者,保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寓统计理论方法的讲授于解决现实问题之中,把统计理论方法的内容讲授贯穿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或质疑中掌握统计理论,学会使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篇13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静脉曲张;应用;影像学;特点;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venousinsufficiency,CVI)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1],其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后期可出现沉重感和酸胀感,站立时浅静脉迂曲成团,进而依次出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最终形成溃疡等[2,3]。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veinsoflowerextremity,VVLE)为临床常见引起CVI的主要原因[4]。本文主要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及影像学的特点,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均经精确诊断后确诊。其中男女患者的比例是1:1,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8±1.7)岁,病程5~60个月,平均病程(30.2±2.8)个月;男性患者当中,有14例是左下肢患者,16例是右下肢患者,有20例是双下肢患者,女性患者当中,有13例是左下肢患者,14例是右下肢患者,有23例是双下肢患者。患者均有不等程度的慢性溃疡、足靴区的色素沉着、足部肿胀、小腿胀痛及浅静脉曲张(GSV)。上述患者家属均已知晓病情,另外本次研究均不违背伦理学原则。

1.2、方法[5,6]

本研究采用Aplio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购自日本东芝)进行探查。探头是12L5,中心频率设定为8MHz。根据检查时的具体情况,使患者处于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从GSV的段起始向下追踪到脚踝部,观注GSV的走行、结构、形态,记下GSV主干的内径。借助Valsalva的动作(具体为,患者在深吸气之后,于屏气状态下进行用力呼气)或肢体远端的挤压试验来评价GSV和同侧股静脉(FV)的瓣膜功能,注意记录下反流速度和反流时间。探查患者穿静脉的开放情况,同时记录开放的穿静脉部位,评价患者穿静脉的瓣膜功能,并记录开放穿静脉的内径,以及记录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反流速度、反流时间。根据反流时间来分级评价瓣膜功能不全。评价标准如下:(1)疑似瓣膜功能不全:反流时间0.5~1.0s;(2)Ⅰ级瓣膜功能不全:反流时间1.0~2.0s;(3)Ⅱ级瓣膜功能不全:反流时间2.0~3.0s;(4)Ⅲ级瓣膜功能不全:反流时间4.0~6.0s;(5)Ⅳ级瓣膜功能不全:反流时间>6.0s。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GSV的超声表现

研究发现,瓣膜功能重度不全患者的比例为81.4%,数据分析后发现,GSV患者中的不同返流程度在不同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SV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中,C1~C2,C3~C4和C5~C6级别的反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VVLE疾病患者中FV瓣膜功能的超声评价

患肢同侧的FV瓣膜功能的超声结果显示,患者FV管腔均为通畅,无任何血栓回声;FV瓣膜功能良好患者占全部患肢数的44.06%(63/143);不同组间的临床数据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种检查对VVLE术前诊断的结果比较

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是86%,外科检查的准确性是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篇14

【关键词】知识经济 体育统计学 教学模式 重建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知识生存”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随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的各项研究趋向于定量化,这就需要体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科学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因此,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体育统计学教学模式重建迫在眉睫。

1.体育统计学教学模式重建的必要性

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体育交叉学科,在揭示体育现象规律和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体育统计学教学效果比较差。从近几年发表体育文献中,体育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现象严重,忽略了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体育科技论文中误用体育统计指标、方法和结论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统计学教材编排不当、理论抽象、教学方法不当和忽略体育统计的应用,其中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1]因此,新的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模式重建是体育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分析与讨论

2.1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统计知识对于数理基础较差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接受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应根据目前学生的数理知识水平,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体育统计教学内容。教师应使学生掌握体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调统计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才能在应用时不会迷惑而误用。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常规的统计内容,包括体育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常使用的统计量、在体育现象中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在体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设计和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其次是多元的统计,包括相关与回归、聚类、判别和主成分与因子等统计分析;最后是在体育科研中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应该根据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要求教材的内容通俗易懂,案例联系实际,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逐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体系。

2.2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实践进行强化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模拟现场教学,利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搜集数据资料完成教学实践。[2]比如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进行“某个篮球代表队与其它队伍的各项篮球技术指标进行T检验”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确定研究对象和和样本、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选择测定方法、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和审核、整理资料、录入数据和资料分析等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学会制作统计表,某个篮球代表队的各项技术指标统计,与其它队伍进行T检验验证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2.3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2.3.1理论联系实际

体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就能使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运用体育实例或体育科研论文中的统计案例,能使理论知识形象化,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体育领域中统计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体育统计学课程必须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案例分析、计算程序和SPSS操作使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时间,能使抽象的统计知识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制作PPT,使讲解与演示结合,只要课前精心设计课件,演示就相当方便。因此,体育统计学课程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3.3课堂师生进行互动

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师生双方通过互相影响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动思考的良性循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学互动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

2.3.4中英文结合教学

SPSS统计软件大多数都是英文版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中英文结合教学。虽然英汉双语教学条件还不具备,但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介绍关于操作SPSS软件的重点英语单词,可以降低学生操作SPSS统计软件的难度。

2.4体育统计学的教学评价进行标准化

体育统计学的评价方式宜采用动态发展的评价模式,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3]

2.4.1出勤考核

出勤考核是维持课堂的前提,教师作为一个监督员,可以通过点名和布置课堂作业等手段完成出勤考核,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4.2综合应用考核

综合应用考核由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考评和计算机操作三个部分组成。

在体育统计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让他们对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分析体育案例一般都综合运用了多种体育统计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综合指标分析法、抽样推断分析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法等。体育统计教学和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3.结论

在“知识经济”视角下,体育统计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闭卷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真正考评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体育统计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体会体育统计思想,主动设计方案、整理数据和制定决策,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参考文献】

[1]覃朝玲. 《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v.32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