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探究经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物理实验;合理设计;教师指导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而绝不是说,物理学的每一个规律都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以后,在教学中我们就敢于确认那种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没有学生实验或演示试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例如,在学习了功和能的关系以及动能、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述后,学生就可以探究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就可以根据过去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经验来确定探究的方向,即通过弹力做功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在分析弹力和重力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时,初步猜想弹性势能应该随弹簧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还应该随劲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最后通过定量的分析,论证所求的表达式。再比如,在原子核内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下列问题:原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但质子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坚固的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想,同性相斥,而且根据库仑定律,质子间相互作用的库仑排斥力非常大,所以一定有一种力,使质子间相互吸引,而且这种力应该特别大,使核子聚集在一起,结合成一个坚固的原子核,而中子之间也应该存在这种力,显然该力与是否带电无关等等。上述两段教学过程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要素,因此尽管没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要素,但它具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也属于科学探究教学。所以没有实验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实现科学探究教学。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解放思想,放开眼界,克服教学时科学探究中的形式主义,实现真探究,避免假探究。
二、科学探究要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合理设计探究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在内容上要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知识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摘不到。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
样的问题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探究问题是:观看“完全失重”和“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请归纳录像中的这一类物理现象(超重、失重)有哪些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分析这类现象(超重、失重)的物理本质和这类现象产生的物理条件。这个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看似很简单,其实有很大的思维挑战性,尤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但
是学生不经历一番思维的艰辛探索是不可能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本质的。
三、科学探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科学探究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真正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获得的。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再比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走弯路甚至失败的情况,这些都是探究过程中最能考验学生思维和意志的关键因素,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使学生在探究之后有所收获,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不屈不挠精神。
另外,由于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本身恰恰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合作与交流。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积极践行科学探究,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晋梗.皮亚杰理论与物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主题源于幼儿园围墙边正好有个建筑工地,幼儿站在阳台上就能在真实的建筑场景中像科学家一样,对工地上的建筑、车、人、设施、工具等进行持续深入地观察和探究。这给“让幼儿经历探究的过程”这个目标,在主题活动中的落实搭了绝佳平台。为此,我们以“帮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系列关键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计划、行动和反思的活动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旨在让孩子们对周围的自然与社会具有高度热情和广泛兴趣”的高宽课程模式展开活动,其教育哲学核心在于主动参与式学习。
一、基于“进行探究和学习探究”的关键经验,构建主题网络
主题属于半结构性的课程,需要事先筛选资源编织主题网络、设计活动方案。我们在《忙碌的建筑工地》主题探究价值分析基础上,以“进行探究和学习探究”关键经验为出发点,分别预设了“建筑工地上的车――建筑工地上的职业――建筑工地上的物――我当小小建筑师”四个活动点。(见下图:主题网络框架图)
预设的“建筑工地上的车――建筑工地上的职业――建筑工地上的工具”三方面活动间具有层次逐一递进的关系。基于幼儿运用感官关键经验,我们将最直观显眼的“车”作为主题活动的开篇,以一系列问题作为关键经验,将幼儿的探索点逐步由“车”转向“人”,再深入到工地内部,探究他们使用的“工具”。以建构游戏“我是小小建筑师”作为幼儿进行探究和体验的载体,贯穿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试图用“问题”引出“主题”,以幼儿的“疑惑”作为主题建构的主要脉络,利用幼儿的“发现”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见下图)
当然,这只是教师预设的初步网络框架,活动时还需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和兴趣点(即关键经验),不断补充修正计划,调整删减相关内容,以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
二、基于“学习探究”关键经验,以体验为基点,在操作中实现主动学习
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幼儿科学关键经验,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而操作体验则是探究的基点。我们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与多样化的建构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记录,实现主动学习。主要策略有:
1.基于“运用感官”关键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探究过程
造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打地基、做地下工程、一层一层造楼房,要观察到如此多的信息,需要长期地跟踪观察;同时,各类工程车的外形特征可以在模拟中去探索,但它们的工作状态和忙碌景象(包括声音、灯光、动作等),除了视频、书本和成人讲解外,对于工程人员以外的人是无法清楚地了解的。但是这些不可能获得的直接经验在我园的阳台上都能直接获得,这也构成了我们开展《建筑工地》主题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们将面对龙禧小区建筑工地的围棋专用教室改为建构教室,尊重孩子的意愿命名为“喵呜小镇建筑工地”。其次,将大班的廊道布置成孩子探究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分享园地,创设出一面能与孩子产生互动、引发共鸣的主题墙饰与孩子进行无声对话。
我们期望利用建筑工地的真实场景为孩子创造出零距离观察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创设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支持幼儿实现亲历探究的过程目标。同时,这个过程又为教师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探究记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2.基于“操作探究”关键经验,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实现主动学习
整个主题性建构游戏从“喵呜小镇建筑工地的创设”到最后合作搭建“喵呜小镇”,共分四个阶段,以问题为导向,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幼儿在收集信息、操作体验、建构游戏中主动获得相关的主题关键经验,实现了主动学习。
第一阶段:下放环境布置权,帮助幼儿主动获取关于“建筑工地”的关键经验
“喵呜小镇马上就要开始施工了,我们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让幼儿通过现场观察、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工地需要防护网、安全标识、安全帽、建筑材料等。这一过程也是激发幼儿运用感官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的学习过程。当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让游戏场地以模拟的建筑工地形式出现在幼儿眼前的时候,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兴奋异常“哇!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地哦!”“哈哈,我也可以造房子了。我要给喵呜造一幢很大很大的别墅”……由此,幼儿的心中初步积累下了关于建筑工地的关键经验。
第二阶段:设计小镇图纸,积累关于“社区”的关键经验
“喵呜小镇马上就要开工了,什么地方造高楼、商铺、别墅?除了房子小镇里还要有什么?如果需要游乐场、公园,你想造在什么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事先设计好。”引导幼儿分小组讨论、画出设计图;小组汇报交流后进行集体投票,选定一个作品作为施工蓝本,经过集体修正后,形成正式的小镇图纸。最后,让幼儿用多色海绵地垫对照图纸对“工地”进行铺设,体现区块。
第三阶段:收集信息自主搭建,积累关于“建筑造型”的关键经验
幼儿若想搭建出多元建筑,必定要先有关于建筑多样化造型的关键经验的铺垫。于是“我的家园、我看到过的国内外建筑”搜集活动由此展开,并在廊道主题墙饰中进行呈现,幼儿相互交流讲述。同时开展“我设计的建筑”展,鼓励幼儿用绘画、积木搭建、彩泥拼贴等进行多材料多形式建构,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为合作搭建作铺垫。
第四阶段:有目的的合作搭建,以观察解读幼儿行为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突破
当幼儿累积了丰富的建筑造型关键经验后,喵呜小镇主题搭建正式展开。根据幼儿事先设计的图纸,在相应的场地按“高楼――别墅――公园――桥梁――游乐园”几大区域,逐步展开主题式搭建游戏。每次进入工地搭建前,小组人员先商量画出要搭建的建筑设计图纸,组员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有目的地合作建构。教师则根据《幼儿作品取样系统之儿童发展指引(积木类)》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解读,有意识地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经验和能力发展的关键“需要”。教师从中找寻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并从中提炼出“科学关键经验”,努力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生成活动转换为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
3.适时修正填补主题内容,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提升
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许多“科学关键经验”,教师唯有通过观察解读幼儿行为,才能及时捕捉到信息并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归纳总结。教师不断修正主题计划、填补或生成活动内容,并借助生成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推进主题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比如在探究“建筑工地上的车”时,幼儿总会将工程车与日常的车进行对比探究,并认识了很多车。但对车的各种用途、轮胎的秘密等关键经验却相对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又适时生成了《汽车大解密》主题活动,围绕“我眼中的车――车子真好玩――轮子真神奇”三个内容展开探究,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关于车的关键经验。
我眼中的车――身边科学大发现。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进行随机性科学学习。如:平时上下学时,引发幼儿对各种交通工具的结构造型、司机操作动作等现象的关注;外出实践活动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车队观察;节日跟随父母外出时对火车、地铁等平时触摸不到的车进行有意观察和发现,用孩子的经验教孩子,引发进一步发现观察的兴趣和激情。
车子真好玩――游戏体验“玩”科学。利用幼儿园沙水池和大量的工程车(玩具模型),开展沙水建构游戏。利用园内各种自行车、卸货车、平板车等运输建构材料;美工区画车、做车模、装饰车、制作汽车模型,玩马路上的车等游戏。科学区研究车的造型、寻找各种车轮胎的秘密、车牌大揭秘、车标志大搜集等。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体验中发现车的各种秘密,积累更多车的关键经验,既深化教材又提升动手操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轮子真神奇――精密仪器“做”科学。 利用科学发现室里的精密仪器、实验材料配合主题展开关于轮子和机械的专题实验,如:滑轮等;让幼儿有机会像科学家一样学习做研究,围绕《车》主题中关于“轮子”这一关键经验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逐渐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会从主题量化、幼儿能力、成长记录等几方面对主题展开多元评价。主题活动结束后开办展览会、交流会等,使其成果与全园幼儿共享。
关键词:化学探究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4-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2011修订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仍然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既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初中化学,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及评价。
一、探究教学要遵循五个原则
1.基础性。初中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因此,探究教学的重点在于深化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观念和方法。
2.实践性。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包括学习、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并进行发现和创造,掌握现代人必备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
3.主体性。在探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差异性。个体差异发展是人类开发自身潜能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需要,探究教学正是要研究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差异发展的需求。
5.发展性。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究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主要来源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实际,二是学生的学习,如:①人呼出的气体全是二氧化碳吗?②如果人呼出的气体不全是二氧化碳,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呢?③用什么实验装置能得到人呼出的气体不全是二氧化碳的结论呢?④人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什么气体?⑤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三是科学史料,四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浓溶液和稀溶液,钟乳石等,五是科学发展前沿,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等。
2.引导提出假设。引导提出假设,应遵循以下策略:搜索知识、回忆经验、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类比分析等。
3.指导设计方案。
(1)探究方案的设计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交流讨论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作用,关注探究方案中科学方法的教育等。
(2)探究方案的类型。实验探究法、查阅资料探究法、调查访问探究法、交流讨论探究法、推理分析探究法、独立探究法、指导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课堂探究、课外探究(学校探究、家庭探究、社会探究)等。
(3)设计方案的措施:学生设计(独立设计、合作设计)和教师设计(独立设计、指导设计)等。
【探究案例】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别
探究问题:现有两瓶气体,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二氧化碳,如何鉴别它们?
学生提出的探究方案:
A. 在两瓶中分别放一只害虫,比较它们存活的时间
B. 在两瓶中分别点燃一支蜡烛,比较它们燃烧的时间
C. 在两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比较其混浊的程度
D. 用带余烬的木条检验
E. 在两瓶中分别加入适量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
F. 称量两瓶气体的质量
G. 在两瓶中分别加入适量水,比较气体在水中溶解的量
H. 在两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放一株植物,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
……
4.参与收集证据。收集证据阶段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收集证据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收集证据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收集证据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收集证据的激励者。
5.帮助形成结论。形成结论阶段应关注:培养学生应用科学语言叙述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结论的能力……
6.培养评价反思。其目标如下: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②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⑤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等。
三、影响探究教学的因素
1.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于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这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方式向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挑战。相对于较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接受式学习而言,探究教学在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获取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显然,探究教学要比学生接受式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激发和发展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特别是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等环节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对探究的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实质上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探究问题的结论做出假设性的解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制定计划验证假设(特别是制定实验方案)也需要应用已有的知识。因此,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其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
3.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一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究根问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以及对事物常常持怀疑态度等科学品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和教师用来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学习条件,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而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如实验探究、调查走访、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关工矿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大众传媒等的支持。
四、探究教学的评价研究
1.评价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原则应该是多元化的。
首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只有极少数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为此,评价就要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就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了失败者。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不仅仅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更应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使其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其次,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由于探究教学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教与学过程,它势必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藩篱,必须体现开放性这一原则。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评价的内容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现状,而且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趋势。另外,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除了纸笔测试之外,还应当多采取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做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鼓励与诊断相结合,重在激励;目标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相结合,注意个性;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倡导自评。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改变以往那种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者的局面。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应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建立共识,形成合力,一起来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第三,遵循激励性原则。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一般不采用等级评价的方法评定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模仿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在本质上仍然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对探究过程的严密性、创造性、完整性等,不可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某些科学探究的“要素”,比如,提出一些问题、作出一些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活动计划、进行化学实验、收集一些证据、作出解释与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不必面面俱到,都可以认为是探究性学习。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便会欣喜地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究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探究学习。
第四,要遵循民主性原则。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培养其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并提高其独立的分析能力。在以往的大多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评价者的地位,这固然保证了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无法考虑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免削弱了他们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态度。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要将学生自评和集体互评相结合,同时不放弃教师的引导责任。
2.评价功能。
(1)导向功能。化学探究教学评价体系应直接体现出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宗旨:要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反馈和调节功能。评价要更注重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的结果并不停留在教师一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恰当、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发展激励功能。通过积极性的评价,使被评价者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以至于对探究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乃至终身投入其中的志向。
(4)记录成长功能。探究教学的评价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它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考察,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评价内容和标准。
(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学生是否主动地提出问题;是否积极地尝试解决有关问题;是否主动地设计方案,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是否积极地动手操作;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有关资料;是否积极地思考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地参加小组讨论等。
(3)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看学生信息渠道的宽泛性和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这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汇报、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反映出来。
(4)探究过程的体验。探究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化学,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背化学”等“坐着学化学”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它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5)探究方法的了解。①观察方法:包括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思维性。②实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药品取用、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过滤等)、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实验条件的控制意识等。③测定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④科学抽象的方法: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等。⑤假说方法:能主动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6)探究情况的交流。①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②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总之,化学探究教学能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化学实验是进行探究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探究教学,注重探究方法指导,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也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促进者、组织者,努力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唐力,文庆城主编.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文庆城著.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 实验探究情境 情境创设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创设探究情境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明确研究目标、探究方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教学效能就会更高。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课设置实验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具体表现为情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兴趣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循循善诱,使学生好学、乐学,在实验探究情境中达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
2.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课堂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生物课程理念,这种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在实验中习得生物知识,一边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创设情境中的生物问题。
3.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用实验来探究生物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结合逐渐深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使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实验探究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经常因为一个个悬疑被激发。教师要善于设疑,精于提问。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要激起学生探究的驱动,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逐步提出探究设想,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在课上创设问题情境: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需要阳光和氧气吗?在萌发的时候,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学生被这一涉及身边事物的问题所吸引,纷纷议论。经过短暂的骚动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谁都不服对方的观点。我于是让学生回去进行试验,观察几个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要求每个学生在亲自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成植物种子萌发实验观察报告,看谁设计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构建自学情境,获得实验探究体验。
实践证明,在建构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学生通常被生物现象吸引,积极探究新知,主动在大脑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生物。因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首先在备课预设的环节“备学生”,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课时,我由结合我国古代医生“切脉”用于诊断疾病的事实,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实验,指导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体验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分享实验探究成果。
生物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创造机会,布置任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共同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最大的收获是形成合作意识,实现学习互补,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4.生发生活情境,提高实验探究效率。
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物现象离自己如此之近,自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并指导生活。例如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时,学生已有小学自然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但对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等问题的回答不一定全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在实验中会有讨论和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一起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发现问题远远重于解决问题,因此实验的重点是“探究”,而不是验证。在课堂中教师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创设情境是手段,目的是诱引学生去主动探究,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技能、科学态度的一个重要过程。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只要是课堂,必定离不开讨论和交流,在实验课上,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课堂讨论都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放开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师生关系和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学习竞争机制,这已成为共识。在课堂上,我们要善意对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故意刁难也要用真诚的语气指出其不足,同时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关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感悟.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7).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为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教研中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我校的校本教研也是井然有序、有章可循的。
一、改变教学理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促进人人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以组为单位
组织学科型教研组。明确组长、组长职责、组员组成及其职责任务,做到分工明
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三、明确教研活动任务
以本校的情况为基点,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
四、具体教研活动时间
星期五下午4:00~5:30
单周:年级历史教研组学习研究
双周:校级历史教研大组学习研究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好笔录,积累材料,以便查漏补缺,积累经验。
五、研究学习形式
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探究、多方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学习要求
1.教研组组长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2.做好活动记录,写好活动总结;
3.按照教研活动时间把历史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4.教研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
5.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务实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6.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7.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