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篇1

800年建都史,使北京成为你身边距现代生活最近的古都历史,平凡琐碎的衣食住行,便是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位于前门大街老舍茶馆二楼的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会发现茶馆、二荤铺、乐器铺、烟铺、水车、药捻子、磨剪子条凳、剃头挑子等老场景与老物件,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古都岁月,霎时在眼前鲜活起来。这里的民俗场景和展品,虽然只是北京漫长商业史中一颗颗发黄的遗珠,却能唤醒一座城市千年来几经变迁的生活记忆。

老手艺定格市井百态

某日正午,最热的时候过了,书茶馆的听客们慢慢多起来,随着堂倌起伏错落的“来了,您呐!”,身着长袍马褂八旗子弟放好画眉笼子,在八仙桌旁边坐定,悠闲地捧上一碗氤氲的“香片儿”(老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俗称),翘上二郎腿,或者舒舒服服地把腿放在架在长凳上,美美地听上几回书,就两个字,舒坦!

没有穿越,面前的一切,只是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特别邀请“面人汤”正宗传人冯海瑞老先生历时数年打造的几十座微缩面塑复原场景之一。

面塑,是老北京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京腔呢称“面人儿”,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色彩缤纷的面团后经过捏、搓、揉制成人物动物等,质优价廉,是几百年来胡同孩子们的最喜爱的小玩意。如今,那些知名老面塑已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外游客来京首选的旅游纪念品。

冯海瑞老先生不愧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一座座面粉变幻的茶馆、二荤铺、酒馆、戏楼、乐器铺、绸缎庄、理发店纤毫毕现,人物栩栩如生、动感十足。许多观众在此驻足细赏,沉醉在漫长的旧京岁月里。那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若有空闲,都会经常到茶馆听曲子、交流意见或传播小道消息。

北京茶文化不如南方精致悠久,但茶馆同样分工详细,既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也有饮茶品食,兼卖低档炒菜的“二荤铺”;既有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亦有兼各色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甚至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等。半个世纪过去,它们仍然如同香而不浮,爽而不浊的“香片儿”,散发着历史的余温。

老物件是市井的灵魂

水是茶的载体,也是任何商业活动或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按1:1比例复原的水车,自然也就成了博物馆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老北京传统水车用骡马驾辕,车上系一大桶,桶盖上有方口,底有圆洞,是运取饮用水的专用工具。因北京井水咸苦,民国时绝大多数市民商贾,均会常年向水车购水,这也催生了许多靠卖甜水为生的卖水人。夏日的胡同深处里,伴随着木制水车沉闷的咕咚咕咚声,水夫们一声声 “甜水”的叫卖,早已成为无数北京老人记忆中最难磨灭的市井片断。

“磨剪子嘞锵菜刀!不管生活变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还得磨……”若不是在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里看到磨剪子锵菜刀的工具,若不是刘欢曾经的歌声,你可以早已忘记了这个留存至今,屈指可数的老行当之一。磨剪子的工具比较特殊,是一把既可以坐下磨,也可以背着走的短板凳,条凳前头固定着磨刀石,前面的小铁桶里,水、备用磨刀石以及各式小工具,真实而亲切。如今行走在南城胡同,或许仍然可以听到那铿锵有力,但多半深厚苍老的吆喝声。

不过,老北京“剃头”用的各种工具,如:手推子、木梳、剪刀、刮头刮脸刀、剃头挑子、唤头等老物件儿,怕是很少见到了。老北京人都爱说剃头,既然剃头店挂着镶红色狗牙边 “灯下剃头,朝阳取耳”的幌子(后改为“灯下理发”),那就一定是要在灯下理发,朝着太阳掏耳朵,错不得。同时,和剃头工具一起,在幌子阴影中时隐时现的药捻子、药铃、窗帘钩、秤砣、铜鞋拔子、竹筐萝、佛尘、纳袜子和缠线板等老物件,即使你从未动手使用过,也很难抵抗它们浸染在骨子里的无穷魅力和深厚质感。

消逝的味道

老北京平民生活“五味杂陈”,其中,最独具一格的“味道”,也许就是烟袋那种迷离浓烈的香气。在北京传统商业中,烟铺,又称“烟儿铺”,专门卖叶子烟,又称“旱烟”。据清室后裔爱新觉罗・瀛生在《京城旧俗》中回忆,北京旗人仍延续满族传统,用“旱烟袋”和“水烟袋”抽烟叶,关东烟是早年烟铺的主要商品,老头子吸关东烟,老太婆吸潮烟,甚至还有专供年轻女性吸食,柔和清香,没有冲劲儿的兰花烟。

虽然北京最著名的烟店,位于鼓楼东大街的“北豫丰”早已在20世纪40年代歇业,但当你面对热闹的面塑场景和体积庞大的烟杆烟袋时,或许会发现曾经的烟尘,已化作护城河深处的缕缕波痕。

林语堂说,北平代表了和顺安逸的生活,使文化发展到最美丽、最和谐的特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论调。当你在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里蓦然回首,你就会深深体味到,“北平”的美丽、安适和和谐,都浓缩在这里无数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此时,要是随风飘来的博物馆隔壁“艺苑”非遗演出中心里悠扬的《牡丹亭》唱词:“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那处曾想见!”恍惚间,你也许会觉得自己是前世的胡同居民,因特网等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已经离你很远很远。

TIPS:

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

地址:北京前门大街老舍茶馆二层

篇2

1、本书理论新颖,运用最新营销策略指导旅

游景区食品营销,应用性强饮食文化旅游是食品工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属性是“旅游”,能让消费者通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完成整个旅游活动,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味觉美感和旅游风景带来视觉享受。《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第二章“秀”出特色食材阐释了食材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食材旅游开发案例,有助于了解旅游景区的食品营销策略。一方面,要基于旅游景区的特色风景和饮食,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制定相关的旅游资讯、旅游指南,帮助外地旅游者及时寻觅到各具特色的“老饕之所爱”,借助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延长景区产业链,增加景区旅游食品营销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各地景区也可以利用特色的美食元素进行民俗文化营销,例如四川省推出的“游‘三国’线,品‘三国’宴”、“川南悠闲游,大饱竹荪宴”、“游世界遗产、品藏羌风味”,福建省推出的“福建传统闽菜品尝线”“福建风味小吃品尝线”等地方特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塑造区域特色形象,增加区域旅游美誉度。

2、本书案例丰富,介绍了酒文化和茶文化

景区旅游开发,对食品营销具有参考价值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品尝美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也能在了解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中追寻历史文化特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书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及营销策略。例如对于酒文化旅游而言,其最大的营销特色是酒产业,包含酿酒遗址、酿酒园区、酿酒工厂、酿酒建筑和储酒设施等,可以在营销方面开展“吃住行游购娱”结合的“酒产业+旅游”项目,包括创意酒文化宴、煮酒糟蛋、酒庄和酒堡住宿等;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而言,也可以打造景区特色茶旅品牌,例如通过举办各类传统的茶文化艺术节,以茶艺表演、茶具拍卖、制茶大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向游客们宣传当地的茶文化,并促进当地茶叶营销,也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茶馆、茶亭等休闲场所,提供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平台,让游客在景区中感受茶叶带来的乐趣、达到身心愉悦。

3、本书特色鲜明,从旅游开发角度探讨食

篇3

成都,历史之久,人文之厚,古迹之多,几乎每一举步都会踏着古代的遗迹,每一举目都会发现古人的留影。八仙桌、靠背椅,都是很古朴的木桌、木椅,一排排,一列列,排得整整齐齐。放得密密麻麻。每桌配六张椅子,一边空着,另三边各两张。桌上子摆着三件一套的茶具:茶盖。茶碗,碗船子。全是青花细瓷,虽然不是什么名器,但光洁如新,透出清雅之气。室内装修是仿民居格式,四周是回廊,房檐底下、厢房门前,都挂着精美的红灯笼,柔柔红晕泛着梦幻似的色采,幽幽古意,蒙蒙情调,呼之欲出……这是地道的成都顺兴老茶馆!

座落在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三楼的顺兴老茶馆。是一座集明清建筑、壁雕、窗饰、木刻、家具、茶具、服饰和茶艺于一体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是参照成都历代著名茶馆、茶楼风范,聘请资深茶文化专家,古建筑学家和著名的民间艺人精心策划营造,乃天府茶人传承巴蜀茶文化的经典杰作。嵌于馆内古巷青壁上的九幅3×9米的浮雕,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朱成先生历时半年倾心创意设计,精辟地再现了临江古镇景观。

坐于顺兴老茶馆,只须仰视一眼,便见整个茶厅屋顶,仿佛被历久的灶烟熏暗似的,显得格外深邃而幽远,全然不见眼下都市茶馆流行的那般廉价的靓丽与时尚。再看那条曲折逶迤的长廊高墙上,呈出一抹泛青夹带着泛黄的色调,俨然一条苍老的古巷。而嵌于古巷两侧墙上的乃是九方大型壁雕:或浮雕,或影雕,或透雕,参差期间,形态百出。由此而呈出川西地域的水景水乡。濒江古镇的民俗民风,诸如岷江的纤夫、川西的茶马古道、临江的市景院落、枕河的吊脚楼茶楼。简直就像是一幅西蜀的《清明上河图》!

据闻,这里所铺的一砖一石,并非用钢筋水泥打造出来的砖石仿制品,而是不惜代价特地从蜀都城乡的千家万户处搜集来的,纯乎是历经沧桑的古砖古石。其商号之所以用上一个“老”字,那只是一种象征,即作为象征蜀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悠久之传统。的确,蜀都历代的著名茶馆茶楼有的是,诸如瓯香茶楼、临江亭茶馆、香泉居茶馆、广香阁茶楼,皆乃佼佼者。虽说它们已成了历史,然而它们那些极富蜀都茶道文化的优良传统特色,优良经营风范,则在今日顺兴老茶馆里里外外,或显或隐地折射出了它们的影子。这才是顺兴老茶馆商号中“老”的本之所在吧!

除了凸现当地的茶饮文化,顺兴老茶馆还努力在“吃”字上做文章,经营着各种风味川菜、江湖菜、名特小吃、各类河鲜,提供上百种各具风味的美味佳肴。独特的餐饮文化和周到的服务氛围为游客、茶客、食客提供了誉满华夏的巴蜀风味小吃、公馆小品,特色川菜宴席,承接独具川西特色的古朴民俗婚宴,寿宴及各种大中型活动。积极挖掘民间菜品和新派川菜,并用现代的烹饪理念对“吃”作出了最新的诠释,推出了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传统佳肴和知名食品,以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天府豆花为代表的各种传统名小吃达100多种,集四川名特小吃之总汇,在成都餐饮业独树一帜,备受青睐。

篇4

青砖小楼觅茶香

步入其中,举目皆是茶,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一楼主要是品茶和会员交流及培训的基地,近千箱的茶箱整齐地码成一排排蔚为壮观的茶墙,各种茶叶井然有序地摆放在陶罐、竹筐、樟木箱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张长6米半宽2米的巨无霸茶桌,这张茶桌由旧船木制成,最多可以围坐30个人,颇有“茶园聚义”的气势。

二楼是陈茶馆,其主要功能是馆主办公会客及作为茶人相互交流休闲的空间。这里的每一件摆设都是馆主从全国各地淘回来的宝贝:有金碧瑰丽的潮州旧木雕屏风;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具代表性的茶具;有不同年份的普洱茶;有顾景舟、汪寅仙、徐汉棠等名家做的紫砂壶;有10年前在顾景舟家里买回来的饰花紫砂台凳等等。二楼还有一个小小的茶文化图书馆,里面摆放着馆主珍藏的各种“茶书”:1994年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专号、《茶博览》、《广东茶业》、《茶山人生》等等。

三楼是四间风格不同的茶室,日式茶室里面是榻榻米,房间里摆设的也是日本友人捐赠的日式茶具,最有特色的是中式古典茶室,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明清雕花大床,要想喝茶,先要上床。

紫砂瓷素,只为仙琼玉浆

在宽敞的茶室里,陈国璋随手挑了只青花瓷杯,悠悠品茗。到底收藏了多少茶器?这个问题还真难倒了陈国璋——他从来没清算过自己的“宝贝”。

20多年前,还在香港经营汽车租赁事业的陈国璋,闲暇之余会和朋友逛逛中环的古玩店,偶尔接触一些古茶器,甚感稀奇。后来随朋友来内地经营茶艺,就更能“假公济私”地把各式古玩茶器收入囊中,每到一处地方工作,他都会问问当地朋友“这里最近有没有珍品出现”,或者直接拉上三五知己直奔当地古玩市场寻宝去。

二十多年来,陈国璋的收藏门类已遍及紫砂、陶瓷、玉石等,民间粗皿不少,宫廷御用亦有,而年份则从唐宋跨度到晚清民国。

茶为国饮,已成共识。在旧时,茶被当成一种药材,普通老百姓身体不适时,按症状吃一些茶,便会药到病除。而如今茶成为国内外众所周知的健康休闲饮品,茶器的收藏也水涨船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陈国璋收藏茶器的原因却很简单,只为吃好茶——紫砂瓷素,才能换来仙琼玉浆。

关于茶与器之间的奥妙,陈国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解释:“水是茶的母亲,器是茶的父亲,两个基因沏出来的茶汤,就是子女。要孕育出拥有良好基因的子女,用最好的山泉水必不可少,但还要追求最好的‘父亲’,这才是关键。”在陈国璋追求过的茶的“父亲”里,他觉得紫砂茶器的“基因”是最好、最能提炼茶汤的口感与香气的。而旧时的茶器因为制作天然,不含化学物质,喝起茶来口感会更厚滑绵密,因而被更多人收藏与赏识。

链接:馆主教你玩壶

茶器既可以使用,又可以欣赏,还有升值之效,因此历来受古董收藏家追捧,如今更成为喜欢吃茶之人的心头好,但如何买到好的茶器,以下三点必不可少:

1.看年份。古时的釉是植物与矿物石磨粉做成的釉,烧出来的茶器没有化学成份,茶汤原汁原味。现在的釉是用化学釉兑了色素,会释放一些化学成分,令茶汤更粗,香味更少。所以年份久远的要比现代的较佳。

2.看是不是大师原作。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有其完美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借助大师的名气,茶器升值的几率也大。然而在古时,并没有大师这样的概念,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在茶器上记下个人符号。

3.看材质。这一点尤其重要。用紫砂做成的茶器更佳,对于紫砂茶器的鉴赏,首先要分真假,其次要辨新旧——

真假之说:

真的紫砂茶器是在地洞里挖出来紫砂石,风化3~5年成为泥粉,再用水缸去把粉养成泥,约2~3年后过滤杂质,把泥粉提炼成泥砖,起码6~7年才能成壶;而假的紫砂茶器则是在地里挖出石头,用机器磨成粉(这样直接磨出来的粉没有粘性,需添加粘性化学物质),石粉没有鲜艳色素,都是很素雅的,但假的紫砂茶器会加入一些化学色素去稍作调整,然后在石膏模中倒入泥浆,便是假壶。

篇5

氧吧茶城

“普洱茶都”名副其实,只要开着车子在市区内巡回一圈,就能发现所以然。茶城大道、茶苑路、龙生路这些和茶有关的道路简单易记,市中心的“茶祖”孔明先生的塑像表达着人们对茶的信赖和敬仰,塑像还起到了为游人指路的作用,所以在普洱开车兜游你永远不会迷路。林立的普洱茶商店、茶庄、茶馆,以及一个个规模壮观的茶叶市场,逛不完,走不尽。街角的广场、公园里,到处可见关于茶文化掌故的铜雕,连酒店里提供的茶叶都那么精致舒爽,不是其他地方的酒店随便一包袋泡茶。这个城市早已和茶深深融为一体,人们的性情也像普洱茶一样平和冲淡,周正贤达。

这个有64.9%的森林覆盖率的“茶林里长出来的城市”,树木与人和谐生活在一起。在市区的倒生根公园里,有一棵独树成林的“树中树”:神奇巨大的大榕树,在温湿浸润的空气里,肥沃的土地上生长了几百年。一条条垂须一样的气根自由飘拂,落到地上又长成一棵新的榕树,倒生的树根变成一棵新的树干后,又和母体紧紧相连。年复一年,一棵树变成了很多棵树,现已形成五棵相连在一起的榕树群,最大一棵主干需要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围抱,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片榕树占地约300平方米,蔚为壮观。这棵榕树还有“一树春秋”双重自然景象,每年秋天,榕树的东边枝干落叶纷纷挂满果实,西边的枝条却才进入春天发芽吐青。

烟波梅子湖

“茶林生长出来的城市”还有另一种阐释。据说,在重庆、上海等工业发达的大城市,每平方米只有不到百个的负氧离子,而普洱市是每平方米2万个以上,这些都是源自城市周围良好的植被群落保护和充足丰沛的水资源涵养。当你来到城市南郊的梅子湖畔,更能体会这个说法的意味深长。梅子湖像自然形成的空调,有效调节了普洱市区的空气湿度。沿湖行走,在挺拔壮阔的思茅松林边缘,在清澄如鉴的万亩碧波前,吸入鼻翼的都是清洌舒润的空气,皮肤舒适,似乎涂抹了一层天然的润肤霜。掩映在湖边密林里的梅子湖酒店,以小别墅的形式把各个房间分散盖在水边、林间,是当地绝佳的疗养圣地。

从梅子湖往上走,山头上有一个著名的城市观景台。观景台和茶园融为一体,走在1500多米长的观光步道上,沿途有小桥、亭子间,漂亮的路灯和行道树,游人可以从容步入路边的茶园,体验茶农的采茶活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普洱市区,晴朗的日子迎着普洱坝子吹上来的风,登高望远极目抒怀。在山顶上的咖啡馆里见见朋友,谈谈恋爱,在由帷帐搭成的亭子间里⒁槐咖啡。白天可以观山景看城市,夜晚可以数星星看月亮,浪漫而不失惬意。观景台周围的山地上,是一层层阶梯一样起伏的万亩茶园基地,每当夏天茶叶生长最是旺盛的时候,很多外地游客会慕名前来。晨昏之间,前来这里散步看日出、赏夕阳的人们络绎不绝,步履轻快笑语欢声。

浩渺茶博苑

车子出城,继续往南,顺着蜿蜒的水泥路前进。山岭之间飘着淡淡的薄雾,一片片规划整齐、漂亮大气的民居不禁让我们停车拍照,山地之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不时路遇采茶回家的茶农。来到离城30公里的地方,就是位于营盘山上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不到普洱不知道普洱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到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就算没到过普洱。才进博览苑大门,载歌载舞的拉祜姑娘、小伙就把我拉到寨子里的竹楼上喝烤茶,在土罐里经过烤制的茶叶,马上沸水一泡,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茶叶正是外面茶园里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叶种普洱茶。

博览苑依山而建,和营盘山上的茶园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游览观光景区。要游茶博苑,先要去普洱茶文化展览馆接受知识熏陶,在各种茶叶、茶具、茶文化展品里了解茶文化脉络。三层楼的展馆,素净淡雅,一片茶叶、一副茶具的历史能牵动很多人的心弦,重新了解茶马古道的辉煌历史,以及普洱茶兴衰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样的一个茶主题博物馆,把历史和现实生活那么亲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你看,门内,是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史料:门外,就是茶园、茶农的具体生活,生动立体地呈现着普洱茶在今天的发展轨迹。

茶博苑的观光道路呈绿色流线状向茶园、山岭之间伸展,游客可以步行,也可以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游览。主通道沿山脊蜿蜒,直达茶园最高处,可纵览营盘山全貌。登上营盘山最高的问茶楼,一幅幅字画、匾额映入眼底,回廊环顾,四周云山叠翠,碧海生波,万亩茶园奔来眼底。营盘山像一个不规则棋盘,而一片片茶园就像棋盘上的棋子。真有“放眼茶源观翠海,畅怀天际沐雄心”的苍茫与壮阔。在问茶楼上,我身边的一个香港游客兴奋地告诉我,他喝普洱茶喝了很多年,现在第一次来到普洱茶的故乡获益颇丰,更加激发了他对普洱茶的热爱。

游客可以在山顶的茶林宾馆住上几日,融进这里的民风民俗,参加到茶艺表演行列里,玩味普洱茶,参加传统普洱茶加工制作,自己亲手来做一饼普洱茶,全程参与采集、加工、制作、赏析的过程。在茶园里,背着背篓的拉祜族、佤族姑娘们热情好客,会教你怎么采时鲜的嫩茶,教你唱最地道的采茶山歌。而在寨子里的酒席上,他们会像对待老朋友一样,豪爽地敬酒,唱着热辣的祝酒歌,举着大碗,邀请你一起加入他们的歌舞行列,直到你面色酡红,还要一杯接一杯酒地喝。

幽密菜阳河

下山,车子仍旧在营盘山上穿梭,路边时不时出现一个个农家乐饭庄,它们或沿溪而筑,或傍树而建,颇有山水田园诗意。群山的背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我要去的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就隐匿在绿海和云朵背后。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普洱市东南部,距市区37公里,驾车过来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这是北回归线边缘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地处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结合部,步入景区,崇山峻岭,琅福地,森林遮天蔽日,悠长的静谧,林间鸟语花香。

从色彩斑斓、如梦如幻的菜阳河景区展览馆出来,登上六层楼高的景区 望台,清风从森林涌上来,白云在天上翻卷,四面八方除了绿海还是绿海。爬藤类植物缠绕着古树,蕨类植物生长在树上,这是国家一级保护的古生代遗留植物――树蕨,还有150多种兰花。野鸡、斑鸠、鹧鸪之 类的鸟类在丛林里清脆地鸣叫,蝴蝶从不远处的花丛带来春天的问候。深深地伸个懒腰,“喔嚯嚯,喔嚯嚯”地大喊几声,听一听山谷里的奇妙回音,大口大口地呼吸清亮的空气,仿佛这吸入胸中的空气也成了绿色,一下子带走了体内淤积的种种浑浊。景区内有一个别出心裁的“树上人家”旅馆,如果时间充裕,最好住下来,返璞归真,体验一下住在树上那种爬树进门、听风入梦的感觉。

味蕾普洱

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往西行40分钟左右,就是昆曼大通道的思(思茅区)小(小勐养)高速公路段,上高速路往北,15分钟就回到普洱市区了,一日游正好形成一个环线。回到城里正好是黄昏晚饭时间。关于普洱的美食去处,其实一点不难找,在梅子湖的旁边就是普洱市区美食最集中的高家寨。高家寨原本是一个城郊村落,因为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农家乐的繁荣,全村现在几乎都经营起了农家乐,从鸡鸭鱼肉到寻常野味,再到火锅、烧烤、海鲜、山茅野菜、大排档等,样样俱全,而且价格适中口味鲜活。

每天,高家寨每户农家乐的院子里都停满了食客们的车子,因此,如果你第一次去高家寨吃饭,却不知挑哪一家进去,一个很简单的规则就是看谁家门口进出的人群最多、最热闹,停放的车子最多。老百姓的口味是雪亮的,按图索骥肯定不会错。另外,你还可以货比三家,再决定去哪一家吃,好客的店主也不会生气。老板们爽朗地说,饭菜的味道是吃出来的,农家乐的名声是比出来的,好吃不好吃一切由嘴巴和味蕾说了算,这样才会带来回头客。

华灯初上,月上柳梢,夜晚的普洱城轻柔曼妙,像一首委婉轻盈的小夜曲,节奏舒缓恰到好处。喜欢时尚的年轻人,聚集在欧式装修风格,摩登精致、光色温暖的“上岛咖啡”、“经典蓝调”、梅子湖观景台等著名咖啡馆里,听着摇晃的西洋音乐,耳鬓厮磨喁喁低语,享受着愉悦的慢节奏生活。喜欢古典安静的人们,聚集在茶馆里,点上一壶颇有年头的普洱茶,和颜悦色地谈天说地,分享壶中有日月的平凡生活。生活在“茶林里长出来的城市”的人们,和青山同居和森林共长,深得大自然的无限馈赠,日子过得怡然自乐,心胸感恩而大度。

木鼓节 西盟 四月中旬

“第四届中国佤族木鼓节”将于2009年4月11日至13日在西盟县举行。体现“绿色西盟、生态家园、活力佤山、和谐边陲”的宗旨。活动包括歌舞迎宾晚会、开幕式及《木鼓魂》大型文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展现佤族“过年”的古老习俗及佤族男女以洗头的方式表达爱情的“接新水”与洗头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佤族博物馆开馆;呈现原始古朴阿佤风情的“镖牛祭”、“狩猎体验”、“传统农耕体验”、祭祀龙摩爷;有趣的春米大赛、水酒大赛、织锦大赛及原生态歌曲、佤乐、茶艺表演等。

神鱼节 孟连 四五月间

孟连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傣历新年泼水节前夕,傣族人民便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法罕山朝拜佛祖遗留的仙迹,这一活动历时20多天,这一期间不准任何人下河捕鱼,谁冒犯了都将受到佛祖的惩罚,所以每到戒渔期满放河捉鱼时,孟连傣、拉祜、佤等各族群众都集体下河捕鱼,各民族独特的捕鱼方式都在南垒河上使用,场面十分热闹壮观。2004年开始,孟连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于每年4、5月间举办中国孟连娜允神鱼节,并在傣历新年举行神鱼节开幕式。

篇6

乙酉早春,正是西湖莺飞草长、杨柳泛绿的好时节。杭州玉古路163号一家以“你我茶燕”命名的茶馆开张迎客。这家茶馆虽然经营面积不大,但是装修颇有自己的特色:它高贵典雅,精致婉约,不似宾馆却胜似宾馆,服务热情,体贴温馨,真可谓是一家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茶馆。

“茶馆不仅是休闲的场所,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因此茶馆首先要与客人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营造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你我茶燕”主人倪晓英开茶馆的初衷,也是她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

当倪晓英聊起“你我茶燕”的时候,特别强调人与茶、人与茶馆之间的和谐关系。她认为茶馆应该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给客人提供清新、简洁的环境,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

倪晓英过去那段与茶至深的缘分,让她至今还铭记不忘。倪晓英从原来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1982年被分配到诸暨茶厂工作三年后调到杭州茶厂从事出口茶叶的品质鉴定工作,一干就是七个年头。1992年她到浙江第一出口茶厂担任销售科长,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十几年里,她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茶叶制作到后来的负责茶叶销售,再到最后自己创办“你我茶燕”,倪晓英把茶看作是自己的终身“朋友”。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凭着对茶文化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她“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开座茶馆,既能给茶客提供一处清静休闲的场所,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弘扬茶文化作点贡献。于是,一家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小“你我茶吧”1997年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湖滨路口开张了。由于经营管理有方,服务诚恳热情,深得客人厚爱和同行肯定。1999年,在杭州市首届茶文化节上“你我茶吧”被评为“杭州十佳温馨茶楼”,其颇有创意的茶艺表演“幽兰出谷”连续两届夺得“金冠奖”、“银冠奖”,同时还被中国茶叶博物馆吸收为向中外客人介绍和献演的特色茶艺。

今日湖滨路多了一些豪华型的商店的特色店家,昔日的“你我茶吧”不见了,这让一些钟情于它的茶客惋惜和惆怅。如今,继承了中西合璧的“你我茶吧”风格又高于“你我茶吧”,别有风情的“你我茶燕”终于和茶人及广大的茶客见面了!“你我茶燕”是倪晓英花了一年的时间,经过细心酝酿和精心装修于今年春节亮相的。它圆了钟情于“你我茶吧”老茶客的梦,使人们那份若有所失的温情重又找到了寄托,并有了更深入的延续。

“你我茶燕”沿袭了“你我茶吧”典雅精致、舒适温馨的风格,在经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茶馆里,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酒吧文化融于一体,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独具匠心的休闲风格。当我们推开虚掩的门,仿佛走进了一家高星级的宾馆,茶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透露出欧式格调,让人不禁惊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还可以与洋气十足的外国文化如此巧妙的结合。地面上铺着的淡蓝色地毯是请专业师傅用纯羊毛手工编织的,墙上的外国抽象画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精心创作的。大厅中央展台上陈列展出十余套精美茶具,在橘黄色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那是用来喝功夫茶的,这些茶具大多数是日本、韩国著名的茶艺专家、香气专家赠送给“你我茶燕”的。这里装修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茶馆主人的文化修养。倪晓英把自己多年的珍藏也都在这里展示出来,希望以此与有共同爱好的广大茶友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同时也把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给每一位来“你我茶燕”的尊贵客人。

“你我茶燕”拥有近百个座位,茶馆内大到包厢的装潢、布置,小到一套茶具的摆放,倪晓英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对每个细小的地方都丝毫不敢粗心。她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也时常提醒自己的员工:“你我茶燕”就是要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使来这里的客人像回家一样。茶馆内有七八个各具特色的包厢,大的可以坐三五好友聚会聊天,小的只可容纳情侣窃窃私语,每个包厢不但有各自不同的设计和布置,而且还有颇具韵味的名字,如“丹桂临风”、“幽兰出谷”、“红梅傲雪”、“玫瑰钟情”、“百合情缘”等。透明晶莹的桌上摆放着洁净整齐的茶具,在紫色的灯光下耀眼夺目,几张对称摆放着的柔软沙发和顶篷紫色的纸制手扎灯笼给整个包厢增添了几许亲切和舒适,加上角落的那一盆盆生机勃勃的翠竹,把四周点缀得更加绿意盎然。无论是第一次来的客人,还是对“你我茶燕”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茶客,每来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茶馆的玻璃门设计同样十分考究,上面雕刻了数十个用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不同字体书写的“茶”字,旁边的玻璃窗用古代的仕女图巧妙地装饰起来,既显得美观大方,又保留了包厢客人的私密空间。入夜时分,休闲桌上点起盏盏烛灯,在淡淡的烛光里,桌上的鲜花、烛光与灯光相映成趣,加之耳边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不经意中一股浪漫的温情便在“你我”之间缓缓地荡漾开来……

“你我茶燕”名茶荟萃。它汇集了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保健茶等类50余种纯正地道的茶叶,有属于贡品级的“极品龙井”、“大红袍”,有采自高山的“羊岩兰花”,还有“碧螺春”、“武夷肉桂”、“铁观音”以及“苦丁茶”、“普洱茶”等各类保健茶。此外,茶馆还引进了韩国的饼茶、日本的樱花煎茶、德国的花果茶、夏威夷的冰茶、斯里兰卡的红茶等。你有雅兴,还可以一边品茗啜饮,一边欣赏精湛的茶艺表演。

“你我茶燕”与众不同的是,它把茶文化与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茶馆特聘了广东点心师,每天推出五款不同类型的港式点心和甜品,茶点都是每天当场现做,确保了茶点的新鲜可口。一道道现做的点心,热气腾腾,清清爽爽地送到桌边,体现着人文的关怀以及对每一位客人的尊重,让人倍感亲切。这种以茶会友的方式招徕生意,很有人情味,颇有亲和力。“你我茶燕”近靠黄龙体育中心,离浙江大学不远,人们在观看精彩赛事和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余,到这里来喝茶聊天,无车马之喧,闹中取静,让人一洗风尘,因此虽然开张不久,却生意红红火火,以一枝独秀于杭州茶馆之林。

Her Ambition is a Cup of Tea

By Xiao Yin, Ying Hao

Ni Xiaoying has been in the tea business for a long time. A tea major from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i was assigned in 1982 to work in a tea processing factory for three years before she came to work as a quality inspector for Hangzhou Tea Factory. There she supervised tea products for overseas market for seven years. In 1992 she was promoted to a sales manager position at Zhejiang First Export Tea Factory. In probably the best ten years and more in her life, she was deeply immersed in tea and becam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quality, aroma, and taste of various teas. In those years she delved into tea and tried hard to find ways to best promote tea as a culture and a way of life.

All these naturally led to the teahouse she set up in 1997. It was located on the Lakeside Road, presumably the best place for a cup of tea in the downtown Hangzhou. The 200-square-meter teahouse, calledou and I Teahouse? became popular with customers and peers in the city’s teahouse industry. Excellent service won the hearts. In 1999, the teahouse was award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teahouses in Hangzhou at the 1st Tea Culture Festival. Her teahouse’s tea performance entitled ragrant Orchids out of Valley?won two top awards at the two consecutive festivals. The China Tea Museum took it into its repertoire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tea aficionados.

Unfortunately, the teahouse was later dismantled for making room for a large-scale downtown refurbishment program.

Today, one year after her first teahouse, she has set up another teahouse to embody her best expertise of tea business. Though it is located in a place away from the downtown Hangzhou, it is better decorated and much larger. The nearly 500-square-meter teahouse inherits the elegance, comfort, sweetness, and sophistication seen in her first teahouse. Patrons often wonder how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is so amazingly fused with a luxurious western atmosphere at her teahouse. The light blue wool carpet was custom-made for the teahouse. Abstract paintings were created by professors at China Fine Arts Academy. On the central display table are a dozen of exquisite tea sets, --gifts mostly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tea experts.

And the new teahouse has a new name: ou and I, Tea and Swallow? something that reminds one of Ni’s prosperous beginning in the business. Her DIY attention to all the details has remained unchanged. Private rooms of different sizes cater to different needs. And each gets a poetic name. All the glass doors are engraved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茶 (Tea) in various calligraphic styles.

Of course, a cup of t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fering in a teahouse. Ni’s tea-list has 50-plus tea drinks in eight categories. These tea beverages are not merely homemade ones. Some are from overse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kes Ni’s teahouse stand out is she offers more than just tea. A chef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makes delicious dim sums. Five different Hong Kong-styled dim sums and desserts are offered every day.

篇7

越是在灾难之后,越需要这样的奋起与努力,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大会,人们更加明白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作用。历届的国际茶业大会都是茶业界规格最高的盛会,从6月6日开始,来自世界各国茶叶行业组织领导、主管官员、权威专家和主要贸易商相聚一堂,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各国茶界间相互坦诚交流,学习互补,既有着茶产业发展的严肃探讨与深刻思索,又有各国嘉宾对中国茶以及茶文化的无限向往。

在我们的镜头里,也就记录下这一次茶业大会的诸多亮丽风景。

01 茶业盛会与大众信心

国际茶业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有点类似于茶业界的世界杯了。大会创办于2005年,已在杭州、长沙成功举办了两届,参会国家之多、规模之大已成为全球茶人瞩目的焦点。2009年国际茶业大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与国际茶叶委员会、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大会以“危机7合作?共赢”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云集一堂。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Bunston先生、俄罗斯茶叶及咖啡协会主席Ramaz O.Chanturiya先生、英国茶叶委员会主席Gorman先生、加拿大茶叶协会主席Louise Roberge女士等茶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贸易商均到会。四川、福建、浙江、湖南、江苏等省市均以不同形式组团参会参展。中国茶业界销量第一的茶文化月刊《海峡茶道》等媒体也重点参与了本次大会。

在成都市举办这样的国际茶叶盛会,对于灾后重建有着特别意义,让全球茶人亲眼目睹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全球的茶商在中国看到了信心。

02 交易与成果

展览会于6月6日至8日召开,会上聚集了目前国内大型的茶叶知名企业,他们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我国茶叶行业的风采。品类众多的茶叶给爱茶人带来了惊喜,各式精美的茶具吸引了爱茶人的眼光,人们纷纷驻足参观或购买。

中国茶叶的进出口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中国茶叶的出口,但由于茶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今年上半年,中国茶叶的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略有增长,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势还会进一步好转。

原来以饮用红茶为主的世界茶客们开始对中国的绿茶、乌龙茶和黑茶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开始以功夫茶具来;中泡来自中国的茶。举办此次大会之前,川茶的出口量非常少,但此次大会给川茶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仅在展会期间,四川宜宾市的7户企业与国内外茶叶经销商签订购货合同金额就达146亿元。

03 产业研讨的坦诚与共赢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高层论坛,重点研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茶叶行业的影响以及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探讨当前茶叶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共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论坛,参会来宾获取了不同国家茶业发展态势的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了世界茶业发展的脉络,这有利于全球茶人规避风险、共渡危机,在共赢的基础上,促进全球茶人加强合作和贸易发展。

俄罗期是茶叶进口大国,俄罗斯茶叶及咖啡协会主席Ramaz O.Chanturlva先生作了关于《俄罗斯茶叶消费的市场空间及拓展机遇》的演讲,很真诚地提出许多对中国茶叶出口有益的建议。

来自印度罗禅公司的RAJIV LOCHAN先生说,我们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之间进行优势互补。他说:“产业发展到最后,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次大会中,人们对于国际茶叶的发展新动态有了更多深刻的了解。更多人相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更多的沟通与往来。将对全球的茶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04 令人欢喜的茶山茶园

很多海外茶商原来对中国茶的了解十分有限,本次大会让更多国际茶人了解了中国茶叶,自然也包括了品质优异的川茶。除了花绿茶之外,川茶当中还有许多精品,历史悠久的黑茶以及别具个性的川红,还有黄茶的代表蒙顶黄芽等等。包括唐代贡茶石花,如今四川名山县的许多厂家也都在生产,还有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历史上知名的品种都已经在厂家的产品名录中。在蒙顶山所在地的名山县,人们还看到自福建移植而来的金观音品种、来自台湾的青心乌龙等茶树品种。

在成都的蒲江县,人们看到了更多茶林间植的生态环境。茶园的茶姑正在采摘茶叶,准备用于生产毛峰。嘉宾们还到了位于名山县中峰乡的万亩观光茶园和国家AAAA级景区蒙顶山。面对映入眼帘青翠秀丽的茶田,这些国际茶人有的用相机记录茶园美景,有的用摄像机记录种茶规模,也有的用笔记录其所见所闻。“wonderful!”的惊叹常从海外嘉宾的口中发出。来自俄罗斯的盖尔奇先生是一位中国通,他一边拍照,一边品尝当地的甘露。并以流利的汉语表达他的欢喜之情。

嘉宾的到来,吸引了当地上万的茶农,大街上人头攒动,大家挤在街头挥手欢迎到会的嘉宾。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说,这次走访名山县,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很大。“没有想到名山的茶园面积这么大,茶园的种植、管理等都堪称一流,我们不仅希望这么好的茶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更希望把它推向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05 蒙顶山的风姿

9日,参会嘉宾一行来到茶文化圣山蒙顶山。在茶祖殿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虔诚地焚香祭拜茶祖。天盖寺前的品茗会和精彩的茶艺表演“龙行十八式”更是让各国嘉宾“瞪”大了眼睛。

每一位嘉宾的手上都拿着《海峡茶道》最新一期的杂志,嘉宾从中了解了蒙山茶叶发展的最新情况,许多人询问有没有英文版本。

与会嘉宾参观了位于蒙顶山的茶博物馆,在茶博物馆里,各种茶器实物,有关蒙山茶业历史传承和沿革的图文介绍,都生动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发展变化。会中文的老外开始念起了茶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

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f Bunston高兴地说,以前是从书本、网络上了解到蒙顶山,现在亲身体验了一番蒙顶山,看到很多,收获很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06 茶叶新科技令世界赞叹

9日,中外嘉宾还共同出席了四川洪雅县尚林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茶叶深加工生产线竣工典礼,并参观了公司先进的生产车间。

走进占地126亩的尚林生物新厂区,感受到的是工业文明运用于茶产业发展的现代气息。据称,尚林公司的深加工成套技术是一个集纳转化多项科研成果的“高科技集成块”,其科技水平国内第一、世界领先,2008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了这一关键技术和设备,其重点将开发生产满足现代人们多元化需求的高附加产品――包括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的提炼。这给通常滞销的夏秋茶找到了一条出路,深加工留下的茶渣还可制造成有机肥料,茶叶资源开发可以实现从传统的廉价型向现代的高效型转化。

湖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教授认为,拥有了这一条全国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茶叶提取物生产线,尚林生物将成为我国茶叶提取物行业的楷模。出席竣工典礼的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Bunston说,中国茶产业取得了令人吃惊的进步,国外能够想到和做到的技术,在中国都已经实现了

短短的几天时间,嘉宾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茶的魅力。作为第一大产茶国和第三大茶叶出口国,在国际上,中国始终是最有活力的茶叶市场,然而,中国茶叶的出口仍旧存在无知名品牌以及无序竞争的现象。当有机茶越来越为欧美等国热捧的时候,我们的生产份额仍旧太小、出口价格仍然偏低。中国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相信是将来中国茶产业向海外突破的重要方向。

篇8

[关键词]都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城乡茶文化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茶叶资源多在农村,茶叶的消费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乡村与城市都具有发展的条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开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激发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在城市。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和民俗性使得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这种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都市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由此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甚至是全国、世界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国,全世界。我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儿茶艺出访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引起轰动,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影响深远,香港等地还派专人来沪学习取经加以推广。

创造性与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较快,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喝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如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的路亭,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我国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形成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我国乃至世界流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三、城乡茶文化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一)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二)统筹互动

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都市茶文化旅游打开了人们认识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茶叶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乡村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的市场需求。茶叶资源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这主要体现在乡村茶文化的看点上。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资源极具观赏性、参与性。茶园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树其特征不一,美态各异,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江西婺源的生态茶园、浙江安吉的白茶园等等,就有着各领的丰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来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礼,不同茶点,则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乡村茶文化更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接触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机会。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仅零距离与吸天地之精华的茶树亲密接触,而且可以从中知晓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领,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可以亲自参与体会各地茶俗,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篇9

10多年前,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茶馆,你不会想到他是这样经营的。

在茶馆里备着主人精心挑选的好茶,很优雅的环境,清茶馆,喝完茶由你自己定价;如果你觉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银台前只有一个“良心箱”,特地不设服务员。有的时候,在客人准备付帐的时候,服务员会刻意离开客人视线能及的范围,或者躲起来。

这个茶馆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他在台北经营了10年。

茶馆是他的实践,也是一个理想的缩影。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300万台币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个更大意义上的理想,到今天还在行走与实践当中。

许多茶馆或者爱茶之人都曾经受益于他浩如烟海的茶艺教程与茶文化的撰著当中。

如果只是远远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会以为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等到近了,才发现,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广州芳村喝茶,从早上直到中午。在茶庄正在谈论茶庄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说是有20年的历史。这是一堆永远也找不到重复的茶,北川茶厂在地震中成为过往,茶却还在。茶汤并不见得艳红,仍有些许涩味。对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觉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适合它的转化;或者并不见得有20年的历史。

正探讨间,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刘庄主说,看起来像台湾的范增平,留着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进店。

这是我与范增平老师相识的开始。

与范老师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鉴黑茶间,相谈融洽。马上约到广东财经学校,这是他开办的茶艺班,也是在大陆多年的实践基地。

范增平是许多人所崇拜的茶艺大师,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接近他。越接触到他,就觉得他更像一个老朋友,然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欢忧郁的人,有理想主义有纯真内质的人。

经验常会告诉我,应该理性地去了解某个人物。

因为你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引导而进入另一个思维的圈套,盛赞的可能是一个堕落的人物。

与范增平老师接触,才发现并不需要这样。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清溪,有的人虽然浅却是阴沟。

而他,是一个清澈的人。

即使他带有些严厉,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欢他显现弱者样子的时候,在那些往事的追忆中与对现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个真正可亲的人。

范增平的茶艺推广

驱车前往佛山大沥镇上的广东省财经学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陆的茶艺推广与实践的基地。

就在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学校条件简陋,多是睡在一间放着四张上下铺铁床的“招待所”里。

这一次要准备举办全国高级茶艺师的认证资格考试。“茶艺师”这个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议并最后确定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培训和考试,他们大多是茶馆的经营者,在宝贵的时间里抽出一周多的时间前来,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响力。

学员当中另有来自台湾的圆诚法师,大丈夫相,一说话却发现是女众,学习茶艺更为投入与安静。

当晚我们就在学校的茶艺教室品饮。百年的老校,校区有两千多名学生。学茶的学生经层层筛选,可谓百里挑一,每一届只有20多名学生能进入茶艺班。他们清秀,清雅,气质与其他学生明显不同。

虽然茶艺只是课堂之外的兴趣课,却极受推崇与青睐,潮汕一带历来喝茶浓苦,爱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饭之后,才是我与范老的正式访谈时间。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创“三段十八步”来表达茶艺,以标准化来推广,这是他的理念,他认为唯有先标准,才能谈后面的个性;产业也是如此,先求规范并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个性与变化。这是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统的工业发展方案,我以为适合中国茶产业的实际。

他认为,茶文化是中国的根本,与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关;道是什么?他说,道是规矩,是道路,是方向,没有规矩怎么谈茶道?

就像红绿灯的信号,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他的标准,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为“胡说八道”了。所以他坚持茶艺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标准来规范茶艺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经提出“构建有茶有道的社会”的理念,直到今天还在努力。

对于爱茶人来说,大多会特别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来焙的茶,但范增平认为,这些东西是属于赏玩的;真的产业发展,需要有科技与标准的先行,这是一个理性而务实的茶人必须要明白的。

而在这些标准之上,才有可能谈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问这些精神,也一样可以在方寸之间去体味。比如茶桌的黄金分隔比例,九宫分隔法,闻香杯与品茗杯的阴阳组合,太极与八卦的意义,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谓三段,范增平认为,即《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演绎。此即准备、开始、结束三个阶段。

我看过他的茶艺表演,每一步都从容有序,稳健沉静,他的理念,他的理想,还有他的实践,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

范增平茶语:

“要个性化,先要产业化。可以用试管来培养茶苗,制茶发酵可以量化,产业质量是设计来的,就连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设计,”

“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大道无形,能表现的是艺,艺是美感,过程,作品。茶艺表演是艺术品,如同乐章。”

茶禅与修行

范增平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吃茶去”的公案感兴趣,此后不停地参悟,研究茶禅之义。

他是懂得禅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讲话中,他开玩笑地说,赵州和尚对远方不曾来的客人和近处常来的客人都说吃茶去,近处来的喝得很好,远处来的就被饿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饿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参参其中的意思。

没有意义的吃茶并不使人开悟,茶只是一个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禅,简单的禅”。他说:“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可以归纳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为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飞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随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前来祖国大陆,随后与许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艺,人们很惊讶于他的茶艺表演。

从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陆各地,两岸的交流由此越来越深厚。人民日报盛赞他是台湾茶艺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馆,他策划经营茶艺居,与福州的茶艺界吴雅真老师一同打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谈到吴雅真,范增平很感动。因为时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吴雅真给他订最好的酒店,吴的学生――经营福州当地最大一家素菜馆的崔榕夫妇,亲自开车为他奔走各地。

而这种茶人之间的情谊,我们常常会在很多地方见 到,他们清澈,不带私利。

范增平老师在学校住的学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陋。他曾问我,怕不怕太简单了。我心想,范老师都住了几年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习惯于素菜,当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点黄的青菜,还有一碗丝瓜汤,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颇为这样一个到处奔波的老人而担心。

台湾有许多的茶艺流派,这是一个经济繁荣之后的果实;而争论也时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独立于这些之外。

他无意去攀附某个集团,但我想,此间更重要的是他的个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纯真的理念,这是他为这个理念必须付出的代价。

10多年前,大陆投资热,一个宁波的商人让他挂个名办个合资公司,一年给他20万,什么都不要做;在当年这类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从避税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动,却始终没有答应。

也许,遵循着这种3000年来不息的儒家文化传承,让他有这种纯真,这出于茶艺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种儒学实践者的得失观与立场。

堂・吉诃德的理想

再次谈到良心茶馆,他回答,所谓的良心茶艺馆,并不仅仅指卖的好茶、诚信。他说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一是喝茶你随便付钱,你觉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觉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个良心的意义,他解释,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心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良心的另一种意思。

有一个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说,你这个是艺术,但饿死都没有人同情你。

还有的朋友说,干脆塑一个菩萨像在那好了。

还有人说,开黑心茶艺馆才能赚钱嘛。

他都笑笑。每年亏二三十万,10年下来,把他300万的积蓄正好花光了。

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不开洋车,不住洋房,让人知道,不会从这茶馆里面来赚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学我。

他说,那个时候想的就是,饿死了也活该,那也是一种成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说值得,为了唤醒人们的良心吧。

我问:如果今天再有300万,还想再做一个良心茶馆吗?

他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不会了。

“那会用来做什么呢?”

他认为,他会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广的大众茶艺教育当中。

几年前,他就把台北的两套房子卖了,来大陆推广茶文化。他来大陆的所有机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种开销,往往入不敷出。

有时候,就会特别尴尬。而对茶带着完美主义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诃德一样成为一个与风车斗争的悲剧式英雄。

他坦陈,自己也许就是那个充满悲剧的英雄。

他说,“过去的不能改变,能改变的是未来。”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间经常不会锁门,然后很随意处置生活中的东西:因此,他的太太经常会说,你啊,可能就只会写这些卖不好钱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会来到大陆,走很多的地方,所谈的,只有茶。

他说,茶艺之中的美,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常常会体现在一些空寂之处,一些凄凉之处……

“有时候是写意、朦胧、凄迷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感伤。”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被当权的丰臣秀吉所排挤,随时有断头之危,弄权者意欲让他出丑,让他用金属盆与梅花这极不相衬的两者来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断了花枝,让凌落的花瓣飘在铁盆水面之上……这即是一种凄凉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许也同样有着特别的凄美,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长长的雨巷。

范老让我帮他找到这首完整的诗。

篇10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追求。

唐宋时期,人们喝茶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前面讲到唐人喝茶加佐料,宋人喝茶强调仪式感,举止非常优雅。到了明朝,总体的喝茶方式和我们现在差异不是很大,但是他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比我们更深,从明朝的绘画中叶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那时的人喜欢在郊外,带着茶童,三五位好友聊聊天、作作诗,这种感受是跟环境融合在一起的。清朝的时候,《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时候饮茶已经变成生活中一个随处可见的事情,它跟唐宋时期还不大一样。唐宋时期,饮茶还是一种很庄重的社交礼仪,明代残留了唐代以来饮茶社交的这种习俗,但是到清代以后就越发普及了,不管是什么阶层、穷人富人,饮茶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必需。茶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意味着在清朝,茶在精神层面上降了一个层次。就像今天饮茶,我们现在讲快饮、塑料瓶装的奶茶,人们在工作、旅游当中,都可以打开就喝,所以没有这种仪式感,没有了这种精神追求。但是在古人的眼中,茶在我们的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一个精神需求。

这是清代中期特别典型一把茶壶,这个制式至少影响了我们200年。200年以来,中国茶壶的基本形态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小时候经常使用这个。那么这把壶是什么时候的呢?是清代嘉庆年间皇上用的。这类茶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少,我想当年至少要烧几百甚至上千把。皇帝自己用的东西,不能这把茶壶走到哪儿拎到哪儿,所以当时应该烧了很多,但是保留到今天的不会太多。以我对市场的估计,我觉得几十把总是有的,后者说百八十把总是有的。有些在博物馆里面,有一些在市场中能见到。

篇11

关键词 茶馆 设计 文化 历史 餐饮 融合 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茶馆文化历史悠久。在唐朝开元年间茶馆已经出现,称为茗铺。宋代年间,茶馆主要在杭州一带较为流行,称为茶肆,主要以饮茶、卖歌、教授音乐等为主要功能,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茶馆”一词才真正出现,清代时期的茶馆在古代达到一个普及时期,成为老百姓非常重要的娱乐场所,那时候的大茶馆和酒茶馆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大饭店和酒楼,还有清茶馆、书茶馆、园林茶馆等,一般这些茶馆中不会有酒,基本都是以茶为主。在茶馆的历史沿革中,广东的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得益于广东处于岭南文化最核心的地位,所以起步也比较早,在广州,茶馆称之为茶楼,而且不只是单纯的喝茶为主,还有饮食,是一种典型的餐饮业形式,这在广州已经成为一大特色。谈及广州茶馆的历史,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出现是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以及茶楼餐和饮相结合的独有特色,茶楼出现一个蒸蒸日上的景象,也成为人们主要的消费场所;第二阶段是广州茶楼的一个萧条时期,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商创业成为主流,休闲娱乐消费在广州人民的眼中是一种懒惰、不思进取的消费,所以当时茶馆的经济并不景气;第三阶段是复兴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已见成果,人们消费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消费场所也逐渐转向一些休闲娱乐场所,此时,人们重新寻回岭南文化、餐饮结合的茶楼,促进了茶楼的发展,而且茶楼的设计更加注重细节装饰,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

茶馆设计应该了解地域文化。茶馆在中国主要分为川派茶馆、粤派茶馆、京派茶馆、中原茶馆、杭派茶馆。无论是哪一个派别茶馆,都有很明显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比如在江南地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苏州、杭州、上海、南京等,属于杭派茶馆,那么,在该地域中,茶馆的设计应该更加倾向的是园林式风格,因为在江南地区,园林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最为浓厚的区域,又如粤派茶馆,在岭南文化熏陶之下,在茶馆里,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均有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茶馆设计里,广州地区的茶馆和潮汕地区的茶馆又有所不同,广州茶馆是餐和饮的结合,潮汕茶馆主要是以饮茶为主,所以在粤派茶馆中,潮汕地区的茶馆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其实,就是在茶馆设计中,不断去挖掘当地的文化,去融入这一个群体,不能让这一个建筑成为一个单体,这不仅仅是在茶馆的设计中,在任何建筑里,比如博物馆、展览馆、地标性建筑,都不能和当地文化脱节,必须是和这一领域成为一个建筑群体,这样建筑才有一个文化精髓,而不仅仅是一个框架。

茶馆设计应该有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一个建筑或者室内设计,在设计的构思中,都需要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需要的是元素的衬托或运用。茶馆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休闲建筑,自然会跟随每一个朝代的替换,从而元素也跟随着替换,比如清代的茶馆,虽然外形造型和其他年代的茶馆大同小异,但是在元素的应用上肯定会有所差别,几乎不会说清代的茶馆中运用到唐代或宋代的元素,即使会用到也是稍作点缀,如果大篇幅的运用,那只能说设计者没有真正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果硬要说是复古,做得并不是那么成功的话,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只能说是在当代社会,复制了以前的一个茶馆,所以茶馆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茶馆设计中元素的运用。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中国元素的运用数不胜数,比如茶馆的入口,基本上不会说设计成一个玻璃幕墙加钢结构的入口接待,应该会运用青石、砌砖的方式会比较多,门口的顶部甚至会加入斗拱的元素,这样看起来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古色韵味的地方,至少不会联想到这里是一个现代都市化的商场,然后在室内中,地板、地砖的铺设,一般会用的石材、木板作为主要的装饰,极少会用到现在室内非常流行的瓷砖,这样会让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觉,石材和木板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亲和力,能让人静下来慢慢品味茶的香甜,再到窗户、橱窗的设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设计者不会用铝合窗,应该会用木条镶嵌玻璃的形式,做到一种非常有意境的效果,橱窗旁边会挂一些中国画、装饰画、饰品等具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另外,笔者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景观的运用,在茶馆设计里,运用枯山水的会比较多,营造一种休闲的气氛,极少运用到金属的装饰地面或立面,会尽量去制造一些休憩、品尝、欣赏感觉,这就延生出古建筑中比较经典的设计方式,那就是借景,这一手法在很多茶馆里都会用到,因为有不少景观,在人们休闲品尝之余,透过一个小小的窗口,都能感觉到一种轻松愉快。

茶馆设计虽说在当下中国设计里并不是普及,但是随着设计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设计,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不断在更新,只是在茶馆设计中应该多考虑的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个建筑单体或单纯的元素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玮然.中国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篇12

普洱茶火了,但是火的仅仅是普洱茶这个名词,而并非普洱茶的品牌。普洱茶仅仅是产品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品牌的代名词。 消费者开始对普洱茶产生兴趣了,这说明围绕普洱茶的各种事件营销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知道到底该买什么样的普洱茶,因为在消费者眼里,所有的普洱茶似乎都是一样的,只有价格之分而没有品牌之分。

喝普洱茶成为一种新时尚了,但是人们凭什么跟随这个时尚,似乎还缺乏足够的理由,因为,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的人远远超过在茶馆里喝普洱茶的人的数量。

这一切现象说明,在普洱茶已经形成了非常大规模的影响力的今天,普洱茶的产业要大发展,一定需要一批大品牌的崛起,而大品牌的崛起,则需要品牌经营的大视野和大手笔。

关键词1:创建品牌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营销已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说过去这么多年的普洱茶产业是依靠众多企业的“产品导向”而锻造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市场中,品牌战略将会是让普洱茶立于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就目前的普洱茶来看,“有茶类,无品牌”是普洱茶品牌的最大问题,所有的零售商都知道普洱茶,但是很少知道普洱茶有什么大的品牌,而消费者也普遍认知普洱茶,但是并不知道到底哪些品牌是普洱茶的真正代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产业的恶性竞争,因为没有品牌的区隔,也没有符号的差异,因此,所有的厂商都可以说自己卖的是好的普洱茶,而消费者也很难辨别到底什么是好的普洱茶的产品,这样竞争的结果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从而让整个普洱茶产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不能保证,因为人们对于产品的辨别是有限的,而品牌才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根本保证。

品牌是让一个产业持久发展的保证,而当普洱茶的名声已经家喻户晓的今天,如何打造一批普洱茶品牌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当前很多普洱茶的企业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代表自己的普洱茶产品的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品牌名字,并要对这个品牌进行全方面的包装,让普洱茶与普洱茶之间实现差别,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当然,有人会说,消费者对茶叶的区分不是从品牌着手,而是从茶名辨别,人们只是问是铁观音还是普洱茶,而不是问是什么品牌的铁观音还是什么牌普洱茶,但是企业更不能忽视的是,如果普洱茶不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品牌形象,就谈不上品牌忠诚度,没有品牌忠诚度,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消费群体,没有一个稳固的消费群体,一个普洱茶企业拿什么实现长期和稳健的经营,这个产业没有品牌,就不足以形成产业的优良的标准,当所有的企业都一拥而上的时候,那些先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并不一定能取得先机,因为行业没有优良的标准,没有足够的门槛。因此,只有创建品牌,并要形成强势的品牌才能拥有无限的机会,而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崛起,需要大批的品牌。每个企业都需要将经营品牌作为企业战略,从而逐渐形成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让品牌来打开市场,让普洱茶赋予品牌的符号,这是普洱茶营销亟待突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2:新品类

普洱茶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没有品牌,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细分的产品品类,天下普洱茶都是普洱茶,没有第二种普洱茶。产品品类过于单一,让整个产业缺乏足够的活力,而且,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产品过剩,因为只有一种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只会在小圈子里面拿着同样的东西竞争,就只能是此消彼长,而很难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

突破现有的品类,大胆进行产品创新是普洱茶企业值得重视的课题,提升普洱茶的附加价值,做基于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才能普洱茶走出单品类竞争的尴尬局面。如果看下饮料市场,会发现,品类的竞争是在品牌竞争之后的一个新的要点,在过去,只有可乐横行天下,而如今,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应有尽有,而这些品类把整个饮料市场扩大了,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饮料里面的茶饮料的市场不也正是从可口可乐、矿泉水等争夺来的吗?

普洱茶需要创造新的品类,“王老吉”过去做的是凉茶,结果发现大家都做的凉茶,打得不可开交。王老吉最后把凉茶做成饮料,创建了新的凉茶的饮料品类,一下就成功了。普洱茶为什么不能做普洱茶饮料呢?在功能饮料可以补充能量和体力的时候,普洱茶不也完全可以做出“养胃健脾”的功能饮料吗?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按照普洱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关键词3:市场细分

不同人群对于普洱茶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购买是为了送礼,有些人是为了收藏,有的人是为了自己喝。应对不同市场,就需要市场进一步细分。当前普洱茶细分做的并不够。

作为普洱茶的厂商来说,要明确不同普洱茶的定位,要形成面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品牌和产品线,比如针对礼品市场,需要做高端普洱茶,需要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的普洱茶精品;针对收藏市场,就需要推出有收藏价值和意义的普洱茶,比如从茶本身的文化内涵、品牌故事上下功夫;针对零售市场,需要的是大众化的包装和大众化的产品。

而且,每个普洱茶的企业都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的定位,针对哪些人群,这样才能真正实施有效的营销。比如,针对时尚一族,普洱茶是不是能够推出时尚的品牌,针对老年人,是不是也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品牌和产品,在这些方面,普洱茶还有很多空间值得挖掘。   关键词4:终端创新

既然有普洱茶的强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不能打造普洱茶连锁茶庄的品牌呢?既然整个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流通等链条,那么在流通领域,是不是可以借助普洱茶茶庄来让消费者进行体验呢?星巴克咖啡店重要的并不是咖啡,而是在星巴克的放松的时尚的小资的感觉。普洱茶呢?普洱茶几千年的文化,远远比咖啡的文化要更有内涵。

打造一批普洱茶的品牌体验店,让人们像在咖啡店享受咖啡一样享受普洱茶,将是让普洱茶在终端上对消费者进行近距离接触的重要手段,而且,茶庄品牌形成了,普洱茶也推广了,消费者也高兴了,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5:品牌文化

古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普洱茶的文化体现着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如何让普洱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契合,让普洱茶文化真正体现一种新的和谐的生活方式,是普洱茶品牌内涵建设的关键。

文化内涵往往意味着附加值,在体验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打造品牌文化是普洱茶面临的新课题,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因为“味道好极了”,因为在此之前大多数国人并没有喝过咖啡,更无从谈起速溶咖啡与现煮咖啡的区别,但是雀巢把喝咖啡培养成了一种时尚。普洱茶如何成为时尚?如何将古老的茶文化和现代的时尚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品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关键词6:品牌管理

云南的勐海茶厂的“大益”普洱茶形成了品牌,但是却面对假茶的冲击,防伪措施呢?品牌保护呢?普洱茶不仅没有打造出大的品牌,也还没有品牌保护的意识。

厂商应该给与消费者足够的辅导,让大家了解如何来鉴别真假的依据,作为具有一定品牌的普洱茶企业,要知道管理自己的品牌,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品牌。比如,推出防伪的措施,针对假货冲击采取反击措施,申请商标保护等等,关键要有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

关键词7:品牌传播

茶企业挣到钱的很多,但是有几个企业真正学会利用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品牌传播?为什么至今为止人们也很难建立普洱茶和某个品牌的关联?品牌传播的力度依然不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消费者的接触点值得关注,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个生活行为的轨迹,抓住这些轨迹,传播普洱茶的品牌,不失为一种品牌迅速提升影响力的新的方式,借助事件营销打造品牌,也是作为普洱茶企业可以走的路子。但是,关键还在于是不是想长期的打造一个好的品牌。在现在大家都还在活在整体的普洱茶品牌的聚光灯下的时候,谁第一个跳出来传播自己的品牌,谁就将成为第一个进入消费者脑袋里面的品牌,而争夺消费者心智资源是品牌经营一个关键的部分,因为你的品牌被消费者认可和记住了,别的品牌就会被排斥。

有人这样说普洱茶:“一流的产品、二流的营销,三流的价格”,其实,四流的品牌也是吻合现状的。在这个需要品牌的时代,普洱茶品牌任重而道远,而跳出原有思路大胆创新,才是普洱茶品牌突破的出路。   关键词8:城市营销

篇13

1941年出生于印度,在英国受教育,先后在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和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 SOAS)学习历史和人类学,获博士学位。

麦克法兰在喜马拉雅山区 (尼泊尔和阿萨姆 )有30年田野经验。他还是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在著名的“第四频道”、“世界起飞的那一天”系列节目担任专家顾问。著有关于英国、尼泊尔、日本及中国的研究专著20余部,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在数十个国家出版。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见微知著的《玻璃的世界》,最体现萌爷爷特质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等。

与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相识在今年夏天。艾伦今年75岁,长着一副典型英国老学究的面孔,戴着金丝边的眼镜,穿着略显陈旧却很干净的西服和皮鞋,随身拎着一个可以装下书本的旧皮箱,说话慢条斯理,引经据典文绉绉。

可能因为他人类学家的特质,艾伦没一点教授架子,身手和思维都十分敏捷,喜欢给年轻人讲故事和笑话,睿智有趣,像个老顽童。艾伦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终身院士,在他的办公室,我初次见识到了一个从不扔东西、满世界旅行做田野、有严重“收藏癖”的英国老爷子毕生收藏的冰山一角:来自东方的茶皿陶器、古画、三寸金莲绣花鞋、尼泊尔铃铛、徐志摩孙子送给他的瓜皮小帽从凯恩斯用过的衣柜到诺贝尔奖得主们用来喝茶的茶具,人类学家收藏的每个物件都有故事可讲,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就像一本装帧考究的古董书籍,从艾伦的视角诉说着剑桥的历史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初次相识,艾伦赠我一本他的书《给莉莉的信》。见我穿了条破洞的牛仔裤,以“露出的膝盖空荡荡”为由,在我膝盖上签了个名,还是中文名“萌爷爷”的拼音,据说这个名字是《给莉莉的信》在中国出版后,中国读者给他起的,倒是贴切。因为在印度出生,萌爷爷艾伦生来就有深厚的亚洲情结,对中国文化也情有独钟。

我有幸在艾伦发起的“剑桥大学康河计划”文化保护项目中与他共事了一段时间,经常看他变魔术一样搬出 40年前花一镑钱买的旧桌子、70年代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做调研时的老录像设备、在尼泊尔山村里和当地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跳舞的录像试图在办公室建立一个小型博物馆。作为一个从日常小事入手研究一切的人类学家,老爷子从 13岁起就没有再扔过东西,所有的书信、旧物、追溯到大航海时期的几代家族前人的老照片、旧日记、老家什全都留存着,经整理过被收录到他的物品研究档案里。

这些描述让我无比好奇,在别的英国人家里见到的都是些“正经”收藏:名贵的器物、值钱的古董和艺术,不知道萌爷爷家里塞满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历史文物”,会是什么景象?他老婆会不会生气?

9月初,艾伦邀请我以一个中国年轻人的视角与他对谈,谈谈他的新书《大师信笺》。人类学家擅长从别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洞察、以小见大,我则有机会去艾伦家拜访,探寻这位英国人类学家的常。

白色小屋里的宝藏“欢迎来到两个老古董人类学家在乡间沼泽中的小屋!”从剑桥坐了近半小时车到了位于附近的小村,这里手机是没有信号的。艾伦早已站在家门前的公路上迎接我,给我一个友善的拥抱。他的家就是背后那座白色的老式屋舍( Cottage,一种独特的英式茅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屋顶用麦秆一层层摞起来,工艺精细繁复。这种茅屋早先是穷人的栖身之所,现在却属于受国家保护的遗产,已经不能再新建。屋舍的主人可以进行内部装修,却没权利改变房屋外观)。英国人对旧物的热爱远远超过新东西,老房子永远比新房子有味道。他们对老旧物品的热情要远远胜过对新东西的喜爱。英国人觉得住在老房子里显得有根、有文化、有自豪感。艾伦家的“茅屋”比最常见的维多利亚建筑更古老,看起来胖胖的很朴实,像一幢童话里的房子。

艾伦和他的妻子萨拉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多年,并在漫长的岁月里对这里进行了诸多改造工程。白色的小屋背后别有洞天:谷仓改造的图书馆,一片像树林一样野蛮生长的花园、鱼塘,正对着花园的日式茶室。在艾伦的带领下,我穿过一条长着玫瑰、梨树、梅子树的小径,抵达茶室,在那里点上沉香,进行访问,一聊就是两个小时。我们从他的出生地印度阿萨姆聊到他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英国精英教育,从孙女莉莉的自我探索历程聊到他眼中的中国年轻人,从马克思聊到爱因斯坦,像开启了另一个宇宙。

访问结束后,老学究艾伦化身成导游,花了一个半小时带我参观他和妻子萨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连参观路线都是有顺序的:从日本茶室出发――进入花园,去看那些有着特别故事的植物――去荷塘喂金鱼――参观由谷仓改成的图书馆――参观图书馆阁楼上的“博物/档案馆” ――参观萨拉的旧书仓(萨拉也是一位人类学家,两人一直在一起做研究)和艾伦在过去几十年里留存下来的影像田野资料――回到茶室。

每一处“景点”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故事,艾伦从茶室前草地里的陶罐开始说起,到阁楼博物馆上曾祖父的中学成绩单(已经追溯到 艾伦和萨拉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这个日式茶室,焚香饮茶,在禅与茶之间思考了18世纪),再到祖母的印度梳妆盒我跟随着这些落了灰的老物件的故事,穿越时空和历史,昔日课本里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大英帝国,慢慢在我脑海里具象起来,想象着麦克法兰家族几代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细碎生活情境,一切都那么真实而生动。

小屋里“环球”之旅艾伦和萨拉 90年代初曾多次去日本访问,回英国后,他写下了《日本镜中行》,还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这个日式茶室,焚香饮茶,在禅与茶之间思考。 10多年后,受茶室启发,艾伦又写下那本关于茶文化的著作《绿色的黄金:茶叶帝国》。为纪念19世纪的日本文物收藏家、精通日本建筑的学者爱德华 ?莫尔斯,艾伦和萨拉将这座茶室命名为“莫尔斯之屋”。茶室正对着花园,坐在藤椅上便可观赏园子里受到英格兰雨水滋养而恣意生长的草木。

正值中秋节,我和两位老学者在他们的日本茶室喝了茶、吃了月饼,聊了聊他们初到日本时受到的文化冲击和中国在二次元文化中生长的九零后,感觉有点超现实主义。(图 1)从茶室出来,踏入花园,进入“白色小屋环游之旅”的第二阶段。茶室门前的角落堆放着贝壳、朽木残片、石头的组合与日本禅宗寺院中的‘枯山水’花园相契合,这些物件背后又有着艾伦自己的故事:艾伦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近,从童年起被迫与她分离(母亲在印度,艾伦同姐姐一起回到牛津上学),却从未停止互通书信,“我与母亲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信件里聊任何事情,从青春期的困惑苦恼到成年之后家庭生活的喜悦。她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童书作者、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艾伦这样介绍道。童年时养成的通信习惯也使艾伦将书信作为一种常用写作形式,沿用到《给莉莉的信》和《大师信笺》等作品中,让读者感到亲切。

艾伦健步如飞,带我在他家的花园里穿梭。(图 4)与其说是花园,不如说这就是一个自由的小树林:树荫下的小径、鱼塘、草木野蛮生长的空旷之地、倚着谷仓墙壁的果树、玫瑰园中的众多植物都是他和萨拉为纪念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而栽,艾伦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下树上的覆盆子、黑莓给我吃。(图 5)散步途中,我们在一棵半边干枯的黄栌树前驻足,这棵树是为了纪念他的尼泊尔姐妹迪尔玛雅而栽种的(艾伦曾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山村做了与其说是花园,不如说这就是一个自由的小树林花园中央有个日晷石雕,是萨拉送给艾伦的生日礼物。上面刻着爱因斯坦的格言“简化一切,但不能过于简单”十几年研究,与当地一些居民成为了非常亲密的朋友)。 “1995年的4月7日,玛雅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她只有 42岁。我和萨拉在当天晚上载下这株树。两年以后的同一天,我的第一个孙女莉莉出生了,一个美好的偶然。三年之后,玛雅的妹妹去世之后,这棵树的一半突然枯萎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艾伦说。

走到一片树荫下,日落余晖透过树影散落在草地上。艾伦突然弯腰,拨开这片树枝,给我看藏在里面的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头并告诉我(图

7),这块石头来自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屋顶,这座实验室世界闻名,原子第一次成功分裂、电子的发现、DNA的发现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花园中央有个日晷石雕,是萨拉送给艾伦的生日礼物。(图 8)上面刻着爱因斯坦的格言“简化一切,但不能过于简单。”( 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现实世界极为复杂,做减法是一切文学与艺术都需攻克的问题。但过分简单又会使我们失去很多。退休之后,我一直在整理自己的传记和毕生所学所思,希望能把它们传递给中国的年轻人和其他读者。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非常受用。”艾伦解释。

在花园的一个寻常角落,艾伦告诉我,这里埋葬着他母亲的另一半骨灰,他时常独自散步到此处,与母亲交谈。这里没有墓碑,只种了母亲最喜欢的花,春夏就会盛开。每逢母亲的祭日,艾伦和萨拉就会来这里为母亲读诗。这座看似普通无矫饰的花园里,有着太多承载主人一生故事和回忆的宝藏。

老一辈英国人流传下的收藏癖花园漫步结束之后的一站,是旧谷仓改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图9)这里是艾伦和萨拉平日里工作的地方,书柜与房屋挑高一样高,需要架上梯子才能取到顶层的藏书。这里的书籍按照年代、地域、学科划分,有六千册之多,这仅是艾伦自己的藏书。在另一个谷仓里,还藏有萨拉的一万册书。进入图书馆时,萨拉正在电脑前工作,把10年前的日记、相片录入电子资料库,人类学家撷取没有任何矫饰的日常碎片进行提炼,艾伦和萨拉两位老人类学家也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我研究:书柜的底层,是罗列整齐的厚重的档案夹,按照时间和地点排布,里面有老两口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收集的各种琐碎之物:信纸、笔、街边分发的宣传页、记事本;沙发底下的柜子里,藏有艾伦五岁时的玩具,因为二战刚刚结束,玩具大多是坦克、装甲车、士兵等;书桌上孙女莉莉的油画、大航海时代麦克法兰家族的先辈们去印度、斯里兰卡旅行带回的储物盒、家族老照片、几代人的书信、祖父母的日记萨拉告诉我,所有这些“资料”,她都进行了整理分类,并收录到了电子档案馆里。

老一辈英国人流传下来的收藏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整理和收藏各种物件。艾伦也不例外,他的许多收藏都很“不正经”,图书馆的角落里散落着很多充满童趣的小物:画着蝴蝶的贝壳、晒干的松果、化石、各式各样刺猬玩偶和摆件这些在别人眼里兴许一钱不值的小东西,却寄托着萌爷爷美好的感情,他对着窗前的一小部分收藏(图 10)认真给我讲了一串故事,我觉得有趣也动人。发掘日常中的乐趣和意义能给生活增添很多幸福感吧。

我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喜欢收藏小刺猬玩偶格外好奇,更别说刺猬旁边还有几个宫崎骏幽灵公主里的小树精人偶了(图 11)。艾伦不无幽默地告诉我:“有句希腊古语道:刺猬知大事,狐狸知小事。经常有人跟我说,我毕生的研究都是在为一些宏大的问题寻找答案(比如文明的起源、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的本质、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等),所以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刺猬。我也很喜欢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你看花园里还有一排小刺猬(雕塑),它们站在那里,那么确信的样子,没有一点儿犹豫不决。”

谷仓一楼的图书馆是艾伦和萨拉遨游书海和整理自己日常琐碎的工作空间,英国的气息十分浓郁,顺着螺旋形楼梯爬上小小的阁楼,就像进入了另一重世界文明。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博物档案馆,玻璃橱窗里(图 12)陈列着从印度、缅甸、尼泊尔、中国、日本等国家带回来的衣饰、器具、日用小物等。艾伦

篇14

采访鸣谢/古乐茗轩总经理 姜威文/一惊编辑/陈驰

导语: 2002年,20克普洱能拍卖出165万元;2005年,一提七子饼创造了160万元的拍卖神话;2007年,一公斤的茶王更是被标600多万元。为什么茶比金子还贵?

拍卖会是市场的风向标

拍卖可以给普洱陈茶一个真正的市场定位。拍卖中推出的三大类拍品,如号级、印级、七子茶等,主要指向年代:如号级茶,通常是解放前的,以茶庄的号名来命名的;而印级是指解放后刚刚开始用采用大众商标的陈茶,用外包装上字的颜色来命名;七子饼则是在后成立了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全部启用七子饼。

值得一提的高价落锤

时间:2004-2-8

看点:3克拍出1.2万元

地点:广州登堂广东大厦

主题:国内文化教育事业

起拍价:8000元

拍品来源:周海婴(鲁迅和许广平之子)

买受人:88号买家――广州市迎春茶叶经营部

买受人说:“值!值!”并称将用来收藏。

时间:2005-10-15

看点:5斤马帮普洱茶拍出160万

地点:北京老舍茶馆

主题:希望工程慈善拍卖

起拍价:2万元

拍品来源:演员张国立捐赠

买受人:83号买家――四川李先生

买受人说: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希望工程。

时间:2005-12-10

看点:88号买家以108000元购得编号8888的纪念茶

地点: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茶文化馆

主题:首届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

起拍价:8888元

拍品来源:为纪念云南省茶叶商会成立成制作的“普洱世纪纪念茶”套装

买受人:88号买家

时间:2007-5-18

看点:“勐卯王朝”珍藏纪念茶饼,以20万元成交

地点:深圳

主题:“中国茶道论坛”茶叶拍卖会

拍品来源:勐卯茶业有限公司

买受人:香港电影制片人张承

时间:2007-5-25

看点:一饼499克的普洱茶“锦绣茶祖”以40万元成交

地点:深圳茶博会

拍品来源:云南临沧凤庆茶厂

买受人:深圳一古玩商

时间:2008-12-15

看点:大票敬昌号圆茶(一筒)以1097600元成交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大厅

主题:嘉德四季第十五及第十六期拍卖会-普天同庆・传世经典

时间:2009-12-20

看点:280克红票宋聘圆茶以504000元成交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大厅

主题:嘉德四季第二十期拍卖会-普天同庆・传世经典―陈年普洱

价比金贵

原料

由于云南干旱和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因素,普洱茶上涨了三成,最多达到一倍。

跟风

近几年,普洱茶在消费品之外的收藏投资价值已被市场普遍认可。不过大多数普通收藏者对普洱茶了解甚少,随意购买普洱茶进行跟风收藏。所以在判断其品质时,要一看(品相),二闻(茶叶的陈韵,即年代的气息),三喝(不仅是口感,还有身体的感受)。

环境

普洱茶的价值中,40%来自茶叶本身的品质,60%来自后期的收藏与保管技巧;忽略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获得升值回报。

健康

不难看出在拍卖火爆的背后,是那些35岁到50岁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出入卡拉OK、夜总会到进茶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唯一

拍卖会上的老茶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名家之作,有些年份久远。藏家看中的早已不单单是茶叶本身的价值,而是它所蕴含的时空感。

用途

竞买人拍得茶后基本用途为自饮和收藏。有些茶馆经理会拍来放在自己茶室里,以彰显品位。

茶源

目前多数是拍卖行寻找茶源,比如找老茶厂的老员工或者制茶名家收茶。有制茶名家落款的茶相对能保证质量。茶源渠道的寻找其实并不容易。

价格

从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拍卖结果可见,成交拍品价格集中在10万元~30万元之间。估价较高的拍品成交率并不高。如估价为91万元~95万元的敬昌号圆茶、估价90万~110万元的同兴贡圆茶和估价84万~95万元的龙马同庆号圆茶均以流拍告终。所以远没有想象得那样高不可攀,普通藏家也可以尝试入手一饼。

定价标准

茶商、权威人士估价为主。事实上拍卖普洱是没有标准市场衡量点的,因为储存方式、茶的新老、年代的真假都无法控制。客观地说现在普洱拍卖市场其实并不太完善。

品鉴

拍卖会前一周内都有预览和品鉴会,有兴趣的准藏家可以提前了解预览和品鉴信息。当然跟买受人熟的话,也可以蹭茶。

形式优势

茶叶拍卖形式的最大优势是标榜价值,树立行业标准制度

高度

国内普洱茶拍卖在不久的将来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投资高度――票据形式。

谁在跟普洱抢市场?

2009年,雀巢、星巴克、日本上岛、美国卡夫等国际咖啡巨头争相在云南掀资源争夺战争,大量普洱茶农主动退茶园种咖啡茶,其心态多为 “谁给的钱高就卖给谁”。

记录显示11月24日,哥伦比亚咖啡的纽约期货价为242.50美分/磅,折合人民币35.59元/公斤,而一度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评为一类产品、美国特种咖啡协会认为品质超过哥伦比亚咖啡的普洱咖啡,雀巢当天给出的收购价为29.07元/公斤,有业界人士甚至将今年中国咖啡的价格预测至历史高位――32元/公斤。

这样高利润的刺激下,难怪茶农会选择挖掉普洱种咖啡。资本的强势插入下,长此以往,云南普洱茶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

Tips: 你知道吗?

拍卖普洱都是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