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学体验 实践性学习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 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篇2

一、用在知识的重难点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就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适时利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平移、旋转的复杂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由于条件限制,老师在课堂上画图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况且紧紧靠粉笔很难将图形变换的轨迹在黑板上显示出来,更不要说进行重复操作了,而变换的轨迹又正好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解时,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却很差,有的学生对此知识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教学时,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将不同类型的图形都放在方格纸上不停地变换、复原,让变换的过程重复演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诸如此类的知识,如:图形的对称、平移、镜子中的学问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突破难点。

又如:在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一课时,有的学生没有理解算理,对先商、再乘、最后减这几步总是记不住先后,做得一塌糊涂。在教学时,我就制作了分小棒的课件,边分边讲解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学生终于明白,先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所以要先商。要想知道分出了多少东西,就得用商乘除数。最后要想知道东西分完了没有,就得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学生弄清楚了算理,再计算起来自然就不糊涂了。

二、用在传统教学工具的弱处

数学是数与形的学科,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最初是靠观察。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配套的教学软件等条件的限制,经常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短期内在很多学校还实现不了。很多教师上数学课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但有的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很好完成的。这时,我们就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

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而教师用的量角器都是用木头做的,上面的刻度和数字从远处看很不清晰。坐在后面的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总是听个一知半解,应用起来自然十分困难。鉴于以前教学的经验,我就制作了课件,给学生呈现的是和学生手中完全一样的透明的量角器。在清晰的大屏幕上,怎样对中心点和零刻度线,怎样分辨里圈、外圈的度数,怎样量不同方向的角……以前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全都轻松地解决了。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就可以让计算机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并对大量的模拟结果进行自动的数据分析统计。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大量重复试验和烦琐的计算,提高了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本质意义的理解。

三、用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交汇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大到神舟飞船的发射,茫茫大海中船的定位和航行,小到人们看电影,下棋等等。又如:在教学“千克、克、吨”时,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时,教学“年、月、日”时……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能拓展知识,使练习设计多样化,能使烦琐的教学过程简单化,这都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科学地使用它。

(1)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重难点,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其长处,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有的老师上课前从网上下载几个教学课件,却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的内容和课件的演示顺序颠倒,结构混乱。还有的老师仅仅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电子黑板,花费大量的精力把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到幻灯片上,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作秀”的感觉。

(2)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追求大容量,过分滥用。有的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从头使用到尾,书本、黑板完全扔在一边。有的教学内容密度太大,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

(3)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就不给学生思考、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思维的发展是多媒体教学无法代替的。我们不能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具体方法

一、目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保守,创新不够。虽然目前美术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仍然还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改进,师生之间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和美术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心理距离,缺乏向师性,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小学美术学科的传统理念,严重制约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2、小美术教学研究中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自然、体育、美术等不考试的科目,平时组织教研活动的机会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教研活动只是形式,教研活动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保守,主要是以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对知识的讲解占主要部分,技能示范训练的机会很少。小学生们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只是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对美术的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没有成为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4、美术活动得不到充分的拓展,拓展空间不足。一部分教师只将美术教学活动限制于课堂之内,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美术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实际运用和整合,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5、现代教学手段没有充分的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一部分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得非常的少,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没有与教学的难度和重点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面推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小学美术教学理念要创新,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多关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态度和语气,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

2、重视美术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紧扣工作的重心。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和岗位职能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的领导层要提高对美术教研活动的重视,大力抓好美术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提高美术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能是是形式,将美术教研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的美术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开展,使美术课堂生动丰富,美术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3、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比如可以用投影仪展示美术作品,小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色彩和意境进行感受和分析,及时的鼓励小学生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并介绍自己的收获,在出现技能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点评,并给予学生们创新的机会,在作品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亲自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使小学生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4、广泛开展美术的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美术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美术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与美术有关的课外活动。美术教师结合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而组建兴趣小组,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去。教师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于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观,使小学生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作品,参观的同时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美术独特的魅力,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于长大后想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教师应该为其制度有符合自身的训练计划,给这样的学生提供相关的特长训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培养,美术学科的发展,有利的促进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发挥。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的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现代媒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拓展学生对美术方面的视野,通过多媒体对作品的展示,引导小学生多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精心的设计,对各种有利的教学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的水平。大力增强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最好尽量不要直接下载美术方面的演示信息,教师应该逐渐的转变观念,提高多媒体的操作水平,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编辑,制作出更加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即丰富又生动,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篇4

1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寓教于乐”一直是小学教师追求的教育梦想。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特点给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少好处。然而,多媒体真正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时,也带来了诸多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存在观念偏差、技术缺乏和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策略应用不当等问题。

1.1 在观念上,教师对多媒体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教师不愿意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多教师仍然保持着陈旧的方法(特别年龄较大的教师)看待当前小学英语的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观念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不知道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支持小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不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辅助小学英语的教学等。教师的这种“无视”多媒体的看法,导致部分媒体闲置一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学生不能接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思想观念得不到开放。另外一种是教师片面的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物。他们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为了呈现讲授的内容,整节课中几乎不用黑板和粉笔。这样做虽然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推进教学进度,结果却导致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也失去了操练和运用所学语言的机会。

1.2 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欠缺,过分追求图文音像效果,导致教学中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注意力转移。部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多运用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甚至网络技术,追求课件的动画、色彩和音响等效果,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英语转移到欣赏多媒体画面和声音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不错,但学生并未真正学到应学的语言知识。这种做法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1.3 教师的教学策略应用不当,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淡化。部分教师经常把整节课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个教学过程都用课件来控制,教师的教学受控于多媒体演示文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学生的听课和思考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明显增大,教师有时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需要不停地操作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有所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无法形成真正互动,从而导致在过度追求教学高效率的过程中,教师难以进行言传声教,并且一些基本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单的多媒体操作代替。

2 改进措施

2.1 加强对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改变陈旧、偏差观念。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的一个要素,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这一系统而服务。多媒体教学不是以多媒体操作为核心,而是借用多媒体这一平台产生高效的教学。[7]通过以“讲座―培训―实践―考核”为模式,多种学习方法渗透的培训方式进行教师多媒体素养的培养,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时代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持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用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

篇5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篇6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必要性

在倡导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美术课程在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美术老师――美术课堂的直接责任人,做出深刻反思,共同推动美术课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美术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课程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实际价值。然而实际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美术科任老师的不重视、小学阶段应试教育面临的小升初压力、小学美术课周课时数过少等客观原因,致使美术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加以很好地实施和渗透,既能真正提高美术课的美育价值,也能升华美术课堂的教学层次和教学境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放松心灵、陶冶情操、创新思维,从而真正有助于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的实现。

二、小学美术课进行情感渗透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美术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名言警句向我们教师渗透这样一个道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反观当今的教育现象,不少教师离师者的高尚形象已经越来越远,上课不备课、课后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对问题生的学习和生活置若罔闻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都与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背道而驰。那些具备并坚守教师职业道德的美术老师们,他们的课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学科学习技巧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去感染和感动学生;以自己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以自己的师者风范让学生明白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这门学科蕴藏的无限人文魅力。

2.充分挖掘情感教学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美术教材中蕴藏着各种丰富的情感教学资源,类似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怀、尊老爱幼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珍爱生命的观念等优秀美术作品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作品蕴藏的情感内涵和价值,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品味、欣赏、感悟优秀美术作品中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珍视亲情等良好道德品质。在教授《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源泉》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田间劳作的农民”“晨起扫马路的清洁工”“风雨中站岗的交警”等美术作品,通过不同场景的劳动画面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人是最美的、最高尚的,人人都要热爱劳动,并且倡导学生都把自己的美好青春投入到劳动中去,最后还向学生布置了一个“社区劳动”的作业。

3.有效利用第二学习课堂,激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

积极地对待生活的人,他总是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战胜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小学阶段,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实际影响。积极的生活态度源于各种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比如盐城的“水街”展示了老盐城的味道,各种老盐城的传统工艺、艺术都能被寻找到。教师在教授民间美术知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盐城的著名景点“水街”“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方进行参观游览,在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捏糖人、花灯、年画等民间艺术作品。这种参观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过程,向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各种民间美术作品,令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丰富与精彩,从而认可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欣赏他们的才干和创造,产生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小学美术课渗透情感教育的另一个主阵地。

相信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作为一线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中去,为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造福更多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只有3年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顺应当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要求。

二、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缺少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保持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出现完全脱钩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的美术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与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师范性特点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美术院校趋同,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特征却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技法课程,师范类课程设置较少。在仅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中,美术课程教学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大多流于表面。教育实习环节的问题更多,首先是时间短,一般为6~12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基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必须按照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应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拓宽知识领域,融入设计学、民间美术、手工制作、艺术批评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力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时过少,试讲的课时远远不够,实训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实H情况,分阶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之下,改变传统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使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真正能适应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范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时代诉求未来发展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境况和时代诉求

回溯历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步,随即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师范学堂等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随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美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功能。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传授,而是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教学;美术的培育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实让我们感到,能够承担和实践这一使命和责任的教育者还不够多,美术教育的主导性还不够强。具体体现为,首先,许多美术教育者对民族美术教育无从着手,简单地以传统的教学和创作状态来应对当今多变的美术教育形式。同时,自身的师德修养理论研究及学术思想、创作能力都很匮乏。同时,只热衷于西方美术观念、思维方式,完全用西方的色彩、素描技能来建构自己的美术形态,对民族传统美术的价值缺乏深入理解,使外来文化占据了美术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西方美术内容与艺术观点往往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出现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仿、照搬,以至于当代美术教育务虚多、求实少,急功近利多、长远思考少。所以,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中国美术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振兴的任务,是民族美术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抉择与走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时代诉求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理念与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高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把研究学术、搞艺术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师资建设的关键。为师、为学、为艺,应该是从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坚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都聚集在当代高师美术教育者的身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画得最好,但一定要教得最好,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因此,美术教师首先是为师,应该是美术教育家而不是单纯的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为重要,“师范性”是根本。另外,对为师者来说,还必须在美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有较高建树,这是根本,所以,明确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后,确立教育性、研究性、学术性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在各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长期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不协调;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凸显出了滞后的现状,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力等方面都远达不到要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偏离师范教育特点,使很多从事师范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师生,对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使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无从体现。二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受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严重。课程体系偏离师范要求,缺乏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合理课程结构;美术技法与理论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专业化倾向明显,教育知识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也缺乏美术教育的特点。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育要求不适应。高师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性差,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薄弱;师德素质和修养程度不足;缺乏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广博的人文学养和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面性的专业知识,缺乏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跟进吃力,甚至无所适从。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明,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也阻碍着美术教育的步伐。四是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式上,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师范性,偏离师范的要求。教学上,长期沿用专业美术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美术创作人员或设计人员的方式进行教学,尤其技能教学与教师教育脱节,孤立的知识没有结合教学法,没有针对中小学的教学需求设立相应的师范美术教学的规范课程体系,以至于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五是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资没有严格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而设立,师资结构长期来源于专业院校,以至于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远离中小学美术教育。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教育趋势

1.从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变化,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审美品位”。中小学美术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来实现的,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作品的观照、赏析,传授给学生审美知识。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已经有所转变,注重体验性的感知,逐渐成为审美经验。通过学生以身体感官直接接触,感受各种艺术对象,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美g教育的核心理念。

2.从美感教育到创新教育

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是通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审美水平提升,而是将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美感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并能自主进行个性发挥,在原有的美术课程学习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经验的审美教育序列,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到美,建立起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同时,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教材和创新的结合点,既要将原有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学生才能轻松自如地学习。

2.转变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首先,美术课堂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识到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用自己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世界,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通过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用言语鼓励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好的情感基础。最后,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获取较好的美术学习效果,感知美、欣赏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让和谐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空间。

比如,美术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时,由于印象派美术作品都有着浓浓的印象主义,看起来比较具有抽象特点,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音乐、画面的渲染下,让学生看到多彩多样的、奇妙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像不像大家睡着了梦里见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中的画面,并试着让学生创作自己梦里的场景。尽管学生对印象派不能完全理解,也能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美术作品的同时,进行自我想象、自我创作,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才气和灵气。

3.“创、玩、学”结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美术课程中也设置了很多实践课程。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正是爱玩的时候,初中生此时还没有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而美术课程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艺术天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激发这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多样性,教师就需要将“创、玩、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避免机械模仿给学生认知带来的不完整性。

比如,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公园写生或者观察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下,亲身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的主要趋势。让学生在“创、玩、学”的快乐游戏中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只有每一位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美术课程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9).

[2]徐利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07).

篇12

在一体化的美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不配套,中小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缺乏衔接,甚至有些内容重复;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对自己所教的年级以外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课程特色等。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学校小初高一体化美术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美术教育,我们对美术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打通中小学教师的行政编制,加强交流研讨,为做好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教研、管理机制。在开发和建设小初高一体化艺术课程的过程中,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坐在了一起,对现在实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美术国家课程进行整体梳理,使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开发美术特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中小学美术教师分工协作,按照学段各负其责,潜心研究教材,围绕课程建设方案认真完成基础课程建设。

从两年前开始,中小学美术组的教师们在主管领导和学科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中小学一体化美术课程建设的方案,安排了每周一次的集中研讨时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的国家课程内容的梳理,教材内容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不同学段确立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要求,成为学校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

积极拓展、开发特色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成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将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水墨画作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每学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安排固定课时上特色课,在学校全面铺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我们还研究制定了《学生美术学分管理方案》,将学生参加的各种形式的校园美术实践活动用学分进行管理,包括学生参加的美术兴趣小组、选修课、各类美术比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赋分,现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生艺术实践课程体系。

抓好教研和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一体化课程内容。

篇13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篇14

【关键词】小学教育 小W美术教学 课改与反思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美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小学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艺术启蒙、审美体验、启迪智慧的作用。以往小学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果差,这严重影响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不利于学生美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国家针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旨在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下,美术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画,而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学科,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有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本文对小学美术课程教改和相应的反思进行研究,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美术教学的内容广泛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美术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美术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多个领域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比如:建筑、雕塑、绘画、艺术设计等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具有较深的艺术修养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实现美术教学目标需要长时间积累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的整体目标,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长时间的积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日常美术积累。通过这两方面的积累才能够保证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提升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三)需要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支撑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的整体目标,需要教师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支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很深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具有较高的积极主动性,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学习。

二、影响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小学美术教师的因素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课程的开展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倡导者、指导者,只有其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到美术知识,丰富学生的美术体验。

(二)小学学生自身因素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产生中澳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能够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手和大脑,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美术之前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状况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三)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因素

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所学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对于美术课程的开展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学环境主要指的是一所学校的硬件条件,比如:学校的教室、是否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是否具有相应的美术设备配置等等。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资源,如:美术课程中使用的图片、音频、创作材料等等。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对于美术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和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

三、小学美术教改下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一)研读《课标》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

要想在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方向进行充分掌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的性质、价值观念和教学理念有充分的理解。这样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符合课程标准,让学生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水平。

(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

要想在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如:在进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艺术功底,要进行逐步教学和示范工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并由老师进行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要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

要想在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和美术方法的介绍、介绍和讲解工作。通过多媒体设备,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整个课堂环境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