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篇1

应用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肝静脉、门静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有利于减少术中切肝时的出血量。此外,运用数字化虚拟肝系统可进行反复术前模拟仿真,显示各种预切除方案的肝断面及残肝体积、需切除或保留的肝内管道,从而选择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足够残肝体积的最优手术切除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准确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数字化虚拟肝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

在肝脏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后残肝体积(fu-tureliverremnant,FLR)过少则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限制了肝癌手术的进行。对于预切除肝体积和预留肝体积等,国外有免费软件和可供教学的网站,数字化虚拟肝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上对门静脉进行直观、准确地划分,准确测定肝体积有助于门静脉栓塞术后肝切除时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体现了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虚拟手术具有可交互操作、可预测、可重复等优点,且在手术之前可预先模拟其手术过程,预测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及险要情况。该系统有助于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重要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该系统通过测定拟切除肝脏的体积、残余肝脏的体积、功能性肝脏的体积,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其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从而提高肝脏手术的成功率。

精准肝脏虚拟手术主要依靠三维影像技术及虚拟手术系统。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技术又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面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不需对二维图像进行综合想象,对肝脏、管道系统的分支走形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准确。可辅助外科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个体化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二维断层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三维可视化重建基础上的虚拟手术技术是肝脏外科手术有效的辅助工具之一,这对制定合理的手术预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年起我们进行中国女性一号数字化虚拟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CT进行三维重建,先进的螺旋CT带有三维软件和重建功能,对收集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维图像可供外科医生对肝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肝脏正确分段、肝内病变术前定位和肝内血管变异情况的观察,降低手术的风险。文献报道应用三维肿瘤治疗系统同样是提高放疗的精确定位和安全性的方法,说明三维影像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精确引导的作用。三维超声具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特点,尤其是三维断层超声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最小层间距,更加有利于分层及准确定位,对于肝脏的病变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三维超声能提供许多二维超声不能提供的信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血管的走形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手术区域,同时能从二维超声不易得到的冠状切面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可评估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效果。医生可借助术前进行超声影像技术的检查,制定最佳手术路径、切除肝段的大小、阻断肝内管道的预案,达到减小手术损伤、预测治疗效果的目的。由于CT价格昂贵且对人体产生辐射,虽然现在的防辐射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仍不适宜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方法。相比较之下,三维超声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可以反复操作,且其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定位时趋避血管。在肝脏虚拟手术应用中,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方法。

3开展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虚拟手术的展望

篇2

河南省舞钢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省舞钢市462599

【摘 要】目的:探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结果: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在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放射医学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各个科室中的图像显示、存储和传递也实现了数字化,真正实现了无片化。但是因为受到网络通信技术图像传输和数据存储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实现图像传输的网络化和无片化,胶片依然是临床观看图像的主要方式,导致数字化影像设备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因为医疗检查费用的下降,胶片基本上不会另外收费,从而引起胶片滥打的情况,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对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1]。本研究主要对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设备、移动存储介质(光碟刻录机或者U盘)、院内局域网络系统或者电脑;DICOM专用阅图软件(PS软件)。

1.2方法

通过DICOM格式将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治疗传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电脑中,临床医生利用DICOM阅图软件在电脑中来进行诊断和图像后处理。具体的传输方式如下:如果医院以建有局域网,同时各个临床科室中的电脑和局域网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一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中存储放射科数字影像资料,将院内局域网和该电脑连接,该电脑要保证常常开机的状态,将其他电脑的权限设置为只读,这样局域网中的各台电脑就能对影像资料进行调阅,同时可以采用PH软件在显示终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而来保证临床阅图的实际需求。如果医院没有连接局域网或者部分没有连接局域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移动存储介质来进行传输。

2结果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和局域网来对影像资料进行传输,能保证资料完整无损,通过DICOM阅图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例如调节窗位、窗宽、缩小或者放大、多幅拼图以及图像对比度的反转等,能让图像清晰显示、信息真实以及内容丰富,让图像质量提高。

3讨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X射线摄像技术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实际需求已不能有效满足,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胶片进行存储、显示以及传递。而作为现代放射医学影像的发展,必将以全数字化放射学、远程放射医学和全数字化图像引导为主。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可以让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传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逐渐或者完全实现胶片的取代,为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对于亲自阅片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胶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胶片支出成为了医院支出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胶片在医生看一眼之后就丢弃,从而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情况[2]。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投资小,而且能够反复利用,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传统胶片的自身容量有限,对于多种窗、多图像和多部位的技术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而移动存储介质则能够存储很多的图像,从而有效满足容量的实际需求;传统胶片不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图片的质量,导致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黑白度不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而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则可以利用PS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图像的各个区域,让图像更加清楚,让图像能适合医生的个人阅图习惯,从而让临床诊断率提高[3]。

总之,在临床中应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可以让医生的阅片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图像资料更加完整,减少浪费,让成本有效降低,让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应该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建军.对平板型数字化的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研究[J].影像技术,2012,05:34-35.

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篇4

关键词:病人隐私;医学影像;图像加密;通信加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195-03

现代医学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逐步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直接、准确、方便、快捷的医学诊断,大大提高了医学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方便之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在享受医学影像给病情的诊断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并对对此不断提出要求;同时,院方也有责任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被泄露;因此相关的图像加密技术便亟需应用在医学影像图像中[1][2]。

1 医学图像加密类别

医学影像的加密初步可分为存储加密和传输加密两类。在存储过程中,为了图像的信息安全可以采用图像隐藏、图片加密等方式;经常采用混沌加密算法。而对于彩色图像则有一种称为单通道彩色图像加密算法。在图像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图像通信加密技术等,通过在通信中的加密技术以便保证患者的隐私安全。

2 图像加密介绍

现阶段,图像加密采用的主要方法分为如下三种:

2.1 数字图像置乱技术

如今为了图像的存储及处理方便采用数字技术存储医学影像成为必然。数字图像置乱技术则是通过对数字图像中由图像像元组成的空间数据进行置换实现。这个置换类似经典密码学中的一维信号的置换。或是修改用来描述信号在频率方面特性时用到的一种坐标系中的数字图像的变换域中的参数。其目的都是使需要被保护的图像在置换后成为无法识别出的杂乱图像。用以达到需要进行隐私保护的图像内容的目标。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数学变化技巧的几新算法[3]即幻方变换、Arnold变换、Fass曲线、Gray代码、生命模型等。这些算法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字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内容的处理之中,并起到了行之有效有效地作用。数字图像的数字信息的安全的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现如今出现了另外一种图像置乱的思想,即通过利用混沌序列来实现数字图像的置乱。这种技术也可应用在医学影像中,用以实现对病人个人医学影像的保护。基本思想是通过混沌系统运算出一个混沌序列,将这个序列按照事先选取的既定的算法或是排列方案进而进一步进行运算以生成新的一个序列。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原混沌序列的位置与计算后的新序列之间的变换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又进一步利用了混沌系统的遍历性。实验表明,这种通过由混沌系统得出的混沌序列的进而对其进一步运算得到的变化关系在应用到图像置乱后可以实现明显的图像置乱效果。同时为了改变加密图像的统计特性、图像像素值以及降低图像像素值间的相关性,也可以通过单个混沌序列或多个复合的混沌序列来实现改变。

2.2数字图像信息隐藏

数字图像信息隐藏技术也可用于保护病人医学影像的隐私。基本思想是,将需要被加密的医学图像的数字信息隐藏在另外一幅无关的图像中,比如一幅公开图像。这幅图像要求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大众性,以便迷惑攻击者,能够降低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就降低了图像被攻击的几率;与此同时,通过一定算法改变加密图像的原有的统计特性。以达到保护被加密影像的目的。应用其中的调配融合算法、“中国拼图”算法可以使图像的信息隐藏达到一个高质量的水平。另外,还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算法的特点,将数字隐藏技术扩展到声音、图像等不同的信息载体中的信息隐藏需求中去。

另外,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技术——数字图像水印技术[3],能够有效地保护作者以及出版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印刷领域中,具有了广阔的使用价值和商用价值,成为多媒体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字图像水印技术是信息隐藏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了显示创作者对其作品的所有权,这种隐藏技术将具有某种意义的数字水印利用数字嵌入方法将其隐藏在其作品(可以是多种信息载体,比如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数字产品)中。在进行印刷品真伪验证时,可通过水印的检测、分析来保证数字信息的完整性及可靠性。

2.3数字图像分存

数字图像分存技术是把一幅需要进行保护的数字图像分割成多幅图像进行传输。被分割后的图像不再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成为无意义或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图像。也可将分割后图像进一步隐藏到另外几幅不相关的或是具有一定迷惑作用的图像中进行存储获传输。这类似于数据组的分包传输。这样可以避免因个别图像的传输丢失而造成病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的危险,而且也起到在通信中个别被分割后的图像信息的丢失与泄露不会影响原始图像信息的泄露。

数字图像分存技术的特点使窃密者窃取完整的原始图像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也提高了病人图像隐私的保密程度

同时,若将图像置乱技术、图像隐藏技术、图像分存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将使图像的安全传输有了较高的可靠性。

3 图像传输加密介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远程医疗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病人实行连续诊断,及时获取病情发展状况成为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同时,病人的隐私在图像传输过程中也增加了泄露和被攻击的风险,因此,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病人图像信息的传输需要进行加密保护。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isen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s a simulate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nvironment. It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way, and has innovative, alternation, aptitude, simulation,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etc. It achieves positive result in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skills and thinking ability.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评价;虚拟实验

Key words: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evaluation;virtual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32-02

1 概述

随着现代医学实验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实验由于场地、维护费用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使得医学实验教学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手段。虚拟仪器技术即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支撑下,架构支持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操作、控制、分析、观察和实验,同时控制真实的实验环境。这一技术有许多的优点,如交互性很灵活、对硬件资源要求不复杂,更简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可视化知识学习的又一重要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虚拟仪器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丰富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更突出了其优势,因而该技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医学影像技术传统教学的缺陷

板书教学是医学影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善,还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设备昂贵,验耗材较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无法或很少实现。实验资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机,分组过大,难以反复训练,造成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影像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大型的影像设备,如CT、MRI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使用复杂,需要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一般院校很难满足这些大型设备的教学使用需要,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解决和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合作,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实现和三维重建等编程技术对现有的影像设备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PET-CT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仿真当今主流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不需要设备主机,形成相应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实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就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医疗设备扫描操作基本技术的需求。

篇8

【关键词】 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就是指用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重建三维图像模型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术[1]。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图像中获取三维结构信息,能够提供更逼真的显示手段,能够提供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医学图像,便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发现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在诊断、手术规划及模拟仿真等方面均广泛应用,并为影像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3],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了和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已出现多种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由于三维重建模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且医学影像专业的解剖学与其他科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4],如果人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用到解剖学教学中,那么教师和学生们都将获益匪浅。本文将重点介绍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并阐述其在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Intel3处理器,1G以上内存,1024*1024分辨率,WindowsXP操作系统,人体CT影像数据,扫描层厚为0.625mm。Mimics13.0软件。

1.2 三维重建方法 采用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3.0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的阈值设定选择拟重建部分,软件中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种拟重建结构;用图像编辑功能对图像边界进行“添加”或“擦除”操作,这样可使重建图像更准确;利用区域增长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再现细小结构的形态,还可利用布尔运算可对图像进行逻辑运算。最后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对图像进行重建,清楚地再现不同结构的三维形态结构。

1.3 教学应用 讲授我校2011级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解剖学理论课时,使用三维重建软件导入重建的三维模型,对照三维模型讲授各解剖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节。

2 结 果

将断层影像导入Mimics13.0软件后,软件可再现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影像。通过软件中阈值设定、图像编辑、区域增长、布尔运算及三维计算等功能对CT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分割、重建,既可清楚地再现整体的三维结构,也可单独显示各器官的三维形态。在我校2011级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试用,学生普遍反应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楚显示人体的空间结构和毗邻关系,增进了学生对医学影像专业的认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理解了空间位置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与2010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成绩相比,2011级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见表1。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维重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2011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及格率,平均分均有显著提高(P

3 讨 论

3.1 各种三维重建方法的比较 李鉴轶等[5]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骨表面点的空间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图像拼接软件快速地建立骨外形的三维模型,它只能对骨的外形进行重建。目前普通使用的三维重建方法大多是通过CT、MRI影像进行重建。本研究采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对CT或MRI数据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图像重建,不仅可开展整体器官结构的三维重建,还可显示相邻结构,将此三维图像用于解剖学教学直观、立体。

3.2 三维重建模型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安装了适当的图像软件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可以大大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老师而言,首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解剖理论课的教学,各解剖结构一目了然,不用再辛苦而且枯燥地描述各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使枯燥难懂的断层解剖学变得形象易懂。培养了学生立体、空间的医学影像专业解剖思维,从而达到了全面、多方位理解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捷,包尚联,周明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3:117-158.

[2] Jin Seo Parka,Yong Wook Junga,Jun Won Lee,et a1.Genera-ting usefu1 image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isibleKorean 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3(92):257-266.

[3] 饶利兵,侯发忠,谢正兰,等.医学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2):55-57.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构架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31-0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教学的方式已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式单向传授转向了以现代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是对医学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并重现的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疗工作效率与质量,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1]。而在PACS网络上,因为各种影像资源可以共享,可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及教学,因此PACS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随之逐步扩大,在PACS系统基础上建立影像教学资料库、开展教学、会诊相结合的影像学实践活动,将清晰、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图像快捷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各大医学院校开展影像学教学、实习的迫切要求。PACS系统以全数字化、无胶片方式采集、存储、管理及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对医学影像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巨大影响[2]。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架构:

影像教学系统WEB服务端软件:

(1)教学片导入导出:对外院或其他单位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影像资料进行导入,如需将教学资料外带或借用给其他单位可以导出。

(2)公共片库管理:对教学片进行信息完善和日常维护管理。

教学片筛选分类:二次筛选以便教师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班级创建专属于指定班级的教学片库。

(3)我的片库管理:教师对自己片库中的片子进行管理,可以增删,也可以修改片子的案例类型,但不能修改片子内容。

(4)教学课件管理:课件的增删改查等日常维护。

(5)片库复制:将教师自己的片库复制给其他的教师,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筛选,大大减少工作量。

(6)课程管理:维护课程的章节名称,用于给教师安排课程和教学中使用。

(7)计算机管理:维护计算机的基础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绑定,便于对电脑8.进行管理,同时可防止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抄袭。

(9)教师管理:维护教师的基础信息(包含用户名 简拼 性别 年龄 真实姓名 学历 科室 职称 职务 角色等信息)。

(10)专业管理:维护专业的基础信息。

(11)班级管理:维护班级的基础信息(包含班级名称 班级简拼 班级编码 所属专业 班级描述)。

(12)分组管理:将一个班级分成多个组,每组公用一台电脑。

(13)学生管理:维护学生的基础信息(包含学号、用户名、简拼、真实姓名、年龄、性别、小组、班级、专业、计算机、IP地址)。

(14)学生注册:学员注册后需教师审核,教师审核后学生方可登录,学生注册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15)教学计划:维护教师的代课名称及所带班级。

(16)修改密码:可以修改所有用户的密码。

(17)系统设置:选片共享(即片库复制)、初始密码设置、片库存放路径等。

(18)教学片查阅:查看教学片库中的影像资料。

(19)教学课件:查看教员的ppt教学课件。

(20)支持通过内部网络在整个学校访问服务器端,供学生浏览课件。

影像教学系统教师端软件:

(1)教学计划管理:教员制作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用于教学时使用和查阅。

(2)教学实践:维护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可以给学生,过的内容,学生可以查阅(练习案例学生看不到影像所见和影像诊断)。

(3)作业批改:批阅学生的作业,可以根据作业情况给出相应等级,录入评语,如果学生作业不符合要求,教师可以打回让学生重新完成。

(4)教学片查阅:查询教学片库中的影像资料。

(5)课件浏览:通过调用BS中的课件浏览功能来查阅课件。

(6)图像处理:具备常规二维图像的处理,如缩放、翻转、测量等功能。

影像教学系统学生端软件:

(1)实践教学:接收老师安排的教学实践,通过调取患者dicom影像,可以对图像进行相关操作,查看或录入相应的影像所见和影像诊断。

(2)教学片查阅:查询教学片库中的影像资料。

(3)课件浏览:查询教员维护的教学课件。

(4)图像处理:具备常规二维图像的处理,如缩放、翻转、测量等功能。

多媒体考试系统:

(1)上传题库:系统支持EXCEL模板批量导入试题功能;支持图片文件批量上传的功能。

(2)题库管理:支持题库的在线维护功能;支持EXCEL模板批量导入功能;支持3.题库分级别分类型维护;试题支持不同的范围、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难易等属性;试题支持图片类型;试题可以分为考试及练习等范围应用。

(4)试卷模板:系统支持试卷模板的概念,可以设定试卷的出卷组卷策略;支持试卷模板设定不同的科目范围、不同的科目级别;一个试卷模板可以生成多个试卷。

试卷管理,试卷内容管理;试卷内试题的快速浏览;不满意的试题可以重新进行手工换题;支持试卷预览功能;支持试卷导出Word模板,生成标准的Word试卷和答卷。

(5)考试管理:根据考生权限、试卷有效时间等列出考生参加考试的试卷列表;考生参加考试、答卷、交卷、查看分数等完整过程;支持考试自动倒计时,到时自动交卷;支持学员练习功能,包括做题及查看答案等功能。

(6)在线考试:随机打乱试题显示顺序,避免抄袭;控制考试页面的移出,禁止考试过程中查找答案、即时通讯等舞弊手段;防止考试中通过拷屏、复制等手段泄露试题。

(7)试卷批阅:支持系统自动阅卷(选择、判断等)及人工阅卷(填空、简答等)功能。

(8)查询统计:考试情况一览表;个人考试记录;考生综合成绩报表;试题答题正确率统计;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

(9)数据维护:维护出题策略、题型等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篇10

一、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 “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

。”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

“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密度,强

篇11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插值方法;互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501-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s

ZHANG Rong-hai1, PAN Yi-guang2, ZHANG Jun1

(1.Dept. of Public, West Anhu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u’an 237005, China; 2.Medical Imaging Center, Lu’an People’s Hospital, Lu’an 237006, China)

Abstract: Image reg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Image registration is a multiple image alignment to a common coordinate system, to detect subtle changes in the intervening.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is widely used in medical diagnosis, to guide nerve surgery, radiation treatment plan, lesion location, tracking and inspec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techniques.

Key words: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interpolation method; mutual information

图像配准技术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医学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将来源于不同成像设备的图像,或者不同时间利用同种成像设备得到的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更丰富的信息用于医疗诊断中。医学图像配准不仅可以用于医疗诊断,还可以用于指导神经手术、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病灶的定位、病理变化的跟踪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功能和形态的综合信息。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设备,如磁共振、CT、PET、SPECT等(多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以2D或3D的视角(多时空)。图像配准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多光谱分类)、环境监测、变化检测、图像拼接、气象预报、建立超分辨率图像、纳入地理信息信息系统(GIS)),医药(从不同的方式相结合的数据,如电脑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以获得更完整、有关病人的信息,监测肿瘤的生长、治疗验证、比较病人的数据、制图、解剖地图集(地图更新)、在计算机视觉(目标定位,自动质量控制)。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将来源于不同成像设备的图像,或者不同时间利用同种成像设备得到的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更丰富的信息用于医疗诊断中。全自动医学图像配准不仅可以用于医疗诊断,还可以用于指导神经手术、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病灶的定位、病理变化的跟踪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功能和形态的综合信息。目前大量的图像数据无法实时实现和临床应用,这也成为限制了现阶段配准性能较好的互信息相似性测度在配准方法中的应用。不论是刚性还是非刚性配准算法,在配准过程中,常使用多分辨率图像金字塔来进行由粗到精的搜索变换系数,提高计算效率、避免局部极小值,实现自动的更精确的配准结果。但是常见的图像小波金字塔,滤波器的张量积形式使得小波变换缺乏平移和旋转不变性,这些不变性正是在图像配准中最需要的,只有具有这些不变性,刁能保证从粗尺度上得到的平移、旋转和放缩参数的准确性,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

1医学图像配准的步骤

图像配准主要包括特征检测、特征匹配、变换模型估计、图像采样与变换等步骤。功能检测:突出和鲜明的对象(封闭的边界地区、边缘,轮廓线交叉路口,弯道等两个参考)和遥感图像被检测到。特征匹配的特点和参考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遥感影像。变换模型估计:所谓的映射的类型和参数功能,根据遥感图像与参考图像,估计。图像重采样和改造:遥感图像转化指的映射功能。

2医学图像配准方法

医学图像配准方法以下方法包括傅立叶转换分析、互相关的方法,使用傅立叶分析、总体搜索技术、特征值分解、矩匹配技术、变形技术、程序的方法、解剖图集、内部标签、外部标签等。

2.1外在配准方法

是将人造物体检测连接到病人的身体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算法,常用于骨科临床诊断与治疗等;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项目教学法

引言

探索可供高职学生有效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高职学生更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跳出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高职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因此应运而生。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1.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高职院校教学法,它将一项工作分为若干个步骤和子项目,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需要教师清晰的布置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关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以学生很可能在未来遇到的典型工作环境中的典型任务为蓝本进行设计,使学生较为真实的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对教师布置的项目进行仔细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全部能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将高职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向进行转向,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高职课堂的主人。其次,使高职课堂重点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渡,高职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第三,使高职教学由课堂为中心变成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课上课下的积极性从此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更强、趣味性更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

2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2.1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由于在校高职学生不具备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因此不能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这使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开展项目任务教学,可以使学生实践艺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艺术创意,不断在任务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操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获得从事职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2.2有助于实践理论统一以往的高职教学是教师单向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讲授课主要以黑板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艺术设计知识,不能有效使学生形成艺术设计能力。学生的能力形成只能在校内或校外实习中才有机会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就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很好的效实践了艺术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项目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速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2.3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校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基本上以学生独立实施完成项目为主线,教师只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设计任务,创设了学生可以有效发挥创意的空间和宽松的情境,项目布置时教师往往不规定明确的设计方法,因此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灵感进行设计,而更愿意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一展自己的所长,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3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的过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应当既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项目的设置既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又要体现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环节的具体工作。3.1项目的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设置应当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体现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练习,通常选取的项目应当与社会的需要高度吻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给学生留出能够发挥出创意创新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不规整的户型,从而增加项目的难度与设计的复杂性,同时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意空间。项目的设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3.2项目的分组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来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分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弱搭配,又要给每个学生都布置有效的具体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分组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分组完成后,还应当给教师提供详细的小组分工计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3.3项目的考察项目的考察阶段主要完成项目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的设计要求、项目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的考察还应当深入到项目的实地,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然后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工作。项目的考察重点围绕客户进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非专业人员扮演客户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揣摩客户的要求,从而形成有效把握项目的能力。3.4项目的咨询学生在收集项目的相关数据后,容易在项目数据的整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色彩的调配、造型的选择、风格的特征等。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方向性的必要指导,既要启发学生的灵感,又要使学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3.5项目的设计在有效的资料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学生就需要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设计工作,这需要各小组围绕客户的要求进行风格、空间、色彩、选材等具体的设计工作。教师既要把握学生设计的进程,又要给学生具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3.6项目的评价项目的评价主要由学生之间的互评、客户的评价和师生之间的讲评这三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从设计的具体细节方面进行评价,客户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角度进行,师生之间的评价主要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评价,这三种评价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改进和升华,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有效的符合市场需要。

4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既要使学生沉浸在具体的项目中,又要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过程是一项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检验和合作探究的过程。4.1项目设置多样化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应当有一定的多样性,项目既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既可以是实际应用的模拟,也可以是从企业拿来的真实项目。总之,项目的来源渠道多样,项目的设计要求多样,项目的风格特征的多样,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4.2项目教学参与性项目教学是针对全体同学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水平,又要注重发挥尖子生的专长,还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也在项目中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参与性,使学生都能愿意参与其中,都能在项目中获得发展。

5结语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获得有效的能力提升,教师项目教学应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上把握好每项工作的具体进度,从而在项目中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艺术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闽.“职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关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篇13

关 键 词:技术使用者;技术消费;技术哲学

Abstract: The existent mode of technology is to be used by human beings, and only in the p ractical activities of using can we highlight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realizeth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tinue the life of technology. Undoubtedly, th e users who are the subj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are the basic n odes of the network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However, theuse of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mainly by productive discourse for long and therole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 the discussion was overestimated, thus alienat ing the consumption from its true meaning. Nowadays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emph asiz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s been fo cusing on the modern context 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phase, the philosophy oftechnology has the necessity to extend its own space where the technology userscome into its visual field for interpreting the activities of using technologie s.

Key words:users of technology; consumption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曾经把传统的人类活动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认为工程师注重制造 的一面,而社会科学家则注重使用的一面[1]。拉普则认为,技术的表现形态分为四 种:发明、设计、制造、使用[2]。可见,使用一词一直处于技术哲学的疆域之中,但 令人诧异的是,使用问题并没有成为技术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明确对象。长期以来,技术哲 学家们对使用的关注主要囿于技术使用社会后果的宏观话语体系,罕有对技术使用活动本身 以及技术使用的主体-技术使用者-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或者即使是有所考虑,也要 么是泛化为无主体的‘社会背景’(比如政治和经济推动力),要么被降阶为完全消极被动的 ‘受教化者’”[3],但与此同时,经济学、社会学早已敞开对使用者的关注之门,在 有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 试图对技术使用者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以期唤起国内学者对技术使用问题研究的重视。

一、 技术使用者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使用者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最初的认识和阐述肇始于经济学领域,出于经济利益方面 的考虑,经济学理论对使用者予以了一定关注,认识到并不是企业生产什么,使用者就接受什 么,而是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能动性,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并对使用者集体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关注,肯定了技术只有被使用者接受并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实际发挥作用,从而 确立了使用者集体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技术演化的复杂化、高级化,人们进一步觉察到了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动性 ,“使用者创新”(users innovation, 柳卸林等将其译为用户创新)的出现就是这种认识在 理论上的结晶,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冯希普尔相对于“制造者创新”的传统概念所提出来 的。该理论将使用者置于创新者的主体地位上,除了肯定传统理论中制造者的主体地位外,更 加强调使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并以大量实例证明了使用者在多个高科技 领域的创新者身份。因为只有这些“期望通过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受益”[4]的 使用者们 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对技术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兴趣,所以由使用者所开展的创新能精 确地开发出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而后,使用者这一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框架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经验审视和理论提炼,建构 论者们借用了结构主义有关文本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技术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致力 于揭示包括技术使用者在内的“相关社会群体”对该技术文本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他们的逻 辑范围内,技术使用者是作为一种结构化了的相关社会群体来发生作用的。平奇、比克详细 分析了“相关社会群体”、“解释柔性”、“结束机制” 和“技术框架”等概念,认为使用 者在技术发展中对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建构作用”[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说是建构论深入发展的一个成果,也就是在这个范畴内,伍尔加首次提 出了“被形构的使用者”(configured user)概念,伍尔加引入了文化研究中的“作者理论 ”,把机器隐喻为文本,而把使用者隐喻为读者,“形构使用者”(configuring user)的过 程就成为了机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而阿克里奇则提出了“被计划的使用者”(projected u ser)理念,她把技术比喻为电影脚本,认为技术客体结合行动者以及未来的行动空间一起界 定了一个有关行动的框架,故而她把关注点投向了技术的设计阶段,指出设计者在设计阶段 把对于未来使用者的构想融入到了技术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预先规划了使用者。可是,这 毕竟是学术界对技术使用者予以关注的开端,“使用者”虽然迈出了被人关注的第一步,但 并没能摆脱生产场域的背景,学者们仍然是立足于技术文本的作者身份来关注使用者,使用 者还主要是一种处于技术黑箱之中的因素,远远没有对技术作者的霸权地位造成冲击。

正是认识到了建构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这些局限,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者柯文进一 步提出了“消费联结”和“消费者联结”的概念,意欲扭转消费者在技术中始终处于被动的 使用者的位置。消费联结是一个属于消费者自己的时空范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们在相 互竞争的技术之间作出选择,并试图明确当从网络里面向外看的时候该网络所呈现的面貌, 哪些因素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哪些路径值得理性地追求以及哪些太危险而不能加以期待” [6],而消费者联结则着重强调在定义消费者时必须以处于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 的消费者需要作出选择的那个人工物为依据。

稍后,女性主义研究者又从女性使用者的角度分辨了“终端使用者”、“外行的终端使用者 ”以及“被卷入的参与者”之间的差异,终端使用者是指那些受到技术创新影响的处于下游 的个人或组织;外行的终端使用者是用来强调被排除在专家话语体系之外的那些终端使用者 的亲戚;被卷入的参与者则是指那些受到了行动的影响但却沉默不语或者不在场的人,他们 有两类,一类是虽不在场但受到他人的建构和锁定的人,另一类是虽然在场但常常缄默不语 或被那些权利主体所忽略的人。这些使用者当然以女性居多,对此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妇女的 自治权以及她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力。

罗杰希尔维斯则把关注点聚焦于日常生活技术的使用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与技术 的关系才是最普通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日常领域的使用者通过“驯化”把他们所知之甚少的 、令人兴奋的甚至可能带有危险气息的事物嵌入到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得它 们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使用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希尔维斯把驯化 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占有(成为一个技术产品或一项技术服务的主人)、客体化(展示 的过程)、合并(使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转化(对技术物品的使用塑造着使用者 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米切尔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案例考察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 对技术进行修改并赋予新的意义[7]。

正是在近些年来西方理论界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1世纪初,娜莉奥德肖恩 和平奇合编了《使用者如何重要》一书,综合分析了技术论中考察使用者的不同研究进路, 概括出四种研究进路,即SCOT(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所开辟的作为技术变化人的使用者进 路,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强调多样性和权力的使用者进路,符号学所青睐的作为结构和脚本的 使用者进路以及文化学所推崇的消费和驯化的使用者进路。该书提倡学者们要关注技术与使 用者的互相建构过程,关注“使用者对技术所做的一切事情”,从而在总体上“识别大众是 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消费、改进、驯化、设计、重构以及对抗技术的”[8]。

毫无疑问,学术界已经打开了对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在技术发展史上基本是匿名的技 术使用者们的关注之门,并试图明确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确立技 术使用者的主体性身份,以期弥补以往技术研究中只重视技术供给方(发明家、设计员、生 产者、工程师、企业家等等)而忽视技术需求方的缺陷,努力对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 进行一个完整、客观的描述,以便能开拓出一片专属于技术使用者的权力领域和话语空间。 当然,迄今为止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仍是以经验和案例分析为主。

二、 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意蕴

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理解是无法游离于技术消费这一话语框架的,而对于消费,人们并不陌 生。在哲学以往的研究视野里,虽然鲜有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探讨,却不乏对消费及消费 者的关注。消费如同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它在最初的应用中却带有明显 的贬义色彩,暗含着“消耗”、“破坏”、“浪费”之意,直到18世纪中期才作为一个中性 词出现在字里行间,并与“生产”相对,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他把整个社会再生产 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深刻剖析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认 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9]96,指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 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后者是生产的前提”[9]94。

我国学者王宁教授把消费定义为“人们为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 )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快乐、挫折 或失望等体验”[10]。吕乃基教授则强调消费的含义囊括了从消费品被制成一直到 被取 代的全过程,“包括获取、占有和通常意义(也就是狭义)下消费实践活动”,并借用了康德“ 自在之物”的概念指出,“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只是‘外在的 、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 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1 1] 。显然,这种“消费实践活动”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使用实践活动,正如李伯聪教授在《技 术三态论》一文中所强调的,只有在技术进入生活,成为消费者所使用的技术时,技术才成 为了现实性的技术[12]。

由此看来,技术使用从属于消费环节,是对已然成形的、进入了消费领域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的使用活动及过程。技术使用内含于技术消费的过程,是技术消费的一个子集,而且是至关 重要的一个子集,离开了技术使用,技术消费就失去了其最珍贵的情感体验,而离开了技术 消费,技术使用也就无所依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是,由于以往对消费的探讨主 要囿于生产语境,关注消费也是为了刺激生产,这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为 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消 费异化”[13]。为了克服这种消费异化的弊端,我们必须打破生产霸权,从使用者的 角度去解读消费。

技术使用虽然是技术发展过程中消费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技术消费却是不同的概 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内涵上看,技术消费属于经济学范畴,除了内含技术使用这一活 动和过程外,还强调技术选择、技术购买、技术消耗,特别是强调技术购买;而技术使用则 属于哲学概念,可以理解为把使用这一环节从技术消费整个实践活动中抽离出来,从而专注 于在使用阶段消费者对技术功能的实际发挥、运用、重塑和实现。从外延上看,技术消费意 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终结,涉 及到一种具体的技术产品的耗尽;而技术使用则强调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的消费实践活动过 程中对其功能的运用和发挥,甚至从中可以挖掘出另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功能和意义的雏形 ,它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是起点而非终点。此外,技术消费注重的是技术商品的交 换价值和符号价值,提倡时尚、前卫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滋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 气,形成畸形的“用过即扔”社会,而技术使用看重的则是技术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技术 使用的活动过程,主张“物尽其用”,拒绝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把技术使用界定为使用主体对已经投入消费市场的技术或技术产品进行符合 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是技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 技术与其使用主体相互建构的过程,既存在着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限定”和“强求”,也存 在着使用主体对技术的“谋算”和“统治”,而技术使用者,就是指现实使用这些技术及技 术产品的主体,他们期望通过“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来满足自己在生产或生活方 面的某种需求。广义的技术使用者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因为在现代这个技术座架无处不在 的社会里,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技术的使用者;狭义的技术使用者则局限于某一种特定 的技术,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基因技术的使用者、医疗技术的使用者等等。

技术使用者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形态层面上,可以分为技术器物使用者、技术制度使用者和 技术观念使用者;在心理层面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技术使用者和消极的技术使用者;在现实 层面上,可以分为生产型使用者、生活型使用者(包括生存型使用者、发展型使用者和娱乐 型使用者)和军事型使用者;在价值层面上,则可以分为合理的技术使用者和不合理的技术使 用者。其身份特征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 以是业余人士;既可以是购买者,也可以是非购买者。

三、 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术使用者

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技术哲学界的普遍认可,可是,技术的使用作为技术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却几乎被人们遗留在历史的角落里。虽然已有学者对消费领域的技术使用者 予以了一定的关注,但都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术语,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使用者进行专 门、系统的解读暂付阙如。

本文认为,技术哲学对主体的研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发明家、设计员、生产者、企业家 、工程师等传统范式上,而应该把技术消费阶段的使用主体即技术使用者也作为积极、主动 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范畴之内,打开技术使用的黑箱,从而让技术使用者也能名正言顺地登 上社会科学的大雅之堂,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和权力体系,具体来说,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 术使用者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使用者在消费阶段的主体地位使然。技术的物质符号理论揭示,技术实际上 就是一个文本,其间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异质社会因素,它只有通过使用者的“阅读”行为才 能获得其稳定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己的某种功能。毫无疑问,技术使用者是技术在消费阶段 的重要主体,不仅在实际上使用技术、建构技术的意义、实现技术的功能,而且已成为技术 创新的重要源泉。因为人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技术,而是试图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改变, 将其定型为适合自己的目的,这种经过修改过的技术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并能获得专利投入 市场,人们也就从技术使用者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甚至生产者。此外 ,技术使用者不仅是技术消费阶段的重要主体,也是技术使用后果的责任主体,“他们有责 任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有意识的消费和更为明智的应用,以减弱技术的负面影响”[14 ]。

其次是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技术创新哲学是技术哲学的一块重要领地,技术 创新涵盖了一个发明构思的孕育到产生再到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全过程,并且 技术创新产品商业价值的实现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显然离不开使用者。我们可 以简单设想一下使用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如果一种技术产品被设计制造出来,却得不到 人们的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含量再高的创新产品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被束之高阁,最终 只能夭折于襁褓之中。在这种语境下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技术创新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公众愿不愿意接受它”[15],技术使用者因此就成了技术创新命运的逻辑主宰 者。而自熊 彼特以来的技术创新研究一直关注于技术的早期阶段,SCOT虽然把人们的关注点从技术移植 到了社会因素上,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范式的窠臼。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对技 术创新视域中的使用者进行深入地研究,是夯实、丰富我国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 径。

最后是时展的内在诉求。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阿多诺、 霍克海默、洛文塔尔、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等-就提出了一些有关消费社会的观点,把消费 社会描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型结构。而直到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晚近阶 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人们才翻然醒悟,意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截 然不同的时代-消费时代,至此,“消费”成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字眼。经济学、社 会学相继打开了对消费中的重要主体-技术使用者-的关注大门,将自己的研究领域 扩展到了消费领域。作为时代反思精华的哲学更是不应回避这一趋势,张明国教授早已明确 提倡 要开辟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消费技术,认为于光远教授的著作《四种消费品理论》“为 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寻找出了一个 新的生长点”[16],而消费技术的生命无非就在于使用。因此,技术哲学关注技术使 用者 ,不仅符合了“朝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宗旨,与荷兰学者所提倡的“经验转向”相吻合,更 是时展所赋予技术哲学研究者的任务之一。

总之,在当前各种高技术与文化理论激荡的情景里,在社会科学已经大张旗鼓地渗入到 消费领域的前提下,展开对技术使用及技术使用者的系统研究,充分认识技术使用者对社会 的现实意义,厘清技术使用者在STS这张“无缝之网”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特别是重视对技 术使用者责任主体身份的塑造,是摆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以及STS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 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卡尔米切姆. 技术哲学[J]. 科学与哲学, 1986(5):100.

[2]拉普 F. 技术哲学导论[M]. 刘武,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6:185.

[3]陈玉林. “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C]∥ 陈凡,秦书生,王健. 科技与社会(STS)研究.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122.

[4]Hippel E V.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the evolving phenom enon of user innovation[EB/OL]. [2008-07-22]. http:∥springerlink.com/c ontent/K302272841762854/fulltext.pdf.

[5]Pinch T J, Bijker W 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 nd an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 ght benefit each other[C]∥Bijker W E, Hughes T P, Pinch T J. The social const 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 chn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17.

[6]Cowan R S. The consumption junction: a proposal for resea rch strateg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C]∥Bijker W E, Hughes T P, Pinc h T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 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263.

[7]Michael M. Reconnecting culture, technology and nature: f rom society to heterogeneity[M]. London: Routledge, 2000:38.

[8]Oudshoorn N, Pinch T J.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 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4:1.

[9]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0]王宁. 消费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6.

[11]吕乃基. 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4):30-33.

[12]李伯聪. 技术三态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5,17(4):28.

[13]梅学利,李飞. 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8,6(1):76.

[14]王健.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 11):54.

篇14

【关键词】影像技术 训练 模仿 技战术

1 体育教学中视频录像的教学作用

1.1模仿学习

视频录像在篮球教学中有很长历史,一直是教学中一项重要手段之一。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录像加深对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的理解, 并在训练中不断通过模仿提高自身水平。学生通过不断对比、模仿、改进, 将很快地学习到正确的动作技术和战术意识,为以后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1.2强化学习

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榜样行为及导致的结果对学习者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以讲解战术为例,如果教师将某段成功运用该战术的比赛录像给学生看,通过视频的激发,学生就会把自己实施战术的过程和视频进行对比,促使自己再去学习、完善、实践该战术,从而促进学生最后掌握该战术。

2 影响比赛视频教学效果的因素

2.1视频本身因素

视频本身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视频内容本身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视频内容是否有新意;视频内容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期待。

2.2环境因素

学习跟学习氛围有很大关系。学生是否用学习的态度来观看比赛视频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比赛视频主要用于娱乐,但如果是在学习的氛围下,它则表现出很好的教学功能。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视频的其他内容把握不强,学生常局限于给出的问题,最终使思维变得狭隘。所以怎样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实践。

2.3学习者因素

比赛视频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其中年龄特征犹为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的讲解难以理解,需要具体、形象、简洁而趣的视频画面,往往注重视频中球员的一些动作更能吸引他们。而对于高中以上学生而言,已能接受对抽象事物分析,能透过现象看部分本质,能够学会有重点地注意细节,往往会观察球员之间的配合,所用战术,分析其有效性。

2.4方法因素

根据播放方式可把视频使用方法分为连续播放和间歇播放,间歇播放又可分为停定播放、间断播放、选择播放。对于比较短的、内容单一的视频内容一般采用连续播放即可。然而更多的是视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或渐进式的,而且有时需要重复播放,在播放时必要穿插讲解。

3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视频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比赛视频需要进行适当的编辑处理,例如为视频添加字幕;添加传球路线和球员移路线等。但处理视频需要较高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多体育教师难以达到要求,这样导致很多教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处理视频,影响学习效果。

3.2视频播放的控制

由于前期没有对比赛视频作相关处理,视频教学一般是教师进行手动的控制加讲解形式,哪些地方需要重复,哪些地方需要慢放,哪些地方需要停止都需要教师手动的控制,但这些控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这样就耽误大量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3.3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

在这大量的网络课程中,大部分都是以“视频型网络课程”(何克抗)的模式来进行开发。教学视频成为网络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视频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目前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利用vod点播配合在线讨论的形式,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怎样体突显视频的教学功能是影响自主学习主要因素,一段比赛视频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模仿。例如事先对视频进行编辑,对视频中需要仔细观看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的思考,但如前所述这种方法受到硬件设备、专业知道等方面的限制。

4 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利用比赛视频进行教学,促进自主学习,针对以上某些不足,笔者设计一款软件以辅助教学。

软件的主要功能有:(1)视频播放的自动控制。如前所述,用传统器进行视频教学时都是由教师手动的控制,例如暂停、慢放、回放等,往往需要教师自己清楚记得某一帧的时间,而且操作时不易精确控制,在该软件中可以预先用编辑器进行设置,例如让视频播放到某一时间自动暂停,某一时间段1/2慢放等,这样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预先进行设计。(2)为视频文件添加其他媒体元素。(3)视频的交互控制。传统的视频教学一般都是观看视频配合老师讲解、提问,但如果让学生自主学习怎么办呢?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就没人控制视频的播放也没有讲解和提问,当然有许多媒体集成软件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都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一般教师不易掌握,而且开发周期长,成本较高。如果利用本软件可以很方便的配解说词,而且可以和学生交互,例如视频暂停提问时会出现按钮让学生选择,必要时还可以用文本表单的方式提交答案,答案提交后视频继续播放。

5 结语

视频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有很长的历史,在多媒体教学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视频图像、多媒体技术等引入体育教学中还做得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体育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运动,是很注重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教师片面强调实地操练,忽略了思想意识的培养。其次是学科之间缺乏交流,懂体育不懂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再次是教育体制,培养体制等等的问题,这里就不作过多探讨。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发出更多优秀的适合教学的精品软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373.

[2]李庄.谈模仿教学法在青少年运动技术学习中的应用[J].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