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篇1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黑龙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日前,住房城乡建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是在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现阶段,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建设成果也颇为丰硕,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小镇模范――云栖小镇、梦想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等。这些借鉴了外国小镇的发展模式,且具代表的小镇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小镇建设成果成为浙江省在探索经济转型路径中闪现的新亮点,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及具体经验

(一)浙江特色小镇内涵特征。浙江特色小镇从何而来?这一概念来自于李强参观云栖小镇的谈话中,他提到要“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多朵创新‘云彩’。”此后,“特色小镇”又被三次提到。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其特色在于:一是特色小镇独立于城市,但是又不是行政规划中的建制镇,而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空间载体。然而,小镇并不是单纯的“组合拼盘”,更注重产业间的融合,追求实现产、城、人、文一体交融;二是特色小镇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基础,集聚了七大产业(信息、环保、时尚、旅游、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且兼顾了黄酒、丝绸等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建设过程中,并不是“7+1”全面发展,只是采用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根据产业类别分别指导;三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浙江省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中,又形成了特有的产业文化。此类文化皆为宝贵旅游资源;四是运作上注重市场参与。浙江省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PPP模式、众筹的方式。既凸显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了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浙江省省级首批37个特色小镇正在创建,小镇发展效益颇丰。据悉,自省级特色小镇首批创建名单公布以来,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2015年前三季度投资额达331.93亿元。浙江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额的投资外,还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大步地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譬如,杭州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管理资本逾300亿元。还有,位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实现了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c文创融合,仅2016年第一季度,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税收近9,000万元,新增企业50多家,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160家,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000亿元,资本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浙江特色小镇具体经验

1、统筹思想,系统设计。浙江特色小镇聚焦支撑该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特色小镇都有一个独具的产业特色,抓住该产业特点着重发展,再从产业特色涉及文化特色,最后以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发展成旅游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三方资源的大量投入。这就要求建设之初,就要对其进行详细且周密的统筹规划,否则不得当的规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浙江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在招商引资方面,根据每个小镇的特色“对症下药”,为金凤凰打造适合的巢穴,吸引对应的凤凰。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浙江的特色小镇并非是单纯的旅游小镇,其同时具备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小镇的产业独具特色,某些产业品牌闻名中外,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打造或升级旅游功能,使其成为宜居、宜游、适宜创业的小镇。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严格遵循了集约打造,避免浪费的原则。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在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关机构,还创新了机制。最具特色的是运用了PPP市场运作模式,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灵活地引进资金,吸引外来企业,让其参与小镇建设,使小镇建设市场化。

综上,作为城镇创新发展的产物――浙江特色小镇,看似与乡村旅游并无瓜葛,前者以特色产业推动小镇城镇化为重点,后者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为重点,其实两者的目的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乡镇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并且两者的客观载体皆是乡镇,采取的手段都是产业带动。因此,浙江特色小镇对乡村旅游具有借鉴与启示。其可借鉴的经验如下:(1)加强综合性精细化的规划引领。特色小镇既编制出综合性规划,又建立精细化的规划编制体系。概念性的规划与详细落地规划双管齐下,共同促成项目落地。而且,规划找准产业,以此为依托,着重培育特色。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还注重提高公共基础设施;(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运作,建立多元化建设运营机制。还创新融资机制,探索出了小镇产业基金、众筹、PPP市场运作模式等;(3)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相对健全的监管、考核与退出机制,实行创建工作的“优胜劣汰”。在考核机制中,坚持质量导向和动态管理。同时,转变扶持方式,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通过财政返还以资鼓励。实施“追惩制”,对按时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倒扣土地指标,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二、黑龙江旅游业现状(表1)

黑龙江旅游业应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做法,依据地域特点,合理布局,促进生活、生产和产业融合,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推动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三、黑龙江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特色规划。风光旖旎的“黑土地”――黑龙江地处东北边陲地区,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夏季极光萦绕的漠河村,迎来祖国第一缕阳光的抚远,还有森林自然资源富有的大兴安岭地区。此外,黑龙江的人文资源也独领,火辣的东北二人转、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满异域风情的哈尔滨等等。

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黑龙江的特色无处不在。黑龙江发展旅游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村镇所独有的主流特色来进行开发,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的原则,做到“一村一特色”。对于缺乏特色或特色同质化严重的村镇来说,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特色。

(二)依靠产业,多元融合。旅游搭台,产业唱戏。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要与相关产业结合,如同浙江小镇一样,将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产业既是发展动力,又是旅游特色。反过来,旅游又促进产业发展,互相形成优劣互补,各产业齐头并进,促成共同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建造,有机升级。旅游Y源开发利用应该尊重旅游区(点)原有的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而且,不能忽视小镇的特色,不管是规划还是设计都要围绕特色开展工作。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现存小镇肌理和格局,切勿大拆大建,避免资源浪费或者特色丧失。

(四)政策支持,市场主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的政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和支撑力量,没有政策的帮扶,旅游发展会举步维艰。黑龙江旅游发展可以参考浙江小镇的做法,一是成立相关机构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并为其提供人员、物力及财力的协助;二是改革融资政策。政府参与的基础上,吸引企业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市场为主导运作小镇建设;三是改进招商引资政策。丰富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大引资渠道。为了保证旅游特色,对外招商引资时应该注意吸引的“金凤凰”与旅游特色的匹配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铭.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2015.

[2]宋文波.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5.5.

[3]刁志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9.

篇2

[关键词] 全域旅游 特色小镇 融合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54-05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与此同时,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迅速发展。2016年7月21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既是特色小镇,就具备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潜质,当前,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创建的许多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旅游小镇。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如何与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一、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供给侧来看,特色小镇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很多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禀赋。从目前已经创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来看,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已经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①。

从需求侧来看,全域旅游为特色小镇带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旅游产业涉及110个关联产业和部门,其中关联比较密切的有29个产业和部门。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达八成,对民航、铁路、汽车客运业的贡献率达九成。全域旅游由于各行业和各部门的融入,居民共同参与,发展全域旅游将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发现大多数特色小镇都可与旅游业在不同层面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城郊休闲、资源禀赋、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等可通过产业旅游,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除上经济效益,全域旅游还有助于特色小创造品牌效益,传承传统文化,让特色小镇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商业价值、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二)有助于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以产业为特色,当地居民生活、居住、休闲集聚,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也是居民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使得当地的资源要素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整合运用,而且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动,能倒逼特色小镇的资源配套完善,进而改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从旅游的时空延展来看,大多是长时间、多景点的时空转换。一个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多数时候将延伸到下一个特色小镇或者特色景点。因为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一个功能复合型的新型聚落区域。它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所以其中部分资源可以和城市共享,利用全域旅游把一定区域内不同的特色资源串连起来,促进资源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发展中充分流动,最优配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为未来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活力

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丰富特色小镇的内涵,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的视角,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打开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创建不到200个,距2020年的创建目标,还要建设近800个特色小镇。由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关联度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并交叉渗透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科技、生态环境、建筑等领域,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来规划特色小镇,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较高的起点,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例①,云栖小镇主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除此之外,云栖小镇还注重会展旅游,创建了服务于草根创新创业的云栖大会,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以及DT时代技术分享盛会,“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万多名开发者以及2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参与。

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以全域旅游理念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

专业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乡镇企业),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制品的加工、装配和制造业,科技水平及附加值较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是传统专业镇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可否认,当前已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传统专业镇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特色小镇,但仍有许多传统专业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广东现有300多个省级专业镇①,涵盖家具、陶瓷、灯饰、家电、花圃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但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出的相关发展目标,到2017年要建成30~50个独具岭南魅力、环境优美、形态多样的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包括智能制造小镇、绿能科技小镇、海洋特色产业小镇、互联网+小镇、时尚小镇、工艺小镇、文化创意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旅游休闲小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换句话说,广东到2020年建成的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很有可能从现在的300多个省级专业镇中发展而来。

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既是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绝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或者产业的升级,而是要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平台,重新规划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全时、全域、全民参与,将有助于“特色产业”和“体验旅游”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协调发展。

(二)将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发达,特色小镇数量多,相距不远,而且产业关联性强或者景区风貌类似,所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与区域的旅游业整体布局融合,用好用足区域旅游资源如基础设施规划、线路规划、景区风格、客源等,切实把特色小镇的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特色小镇,特别是中西部的特色小镇,离城区较远,旅游潜力大但基础不好,亟须融入周边地区或中心地区,借势发展,以自身特色形成虹吸效应,把这些地区的人流、金融、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等导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带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本质着眼点就在于利用更大时空和更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一些特色小镇拥有独特的产业,观光交流、学习访问、会展洽谈的外地游客较多,而当地居民在该产业中的就业率高,相对地从事住宿、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人就少,势必造成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从区域的视角来规划特色小镇配套资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另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时,适当减少研发制造产业,更多地规划服务业,区域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相融共生,互利共赢。

(三)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

从全国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镇来看,一半以上都侧重于产业特色,如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等。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的融合,也可先从产业着手。由于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旅游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将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可以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路径,延伸主导产业相关的旅游,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等。如深圳蛇口上世纪80年代的旧工业区,通过整治更新成为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的集聚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厦门元祖食品公司把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制造环节向公众开放,游客不仅可以亲眼看到食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可以参与体验制作,获得满足感;珠海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展,原来也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业展览,如今已经打造成为集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的国际品牌。

三、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全域旅游也不是万能药。当前,首要的是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和当地居民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防止出现运动式造城,盲目投资,千镇一面。为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禀赋,充分调研旅游市场,衡量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由于开发建设的不可逆,需要冷静、全面地评价当地旅游要素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防止硬干、蛮干,造成资源破坏及浪费等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主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然后瞄准附加产业,逐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发展会展、论坛、体验旅游时,还应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强化开放的心态,建设开明公正的政府,引导民众开放创业,培养市场化竞争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是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应设立负面清单。一些特色小镇所发展的产业,虽具一定特色,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或者影响人体健康的产业,这类特色小镇应列入负面清单,禁止发展旅游业。一些特色小镇从传统专业镇提升而来,城镇环境和营商环境差,居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意识不强,也不宜马上发展全域旅游。一些地处偏远的特色小镇,交通极不发达,安全风险大,发展规模化旅游市场,投入太高,建议也不宜提倡发展全域旅游,但不排除散客或者个人自驾游。

(二)注重顶层设计,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旅游、交通、经贸、信息、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办公室”,建立顺畅高效的合作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联合办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协调当地产业发展、工商服务、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各种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规划要先行。建议推行“大交通”规划概念,不仅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先规划主干道、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商业服务、医疗服务、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还应从旅游线路科学合理规划的角度出发,把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到区域旅游布局当中,融入区域主要交通枢纽,规划以网格为基础的道路体系,打通断头路,为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避免特色小镇变成“特色孤岛”。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拨款、银行借贷之外,还可针对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可考虑:PPP模式,主要面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综合开发。待特色小镇发展相对成熟后,PPP还可向环保、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拓展,实现PPP投资主题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既可出让全域旅游特许经营权,亦可联合成立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基金,PE/VC等,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大力挖掘私人Y本,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身也是家乡建设,可通过宗族血脉关系,向有实力的乡贤以股权、期权的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共建美好家园。

(三)适当调整阶段性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不同的特色小镇发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灵活调整阶段性的发展策略,更新工具包,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调整。具体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可着力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引入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中期,可围绕产业拓展相关的高端服务,如论坛、会展、文化节庆、体验娱乐等,此时应及时完善提升相关配套水平,如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品牌宣传、服务品质等。后期的发展策略,可以产业创新发展与全域旅游并重,或以全域旅游为主,推出不同的举措。

篇3

近日,《支点》记者从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湖北省住建厅”)获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镇。

这标志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10月14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围,分别是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

同年年底,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3-5年时间内,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镇。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更易申报成功?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了哪些特色?

入围者的启示:擦亮“千古帝乡”名片

从枣阳火车站向南出发,一路上景观带绿意盎然,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驾车不过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吴店镇。镇区入口处,“千古帝乡”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列。

吴店镇党委书记张少卿告诉《支点》记者,吴店镇之所以能入围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正是因为擦亮了“千古帝乡”这张名片。

去年8月,在接到住建部启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后,张少卿等人便着手梳理吴店镇的特色。

思来想去,张少卿认为,“千古帝乡”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是因为,堑暾蚴侵泄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所在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不仅如此,在申报特色小镇之前,吴店镇就有以刘秀为元素建立的白水寺和无量台2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镇区往南行驶约五分钟,便是白水寺风景区。白水寺原名白水禅林,刘秀初期起兵时曾避难于此。从入口处的365个石阶沿路而上,依次有光武帝祠、光武大殿、大雄宝殿、娘娘殿、白水井等多处古建筑物,记载了刘秀在舂陵(吴店镇)起兵以及称帝后治世的故事。

从镇区往北行驶十多分钟,便是无量台风景区。无量台始建于东汉,是后人为纪念刘秀功德而建,这里也是刘秀当年起兵时的点将台和祭天台。2010年,吴店镇投资开发重建无量台风景区,恢复建设了无量台、关公殿、光武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等18处建筑景点,记载了以刘秀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文化。

“刘秀是吴店镇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以刘秀品牌为舵手,以帝乡文化为抓手,以名胜古迹建设为推手,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何不试试呢?”张少卿说,“决定申报后,我们就继续走擦亮 ‘千古帝乡’名片这条路。”

让张少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吴店镇竟入围了。

“我们能入围,一方面是找到了吴店镇的特色,也就是以‘千古帝乡’的名义来打造文化旅游。”张少卿重申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不是凭空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数据体现了成效。2016年,吴店镇以白水寺风景区、无量台风景区为旅游核心载体,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3亿多元。

不过,张少卿坦言,“千古帝乡”这张名片还有待进一步擦亮。比如,以刘秀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推进;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景点建设还在开发中……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张少卿说,“绝不是仅仅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就够了。”

申报者的应对:玩转“桃花古驿”经济

阳春三月,有片地方一眼望去,连绵数十里桃花盛开,宛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场景。

这片桃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它是杨店镇与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文旅”)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卓尔小镇・桃花驿的组成部分之一。

卓尔文旅旗下卓尔发展(孝感)有限公司策划总监任启方告诉《支点》记者,卓尔小镇・桃花驿已积极开展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

“早在2013年,我们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万多亩。特色小镇正式提出以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任启方说,“主要以桃花古驿文化、孝文化为载体,将卓尔小镇・桃花驿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亲养农旅小镇。”

之所以选择这个定位,与杨店镇以万亩桃花古驿闻名不无关系。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桃树栽培也于此开始,形成十里桃林盛景,并以驿站蜚声荆楚。《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记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因此,斗山铺得名桃花驿。

如今的杨店镇,是中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整个镇内绵延着约2万亩桃林,而且品种繁多,有天仙红、满天红、南国红、七仙红等20余种桃树。

此外,杨店镇隶属的孝感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孝文化历史深厚。

“驿站留下来的就是住宿文化,孝文化传承下来则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子教育和健康养老是具体表现。”任启方解释说,“我们将把卓尔小镇・桃花驿做成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卓尔小镇・桃花驿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桃花节”上,有近十万人来这里游玩。

《支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桃林可供观赏,附近的亲养农乐园正在施工建设,今年6月游客便可体验植树、种菜、摘果、野炊,玩沙滩车和卡丁车等亲养项目。围绕卓尔小镇・桃花驿、长9.7公里的循环道路两旁,还有品茶、书法、钓鱼等不同主题的各类庄园。

“未来,卓尔小镇・桃花驿将是一个集赏花旅游、亲子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任启方说,“争取3-5年内,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两百相争“特色”:因地制宜就好

无论是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还是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均是湖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刘铁军告诉《支点》记者,湖北省各个县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极高,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已初步选定60多个项目作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单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后,从里面最终选定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刘铁军说,“如果一些项目达不到考核标准,还有可能从考虑名单中剔除。”

毫无疑问,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迎来一场严格的“淘汰赛”。

特色小镇究竟有无特色,则成了这一大赛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反观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是以“千古帝乡”为名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是以“桃花古驿”玩转休闲度假特色小镇。

尽管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却不难发现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在打“文旅牌”。

刘铁军向《支点》记者透露,近200个申报名单中,有100多个项目以旅游建设为主。

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少卿表示,不光是湖北省,中西部很多地区,乃至江浙一带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只有旅游资源,且能做出差异化。”他说,“就算想做别的也做不了。”

在任启方看来,选择以旅游为切入口,还在于旅游能带动人气。当将旅游做出一定成效后,可以顺势而为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他举例说,农业观光采摘能带动当地以桃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工业方面,还能延伸桃产品产业链,开发出桃酒、桃花饼、桃胶等产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做出特色。

这样的想法也体现在吴店镇打造特色小镇的思路上:以蔬菜、茶叶、花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已经启动;以葡萄、草莓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也在加速开发中……

尽管如此,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没有以其他产业为招牌的特色小镇。

同样是入围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被称为“飞行小镇”的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和试飞基地,并拥有能够满足波音737以下通用机型起降需求的漳河通用机场。

近年来,荆门更是加大力度建设飞行器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11家航空企业落户。目前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航空运营和服务,以及通航培训和航空旅游四大板块,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还有更多正在积极建设的――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卓尔小镇・羊楼洞,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为主体的武汉岱家山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以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能与当地资源相匹配就是最好的建设路径。”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邓宏兵对《支点》记者说,“特色小的类型原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建设仍在路上:政企合作共赢

眼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者来说,资金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以吴店镇为例,不论是继续深度开发刘秀品牌,还是开发其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需要的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涉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且周期长。

“政府财力有限,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张少卿说,“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政府起搭平台和引导作用,为企业做好建设中的各项服务。投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发挥市场作用。”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店镇已与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深挖刘秀品牌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20亿元的初步融资协议。

卓尔小镇・桃花驿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杨店镇采取和卓尔文旅合作共赢的方式,吸引后者计划投资50亿元。

不过,刘铁军也向《支点》记者坦言,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者都找到了投资。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架起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的沟通桥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湖北省住建厅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以及联投集团、鄂旅投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做了一场政银企对接会。

篇4

而从2015年开始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让这种这种过去多出现在电影里的小镇有了全国铺开的可能。特色小镇强调园区、社区和景区的多维打造,其在特色产业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地文化的挖掘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已在全国范围内被重视。

我们也能看到,特色小镇在走出浙江杭州之后,其模式早已不限于大都市周边,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的探索案例正在不断增多。这种远离都市的特色小镇,有的结合原有乡镇基础进行升级,也有不少是在原来的乡村地区新建。不可避免地,这类特色小镇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交集。

党的“十”之后,美丽乡村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量乡村的外观为之一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成为普遍追求。但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难以一劳永逸,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内生活力缺失、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问题依然严峻。并且这些问题触及更庞大的社会系统,只有超越乡村,才能解决乡村的问题。

那么,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乡村问题的解决又价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和乡村有着交集,那么小镇的建设对乡村而言,其在乡村地区的产业重构、空间梳理、文化保护、治理机制等层面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的。

笔者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迎来了重塑内生动力的新机遇;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建设也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而在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创新的逻辑。

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目前的实践和案例看,特色小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嵌入都市型的,地处大都市圈之内,另一种是远离都市的,处在相对偏远的传统乡镇、乡村地区。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它们虽名为小镇,但并未脱离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现代交通和城市相连,紧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块之内。

目前,在广州、成都等许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围内也都布局着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是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进行城市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产物。高效的交通体系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等,让城郊也可以摆脱“边缘”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协作体系。

而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镇、乡村地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则根本无法嵌入到大都市的体系之中,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抓住现代交通、互联网的机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务配套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很难向这类小镇自然地溢流。那么,这种纯粹是在乡村空间里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在逻辑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镇是不同的: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无法接受来自大都市的辐射,还要自己构建发展动能,主动从外面匹配资源,驱动小镇和周边乡村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来看,这种远离都市的、生长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比例还不小――毕竟全国范围内可以依托凭靠的大都市数量还是有限的,而广阔的西部与乡村地区,其特色小镇的建设所能依托的主要资源禀赋并非来自最近的城市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过去的乡村是处在一种“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市镇村体系里,这种体系自然是由行政权力引导的,其中的建制乡镇在产业上对乡村并没有必然的引导整合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使传统的市镇村体系被“城区―特色小镇―乡村”的新体系所取代。

在新的体系当中,特色小镇能够扮演着传统建制镇所不具备或不必然具备的平台价值,包括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的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阶段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时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治理机制的提升和完善、乡村开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乡村问题是整个社会系统问题在乡村地区的投射,其解决需要从社会协作的层面思考,只有乡村内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市场要素难以按供需实际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资本想要下乡,面对的是难以资本化的乡村资源,有心而无力。想要让城市资本更多的到乡村地区投资,就必然要求农民对于自己的财产有更自由的处置权。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势必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乡村地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将通过集聚资本、人才、创新创业等要素,成为乡村地区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这些对乡村建设而言,都意味着绝佳的时代契机。特色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特色小镇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笔者曾经在陕西西咸新区调研的茯茶小镇,一年有数百万的客流量。茯茶小镇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而深圳华侨城新提出的战略路径是“文化+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化层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就业。

2.特色小镇是乡村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重要支撑

乡村地区遗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但许多具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依托传统乡村的载体,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更谈不上IP打造、国际化表达、产业链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镇的平台,将能够支撑起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以彝族的文化作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以小镇的平台,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小镇本身是一个旅游产品,也是文旅产业集聚地,更是承载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撑。

3.特色小镇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

此前笔者曾到惠州一个市区调研,当地正在策划一个生命健康小镇,依托当地山川河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本地的医院和外来的资本,试图打造大健康产业小镇,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链条清晰的集聚地,乡村农民也能借此解决就业问题。

作为产业带动型的小镇,特色小镇必然会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生态进行重塑。在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背景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都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识到,仅依托原有的乡村地区,的确可以推进一些产业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体量限制,所能容纳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投资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支撑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而目前的产业投资的趋势则是,从投资某个项目转向投资产业链。

4.特色小镇是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着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价值。整体而言,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却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毕竟一个村落所能承载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镇则能承担起周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鲁朗小镇,目前已开业迎客。鲁朗是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由于过去没有像样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过夜但没有像样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过。鲁朗小镇建好之后,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接待服务平台,是至少方圆数十公里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带动作用,并且在事实上带动了牧民的民宿发展。

很多景区也发现,旅游景点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区附近建一个特色小镇,便有着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镇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散中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5.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小镇和休闲农业关系密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加快特色镇发展”一节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创新逻辑

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区营造,既不是建制乡镇的建设,也有别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以下逻辑:

1.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

人是特色小镇的居民,更是城镇建设的客户。特色小镇是产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间,以较好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居民提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注重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只有产业的繁荣,才能带动外来人口和人才在小镇里的集聚。当前,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特色小镇能否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考验着其是能否构建起自己的价值闭环。

2.超越土地和地产的逻辑

过去20多年里面,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变成了地产,地产主导下的工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概念,很多时候其落地之后,相应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断地生长。到今天,地产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土地财政也已难驱动城市新区的发展,更何况是在乡村地区。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超越地产辑,否则会导致地产和其它目标产业的双输。

3.坚持市场化的逻辑

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要投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产业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业家的参与。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入住,更是无数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都不是行政权力单方的“任性”就能够实现的。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之路,此外别无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是特色小镇的机遇。特色小镇的“特色”来源,将有很大部分来自乡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而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将是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它地区、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联网的逻辑

借助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价值,大量的冗余产权将被释放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联网对于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的介入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旅游资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农家房屋并非旅游资源,但借助Airbnb这样的平台,主人空出来的房间和时间拿出来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兴起。另外,互联网在营销层面对特色小镇的驱动价值也是很大。

6.社会建设的逻辑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原有的治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伦理和治理机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社会建设逻辑也应该贯穿始终。

篇5

同年8月,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共同认定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差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又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径,并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进入,召唤创业者落户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关键在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而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所谓新兴业态,是相对于传统业态而言的,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商业形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业态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和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文旅产业也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成椤笆三五”时期引领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由2013年的2.6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万亿元,2015年已经达到4万亿元的水平。未来十年,中国文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万亿-50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GDP(67.67万亿)的73%。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给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形成集聚性产业平台

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为例,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智创小镇、财富小镇、肯恩小镇……该区建设的一个个特色小镇令人耳目一新。在实际工作中,该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致力于推进规划、招商、建设,着力形成多个集聚性产业平台。

时尚智造小镇,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工业总部项目,产业定位以打造服装、鞋革等时尚产业为主,集聚高端定制、云定制的企业总部,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标志性的时尚产业基地;

生命健康小镇,加强与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附一院联动谋划,启动益医综合研究试验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综合体建设;

智创小镇,聚焦电商、文化、时尚等元素,以发展信息经济为主,适度发展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等业态,着力打造一个宜业宜游的特色众创空间;

财富小镇,引进并培育满足贸易金融发展需求的融资租赁、商业保险理财、金融仓储、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集聚地;

肯恩小镇,利用丽岙侨乡资源优势和花卉产业优势,在小镇内打造一批温馨、美丽、朴素、祥和的旅游项目。

综上,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在业态融合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把发展经济和当地特色有效结合,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因时制宜,结合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合理把握时机,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推动经济发展;要因人制宜,整合当地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重视相关人才的培训。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重新定义了特色小镇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或集群升级为经济新常态下的聚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将创新和绿色发展、人文和开放等理念融合,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使区域产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

在致力于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中,特色小镇的建设部门需要特别关注小镇定位与自身区域禀赋的匹配与协调。有些特色小镇、特别是定位于高端技术产业支撑的小镇,其持续长远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集聚。如果这类小镇规划建设在相对偏远的地域,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较一、二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就会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短板,导致这类小镇的发展不可能持续。

旅游产业融合分类

旅游产业的融合分为两大类: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如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奖励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房地产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和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这些产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改造原有产业,给特色小镇定位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丰富了小镇的功能与情感价值。

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曾参与策划的四川成都新都区军屯镇打造“中国紫薇小镇”的实践就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与文旅要素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军屯镇共有15473亩耕地,多用于栽种苗木,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森林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高达50%,其中连片的紫薇花多达2000余亩,是新都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获得“国家级生态镇”荣誉称号。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潜力,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小镇品牌是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经过科学细致的调研分析,完成了“军屯镇紫薇文化旅游区文创业态规划”。规划从总体思路、餐饮工程、住宿工程、交通工程、观光工程、娱乐工程、购物工程、经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从规划范围、发展现状、现存问题、项目定位、l展目标、发展思路、规划原则、文化主题、文创产业链、业态展望、产业链格局、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策划和创意,有效指导了小镇的建设。比如,规划强调要积极探索花卉苗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引导花卉苗木经济向赏花经济转变,以赏花为媒,大力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产业;以紫薇花为亮点、农耕体验为特色、多样节庆为切入,分点引爆,力争实现“产业搭台+旅游唱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活动围绕“观花、游田、乐水、品村”四大特色主题,打造“四川省最美紫薇花观赏地”――“中国紫薇小镇”,让游客领略紫薇花海,品味军屯美食,享受农耕生活,体验古风穿越,从动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都对军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的《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重庆市的《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具有较好城镇化基础和潜力的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示范点,推动形成一批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镇。

山东省在《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旅游文化小镇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活态文化资源。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实质就是非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工作,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可拓展为旅游景区的亮点和看点。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旅游景区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是旅游文化小镇建设主管部门必须解决的项目。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概述

(一)关于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要根据当地人口规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要根据非遗资源分布状况精心规划设计的旅游文化小镇重点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非遗资源,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体现当地非遗特色,以非遗资源深度发掘为核心,将非遗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亮点和看点。深入剖析镇史、镇风、励志、艺术成就和非遗资源,建设非遗资源完备的游客观光、欣赏的活动场所。转变思维方式,推动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重硬件向重内涵转型,为拓展基本客源奠定软硬件基础。

(二)非遗资源

非遗资源包括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手工艺和技能等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是活态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之魂,其最大的特点是保持着当地特殊的文化传承,其传承的基础是代代身口相传的模式,这种模式构成牢固的传承链并不间断地延续着,但其根基十分脆弱,目前非遗资源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政府必须强力干预,摸清非遗资源生存状况,制订抢救非遗资源的有效措施,定期出台非遗资源保护名录等保护措施。

二、旅游文化小镇融入非遗资源的意义

(一)提升旅游文化小镇品质和内涵。

一是非遗资源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提炼存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二是融入非遗资源能有效增添旅游文化小镇旅游景区的亮点和看点。通过对非遗资源进一步挖掘整理,建立非遗资源档案,是对非遗项目最有效地保护,也是丰富景区内容的有效方法。三是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再现的载体。通过非遗资源中的艺术、风俗、文化形式的再现,不仅可以丰富了旅游文化小镇旅游项目,而且可以提升了旅游项目的品质和内涵。

(二)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

旅游文化小镇非遗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发挥非遗作用,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品牌。

1、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创建自己的展示舞台,就能让游客方便地了解镇史、地域变迁、人文现状、文化底蕴。因为非遗资源默默记录、承载和见证镇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2、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非遗越是古老非遗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有研究价值,非遗对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无凝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其特色游可以陶冶游客情操,纯化心灵。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原始生活的痕迹,感受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劳作、纯朴,享受古人创造的艺术味道。

三、影响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的因素

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地方非遗和旅游文化小镇甚至截然分开,非遗资源和乡土魅力得不到体现,影响到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品牌的创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因素表现如下:

(一)重视不够

非遗资源因融入旅游文化小镇没有摆在应有位置。非遗资源由于重视不够,许多祠堂、明清建筑,手工作坊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貌全非,不少因此消亡,非遗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遭到严重破坏,非遗资源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二)结合不紧,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因缺乏统筹安排其实质是结合松散,各部门各自为政比如:宣传口搞“文明乡镇”建设,文化口搞“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体育口搞“小康体育示范乡镇”等,缺乏集中统筹管理的平台,基于此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和优势资源。

(三)资金不足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并得到有效保护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旅游文化小镇不仅启动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而且随后日常运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资金量维持,另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扶持,否则将流于形式。

(四)人气不旺

由于旅游文化小镇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忽略了对居民道德教育。单纯考虑旅游业忽视了给当地居民就地创业、就业、守业和发展的机会。导致青年人大量外出打工,不仅影响当地人气,也影响到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存在双重问题,珍贵的民风、民俗逐渐消亡,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因传承的短缺面临灭绝的处境。

(五)开发不力

由于管理不善,旅游文化小镇可用非遗资源长期闲置,没有做好顶层设计,非遗资源没有用武之地。没有抓住机会,凭借旅游文化小镇非遗项目,开发非遗特色为主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旅游项目、利用非遗资源生产特色有机农产品,也没有抓住机会结合仿古建筑群和生产、生活模式再现原住民风情和风俗。

四、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展示的舞台,非遗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灵魂,只有融入非遗资源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非遗资源依靠旅游文化小镇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深化利用。

(一)政府主导

将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以特色牌展示,如艺术、音乐、医药、竞技和口头文学打造成特色、亮点和看点。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根据非遗资源现状,培育特色、精品,创建品牌,要建立明细的非遗项目资助机制。进一步挖掘自身非遗特色文化,逐步提高艺术水准和档次。要建立非遗利用档案,对非遗保护与利用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

(二)用活非遗资源

要充分挖掘和收集非遗元素,建设镇非遗资源。要利用非遗资源,盘活非遗资源。要注意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外地非遗资源。把非遗资源作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事业。

(三)人才队伍培养

旅游文化小镇需要选择一批精干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管理服务。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承人并提供资助,因为非遗要得到保护首先要保护传承人,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补偿。要将传统的师徒相承和开班培训相结合,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五、结束语

篇7

资金渠道渐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冯纪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形式的文旅小镇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观光、休闲和度假不同需求的旅游形态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且不同区域的文旅小镇项目会在旅游需求层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同旅游需求层次所对应服务的旅游业态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文旅小镇吸引投资方瞩目这是必然的。

“旅游业态不断升级,就代表着钱能继续生钱,这也是在各地区的建设热潮下,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经济结构性改革和消费观念的再升级,对于处于黄金发展期的旅游行业来说还会再上一个台阶。”冯纪武说。

那么,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他们如何看待这场“华丽的盛宴”?华融新兴产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克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未来重要投资方向,如何落实是关键。

而从大部分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情况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信任问题是最大的关卡。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左坤曾在特色小镇合作开放大会上表示,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有信用,银行敢给钱。但是现在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是企业,从政府信用换到企业信用,对银行和金融机构来讲,风险增大了很多。

也正因如此,银行和金融机构多是选择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金融支持政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农发行和国开行联合住建部、发改委密集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拓宽特色小镇建设的融资渠道。据记者了解,由体育BANK主办的2017首届体育小镇高级研修班在浙江杭州举办,会上回顾了浙江省2015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特镇办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在支持特色小镇,尤其是以文化旅游业带动产业发展建设的积极作用,这样有利于助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大众创业创新和城乡统筹等一系列问题的协同发展。

《经济》记者也联系到了作为文化旅游大省的云南省财政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17年的3月,云南省政府颁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作为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其中,文旅小镇就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特色小镇的方向之一,资金支持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金融要避“空城”之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也在担心,在文旅小镇兴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和国有资本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资本的大量注入会不会使文旅小镇变为下一个“房地产小镇”,不规范的行业共识会不会让文旅小镇脱离了产业而仅做房地产,畅游在充裕资金暖流下的文旅小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郊区大盘或者空镇鬼镇?

冯纪武认为,文旅小镇的发展应防止一哄而上。文旅小镇的“泛旅游产业”仿佛被视作是金手指,一些特色产业不明显的小镇,几乎都抓着文旅小镇这根救命稻草,寄希望于引入外来资源,开发新产业。他说,为了建设特色小镇,在没有根基的土壤植入外来文化和旅游模式的种子,到最后肯定会十分尴尬。

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认为:“好的文旅小镇是自下而上、由市场之手起主导作用产生的。我现在最怕的是,不管什么都是文旅小镇,泥沙俱下,把名声毁了。”所以,文旅小镇的发展一定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符合小镇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政治、经济、文化、产业提出的不同诉求。

为此,金融机构从业者张文(化名)告诉《经济》记者,从金融领域看,金融行业的大规模进军一定要有所规范,初心也一定要以持续建设为主,而不能是一味的获利。“金融机构对文旅小镇的建设持有好感,但不代表不会干预其建设方向,他们主要是以评估和建议的形式参与小镇建设,一般都会提前做好文旅特色小镇的投资开发逻辑及风险控制考评。文旅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创造,打造一种可长期经营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就是投资者追求的核心之一。总体来看,对于文旅特色小镇的投资及风险控制,不仅需要必备的财务层面的风险控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类项目的操作规律、关键决胜因素,这样才不会出现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全景网特邀专家也告诉《经济》记者,虽然在机动车普及和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文化旅游业的游客热潮汹涌,市场需求旺盛,但从实际市场运营的大数据的分析来看,成功的项目仍然是少数,多数项目处于盈亏平衡或者奄奄一息的状态。

篇8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搞得热火朝天,我市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更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您提出“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表明您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谋划。

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院落闲置废弃,传统建筑损毁、优秀文化传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村落走向衰败,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我市这种闲置的老旧房屋几乎村村都有,正如您所说这些老旧房屋“年代久远、样式不一”,有的青山绿水环绕,有的隐于大山深处,将这不可多得的资源融于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定会发挥价值,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是小镇的内蕴力,生态是小镇的吸引力,旅游是小镇的辐射力,将乡村老旧房屋融入当地文化,结合山、水、林、田特色,建设旅游特特色小镇是乡村发展及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二、坚持规划现行,注重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农村老旧房屋属于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了挖掘、打造这一资源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并把这一规划列入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以闲置的老旧房屋复活为抓手,积极引进项目建设,切实打造生态良好、生活富足、基础设施完善、富有鲜活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根据乡村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业贯穿乡村生产中。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战略的再定位,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的有效手段。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等优势条件,通过租赁村中散落、闲置的古旧住宅,对其进行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在尽可能保持乡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院落实施主题式景观塑造,对房屋进行修旧如旧的除险加固,对房间进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改造和富有传统农家特色的装修装饰,使其在有效传承农村传统和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富有现代气息,能够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古民居客栈、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会所等新型业态。在充分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提升服务之优的基础上,打造集乡居休闲、有机果品采摘、民俗文化和传统美食体验等多种业态为一身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使市民与村民和谐共处、和睦为邻,充分体验和分享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田园风情。

散落在村内的闲置古旧院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给企业改造经营,迅速变废为宝,其文化价值、居住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成为吸引都市人群体验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乡居生活的鲜活载体。打造“一户一院、一院一景、连点成片”的园林式特色乡村体验区。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外朴内雅的精致民居,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田园雅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格和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全景体验,吸引大批游客来参观体验。

篇9

文旅结合

“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在没有研究好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时,就开始跟风建设。”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巡视员、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和农村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胡恒洋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聚焦区位、资源优势,尊重山水环境和历史传承,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避免半途而废。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也表示,现在很多地方、很多项目盲目引进洋建筑,将其视为生活有品质、区域发展国际化的象征,是有问题的。在她看来,特色小镇不只是一个经济名词,更应该是一个文化名词、一个生命活体。有没有文化特色、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直接影响到一个特色小镇有没有灵魂、魅力、真实感和长久吸引力,影响到“特色”是不是“伪特色”。“照搬欧美特色小镇的外表容易,但要实现他们那样的文化自信、品牌和产业却并不容易。他们的特色不是单靠模仿就能移植过来的,而是要靠本地文化‘立起来’。”

一方面,欧美特色小镇拥有特色的精神地标、政治地标、博物馆、社区与公共空间、文化传承与教育机构,这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信仰和精神凝聚点,也是技能传授、文教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中国虽然也有众多精美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故事,但是由于土木建筑易损和美学观念转换的缘故,这些精神、政治地标处于破损或无人打理状态。她认为,在建筑传承、故事传承、空间体验和内容设计上,形成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创新的地标和空间,是当前中国特色小镇需要突破的难题。

另一方面,欧美特色小镇还具有特色的节庆仪式、展会赛事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这些都由专业组织机构和人员按照规范运行,突出活动的持续性和专业性,品牌上保持高度的辨识度,涉及节庆赛事运营的还会面向全球聘请高端管理人才,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吸引、凝聚专业兴趣圈子的人,培育打造小镇的国际声望。

此外,其再自然景观、旅游民宿和生活体验上也独具一格。欧美小镇往往不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目的是让游客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里,体验本地吃住行游购娱的“慢生活”。小镇居民也无需刻意迎合外来者,只要维持本地生活的自然状态即可,在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中,体现高品质服务、高品质生活和由内而外的自信美。

与之相比,中国的很多特色小镇从规划开始就是地产思维和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地产追求快速变现,园区概念只注重经济要素,闭合型开发,而我们要建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城镇化与产业化协调发展、与自然和谐共融,不但能生钱、兴业,更能养心、续命的特色小镇。”孔蓉说。

有产业,还要创新机制

“要避免光是在做城,做了一批城又没有产业,就成了空镇。”胡恒洋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产城融合和生态文明建设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内蒙古某地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时,出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想法,种植了一类药用型植物,久而久之,该小镇竟然衍生出了相应的中药材产业链。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企业到山里收购农户留下的空房,为满足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只对房屋进行了适当的环境改造,建设成民宿旅游饭店,为来往游客提供方便。没想到,改造后的民宿经济效益空前好,节假日时更是一房难求。

“没有明显的进步,就不可能吸引人。”在胡恒洋看来,在推进人口、资本、技术等产业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之前,必须要有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否则走不远。他认为,不能把建大城市、管大城市的一套搬到特色小镇上来,要考虑到镇和镇域内的新农村建设,推进镇和村的融合发展。“目前的特色小镇多半在农村,且多以农业为基础,建设过程中都会用到农村的公路、能源、物流等资源,各地可以借此机会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渔牧民定居工程落地,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贫困户和林垦区危房改造等问题。”

除此之外,孔蓉认为还要重视机制创新。“多主体利益诉求无法保障小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有机体系。规划的只管做图纸,纸上谈兵居多;投资方可能不懂市场需求、业态配置与运营;运营商因为左右不了规划方与资本方的意志,也会出现空间建设与后期商业运营服务不匹配的现象,甚至在资源配置范围和配置能力上存在短板,导致业态配置不合理、营销渠道不畅通、目标消费群体不精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这种创建主体的垂直链条式结构,会因为不同主体、不同利益分割,而增加小镇先天不足、后天夭折的几率。”因此,她建议,在设计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和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构建。

胡恒洋也表示,要创新特色小镇的投资体制,创新发展机制,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同时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扭转交易市场。

用好私募基金

“目前全国共有1001个特色小镇,从行业和产业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涉及的投资额最高,达1304.8亿元,其次是旅游业和历史经典行业。”这些钱从哪儿来?中募网络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继金用数据予以了解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产品总额达125万亿元,由于公募基金中的货币基金和股票基金,以及信托计划中的信托财产不能直接投资于PPP项目,除去其所占的6.32万亿元份额,仍有119万亿元的资产可以投资于特色小镇建设。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周期较长,投资者不一定都能适应,徐继金认为,除了政府出资和银行贷款外,保险中的寿险等长期资金最适合投资特色小镇建设,私募资金也可以很好地匹配特色小镇的资金需求。

篇10

近期,新区组织媒体对特色小镇进行了集中采访,《商周刊》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给予了关注。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城市和农村的连接者。镇与乡同级,但属于比乡经济发达的行政单位。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在镇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的背后,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不少有特色的小城镇。其中负有盛名的就有周庄、同里、角直、西塘、乌镇、南浔等,它们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被称作“江南六大古镇”。

在江北,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小镇。2014年,西海岸新区在张家楼镇和海青镇进行了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在试点成功之后,2015年,新区又在西部的10个镇街全面推行特色小镇建设。

在西海岸新区这块约2096平方公里的大“棋盘”上,12个特色小镇就如同12颗棋子布局其中,相互串联,而这正是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布下的特色小镇“棋局”。

越来越美的张家楼

2013年,首届“青岛国际蓝莓节暨中国国际蓝莓大会”在西海岸新区举办。以张家楼、藏南和六汪、宝山为中心的蓝莓产业核心区,打造出了当时我国县域面积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的蓝莓生产基地。蓝莓产业也由此成为了张家楼镇的新名片。

张家楼镇的“名片”不少。过去,人们称这里是“油画名镇”。2003年落户张家楼镇的绿泽画院,已是我国江北最大的油画生产企业,也成为该镇走向世界的窗口。从这里生产出来的作品,畅销西欧、北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曾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目前,15.77平方公里的达尼文化产业园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文化龙头企业,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为了突出“油画名镇”特色,该镇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市场,引进深圳大芬著名文化企业上艺文化集团,规划建设了张家楼特色小镇艺术博览城。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艺博城全部建成后,可吸引知名文化企业、职业画家等1000余户入驻。采取“线上线下”、“实体店+互联网”的运营模式,预计运营后年交易额可达20亿元,成为国家级艺术品交易平台。

如今的“油画名镇”,也是“蓝莓之乡”。位于新区中心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海的张家楼镇拥有的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弱酸性土壤,正是蓝莓生长的沃土。

在这个面积137平方公里,只有4.7万人口的小镇上,容纳了8家蓝莓龙头企业和10家蓝莓专业合作社。蓝莓的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深加工品种13大类70余个品种,带动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过亿元。如今,中国蓝莓产业协会也选择了落户张家楼镇。

张家楼的名片还有很多。近年来,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十佳特色文化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张家楼的成绩,是新区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体现。按照“城镇引领、产业支撑、市场带动、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以“油画名镇、蓝莓之乡”为主题特色,立足镇域实际,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也才有了今天越来越美的张家楼。

规划是灵魂

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色,这是立命之本,也是竞争力所在。

它可以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比如江南六大古镇;可以是以旅游和经济论坛闻名的小镇,比如瑞士小镇达沃斯;也可以是以产业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小镇,比如新区的张家楼镇和海青镇等。

蓝莓、茶叶和食用菌并称为西海岸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三宝”。张家楼镇是“蓝莓之乡”,海青镇是“北茶古镇”,大村镇则被称为“菇香小镇”。

海青镇的主导产业是茶业。目前该镇的茶园面积达3万亩,占整个山东总量的1/10。大村镇的特色产业则是食用菌,该镇是青岛食用菌之乡、省及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

据悉,目前大村镇有60多个村5000余户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品种6爪,年菌棒保有量达2亿棒,年产各类菌菇3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镇的亮眼“名片”,而且也形成了集菌菇种植、产品加工、科技研发、品种推广、商贸流通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有的业内人士看来,特色小镇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问题。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关键在于产业的科学谋划和定位。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才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

规划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决定着特色小镇的未来。为此,西海岸新区结合新区的定位,统筹“人、城、产、景”要素,并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科学编制了特色小镇规划。

目前,新区12个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全部通过专家评审。通过12个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镇街驻地区域城市设计,小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思路等得以明确。

除了上述的张家楼镇、海青镇和大村镇,琅琊镇依据琅琊文化确定了秦汉风格的小镇定位,打造“山情海韵,千年古郡”;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的藏南镇,确立建设“山水藏南,旅游强镇”;泊里镇的特色定位是“董家口港,泊里新城”;大场镇是“工贸强镇,多彩大场”;六汪镇是“山水六汪,花果林海”;宝山镇是“花果之乡,生态宝山”;王台镇是“纺机名镇,国际新城”;铁山是“乐活铁山,交通枢纽”;胶河是“秀美胶河,商贸小镇”。

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委副书记佟海燕曾去海南琼海市考察过那里的12个特色小镇,她在对比了新区的12个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后表示,我们的12个小镇并不亚于它们,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将来也要通过旅游线路将它们串联起来。

为此,新区打破镇域区划界线,开展全域规划,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融合互补,相互牵引,把12个特色小镇串成乡村旅游项链,建立乡村旅游系统,整体发展旅游业,把游客引入千家万户,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筑牢特色小镇产业支撑。

成效显现

从2014年新区在张家楼镇和海青镇开始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开始,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佟海燕说,一年多来,按照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的“三主模式”和规划为先、设施为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根、特色为本的“六为路径”,采取“五抓五促”,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的生态环境、镇域承载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新区还重点推进了“一改,一街,一园,一迁”四个一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重点实施投资13.6亿元的109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其中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7.4亿元。

从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成效开始显现,不仅居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镇街也陆续走出了一条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路子。

最显著的变化是镇容镇貌。在采访的每一个小镇中,记者都可以从规划建设图和实际体验中,切身感受到现在和过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的小镇,更像是一个大农村,道路不畅,尘土飞扬。现在,小镇开始有了小城市的面貌,街道变得通达了,街面整齐、干净,布局合理,甚至有的小镇俨然已被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区。

随着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被吸引过来,特别是那些有着特色产业的小镇。比如,安溪铁观音集团参与了海青茶业综合体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中信证券资本参与泊里镇特色小镇全域打造,卓达集团参与琅琊镇特色小镇建设,北京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参与铁山街道特色小镇建设等等,已撬动社会资本多达100多亿元。

篇11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融合的体现。本刊将开设《特色小镇》栏目,助力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特”在何处?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近日,《经济》记者就特色小镇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

《经济》: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定义特色小镇?

景朝阳: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首先是内涵“特”。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和传统乡镇,其定位在集约化、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空间“小而美”、环境“绿净美”、产业“高精尖”、人员“高知尚”、社区“宜乐创”。特色小镇是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家园,是有生命力、高颜值的高水平新兴经济体。特色小镇的“特”,还在于产业“特”。特色小镇是特色产业平台,小镇的生产力优势来自于“特色”――产业聚焦。小镇产业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特而强”的行业单打冠军。此外,特色小镇还具备功能“特”。小镇围绕产业定位展开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四大功能叠加聚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都要从特色产业中去挖掘、去延伸。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

景朝阳:我认为,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五大战略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扩大投资。第二,特色小镇有助于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让小空间有大作为、让小平台有大发展。第三,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第四,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第五,特色小镇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经济》:建设特色小镇有哪些新思路?

景朝阳: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如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哪些政策创新?

景朝阳: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出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我认为,十分有必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

一是从政策根本导向上看,是要走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特色小镇,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形态业态功能新、规划建设手法新、投资运营方式新等。这种创新的空间,又以非镇非区的“小镇”作为形态,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围绕绿色、集约、节约谋求发展。

二是从政策组合的方式上看,是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层级来看,有省、市各类政策。从政策涵盖内容来看,有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涉及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从政策类型上看,既讲发展,也讲改革。从政策目标上看,是要推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景多位一体的发展,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乐。这些政策纵横交错,形成了支持特色小镇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三是从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看,是要“看得见”与“行得通”。各地选择优先支持上述产业类型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看得见”的原则,也就是过去的基础看得见、现实发展水平与需求看得见、未来发展前景看得见。因为“看得见”才能“行得通”,特色小镇才有真实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他省市在支持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立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与可能的未来前景。“看得见”应该是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篇12

仅供参考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共谋划建设小镇、小镇、小镇、小镇4个乡镇,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小镇。

位于县域东北部赵村乡境内,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东到高速连接线东侧,西到村西,北到高速以南,南到九支渠。依托高速、大广高速,小镇正逐步成为承东启西、资源传输的重要通道节点,北接南融的东南门户,通达的路网骨架对改善小镇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知名度和影响力,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小镇周边已建成五个万头奶牛牧场,奶牛存栏3万头,建成标准化饲草种植基地4万亩,种养加一体化旅游观光区已建成,准备申报3A级景区,16万吨液体乳生产线已建成;12万吨“悦鲜活”生产线等项目正在建设。

(二)小镇。

小镇于县域东部,涉及常庄和梨园屯两个乡镇部分用地。主导产业为汽车配件,拥有企业190多个,其中梨园屯区片73个。入驻景丰滤清器、清城科技、万盛塑胶制品、伟源橡塑设备制造、等规模企业3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9200多人。主要产品有各种汽车密封件、橡胶件、转向盘、空气悬挂座椅、进气道、滤清器、内饰件、拉索、底盘件、冲压件、锻压件、铝件、管件、防滑链、排挡杆、传动轴支架、各类汽车轴承等一百余种。其中年产内饰件64万件(套),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县汽车密封件产量36000万米,位居全省第二位,年产进气道、滤清器等注塑件32.5万件,拉索223万件,位居全省前列。

(三)小镇。

小镇位于县城北部,以镇东村为基础打造小镇,东村现有188户、750人,耕地283亩,全部种植,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8万元。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资质。拆除村内陈旧房屋28处、残垣断壁23处,粉刷墙壁2.4万平方米。硬化村内外街道、胡同3万余平米,安装路灯120盏,粉刷街道4万余平米,绘制文化墙80处;新建村史馆230平方米,以及集村民健身、文艺演出、娱乐游园为一体的综合公园。栽植树木1200余棵,搭建长廊700米,新建游园5处、池塘2处,加上周边环绕的田,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冀南自然田园风光。2016年以来,在这里先后举办4届旅游文化节。

(四)小镇。

方营镇小镇,西邻“航空城”,东临“风景区”,南临村农田,北临村田园;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50米,总规划面积约为1.89平方公里。规划目标为努力把孙家寨打造成全域旅游的风景区、敬老养老的惬意园,创新创业的大平台,富民强村的示范点。

二、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投资主体。

四个特色小镇除小镇有投资主体,其余三个特色小镇均没有投资主体。二是特色小镇发展不平衡。利用率低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比较低。

二、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资金支持,我县特色小镇主要在谋划阶段,下步主要改善基础设施。

篇13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特色小镇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随着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布,发轫于浙江的特色小镇概念被广泛熟知。在毗邻首都北京的直辖市天津,有两个小镇出现在这份“大名单”之中,一个是武清区崔黄口镇,另外一个是滨海新区中塘镇。

事实上,在天津,声名远播的小镇绝不仅仅限于此,“年画之乡”杨柳青,“因米而名”的小站,因智能制造而崛起的华明,汽车高端产业聚集地中北,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团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与风情。

诚如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所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特色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天津正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步伐,在《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中提到,到2020年,天津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成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3年后,智能制造看华明小镇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座小镇以“四万农民与一个城市的梦想”完成了它的精彩亮相。如今,这座位于天津东丽区的小镇――华明镇,继续演绎着农民的梦想,活力四射。

这些年来,产城融合成为华明镇的关键词。华明镇是“双城双港”向外拓展的核心区域,也正是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华明镇有了从以制造业为主迈向产城融合的可能与机会。

自2006年开始,华明镇成为天津第一批小城镇建设试点,从“宅基地换房”、“三区联动”、“三改一化”、“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建立村镇银行”到“智慧华明,产城融合”,华明镇的探索有目共睹,它也因此而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典型样板。

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解决了让不少地方政府头疼的土地和资金两大难题。在耕地一亩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原有村庄的建设用地足够归还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指标;做到了资金平衡:政府不花钱,老百姓不掏钱,负责操作的公司也不往里搭钱,划拨出一部分土地用于招拍挂,其收益用于平衡老百姓换建房的运作资金。

华明镇的决策者深知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不过,如何才能做到让华明镇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农民居住社区、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三区联动”是华明镇最终找到的一条发展路径。为实现农民增收,成立了农业园区管委会,采取以公司运作的模式生产经营。通过市、区有关部门检测,已经取得有机蔬菜认证、无公害蔬菜、GDP、绿色认证等,成为东丽区唯一的放心蔬菜基地。目前,“华明”蔬菜除了供应华明镇本地外,还销往市区、滨海新区以及超市。2009年,华明工业园区成立,2012年被批准为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华明镇制造业聚集地。华明工业园区在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电气装备、航空航天配套以及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上重点发力,引进了国家电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国北车天津工业园、航天精工总部、霍尼韦尔工业自动化工程中心等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以实现“中国智造2025”为奋斗目标,华明高新区以制造业为核心,朝着智能制造发展,向产城融合迈进。

据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付晟介绍,华明镇引进了平高智能电气投资20多亿元,年产值峰值能达70亿元左右,税收达6个亿左右。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项目落户华明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未来,华明高新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智能联网汽车生产基地。

据悉,截至目前,华明高新区累积注册企业957家,协议总投资额超过460亿元。

正如张学勤所言,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实现增收,是一项硬任务。华明镇依托经济发展的家底,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为农民就业与增收营造空间。作为长效机制,当地农民可以到华明高新区的企业工作,以此获得稳定收入。在城乡统筹上,“三改一化”和“草根银行”也是华明镇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

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目前,华明镇正秉承“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建设理念,不断凸显自身特色,这个小镇的大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经济发达、生活便利、环境美好的智能制造小镇。

小站镇:因兵而兴,因稻而名

车行至小站镇,几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兵”这个文化符号。追溯历史,小站“因兵而兴”。小站镇,东临渤海,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之间,为京津屏障,有“进能挡关,退可纵横”的要道咽喉之说,历来为屯兵之地。自然,小站这个地名的由来亦与兵关系密切,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调“盛字军”屯于直隶青县马厂,并在马厂至新城间修了一条大道,每20公里设一个大站,每5公里设一个小站。小站镇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但是小站被人们所熟知,还是因为此地所产的稻米美名远播,也因此有了“因稻而名”的说法。小站所产稻米素有“皇室贡米”之称,因其米粒晶莹透亮、洁白有光泽而受到食客的交口称赞。更妙的是,小站稻米蒸煮后米粒完整,软糯不粘,味道香甜,即便米饭完全冷掉也不生硬。 一镇一韵 到2020年,天津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成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根据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小站镇便是突出特色的典范,它保有了自身的识别度,水、兵和稻,并且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在小站镇,有一片仿古建筑街区,街区的入口处有“兵”字立柱,这片街区的主体建筑无疑是小站练兵营。这座练兵营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特色的军事文化博览园,从中也可领略北洋文化的深厚积淀。

小站,是北洋文化的发源地和大本营。19世纪末,在小站编练新军,由此其新军也出了名,并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这是军阀集团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

坚持以文化引导、旅游带动的发展战略,将本土文化与时尚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这是今天的小站镇所秉承的发展理念。作为旅游拳头产品的小站练兵园不仅突出“兵文化”,而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旅游项目,例如真人CS,增设抢占火车站主题巷战、四合院万圣节主题巷战、四合院专业巷战等五块不同类型战斗场地,不断创新的特色元素被注入其中,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交融。

除此之外,作为津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小站不仅保持了小站稻米的声誉,而且还使其得以延伸,绿色生态旅游日益占据一席之地。小站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元素基础上,逐步向商、养、学、闲、情、奇六个新旅游元素扩展。小站陆续修建了名洋湖都市庄园、迎新农业合作社、米立方海世界等,以农业采摘、红色教育基地和水上项目为主题。在名洋湖都市庄园可采摘,可进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还能够体验包粽子、做月饼等民俗活动。他们推出的“开心农场”外租项目也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土地、感受自然的机会。而迎新农业合作社正在致力于打造具有南国风情的度假园区,智能温室和多功能帐篷,香蕉、木瓜等南方果木为游客营造了天然的会客小院,可以在这里与亲朋会聚,聊天用餐。

从小站的景区类别看,大致包括三类,即历史文化类、都市庄园类、现代休闲娱乐类。显然,小站练兵园、名洋湖都市庄园以及米立方海世界分属上述三类。每一处景点都有精彩之处,但小站镇却意识到“单打独斗”不如“聚合”。为此,小站镇建立了景点互动机制,米立方、小站练兵园、名洋湖都市庄园、奥特莱斯等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动,相互借势促进客流流动,以此树立起小站古镇的旅游品牌。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小站镇将提升经济实力,建设美丽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工作核心,整合资源,拓宽思路,加强合作,使古镇旅游再上新台阶,游客人数不断攀升,特色古镇旅游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塘镇:以小空间承载大战略

中塘镇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显示了后起之秀的实力。论名气,可能它不及小站和杨柳青这些“老牌”名镇,但中塘镇一直低调前行,并成为天津的另一张名片。

中塘镇的镇域面积为89平方公里,人口4.2万,从这个意义上看,是名副其实的小镇。但交通便利给中塘镇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中塘镇东临大港城区,南靠石化基地,西接静海,北部与津南、西青两区相通,丹拉高速、津港公路、205国道和黄万铁路等让中塘镇的路网四通八达。

同时,城镇发展的大战略也让小镇拥有了大格局。中塘镇注重培育发展乡镇企业,其产品包括钢窗、铝合金门窗、木器制品加工、电焊条、化工、粉丝、拔丝、橡胶、机转砖和锻造等。据了解,中塘镇共有乡镇企业1648家,其中工业企业385家,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有49家,亿元以上有8家。基于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中塘镇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目前,天津鹏翎胶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大港胶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顺达零部件有限公司和天津大港汽车配件弹簧厂等企业均落户中塘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汽车胶管研发生产基地。此外,中塘镇还拥有世界第一的二三酸生产基地和华北第一的铝型材生产基地。

对于东部和西部片区,中塘镇分别有不同的打算。“实力小镇”是中塘镇给东部片区的定位,工业区集中于此,未来将通过聚集壮大汽车配件产业、吸引拉动汽车行业落户、全面提升和开放中塘生态园和中塘民俗博物馆,打造“园中园”基地以及中塘新城建设,实现产城融合。

西部片区则是以打造“特色农牧小镇”为目标。中塘镇在农产品上最为出名的要数冬枣,除了种植产业外,中塘镇还是牧业发达地区,以种羊、羊肉、奶牛等为主。我国第一个羊文化博物馆就坐落在中塘镇,在这里集中展示了羊肉、羊毛、羊绒、羊奶、羊皮等产品知识,更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羊的各种趣闻也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例如历史上各个时期羊字的演变与不同书写方式、有关于羊的古画、中国历史上属羊的名人等等。

中塘镇本着“调强一产,调优二产,调活三产”的原则,始终将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放在主要位置。中塘镇逐渐形成了农业旅游观光、特色养殖体验、农家村落体验、特色餐饮体验、垂钓采摘休闲等农产品深度加工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形成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中塘镇水资源丰富,在河道两旁都能看到成片的芦花,借助水做文章,是近年来中塘镇的一个大手笔。

篇14

关键词:地方财政;特色小镇;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期供给侧改革的全新探索,特色小镇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创业需求供给,亦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了有效的需求供给。特色小镇既有个性化的特色,又能促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特色小镇建设正受到各地的大力支持。而地方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体系与机制,既与公共权力主体的系统化改革高度相关,又与整体资源配置改革息息相关,研究地方财政如何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地方财政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亦有诸多学者关注地方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发展的关系与影响。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顾国豪(1999)分析探究了地方财政的相关职能,认为财政调控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能够依靠财政贴息、整费减负、扶小搞活等手段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王玉波(2013)采用案例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991—2010年土地财政收入与GDP、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土地财政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成因,而且土地财政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王玉波,2013)。与此相关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经济增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财政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亦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辛波等2010,刘玉萍等,2012)。相关的研究均表明,地方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有着较高的正相关。

(二)财政与公共事业发展

财政对公共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相关学者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方面。黄忠民等(1998)从农业品牌战略的角度探讨了财政对农业品牌的推动作用。卜紫洲等(2006)提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缓慢可以考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并提出了具体的财政相关措施来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如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的整合力度,改革投融资体系等(卜紫洲等2006)。孙健夫(2009)认为财政能够调节社会的资本机构,能够推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湛志伟(2016)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了财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作用在上述研究中得到了论证。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对财政推动特色小镇的研究尚十分鲜见,而当前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其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从财政的推动作用着手,探讨如何利用地方财政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不但能够丰富财政推动作用的相关理论内容,同时亦能够对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些许指导。

二、浙江省TX市财政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产业政策扶持促进特色小镇产业集聚转型

结合浙江省TX市近年来对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财政基金一方面及时调整“浙江省TX市整体区域资源配置”布局,利用一系列配套奖励政策,引导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包括对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企业规模升级和“机器换人”的奖励;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政策“浙江省TX市工业发展平台补助”对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中心进行建设补助,对入驻小镇重点商务楼宇的生产业企业和文化产业企业,实行分档税收减免。

(二)配套补助推动公共服务体系与重点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配套补助,引导创建省级、市级文化强镇,体育特色乡镇和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二是实施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区分档次,给予财政补助。三是推动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建立文化产业园并采取竞争性分配方案予以财政补助,鼓励影视制作产业集聚发展,助推原创文化产品制作,为浙江省TX市文化产业发展创设氛围、打造平台。

(三)专项资金催生旅游业及互联网

产业发展动力为促进旅游业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浙江省TX市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0万,对景区、酒店客栈、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对于新引进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且二年内到位的,并经认定的互联网企业给予注册资本3%,限额500万元的奖励。为互联网众创空间平台提供资金、信贷支持等扶持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引进和培育软件及智能制造产业,补助互联网企业参加内外重要互联网产业专业展会,以及在浙江省TX市举办的专业展会及论坛等。充分利用种子资金资助、税收奖励等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及互联网产业发展助力。

(四)人才政策助力多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储备

出台《浙江省TX市多层次人才体系政策实施意见》,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配套奖励。对申报入选的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和由各类创业领军人才领衔创办的企业实行项目规模奖励,销售发展奖励和培训贡献补助,打造分阶段目标性考核奖励政策,为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和创新项目引进。针对特色小镇引人才易留人才难的局面,大力实施资金奖励范围与额度,保障引入人才的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体系。

三、地方财政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之困难

(一)基层财政财力相对薄弱

特色小镇的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而目前基层镇(街道)经济发展欠平衡,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基层镇街道的财力积弱,使得基层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城镇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产物,但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对基层镇(街道)来说根本承担不起,发展特色小镇要镇、街道财政出资更是难上加难,而市级财政如何合理分配、扶持镇、街道财政又存在着诸多难题。

(二)特色小镇建设具体领域的财政投入分配难以把握

财政投入可取得回报的周期预测困难较大,难以形成转型升级的循环动力模型。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对高端要素资源进行重组,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寻求发力点,以提供高端要素资源。而地方财政面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刚性保障支出增大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有心无力,无法有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同时对于财政投入的特色小镇建设的具体领域较难以把握。

(三)引入实力投资建设主体,挖掘适宜主体耗费大量资源

特色小镇的发展主体需要明确,但基于目前基层财政可用财力无法满足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引入市场主体的发展方式、主体种类、合作内容等都面临难题。特色小镇建设除了集聚产业发展,还兼具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如何区分市场化发展和公共物品供给,打造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的有效合作模式还需要探索,同时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全新规划的发展总要求,不可避免的带来从发展规划到建设生效之间的投资周期较长,挖掘到适宜的主体是件难事。

(四)政府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的投入与运作困难

设立特色小镇“政府产业基金”,市级层面的政府母基金需要很大的一块资金。市委市政府在政府产业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提出了“招商基金”“基金招商”的理念,针对以往招商选资范围狭窄、针对性不足,存在缺乏专业能力的判断。同时财政投入方式上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上有所欠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存在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在政策引导扶持上尚需改进,这导致撬动社会资本用活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上存在诸多困难。

四、财政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在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的筹措上要创新方式多渠道并举

一是集中有限财力直接扶持,对经申报列入特色小镇创建试点的,返还部分缴纳税收,并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进行奖励补助,并对特色小镇规划空间范围内的土地出让收入等进行返还,专项用于特色小镇建设。二是构建“特色”推进市民化进程体系,建立试点特色小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三是增加改善人居环境、经济环境投入的预算,关注投资总量更关注投资结构。四是创新筹资方式,积极采用股权众筹、PPP等路径,支持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二)在财政投入特色小镇经济建设

发展的具体领域上要目标明确、提高针对性财政部门要把握新形势,顺应新要求以加强监管为重点,着力构建放管结合权责清晰、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工作机制,财政资金继续以贴息方式为主,以奖为辅,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特色小镇的符合产业政策优势的项目上。采用“多层次思维模式”,针对特色小镇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确定需要财政投入的具体领域,建立财政支持政策,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的状况。

(三)要坚持企业为主体,推动市场化运作

通过政府组织召开项目对接会和产品推介会,将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集聚的部分推向市场,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注重改革创新,形成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机制,选择符合发展定位、实力雄厚的投资主体,由投资公司统一承担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厘清产业集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清单,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做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监管、生活环境保护等。

(四)设立“政府产业基金”,放大政府投入效应,建立股权投资引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