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质量提升 建议

初中生刚从懵懂的小学过渡到中学,具有一定基础知识,正处于叛逆期,同时是对新鲜事物接纳能力最强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克服现代教学过程中的短板,让语文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需突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意识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有的知识需要学生牢记,因此对于课文最后规定的“背诵”二字,强制要求学生背诵。除了课程要求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课本值得背诵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识文断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性培育。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开展自主学习。语文依然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文字,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方式表达作者们的思想。就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获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初中生思想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期待,现代教育必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应该应用语文的独特魅力,从诗歌、散文到故事、歌赋等,引领学生领略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提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理解的重点内容和知识,而后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教学。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相关建议

1.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此老师明确每节语文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还是为了提升阅读写作能力,还是为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得到明显地提升。因此,明确而科学的方向是必需的,教师要通过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合适正确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最合适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语文不像数学那样通过补习可以提升分数,语文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它的成绩和程度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因此老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的不同帮助其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其设置高一点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提升。

2.建立健全科学可靠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的相互评价。学校对于老师活动课的教育结果要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老师的专业度,而且包括老师的综合表现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最后学校从教学角度给予老师一定的绩效改善方法,以便老师更好地发展自己,做好语文教学。教师对语文课起到主导作用,靠语文老师的学识积累和创新思维对课程进行思想引领,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发现自身需要提升方面,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比如,学生在活动课上的需求需要提前和老师沟通,有新颖的想法或活动课的诉求表达出来,同时对活动课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到班主任处或直接与语文老师沟通。老师评价学生活动前后的表现差异;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中的引导;学校引导和支持活动课的合理需求。

3.有效运用语文课的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课不仅包括传统的室内活动,而且有非常适合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外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初中语文课的特点和各项资源,深入挖掘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入活动课,丰富课堂教学,拓宽活动思路。在活动课教学中,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暂时不足以支撑整个活动课程,若任由自由发挥极有可能出现只有活动而没有教学的情况。因此,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是一个“紧箍咒”,在合理约束的范围内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到该学习内容。当然,老师要博览群书,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相关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科学的办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胡爱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2016(5):65.

篇2

学好语文,可以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一定要学好语文。而初中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的基础阶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肩负起责任,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进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一批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将一些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简单做一概述。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背诵很多东西,尤其是从初中语文开始,语文教材中设置编排的必背古诗文篇目逐渐增多,因而加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量。由于初中学生还要学习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时间安排紧张,因而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古诗文的背诵耗时较多,难度较大,从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为此,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以上提到的古诗文背诵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交给他们不同的背诵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古诗文背诵的要求,进而增强自信,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要尽可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为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表述要生动风趣,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跃、愉快的气氛之中,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

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只有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认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要以视频朗诵取代教师范读,更不要忘却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万不可忽视他的存在,所以学生更应成为“身临其境”的主人,融入其中,从而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活他们学习的热情。其二,教学过程中也要情境化。现如今的教学已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课件的演示上,而是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并以此为媒介创造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成为师与生、生与学习内容、师与学习内容的粘合剂。如在学习杜甫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表演杜甫出现在课堂上,在诗词内容上也细加斟酌、推敲,争取扮演一个形神兼备的杜甫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总之,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三、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背诵这一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永远无法取代。为了让学生们增强记忆,丰富词汇,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我给学生们精心挑选了大量的经典句子,让他们背诵。如人生感悟方面的:人为有悟方说苦,鸟缘无知不啼。关于学习方面的:忍耐是坚忍和能耐的简称;学问是苦学和勤问的概括。让学生珍惜青春的:人生是一场大火,看你从中抢出了什么;青春是一泓清水,看你把它浇灌在哪里。引导学生志向远大的: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读书为消遣的人必懒于掩卷深思。引导学生成功的:懂得吃亏的人怀揣着生活美好的秘笈,为人着想的人手握着事业强大的权柄。启发学生们甄别善恶的:获得掌声却内疚的人极其高尚,受到谴责仍得意的人无比下流。关于交往方面的:己所不欲,若人欲之,也可施人;己所欲者,若人不欲,亦不可施。关于说话方面的:越贫穷的人,出门的时候带的东西越多;越智慧的人,闲聊的时候说的闲话越少。告诉学生要学会忍耐的:忍耐能够吞下世间的苦果;豪情可以摘走天边的太阳等等,这些句子言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学生们都很喜欢,有些学生几乎全部能够背诵下来,一方面,丰富了辞汇,增强了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这些句子里面受到了教育和启示,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总之,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地,语文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背诵的方法,不断积累经典语句。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5-02

人文素养即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我国在近几年大力推行人文教育,其中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新课改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素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正确的观念,能和社会更好的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养的内涵分析以及现状

何谓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简单的来讲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即对人类尊严、价值追求的关心和维护,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心灵的完整性。还包含人的自然情感、道德情感、审美理性以及宗教理性的统一,对人类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珍视传承,全面的发展理想人格。现如今,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责任感淡薄,缺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奉献精神。

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核心就是人文素养。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给人建立了精神的底子。这个任务,现如今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来。”其重要性在于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它能通过各种的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让中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1、从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元素。还有着大量的人文情感,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感情体验以及学生的个人性格、品质都不同,也就形成了同样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初中语文教材资源,用其中的人文情怀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积累和训练。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耐心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的将自己的感受积极的表达出来。 例如,在上朱自清《背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于父亲的感人视频或者播放歌曲《父亲》,渲染教学背景,引发学生对于自己父亲的思考,体验来自父亲对自己深深地爱以及付出。让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流露的同时能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让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可以感染到每个学生。同时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的去接受人文的熏陶。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渗透人文

人文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无法相割裂。因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渗透着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文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跟学生交流沟通,借助问题能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能有效的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能及时的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推动课堂发展,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含的思想,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作者所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古仁人的悲喜感情与外物是否无关,是否跟个人遭遇有关?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结合作者的资料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不存在的的人物。”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再加以不从说明,在讨论中学习,人文素养的学习也孕育在其中。

3、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和传播者,其个人的情感素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因此,教师的师德教育不容忽视,只有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和积极的引导,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具备亲切,宽容等性格品质。其次,教师对待每个学生要公平公正,做到不偏差,要给学生最大的尊重,欣赏每个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从生活学习人文素养

文学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的人文精神以及内涵,都是作家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从而更好的去了解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找到与文章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的展开活动。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好的素材。因此,应该在语文学习中跟社会联系。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事情看待问题,避免学生逃避问题和不正确对待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5、增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

语文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仅学习课堂中的知识就可以,课后应该多加学习和进行巩固,加强巩固和学习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进步。例如,在《我的母亲》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同学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同母亲之间发生小故事,然后发起“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或者对母亲小小的建议。然后自己制作小礼物,给母亲一个惊喜。最后指导学生将这次经历写成文章。通过这次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还培养了学生孝敬、关怀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教师通过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中人文知识的讲解,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自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为新时代时代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篇4

一、关于师生“主导——主体”的关系

(一)误区: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肘,有些教师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好;对于与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互联网上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缺失了。这不但没有把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所获得的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主体与主导并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现代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前提下,要引导学生把多媒体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会对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二、关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一)误区:过度重视知识、能力,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现代多媒体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就会成为“人—机”之间毫无情趣的交流,这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大忌。人机关系越密切,人际关系越弱化。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忠告:“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器之间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对策:“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师成了“放映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

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无形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关于学习资源

(一)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从来就不存在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影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标牌广告等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尤其是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

(二)对策: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纸、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重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四、关于课件的制作与利用

(一)误区: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对现代的教与学来说,充足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课件的支持。只有丰富的课件资源,才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而课件的制作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件必须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服务。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课件制作水平低,并且都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语文课件只是课本、教案和练习册的简单搬家,往往无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使得学习课件单调、沉闷;有些课件生硬地“图解”课文,损坏原作意境,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的课件脱离课文实际,百目调用音像资料,使得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斜;优秀的课件资源又很缺乏,即使网上有一些,但由于界面不够友好,操作难度大,只能供制作者本人使用,不能资源共享。

(二)对策: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对于语文课件的制作:

1、必须为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走出语文课件制作误区的关键。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

2、要让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开发和研制出更多的优秀课件资源,这样更能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

3、课件制作技术含量不要太高,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随时可改。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对中考这堵墙,为了提高升学率,讲重点、死记硬背、钻题型、重考试成了语文教学的“法宝”。然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日益减弱,“枯燥”“单调”“没用”成了学生们对语文的评价。为了改变这些现状,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几乎还是老样子,考题的形式没有任何改变,中考标准化考试,把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把一门最富艺术性的基础性学科变成了枯燥无味、僵化死板的材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考试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学分制,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每学期的小测验,平时作文成绩,课堂的表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成相应的学分,加上中考考试成绩,最终得出考生的中考成绩。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一考定乾坤”,使得考试变的更加人性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严格的要求自己,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从而加倍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围绕中考指挥棒的现象,从而放开手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如,我们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日积月累。同时由于开卷考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也有效地杜绝了作弊行为,让考生考出最真实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特意配上背景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荷塘月色的美景,当我发现大家逐渐进入佳境时,便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荷塘月色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时大家都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最后由老师做精彩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同学们学到的语文知识有理论变成实践。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读比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成立文学社团,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鼓励同学们自编话剧,小品,相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当前热点话题的辩论赛,培养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的任务主要靠教师去实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教学成了纸上谈兵。目前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一直影响着教师,他们习惯于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头到尾,把课文的每字每句都灌输给学生,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惟恐漏了重要的东西,这样以来我们很难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1)要提高教师语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有育人之才,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篇6

关键词:语文 情感 教师

一、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课堂情绪,渗透情感教育。

布卢姆指出: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学习。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向,犹如在茫茫大海中行驶船只的指路灯塔。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确定合理、适宜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向高效、快速方向发展。在语文课堂目标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会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情感促动为中心,制定出情感激发目标、情感实施目标,并使学生明确,以便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磨炼情感的成熟。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

语文具有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特点,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毋庸置疑应传授知识,但却不能把情感教育排斥在现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外。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是一种语言文化教育,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心灵的养成,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特点,运用相应的手段和语言——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点拔,或是生动传神的讲析和描述,或是情境相宜的视听辅助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就可以很好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优美的情感乐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文章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往往有感而发,或记叙描写、或说明议论,无不是作者“情”的结晶: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有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有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挞,也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语文学科是各科教学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处于情感活跃的状态中,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感淡漠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实施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

三、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

感染性是人的情感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特点来感染学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良好情感修养的人。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比较特殊,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感的青少年,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使学生感觉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由尊敬老师、到对老师产生感情,并转化为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道理,自然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有人说:“你给学生几分爱,学生必将回报给你几分爱,爱是相互的。” 是不无道理的,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情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做到自己先入情入境。正如罗曼?罗兰说的:“要撒播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情感,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四、语文教师的激情可以荡起学生心的涟漪。

激情能鼓舞人、振奋人,催人向上,克服困难,成为正确行动的推动力,它是主体创造动力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活跃分子,是一个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情绪快乐分子。在语文教学中,富有激情的教师,一般都善于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他们以自身丰富的情感,挥洒自如地创设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情境,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也会迭起。但教师如果心如古井不波,对文章中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怎能奢望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呢!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课文钻得也很深。可是,当他把这些东西在课堂上落实时,总是一副平静如水的表情。尽管他或她讲授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反应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而要表达出课文的情感并能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充沛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意气风发、充满朝气和极富情感思维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在授课上下些真功夫,来点真感情,“动之以情”其实并不难。

总之,情感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该运用“丰富情感”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转贴于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第六,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第七,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1、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2、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78―01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如今我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很多乡村学校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语文教育是我国的一个立国之本,只有人均素质高了,才会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初中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必然趋势,现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开拓路径的重要保障。现如今我国的教育行业日渐重要,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身心健康方面还是在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方面都很好,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锻炼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能力,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才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首先就要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书本当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锻炼是需要后天进行培养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只有掌握学生内心中的想法才会确保学生学习的进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育当中,教师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学生会感到教学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一定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对此笔者建议可以让老师设置一些互动的环节,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起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定要给与正确的管理方式。现阶段的初中生所接触的都是一些先进的事物,所以教师在为初中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讲课的方式,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不要一味地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也应当让学生占据主导者的地位,而教师更应该站在参与者的位置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将会对学生展示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多的空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意。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地为其讲解,在这种新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篇9

一、 从单元内容上,点线结合,深入领悟主题思想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这一单元首页编者的主题提示;二是这一单元具体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主题作为贯穿本单元的主线,以各篇章为点,点线结合共达目标。为此,教学时我们应先以主题导入,再以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为依托具体掌握文本内容,最后再以主题收束,在感悟中领会主题。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物风采”单元,我们应先通过本单元首页的主题提示建立起整体印象,那就是本单元都是写人物的,都是展现人物风采的。那么都写了哪些人他们都具有哪方面的风采呢?这样就用这根线把文本与读者牵在一起,让读者自然走进一幅幅人物画卷,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话、师生互动,渐渐的头脑中出现了高尔基笔下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朋友式的外祖母,阿累笔下的为普通工人敬仰的大师鲁迅、魏巍笔下的挚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蔡云芝先生……再以各篇章抒发主题思想收束,同时加强各篇章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后总结升华单元主题。

二、从单元阅读上,潜移默化,逐步提升赏析能力

每一主题单元,可以简单说是把具有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集中展示从而让读者进行多元化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一步教学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这一组具有共性的篇章又是怎样彰显出它的文学魅力?它的句段是怎样组织成篇的?重点词句又是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这样运用在这儿又有什么特殊作用呢? ......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自然而然学生就会在疑问的促使下深入学习,反复阅读、文本对话。此时教者必须针对本单元、本篇章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加强该单元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能说能讲谈感受,达到知识间融会贯通,能出能进,灵活运用。逐渐的潜移默化,学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这样,文本教学就真正为学生课外阅读起到“典范”作用。如此坚持下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 从单元写作上,触类旁通,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提到习作,大部分同学往往望而生畏,抓耳挠腮。若我们能以“主题单元”为契机,让学生在这各有特色的一组篇章中进行横向联系或单元之间纵向联系,,达到在写作方面“一单元一得”则会事半功倍。再以“人物风采”这一单元为例,它共有五篇阅读,两篇诵读,有古有今,都是写人的文章,同时通过前面学习,知道他们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烘托人物、体现个性,这也就是写这类习作时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这样一来学生对记人文章的一些章法就基本掌握了,自然就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然而要写好人物类习作,仅仅掌握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加强本单元篇章不同表达需要地融会贯通。比如《童年的朋友》记得是关系密切的人,从而在熟悉的基础之上用一些生活琐事来体现,且多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展示“我”和外祖母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以及对这位特殊朋友一生的感激之情;而《一面》则是作者与文学大师的偶然邂逅,相对来说记的是“陌生人”,像这样在记叙过程中肯定语言描写不多,而侧重外貌、神态、心理活动地描写等等。还有另外三篇,都在相同之中又各有侧重点,展示其独到的写作特色。像这样我们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习作指导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利用手边文本比较、领会、积累、总结、运用、,这样就达到了这方面的专题训练,学生能力自然加强,同时对写作的神秘感也会逐渐消失,又培养了他们一种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渐消除学生写作时的畏难情绪。

篇10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学生教育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是学生学习其他拓展性学科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关键学科。但长久以来由于课程内容的繁多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初中语文教学逐渐走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困境。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立足于教学者和课本。一方面教师主导了课堂,控制着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例如老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就某一课设置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并布置固定性的作业和任务。另一方面将教学局限于书本,按照书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机械性地接收知识。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思维的重要环节,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使得学生因课堂的枯燥和单调而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无法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想象力的发展。由此看来,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如何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是指要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纳入教学的主导位置,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教学前后和教学过程中双方在互动中的调节和平衡来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行为,使得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获得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尽可能地在学习中获得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平衡发展。本文即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的环节,主要还是需要老师来对学生进行悬念式和开发式的引导,这同时也与老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直接挂钩,需要老师进行认真备课。一方面,老师可以围绕即将学习的内容对其背景、作者等进行一个趣味性的介绍。通常来说,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的故事性叙述和生动化口语化的讲述是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同时,在讲述中将一两个悬念性的问题留给下一课,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学中老师为了使学生能够预习课文而提前设置相关问题,可以将这一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互相提问和回答来完成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能够更加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交换。

2.课中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2.1互动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际上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互动式教学的重点即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将学生纳入教学行为当中来。这里的互动性即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般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课堂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例如朗读文章、开放提问和相关介绍等。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总结和表达,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成为“老师”,即通过互相问答的方式来达到交流和互动。

2.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有趣味性的方式,也是最能够提高学生热情的参与方式,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特有的。这种教学方式即邀请学生通过表演来对故事情况进行还原从而完成对该课程的学习。例如,一些节选的小说或者戏剧就可以直接转换成表演的剧本,甚至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改编。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课文内容本身,而且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对台词语句的熟悉、对环境氛围的感知、对思想情感的体会,学生会更加记忆深刻并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

2.3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教育中已经基本普及。色彩、图画、声音等多种多样的效果是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学生的注意力的有利手段。不同于板书的枯燥和费时,老师可以提前做好PPT来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与课程相关的影片等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3.课后引导

课堂的结束就等于学习的结束吗?当然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会通过布置一些课堂作业来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作业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想要让学生走出书本,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老师应该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来帮助学生扩展阅读范围,提升文学素养。另外,写作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老师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后布置作文任务来完成,但单一的作文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甚至厌烦情绪。所以在写作方面,老师更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环境,鼓励各种体裁和主题的创作并进行有利引导。比如学生可以自愿朗读自己的文字,也可以将自己的故事进行改编或者表演出来等等。这不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也是促进思维活跃的有益方法。

三、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意义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时候,这一阶段培养起来的兴趣对个人的成长道路具有长远影响。这里的兴趣不仅包括对我们民族的语文和文学的兴趣,更包括阅读的兴趣、创作的兴趣、思考的兴趣。

篇11

关键词:创新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正确认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个中心”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其次,教师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解不够透彻,对其实质性的要求只是从形式上去应付,不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教师不能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不到两者教育的结合点。

二、正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而初中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兴趣,他们尽全力地想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进一步充实自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时代特性,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是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串讲和解释的教学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师,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讲解的内容足够多,学生自然会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们的创新性,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加强实践学习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自然、接触社会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重视语感的积累,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能够把学生的感悟与文章的理解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领悟所要学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也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能够展现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唤起他们的热情。笔者在语文课上就经常结合教材内容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欢迎,他们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如《社戏》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轻快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4.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

篇12

【摘要】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一、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学习过程中普通的一员,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自信、信任的目光和一句亲切的话语。2.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质疑问难,点拨指导,激活思维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看似平淡的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如何使学生由不质疑到主动质疑,由不质疑到学会质疑呢?1.营造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和不活跃的同桌,让成绩良好与成绩不佳的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其次,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予口头的、体态的鼓励。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不随心所欲地打断同学的发言,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2.提供机会。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3.点拨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课文学习,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包括题目、内容、结构、字、词、句乃至于标点。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漫无边际,所以在学生质疑之后还要进行梳理。哪些属于常识性的,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带着问题逐一解决。

四、利用资源,加强指导,增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五、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六、新课程标准的制订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七、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八、要转变角色

篇13

1.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优化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1 课前演讲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优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1.2 多样导入引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

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2.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3.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篇14

新课程标准施行后,初中语文教学步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恣情挥洒自我独到的见解,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解读语文深邃的内涵!但是伴随着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在盲目崇尚新课标、片面否定传统教学的误区里逐渐迷失了:

一、教师作用受忽视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出现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1.老师不敢提出问题

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害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老师不敢讲授

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二、活动体验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1.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

如让学生表演蹒跚的父亲,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教学的无聊,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

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3.活动方式单一

现在有些语文课,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看似热闹异常,实则收效甚微,又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应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三、信技运用太过度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动静结合、变隐为显,使形、声、情有机融合,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

1.课件是板书的复制

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将所要展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课堂上只是按照预设的程序机械的依次将课件展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却禁锢了学生的思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致使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深远蕴含。

3.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

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动情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读时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教师和学生、文本和师生的距离。

4.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

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陌生的录音充斥于学生的耳畔,师生动笔、动口的权利被剥夺。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小组讨论不合理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扩展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大多数教师对小组讨论往往运用不当:

1.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就明白,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或是讨论的范围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你说东他说西,令人找不着北。

2.讨论时间不合理

或是讨论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就戛然而止,讨论变成了走过场。或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讨论成了休闲,课堂变成了茶馆。

3.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间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无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甚至沦为组内优秀者的表现舞台,落后者只是听众。

4.讨论的形式太单一

只要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一些学生便我行我素,对讨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使课堂显得无序而低效。

五、课堂评价常滥用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享受学习的喜悦。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滥用表扬

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也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2.评价形式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