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训练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运动心理 训练动作 技术迅速提高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of Mental Trai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raining
LAN Yang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In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practice,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so that students (athletes) learn self-cultivate the will and positive self-adjust the state of mind, so that in the best state of learni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ake some useful discussion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ccelerated master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y of action.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 training action; rapid increase in technology
1 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目的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要领、技巧,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发展心理品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过程。心理训练的最佳目标就是使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达到相对较高的训练水准,学会在紧张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完成各种学习和训练任务。。瑜伽功是现代心理训练的原型。心理训练的注意力集中训练与气功中的“意守功”是相通的,意守功的作用是使意志达到自守,从意守功的意守丹田,发展到心理训练上的视觉守点,视觉守音。心理训练的呼吸调节与气功中的调吸功或者吐纳功也是相通的,都是强调采用腹式呼吸,强调呼吸的节律,目的都是达到“吐故纳新”,达到息调则心定,心定则身定。
2 心理训练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学生)的心理训练是对运动心理素质一个针对性的训练过程,因此,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是否执行一系列的一般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觉性主导原则、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个性化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这些原则适合用于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最合理地形成运动员心理特性(个性品质、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基础,而这些心理特征又是运动员在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的条件下,能够顺利完成动作技术所必须具备的。
2.1 自觉性积极性主导原则
自觉性要求运动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心理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学习心理学知识对自我认知和分析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学习和检查这些品质,了解经常克服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意义。积极性决定了运动员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心理状态方面有明确的目的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实现这个原则与培养积极的训练意识和比赛动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发展运动员自我认知学习的主导意向是在训练比赛方面实现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的重要结果。
2.2 全面性原则
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提高运动技术的基础,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对最大限度的意志努力形成最优准备状态,以便克服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身的技术和能力。全面训练必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心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并和其他方面的训练如身体、技术和战术训练、管理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贯穿于专项训练中才能有效的实现。
2.3 循序渐进性和重复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和重复性原则在心理训练中,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对运动员施加心理素质强化的手段和方法,并且逐渐增大训练力度,才能受到最大的效果(如训练过程中增加困难度,训练课上加大专门的消极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模仿比赛场景现场气氛、在运动训练中人为制造干扰)。
3 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对于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学生或运动员来讲,心理因素使他们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技术动作发挥的主导因素。如果实际心理素质水平低下,对其技术动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自身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时越是身体素质较好、精力旺盛、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期盼越高反而失常的越厉害。反过来,通过很好心理训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有很好的心理状态,使其动作技术稳定,身体潜能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教师(教练)应根据所学动作的难易程度,采用“分解练习”,“诱导练习”循序渐进的加大动作难度,心理训练贯穿于专项训练计划当中,使之达到能进行自我控制的水平,更好的掌握所学技术动作,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3.2 控制运动训练、比赛的心理活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强度。强度不足,无法实现对身体素质与技术动作相互配合的主导作用,过于太强,会对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调节造成偏差,因为技术动作要领的完成,要求身心及力量、速度的平衡,所以要不断通过心理训练对其使心理活动的强度在训练比赛中达到适宜。例如,一个田径运动员,在还没有开始比赛时,由于比赛愿望过于强烈,希望超过所有的对手,取得好成绩,结果事与愿违,由于动机超强,情绪高度紧张,造成起跑抢跑犯规,或体力分配不当,使比赛成绩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平时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教会他们进行比赛时的心理控制,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急躁情绪,使其心理活动水平适合本身比赛的需要,维持身心力量、动作技术的协调一致。
3.3 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作用,不只是局限于对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和降低的调节,还有可以消除某些在原有的训练比赛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由于技术动作的重大失误,往往会使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如比赛情绪失衡、心理过度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等。这些心理障碍是由于训练比赛中的运动性挫折直接引起的心理创伤,一般需要采用专门性的心理恢复或治疗方法,不能只是通过身体或技术训练的方法来修复。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克服。
综上所述,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训练、比赛等不同时期的运动员心理特点,训练规律,有针对性地采用心理练习手段,充分发挥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地利用神经活动中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使意识对肌体和内脏控制更为有效,从而更好地发挥人体的潜在机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季浏,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一、教育发展呼唤能“秀”的教师
作秀,有三个义项:一是表演、演出;二是指为了销售、竞选等而进行展览、宣传等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忽略了作秀的前面两个义项,重在使用贬义的第三个义项。为什么作秀一词出现的频率那么高?这与当今社会浮躁心态蔓延有关。从而也导致了一些该“秀”的行业,该“秀”的场面,该“秀”的时机不敢真正“秀”起来。相反为人低调、夹着尾巴做人成为一些行业的时尚,这是一种失策,一种误导。如,教师就应该能“秀”自己,需要经常在学生面前秀秀自己,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智慧。再说,“秀”的原意是指“特别优异”,引申为在某方面有特别优异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耳濡目染作用,只有教师能“秀”,学生才会“秀”得更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快速成长。
教师角色集导演、演员和示范于一体,能“秀”是教师角色的核心。
一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文性、开放性、国际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有具备个性特长,具有开放思想和有国际视野的教师群体与之相匹配,否则教学改革就会落后于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期盼。学生最喜欢怎样的教师?怎样的好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终身印象?怎样的教师才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自然是那些有思想、个性、特长,掌握一门或几门绝技的教师。这类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会经常在学生面前“秀”自己。这类教师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与崇拜者。教师能“秀”的外在表现,是有他们内在的个性、智慧在起作用。教师能“秀”的表现最易激活学生模仿教师的激情心理和创新思维。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争强好胜、创新创造、猎奇是他们的天性。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以教师的学识、个性、特长、技能、技巧带动学生学识、个性、特长、技能、技巧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的必经之路。“有怎样的教师就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个性教师是学生的期盼,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事实上学生在学校或离开学校后,最乐意谈论和最留恋就是有个性特长的教师。
三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要求教师自觉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强调谦逊、庄重、内敛,“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内秀型的谦谦君子。这类教师充当传统的道德说教,适应应试教育需要是无可挑剔的。留给学生的是必须绝对服从“师道尊严”的形象。这种思想保守、行为拘谨、缺乏特长和技能的教师是不可能履行现代学校教育的义务,更不可能承担起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学识渊博,个性特长化、技能型的教师群体势在必行。
所谓大师,是学术之大,个性之大,特长之大,技能之大也。出现在我国近代的一批教育大家,如,、鲁迅、、弘一法师等都是个性鲜明、学术专攻、特长鲜明者。短期要想造就类似这样的教育大家是不可能的,但努力培养一批能“秀”,会“秀”的教师群体还是可能的。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呼唤与期盼。
二、学校发展需要能“秀”的团队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引领主体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起顶梁柱的作用。北大精神、清华校风、浙大曾有的辉煌等之所以流芳百世,关键是由这些学校的教师群体造就。“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核心条件就是有一支拿得起的、颇具个性特长的教师队伍,或学术权威,或自由民主的思想,或严谨的科学态度,或爱国创新情怀等。否则,再好的校长也只能是“无米之炊”。能“秀”教师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分子,借助他们的力量组建具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是明智的选择。
1.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关键力量在教师。
一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学校特色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校类型间的不同特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职业中学等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各具特色,否则就不能生存。如,职高,若采用的是普高的办学模式,肯定很快就被淘汰。第二个层面是同类学校中的特色。同类学校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方文化不同、教学条件不同等。如果采取大范围内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鼓励办学特色,是非常必要的。扬长补短、张扬个性,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办学特色的选定、启动和持续发展关键要依赖教师的力量、教师的智慧。没有一支有特色特长的教师队伍,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
二是实现学校创新的需要。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教师是课堂主宰,学校创新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只有让一批具有个性特长、创新精神的教师把持主阵地,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才能逐步迁移到学校的整体创新,学校才能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千万不能理解成两个对立的概念。以全面发展来要求每位学生个体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个性发展主要指学生个体而言,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挖掘。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每位学生个性特长都得到发挥发展,那么各种类型个性特长的学生都有了,这所学校自然也就全面发展了。但一所学校的全面发展仅靠一两位有个性特长的教师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团队。
2.开发学生潜能的引擎。学校教育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育人是最主要的。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主要不是靠知识的启迪,关键在于教师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学生的很多潜能开发,往往是由于教师的某次赞赏,某种尊重,某次点拨,或教师本身的喜好等,这也往往激起学生某方面的兴趣,成为他终身职业的选择。笔者清楚地记得,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某道平面几何题解法的时候,慢条斯理地说道:“据说本道题有57种解法,我至今能做出47种”,接着整整用了4节课时间介绍他的47种解法。让学生大开眼界、五体投地,心灵的撞击一下子激起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后来又听说,这位教师所教的班级每次高考数学成绩都名列全市前茅。由此可见,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是何等的重要,这就是个性特长教师教学优势所在。教师的个性特长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引擎。
3.营造学校文化的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如何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又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很多学校热衷于墙体布置,热衷于对外宣传,热衷借鉴其他学校,热衷一年一个时髦主题。表面看似热闹,浪费精力花费也不少。这类校园文化建设用于应付检查与考核问题是不大的。但是教师兴趣不大,学生触动不大,存在某种作秀的成分。其原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理解太肤浅,做法太浮躁。文化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往往很难奏效。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本校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团队,挖掘、整理。如,本地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学校优良传统等。校内资源主要指个性特长教师的资源。如,学术特长,朗读、书法、表演等技能特长等,让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亮相、展示,激发全体师生兴趣与热情,然后组建社团等,营造气氛,使学生专心投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过于急躁,过于功利性。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为了获奖,为了获利。没有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事实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书法练习,不光是学生把字写好,作品能获奖,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形成人格、人品修养,以及良好习惯,如,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富有的责任心等。写字之外的功能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学校有效发展离不开有个性特长,又能“秀”的教师。学校发展也不能光靠几位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难成气候。学校想要快速有效发展,需要从有个性特长教师中整合资源,建成团队,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使学校发展占领科学和谐的制高点。
三、能“秀”教师群体训练的思路
能“秀”教师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所重视,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能“秀”教师已成为多数学校、学生、社会和家长期盼的稀缺资源。为了尽快促进更多教师个性特长的发展,除教师自身努力外,需要从训练能“秀”的多头抓起。
1.从源头抓起。所谓从源头抓起,就是要从师范生招生抓起。尽管国家对师范院校招生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还不尽人意。一是师范生招生中的短板。在师范生招生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特长严格的测试和优先招生的政策,主要还是看高考的总分。由于先天不足,师范教育难能有大作为。二是师范教育重视文化课忽视艺术技能课。一种情况是艺术技能学科招生人数偏少,又加上毕业后流失情况严重,所以很多学校难以招到比较满意的艺术技能课教师。第二种情况是师范学校往往把艺术技能课作为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在要求和考核上差异还是蛮大的。选修课学分低,要求低,通过容易,某种程度上暗示学生其不重要性。毕业后多数是“半桶水”,从事学校工作难以展示个性特长。三是师范教育优良的传统丢失。原有的师范学校或取消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取消和升格的同时,把原师范学校(原有的普师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师工作)的一套很好的培养培训模式丢弃了。原有的普师生培养模式是要求每位学生琴棋书画、书法、拼音、普通话等人人过关。这是一种很好的师范生教育传统,可惜的是在现今的师范院校已不在沿用了,很多从事过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同志都认为这种丢失真太可惜了。
2.学校层面。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文化科,忽视艺术技能科,艺术技能科让路文化科,艺术技能科教师普遍不被看好,艺术技能科被称为副科等情况在不少学校照样存在。笔者认为,艺术技能科的专业性更强,如,语文或数学等文化科教师请假外出,学校找一位代课教师很简单,尤其是小学。但如果音乐、美术、体育等任课教师外出或请假要找名代课教师就很难。多数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已习以为常,没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一临近考试,就人为地把这些课停掉。据说很多初中和高中学校根本就不上音乐课、美术课。之所以一再强调“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不开齐不开足”情况严重。应试教育贻害无穷,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顽症。如果真想解决它是否可以从提高艺术技能科的教师地位和作用开始,强化艺术技能科教学,在小学和中学多开设选修课,多组织社团活动。
3.工作层面。在学校层面仅有认识是不够,要确立学校“秀”的具体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设定相应的项目,展示相应的特色,搭建多种平台。在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秀”能的发挥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有奖励。让教师发挥“秀”的才能,提高“秀”的水准,学生参加艺术技能学习、展示艺术技能、开展艺术技能活动和比赛等可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要求每位教师和走出校门的每位学生都掌握一至多门过硬的艺术技能或技巧。
关键词:新教材;初中英语;听写训练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听写作为听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形式,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大有好处。听写教学既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常用的训练手段与测试项目,又是检测中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词汇及常规短语和句式、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听写,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近期内对所学知识的积累量、书写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拼法熟练程度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书写的速度。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坚持课堂听写训练,通过日常实践,有一些收获,同时也有诸多困惑。课堂的听写训练形式往往过于单一、机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使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那么,初中英语课堂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听写训练呢?我结合新教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介绍几种针对不同课型的英语课堂听写训练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导入课(Comic strips & Welcome to the unit)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卡通漫画中Hobo和Eddie的对话进行听写训练。在听完录音,学生理解、跟读、表演等环节结束后,我们可以设置针对此对话的小短文听写。因为学生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对对话内容比较熟悉,我们应该趁热打铁,设置此听写训练。如果所教班级基础较差,我们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默写一个句子中的几个重点单词。这一听写形式容易操作,也容易使学生感兴趣。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对话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一些重要单词、词组。
第二,在每单元的Reading第1课时中,我们在学生完成听录音、跟读、朗读等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单句听写并判断正误的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数量的短句让学生听写,并判定正确(可用“T”表示)或错误(可用“F”表示)。当然,由于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或许尚未到位,我们所听写的句子应尽量简单,更多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可以在听录音、读课文时更认真、仔细,提高上课的专注度。
在Reading第2课时,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对透彻,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缩写成60~80词左右的短文作为听写材料,既能帮学生复习课文一些重要词组,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经常报中文,学生默写单词、词组。诚然,它有一定的效果,但缺点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在默写或听写单词、词组时,要避免直接报中文,而采用英语读出单词、词组,让学生听写的方法无疑更富有成效,在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我们在听写单词时应该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更新颖、有趣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单词、词组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解释让学生默出单词。另外,在听写一些形容词时,比如在听写slim时,我们可以如此解释:It’s the opposite of “fat”。总之,英语作为语言,我们应始终突出其交际性,提高学生在听说中运用单词、词组的能力。
第四,每个单元的综合技能(Integrated skills)一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课本已经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听力、听写练习,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听、完成课本习题后,便立即迫不及待地进入下面的Speak up环节,并未充分挖掘听力素材的“剩余价值”。其实,课本所提供的听力材料,紧扣本单元主要话题和中心,难度适当,是学生很好的训练素材。课本受制于篇幅,所设置的问题有限,素材中的一些细节在习题中并未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作一些补充和综合利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跟读录音中的每一句话,一些难懂的或含有生词的句子可增加遍数或作适当的解释;然后可以针对课本遗漏的细节,编排适量的听写练习,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听写句子并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让学生完成改编短文里一些重要的单词或直接听写一段改编后的短文。通过以上的几个步骤,学生对这一素材的理解会更透彻,听力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五,在每个单元的主要任务(Main task)一课中,我们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做出一些信息输出,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归纳中心、写作的能力。其实,课本所呈现的范文也是相当好的听力、听写素材,我们也可充分利用。对于提供了录音的范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听录音,并做以上提到的不同形式的听写训练。而对于留有空格的范文,我们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入正确答案后做一些听写训练。
在另外一些课型,比如说语法课(Grammar)、复习课(Checkout)等课中,我们也可设置听力和听写环节,因为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我们始终应该凸显其交际听、说功能。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用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最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进行新颖的、富有实效的听力训练,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摘 要 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体育教学,待熟悉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练习过程中去,我们称之为体育训练。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学与训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战术,未提高自身的素质、综合能力。教学与训练必须服从于教育,教育最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为社套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在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中要采用富有时代特性的方法。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与自身经验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阐述了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些内容、目前状态、对策、创新。希望提高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认识,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时代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训练 技术技能
体育的教学和体育训练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是有机联系的,但同时它们也有差异。体育教学与训练不同之处是它们的目标以及使用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标重点在学生学习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战术等;体育训练的目标是提升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和战术的应用水平以及体能的加强。正是由于目标不同,因此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所以,俩者不可分离开,不过各自有各自的重点而已。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
新时代要求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学、素质训练,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就必须克服传统封闭办学的种种弊端,实现教育体系与体育体系的充分结合,通过教学与训练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整合长期以来形成的恶劣风气与环境。体育教学与训练之间是有差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有将两种牢牢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综合水平提高,下面分析几种结合的方法。
(一)将教学中的优良手段加入到训练之中,将训练中的高效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改中融入了很多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情境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开放性教学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地成果,因此,在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此类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取得良好成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是训练人员的技术、技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其难度与艰辛度可想而知。同时,在训练中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是科学地、合理地、高效地,如此,我们可以将一些训练中的方法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重复训练法,让学生们不断的练习、重复,熟能生巧,收放自如。两者之间的方法与技巧相互利用、相互调整,最终做到互补。
(二)将教学过程融入到训练过程中,将一些训练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训练,训练的目并不是单一的提高身体素质,两者之间的结合为了提升训练人员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标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训练的项目,比如:心肺功能的训练,肌肉的训练,力量的使用方法等等,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这些项目的训练,以及训练的度如何等等。
假如训练就是训练,教学就是教学,那么职业学校的学生们根本无法通过学习与训练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身的发展将会得到严重的影响。教学内容与训练内容完全不相符合,或者是只有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者是没有教学内容只有训练,如此下来,每一个训练人员都会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必须使体育训练增加多样性与科学性,并且很好的与教学相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训练内容,让学生对训练内容产生兴趣;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教学内容,让训练人员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休息,两者之间做到完美的融合。
(三)训练四阶段
1.学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2.练习,掌握动作要领阶段。3.训练,改善、提高动作阶段。4.升华,巩固与动作自如阶段。
二、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就会止步不前.最终脱离社会,脱离需求。体育教学与训练也是如此,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身体素质人才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体育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发展。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教学与训练相互结合,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教学与训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需要不断的融入新的方法来激活职业学校学生的激情与热情。
教学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辅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简单明晰的将知识吸收、消化,但是。假如只有这些内容的创新,那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业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带着思考的思维去教授。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训练的目的在于熟悉技巧,提升素质。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式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过程已经不能快速、高效的提高训练人员的技术与素质。并且,学校训练的场地与器材都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进行训练,达到训练的目的,因地制宜的利用校内的器材。合理的安排训练人员进行训练。比如:篮球弹跳力训练可以采用跳绳训练、楼梯训练,长跑训练中可以加入游戏训练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方法需要大家共同探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也在发展与创新。因此现代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教育能够使人自身的能力得到开发,对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理解,还可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出了更为文明与先进的科技成果,这样做人的价值与尊严就会实现。创新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与时俱进,它能使人荣辱与共、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发挥。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式,它使人学会了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使人懂得了要不断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让人认识到报效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
人才是当今最可贵的。人才也是生产劳动者,但他们文化水平高,素质高。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就要靠人才,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靠人才。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人墨客,他们可以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会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可以解决新问题,新的科技成果也会得到开发。社会在发展,他们也在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追随者社会的发展速度,他们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问题,并且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他们用自己的能力透析社会进步的规律。创新型人才能够解决社会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对复杂的情境显现出从容不迫,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大脑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除了传播和存储这些信息外,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识进行深化,即对知识的深加工。这样现代化的创新教育就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全方立体式是创新教育的特点,而创新型人才敢于拼搏,懂得创造理想,拓展知识的层次。只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才才不会出现断层,普通人就有机会被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人才,这样才会具备优雅的气质与内涵。创新型人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与形势的需要。
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让他们学会灵活的运用,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对知识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很快的融入学习中,自由且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会自主学习,气氛和谐融洽,这样学生创新的能力就会增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而且比较灵活。教师教学的方式不能拘泥于自己限定的学习目标,过程过于刻板,结论固定,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思维过于单一,不能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固定学生的思维,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并学会运用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训练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鼓励他们要勇于探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由场地器材、学生心理的发展、组织教法、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的,又各自独立,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现代体育教学要运用创新教育,要想使它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就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出发,使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们要让学生学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把旧的教学模式比作一场抛球游戏的话,教师就是抛球者,学生就是接球者,教师只是按照唯一的路线将球抛给学生,学生不需要多余的动作,只要接住球即可。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是应声虫,只是回应老师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强的人在他们的领域里都是个性比较强的,但往往又是随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夸奖他们的顺从而去打压他们的个性,也不能只是发展他们的个性而忽略他们随俗的一面,我们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减弱。在创新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冲突的,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习新知识。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课程活动中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的最基本的依据。
体育运动的课程中,民族精神、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身体运动。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运动起来,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让他们学会自由的发挥,学生位居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到活动之中。
摘 要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信息变化过程,教学过程笼统地讲既是一个“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老师和学生必须做到“务实求真”。而体育要能够与教学体系完美结合,需要更多的刺激和新颖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直观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日益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渠道和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对其教育的研究也很快被提到日程上来。然而由于老师和学生对体育错误的认识,导致体育教育一直没有显著提高,特别是高中生,在学习带来的重大压力下,无法合理的调节自己等。因此,对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体能训练 创新体系 研究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课程。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我国的部分地区和学校仍然对于体育这门科学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甚至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导致学生体质差、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等不良现象。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为了节省时间,体育课在室内应付一下草草了事,对于体能训练置之不理。面对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入手,对体育教学中体能的训练做出了一定的创新和体系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注意。
一、体育教学的基本概括
(一)体育教学的简介
体育教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还可以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传统民族体育等种类。作为学生,学校体育成为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要想取得优异的成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奋斗。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的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有序性和全面地发展。根据这些叙述,体育教育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
第一,体育教学内外合一的健身系统,体现了身体发育的有序性和全面性。首先,其有序性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的“序”和身体主要器官发展的“序”,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其次,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指体育教学是一个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的过程,不仅具有使学生精力充沛、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功效,而且具有奠定终身体质基础、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效益。第二,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育教学要在追求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注重学生无形的心理发展。比如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注重教材对学生身体各部分、各种运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而且要注重教材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另外,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必须克服一体化的固定模式,体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活动得更自由、更开心、更充分,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和内外兼修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学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含的吸引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使这种吸引力倍增和放大。它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在欢乐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体育教学虽然古已有之,但只有现代社会条件下才得以迅猛发展。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一批高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物工程的运用,正把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所谓“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这一根本变化,使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一方面给人带来更多的福利和方便,增加了闲暇时间,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紧张,对人类健康带来的种种危害日益明显。在诸多危害的情况之下我国提出了对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即当代学生必须拥有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第一次在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中,将体魄健全视为“三育”教育中的首要标准之一。由此大大强化了体育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广泛地引起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全国各地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法的探索与改革。其中,人们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体能的训练和发展,因为体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课本,更多的是在平时的锻炼中加强自己的体质。
二、对体能训练的简介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体能是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大脑机能状态及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生理、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之一。体能就其本质而言,特指人的体质的强弱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它不仅反映人体活动的基本机能能力,而且也反映人体劳动和生活的基本机能能力。如今,体能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而被广泛使用。它能作为衡量人的体质与运动机能能力的客观标准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也与人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体育活动中则与人的运动能力有关。
体能训练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随着教育水平的进步,体育也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的一门科学,而体育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受教育水平的好坏。因此,学生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其次,有利于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现在竞技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比赛种类和次数也逐年增加。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体能,可以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预防疾病,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落后的乡村和城市,仍然不能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每天依然只让学生沉迷于枯燥的数理化中,不注重体育及更多与学习“无关”的课程的教学,导致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
三、对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对体能训练做出新的研究,并提供一定的措施。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和老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不耽误主要课程的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其次,多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认识到体能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自己首先必须了解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和调节自己的时间。学会劳逸结合,在一段劳累的学习生活之后适当的放松自己,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能。同时,多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竞赛,促使自己进行一定的锻炼,进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课上积极主动,配合老师,按老师的要求执行课堂任务。各门代课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留一定的课余时间去锻炼自己;尤其是相关的体育教师,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上课时抓好课堂时间,督促学生进行锻炼。只有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体能训练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日益凸显。
四、小结
21世纪是一个全新、充满激情的时代,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体能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才能使自己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追随时代的脚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金雄.试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08(36).
1.1公共必修课程
各高等院校教育训练学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较平均,都在为30-36之间。学时统计数据显示,各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学时均在600以上,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学时最多的山东大学与最少的郑州大学相差了180个学时,造成这种情况体现了各高等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对外语学时和学分分配的重视程度的差异。统计显示,各院校外语教学时数几乎都占到整个公共必修课教学时数的1/3甚至更多。但是,外语教学占用如此多的学时并未发挥达到预想的结果。在调查中,每个学校随机选取20名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一共240人。调查显示,六级及以上英语水平的有93人,占38.75%;四级水平的有112人,占46.67%;未过四级的有35人,占14.58%。大部分学生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外语学习进步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的外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12所高校中外语学分占公共必修课程总学分超过50%的有6所,这与体育训练学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目标一致,但是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外语教学中针对所学专业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学到足够的阅读和理解本专业外语资料的能力。
1.2专业课程
1.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在各高校中都是以一级学科设置的,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所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课数目都在10门以上,并且都包括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这5门课程。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全面,该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竞技运动心理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尽管高校都普遍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但用人单位和专家均反映体育教学训练学专业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仍难以达到要求。
1.2.2专业方向课程
12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其余10所学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都将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以及运动心理学作为了专业方向课程的重中之重,对研究方向缺乏足够的细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难以达到充分的接受和消化理解。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以培养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为重要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适当增加与教育类相关的课程,这一点上,华南师范大学做的最好,这很可能与该校本身就是师范类高校,开展教育类课程比较容易有关。高校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的学生输送到人才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为目的的。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其展现能力的最关键部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尤其需要注重专业课的设计与安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思路也不够开放,这造成了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投入力度。
1.3选修课程
12所调查的高等院校的选修课都有任意选修以及必须选修与任意选修结合两种。调查发现,任意选修学生自由度大,但是还必须加强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必须选修与任意选修结合稍微会阻碍学生发挥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度,但这种形式比较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框架的形成。各院校受到院校性质、办学规模以及师资力量的影响,选修课内容的设置有着一定的差异。综合性院校与专门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相比,拥有更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它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未来课程的设置于完善方面优势较大。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每周都务必参加至少一次俱乐部训练,另外还开展了诸多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
2结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是是将体育美学、人体科学等有关运动和人的关系运用于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活动,还是有着明确目的和指向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运动训练、技战术和体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所以可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中一个最核心、最实用、最基础的学科,该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有社会科学属性。本文所选取的12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开展的较为好的院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公共课程有着基本相同的设置,都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学习组成。各高校依据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课方面设置上都有自身特色,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多样性发展大有益处。综合院校与专门的体育院校的选修课差别很大,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于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学生完成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关键,课程设置囊括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全面、科学,照顾学生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意识的提高,民众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3.1优化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
政治理论课程要以理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教学内容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外语学习要紧密联系专业内容,这样增加外语学习的针对性,体现教学的目的。
3.2专业课教学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等主干课程之时,务必配套开展合适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传授专业方向课程时,要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以教学理论,同时舍弃一些不合社会需求的课程,添加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是内容。
3.3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关键词:教学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在羽毛球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应对比赛,良好的发挥自己的战术战略水平。所以在羽毛球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运动员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对羽毛球运动具有良好的感知力与判断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提高神经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加强羽毛球的训练,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羽毛球运动员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在实际运动中,能够熟练的对抗并灵活应用,切实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羽毛球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多变的球技、战术训练中,必须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揣摩对手的动作意识,对球的路径进行预测,然后迅速做出反应,针对对手的打球意图及球路做出自己打球的反攻策略,使自己获得得分的机会。
羽毛球运动员在平时的羽毛球训练中要对这种思维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在快速、变化无常的打球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保持清醒,迅速地判断对手的意图、球路及自己的应对策略,经过长期的训练,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使运动员在参与正式的比赛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心态,迅速、敏捷的打球,同时,经过这样的训练,会大力提高运动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二、提高羽毛球运动的专项知觉
在进行羽毛球运动中,球技复杂多变,而且每个动作必须准确的完成并应用相应的技能,才能获得得分的机会。在进行羽毛球运动中,要想使羽毛球运行并完美的落点,必须依靠击球时运动的手指、手腕操纵的球拍与球接触时把握好的力度、球拍与球的接触点、球拍运行方向等都由运动员的手指、手腕、胳膊的肌肉进行方向、力度的调控。长期进行羽毛球训练,运动员能对手指、手腕的用力差异感与支配力量得到更为准确的提升,显著提高运动员的球技。羽毛球运动员手持的球拍,是运动员肢体的延伸,运动员经常性的训练,会对羽毛球拍的重量、长度、拍弦的紧绷度、弹性、球拍握柄的重量分布、光滑度、粗细等产生细微的分化感知,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球拍,使自己的技能优良发挥。羽毛球的主要材料是动物的羽毛,其特点是重量轻且飞向快,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能够深刻的感知不同的力度羽毛球飞行的速度、高度、弧度、落点等,这样,运动员在实战中能够准确的把握自己的力度,使羽毛球的飞行、落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羽毛球的质量轻,温度、风速、风向等对羽毛球的正常飞行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运动员在从事羽毛球的训练中,会使自己对风的感知特别的敏感。场地感、光线感也是运动员应该具有的专门化知觉。
三、提高训练者的主导心境
羽毛球运动项目运动器材简单,在室内室外均可以进行运动且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所以羽毛球运动深受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喜欢。在羽毛球竞技运动中,比赛变化多,对抗性强,竞争比较激烈,胜负难料系数大,使其有很强的情绪体验性。运动员进行日常的训练和进行正规比赛时,在轻重、快慢、高低、奔跑、侧打中,使自己的身体、精神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成就感也不断愉悦着运动员的心境。羽毛球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精神情绪愉悦功能,每一次训练、比赛都能极大地释放运动员的负面情绪,使运动员的精神饱满充沛,经过长期的羽毛球训练、比赛,可以使运动员的乐观心境占主导地位。
四、磨炼意志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长久的持续运动,在羽毛球的训练或者比赛之中,运动员需要不停的起动、跨步、奔跑、跳跃、后退、挥动球拍,在单打、双打中,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体力才能适应羽毛球比赛的持续、高强度的活动要求,特别是在新的比赛规则体制下,其间休息时间缩短,羽毛球比赛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在球一经发出,运动员必须高度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球来回往复,一局紧接着另一局,大强度、连续的体力运动,使运动员身体疲劳,心率活动剧烈。
所以,运动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持久的运动带来身体上的酸痛。因此,羽毛球运动能够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的品质,敢于顽强拼搏。通过羽毛球运动,可以有效的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使其不管在羽毛球比赛中还是其他的事情中,都能凭借其强大的意志力完善的做好。
五、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羽毛球竞技项目分为单打和双打,单打可以培养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其独立作战的能力,而双打项目需要进行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求运动员之间紧密配合、默契合作,充分利用彼此的技艺优势,发挥出最优良的水平,获得比赛的胜利。在双打的练习中,两队的两名运动员要保持左右或前后的站立位置,在进行发球、接球的过程中,随着球路相应的移动,两人之间要默契的协调移动,让双方的接球范围遍布整个球场,两人的思维意识和行动要统一协调。
在双打练习和比赛中,击球的速度快、距离近,运动员要速度快、下手准,由于比赛中两名运动员之间要相互默契配合,采用多种战术进行比赛,所以,两名运动员要保持敏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及时做出反应判断,灵活的运用战略技巧战胜对方。在日常的双打练习中,两人之间要相互尊重、认可对方,共同学习、默契配合,共同努力,同舟共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双打比赛中,互相鼓励,成为彼此的精神力量,一起奋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在羽毛球运动日常的训练中及比赛中,都会在无形之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坚韧的品质,良好的羽毛球运动感知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名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必有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丁海俊.优化羽毛球教学训练对心理发展促进作用的探析[J].华章,2012(32).
[2]吉新鹏.羽毛球运动员技战术与心理素质体育[J].科学研究,2009(02).
[3]黄祯耀.浅谈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J].科技信息,2012(19).
关键词:篮球训练;身心健康;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68-1
初中生从事篮球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的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技术的吸收与发挥,也是比赛获胜的关键。本文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篮球训练的实际,着重探讨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的生理特点
初中生是向青年过渡的一个非常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但能力水平较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产生。这些内部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因此,教师应当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篮球训练的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培养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篮球训练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篮球训练对参与者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篮球训练是在一定的场地、器械和规则的限制下所进行的提高技艺、发展体能、增进友谊的积极建设性活动,它是人类机体运动的最高形式,具有强烈的愉和运动美的享受,通过训练和竞争又会给人以成就感。因此,篮球训练对培养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人格的完美与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均有裨益,对陶冶情操和自我完善也有积极意义。
三、篮球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篮球运动让学生接受不同方面的刺激,每一点刺激都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冲突、挫折感,这些不良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威胁。为更好地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目标。初中时期要帮助他们树立一定的目标。在篮球训练中,一些运动员心理年龄小,对自己进行篮球训练的目标不明确,认为只是玩玩,这种想法是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现在要做什么,训练动机不明确。而人的任何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就是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则是行动的结果指向。学生在教师的正确诱导下,形成良好的动机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就会产生内部的巨大动力,就能自觉克服训练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就会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地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一步步实现即定目标。因此,在平时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积极动机,保持与发展正常心理状态,进而鼓励学生投入训练与比赛。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摆正学习和训练动机,使他们的动机健康发展,成为积极的内部动因。
2.提高自信心。自信是一个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集体项目,队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自信心则更为重要。在篮球比赛中,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水平的发挥,比赛中对手愈强大、竞争愈激烈,运动员的成绩受自信心的影响就愈明显。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有些学生个子矮,就不能让他在高度上发展,而应在速度上发展。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自己鼓励自己,如“我能行”“我最棒”等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基本动作的学习中,动作的规范化、动作的熟练程度,都是运动员自信心的基础,更是在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基础。这就是一些优秀球员能在关键时刻将球投中的原因。
3.学会调节情绪。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不同,内心体验不一样,产生的情绪也就不一样。当人的内心体验得到满足时,就产生积极情绪;如不满足时,便产生消极情绪。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办事效率,直接影响一个人水平的发挥。在篮球比赛中常常有这样的战术,用会作秀的运动员去刺激对方的优秀运动员,去激怒他们,使他们犯错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失去应有的水平。因此,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就要制造一些类似的环境去影响他们,同时,引导他们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在篮球训练中让一些动作比较大的运动员去防守主力队员或喜欢安静的队员,让他们产生不安或不快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水平的发挥。这时教师在提醒同学动作幅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动作做充分,做到位,不急于求成,配合深呼吸、假动作等放松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从而保持运动水平不下降。
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发展;开发与设计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刺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极限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所喜爱,并有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训练,帮助受训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求生信念、建立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以无畏精神更好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拓展训练给学校体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野外生存训练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更具意义。它借助于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使身体练习原有的隐“显形化”,其效果显而易见,而这一点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实现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拓展训练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条件,具备设计、创编拓展训练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说:“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中任务。”这一观点与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如果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无任何负荷,无法引起较为强列的心理体验,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动作,那么,这种练习就失去了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训练对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
从上述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没有一点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勇敢精神。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1]。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3.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自信心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对待、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是最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拓展训练以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从而使训练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
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协同精神。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三、怎样开发和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异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训练内容都具有等效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侧重地确定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那些有一定困难度、危险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训练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创编具有促进心理发展价值的拓展训练内容。
1.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的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组同学相互配合用自体或器材组成某种图形,在特定的约束下共同通过一段距离;两人一组在合作下完成某种动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你们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一旦失手就会粉身碎骨。此时,训练对象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3.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规的身体练习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2]。如在单杠上做“挂膝倒悬垂”、“跪撑”,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动作并不一定难度很大,“向背后摔”一点也不难,却能引起练习者强烈的担心和疑虑,产生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变换训练的形式。变换训练形式可使训练对象产生兴趣。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有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跑步的路线、徒手操的动作、练习器械的特征、游戏的规则等。变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变的训练是不会让训练对象有兴趣的。
作者单位:高彩琴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赵超君 .开封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一、根据语文书上各单元的中心话题训练说话内容
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的语文书都是按单元编写的,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话题。有的集中反映家庭生活,亲人之情;有的集中反映学校生活,师生之情;有的集中介绍仁人志士,爱国之情。教师可布置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见解。如教魏巍的《我的老师》这课时,可让学生说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另外语文书上有许多关于说话内容的说明和指导,并配有相应的说话内容。教师也可根据其中的一些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优秀服务员李淑贞接待顾客时,见到知识分子,她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爽利口,好不好?”见到工人进店,她说:“师傅,今儿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见到乡下大娘进店,她说:“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这位优秀服务员见到三种不同对象的顾客,问候语言也相应地做了调整,文雅、直接、朴实,恰到好处。教师根据这段内容,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向老农和气象员询问有关气象谚语的内容。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的发言有本可依,有话可说,既利于文本学习,又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训练说话内容
语文课上,学生研读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新鲜的问题生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说话训练。有位教师在执教《斑羚飞渡》时,问学生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应该猎杀它们。在这篇课文中,正因为猎杀才造成了如此的悲剧,这是人类难以接受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以童话或神话的方式重新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个全新的美好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说出了美好的结局。又如讲完《济南的冬天》这课时问学生:“假设你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因为有即时情境的感染,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效果良好。
三、根据文本内容“空白”训练说话内容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未定性,指导学生对文本空白的探究,可让学生对文本有多元化的解读,借此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文章短小精悍,内蕴丰富深刻。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窗》进行多元化的个性解读,说出从“窗”中自己能看到什么、为什么。这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同样是一堵墙,为什么在不靠窗病人的眼中是一堵光秃秃的毫无美感的墙,而在靠窗病人的眼中却成了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差别就在于靠窗病人有一颗善良的、热爱生活的心。他精心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并不存在的画面。这样美好的“景物”也正是靠窗病人美好心灵的投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创造;生活中不仅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说话”能力。
四、结合国内外、校内外的事情进行说话训练
当今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而且也要两耳“闻闻”国内外或校内外的事情。教师可要求学生经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翻阅报纸,将一些重要信息向全班学生“”。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都会感动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如果教师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来说话,他们肯定会兴味盎然。我们还可以结合纪念“五四”运动、国庆节、教师节等活动以及学校里多姿多彩的生活等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所在的班级内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有刻苦学习者,有助人为乐者,也有不如人意处。可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结合成语、格言、古诗、名人名言训练说话内容
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语言简洁,含义隽永,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程门立雪”、“墨守成规”、“三顾茅庐”、“刻舟求剑”等成语,不仅故事情节生动,适宜于说话,而且还包含着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等。古诗中有的诗抒发了一种情感,有的诗描写了一幅美景,有的诗叙述了一则故事。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的图景、故事重编一下,口述给同学听。
一、珠心算的重要意义。
珠心算是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珠算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它是近年来珠算技术能发展的新篇章,是传统珠算的一场革命,使珠算技术得以飞快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是珠算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珠心算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极好的计算方法,算法独特,神奇快速,珠心算熟练训练后儿童的计算速度非常惊人,往往只要听到题目报数或看到计算题,答案就脱口而出。孩子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达到或超过成人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水平,迅速成为同龄中的数学优等生。
学习珠心算可以促进孩子的性格成长和智力的发展,它将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最根本的是珠心算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右脑的开发及智力开发,培养和发展图像思维能力、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及创造性的思维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提高竞争意识等等。
爱尔维修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儿童右脑智力开发的程度决定儿童的一生。儿童在13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孩子将会变成只会使用左脑思维的“左脑人”,成为不善于创造、不善于创新的“机械人”。而珠心算是开发右脑、提高智慧最好的方法之一。
二、盲校珠心算现状及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过于依赖计算器等电子设备。同样,在盲校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盲生学习珠心算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学会了使用计算器就可以了,而从没考虑过学习珠心算是对盲生生理缺陷的一种补偿,是学生日后生活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技能。
三、做好珠心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珠心算教学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但能弥补盲生的计算技能,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盲生的整体素质。珠心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盲生的心理特点与珠心算本身的形成规律,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是提高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质量的关键。
(一)从小抓起,培养盲生的珠算能力
从珠心算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珠心算来源于珠算,是珠算的最高形式。如果教练忽视了珠算的训练,那么珠心算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珠心算的水平就无法再提高。在教学中只有客观地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及珠心算本身的特点,确定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珠心算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要从认识数开始逐步渗透珠心算的思想。从珠算学起,利用好算盘,让学生从简单的一位数加一位数学起,随着年级的增长,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乘、除法,以及小数的加、减、乘、除,以弥补盲生由于视觉的缺失,而导致的不能进行笔算的缺陷。
(二)从珠算到心脑算过渡
珠心算是珠式心算的简称,是以珠算为基础,将珠算与心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速算方法;是通过实际拨珠训练,到模拟拨珠训练,再过渡到映像拨珠,最终在脑中形成珠像运动进行计算的一种机能。更形象地说是在脑子里打算盘,它从依靠拨珠到脱离算珠,通过脑像、听觉、触觉把抽象的数码变成直观算珠映像,并在脑中快速完成计算过程。而“脑像图”的形成—映像记忆,不仅补偿了视障学生视觉功能的缺失,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珠心算的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才能实现珠算向珠心算的转化。多练也并不是无限制花大量的时间练,必须有一个“度”。每次训练时间长了大脑容易疲劳。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对儿童都是极其有害的。儿童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对儿童珠心算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他们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应有知识的掌握,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考虑到儿童的注意不稳定性及人的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性等因素。因此,在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中,除了每次课间要安排些休息,还要让学生到室外做些全身运动,以保持大脑清醒,调节精神。
(四)科学有效地进行指导教学与训练
在教学训练中除了采取些趣味练习,讲故事、开火车、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儿童学珠心算兴趣,调动儿童积极性外,还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珠心算学科的特点,把握珠心算教学的方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1.加强低视生珠算力度,使其尽快学会珠心算。
开始学习珠算时,明显低视的学生好于全盲学生。对于全盲学生来说,小小的算盘珠在他们的手里是那么的不听话,常常是拨了这个珠,连带的另一个珠也随之动了。而随着教学的深入,渐渐的全盲学生进入状态了,而低视生过于依赖残余视力,反而从运算的速度到运算的准确率都不及全盲学生。再进一步学习,由于低视生容易依赖算盘,而且注意力不如全盲学生集中,所以从珠算过渡到珠心算的速度反没有全盲学生快。
2.由准的基础向快过渡。
珠心算对于盲生来说,是一种计算能力。开始不要求学生有速度,但一定要保证质量。只有循序渐进,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真正的掌握珠心算的方法。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终生也学不会珠心算,我们也要正视现实,不要过多的指责或逼迫,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及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学而善于学。
综上所述,在盲校开展珠心算教学首先要搞好珠算教学,尤其是对低视生更应重视,以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其次逐步鼓励、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在珠算又快又准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向珠心算过渡,争取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珠心算的方法,脱离算盘,提高盲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珠算网http:///
2、意念珠算教育网http:///gb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关键词】新理念 小学语文 言语训练
Practice and think about the spoken language intercommunication under the new idea
Xing Yaqin
【Abstract】Students’ accumul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speech practice, the dynamic and alternating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base of the speech practice, trying to get rid of the mental obstacle and improving the fervency for participation is the powerful guarantee of the speech practice, only doing which just can make the speech practice bring the energy of life into play veritably.
【Keywords】New idea Elementary Chinese Speech practice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对语文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过程;是教师在调动学生一切感官的基础上感知和理解信息,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的过程;在与老师和同学相互“倾吐”的活动之中,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意系统,学会创新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实施都应建立在学生良好的言语水平之上。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更熟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完成新理念的语言教学任务,我们应如何让言语训练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学生的积累是言语训练的前提。我们知道,汉语自成体系.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呢?因此,只有多读,多记,聚沙成塔,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住歙张”的境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言语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1.1 诵读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和智能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之一,便是背诵。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同时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又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佳词妙句,不断充实自身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从而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1.2 博览积累。博览,能给人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语文语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可以预见,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一、二百万字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多方位的语言积累,语言能力定会有所增强。
1.3 运用积累。诵读、博览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运用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除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在总结《劳动的开端》时,教师可适时地启发引导:吴运铎12岁开始到煤窑挑煤,你有什么感想?以“我们都是12岁”为题写一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我们也是12岁,在校园里愉快地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今昔对话,比一比吴运铎和你在12岁的生活。交流时,同学们异常激动。因此,只有当学习语言同现实生活相联系,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富有灵性的语言。
2.动态交互的课堂教学,是言语训练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整个人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不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在当时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2.1 激起学生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朱光潜说“语文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不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更会带来疲倦。”所以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只有把学生的说话热情真正激发、调动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要求学生以《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段话。为激起学生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可先作如下情感体验:老师擦净黑板,用手指着黑板对学生说:请大家看这里,你们看到了吗?我似乎看到了楼房一座连着一座,这里是一条大街。大雪纷飞,房顶一片雪白,街旁小树的枝条被冰雪压弯了,地上是厚厚的积雪。多冷的天气啊!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了。瞧,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一头金发的小女孩,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讲到这里,适当停顿,让学生在无声中与小女孩进行情感交流。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和小女孩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2.2 运用延迟评价,鼓励自由畅想。早在15世纪的苏格兰德拉蒙德说过:“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思考的人是愚昧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有些学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则不愿深入下去。这时,首先要使学生敢想,热情鼓励学生的思想自由,对他们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哪怕是丁点儿的伤害。其次老师要教以思考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再者要使学生肯想。其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是磨砺意志。思想的果实是甜的,但思考的过程却是苦的。没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会深入不下去,甚至半途而废。在学生想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再给时间让他们思考。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只有苦的砥砺,它才能孕育和开放。
2.3 捕捉瞬间信息,完成动态交互。在良好积极的情感感染下,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一些新观点、新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问学生:“你喜欢廉颇还是蔺相如?”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喜欢蔺相如,不喜欢廉颇。可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廉颇。”全班愕然。此时,教师并不马上作出判断,而是适时地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按学生的意愿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各自找出自己的依据,先让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写渑池之会上廉颇随行,并带着军队到边界上做抵御秦兵的准备,我认为廉颇为国家出力;有的学生认为廉颇能拖下战袍负荆请罪也不是一般将军能办得到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廉颇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他和蔺相如都是当时赵国的顶梁柱。
2.4 开拓多种渠道,疏导语言障碍。课堂是学生知识“核爆”的试验地,是他们语言能量得到释放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疏导多种渠道,真正完成言语训练的任务,真正体现主阵地的作用。
2.4.1 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尤其是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提高能力。在学习《赤壁之战》时,一学生提出:火攻真能行通吗?对此,学生们各抒己见,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整节课效果特佳。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4.2 在评议中加强言语训练。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充分的展示个性的时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要特别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容易忽视的。《凡卡》的结尾这样写道:过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读完后,师提出:爷爷能收到信吗?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围绕这两个问题,全班积极讨论,评议,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2.4.3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言语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委屈》记叙了一家人晚饭后分瓜吃瓜的故事,赞扬阳阳是个尊敬长辈的孩子,可课文为什么以“委屈”作题呢?针对这一问题,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既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对文章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努力排除心理障碍,切实提高参与热情,是言语训练的有力保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参与讨论的人数不断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大减弱,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告诉我们:听、说能力是靠人脑的言语运动区支配的,当人们进行口头言语交际时,说话人先产生说话动机,接着将大脑中储存的词语、句式、语气选择出来,按一定的规范排列起来,然后借助发音器关官的协调支持将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传达给听话的人。学生之所以“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较差,自信心、胆量不够;二是缺少培养训练。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创造条件。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学习过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交流的某些品质。在课堂中如果老师板着脸,不拘言笑,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紧张,学生容易产生压抑感,势必影响学习效率,更不用说发表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