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传播范文

文化艺术传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艺术传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艺术传播

篇1

【关键词】敦煌文化艺术;影视;传播

敦煌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在敦煌考察时曾强调,“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瑰宝,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珍贵的史料价值。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就是通过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传播方式传承敦煌文化,记录敦煌历史,呈现敦煌史料。

一、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现状

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成果主要有动画片《九色鹿》(1981年)与《夹子救鹿》(1985年),电影《敦煌》(1988年,中日合拍),电视剧《大敦煌》(2006年),纪录片《敦煌》(2010年),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第5集《飞天》与第25集《敦煌经变画》(2020年),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第八期之“敦煌大劫案”篇章(2014年),以及网络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2020年)等。整体来看,目前敦煌文化艺术在影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动画片和各类纪录片与综艺节目,这也是当前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现状。近年来,纪录片与综艺节目导演不断挖掘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拓展创作空间,推出了一批符合现代受众审美趋向的高品质纪录片与节目,在国内外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不断突破400亿、500亿、600亿和电视剧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以敦煌文化艺术为主要文化内容的电影与电视剧数量却屈指可数,现有与敦煌相关的部分影视剧作品也仅限于对敦煌外景地貌的呈现,缺乏有代表性的文化核心内容。从本质上看,影视剧留给影视工作者的艺术创作空间更自由、更多样、更丰富,传播力也更直观、更持久、更深入人心,但目前实际以敦煌文化艺术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影视剧作品却较为匮乏。数字化时代,视听传播成为时代趋势,加强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剧创作传播,打破当前固有的传播类型现状,可以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二、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

影视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传承、传播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主要有纪实性创作传播、动画创作传播、电视节目创作传播与影视剧创作传播。纪实性创作传播主要针对敦煌的史料价值和传承意义,以高质量纪录片为载体,以期达到史料价值呈现与文化传承效果。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20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的《飞天》(第5集)与《敦煌经变画》(第25集),通过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呈现出“飞天”运动与自由之美、“敦煌经变画”色彩与形象之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并受到诸多赞誉。纪实性创作要求在精准把握敦煌文物景貌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到表现内容真实生动、传播形式新颖独特,更好地传播敦煌文化,进而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力。动画创作传播指根据较低年龄段人群特点进行特定创作传播,如可以推出以敦煌壁画故事为灵感来源的单篇或是系列动画片(含动画电影)。取材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和《舍身救鹿》两则故事,创作播出的动画片《九色鹿》与《夹子救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少年。敦煌壁画故事精彩、内容丰富,动画创作传播应以广大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为主要目标受众,加强敦煌题材故事文本创作,打造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使其成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及时代特征的系列专题动画,提升敦煌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综艺节目创作传播指根据敦煌题材进行情景式或全景式的节目制作与播出。2020年爱奇艺以敦煌文化为题材推出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类节目《登场了!敦煌》,由知名主持人汪涵担任团长,与青年艺人组成“敦煌探索团”,在“敦煌有缘人”(其他艺人)的帮助下,集齐徽章,解锁敦煌谜题。在探索的旅程中,节目嘉宾拜访并结识了多位敦煌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与专家,探寻敦煌文化艺术的“奥秘”。此类节目以游戏体验的方式将敦煌文化艺术融入其中,使神秘而遥远的敦煌文化走进生活、走近大众,让大众感受到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影视剧创作传播是指以敦煌文化为主题或主要表现内容的影视作品制作与播出。电影《敦煌》(1988年)和电视剧《大敦煌》(2006年)虽专注于敦煌文化,但从内容与形式来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加上播出时间较早,因此知名度并不高。此外,2002年上映的电影《英雄》,以及分别于2011年、2015年上映的电影《鸿门宴传奇》《天将雄师》等影视作品都曾在敦煌取景,虽展现了敦煌的地形地貌,但对其历史文化涉及较少。敦煌作为具有独特文化艺术资源的大宝库,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创造成果是进行影视剧艺术创作的独特资源。在“一带一路”与西部文化崛起的过程中,打造“敦煌文化”影视IP,推出叫好又卖座的影视剧精品,以此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使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提升策略

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创作与传播,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体现其审美品质,这需要在传播策略上仔细斟酌与实践。经过研究梳理,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加强传播内容多元化表现。首先,丰富人文情怀和人性情感,使敦煌文化艺术更有温度和热度。敦煌文化艺术影视作品要以人文情怀和人性情感为原点,进行艺术化加工打造,使影视作品传播出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其次,突出民族精神和敦煌精神。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在敦煌壁画、雕塑、文献等方面均有所体现,要着重选择能够体现团结勤奋、坚韧不拔、执着奋斗的民族精神与敦煌精神的影视作品。最后,体现环保意识与生态思维。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创作者要把保护自然和爱护环境的理念艺术化地植根于传播文本内容中,以点带面,使观众可以产生深刻的生态观念,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存局面。二是借助传播载体多样化呈现。新媒体时代来临,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传播格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B站、西瓜视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直播平台也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平台,都是传播载体,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设备类传播载体,后者属于软件类传播载体。敦煌文化艺术可以借助丰富的传播载体,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和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向大众传播敦煌文化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敦煌文化艺术便达到了大众化与日常化的传播效果。三是引导创作人员专业化发展。在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中,创作人员即传播人员,只有以这样的身份自我定义,才能在创作环节带有强烈的传播责任与意识。由相关专业人士负责敦煌文化影视创作的筹备策划、团队组建、资本投入、经营管理、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市场营销等环节,可以借鉴好莱坞创作团队和国内优质IP系列创作团队的产业化影视作品生产模式,形成敦煌文化艺术影视创作与传播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将敦煌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在赢得当前国内利好的影视市场的同时,进军海外影视市场,更加强有力地传播敦煌文化艺术,促使敦煌文化艺术创造出更大的人文价值和经济效益。

结语

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高校艺术文化

引言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和艺术交流上也是硕果累累。可以说,“一带一路”为国与国之间的文艺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缘于“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国内高校同沿线国家的文化及艺术交流与合作更为便捷,海内外学子共同探讨优秀的文化成果,相互学习和借鉴,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更多的沿线国家对于中华民族优秀而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带一路”各项文艺交流政策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高校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由此,我们应当关注高校的文化艺术交流工作,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文艺传播模式,在相互学习中积极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真正做到对外文艺传播与时俱进。本文正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从高校文化与艺术传播角度展开相应探讨,以期能够为高校对外文艺传播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高校对外文化艺术传播的模式分析

(一)三种文化传播的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性,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即:第一,平等交流模式。该文化传播模式源自欧美发达国家,所谓的平等交流就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双方都要坚持平等、尊重的原则,正视并理解文化差异现象。第二,主动吸收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东南亚的部分岛国,核心理念是不盲从,力求通过深刻学习和实践的方式来汲取外来优秀文化,从而实现本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第三,优势发扬模式。典型代表是西方国家的美国以及东方的中国,核心理念为立足自身的文化特点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既能够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又能提高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当下高校文艺传播的模式概述

在传统意义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开展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主要是借助大型商业活动形式实现对外文化艺术的传播,然而,高校的文艺传播模式则主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要媒介,通过高校对外的文化艺术学习、合作等形式来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对外文艺传播的机遇分析

“一带一路”各项政策频出,各国经济、文化及艺术的交流有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以高校为主体的对外文艺传播应当采用包容以及开放的交流模式,积极促进沿线各国高校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深入落实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同时,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对于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政策更是深化了国内高校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为高校对外文艺传播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时代中高校对外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工作

高校的目的是培育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借助高等教育的形式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予以更好地传承。由于高校生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成为了可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高校实现了对外文化艺术的传播,突破了地域与民族的限制,创造出“以带传授”的新传播模式,使“一带一路”的沿线人民充分学习到了中华特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大国文化魅力,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增强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文纽带。

(二)有助于实现中外优秀文艺交流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的特点,任何艺术都具有交融性特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跨国的文艺交流工作能够将更多中华优秀的文化成果、艺术精粹等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之中。高校通过对外的文艺交流,国内学子不仅能够领略到域外风土人情,同时更能够将本民族的优秀文艺成果分享给国外友人,让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中生根发芽。同时,也能够在交流之中探索出新的文化传播模式,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打好基础。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学子通过接受更为系统、专业的高等课程教育,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本民族优秀的艺术精髓,从而有助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积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高校通过对外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合作,使学子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更具特色的国外文化、艺术,特别是在人才强校的战略指导下,借助“一带一路”的良好学习交流平台,高校学子的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拓宽,能学习到更多的文艺知识,从而有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打造国际化、全方位的高端人才做好准备。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创新路径

(一)注重思想教育工作,提升文化认同感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同国外的高校以及相关文化机构之间都达成了校际文艺交流的协议,如搭建留学生文艺实践基地、在国外开展跨文化交流的讲座以及跨国文艺交流志愿者活动等,不仅极大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师生的文化眼界,同时也在文化交流中增强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与自豪感。特别是近两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之下,中国同沿线高校之间的文艺交流越发频繁,内容更为丰富,高校师生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应当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注重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国外差异化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在跨文化交流中才能够排除障碍,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文化差异,同时,深刻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魅力,实现留学生由原来的功利文化传播到文化高度认同的转型。

(二)构建立体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

高校之间的文艺交流离不开大学生这个核心群体,高校学生的文艺素养对于跨文化交流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平台的优势,积极构建立体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传播中实现教学,促进高校学生文化及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跨国文化艺术传播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高校在公开课程的设置中强化文化类以及艺术类等课程内容,如中华古典音乐鉴赏、唐诗宋词等,从而令高校学子能够充分领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艺术成果;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开设第二课堂或是艺术实践课堂等,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国学艺术,切身参与到艺术行为中来,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为后期对外文艺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高校还要做好多民族优秀文化的立体渗透教学,将国内少数民族中的优秀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侗族大歌艺术、苗族的湘绣艺术等,都可以借助大课堂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关注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对外文艺的美育工作提升做好铺垫。

(三)积极开展跨国艺术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大大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学生从实践中直接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其中社会调研则是很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可以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深入交流,开展跨国艺术社会实践,让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各国年轻学子间推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调研实践师生互相分享调研结果,不仅学习了相关国家文化,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带向世界各地;国际间的艺术实践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大学生传播到国外,为促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基础,同步实现国与国之间、高校与高校间的经济文化共赢。

篇3

关键词:跨文化元素;文化艺术;“中国元素”

一、前言

如果只是从中国元素的概念展开分析,那么人们将很难理解中国元素的含义。中国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中国结、剪纸、爆竹烟火、京剧脸谱、绣花小鞋等都是中国元素。这些物件不仅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元素吸引着国外友人的眼球和探索的心理,同时也值得本国人民进行深入挖掘。我国人民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的文化特色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应不断探索中国元素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二、关于中国元素的分析

(一)中国元素的概念

何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具体是什么?这些问题引人思考。根据文化部和人文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对中国元素下的定义,简单来讲:中国元素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通过对中国元素概念的研究可以得知,中国元素起源于中国,它同中国民族文化之间存在较为重要的联系,中国文化是中国元素的根源,中国元素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1]

(二)中国元素的特征

对于中国元素的探索,笔者发现中国元素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中国元素具备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多样性、传承性、动态性。首先是民族性,民族性是中国元素的根本,因为世界各地生活方式、文化水平、气候地域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属于本国的文化艺术,中国也是如此。民族性是体现中国发展历程的关键要素。其次是多样性,我国古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独特的具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不同文化体现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地震仪、火药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2]

三、关于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中国元素”的应用分析

(一)中国元素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现阶段,中国元素正逐渐走向国际,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运用中国元素发展经济,拓宽发展途径。中国元素已成为国际时尚界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在巴黎时装周上经常可以看到运用中国元素设计的服装,在200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巩俐曾穿着改良后的旗袍出现在人们眼前,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美。[3]

(二)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应用

电影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人们可以从电影中发现有趣的事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在电影中,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好莱坞在2011年曾推出《阿凡达》,影片中有气势磅礴的山崖,而这些山崖正是中国的黄山。还有《功夫熊猫》《花木兰》《十三罗汉》等,都是根据中国元素编排出来的,这些电影不仅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也为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中国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商家在经营的过程中,会运用中国元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而让消费者购买商品。首先,在设计广告宣传图纸的过程中增添了中国元素。在进行广告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商家还将中国元素融入商品中,充分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其次,在设计标志性符号的过程中,我国也会借助中国元素来增强民族特色,如2008年奥运会的福娃、中国印,它们都蕴含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四)中国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

近年,中国元素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中国元素在国际上保持稳定的地位,建筑行业也开始运用中国元素设计建筑物。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就是集中国元素于一体的建筑物,该建筑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符合现代设计的理念。

(五)中国元素在音乐舞蹈中的应用

中国元素在音乐中的应用,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周杰伦的歌,从他的歌曲中我们能明显听出中国元素,如《青花瓷》,此曲以委婉的曲调向人们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还有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李宇春的《少年中国》都体现了“中国风”。就舞蹈来说,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就是典型代表,从太极拳到中国四大发明再到丝绸之路,张艺谋导演将书法、京剧、茶等一系列的中国元素用舞蹈的形式为人们展现出来,受到一致好评。

四、结语

中国元素值得人们引用,其所具有的精神和内涵值得人们去探究。对于中国元素,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将其更好地创新和发扬,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民族文化,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元素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加以探究,尽最大努力弘扬中国元素。此外,我们应正确看待中国元素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孙席席.晚明文人茶事美学意蕴研究[D].山东大学,2016:12-34.

[2]郭笑.摄影艺术的非绘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78-90.

篇4

【关键词】 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意义;途径

艺术作品是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文化精粹,它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历史的脉络。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一、作为符号的艺术作品

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担负着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承担了特殊“表现”意义的符号,是一种在激发美感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或概念的表现[1]。艺术家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赋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就成为了承载着艺术家艺术思想的符号。而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符号——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保存的。

二、艺术与文化

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提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3]。

三、艺术作品与传播

传播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即传播者将其所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符号,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那么艺术家从创作作品到艺术作品被呈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大众所解读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有些事物由于过于熟稔,大众已经对其失去了应有的感觉。而艺术能够捕捉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美好,海的声音、声调的韵律、人脸的轮廓、风景中光线的舞动,并将这些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同时注入作者的思想。艺术作品常以这种鲜活的呈现去传播意义。

四、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播

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美国文化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传递观很容易理解,即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的过程。仪式观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4]。在这里,我们将不去探讨和追问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偏颇。因为本身这两种对立的传播观并不需要彼此否定。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就是讯息—艺术文化在空间传递和的过程。艺术作品除了能体现出作者本身的思想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它呈现着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传播的起源与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5]。艺术作品通过自身被附着的意义所建构出来的艺术文化世界,来吸引大众参与,并不是单纯的传递与获取信息,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艺术作品的这种对文化的呈现以及大众对其的解读过程,就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五、艺术文化传播的框架

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6]。《传播关键词》这样来定义框架:框架就是选择的原则——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框架的选择。只是艺术作品的框架是隐晦的,不易察觉的,这种艺术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框架来建构意义的。简单说来,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对主题、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造型、线条、色彩等)、作品元素等的选择就是一个框架选择的过程。不同的主题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必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颜色、造型的不同,或是元素的不同都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框架选择的过程,不同的框架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通过框架来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文化的内容是艺术家刻意强调和阐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传播。

六、结语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亦或是生活大众,我们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作品对艺术文化传播的意义。艺术作品,以鲜活的形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的殿堂。这个虚构的世界,却折射着社会现实与文化历史,更通过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形式,将艺术文化世代传承。

【注 释】

[1][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98.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5.

[3]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368.

[4][5][美]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P5,P7.

[6]Owen Goffman Frame Analysis[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上已有述,民俗有传播的天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在传播过程中进行的。在前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传承往往以口头语言、日常行为、实物展现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如此这般,便形成了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一般形式。譬如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民间戏曲的传播,以及人们宗教舞蹈礼仪的传播等等。由此可见,民俗艺术的民间传播主要有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民众之间实现民俗艺术传承、传播的主要方式。

1.口耳相传

远古时期,笔、墨、纸、砚等书写传播工具都还没有发明,人们要把一些宝贵的生活生存经验世代传下去,就用的口耳相传方式。当然,最主要原因还在这里,民俗文化艺术一般属于下层人民,即使在笔、墨、纸、砚都发明之后,由于不识字以及笔墨纸砚材料的昂贵,人民还是选择口耳相传的形式。可以说,口耳相传是中国民俗艺术传播的重要形式。很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神话,以及由此兴起的说唱艺术等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形式传播的。

2.行为示范

民间艺术传承,有很多缺少文字记载,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的艺术经验形成。这种类型的民俗艺术传承主要靠行为示范。观察民俗艺术表演者或示范者演示的行为,其一招一式都会在观看者心中留下印象,经过长期的示范学习,便会强化这种行为经验的印象,慢慢体悟其中的技巧、经验。行为示范的传播方式适于学习某一种技能或行为,如说唱、皮影戏、宗教舞蹈等。

3.实物传播

实物传播就是用历史留存的具体的民间艺术物品来传播信息。对于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容易出现错讹,有时也出现传承的断裂。很多有经验的人已经很难寻找,我们只有通过对实物进行研究学习。如微雕、蜡染、烙画等民间手工艺绝活,倘若失去明显的人际传承,但尚有些许民间手工艺品实物留存。借助留存的实物,我们也能够细心研究,将其继续传承发扬。在传统社会里,民间艺术以口头传唱、行为示范、实物传播的方式不断传播和扩散,生生不息。无论是口耳相传、行为示范还是实物传播,民俗艺术的传播最终是以人为传播媒介的动态传播。尽管民俗艺术的传播方式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传播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欧美艺术形式的传进借助现代大众传媒方式,以高速普及的方式在民众生活中推广开来,民俗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事物传播的传统传播方式也已经显示出不适应的状态。社会在进步,民俗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一些适应性的变化。随着社会风俗的演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已经不同于自己的父辈,他们对于早先民俗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认同。靠民间艺人或民间说唱人口耳传承的某一民俗传说、民间表演艺术,或者在民间流传的手工艺绝活,倘若失去了对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去学这种民俗艺术,也就使得艺术传承的脉络断裂,久而久之也就失传了。

二、民俗传播与产业化的推动力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艺术长期以来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人们对民俗文化艺术中所内蕴的商品属性以及其产业开发的价值并没有很深的认识。由此一来,中国大多的民俗艺术资源只能被封存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框架之内,并不能像其他事物一样进入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视野。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文化艺术并立竞进的时代,民俗艺术想要重新焕发自己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就应该充分利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拥抱现代传媒技术和产业化存在的发展路径,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民俗艺术的产业发展路径并非将民俗艺术简单地纳入经济发展轨道,它讲求的是创意生产,乃是以现代媒介技术为支撑,能够运用个体天才的想象力、独特的创意和先进的设计手段,使民俗艺术完成自身“化腐朽为神奇”“从遗忘和遮蔽中走向澄明和在场”的“化蝶”之旅,把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

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民俗艺术的现代传播。因为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是以文化特征为内涵,走市场化运作的文化创意传播的发展模式。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足够的传播动力,能够大量借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民俗艺术不单单能作为文化产品通过传媒进行推销,而且民俗艺术本身也能制作成传媒产品,尤其是影像产品。传统民俗艺术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激活了我们的视觉,有着难以言说的美丽,使得抽象文化具象化,而且传统的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实物传播等传播方式在现代以一种融合更新的传播方式出现。从口耳相传到文字印刷传播,再到影像传播、网络传播,民俗艺术想要在现代传播,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自我调适。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学者大声呼吁:“在大众传播时代,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

当然,对民俗艺术而言,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与传播方式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流行的方式在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同时,有时也会伤及传统民俗艺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创意生产的路径,其要义在于激活文化遗产,同时尽量在保有人类文化符号的自然、历史、古建筑和生活方式不被涂抹或破坏的情况下进行。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并非总是按理想而行。令人神伤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定“文化产业”涵义却是完全按工业标准而设定的:“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