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2.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
3.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3.1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
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
3.2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
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
3.3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
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3.4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
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
4.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抓住新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占主角讲授内容多,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不多。由于当前的教师受之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整个堂课讲下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个历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学生很少能够与教师互动式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学生发言或者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师旧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能够记忆下来,在考试当中知道有这样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没有把初中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项严肃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过程,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定位能力。如果这样的思想意识没有在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建立起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打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知识的传授。
3.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浅显的、基本的、概括性强的历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的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认为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情况下,记忆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样教学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教学场地、教学视频材料让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转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新教改的推动作用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上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科,不是记忆历史事实更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记住历史现象。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空定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历史学习。
2.改变以前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成了主要角色,将自己的定位给倒置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秩序足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较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小故事等素材,组织学生对上述历史素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事实,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的进程。透过历史事件的视频或者电影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正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此,从我地的历史课教学中来看,个人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导致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还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十分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却安排得短、紧,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我们的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能上完新课就差不多了,初三多一点课时。要学完世界历史,还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
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略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打记重点、难点,然后就是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这个老师抓得住班,学生就会读。谁恶,学生就怕谁,就给谁读。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那种骨子里的思想却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由于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有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的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留于形式等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型的学习气氛没有形成,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来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需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的提问。曾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老师自以为这就是研究性教学。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了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