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范文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

篇1

小学语文预习首先,要懂得取舍,简化目标――扣住年段目标、教材特点、知识点的合理分布与学生实际来定目标。目标要明确让学生感知,通常是以大问题的形式出现,具有整合性,可以被分割成小问题来有层次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出发点与探索目标在课堂上呈现。

其次,预习内容安排,也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也应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程式化地走过场,而是统一于大问题的情境营造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如何引导孩子有效的预习需要逐步的引导和培养。有许多学生之所以预习的效果不理想,或者到最后把预习的习惯都失却了,跟教师在指导时要求不明,要求操作性不强很有关系,因为他在预习的时候没有感受到预习的用处,最后预不预习都差不多,所以就把这种枯燥的工作放弃了。

以三年级为例,在语文教学预习的尝试中,我针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列出了一个比较具有操作性的预习方案。

一、默读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课的生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查问

(1)我不认识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办法记一记。我给生字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理解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者问其他人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写在课文中词语的旁边。

三、朗读

“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三遍,初步感知全文。

四、摘抄

(1)好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考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最终我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上课认真听或者请教老师或同学的。

篇2

在重视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是一个重点话题,它是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较强能力、是否成功的关键。赏识教育存在于素质教育当中,它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高素质的学生少不了教育者对他的赏识,正因为有了赏识,才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

将赏识教育融入进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而小学生在听语文课的同时,可以慢慢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在充满赏识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先提出来,他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挖掘学生们自动掌握知识的本领。

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教材,教师要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洞察班级情况,明了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如同溪涧一样包容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赏识能够造就学生宽容的气度,形成赏识他人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赏识教育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果将所有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开始时,学生还会认真的听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最多可以保持5分钟,而赏识教育就可以克服这一点。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赏识,他们就会更好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风气。

(二)赏识教育可以拉近语文教师和学生距离

和谐的师生观是每位老师进行赏识教育的开始,或者说如果一个老师对待学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那都是不了解赏识的表现。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和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教师只有懂得赏识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才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向,就像魏书生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所以说,将赏识教育运用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会是一片光明。

三、小学语文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中赏识教育的实施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夸奖学生,赏识学生。把握好落实赏识教育的时机,及时且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才能让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在学生获得新颖观点的时候,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從更多角度入手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才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被激发,教师及时且准确地进行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意义的赏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师赏识学生,首先学生身上要有可以赏识的优点,而要让学生身上有被赏识之处,教师必须要讲好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养料。学生认可老师了,才会展现出更多可供赏识的优点,形成赏识教育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使上课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建构的难忘的人生经验。

语文课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观照的产物。学生若感受到自身与学习内容是一体的,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必然好学、乐学、勤学,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将学生引入文化殿堂,学生已获得内在的驱动力,教师是掌握方向的舵手,师生合作,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师生相互赏识。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8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阶段最佳的教学模式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尚属于初级阶段,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进行简单阐述,着重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概况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不考虑学生层次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最终成绩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基础,小组成员的交流以及对任务的分析和研究都需要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小组合作是活动开展的关键。就目前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很受欢迎,在不断应用的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创新,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相继出现。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的合作方式,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课堂中取得的良好效益,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特点

1、要求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小组成员的选择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结合,在交流讨论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应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在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他人意见,不断完善小组整体理念,顺利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2、结构方面

重视小组结构建造的合理性,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虽然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样,但与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并不适应。小学生是最活泼好动的一个群体,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并不长。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多选用课堂效益高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降低更换频率,更好地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小组成员的划分上,以二人组和四人组为主。

3、奖励方面

奖励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动力来源,而小组奖励形式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奖励达到的效果。小组奖品要发挥激励作用,就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奖项的设置,从物质方面可以选择文具类用品,而从精神层面,可以考虑带有表彰意义的奖状和流动红旗。另外,自由活动也可以作为奖励,给表现特别优秀的小组。

4、目标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与最初设置的学习目标有着重要联系。以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为基础,针对性地设置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个人的努力下,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通过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加强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首要问题是加强小学生合作意识。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人意识比较强,不够主动,缺少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和学校关注的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交流。

2、规范课堂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应保证课堂秩序不受影响。因此,教师在提供任务的同时,应强调必要的课堂原则,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

3、强调组内任务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某一个学生的任务,而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工,通过确立不同的职位,使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责任,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任务的完成。这种分工合作意识,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拓展。另外,分工合作在形成对比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无疑会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也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4、增强组内互动交流

对于某个问题的讨论交流,需要个人见解作基础。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表达个人想法,倾听其他组员见解,进行讨论交流,经过综合考虑,达成一致认识,最后进行汇报。经过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讲解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入。

5、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语文是一门认知课程,作为小学生,难免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解释。解答好疑惑,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认知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讨论内容。对于学生在理解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注意指出方式,避免影响学生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秀表现,应给出针对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邢慧洁.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效果[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57+159.

[2] 陈艳辉.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180.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聋生 语文课堂教学 作用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原来“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以目代耳”眼睛成了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唯一器官,在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聋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获取相关知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一、直观形象,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聋生来说,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活泼生动的刺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思维活动也易于激活。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尤其是聋生由于听力残疾无法用耳朵来获取外界信息,他们的认知能力远远低于正常的同年龄的小孩,如果教师仅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他们的是抽象的印象,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动画、事物的演变过程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如教《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的环节:在讲授新课前,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鸟的图片,通过预习,让学生指出哪幅是翠鸟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见的翠鸟的外形。学生被图片上美丽的翠鸟所吸引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拓宽聋生的见闻

聋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挑山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挑山工走的路是我们的一倍,反而常常走到我们前面”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挑山工登泰山的录像,通过这一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仿佛一下就融进了这个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行业,再结合课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问题,也让他们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靠自己的体力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们。教《观潮》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及它的磅礴气势,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来潮时的录像,学生一下就被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震慑住了,情景的创设,结合文字,学生一下就融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三、引导想象,发展聋生的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对发展聋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古诗《朝辞白帝城》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如下的画面:一条大江两旁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江上还有一艘小船,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他们由“初升的太阳”联想到“早上”;由“小船”联想到“即将远行”,让学生根据画面尽量展开自己的想象。我们知道,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聋生乐学,培养聋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聋生对课文字斟句酌,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但是,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一味地追求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忽视语言逻辑的作用,也不利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孕育情感,训练聋生的审美

情感是主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绪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态度的体验。对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这种体验的产生及其强度,取决于刺激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这一刺激与主体先前情感定型的类同性。多媒体技术正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促使主体可以直接孕育情感。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聋生 语文课堂教学 作用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以目代耳”眼睛成了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唯一器官,在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聋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获取相关知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1.直观形象,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聋生来说,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活泼生动的刺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思维活动也易于激活。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尤其是聋生由于听力残疾无法用耳朵来获取外界信息,他们的认知能力远远低于正常的同年龄的小孩,如果教师仅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他们的是抽象的印象,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动画、事物的演变过程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如教《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的环节:在讲授新课前,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鸟的图片,通过预习,让学生指出哪幅是翠鸟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见的翠鸟的外形。学生被图片上美丽的翠鸟所吸引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拓宽聋生的见闻

聋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挑山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挑山工走的路是我们的一倍,反而常常走到我们前面"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挑山工登泰山的录像,通过这一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仿佛一下就融进了这个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行业,再结合课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问题,也让他们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靠自己的体力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们。教《观潮》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及它的磅礴气势,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来潮时的录像,学生一下就被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震慑住了,情景的创设,结合文字,学生一下就融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3.引导想象,发展聋生的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对发展聋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古诗《朝辞白帝城》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如下的画面:一条大江两旁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江上还有一艘小船,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他们由“初升的太阳”联想到“早上”;由“小船”联想到“即将远行”,让学生根据画面尽量展开自己的想象。我们知道,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聋生乐学,培养聋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聋生对课文字斟句酌,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但是,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一味地追求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忽视语言逻辑的作用,也不利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4.孕育情感,训练聋生的审美

情感是主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绪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态度的体验。对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这种体验的产生及其强度,取决于刺激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这一刺激与主体先前情感定型的类同性。多媒体技术正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促使主体可以直接孕育情感。

篇6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感受到在自主合作氛围中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源和概述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合作学习是在尊重个体间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合作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使得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水平或个人特点等为依据,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在开展小组合作前,首先需要合理分配小组,合理进行组内角色分配,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小组中应包括优等生、差等生、中等生等,确保每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使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将会影响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以促进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重要。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越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学习不再成为同学们的负担,而是成为同学们快乐的伙伴。合作学习教给学生自学、探讨、合作的方法,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活力四射。在高效的学习方式下,知识的传授变得快捷、易接受。每个组员都要为所在的团队负责,个人的言行、成绩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因此,合作学习提高了同学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了良好的团体意识,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而无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工协作,共享成果

正如鲁迅所言,读书学习如同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图书、网络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建立小组学习资料袋。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收集资料切入点和渠道的不同,收集到的资料将是全面细致的。这样,小组学习资料袋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且在相互展示资料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教学《赵州桥》,在延伸学习时,学生收集的图片上,有木桥、 石桥、竹桥、铁桥,这些桥造型奇特,形状各异。小组交流时,学生都被祖国悠久灿烂的“桥文化”所折服。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并且与其他同学互相分享交流。通过该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予指导和帮助,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特别是对于同一语文问题,学生应该进行反复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多个见解。教师通过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考察,还能够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然后及时给予改进和解决,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对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建议

1、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在讲授《她是我的朋友》时,可引导学生“小男孩是怎样输血的( 他为什么要输血)”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比单纯地个人思考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学《称赞》时,学生对小刺猬说的“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可能不能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予一定启发和点拨。

(2)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他更加踊跃地思考和学习,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积极思考。

(3)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学生说什么都一味地说好,并不断地给予赞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2、意?分歧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在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诺贝尔》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使得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等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砸了,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后来大量的炸药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这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学生终于认识到两种观点都正确。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关键是怎样运用。

3、评价要及时、精准,评价方式要多样性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初中语文 实践应用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学习。语文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的作用

小组合作教育理念的提出,最初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我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并且有效推动了中小学语文领域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发扬团队精神,增强个人、集体的凝聚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造就既具有时代竞争意识又有集体协作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1.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能否真正融入进来。目前在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不平衡的情况,活泼开朗的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而内向拘谨的学生往往成为旁观者。在小组讨论中,很少会见到成绩较差、自我认同感比较低的同学积极发言,他们对于小组讨论等活动参与程度较低,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和流程的设计上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促进他们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定位,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团队,让他们有能力适应不断转换的角色,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小组学习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一课《散步》,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说说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经过小组的讨论,安排组内最不喜爱发言的同学进行小组观点的陈述,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性格内敛的学生的参与度,为他们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

2.小组合作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一般来说小组合作以四个人为宜,四个人组成的小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习小组的优势,给每个同学充分参与进来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学习任务得到平均的分配,不需要有人过度操心。与此同时,这样的小组规模也足够大,可以使每个问题和观点得到充分的探讨和合理的解决。在确定好人数的基础上,再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小组进行安排。异质也就是指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特征比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家庭背景、性格秉性等进行划分。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使得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在认同自己的基础上做到欣赏他人,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习小组的竞争力。由于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因此小组之间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而组内异质这一特征却不一样,它使得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并推动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安排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共同爱好,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差异。这样二者兼顾,才能够推动学习小组高效合作,共同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每节语文课堂交流中,只设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要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

3.教师要挑选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学习适用于任何时候。例如,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一样,倘若自己就可以轻松完成,那么小组合作就是没有必要的。一般而言,下面几种情况选择分组合作比较合适:

第一,当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对团队合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如预习《看云识天气》时,让小组成员在上网查找和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云的种类和形状等。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二,当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时,小组合作可以推动知识在学生之间的流动。当小组成员充分交换过彼此的意见之后,再辅以教师的指导,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知识的这几个阶段,分别是对问题的发现、作出假设、找到答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问题:“本文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各学习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同学在阅读课文后就会小组内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第三,当学生之间意见不一、差异比较大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可以有效保证课堂纪律,与此同时使得问题更加明了,让学生尽快找到正确答案,同时不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孔乙己》,对于最后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同学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导致,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孔乙己自身的不思进取和顽固思想导致。对于这种有争议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从他人的观点中扩大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新课程中所提倡的“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也使得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和区分。只有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小组成员有充分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力,使得“合作学习”的精神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黄萍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式阅读法[J].学周刊,2013年,15期。

[2]权宪卿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7期。

[3]欧晓霞 乌云娜 张凤杰 王冰 杨宝灵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9期。

篇8

关键词:语法;小学语文教学;作用;意义

1小学语文视角下的语言的语法基础

1.1语法是语言的逻辑基础

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语法构成了全部的语言基础,任何语言要想获得被识别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法作为其语言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科学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即立足于最基本的语言习惯与语言基础,尤其是注重语言日常的基本的运用能力的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是要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只有从语言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才能真正树立语言的语法基础。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出于语言启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更加需要语法作为其基本的掌握语言知识的突破点,立足于一定的语法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言学习的习惯。换言之,不能正确运用语法学习的语文学习,则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

1.2语法是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基础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从一定范围上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小学生要想真正学好基础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必须以理解一定的汉语文化为前提。而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则是小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基础。这是因为,无论汉语怎么变换,也无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如何变化,其最根本的就是围绕语法来进行,可以说,没有语法,汉语则也将不是汉语了,也就不会具有相应的语言科学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汉语文化的讲授,尤其是教师要真正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对语法知识进行讲授。只有立足于汉语文化的基础上的语法学习,才是能够接近学生语言学习实际的学习,尤其是教师在小学课堂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化讲授,因为任何语言总是突破不了其文化范围,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基础上才能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学习。

2教师注重语法教学作用的途径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来讲授语法知识

从语言学上来说,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而正是在这个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地知晓语言的生活意义与生活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讲授语法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语法知识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言的生活作用与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学到的语法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学生把知识生活化与实践化的重要途径。当然,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做到:其一,学会在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这样做,能够在根本上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关联。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语法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种具有生活意义与生活常识的学习,学生要想在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并且运用正确的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师就要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者,这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

2.2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传授语法知识

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必须从根本上就注意其应用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必须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这就要求小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扭转自己的教学态度,就必须注意在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尤其是语法学习情况。语法的掌握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的语法学习往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语法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互用,也就是说,在交替互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如提问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更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互动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以上教学方法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更是教育教学规律所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并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其进行正常教学行为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学生语法学习的当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姚金娟,韦雪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道观及孝育方式———以苏教版为例[J].教育探索,2016,(5).

[2]龚杰克.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地”“得”[J].学周刊,LearningWeekly,2016,(1).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能力提高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有着天真烂漫、好动活泼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影响中获得共同提高。其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1培养合作意识,教导合作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影响了小学生与人交流,团体合作学习的意识,也缺乏团体合作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通过教育传达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其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谈 “听”,应指导学生听别人说,思考别人所说,将别人所说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文中的大哥哥给“我”切苹果,跟平常从头切到底的方法不同,大哥哥是将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里面隐藏着“五角星”,“我”一直认为这个图案的魅力十分强大,对“我”启发很深。这时,就把全班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切水果的不同方法,得出不同的图案或者结论。要教导学生学会在自己没有想法的时候,听别人讲,别人发言时要尊重他人,眼睛要注视对方,不要打断别人发言。

1.2鼓励学会准确表达

教师还应教导的是“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语言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中最有效的办法。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彼此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文中的四季叶子各不相同,特点明显。但是,教师可以提出,有一个地方的叶子,一年四季都一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后,不管是学生讨论所得还是教师最后公布答案,对于“昆明”二字,学生会一直记得的。

1.3提高质疑提问能力

“问”,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不要对课本或者老师所说的言听计从,要在疑惑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小组各成员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更需要让学生学会一个规则:只要有人提问了,就有必要为他的提问进行自己的一番见解。

另外,要启迪学生学会“思”,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对学习过的知识更要这样,多次反思才能记得牢,学得稳。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组织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分工与合作,接纳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番独特的思想。

合作使人进步,合作学习是共同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要重视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听”、“说”、“问”、“思”这四点是合作学习中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这四点开始。

2融入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效率

2.1合作学习遵循原则

在合作之前,教师应针对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给出题目,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待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参加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中心思想,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给予提示,让他们及时改正。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不了时,教师也应适当地解说一番,然后让他们再次讨论。对于发现具有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型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参加团体合作学习。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中,刘备带着张飞和关羽去找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等到诸葛亮在家了,却发现诸葛亮在草堂睡觉,刘备三人却一直等待,等了许久,一直等到诸葛先生睡醒了,才登门拜访。可以提出问题:关羽和张飞明明已经很不耐烦了,为什么这三人却一直等待?学生们的回答多数是:刘备是大哥,礼贤下士,刘备愿意等,关羽和张飞就算不愿意等也要等。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引领他们合作,可以发问:诸葛亮知不知他们三人之前来过两次,第三次时诸葛亮是真的在睡觉吗?由浅向深推进,让学生讨论中引发创新型思维,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更投入,促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2合作学习注重灵活

课堂是充满着灵活多变的因子,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学生思考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那么,就需要教师注重方法的引导。当然,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特别的,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会使其性格有所改变,让其投入合作学习,培养优良的品格,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过多地参与合作学习之中,以免发生学生不能完全独立思考或者依赖教师给提示的情况。

总之,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所推广的一种方法,但其发展仍不完善,需要广大教师全身心的投入,精心设计课程教案,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让学生共同进步。但只要我们积极开展,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在合作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信息技术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改良的巨大推动作用

大家都知道,小学教育面对的是6——12周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大致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内。J.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在每一大阶段下又再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应该注重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有效地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正可以为小学的语文学科教育提供帮助。我们差不多可以把小学的各年级段的语文学科教育要求的图片,影像都运用视窗办公软件制作出动画,视频,具体直观地呈现在的面前,让学生得到生动直观地感受。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习作运动会题材的作文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运动会的场景,回忆其中的某位运动员的某一次竞赛动作,学生对运动员的竞赛动作的回忆叙述总是丢三落四,不完整不细致,写出来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这是正常的,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还不够强,还停留在静止观察的层面,还不能连贯地观察。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帮助,我们可以把运动员完成某一项竞赛的场面一段一段地分解,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观察、叙述,再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学生就能够逐渐把事情连贯起来,慢慢地体验内在的联系——而且这一过程具有可重复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再慢慢地把这种方法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至于其他语文学习可能需要的资源,班班通工程的贡献就更大了。比如我们的文本中讲到的黄龙的五彩池,在以前,无论我们怎样描述,学生多半还是怔怔地望着我们,现在大不一样了,网络上搜出的大量的图片,五光十色,让人叹为观止,学生一看图片,再一读课文,根本不需老师讲解,理解水到渠成。

二、信息技术工程对农村老师成长的巨大促进作用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基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必须终身学习。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而小学语文则是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更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以便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更准确的判断,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基石作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上有着优越条件。人的一切有思维的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由语言来叙述、表达的;后期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创造者的智力成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开发的过程。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人”本身。为掌握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能创造了条件。

二、认知的基石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我怎样学习》中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审美的基石作用

美,是人类在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神秘的宇宙世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被创造和产生着。我国教育方针曾一度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到了与德、智、体并列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不仅应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而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人文艺术的美。用小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德育的基石作用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为高一级学校的教育作铺石垫路的准备教育,因此,我们更应把基础教育搞好,然而,小学语文教育正是这基础中的基础。当前正是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世纪,在这个新时代的教学空间里,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对此,新的教育语文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任务,也是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好体现。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合作学习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在轻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并培养相关技能。教师作为合作学习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需要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特点等进行分析,做好合作学习的相关准备工作,提高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很多教师认识到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教学工作,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首先,教师没有做好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把控工作。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师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不同,对合作学习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论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一味强制地开展合作学习,导致教学中过分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其次,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方案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认真领会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导致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都将学习小组活动与合作学习画上等号,对合作学习存在认识误区。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没有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不科学,质量不高。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关系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科学性、有效性和实践发挥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合作教学活动的成功起决定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素质能力进行提高,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地认识、了解和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加强学习,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2.科学准备合作学习工作

首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结合新课改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语文合作学习开展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择的内容要具有价值和趣味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某个主题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学弈》文言文教学的时候,由于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因此简单的教学可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并且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对这篇寓理故事进行体会,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先明确自己能够读懂的句子,将学习困难的句子作为小组讨论交流的主题,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记录下来开展全班讨论。其次,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组织活动的重要基础,根据“组内成员各有特色,学习小组整体水平相当”的要求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配比。

3.组织实施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传授以外,还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进行培养。此外,组织实施合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例如,在《学弈》这篇课文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差别的。在开展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互帮互助,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建立科学、完善的合作教学评价工作体系

篇13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乎素质教育的进行,做好语文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合作性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课文教授、阅读训练,还是在写作中,合作性学习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合作性学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文学的内涵博大精深。学好语文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在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讲大道理,相对较为枯燥,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小学生天生爱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感倾注在语文教学中相互渗透,必将起到其积极地作用。学生爱自己、尊重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热爱学校,推而广之才有可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行为,使他们进步,可使学生讲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相互启发、答疑解惑,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课文的真谛的过程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英雄人物的可爱可敬。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不同于学生自学,老师还要发挥其“教”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相互讨论、启发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2、合作教学的开展

2.1激励合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最初的情感特点是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的一种复杂的情感组合,学生在情感上准备去学什么影响着他的学习行为。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其中游戏、比赛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办法,这些游戏,比赛把全组或全班学生的学习捆绑成一个整体。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合作学习的欢乐、满足。

2.2把握合作时机

我们在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时应该尽量避难就易,可以通过合作过程的演示来直接明确合作学习的全部过程。如:利用多媒体,把别人合作学习的过程演示出来,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灵活分组,学生几乎永远没有固定的座位。不断变动的合作小组,使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3培养合作技能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合作行为的能力,是其将来成功适应社会的基础。罗马的哲学家塞内加说:“当你教别人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又学了一遍。”师生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个体之间需要一起学习以实现共同目标,在语文合作情境中,学生会寻找即利于自己也利于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学习,只有提高教师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老师来说,引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会促使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获得经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主要是参与学生讨论,观察小组学生的互动情况,适时而恰当地协调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及时而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和合作的情况。尤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合作学习教学的设计,师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大量接触书面语言的初期,在语文课堂上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富于幻想,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理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应立足于文本知识合作的重要依据是文本。好的文本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凭借。因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应该以文本知识为中心,拓展资源也应该围绕文本知识而进行。

(2)合作分组学习应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而进行布置和设计班级人数较少时,分组比较容易,管理相对简单,每个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控制。如果人数过多,则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实行,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减少,也容易给一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造成可乘之机,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教师指导起来也比较困难。

(3)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要掌握教授的文本知识之外,还要深刻领悟合作学习的本质和要求,如对合作内容的准确定位、合作学习教案的合理设计等,同时要具备控制合作学习全局的综合能力,确保合作理念按照正确的轨迹实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 研各种活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 ;探究式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涵义

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自由、活跃的氛围里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法。它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的崭新的教学思想。

二、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偏差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一些偏差。很多教师在体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把教室课桌的摆放都改成流行的“马蹄形”或“环形”,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环桌而坐,在活动中使用 “被动式讨论”和“被动式表扬”,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静思默想的过程,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对问题了解不深。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天马行空。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很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三、语文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和自,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1.相信学生有合作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与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

⒉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3.提供学生快乐合作的环境。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合作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很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拥有信心会让一个人对要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对要解决的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过程中的障碍。对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和适当的提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在一次次的表扬中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手段。

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互动,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J]. 教育评论,2002(2):14.

[2]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战,1999(9):41-44.

[3]郑生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M]. 教育评论,2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