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医学检验范文

护理医学检验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医学检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医学检验

篇1

关键词:护理工作;检验医学;质量管理

在临床工作中,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订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等检验分析质量管理工作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治工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能否获得一份真正反映患者情况的合格标本,临床护士在整个检验分析过程的不同时间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 临床护士在整个分析过程的不同时间段的作用

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生开具医嘱开始,到检验结果审核发送为止,包括检验的申请、医嘱的执行、患者准备、样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检测直至检验结果审核发送。临床护士在整个分析过程的不同时间段的角色,比如:检验医嘱的执行者,患者准备的指导者,标本采集的操作者,标本运送的监督者,与实验室交流的沟通者,危急值结果的告知者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检验医嘱的执行者 在进行医疗救治的过程中,临床医生往往会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病史选择相适应的检验项目。护士把患者临床资料生成条形码并作为唯一性标识以及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1.2患者准备的指导者 患者的准备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前提条件,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状态有不同的要求。

1.3标本采集的操作者

1.3.1采血过程中还应注意正确的采血顺序,避免由于采血顺序错误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影响。

1.3.2采血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放置过久。远距离运输时要做好标本的预处理。

1.3.3发现脂血,嘱患者素食3d再重新抽血化验,输脂肪乳的患者需注明。

1.4标本运送的监督者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尽快检测,特别是对于某些对检测时间有要求的项目,如凝血项目等。运送时间越短,标本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1.4.1标本采集后,第一时间通知标本运送人员进行标本的转运。

1.4.2做好与标本运送人员之间的标本交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

1.4.3运送过程中标本的安全:标本对环境的污染或水分蒸发等,做好生物防护,长距离运送时应具备冷藏条件及防止阳光直接照射。

1.4.4督促运送人员与实验室做好标本交接并记录。

1.5与实验室交流的沟通者 临床护士与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双方共同做好检验分析质量管理的必要环节。

1.5.1实验室提供给临床护士检验项目清单、标本采集手册及注意事项、特殊标本采集方法等相关内容。

1.5.2实验室在标本接收环节遇到不合格或有疑问的标本时,首先联系临床护士,此时护士也会配合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当遇到有关检验方面特别是分析前阶段有关的问题时,临床护士应主动与实验室沟通,共同探讨。

1.6危急值结果的告知者

1.6.1当患者的检测结果出现危急值时,实验室联系临床护士,临床护士第一时间做好相关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检测项目、具体数值及联系电话等,保证整个危急值通知流程及时有效运行[1]。

1.6.2临床护士收到危急值通知后,第一时间内告知相关主管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危急值处理。

2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针对护理提出如下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 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 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理部垂直领导与科主任的关系、健全文件管理系统[2]。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 护士要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护士和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3 合理选择实验室检查护理工作要注意几个原则

3.1应考虑安全性,即某种检查是否会产生并发症,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尽管某些有创性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且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为了尽快确诊,也应劝患者积极配合,进行检查。

3.2应该重视检查的诊断价值,兼顾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在不同场合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3.3应考虑到获得各项检查结果所需等待的时间。

3.4还应考虑检查费用的高低,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选用价格便宜的项目。

4 临床护理工作在检验医学质量管理注意事项[3]

4.1实验检查项目的选择和运用具有一定技巧性。

4.2对于某些诊断不明的患者,为了尽量缩短确诊时间,减少检查费用,可以分两步进行。先选用一些敏感性高的项目将诊断范围缩小,尽可能减少假阴性,以免漏诊;然后在第一步检查结果阳性的基础上进行肯定诊断,尽可能减少假阳性,以免误诊。

4.3临床上常会遇到某些疾病诊断缺乏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理想的实验检查方法,这时需要将2个或2个以上检查项目结合起来应用,互相取长补短,以提高实验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4检验医学中的临床路径合理化是联系患者、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它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使用合理的检验医学临床路径,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有效的检测项目。它是一种有效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临床服务模式,可减少资源的浪费,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4.5检验医学中临床路径合理化的关键是要有时间顺序性,要能控制和改良品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设计。这是一个要用系统管理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的照顾模式。

总之,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包括:检验申请是否合理、患者准备是否充分、标本采集是否恰当、标本运送到实验室是否及时,标本在检验科内部的传递是否正确等;能否得到一份真正代表患者实际情况的合格标本,护理人员在医学检验分析前的各个时间段的每一环节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医学决策学问题。临床护理工作为整个检验质量管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临床护士做好检验医学质量管理的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孙伟峰, 蔡锡雅, 张健, 等.危急值报告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08).

篇2

【关键词】护理人员;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作用

【中国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08-01

医学检验对医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临床提供真实、作为可信的检验报告,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浅谈检验科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1护理人员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内容

1.1检测前的控制工作:护理人员从检验申请开始到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送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内传输。此环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上难以控制,是由临床医生在实验室外完成的。临床上大多数不满意报告是由于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对患者准备有许多要求,如果无准备则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甚至造成误诊、误治。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证明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严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

1.2护理人员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护理人员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标本如不能当天检测,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试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

1.3护理人员检测后的质量控制:各种试验完毕后,护理人员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量控制报告,绘制质控图,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 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

2护理人员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由于护理人员对医学临床质量检测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医学质量检验势在必行。

2.1护理人员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应遵循的规则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 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而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都需遵守以下规则:(1)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2)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医学检验质控方案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3)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护理人员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走出误区,重新认识质控 近年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笔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3个误区:

(1)认为开展质控浪费试剂,增加成本;(2)认为质控工作是检 验科的事情,忽视临床科室的作用;(3)认为质控即参加室间质 量评价,忽视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对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种包括患者、临床、实验室均参与在 内的全面质量保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和临床科室对质量影响的作用,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教育,共同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科作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效果,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当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有一定的投入,如果标本量不大,相对来说质量控制对成本的影响较大,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患者首诊合格率,减少了误诊、转院,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改变对质 控的认识,重视质控工作的开展。

3小结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迅速发展,医院在各种临床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了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护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41-0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5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除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外,还对病人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预防方法及自我保健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提高对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的意识,能够自觉地行使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扩展,为探讨适合我国医疗现行体制与有利于健康教育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就“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传统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泛指对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受教育者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知识。教育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就健康而言,健康是指机体发育良好,功能活动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强,反应敏捷,身心协调的一种精神状态。健康教育也就是按照这种精神状态,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刘明慧[1]研究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从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其实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它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及服务,使人们有能力作出决策,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一词面世之前,我国卫生部门专设有卫生教育所,其职责是卫生宣传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卫生宣教”,具体执行的部门挂靠卫生防疫站宣传科。“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意思相似,但前者只是面向“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效果评价无从谈起。而后者具有目的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提高健康认知能力的目的。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高德彰等[2]认为,从卫生宣教过渡到健康教育,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不难理解,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健康行为,其操作体系是从知识灌输转变到计划的实施。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还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教育,对普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知识的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完整的概念[3]。 WHO对健康教育十分关注,提出了新型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健康指导是医院发展的趋势[4]。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医疗观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医疗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以个体服务向群体服务转化,以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化,医院在诸多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展示出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5]。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1139)。

作者简介:陆柳雪(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明确了护士教育的义务,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职责。在医院工作条例中,强调要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6]。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不停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上,而在进一步地向“咨询—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一体化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也在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价”方向拓展,并进入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7]。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学者钟勤[8]认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林清然[9]报道,美国医院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体、更全面,不但介绍护理机构、医院设施、就医指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具体到解剖、病因、病理、治疗、护理、预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就手术而言,具体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活动、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锻炼、居家护理、饮食调理等。在教育方法上,王玲玲等[10]认为,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各类住院病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慢性患者、病情稳定者,重点介绍治疗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等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11]认为,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在具体做法上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这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沟通与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向病人宣教时,注意做到少而精,短而明,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12]。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的时机,当入院病人处于心情不定、顾虑重重、或正在病重急诊、疼痛不安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教育。此时应让病人住院,经检查治疗,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时机,结合病情进行宣教,病人才能专心倾听,提高认知能力[13]。正如学者郑维英[14]总结的那样,做到“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建萍等[15]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研究,实验组的健康信念综合度和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1.67%和40.75%,高于对照组的33.00%和15.50%,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依从性。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多数医院单纯采用“卫生知识知晓率”指标,我们认为该指标只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应建立在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刘斌报道[16],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与病人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解决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病人的满意率由92.6%上升981%,满意度得明显提高。用这些指标的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也许最能够说明问题。学者温丽芳[17]在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指出其近期效应能协调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远期效果是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显示出医院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肯定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如何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有益的研究,也探索出一些特色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陈启超等[18]认为,要把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搞好,还应在管理上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同时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指标要做到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在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着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考核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在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系统帮带、社区人群等四个群体中,建立立体网状式的全面医疗健康教育体系[1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计划性、自主性、护理程序、健康信念等,计划性健康教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是根据科室护理的特点,制定不同病种标准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实施。范丽凤等[19]通过有计划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自主性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20]。在护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中,有提到“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其核心内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这其实是自主式健康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患者而言,教育效果、满意度及主动咨询方面可能优于计划性健康教育。但有的则认为,计划性健康教育只是按计划的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会使听众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自主性健康教育模式强调的只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理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有人认为护理程序才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运用其对患者实施教育,是提高健康教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21]。在临床整体护理中,护理健康教育又有新的扩展,有不少学者把企业的PDCA管理循环方法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并作有益的尝试。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用中文表达是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循环管理,将每一次循环的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莉敏等[22]采用这种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对照研究。按既定的时间随访观察,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形式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行为评分、生化指标等均较常规随访模式管理优。学者黄敏[23]也把该管理模式应用到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经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观察发现PDCA管理健康教育干预后,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行为方式、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都较常规健康教育好,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表明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更充分体现教育行为改变的实质。王井霞等[24]报道,近年来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更加广泛,教育过程呈现一体化,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展,形式上研究更加深入,显示出护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前景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明确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形式有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实施教育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口头讲解是直接、简便、有效的方法;效果评价应建立在病人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指标上;护理程序式是能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临床护理,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纳入医院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拓宽医院健康教育思路,逐步将其扩展到全民健康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形式及方法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6768.

[2]张玥,高德彰,孙月刚,等.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志,2000,35(6):366368.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郑海智,曹秀风,白智刚.医院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86.

[5]张艳萍,韩雪.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446.

[6]刘丽,胡敏,韩韬.医院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增刊):4952.

[7]武美娥,厉兆春,孙清海.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58159.

[8]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64366.

[9]林清然.美国医院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启示[J].广东医学,2008,29(7):12321233.

[10]王玲玲,杨国斌,汪春晖.强化健康教育 促医疗质量持续提高[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9395.

[11].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41.

[12]刘化侠,李蓉琼.提供有效的病人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8129.

[13]何永芳.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和语言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68.

[14]郑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6.

[15]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16]刘斌.我院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初步实践[J].广西医学,1999,21(6):5253.

[17]温丽芳.基层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11971198.

[18]陈启超,陈清蓉,陆高刚.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8182.

[19]范丽凤,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579.

[20]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21]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22]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23]黄敏. PDCA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2):475476.

篇4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由胆源性和非胆源性等病因引起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和坏死的炎症反应[1],常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胰腺组织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高血糖症状,而高血糖既是病情危重的指标,又可加重SAP病情,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预后[2]。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科收住SAP 20例,均伴有高血糖、呼吸窘迫症状,入住ICU后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18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2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SAP伴发高血糖、呼吸窘迫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岁,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由于呼吸窘迫转入ICU,转入时测空腹血糖12.6~30.4mmol/L,呼吸28―45次/分,PaO2 45~70mmHg,PaCO2 正常,经无创机械通气、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酶、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等综合性治疗,1~2天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3~5天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4.4~6.1 mmol/L,大部分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 ml:400 U)50U+生理盐水50 ml,每1 ml溶液含胰岛素1 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 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如有血糖值波动可加测血糖,动态监测血糖值。

1.3结果

18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正常,呼吸功能恢复转至病房,2例病人病情加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护理干预

2.1一般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保持舒适卧位,做好各导管及呼吸道护理,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呼吸及咳嗽咳痰方法;患者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告知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及禁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正确配合治疗与护理。

2.2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在含糖溶液及肠外营养液中按葡萄糖:胰岛素以4~6g:1U标准加入,同时予胰岛素微量泵维持,严格控制输入速度,使得血糖迅速而稳定下降,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密切观察药效,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药物,胰岛素选用单一通道给药,避免推注药物及加快输液,导致剂量不准确引起血糖波动。

2.3血糖监测

胰岛素使用的关键是要及时监测血糖变化,合理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强调血糖和胰岛素的同步变化。我科使用强生、罗氏公司生产的快速血糖测量仪,采集手指或足趾末梢血,5~10秒测出结果,测量时正确执行操作规范,避免造成血糖值误差。当血糖值不稳定或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加测血糖次数,以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内,严格交接测量血糖的时间,准确记录结果。每日检验肝功能及血生化,对比快速末梢血糖与静脉血标本中血糖值之间的差距,为临床治疗提供保证。

2.4防治低血糖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皮肤温湿度、低血糖的表现等,特别是老年病人反应性差,对胰岛素敏感,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如患者有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立即测量血糖,确实为低血糖时立即停用胰岛素泵,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 ml,必要时可用10%葡萄糖静脉输注。加强监护和血糖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

2.5特殊治疗护理

患者有呼吸窘迫症状,查血气分析低氧血症明确,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护理后逐渐好转;有15例病人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清除炎性介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内环境和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这种特殊治疗方法的应激刺激,造成病人血糖值不同程度升高,我科调整透析液中葡萄糖加入量,同时配合胰岛素泵的使用,有效控制血糖。

3讨论

SAP治疗原则要求严格禁食,能量来源主要是肠外营养输注,但是这类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存在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而且有个体差异,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按标准配制后,病人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发生高血糖及低血糖反应。我科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持续给药,进入体内的胰岛素量均衡,根据测出的血糖值精确的调整剂量,较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更好,血糖控制理想,低血糖发生率低,更适用于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段的生理需要。

SAP常伴严重的代谢紊乱,主要包括高代谢、高分解、高血糖等,其中高血糖的发生高达40~90%[3]。血糖增高,是反应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重要指标,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对生命体重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4]。研究发现,SAP患者血糖在3.6~6.4mmol/L时,胰腺无坏死表现或只有少量点状坏死灶;血糖在6.4~11.1mmol/L,则可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血糖≥16.7mmol/L时死亡率明显上升[5]。故有效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之内,对病情控制、疾病治疗有重要作用。胰岛素微量泵使用,单一静脉通路给药,避免与其他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无静脉推注及输液滴速快慢对进入体内胰岛素剂量的影响,保证体内胰岛素量均衡,预防低血糖反应,根据测出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更具有科学性,达到最大用药效果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Chiang DT、Anozie A、Flening WR,et parative study on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ment[J].ANZ j Surg,2004,74(4):218-221.

[2]陶少宇、李宛霞.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63.

[3]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2003,2(11):8-9.

[4]Mentula P、Kylanpaa ML、Kenppainen E ,et la.Early prediction of organ failure by combined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Br J Surg ,2005,92(1):68-75.

[5]杨传永、朱焕明.血糖变化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J].腹部外科,1999,12(1):32-34.

篇5

1 目前《护理礼仪》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护士礼仪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礼仪课程,但是大部分院校的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缺乏护理本身的特色,实际应用时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突出,归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护理礼仪》课程为限选课,所以在授课模式上都是沿用选修课方式,对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集中授课,而且是合班授课,上课学生数相对较多,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几乎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不好。

1.2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该门课程的性质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概念, 让学生们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很显然就不能与该课程的性质相适应。而且大多数护理礼仪课上,授课教师往往忽视实践训练,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开展相对困难等,导致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实际应用。

1.3 考核方式单一, 无法检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然而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一般都是沿用传统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即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一个总分,则代表了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礼仪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 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与应用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授课内容的调整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入手,另外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

2.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使礼仪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从具有普遍性的日常生活礼仪着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注重护理礼仪在工作中的特殊性,使其掌握护理礼仪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等礼仪,护理礼仪是在一般的社交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结合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重点讲授和训练学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中应具有的规范性礼仪,突出护理礼仪的特色[1]。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简单的动画或图片配以文字中,可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或者动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适时播放护士礼仪的示范短片,供学生欣赏。

2.2.2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2.2.3 课堂分角色扮演模式

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狭窄,经验阅历不深,但是思维活跃,求知欲、表现欲强,有着接触更多、体检更多的强烈渴求,教师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性,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地设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观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其他同学讨论表演学生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对表演内容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2],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2.2.4 实验室训练模式

在实训训练课上,要以实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遵照礼仪规范认真的练习,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实验室,做到衣帽整洁,头发全部盘起,不可过肩,不配戴首饰,不化浓妆。将学生按小组划分,引导学生对镜练习微笑,做到笑容真挚,语言亲切,注意细节训练。教师要配合音乐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以鼓励为主,表扬其优秀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不到位的礼仪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项护士礼仪,全面掌握护士礼仪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

2.3 护士礼仪的考核方法

《护理礼仪》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护士应该具备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整体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掌握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仪表规范,以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地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礼仪,称呼礼仪是否正确,举止是否端庄大方等等,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尝试新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考察学生对护士礼仪理论的理解,也可以考察其灵活运用的情况,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试卷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题型。

2.3.1 考核采取随堂考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随堂考核,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当场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各部分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2.3.2 综合考核主要以场景式考试为主,如:不同的场景:查房场景、接待新入院患者场景、危重病人特护场景等,学生可以几个自由组合,充分自由发挥,进行训练。

2.3.3 充分利用过程性考核的作用。平时学生们的出勤、上课的表现、训练的作业等以及训练课堂的配合程度等也记成绩,都可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篇6

关键词:时间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血糖漂移

女性妊娠期间由于自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随着妊娠时间的进展特别是到孕中后期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孕妇体内的血糖水平出现异常波动,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严重的伤害。本研究利用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时间护理干预与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产科门诊进行常规孕检的孕妇。GDM诊断标准依据21世纪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1],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餐后2h血糖(2hPG)、餐后3h血糖(3hPG)分别为5.3、10.0、8.6、7.8mmol/L,其中有≥2个时点达到或超过标准即诊断为GDM。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筛选出血糖正常组(A组)、糖耐量异常组(B组)、糖尿病组(C组)各20例。受试孕妇年龄24~30岁,平均27.3岁;孕期25~30w,平均26.8w;体重指数(BIM)22.3~25.2,平均指数23.8。所有受试者怀孕前均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自然受怀孕女性。

1.2方法

1.2.1门诊孕检室设专职护士,专责护士给所有受试者安装CGMS,感应探头至于下腹壁皮下时间为72h,教会所有受试者如何简单护理CGMS及出现异常滴嘟声要即使通知当班护士排除故障。所有受试者感应探头置入处均无发生感染现象。

1.2.2监测期间统一所有受试者的进餐时间及进餐的种类和分量以及运动量,有加餐的要记录加餐时间及量。

1.2.3根据所有受试者首次CGMS监测的血糖图,因人而异根据各个时间点血糖的情况进行时间护理干预主要是受试者饮食控制,1个月后再进行72h CGMS进行血糖监测,分析时间护理干预前后所有受试者血糖漂移的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受试者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时间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漂移的比较

2.2.1所有受试者时间护理干预前整体血糖漂移趋势比较:C组整体血糖漂移幅度较A组、B组明显升高(见图1)。血糖峰值均出现在10点左右,血糖谷值均出现在4点左右,GDM组全天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达7.6mmol/L。

图1 三组受试者时间护理干预前整体血糖漂移趋势比较

2.2.2所有受试者时间护理干预后整体血糖漂移趋势比较:C组整体血糖漂移幅度较A组、B组稍升高(见图2)。血糖峰值任然均出现在10点左右。血糖谷值均出现在4点左右,GDM组全天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达3.1mmol/L。

图2 三组受试者时间护理干预后整体血糖漂移趋势比较

2.2.3 时间护理干预前后低血糖与高血糖事件比较:所有受试者时间护理干预前后监测过程中数据显示三组夜间低血糖及高血糖前后发生次数均明显减少,其中C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6mmol/L。

3 讨论

3.1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排除妊娠前已明确诊断的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患者。主要包括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孕妇方面主要表现为容易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等,同时增加围产期的并发症,在胎儿方面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死亡;孕妇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几率也会增加。因此GDM患者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幅度是非常重要的。

3.2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2]原理是组织间液的葡萄糖通过探测头内的半透膜,与探头内的葡萄糖氧化酶反应生成过氧化氢(H2O2),H2O2氧化分解产生的电信号传输到监测记录器显示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往研究显示[3]CGMS监测方式能够提供患者全面的血糖变化,可以准确发现间断性的高血糖及夜间低血糖,利于GDM患者个体治疗方案的调整。

3.3时间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人体自身的生理节律,进行的生理、心理、用药时间等方面进行的人性化护理[4]。时间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观察患者的体征、症状或者一些检查和药物治疗及手术后的不良反应,而且要求注意观察某些疾病加重或减轻的规律以及某些药物的最大疗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时间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时间护理干预前,P

4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时间护理干预可增加妊娠血糖异常患者对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改善孕妇及胎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秋波,刘小莲,林坚雄.时间护理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内科,2013,8(5):555-557.

[2]Klonoff DC.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oadmap for 21st century diabetes therapy[J].Diabetes Care,2005.28:1231-1239.

[3]Sung-Heui,Bae,Carol,et al Mandatory overtime regulations and nurse overtime[J].Diabetes,2010,11(2)99-107.

[4]兰丽梅,孙红,杨秋菊,等.医护患对生物钟时间护理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27):2975-2976.

篇7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法 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4]王鹤云.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制度[eb/ol].sipo.gov.cn/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实习 权益 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1导论

大学生是我们对特定人群的定位,汉语词典中的定位是指正在或者已经受过大学教育的一群人。大学生的教育客体的身份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的的期待使得其备受关注,大学生也因为其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被人们寄托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也已经发现到在课堂教育和知识灌输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方面暴露出的不足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脱节,知识储备和知识实际运用并发挥成效之间的长时间差使得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认识到这一方面,我们适应性的在大学教育中加入了大学生实习经历学习的这一更加注重实践性质的教育阶段,旨在解决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脱节问题,为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提供一个过渡地带,促使大学生更好的适用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探讨的实习阶段,是专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是在校大学生确定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切实参与工作学习的阶段,重点强调的是实践性质的学习和适应的教育目的。是既不同于《劳动法》中所规定的试用期,也区别于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中所指代的见习期的一种主体特定的实习教育阶段。然而,正是因为其特殊性,这样一种旨在促进大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的过渡阶段教育,却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的定性和权益的保障等问题。其主体的特定所引发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制方面的欠缺等使得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面临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其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2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侵害分析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特殊性的定位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习这一教育和实践兼得的活动目的的实现,而且对于实学生自身的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由于目前社会劳资关系紧张的固有社会背景,学校每年招收人数的扩张,大学生数量的剧增,与之对照的是就业单位的饱和,可供选择岗位的有限,人才流动的集中等等问题,导致了这种优劣地位的区分。用人单位居于“主位”的优势地位使得居于“从未”的大学生在激烈的择业环境之下更容易面临不公平的待遇。这也符合通说的强势地位的侵权行为,这当然也是弱者最容易面临和最需要救济的领域。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权益都面临过或多或少的侵害,37%的实学生在实习中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成文的实习协议,7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都遭遇过无故辞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资等侵害权益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大学生实习中遭遇的现状,我们将简要地分析和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面临的几类问题,以期待在立法建议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得到解决,从而维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

2.1身份地位的模糊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之所以频遭侵害而又缺乏保护和救济,其中在基本性的,也是其它问题出现的根源性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普遍面临的身份地位不明确的问题。大学生本身群体的特殊定性使得其在实习过程中并不等同于一般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实习待遇。关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身份问题,如上述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特殊定义,是指未毕业大学生在单位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加侧重于教育的目的,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切合性和关联性问题。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习中兼具学生身份和实习单位实习员工,即劳动者的身份。这样的双重身份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问题很难定性,也就是涉及到了大学生实习中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关系的归类问题。

研究身份问题,也就必然涉及法律关系问题。大学生实习期间有三个法律关系主体同时存在,即学校、实学生、实习单位,因此,这其中的法律关系也就涵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下,处于其中的大学生的身份的定性就变得极其复杂,在实践中就极容易面临一些冲突和问题,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问题。

2.2劳动利益受损

通过调查,目前无故辞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资,列在大学生实习中权益受损现象调查的前三位。还有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过低工资甚至无工资的劳资不等价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大家习惯的“正常现象”。调查中不少企业给大学生的实习工资甚至低于当地的生活最低补助的标准,还有甚至直接利用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打着和学校交流办学的旗号直接不发放工资。这些现状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利益侵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合理发放,工资和工时的法律要求因为大学生实习的特殊性质而不能在其中起到很好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得一些企业有了可趁之机,借大学生实习的期间对其劳动利益最大限度的剥夺,当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2.3责任主体不明确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很容易面临一些权益的侵害,除上述关于劳动权益的侵害之外,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人身财产权益的侵害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遇的人身财产权的损害之时,由于其身份的双重属性导致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推诿,致使其被侵害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救济,这也是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的侵害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对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保护的立法对策

针对上述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问题的几类归纳和总结,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些立法的建议来解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面临的权益救济的困境,从而真正使得大学生实习这一实践性的教育阶段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在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社会化身份的转型。

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立法建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身份的确立,法律关系的明确,尤其是涉及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定性问题上的明确化,和关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工时等劳动利益的保障,以及在其人身财产权益遭受侵害的救济问题上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体系,在一般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中对于身份地位确立,劳动利益的规范,以及权益的保障和救济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的保护,其实简单的来分析,其也应当属于广义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范畴之内,下面就选出几个比较重要的代表性的法律来分析将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纳入现有法律体系的可行性。

3.1劳动法

《劳动法》是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最基本的法律,我国的《劳动法》中对于劳动法的适用主体的范围是采用的排除式的方式,即在《劳动法》中列明了公务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对于这项排除适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劳动者并没有被排除在外。其次,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实习期间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生身份,但是在实习期间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时间都是用人单位的劳动时间,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实习者的要求也大都同普通员工一致,并且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心智也达到了国家对于劳动者的要求,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能力,享有国家赋予的劳动权益。因此,主要把大学生劳动者的身份简单化的归于劳动法中一般劳动者的法概念中也是合乎情理和法理的。一旦对于大学生实习劳动身份进行了确定化的界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各项问题也就可以参照一般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方法来实行,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也就可以顺利实现。

3.2劳动合同法

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到了劳动合同的具体权利义务问题和责任的配置问题,但是并没有涉及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的分配,通常我们在之前的理解看来,签署实习协议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规制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具有约束力的效力文件。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在实习中的介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委托关系存在,以及用人单位的优势地位所影响,在实际的大学生实习阶段关于实习协议的效力是十分微小的,很多涉及到工资工时的条规都是由用人单位规定的,更有甚者在实习过程中不签署实习协议,使得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有效的解决。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的做法,单独一章节的来规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配置问题。可以比照着一般合同的权利义务的要求,明确的规定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的最低限度和最长工时,规定大学生实习期间劳资关系的确立变更和终止的各项具体的规定,使得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做到有法可依。而且基于法律的强制性的要求和保护也必然强于实习协议的约定效力,能更加有效的保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

3.3保险法

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侵权问题的救济一直是个很难权衡的问题,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脱离学校的管理而进入用人单位,其在用人单位遭受的人身财产的损害理论上应当用人单位承担保障义务和赔偿责任。但是,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岗位,在性质上分析是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意义的,在用工状况紧张的当下,如若要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很容易导致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责任承担而拒绝提供实习机会。如此看来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除了单纯的法律责任配置外还包含社会责任的分摊,因此,笔者主张可以运用保险制度来实现大学生权益保障的这一目的。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制度的规定涉及到了一半的保险制度和强制的保险,在这里针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主要是关于强制保险的问题。即可以在大学生实习之时强制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为实习生构买实习期间的保险,这样倘若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遭受到人身财产的损害就可以依靠保险的赔偿获得最基本的救济保障,就不会出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互相推诿的现象,对于利益和损失做了良好的分配,这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侵权行为的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

4小结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实现大学生实习目的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是大学生权益保护的前期步骤,在当前的法制大背景之下,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大学生实习的良好实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述笔者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在现有法律体系内提出的立法建议希望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提供有效的借鉴思路,真正促进大学生实习过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

[2] 苗绘.民法事务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沈月娣.和谐校园的法律保障及高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0.

[4] 陶书中,王佳利.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2006(11).

篇9

引言

医护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专业类别,随着我国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也不断改进,医护专业教学素材逐渐丰富。教学素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为了提高医护专业教学水平,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医护专业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多地把握住医护专业的本质与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医教学案例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对知识点进行更新,从而使得医护专业教学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现状

“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全新方法,教学案例库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的真实案例信息的,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知识点、难点、重点的学习,而且教学案例库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当前教学案例库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很多职业院校在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开展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各种内容进行完善,并且积极调用案例库中的内容服务于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不长,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是各种教学资料,是服务于教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产生的。当前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但教学案例库的内容却不够丰富。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更应该要保证全面、完整,例如医护专业,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学案例库的内容不全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第二,教师不注重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的应用。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明确案例库是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案例库中的各种内容的应用,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案例库的利用程度不高,导致各种教学资源出现浪费。

二、医护专业化学教学案例库建设策略

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库中丰富的案例对于教与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案例库的建立,是对各种医护专业案例和知识进行汇总的过程,比如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教学案例库中获得一些典型的医学临床研究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特殊点进行分析,并且研究案例中的各种常用医护技巧,有助于学生对医护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的案例会越来越丰富,对医护专业化学教学案例库进行建立和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教学案例库建设的重视

教学案例库是收集整合而成的医护专业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医护专业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建立教学案例库的目的是为了要对这些医护专业教学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料。在医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和完善,在教学案例库建立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明确收集的材料类型,再根据教学案例的类型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材料应该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医护专业教学涉及的内容都是医学护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的时候应该要按照普通和典型进行区分,对于典型的教学案例而言,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大的指导意义,而普通的教学案例则主要是结合医护专业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所设定的教学内容,用于日常教学。

2.加强对教学案例库的完善

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要注重对案例库的完善,尤其是随着医护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医学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复杂,加强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将其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对教学案例库的内容进行完善,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在医护专业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案例库的充实和完善,则必须要加强学校与医院的沟通联系,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典型案例情况,医护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救治的时候设定的救治方案、救治方案的落实都是教学资料,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要对这些实际案例进行利用,便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3.合理地设计教学大纲,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和利用

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学案例进行利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医护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将各种教学案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案例库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案例库的案例资料,进行精细化设计。另外,教学大纲的设计也有助于对教学案例库的建立,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确定教学案例的方向、类别等,从而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对教学案例库进行建设和充实。例如在讲配位化合物课程时,可以采用“蓝血人”的案例来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血液是红色的?”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提前预习,在讲解的时候再通过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出配离子的作用、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等知识。在讲解酯和脂类课程的时候,可以用“统一饮料事件”作为引入,通过一边探讨地沟油、方便面、油炸食品等方面的危害,一边探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索。再比如在学完渗透压的内容以后,可以将“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症”的案例引入课堂中,学生要思考这种病症与渗透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思考如何处理伤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实践教育目的。

4.建立教学案例库评估体系

在教学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库的评估管理,要根据医护专业的学科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准确的评估体系,并且运用该指标对学校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对其中的不合格的教学案例进行剔除,也有助于教师在对教学案例库进行丰富的时候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案例选择。教学案例库的评估体系一方面要符合医护专业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应该要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体现出教学案例库的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

篇10

1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9岁,体重55kg。因发热伴咳嗽、咳痰、胸痛7d入院。在外院予以抗感染(头孢唑啉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化痰、止咳、胸腔穿刺等处理后胸痛症状有所好转,仍发热,但体温较前下降,其余症状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于我院,拟以左下肺炎伴胸腔积液收住。该患者既往体健,30余年前曾得过肺结核,已治愈;有吸烟史30余年,已戒;余无特殊。

入院查体:T: 38℃ , P: 90次/min, R: 20次/ min, BP: 120/75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左下肺叩诊浊音,左下肺呼吸音减低,左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哆音及管状呼吸音,心率88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CT:左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左下肺炎性改变,外压形左下肺不张。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脏彩超提示左侧胸腔探及最大厚度径约39mm游离性液性暗区,液暗中央距离体表约40mm。

入院诊断:左下肺炎伴胸腔积液。

2药学监护过程及用药分析

入院dl: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诊断为左下肺炎伴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脓性液体100m1。予以硫酸阿米卡星(0.4g,ivgtt,1次/d)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0.4g,ivgtt,1次/d)抗感染治疗,同时予以祛痰、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药学监护:①送痰及胸腔积液培养,进一步明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②用药分析。患者年龄较大,阿米卡星属于氨基糖有类抗生素,肾毒性较大,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可以将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换成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③随访计划。每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心率,评估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更改药物及药物剂量;监测血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体温,以评估药物对感染的疗效;患者使用阿米卡星,建议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定期做听力检查。④用药教育。将药物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一旦发生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立即停药。加强营养,多吃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

入院,d3:患者经抽胸水,诉咳嗽、咳痰、胸痛稍微好转,无发热。患者症状有所好转,但血象仍然偏高,痰涂片提示革兰氏阳性球菌,链状排列,所用抗菌药物抗菌谱能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治疗上继续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处理。患者肝功能较差,可以适时加用保肝药。

入院,d5:患者诉咳嗽、咳痰、胸痛好转,无发热。患者血象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值,治疗上继续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处理。

入院d9:患者诉咳嗽、咳痰好转,咳出大量脓液痰,易咳出,无胸痛,无发热,无咯血。考虑阿米卡星的肾毒性,已使用超过一个星期,停用阿米卡星,换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师建议应定期检查患者肝、肾、造血系统功能和监测血清钾或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含有葡萄糖或酸性碳酸盐的溶液中会降低稳定性,建议使用盐水配制。

入院d25:患者诉咳嗽好转,偶有咳痰,无胸痛,无发热,无咯血。复查胸部CT:左肺炎性病变较前明显吸收。患者情况好转,办理出院手续。

3讨论

3.1药物的选择

3.1.1抗菌药物的选用:脓胸是指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等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积液呈脓性。脓胸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以及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假单胞菌等,且多合并厌氧菌感染。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胸腔积液及促使肺复张,恢复肺功能。抗菌药物要足量,体温恢复正常后持续用药2周以上,防止脓胸复发,急性期需联合抗厌氧菌的药物,全身及胸腔给药。引流是脓胸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应反复抽脓或闭式引流。此外,一般支持治疗相当重要,应给予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患者在外院已应用头孢唑啉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头孢唑啉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良好抗菌活性,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对部分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淋球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效果欠佳。入院后胸穿,为脓液,诊断为脓胸,痰培养结果未出,结合患者病情及外院治疗效果,考虑感染致病菌不能排除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故我院初始抗感染方案选择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属于氨基糖有类抗生素,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及部分其他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与葡萄球菌属所致严重感染。临床药师认为患者年龄较大,氨基糖有类药物肾毒性较大,一般不建议使用,可以选择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类药物抗感染。

入院,d3,患者痰细菌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提示G球菌,链状排列。患者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所选用药物抗菌谱能覆盖G球菌,抗菌药物医嘱未做调整。一周后,患者咳嗽、咳痰、胸痛明显好转,无发热;患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有所下降,考虑氨基糖有类药物的肾毒性,停用硫酸阿米卡星,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为广谱抗生素,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球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均具有良好作用,对某些产日一内酞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脆弱拟杆菌等也有较好抗菌活性,对厌氧菌也有效。

3.1.2化痰止咳药的选择:患者有咳嗽、咳痰症状,且痰液薪稠,不易咳出。氨澳索为薪痰溶解剂,可促进呼吸道内薪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薪液的滞留,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应用后患者呼吸道薪液的分泌恢复正常。

3.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注意事项

3.2.1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叶、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消化症状;失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皮疹、痉痒、红斑及注射部位发红、发痒或静脉炎等症状。左氧氟沙星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光,患者宜多饮水,保持24h排尿量在1200m1以上,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如肝肾功能损害时应注意剂量的调整。

3.2.2阿米卡星为氨基糖有类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血尿素氮、血肌醉值增高等。在使用期间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定期做听力检查等。

3.2.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为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使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并作皮试。少数患者可见恶心、呕叶、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尊麻疹和皮疹等。

3.2.4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患者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时应及时提醒医师加用菌群调节药以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同时加强患者出院指导,应告知患者规范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每日定时给药,保证血药浓度。吸烟及饮酒会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应告知患者戒烟戒酒,避免药物浓度发生大的波动达不到治疗效果或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合理参加体育锻炼,患者可以进行合理适度的体育锻炼,锻炼时问宜在上午十点以后及下午三点至四点气温稍高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问不宜过长,并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染。

3.3用药合理性的欠缺之处:患者脓胸,结合病情及外院治疗效果,考虑感染致病菌不能排除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故我院初始抗感染方案选择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氨基糖有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左氧氟沙星也可致肾功能障碍,且在外院左氧氟沙星疗效较差,鉴于患者年龄较大,不建议使用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糖尿病;胰腺炎;连续性血糖监测;整体性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a)-0144-02

糖尿病是因环境、遗传等因素导致的代谢紊乱疾病,患者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胰腺炎为重症慢性疾病[1],对于原疾病病情控制极为不利。临床以密切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作为基本应对方法,但常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该文为探讨整体性护理联合连续性血糖监测对糖尿病合并胰腺炎的效果,选取了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例2015年3月―2016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胰腺炎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等疾病,根据随机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且同意加入此次研究。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5:21,年龄最大68岁,最小为48岁,平均(57.28±3.69)岁,病程(4.87±1.32)年。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19例,高中有18例,大学及以上有9例。观察组:46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4:22,年龄最大为69岁,最小为47岁,平均(57.45±3.82)岁,病程(4.69±1.28)年。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18例,高中有17例,大学及以上有11例。两组糖尿病合并胰腺炎患者在基线资料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可以比对。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及血糖监测,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观察组实施连续性血糖监测:患者入院时测定其血糖,之后每2 h进行1次血糖测定,直至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同时,将每次所测结果如实记录,并置于床尾,方便医务人员查看,判断病情,并根据血糖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另外,应密切关注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血糖波动过大现象。

同时予以观察组整体性护理,为患者制定方案,并定期对护理效果予以评估,以便于发现问题、调整方案:①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以流质饮食为主,待病情好转时可适当增加普食,以高蛋白、低糖、低脂以及高纤维饮食为原则,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证少食多餐,戒除烟酒。②基础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化指标、生命体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定时翻身,动作轻柔,保持个人卫生,协助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同时护理人员应保证病房温湿度适宜。③心理干预,因长期受疾病折磨,患者通常会出现沮丧、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应主动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况加强观察,鼓励其说出心中不快,予以针对性疏导,努力构建良好护患关系,以和谐、温馨的病房环境感染患者,增强其信心,适时为其展示成功案例。④健康教育,主动、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诱发因素、发展、预后、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其了解饮食、运动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嘱咐患者病情稳定时,进行适量运动,以促进糖代谢及脂肪代谢,嘱咐患者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护理依从性以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以及不依从进行评估,护理总依从概率即为完全依从与基本依从概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将两组糖尿病合并胰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总依从概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包括住院时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护理总依从概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总依从概率为95.65%,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68±1.34)d,对照组数据为(9.06±2.13)d,两者相比较观察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酮症酸中毒发生概率为4.35%,低血糖发生概率为2.17%,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因自身代谢功能障碍,加之饮食不节等因素,极易导致营养代谢紊乱,引发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等症状[2],高脂血症即为胰腺炎病发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时炎症反应的出现对于血糖控制也会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损害胰岛分泌功能[3],导致血糖升高,有效的血糖监测及护理干预对疾病预后发展极为重要。该文观察组将血糖监测作为疾病控制的重点,实施连续性监测。对于血糖调节功能缺陷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若不及时调整、稳定血糖水平,极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或者因血糖升高引起酮症酸中毒[4],对于病情康复具有不利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观察组每隔2 h即测量1次血糖,并如实记录,对其血糖变化能够进行连续、有效的分析[5],从而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预防、控制异常情况的发生,其结果明显较常规监测更好。同时为提高护理质量,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方案,从饮食、心理、运动等多个方面予以干预,并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消除其认知误区。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程序定期评估、调整,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6],通过路径化干预对病情变化以及干预效果能够直接进行观察,具有预测性及整w性等优势。

李敏[7]曾对60例胰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护理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数据为(11.4±1.2)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为(7.2±1.0)mmol/L,血糖控制情况较护理前更好,这足以说明有效的血糖监测对于病情控制的意义。该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依从概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8.26%(P

综上所述,连续性血糖监测联合整体性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合并胰腺炎患者中,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提高其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袁顺琼.64例重症胰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4,12(4):245-247.

[2] 陈春玲.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连续性血糖监测和整体性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3):502-504.

[3] 笪继东.20例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的护理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4):153.

[4] 颜婷婷,刘湘林,张徐,等.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监测护理[J].西南军医,2012,14(3):529-530.

[5] 袁红霞.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5):187-188.

[6] 苗立军.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453.

篇13

[关键词] 网络资源;互动式教学法;医学英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61-03

医学英语是医科院校英语系列课程的最后一门课程,它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变基础为应用的重要作用[1]。但我国的医学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化,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被忽略,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在2009级药学本科1班中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科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9级药学本科1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53名(均为英语考生),其中,男生13名,占24.5%;女生40名,占75.5%。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39名,通过率为73.6%;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17名,通过率为32.1%。

1.2 研究方法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2009级药学本科1班中实施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学期结束进行考试测评,与该班上学期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医学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互动式教学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 课前准备 每次新课开始前,教师综合考虑该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问题和情景病例并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或病例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进行讨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设置的问题和病例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难易一定要适中,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2 小组讨论与总结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名左右,并指派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着设置的问题进行预习,通过教师指导利用网络检索技术浏览网站、检索文献、下载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资料,填补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组内讨论和总结。小组成员达成初步共识后,将本组的总结以PPT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在的分歧和疑问可留待课堂上与其它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解答。

1.2.3 课堂实施与总结 课堂上每组小组长结合本组的PPT,表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每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和各组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分歧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知识点。

1.3 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考试成绩以平均成绩±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为100%。结果显示,71.7%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6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加;6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医学英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77.4%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医学英语学习有帮助。具体见表1。这表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2.2 成绩分析

传统与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前后,学生考试成绩(满分为50分)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互动式教学法对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64.2%的同学表示自己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与交流能力。而且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医学知识,通过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医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在英语背景下灵活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满堂课都在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无暇解答,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而不能完全消化理解,这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3]。本研究结果显示,71.7%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活动中,6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6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加,表明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提问,敢于发言,在不断的互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围绕老师所布置的内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人,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67.9%的同学表示,网络资源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77.4%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医学英语学习有帮助,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实施前后,学生考试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现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9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源信息的本领,而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资源,能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属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4]。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技术浏览网站、检索文献,下载与教学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资料,极大地填补了平面教材的不足,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信息的传递更丰富,形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网络资源经多媒体以立体化模式呈现给学生,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概念、纷繁复杂的变化过程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6],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3.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本次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同学表示对医学英语没有兴趣,他们对医学英语学习感觉压力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参加互动式教学,需要自己独立去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英语水平较差(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他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有欠缺,所以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医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最后导致其对医学英语教学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影响其学习效果。建议在大三学年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这时学生大多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基础较好,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外,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法不是很适应,当没有了老师的命令,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要耐心引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信心,学会自主学习,尽快适应互动式教学法。

总之,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打破医学英语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局面,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联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推动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曲景秀,杨丹,李晓微. 内容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卫生软科学,2012,26(2):146-148.

[2] 赵雪丽. 交互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J]. 中国教育ECM,2012,31(1):48-49.

[3] 姚树桐,商战平,方永奇,等. 互动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6-117.

[4] 高磊,王志晨,刘莉.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39-41.

[5] 高磊,刘莉,时晨. 网络环境下的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反思[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53-155.

篇1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和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 ygotsgy)。后获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代表人物,如 科恩伯格(Kernberg)、斯滕博格(Sternberg)、卡茨(Katz) 、斯皮罗(Spiro) 、布朗(Brown) 、布朗斯福特(Bransford) 、乔纳生(Jonassen)等。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其基本观点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后人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认知是主体能动选择、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形成新的信息认知。首先,学习者选择信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并最终做出决定,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内化并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着眼于选择并处理学习内容,使其难度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的规律,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交互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无论是语言学习的口语形式或是书面形式,无疑都要经过输入(听和读)和输出(说和写)两个过程。在语言输出的技能锻炼过程中,很难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轻松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复练习,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在多数的多媒体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件和教材中的内容,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主动性和创作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然而学习效果很差,语言运用方面的锻炼甚至不如传统的英语课堂。

如果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研讨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能够逐渐内化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实际的训练,不再是纸上谈兵。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学手段单一,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兴趣。而重视交互度之后,语言教学更注重学生个体特征,加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言的时效性,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新颖、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促进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交互度的教学模式

所谓交互,是指个体与个体或者个体与小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到教育学方面,是指学习者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或者媒体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或方式。

(一)师生间的互动。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特征,弥补了传统教学以静态的板书教学为主的不足。但是,由于传授的信息量较大和课时的限制,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程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杜绝单纯的灌输知识,应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应当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循循善诱,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在多媒体资源的帮助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他们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学校局域网和同学们交流,给学生在线指导。要求学生整理资料,做成课件,供日后课堂陈述用。

(二)学生间的互动。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语言、图像和声音多重刺激下左右脑并用,进行大量的仿真交际,使得英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讨小组,鼓励他们在组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加入某组的讨论,帮助组织和解决难度较大的语言问题。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做课堂陈述。陈述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在课前搜集的资料总结;一是转述小组讨论预设思考题的结果。

通过这种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学习和深化认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将传统课堂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意义构建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学习。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方法,促进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教师应该正确的将其运用,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长处,并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方颖.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项目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