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经济发展战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战略

篇1

[关键词]招商引资;安徽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是骄人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截至2002年,安徽的GDP总值已经增加至3569亿元[1],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十几倍;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以前的温饱甚至都无法解决到现在的向小康社会迈进;安徽的农村和城市的面貌有了飞速的改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然而,在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横向比起来,我们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在GDP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还是城市建设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区位的因素、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体制政策的原因。所以,安徽经济的发展速度需要提高,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有利背景下,国家又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面对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当前安徽开展招商引资的可行性研究

安徽经济要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的条件也很严格,根据安徽当前的形势,要想尽快的繁荣起来,赶上发达地区,单靠自身还是很困难的,招商引资不失为一个发展安徽经济的良策。

(一)招商引资的优点

招商引资是指以良好的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来本地投资,从事经营活动,当然这一外商的概念不仅是局限于国外商人,而是指外地商人。一般来说,恰当和合适的招商引资活动可以繁荣当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优点:

1.可以获得发展经济的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局限。招商引资,外商带来了资金,当地提供优惠的服务和合理的规划,这就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所需的资金,解决资金欠缺的问题。同时,外商在当地建立厂房,添置设备,这些固定资产就变成当地的潜在资产。

2.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效应。外商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对其他的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其他的企业也可以吸收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

3.有利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增加就业机会。招商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工商业进驻本地,从而能够加快工业化的步伐。这些工商业的发展又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能够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工业化的步伐的加快,在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些税收收入,又能为城市建设添砖加料,加快经济的运转。

5.繁荣地方经济,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带动效应。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完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能够极大搞活繁荣一方经济。而工业化的水平提高,必然要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同步的发展,带动着经济走向更加的繁荣。

(二)招商引资是当前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安徽经济的现状,笔者认为,招商引资是发展安徽经济,赶超发达省份的必然选择,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招商引资是发展经济的一剂良药。通过对招商引资优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招商引资具有巨大的优势,这在实践中是早已被证明的。国外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我国发达省份的发展途径也是依靠着招商引资来实现的,浙江、江苏的经济正是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的外商的投资,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极大扩展了当地居民的视野,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很好地证明了招商引资这一剂良药的功效。

2.加快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安徽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而安徽的居民收入有限,民间资金也较少,依靠民间投资来振兴安徽经济似乎是不太可能的;而要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振兴经济又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更何况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需要开展招商引资。

3.较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招商引资。安徽的区位优势虽然稍逊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总体还是很理想的。虽然属于中部地区,但实际的区位优势差不多相近于东部地区。我们有长江的贯穿,长三角区域直接辐射安徽的经济,浙江、江苏等发达的省份与我们比邻。他们在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方面都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安徽的交通又很便利,如果再加上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必定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

4.国家的政策决定了招商引资是现实的出路。安徽处于中部地区,经济也是处于中等水平,既没有西部的落后,又没有东部的巨大区位优势,所以要想得到国家的支持是不太现实的。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为了保持经济的平衡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东部地区,国家又有对外开放的极大优惠政策的支持,加上东部地区原有的市场经济完善,居民头脑灵活,招商引资力度大,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起来。而我们的安徽,既得不到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又没有特别优惠的开放政策。所以说只能自力更生,依靠我们精明的头脑、相对的区位优势来繁荣经济。

5.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受限为安徽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人口密度以及环境破坏都已经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正逐渐地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正是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的大好时机。安徽省与江浙比邻,交通便利,有吸引投资的优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国内外经济态势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良环境。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主题还不会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国内中部崛起的提出,国家对发展经济的高度重视,都是很好的招商引资优越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发展招商引资正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也是当前求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时机,尽快行动起来,以求早日发展壮大。

(三)安徽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的设想

安徽招商引资工作早有开展,并已经初尝了一些甜头。如芜湖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做得很好。2000年,全市GDP保持了9%的增长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就达73.82亿元,投资拉动GDP增长5.6个点,招商引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整个“九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4.9%,投资完成了297.6亿元,这297.6亿的投资没有招商引资是不可能完成的。从“九五”投资构成来看,利用外资占18亿元,信贷资金55.8亿元,社会资金215.3亿元,社会资金包括国内来芜湖投资者的投入[2].总的看来,外地企业来芜湖投资的资金占三分之一左右。信贷资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地企业来芜湖投资,银行主动为他们服务形成的。没有外来资金,信贷资金就不可能争取到。没有外来资金、信贷资金创造出的良好投资氛围,社会资金也很难以启动。仅从这些数字上,芜湖经济这几年的发展面貌更是清楚地给我们展示了招商引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虽然已经初偿了招商引资的好处,但我们安徽的招商引资力度还很不够,需要实施全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在招商战略上,基本上可以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战略,尽快形成几个大的城市发展带,对于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沿江城市,其区位优势明显,应尽快融入长三角之内,吸引长三角之内的资金的加入,加大工业化的步伐,希望能早日形成一条长江城市带;而黄山、九华山、宣城等南方区域,要加大工业化招商引资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接受浙江的辐射,打造以旅游为重心的一条城市带;在合肥地区,将巢湖、六安融入合肥城市区,与南京连为一体,大力招商引资,同时也兼顾旅游业的发展;在北方区域,区位优势要稍为逊色,可以与徐州为发展榜样和契机,吸引资金的流入和投资的进入,打造以阜阳、亳州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带。

二、安徽如何开展招商引资战略

要全面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就要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去招商,还要注意各方面工作的完善,为招商工作创造条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工作的效果,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注意道路的建设,交通的发达对于招商引资是很重要的。道路建设上,努力建造贯穿安徽全境的南北和东西大动脉,安徽省最大的遗憾是缺少纵贯全省的南北以及东西大动脉,使铁路和公路在安徽留下了不少断头,如京福高速公路,最佳的运行路线是从安庆过江,可是其硬是拐了几百公里,从九江、南昌经过,再拐进福建。安徽今后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类国家大动脉的推动作用,调整自身的思路,与相关省份一起,来推动国家立项或调整一批能从安徽腹地经过的重大基础的设施建设。重点推动芜湖成为浙江进京的首选要道,并利用东营到香港高速公路的规划,把安庆打造成福建和粤东进入北京的首选过江通道。安徽应该和福建和广东汕头通力合作,推动国家早日上马安庆长江铁路桥,打通安庆到景德镇铁路,从而实现平行与京广、京九的第三大国家南北铁路大通道贯通安徽。东西要加快建设宁西铁路与沿江铁路,以真正发挥安徽的承东启西作用,并集全省之力,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3].

再者,还要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道路、环境、供电、供水、供气等方方面面,这些都应该受到重视,政府的投资应该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放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不要再在已经无法拯救的国有企业上花费太多了,当然,有潜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应该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上,要着重和突出投资环境的优化,如城市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促进餐饮、金融等服务的完善,建立工业园区,方便于投资。

(二)优化招商服务及优惠政策支持

首先,要提供政策支持。必须合理地利用政府各种资源,综合采用土地、财政补贴返还等政策措施,努力为各类投资者降低投资和营运成本;

其次,强化招商服务。要在空间上,通过“一门式”服务的方式,把所有涉及项目审批的政府部门合署办公,各部门协调联动,为项目申办者提供一条龙服务。要在时间上,进一步延展政府服务,在前期准备、项目审批和后续服务等方面,实行招商引资全程服务。前期服务要周到切实,在项目咨询、可行性研究、政策和市场环境分析方面,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详实的背景材料。项目服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签约项目的成活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对一些重要项目,要建立服务小组,实行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促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建成投产。后续服务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期引进工作。要努力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入住条件。要对口定点联系,及时提供政策动态和经济信息,进一步增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亲合力。

(三)全面招商引资的开展

有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服务,接下来要开展的就是招商引资的具体工作。总结起来,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招商观念的树立和招商队伍的组建。这要求必须真正把招商引资落到实处,认识到招商引资的重要性,一切以招商引资为重,树立牢固的观念。在招商引资队伍的组建上,各级政府都要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部门,并广泛宣传,让外商了解我们,吸引他们来投资。

2.加大招商宣传力度。招商宣传要广泛扩展渠道,通过网络、报刊、新闻广播等等来宣传政策。对于在各省市举行的招商引资洽谈会要积极参加,同时多举行自己的招商引资洽谈会等活动,多与外界接触,把自己宣传出去。

3.招商策略。对于招商引资,光靠宣传是不够的,还要在策略上下点功夫。

一要落实好“以诚招商”的举措。对外商要以“诚心、真心、热心”为出发点,让外来投资者放心,用诚心感召人,用恒心感化人,用苦心感动人;

二要落实好“以亲招商”的举措。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注重寻找亲近关系,牵针引线,牵线搭桥,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我们安徽有很多商人在外地干得很出色,我们可以吸引他们回来投资,我们的“凤还巢”工程就是这一典型;另一方面,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吸引和感化外市、县、外省、区和外商来此投资兴业;

三要落实好“以商招商”的举措。我们要把引进来的外资企业当成招商引商的策源地和“活广告”,请他们联系、联络,以企引企、以商招商;

四要落实好“以情招商”的举措。我们应该关心投资者的利益,以“让利”为真情,实行“低门槛”政策,树立“愚者赚今天、智者赢明天”、“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者是罪人”的招商情怀。

(四)合理的招商规划

商招来后,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没有规划,随时、随地的乱投资、乱上马工程,要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合理的招商,还要加强工业园区或者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将城市规划和工业生产协调起来。

(五)注意几个问题

我们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注意很多问题,不能盲目招商,总结起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思想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抓招商引资就是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抓牵动全局的关键;抓招商引资就是抓农业、工业和第三产、就是抓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抓招商引资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先进的管理方式、抓社会政治稳定。

二要重视社会言论的反响。在人们对招商引资还缺乏认识的情况下,我们要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正确对待社会的种种议论,不能被一些闲言碎语而困扰。要精心组织、大胆实践,不断创造招商引资的实绩说服人、感化人,切不可以只说不做,空喊口号,搞“花架子”。不能拼凑招商数字,也不能盲目招引有污染和安全隐患的项目;更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兴头来了抓一抓、兴头来后歇一歇。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多从工作上找差距,切实把招商引资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要重视招商效益的体现。这一点应该灵活对待。招商引资不能没有开支。切不可吝啬必要的花费,因为招商引资激活的是存量资产,得益的是财政税收,发展的是当地经济,切不可因小失大。招商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投入一定的诚意和精力,不愿花一分钱,想凭空享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招商引资也不能乱招乱引,要因地制宜,要理性分析判断,确立重点,讲求实效。同时,招商引资也切忌乱花乱用,一定要以“想办事、办成事”的愿望,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同时还要切忌受骗上当,力争通过机智、有效的工作,使招商引资的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

总之,当前正是安徽开展招商引资,振兴经济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胆行动,狠抓落实,真正的开展全面的招商引资,利用好外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使安徽经济繁荣起来,早日与发达省份接轨,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许涛。2002年安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J].税收科技,2003,(3)。

篇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对国内的某些区域或一个地区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所采取的目标模式、定位、思路和政策措施的统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应用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分析,常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发展战略模式、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网络型发展战略模式等。其中,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网络型模式也属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aul·N·Resen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和拉格纳·纳克斯(Ragna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是最先对部门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做出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要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因为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速度来发展经济不振地区,以提高其收入,从而使区域收入分配均等的惟一方法。但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长期为贫困所困,存在着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力、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小等缺陷。因此,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个别地区的投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主要是由部门和区域经济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与互补性决定的。罗森斯坦·罗丹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三种不可分割性,即生产函数的不可分割性(资本的集聚性),需求的不可分割性(需求互补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要让经济不振地区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投入资本。

大推进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和相关经济部门的协调配合,使落后国家或区域迅速实现工业化。根据这个核心理论,森斯坦·罗丹主张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应将其全部投资的30%—40%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其投资有着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为其他投资行为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他还主张在经济发展之初,应将投资重点放在存在不可分割性的轻工业部门及其他产业部门,通过贸易来获得所需的重工业产品。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存在着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的理论,对人均产出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区域的经济为何长期停滞不前做出了解释:“一个造成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因而使某个穷国维持其贫困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a circular constellation of forces),这种循环集的特定例子并不难设想。例如,一个穷人也许没有足够的食物;由于处于饥饿状态,他的身体可能很虚弱;由于体质弱,他的工作能力就低,这意味着他穷,反过来又意味着他将没有足够的食物;如此而已。对于一个作为整体的国家来说,这种状况可以用一个陈腐的命题概括为:‘一个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存在两种恶性循环:一种是供给不足所致的恶性循环,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供给不足所致的恶性循环;另一种是需求不足所致的恶性循环,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又形成了需求不足所致的恶性循环。这两种恶性循环互相影响,使得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从以上分析来看,要解开贫困恶性循环的死结,就必须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即在广大范围内对各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使各个工业部门协调发展,避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不同工业部门中形成相互支持的投资格局,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弥补需求不足。

均衡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措施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区域内各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

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均衡协调发展,通过均衡部署生产力,以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该战略模式注重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区域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模式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欠发达国家或区域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必须对所有的经济部门、产业和区域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广阔而充分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诱,为投资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

纳克斯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之所以选择均衡发展战略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各部门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可以相互利用便利的生产、销售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内在和外在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各部门之间相互产生需要,避免多余生产能力的形成,并加强投资力度,促进供给和需求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增长。

均衡发展战略模式的缺陷

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区域的局部开发中,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区域间、部门间、行业间、产业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起到了弱化作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强调均衡的、大规模的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存在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化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对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均衡发展战略模式过分强调计划性和均衡增长的重要性,在现实中受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很难实施。这种发展战略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均衡协调发展的条件。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且少量资金投放一般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

篇3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10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118.1%,比全国增速36.3%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153.3%,比全国平均增速32.7%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109.5%,!比全国平均增速40.5%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6%;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10.0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16.6%,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13.4%。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 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把自己视为土皇帝,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浓厚。认为自己是君,群众是臣民;自己是上等人,群众是下等人;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奴役是合理的、应该的。从来不把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党纪国法当回事,没有一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的意识;考虑问题不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人民生活改善角度出发,而是从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出发。

由于以上儒家腐朽思想的存在,使民主法治思想、公平正义思想、建立公平市场经济秩序的思想观念淡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尊重物权、明晰产权、公平竞争,用智慧、靠科技开发、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商业文化长期建立不起来,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公平的市场经济制度难以形成。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产业集群理论认为,自然禀赋对经济聚集现象的形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常常使所有对运输成本有依赖的产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聚集,大型钢铁与化工企业常常聚集在靠近海洋或大江大河边,为的是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但甘肃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地形狭长、面积广阔,国土总面积45.44万km2省内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主要公路有西兰、甘新、甘川、京藏等公路。截止200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105638km,公路密度为23.25km/百km。但高速公路较少,通车里程仅有2000km,且西兰公路在宁夏段尚未开通,成为卡脖子路段。铁路营业里程2148公里,建设密度仅有每百平方公里0.47公里,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70%,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窄、带动区域有限,大多数县域范围内没有铁路通过。民用航空机场少、规模小、航线航班少,没有开通国际直飞航班。

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效率会大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也没有保证。一是机会不公平。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机会不公平,有些领域至今 民营企业都不能进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实质性垄断。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过程中的机会也不公平,有些企业通过权力寻租取得了政府发包和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权,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使得一些在本行业里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的企业没有机会取得项目承包权,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降低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二是制度不公平。由于我国存在封建社会的后遗症,虽经30多年的改革有了一些变化,但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组织都很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尤其是准入机制不健全,交易不规范,市场发育不成熟。

为了推动甘肃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议对经济发展战略做如下调整和完善:

一、进一步理清甘肃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十六字”发展战略的思路

篇4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10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118.1%,比全国增速36.3%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153.3%,比全国平均增速32.7%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109.5%,比全国平均增速40.5%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6%;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10.0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16.6%,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13.4%。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

2.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把自己视为土皇帝,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浓厚。认为自己是君,群众是臣民;自己是上等人,群众是下等人;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奴役是合理的、应该的。从来不把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党纪国法当回事,没有一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的意识;考虑问题不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人民生活改善角度出发,而是从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出发。

由于以上儒家腐朽思想的存在,使民主法治思想、公平正义思想、建立公平市场经济秩序的思想观念淡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尊重物权、明晰产权、公平竞争,用智慧、靠科技开发、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商业文化长期建立不起来,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公平的市场经济制度难以形成。

3.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产业集群理论认为,自然禀赋对经济聚集现象的形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常常使所有对运输成本有依赖的产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聚集,大型钢铁与化工企业常常聚集在靠近海洋或大江大河边,为的是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但甘肃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地形狭长、面积广阔,国土总面积45.44万km2省内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主要公路有西兰、甘新、甘川、京藏等公路。截止200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105638km,公路密度为23.25km/百km。但高速公路较少,通车里程仅有2000km,且西兰公路在宁夏段尚未开通,成为卡脖子路段。铁路营业里程2148公里,建设密度仅有每百平方公里0.47公里,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70%,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窄、带动区域有限,大多数县域范围内没有铁路通过。民用航空机场少、规模小、航线航班少,没有开通国际直飞航班。

4.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效率会大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也没有保证。一是机会不公平。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机会不公平,有些领域至今民营企业都不能进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实质性垄断。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过程中的机会也不公平,有些企业通过权力寻租取得了政府发包和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权,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使得一些在本行业里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的企业没有机会取得项目承包权,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降低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二是制度不公平。由于我国存在封建社会的后遗症,虽经30多年的改革有了一些变化,但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组织都很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尤其是准入机制不健全,交易不规范,市场发育不成熟。

为了推动甘肃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议对经济发展战略做如下调整和完善:

一、进一步理清甘肃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十六字”发展战略的思路

在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有无能够实施带动的条件、如何带动、怎样带动至关重要;在实施“两翼齐飞”战略中同样存在着有无齐飞的条件、如何齐飞、怎样齐飞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弄清甘肃经济发展现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总结,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1.理清甘肃的产业结构、经济驱动模式和生态安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决定其经济演化进程和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高低。2008年,甘肃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是14.6%、46.3%、39.1%,其中工业占39.7%;200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是62.01:15.26:22.73。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而劳动力结构为“一三二”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较大,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低,但就业人数最多,这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这说明资源与人口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演化迟滞。因此,我省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甘肃的经济驱动主要是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等为主的驱动,总体上还是建国初期建成的几个大项目做支撑作用的驱动模式。经济总量小,资本积累少,科技进步慢,自主创新能力差,这将直接延缓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甘肃的环境非常脆弱,河西走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造成水源紧张,荒漠化严重;中东部干旱缺水,这些都是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巨大障碍。

2.理清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增长极理论的提出者、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是非均衡发展,具有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我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于这一理论,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教训,立足甘肃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某个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有推进性产业,我省的推动性产业在哪里?就拿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兰州市来说,虽然第二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在47%以上,但工业仅占34%左右,占总产值的30%左右,而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比重占到60%以上,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占的比重偏低。石化、钢材、有色金属行业由于受国际、国内发展影响,原料供应困难,成本上涨,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开展思想问题大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快慢取决于制度,一个公平高效率制度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研究文化,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利与弊。中国文化有很多,按流派大体可分为儒、道 、佛、兵、墨、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弊,说法不一,观点不同。有观点认为,儒家忠君爱国、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以及三纲五常的思想,有利于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另有观点认为,儒家的“愚忠”思想,使人失去了公平正义理念,失去了探索创新的动力,这对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科技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以学而优则仕思想建立起来的官僚体制,浪费了人才,压制了重商主义,阻碍了科技进步,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存在,使中国人对公平的理解产生了歧义,把平均当成了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平”(机会公平),是效率低下、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二是减小儒家思想消极方面的影响。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研讨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建立比较科学的社保、就业环境,缩小公务员退休工资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有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打破公务员终身制,鼓励大学生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鼓励通过合法劳动致富,适当减轻税负。宣传公平正义思想,逐步消除等级制思想,在现行体制下建立比较可行的权利制衡体系。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解放思想,消除腐朽落后思想影响,推动经济发展。

三、建立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是有密切关系的,公平的制度、公正的权力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一是改革和完善制度。在现行体制下尽可能的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切实尊重私人财产权,加快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使之与物权法相配套,延长土地使用权年限,使土地使用权成为终极产权。二是要促进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机会不公平是效率的蛀虫、稳定的破坏源。在我国还存在许多机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养老、户籍等都很不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让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考取应考取的大学;完善招投标机制,打击工程领域的商业贿赂,促进招投标机会公平;加快社会保障、就学、经商等方面的改革,创造比较公平的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推动性”产业建设,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中心的建立和经济快速增长要有主导型推动产业做支撑。根据兰州城市中心窄、发展空间狭小的实际,按照该市提出的“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思路。另选地方,另辟新区,再建设一个17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区,使城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以上。具体就是在继续抓好老城区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到250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一是加快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我国建国初期在兰州建立了兰州石化等几户骨干企业,为甘肃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按照推动型产业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扩张。应以兰州石化为龙头,带动石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在兰州石化周围,聚集相当数量的材料、机修、消防、物流、餐饮、劳务外包等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兰州石油机械厂为龙头,加快炼化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企业的建立,使一些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以矿区的废气、废渣等为材料,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工矿企业的废物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值,推进企业节能消耗和循环利用。二是加快物流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以东部生活资料基地、西部生产项目基地为中心,建立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形成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集群,带动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五、以庆阳、平凉为中心,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立足庆阳、平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建成区域能源中心,深度链式的开发优势资源。实现煤转电、煤电转先进高载能工业、煤油气转精细化工产品三个转变和循环发展。切实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华电、中钻、天唐、电、晋煤等大型央企合作,大力支持油田挖潜改造和产能建设,使原油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使庆阳石化扩大炼量,使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一是加快推动性”工业龙头企业建设。以长庆油田、庆阳石化两户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小型配套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挖潜扩能、技术创新、增加产量产值,使一些小企业在油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井场道路修建、生产生用水供给等方面进行劳务和工程承包,在原油成品油储存、运输、销售等下游提供服务;同时,围绕上游和下游产业配套一批餐饮、住宿和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华能、华电为龙头,推进和带动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具体就是,支持华能、华电、中煤等龙头企业在庆阳、平凉的所有重大项目建设,促其尽早投产;在煤炭开采、煤转电等项目的上下游协作配套一批劳务外包、零部件供应、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性企业,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总量。二是加快推动性农业产业建设。有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一般途径”。庆阳、平凉大部分地处苹果最佳种植的北纬35。―37。之间,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苹果的条件,且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苹果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是理想的推动性农业产业。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增加原果出口量;对现有果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精深加工,扩能增产,扩大果汁出口量。以苹果加工企业为依托,在果汁加工的上下游配套一批苗木、松土、施肥、剪枝、套袋、收购、仓贮、运输、销售、国际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推动性农业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消除瓶颈制约

一是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促使西兰、天馋等主要通道全线贯通;二级以下公路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铁路运输网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用好国办29号文件精神,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项目,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成铁路、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枢纽编组站、兰州新客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尽快使甘肃的铁路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铁路交通运输设施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增加航线密度和加快机场建设。重点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逐步开通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庆阳、嘉峪关和天水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增加甘肃支线机场数量,完善民用机场布局,逐步形成以兰州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

参考文献:

[1]王书明.中国市县经济发展概况(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12:431―45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12.

[3]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4]吴光.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6.

[5]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6]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篇5

宁波市市长刘奇说,这不仅仅是推动宁波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宁波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发展,因海而繁荣。全市拥有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516个,滩涂资源约有140万亩。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刘奇表示,宁波将精心谋划统筹,趁势推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做到三个统筹、四个着力。也就是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表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全球已经形成四个共识:第一,海洋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第二,海洋经济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第三,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第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

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有一些地区,已经造成了沿海地区的三个变化,一个是性变,一个是质变,一个是量变。性变就是大规模围填海造成性质上的改变。由于大规模的开发,近岸污染严重,海水质量在下降,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量变是海洋物种减少和水产量的明显降低。

海洋是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空间,为缓解能源资源紧缺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通道,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景淼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海洋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但重中之重要着力推进三大核心任务,这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着力构建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海陆联动网络,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将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新区,也是唯一一个群岛型新区。

三是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勘探开发业为重点,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舟山市委市长周国辉谈到,舟山依海而立,因海而名,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市坚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在国家战略高度及明确群岛新区发展的定位。建设群岛新区,是舟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汇集各方智慧,提升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岛发展的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努力把握舟山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更加科学的定位。

舟山市将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重视向周边上海、宁波等先进发达城市学习,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温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讲到,温州的海岛资源也非常丰富,温州是全国25个港口和48个港口对台直航的。温州的海岛有418个,全省2800多个,温州的港口资源、海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要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和潮汐能发电,温州都有很好的条件。温州拥有千万瓦的潮汐发电的坝机,还有可以入网的大型风电厂,这都是温州的资源优势。

因此温州未来借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是很好的机遇,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海洋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要落实在对外开放的平台上。温州以民营经济的活力展现了温州的风采,但是温州基础设施,和各兄弟市比是明显的落后,跟宁波距离相差非常大。未来温州要利用长三角海西区,特别是经济示范区对温州提出了要求,争取未来五年打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海港作为对外的门户,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开发开放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将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到“十二五”末,海洋经济的总产值能够达到2000多亿,海洋经济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以上。温州港将跨入亿吨大港,开通对台的直航和对国际的通航。温州机场年客流量将达到1000万。去年末达到了500万人次。

篇6

【关键词】 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战略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产业,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陕西省工业总产值中,榆林煤炭资源的产值份额占比非常大。而榆林市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产业,不仅大大提升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除此之外,榆林市的煤炭产业对于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榆林市煤炭资源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人(2015年)。全市下辖2区10县,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暴雨、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榆林煤炭资源具有储存量大、分布集中、煤质优良、极易开采的特征。具体而言:榆林市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存量,就当前来说,榆林市煤炭预测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煤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横山县。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全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榆林煤炭质量优良,煤类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好。同时,榆林煤炭埋藏浅,极易开采,储存条件好,煤层总厚度约为15-20米,主采煤层5层,单层厚度平均3-6米,最大厚度为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的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本市的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吴堡和府谷两县。榆林市境内拥有煤矿400多座,大型煤矿企业达到8家,全市煤炭生产规模超过2亿吨。

二、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榆林市的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虽然推动了榆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榆林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而言:

1、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俊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深化专项治理,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开展煤炭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开展煤炭行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促进了本市煤炭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然而,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其在当前的生产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行业事故频发、安全技术装备陈旧、“三违”现象突出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炭安全基础工作不牢固,安全生产理念贯彻不彻底。煤炭安全基础工作存在的不足表现为:职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意识普遍;周边盗采猖獗,安全生产受到威胁;顶板危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护;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缺位,机电事故频发等。

2、煤炭开采环节浪费严重,利用效率较低

当前,榆林市煤炭回采率低于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很多煤矿都未能达到标准。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和采取破坏性方法开采等违规采矿行为比较严重,这使得煤炭在开发、加工和转化中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率较低;有的煤炭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高产,只顾眼前利益,在煤炭开发和利用上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长远的开采规划。不顾薄厚配采,出现采厚弃薄、采肥丢瘦、采优弃劣的掠夺式开采问题较多,在煤炭开采技术和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

3、环境污染问题较多,生态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就榆林市而言,属于气候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地面蒸发量大,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遭到破坏。由于过去监管不力,许多煤炭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乱采滥采,过度开发的现象。有的煤炭企业还将采煤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致使煤炭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和地面河流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进而也致使地下水浪费严重,使得当地的水资源更加短缺,有的已近枯竭。此外,有的灾害区域地下水水位也减少了近3米之多,有的河流甚至也因煤炭开发而出现断流,在这样的水资源紧缺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破坏了生态树林,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乱挖超挖的结果也严重破坏了原先煤层的地质结构,致使山体崩溃、地面塌陷和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频发,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害性后果;还有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由于缺乏对废气排放的严格处理,致使煤炭产区及周边的空气质量恶化,空气中出现的污染含量严重超标,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地下水源,还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近些年来,榆林市虽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已经实施了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在实际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是治理仅仅是冰山一角,今后要想真正实现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重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并把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紧抓不放。

三、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1、加强煤炭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基础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的频发;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实现榆林市煤炭产业安全生产状况取得好转;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正确处理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相互统一,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了适应当前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要理顺关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办矿、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搞好行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中,要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等形式,向职工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和普及教育活动,使安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榆林市各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保安全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向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方式转变。深化安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提升煤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紧抓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和正规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进一步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科研攻关,推进采煤方法改革,增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严格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督体系,提升煤矿职业安全保障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管理从大幅降低安全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

2、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做好煤炭资源的开采规划,遏制煤矿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已经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煤炭资源开发要进行长远的科学规划,合理分布,统筹开发,改变煤炭资源全面开采局面,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的技术运用,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难采矿床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起难采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综合技术体系;加快煤炭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办矿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逐步解决煤矿乱、弱、密的状况,使榆林市煤炭产业逐步走向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煤炭废弃物利用率,实现无废开采,创新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要认识到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有利于保持总量平衡,调整产业结构,兼顾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规划煤炭工业布局,妥善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关系。同时,要着力推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优化资源开局,严格控制煤炭总量;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控制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型产业,加快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煤炭发展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3、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协调发展

在煤炭产业发展中,要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常态机制,实现资源开发市场化。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煤炭行业开发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榆林市的各个煤炭企业在资源开发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评估和规划,杜绝乱采、滥采的违法行为;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榆林采煤塌陷区进行调查、评估和鉴定,形成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宣传工作,提高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处罚标准,从而正确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履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切实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必须重视地下水源的保护,尽量避开对地下水层的破坏,并且要采用保水采煤的工艺,在矿区建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工作、生活用水的使用效率。通过矿区生态再建和区域绿化,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污染状况。

4、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主要以循环式经济为主,是把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循环式的运用,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生成形式。在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方针下,大型煤企要进行一体化的调整,提高自身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可循环式经济需要抓四个方面:一是再次考量;二是减少用量;三是再次循环和再次运用;四是再次修复。具体而言,榆林市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要以“分质利用、清洁高效”为思路,延伸产业链,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力度,为整个行业发展找寻新路径。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低迷、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频发,使得很多煤炭企业陷入困境,而这时单纯依靠挖煤、资源输出根本难以为继,因此,榆林市以“分质利用、清洁高效”为思路,推进煤炭企业提质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通过将煤炭转化为电力,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并以电力生产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煤炭开采及洗选过程产生的煤矸石,中煤等可用于发电,煤矸石及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可作为筑路材料和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原料,利用粉煤灰还可提取氧化铝,电厂脱硫产生的硫磺可作为生产石膏用。通过上述循环利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四、结语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已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节约化利用已成为煤炭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能源革命提出新要求,虽然煤炭行业出现困境,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但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结合我国国情对部分地区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有助于我国全方位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榆林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需超前规划,率先转型。全力推动榆林煤炭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榆林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当地很多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就亟需我们进一步研究煤炭能源合理有效的开采方式,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节约化利用,着力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矿山、数字煤矿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榆林煤炭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可循环式的经济模式,推进煤炭产业链的整体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实行项目联动策略,实行行业集中发展策略,联合一些能源化工巨头推展深层处理,做好相关产物探究、开发以及生产,成为独一无二的能源行业集中区。实行科教“兴榆”的策略,加强循环经济科学的研究,在榆林市部分区域中设立科技园区,建造科学平台,让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发展。实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放在行业构架的设计,增加方法的转变,社会和谐的建造。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煤炭行业发展成果和能源发展型城市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剖析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凝聚发展战略共识,从而促进榆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锐.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2] 景采文.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 李云歌.资源节约理念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篇7

为实现牧业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破除小生产的自然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发展水富县畜牧业的坚实基础,就是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家庭饲养业。社会上的畜禽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提供。家庭饲养在现代畜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发展如何决定着畜牧业生产形势和市场供应情况。家庭饲养业有着最大的广泛性、适应性、商品性和分散性,能充分发展人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的人力、资金、设备和饲料资源,大力发展千家万户的就地养畜,可使六畜兴旺发达。

2发展模式

在禽业发展上,以太平坤达牧业养殖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为龙头,推动鹅鸭产业发展;生猪生产把万顺吉利养殖有限公司作为供种和商品仔猪的主要来源;草食牧畜的发展,以牛、羊、兔为主,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搞好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快速发展;而养鸡业则采用林下特色养鸡的发展新模式。2.1鹅鸭产业(1)在2020年坤达牧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出笼100万只。(2)太平鹅产业之乡,发展千只出笼鹅900户,出笼100万只。(3)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年出笼万只养殖场10个,出笼100万只。(4)群众散养出75万只。2.2生猪产业(1)建设万头畜品猪场出栏商品猪1万头。(2)建设年出栏商品猪规模化猪场30个,出栏3万头。(3)发展农村生猪养殖生产合作社30个,年出栏3万头。(4)在2020年散养产出栏生猪12.88万头。2.3鸡产业(1)上村林下养鸡场为主动力,年出笼50万只。(2)发展年出笼万只鸡场20户,年出笼林下养殖生态鸡200万只。2.4兔产业(1)把高滩万和种兔场发展壮大,扩大规模,作为供种的来源,自身出笼商品兔100万只。(2)以楼坝水东上村养兔年出笼商品兔万只养殖户10户为重点,年出笼100万只。(3)促进规模小、年出笼千只以下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展,使之可达到出笼104万只。2.5牛羊产业充分利用太平、两碗镇11个村的山地广阔,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的优势,发展草食牲畜牛羊养殖。(1)太平在复兴、二溪、盐井各村建立5个养牛或养羊场,年出栏5000头牛、10000只羊。(2)在三角、成凤、两碗、石燕、花坛、新滩6个村各建立3个养牛羊场,年出栏牛5000头、羊出栏1100只。(3)散养农户出栏2000头牛、3000只羊。(4)奶牛、城区发展奶牛场2个,3个镇各发展1个奶牛场,饲养奶牛150只,年产奶量187万kg,以弥补鲜奶缺乏,提高水富人民体质。

3发展措施

篇8

1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农业投入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农业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投入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的农业投入不够,基础设施短缺。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设施还是1960年左右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大部分的农业设施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工作量,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抵挡。这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土地政策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土地政策也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现如今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土地向外转包十分困难,造成大量的耕地浪费;其次,有许多地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承包关系作为农业发展的依托;最后,长期的承包关系难以实现,而短期的村承包关系又会对土地造成伤害,影响农业发展。

1.3农业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也有着越来越复杂的需求。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都不十分科学,许多农民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思想,只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不愿意种植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作物,导致土地附加值不高,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而许多地区更是出现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没有将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1.4劳动力素质差

长期持续的贫困,使农民速度亟待提高,根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真正能够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使农村劳动路的素质表现出比其他地方更差的状况。虽然现如今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但是,高素质的技术性农业人才仍然少之又少,一些素质较强的年轻人在城市化的大流中逐渐的走向城市,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往往都是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不够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一无所知的老弱妇幼。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新型的思想观念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不仅如此,许多农村的基层干部不具备带领农民进行与时俱进的农业生产工作的能力,要么这些基层干部本身就不具备前瞻意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农民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要么就是不重视农业生产,仅仅将目光放在日常工作的处理上,这样一来,农业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1.5科技设施不完善

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上。首先,由于对于农业科学的投入不足,导致相关的研发工作受到阻碍,农业科学的成果不多。其次,许多农业科技产品没有被广大的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在实际的使用率上十分不理想。即使进行了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也因为推广手段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被农民所接受。最后,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使用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加大经济投入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经济投入的力度,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将老旧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整修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抵御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更大帮助的设施投入使用。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后续保养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保养,让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依托,必须真正将土地增值,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上来,要积极的寻找既能够让农民收入增加,又让土地增值的方式。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进行手续的办理。其次,要通过鼓励农民进行转移的方式,将小城镇的土地进行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3丰富农业结构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当前的社会情况,主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农产品的种植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扩大市场,扩大规模。不仅要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如建立工厂,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等方式。

2.4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来。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引导者一般的存在,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本干部的素质,就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除定期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外,基层干部本身也要树立起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关于管理和农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公能力,带领农民群众更好地发财致富,发展农业经济。其次,要积极的培养农业生产人才,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一个档次。首先,可以将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到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接收更多、更新颖的农业文化,提升市场意识。同时,通过学习,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会掌握更多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将会在实际的使用中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将一些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及具备相当农业技能的人才引进来,让这些人才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在农民,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一方面,鼓励农村的人去到更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这些学有所成的人回到农村,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生产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为了更好地鼓励这些人走回农村,政府要给这些人一定的鼓励,通过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承包土地等方式,吸引这些人回到农村,解决现如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2.5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鼓励农业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对科研人员待遇的提升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手段,加大科研力度。其次,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经济投入,将更多具有更强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研究人员引进来,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研究。

3结语

篇9

关键词:社区银行;二元结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产权明晰、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一、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探析

由于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大型跨国企业不会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农业,这些企业主要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所以,美国社区银行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社区银行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社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分布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数据统计,美国社区银行10%分布在东北部、10%分布在西部、16%分布在西南部、20%分布在东南部、20%分布在中西部、24%分布在中北部,如图1所示。

图1美国社区银行区域分布图

社区银行按人口比例在全美国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区银行。这对于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是中小企业、农业、私营业主等。而社区银行由于自己的经营性质,其主要客户群体也正好是中小企业、农业和私营业主。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的贷款支持,对消除美国二元经济现象、推动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自身资产的比重都超过了17%,最高的达到了20%,而大银行的该比重都在12%以下,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该比例甚至仅为6%。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个商业贷款的比重也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达到了93.44%,资产规模在1~5亿美元的也达到了77.65%。这两个层次的社区银行达7204家,占社区银行的绝大多数。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商业贷款的33%。反映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

由表1还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数额比大银行要高,但是贷款总数额却不如大银行。例如,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为54.593万美元,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小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仅为13.523万美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区银行投放于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的启动资金,而大银行主要用于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从表2可看出,无论是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农业经营费用,社区银行对于单笔数额越小的贷款,其在所有银行对该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单笔小于10万美元的贷款,两者的比例都达到了82%以上。这充分体现出社区银行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和小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社区银行对农业固定资产的贷款占比达64.6%,对农业经营费用的贷款占比达60.6%,这两个数据也充分体现了社区银行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支持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社区银行成立的初期,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尚未成熟的社区银行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1863年美国颁布的《国民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只需2.5万美元。这极大地繁荣了社区银行的数量[1]。当然,这也与美国当时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关系。

美联储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只要社区银行有能力,大银行能做的业务社区银行也能够做。当然,对大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对社区银行成立。比如风险投资比例,虽然在绝对数上社区银行允许的投资数要小得多,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造成的,允许的风险投资比例与大银行是一样的。

(二)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扶助

美国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TheIndependentCommunityBankersofAmerica),其宗旨是为社区银行服务。一方面,可以向美联储或者国会传达社区银行的意见,维护社区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银行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同时还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社区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候,该联盟可以集中其它社区银行的力量来对有问题的社区银行实施紧急援助。这样,社区银行虽然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但是由于有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作为后盾,它们可以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合力,在美国的金融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社区银行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等。社区银行之所以将他们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一方面,社区银行的贷款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大银行拥有很大的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评价一家企业往往是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与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大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向财务状况良好、信誉佳、风险低的大型企业。同时根据它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给予其优惠贷款利率。如果社区银行也要去争夺这些大客户的话,相对于社区银行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说,很低的优惠利率社区银行是承受不了的。相反的,社区银行基于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借款人道德品行和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等都比较了解,所以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的贷款对于社区银行来说不一定是高风险贷款。社区银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就能了解当地一家中小企业、一个农场主或者个人借贷者的真实状况。这些客户由于无法或者很难从大银行取得资金支持,他们常常只能依赖社区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渠道,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根据自身的特点,社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可以为自己赢来低风险高收益的利息收入,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取得双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和农场主的经营用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银行冗长的决策链条使得他们的经营用款时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社区银行则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时效性贷款需求。社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客户锁定在社区内的某一特殊群体,更加专业、周到地为其服务。以南加州的国泰银行为例[2],作为南加州第一家华人社区银行,它在处理个人贷款业务上效率非常高,在申请当日便可完成对汽车贷款的回复,在一个工作日内可通过对房屋贷款的申请。即使是面对小企业的银行服务也往往是量身订做的。

(四)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银行遍布美国的小集镇、超市、小商品购物中心、学校、地方产业中心、新兴开发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带来了融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社区银行自身赢得了发展空间。社区银行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有一生动的例子得到说明,这就是财产抵押贷款(Mortgage),即以住房、土地等物产作抵押发放的贷款,这一贷款用于购置住房、土地或其它物产[3]。美国居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别墅),但上世纪初还远不是这样的情况,其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银行提供Mortgage有极大的关系。美国居民通过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提前住进高档别墅,快速提高了生活水准,高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商机。美国居民获得的财产抵押贷款,大都是由当地的社区银行提供的。当一居民到某社区购新房时,当地社区银行就为其办理期限可达20~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社区银行在美国各地的均衡分布,为缩小以至消除经济的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99047亿元。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弱化后加剧的变化。以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状态。二元对比系数曾经从1978年的0.16弱化为1984年的0.26,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差别缩小了。但到了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又下降到了0.18,这说明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与1978年的状况相差无几。

与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末东、中、西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9%、18.1%和15.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这与该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次为58.4%、24.7%和16.9%大致相吻合。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地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为应积极推行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开发和投入,但这种“重点”不是永久性的,一开始就应建立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基础之上[4]。“协”是指较发达地区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发展,“同”是指全国各区域各产业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例如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处于社会矛盾高发的过渡时期,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以和谐为重,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金融支撑,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水平高度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在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仍应继续推行“发展极”模式,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重视国家级的“发展极”和大区级的“发展极”建设,而是要重视多层次发展极的建设。具体说来,今后应特别重视县域发展极的培育,包括县城、乡镇、县域内开发区甚至村的发展极建设。通过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点的发展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这些县域发展极的形成、发育和作用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整合功能。社区银行能够成为这些县域发展极最合适的金融支撑。

对于社区银行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并非一致,但绝大多数认同如下特点:(1)规模小;(2)服务对象是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3)不跨区经营;(4)资本金以民营资本为主;(5)产权清晰;(6)分支机构少,管理高度扁平化。符合以上特点的社区银行,才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提供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与当地的中小型民营经济血肉相连、协同发展。我们赞成社区银行以民营资本为主,是因为上面所论述的社区银行是商业性经营的。在大银行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社区银行为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是重要的产权基础。既然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适应建设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区域应以县域范围(或城市中的区)为宜。在县域内经营应成为我国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县域经济与地方银行机构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上社区银行的特点,但都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按以上社区银行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偏大、政府或国有企业股份普遍偏高、经营区域普遍过大。所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典型的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许多方面更接近社区银行,但仍存在定位不当、产权不够清晰、政府作用过大等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存在跨县域经营的动机,国内还有动议把各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整合成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至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的上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多只能称为“准社区银行”。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为加快社区银行的建设,一方面应把部分准社区银行改造成真正的社区银行,另一方面须花大力气在县域范围内(也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符合上述特点的社区银行。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社区银行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挖掘软信息

除了少数当地十分有名的大型企业之外,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农业从业者和个人贷款者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这些贷款申请者到准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地方中小银行常常像大银行一样主要依据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信息来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执行。

因此,社区银行具有的软信息优势在我国准社区银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根据前文的论述,社区银行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软信息,而在资产规模、跨区服务方面不能与大银行相抗衡。因此,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在未来必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区中去,以充分挖掘软信息。

(二)社区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地方中小银行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和大银行一样争夺大客户,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开展。大银行比起地方中小银行来说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他们可以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和附加条件去争夺这些优质客户资源。而地方中小银行去与大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很多情况下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这样,社区银行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三)社区银行应该开发具有当地社区特色的金融产品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不一样的,各个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银行的运作往往由总行统一调控,分支机构很少有自。而社区银行因为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地方各个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银行信息广泛和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议或者帮助其拿出开发的具体方案。

(四)我国准社区银行产权结构有待理顺

由于历史的问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以前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农村信用社又分别经历过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管理的阶段。产权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准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对于产权形式的选择,农村信用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资金交易规模较大,施行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会使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施行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五)社区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

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大多业务比较单一,缺乏中间业务,必须抓住自身发展特点与经营优势,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创新金融工具,开展多元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年。

篇11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精心评审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对课题成果提出的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表示认同,对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敬意。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04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04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篇12

 

1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农业投入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农业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投人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的农业投人不够,基础设施短缺。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设施还是1960年左右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大部分的农业设施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工作量,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抵挡。这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土地政策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土地政策也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现如今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土地向外转包十分困难,造成大量的耕地浪费;其次,有许多地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承包关系作为农业发展的依托;最后,长期的承包关系难以实现,而短期的村承包关系又会对土地造成伤害,影响农业发展。

 

1.3农业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也有着越来越复杂的需求。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都不十分科学,许多农民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思想,只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不愿意种植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作物,导致土地附加值不高,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而许多地区更是出现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没有将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1.4劳动力素质差

 

长期持续的贫困,使农民速度亟待提高,根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真正能够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使农村劳动路的素质表现出比其他地方更差的状况。虽然现如今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剰的现象,但是,髙素质的技术性农业人才仍然少之又少,一些素质较强的年轻人在城市化的大流中逐渐的走向城市,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往往都是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不够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一无所知的老弱妇幼。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新型的思想观念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不仅如此,许多农村的基层干部不具备带领农民进行与时俱进的农业生产工作的能力,要么这些基层干部本身就不具备前瞻意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农民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要么就是不重视农业生产,仅仅将目光放在日常工作的处理上,这样一来,农业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1.5科技设施不完善

 

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上。首先,由于对于农业科学的投人不足,导致相关的研发工作受到阻碍,农业科学的成果不多。其次,许多农业科技产品没有被广大的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在实际的使用率上十分不理想。即使进行了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也因为推广手段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被农民所接受。最后,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使用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加大经济投入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经济投入的力度,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将老旧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整修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抵御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更大帮助的设施投入使用。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后续保养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保养,让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依托,必须真正将土地增值,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上来,要积极的寻找既能够让农民收入增加,又让土地增值的方式。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进行手续的办理。其次,要通过鼓励农民进行转移的方式,将小城镇的土地进行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3丰富农业结构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当前的社会情况,主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农产品的种植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扩大市场,扩大规模。不仅要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如建立工厂,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等方式。

 

2.4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来。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引导者一般的存在,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本干部的素质,就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除定期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外,基层干部本身也要树立起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关于管理和农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公能力,带领农民群众更好地发财致富,发展农业经济。

 

其次,要积极的培养农业生产人才,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一个档次。首先,可以将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到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接收更多、更新颖的农业文化,提升市场意识。同时,通过学习,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会掌握更多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将会在实际的使用中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将一些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及具备相当农业技能的人才引进来,让这些人才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在农民,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一方面,鼓励农村的人去到更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这些学有所成的人回到农村,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生产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鼓励这些人走回农村,政府要给这些人一定的鼓励,通过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承包土地等方式,吸引这些人回到农村,解决现如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2.5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人,鼓励农业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对科研人员待遇的提升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手段,加大科研力度。其次,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经济投人,将更多具有更强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研究人员引进来,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研究。

 

3结语

 

篇13

关键词:县区; 经济发展; 战略思考

壮大县域经济,说到底是个战略问题,也就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针对阜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现状,借鉴九年来的转型经验,要实现县区经济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

一、大户强村战略

实施大户强村战略,促进农户和集体两个层面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完善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以大户强村为主体,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户支撑强村,强村带动大户,有利于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有利于政府和涉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

二、工业强县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要以“工业年”活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工业,打造产业集群。二要立足市场培养,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发展高新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三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区工业新突破。四要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区工业基础。

三、民营主导战略

我市在经济转型中坚持“民营为主”的基本方针,注重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比重占60%以上。这是实施民营主导战略的基础,也就是说,发展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空间。

实施民营主导战略,首先,要牢固地树立县区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坚持民营为主不动摇。其次,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出租、股份制改造、拍卖等形式,改造和重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改造,大力引进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积极培育、扶持、引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引进知名度高、带动大、行业领先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有品牌、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扩张规模,提升档次。第四,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合理引导民营经济的产业投资,放宽民间创业的准入限制,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第五,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管理者,使县区企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科技创新战略

目前,我市县区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科技人才缺乏;缺乏足够的投入等等。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一是要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四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五是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六是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是突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八是鼓励各类人才向县及县以下流动。

五、产业化牵动战略

产业化牵动,就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条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产业化牵动战略,一要有特色。特色经营就是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县区经济竞争力。就是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如我市的生猪、奶牛、肉羊、肉驴、白鹅、杂粮、南瓜、食用菌、林产品等产业,各具特色。二要建设好龙头企业。这是关键条件。要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美中鹅业、田园、新金隆木业等,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并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同时还要建设好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

六、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区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突破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项目带动战略就是通过大上、快上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来支撑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市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全力组织项目攻坚战,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竣工投产的、在建的、储备的、洽谈的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县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做深入细致地可研论证,建立和充实项目库,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包装策划、谋划、宣传推介和争取工作。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促进县区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建立健全抓项目机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对在项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真正把项目责任落到实处。四是要优势产业上下延伸、上下游产品互为依存、要以工业园区为切入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

除此之外,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必须跳出县区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走出一条以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篇14

Abstract: Through deep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Qinhuangdao the author found some problems,such as poor infrastructure,smaller enterprises,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low.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Qinhuangdao,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trategic sconomic mode with light industry as pillar industry and along with port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关键词: 秦皇岛;轻工业;港口;旅游业

Key words: Qinhuangdao;light industry;port;tourism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51-02

0引言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是国内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兼营杂货和集装箱,年吞吐量过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四大支柱产业加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格局。 但是,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城市。

1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发展现状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808.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12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327.96亿元,增长10.5%,其中工业增加值292.36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9.87亿元,增长13.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8426元,比上年增长10.9%。三种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3∶40.5∶48.2。继续保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部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税收收入达98.61亿元,增长27.7%。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2.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45亿元,增长16.3%。总体看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是稳步上升的,但增长幅度迟缓。

1.2 存在问题

1.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还没有完全形成。如与京津冀其它的地区城际快速通道还没有完全形成,缺少民航机场等影响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公用设施有待提高。目前仅有北戴河东西部和海港区两个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昌黎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其它县区还无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64.01%。缺少清洁型能源等。目前秦皇岛市三个城区之间,有许多待开发区域,海岸线利用率较低。

1.2.2 企业规模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逐渐加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就要积极拓展企业的规模。截止到2004年,秦皇岛市有大中型企业仅49家,而在这些大中型企业里,真正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也不过十余家,除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它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形成的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2.3 海洋经济发展缓慢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海洋经济发展滞缓。海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效益低,每公里产生的效益远远低于山东等沿海地区。海洋化工、海洋食品业发展缓慢。远洋渔业、海洋运输业亟待进一步加强。港口与城市在港口功能、临港产业、集疏运、用地等方面都缺乏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临港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力弱。港口运输处“黑重白轻”,散货、集装箱比例偏低的发展状态。

2秦皇岛经济发展战略途径

2.1 以轻工业为产业支柱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针对秦皇岛市的自身特点就要有重点地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齐燕数控机床、康泰医疗设备、熔石英玻璃、超薄液晶显示玻璃、领先科技生物肥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整合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河北软件基地、燕大科技园等创业环境继续改善,这都体现了我们以科技为本的基本思想。 秦皇岛的发展应树立良好的轻工业支柱产业,如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强化深入使其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秦皇岛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独特优势,处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带,生产酿酒葡萄的各项条件可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相媲美。酿酒葡萄种植、酒堡酒庄酿酒、工业化酿酒、葡萄酒文化旅游、葡萄酒贸易、葡萄深加工和配套制造业7个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以此带动秦皇岛市轻工业的全面发展。

2.2 以港口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发展两翼

2.2.1 港口建设以秦皇岛港为核心整合腹地海陆物流体系和物流通道,推动物流链的纵向一体化进程。要依托“东出西联”战略,瞄准整个华北、东北和西北大部地区,构建通向港口城市背向区域的交通干线,打通至俄、蒙资源产地的联系,把东亚、东北亚与中亚、欧洲连结起来,通过缩短腹地区域出海距离,建立本港发展的稳固后方。以资本、项目和出海通道的优惠以及便利密切的经济联系,使秦皇岛港成为区域经济联系的枢纽和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动力站;通过临港工业园区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使腹地区域通过工业园区和航线获得产品与市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以建设港口物流内陆化组织网络为重点,形成全过程、便捷低廉的物流体系,引导广义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向秦皇岛集聚,逐步形成经济共同体。

2.2.2 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的意识,以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为支持、生态保护为前提、项目建设为载体、文化发展为内核、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要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使其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初步建成中国北方最佳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全面提升城乡旅游的建设管理水平、产业集聚水平和文明程度,探索创造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城市文明模式,把秦皇岛建成国际旅游名城,成为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3结论

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秦皇岛存在的区位优势,以轻工业为产业支柱,以港口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发展两翼的战略设想把秦皇岛建成经济强市。实现经济上的腾飞,成为连接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一颗明珠。正确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成功路上的航标,而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