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计价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失真
军队会计监督是指军队财务人员按照预期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审查原始凭证、检查分析财务指标等会计活动,对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审查控制,以保证军费收支等经济活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保证军费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效益性。随着我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任务的多样化,军队会计的监督对象越来越来复杂,监督范围越来越大,监督任务越来越重。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军队会计监督弱化的现象还比较明显,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不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造成了军费的极大浪费。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军队会计监督的职能。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1.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健全财经法规制度,使得军队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改变“下不举、上不纠”的局面,使违法责任人浮出水面。同时规定军队会计信息的具体法律标准,锁定少数违法责任人,解放大多数人员。明确规定单位主官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财务人员解脱出来,“擒贼先擒王”,集中火力打击关键目标。
2.加强审计建设,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会计造假问题,现在,大多数军队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只是定期检查而已。一旦财务部门出了什么问题,往往只是相关业务人员受到惩罚,甚至在一些单位领导的斡旋协调下,最后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了。单位领导的权利过于集中,权力过大,只管“灭火”,不管“防火”,这就为会计信息失真留下了可钻之洞。只有在钱的问题出了大事,或者上级单位派人检查,这些责任人才开始行动,这就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果不明确监管审计的责任应该归属于谁?相关人员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无法解决当前会计监管弱化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
1.制定适合军队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军队内部可以根据国家的《会计法》、《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结合军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军队需要的会计内部控制规范,更加具体地规定经济业务的流程,更加明确地规定各级军队单位主管领导、会计工作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职责,进一步细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会计凭证的记录与保管,把国有资产检查登记纳入内部监控的范围,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管理权限和控制方法进行明文规定,尽快将会计管理机制引入计算机系统,使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置于计算机程序的硬控制之下,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实现会计内部控制从“人控”到“机控”的飞跃。
2.提高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单位主官对会计内控的态度是影响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必须认识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范错误和舞弊的重要手段,是党委理清财、理好财的重要保证。领导要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内控先行的理念,带头执行内控制度,准确掌握政策,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国家法令,以个人意志代替财经纪律,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规操作。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绷紧内控这根弦,在业务处理中要多听取会计专业部门的意见。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有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在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的同时,不断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2.增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增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有多种途径。第一, 可参照《会计法》, 对《中国人民会计规则》加以补充, 制定条款明确规定, 对本单位领导授意进行的违法违规行为, 会计人员有拒绝办理和纠正违反会计事项的权利, 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第二, 对相关违法人员的惩处应具备追溯性, 不管违法人员现身居何位只要查出曾参与或从事违法活动, 均要加以处罚, 不能因职务调动而一走了事。第三, 改变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 保证会计人员的依法工作不受打击报复, 比如将会计人员调配权限改为由上级财务部门决定, 最大可能地保证军队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总之,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必须统一协调、综合平衡,最终达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范年茂.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分析.生产力研究.2003.2.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险业 会计信息失真 防范机制
一、保险业会计的特点
研究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保险业的会计特点,保险业业务的特殊性致使保险业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未了责任准备金的提存
保险公司对于会计年度末尚未到期的保单应承担的责任称为未了责任或未到期责任。由于保费收入是在保单时入账的,而保险责任要延续到保险期终,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要把不属于当年收益的保费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形式。从当年收益中提出,作为下的年收入。这种未了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是保险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点。
2、保险利润的特殊性
第一,保险利润的计算与一般企业不同。其利润的计算应以当年收入减当年支出后,同时需要再调整。第二,保险企业年度之间的利润可比性较差。由于保险费是按概率论和大数法则计处的各年灾害损失的平均数收取的,而赔款支出是按当年的实际损失支付的,而灾害事故的发生率各年很不平衡,从而使保费收入与赔款支出在年度间相很大。
3、年终决算的重点在于估算负债
办理年终决算时,一般企业(如工商企业)的重点在于核算资产。而保险公司年终决算的重点是正确估算负债。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等。其中未决赔款的估算比较困难,特别是涉及到责任范围、损害程度的比例存在争议或最后由法庭判决等情况时,往往要经过时间,因此负债数额的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保险业会计特点
(1)双重记账基础
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不同于一般会计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保险会计制度采用双重记账基础。我国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保险企业在卖出保单、收到保费时,并不知道承保每项风险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只能等到发生保险事故,完成理赔工作,或等到保单有效期限届满时才能确切地对风险成本加以计量。如果对每笔业务都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会计部门的工作量将会十分繁重,而且无法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因此,保险会计实务当中,采取了变通的做法。即,在平时按照收付实现制来记录每笔业务,到年终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调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转换中,需要大量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未来事项作出预测,同时也要运用到会计估计政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保险业信息的预计性
原则上,一份保单终止效力前,保险公司是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的,只能估计这些保单的未来变化。确认保险业务的真实利润必须依赖估计。会计人员为了满足管理者、所有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要在财务中报告每一年的利润,这就需要一个独特的方法逐年确认利润,即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因此,保险业确认利润时,人为色彩较浓厚,这样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保险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就保险公司的会计事项作了原则性规定,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保险业的特点。如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准备,这无疑对挤于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都由保险公司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客观上为保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会做出不同的估计。如该制度权责发生制作为保险业的核算基础,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权责发生制涉及到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体现人为作用的会计行为,并包含太多的估计,所以保险业利润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从公司内部关系看,目前保险业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逐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考核多以单一的保费为主,分支公司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费用,分支公司盈利或亏损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分公司不惜以各种方式虚增保费“挣够自己的费用”,谋求自己的利益。
其次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使会计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而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只要存在利益冲突,人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委托人的权利。毋庸讳言,保险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使保险公司的经理(人)有着不同于股东(委托人)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情况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过分集中于国家,产权是虚拟的,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造成监督不力。
4、外部监管不力
近几年来保险公司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关系保险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另外,目前的保险监管大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机制
1、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同时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
首先,保险业目前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审计法》、《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保险业会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由于市场的变化和新业务的发展,目前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合保险业会计,加快适合保险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二是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保险业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最后,保险会计核算应严格遵守中立原则,不偏不倚。在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中。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等措施;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五,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3、加强外部监督
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它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做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审计监督工作。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同时也发挥银行、证券和社会力量对保险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申兵,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2]杨江春,谈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经济师,2006(7)
一、会计电算化的作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篡改数据进行作假。
①篡改输入数据,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作假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
A、输入虚假的会计数据。某单位年底为了完成计划利润,遂在12月份的会计核算时,直接以虚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以达到利润虚增的目的。
B、修改数据。某银行办事处计算机会计系统管理员利用计算机修改账目文件,截留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利息以达到据为己有的目的。
C、删除数据。有些单位的操作员伙同库管人员,从存货或因定资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或固定资产数据,然后再设法取走。
②修改输出数据。某单位年度根据计算机会计系统生成的报表出现了亏损,该单位为了体现良好的业绩,就直接对报表数据进行修改。
2、通过篡改文件进行作假。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如果数据文件没有加密,就可直接读写数据,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删除或复制。
3、通过程序方面的作假手法。
①陷阱术。是指在程序中设立一个秘密的未说明的进入程序模块的入口方法。设立陷阱的意图是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之后,能让设立陷阱的程序员有访问系统的入口。
②越级法。这是一个只在当计算机出现故障,运转异常时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干预程序。这种程序能越过所有控制,修改或暴露计算机内容,一般仅限于系统程序员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维修人员使用,但也不排除被一些不法分子使用以达到其不法目的。
③活动天窗。是一种由计算机会计系统程序编制人员有意安排的指令语句,在密码中加进空隙,以便于日后增加密码并使之具有中期输出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有些不道德的程序员为了以后损害计算机系统,会有意插入天窗。
④木马计。如某企业是外商投资性生产企业,按规定享受“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至2003年已满“免二减三”优惠期。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于是该企业在电算化程序中编进指令,令其自动在年底将利润生成“负数”,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⑤逻辑炸弹。是计算机系统中适时或定期执行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能确定计算机中促发未经授权的有害事件的发生条件。逻辑炸弹被编入程序后,根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具体条件或数据产生破坏行为。
⑥截尾术。也称“意大利香肠术”。就是只对构成总数的明细项目进行调整,而保持总数不变,以达到取走一部分而又不会在总体上被发现的目的。如某单位电话总机,对用户话费计算至“分”,而“分”后面的数字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处理。从而形成尾差,在计算机不断地“四舍五入”的运算过程中,所有账户的总数仍将保持平衡。
4、通过非法操作进行作假。
①数据泄露,从计算机中泄露数据,是指从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设施中取走数据。
②仿造与模拟。主要指在个人计算机上仿造其他计算机工作程序,或对作案计划方法进行模拟试验,以确定成功的可能性,然后实施。
③通讯窃取。通讯窃取主要是指在网络系统上通过设备从系统通讯线路上直接截取信息,或接收计算机设备和通讯线路辐射出的电磁波信号来实施作假。
④计算机的病毒。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程序。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传播计算机病毒,使一些单位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以满足其私欲。
⑤乘虚而入。电子化的乘虚而入发生在计算机联机系统。联机系统中的用户使用终端时,身份由计算机自动验证,一般根据口令的通过准许进入系统。如果某隐藏的终端通过设备与同一线路连接,并在合法用户没有使用终端前先行运行,就会有害于计算机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作假产生的原因
1、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作假提供了便利。
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三、会计电算化作假的防范措施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规范电算化安全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会计电算化安全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认真落实会计准则、会计规章来实现,通过具体会计准、会计规范、会计制度、管理办法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加强电算化人员培训教育与岗位设置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人机协调一致的工作过程,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是电算化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一是知识更新;三是安全教育,三是后续教育。
手工环境下的岗位牵制原则对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仍然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出纳和会计严格分开,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严格分开,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单位,需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同操作人员严格分开,还应尽量将操作岗位同系统维护岗位隔离。这是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作为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编写者及修改者,有机会了解软件系统运行的内部技术信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利用掌握的这些知识隐蔽地从事会计作假活动甚至进行经济犯罪。
3、加强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权限分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用户名/密码管理核心是为用户生成密码以及利用密码来确认不同用户,以保证不会有越权行为。
4、加强监督
①系统维护人员的监督。主要是监督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性能是否降低,有无病毒存在,指导操作员操作,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⑦电算化主管的监督与管理。主要是监督操作人员有无违规行为,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及时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监督系统的运行质量。
世界经济严重失衡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于美国过度透支未来财力的消费。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自身消费不足、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低水平扩张产能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石油输出国积攒大量美元,为了寻找获利空间,这些美元流入国际市场推高资源价格和资本市场价格进行投机或回流美国,供其借贷消费。这也是加剧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全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的失衡:即主要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主要经济体间的国际贸易失去平衡、当前与未来失去平衡等。
世界经济应当作出调整
世界经济未来要走向健康的新模式。首先要解决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的问题。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是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经济转型也必须从美国开始。因此,美国必须解决过度的透支消费、金融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偏高、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等三个问题,改变纵容居民过度借贷消费的政策,引导国民注重储蓄、量入为出。同时。对金融业要加强监管,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杠杠化、泡沫化。另外,为了解决美国劳工成本过于高昂,使得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美国必须解决美国劳工阶层贵族化、工会权力过大等问题。
对于亚洲主要经济体来说,必须改变无限扩张产能和依赖出口的局面,做到自身的生产与消费保持基本持平。亚洲地区必须深刻了解到为什么本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为什么国民消费不振。因此,除了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外,亚洲地区更要转换原来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的基本思想,放弃“世界工厂”的虚名,放弃追求经济规模的“GDP崇拜症”,而把思想放到追求国民的福利上来。
我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显现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暴露,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走不通了,经济下滑,社会矛盾凸显。
21世纪最初几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已经完全收紧,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但是转变一直没有得到实现。其次,由于中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利用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和国内的自然资源优势,走一条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近些年,我国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保持巨大顺差,积累了将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到了2003年,出口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显现。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种矛盾都同时暴露出来,就使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于处理。与10年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时代背景”相比,中国经济结构已然大变样,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从1995年的近40%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约67%。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对于应对本次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应吸取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经验。当时,中央政府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财政支持填补了外部需求暂时下滑造成的缺口。当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时,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已经占据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贸易上升带来的机遇,使中国形成了外向型增长模式。中国近些年从中获益匪浅。但是近两年,此模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性,遇到诸多麻烦: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国内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污染严重。况且本次危机之后,外部需求是否会加速回复,值得怀疑,因为本次危机横扫全球主要经济体,而不像1998年只有东南亚遭殃,所以经济快速恢复的几率很小。当外部需要没有及时跟上时,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不可持续,到时经济还会陷入麻烦。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大,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意愿增强,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动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实际执行的情况是,积极财政政策对防止经济失速的效果是明显的,1998――2002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6%,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作为一项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财政支出主要专注于基础设备投资,而当时经济变革的方向却截然相反。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将员工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包袱转移给家庭。因此,家庭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住房和医疗支出的增加。正如1999年至2003年间家庭储蓄率的显著上升所示。此次经济政策加剧了我国内外失衡,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出口,为这次遭受外部冲击,埋下了伏笔。
四万亿投资的分配应考虑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
虽然四万亿投资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四万亿投资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并未解决,经济结构畸轻畸重、民众消费能力低下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由出口和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型也还远未完成。
本次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已经迅速做出反应,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刺激经济增长力度之大几乎前所未有。虽然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以降低预防性储蓄,并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但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还是占的比例过大,其对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有限;政府花费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资金有限,只有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支出:医疗、廉租房、教育、养老金以及社会保障,而这些措施有助于支持消费并重新平衡经济增长。
分析四万亿投资分配方案可知,用于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在中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长期偏低。以教育支出为例,中国教育经费在2007年是全球总教育经费的0.78%。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近几年还有不断下降趋势。我国教育支出与GDP之比,医疗卫生与GDP之比,均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投入全民社会保障份额较少,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制约人们不敢消费。在外向型经济调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费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中央财政可以借此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只有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大幅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实现内需型增长。
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还是在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上。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着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压力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开创出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挖掘出一个大国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