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数学教育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定位
传统认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不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研究任务。教育研究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其结果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解决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应社会之需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理论和实验来加以解决。
中学数学教师参与这些研究,就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学数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有问题就有困惑就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素材,而且也为我们的课题选择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材料,也是探索教育运行规律的重要依据;再次,中学教师最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学生,因而不管是进行教育调查还是组织教育实验都比较方便可靠,这既为真实、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对较准确地感受和判断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中学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学数学教师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也负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责任。再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透彻理解为前提,并且需要必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向拉动。总之,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二、中学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则
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辨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追求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数学教育规律,推动数学教育发展。首先,以数学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数学素质教育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教育。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时期,数学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转换:从围绕传授数学知识的研究转向围绕培养数学能力的研究。其次,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育活动,数学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活动,数学教育研究亦是如此。这样数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原则就应该是既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规律,又不能超越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范围和知识水平,对于那些实践无法检验的课题,或者研究者个人无力论证的课题,切不可盲目地选作研究对象,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若打算作数学教学改革宏观的研究,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若打算作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则须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若打算作以数据调查分析为基础的教学研究,须能够灵活应用统计知识;若打算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还须掌握计算机知识或与该专业人员合作开展研究。
三、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由其研究的目的所决定。
1.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教育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新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实现转变的根本。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做题多少、考分多少来衡量自己,这样势必影响数学素质教育。因此,剖析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种种弊端,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这时的数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以及评价观等都是中学数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等问题。这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问题,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最有发言权。数学教学研究的内容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课程整合设计、数学教育的目的等涉及全局的属宏观方面;还有一部分则仅涉及局部,例如一位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的评估、关于某段教材的处理、关于学生差异性的研究等范围较小属微观方面的。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更适合作微观方面的研究。比如,确定难点、分析难点、分散难点、突破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问题。
3.解题研究
解题研究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一项研究内容。这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习题和考题。有人比喻说中国是数学解题“王国”,课上讲题、课下练题、考试考题、杂志登题,到处是题的世界。当然学数学一定要解题,比如数学观念要通过例题去理解,数学知识要通过习题去巩固。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解题,是仅限于该题如何解,还是通过解题来培养学生创造、发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研究可以分为解题方法研究、解题思想研究与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由人的认识需要引起来的,如果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有思维的进一步发散。而认识需要往往是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新情况所引申出来的,学生往往对有的问题并不是十分熟悉,不能够立刻解决,这时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积极探究和思考。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的、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的、生动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不能做成三角形的、方形的或者椭圆形的?对这种情况,学生就会感到新奇、自然、充满乐趣。再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相似判定定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古希腊的金字塔是人们旅游的重要圣地,然而竟然没有人知道它的高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可以测算出来”这时,学生就会急切地想要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的数学奥秘,主动学习的情绪就会很高。
(二)挖掘知识的魅力,引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学的规律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就包含在所学的知识中,因此,教师要学会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魅力,通过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其实,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远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加强烈,它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吸引学生去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等比级数求和》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古时候印度国王打算赏赐发明出64格的国际象棋大臣西萨,让西萨随便说什么都满足,而西萨却说只要麦子就行,要第一格中有一粒,以后的每格中都是前一格2倍,这样的64格全部摆完就行。国王认为西萨的要求太低了。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认为西萨的要求太低,其实并不然。这时,数学老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结合64格知识算出麦粒总数。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和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有直接的关系,一下子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协调进步产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
二、通过鼓励性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情感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中学德育途径中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德育途径进行阐述,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以及实施德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3.长期合理德育教学渗透,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教师;角色定位
素质教育强烈倡导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学科要响应这一号召,并形成学科改革策略。数学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学基础性活动的实施者和保障者。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要树立教学新理念,敢于转变角色,大力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开拓进取。
一、中学数学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教师要立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摆脱教条的、僵化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认识到自己在新课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革故鼎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传授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关键。
其次,更新知识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掌握和巩固教学教法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数学教学领域内的新科研成果,汲取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知识来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最后,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现代信息教学技术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教学技术创建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以便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教学活动。
二、剖析中学数学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首先,数学教学现状使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挑战。数学新课标的确立和发展,对数学教师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境况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革新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转化过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科创新能力不足,教育科研设备不齐全,现代教育技术不到位等,这样的现状使教师难以开展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也更难让教师认识到转变角色的重要性。
其次,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创新发展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创建良好的互动探究学习环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活动只起引导作用等。这些必将使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形式都可以采用,也使教师意识到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
再次,新课标教学活动决定了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换。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是互助探究式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线、僵化的教与学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不再围绕课本满堂灌,而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融入新的教学活动中去,更好地发挥新角色的作用,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三、探讨中学数学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标要求形成生动的教学氛围,在活动中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模式,同时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的教授获得,而要在学生的互动合作中获得,等等。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不是操控者,是指导者不是传授者,是参与者不是领导者。
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研究者。从传统的教学理论看,教师的职责仅限于教书,其他之外与教师无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和新的现象层出不穷,不断地颠覆和挑战着我们的认知和知识机构。学生需要获得新的认知去分析和解决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师停滞不前,就会阻碍教育教学活动,最终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教师也必须进行科研活动,不断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再次,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建设者和开发者。从以往的教学活动来看,课程与教学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什么交叉点。课程由专门的管理层制订和管理,教师只是僵化地实施和执行就好,致使课程严重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方式的发挥,这样就打击了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互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就有助于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组织教学活动。
四、结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替,教育教学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和发展,这促使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数学 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操作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意志、情绪、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中学阶段,是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之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最为强烈,并且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最有成效的。
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最为广泛、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课程,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注重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适应转型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的总体思路
在数学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其不但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努力探索以及学生的配合,同时,还需要在数学教与学的内部流程方面加以改进,以保证中学数学教育中针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能够取得成效。
平衡计分卡思想,最初是用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综合评价中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可以用图1来进行描述。
可以看到,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针对企业进行评价,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这一点上,与中学数学教育中针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思路是一致的,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培养的途径。
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本文认为,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可以用框架图表示,见图2。
下面,本文将分别从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重视以及教与学的内部流程优化几个方面,全方位地探讨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学校应为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及条件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同,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创新能力的教育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目标导致的结果是:重基础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轻创新素质培养;重知识逻辑结构,轻知识发现历程;重知识纵向研究,轻知识运用和横向渗透。这样的教育不利于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学校应当进一步更新中学数学教学的观念,从政策上要求中学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新中学数学教育目标,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中学推广。
2.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自身应当在数学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实践中去,不能单纯被动地接受,而是应该多观察、多猜想、多讨论,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老师讲解数学定理、公式的发现、推导以及数学问题的解答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多注意观察,从而使自身能够发现问题。再比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老师所给的讨论的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提问,多给自己提供参与的机会,以达到在思考与讨论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
4.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教与学内部流程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的主体,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优化教学的流程,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教与学内部流程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质疑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它能够使得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丰富课堂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结语
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龙宝.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