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篇1

一、传统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巨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止,流传至今。保护、传承、发展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可给下一代以教育,凝聚爱国意识,鼓舞人心。保护传统舞蹈艺术,既保护了自身的艺术优势,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的民族自豪感。保护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维护民族舞蹈艺术的多样性,既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民族民间舞就占41项。广东省的龙舞、狮舞、英歌也名列其中。这充分证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非遗名录的公布,必将引起艺术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长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地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英德为例。英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就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至今已有悠悠千余年历史。英德民间舞蹈众多,狮舞、花灯舞、闹春牛、渔夫与蚌精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粤北客家地区的风俗人情。从民俗学与艺术的角度考量,《闹花灯》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传承价值,是粤北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先辈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清溪黄氏家庙碑记载是“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

作为粤北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闹花灯》曾经进京演出。1956~1957年,闹花灯搬上舞台,后经省、市、县文化部门调查整理,在全省选拔大会演出,经省评选,当年2月20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1958年元宵节,清溪《闹花灯》俱乐部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出。

基于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为了调查整理清楚《闹花灯》历史渊源,英德市文化部门曾多次到清溪村调研,及时做好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搜集整理,精心编排,《闹花灯》被搬上了舞台,显示出了粤北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2003年12月参加由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阳西县主办的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7年参加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获银奖。而在市、县举办的各种赛事中,《闹花灯》更可以说是艳压群芳,获奖无数。

事实证明,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闹花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是英德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挖掘整理为进一步丰富英德乃至广东省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传承传统舞蹈艺术的途径

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的探索的,也是甚为迫切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传承传统舞蹈艺术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们的保护工作已日益成熟。根据实际情况,传统舞蹈艺术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主要是要做到几点:一是普查工作尽可能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消亡快。许多非遗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只是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随着传承人的年老体弱,回忆不清的事情常有发生,而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有些还来不及普查摸底,传承人去世,项目也随之消失,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普查工作的时候,就要组织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把普查工作的网尽量撒得多、撒得广,跟时间赛跑,同一个项目不满足于某一个传承人的调查,通过横向纵向的搜集整理,争取挽救更多的包括传统舞蹈艺术在内的非遗项目;二是普查工作尽可能专业。非遗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没有专业知识支撑,容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尤其是在舞蹈项目普查上,必须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有些本来是属于习俗或文化空间类的,有普查人员却把它归类于民间舞蹈,混淆类别,给申报和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三是普查载体尽可能丰富。通过利用照相、摄影、录音等先进设备 ,做好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的本来面貌,以利于今后的传承和研究。

(二)与发展当地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英德市是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现有旅游资源点6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县)。目前该市对游客开放主要景区有15个,旅游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8年英德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2008年,英德市把打造“粤北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明确规定把旅游业培育成该市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

英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英德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开发,只是在宝晶宫、英西峰林景区少数景区不定期开设了民俗风情舞蹈的表演,真正传统舞蹈艺术没有纳入旅游业发展范畴。因此,挖掘英德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旅游的大舞台,让他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进行表演,不但是丰富旅游要素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会对地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推介作用。

(三)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代表的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经过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舞蹈,如果要重新发挥它的价值,通过舞台载体加以传承和弘扬,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把它的传承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民间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

篇2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美术文化价值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2.1.2宿州剪纸

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宿州剪纸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最擅长的便是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特色建筑和著名历史等进行创作,创作出的剪纸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宿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如尤彩侠的剪纸作品《五柳风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该作品将宿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的自然风光和风貌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对五柳村的风景进行了宣传。由于地势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宿州人的性格直接、豪迈,刘晓川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当地人的性格,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2.2传统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感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对于正统艺术文化,更具有粗糙感和自由感,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是从生活中、从劳动中应运而生,它是基层民众追求艺术的需求。如剪纸艺人刘晓川根据宿州及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创作出反映了宿州农村变化及农村文化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通过率真、自然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宿州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

3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如今还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最终发展到今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简单鲜明,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厚重。

3.1传统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人类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然后再用这些文化影响下一代人,帮助下一代人适应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经过长年的演化和积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不同地域也保存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壁画内容包含着佛经故事、古代神话等,它始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近十个朝代的凿建,形成庞大的石窟群。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和艺术特点。

3.2传统民间艺术的属性

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因地理环境、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如陕西皮影就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东路皮影,东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壮硕,设计风格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西路皮影,西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高大,设计风格精巧细腻。表演者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要用具有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根据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皇宫之中,而汉代的皇宫如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因此皮影戏从汉展至今,成为了陕特的艺术。

3.3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皮影、剪纸、泥塑、壁画等都具有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价值深厚,并包含着一个地方几千年演变的精髓。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研究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以确保这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逐渐消失。如皮影的图案装饰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具有艺术性,艺人在进行皮影制作时,能够通过巧妙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皮影人物。艺人制作皮影的绘画手法、画作风格和形象设计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

4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地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不再传统。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在迎接和学习其他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则可能忘记或改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如何保存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民间艺术是基层民众的艺术创作,然而在过去,基层民众基本都不会识字写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实际切磋的方式,传达创作方法和经验。甚至有一些艺人,将这些方式和经验以口诀或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供后人学习。虽然目前我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挖掘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入内涵。

5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5.1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

贵州民间美术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贵州因为地理地势的原因,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外界较多的冲击,依然保存着原始性和纯粹性。而现代装饰画更加倾向于实用性,缺少艺术的随意性,它需要图案的协调性和规则性。装饰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其造型夸张且抽象,表达的寓意纯真、朴素。在贵州,人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仿佛拥有全新的生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传统民间艺术必然会遭受冲击,并发生动摇。

5.2传统美术文化与动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漫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全球动漫范围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一条路,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字面意义上讲,动画就是动态的图画,因此动画对美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许多动漫工作者将传统美术与动画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动画作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地域环境、社会价值、民间风情等有很大的联系,它起源于基层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提升和影响了基层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在如今开放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开放式文化的冲击,因此,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政府和群众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2]袁磊.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的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陈晨.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风”动画中的动态表现[D].广州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 文化特色 美术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篇4

关键词:文化创业产业;天津传统民间美术;新出路

文化创意产业,从理论上看,就是指在国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自身的创意能力及其活动产生一定的产生价值,在广大市场上能创造出来巨大财富的一类产业。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涉猎范围比较广泛,但凡大家所熟知的设计、工艺、建筑、软件、出版、影视、传播、演艺、音乐、奢侈品、古董、游戏、时装、广告等行业都在范围之内。民间传统美术主要是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灵巧的双手共同打造出来的作品,完全依靠的是手里的“绝活”,运用手工方式创造出来的,这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这些弥足珍贵的民间传统美术作品全部投入到机械化生产中,眼前可能会有些小赢小利,最终只会让那些传统技艺或传统文化消失殆尽,留下的仅仅是一些毫无创新能力的复制品。

比如,天津有名的木版年画,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完全依靠电脑进行雕刻或喷绘,对那些传统制作程度丝毫不重视,只能创造出不错的仿制品,传统美术技艺的审美价值将会慢慢地被人们遗忘,那些年俗文化也会逐渐失去味道。从另一方面看,现阶段诸多传统民间美术工艺作品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行业竞争压力大,原创比不上复制品,形式突破抵不过循规蹈矩等,使得不少美术工艺作品还在使用传统的材料,完全不探索或开发新材料的使用,这将给传统民间美术工艺的长久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很明显,天津传统民间美术要想抓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这一历史机遇,首先就得认清那些给民间美术工艺制造路障的制约性因素,然后逐渐解决难题,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与伤害。

1天津传统民间美术遇到的困境与难题

1.1传统民间美术被商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天津传统民间美术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是,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之后,诸多传统工艺失去了文化遗产的内涵,甚至使得一些“伪”民间的美术工艺产品占据市场,一些传统民间美术所独有的文化风韵与审美价值都变味了。

1.2市场化与传统工艺两极分化

天津的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更多的还是体现了小农经济时期农耕文化特色。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天津市的民间传统美术分成了两类:城市传统的美术工艺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美术。首先,那些专业的手工操作者都会在城市从事传统美术工艺活动,通过自己的双手及技艺创造出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充满技术含量的高档工艺品,主要在城镇之间流通,面向的是市场经济。其次,广大农村的乡土美术主要突出的是浓厚的地方特色,从业人员主要就是地方农民,其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生动、技术含量相对不高,而且一些比较写实的民俗文化用品居多,比如木版年画、泥猴等,比较容易被社会发展的浪潮所掩盖或消亡。

1.3市场性差,资金匮乏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天津民间传统美术遭受了重创。它的作品自带浓郁的传统特色,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审美价值都有点落伍了,不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整体上都缺乏一定的消费市场,作为一件艺术品所应该具备的经济价值根本就无法实现。为了让天津民间传统美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解决艺术部门或从艺人员的经济问题,促进其良性发展,帮助民间艺术走向市场,被市场所接受。

2天津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新出路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条道路上,天津民间传统美术工艺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还得完成向现代化生活转型的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向有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简单地确定一个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或者建立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进行几个简短的专题讲座。在机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我们的纯手工这一技能应该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并充分地发挥出来,所创作出来的产品还得具有高度的情感化。也就是说,在产品设计上得综合考虑一下,生产实践过程、群体协作现状、产品的实现形态以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将传统民间美术制作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理念完美地结合运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天津传统民间美术的价值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发扬光大。在这一过程中,开展或建立民间工艺美术组织是极其迫切的,不仅可以发挥出该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作用,还能使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以及手工制作者们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沟通桥梁,在信息上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政策上也能更好地协调一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良好局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践行培育与构建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内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也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因素和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和土壤 。因此,研究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紧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紧迫的文化价值。

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在各行各业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的时代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思想世界、风俗习惯与信仰理念,这些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相通的因子,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诸多的有益成分,但是不排除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有些是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将如何取舍、如何将之作为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文化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单纯是一项思想文化领域的事情,更多的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来支撑和保障,但是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顺利运行的因素。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多重关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体系特点,一方面是具有一些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包括诸少数民族本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践行就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行进的,这种文化大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内容、模式方式、机制和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一些不利的思想文化成分。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背景

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阐释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比如,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相处、仁爱、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构建和拓展具有诸多的启发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提倡的;爱国优良的政治文化、民本的治国理念、务实创新的人生进取理念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非常多的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些方法资源,比如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国民价值观的构建与国民的教育和学习、工作挂钩;重视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少数民族还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与日常的信仰活动、日常礼仪活动相结合,这些价值观构建的方式和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当前核心价值构建学习的。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与不利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挑战。从纵向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东西。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传统时代的东西,难免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存在一些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消极因素,比如中国的家文化、男尊女卑、男性文化、等级文化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各个不入。

二是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很多处于非现代化的状态,包含很多不文明的因素和成分。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这些不利因素,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面临着如何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扬长避短的时代课题和挑战。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诸多的机遇、挑战与问题,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新加坡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性、思想和文化性的价值取向;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阐释力;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与践行,将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推动生活化和大众化的道德建设模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需的制度和机制的顶层设计,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们,建构以文化性和思想性为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文化性和思想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抓住当前各种文化和思潮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力求各个环节突出文化性的价值走向,突出其思想的教育性。

二是构建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遵循文化思想发展的规律、遵循国民价值观养成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科学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包含构建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等要素,对这些要素要进行需要系统化统筹安排。

(二)加大理论研究,凝练和整合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

一是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打破常规,对核心价值观构建进行纵向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将之仅仅当做一个逻辑命题来处理,更应该当做一个历史命题和现实命题来思考,努力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规律性东西,关照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

二是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吸收其有益成分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体系。

三是抓好三个维度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操作性[4]。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建设好国家层面的主导价值观,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好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其认同力和生命活力;建设好公民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增强其现实性和实用性。

四是面对多样的文化思想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务必要处理好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开拓与实践等关系,真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保持吐故纳新的态势。

(三)吸收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建构显形与隐形相结合的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立体化运行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教育,做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认知性基础。鉴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形教育过多,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5],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化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发展,努力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世界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过程主要有理论的长远性和现实生活的短期性、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和现实生活的经验习惯性、理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性等三大困境和冲突需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才能够真正让国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针对这三个困境,充分发挥利用好家庭、社会和学校和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结合国民的日常诉求来进行,从现实生活诉求角度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要遵循国民日常生活的认知图谱和认知图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郭国民化大众化,从形式到内容尽量实现从哲理学术性向日常生活性的转换;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有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中,提高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的参与过程,从大的国家大事到小范围的私人圈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从这里开始展现和落实,

三是加大文化的引领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发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机制,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当今实际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需要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其提供刚性保障,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平台。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开展的同时,务必要作好与之相配套的经济机制、政治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完善工作,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同步性与互动互补性,以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做好各项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供给和动力支撑。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一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并用到实践中去,注重文化引领对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6.

[2]胡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之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5):62-65.

[3]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9): 37-39.